临床医学专业新生压力与应激分析论文

2024-12-07

临床医学专业新生压力与应激分析论文(共6篇)

临床医学专业新生压力与应激分析论文 篇1

临床医学专业新生压力与应激分析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专业新生压力与应激的关系,为今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供一定的依据和指导。方法:采用Beck—Srivastava压力量表(Beck—SrivastavaStressInventory,BSSI)对临床医学专业新生的压力源、压力强度进行调查,结合学生生活应激问卷(Student—LifeStressInventory,SLSI)对其压力引起的应激反应进行相关研究。结果:临床医学专业新生最常见的5种压力的BSSI单因子得分均在3分以上;在压力强度方面,临床医学专业新生BSSI得分普遍高于临界值。对于压力引起的应激反应,临床医学专业新生处于高应激水平的占19.07%,中应激水平占68.39%,低应激水平占12.53%,且单项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面对各种压力,多数临床医学专业新生处于较高的应激状态,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及时进行相关心理干预。

[关键词]临床医学;压力;应激

本研究对临床医学专业新生入校后面临的压力情况及应激反应进行调查,通过探讨压力与应激的相关性,进一步以了解压力其对临床医学专业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旨在为今后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11—12月期间,在济宁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新生中发放问卷80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734份,占发放问卷的91.75%,其中:男生400人,年龄18—20岁,平均年龄(18.31±1.27)岁,女生334人,年龄17—19岁,平均年龄(18.15±1.09)岁。

(二)方法。

1.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情况等。

2.BSSI[1]。该量表目前已广泛用于测量医学本科生及研究生生的压力状况[2—3]。BSSI采用1—5分评分标准,依次表示“没有压力”到“压力极大”,总分超过72分则认为被测者正面临或处于较大的压力环境[4]。

3.SLSI[5]。该量表分为应激源和应激反应两大部分。应激水平根据(x±s)进行判断:总分大于(x+s)为高应激水平;总分在(x±s)之间为中等应激水平;总分小于(x—s)为低应激水平。

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以(x±s)表示,采用SPSS13.0进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二、结果

(一)临床医学专业新生压力源与压力强度评分比较。*通讯作者在所有参加调查的临床医学专业新生中,BSSI得分最低67分,最高109分,平均(80.34±15.37)分,明显高于临界值[4]。临床医学专业新生前5位压力源集中为:准备考试、环境不适应、感情问题、个人习惯和人际关系,其检出率均超过50%且BSSI单因子得分均高于3分。

(二)临床医学专业新生应激源、应激反应调查结果比较。在所有参加调查的临床医学专业新生中,根据SLSI问卷标准,共检出高应激水平140人,中应激水平502人,低应激水平92人,且不同应激水平新生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三、讨论

通过对临床医学专业新生常见的压力情况进行调查发现:由于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门数较多,课程难度较大,考试安排比较密集,因此临床医学专业新生所面对的.最大压力源就是来自考试方面的压力;此外,随着生活、学习环境的改变,很多临床医学专业新生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因此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压力[6]。对临床医学专业新生应激源、应激反应调查发现:大部分的临床医学专业新生处于中等和较低的应激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已较为成熟,且具有了一定的心理调节能力,面对各种压力可以比较有效的进行调节,减少压力引起的各种负面影响。但与此同时,本调查亦发现少部分的临床医学专业新生处于高应激水平,面对压力产生的各种反应较其他新生更为强烈,持续时间也明显要超过其余新生。通过进一步访谈发现,处于高应激水平的新生约有50%为独生子女,40%来自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这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独生子女及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面对压力适应较差,各种应激更为强烈,心理适应能力存在更多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开展相关干预措施[7]。

[参考文献]

[1]BeckDL,SrivastavaR.Perceivedlevelandsourcesofstressinbacca—laureatenursingstudents[J].JournalofNursingEducation,1991,30(3):127—133.

[2]王洪恩,潘兴丽,吉峰.压力对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9):123—124.

[3]高立,贾斐,吉峰.压力源与压力强度对D型人格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15(7A):2213—2215.

[4]BeckDL,HackettMB,SrivastavaR,etal.Perceivedlevelandsourcesofstressinuniversityprofessionalschools[J].JournalofNursingEd—ucation,,36(4):180—186.

[5]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CD].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411—412.

[6]高立,孙海娅,国洪福,等.医学院大学新生压力源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19(12):1128—1129.

[7]陶丹红,陈凯燕,周珊黛,等.不同年级医学生心理压力分析及干预[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4):41—42.

临床医学专业新生压力与应激分析论文 篇2

关键词:精神卫生,学生,护理,压力,自我评价(心理学)

护理系女生是特殊的女大学生群体,性别构成单一,群体环境中特别是在课堂学习、集体活动中缺乏异性同学间的互动和交流。笔者在带教中发现他们考虑问题思维较为单一,常为一些小问题发生冲突。本研究探讨该群体的觉察压力与自我效能感情况及其相互关系,为对其进行健康教育与管理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分层整群抽取某大学医学院护理本科学生354名,其中大一学生101名,大二学生97名,大三学生102名,大四学生54名。年龄为18~25岁,平均年龄为(21.44±1.40)岁。既往无精神病史和严重疾病史,愿意参与本次研究。

1.2 方法

采用团体施测方式,测试时间约为10 min,一次完成,现场收回问卷。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354份,有效回收率为98.3%。

1.3 调查工具

1.3.1 觉察压力量表(Perceived Stress Scale,PSS)[3]

觉察压力是个体将外部事件觉察为压力的程度,由张澜翻译和修订、Cohen等编制的觉察压力量表。量表共13道题,包括正向和负向题,从0~4分4个等级对最近1个月来觉察到的压力进行评价。其中,0为从来没有,1为几乎没有,2为有时有,3为经常有,4为总是有。包括3个维度:预测感、控制感、超载感。得分象征个体觉察到的心理压力水平,得分越高,说明被试觉察到的压力越大。

1.3.2 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3]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4],即自我效能感强的人相信自己能处理好各种事情,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会更积极主动。此量表有1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得分范围为1~4分,中间标准为2.5分,得分低于2.5分表明被试自我效能感处于较低水平,得分越高表明被试的自我效能感越高。该量表中文版已被证明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5]。

1.4 数据处理

将所有数据资料输入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采用一般描述性统计方法、t检验、方差分析及相关分析等方法。

2 结果

2.1 觉察压力测试结果

护理本科生觉察压力总分为(23.96±5.00)分,预测感为(9.26±2.08)分,控制感为(6.83±2.18)分,超载感为(7.78±1.76)分。得分≥2(有时有)的项目包括:过去1个月内,为预料外发生的事情而烦恼(2.01±0.63)分;感觉到紧张或有压力(2.10±0.68)分;发现无法应付所有需要做的事(2.38±0.73)分。

2.2 觉察压力的年级差异性分析

觉察压力总分及控制感和超载感2个因子各年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觉察压力总分在年级间的差异经LSD两两比较,大三学生的觉察压力总分比大一、大二高。在预测感与控制感维度上年级间再经LSD两两比较,大三学生得分均比大一、大二高;在超载感维度上年级间的差异经LSD两两比较,大二学生得分均比大三、大四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3 自我效能感测试结果

自我效能感的平均得分为(2.60±0.34)分,高于理论值2.5分。不同年级间自我效能感得分:大一为(2.59±0.38)分,大二为(2.59±0.29)分,大三为(2.58±0.37)分,大四为(2.67±0.2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70,P=0.457)。其中<2.5分119人(低自我效能感组),≥2.5分235人(高自我效能感组)。

2.4 不同自我效能感水平学生觉察压力比较

不同水平自我效能感的护理本科女生在觉察压力总分及预测感、控制感、超载感3个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5 觉察压力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觉察压力量表中预测感、控制感、超载感及总的觉察压力与自我效能感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58,-0.325,-0.144和-0.309(P值均<0.01)。

3 讨论

本次研究发现,当个体无法预测到可能发生的压力事件、感觉到紧张或有压力、发现无法应付所有需要做的事时,事件对于个体方构成压力。提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除了提升个体的压力应对方式之外,还应努力培养个体对于外部事件客观评价的能力,以减少压力的影响。大三学生在觉察压力总分及各维度上的得分比大一、大二高,可能与大三学生课程负担较重,对前途以及毕业实习、就业等方面问题的思考,会有更多客观上的问题。说明觉察压力对当前存在的客观压力事件会更敏感,会因学生所经历的生活事件的变化而变化。

在本调查中,护理本科女生自我效能感的得分为(2.60±0.34)分,低于国际常模得分[6],稍低于黄营英等[7]、侯永梅等[8]的调查结果,与刘凤鹏等[9]调查结果基本一致。提示护理本科女生对护理专业的职业兴趣和信心与其他学校护理本科女生和其他医学专业女生差别不大,这可能与护理专业的快速发展有关,也可能与护理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前景较好有关。护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低于国际常模成人的综合均分[6],可能是由于自我效能感具有跨文化跨性别的特性。本次调查的学生皆为女性,有关的研究证实,女性的自我效能感低于男性[10]。

33.6%的学生自我效能感处于较低水平,鉴于护理专业学生为单一性别的女生,由于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缺乏与异性的互补与平衡,女性特有的敏感、心胸较狭窄、多愁善感等人格特征导致在处理人际冲突时,思维较为单一。因此,应特别注重对护理本科女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本研究还显示,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在总的觉察压力及预测感、控制感、超载感3个维度上的得分高于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觉察压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自我效能感呈负相关,即自我效能感低的人觉察压力大。因此,在对学生的教学与管理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在面对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和挫折时去积极主动地应对,相信自己能处理好各种事情,这样能提高自我效能感,并且能减少觉察的压力,从而有利于维护护生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COHEN S,KAMARCK T,MERMELSTEIN RA.Global measure ofperceived stress.J Health Soc Behav,1983,24,(4):385-396.

[2]张澜,王伟,雷璇,等.觉察压力量表在部分中国人群中的应用研究.中国卫生统计,2009,26(6):625-627.

[3]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187-188.

[4]班杜拉,著.林颖,王小明,胡谊,等,译.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1-156.

[5]李育辉,张建新.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及二者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0):711-713.

[6]MULTON KD,BROWN SD,LENTRW.Relation of self-efficacy be-liefs to academic outcomes:A meta-analytic investigation.J ConnsPsychol,1991,38(1):30.

[7]黄营英,曹颖.护理本科生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护理学杂志,2008,23(18):57-59.

[8]侯永梅,郑江敏.医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1):70-73.

[9]刘凤鹏,林平,李丹.护理本科生自我效能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护理研究,2009,23(1):113-114.

临床护士心理压力原因分析与对策 篇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574-01

随着医学模式的更新和人们就医意识的转变,当今社会对护士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由于护士工作的职业特性、医院特殊的环境、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不公平的社会评价等均给护士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这直接影响着护士的身心健康,阻碍了护理质量的提高.因此,如何排解职业压力,提高护士的心理承受能力,促进护士的身心健康,更好地推动护理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临床护士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

1.1 工作性质决定护士责任重,风险大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需要面对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及文化程度且饱受病痛的患者, 即使工作努力, 有时也难满足整个病区所有患者多方面的需求, 这样导致了护理人员所提供的服务与病人的期望有一定的差距, 导致护士心理失衡, 加重了护士的心理压力; 同时, 护理工作又是一种需多方位合作的职业, 有时护理管理者给予的支持不够、医师对护士的工作过于挑剔、同事之间缺乏理解与帮助等, 都会导致护理人员的身心疲惫。

1.2 工作强度大,技术要求高,人员紧缺,社会支持不足

临床上的护理工作琐碎而繁重,工作强度大, 技术要求高,造成护士体力上的压力;职业竞争带来的緊迫感,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使得护士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给护士造成智能上的压力;无休止的倒班、常年无节假日打破了护士正常的生物钟, 生活无规律,使护士经常精力、体力透支;高标准的管理及严格的要求,使护士做各项工作时,都必须反复检查仔细核对以保证无误,从而造成护士心理紧张及身体疲乏。

1.3 知识和技能更新快

随着医疗水平和技术的提高,医疗仪器不断更新,各种新的检查抢救治疗手段层出不穷,新技术项目的广泛开展,对护士提出更高的挑战,各种高新技术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这扩大了护理服务范围,拓宽了护理职能,也迫使护士必须学习前瞻性护理医学知识,以满足护理实际工作的需要。随着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 护理人员为应对频繁的业务考核、职务晋升等, 他们必须努力学习英语、电脑和专业知识, 使得一些护理人员难以适应。再加上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还有各种各样的业务学习、院内培训、院外培训、科内培训、各种考核、各级检查等,极易导致护士的精神高度紧张和身体的极度疲劳,加重了护士的心理压力。

1.4 人际关系复杂

临床护士工作时所面临的关系比较复杂, 护士与护士、医生、病人、病人家属、管理人员、医技人员以及后勤人员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若有一项处理不当,很容易陷入人际关系的困境。尤其是与病人之间的关系, 它直接涉及护患双方权益、健康与经济问题以及人格和有关道德与法律责任问题。护士即使遇到严重的歪曲事实,被误解及冤枉的情况,遇到情绪过激,甚至言行伤害的患者及家属,从职业的角度来讲,护士必须保持平和和冷静,以宽容大度继续承担应负的职责,从而压抑了自身感受,做出精神妥协[1]。由于护士所受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实际有较大距离,很多人缺乏自我心理调节训练,一旦在工作中受挫,不能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从而造成护患冲突,产生人际障碍。

1.5 病人、医院和社会的期望值过高

医院和社会除了在临床工作上对护士有较高的期待,希望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希望他们能够提高护理质量,同时在护理质量、护理教育、护理科研、居家护理、品管圈等等方面也逐渐对护士有越来越高的期待,一方面促进护理队伍的进步,同时也于无形中增加了护士的心理压力。

1.6 护理价值体现失衡

由于长期形成的社会偏见,护士的角色在中国大众眼中却被扭曲,临床护士的辛勤劳动得不到应有的承认与尊敬,不能得到公平的社会评价,更无从谈起受到社会尊重。护士在工作中很容易心理不平衡,产生自卑、沮丧、失望、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甚至造成身心疾病的出现。

1.7 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近年来,医患、护患关系日趋紧张,医务人员行为上稍有过失或语言上稍有不慎就可能激发与患者之间的矛盾,导致纠纷、投诉等,甚至是被殴打致残、致死;极易导致护理人员心理负荷过重,情绪压抑、情感枯竭。

1.8 矛盾冲突多

护士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扮演多种社会角色,既要扮演医生的助手、患者信赖的好护士的角色,又要扮演贤惠的妻子、善良的母亲、孝顺的女儿的角色,还要扮演好同事、好朋友、好同学等角色。当多种角色发生冲突并出现矛盾时,心理压力更加突出。

2 减轻心理压力的对策

2.1 提升自身心理适应能力

临床护士需要客观评价自己,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把心理压力转变为动力,不断进取,提高护理质量。当压力过大、情绪不稳时, 临床护士要学会自我调节,如微笑、幽默、运动、娱乐、旅游等,可以缓解紧张和焦虑;当发现压力不可自我调节时,要学会倾诉,可以向同事、家人、朋友、上级领导等寻求帮助。在工作中不要封闭自己,不过分苛求自己和他人,做好个人防护措施,避免和病人及其家属起冲突,提升护理人员应对压力和应激的能力.

2.2 培养各类兴趣爱好

临床护士要培养自身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已的业余生活, 让自身的心理状态得到放松,这样才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和自信心的增强。日常生活中要合理安排工作、生活和休息时间,保证足够的睡眠, 保持好的状态, 有利于恢复健康。提倡适当运动,如每周保持1小时的有氧运动等。

2.3 拓展专业知识

在工作之余,临床护士需不断更新和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因为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术是赢得患者信任和建立和谐护患关系的基础,也是增强工作信心的重要保证, 能起到放松、缓解工作压力、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

2.4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减轻职业压力的重要因素。临床护士从个人方面讲,应心胸宽阔,与人为善,努力协调好上下级之间、医护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在工作中要掌握人性化原则,与患者及家属建立一种和谐的沟通渠道, 设身处地的体谅患者的感受,赢得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尊重和理解,缓解护患关系紧张所造成的压力,从而真正体会到工作的价值、人生的意义。

2.5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有研究表明, 护士工作环境与护士工作相关性疲溃呈显著负相关, 较差的工作环境可产生高水平的疲溃感[2]。工作环境差会对护理安全造成危险, 人员流动性大、工作量大, 护士工作压力就大, 就会影响护士的工作质量、服务态度;而护理工作不到位、护患关系紧张等因素均对护理安全有一定影响。

2.6 营造积极的舆论导向

近年来,医闹行为的横行和相关媒体的大肆渲染与不实报导,还有愈加严峻的暴力伤医行为,使本就脆弱的医患关系雪上加霜。社会舆论的正向引导是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护士的良好风尚, 有利于激发护理工作者的自豪感、责任感, 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临床护士的心理压力不仅要靠护士自身的调整和释放, 而且需要管理层级的积极干预,排解职业压力,提高护士的心理承受能力,促进护士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亚芬, 周桂. 护士如何面对病人的负性情绪..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1999, 18 ( 2) : 90.

[2]王霞, 陶新陆, 肖美莲.护士工作环境的研究进展[ J] .中国实用护理杂

志, 2006, 22(1):53-54.

[3]陈建化, 何文. 心血管病房护士心理素质分析. 护士进修杂志,1998, 13( 5 ): 14.

[4]王瑞华. 小循月换夜班法的临床实践与研究. 实用护理杂志,1993, 5: 38.

临床医学专业新生压力与应激分析论文 篇4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 抽取第一临床医学院, 第二临床医学院, 第三临床医学院, 口腔医学院, 护理学院的25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38份, 有效问卷率为95.2%。

2.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大学生心理压力问卷。内容包括: (1) 基本情况:包括年级、专业、性别、学院等。 (2) 压力源情况:调查包括经济、恋爱、人际关系、家庭、学业、前途及就业、国家发展前途七个方面的压力情况。 (3) 个人生活习惯方面对压力的影响情况, 包括每天运动时间、是否吸烟、是否喝酒、晚上就寝时间等。 (4) 压力应对方式:包括发泄、倾诉、寻求专业心理人士的辅导等。

文献调查法。陈婷婷等在《医学生压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中提出, 大部分医学生面临压力问题, 对就业前景的担心是主要的压力源生[1]。方爱珍等人在《医学生压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的结果显示, 就业和自身前途问题、学习和科研压力及人际关系是医学生面临的主要压力[2]。MANNAPUR B等在《卡纳塔克邦Bagalkot SN 医学院关于本科医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一文中指出发现学生心理压力与咀嚼烟草和吸烟, 以及酒精的摄入习惯有关。留级生与同级的学生相比, 具有更大的心理压力[3]。

二、现状分析

1.一般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 在调查的医学生238人中认为自身近期有压力的有214人, 占89.9%;无压力的有24人, 占10.1%, 医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其中男生为102名, 占42.9%, 女生为136名, 占57.1%。

2.医学生面临的压力现状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214名自我感觉近期有压力的医学生中, 仅22名学生认为自己近期有很少的压力, 占10%;43名学生认为近期的压力状况为一般, 占20%;86名学生认为自己近期压力较大, 占40%;65名学生认为自己近期压力非常大, 占30%。问卷调查显示 (此题为多选) 有压力的医学生认为首要的压力来源为前途及就业、人际关系问题和学业问题三个方面, 分别占80%, 75%, 45%。医学生认为次要的压力来源是经济问题, 恋爱问题, 分别占30%和25%, 选择家庭问题和国家前途发展方面带来的压力的医学生分别占15%和20%。

另外,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缺乏适当的运动和充足的睡眠是医学生压力的影响因素。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 每天运动时间半小时以上的医学生有75名, 占总调查人数的31.5%, 占有压力医学生的35.5%;晚上23点以后就寝的医学生为152名, 占总调查人数的63.9%, 占有压力医学生的70.0%。问卷调查还显示, 吸烟与饮酒的医学生在压力医学生中占一定比例, 且饮酒的学生比例比吸烟的学生比例大。有97名学生在“是否喝酒”的一项选择“偶尔喝酒” (占40.0%) 和“感到烦恼时喝酒” (占5.0%) , 占总调查人数的40.8%, 占有压力医学生的45.3%;有43名学生在“是否吸烟”一项回答“偶尔” (占10.0%) 或者“感到烦恼时吸烟” (占10.0%) , 占总调查人数的18.1%, 占有压力的医学生的20.0%;

3.医学生应对压力的方式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大多数医学生在面临压力时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 他们有采取主动的方式应对压力:60.79%的学生会“找人倾诉”;17.7%的学生通过运动、旅行、打游戏的方式宣泄;17.6%的学生通过吃东西, 逛街购物, 看书, 写日志或者发QQ状态的方式调节;有少数学生会去找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辅导员、教师求助;还有少数学生会采取吸烟或者喝酒的方式来调节自身的压力。

三、医学生压力的分析

1.学业问题和前途及就业问题是主要压力来源

研究结果显示, 参与问卷调查的医学生有72.2%感到压力来自学业和就业。医务工作者将来面临的是救死扶伤的使命, 因此打好医学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医学专业的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课程更加繁重, 课程要求也更加严格。比如, 护理学院经常性地进行考试并做成绩排名, 以此来督促医学生学习。因此, 护理学院的学生普遍成绩分数较高, 但是学业竞争压力, 班级人际关系压力等都较其他专业更加突出。

随着就业的日益严峻, 医学生的就业也不如过去那样的“有保障”。许多医院等卫生机构开始组织严格的录用考试, 以此来“拒绝”一部分应届医学毕业生。“硕士研究生”已经是一些县市级医院的一般招聘标准之一。此外, 卫生用人单位还备注了若干年工作经验, 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 甚至211重点大学毕业生等等一系列条件。还有社会关系家庭背景等造成的就业不公平等现象, 都让辛苦学医的同学在就业面前感到了茫然与失望, 就业压力成为越来越多医学生的重要压力影响因素之一。

2.考研是造成很大一部分医学生压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 50%医学生面临着考研的压力。社会上普遍认为刚毕业的医学生医术技术不纯熟, 医生工作年限越高, 技术手段才更高超, 资质才越好。而医院等卫生用人单位更多的是提高录用人员的学历限制, 考研是提升医学生的技能和资历的最好途径。因此, 医学专业的同学更多的选择在大学五年过后, 进行考研继续学业。面对相当于“第二次高考”的考研, 使得平时课业本就繁重的医学生倍感压力。

3.家人对医学生的期望过高是造成医学生心理压力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 40%的有压力医学生面临着来自家人所带来的过高期望的压力。医学专业是社会上所普遍认可的优秀专业。早在高考录取的时候, 医学专业录取的就是一批高考成绩较优异的毕业生, 而这些优秀的毕业生大多数在进入大学之前一直都是倍受家庭期待的孩子。这些学生无论是在学习成绩, 还是将来的就业上, 家长都会给予非常大的关注与期待。但是随着全日制高校的一年年扩招, 医学生数量日益扩大, 医学类毕业生的就业率也一年不如一年。另外生活中, 医学新生进入大学时还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从而产生了茫然与焦虑。家人过高的期望则成为了无形的催化剂, 造成医学生更大的心理压力。

4.缺乏适当运动, 缺少充足睡眠是医学生的普遍现象, 是导致医学生压力的危险因素

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 58.8%的医学生喜欢宅, 不喜欢运动, 每天运动时间少于半小时, 占压力医学生的65.4%;63.0%的医学生在晚上23点以后就寝, 占压力医学生的70.1%。

不良的生活习惯易导致同学们次日的学习生活精神不济, 对于各类繁重的医学课程更是疲于应付, 压力也渐渐地上来了。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实习见习、自习备考、沉迷网络等各种原因, 导致的医学生夜晚就寝较晚。不充足的睡眠影响白天的学习工作状态, 不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面对一天天的挑战, 更容易产生疲劳厌倦感, 学习工作容易就会出现差错, 进而导致压力的产生。

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普遍不喜欢运动, 在压力医学生中的比例也较大。缺乏运动易导致内分泌失调, 压力情绪不易得到调节和排解。

四、医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分析

面对压力, 大多数同学都会主动寻求途径来释放自己的压力。其中“找人倾诉”和“采取顺其自然, 自然调整”这两种方式来释放压力的人数最多。通过倾诉, 跟亲密的人分享自己的烦恼, 而倾听者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予鼓励和帮助。因此, 倾诉是大多数人非常喜欢的一种释放压力的途径。另外顺其自然的方式是比较乐观的方式, 他们认为这些压力是可以自然得到排解的, 船到桥头自然直, 不用过于担心。

此外, 17.65%的学生通过运动、旅行、打游戏的方式宣泄和17.56%的学生通过吃东西, 逛街购物, 看书, 写日志和发QQ状态的方式调节。通过运动旅行, 走出压力环境, 使身体内分泌得到调节, 于是不适的心情就能得到缓解。购物、吃东西等方式, 都能变相地使内心得到满足感, 从而抵消压力带来的心理不适。这些也是压力同学普遍选择的解压方法。

有9.81%的学生会去“找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辅导员、教师求助”的调查结果反映出, 学生大多不喜欢去找心理专业人员寻求心理辅导。学生们总喜欢与自己同龄的人交流感情, 有共同话题, 也更容易得到共鸣。

摘要:研究浙江中医药大学医学生的心理压力与学习、生活、就业、人际关系等影响因素的关系, 以及了解医学生的自我压力应对方式。方法采用自行设计“大学生心理压力问卷”调查表, 随机抽取浙江中医药大学的250名医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 浙江中医药大学89.9%的医学生有压力。大部分医学生面临压力问题, 前途及就业和学业方面的问题是主要的压力源。

关键词:医学生,压力,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陈婷婷, 荆春霞, 杨光, 王荞峰, 方丽, 黄怀颖, 陈丽明, 吴峰岳, 罗子峰.医学生压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10, (11) .

大学生急性应激障碍的临床分析 篇5

1 临床资料

以2005年-2007年在我院门诊就诊的26例急性应激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 的急性应激障碍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为我校在校大学生, 男5例, 女21例, 其中有4例女性患者多次就诊。

2 结果分析

2.1 诱因见表1。

2.2 临床表现见表2。

2.3 治疗措施见表3。

3 讨论

我们所收治的均为在校大学生, 与其他研究相比属于特殊人群, 男女比1∶4.2, 与其他研究者报道的1∶2.53或1∶2.37有较大差距[2], 但都表明女性对心理冲击承受能力更低。诱因种类也比较单纯, 主要集中在失恋和争斗方面, 其实说明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比较差。

从临床表现来看男性更多表现为急性焦虑反应, 而女性多为血管迷走反应和过度换气综合征。急性焦虑反应主要表现为焦虑、烦躁不安、抑郁、呼吸急促、血压升高, 结合诱因, 很多时候诊断相对容易。血管迷走反应表现为头痛头晕、精神错乱、出冷汗、面色苍白、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症状, 易与低血糖相混淆;此外很多女学生控制饮食, 提供病史时, 陪侍人常常提供这一信息而不提精神刺激, 所以我们应该提高警惕, 不能被误导。过度换气综合征可以引起眩晕和晕厥, 甚至会产生手足抽搐的症状和体征, 通常有这种表现的患者陪侍人越多, 表现越严重, 几乎所有的陪侍人都不相信患者仅仅是一种心理反应, 而认为患者患有严重疾病。

治疗上大部分患者我们都应用了镇静或者抗焦虑药物以尽快缓解症状, 但实际上本病最重要的治疗措施应该是心理疏导, 因为从本病的发生机制来看, 心理因素至关重要。人们在遇到各种刺激时都会产生应激反应, 这种反应并不都是有害的, 适度的应激是人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也是维持人正常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在刺激与心理生理反应之间并没有直接关系, 而是有许多中介因素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这些中介因素常见的有认知评价、社会支持、人格特征等等因素。加拿大生理学家塞里有句名言“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 而在于你如何对待它。”同一事件, 由于不同的认知模式, 会产生明显的个体差异, 也就是说不同的人对同样的事情会作出不同的评价, 进而产生不同的心理生理反应, 部分人甚至表现出病态。类似的, 人格特征、社会支持等因素也会使同样的事件在不同的人身上发生不同的反应[1]。从这些分析可以看出本病最重要的处理应该是对中介机制合理干预, 使患者能够正确应对各种刺激。目前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 其中部分人从小就已经习惯了别人围着自己转, 几乎没有遇到过挫折, 但离开父母后不可能事事顺心, 小小的挫折就会诱发严重心理问题。这些学生共同的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 不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容易出现冲突。对于这些大学生的问题, 其实是个社会问题, 应该是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 正确教育和引导, 提高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力.医学心理学[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 95~105

临床医学专业新生压力与应激分析论文 篇6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新生儿窒息患儿59例, 其中轻度窒息52例, 重度窒息7例。产妇年龄20~45岁, 平均 (29.5±9.5) 岁;其中初产47例, 经产12例, 早产6例, 其他53例均属于足月分娩。59例新生儿皆因不同原因而造成窒息, 经过抢救, 2例新生儿死亡。

判断标准:根据相关新生儿窒息的诊断标准, 胎儿在出生后的1 min和5min的新生儿评分<7分就属于新生儿窒息, 其中0~3分属于重度窒息, 4~7分内属于轻度窒息, 新生儿评分达到8分属于正常, 不存在窒息情况。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引起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原因中, 脐带 (40.7%) 、胎盘 (16.9%) 、羊水 (27.1%) 这3个是主要原因。胎儿早产、产前出血和产科并发症也会造成新生儿窒息, 见表1。

在探讨新生儿窒息与分娩方式的关系中, 发现阴道助吸的分娩方式导致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52.5%, 明显高于自然分娩和剖宫产分娩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比较差异明显,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自然分娩和剖宫产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差异不明显,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从新生儿窒息与胎儿体重的关系中, 可以看出, 新生儿体重2.5~4 kg发生窒息的可能性也明显高于新生儿体重<2.5 kg和>4 kg的窒息发生可能性,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讨论

新生儿窒息是导致我国新生儿死亡和伤残的主要因素。近年来, 随着妇产科技术的进步, 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有所下降, 基本上5%~11%左右。在导致新生儿窒息的原因中, 产科相关因素占其中的2/3, 是导致新生儿发生窒息的主要原因。

脐带原因:在产妇生产过程中, 由于脐带缠绕胎儿脖子过紧、脐带发生扭转打结或者脐带长度不够、脐带被胎儿压住、脐带脱垂等情况, 都会造成胎儿脐带血运受阻, 导致胎儿大脑缺氧, 造成新生儿窒息。随着妇产科医学的发展, 发现胎儿的脐带缠绕已很容易。在产妇生产过程中, 医护人员要密切关注胎儿的脐带是否发生异常, 监视胎儿的胎心跳动是否稳定, 一旦发生异常, 必须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 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从而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和伤残率。本文中59例新生儿窒息中窒息与脐带原因有关24例 (40.7%) , 可见脐带原因, 是造成新生儿发生窒息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 医护人员一定要在产妇生产之前, 想好产妇正常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脐带状况, 并想好处理方法。在产妇生产过程中要严密关注胎儿的脐带是否正常。

胎盘原因:因胎盘原因导致新生儿窒息, 主要是胎盘功能不全, 本文中新生儿窒息是由于胎盘原因导致10例 (16.9%) , 这10例新生儿的母亲经检查均患有妊娠高血压, 妊娠高血压会造成母体与胎儿的物质交换方面出现问题, 导致胎盘出现缺血缺氧的状况, 引起新生儿窒息。由此, 在孕妇生产之前, 院方一定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控制好待产孕妇的血压, 如果有必要的话, 建议产妇进行剖宫产, 以降低新生儿出现窒息的可能性。

羊水原因:本文中因羊水原因造成新生儿窒息16例 (27.1%) , 可见羊水原因也是造成新生儿窒息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胎盘中, 如果羊水不足、羊水黏稠, 就会造成胎盘环境污染严重, 胎儿会生长在缺血缺氧的环境中, 胎儿的正常生长和肺的发育也会受到影响。

早产:胎儿早产, 会因为胎儿的肺部发育还不完善, 造成呼吸系统不健全, 影响新生儿的正常呼吸。对于有早产现象的胎儿, 因提前做好防治措施, 促进胎儿肺的发育。

产前出血和产科并发症与新生儿窒息也有一定的关系, 产前出血和产科并发症会导致胎儿缺血缺氧。在产前, 院方应做好防护措施, 防止孕妇产前出血, 对于产科并发症, 院方需加强对胎儿的监护, 防止胎儿发生宫内窘迫的现象。

本文分析中, 发现阴道助吸分娩方式更容易导致新生儿窒息, 因此, 在产妇生产过程中, 要密切观察胎心, 及时处理突发状况。根据胎儿的体重和胎位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

总之, 影响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因素很多, 院方要提高自己的产科质量, 提前做好防护措施, 及时处理产前、产时出现的各种状况, 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水平, 以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郑林英.新生儿窒息与产科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19) :251.

上一篇:为青春,为梦想努力的励志语录下一篇:提高城市规划设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