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城市规划设计水平

2024-12-07

提高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精选8篇)

提高城市规划设计水平 篇1

城市管理要有科学的规划。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据、是城市管理的龙头。城市建设是城市管理的基础、是实现城市规划的重要手段。城市运行是城市管理的关键。只有抓好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行的管理,才能提高城市管理的水平。

规划管理是龙头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据,是城市管理的龙头和城市发展的蓝图。城市规划总揽城市建设和发展全局,它决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抓住了城市规划,也就是抓住了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关键。

一、加强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和修改管理。城乡规划编制和审批就是组织编制和依法审批城乡规划。编制城乡规划要遵循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综合部署;要科学确定城市和村镇的性质、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统筹安排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和节约利用资源;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正确处理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等关系;要依据《城乡规划法》确定的各项原则和以上一层次依法制定的城乡规划,要注重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等各项规划的有机衔接,要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规划编制组织方式,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城乡规划审批要依据法律、法规,按前置程序、上报程序、批准程序和公布程序审批。城市规划的审批应以书面批复,经批准后的城市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通过政府网站及当地主要新闻媒体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布。

城乡规划修改主要是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修改。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如只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局部调整,须报同级人大常委会和原批准机关备案;如对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总体布局有重大变更的修改,须经同级人大或其常委会审查同意后报原批准机关审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修改,应严格遵守修改程序,包括对修改的必要性进行专题论证,征求规划地段内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必要时应当组织听证,向原控规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经同意后方可组织修改,修改后应按法定程序审查报批。控规修改涉及总规强制性内容的,应当先修改总规。

二、加强城乡规划实施管理。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是城市人民政府对城市各项土地利用和建设活动进行控制和引导。城市规划实施管理贯穿于建设工程计划、用地和建设的全过程。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实行“一书两证”制度,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规划管理实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制度。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必须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规划条件、审批建设项目,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出让和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做到城乡建设项目都依法依规审批和建设。

三、加强城乡规划的监督检查管理。城市规划的监督检查管理主要是指建设工程规划审批后的监督管理和检查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工作的管理。在城市规划区内发现违法建筑要及时处理,把违法建筑消灭在萌芽中。对违法占用土地和违法建筑等乱搭乱建行为,该拆除的坚决拆除、该查处的坚决依法查处。对发现违反法定权限和程序、改变城乡规划、改变土地

用途以及在房地产开发中擅自调整容积率和建好后擅自改变用途(如把地下停车场改变为超市的)的违法行为,要从严查处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坚决杜绝违法建设行为的发生。建设管理是基础

一、城市建设要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在城市规划区内的一切建设活动必须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服从城市规划管理,履行法定程序。要坚持建设工程的论证审批制度,要按照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及相关规定,根据建设工程的项目性质、资金来源、投资规模等因素,把建设项目划分为审批制、核准制和备案制,并按审批制、核准制和备案制的规定审批建设工程。凡是在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工程都要严格执行“一书两证”制度,杜绝越权审批、违法审批行为的发生。

二、城市建设要遵循建设工程的建设程序。要遵循建设工程的建设程序,就是要遵循建设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各项工作应遵循的先后顺序,既要遵循先勘察后设计、先设计后施工、先竣工验收后投产运营的客观规律,又要遵循政府投资项目先评估后决策、先审批后建设的主观调控程序。

三、城市建设要抓好重点工程的建设。城市建设要分缓慢紧急,要按照城市规划确定的开发程序和部署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重点项目,优先建设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尤其是重要的主次干道路网、供气管网、污水处理、给排水、信息化等设施,把城市的框架结构先建起来。对城市的各类公园、体育馆、学校、医院、博物馆和重点旅游项目等设施要有计划分期分批建设,带动城市的发展。

四、城市建设要合理确定投融资模式。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要根据项目建成后是否有收入来划分建设工程为经营性项目和非经营性项目两种。经营性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应按市场化运作模式,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以便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运行管理是关键

现代城市管理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只有通过对城市运行指标分析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各个环节,才能更好地指导和修正规划和建设中的不妥之处,做到规划、建设和运行三者之间相互协调、互动发展,实现规划、建设、运行一体化的循环式城市管理。

一、城市运行管理要依法行政。要推行城市运行管理法制化,严格依法办事,切实做到规范执法、文明执法、公正执法。结合《城乡规划法》、《土地法》、《城建监察规定》和《道路交通法》等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建立健全地方配套的法规和管理规章,做到城市运行管理有法可依、依法行政。城市管理要从运动式管理向制度化管理转变,改变过去仅依靠几次运动或整治的做法。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城市管理有法可依。

二、创新城市运行管理手段。要创新城市运行管理的手段,采用系统管理、目标管理、网络管理等现代管理手段,建立信息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控制系统、监督系统、评价系统等,提高城市空间和资源配置效能,找准城市存在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

三、转变城市运行管理理念。过去,我们管理城市的理念是“为城市管理人民”,这个理念体现的是人民是城市附庸,是管理的客体,是为了管理而管理,甚至为了维护“城市形象”而损伤人民的利益,如暴力拆迁、追打摊贩等。城市管理要树立“为人民管理城市”的新理念。“为人民管理城市”体现的是人民是城市的主人,是管理的主体,要靠人民管理城市,要让人民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

四、建立健全城市运行管理长效机制。要建立健全城市运行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完善的城市运行管理长效机制,切实解决城市管理时紧时松、时好是坏的问题。城市管理执法部门要按照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规范管理城市运行的行为。城市管理是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能。城市管理问题不但反映一个地方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民生意识,而且反映一个地方的综合发展水平和市民的综合素质。只有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增强市民的文明意识,发挥规划建设的作用,才能切实提高城市管理的水平。

提高城市规划设计水平 篇2

在16日召开的座谈会上, 张高丽表示,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城镇建设水平, 不仅关系居民生活质量, 而且也是城市生命力所在, 强调一定要本着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 切实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李克强总理也作了批示, 提出了明确要求。做好城市规划建设工作, 对于推动新型城镇化、有效治理“城市病”、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至关重要。我们一定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

张高丽强调, 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大力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水平。要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 更好地发挥对城市建设的调控、引领和约束作用;要加强城市设计、完善决策评估机制、规范建筑市场和鼓励创新, 提高城市建筑整体水平;要加大投入, 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要强化监督管理和落实质量责任, 扭住关键环节, 着力提高建筑工程质量;要注重保护历史文化建筑, 牢牢把握地域、民族和时代三个核心要素, 为城市打造靓丽名片, 留住城市的人文特色和历史记忆。同时, 要加强农村建筑风貌管控, 做好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的保护工作。

张高丽要求,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城市规划建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特别是城市政府要切实承担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城市的主体责任。要深化改革, 完善法律法规, 为城市规划建设工作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要加强教育培训工作, 打造一支管理水平高、技术能力强的城市规划建设人才队伍。

15日, 张高丽先后在杭州火车东站调研标志性建筑建设工程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改造, 在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调研规划审批管理等工作并看望规划编制人员, 在杭州市区察看和听取老城保护、新城建设以及保持城市传统风格建筑风貌有关情况介绍, 并到中山路了解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有机更新、综合保护和业态调整情况。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了座谈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同志作了汇报, 七个省市的负责同志作了发言。

提高城市规划设计水平 篇3

一、必须切实尊重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融合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第二,城市发展必须服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规律。即城市的建设、发展、管理方式必须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公有经济在城市建设、发展、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如何得以实现,民营经济如何有序地参与城市建设发展工作,以形成公有经济、民营经济既竞争激烈,又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第三,城市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规律。以人为本,就是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如果城市发展忽略了人的因素,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第四,城市发展必须遵循各具特色与实现现代化目标相统一的规律。要在坚持集约,科学规划,统筹兼顾的共同约束下,建好基础设施,让城市易居,再现绿水青山。但是如何实现易居环境、绿水青山,是要在每个具体城市的特定历史文脉、风土人情中展现出各具特色的。

第五,城市发展必须尊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规律。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协同发展的结果。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才能构建出和谐的社会关系。如果不注意统筹兼顾、协同发展,必将导致城市发展出现畸形和短缺,严重影响和制约城市的发展。

第六,城市发展必须尊重继承与发展相统一、传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发展规律。任何城市的发展都是从历史中走过来的,都是历代文化的结晶,因此,城市的发展必须尊重继承与发展相统一,传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发展规律,在继承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

第七,城市发展必须尊重民主治市、依法治市、科学治市的发展规律。城市,历来被视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集中了几乎整个社会生产、生活、乃至整个时代所具有的各种矛盾,用民主、法治、科学的方式解决城市社会中矛盾和问题,几乎成为现代社会通行的做法。民主治市、依法治市、科学治市的发展规律,就是要在城市发展中,以民主的方式、用法律的手段和科学的理论,来有效地控制和疏导影响城市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的经济、政治、社会问题,全方位地把城市的经济、行政、市政建设和其他事业的管理纳入法制轨道,调整和解决制约城市发展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以达到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实现城市民主与法制日益健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繁荣,社会安定团结的宏伟目标。

二、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城市管理水平

到2015年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时,我国城市化率已超过50%,这意味着已有6—7亿人口生活在城市之中。联合国关于世界城市化展望研究报告预计,中国城镇化从现在到2030年还会保持一个较快速度,届时城镇化率将提高到65%—70%左右,按照现在的人口规模计算,那时将有9亿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如何有效率地组织城市生活,为城市居民提供满意的公共服务,将是对我党执政能力和城市管理水平的巨大挑战。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方可在实践中化解这一挑战。

第一,牢固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和正确的城市发展指导思想,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城市管理工作。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阔前景,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责任。近期在城市管理具体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把握规律,顺应自然,因势利导,把握好以下三点:一是指导思想上要以城市执法体制改革为契机、抓手,进一步以大管理体制和责任机制的创新来加大难点顽症的突破力度。二是工作中心上要重点围绕清洁城市工程、环境整治工程、景观提升工程,推进城市管理难点问题的突破,构建城市管理责任体系,深化城市管理监督问责机制。三是工作方向上要处理好环境需求与生存需求相统一的关系,个人利益与公众利益相协调的关系,动态保洁与静态保洁相一致的关系和文明执法与严格执法相辩证的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硬,走出一條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理念。城市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就意味着城市发展要为生活在其中的人服务,满足人的合理需求。比如对安全的需求,对城市环境的需求,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求。我们不能在天津8·12爆炸事故的调查处理还未结束,深圳山体滑坡事件又出的环境下,要人民群众对安全还满意;也不能在既未形成山清水秀自然环境,也未形成宜居适度人文环境的状态下,要人民群众对城市环境还满意;更不能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城乡、地区和行业、阶层之间差距悬殊的前提下,要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均等化还满意。我们要充分调动政府、社会、群众在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人民城市人民管理,实现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

第三,坚持服务至上,服务为本的城市管理理念。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新时期我国政府改革的基本目标,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作为政府执法窗口,如何用自己良好的执法方式展现政府的服务职能是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对执法部门来说,不仅要对内培养服务就是管理的理念,内练素质,构建团队,实施业务重构,规范业务流程;而且要对外部建立危机处理机制,实施多方参与的协同管理。让管理就是服务成为城市管理的核心理念,着力转变城市管理理念,变管理型城市政府为服务性城市政府。

第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城市发展理念。中国数千年沧桑历史客观地印证了经济发展,则民富国强,反之,经济衰落,则国弱民贫。在一个没有经济发展的城市,安全、环境、就业、公共服务都无从谈起。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生产力这一决定因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推动城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

第五,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城市发展理念。人类城市发展理念经过了一个不断克服谬误、逐渐科学的过程,针对伴随工业文明而来的“城市病”,第四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根据我国的城市发展实践,确立了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传递着低碳、环保、和谐的共同追求,升华了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发展理念。城市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创新也永无止境。只要坚持制度常新、机制常新、管理常新、风貌常新,我们就能永葆城市青春活力。

第六,不断加强对城市管理队伍的培训和知识更新。城市管理队伍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决定着城市政府的执政能力和管理水平。要引入现代化的培训机制,对城市管理队伍,尤其是工作在第一线的管理干部实行常态化培训,不断提高城市管理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如此,才能因地制宜,不断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城市管理水平,打造出我们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才能真正实现我国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也才能让我国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不断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水平 篇4

时间:2009年10月25日 09时00分来源:红旗文稿作者:崔保华 胡昌升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城市的竞争力来源于城市功能的完善、城市环境的优化、城市经济文化的繁荣,同时更有赖于城市个性和魅力的彰显。现代城市建设要求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一、影响城市竞争力的主要问题

1.城市功能形象定位出现偏差,缺乏个性

进入九十年代后,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但一些城市在功能定位上出现偏差,把自身建设孤立于城市集群,忽视与周边城市的关系,不注重功能的衔接配套,未能形成城市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局面;一些城市在形象定位上出现偏差,一窝蜂地建高层建筑,修宽马路大广场,城市建设风貌没有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一些城市在旧城拆迁改造中,不注重历史文化保护,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夷为平地,致使城市的历史文化无法得到传承。遂宁在城市规划和定位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城市功能定位重点不突出,特色不鲜明,发展目标变换过于频繁;在城市形象定位上主题风格和城市主色调不突出,个性不鲜明;规划水平不高,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建筑布局凌乱;等等。

2.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发展基础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功能的完善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基础,一些城市只注重城市规模的盲目扩张和城市外观风貌的打造,而缺乏对给排水、垃圾污水处理等环卫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致使生态环境建设效果不理想,有些甚至导致环境恶化,威胁到城市的健康发展。遂宁城市建设走的是旧城拆迁改造的路子,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条件受到很大限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

城市道路网络体系不够完善;二是城市环卫设施投入不够;三是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四是城市防洪、防震、防空等防灾避险设施不够完善;五是城市公交发展滞后;六是城市绿化水平有待提高;七是城市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

3.城市管理水平不高,缺乏长效机制

城市管理机制不完善,缺乏应有的管理标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长效的管理机制。城市防灾减灾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机制和预案不完善,缺乏前瞻性。城市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执法人员执法水平有待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有待提升。遂宁市在城市管理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管理机制不完善。主要是管理法规不系统;城市供排水、燃气管理等规范性文件还未提上议事日程;对市民的行为缺乏系统的规范性要求和制约措施;城市行业管理部门日常运行管理长效机制不完善,工作中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管理没有实现精细化、经常化、规范化。二是管理体制分工不明确。管理部门之间和城区各片区之间职责分工一方面存在交叉重叠,另一方面存在真空和死角,导致有利的事情大家争着干,无利的事情相互推诿扯皮。三是城市公民素质偏低,市容市貌和秩序方面还存在一些具体问题。如,占道经营等行为时有发生,乱贴、乱画、乱挂行为屡禁不止,城市“牛皮癣”除而不尽,乱停、乱放、乱行等违背交通法规的行为还比较普遍,等等。

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对策

1.科学确定城市定位,在城市个性规划上求突破

城市建设必须进行科学规划,制定科学的发展目标,并以此来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规划城市,一是进行准确定位。要注重个性特色,充分考虑城市自然景观、人文历史、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依据城市实际,做到文化特色和现代气息相结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呼应。二是科学编制规划。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按照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要求,科学编制城市规划。要注重城市定位、生态保护及商贸旅游等配套服务功能,使规划更科学、合理和系统,更具前瞻性和操作性。三是确保规划权威。要建立规划决策执行监督体系,加强规划执法,切实树

立规划的权威,做到“铁规划、钢实施”。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完善城市功能上求突破

在城市规划实施和城市建设组织上,要突出道路基础设施的整体建设和城市环境的绿化建设,建成了一大批精品工程。一是要突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过境公路改道建设,城河巷、顺城街、公园路等瓶颈道路的拆迁改造,城区主次干道、人行道、绿化带的黑化、柔化和升级改造,配套完善残疾人通道设施。二是要注重城市环境绿化建设。大力实施生态环境建设,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深化“五创”联动,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节水型城市和森林城市,把遂宁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型大城市。三是要加强城市配套功能建设。围绕城镇规模的扩大,配套相应的基础设施的同时,弥补历史欠账。主要是改扩建、新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增大处理能力;改造排污管道实现雨污分流;大力发展城市公交、燃气、供水、供电和环卫事业;完善城市防灾、避险体系。

3.改善城市环境,在提升城市形象上求突破

提升城市形象,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遂宁近年来大力实施“五创”联动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开展城市环境和风貌整治,城市形象得到不断提升。下步,将按照“净化、绿化、亮化、美化”的要求重点,继续抓好街道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统一城市主色调、拆除屋顶乱搭乱建等方面的工作。

4.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在丰富城市文化内涵上求突破

城市文化内涵决定城市品牌,也是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建设中要根据历史传统、文化底蕴、居民风范、生态环境来塑造城市的形象。在规划设计方面,对于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典型地段,要保存历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注重周边环境的控制和协调,明确保护层次。在建设管理方面,应通过立法形式,颁布历史文化保护条例与建设管理细则,使保护规划与设计落

到实处。遂宁有1600多年的悠久历史,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在城市建设中,一方面,要将观音文化、宋瓷文化等有机融入城市景观之中;另一方面,要对已有的历史文化遗迹和名胜古迹实施保护,将其打造为城市景观。

5.强化城市管理,在优化城市软环境上求突破

城市建好后,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必须依法管理城市。一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重点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城市秩序管理、城市市容市貌管理等方面制定出台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管理规范和管理法规,规范人们的行为,做到有章可循。二是健全和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管理、公共事务管理、街道社区基层管理相结合的全民共建共管的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界定各部门单位的管理职能职责和范围,做到建、管分离,行政事务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分离,确保分工明确、协作配合,形成管理合力。三是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重点建立完善城市管理数据库,并以此建立城市管理电子地图,实现城市管理的数字化。四是优化政务环境、规范行政审批。在行政审批中,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五是努力提高市民素质。广泛宣传城市管理规章制度、法规以及文明公民行为准则,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使市民从城市管理的观望者逐步变成城市管理的理解者和支持者,关心城市管理,积极参与和宣传城市管理。

一)要保护生态促进人与环境和谐共生

实施积极、主动、科学的城市环保工作,一要创新考核制度,扭转重经济、轻环境,甚

至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经济繁荣的倾向,杜绝延续“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二要创新环境保

护制度,把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联结起来,将环境保护与经济主体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加

快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的产业化,使保护环境成为政府、群众和企业的自觉行动,实现生产、消费与环境保护的和谐一致;三要让环境保护制度与产业政策配套协调,制定产业政策时务

必考虑环境影响因素,禁止或缓行对环境不利的产业政策。

(二)要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现代城市管理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城市经济管理、城市社会管理、城市环境管理三个

方面,强调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近年来,我们非常重视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城市形象有了明显改观的,但从总体上看,城市的管理水平还不高,随着城市化的加快,流

动人口管理问题、治安问题、交通问题、城市拆迁问题等各种制约城市发展的因素不断增多,城市管理的决策难度进一步加大;在管理体制上,机构重叠、分散管理的情况还存在,社区、居民群众参与城市公共管理的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起来。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须加强几方面工作:一要依托“数字城管”,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现代化

水平,我区“数字城管”已正式运营,下一步还须加大投入,充实硬件,尤其是要整合资源。

二要解决责权利不对称的问题,避免有利的事情争着管,没利的事情都不管,担责的事情互

相推,使责权利有机结合。三要加强法制化管理,加快推进集中的行政执法工作,强化有管理权威,有协调能力,便于统一指挥的行政执法机构建设,同时对城市管理要严格执法,严管重罚,做到“零容忍”。四要强化精细化管理,城市管理的每个环节都要细致入微,精益求精,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五是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提高公众整体素质,从根本上提升公众参与意识、环保意识、文明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要让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最大限度地增强城市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六是抓紧研究解决“静态交通”问题,要尽快研究出台有关静态交通管理的政策法规,明确政府、企业和车主等各方的责、权、利,规范各方行为,使停车业的管理和发展有法可依,保证其健康发展。本着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引导企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办停车场。采取多种办法解决停车难的问题,推行“树下停车”、“限时停车”等行之有效的办法。加强规划和对规划落实的督查力度,对于什么样的建筑该设多大的停车场,应有刚性规定和规划。七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交通覆盖农村社区的步伐,加速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和谐。

(三)要努力提高建设项目的整体质量

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建设项目的整体质量方面,在坚持城市总体规划根据区情、民情,明确城市发展定位,超前科学规划,借鉴先进规划理念,体现高起点、超前性原则的前提下。一要突出确保质量。建筑工程质量既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交融,又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素质的凝聚,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一项根本性工作,要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原则,在每一个细节上抓好落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牢牢把握工程质量这一主题,确保足额投入,杜绝“豆腐渣”工程,降低使用成本。二是注重基础设施。目前正处于城市建设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城市建设项目多,投资大,必须突出基础设施建设这个重点,重点抓好地下管网、污水、垃圾处理厂、快速通道、出入城口、环线道路、立交和停车场等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形成统一、便捷、畅通、完整的交通体系。要通过城市基础设施的优先发展和其效益的充分发挥,明显提高城市的现代化功能。三是严格保护城市用地。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建设用地必然会有大幅度的增加。因此,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必须尽可能地节约用地,充分利用好每一寸土地,不能以经营城市为名,不充分考虑预期地价,随意出售城区土地,更不能靠卖地平衡财政,寅吃卯粮。

(四)要努力建设节约型城区

提高城市规划设计水平 篇5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管理体制已远远滞后于现代城市化的进程,要使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逐步转移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管理模式,在城市建设的同时加强城市管理实行建管分离是基本取向。

长期以来,城市建设在城市发展中总是处于主导地位。相对而言,城市管理却显得不很突出,在城市的发展中,依附或从属于建设,形成“建管合一”的模式,建设部门担负了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双重任务。但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城市功能要求越来越越高,由此而对城市管理的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的发展呼唤高质量的建设与高效能管理的协调配套。传统的“建管合一”模式日益暴露出与城市现代化发展不相适应的种种弊端,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和限制的负面作用。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原本隶属于建设部门非建设成分的管理职能则必然分离出来。显然,建管分离将是城市建设。

单位整改。建管同出一门,则必然缺少管养交接这一监督环节,由于建设标的物质量问题的滞后性,可能会使本应由施工单位承担的整改成本,转移到后期政府承担管养环节中。

3、改善社会生活质量的需要。随着城市现代化水平蒸蒸日上,市民生活品位不断提高,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衡量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衡量市民的生活水平,已不仅仅将经济作为唯一标准,还需要看城市的环境质量。这就要求设置独立的城管部门,赋予其统一的城市管理权,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划拨专项管理经费,以管理好城市作为它们的专职。这比起那种“建管一体”的“兼职”管理要有效得多。

4、加强城市功能质量的需要。就某一建设标的物而言,其建设过程有始有终,而管理过程则有始无终,建设成果具有永定性,而管理成果具有瞬逝性,也就是说,建设行为一旦结束,其建设成果将永恒存在,但其管理行为没有结束之日,其管理成果如保持不好,则必然稍纵即逝,这就是管理部门必须树立“每天但是第一天”的管理理念。所以说是“三分建,七分管”。城市的流通功能,服务功能、辐射的质量有赖于高水平的管理作保障。建设与管理在投资时本应有一个客观合理的比例,但在“建管一体”中人们往往对建设予以倾斜,而忽视了管理。另一方面,建设部门本身的建设任务不断增多,没有足够的精力去管理城市;而建设物的增多使得城市的被管理者随之迅速增加,城市管理工作量与日俱增,建设部门在“建管兼顾”时难免会顾此失彼,力不均至。

三、开展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对策和思考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是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创新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举措,我们必须根据城市的发展变化积极推进,稳步实施。

1、科学界定综合执法职责范围。要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界定综合执法的内容。根据2002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要作的决定》主要是涉及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划管理、城市绿化管理、市政管理、环境保护管理,工商行政管理中的无照商贩,公安交通管理中对侵占道路行为七个方面的全部或部分行政处罚权,在实践中,各城市要根据城市管理特点和具体要求,相应增加处罚权的内容。

2、执法队伍要综合精简高效。综合执法队伍不是原来的几支执法队伍简单的合并,“新瓶装老酒”,而是执法队伍整体磨刀,整合、优化的过程。综合执法涉及多部法律,执法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各法律的基本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的水平,为此,必须组建一支能综合运用各类法律的高素质的执法队伍,真正做到“统一、精简、高效”。

(1)目前从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工作人员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增强竞争意识;加强学习,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政治素质、思想水平和执法能力,积极应对挑战。

(2)要加强培训。综合执法部门应建立培训机构,加强政策、法律研究,积极为一线队员提供教育培训和业务指导,使领导者的决策水平,中层骨干的业务工作能力,执法队员的办案水平普遍得到提高,以适应管理现代化、法制化要求。

(3)加强队伍内部管理,把好“入口”,放开“出口”,做到干部能上能下,中层干部竞争上岗,队员能进能出。执法人员实行聘用制,末位告诫淘汰制度;建立和完善考核奖惩激励机制,将管理水平和工作实绩与执法人员的工资收入挂钩,奖优罚劣。

提高城市规划设计水平 篇6

一、审时度势,改革创新,不断增强计划生育工作活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计划生育工作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任务更艰巨。近年来,我区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即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也增加了计划生育工作难度;企业改革中裁减或撤消了计划生育管理机构和人员,、弱化了计划生育管理力度;同时出现大批下岗职工;城市改造、住房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使人户分离现象加剧;因婚姻家庭关系的变化带来的离婚再婚、未婚先孕、意外妊娠等现象增多,城市居民更加关心自身的生命质量、生育质量和生活质量,关心优生、优育、优教;对计划生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单位的一些职能逐步转向社会,转向社区等。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给传统的计划生育管理体制、工作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此我们充分认识到,只有改革和调整过期作废熟悉的已控制人口增长为主的工作思路和管理方式,从思想认识、工作方法等方面改革创新,才能适应新型势的要求,才能开创我区计划生育新局面。几年来,我们根据计划生育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计划生育自身的要求,立足基层,积极探索,大胆推行了“四项改革”,初步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进行避孕节育措施知情选择改革。早在2002年,我区就开展了避孕方法知情选择试点工作,改变过去行政命令、一刀切的管理要求,让群众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节育措施,近年来,我们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在全区范围内由点到面稳步推广目前,全区已有三分之二的村、社区实行了知情选择。二是一孩生育指标方面的改革。2003年,开始在城市将一孩生育指标审批权限的下放给企业,由企业自主管理,改变过去那种多头管理,程序复杂的领证方式,方便了职工,服务了社会。在此基础上,2004年我们又开展取消一孩生育证管理试点工作。根据试点情况来看,达到了“政府指导、单位调控、综合服务、方便群众”的目的。三是进行了生殖健康方面的改革。2003年,我区将《生育证》改为《生殖健康服务证》,突出了科普知识,优生优育方面的宣传服务。变由群众上门领证为送证上门服务、受到了育龄群众的普遍欢迎。四是结合社区建设,进行社区计划生育改革。今年,我们在新组建的社区指导社区制定自治章程,引导社区进行居务公开,面向社区推广优质服务,广泛发动社区居民对计划生育工作民主决策、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积极推行计划生育居民自治。通过开展“四项改革”,使全区计划生育工作基本实现了“三个转变”:在工作机制上,由单纯以行政管理向行政管理与群众自我管理相结合的转变,实现了工作重心下移;在工作体制上,由单纯依靠计生部门向依靠党政领导与相关部门综合治理转变,增强了计生工作的群众性;在工作方法上,由注重管少数人向管好少数人与服务多数人转变,提高了群众的满意程度。

二、依托社区,加强城市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

为抓住社区建设这一有利时机,将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融入社区,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我们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积极当好区委、区政府的参谋助手,将计划生育工作及时切入社区建设之中。在社区成立之初,我们认真学习了《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有关城市社区建设、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文件精神,准确把握社区计划生育工作的定位和发展思路,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当好区委、区政府的参谋助手。首先,我们根据全区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及时向区委、区政府专题汇报了在社区建设中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引起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社区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加强计划生育社区服务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明确了社区计生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任务。其次向区委、区政府建议,组织召开了全区城市社区计生工作座谈会,广泛听取了民政、工商、公安、街道办事处等部门的意见,统一了思想认识,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与任务,对社区计划生育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二是深入社区,加强对社区计划生育工作的指导。首先,指导新组建的社区居委会普遍成立了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居委会主任任组长,下设办公室,设1名计划生育专职副主任,配备了计划生育专兼职干部。目前,全区57个社区居委会全部落实了计划生育专职副主任。为了使新上岗的社区干部尽快适应计划生育工作,我们与区民政局连手,统一组织对全区200多名社区干部进行了培训。此外,指导社区建立计划生育协会组织,扩充社区志愿者队伍。其次,指导社区加强服务建设。根据资源共享的原则,指导社区利用现有资源,建立人口学校、技术服务室、协会“会员之家”等,为社区计划生育管理、宣传教育、优质服务搭造平台。再次,指导社区实行计划生育居民自治。依据国家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指导社区制定计划生育居民自治章程,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特别是指导社区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组织的作用,使社区居民在计划生育方面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三是,开展创建计划生育“合格社区”活动。我们从知情选择、居民自治、综合治理等方面着手,各有侧重地开展计划生育试点工作。在试点的社区取得经验后,通过召开现场会的方式,再全面推广,并按照“四无、六好、三落实”的工作要求,规范标准,实行动态考核。在考核中,我们把社区居民自治开展情况和居民的满意程度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目前,全区57个社区居委会中,有个社区达到了计划生育合格社区的标准。我们通过以上方式,抓点带面,确保社区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推进。

三、坚持依法行政,不断提高城市计划生育管理水平

今年是“计划生育法制年”,我们重点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展了群众性的法制宣传活动。结合“四五”普法,在全区开展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等法规政策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知识竞赛、演讲赛等形式,增强了干部群众遵纪守法,依法行政的意识。二是深入开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和争做新时期最可爱的人活动。教育各级计生干部树立四种观念,即:群众观念、服务观念、法制观念、权益观念,始终把群众满意程度作为衡量计生工作的标准,把广大育龄群众的利益作为自己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落实责任,规范管理。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全区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责任制的通知》、《关于规范计划生育行政执法程序的通知》、《贯彻执行“七个不准”,加强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的通知》等五份文件,建立健全了计划生育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制度、行政执法过错追究制度、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行政执法评议和考核制度。与镇、街道办事处签订了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责任合同,落实工作责任。镇、街建立了计划生育政(居)务公开栏,设立了服务监督电话10部。实行计划生育“五公开一监督”制度,即:生育政策、生育指标、生育对象、处罚标准、节育对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增强了计生执法工作透明度。四是监督检查,抓好落实。区上成立了计划生育行政执法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对全区行政执法情况进行四次检查。坚决查假治假,严肃处理违纪违法问题,使为城市计生工作管理逐步步入了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四、强化措施,综合治理,切实提高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工作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是城市计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区上成立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公室,落实了人员,明确了职责;坚持与常住户一样,实行同管理、同检查、同考核、同奖罚。根据基层工作实际,组织协调工商、公安、民政、城建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实行齐抓共管。在日常管理中我们总结出了七项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一是推行楼栋管理制度。下发了《计划生育楼栋管理办法》,各楼栋推举楼长全面负责,每单元指定专人管理。二是实行警计联防管理。在社区建立计划生育、公安部门综合治理流动人口办公室,建立警民联系点,把计划生育与综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三是实行双向管理。按照流入与流出并重的原则,双向把关,双向反馈,双向管理。双向把关:即规定凡外出经商或做工的人员必须在户籍地镇、办事处计生部门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签订合同,确定联系地点,查访时间。同时,将计生情况登记表、合同、计生证明、身份证、结婚证、孕情通报单及《委托代管协议书》等立卷归档。对流入本地区的人员,一律查验原籍乡镇计生办以上有关部门签发的《婚育证》,做到“流而不失、动而有控”。双向反馈:即凡外出流动人口、做到定期检查孕情、环情、尤其对20-49岁生育旺盛期的已婚育龄妇女,要求严格按照合同规定,定期到流入地乡(镇)以上卫生院、计生服务站进行孕情、环情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双向管理:即凡需长期外出或居住在外地的已婚育龄妇女,一律由户籍地和现居住地,双向签订《委托代管协议书》,对流入的已婚育龄妇女,一旦发现计划外怀孕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四是加强网络建设。社区居民小组、街道、楼栋、物业小区等都设立了计划生育宣传员和中心户长,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做到信息灵通、管理到位。五是落实企业法定代表责任制,把居住地企事业单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纳入当地街道办事处目标责任制,定期检查,定期考核。六是严格实行“一证管多证”制度。即流动人口必须先办理、交验《婚姻证明》,然后才能办理暂住证、营业执照、务工许可证等其他证照。七是坚持每季度对流动人口进行一次清理清查,各镇、街道办事处均组织了以工商、公安、民政、卫生、城管等部门参与的联合执法活动,明确责任,相互配合,专项治理,解决突出问题。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格局。

五、依托社区,广泛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活动

几年来,我们坚持把开展优质服务作为转变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的重要工作来抓,建立和完善宣传教育、科学管理、综合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一,提供计划生育宣传服务。

提高城市社区服务管理水平的思考 篇7

一、出台“费随事转”标准, 激发居委会工作人员积极性

居委会在社区服务中心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协助社区服务中心履行《居委会组织法》规定的相应职责, 不承担行政管理性事务。居委会工作人员采取自愿服务方式, 实行弹性工作制, 政府不再按人头发放补贴。对政府需要居委会协助完成的工作,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兑现工作经费, 实现“费随事转”、“养事不养人”。据目前调查的情况来看, “费随事转”的细则标准还没有制定出来, 这就使得居委会工作人员没有马上看到经济效益, 日常工作的开展都难以为继, 再加上工资待遇偏低, 情绪低迷, 有些很有工作经验的并且掌握了大量社区居民信息的居委会工作人员想另谋高就, 因此, 要尽快制定出“费随事转”的标准, 让居委会工作人员真正得到实惠, 从而稳定人心。此外, 还可以采取招考的方式把居委会当中的优秀人才吸纳到社区服务中心来, 一方面可以提高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效率, 另一方面给居委会工作人员一些机会, 让他们能有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

二、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人员素质

社区服务工作人员对社区服务工作的影响至关重要。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水平直接决定了社区服务的发展水平, 也决定了能否提供高质量科学化的服务。社区服务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 会直接影响社区服务体系的建设, 因此, 要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必须加强社区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

一方面要在政府指导下, 依靠社会教育机构, 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在岗的社区服务人员及管理者进行系统的培训, 努力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从人事制度改革入手, 激励社区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和专业进修热情, 引导社区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走出困境。另一方面应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事业, 解决社区服务专业人才稀缺的问题。创造条件, 把社会上的优秀人才吸引到社区服务人才队伍中来, 努力培养一支富有社会工作价值观的, 并掌握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知识、方法和技巧的新型社区服务工作者队伍。

三、加大财政投入,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社区服务事业资金作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的基础条件, 政府有责任投入。政府根据财政收入增长情况, 增加社区工作经费和社区干部工作补贴, 确保社区正常运行。充分整合社区资源, 形成多元化的财力机制, 落实经费保障。减少资金审批拨付程序, 从而提高服务的效率与质量。

现阶段, 政府应考虑把社区服务业作为政府加强公共服务的重要领域, 重点支持建设和改善社区组织的工作用房和老年人、青少年活动场所等公益性服务设施, 以及社区服务信息网络等。根据社区服务具有公益性和经营性不同性质的特点, 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 还应积极拓宽资金的筹措渠道, 通过建设示范项目或以补助、贴息等形式推动更多的资金投入。要研究有利于社区建设投融资的具体措施, 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投资社区建设, 吸引和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进行捐赠赞助, 共同推动社区服务设施的完善。

四、丰富社区文化, 构建和谐社区

发展面向基层的公益性文化事业, 逐步建设方便社区居民读书、阅报、健身、开展文艺活动的场所, 加大办公用地面积, 设立专门的文体娱乐场所, 如乒乓球室、棋牌室、书画室、阅览室、舞蹈室、电脑室等。驻社区机构可将所属文化体育设施向本社区居民开放, 这样不但增强了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及社会责任感, 而且减少了重复建设所造成的浪费, 大大提高了社区服务资金的使用效率。通过提供多种多样的文体娱乐场所, 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生活, 营造社区浓厚的文化氛围, 从而更好地为居民服务。

五、搭建服务平台, 增加服务渠道

建设社区信息化平台, 提高社区公共服务的自动化、现代化水平。加强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加快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作用, 促进和帮助城镇居民按规定参加各项社会保险。

积极开展基层社会救助服务, 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对残疾人、病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要深入家庭开展服务。按照“人有所需、我有所为”的理念, 依托社区“邻里情”社会救助中心, 设置互助中心、义工服务中心、老年人援助中心、生活援助中心等为社区居民解决各种生活困难的公共服务平台。

六、加强异质性服务, 拓展服务领域

协助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主要是同质性的服务, 这更多地表现出刚性、整齐划一的行政化做法。异质性的服务, 更多地表现出自治性的、多元参与的社区治理。社区工作人员除了通过便民服务大厅为居民提供各种服务以外, 还要定员、定期、定时上门了解辖区内各住户及驻区单位的基本情况, 在他们急切需要帮助时, 能及时主动上门提供所需的居家式异质性服务。

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一方面通过政府向社区购买服务, 由专门的服务人员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外出陪伴、精神慰藉等服务, 对“空巢”的孤寡老人提供无偿服务, 政府负责服务费用;对有一定经济能力的独居老人提供低偿服务。同时, 要协调养老服务机构, 为独居老人提供各项居家养老服务, 如免费安装“为老服务一键通”, 实现24小时应急应需保障等服务。另一方面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平台, 让大部分行动方便的老年人走出小家庭, 融入社区大家庭, 享受各种服务。

以需求作为社区治理的基本导向, 培育为政府、社会、居民等多方提供供需对接的平台, 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服务—居民需求—产业发展—就业创造”的多层次供需对接。通过提供就业再就业咨询、再就业培训、就业岗位信息服务和社区公益性岗位开发等, 对就业困难人员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和援助。还可以结合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开发就业岗位, 挖掘社区就业潜力, 创建充分就业社区, 提高就业稳定性。探索建立信用社区、创业培训与小额担保贷款联动机制, 为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创造条件。

七、明确职能职责, 理顺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建立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制度, 凡依法应由社区居民委员会协助的事项, 当地政府应当为社区居民委员会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工作条件;凡属于基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项, 不得转嫁给社区居民委员会;确需社区居民委员会协助完成的有关服务事项和工作任务, 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 没有经过审定的工作事项擅自进入社区, 社区居民委员会有权拒绝。要结合实际, 积极探索创新社区管理模式, 推动社区综合体制改革, 加强社区服务功能, 促进社区居民自治, 调动居民参与社区管理服务的积极性, 努力形成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良性互动。

制定社区服务中心对相关职能部门的考核机制。在社区服务中心开展工作的过程中, 有些工作需要得到相关职能部门地配合才能完成, 但是会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 使得社区服务中心处于尴尬的境地, 工作难以开展下去, 从而降低群众的满意度。因此, 必须制定一个考核机制来制约相关职能部门, 真正实现“权随责配”, 更好更快地为民服务。

八、健全考评机制, 激发敬业精神

建立以群众满意度为价值导向的评价制度。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 把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 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群众满意度”评估制度可以解决社区发展的价值导向问题, 解决社区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 优化社区发展的环境, 使社区工作能够真正面向群众, 真正把社区工作者从烦琐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这一制度是对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封闭的考核方式的超越, 评估的信息可以作为对政府和社区改进工作的依据。

通过明晰标准、细化指标、量化责任、兑现奖惩等措施, 激发社区工作人员争先创优意识, 扎实做好社区各项工作, 优质快捷地服务居民群众, 努力创建群众满意的和谐社区。落实网格化考核办法, 提升社区管理水平。采取现场抽查、明察暗访等方式, 对网格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各管理层采取“日检查、周小结、月考核、季讲评”的办法, 对网格工作进行定量定级考核, 将考核结果作为社区、网格年终综合考核依据, 把社会服务管理责任落到了实处。

九、建立监督机制, 规范服务行为

建立党和政府统一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保证社区服务工作的健康发展。加强对社区服务活动的监督管理, 综合运用行政、法律手段监督、管理社区服务, 建立健全反映社区服务设施、服务管理、居民需求及满意度等有关信息的采集及工作评估体系。严格财务、审计制度, 严禁将救助、福利、公益款物等挪作他用。各相关部门要接受居民对其在社区为居民所提供公共服务的监督。有关部门要制定各类社区服务行业标准, 推动社区服务标准化的贯彻执行。社区便民利民商业服务网点要规范行业行为, 接受居民监督, 社区服务从业者要树立诚信意识, 共同打造社区信誉品牌。认真解决社区服务发展中各种问题, 及时查处违法违纪和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保证社区服务和社区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建中.城市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提高城市规划设计水平 篇8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各国信息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政务信息化、电子化已成为世界新一轮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和衡量国家及城市竞争水平的标志之一。要建设现代化城市、提升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就必须依靠信息化。

城市管理平台的基础和核心主要是信息化。它以地理信息技术、卫星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和网络为支撑,将这些现代通信技术应用于城市管理之中,使城市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和及时解决,推进快速、敏捷、及时、高效的城市管理目标的实现。

要做好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工作,首先要转变观念,要充分认识它在城市管理现代化中的作用和意义。其作用和意义,起码可从3个方面来认识。首先,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该系统的运行,为解决城市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及时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式,这必然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其次,它是转变职能、改进行政方式的重要举措。信息技术的应用,必然冲破传统管理理念,管理流程、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也必然随之改变。其三,它是实现政府与市民良性互动的重要途径。信息系统拉近了政府与市民的距离,更方便群众行使对城市管理的参与权和监督权,为实现政府与市民在城市管理中良性互动提供了条件。只有认清了这些重大作用和意义,才有利于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增强信心,才能自觉、积极地做好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工作。

当然,要建设好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还离不开科技人员的辛勤努力,深入研究与创新。但是,领导的重视和政府的支持,也是十分关键的。北京市为了加快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连续下发了3个文件进行指导,并将这项工作确定为市委常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整改的重要举措,认真抓紧抓好。在完成第一期工程开通运行时,市委书记、市长又亲临现场调研,对第一期系统的运行和第二期的建设工作提出了意见和要求。由此可以证明,如果没有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就不会这么顺利,就不会有这么快的速度和这么高的质量。

上一篇:临床医学专业新生压力与应激分析论文下一篇:怎样培养学生写英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