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水平提高

2024-06-11

装备水平提高(共10篇)

装备水平提高 篇1

教育装备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直接动力。近年来,山西晋中把教育装备作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支撑和保障,持续加大教育装备投入,不断强化教育装备管理,着力提高教育装备应用水平,为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现代化教育强市建设,提供坚强的物质支撑和技术保障。

坚持“城乡一体”方略不动摇,注重统筹,加大投入,大力提高教育装备标准配备化水平

中小学校舍及其配套建设,是中小学健康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有了好的物质条件,公平才有基础,质量才有保障。近年来,晋中教育抓质量首先抓投入,抓公平首先抓建设,切实夯实中小学校保障基础。

1.紧紧抓住国家和山西中小学校安工程建设的机遇,推进校舍建设,基本实现了校舍建设标准化

晋中把学校标准化建设作为市长工程、县长工程,大力推进“校校达标”工程。在前几年实施了寄宿制学校建设、初中学校建设、城镇中小学新改扩建等工程的基础上,着力推进“有学上”向“上好学”的转变。2009年,国家正式启动中小学校安工程,山西的力度更大。晋中坚持城乡学校一个规划、一个标准来实施校安工程。晋中这些年投资31亿元,新改扩建学校784所,学校安全工程成为晋中教育史上投资最多、标准最高、老百姓最满意的工程。同时,为适应太原晋中同城化发展的需要,启动了总投资15亿元的市城区中小学建设工程,用三年时间新建学校11所,改扩建2所,进一步满足新增居民的教育需求。

2.紧紧抓住一大批新校舍落成的契机,强力推进中小学装备标准化建设

晋中每年突出一两个重点,实施了寄宿制学校食宿条件改善、图书仪器配备、音体美器材补充、塑胶操场建设等十大提档配套工程,并在中考时创造性地加试体育、信息技术和理化实验操作,促进了设施设备的补充更新。近几年,晋中结合国家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山西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新一轮学校标准化建设。全市11个县区在山西率先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验收。全市所有学校都有满足需要的实验、艺术、体育、卫生、劳技、信息技术和图书等配套设施,办学条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3.主动顺应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全力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全市中小学实现了“校校通”和“班班通”

晋中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数字晋中”的战略重点,出台了《关于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实施意见》,采取“政府投入为主、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开发应用并重”的办法,在投资4亿元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完成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和晋中教育城域网的基础上,市域内所有学校都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和优质资源“班班通”的“双通”目标。2012年,晋中被列为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地区。同时,晋中继续投资10亿元,持续推进数字化校园、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和远程背景下的教学录播系统“三大工程”,形成覆盖城乡的数字化管理和教学环境,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坚持“一校不落”标准不降低,搭建平台,动态管理,持续提高教育装备信息化管理水平

教育装备能否发挥服务教学作用、能否转化为学生综合素质,配备是前提,管理是关键,运用是根本。为此,晋中在全市范围内推进装备管理信息化建设,搭建了晋中市教育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市、县、校、实验教师四级管理模式,为全市教育装备的科学管理和充分使用奠定了基础,对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1.装备管理信息化为全市教育装备建设的统筹规划和补充配备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撑

管理系统为上级管理部门提供了配备标准查询、实验室达标查询、实验仪器达标查询、仪器账目查询、实验次数查询等管理功能。各级管理部门可通过管理系统及时、准确地掌握教育装备的总资产、年度仪器资产更新数额、年度仪器资产报废数额以及与配备标准相比,还需投入的资金总额。管理系统还为各级管理部门提供了实验开出率统计、实验完成进度统计和仪器使用频率统计等。管理者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各校、各年级、各学科的实验开展情况。改变了对学校实验教学开展的评价方式——由原来的年终抽查式的终结性评价变为现在的实时过程性评价方式,有力地促进了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装备管理信息化为学校教育装备的科学、规范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管理系统中登记了学校各种功能室的数量、面积以及各个功能室中的设施设备等信息,学校可对照配备标准及时了解本校各种功能室的配备情况,为学校建设规划提供依据。管理系统中记录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科学、音体美等16个学科的仪器配备数量、存放位置、达标情况、短缺情况等信息,促进了学校资产的精细化管理。

3.装备管理信息化为实验教师开展实验教学提供了方便

管理系统中提供了物理、化学、生物和科学4个主学科所有的演示和分组实验的实验方案,即每个实验的实验名称、仪器名称和数量。实验教师只需点击实验名称即可自动弹出本实验所需的实验仪器,大大方便了实验教师。同时,管理系统突破了实验教学的时空限制,仪器管理员和实验教师通过网络可以完成一系列的实验活动,为教师日常更好地开展实验教学提供了帮助。实验教师可以网上共享实验成果,有效地推动了实验教学的开展,促进了实验教学管理与应用水平的提高。

坚持“提高质量”主线不改变,健全机制,注重考核,持续提高学校装备使用常态化水平

加强装备工作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在提高装备使用效率上,我们突出了“两个抓手”。

1.以中考“一拖四”为抓手,持续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从2007年起,实施中考“一拖四”模式,就是在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中,加试体育、信息技术教育、理化实验操作和综合素质评价四项内容,分别以体育30分、信息技术教育10分、理化实验操作10分计入总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普通高中录取的重要依据。体育考试促进了体育器材的配备,信息技术考试促进了计算机教室的配备,理化实验操作考试促进了实验室和实验器材的配备。“一拖四”中考模式,大大促进了标准化配套建设。

2.以强化县校考核为抓手,持续提高县校落实教育装备“配管用”责任的主动性

晋中将教育装备建设作为每年度对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发展性评价的重要考核指标,每年考核,每年“晒”单。同时,对全市各类学校开展实验情况进行了周通报、月排队、年考核,有力地促进了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同时,将教育装备“配管用”情况纳入干部管理使用重要范畴,真正把教育资源盘活、用好,真正把现代化装备转化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教育教学装备是教书育人的必要条件,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下一步,晋中市要以《教育部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的意见》为指导,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在装备标准化配备上继续做文章,在管理信息化上不断有提高,在使用常态化上持续加力度,提高教育装备服务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努力办好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高质量、更为满意的教育。

装备水平提高 篇2

关键词:设施;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1.004

遵义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发〔2007〕1号文件精神,在“六用三提高”上狠下功夫,加大三農投入力度,加快设施农业发展,加速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农业不断转型升级,已初步形成农业板块发展园区化、规模发展企业化、基地生产设施化的格局。

1该县设施农业基本情况

遵义县设施农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主要以小拱棚、竹架大棚为主,绝大部分仅用于育苗,几乎不用于大田栽培,设施在夏秋冬基本空置,使用率极低。该县设施农业不断发展壮大,极大地发挥了现代设施在栽培上的作用。到2014年,全县拥有烤烟设施育苗面积35万平方米,辣椒设施育苗32.6万平方米,蔬菜设施育苗9.7万平方米,蔬菜设施栽培3000亩,西瓜设施栽培面积1070亩,设施栽培草莓类323亩,设施提子栽培近1000亩。设施栽培已成为种植业中效益最好的一种栽培模式。同时在该县产业结构调整、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该县进一步提高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促进农业从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高效型转变,找到了方向和重点。

2该县设施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

自2007年县委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决定以来,该县现代农业发展已由单纯的大户经营和传统生产方式,转型到园区化、企业化、设施化阶段,且设施农业已逐步成为该县现代农业发展的亮点和趋势,但发展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2.1思想观念方面

受北方冬暖式大棚和东部地区温室大棚制式的影响和制约,部分企业和生产大户不敢大胆“试水”,而该县农技人员也缺乏积极思维、大胆创新的勇气,加之多次学习仿造外地设施,从而导致定式思维。

2.2设施配套方面

只是一味地建“大棚”,而忽略了“大棚”内的配套设施,大棚内生产环境“恶化”,导致生产栽培失败。如大棚内的温、光、水、气等条件的配套协调,是生产栽培成败的关键,当前最大的问题是供水设施不配套,其次是棚内通风、降温、越夏等问题。

2.3生产技术方面

设施栽培与露地栽培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露地栽培完全由自然气候决定,呈现“风大随风、雨大随雨”的状态,人为无法控制,所谓“靠天吃饭”就是传统农业的写照。而设施农业通过工程模式,人为创造一个适合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因此在栽培技术上要有大的改变,比如浇水、施肥,传统栽培是人工担水浇、人工冲施,而设施栽培通过滴灌系统达到水、肥、药一体化。在作物藤蔓管理上,传统栽培是上架绑蔓,而设施栽培却是吊绳绕蔓等方式,然而在三合———南白一线还能看到,大棚建了,但浇水施肥方式还没有改变,导致部分生产者取掉大棚薄膜等雨水。还能看到大棚内仍然使用上架绑蔓方式进行栽培管理。因此,设施栽培生产技术还需要下功夫示范引导。

2.4工程建设方面

采用的是全国南方通用版的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设施,这些棚一般用于冬春光照好的地区进行作物栽培,而在该地只能用于冬春育苗,由于光照条件差,低温潮湿,育苗的质量也不理想。该地的主要蔬菜均生长期在春、夏、秋三季,如何探寻在这个时期适合作物生长的棚型是摆在面前的重大课题。

3对该县设施农业发展的建议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两高两节一降”(高产出、高效益,节水、节劳,降低自然灾害)的重要载体,也是各项农业高新技术组装集成与示范推广的重要平台,在该县自然条件下,更是农业生产“避灾、减工、增效”的重要手段。对如何发展好该县设施农业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3.1工程方面

对现有大棚设施进行改良和改善:将原来中下层通风改为上下层交叉通风。将大棚的常规通风改为棚头开放式通风。改标准普通大棚为连栋式大棚。改有色棚膜为无色棚膜。改“102”丝膜为“6~8”丝膜。改低透光膜为高透光膜。积极探索避雨专用棚最适形式。

3.2农艺方面

改漫灌式为滴灌式。改设施内高位喷灌为膜下滴灌式。改设施内不作任何覆盖为地面地膜覆盖。改立架式栽培为吊绳式栽培。作物桔杆清洁改散堆乱放式为专用高温棚处理和沼气池密封处理。探索蔬菜品种在设施内的生长,选择优良品种进行棚栽茬口安排。

3.3其他方面

设施栽培与气象部门共同研究,探索不同温度条件下作物茬口安排;与水利部门协作,有针对性改进灌溉设施,有效节水用水。

4结语

综上所述,遵义县经过政府以及群众的共同努力,其设施农业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对于该地农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并且提高了该地农业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这对于该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多元化发展非常有利,但还需要投入资金和人力加大研究力度,从而使其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健.聚合发展要素坚持创新突破———遵义县发展山区现代农业的探索与思考[J].当代贵州,2013,(5):54-55.

[2]王海,李崇慧.遵义县现代农业发展SWOT分析[J].农技服务,2014,31(8):4-6.

[3]董景奎.贵州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规划与评价探讨———以遵义县现代农业规划为例[J].湖南农业科学,2013,(9): 127-130.

[4]蔡平.绿竹坝水库灌区水利设施配套建设[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2,40(7):223-224.

装备水平提高 篇3

《部队卫生装备使用操作与考核验收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 已于2010年7月20日起实行。对医院来说, 《标准》不仅是应急保障分队卫生装备使用考核的依据, 也是医院平时三基训练、业务考核的执行标准。

1 深入领会, 夯实训练法规基础

医院将《标准》作为促进医院卫勤建设、提高卫勤保障能力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 成立卫生装备训练领导小组, 对卫生装备训练工作进行整体筹划和组织协调。

1.1 学习领会, 把《标准》内容学深悟透

医院结合应急保障分队新装备多、人员成分新的实际情况, 精心制定学习计划, 认真组织学习宣讲, 并充分利用院报、讨论、考核等形式, 引导官兵树立装备管理的法规意识, 为装备管理的正规化、法规化、科学化奠定了基础。院领导和机关专门安排时间, 原原本本地学习了《标准》内容, 进行了认真的讨论研究。医院还开展“爱装习武”的教育活动, 通过学习教育, 提高了认识, 促进了医院卫勤的全面建设, 增强了医院人员依法爱装、管装、用装的法规意识。

1.2 逐类分解, 把《标准》要素变细变实

医院机关组织相关专业的技术力量, 组成了按纲施训协作攻关小组, 先后查阅了《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现代野战外科学》、《野战内科学》、《战伤救治规则》等大量权威资料, 分别与地方培训机构和军地科研机构及相关厂商的专家联系, 组织人员到军地相关机构参观学习等, 对《标准》中的试点科目分别从训练内容、训练要求上进行了统一, 制定了适合《标准》的具体细则, 根据具体的细则编写了《训练指导手册》。《训练指导手册》从课目到内容、从时间到方法、从考核标准到场地准备等诸多方面做了详尽的说明和解释, 使医院卫生专业干部对《标准》的理解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1.3 系统讲解, 把专业知识弄懂弄通

为了使大家尽快掌握《标准》中有关装备的知识和原理, 医院组织高级技术职务的专家, 举办了系列学术讲座。担负授课任务的专家主任加班加点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 学习《全军部队卫生装备使用操作及维护保养教材》及教学课件, 利用军队综合信息网、远程会诊网的期刊查询功能以及外出培训、学术交流等多种途径和机会, 请教各个专业的专家教授, 整理相关的配套资料, 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对与训练考核课目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 并不断地融入到科目训练中, 为以后的考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依法治训, 保证训练时间落实

按《标准》施训是提升卫生装备保障训练质量的根本保证和基本遵循。实践表明, 坚持依法治训, 按《标准》施训, 合理安排训练时间, 才能确保卫生装备训练有效落实, 从根本上解决装备训练实战化程度不高、秩序不规范、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依据《标准》规定, 在医院工训矛盾突出的情况下, 我院通过建章立制, 把握“3个时机”, 确保了训练时间的有效落实。

2.1 法定时间重点训

结合“双五”战备日制度, 将每周五和每月的25日确定为法定训练日。根据医院工作特点, 分层次、分类别科学制订卫生装备训练计划, 每周五由各科室组织自训自学, 每月25日结合综合演练集中抽组训练, 每次重点训练1~2个装备操作课目。通过落实规章制度, 确保训练时间, 卫生装备操作水平显著提高。

2.2 机动时间补充训

在规定时间之外, 每周安排一个下午为机动训练日, 进行重点环节训练或理论培训考核。通过机动安排卫生装备训练日, 使卫生装备年度训练时间累计达到大纲要求。

2.3 任务牵引随时训

以医院担负的任务为牵引, 充分利用上级组织的野外驻训、海训、重大任务保障或课目演示等时机, 组织各类卫生装备实装训练, 从而确保训练时间落实。尤其是针对卫生装备的持续保障能力、远程机动能力, 对野战条件下卫生装备操作、维护与考核进行了全员、全装、人装结合训练, 大大提高了整体训练水平。

3 灵活组训, 提高训练效率

《标准》规定卫生装备训练课目多、内容复杂、覆盖面广, 规定更加明确, 要求更加严格。这就要求每次集中训练时要充分利用好时间, 提高训练效率;在平时工作中也要创造机会, 采取各种训练形式, 争取起到最佳训练效果。

3.1 立足岗位平时训

配发医院的卫生装备, 大多可以在科室找到对应或相近的型号, 广泛应用于平时保障, 为我们在平时工作中锻炼战时保障技能提供了便利条件。我院把卫生装备训练与创伤急救、重症救治、巡诊查体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每个场所、每个岗位都成为练兵平台。我们还建立了“设备租赁”制度, 在保证设备完好率、在位率的前提下, 把部分急救和检验设备放到科室, 定人、定装、定位, 在日常工作中训练、维护和管理, 一旦有任务, 立即归建。这样, 既使操作技能得到了实际锻炼, 又便于在工作中发现设备潜在的问题, 及时地解决了存在的问题, 提高了相关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 突出卫生装备尤其是高新装备的应用训练和研究。

3.2 适应编制分组训

机动卫勤分队的卫生装备编配在各组室, 各组室又与医院的科室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我们把现有的科室与卫生装备有机结合起来, 使装备训练与科室保障力生成相互促进。如将《标准》中的14种检验与防疫装备的训练任务交给检验科, 将5种特诊装备交给医学影像科, 12种急救与手术装备交给急诊科和麻醉科等。在制定训练计划时, 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 将训练任务和课目进行逐级分解, 把每项训练内容细化到科室, 以科室为单位, 建立训练目标责任制, 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分练, 熟练掌握训练内容、动作要领及单兵要求, 为合成训练节省了时间, 打下了基础, 增强了效果。

3.3 划分模块组合训

在实际保障中, 往往不要求整个分队齐装满员出动, 而是以功能配套齐全的小分队形式居多。针对这一情况, 我们在训练中以功能为核心进行组织分解, 以最小独立功能单元为标准, 对人员、装备进行模块划分, 如:组织指挥模块、急救模块、护理模块、手术模块、医技保障模块等。经过模块化抽组, 模块人员相对固定、模块规模较小, 在组训时可以分批轮训, 单独训练某一模块或选择几个模块进行组合训练, 课目设置针对性强, 整体训练时间减少, 便于组织和考核。接到保障任务后, 可根据情况抽组若干模块组队行动, 迅速形成协同保障能力。同时, 小规模训练也降低了训练场地要求和对日常医疗工作的影响, 缓解了工训矛盾, 科室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保证了训练效果。

4 科学施训, 提高训练质量

针对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和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中伤员伤情复杂、救治技术要求高、救治环境条件差等特点, 我们立足平时, 着眼战时, 积极探索科学施训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4.1 一专多能全面训

《标准》中要求掌握的4类36种装备, 均为平战时卫勤保障中最常用的卫生装备。在实施保障时, 往往面临着突发性、不可抗性、形式多样性强等情况[1], 要求机动卫勤分队在任何条件下都能装备到位、人员到位、保障到位。在平时训练中, 我们要求队员都要掌握多种装备的技能, 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 跨专业操作装备, 多角色完成任务。在熟练掌握本职岗位知识技能的基础上, 各组、各专业实施交叉互训, 各种专业技术车辆和医疗设备也要求大家都会展开、会操作、会排除常见故障, 做到“一专多能、一队多用”。医院机动卫勤分队实行卫生装备交叉组训, 区分层次、内容、阶段、场地, 对各单元要素逐项进行细化训练, 如:手术车操作人员同时训练X线车的展开, 急救设备组织全队同训, 特诊人员训练消毒灭菌挂车使用等。通过这种方法, 使人员、场地、器材始终处于满负荷参训的状态, 提高了训练效益。

4.2 紧急救治实战训

针对提高核心军事能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需求, 我们充分利用急救工作的突发性、随机性、紧迫性等特点, 营造实战氛围, 有效地解决了卫生装备训练流于形式、训战不一致的问题。通过平时急救工作实践, 在人员车辆配备、急救物资准备、各项装备使用、急救工作流程等方面进行优化, 逐步形成全院一体、快速联动的急救模式, 为相关装备的使用积累了宝贵经验。在历次重大事件中, 我院医疗队携带急救车辆和装备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实施紧急救治, 充分利用现有的卫生装备, 在救治过程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所有参加重大事件的医疗救治力量中, 我院到达现场最早、接诊伤员最多、救治伤情最重, 卫生装备训练水平和应急能力也得到了最接近实战的检验。

4.3 重大活动伴随训

积极参加体系部队组织的各类演习、演练, 派出卫勤分队或医疗组实施伴随保障, 提高野战背景下的装备使用保障能力。在历次参训的过程中, 参训人员充分利用编配的卫生装备, 加强了机动化、模块化、实战化训练[2], 实现了在保障中机动, 在机动中遂行全程、全时、无缝的保障行动。通过这些活动, 既提高了医务人员使用操作卫生装备的水平, 又检验了平时装备训练的效果, 医院的综合保障能力和应急救治能力得以不断提升。

5 结语

对医院来说, 《标准》不仅是应急保障分队卫生装备使用考核的依据, 也是医院平时三基训练、业务考核的执行标准。医院着眼应急保障任务需求, 结合贯彻落实《标准》训练试点活动, 积极研究探索机动卫勤分队按纲施训的方法路子, 坚持依法治训、灵活组训、科学施训[3], 把卫生装备训练与新大纲相结合、与平战卫勤保障相结合、与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结合, 实现训用一致、训战一致, 进一步强化了实兵、实装、实救意识, 规范“工训结合、以工促训”等组训方法, 使医院的综合保障能力和应急救治能力得以大幅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海林, 肖海, 郑春雨, 等.军队医院平时突发性群体事件应急卫勤保障与救治[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5, 12 (4) :309-311.

[2]王芬芬, 孙鸿, 丁苏徽, 等.医院战备信息化建设思考[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6, 13 (5) :406-407.

装备水平提高 篇4

关键词:教育装备 现代化 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上提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以教育的信息化推动教育的现代化”是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教育现代化已步入快车道,国家将教育信息化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开始从分散建设向整体规划、统筹规划。但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今天仍然面临着一些深层次问题,特别是西北省份,信息化的基本格局还没有形成,优质资源的储备、开发和应用的有效机制还没有形成,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还达不到要求,这些问题是目前我们急需要解决的,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保障教育信息化快速、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信息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软硬件建设不平衡,软件与硬件不能够同步

由于资金与资源短缺,学校信息化软件建设严重滞后,资源库的硬件建设工作虽已完成,但是与课程配套的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取得优质教学资源的渠道单一,还不能使广大教师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二)教师应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亟待提高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我县虽通过开展各类层次的相关培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由于模式单一,培训师资水平有限,教师接受现代新媒体新技术的观念还有待提高,缺乏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课程资源的深度融合能力,还不能够熟练地应用信息化设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途径

(一)要提高学校领导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

现代信息社会中,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得学校教育在课程、教学、管理、学校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三通两平台”工程的实施,很多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建设都已经初具规模,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学校现有人力、物力的投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育效益,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校长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领导者,要不断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给学校管理提出的新的要求,努力把学校打造成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整合的样板,使自己逐渐成为应用信息技术管理教育、经营学校的专家。总之,我们要建设一支现代化教育意识强、教育思想观念新、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校长队伍。

(二)注重“三通两平台”建设,夯实数字校园基础

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教育装备的现代化。县教育部门应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抓手,不断加大教育装备建设力度,对陈旧落后的教学设备进行全面升级和改造;以有效机制的构建为引领,引导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应用模式创新、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注重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使教育信息化在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积极发挥“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引领示范作用,所有专业技术人员都注册个人空间,各学校组织教师上传、交流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在线“晒课”活动,推动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变革。另外,中小学全部建立个性化网站,并且与县教育信息网相互链接,做到了县级有县教育信息网、校级有学校信息网、教师有教师空间。

(三)加强资源库建设,建立优质资源共享机制

在现有教育资源库无法满足学校实际需要的情况下,我县开展了学科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通过“引入国家资源、共享合作资源、开发特色资源”的渠道,不断丰富信息资源库的内容,努力提高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形成了上下联动的资源建设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巩固深化教育资源成果,利用中心校软硬件资源的优越性,落实推广“中心校带动教学点”的教学组织模式,持续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加强技术支持服务和应用检查,积累一批典型应用案例,形成“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模式,切实帮助教学点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加大培训力度,助力课堂教学改革

根据新时期信息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找准发力方向,加强内涵发展,在做好信息化硬件建设的同时,更要做好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和应用工作。教育部门应积极开展以现代信息环境下先进的教育理念、信息技术能力、教学设计方法与课程整合能力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培训,以教育的信息化来推动教育的现代化。为引导教师把信息技术的学习、应用与新课改理念有机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广大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的能力,县级培训和各校校本培训都将提高教师课堂整合能力作为重点,每学期安排一次县级培训、一次校本培训,并购买了教师网络培训平台,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加大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提升教师应用新技术、推广新技术的能力。

(五)利用网络课设“三个课堂”

大力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新型课堂”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教育公平。建好“专递课堂”,应采取校与校结对模式或者县与县结对模式,利用网上同步上课的方式,开展同步课规模化应用,使农村学校能够享受到城镇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

(六)调查研究,拓寬思路

装备水平提高 篇5

赤峰中色白音诺尔矿业有限公司是一个建矿三十余年的老牌国有矿山企业, 该公司下属二矿为公司采出矿的主要生产单位, 主要负责矿区南矿带的开采任务, 年需要完成掘进9617.6m, 硐室4648.6m³, 采矿549891.37t, 出矿511500t。分布于南区六个中段五十余个工作面生产, 掘进施工采用YT-28型凿岩机, 出矿和掘进出渣采用Z-17AW和Z-20W装岩机配合V0.63翻斗式矿车和YCC-1.2侧卸式矿车, 运输采用CJZP-7架线式变频电机车, 提升为一台GKT2*2双滚筒提升机双罐双层提升和JKM3.25×4摩擦式提升机箕斗罐笼混合提升。二矿有员工473人, 由于建矿时间长, 职工年龄偏大, 劳动力降低, 面临严重的人力资源不足, 生产实际面对的是工作面分散, 运输距离偏长 (最远在2000m) , 运输点多, 生产量大, 使得采矿全员实物劳动生产率偏低, 平均仅为78.526吨/人·月。

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充分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 达到本质安全, 最大幅度降低职工的劳动强度, 还要提高劳动生产率, 就需要提高采掘作业的机械化水平, 使得采掘出矿作业向机械化自动化数字化方向发展, 采用先进的无轨设备来完成采掘出矿施工, 改变现有的采掘作业方式。

2 提高装备后的使用效果

通过一系列的考察论证, 选择了XYWJD-1和WJD-2型电动铲运机完成出矿出渣工作, ZWY-80-30.75G挖斗式装载机配合ZK1.5-6电机车倒车完成出渣工作。

由于是老矿山, 采用新型设备需要改变井下采场底部结构, 所以选取了几个实验采场来完成新设备的转型工作, 对出矿口和运输巷进行扩帮, 使得断面尺寸满足无轨设备的使用技术要求, 环绕实验采场新开掘了三条溜矿井以便于下一中段集中运输提升, WJD-2型电动铲运机在此地点出矿, 同时配备一台XYSJ-400A移动碎石机破碎大块。此处出矿任务为300t/d, 由8人分为2班完成, 使用铲运机后, 仅需4人就可以完成日出矿300t的任务。

XYWJD-1型电动铲运机用在反向掘进斜坡道工作面出渣, 斜坡道掘进坡度为12度, 人工出渣用6人才可完成任务, 而且工人劳动强度极高, 施工速度慢, 使用铲运机只要2人就可轻松完成任务。

ZWY-80-30.75G挖斗式装载机在掘进进巷道出渣使用, 配套使用ZK1.5-6/250电机车倒车。用装岩机出渣清理一个工作面需要3人4个小时完成, 使用ZWY-80-30.75G挖斗式装载机配合电机车倒车仅需2人2小时即可完成一个工作面的清渣工作。

3 无轨设备应用前景

我国目前的矿山采掘装备型号齐全规格多样, 且质量过关, 价格低廉, 备品备件供应及时, 运输距离近维修方便, 尤其是近几年更有了长足发展, 借鉴并消化国外的先进技术自主研发的国产品牌也高速发展, 充分满足了现代矿山企业生产需求, 而公司正处于飞跃式的大发展阶段, 生产任务量会成倍增长, 无轨设备的成功应用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而且无轨设备同时具有以下优点:

(1) 装备成龙配套, 机械化程度高, 可以实现从凿岩装药到装运全部实现机械化配套作业, 各道工序无手工体力操作。

(2) 设备的操作实现了机电液一体化控制, 大大降低了维修时间, 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3) 采用无轨设备, 能够简化采准巷道布置和采场底部结构, 减少了运输距离, 无轨自行设备机动灵活一机多能, 从而减少采装运设备总数, 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 减少了维修工作量和备品配件库存。

(4) 无轨设备系统易于实现采掘作业面机械化, 使得生产率提高, 工作人员减少并降低劳动强度同时改善了安全生产条件。

(5) 无轨设备发展前景广阔, 将会围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向大型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最终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而实现人性化自动化操作。

(6) 国产的各类无轨设备, 无论是内燃机还是电动机作为原动力的, 在规格型号、整机结构、技术性能等方面都已经赶上国外先进水平, 完全可以满足矿山生产需要。

4 结束语

使用新型无轨设备我们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人的素质问题, 职工素质包含文化素质技术素质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 而职工的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从总体上来讲是等同的, 文化素质高技术素质也高, 文化素质是劳动者最基本的素质, 一定的文化程度是对现代企业职工的基本要求, 职工文化素质高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的能力就强, 便于新技术的推广使用而且会大大降低人员的投入, 因此技术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无轨设备均为全液压控制而以前矿山的管理维修人员接触较少, 从而会给使用维护保养和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针对这一特殊情况可以选派了部分骨干人员到生产厂家和使用矿山先期进行培训, 由这部分人员在二次培训其余操作维修人员, 以滚雪球的培训方法使得全员逐步掌握无轨设备的使用维护和保养技术。

机械化属于科学技术, 而科学技术又是第一生产力。所以提高矿山企业采掘装备水平来提高机械化程度不单是一个矿山生产力是否发展与提高的问题, 也是关系到该企业乃至社会是否发展与提高的问题。针对老矿山井下生产面临的实际困难现状, 逐步采用先进的无轨设备替代现有设备, 提高采掘作业装备水平, 改变生产工艺, 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 提高了全员实物劳动生产率, 循序渐进的改变生产现状, 同时充分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摘要:针对老矿山面对的机械化程度偏低, 产能落后, 劳动生产率偏低, 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等问题提出改变生产工艺采用先进采掘出矿设备提高装备水平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从而满足矿山企业发展需求。

装备水平提高 篇6

一、围绕粮食安全生产, 大力发展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装备

要围绕主要粮食作物, 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配套的机械化技术和装备, 大力发展能够组装、调节、适应多种作物生产要求的轻简化农业机械。在小麦生产中, 一方面要解决现有小麦播种、收获机械的技术改造升级问题, 提高农机具的适应性、安全性和作业质量;另一方面还要研发适宜山地作业的小型适用的农业机械, 切实提高山区粮食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在玉米生产中, 重点开发、推广玉米深松整地技术, 铺膜点播联合种植技术, 少耕、免耕覆盖种植技术, 玉米秸秆、玉米芯综合利用技术和玉米秸秆青贮机械和设备;还要努力提高玉米联合收获机械适应性能及其技术含量, 努力扩大使用面积。在马铃薯生产中, 重点开发、推广马铃薯种植、病虫害防控、中耕培土机械和马铃薯挖掘、分级、清选联合收获技术与装备。

二、围绕农民持续增收,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装备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蔬菜、果品、马铃薯、中药材等己发展成为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要针对不同的特色优势作物, 按照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的要求, 研发一批先进、适用、高效的农业机械, 实现从种植到收获的全程机械化作业, 提高特色优势作物的生产技术水平。在蔬菜生产中, 重点发展蔬菜标准化集成栽培技术和收获、清选技术与装备。在果品生产中, 重点开发果品智能化采摘、清选技术与装备。在马铃薯生产中, 重点发展马铃薯标准化栽培、病虫害防控、中耕培土机械和马铃薯挖掘、分级、清选技术与装备。在中药材生产中, 重点发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和挖掘、清选技术与装备。

三、围绕资源持续利用, 积极发展保护性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装备

大力发展机械化旱作节水技术, 以机械深松、垄沟栽培、地膜覆盖技术为重点集成推广行走式灌溉技术与复合式作业机械、节水播种技术, 将先进的农业机械、农艺技术组装配套, 形成高效、灵活的旱作节水综合技术模式;进一步发展集雨水窖、水坝、水塘建设技术和高效排灌技术与装备。大力研发保护性耕作关键核心技术和配套农业机械, 研究少耕、免耕、根茬、秸秆覆盖及其快速腐烂以及除草技术;改进、提高免耕播种机、深松机、圆盘耙等整地机械的性能和作业质量。大力发展底肥深施、种肥分施、中耕追肥、叶面喷施技术与机械, 全面提高化肥利用率, 降低化肥使用量, 实现水、肥、产量的协调统一。大力开发资源转化利用技术, 重点发展秸秆还田和秸秆转化综合利用技术与设备, 玉米根茬处理和残膜等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技术与机械等。

四、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 积极开发农产品品质安全保障技术装备

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生产环节, 种植业上重点推广安全施药技术、高效低污染植保机械变量、定点喷药技术与装备, 水肥环境的调控施用技术, 变量施肥技术与装备;养殖业中重点发展畜禽清洁规模生产新工艺及配套装备, 畜禽养殖小区安全高效生产成套装备, 猪舍饲、散养清洁生产技术与装备, 肉羊舍饲散养清洁生产技术与装备。在质量安全分析环节, 重点开发农产品品质快速检测分析技术与仪器设备, 果品、蔬菜农药残留量检测技术与仪器设备, 作物生理生态监测技术与仪器设备。通过研发和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技术和装备, 加大农产品安全监管力度,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

装备水平提高 篇7

关键词:三级综合医院复评审,医疗装备,持续改进

0背景

全国范围内三级医院等级复评审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各大医院思想上高度重视,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争取高分通过。在等级复评审过程中对医学装备的要求逐年提高,检查方法也不断向国际标准靠拢,这对于医疗装备部门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提高自身的机会。我院于2011年5月通过上海市三级医院等级复评审,并解决了一些医院装备部门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找出了差距,明确了下一步需要持续改进方向与项目。

现将我院在三级医院复评审中,根据每款评审内容与要求,结合医院自身的具体情况,提出实施方案,以及持续改进方案介绍于后,供大家分享。

1 单价50万元以上大型设备单机成本核算(主要查成本核算分析资料)

随着卫生部新的固定资产管理财务制度的颁布,顺应医院ERP(HRP)财务预测的要求,医院原则上应当根据固定资产性质,在预计使用年限内,采用平均年限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这是医院走向全额成本核算的第一步,也就是装备部门以后还应将设备每月的占用费(折旧费)提供给财务部门。图1为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三甲医院一般都有几万台的设备,如何利用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准确定义设备分类(按照财政部的标准代码分类)、将平均年限法公式融入其中,从而准确计算出折旧费,它是衡量装备部门对固定资产成本核算动态追踪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按图1所示,单机成本回收率=(年总收入-维保成本)÷设备单价来计算单机成本回收率,我院根据回收率大小来划分大型医疗的效益等级,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高:年回收成本大于等于100%;

中:年回收成本大于等于50%,小于100%;

低:年回收成本小于50%;

2 制定有常规与大型医疗设备的配置方案(查常规与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方案)

根据我院现有医院重点学科的发展情况及部分科室现有设备的实际情况配置要求,结合其他医院的相关情况,制定出我院常规与大型医疗设备的配置方案,并规定方案中要有必配和选配两种要求。

查看卫生部规财司(医疗装备协会)2004年全国综合性医院装备标准等相关文件,文件中对医疗设备配置方案方面有一些定义,但缺乏定量规定。我院实施的这套配置方案的缺陷在于缺少和临床部门深入讨论沟通,因此在一些科室配置方案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性和偏差,另外,配置中应设定最低配置量和正常配置量,以后将与临床科室进一步沟通听取意见后加以改正。

3 制定医疗设备、高值耗材和一次性用品采购(招标)制度,进行政府采购或招标采购,须验证有效医疗器械产品“三证”。

医用耗材供应商经常变更,三证等证照也经常会有到期的现象。我院对大部分高值耗材已采用自己设计的耗材证照管理软件,通过互联网和耗材供应商相连接,规定供应商密码等权限让他们在网上提供电子版三证等资质资料,并由专人负责核对。

如何确保这些医疗器械证照不过期?如何利用计算机定期审查更新?多少时间审查一次?材料主管多长时间抽查这方面的内容?今后要在制度里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否则这项工作常态管理仍难落到实处。

4 对重点和新引进的医疗仪器设备组织使用培训(查重点与新引进医疗设备的培训资料)

如何定义重点医疗设备?如何对每台新引进设备都能做到培训到位?我院对医疗设备进行风险分类,共有CT、MRI、呼吸机、血液透析机、麻醉机高压消毒灭菌锅等十三类设备列为高风险设备。我们将单价在50万元以上的高风险医疗设备和心肺复苏机、呼吸机、心电图机、血液透析机、电动吸引机、洗胃机等抢救设备定义为重点设备,每年不少于进行两次预防性维护和巡查,将维护和巡查的情况记录在案,以确保这些设备处于完好或备用的状态。对全院所有43大类的医疗设备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全部由我方负责制定,有条件的都能做到塑封挂上(上墙或贴到机器上较醒目的位置)机器,这对防止新手误操作很有帮助。为了防止新引进设备培训不到位我们还对设备验收单进行了改进,设备验收员必须对设备使用人员进行培训,只有在培训完成,三方签字确认后,设备验收才算完成。

对大型医疗设备,设备使用人员应经专业人员培训考核获得合格证后,设备培训才算完成。有部分大型设备供应商能提供设备操作培训合格证,我们希望今后能将这一做法在大型设备供应商中推广,真正做到培训规范到位。

5 建立台账、设备总账与分户账,出入库专人管理,帐物相符(查三年的台账、设备总账与分户账,查出入库专人管理,帐物相符)

医疗设备管理信息系统中现已建立了设备总账、台账及分户账。通过三年的努力,每台设备基本都能贴上固定资产条形码标签,每年也对全院各科固定资产进行清点,以此确保帐物相符。

随着每年越来越多的设备购入,我院固定资产的数量已达数万台,每年清查的数量也越来越庞大。我们现在主要依靠2-3人的清查小组结合一些进修实习的人员,由于很多设备经常在多个科室间流动,况且相同型号的设备也很多,核对起来既费时费力,又不太准确。我们今年已开始对这块工作进行一个专项的质量改进,改进医疗设备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程序,结合PDA扫描技术,使得固定资产的清查工作变得既快又准。

6 建立医疗设备意外事件的应急管理程序,制定故障设备紧急替代制度(查设备紧急替代制度和落实更新审核情况)

如何落实制度确实是一个难点,我院进行了设备调用的应急演练,确保在规定时间内(10 min)设备能及时到位。此外我们还坚持每年对应急设备物资进行定期清点,确保医用耗材的使用都在有效期内;对备用设备进行预防性维护,确保设备完好并处于备用状态。我们还与和附近的华东医院签订设备物资支持备忘录,以防止重大突发事件设备耗材供应告急时对方能及时给我院支持。

今后应设置一个临床应急中心备用设备、物资的供应告急红线,备用机的储备数量低于红线,临床应急中心将及时和装备部门联系,取得备用机或备用物资,确保医疗安全。

7 制定医疗设备的保养、维护与更新制度,重点设备有专门的保养维修制度与记录(查重点科室重点设备的保养维修记录与更新情况)

我院准备了重点科室重点设备三年的维修及预防性维护保养记录(包括电子版记录)以备检查。

医院重点设备越来越多,每年维修、预防性维护记录资料越来越多,如何对维修商这两项的工作进行监控,初步设想加强信息化投入,建立与供应商互通的维修信息平台,特别加强大型重点设备的监控,确定监控指标,维护医院的利益。

8 小结

在本次三级医院复评审工作中之所以能顺利通过,主要是领导重视,人人参与,严格执行标准。

(1)领导带头,高度重视,团结协作,全科参与。加强对评审标准的学习研究,吃透标准精神,发现问题,积极应对。通过全科共同努力,与相关科室合作解决了一些共有的难点或历史遗留问题。

(2)对一些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及岗位职责进行了疏理,增补了很多制度与质控资料。对一些根本无法做到的制度要及时废除,对重要制度要能做到尽快上墙。对一些日常工作中已经在做但制度中还没有及时更新的内容也应加快更新。对标准中有要求但一时无法做到内容也应报请院领导讨论,列入今后持续改进的项目中去。

(3)将医疗装备重点核心程序和制度写进全院知晓的手册中,确保全院知晓和培训全覆盖,对全院重点科室应着力加强培训。

通过本次三级医院等级复评审,解决了一些装备部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但更应看到通过评审我们也找到了不少差距,找到了下一步需要持续改进的内容,我想这才是这次三级医院复评审留给我们装备部门真正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卫生部.三级医院等级评审标准[s],2010.

[2]田咏梅.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初探[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5(2):96-97.

[3]张晓萍.优化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探析[J].财会研究,2011(4):44-46.

[4]龚艺萍.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探析[J].商业会计,2010,12:68-69.

[5]李俊磊.医院固定资产管理[J].财会研究,2009,(9):49-50.

装备水平提高 篇8

关键词:教育装备,现代化,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上提出,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以教育的信息化推动教育的现代化”是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 教育现代化已步入快车道, 国家将教育信息化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 开始从分散建设向整体规划、统筹规划。但是, 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今天仍然面临着一些深层次问题, 特别是西北省份, 信息化的基本格局还没有形成, 优质资源的储备、开发和应用的有效机制还没有形成,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还达不到要求, 这些问题是目前我们急需要解决的, 解决了这些问题, 才能保障教育信息化快速、健康, 有序的发展。

一、信息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 软硬件建设不平衡, 软件与硬件不能够同步

由于资金与资源短缺, 学校信息化软件建设严重滞后, 资源库的硬件建设工作虽已完成, 但是与课程配套的教学资源严重不足, 取得优质教学资源的渠道单一, 还不能使广大教师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二) 教师应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亟待提高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 我县虽通过开展各类层次的相关培训, 取得了一定效果, 但是由于模式单一, 培训师资水平有限, 教师接受现代新媒体新技术的观念还有待提高, 缺乏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课程资源的深度融合能力, 还不能够熟练地应用信息化设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途径

(一) 要提高学校领导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

现代信息社会中, 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得学校教育在课程、教学、管理、学校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三通两平台”工程的实施, 很多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建设都已经初具规模, 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越来越高, 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将学校现有人力、物力的投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育效益, 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校长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领导者, 要不断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给学校管理提出的新的要求, 努力把学校打造成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整合的样板, 使自己逐渐成为应用信息技术管理教育、经营学校的专家。总之, 我们要建设一支现代化教育意识强、教育思想观念新、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校长队伍。

(二) 注重“三通两平台”建设, 夯实数字校园基础

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教育装备的现代化。县教育部门应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抓手, 不断加大教育装备建设力度, 对陈旧落后的教学设备进行全面升级和改造;以有效机制的构建为引领, 引导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应用模式创新、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注重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 使教育信息化在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 积极发挥“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引领示范作用, 所有专业技术人员都注册个人空间, 各学校组织教师上传、交流教育教学资源, 进行在线“晒课”活动, 推动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变革。另外, 中小学全部建立个性化网站, 并且与县教育信息网相互链接, 做到了县级有县教育信息网、校级有学校信息网、教师有教师空间。

(三) 加强资源库建设, 建立优质资源共享机制

在现有教育资源库无法满足学校实际需要的情况下, 我县开展了学科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 通过“引入国家资源、共享合作资源、开发特色资源”的渠道, 不断丰富信息资源库的内容, 努力提高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 形成了上下联动的资源建设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巩固深化教育资源成果, 利用中心校软硬件资源的优越性, 落实推广“中心校带动教学点”的教学组织模式, 持续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加强技术支持服务和应用检查, 积累一批典型应用案例, 形成“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模式, 切实帮助教学点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 加大培训力度, 助力课堂教学改革

根据新时期信息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 找准发力方向, 加强内涵发展, 在做好信息化硬件建设的同时, 更要做好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和应用工作。教育部门应积极开展以现代信息环境下先进的教育理念、信息技术能力、教学设计方法与课程整合能力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培训, 以教育的信息化来推动教育的现代化。为引导教师把信息技术的学习、应用与新课改理念有机结合起来, 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 全面提高广大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的能力, 县级培训和各校校本培训都将提高教师课堂整合能力作为重点, 每学期安排一次县级培训、一次校本培训, 并购买了教师网络培训平台, 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 加大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 提升教师应用新技术、推广新技术的能力。

(五) 利用网络课设“三个课堂”

大力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新型课堂”建设,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教育公平。建好“专递课堂”, 应采取校与校结对模式或者县与县结对模式, 利用网上同步上课的方式, 开展同步课规模化应用, 使农村学校能够享受到城镇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

(六) 调查研究, 拓宽思路

装备水平提高 篇9

芙蓉区教育城域网的建设,从组成方式看,大体经过了四个阶段:2000年,使用中继电路配合Modem池创建的拨号网,通达每一个学校,学校使用专用号码拨号接入;2002年,将教育局主站服务器托管到电信机房,各学校使用ADSL宽带拨号接入;2006年,建成开通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域网,每个学校通过10 M以上光纤连接到电信出口;2008年,实现了城域网内网的全面提速,主干1 000 M光纤到校。

建设好教育城域网,是推进教育装备现代化的核心工作内容。近10年来,芙蓉区主要通过抓好三个保障、做好三个统一、坚持三个面向、搭建三类平台,以建设教育城域网为核心,用现代教育装备提升区域教育现代化水平。

抓好“三个保障”,为教育城域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资金保障

要建好用好教育城域网,资金保障是基础。芙蓉区的现代化教育装备建设经费渠道主要包括两个。一是每年度制定来年的装备经费预算,由区财政全额拨款实行政府采购。自2006年起至2011年,芙蓉区每年现代化教育装备的经费投入超过1 000万元,平均每年每所学校30多万元。二是统管学杂费用中的“电教费”(100%)和“信息技术教育费”(60%),用于学校现代化教育装备的维护与教学软件的更新。在“一费制”全免以后,该项经费从生均公用经费中列支。

人员保障

教育城域网的建设能否区域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现代化教育装备能否促进教育现代化,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人力资源保障。芙蓉区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人员保障:一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由教育局副局长直接分管;二是成立了“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这一专门的二级机构,目前有8名职工,负责全区的常规和现代化教育装备建设,执行着电教站、仪器站、信息技术教研等方面的工作职能;三是通过教育局发文,要求各学校配置“信息化专干”“信息技术教师”“网络管理员”等岗位,且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制度保障

规范制度建设,实施责任到人。用制度去规范办事程序,用标准化操作流程去开展工作,既透明了工作程序,又提高了办事效率。芙蓉区在建设教育城域网的过程中,专门发布了《长沙市芙蓉区教育局教育城域网管理制度》。同时,现代教育装备工作遵照《芙蓉区教育信息化工作管理办法》开展日常工作;依照《芙蓉区中小学、幼儿园教育信息化工作评估方案》进行绩效评估。各学校均依照《芙蓉区教育信息化工作相关规章制度集》管理现代教育装备工作,使现代教育装备相关的一切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做好“三个统一”,促进现代教育装备校际均衡发展

以教育城域网建设为核心的现代教育装备,初期几乎是资金条件好的学校的专用设备。为配合芙蓉区实施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在现代教育装备具体工作中,坚持了四个统一。

硬件建设统一标准

芙蓉区现代教育装备硬件配备没有名校弱校区别,没有大校小校区别,没有城乡区别,全部统一标准。每个学校的每一个教室都是配备同等档次的多媒体设备,每一间办公室都是配备同一种性能的计算机,从学校到局机关都同等对待。学校服务器是城域网上的关键节点,一个学校网络的正常使用,依赖服务器的正常运行。芙蓉区同一时期的学校服务器,均统一配置硬件,统一安装杀毒和防黄软件,再分发下去,确保统一标准。

软件应用统一规划

芙蓉区在教育信息化软件应用方面一直采取“统一规划,特色发展”的策略。2006年,以芙蓉教育城域网建设为契机,为全部中小学、幼儿园统一配备了城域网版视频会议系统、图书馆(室)管理系统、学校信息平台、学校管理平台、新课标中小学教学资源库、网络版杀毒软件、网络版防黄软件、教学装备电子台账等。2007年又对芙蓉区教育信息网进行了全面改版,新添了师生博客、师生主页、教师备课平台、数码相册、文档备份中心、学生学籍系统等软件,而且实现统一的用户平台认证,确保了每一位师生均有统一的用户登录。这些软件的统一配备,大大提升了全区整体应用水平。

师资培训统一要求

芙蓉区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知识和技能培训有统一的目标要求,采用集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做到形式多样、殊途同归。学校针对不同岗位、不同操作水平的教师开设了多层次的技术培训。通过各级各类培训,建成了三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一支技术全面的网络管理员队伍、一支素质较高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和一支敬业奉献的学科教师队伍。

坚持“三个面向”,全面培植优良的教育城域网资源

面向课堂,做到学科资源精品化

芙蓉区创建了统一的学科资源服务平台、视频点播平台等原创资源上传平台,每一位师生均有统一的用户登录,经师生自主提交、教研员审核把关后,面向全区学校网上共享。还购置了“国资源”“K12”“中教育星”等教学资源库。并且积极参与“湖南基础教育资源网”和“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建设,教师注册和使用率达100%。同时,不断扩展资源类型,从课件、教案为主扩展到课件、教案、教学反思、电子图书、教学视频、资源在线等多种类型。从2005年开始,芙蓉区每年开展了教学资源评比活动,并设立了侧重质量的“优质教学资源奖”和侧重数量的“最佳贡献奖”,大大调动了教师共享和使用资源的积极性。近年来,已收集原创优质学科资源10万余条,点击率达3 500万次,收集的电子图书有3 5 000余种,教学视频有4 500多个,目前已全面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年级、学科、课题全覆盖,资源总量和质量均处于省、市领先的位置,为全区一线教师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参考资源。

面向师生,做到主题资源内涵化

一方面,面向学生统一创建了学生读书网、小记者站、美育、书法、德育、环保、西汉文化、科普教育、经典诵读等20余个主题网站;另一方面,面向教师统一创建了读书网、教师节庆祝网、园丁心理驿站、党建网站等10余个主题网站,促进了各类高雅文化在师生中的传播。同时,还创办了“芙蓉区教育博客”网站,全区绝大部分师生均有个性化的网络空间,至今已收集原创教育博文8万多篇。区教育局每年度还开展主题网站和教育博客评比活动,不仅提升了全区师生参与主题资源建设的积极性,也提升了主题网站的内涵,更促进了全区教师和学生素养的整体提升。

面向社会,做到教育资源一体化

芙蓉区坚持教育工作对外开放,统一开通了网上“民主测评投票系统”、“学生网校”、“家校平台”等应用系统,运用信息技术发挥家庭教育资源的优势,调动广大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实现了教师、家长、学生“三位一体”,既促进了学校民主管理,又提高了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同时,还创建了“职业教育网”、“社区教育网”等网站平台,与所在街道、社区、周边单位的网站建立了链接互动关系,把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向社会展示和交流。同时,街道、社区、周边单位也把其有效资源整合进“学生绿色网吧”、“快乐假期”等活动,补充和丰富了学校教育资源,形成了互动互惠的一体化教育资源建设格局。

搭建“三类平台”,运用现代教育装备优化管理服务

办公管理平台提升了工作效能

2000年,芙蓉区便创建了统一的通知系统、周工作安排等办公管理平台,10多年以来,已发布行政通知8 000多个,上传周工作安排记录12 000余条。2005年开发了“教育城域网统一用户认证系统”。之后又在统一用户认证的基础上,开发了城域网版的图书管理系统,实现了所有学校图书馆管理的信息化,学校之间图书信息的区域共享,为师生借阅图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大大提高了优质图书的借阅率。开发了网上教师招聘平台,实时公示教师招聘的各个环节及流程信息,并且实现了网上报名、网上缴费、网上采相等功能,既简化了广大应聘人员的繁琐手续,又确保了招聘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另外,还建有教师人事、学生学籍、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常规教学管理、荣誉管理、党建管理、困难职工管理等办公应用系统20余个。一系列办公管理平台的搭建,使全区学校足不出户就能快捷地布置工作、提交资料、传输数据等,有力推动了全区学校办公管理的科学化、高效化,整体提升了全区学校工作效能。

教学支撑平台提升了课堂效益

芙蓉区学校统一配备了“芙蓉教师E家”“教学管理平台”“在线备课系统”“资源在线教学互动系统”等教学支撑平台,提高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应用的频率。通过教师E家平台,实时收集所有学校所有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情况,了解各学校的教师参与面、课时覆盖率等信息,为分析信息技术课堂应用情况,采取针对性管理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近三年来,学科覆盖率达100%,教师参与面达95%以上,课时覆盖率达60%以上。“教学管理平台”实现了课程计划、排课、常规视导点课、课题研究、学科活动等教学管理工作信息化,使教学管理更加规范、教学指导更具实效。“资源在线”活动让优秀管理经验、教育教学成果、名师优课的网上实时传播,实现了优质资源在全区学校的融通共享,促进了全区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设备保障平台提升了运行效率

1)创建“现代教育装备条形码”管理平台。将全区所有学校现代教育装备的基本信息、所在场所进行条形码编号,实行统一管理,可以随时浏览到每所学校、每个场所的现代教育装备的使用状态,可及时提醒维修保养,提高了设备完好率。

2)创建“教育装备设备维修”支持平台,实行统一维护。全区所有学校可通过这一平台网上申报维修,经区教育局网上审批后,由政府采购确定的定点专业维修公司上门维修,维修流程清晰、登记详细,解决问题迅速,既节约了维修成本,又保障了设备的及时维修,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效率。

综上所述,芙蓉区在现代教育装备实践中,以教育城域网建设为核心,运用现代装备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在建、配、管、用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工作推进。教育装备工作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为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充分运用现代教育装备,加速区域教育的均衡、优质、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长沙市芙蓉区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

提升装备管理水平保证产品质量 篇10

企业装备包含加工类装备 (零部件加工、组装生产线、车床、铣床、刨床…等单机设备) 、智能检测组装生产类装备 (轴承选配机、轮对检测机、探伤机、转向架压吨机…) 、检测实验类装备 (车辆风制动试验、制动缸打压试验…) 。任何产品都是通过加工、检测和实验来完成的, 所以在企业产品的生产中, 先进的工艺手段是通过装备来实现的, 产品质量是由良好的工艺手段来保证的, 车辆运用安全是靠合格的产品质量做保证的。以装备保工艺、以工艺保质量, 以质量保安全是企业安全生产的方针。所以提升装备管理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是保证产品质量, 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经过多年实践经验的积累, 我认为搞好装备管理必须采取如下措施。

1 立足本岗抓好人员培训工作

21世纪, 设备技术进步飞快, 分别朝着集成化、大型化、精密化、自动化、计算机化的方向发展。先进的设备与落后的设备管理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地困扰着企业, 成为企业前进的障碍。因此设备管理也应有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人才与之相适应, 才能保证设备高效、安全、可靠运行, 因此抓好人员培训工作至关重要。

1.1 在生产线及专用智能生产设备的设计制造、及安装过程中, 派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操作工和维护人员参与其中。

设备完成安装后, 请装备生产厂家, 针对装备管理人员、操作工及维护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管理方法培训。使操作维修人员掌握设备的控制原理、程序编写、机械原理及维修常识和技巧以及相关专业知识;培训操作者使用方法、维护保养知识及故障的判断与处理。

1.2

把装备管理技术人员派到大专院校有针对性的学习新知识和先进的管理方法。

1.3

每年请公司装备维修岗位的排头兵有针对性的对维修工进行维修技能培训。

1.4

把培训工作放在现场, 由专职点检人员对全体岗位操作人员进行现场点检技能的培训。

1.5

凡发生设备事故, 都要及时召开分析会, 写出事故报告, 对全体员工进行设备事故的案例教育。

1.6

由车间自行组织采取集中培训、答题卡等多种形式进行技术和管理的培训。

1.7 每年举办一次岗位装备操作的技术比武, 以此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

通过上述多种形式、多方面的技术和管理培训,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有效地促进装备管理水平的提高。

2 采取措施保证装备运转良好, 减少停台次数

2.1

建立切实可行严格的装备管理制度, 并使管理制度能够认真落实。

2.2

做好日常的点检、小修、定保、润滑和保养工作。

2.3

应用设备状态检测、精密诊断, 做好设备的预知维修, 积极引用先进的手段和技术, 及时预测隐患, 把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

2.4

运用“机会维修”组织生产淡季检修, 注重设备零部件磨损规律的研究, 作到超前预测故障、超前物资准备、超前实施检修消除设备隐患。设备在运转过程中, 由于受物理、化学作用的影响, 设备中的零部件逐渐磨损或局部破坏而改变了原来的实际尺寸和性能、影响了结合件之间的配合精度, 从而使设备的安全可靠性降低, 难以发挥其正常功能, 必须更换新件。而设备诊断技术又是一项多学科组成的高技术, 有它适用的一定范围与必要条件。因此, 设备零部件更换规律的统计分析结合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为把握设备零部件磨损规律、实现设备运行预案预控, 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5

应用计算机管理手段统计、汇总、分析每台装备故障次数、周期、故障部位及产生故障的原因, 使维修工作有的放矢。

2.6

准备质量可靠、价格适中、一定数量的备品、备件, 保证维修能够及时更换。

2.7

加大对装备的监管力度, 坚决杜绝超负荷和带病使用设备。

2.8

维修工和装备管理人员做好日常的巡检工作。

3 保证装备精度

3.1

每天开工前对装备进行精度检测, 确保装备精度符合产品质量要求。

3.2 计量检测设备和具有检测功能的工装认真做好周期检定工作。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 保证了装备可靠运行, 使产品质量得到了保证, 也给货车在铁路上的运行提供了质量保证, 所以企业提升装备管理保证产品质, 是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

摘要:本文论述了装备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和提升装备管理应该采取的三项措施。

上一篇:成人正畸下一篇:ZnS纳米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