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

2024-07-18

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精选12篇)

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 篇1

重读轻写、读写割裂是目前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端, 阅读费时费力, 写作成了附庸和装饰, 举步维艰, 其结果使写作成了学生觉得头疼、老师感到棘手的一大难题。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办法是:开“源”畅“流”。

如何开“源”畅“流”呢?

—、开直接生活之“源”, 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是广阔无垠、丰富无比的, 犹如一座宝库, 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要使生活成为写作素材就必须观察。学生观察生活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有意观察, 另一种是无意观察。有意观察要“授之以渔”, “授之以法”。我在教《春》一文时, 重在指导学生掌握作者描写景物时, 运用大量比喻的方法, 鼓励学生认真观察事物, 采取独特的方法来描写事物。

二、开间接生活之“源”, 借鉴写作技巧

一个人的一生是十分有限而短暂的, 要想亲身经历各种各样的生活是不可能的。因此, 除现实生活中的极少部分能为学生经历外, 对生活的认识还得靠学生进行大量的、广泛的阅读和交际。同时, 通过这些阅读和交际还能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加深对生活的认识。

阅读是间接生活之“源”, 课本是凭借, 课文是例子。学生的阅读是吸收, 是认识生活;写作是表达, 是反映生活。

写作是一种智力劳动。当学生没有从读写结合的角度, 掌握这种劳动时, 往往会表现出畏难厌烦情绪。但是当他们领悟了读和写的关系, 能够模仿范文写作后, 这种劳动便成了一种乐趣。写作的乐趣又使他们更有兴趣去阅读, 这样就成了读写互助促进的良性循环。

三、开激发学生兴趣之“源”, 拓展写作空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语文学习有了兴趣, 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 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初中学生年龄小, 知识面窄, 口头锻炼机会少, 然而求知欲强, 又喜欢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 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为激发学生的兴趣, 拓展写作空间, 我开展了“课前十分钟谈”活动, 每一节课前十分钟训练说话。说话训练遵循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 开始只要求把话说清楚, 能使别人听懂即可, 以后逐渐加大难度, 要求把故事见闻说得清楚、明白、有条理。事实证明:“课前十分钟谈”熔趣味性、知识性、思维性于一炉, 符合学生兴趣特点,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扩展了学生的写作空间。

总之,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认识语文的学习和运用与生活的关系, 开生活之“源”, 畅读写之“流”, 帮助学生树立热爱生活的观念,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反映、服务生活的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关键词:开源畅流,积累素材,借鉴技巧,拓展空间

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 篇2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和工具学科,在推进素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系统中最具综合性和难度较大的一项系统工程。作文难教,是大家所公认的,对于职业学校的教师来说,那更是难上加难。大家知道,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基础差、习惯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目标不明确的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是抱着混日子、熬时间、花钱买文凭的思想来学校的。不要说动笔写作文,就是平常的课文学习也不能做到认真听讲、动手笔记、课后作业,因此,作文教学的难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多采用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命题--提示--作文--批改--讲评,结果是作文课上捧脑袋、咬笔头的比比皆是,而交作文者寥寥无几。即使是交上来的作文中有的也只写了几十个字,记流水账;有的干脆只有“不会写”仨字。当你打开一篇或文理不通或别字连篇或言之无物或几者兼而有之的作文,似乎是在面对一个个面目可憎的怪物。面对现状,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使学生心有所想、言之有物,具体做法如下:

一. 寓“作”于乐,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写作目的,为学生提供一个有益的启示、一个激发灵感、唤起写作冲动的具体情境,使他们通过实际的体验,唤起兴趣,自然而然地想说想写。职高学生写作上最大的障碍是“无米下锅”--无材料可写。教师如能有意识地制作素材、有目的地导演“情境”,通过强烈的刺激信息以产生具有表象性的感知效果,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诱发学生的表达愿望和创作灵感 。

在作文教学中,我一改以往的教学方法,开展丰富活动以活跃课堂气氛。新学年开始的第一堂作文课:走进教室,我并没有告诉学生这是一堂作文课,而是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我们玩个游戏,名字叫‘张冠李戴’。规则是--每个人准备三张纸,一张写自己的名字;一张写介词(在什么地方);一张写动词(干什么)……。话还没完,课堂已一片欢腾,学生们的情绪非常激动。一切准备完毕后,由班上的三位同学像洗牌一样,将分类交上来的纸条洗上几遍,然后重新组合并大声朗读出来:杨锐在树尖上唱歌、王沛在云里上窜下跳、杨丽萍在西山上逛街、杨艳在珠峰上吹风……。随着读声,教室里的笑声一浪高过一浪,差不多花了一节课的时间,游戏结束了。接着,我宣布:请大家拿出作文本来写作文,题目是:“一堂作文课”;具体要求:1.文体不限,可写记叙文、可写说明文、可写议论文;2.字数不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应语言通顺、意思明了;3.时间:一节课。

“上当了!”有学生大呼,可是,慢慢地,教室静了下来,同学们面对黑板上给予充分自由度的“要求”和亲身体验的一堂课开始“奋笔疾书”。由于有素材、有表达的愿望,以前抓耳挠腮、咬笔头的现象没有了。下课交作文时,全班无一人缺交!看作文时更让我吃惊,有写说明文的:介绍这一堂作文课是怎么上的;有写记叙文的:记同学们上这堂作文课的经过、表现、自己的体会;有写议论文的:议论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坏得失。一篇篇洋洋洒洒的文章,原来,他们还挺有想法的。这使我深深的体会到,作文课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带作文本、老师出题、守上两节课就完了,而是要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思想,为学生创设一个作文情境。惟此,才有可能让学生主动提笔,自然而然地写。

二.  结合课文,确立目标,进行模仿写作训练

模仿写作,是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的重要手段。茅盾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古今许多作家就有过模仿,鲁迅的《狂人日记》借鉴了果戈里的作品;郭沫若的诗作受过印度泰戈尔、美国惠特曼及德国歌德作品的影响。因此,“仿中求新”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从模仿教材开始。

在训练模仿写作时,首先要确立训练的目标,结合课文,让学生仿写。我在进行说明文写作教学时确立的训练目标是:1.能有条理地介绍事物;2.介绍事物能抓住特征;3.能适当地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4.语言通顺、流畅。如学习《景泰蓝的制作》后要求学生仿写,仿写前,带学生到陶艺馆学习制作陶器。通过实际操作,并记下制作的工艺流程,回过头来又学习《景泰蓝的制作》是如何安排说明的顺序(以制作的工序为说明顺序)、如何对事物进行说明、抓住哪些特征进行介绍(精密、细致、全是手工)等。经过学习,模仿等一系列的训练,同学们写出了质量相对较高的作文。如《花瓶的制作》、《如何学作笔筒》等文,内容较详实、介绍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条理清楚,还能运用描摹、比喻、列数据等多种说明方法。虽然这些文章都是模仿《景泰蓝的制作》写的,但没有生硬的照搬照抄,而更多的是结合自己的体验,通过独立的构思写出的,有血有肉的文章。我的训练目标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

三. 加强“听、说、读、”训练,激发“写”的热情

语文教学离不开“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功的训练,“听、说、读”是“写”的基础。学生惟有在“会听、能说、爱读”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会写、能写、爱写”。

我在每学期的语文教学中分别制定了“听、说、读”的训练计划。

第一学期开展的是“课前读报”活动。要求在上每节语文课时抽出5~10分钟,由一位同学上讲台读一则新闻或消息,其余同学记录。记录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要求在听完一则新闻后经过筛选,抓住重点进行摘要记录。这一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学生们“听”的能力。他们能通过“看”黑板上的标题把握关键,通过“听”抓住一则消息的重点、要点。

第二学期开展的是“课前五分钟讲故事”活动。这一活动的开展是为了训练学生的“说”的能力,以使他们能在公众场合,有条理地、流畅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

第三学期开展的是“课前朗读、朗诵”活动。要求每位同学上正课前向大家介绍一篇优美的文章,要求声情并茂地朗诵出来。这一活动开展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得到语言的熏陶,积累丰富的词汇,并培养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古人云:胸存语库,文章才能生辉。

通过三个学期的“听、说、读”的训练,在第四学期我开展了每周一次的手抄报活动。要求在每期的手抄报中必须有一篇自己的文章,或诗歌、或散文、或消息,然后自行排版并设计刊头,老师评分后贴到班里的公布栏上。这一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同学们的创作热情。由于在前三个学期对“听、说、读”能力的训练,同学们的词汇丰富了、材料增多了、鉴赏水平也提高了,办的手抄报象模象样的。

通过这些训练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课堂的内涵、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他们原本文理不通、言之无物、感情匮乏的作文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学生也由原来怕上作文课变成爱上作文课,对于职高学生来说,这不能不算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参考资料:

1. 《关于作文教学的思考》  李明高

2. 《中学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育思想精粹》

3. 《当代语文教法学法辞典》

浅谈如何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 篇3

一、培养兴趣,爱好写作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说的就是兴趣对学生自觉性形成的作用,兴趣就是动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呢?一是多鼓励少批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学生每篇作文都是经过深思熟虑、认真构思后才下手的, 因此首先应肯定学生的这种劳动,多鼓励他们,但是也不能一味的表扬,应该指出存在的不足,只是要讲究方式。我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尽量找到他们的长处,从中发现闪光点,加以肯定和鼓励,并且每次作文时我都要求学生认真对待,选出一些佳作张贴出来,并在课堂上朗读出来,哪怕是一个字用得妙,一个开头写得精彩都衷心表扬一番,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二是鼓励学生互改作文。过去的教育方式都是老师满堂灌,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作文也需要改革。过去是老师全改,如今我采取让学生互相改作文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发现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不足,达到取他之长补己之短的作用,而且另一方面在改作文的过程中,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提高他们对写作的认识和兴趣。三是鼓励学生积极投稿。这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 因为发表文章就意味着他的作品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他的写作兴趣自然会大增。此时不用老师督促,他自然会萌发写作的欲望。而且此举也会激励其他同学的写作兴趣,这时候学生的写作已不是被动进行,而变成了主动行为,让他们将写作当作一种愉快的劳动,挖掘出写作潜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二、留心生活,重视积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光有写作的兴趣和热情是不够的,没有一定的写作基础和素材,也是无法写出优秀的作文的。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任何脱离生活的作品,都无法打动读者产生共鸣。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可惜有些中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写作时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究其原因大都是对生活缺乏观察,或不习惯于思考。鲁迅说“要创作,第一必须观察。”观察就是汲取生活的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有贮备丰富的材料,写文章才能挥洒自如。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每个细节,用心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每个人每件事,及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我们身边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要鼓励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刻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认认真真思考生活,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和独到的见解。总之对生活观察得越细致则描写的事物越生动,因此要培养中学生观察生活、善于思考、用心感受世界的习惯,真切地表达出对自然、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

三、认真帮教,传授技巧

在写作教学中,不但要指导学生锤炼词语,善用修辞,为文章增添光彩,还要认真传授写作技巧,通过进行技术处理博取作文高分。

一方面教给学生写作技巧――定靓丽的标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个醒目的标题是一篇文章最引人注目的亮点。想使文题靓丽新颖,可引导学生采用如下方法:一是引用式。直接引用与材料中心相吻合的诗句、名句、歌词、俗语做文章标题。这类文题醒目,易引起读者共鸣。例如励志性作文可用《不到长城非好汉》。二是修辞式。即用修辞格来拟标题,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借代等手法,用这种方法拟定标题形象传神,有感染力。例如以“环保”为话题的作文,标题可拟《树的“哀叹”》。三是标点式。标点符号属于无声的语言,以标点作为文章的标题。可使文章新颖独特,引发读者要看个究竟的兴趣,例如《生活——???》。

另一方面提供策略方法性指导――写好开头和结尾。古人把文章开头称为“凤头”,文章结尾称为豹尾。好的开头引人注目,给读者以先声夺人之感,好的结尾回眸一笑百媚生。那么,老师应怎样指导学生写好开头和结尾?我们可以给提供一些方法。例如开头的写法有:巧用修辞,展示风采;悬念入题,引人入胜;抒情开篇,真情感人;转折入题,生动深刻;描写入题,自然真挚。结尾的方法有:自然收束式,画龙点睛式,首尾呼应式,名言警句式,抒情议论式。

浅谈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 篇4

关键词:观察,阅读,社会活动,鼓励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也是一大难点, 平常在学习中, 尤其是中学时期, 大家把多数时间都用在了课本的那些知识上, 而忽略了作文在语文考试中也占有相当大的分数比例。很多同学提起作文就头痛, 觉得没有东西可写, 而有的同学写作文就是敷衍了事,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只啃书本是没有用的, 我根据这些年的教学, 就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结了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多观察, 总结, 想象能力

作文教学只有与生活紧密联系, 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所以说深入生活去体验, 去感悟是良好写作的基础。丰富多彩的生活是作文不竭的源泉, 学生只有认真观察、聆听, 才能真正地记录生活, 写出来的文章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很多时候, 很多文章都是靠一时的灵感而引发的, 而这灵感来源于什么呢, 还是来源于生活, 很多书呀, 剧本呀, 都是人们在生活中有所感悟, 又对生活进行总结, 再加上一些自己的想象而生成的。这种能力不是谁与生俱来的, 所以老师应该逐渐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很多命题作文依据的题材就是生活。比如, 我的父亲, 我的母亲等, 如果没有平时对父母很好的观察, 那提起笔来的确是无话可说, 回到家后, 他仔细观察爸爸, 妈妈, 注意他们的一言一行, 他们说话做事的表情和动作, 一起跟他们干活, 一个个情节便组成了一个完美的故事, 也便成就了一篇优美的文章。人们常说, 社会是一所大学, 在社会这个大学里, 听到的、看到的、学到的就太多了, 只要是注意去观察周围的一切, 善于思考, 那到处都是故事, 到处都是写作题材, 有了这些题材, 在写作文时就不会再发愁没有东西可写, 无从下笔了。

二、多阅读一些适合于学生的课外读物

作文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本知识, 这样很容易使学生乏味。写作不像其他知识, 有固定答案与理论, 发挥和想象空间不大。要想写好一篇文章, 需要很大的自由发挥想象空间, 这与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词汇量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关系。一个人有活跃的思维方式, 想象能力比较丰富, 司汇量比较大, 表达能力又强, 那么他必然会写出好的文章。然而要想有个这能力, 必须靠平时的积累, 这就必须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这阅读量当然也是有选择性的, 必须是适合于中学生这个年龄段的, 这样也增加了学生们写作素材的来源, 不过有了写作素材并不代表就能把作文写好了, 在阅读时不能只是单纯的读, 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要一边看一边学习作者的表现方法、写作思路、立意选材等, 把写作知识的传授融入阅读教学之中,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悟出技巧。也可以让学生们读一些针对于他们这个年龄段出的杂志, 这不仅投其所好, 满足同学们的好奇心的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知识, 久而久之, 阅读量增大了, 词汇量也自然增大了, 这在表达的时候就不会感觉到词汇匮乏, 想表达而找不到恰当的词来表达的这个情况。从而大大提高了写作水平。

三、适当组织学生外出旅游, 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活动

很多老师为了提高升学率, 把学生的活动空间严格的控制在了三点一线上, 对学生严加管制, 对一些走出校门的活动很少组织, 或是禁止学生参加。这样, 看起来好像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时间, 但效率不一定就能提高上去。尤其对于写作, 没有写作源泉, 视野狭窄, 写起文章来, 只能东拼西凑, 凭空想象, 这样没有情感的文章不会被称之为好作文的。所以, 学校应适当地组织学生外出, 让学生们亲自体验生活, 多看、多听, 这样会大大增加学生们的写作素材, 在活动中大家一起交流一起学习, 在愉悦的氛围中大家不知不觉就增加了语感, 这样, 不仅拓展了学生们的视野, 让学生们变得知识很丰富。写起作文来, 也会左右逢源, 写的作文也更加有情感, 活泼生动, 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应试能力。

同时作文教学还应当注意学生们的表达能力, 让学生们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 是非常有必要的, 组织一些课外活动, 一些演讲, 一些计论, 让同学们不仅可以多听, 还可以多说, 在听那些好的演讲的同时自然而然增加了自己的词汇量, 而在表达时让自己把这些词汇可以通过自己的思维组织起来再表达出来, 说话时有理有据, 在写作时也就会滔滔不绝了。

四、激励评价, 互相批改

在提高作文写作能力上, 老师在其中的影响起着关键作用, 首先老师应当启发学生的写作愿望, 让学生们有迫切想表达的意愿, 喜欢写作是写好作文的前提。中学生毕竟自控性还不强, 在阅读中老师应指导学生们, 怎么样有效地去读文章, 而不只是盲目地读完为止。应该注意什么, 应该学习什么, 这对学生们帮助很大。同时老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多用鼓励和指导的语言, 激励是学生向上的动力, 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 加以肯定, 让学生们得到肯定, 是鼓励他们的最好方法。对于写作较差的同学要让他们清楚的认识到哪些地方是好的, 哪些地方该改正, 从而得到不断的提高。另外也可以让学生们互相批发作文, 看别人的作文, 发现他的不足与优点。加以点评, 会联想到自己的作文有哪些好的地方以及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加以改进, 修改作文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很好方法。另外, 老师要把好的作文给大家朗读来听, 既鼓舞了学生写作的动力, 又可以在阅读中, 给大家进行讲评,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 篇5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 应当以语言为本体, 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大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力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 而朗读是引导学生感悟语言, 品味语言, 培养语感的得力方法。而且,充分利用朗读这个教学手段,有目的地、合理地、有重点地加强朗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快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感情。那么,如何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呢?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浅谈几点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方法。

根据当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提出的明确要求,即“ 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由此可见,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得紧紧围绕着这句话来开展我们的教学活动。故此,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求教师用普通话朗读以作示范

从当前小学教育状况来看,大多城市教学已基本普及了普通话教学,可在一些偏远的山区,还是存在部分教师用方言或者不太标准的普通话给孩子们上课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以身作则,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学,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应做示范朗读,给学生一个参照朗读的例子。当然,教师的示范朗读一定要读准字音, 做到语音正确,语句完整,句读清楚,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有些老师可能忽视了这一点,但请记住:在学生的心目中,特别是小学生的心里,教师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为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首先就要做好示范。

二、教师能够用不同层次的评价性语言去指导朗读

教师范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临摹老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以,朗读训练中就要鼓励学生大声地读出来,教师再有针对性地用不同层次的评价性语言去指导朗读。

比如《云雀的心愿》中的一句话“一阵狂风刮过,地上的黄沙漫天飞舞,迷得他们睁不开眼。”曾有老师做这样朗读指导——师:谁来读一读这句话啊? 生:一阵狂风刮过,地上的黄沙漫天飞舞,迷得他们睁不开眼。师:我从他的朗读中感受到了风刮起来了,但还不够大,谁再来读一读? 生:一阵狂风刮过,地上的黄沙漫天飞舞,迷得他们睁不开眼。师:风真大,但还没有让我们睁不开眼,谁再来读一读?生:一阵狂风刮过,地上的黄沙漫天飞舞,迷得他们睁不开眼。师:听了他的朗读,我仿佛走近了沙漠,板书“近”,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让我们走进沙漠呢?生:一阵狂风刮过,地上的黄沙漫天飞舞,迷得他们睁不开眼。师:我仿佛看到了黄沙“漫天飞舞”,我们的眼睛已睁不开了。

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显然,这样有层次的评价性语言更能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言、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这样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引导朗读的方法,不仅使学生读正确了,读流利了,还读出了应有的感情基调,体会到了课文所要传达的意境;这样的引导朗读方法还能让学生自己悟出朗读的格调,掌控住朗读时应携带的恰当情感,从而不断地在自我意识下提高朗读水平。

三、改变朗读形式以激发学生兴趣

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集体齐读、分组读、分角色朗读、表演式朗读、配乐朗读等,形式虽多样化,但朗读形式设计定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做不同设计,这样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既能达到教学目标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如诗歌类课堂教学,宜采取集体齐读的形式,这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朗读形式,有营造声势、烘托气氛之妙用, 但在读长篇幅文章时也是“滥竿充数” 和产生唱读的温床。所以次数不能过多,过多会降低学生的朗读兴趣;寓言童话类的文章,最好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因为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他们特别愿意走进文中的童话世界,让孩子扮演文中的角色来朗读课文是他们很喜欢的一种朗读形式,教师还可根据不同的课文作一些简单的道具,以激发学生兴趣;写景和抒情类的文章,配乐朗读效果更佳。这种朗读主要是通过合适的音乐来渲染气氛,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设身其中,以声传情,自然而然地加深理解,感悟主旨,同时也加深其朗读的兴趣。

以上的这些朗读形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文章需要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 让它们各尽所能,以优化朗读教学。不同形式的朗读其目的都是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达到同样的目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 篇6

[关键词]阅读教学 写作水平 提高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6-013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获取写作材料的基础,只有多读才能积累写作必备的知识,写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而写作是检验阅读成果的最好方式。如何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指导结合起来,让阅读教学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服务呢?

一、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在写作教学中,大多数学生经常会遇到提起笔来不知该怎么表达的尴尬,或是写出来的文章枯燥无味,这是脑中无语言的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论,教材在选文上也选择了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课文,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指导学生分类积累语言,帮助学生在脑子里设置语言库,为写作时能够写得有血有肉做准备。如我在教学《荷花》时,让学生分别找出描写荷叶、荷花的句子,并分类摘写下来,当学生在习作中碰到植物的叶子或花时,可以借鉴描写,使句子更生动形象。把阅读教学与语言积累结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语言系统,方便学生在写作时提取运用。这样,尝到甜头的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发现好词好句时,也会如获珍宝一般把它们摘抄下来。学生语言丰富了,写起作文来便如同囊中取物,轻轻松松。

二、在阅读中积累素材

每当学生提起笔来写作,都会呈现出一种搜肠刮肚、无物可写的现象。这是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不注意积累写作素材的体现。日常生活是个大舞台,有许多的素材值得积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观察生活,积累写作资料,这样学生写起作文来便能有的放矢。如我在教学《少年闰土》时,让学生找出描写少年闰土外貌和动作的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人物外貌进行描写的以及外貌描写的作用。然后,我让学生观察某个同学或老师的外貌,说一说,写一写,让人物外貌为主题服务。学生很快就使一个个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课后,我再让学生回家观察家人的外貌并写一写。这样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慢慢地,学生便能自觉地观察生活,积累写作材料了。

三、在阅读中获取写作知识

学生要想把作文写好,必须掌握写作知识。语文教材在选编课文时,循序渐进地给学生提供了各种写作技巧的样板,这样设置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地吸收写作知识,有利于系统地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抓住课文的写作亮点,指导学生赏析课文的写作方法、布局谋篇、修辞手法……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要与学生探究课文中的写作知识,让学生吮吸每一篇课文的写作精华,逐渐丰富自身的写作知识。如我在教学《索溪峪的“野”》时,在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后,引导学生探讨其写作上的特点:在写法上,课文运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索溪峪的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在谋篇布局上,课文采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开篇点题,在概括地介绍索溪峪“野”的特点后,分别对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这四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描写,最后点明中心;在修辞上,课文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样,通过对课文中的写作知识进行全面的探讨,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慢慢地掌握并丰富了自身的写作知识。当他们在构思文章时,也会懂得从各个面来构思、写作,使所写的文章更引人入胜、更精彩。

四、在阅读中仿写文段

对于学生来说,写作文与读文章相比较,他们更乐于读,只要能避免写,读多少遍他们都乐意。为了消除学生这种怕写的心理,必须让他们拥有写作成功的经历,培养他们写的兴趣。而要让他们获得写作的成功,最有效的方法是仿写文段。仿写文段,降低了写作的难度,能在读与写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容易让学生把阅读教学过程中学习到的写作知识、写作语言、写作素材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并转化为自己的写作本领。这样一来,既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又能让学生把文段说得绘声绘色,入木三分,并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潜在的创作力量。例如,在教学《手指》一文时,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五根手指形状和性格的不同特点的句子、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并想一想文章的构段方式,体会文章所带来的启示。然后让学生仿照文段写一写人的五官:眼、眉、耳、鼻、口的特点及作用。在不知不觉中,学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写作知识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从而转化为自身的知识,提高了写作水平。

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不断探研,常抓不懈,学生的写作能力便会稳步前进。

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之我见 篇7

一、从教材中积累素材, 做到事半功倍

众所周知, 语文教材都是根据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编订的, 它选取了文质兼美, 具有教育意义及科学性的文章。所以教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素材。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帮助学生对课文中的素材进行总结分类, 让学生掌握圈点勾画评点, 让他们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从而培养学生整理归纳写作素材的能力。总结归纳出的素材可以让学生加上自己的思想及感悟, 然后让学生进行批注, 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记忆而且写作文的时候可以把这些素材随手拈来进行运用。例:在鲁迅《故乡》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味作者的文章写作手法和看法, 《故乡》的结尾中有这样一段话:“希望本是无所谓有, 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鲁迅先生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 充满了哲理, 它告诉人们只空有希望, 而不去奋斗, 希望便变得空洞;有了希望, 人们可以坚持努力奋斗, 希望才能变成现实, 人们都向着希望之路前进, 就会迎来新的生活。课文使学生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思想, 让学生收获到了课文中的优秀写作段落, 课后可布置作业, 让学生谈论一下他们眼中的希望。这样不但加深了课文的理解与记忆, 还可以提高学生作文的写作水平。

二、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阅读量的多少是决定作文水平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李贺的故事大家可能都耳熟能详, 李贺是唐代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最大的特色, 就是想象丰富奇特。他的笔下有许多精警、奇峭而有独创性的语言。而李贺作诗并不先立题目, 而是注意实地观察, 注意写作材料的积累。他每次外出游历, 总是骑一匹瘦弱的小毛驴, 背一个织锦书囊, 让一名小书童跟随者。遇到好题材, 吟得佳句, 读得的好书好词就赶紧记下来投入锦囊, 回家后再加工整理。所以写作积累材料是十分重要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中课外阅读的总量达, 到400万字以上, 所以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每年阅读三四部名著。其他课余时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阅读杂志、报纸等。此外“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聪明的人善于把别人的智慧转化成自己的智慧, 所以我们也应该像李贺一样, 准备一个小本子分类记录摘要文章的经典之处, 优美语句, 名人名言。这样经典就不会流失被遗忘, 就可以为我所用。

三、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谱写生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流,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停”。所以说生活是作文的泉源, 无论是家庭生活, 学校生活, 社会生活等都能为作文提供源源不尽的素材, 所以要求我们用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写作素材谱写带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有了真情实感, 文章就能打动读者。这便是好的文章成功的一部分。叶圣陶先生认为“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 把真实生活所不曾经历的事勉强拉到笔下来, 那是必然失败的勾当。人固然为写文章而留心自己的生活, 但是做了人就得担负人的责任, 就得留心自己的生活, 有了充实的生活, 才有好文章”。其实生活本身就是平凡与伟大并存的, 我们要善于捕捉到平凡中的不平凡。例如, 大家都曾经被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中的景色所陶醉, 为什么作者能够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常见场景写得如此美丽, 令人遐想呢?这是因为作者经过了细致的观察, 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并加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才使文章如此的传神。所以我们要带着自己的真情实感去观察发掘生活中的素材, 那么即使再平淡再普通的事情也会变得传神入化。

四、合理地运用素材, 使文章独具一格

有些同学有了写作的素材却不懂得如何运用。那怎样才能合理运用好写作素材呢?首先要合理地“移植”素材, 根据作文要求进行合理地搬运和加工, 根据作文要求适当地加入自己的感情评价及思想。例如, “班门弄斧”这个成语, 有的学生这样写“班门弄斧”:“人们总认为, ‘班门弄斧’就是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才能, 因而易受到众人的鄙视和否定, 实不足取。但是我的见解正好相反:能在鲁班面前弄斧的人, 他的勇气是很值得称道的。首先, 从‘班门’这一角度看, 弄斧者给他们带来了不少新鲜血液。其二, 可以发现人才。没有弄斧者的自告奋勇、毛遂自荐, 千里马将永远埋没在槽枥之间, 而不能发挥其才能;其三, 可以促使班门那样的行家高手更上一层楼。现在有些自鸣已经是‘班门’的人, 他们固步自封, 目空一切。如果说, 弄斧者在他面前‘弄’出了名堂, 甚至‘弄’出了奇迹, 对于‘班门’无疑是一种压力, 使之感到后生可畏, 老本不可再吃, 从而奋起直追。”这篇文章的立意深刻而新颖, 要做到这一点, 就应该“见人所未见, 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皆有, 人人笔下皆无的意思来, 即平常所说的进行逆向思维.本文最值得肯定的就是这点。

在涵泳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篇8

其实, “涵泳”是我国古代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涵泳”一词, 早在左思的《吴都赋》中就有“涵泳乎其中”的应用。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更是十分提倡, 他说:“学者读书, 须要敛身正坐, 缓视微吟, 虚心涵泳, 切已省察”。《朱子语类·性理》还说:“此语或中或否, 皆出臆度, 要之未可遽论, 且涵泳玩索, 久之当有自见。”与他同代的陆象山写诗道:“读书切戒在慌忙, 涵泳工夫意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 切身需要急思量。”清人曾国藩在给儿子的家书中更是把这一传统教学经验解释得十分透彻:“涵泳者如春雨之润花, 如清渠之溉稻……泳者, 如鱼之游泳, 如人之濯足, ……善读书者, 须视书如水, 而视此心如稻、如鱼、如濯足, 庶可得之于意之表” (《谕纪泽》) 。三位先哲语录中的“涵泳”, 意思是一样, 即沉浸其中, 知意会神。再看“涵泳”二字在《辞源》《辞海》中的释义, 分别是“深入体会”和“沉浸”, 把这两种解释结合起来就是:“沉浸在其中, 细细体会。”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披文入境, 设身处地加以品味体会, 然后解惑有悟得神。

综上所述, 当今的阅读教学要真正做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就必须让他们仔细深入地阅读文本, 在“涵泳”中逐步提升能力, 而不是靠老师的精讲细解。因此, “涵泳”的第一个要义是多读。这里的多读有两个意思:一是熟读成诵。朱熹说:“熟读涵泳’, 清代王夫之在《薑斋诗话》中说:”从容涵泳, 自然生其气象。”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读书须将本文读熟, 字字咀嚼令有味。”文章读熟了, 自然就能体会到妙处。“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吟诗也会吟。”古人的语文教学讲究诵读, 鲁迅描写的“三味书屋”的读书情景我们也许还历历在目。但是, 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 诵读却是年级越高越难听到了。“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的古训, 成为奢谈。学生的诵读是一个循序渐进, 步步深入的过程, 它重在因声传情, 是口与心, 声与情的结合。它要求读得准、读得美。“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 (朱熹《刘学斋规》) 。读得美, 就是要正确流畅、感情充沛、节奏鲜明, 读出作品中的层次韵味与思想。对于课文中一些文字优美、情感强烈、意境深远的精彩片断和重点章节, 一定要指导学生读懂、读好、读透, 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受到陶冶, 培植语感, 品味出言语的内涵, 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吸取课文中的精华, 在熟读中转化为理解和写作的根底。

多读的另一个意思是“细读”文本———“宁详勿略, 穷尽其词。” (朱熹) 钱理群先生在论经典作品教学时曾这样说:“应引导学生读原著, 一字一句地疏通, 一篇一篇地老老实实地读, 弄清原义、原意, 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和习惯, 不要抽出而讲之, 作不着边际的发挥。”细读文本, 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在弄清文章立意布局的基础上, 学生沿着言语的路径走进作者的精神境界, 通过对其义理、神韵的涵泳, 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到阐释表达时, 恰切而深入的理解就会呼之即来。“胸藏万汇凭吞吐, 笔有千钧任歙张。”“涵泳”是文火慢炖、细加煮沸, 在细加品味体会中获得对文本的认知。它不能一蹴而就。所谓“读书之法又当熟读深思, 反复涵泳, 铢积寸累, 久自见功。”只有首先“吃透”了文本, 才能在阅读鉴赏中充分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 获得情感的体验;才能进一步感悟作品的魅力, 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才能在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鉴赏中努力开拓创新的空间。当然, 我们强调“多读”、“熟读”, 但亦需辩证把握。宜熟宜细, 并不排斥“快”“粗”, 整体感知、提取信息时的浏览、速读也是需要的。细读文本不是肢解文本式的条分缕析, 应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细读, 不能“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涵泳”的第二个要义是思索。朱熹在《朱子学的》中说:“读而未晓则思, 思而未晓则读。”在《读书之要》中又说:“观书先须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之精思,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有了多读熟读的基础, 学生就要学会边读边思, 边思边读, 读和思交织进行。思索是阅读的深入, 不思索就领悟不到书中的情味和理趣。“涵泳”具有整体性、体味性, 因此细读文本, 涵泳体会要从整体出发, 注意体察语境, 注意上下文中相关语句的起承照应, 要对前后文内容形成整体认识, 熟悉相关的背景材料。涵泳还要有“问题”意识。古人说:“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 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 非问无以广识。”在阅读中学生要善于提出新的问题, 只有从问题中才能更进一步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在某些时候角色体验, 有助我们破解疑难。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于亲。”角色体验法是最直接的入境法之一。2000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约客》, 想必我们都有和别人约会的经历, 如果过了约定的时间, 客人还没有来, 你绝对没有闲适的心情, 因此, 你绝对不会认为:“闲敲棋子”表现出诗人闲适恬淡的心情。因此, 在阅读中, 如果我们能进入文本, 进入“角色”, 和作品里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那我们的品味理解必定是非常到位的。要让涵泳的正确, 还要触发生悟, 驱遣想象, 注重知识迁移。在语文教学中, 想象和联想是触发学生感悟言语的媒介, 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力和鉴赏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想象和联想, 深入领会言语作品的“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言外之意, 弦外之音”, 在反反复复的咀嚼中获得对文本的体验, 从而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 提高学生的言语感悟力。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给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活动留下足够的空间。对于曾经经验过的事物, 发现正与你试卷中的问题契合, 这是触发。在文本中看到的某一句话, 觉到与教材中某处有关系, 是迁移。阅读中的某个意象, 和过去所学的内容相类似, 也是迁移。而且这种触发迁移越多, 你作文和阅读的水平就会越高越丰富。“用笔不灵看燕舞, 行文无序赏花开”, 就是这个道理。“从容涵泳, 自有无形之益” (李新庵《训字良规》) 新“课标”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这与传统的涵泳体悟之法是一脉相承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者的《学会生存》中就这样诠释:“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 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来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 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 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可遗憾的是“注入式”“满堂灌”的讲风依然太盛, 原因在于教师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过多的讲析和并不精当的拓展, 占据了学生对课文典范语言的自主涵泳和个性体悟。无视以少胜多、寓实于虚、寓显于隐的艺术表现规律。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虚实相生”的规律, 讲究教学的布白艺术, 提供给学生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其实, 人文就在语文之中, 主要靠“涵泳”得之, 而不是在语文之外。而且今天提倡重涵泳感悟并不反对必要的分析引领。清朝的陆世仪说的颇有见地:“悟处皆出于思, 不思无由得悟;思处皆缘于学, 不学则无可思”。应当说, 提倡学生的自主涵泳并获得体悟, 是完全符合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和学习规律的。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决定着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要能主动地走进课程的文本世界进行审美感受, 但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不外乎要么填鸭式地揉烂掰碎的解析, 要么所谓“目标教学”下的机械式非此即彼的观点罗列, 要真正达到让学生深入文本, 去做一番涵泳体悟, 提高他们阅读素养的目的, 这还很需要老师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传统语文教学的“涵泳”之法, 恰恰能弥补这种语文阅读教学的弊端。让学生多读, 熟读, 思考, 领会, 无疑是实现语文阅读教学高效高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篇9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养成“爱读愿写”的习惯

1. 营造阅读氛围, 创设写作情境。

在阅读中, 老师要积极营造轻松和谐的阅读氛围, 引导学生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和评价作品, 从而获得审美体验。引导学生利用阅读中获得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去亲近自然, 认识社会, 感悟人生!鼓励学生说真话, 抒真情。让他们关注家庭、学校、社会的方方面面, 把自己的所见所感写出来。

2. 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学生广泛阅读作品, 是调动阅读兴趣的最佳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提出:“7~9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老师要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 广泛涉猎书籍、报刊、杂志, 阅读各类经典文学名著, 并鼓励学生上网浏览、查阅资料, 不断开阔视野。当学生心中有感悟时, 应鼓励学生及时写出来, 只要言之有物, 感情真实即可。

3. 鼓励自主写作, 展示优秀作品。

班级分组办班报, 班报内容必须是学生自己的作品, 定期展示, 并给予肯定。教室四周的墙壁应该成为学生成果的展台。学生的努力一旦受到肯定, 有了成就感, 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就会心甘情愿地去读、去写。教师应该让大多数学生享受被赏识的欢乐, 在学习中寻求到对自身价值的认可。

二、通过阅读, 学习写作技巧

书本上的课文都是精挑细选的, 有些课文就是写作的范文,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细心体会。

1. 有的课文能帮助学生开掘写作素材。

生活是一座宝库, 要使生活成为写作素材就必须学会观察。

2. 有的课文写作技巧典型。

这时要引导学生仿写。 (1) 仿结构。如朱自清的《春》主体部分用并列的方法描写春景, 这种结构清晰有条理, 写景叙事都可用。 (2) 仿立意。如初一的《贝壳》《行道树》, 典型的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文章。 (3) 仿技巧。如《阿长与〈山海经〉》的欲扬先抑, 诗歌中的动静结合。

如何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篇10

阅读不但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知识面,而且还会让我们熟悉语法、词语、修辞、描写、事例,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增强学生的品德修养,培养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有选择、有针对性读一些课外书籍对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是相当必要的。大家都知道阅读与写作关系非常密切,它们互相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阅读不但能增加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让他们熟悉一些词语的巧妙运用,而且能熟悉一些文章的构思、布局,以及写作手法。所以,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通过阅读让学生放下“怕写作文”的心理负担,抛弃作文难写的心态,带领学生走出写作文的困境与迷惑,走出写作文的恶性循环。如果一个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那么他迟早会对写作文产生兴趣的。因为,在阅读中学生能体会到文字的美妙用法,能体会到文章的美,更能深入体会到作者在文章里表达的一种思想与感受,从而让学生觉得阅读原来是一种极大的享受。在这种天长日久的阅读中,无形中积累了学生的知识、写作手法,学生就会有写作的冲动,写作的兴趣,写好作文就是可想而知的事了。作文的写作是检验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程度的一门重要课程,是语文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所以让学生通过大量地阅读,不再害怕写作文,且乐于写作文,是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主要任务。

二、通过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范围

作为初中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绝对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局限于课本上,把学生的思维局限于课堂内。我们不仅要结合课堂这个语文学习的主要环境,还要引导学生重视课外阅读。我们要把“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内外结合,培养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所以老师要在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放宽眼界,把学生从课本上有限的知识范围内,通过阅读引向更加广阔的世界,让他们通过阅读了解文学宝库这个无限宽广的殿堂,了解阅读对于开阔视野的重要性、写作的重要性。我们知道,阅读不仅能让学生走进更广阔的知识领域,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化,深入知识在传承过程中的更新与完善,还能让我们对教材上有限的内容有一个延伸与补充,也能让我们通过阅读继承历代文化的精髓,塑造完美人格。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时文、美文、诗词曲赋、古典原著、现代精品等,来让它们的精华与内函丰富学生的思想,为学生的写作服务。所以,阅读不但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能很好地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让我们的写作不但得心应手,而且思维独特,从而能轻松写好作文,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三、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 篇11

一、重视学生词汇量的积累

著名英语语言学家威尔金斯提出:“没有语法人们表达的事物会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一语指出了词汇在整个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英语词汇量的多少直接代表着英语水平的高低。传统教学中学生口语水平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的词汇量匮乏。听说不同于阅读,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单词可以根据上下文或构词法来判断其词性与含义,还可以查工具书等,但是在进行听力测试时,遇到不认识的,不可能花费太多的时间来判断,这就需要学生在平时要尽量多记单词,增加词汇积累,这样才能让学生听得懂,更流利地表达。

英语词汇浩如烟海,而且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不时会有新词汇出现,但这些词汇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着内在的规律性。这就是构词法。构词法是扩大学生词汇量的一个重要方法与手段。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将构词法渗透于英语词汇学习中,由一个单词延伸出去,达到让学生掌握一类单词的效果。构词法主要有:1.合成法: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构成新词的方法,构成的新词叫复合词,主要包括复合名词、复合代词、复合形容词和复合副词等。如playground(操场),postcard(明信片),somebody(有人,某人),man-made(人造的),upstairs(到楼上),without(无,没有)。2.转化法;将某些单词由一种词性转化为另一种词性的构词方法。如名词→动词,动词→名词,形容词→动词。3.派生法;将前缀或后缀附加到某些词上构成新词的方法。如re-,un-,dis-,in-,im-等前缀;-er,-ful,-less,-tion等后缀。

二、重视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课文录音以及一些通俗易懂、适合初中生的影视剧片段或是相关的英语节目,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接触原汁原味的英语,通过学生的模仿朗读,在不断的模仿中纠正学生的不正确发音,增强语感,形成正确的语流与语速。背诵,可以让学生储存更多的词汇与习惯用语,丰富学生的语言素材,让学生的头脑充实起来,为学生更好地用英语进行交流、提高学生听说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长期的积累,学生的英语沉淀更为深厚,在进行交流时就可以运用自如、收放有度。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朗读与背诵,我们要加强监督与检查,定期检查与测试,建立学生个人档案,记录学生日常英语学习的具体情况,如流利程度、语音语调等,并及时公布出来,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这样更能激励学生上进,让学生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不断修正与完善。

三、营造说英语的良好环境

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对学习的态度与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是英语与汉语混合的教学方式,要知道学习外语最大的干扰来自于母语,要想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就必须要重视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的营造,最大限度地避开母语的干扰,让学生养成用英语思维的良好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不用汉语,采用全英教学,为学生营造全英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学英语、用英语。

1.借助肢体语言。与有声语言相对,动作、表情是一种无声的肢体语言,这伴随在我们的交流与交际之中。作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不仅要掌握标准流利的英语,还要学会运用肢体语言来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将有声语言与无声语言结合起来,这样既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让学生自觉地运用于交流与交际之中,让学生的英语交流更真实,更贴近生活。

2.模拟真实的交流情景。脱离生活与情景的语言学习只能成为机械的记忆语言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也只能是语言片段,学生无法真正地用于交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大的演示与模拟功能,突破时空限制,向学生模拟更多真实的生活场景与交流情景,如购物,可以将学生所熟悉的街道、商场搬上屏幕,带领学生进入真实的生活情景之中,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的参与欲望,带动学生用英语来展开积极的交流。

四、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

正所谓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课外有着更为宽广的学习空间,这是课堂有限的四十分钟所无法比拟的。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为学生设计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多听多说,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1.情景剧表演。初中生有着极强的表现欲,让学生来选课文片段或自编课本剧进行表演,可以激起学生极大的参与热情,学生更能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活动过程中来。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同时又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在合作中学会团结互助,可谓一举多得。

2.竞技类比赛。初中生有着极强的好胜心,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竞技类英语比赛项目,如朗读比赛、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等,这些活动集竞争性与知识性于一体,是锻炼学生听说技能的重要手段。

总之,学生口语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没有捷径,而是需要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让学生有更多运用与交流的机会,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全面提高。

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 篇12

关键词:俄语教学,听说水平,探讨

听说教学的状况在高中俄语教学中的情况是很不理想的, 从多次进行的测试结果来看, 学生在做听力题目时很容易丢分, 且俄语的口语能力较弱。这些想象都将影响着高中学生的俄语学习成绩。教师在怎样合理、有效地组织好学生俄语听说教学, 促进学生听说水平的提高, 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笔者结合自己这方面的教学经验, 作了以下阐述。

一、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做好听说教学

听做为学习语言的基础和手段, 是掌握俄语的有效途径, 听除了可以带动说, 帮助记忆, 还能促进学生用俄语思维的训练, 增强理解原文的能力, 加快阅读速度。因此, 教师首先应充分发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进行正确的引导, 通过大量的多种多样的听音、辨音等听力训练来培养学生感知语音的能力。同时, 耐心、细致地帮助学生树立提高听力的信心, 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和畏难心理,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具体做法是:

1.1 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 积极配合教师教学

可以将听说部分和听力部分在教学中分开进行。先让学生听几次听说部分的录音, 再选择重点句型、句式进行模仿、跟读、背诵;最后教师对学生问答提问, 让学生回答等多种方式展开反复练习, 教师做出相应的评价认为合格了再进行下轮练习。听力部分是教学中的难点, 听力部分的内容足以正常语速朗读的对话、短文形式出现的, 因此许多学生只能听懂一部分, 而且因时间关系往往来不及记录下来。此时, 可以按一下暂停键, 给学生几秒种时间记录, 听不懂的地方反复多听几遍, 实在听不懂的地方, 可稍作讲解, 然后就课后问题进行有选择地回答, 这样既帮助学生很好地完成训练, 又克服了时间不够而产生的急躁情绪。与此同时, 要求学生尽量按意群去听, 不要只停留在某一个生词上, 而影响听下面的内容, 并要求学生养成边听边记的好习惯。在每次课的最后, 为达到检查的目的, 选一篇已听短文让学生复述丰要内容, 以此了解学生整体听力水平, 效果很好。

1.2 注重听说训练, 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

熟练掌握标准的语音、语调是学习俄语的基础工作。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学生因为很少接受听力训练, 导致语音、语调不标准。教师可以让学生做听力训练前的l0分钟, 先跟听一遍语音、语调练习, 学会模仿标准的语音、语调, 以此对照自己的发音, 找出错误之处改正。俄语的正常语速比较快, 每分钟大约250个音节, 学生开始时对这种语速难以适应, 但是只要通过扎实的基本功训练, 坚持听一段时间, 就会逐渐形成听快速录音的反应能力。影响学生听正常语速的主要障碍是学生听音时总想弄清每一个单词的意思和每个句子的语法形式, 总是习惯于先分析后综合, 当碰到一个词弄不懂时就停下来思考, 以致后面的内容无法听进去。训练听力就是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所听材料的整体内容, 而不是个别细节。要能抓住每句话的关键, 对个别词不理解时先放过去, 继续往下听, 以便解所听材料的主要意思, 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起学生直接理解俄语的能力。

1.3 积极进行第二课堂活动, 创造有利的俄语教学条件

要尽快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只靠课堂的时间是不够的, 应有效地利用课外时间, 使学生多听多练习, 如组织安排学生课下听俄语录音和看俄语录像, 收听俄语广播, 组织各种形式的俄语竞赛, 俄语角等活动, 让学生课下也能接触俄语, 形成自觉听俄语的好习惯, 这样就会为听说课的正常进行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二、掌握多种教学方法, 全面提高听说水平

2.1 运用好各个教学环节, 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需要明白自己在训练学生听说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为学生和自己创造用俄语交流的机会, 在促使学生接受听说强化训练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课堂教学中最好尽可能的用俄语对知识点进行讲解、提问, 让学生学会融入到教学环境中, 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俄语能力。开始时可能有一部分学生接受困难, 但随着知识的增多, 感知语言材料能力的增强和经常性的听说方面的训练, 这些学生也会逐渐适应的。同时, 教师流利的俄语教学对增强学生的语感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2.2 树立口语交流的意识, 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

听、说这两种语言功能在语言能力上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 具备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提高听力水平的关键。但学生口语水平低是普遍存在着的问题。学生常因为害怕出错等心理因素, 很少愿意参加到口语训练活动中。鉴于此, 我们总是以鼓励、提示和成绩约束等手段, 促使他们过开口关, 一旦形成了人人都得开口, 人人不怕开口, 人人不怕出错的学习气氛, 教师的工作就好做了,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随着自己听说水平的逐渐提高而高涨起来, 主动的口语操练就会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同时, 我们还经常为学生讲解提高口语、听力水平的有效方法, 尽量多为学生创造口语练习的机会, 来巩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每次课上, 笔者总是先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短暂的“演讲”, 内容、形式自选, 要求语音、语调正确, 表达完整, 并由全班同学轮流进行, 期末进行评比。同时要求在“演讲”时, 别的学生要仔细听, 寻找错误, 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学生给以大力表扬。这样坚持下去, 久而久之, 学生的听力和口语水平就会得到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来看, 只有遵循俄语教学规律, 以进一步展开教学工作的探索, 就一定会促进俄语听说教学的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谷百宏.俄语教学的中学与大学衔接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0)

[2]关少领.俄语教学的多样化[J].民营科技, 2009, (01)

上一篇:学习活动单下一篇:均衡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