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市场经济

2024-05-26

标准化市场经济(精选12篇)

标准化市场经济 篇1

1 始于计划经济的印刷标准化工作

我国的印刷标准化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越来越多的印刷外资企业进驻我国。这些企业在带来国外订单的同时,也带来了国外印刷领域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这其中就包含了用标准化的理念开展印刷工作。

为了赶上国外印刷行业的发展步伐,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这一时期开始安排制定我国相应的印刷标准,以便加强印刷行业的管理。当时牵头制定标准的企业主要是大的国营印刷厂,起草人也是以企业的技术人员为主。因为没有可参考的标准加以借鉴,这些技术人员都是摸索着开展印刷标准的制定工作。

到了90年代初,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基于规范发展印刷标准化工作的考虑,开始组建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并正式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备案,委员会编号为TC 170,即现在的SAC/TC 170。1991年,SAC/TC 170正式成立,直接对口ISO/TC 130,其常设机构秘书处设在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秘书处工作人员为3~5人。SAC/TC 170成立时,正处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间,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也开始由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型,SAC/TC 170秘书处从诞生之日起就被置于市场之中,工作开展起来十分困难。秘书处只能靠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每年几万元的拨款、委员会会员的会费及技术培训的收入维持工作。SAC/TC 170这种发展状况持续了10余年。

期间,SAC/TC 170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安排和要求,制定了《印刷技术术语》、《书刊印后加工要求》系列标准、(平、凸、凹)版印刷要求及检测方法等一批以经验为主的定性标准;同时等同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印刷标准,制定出一批与国际理念接轨的标准,如《图书与杂志开本尺寸》、3项《印刷过程控制》标准、《胶印印版制作》、《CMYK/SCID标准彩色图像数据》、《色评价照明和观察条件》等。但制定这些标准时,由于受经费的制约,标准基本上都是照搬国际标准,缺乏有效的验证和一线企业实践数据的支持。

由于经费不足和自身盈利能力较差,SAC/TC170参加国际印刷标准化会议也是时断时续的。作为管理我国印刷标准化工作的技术组织,SAC/TC 170秘书处的不稳定,使得我国印刷标准化工作处于一种前进动力不足的状态之中。

2 印刷标准化工作在市场经济下的艰难转型

2005年初,李安秘书长到任后,认真分析研究SAC/TC 170秘书处的现状,积极寻找发展壮大秘书处的办法。他指出:“SAC/TC 170秘书处是我国印刷标准化工作的龙头单位,其能否发展与壮大,事关我国印刷标准化工作的兴衰。”根据现实情况,李安秘书长提出了开展我国印刷标准化工作的基本思路,即“坚决走市场化之路,与企业联合起来开展印刷标准化工作。”具体讲,就是要依靠印刷标准化工作的需求和服务主体——企业开展工作。依靠企业支持做标准,通过与企业合作,从企业获得开展印刷标准化工作急需的资金、技术和人才。

按照这一发展思路,SAC/TC 170工作有了重大突破。2006年1月10日,SAC/TC 170与雅昌企业集团公司合作,在北京联合组建了“全国胶印标准化试验基地”。这一创举,解决了印刷标准化工作与企业如何结合的问题。自此之后,经过3年多的努力,SAC/TC 170又相继与7家印刷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合作建立了标准化试验基地。先后建立了“全国立体印刷标准化试验与推广基地”(北京多彩)、“全国包装印刷标准化试验与推广基地”(星光集团)、“全国包装印刷标准化科研与技术推广基地”(鹤山雅图仕)、“全国油墨(胶印)印刷适性标准化试验基地”(天津东洋)、“全国商业轮转印刷标准化试验与推广基地”(中华商务)、“全国纸张印刷适性标准化试验基地”(金东纸业)和“全国印前标准化研究与推广基地”(浙江影天),初步形成了我国印刷标准化试验基地的网络雏形,为开展相关的标准化活动、制定相关的标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截至2009年11月份,各已建基地和印刷标委会秘书处紧密联系,积极合作,围绕标准制修订和标准化事务开展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星光集团、博斯特集团出资,并联合库尔兹等企业和院校制定完成了包装印后的模切、烫印和糊盒3项标准;天津东洋、雅昌集团和金东纸业联合相关企业已启动胶印油墨颜色标准的制定工作;鹤山雅图仕积极参与水性胶覆膜过程控制标准的制定工作;中华商务联合一批知名企业正式申报了轮转印刷过程控制国家标准项目;雅图仕和天津东洋等企业还与《印刷质量与标准化》杂志合作,开展了多项印刷标准化活动。所有基地企业对SAC/TC 170承办ISO/TC 130第23届国际印刷标准化年会和举办“印刷标准化发展论坛”大力支持,为印刷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一系列的合作,SAC/TC 170秘书处初步解决了在开展印刷标准化工作时经费、技术和专家的困扰。

在实践了这一与企业结合的办法后,SAC/TC 170秘书处又提出了开展印刷标准化工作的“三面向”、“三服务”原则,即“面向行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为行业服务、为企业服务、为市场服务”。从而为印刷标准化工作与企业结合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在标准项目的运作上,SAC/TC 170秘书处提出了制定标准的优先原则,即坚持“以应用为核心,急用先行、基础先行、重点先行、资金到位先行”的原则,标准制定优先考虑市场急需的行业关键性标准,标准立项充分考虑市场的适用性和技术的先进性,完全按照市场化模式运作。通过4年来对此原则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根据上述原则完成的《书刊装订用EVA型热熔胶使用要求和检测方法》、《纸制印刷品覆膜过程控制与检验要求》、3项包装印后(烫印、模切、制盒)标准等标准项目,表明了该原则的实用性和合理性。正是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自2005年以来,SAC/TC 170在印刷标准制修订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05年至2009年5年间,SAC/TC 170共制修订国家标准13项,行业标准10项。

在逐步推进印刷标准化工作的基础上,SAC/TC170秘书处根据自身的工作性质,提出了秘书处新的工作原则与任务,即“秘书处虽然不是国家机关,但秘书处的工作应按国家机关的要求进行要求和考核”。其任务应该是“组织、服务和协调”印刷行业标准化工作。工作人员应该“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为行业和企业服务的态度以及过硬的公文写作能力,加强印刷专业知识,精通外语”。正因为如此,SAC/TC 170才能在2009年9月成功承办ISO/TC 130年会,并举办印刷标准化发展论坛。

3 印刷标准化工作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随着工作的不断开展,印刷标准化工作在新时期还面临一系列新的课题需要解决。

3.1 印刷标准化工作需要一支稳定的人员队伍

印刷标准化工作要想朝着稳定良性的方向发展,必须逐步壮大SAC/TC 170秘书处工作人员队伍,这是印刷标准化工作有序良性发展的根本,也是我国在短时间内跨越和超过其他印刷强国的唯一捷径。但从目前看,印刷标准化工作人员队伍还不是特别稳定。主要原因在于SAC/TC 170秘书处需要的人员素质较高,根据市场原则,人员待遇相应也应较高,否则无法留住人才。秘书处现在仅有5人,但5年来在秘书处工作过的人员却多达20多人,人员流动性很大。而从秘书处公益性的工作性质来看,又很难从市场上获得充足的资金解决这一问题。

3.2 印刷标准化工作如何与企业和市场进一步结合

从根本上说,SAC/TC 170秘书处是为经济主战场上的企业进行服务的技术性组织,SAC/TC 170秘书处只有更紧密地与企业联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合力,才能更好地了解和支持企业的需求,更好地利用企业的人力、技术和财力为我国的印刷行业的发展服务,但在这方面还有许多瓶颈需要突破。

3.3 我国印刷行业整体的标准化意识还较差

目前,我国整个印刷行业的标准化意识还较差,这对制定一整套符合我国国情需要的印刷技术标准非常不利。也正因为如此,在制定印刷标准时,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进行市场调研和试验测试,以获得最佳的技术数据。而这样做,客观上会进一步加剧印刷标准化工作在时间和经费之间的缺口。所以,整个印刷行业,标准化意识亟待提高。

3.4 印刷标准化工作参与国际活动较少

SAC/TC 170秘书处虽然积极参与国际印刷标准化活动中的各项工作,努力在ISO/TC 130获得更多的发言权,并借2009年9月ISO/TC 130在我国召开年会之际,取得组建ISO/TC 130印后工作组及派员出任组长的机会,但目前尚未找到担任组长的合适人选。另外,在参与国际印刷标准化工作活动中,还缺少政府相关部门的经费支持,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参与国际印刷标准化活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上述4方面的问题,是我国印刷标准化工作面对的挑战和问题。

4 我国印刷标准化工作的发展方向

印刷标准化工作需要在不断发展中前行,在不断发展中解决上述问题和挑战。

从加快和促进印刷标准化工作未来发展的角度看,需要解决SAC/TC 170秘书处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没有一个强大的秘书处,我国印刷标准化工作就不具备做强做大的基础,就不可能与其他印刷大国争夺国际印刷标准化工作的发言权。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考虑以国家控股的形式组建股份制的公益性机构,利用市场手段,通过为企业服务解决秘书处经费问题。同时引入竞争和奖励机制,使优秀的工作人员可以获得更多的保障,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印刷标准化工作中来。

从加大企业参与印刷标准化工作力度的角度看,需要各级政府给予参加印刷标准化工作的企业在税收、奖励等方面更多的优惠政策。目前,从各地了解到的情况看,地方政府都非常支持当地企业牵头或参与各类印刷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甚至国际标准的制定。北京、深圳、上海、东莞等地方政府对此都有非常多的经费支持措施和奖励政策。这是今后开展印刷标准化工作一个好的背景和条件,但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更多的地方政府甚至是中央政府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同时,SAC/TC 170也需要加大与企业的联系,并以各种形式与企业、大专院校或地方政府建立起适合印刷标准化工作发展的合作模式。

从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角度看,需要SAC/TC170联合更多的印刷界龙头骨干企业共同开展工作,这将有利于我国印刷业的企业标准、行业标准被积极推荐制定成国际标准。这需要有一批熟悉国内外印刷标准化工作程序,能够得到所在企业支持的专家积极、定期参加各类国际和国内的印刷标准化工作,并代表我国印刷业在国际上发出中国的声音。当然,这些声音的背后需要更多来自一线的生产技术数据的支撑,需要更多经费的支持。

标准化市场经济 篇2

**

镇标准化菜市场改建项目实施方案

标准化农贸市场建设是市委、市政府

2011

年城市提质的重要内容。为确保我镇

2011

年农贸市场建设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上级有关指示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高度重视

加强领导

为确保我镇农贸市场建设改造工作有序开展,镇政府成立以镇长李谦为组长的农贸市场建设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副书记任组长,小组成员由财政、企业、土地、城建、规划、整治及项目所在村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城建办。

二、科学组织

有序推进

根据镇市、区政府标准化农贸市场建设实施意见的要求,结合我镇实际,我镇确定将镇政府东侧老农贸市场进行改造,市场将新建大跨度、大空间钢架大棚交易厅

平方,完善排水、卫生、照明等配套设施。项目投资

万元,上级财政资金

万元,自筹

万元。

(一)2011

日前,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积极筹措改造资金,确保工程稳步进行。根据市政府的“标准化菜市场建设实施意见”拟改造棚架市场面积为

3300

平方米,市配套资金

万,区配套资金

万。共计

万元。相应镇级财政按一定标准配套解决工程建设所需的建设、设计、监理资金。不足部分采取招商形式,引进合作伙伴,由其投资。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的原则,投资方获得一定年限的市场经营权。(市场经营方式及经营年限由投资方提出意见经镇政府同意后确定)

标准化菜市场建设方案范文二

根据年区委、区政府为民兴办实事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加快标准化菜市场、便民菜店建设进程,构建核心城区都市化“菜篮子”体系,为了使我区标准化菜市场和便民菜店建设工作顺利推进,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小市场、大民生”的服务宗旨,坚持政府引导、合理布局、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工作思路,加快建设标准化菜市场建设、便民菜店进程,构建商品优质、价格优惠、服务优良的“菜篮子”便民服务体系。

二、目标任务

新建标准化菜市场10个、新建便民菜店50个。

三、主要工作

1.标准化菜市场:以企业为市场建设、经营和管理主体的市场项目,由区政府以奖代补给予扶持;以街道为建设、经营和管理主体或街道与企业合作建设管理的市场项目,由区政府扶持资金作为市场建设资金入股,街道和区商务局按比例共同持有。区商务局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化菜市场建设规范和标准,在辖区内寻找面积在600平方米以上的空闲场地或商铺房屋,原则是在现有标准化菜市场服务半径500米范围以外选址,科学规划,合理选址,通过建设钢架结构封闭市场、提升改造原有半封闭菜市场、租赁沿街房屋铺面开办市场等方式,推进标准化菜市场建设工作。同时,探索政府全额投资建设,委托资质企业经营管理的新模式,力争建设2至3个政府投资产权国有的标准化菜市场。

2.便民菜店:采取“三加”的工作机制,即:商务、财政部门(负责建设工程及建设资金的监管工作)﹢街道、社区(负责建设场地的选址协调工作)+配送企业(负责建设投资及经营管理工作),以蔬菜配送企业为主体,政府以奖代补主给予扶持,通过直营方式建设便民菜店,便民菜店面积在30至100平方米,经营的蔬菜品种不少于15种,由商务部门统一店面设计标识,店内陈列美观,明码标价,制度健全,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并符合消防、卫生、质量、计量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同时,探索活动型便民菜店和便民蔬菜流动车,力争建设20个以上的活动型便民菜店和便民蔬菜流动车。

四、资金扶持

1.标准化菜市场建设资金主要依靠企业、单位筹集资金,进行建设,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各级政府给予适当的资金以奖代补的形式进行扶持。根据建设面积和投资规模予以每个标准化菜市场给予资金扶持,扶持资金不超过市场建设总投资的50%。

2.便民菜店建设资金由蔬菜配送企业筹集投资并受益,商务部门根据菜店的建设面积及规模,予以3至5万元扶持资金。

五、责任分工

1.选址:由区商务局牵头组织,24个街道配合。按照全市标准化菜市场规划要求和便民菜店布局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对辖区内的空闲场地和空闲房屋进行排摸,积极寻找选择标准化菜市场、便民菜店以及配送中心的建设用地。

2.审批:由区商务局牵头负责,区发改局、区执法局、区建设局、国土分局配合。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开通标准化菜市场、便民菜店建设审批“绿色通道”,对标准化菜市场建设项目从简从速进行立项建设审批。

3.建设:由区商务局牵头负责,投资建设方具体实施。按照质量优先、标准统一、结合实际、各具特色的要求,加快推进标准化菜市场、便民菜店及配送中心的建设进程。

4.扶持:由区商务局和区财政局负责。进一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区财政拿出标准化菜市场、便民菜店建设专项资金20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和全额投资相结合和的方式,给予项目建设建设开办方资金扶持,用于市场项目建设,建立对市场和便民菜店的长效奖励扶持机制。

5.监管:由区商务局牵头负责,区物价局、区食药局、工商分局、质监分局配合。制定出台标准化菜市场经营管理办法,成立商务专门执法机构,对标准化菜市场的经营秩序、商品质量、食品安全、环境卫生、收费项目、商品价格、服务质量等进行全方位监管。

6.宣传:由区委宣传部和区商务局负责。组织标准化菜市场建设开办方、配送企业和经营户,通过新闻报道、现场观摩、宣传资料、促销活动、上门服务等多种形式,在全区开展有声有势的标准化菜市场、便民菜店宣传活动。

7.验收:由区商务局、财政局、审计局联合按照标准化菜市场、便民菜店建设标准和要求,对市场、菜店项目的工程、投资、财务等方面进行审核验收,对位通过审核验收的市场、菜店项目,要求建设企业限期整改完善,对复审仍未通过的市场、菜店项目不予资金扶持。

六、实施步骤

1.年3月底完成标准化菜市场建设资质审核工作,4月底前完成各标准化菜市场建设设计方案,同期开工建设,于年12月全部建设完工。

2.便民菜店建设以半年为建设时间界限,年6月建成20个便民菜店,12月底完成30个便民菜店。

七、组织机构

成立标准化菜市场、便民菜店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李世祥任组长,区委办、区政府办、区委宣传部、区发改局、区商务局、区执法局、区农水局、区财政局、区建设局、区物价局、区审计局、区食药局、工商分局、质监分局、国土分局和24个街道办事处的行政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商务局,办公室主任由区商务局局长魏世科兼任。具体负责标准化菜市场、便民菜店建设的组织、协调和实施工作。

八、保障措施

1.落实目标责任。专人负责市场、便民菜店建设进度,随时掌握项目的工程进度。

2.加强督促检查。由商务局对项目开工、工程进度等建设进展情况进行跟踪检查指导,帮助项目实施单位解决工程建设中困难和问题,确保工程如期完工。

3.强化管理机制。加强与街道联系,将菜市场、便民菜店建设纳入目标考核内容。

4.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积极争取省、市建设扶持资金;同时加大区级建设扶持资金的投入,有效推进标准化菜市场和便民菜店建设。

5.引入多渠道投资。重视社会力量,拓展投资渠道,促进项目建设。

标准化菜市场建设方案范文三

近年来,我市农贸市场建设已取得长足进展,基本形成了专业与综合、批发与零售相配套的农贸市场体系,在促进全市商贸流通基地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文秘114网安置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农贸市场建设工作中缺乏规划、无序建设、硬件设施差、设施不配套、市场要件不足、以路为市、占道经营等问题依然突出。为加快农贸市场改造步伐,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现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据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中心城区及县城城区内现有的农贸市场,采取改造、新建和拆迁等方式逐步治理,彻底取消城区内的大集和占道经营,定点规范摊点群、早夜市,尽快改造完善乡镇首集,进一步提高全市农贸市场档次,完善市场功能,建立与菏泽商贸流通基地和城市化发展管理水平相适应的市场框架体系。

二、基本原则

(一)与城市规划、建设相结合。

农贸市场改造应符合城市总体建设规划,符合市场设置的总体要求,立足实际,着眼发展,设施配套,与城市化建设水平相适应。(二)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对中心城区及县城城区内的天天市场,先改造产权明晰的,后改造产权不明晰的;先改造占道市场,后改造其他市场。对各乡镇首集,先改造中心乡镇的市场,后改造边远乡镇的市场。(三)社会投资与政府扶持相结合。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改造市场,坚持“谁投资、谁受益,谁开办、谁服务”的原则。政府在市场用地、税费等方面予以扶持。乡镇首集改造以财政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四)农贸市场规模、数量科学合理。以方便群众生活、有利于市容市貌为原则确定农贸市场规模和数量,对规模小、档次低的农贸市场,在改造中要有步骤地予以合并、取缔。

三、目标和任务

(一)20xx年上半年取消中心城区及县城城区大集和占道经营、以路为市,规划定点摊点群、早夜市。

中心城区确定两处农贸市场为改造试点;每个县城确定一处农贸市场为改造试点;各乡镇驻地规划出农贸市场专用场地,硬化地面,满足天天市场需要;中心乡镇首集开工建设并投入使用。(二)20xx年下半年到20xx年,中心城区及县城城区农贸市场全部改造完毕。各乡镇天天市场开工建设,并投入使用;开始建设地面硬化的农村大集,并逐步向天天市场过渡。(三)在中心城区及县城城区居民区建设、改造一批高中低档并存、大中小相适的生鲜超市,引导现有超市调整内部布局,增加生鲜商品品种、数量,促使全市城区农贸市场向生鲜超市转移。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农贸市场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难度大,涉及面广,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贸市场改造工作的领导,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经贸、规划、环保、市政、国土、房管、建设、交通、工商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做好相关工作的组织协调,确保改造任务如期完成。(二)广泛宣传发动。各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农贸市场改造工作的目的、意义,为农贸市场改造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三)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农贸市场改造要与城乡改造统筹安排,新建城市居民区和人口密度大、社会购买力强、社区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已建居民区,要预留生鲜超市规划用地,乡镇驻地要规划农贸市场建设专用场地。有关部门要搞好市场建设的规划布局,对已批准确定的市场建设用地,不得随意占用或改作它用。(四)加大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把农贸市场改造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大投资力度。同时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参与农贸市场改造。

标准化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篇3

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国家成立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织建立不同行业的标委会,负责制定产品进入市场的标准。这时,国家标准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审批和发布,行业标准由工业和信息部负责审批和发布,国家不再是产品的调拨者,而成为制定市场准入条件,以保证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和用户利益维护。这个时期标准内容也从基础标准、产品标准、安全标准和质量分等标准转向与人身安全相关的安全标准和卫生标准、环境保护和节能标准等关乎民生的强制性标准。产品的技术标准成为制造企业和用户利用市场经济手段签订的合同要求,也就是制造企业和用户的约定,行业标准成为推荐性标准。企业制造产品的验收标准要在工商管理部门备案,成为国家监督产品质量的依据。国家进出口产品也要了依赖进口合同条款达到合同、指定执行标准和国家相关的政策要求,对于出口产品则应该达到出口对象国设定的进口准入条件、标准和合同要求。

标准在推动市场竞争力方面还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说明:

1.推动产品扩大出口

欧盟等发达国家为使进口产品达到国内安全要求,发布各种指令,如机械指令、低压电气指令、电磁兼容指令、包装和包装物废弃指令、噪声指令等,这些指令有一大批相关的协调标准予以支持。对印刷机械设备的进口要达到EN1010系列安全标准要求,这些标准几乎包括印前、印刷、印后、辅助机械的所有安全要求,产品涉及各种不同的印刷方式和印刷对象,达到这些安全标准要求就可以认为达到CE安全认证条件,也就可以获得欧盟各国的进口许可证。我国过去印刷机械产品没有特定产品的安全标准,为满足出口条件,许多出口企业出资委托CE安全认证机构,进行多次的安全认证,经过产品安全措施多次修改后,才能进入国际展览会和国际市场销售。2012年我国已经颁布过渡性的印刷机械产品安全标准,基本与欧盟标准等效,采用这些标准就等于符合欧盟安全标准,并达到出口条件。

2.贯彻标准即符合国内市场销售条件

国家发布大量的强制安全标准、卫生标准、节能标准和环境标准,控制在流通的商品不能危及人身安全、防爆防火、噪声污染、电击高温等安全伤害,企业制造的产品必须遵守这些标准要求,没有达到要求就不能进入市场。一个企业进入产品经营与销售,必须在工商部门备案所执行的标准规范,当然也包括本企业所执行的标准,一旦出现安全质量问题,质量监督部门会依据这些标准依法进行调节和处理。当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达到并超过这些标准要求时,就会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3.解决市场纠纷的准绳

当制造企业和用户产生质量或合同纠纷的时候,如果制造企业在合同中声明执行了国家发布的标准,那么国家负责仲裁的机构就会依这些标准对产品进行检测,达到标准就会给制造企业撑腰,反之会依标准维护用户的权益。对进口的产品,应该符合我国产业政策规定,违反国家产业政策、没有达到标准和合同要求的产品可以拒收,以维护我国企业的利益。一些在用户保持信誉和没有刑事纠纷的企业一定会受到用户的青睐,市场竞争力就会增强。

4.标准是自主知识产权

我国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国民经济进入产业转型期,产品由低端向高端发展,一方面需要高新技术的投入,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和产品更新换代,另一方面落后的标准也需要更新换代。产品标准的技术要求与国际标准差距较大,国家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尤其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际的标准,这样企业在国际上裁要有话语权。因此,有人讲:三流企业卖苦力、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技术、超一流企业卖标准,拥有标准的制定权,就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能够引领和控制行业的发展,因此标准应该属于自主创新范畴。

5.企业标准是竞争力的体现

标准的制定程序包括标准立项、起草、讨论稿、委员函审、修改、送审稿(会审或函审)、修改、报批稿(委员表决)、修改、上报、再修改、发布、实施等过程,通过专家委员多次讨论修改,内容包括专家的技术积累和创造,具有高度的先进性、概括性和认可性,是国内和国际技术水平的累积。随着时间推移,三五年后标准组织再修订,标准的技术水平再一次提高,逐步接近国际水平,甚至超过国际水平。代表各企业的标准专家委员,不但可以了解世界的科技水平,还通过过程的参与不断学习,对提升本企业市场竞争力有高度的技术储备,明确本企业产品的发展目标。标准还是最好的技术教材,为国家、管理者和创业者提供关联技术和进入该行业的钥匙。

企业在制定本企业标注时,国家或行业标准是企业最好的老师,企业标准必须达到国家或行业标准,并且还要制定出高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条款,才能在销售后遇到质量问题的时候,不会达不到国家标准要求。为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企业在制定标准的时候,往往推出有利于自己的条款,以提高本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不少企业在宣传自己产品的时侯,高于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台词是最有说服力的表述。

标准化市场经济 篇4

把握市情, 充分研究论证, 确立模式

晋城市支柱产业主要为煤炭、煤层气、化工、电力、冶铸等, 资源底蕴丰富, 发展态势良好。按照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工作思路, 改造提升资源传统产业, 着力培育非资源类新兴产业, 努力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突破, 成为摆在当前各级党委政府面前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为此, 晋城市委、市政府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工作高度重视, 坚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加快转型跨越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来抓。近年来, 已经确立了一个市、一个社区、一个园区、8个企业为循环经济试点, 循环经济工作初见成效。在此基础上, 市委、市政府一开始就非常重视标准化工作的支撑、保障、引领作用, 要求把标准化工作提高到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战略支撑平台这样一个高度。经过认真调研, 充分研究论证, 确立了“政府主导、标准支撑、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社会参与”为主要特点的“五轮驱动”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模式。

把握环节, 找出产业链, 构建体系

晋城市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伊始, 对全市产业结构和项目园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调研, 确立从煤层气利用新型优势产业、以煤为基的煤化工、冶铸传统产业、无公害生猪养殖产业等3个特色鲜明的循环经济产业入手, 探寻出循环经济产业链, 选择技术创新能力强、节能降耗明显、循环利用显著、标准化工作基础好的企业作为重点示范企业, 探索建立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上, 通过实施运行, 不断进行改进完善, 进而固化成熟的标准体系模式在全市范围内推广。

以山西蓝焰煤层气、诚安物流、寺河瓦斯发电为试点积极推进煤层气开发利用标准子体系建设。

初步建立了“煤层气地面开采—管道输送—液化、压缩—物流储运—车用、民用、发电”等上中下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标准体系。制定煤层气开采、发电等标准64项;制定煤层气储运物流标准187项;晋城市自主研发的“先抽后采”、“井上下联合抽采技术”, 通过转化为《煤层气与煤炭一体化开发技术规范》标准在全市实施推广, 使煤层气抽采效率提高4倍以上, 实现了煤炭与煤层气 (瓦斯) 的一体化开采, 大幅度改善了矿井的安全生产条件。煤层气开发利用以来, 晋城市每年可减少燃煤100多万吨, 减排二氧化硫6 600多吨, 烟粉尘1万多吨。寺河瓦斯发电公司利用矿区井下抽排的低浓度瓦斯3亿标方, 发电9亿度, 减排CO2466万吨, 出售CDM碳排放指标受益2.8亿元。煤层气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有效运行, 使煤层气抽采、输送、压缩、液化, 发电、汽车燃料、民用各个环节都有标准可依, 实现了有序开采, 规范运行。

以兴高能源、福盛钢铁为试点, 积极推进焦炉高炉煤气利用标准子体系建设。

初步建立了“炼焦—焦炉余热发电—废物、废气、废水综合利用, 冶炼—高炉煤气—发电”标准体系。制订了《余热锅炉操作技术要求》、《化水处理操作技术要求》等10项技术标准。制订了《能源绩效考核方案》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等26项。兴高能源公司通过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 制定实施企业标准,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兴高能源利用焦炉生产过程中的高温废气全部用于发电, 年可发电1.2亿度, 高温废气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9.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了100%;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达到了10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率达到了100%;

以高平市为试点积极推进生态农业标准子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高平市生猪养殖产业规模优势, 着力构建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建立了“养猪—冷鲜肉加工—猪血蛋白提取”、“养猪—沼气—沼渣—粮果菜”、“养猪—沼气—民用、发电”的循环农业模式。以山西凯永养殖、正易农牧科技、雨润新胜肉类、神农氏生物科技为龙头企业, 制订并相继出台了《沼气贮存池运行标准》、《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沼液、沼渣处理技术规范》、《动物血浆蛋白粉提取技术规程》等系列循环产业链标准,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猪养殖农业循环标准体系。

以天泽煤化工、晋煤天溪煤制油、阳城电厂等为试点积极推进煤转化标准子体系建设。

示范企业在探索建立循环经济标准体系过程中, 围绕“煤变肥、煤制油、煤发电”为主线, 找出物流和能流主线, 编制图表。在物流和能流图中找出循环利用的节点, 找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关键点, 确立标准需求点, 广泛实施应用相关循环经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建立了“煤—化肥—余热—电”、“煤—甲醇—油”、“煤—电—粉煤灰—新型建筑材料”等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标准体系。

以兰花科创化肥为试点积极推进煤化工尾气利用标准子体系建设。

围绕“煤—肥—尾气回收利用”的产业链条, 建立了煤化工尾气利用标准体系。兰花科创化肥公司将回收驰放气为城市提供民用煤气, 使驰放气回收率达到100%。通过大胆循环探索, 总结经验, 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使企业得到了又好又快发展。合成氨综合能耗由2005年的1 600 kg标准煤降到现在的1 321 kg标准煤, 废气余热回收达到90%以上。

以兰花新型墙体材料为试点推进煤矸石利用标准子体系建设。

兰花新型墙体材料有限公司围绕“煤炭开采—煤矸石烧结砖—煤矿废水利用—余热供暖”循环产业链建立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实现了煤炭开采—煤矸石利用的循环经济标准化产业链。2012年, 消化煤矸石20万吨;消化矿井废水3万吨, 同时对余热进行回收利用, 节约标煤3 500 t, 有效减少烟尘、二氧化硫的排放, 减少因传统粘土制砖毁地近2万平方米, 获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多措并举, 抓住关键环节, 营造合力

1.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工作机制

晋城被确立为国家级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后, 成立了由常务副市长任组长的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 各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 市质监局、发改委牵头, 统一领导协调全市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每年度召开工作会议进行安排部署, 定期听取各单位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印发了《晋城市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晋城市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目标责任分解表》, 对各项工作进行了周密安排部署。确立了山西蓝焰、兴高能源等15家企业为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重点示范企业。

2.推进信息平台建设, 注重标准实施应用

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多层次、多方位来推进, 建设标准信息平台显得尤为重要。2011年, 晋城市建立了循环经济标准化信息平台, 设有新闻动态、政策法规、标准下载、工作指南、试点示范、综合新闻、企业展示、标准体系建设等栏目。突出了标准信息统计和更新功能, 强化了标准信息服务, 极大地便利了试点企业应用实施循环经济标准。该平台建立两年来, 共提供标准检索、打印、下载万余次。

3.加强政策保障, 建立部门联动机制

为确保试点工作整体推进, 市政府把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列入年度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并完善了扶持奖励政策。省政府拨付专项经费50余万元, 市政府每年用于循环经济发展资金达到了5 000万元, 先后两次拨付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建设专项经费120万元。市质监局、发改委、环保局、节能办、节水办等部门按照《晋城市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目标责任分解表》, 密切合作, 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各自履行职责, 推进试点工作扎实有效展开。

4.注重培训宣传, 强化标准宣贯实施

为切实提高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水平, 先后组织了6期循环经济标准化知识培训班, 编制了《晋城市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指南》, 向企业免费发放。各县 (市、区) 质监局深入每一个试点企业, 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和指导, 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专门的标准化培训。同时充分利用电视、广播, 报纸等多种形式普及标准化知识, 宣传标准研制和采用方面的典型, 进一步加强对节能、节水、再利用、能耗限额等强制性标准的宣传, 组织企业参加循环经济标准化知识答题活动, 在《太行日报》开辟了《晋城市100个节能怎么办》栏目, 在《中国质量报》等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报道, 为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各县 (市、区) 以试点企业为重点, 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相关标准的实施, 企业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 标准贯彻实施率达到100%, 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得到提升, 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找准优势, 突出工作重点, 抢占先机

晋城市地处沁水煤田腹地, 煤层气储量6.85万亿立方米, 总储量占山西的二分之一、全国的四分之一。晋城市通过20年来的探索实践, 研发了“地面多井型抽采”、“井下区域递进式抽采”、“井上井下联合抽采”等全新的技术工艺规范, 煤层气广泛应用于发电、民用、煤层气汽车、工业锅炉等方面, 实现了煤层气地面开发产业化、规模化。新兴产业的崛起, 迫切需要标准的规范和引领。近年来, 晋城市政府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 加快重点行业标准项目制定工作。相继出台了《关于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意见》《晋城市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 为建立相关煤层气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2008年, 促成了全国煤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煤层气工作组落户晋城。工作组起草了《车用压缩煤层气》、《民用压缩煤层气 (煤矿瓦斯) 》《煤层气 (煤矿瓦斯) 利用导则》3个国家标准, 填补了我国煤层气标准的空白。煤层气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有效运行, 极大地提高了整个产业链的安全生产效率和煤层气利用率。

大胆探索, 找出循环节点, 先行先试

晋城市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3年来, 以建立、实施循环经济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为主要任务, 实现了4大创新。一是试点工作探寻出建立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科学方法。开展试点工作以来, 我们深入循环经济重点示范企业, 与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座谈, 进行标准需求分析。在摸索过程中, 发现只有找到资源、能源、物资转换的节点, 才能为建立标准体系和制定标准找到需求点。查找循环经济节点, 进行标准化需求分析, 分门别类梳理, 然后进行归纳、制定, 是建立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科学方法, 这是试点工作中得到的最深体会。二是试点工作助推特色产业规模化, 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在试点工作中, 把标准化理念引入进来, 加快了技术成果和经验的积累和扩散, 加速循环经济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三是试点工作提升企业标准化管理水平, 标准化的作用日益显现。试点工作3年来, 重点示范企业把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利用、节能技术转化为标准, 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提高了利用率。四是试点工作创新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模式。初步形成了市域层面宏观组织实施, 部门参与循环经济标准实施检查, 县域层面具体组织实施, 重点示范企业开展工作, 然后逆向反馈信息, 逐级及时跟进的动态工作机制, 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

试点建设3年来, 晋城市的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初步完成了试点建设目标任务, 有力地促进了晋城市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3年来, 晋城市万元GDP用水量下降18.4%,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6%,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6.88%,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7.47%,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 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城市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真正实现了“晋善晋美, 尽在晋城;循环晋城, 标准先行”。

在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也得到了几点启示:

一是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开展试点工作的关键。3年来, 市政府专门成立了试点工作领导组并将试点工作列入年度目标考核, 这样的举措引起了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确保了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二是操作性强的政策支持是开展试点工作的保障。市政府出台了《晋城市关于支持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晋城市工业节能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晋城市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实施办法》等政策性文件, 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引进项目、标准体系建设工作经费等方面为开展试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三是不间断的技术创新是开展试点工作的有力支撑。晋煤集团、兰花集团、天泽煤化工等大型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建立了产学研战略联盟, 在煤、电、气、醇的联产、无烟煤气化技术、高硫煤生产煤基汽油组分油等环节取得了多项专利技术发明。

四是先行示范带动是开展试点工作的有效载体。循环经济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应用, 必须通过试点来实施和验证, 通过推广和应用, 找出存在的问题, 修订标准, 更好地指导循环经济发展。

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的简报 篇5

化龙桥街道社区工作站党委

化 龙 桥 街道社 区工作站二0一一年四月十二日

人民公仆为人民,改造市场惠民生 为了保证创卫工作取得圆满成功,进一步改善社区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改变传统农贸市场脏、乱、杂的状况,使居民有一个,干净、整洁、便利的农贸市场,从整体上提升我街道农贸市场的质素,从而达到区政府“改善农贸市场环境,建设标准化农贸市场”的规划要求。结合我街道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老百姓“便利消费、安全消费、放心消费”的需求,我街道于2011年1月动工,对所属社区的农贸市场—李子坝农贸市场,进行了标准化改造。改造在今年3月份竣工。

我街主要对农贸市场的交易厅棚、地面及墙体、出入口及通道、停车场、卫生设施(公共卫生间、垃圾桶等垃圾收集容器、防鼠、灭鼠设施设备)排水设施、供电设施、通风设施、消防设施、档口、保鲜、计量经营器具设备(公平秤)

等进行了标准化改造。

此次改造是一项民生工程,幸福工程,得到了广大居民和商户的理解、支持及配合。使我街居民群众拥有了一个,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方便快捷的标准化农贸市场。

标准化市场经济 篇6

谈现状

陈聪勇认为,中国瓦楞包装市场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就是日益上涨的人工成本。“中国有5000条瓦线,产能的平均利用率很低。”从市场调查情况来看,国内瓦线经常需要安排15个人,但在德国,每条瓦线上安排6~7个人便绰绰有余,“员工数量相差近一倍,实际生产效果却差不多。现在中国的人力成本越来越高,这不能不说是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资源浪费则是另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这首先表现在电能和蒸汽的浪费上。“在上海,企业使用的蒸汽现在已不允许靠燃煤获得,只能靠燃烧天然气获得,这就给瓦楞包装企业带来了新的成本增加。”据陈聪勇介绍,德国BHS公司在瓦线省电、省蒸汽方面有深入研究。“在电能方面,我们的目标为每千平方米瓦楞纸板的生产能节省9度电,整条瓦线节电15%~20%;而在蒸汽用量上,我们的目标设定为2.5~3吨/小时,低于同类瓦线3.5~4吨/小时的平均水平。”

资源浪费还表现在上糊量方面。为了节省成本,国内一些瓦线会尽可能地减少胶黏剂的固化物含量,这样生产出来的瓦楞纸板含水量大,刚开始是平的,但没过多久就会变弯,影响后道工序及最终产品质量。实际上,要想生产出平整的瓦楞纸板,胶黏剂中的水分一定要越少越好。“德国BHS公司的设备可以通过精算,得到最恰当的胶黏剂配方,以达到减少上糊量的目的。”胶黏剂中含水量的降低,也意味着瓦楞纸板在烘干环节仅需极少的热能就可完全干燥。

“原纸浪费是目前我国瓦楞包装企业最严重的资源浪费。”众所周知,原纸的成本占瓦楞纸板成本的80%左右,然而目前业内一个普遍的现象是,仓库里只有近30%的原纸经常使用。这个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在于全行业对产品的规格、用纸没有统一标准,企业在接到订单时,为了满足打样需求,往往会根据客户需求采购新的纸张品种,每种纸一次的购买量最少也是一百吨、两百吨,每次买进的纸张规格不等,110g/m2、111g/m2、112g/m2等定量规格的品种都有,而经常用到的可能只是其中一两种,剩下的就造成了浪费。“在我走访的瓦楞包装企业里,十家企业中大概有八九家都存在这种问题。”陈聪勇说。

根据上述问题的分析,陈聪勇认为在评价一家瓦楞包装纸箱企业的生产效益时,有三个指标值得关注:第一个指标是去原纸仓库看看原纸存放时间的长短,即原纸消化速度;第二个指标是去出货码头看看货车进出的频次,即出货量;第三个指标是看整条瓦线上的操作人员的士气。

谈趋势

据陈聪勇介绍,在欧美地区,大型瓦楞包装集团控制着90%的市场份额,而在中国则由上千家小型企业瓜分市场。“好在这个现象正在慢慢修正,大型瓦楞纸板生产企业的逐渐增多对行业是一个好信号,不但可以节约资源,还可以形成标准化。”

在美国与欧洲的瓦楞包装市场,瓦楞纸箱的生产都已经形成标准化了,如需要生产02019型的瓦楞纸箱,企业可以直接从标准数据库里调出相关数据,原材料定量用多少,楞型是A楞、B楞还是C楞,纸箱的长宽高为多少等都有标准可依。而在国内则是另一番景象:由于没有统一标准,纸箱类型“变化多端”。“国外的瓦楞产品就几种类型,企业可以提前生产好产品等客户来选购,而中国的企业是在拿到订单后,再去买纸、生产,生产计划不能提前做,原纸也不能预买,这样就会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陈聪勇认为,如果在中国业内能实现纸箱生产的标准化,预计中国的5000条瓦线会减少到1000条。“我认为中国市场有1000条瓦线就足够了。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判断,比较中国与德国的GDP总量,再对比中国的5000条瓦线与德国的100条瓦线,用GDP除以瓦线数量就可以看到中国的问题了。”

关于资源整合方面,陈聪勇认为德国的做法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第一是加工设备的整合。德国有100条瓦线,在方圆300公里以内的范围内政府只允许有一条瓦线存在,在这个范围内,一家二级厂可以为200~300家三级厂供应瓦楞纸板,其他二级厂要想进入将会面临政府非常严格的审批,因此形成了很好的区域体系,瓦线布局非常平均。“而在中国东莞,仅一条街就有十几家二级厂。”第二是信息整合。在德国,订单全部由电脑接单,接单员接到订单后将其通过电脑直接传到生产车间,车间再根据订单生产。而中国企业的情况常常是人满为患,效率较低。第三是知识整合。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和知识面世后,规模大的二级厂可以设立一个培训中心,将附近的业内人士聚集在一起,请专业老师来这里上课,分享信息。第四是物流整合。瓦楞纸板生产好以后,货车将货送至每家三级厂,卸货后,司机会把每家三级厂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纸再拉回来,不会出现国内空车返回的情形。“德国企业这么做,是因为三级厂将几斤废纸售给造纸厂的价格与二级厂聚集几吨废纸卖给造纸厂的价格之间悬殊是很大的。”第五是人力资源整合,三级厂如果缺工人和技术人员,二级厂也可以给他们做推荐。

陈聪勇强调:“德国企业做整合能够获得成功,是因为二级厂会将资源整合得到的收益与大家分享,而不会自己独吞。”国内的企业虽然也很认同这个想法,但并不太好落实。不过,现在很多企业已经到了交接班的时刻,二代的理念会有新的变化。对此,德国BHS还专门开办了二代培训班,带他们去欧洲考察、学习国外值得借鉴的管理理念,去见识一下同父辈工厂里不一样的东西。“5~10年以后,我认为我们的行业会呈现令人欣喜的变化。”

农业标准化发展的经济意义 篇7

一、农业标准化的理论内涵

农业标准化是指在农业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中运用简化、统一、协调、优化的原则,把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并将该标准加以应用和推广,以建立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农业生产过程。从而让现代科技高效地应用于农业领域,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加农业效益,建立优质、高效、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农业标准中往往蕴含着一定的农业科技水平,因此农业标准往往与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通过农业标准化可以低成本地推广相应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水平,进而提高产品的产量和品质。那些努力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则会因为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达到相应的农业标准,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发展,成为推动农业标准不断更新的重要推动力。

农业标准也应该与时俱进,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发展。一项标准若定的过低,对提高产品质量,促进生产发展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但一项标准若定的过高则会使得掌握相应技术的少数企业形成垄断优势,不利于市场的充分竞争,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因此农业技术标准应综合考虑技术进步的速度和企业掌握的程度,制定合适的标准体系,既能促进整体生产效率的提高,保证产品市场的充分竞争,又不至于影响生产技术的竞争和发展。

作为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理论,农业标准化理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进步而不断演化和发展的。特别是由于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很多发达国家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导致了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巨大发展,贸易各方对于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导致了农业标准化的广泛应用,有的国家和地区甚至以农产品质量标准人为设置贸易壁垒,以此来保护本国的农业利益。

二、农业标准化的经济学分析

农业标准化意味着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的各个环节实施统一的控制标准,从而保证最终产品的规格和品质的一致性。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监督成本和因为不可预见性所带来的风险上升。同时,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有助于形成规模经济,催生工厂式的农业生产模式,并且可以扩大农业规模经济的形成范围。

同时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有利于农业生产分工的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没有农业标准化的情况下,市场上的交易各方在生产、加工和流通的各个环节存在着巨大的信息成本、议价成本、搜寻成本、监督成本等,而这些巨大的交易成本必然不利于农业生产分工的形成和发展。在高昂的交易成本下,每个生产者将会涉及生产过程的各个方面,形成小而全的生产模式。而一旦建立了农业标准化体系,市场各方便可按照农业标准体系进行组织,进行自己最擅长的生产活动,可以进行产业链上某一个环节的生产,并将各自标准化的产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易,从而形成一个分工细致、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

政府只需严格执行农业标准体系,起到监督监管的职责,那些不按照标准体系进行运作的企业或者达不到农业标准体系的企业自然会逐渐退出市场竞争,而那些严格按照农业标准进行生产则会获得相应的市场机会。

标准化对促进行业发展起到重大作用的一个例子是互联网行业,互联网行业具有各种行业技术标准,并且这些技术标准处于不断的更新变化之中,对于推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另一个著名的例子便是著名的全球快餐连锁巨头麦当劳,麦当劳在全球范围内推行统一的食品加工标准,统一的卫生标准,统一的服务标准等一系列生产和服务标准,使得人们在它的每一个餐厅都能购买到标准一致的产品和服务,这样当人们想要购买快速食品时自然会想到麦当劳,正是这些标准的推行逐渐建立了麦当劳的品牌和口碑,使得麦当劳的金色拱门遍布世界各地。

总之,农业标准化有利于保证产品品质,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效应,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分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标准的施行和推广范围越广,农业标准化带来的交易成本降低和规模经济的利益越大,农业生产的分工也会越细致高效。

三、农业标准化的意义

当前中国的农产品加工贸易大多停留在初级产品这一环节,缺乏自主品牌,没有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体系,往往进行贴牌生产,这种生产模式抵御风险的能力极低,一旦贸易伙伴以质量标准等实施绿色贸易壁垒,则会对国内相关的农业产品生产企业造成巨大的冲击。同时,农业标准体系的缺位也难以保障食品的质量和安全,例如2008 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不仅严重冲击了整个奶制品行业,更是严重危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农业标准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促进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一个重要区别是所采用的技术体系的不同,传统农业建立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上,而现代农业则依靠现代科学技术。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仍占人口的很大比例,但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相对匮乏,人均耕地面积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中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标准化是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重要手段,是联系科研和生产的重要纽带。通过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转化为通俗易懂、浅显明了的农业技术标准,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是先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二)有利于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随着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人们对农产品的追求不再停留在数量的满足上,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标准是质量监督的依据,是对农产品品质的具体要求,起着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对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视不断增加,我们也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现有的相关农业标准,建立一套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质量安全网络体系,切实保障和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

(三)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产业化

农业生产要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需要有一套标准来规范种植、养殖、加工等各个环节的生产和加工,只有做到标准统一,才能保证产品的规格统一和质量品质,才能形成生产的规模经济,才能生产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商品。农业标准化的实施能够保证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对于质量的要求,有效地促进农业生产各环节之间的衔接,降低各个环节之间的交易成本,是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四、总结

标准化市场经济 篇8

“宝泰隆”董事长焦云表示,公司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提高企业科技创新和标准化建设水平,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促进煤炭安全高效开采和清洁高效循环利用。公司是国内采用高温煤焦油加氢技术的首家企业,是国内低煤焦油加氢技术生产燃料品的前五家企业,是东北第一家干熄焦项目的独立焦化企业,是全国节能减排二十佳企业之一。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答案是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标准化。

标准化是循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贯穿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各个层次、环节和领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手段。

焦云认为:“食品达不到标准是毒品,产品达不到标准是废品,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标准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没有标准就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得标准者得天下。”

由于在思想上认识清楚,公司对标准化十分重视, 为了高起点开展这项工作,他们“攀高枝、联高手”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合作,以联合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为切入点,全面开展标准化工作,建立起公司的煤炭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公司从高管到每个员工不仅都有工作职责,而且也都有工作标准,每项产品有标准,每项工程、工艺都有标准,每项技术都有标准,实现标准化工作全覆盖。 最终达到:使公司更多的子企业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使公司更多的产品由技术产品提升为专利产品、国标产品;使公司更加科学地掌握、实施和检查生产效率、产品质量,提高企业实现长远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性。

“宝泰隆”煤炭循环经济标准化之路在于走好了七大节拍—— 一是公司成立了标准化方面的组织,完善了标准化管理办法,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直接领导这项工作;二是做好联合招收煤炭循环经济标准化领域博士后的各项准备并进行招收工作,博士后入站后,围绕公司煤炭循环经济标准化开展研究;三是研究制定公司煤炭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战略规划,深入开展了公司煤炭产业链关键节点的标准需求,提出“十三五”期间的标准化目标、任务和项目,从战略上、全局上、顶层上把控公司标准化发展方向;四是建立健全覆盖公司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标准体系,系统梳理和分析了公司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链标准化需求和标准制修订现状,从10万多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收集煤炭、煤化工、节能减排等相关标准1,446项,形成了标准清单, 把筛选出公司各企业、各工序需要的关键技术标准纳入到煤炭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对清单中缺失又亟需的标准,公司组织人力开展制修订工作,根据公司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链,绘制覆盖全产业链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框架;五是聘请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专家,对相关人员进行循环经济标准化方面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标准化理论、方法、体制机制,节能标准体系建设方法, 环境管理体系、能源管理体系、可持续发展报告,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构建方法等,通过培训,增强了对循环经济标准化的认识,了解掌握了循环经济标准化方面的相关知识;六是参与国内外相关标准活动和标准研制工作,积极申报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单位,参与循环经济标准化国家级研究项目,参与制定了循环经济方面有关国家标准,并对公司现有技术和产品的标准进行进一步提炼总结,向联盟标准升级; 七是积极申报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企业。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宝泰隆”从公司层面积极组织推进标准化工作,效果值得肯定。

当前,“宝泰隆”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2014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研究我国能源安全战略,就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改革提出5点要求,其中谈到“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2014年8月8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内容包括“以黑龙江省鸡西、双鸭山、鹤岗、七台河四大煤城为重点,研究部署若干现代煤化工及精深加工项目,实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攻坚行动计划”;2014年8月9日,黑龙江省委召开常委会,研究讨论《黑龙江省煤炭城市转型发展规划》,会议强调“要围绕延长煤炭产业链条上项目,搞好煤炭精深加工建设项目”。国家和黑龙江省都十分注重能源安全,注重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注重延长煤炭生产产业链,并把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发展现代煤化工作为黑龙江省四大煤城产业转型的重要手段。

“宝泰隆”公司是黑龙江省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发展现代煤化工最早、基础最好的企业,焦云表示,他们决心进一步抢抓机遇,继续延长煤炭循环的产业链, 开发煤炭深加工下游产品,引进高科技,发挥标准化对循环经济的引领和促进作用,使公司真正实现“三个转变”即煤化工低端产品向中高端产品的转变,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精细煤化工的转变,煤化工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

医院标准化的经济运行模式 篇9

1 医院经济运营模式标准化的体系构建

医院经济运行标准化管理是医院经济合理有序持续发展的重要管理手段[2],是在医院经济管理中全面系统地制定标准、实施标准、以及评价修订标准的活动过程,以此实现医院经济运行管理中的计划、组织、协调、监督与持续改进。标准化经济运营模式的建设原则和目标是:以标准和制度建设为基础,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构建严格规范、层次分明的财务管理系统;全程可控、实时准确的成本核算制度;高效合理、公开透明的价格和收费管理标准;注重绩效、激励性强的收入分配模式;监督有效、配合协作的内部审计体系。

2 医院经济运行模式标准化的应用和实践

为创新医院经济管理,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和效益,解放军总医院在2011年医院启动的“标准化建设”主题年活动中,着眼于研究型智慧医院建设目标,借鉴国外JCI标准(Join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有关内容、国家和军队等级医院评审标准等,结合医院情况,积极探索和推进医院的经济运行标准化管理。

2.1 标准化的医院财务管理

医院财务管理是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医院有关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等财务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指挥、协调、考核等工作的总称[3]。

2.1.1 全面财务预算,强化标准控制。

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具有全面控制的能力,来保证决策所确定的最优方案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执行。正如著名管理学家戴维·奥利总结的“全面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把组织所有关键问题融合于一体之中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4]。”我院实行了全面预算管理,规定了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决算、分析和考核等各环节应遵循的原则、方法和程序,并将预算逐级分解,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或责任人。同时,医院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定期将执行情况与预算进行对比分析,及时发现偏差、查找原因,采取必要措施,保证预算整体目标的顺利完成。

2.1.2 加强资金管理,确保标准收益。

医院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都能从现金流量的变化中反映出来[5]。为了真实反映医院资金状况,我院在标准化建设中进一步加强了现金流量的管理。

首先,要求财务管理人员编制正确的现金流量表。即使在医院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净资产变动表数据“完美无缺”的情况下,也能让管理者洞悉财务报表是否经过粉饰,显现资金真实状况。此外,要求财务人员理清现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的勾稽关系,分析现金流量指标的变化,从而提出对医院现金流量状况的改进建议。

其次,医院实行了欠款责任制。为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医院非常重视对医保病人的扣款,制定药品占比、抗菌药物使用标准、医保患者自付比例标准等绩效管理指标,规范医务人员医疗行为,做到事前加强管理。同时加强事后与上级医保部门的沟通,尽可能多地收回欠款。建立应收医疗费用帐龄分析表月上报制度,随时监控应收医疗款欠费情况。

再次,多方融资筹措资金支持医院建设和发展,也是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我院在规范融资程序和方法,提高融资预测数据的准确性,减少融资决策的失误等方面强化了管理。同时,在事前开展多种融资方式的论证,为医院运营提供了更大空间且带来了更好的经济效益。

2.2 深化成本控制管理,发挥标准作用

医院成本管理包括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分析评价和成本控制四方面。我院在标准化管理建设过程中,重点实施了基于ERP信息系统的医院全成本核算。

利用ERP系统开展医院全成本核算,可以进一步规范医院成本核算流程、科目和管理体系,加强成本核算的细度、精度和自动化程度,客观、真实、全面反映医院和科室经济运营状况。我们制定了医院全成本核算标准化核算流程。包括以科室、单病种或医疗服务项目为核算对象的界定;以医院经济管理要求和医疗成本项目本身特性为划分基础,按线分类法将医疗成本根据平行和包含关系,划分为4个层级、9个类目、65个亚目的成本项目规范分类;成本项目直接归集与逐级分摊相结合的标准化的核算方法。

2.3 标准化的医院价格及收费管理

2.3.1 建立长效机制,落实标准监管。

建立规范的医院医疗服务价格管理体系,从医疗价格管理组织结构、制度建设、流程涉及到价格管理信息系统等,对医院严格执行国家医疗价格政策、合理收费具有重要意义。

在医院价格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统一思想、规范行为。设立专职物价员为主、兼职物价员和复核员为辅的物价管理队伍,确保价格政策的正确实施。加大宣传力度,利用院报、办公网、院周会、骨干例会等多种形式宣传价格管理政策,编印系列化价格管理宣传手册,定期邀请物价专家来院授课。及时更新完善价格管理信息系统,制定各科室标准化的收费模板及包含收费项目、医保项目、诊疗项目等相对应的标准对照手册,为医院价格管理、临床使用及病人缴费提供标准与便利。

2.3.2 规范收费管理,理顺标准流程。

为细化收费各管理环节使服务流程标准化、程序化,针对医保结账操作制定了《医保结账操作流程》,针对支票收取、刷卡消费易出现的问题制定了《支票使用管理规定》及《POS机刷卡退费流程》,针对患者费用结算及费用减免流程、审批权限及金额等制定《出院患者结算流程》及《医疗减免费用管理规定》等制度。从2012年起实行了门诊挂号、缴费银医一卡通(中、建、工、农4大银行卡),患者同城或异地、柜台或网上预约挂号系统,为患者就医提供了人性化的管理模式。

2.4 标准化的医院绩效分配管理

医院的绩效评价与医院的战略目标密不可分,应根据整体战略目标和管理需要,建立医院、科室、个人不同层次的绩效评价机制并将其结果用于经济奖励分配。在指标设置上应与医院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财务绩效与非财务绩效相结合,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内部管理指标与外部环境指标相结合,效益效率指标与质量数量指标相结合。

我院的绩效评价包含质控类指标、感控类指标、医疗数量类指标及成本控制类指标在内的“十率±X”指标体系,如:非预期再次手术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满意率、抗菌药物使用率、药费比例、平均住院日、手术量、收益率等。经济奖励实现绩效指标超额奖励幅度增长的激励效果,二次分配按人员职称、岗位、技术、风险、工作量、效率计算,使用银行卡发放到人便于医院监督。

2.5 标准化的内部审计管理

在医院经济运行管理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完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利用内部控制这只“有形的手”,对保障医院经济运行、防范各类经营风险具有重要意义[5]。应采取如下措施:(1)提高医院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思想认识,确保内部控制在院内实施;(2)推行全面、科学、细化的部门预算控制制度,从收支源头把好财务预算控制关,不允许无计划财务开支,更不允许随意超计划和超预算开支,以维护预算的刚性和严肃性;(3)在医院ERP系统中建立财务预警系统,特别是现金流预警系统,提前采取有效防范措施。(4)医院建立健全医院内部审计,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加强内部控制的评审和评价,定期对内部控制设计和实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5)定期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医院经济运行评价与监控,审计结果对院长负责,审计报告有整改措施及成效追踪,保障医院健康运行。

3 医院经济运营模式标准化应注意的问题

3.1 构建数字平台,创新标准化手段

医院要实现经济运行标准化管理,必须以精确的数据信息为基础。信息化建设是医院标准化工作能够得到全面及时控制的基础。随着医院经济运行标准化管理日渐深入,医院管理数据呈现出指数增长的趋势[6]。尤其是大型医院,在大量资源投入和产出中,若不依靠强大的信息处理工具,管理人员难以有效驾驭这些数据信息等。因此,医院经济运行越来越依靠信息系统来发挥管理职能。

我院实现了人财物管理为一体的ERP医院经济运行信息系统。利用ERP系统开展医院全成本核算,可以进一步规范医院成本核算流程、科目和管理体系,加强成本核算的细度、精度和自动化程度,客观、真实、全面反映医院和科室经济运营状况。医院成本核算涉及医院日常运营的各个环节和流程,要建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从医疗到收款、从采购到付款、从物资收发到库存的直接核算、从实物账到财务账的同步,因此必须建立前台HIS系统与成本核算系统的有机集成与协同控管,财务、固定资产、采购和库存等成本核算管理模块,必须同原有的HIS系统进行整合。同时,医院日常财务处理和报表编制必须使用医院会计核算系统,大部分费用性开支是通过医院会计系统处理的,因此必须建立医院会计系统与成本核算的财务系统的衔接。我院ERP信息系统与医院HIS系统和医院日常会计系统进行后台数据衔接,从而实现了现有各信息系统的有效连接和数据共享,确保了医院信息系统的集成性,也保证了医院经济运行数据的完整、真实、可靠和及时。

3.2 完善规章制度建设,提高标准化水平

加强制度建设是提高标准意识的基础和前提。应以国家和军队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以《医院会计制度》和《医院财务制度》及卫生经济管理法规制度为依据,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医院全成本核算实施办法》、《医院医疗价格管理规定》、《收费管理制度》、《审计管理规定》及《医院经济奖励办法》,且制度细化到岗位、职责、任务、时间、操作等,做到责权明确、管理规范,确保医院各种经济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照章办事、实现规范化管理。并成立医院制度监督管理办公室,定期或不定期考核医院财务制度执行情况,以保障制度的严格操作。

3.3 加强监督分析,确保标准化落实

完善监督机制是确保标准落实的保障。如开展成本效益分析、医院经济奖励分析、经济审计分析等常态化工作。在引进新的诊断治疗项目前开展成本预测与可行性分析,对大型医疗设备的投资论证分析和对已购入设备的投资收益分析等,将成本管理从测算水平提高到成本预测、成本控制和成本评价水平,充分发挥管理职能作用。为加强医疗价格监督管理,定期组织财务、审计、卫生经济等多部门联动检查,日常性复核与周期性检查相结合,形成医院党委集体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部门抓落实的价格监管长效机制。

4 结束语

医院经济管理运行模式标准化是一项长期的、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的工作。医院经济运行标准化今后的任务是进一步研究国外先进医院经济管理标准化战略及其特点,标准体系、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吸收借鉴他们的经验和做法,根据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实际,探索出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规则的医院标准化经济运行模式和机制。

参考文献

[1]陈宪泽.企业识别系统对于中医院标准化管理的作用机制研究[J].现代医院管理,2010(2):20-22.

[2]沈曙明.标准化管理在口腔医院全面质量管理中的实践与应用[J].中国医院,2003,7(3):45-47.

[3]陈洁.浅析现代医院管理[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1,58(21):405.

[4]黄龙梅.对新《医院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监督力度的探讨[J].中国医院,2011,15(6):2-4.

[5]熊珂,唐晓东.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J].卫生经济研究,2011(11):47-49.

标准化管理促企业经济发展 篇10

1 标准化管理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企业管理中, 通过标准化企业、标准化班组、标准化现场等标准化的创建, 促进企业优质、高效的发展。而做为石油企业, 由于其自身特点决定, 是一高危行业。在讲究“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管理模式下, 标准化管理更是在保证的安全的情况下, 促进了企业的经济发展。

1.1 标准化为企业安全环保提供重要保障

石油企业作为高危行业, 离开安全来谈企业效益是空谈, 所以安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效益。企业中创造效益的主体是人, 不能保障员工安全的企业, 效益又该从何谈起。所以我们通过建设标准化企业、标准化班组、标准化现场, 这样一个由上到下、由点到面的标准化建设。从现场的每一次操作、数据的每一次录取到班组的每一次维修、资料的建全再到企业的每一项活动、制度的建立等方面入手, 通过层层深入, 把一些常规操作的方法统一化、步骤规范化、细节精细化, 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失误, 降低不安全的因素, 创造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

1.2 标准化为企业科学管理的提供重要手段

所谓科学管理就是依据生产技术的发展规律和客观经济规律对企业进行管理。标准在制订时, 讲究的是科学性和严谨性的统一, 并且要经过严格的审核程序, 从而保证了标准中每一项条款、制度的科学性。所以某一项标准实施, 都会在一定的程度上, 促进企业的统一、协调、高效的发展。在管理上做到人、财、物资源优化配置, 合理充分利用, 提高企业效率;在经营上更能发展企业自身的优势, 物尽其用、降本增效增加企业的效益。

1.3 标准化为企业规范操作提供重要保证

在生产过程中, 人、设备是两个相辅相成, 而如何达到协调一致, 发挥人、机的最大效率, 一直是企业追求最大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针对某一设备的操作标准, 在一定程度上, 规范了人对设备的操作。如我们单位有专门针对某一型号的压缩机的操作标准, 它从开机前的准备——启机——运转中的巡回检查——故障的排除——停机 (非正常停机) 的处理, 都会有明确的规范操作。这样即保证了设备的高效运转, 同时也是最大限度的发挥的人的主观能动性。

1.4 标准化为保证产品质量提供重要依据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是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 而竞争的核心是质量。提高产品质量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任务。抓好质量和质量管理的前提是, 必须要有一个衡量质量和质量管理优劣的标尺度, 这就是标准。它为市场上的同一产品提出了统一的标准, 让企业有“法”可依, 也为企业产品最终走向外部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 产品标准都会从生产流程、化验方法、取样步骤、产品相关指标等多个环节进行规定。从而有效的杜绝 (减少) 了生产中可能出现的失误, 稳定和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有利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 加强标准化的管理, 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有力保证

标准化在企业经济发展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标准只有通过宣贯实施以后, 才能达到其因有的效果。所以加强对标准的执行力, 将有利于标准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但是如何贯彻好标准, 加强标准在企业运行过程中的执行力, 将决定着标准在企业管理中发挥效力的程度。

2.1 加强标准化体系的建全, 是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前提

加强标准化管理的首要任务, 就是要建立建全企业标准化工作体系, 具体的说就是要健全企业标准化组织机构。标准化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基础工作, 涉及许多学科和部门, 需要多方配合、协同工作, 应有一个协调机构来负责处理标准化的相关工作。其中包括对原有标准的调整、更新;对过时标准修订、撤消等, 对新标准的立项、编写、审查、批准等一系列的工作。

2.2 加强对标准的宣贯, 是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基础

在很多的企业, 特别是一些小型企业, 大家对标准的认识, 也只是泛泛而谈, 并没有提到企业管理的日程上来。可是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 很多中国企业在向国际发展时, 受了相关国际标准的制约, 成了中国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对标准的不重视, 甚至忽视它们的存在。所以加强对标准的宣贯, 是提高企业职工的标准认知度的必要途径。只有在思想上提高了认识, 才能更好的转化成行动的上动力;再行动上能全面执行标准, 才能转化为生产力, 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3 加强对标准化监督 (考核) , 是企业标准化工作的保障

执行力指的是贯彻战略意图, 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它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 是把企业战略、规划转化成为效益、成果的关键。如何执行相关标准, 监督机制必不可少。监督机制是维系正常的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的保证, 是约束个人行为的规范, 是的一种制约。“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加强标准的实施监督,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模式是当务之急。为了企业的整体经营目标和总质量目标, 有机地将标准实施监督的检查、考核、评价和奖惩等工作结合在一起, 建立全方位监督管理机制, 从而保障企业标准的贯彻执行。

企业标准化是企业科学管理的基础, 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 如何让企业掌核心竞争力, 是企业发展中的所必须面对的。而企业标准化体系的建立, 则是为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也为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摘要:标准化作为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必要支撑条件, 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基础愈来愈显示出它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而做为标准化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依据——标准, 在企业的经济发展中显得的尤为重要。而加强标准体系的建立, 更是标准化管理过程中不或缺的关键组成部分。

关键词:标准化,标准,执行力

参考文献

[1]李春田.标准化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6.1李春田.标准化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6.

绿茶市场开打标准战 篇11

如果说红茶并非中国茶叶消费的主要品类而给了“立顿红茶”流行机会的话,那么此番“立顿绿茶”的出世则是对中国茶叶传统消费品类——绿茶发起的面对面挑战,而此次立顿以联合利华的资本优势和自己在茶叶界的品牌优势更使出了抢占市场的杀手锏——按照严格程序进行制作生产的包装茶。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茶叶产品有包装茶和散装茶两种。据调查,北京市场的散装茶大都没有具体的生产厂家和生产日期,只注明了产地。另外,散装茶的销售价格随意性较大,同样质量的茶叶在不同的市场,其价格往往相差很大,消费者的利益易受到损害。与散装茶相比,包装茶则具有不易受到污染,不易变质,容易保存以及规范的产品包装上有明确的生产日期、厂名、厂址、生产标准等内容,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容易投诉,可以避免消费者利益受到损害等优点。

“立顿”此次显然是要颠覆中国传统绿茶的这种散装固有模式。专家认为,标准化工艺给立顿绿茶带来的优势显而易见,绿茶市场只有“名茶”而无“名牌茶”的历史也将被立顿打破。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占据中国红茶茶包市场最大份额的立顿品牌的进入,中国的绿茶市场可能会发生一场变局,用标准化技术生产的更卫生、更方便的绿茶包很可能会抢占很大一块绿茶市场。

标准化市场经济 篇12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重点科技和生产领域标准化对推进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作用, 围绕转型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 在节能减排、替代能源、生物制药等方面加大标准化工作的力度。

米子川教授, 统计学博士, 山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副院长, 中国质量协会教育学术委员会委员, 曾参与山西省首届政府质量奖评审, 山西省名牌产品评审, 山西省卓越绩效先进企业评审等工作。2003年荣膺第六届山西青年五四奖章。

正处于改革开放关键时期的山西, 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面临着全面转型发展的重大挑战。面对工业化跃升期和新技术革命的迅速成长期, 全面推行国际标准成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手段, 深入革新传统晋商的非标经营理念, 力推国际标准化经营, 不仅可以保证工业发展的质量, 而且可以铺平未来山西国际化发展的道路。

一、山西经济转型发展必须遵循工业发展的规律, 把标准化的贯彻和创新放在重要位置

山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省份, 近代以来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矿藏资源, 开始了工业化之旅。从近代晋商的“保晋公司”到阎锡山创办的西北实业公司, 无不作为山西省迈向工业化的积极践行者。但是, 发源于农耕文化的山西工业, 天生就带有小农经济的强烈束缚。1905年开通正太铁路作为山西第一条窄轨铁路并非山西人的创举, 而是法国投资商的非标准化决策。但是, 1927年阎锡山主持修筑的同蒲铁路则又一次选择了封闭和保守的窄轨铁路, 把国际标准和往来贸易拒之于外。

从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看, 提升工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其中质量标准和管理标准的制定和贯彻功不可没。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有关文件可以看出,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 在质量标准化的制定和贯彻上, 依然不遗余力, 涉及到更多的产业部门和新兴产业集群, 包括转基因产品、软件、生物芯片、新兴贸易等领域, 都已经开始酝酿和制定新的国际标准。

经验表明, 标准化是工业化发展和工业经济增长的法宝,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离开标准化的护航成功走向工业化后期。

从1979年开始, 山西企业伴随改革开放的脚步, 在工业生产领域大量导入国际标准, 积极参与贯标活动, 面向市场化迈出了积极的步伐。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如火如荼的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 也很早地接受了标准化的理念。但是, 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市场的风云变幻, 一些企业认为国际标准的贯彻和实施无形中提升了产品制造成本和管理难度, 也无法从国际贸易和商业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保障, 因此导入和贯彻标准的脚步放慢。20世纪90年代以后, ISO组织大力推行的9000标准引起企业兴趣, 获得了积极有序的推广和贯彻。

但是, 必须正视的现实是, 在我们热切贯标的同时, 忽视了一个更重要问题, 不注重参与标准的研发和制定, 不注重参与标准层面上的国际竞争, 不注重参与标准化技术和专利的挖掘和推广。长期以来, 能源重化工领域、农副产品、传统商业贸易等领域一直是山西经济的支柱产业, 但是山西企业参与国际化标准竞争的力度却与之不相称。为加快重点领域推进标准化战略实施, 全面提升重点领域标准化工作质量, 2009年我省制定出台了《山西省重点领域标准化项目建设支持与管理办法》, 对重点领域的标准制修订、项目管理、奖励支持等给予了明确, 并落实到位, 有力地推动了标准化工作的全面展开。太原国家高新区还设立了企业标准奖, 鼓励企业加强以产品为核心, 以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标准体系建设, 鼓励具有知识产权和优势产品的企业标准提升为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国际标准, 并一次性分别奖励30万元、100万元。

二、校正传统晋商的非标经营理念, 提升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历史上看, 山西并不是一个工业化区域, 而是典型的农耕经济主体基础上的农商并举的省份, 连绵五百年的晋商就是一个明证。传统晋商的经营领域主要分布在商业贸易、物流、金融和服务业等, 即使是传统的工业生产也很少占据国民经济的主流地位。长期的农商经济发展, 带来了社会繁荣和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 无疑也削弱了工业化大生产的基础和前提。

山西传统的农工商以及贸易行业, 虽然有行会等组织的协调和管理, 但几乎从不涉及生产标准、贸易标准和产品标准, 行会和大企业的主要作用是保障交易的公平和公正, 保证交易流程的公开化和基本交易规则的遵循, 很少涉及到标准。根据关于晋商研究的成果, 山西商人注重手艺和规矩的纵向传播, 但忌讳向外部扩散和传播, 更不愿意和同行交流, 所以出现了大量的“秘方”、“成规”、“定制”等。这些条款如果能在发展一步, 就接近现在的标准了, 但遗憾的是, 晋商的老前辈在这里停下了向合纵连横的现代化社会生产跨越的脚步。

目前, 山西成为能源重工业基地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 转型发展成为当务之急。根据省委和袁纯清同志的讲话精神, 我省转型发展、跨越式发展和定位是以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基地和工业基地为基础, 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型服务业大省, 早日建成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

为此, 我们认为, 必须在新型工业化省份的建设中, 强化标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认识和引进国际先进的信息工业和制造技术, 提升管理水平和信息水平, 发挥标准在新型工业化建设中作用, 为全面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做好保障。

一是强化和提升我省质监和标准部门的行政干预效率和执法保障, 疏通标准研发和创新发展的主体路径。这里主要包括两个基本的层面, 即行政干预强制性标准的推广和高新科技标准的研发和制定。目前, 我国的国家级工业标准主要来源于ISO、IEC等国际组织, 微软、克莱斯勒、英特尔等强势跨国集团以及贝尔等科技型企业组织, 参照采用和等同采用均结合了我国的基本国情。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在转型发展中主动积极地为企业做好标准化服务, 提供最新的国家和国际标准, 从被动的贯标认证服务向主动的标准化生产迈进, 带动企业走向国际化的标准。

同时, 我们还必须积极参与到重点生产和研究领域的标准化制定中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重点科技和生产领域标准化对推进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作用, 围绕转型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 在节能减排、替代能源、生物制药等方面加大标准化工作的力度。近年来, 我省连续批准发布了《玻璃纤维增强水泥轻质多孔隔墙条板》、《锅炉用洁净型煤》、《锅炉污染物排放标准》、《煤层气》、《车用压缩煤层气》、《节能架空炕施工工艺规程》、《LED系列节能灯》等多项节能减排地方标准, 为落实节能减排目标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在省质监局的推动下, 2009年, 全国醇醚燃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山西成立;2010年, 煤化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也在山西成立。这是我省工业标准化工作的可喜成果, 意味着山西企业今后要站在国家的层面上来制定标准, 确保相关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是提升各级领导层对工业标准的认识高度, 把标准化作为各级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和规划的依据之一。产业政策是各级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提高产业素质, 调整产业结构, 从而提高供给总量的增长速度, 并使供给结构能有效地适应需求结构政策措施的总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是产业结构政策的重要内容, 与产业标准化现状和标准化发展战略是分不开的。

目前, 正值“十一五”规划期末, 各地正在积极制定“十二五”规划, 如何把工业标准、企业标准和产品生产标准提升到产业规划的层面上, 积极引导和推动企业开展挖潜和创新工作。树立一批标准化工作做得好的企业为典型, 不论是太钢、太重这样的国企, 还是罗克佳华这样的合资高科技企业, 或者双合成、六味斋这样的老字号食品行业, 只要它们的标准化工作做得好, 就应该可以享受产业政策的扶持和产业规划的肯定。

三是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工业转型期的企业行为和标准运行。从标准的发展趋势来看, 很多企业标准是由企业自愿采用的, 不具有强制性。即使是对于安全、卫生、环境方面的具有强制性的标准, 也应该通过国家法律赋予其强力。事实上, 我国的《经济法》、《劳动法》、《环境法》等法律已将相关的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作为了“技术准则”和“管理准则”。

上一篇:医学硕士研究生下一篇:脑血管病的康复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