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标准化(精选12篇)
综合标准化 篇1
一.什么是综合标准化
综合标准化是现代标准化的科学方法论。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综合标准化虽是从传统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却有着许多与传统标准化不同的特点。它同传统标准化比较起来,更能反映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它是标准化的新方法,其中又包含着标准化的观念和理论的创新,具有方法论的价值。
综合标准化是以系统理论为指导,遵循系统分析方法开展的标准化。每一个综合标准化项目,实际上都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也可以说,综合标准化就是标准化系统工程。
1. 综合标准化的定义
综合标准化最初是前苏联标准化工作者的创造,他们曾给综合标准化下过不同的定义。
1968年的前苏联国家标准给出的定义是:“综合标准化——使成为标准化对象的各相关要素的指标协调一致,并使标准的实施日期相互配合以实现标准化,从而保证最全面、最佳地满足各有关部门和企业的要求。使用编制标准化计划的方法来保证综合标准化,计划中包括制品、装配部件、半成品材料、原料、技术手段、生产准备和组织方法等。”
这个定义反映了前苏联开展综合标准化初期工作方法的特点。
1985年前苏联国家标准又给出了一个新定义:“综合标准化,就是用系统分析方法建立的期限、执行者和以标准化方法为措施手段的相关综合体,在综合成就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满足社会需求的水平。”
这个新定义反映了前苏联综合标准化的新经验,定义着重指出要采用系统分析法和建立标准综合体的问题,从而提炼出综合标准化的本质特征,这是经过了长达17年的经验积累,才产生的新的理论概括。
1991年我国国家标准《GB/T12366.1-1991综合标准化工作导则》给出了如下定义:“为了达到确定的目标,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建立标准综合体,并贯彻实施的标准化活动。”
这个定义突出地强调了综合标准化的要点:有明确的目标、应用系统分析方法、建立标准综合体并全面实施。这是在吸取前苏联经验成果的基础上,又结合中国自己的实践经验做出的理论概括。
这里所说的“系统分析方法”即系统工程的方法。
这里所说的“相关的要素”(简称“相关要素”)是指影响综合标准化对象的功能要求或特定目标的要素。假如综合标准化对象是某种产品,目标是把这种产品的质量提高到某一水平。这时,产品的设计结构、零件之间的配合、构成该产品的零部件、生产零部件所用的原材料、加工零件的设备、工艺装备、工人的操作、作业环境条件、装配质量、检测手段等等都可能成为影响要素。
这里所说的“标准综合体”即“综合标准化对象及其相关要素,按其内在联系或功能要求,以整体效益最佳为目标,形成的相关指标协调优化、相互配合的成套标准”。
2009年修订的国家标准《GB/T 12366-2009综合标准化工作指南》重复了1991年的定义。
除了国家标准给出的定义,学者们还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对综合标准化做出了各具特点的解释:
宣湘说:“综合标准化就是运用系统分析方法,从标准化对象系统的整体出发,以对象系统的整体最优为目标,来开展标准化工作。”他在这里特别强调了以下三点:一是运用系统分析方法,二是标准化对象系统(要把标准化对象及其内外相关要素作为一个系统来认识),三是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焦叔斌认为:“综合标准化是系统理论与标准化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以标准化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系统分析为基本方法,以实现标准化系统的整体功能最优为目标的科学的标准化方法。”金烈元认为:“所谓综合标准化就是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以整体最佳为目标,对具体的标准化对象及其相关要素所形成的系统进行整体标准化。所以,综合标准化是系统科学与标准化相结合的产物。”张宝铭认为:“综合标准化较之传统标准化的最明显优越性,在于前者能够做到综合地处理标准化主体对象以及与之相关的各要素、各环节上的标准化问题,使标准综合体内各相关要素间更加协调统一,使标准化效果和作用更加充分地显现出来。”
学者们的上述观点,各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综合标准化的特征。正如张宝铭所说,这些特征或优越性是同传统标准化相比较而言的。有人说它是传统标准化的新发展,有人说他是对传统标准化的超越,有人说它同传统标准化有本质的区别。那么什么是传统标准化呢?
2. 传统标准化
什么是传统标准化?国内外没有一个标准给出过它的定义。但是,这个概念在标准化界已经流行很久,有关论述随处可见,例如:匈牙利标准化局主席N.奥拉热什在论述综合标准化的时间因素时说:“科学技术革命决定了一些标准很快就陈旧了。在开展综合标准化时,经常是上百个标准共同发生作用的,因此,标准的任何部分如果陈旧,这就意味着与其相关的整个标准综合体已陈旧。依据这一观点,传统标准化对于时间因素并不敏感。”他既提出了传统标准化的概念,又指出了传统标准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即“不敏感”。这一点恰是科技进步对传统标准化的尖锐挑战。因此,他又说“根据我们的经验,对于技术发展而言,综合标准化比传统标准化更有活力,这是综合标准化的新性质之一”。
传统标准化除了对技术进步缺乏敏感之外,传统的标准化活动通常以制定标准为目的,并以标准数量增长为目标;不断地积累标准是它的主要特征,而对标准的实施则较少关注;对于标准的制定,基本上是单个、分散、孤立地进行,较少考虑从整体上解决问题。
传统标准化的这些特征,在前苏联和中国都同样的存在,只是由于习以为常,见怪不怪而已。重庆市三峡电扇经济联合体,通过实施综合标准化,使他们对两种标准化方法有了比较的可能。他们的体会是:“现代标准化与传统标准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标准的功能不同。传统标准化仅限于静止、孤立的活动,只能被动地涉及生产技术的局部;现代标准化则以动态、协调、能动的方式作用于整个对象系统,取得最新科技成果,并将其纳入标准,促进生产向高水平发展。”他们在这里提出了一个“现代标准化”的概念,并且将传统标准化与现代标准化相提并论。那么,什么是现代标准化呢?
3. 现代标准化
关于现代标准化这个概念,同传统标准化一样,也是流行已久而无确切定义的概念。然而,“现代标准化的产生和发展绝不是偶然的。它是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现代标准化是应用系统工程学的概念、系统分析方法,从标准化对象整体出发,使各部门充分协调一致来进行的标准化工作”。这就是说,现代标准化的特征是系统理论指导下系统方法的彻底应用。也就是说,凡具备这一特征的标准化,均可视为现代标准化(其理论根据在第三章讨论)。综合标准化具备这一特征,因此,人们常常把综合标准化又称作现代标准化。确切地说,在现代标准化方法中,综合标准化是其基本形式之一。因为综合标准化就是系统科学与标准化相结合的产物。那么综合标准化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样同系统理论结合的呢?
二.综合标准化产生的过程
1. 加斯切夫的理论
最先提出综合标准化思想的是前苏联著名标准化学者A.K加斯切夫。他早在1933年就提出了“在目标性与综合性原理的基础上开展标准化”的主张。他还特别强调标准的相关性问题、大量成组标准协调一致的必要性问题。他说:“在这方面,标准具有相关目标的意义,即一个环节的修订应该明显地影响到整个一组标准。这样的标准系列,对其中任何一个标准的变更都是一个十分敏感的综合体。”他不仅指出了综合标准化的目标性和综合性这两大本质特征,而且提出了标准综合体的概念。他认为,依据目标性原理所建立的标准综合体,必须是协调一致的,因而具有敏感性,其中的任何一个标准的修订都会影到整个综合体。他的这些观点对于形成标准化的科学方法论,乃至制定标准化的工作方针都有极重要的意义。但是,据说“这种思想在当时并没有在确定标准化方法学中加以引用,这是由于一系列原因造成的,主要原因是实践经验不足、社会主义标准化的组织形式和理论还不发达。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标准化作为国民经济管理机构中的主要因素所发挥的作用已明显地增长了。因此,有可能在制定标准时,对一个标准化对象,先拟定成套标准化规划,把围绕这一对象的所有需要制定的标准都列入规划,然后统一组织这些标准的制定与实施。这种成套制定的好处是十分明显的,便于尽快产生综合效果,发挥综合效益”。这是他们自己的解释,一种先进的标准化思想被埋没了30多年,除了所谓的缺少实践经验和理论指导之外,恐怕还有更深层的原因。例如,不尊重学者、听不得不同意见,藐视理论、长官意志等等体制性的通病可能起了重要作用。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难怪有人说,标准化使技术停滞不前,妨碍生产的进步。产生这种情况,不是标准本身有停滞和阻碍作用,而是由于对标准化这样重要的措施常常不是严肃地对待,把理论和实践放在一边,甚至有时还不承认存在标准化的理论问题。”
2. 标准化计划方法失灵
前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全面的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标准化怎么搞,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他们便采取了汇总零散课题形成标准化计划的方法,也就是各部门向国家标准化机构申报年度的标准化项目,根据年度计划的经费等情况,经平衡和协商后,形成年度国家标准化计划下达执行。由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急需标准,他们就把不断地增多标准数量作为工作目标。这样搞了一段时间之后,问题开始暴露。最突出的问题是两个:一个是,标准数量虽然多了,但急需的标准没制定或制定得很少,相反地却制定了大量的并不急需的次要标准;另一个是,标准化的投入不断增加、标准的数量也不少,却见不到明显的成效,尤其是在关系国民经济的重大问题和关键项目上,体现不出标准化的作用。
这两个问题都是致命性的。由于标准化工作总是不能适应国家重大技术经济任务的要求,从而引起了标准化工作不断地动荡,忽而搞集中、忽而搞分散;国家标准化主管机构则不停地改组,它先后归属过工农监察人民委员会、最高人民经济委员会经济管理局、劳动与国防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等等。标准化主管机构如此动荡的主要原因,就是政府对标准化的实际作用不满意。调整的目的就是试图通过改变上级主管部门来解决标准化与国民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问题。
3. 标准化工作者开始反思
这种标准化计划方法所潜在的问题,越发成为标准化前进的障碍。许多学者开始反思,对现行的标准化方法以及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提出质疑。例如,著名标准化专家科赫捷夫尖锐地指出:“如果把标准化作为一整套互相密切配合的、要达到一定目的的措施,则它一定要有一些原则方针作基础。例如,要有标准化的计划工作方法,标准化工作是按通常那种由零散课题来汇总年度计划呢?还是按有助于解决像推行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样一些重大国民经济任务的综合性问题来进行呢?”这种计划方法,不仅易于造成轻重不分、主次混淆,缺乏主攻方向的弊病,而且会相应地助长片面追求标准数量而忽视标准质量的倾向。在有些年度里,标准化计划工作量高达9000个标准,但成效并不显著(看不出解决了哪些重大问题)。究其原因是“全苏标准化委员会没有集中力量去制定有决定意义的标准,而是制定了大量的次要标准。多年的标准化计划中都有不大重要的课题,而对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标准,又常常是草草了事”。因此,“苏联人民委员会议认为,必须将全苏标准化委员会从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重新划归劳动与国防委员会管辖”。古比雪夫曾气愤地说:“创造性的标准能够改变生产的面貌,标准化是整个国民经济合理化和改造的重要手段。但是,标准和标准不同,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并不是指的现在这些标准,它们不是合理化的开端,有一些标准简直就是对现状的肯定。”
经过无数次的挫折和失败,标准化工作者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提出一些改革标准化工作的设想。科赫捷夫就曾提出这样的想法:“标准化不仅要有一定的顺序步骤,而且在解决问题上要有一定的成套性。同时我国标准化的各个环节,即国家标准化、部门标准化和地区标准化应当很好地配合,否则标准化不可能提供应有的经济效果。这一次又一次着重地证明了,标准化成就的大小不是看某一生产部门中现行标准的数目,甚至也不是看有多少产品制定了标准的相对指标,而是看综合性问题的解决结果如何。标准化计划工作也应当以解决这种综合性问题为基点。因此,工作成绩的标志不应当是颁发各种标准的年度计划,而是在一定时期内解决综合性问题。解决综合性问题要有计划、有一定的顺序步骤,并且要以作为国家标准化目的的主要(基本)标准为依据,使各项工作互相协调。”他还认为:“标准化的主要原则之一是成套性。”他的这些观点很有代表性,较为充分地反映出当年苏联标准化界的观念变化和理论觉醒。它预示着一场变革即将到来。
4. 系统理论的作用
前苏联标准化工作者的反思和理论觉醒是变革的内因。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外因,那就是恰在这时前苏联科学院在研究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又由于全苏标准化科学研究院与前苏联科学院之间有较密切的联系,先进的系统理论对苏联标准化工作者转变观念、产生新思维,提供了理论依据。如综合性、成套性、整体协调等概念的形成和系统分析方法的应用,都同他们接受了系统思想息息相关。后来,前苏联国家标准中给出的综合标准化定义以及综合标准化的实施程序都更加证明了这一点。
前苏联标准化界关于综合标准化的讨论,主要涉及如下的一些观点和认识:
●关于标准化的目的和工作目标问题。以往的(传统的)标准化的直接目的或工作目标就是制定标准;综合标准化的目的和工作目标是要解决具体问题,制定标准则是解决问题的手段。
●关于评价标准化工作的业绩问题。以往的(传统的)标准化追求制定标准的数量,把标准数量增加的多少作为衡量工作业绩的准则;而综合标准化则把解决有重大意义的综合性问题以及解决的多少和获得的效果,作为衡量标准化业绩的准则。
●标准化的计划工作也应做相应的改变,把解决有重大国民经济意义的综合性问题作为各级标准化管理机构制定计划的出发点。
●关于怎样制定标准的问题。以往的(传统的)标准化是单个地、零星地、分散地制定标准;综合标准化则是围绕特定的目标制定成套标准。
●关于标准的协调问题。以往的标准化虽然也讲协调,那只是在制定标准时,防止与其他标准重复和矛盾,根本做不到综合应用时仍能相互协调;综合标准化则是成套标准整体协调,协调的目的就是要保证全套标准在应用时互相适应。
这些就是最初的综合标准化思想。简单地说,解决综合性问题是它的目的,成套性是它的突出特点。
5. 试验成功,引起政府高度重视
起初,综合标准化被用来解决产品质量问题。一方面是因为产品质量确实存在大量问题,另一方面产品质量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最适于应用综合标准化的方法来解决。他们认为:“质量水平越是接近于最佳状态,就越能全面地满足整个社会或各个部门的需要,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或社会生产效率,并不断减少为满足需求所必需的产品的相对数量。”但是,“这里所说的质量水平的最佳状态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指标最高。这个水平是要在既满足需求,又使生产过程所必需的耗费最小的情况下来达到,这就是基本的经济原则”。依据这样的原则制定标准时,对产品的关键参数及其参数值的确定,是不可能靠专家拍脑袋、领导拍板的简单方法就能办到的。因为,这一原则不允许在制定标准时,孤立地就标准论标准,而是要把标准放到产品的生产、使用(消费)全过程中进行利弊得失的综合权衡、系统处理,这就使参数及参数值的决策变得复杂而艰难。为此,苏联的标准化学者还开创了参数最佳化的理论与方法。从而使产品的综合标准化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引起了苏联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推动这一工作的发展,发布了一系列决议和指示。
1965年前苏联部长会议发布了“改善标准化”的第16号决议。在这个决议里正式确立了“综合标准化”这一科学概念,明确提出了“开展综合标准化的主要任务是:产品质量指标的标准化,首先要解决那些决定成品质量、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的原料、材料和半成品的跨部门综合标准化问题”。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又于1970年11月10日作出了《关于提高标准在改善产品质量中的作用》的第937号决定。在这一决定中指出:“必须集中力量首先使那些最重要的、具有国民经济意义的产品实行国家标准化和综合标准化,应当很好地利用标准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机器、仪器和设备的专业部门统一化和跨专业部门统一化的水平。”随后,在1971至1975年的苏联国家标准化五年计划中列入了25项产品综合标准化课题;在1976年至1980年的国家标准化计划中列入了40项综合标准化课题。在《1976~1980年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方向》这一决议中又进一步强调了标准化在改善产品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并特别指出,“只有采取综合性措施才能有效地提高产品质量”。综合标准化对解决产品质量问题的特殊作用已被广泛认同。结果,在1981年至1985年的国家标准化五年计划中列入了160项综合标准化课题。在前苏联的影响下,经互会各成员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也都推行综合标准化。可以说,直到苏联、东欧解体前,他们的国家标准化均走上了以开展综合标准化为主,并且与国民经济计划紧密衔接的发展道路。特卡钦科(前苏联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副主席)说:“这是苏联标准化的一次深刻变革。”
前苏联标准化工作者所创造的这套标准化方法,虽然带有很强的计划经济色彩,虽然还有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但它的确对20世纪后半叶前苏联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冷战时期前苏联军事工业和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个计划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标准化方法中,其科学合理的内核是具有普适价值的,倘能结合中国实际加以创新并为我所用,不失为明智之举。
三.综合标准化产生的原因
综合标准化之所以于20世纪60年代在前苏联诞生,这不是偶然的,是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技术原因的。特卡钦科认为,这是科技进步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他说:“在技术领域发生了下列根本性变化:研制和生产的产品日趋复杂和多样化;建立起复杂的机器设备体系,并联合成单一的和自动化的工艺综合体;电子计算机技术成为现代设备的重要要素;新物质和新材料层出不穷;出现了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标准化作为社会的客观需要,在其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与生产组织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条件下,标准化工作者所面临的任务是必须解决新问题,寻求新的标准化工作形式和方法,并使之与新的条件相适应。这样就提出了综合标准化这一最现实的问题。”
我国研究综合标准化的学者宣湘认为,除此之外还有体制上的原因。他说:“在实行高度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基本上是按行政系统、行政区划、行政层次来进行标准化管理。由于计划的不完善,加上行政管理带来的弊病,使标准之间经常发生不协调的现象,这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来说是不完全适应的。特别是当代科技发展的特点,生产的组织管理、技术和经济等方面的联系日益复杂,急需解决许多对国民经济起着重大影响的跨部门问题,要求各有关部门在较少地消耗劳动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财政资源的条件下,更充分地满足社会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提高标准的科学技术水平的任务,显然不能在一个部门范围内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也很突出。要克服这一困难必须从根本上有一个转变。综合标准化的理论正好适应了这一需要。它要求从国民经济的整体利益出发,来处理和解决标准化问题。在工作方式上,它撇开了原有的行政部门的管理系统,而按标准化对象系统客观存在的关系来组织标准化工作。”
此外,就是上面提到的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的作用。
总之,标准化方法的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它在有的国家叫综合标准化,有国家不叫综合标准化,但方法原理是一样的,那就是系统工程。
综合标准化 篇2
农电标准化建设考核资料规范
(综合类)
(征求意见稿)
考核类别:
一、基础管理(责任部室:人力资源部)考核项目:班组机构设臵及岗位规范
考核要求:根据班组的实际,科学设臵机构,规范岗位职责,明确管理标准,合理配备人员,没有实际缺员和结构性缺员问题
资料规范要求:
(一)、班组定编及机构设臵图
(二)、班组岗位说明书
(三)、班组各岗位职责
(四)、班组人员基本情况登记表
(五)、社会化用工聘请人员基本情况登记表
(六)、劳务协议、劳动合同复印件
考核类别:
二、制度汇编(责任部室:总经理工作部)考核项目:管理制度汇编
考核要求:建立健全班组管理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制,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资料规范要求:
(一)、上级公司管理制度汇编(行办)
(二)、公司管理制度汇编(行办)
(三)、班组管理制度汇编(班组)考核类别:
三、标准汇编(责任部室:总经理工作部)考核项目:工作标准及管理标准汇编
考核要求:建立健全各岗位工作标准及管理标准 资料规范要求:
(一)、岗位工作标准汇编
(二)、岗位管理标准汇编
考核类别:
四、培训管理(责任部室:人力资源部)考核要求:班组应按照人力资源部全年培训计划安排及相关部室培训计划分解和具体要求编排出班组的培训落实方案,做好培训记录
(一)、加强安全教育,突出“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平安工程”,增强员工安全责任意识,规范员工安全行为,提炼与形成适合本班组安全特色理念,并成为班组全员的自觉行为,达到标准化作业和规范化管理,构建安全文化。
(二)、每季开展一次优质服务教育,形成优质服务教育机制,突出“诚实守信、优质高效”,增强员工服务意识,规范员工服务行为,提高员工优质服务水平,构建服务文化。
1、班组编制全年培训计划并分解到季度,每季的培训计划中必须有安全教育的内容。
2、依据每季的培训计划分别指定责任人或责任小组编制培训课件(教案),印制考核试卷,评定考核分数。
3、责任人负责填写班组培训台帐和个人培训档案
4、每年底班组对当年的培训情况进行总结,对照培训计划分析完成情况和培训效果,规划明年的培训思路 考核项目:
1、培训计划
2、营销培训记录
3、安全培训记录
4、优质服务教育记录 资料规范要求:
(一)、人力资源部印发的公司培训计划表
(二)班组培训计划分解表
(三)、班组培训台帐
(四)、个人培训档案:姓名、现场培训内容、成绩、送培地点、送培内容、成绩
(五)、培训课件(教案)(分别装入营销、安全、优质服务三种记录)
(六)、现场培训图片(分别装入营销、安全、优质服务三种记录)
(七)、考核试卷(分别装入营销、安全、优质服务三种记录)
考核类别:
五、绩效管理(责任部室:人力资源部)考核项目:营销、生产、安全、综合绩效考核记录 考核要求:依照公司各类考核办法实施的考核结果予以详细记录汇总,具体的考核过程及报表记入各专业资料 资料规范要求:
(一)、台区精细化考核台账
(二)、营销质量考核台账
(三)、营销指标考核台账
(四)、优质服务考核台账
(五)、安全生产考核台账
(六)、劳动纪律考核台账
考核类别:
六、民主建设(责任部室:工会)考核项目:
(一)、班组活动记录
考核要求:
1、班组应成立以所长、支部书记、工会小组长和职工代表组成的班委会,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内容有经济指标分析、生产任务完成情况分析、职工思想动态分析。
2、班组应召开由工会小组长牵头,班组全体职工直接参加的班组民主管理会,分工明确,积极开展班务活动。班组民主管理会每月召开一次,主要内容是传达上级精神,总结上月工作完成情况,部署本月工作任务,听取班员意见,对重大事项进行决策。
3、班委会、班组民主管理会可以合二为一,形成全所每月的综合例会,中间穿插进行政治理论学习、时事报道分析;如果遇到每星期的安全活动和每季度的优质服务教育也可以四会合一,由不同的责任人分别进行记录。资料规范要求:班组活动记录里面必须有经济指标分析、生 产任务完成情况分析、职工思想动态分析的内容。每季度必须专题进行职工思想动态书面分析并报公司思想政治部,同时存入第九个资料盒中的思想政治建设 考核项目:
(二)、所务公开
考核要求:实现班务公开,对考勤、绩效管理考核、评选先进、食堂账务等需要公开的内容进行公开,并建立班务公开台帐。班组在适当的地方建立所务公开栏,每月公开张贴考勤表、台区精细化考核表、食堂收支统计表,同时由责任人每月填写班务公开台帐。
资料规范要求:
(一)、食堂收支统计台帐
(二)、台区精细化考核台帐
(三)、职工考勤表
考核类别:
七、技能建设(责任部室:工会、人力资源部)考核项目:
(一)、技术比武(工会)
考核要求:
1、班组编制“强兵强岗强班组”技能比武项目注册登记表,编制演练计划。
2、结合演练计划开展技能演练,做好图片记录
3、参加公司组织的“强兵强岗强班组”技能比武,做好图片记录
资料规范要求:
(一)、“强兵强岗强班组”技能比武项目注册登记表
(二)、技能演练、技能比武图片集 考核项目:
(二)、劳动竞赛(工会)
考核要求:班组编制“竞标夺旗”劳动竞赛计划书,按照“竞标夺旗”活动指定的考核指标制定方案并逐步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注意保存现场图片,同时要进行阶段性的指标分析。资料规范要求:
(一)、班组“竞标夺旗”劳动竞赛计划书
(二)、营业普查、反窃电检查、营销培训、安全培训、农网改造、计量改造等现场图片归集 考核项目:
(三)、师带徒活动(人力资源部)考核要求:落实师带徒管理办法 资料规范要求:
(一)师徒合同
(二)、徒弟个人学习计划及师傅阶段性考核记录
(三)、公司授予的出师证书
(四)、员工岗位技能测试证明书
考核类别:
八、创新建设(责任部室:工会、思想政治部)考核项目:
(一)、“创争”活动(思想政治部)
考核要求:积极开展班组“创建学习型班组,争做知识型员工”活动,做到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学习创新,着力提高班组员工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资料规范要求:
(一)、班组“创建学习型班组,争做知识型员工”活动实施方案(含计划和措施)
(二)、班组共同愿景和个人愿景汇编
(三)、“创建学习型班组,争做知识型员工”活动季度小结,要求反映计划与措施的实施情况,班组绩效有显著提高。
考核项目:
(二)、五小、qc、合理化建议活动(工会)考核要求:
1、积极开展合理化建议和“五小”活动(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小设计、小建议),合理化建议率达0.5条/人。
2、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建立QC活动小组,并注册登记课题;QC小组按计划认真开展活动,记录齐全、详实、可信;参加上级QC成果发布每年至少1项。资料规范要求:
(一)、合理化建议及技术革新记录
(二)、QC小组注册登记手续
(三)、QC成果发布
考核类别:
九、文化建设(责任部室:工会、思想政治部)考核项目:
(一)、“职工小家”(工会)
考核要求:
1、积极参加各项有益活动,班内适时组织小型多样健康的文体活动,陶冶员工情操;开展“模范职工小家”创建和“基层班组标杆食堂”竞赛活动,抓好“血防安全岛”维护管理工作。积极参加媒体宣传、社会服务等活动,构建和谐文化。
2、职工小家有活动场所,室内正面有背景文化墙,室内有图书柜、文体用具存放柜,墙面必须有适合本班 组安全特色的理念和班组优质服务特色的理念,必须有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四统一”的具体内容。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核心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观:诚信 责任 创新 奉献
企业宗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电力客户、服务发电企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企业精神:努力超越 追求卓越
企业理念:以人为本、忠诚企业、奉献社会 奋斗方向:建设世界一流电网 建设国际一流企业 社会责任观:发展公司 服务社会 以人为本 共同成长 职工小家可沿空白墙面布臵灵活多样的文化墙,具体内容有:
吹吹风(当前工作摘要)、心中有数(任务指标)、晴雨墙(优劣自知)、我想对你说(想法看法)、家长沟通会(帮助成长)、员工成长记录(历程回顾)、金点子积分(行为激励)、班组长直通车(直接面对)、内聊系统(轻松一刻)、文化园地(动手天地)、同声翻译(“画”与“话”)、岗位心语、每月明星、小故事、快乐行动档、涂鸦区等,培养“心相通、情相融、力相合”的团队精神。资料规范要求:
(一)、班组“模范职工小家”创建活动方案
(二)、班组“模范职工小家”创建活动季度小结
(三)、班组文体活动图片集
(四)、公司“基层班组标杆食堂”竞赛活动方案
(五)、班组“基层班组标杆食堂”竞赛活动季度小结
(六)、基层班组食堂竞赛活动前后图片对比
(七)、班组社会服务活动图片集
(八)、“血防安全岛”维护管理季度巡视报告 考核项目:
(二)、思想政治建设(思想政治部)
考核要求:加强员工思想政治建设,建立班组政治学习制度,注重在员工中开展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章守纪、公正廉洁意识,培养员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关注职工思想动态,坚持走访谈心工作,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保持员工队伍稳定,培育班组团队精神,提升班组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
资料规范要求:
(一)、孝感供电公司员工行为规范
(二)、班组政治学习记录
(三)、班组学习计划及总结
(四)、党员干部与职工谈话记录本
(五)、职工思想动态季度分析报告
考核项目:
(三)、文明创建工作(思想政治部)
考核要求:按照文明创建的考核标准做好文明单位建设的相 关工作
资料规范要求:
(一)、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方案
(二)、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总结
(三)、文明单位创建活动记录(文字、图片等)
(四)、先进典型材料
(五)、干部职工民意测评登记表(一年两次)
(六)、单位荣誉登记表
(七)、宣传报道资料汇编(通讯员资料、报道情况统计表、文章等)
考核类别:
十、党支部建设(责任部室:思想政治部)考核项目:党支部建设
考核要求:严格执行活动流程、认真记录活动情况 资料规范要求:
(一)、党支部情况简介
(二)、党员名册及党员责任区划分情况
(三)、党支部“三会一课”记录
(四)、支部组织生活会及民主评议党员资料
(五)、党内主题实践活动开展情况记录
(六)、党员发展及积极分子培养(登记表、申请书、思想汇报、培养情况等)
(七)、党费收缴标准及收缴情况登记表
(八)、网络党建资料
考核类别:
十一、纪检建设(责任部室:纪检监察室)考核项目:
(一)、党风廉政建设 资料规范要求:
(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责任制领导机构
(二)、单位专题分析研究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记录
(三)、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目标、计划及总结
(四)、职工对本单位及领导成员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进行满意率测评表、测评总结
(五)、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活动记录
(六)、单位干部职工违法、违纪问题记录 考核项目:
(二)、纠风和行风建设 资料规范要求:
(一)、纠风和行风建设工作责任制领导机构
(二)、单位专题分析研究纠风和行风工作会议记录
(三)、纠风和行风建设工作目标、计划及总结
(四)、单位发生有效行风投诉事件的记录
(五)、公司明察暗访通报
(六)、行风监察员名单 考核项目:
(三)、效能监察 资料规范要求:
(一)、公司效能监察实施方案
(二)、效能监察检查情况通报及整改情况
(三)、监察建议(决定)书及回复
(四)、效能监察项目的调研、分析、汇报等
农电标准化建设资料规范要求
一、班组必须建立农电标准化建设资料室
资料室必须单独建立,不得与各专业档案室混列。资料室内建有资料柜、书写台、座椅。有条件的班组可以配备电脑。
二、资料柜、书写台、座椅尽量利旧,要求整洁、大方。资料盒及标签必须有国网公司标识。
三、农电标准化建设资料统一分为三大类:综合类、安全生产类、营销类。
综合标准化 篇3
关键词:文明工地 绿色施工 绿色文明施工标准化
自1997年以来陕西省实行文明工地创建活动已18个年头,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2007年国家推行建筑业实施绿色施工,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绿色施工和文明工地建设相互结合,以绿色节约理念为引领,以文明工地创建为抓手,不断推进了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向着高标准、高质量、高要求发展。
在实践中,陕建三建集团项目管理实施依据为《企业形象执行手册》《施工现场形象标准化执行手册》、《施工现场安全设施标准化执行手册》、《建筑工程土建实体质量管理标准化执行手册》、《建筑工程安装实体质量管理标准化执行手册》五本标准化执行手册,其编写依据国家、省市级、陕建总公司检查标准的相关文件、规范及规程要求。 项目开工前结合五本标准化执行手册进行前期策划,由工程项目管理部等部门进行审批,并在施工过程中监督完成策划内容,最后完成项目施工,达到制定的管理目标。
项目实施过程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积极开展绿色文明工地建设,创建节约型工地,不断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1 实行绿色文明施工标准化管理,改善施工现场环境,提倡低碳环保理念
在项目标准化手册的推行下,创建“绿色、节约”型文明工地。大力推进标准化、定型化、工具式、可周转的安全防护设施和生活办公设施,淘汰一系列禁用落后技术,推广应用新型节能环保技术,大力提倡太阳能、绿色建材、废旧材料和雨水废水回收利用,广泛使用节能型、节水型设备和器具。实施过程中,保护环境治霾防扬尘体现在“四节一环保”的措施上,如节能方面利用人体感应灯、风能、太阳能路灯及太阳能供热系统等;节水方面在卫生间、盥洗间应用节水器具,洗车台废水沉淀循环利用系统和雨水回收再利用系统。在主要道路一侧和外架上设置喷淋系统,防止扬尘。办公、生活区垃圾分类回收。现场电焊采用防弧光罩对于电焊弧光进行隔离,切割机加设防护罩,有效将切割时产生的火星进行隔离。
2 实行绿色文明施工标准化管理,降低安全事故率,是安全生产的保障
在安全生产与绿色文明工地建设过程中,不断推进绿色文明工地与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的有机融合,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监督的关系,既提高了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又提高了绿色文明工地建设的层次和水平。
安全管理体现在所有防护体系均实现定型化、工具化,现场设置危险品库房和专用电焊机推车、氧气乙炔推车;加强四口五临边的防护设施管理;电梯井道实现层层硬防护;建立高层消防防护体系;定型化防火岩棉彩钢活动板房作为配电房、钢制脚手板、卸料平台和专用吊料笼;使用公司专利HS2010-2型新型爬架;塔吊设置防碰撞系统和防倾斜装置;在现场设置工具化危险源公示牌、班前讲评台及消防台。有效地安全措施和管理制度会使安全事故率减少,为项目生产保驾护航。
3 实行绿色文明施工标准化管理,提高工程质量优良率,是质量管理的动力
运用绿色文明施工标准化后,减少了多频率、多工序或多部位的返工,形成了行之可效的操作指南,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质量管理体现在从桩头处理、基础施工、主体施工到装饰施工的具体规范做法并附标准图,要求项目上积极推广对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应用,有效地降低了成本,减少能耗,提高了施工质量和感官效果。运用数字化定型钢木龙骨支撑,取代传统钢木混装支撑方式,操作简单方便,结构自身强度高,自重轻,板面标高易控制,提高施工效率,减少成本支出,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4 实行绿色文明施工标准化管理,加快建立人才培养平台,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科技创新型文明工地,在文明工地创建中,重视提高员工素质,把文明工地建设作为培养人才的大学校,通过岗位培训、技术比武和业务练兵、师傅带徒弟等形式,全面推进素质工程建设,为青年建功立业搭建平台。对近些年涌现出来的先进工作者、优秀项目经理、项目管理先进个人、优秀青年管理者进行了宣传和表彰,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使大家学有榜样,赶有方向,带动了员工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凸显了文明工地建设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5 结语
坚定不移的开展绿色文明施工标准化,是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重点和核心。在安全生产与绿色施工、文明工地建设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安全达标为前提、以质量创优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关键、以管理规范为手段、以文明氛围为驱动,创新模式、优化方法,赋予安全生产与绿色施工、文明工地建设更加丰富的内涵,实行绿色文明施工标准化管理,陕西建筑业将持之以恒贯彻国家、企业标准,形成施工现场常态化管理,达到工程项目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参考文献:
[1]张温哲.谈施工现场绿色施工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01).
[2]史为玉.浅谈绿色施工理念[J].价值工程,2012(31).
综合标准化在中国 篇4
前苏联标准化界大力推行综合标准化的那些年,恰是中苏两国关系极度紧张的年代,尤其是中国“文化大革命”的10年间,中苏两国间的标准化技术交流完全中断,前苏联标准化界的这一重大变革,我们一无所知。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情况有所变化,原中国标准化综合研究所派专家去前苏联考察,带来了许多信息,搜集了一批文献资料,相继引进了有关综合标准化的标准和专著。许多专家投入了对综合标准化文献著作的翻译和研究活动,并出版了有关综合标准化的著作。在全国标准化界出现了研究综合标准化的热烈气氛。恰在这时,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工作者开始了宣传普及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活动,为我们送来了迎接新时代的理论武器。当人们用系统理论去审视综合标准化时,惊喜地发现它们之间有着极紧密的联系和诸多相同之处,从而更加提高了探索和实践综合标准化的极积性。为此,中国标准化协会和原中国标准化综合研究所还共同召开了全国规模的综合标准化学术研讨会。
2 通过试点检验其可行性
原国家标准局高度重视这一标准化的新事物。为了探索在我国开展综合标准化的可行性,从1983年起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工业方面的有电工电子设备结构、彩色电视接收机、建筑门窗、子午线轮胎、钢制管法兰、压水堆核电厂燃料组件等试点项目。试点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国家标准局作为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的统一管理、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的功能,围绕具有重要经济意义,又需各部门通力合作的综合性课题,把各方面的力量成功地组织起来,按照综合标准化的工作程序和方法有计划地进行。
试点项目于1986年年底前后陆续完成,并取得了喜人的成效。例如,彩色电视机的综合标准化就是一个最能说明问题的成功典型。上个世纪的70年代到80年代,我国国内市场最稀缺的商品,或者说广大消费者持币待购的商品,不是房子也不是手机和汽车,而是电视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买电视需要凭票,不是有钱就可以买到的。然而,由于国产电视机质量不过关,市场上销售的基本上都是进口货。因此,国务院作出电视机国产化的决策。原电子工业部和原国家标准局紧紧地抓住了这个事关国家重大经济利益的课题,实施综合标准化试点。从1985年11月到1987年12月底的短短两年时间里,全面完成了列入综合标准化计划的240项共344个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编写任务。1988年底全部标准批准发布后,加快了彩电国产化的步伐,产量和质量水平迅速提高。第二年(1989年)年产量达到1,000万台,跃居世界第三位。产品质量也达到了当时的国际水平(彩电的可靠性指标MTBF下限15,000小时、直通率达到90%以上)。随着元器件和配套产品的技术突破,基本实现了国产化的目标。使我国由一个彩电进口大国变成为彩电出口大国,为国家创造出巨大财富。这不仅充分证明了综合标准化的可行性,更重要的是它用事实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在由政府掌控标准化资源的国家里,国家的标准化工作模式不应该只是一种,在对那些事关重大而又跨行业、跨部门,需要集中资源多方参与的项目,综合标准化是最佳选择。它能最直接、最显著地体现出标准化的重要作用(详见本书案例)。
在农业方面,1983年原国家标准局发出开展农业综合标准化试点的通知之后,各地方标准化机构纷纷组织试点,许多省市局的领导以极高的热情亲自参加试点工作,取得了各种类型的试点经验。为此,原国家标准局于1987年10月在辽宁省丹东市召开了“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经验交流会”。这次会上,许多省市的经验表明:农业生产具有鲜明的综合性,不论是产量的增多、质量的提高、品种的改良还是生态环境的保护,都是诸多因素共同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的关系错综复杂。不把这些关系理清楚是没法制定标准的,即使制定了也不可能产生好的效果。综合标准化的方法特点就是要通过系统分析,把相关要素找出来,把它们之间的关系理清楚,然后建立一个共同发挥作用的标准综合体。这样搞农业标准化才能真正体现因地制宜和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此外,综合标准化强调把各有关方面组织起来协同作战,这对于许多农业工程项目是非常适用的。陕西省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治理时,由于采用了综合标准化的方法,通过建立标准综合体,不仅使小流域治理措施规范化,而且互相配套,形成一个充分发挥效能的有机整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是用传统的标准化方法不可能做到的。农业综合标准化的经验可以说是中国自己的独创。农业综合标准化提升了农业标准化的水平和标准化的作用。至今许多地方的农业标准化还一直沿用着当年开展综合标准化的做法。
原国家标准局之所以如此雄心勃勃地大规模试点,正如它在1985年给国务院的报告中所说的:在今后的工作中,为了改变我国标准少、水平低、速度慢的落后状况,以开创我国标准化工作的新局面,更好地为技术进步服务,为提高经济效益,加速“四化”建设做出贡献,要大力开展综合标准化工作。
3 为制定标准再试点
1985年原中国标准化综合研究所承担了原国家科委下达的“科技引导性项目——综合标准化”研究任务。目的是在充分研究和系统总结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一套指导开展综合标准化的国家标准。为争取时间,课题组在前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将整个研究任务分解为5个部分,平行、交叉进行。首先是根据已取得的试点经验,参考前苏联标准起草了国标草案;以草案为依据开展第二轮试点,并采取边试点、边总结经验、边修正草案的做法。国际草案就是在这个认识与实践的多次反复中形成的。在选点问题上,我们坚持选择那些对国计民生意义重大或出口量大的产品,特别是那些对社会和行业有重大影响,可收到明显效益并能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的项目。到1989年新一轮试点全部完成,五项标准的报批稿全部上报。除此之外,课题组还提出如下建议。
3.1 关于跨行业、跨部门的重大项目综合问题
前苏联的综合标准化是吸取了以往那种重点不突出、作用不明显的工作模式的教训,一开始就把综合标准化课题瞄准了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有重要意义的产品和项目,并利用国家掌控的标准化资源和政府主管标准化工作的体制上的优势,进行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协调,在较短时间内取得重大标准化成果。如果有足够的能力,这样的综合项目当然是越多越好。这样做不仅可以凸显标准化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带动部门、地方和企业形成上下互动的生动活泼的工作局面。但是,任何一种方法的科学性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如果这样的项目上多了,可能力不从心,失败的风险就会增大,把握好这个“度”很重要。
3.2 关于标准化方法多样化的问题
综合标准化虽然有其特有的优越性,却不能用这一种方法解决所有问题。它对影响因素多、成套性强的标准化项目较适用,而对于影响因素较少,并不复杂的对象则没有这个必要。因此,开展综合标准化时首先要选择适宜的对象。
3.3 关于综合标准化的主体问题
前苏联的综合标准化是政府独揽的标准化。不仅相关标准都制定为国家标准和部门标准,而且靠国家计划和行政力量推行,企业只能听从国家安排。既然综合标准化作为一种方法,不仅政府可以用,企业也可以用。更何况这种方法对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加快技术进步、创新改造、参与市场竞争都极为适用,应该提倡。在调研过程中有意识地安排了一批企业试点,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4 国家标准生不逢时
综合标准化的国家标准报批稿是由5个标准组成的系列标准,即GB/T 12366.1~.5《综合标准化工作导则》。这5个标准中,原国家标准局只批准了3个,另2个标准还没来得及审批,原国家标准局便撤销了。当初雄心勃勃搞试点,要“大力开展综合标准化”的原国家标准局领导班子,全部退休或改行。新成立的原国家技术监督局则集中精力按新颁布的《标准化法》依法行政。新颁布的综合标准化系列标准,还没来得及宣贯;原国家科委的科技引导性项目刚刚验收,还没来得及“引导”,中国大地上便刮起了一场席卷全国的企业升级定级风。企业和地方标准化机构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这场运动,直到朱镕基同志严令停止。接着是体系认证,几乎所有企业的注意力又都聚焦到证书上,直到近几年才开始降温。在这20年的时间里,先是政府引领企业升级,后是政府引领企业认证。生不逢时的综合标准化被彻底遗忘。
2007年国家标准委向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下达了复审修订GB/T 12366的任务。工作组经过一年的努力将原先的5个标准整合为一个标准,国家标准委随即于2009年5月批准颁布了这个标准,代号和名称为GB/T12366-2009《综合标准化工作指南》。综合标准化终于盼到了重新发挥作用的时机。
5 军口的综合标准化
我国的标准化工作分军口和民口。所谓“民口”,即依据《标准化法》由国家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的那部分。所谓“军口”,即:国防科工委统一管理的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两个口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又有密切联系。
军口的标准化,通常叫“军用模块化”。他们的任务是,为实现我国的国防现代化,提供武器装备研制的标准化支持。可想而知,他们的这个使命极其光荣而艰巨。因为摆在他们面前的标准化对象,可以说是青一色的高科技、高可靠性、高难度的复杂系统和复杂巨系统。面对这样的标准化对象,靠传统的标准化方法,孤立、分散地制定标准,是不能完全适用的。因为每一个军工项目都是一个复杂系统,都需要成百上千个标准协调配套。通常设计生产一架新型战斗机需要2,000多项标准,一枚战略导弹约需18,000项标准,即使比较简单的枪支也要200项以上的标准。而且涉及的专业广、延续的时间长、协作配套单位多。因此,如何以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去组织武器装备全寿命期的标准化工作,就成了摆在军用标准化面前的最迫切的问题。系统理论的普及使他们找到了解开这个难题的钥匙。军用标准化工作借助系统理论与方法,不仅使军标的制定“由无序走上有序、由引进逐步走上自主创新的道路”,而且还指引了武器装备的综合标准化,“国防科工委前后批准并支持开展了战略导弹、歼击机、驱逐舰、机载雷达、轻型鱼雷、自行高炮系统六类装备的综合标准化。武器装备综合标准化的成功,不但支持了新装备基本型的研制,也为后续装备的开发提供了大部分标准,为每一个型号开展型号标准化打下了基础”。
1986年国防科技工业提出了“标准化要与武器装备研制相结合”的战略方针。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高、更难的要求。它要求标准化工作从以往那种事后的图纸审查,转变为与型号研制同步进行,从新型号研发的构思阶段开始,包括研究、设计、定型、投产,全过程参与并为所有领域提供标准支持。为贯彻落实这一战略方针,“在开展综合标准化的基础上研讨和构思了‘型号标准化’工作的框架,这个框架按照霍尔系统工程方法的三维空间结构,结合复杂武器装备研制的实际和需要,从时序阶段、规划方案和条件建设三个方面加以展开和具体化”。经过多年的大规模实践和持续的经验积累,实施这一战略方针的具体形式——“型号标准化”工作模式渐趋成熟。1990年国防科工委颁布了《武器装备研制的标准化工作规定》,要求每个特定型号从战术技术指标论证开始到定型全过程都要按系统工程管理思想开展标准化工作。这个“型号标准化”系统工程,又经过了10年的经验积累和实践检验。到今天,已被广泛认同,成为军口普遍应用的标准化工作模式。
“型号标准化”是我国军工系统标准化工作者,在系统理论指导下,总结了综合标准化的实践经验,结合国防科研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在标准化方法论上的创新。它在许多方面与综合标准化有共同之处,因为它们都是在系统理论指导下开创的标准化方法。所不同的是,综合标准化以目标为导向,沿着总目标、分目标,建立标准综合体、实施标准、实现预定目标的逻辑过程进行;型号标准化是过程导向,沿着立项、型号研究、型号设计、型号试制、型号定型、型号生产的全过程开展标准化。这两种方法,各具特色,互相补充。目标中有过程,过程中有自标,交叉并用,其妙无穷。那些在天安门前接受检阅的现代化武器装备,令世界震惊。其中综合标准化和型号标准化立下了赫赫战功。
综合标准化 篇5
【字体:大 中 小】【关闭】
胡伟陈芳
农业标准化是指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健全规范的工艺流程衡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是应对“入世”后的新形势,发展农业先进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是我国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新时期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对于建设现代化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农业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农业生产必须从源头到最终产品,都需要以标准化为基础。农业标准化不仅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需要,也是现代化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代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成为现代农业的新理念。推进农机作业标准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农机作业标准化是农业生产标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机作业质量法制化管理是实现农机作业标准化的重要保证。农机作业标准化是通过制定和实施农机作业质量标准,把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纳入标准化作业和标准化管理的轨道,既可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农业增产方式的转变,提高农业机械的作业水平,又能够促进农业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规范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实现农机作业标准化,就是在农机化生产过程中,突出抓好农机作业标准的实施和监督。
农机作业标准化是伴随着农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农机作业标准化不是软任务,而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节约能源、增加农产品竞争力的硬措施,实现农机作业标准化,有利于提高农机技术状态、提高农机作业质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作业,是提高产量、改良质量,增加效益的有效途径。
1.1实施农机作业标准化是农业机械化的重要内容
农机作业标准化是农业机械化生产过程中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将先进的应用技术和现代组织管理等诸多方面有机联系起来,促进农机与农艺紧密结合,使农业生产能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有序进行,使农业生产逐步按工业化的方式进行。
1.2实施农机作业标准化,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需要
实施农机作业标准化,对提高农产品产量,改进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产品成本,增加防灾抗灾能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没有农机标准化,就实现不了农业标准化和质量效益型农业。三是实施农机作业标准化,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重要措施。在农业品种、生产技术、作业方式上努力与国际对接,提高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优势,实施农机作业标准化,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
1.3 实施农机作业标准化有利于资源的节约
农机作业标准是专家经过研究并验证的科学合理的生产操作规范,实施这些作业标准就能够以科学的方式完成农业生产的任务,并且达到节约的要求。比如,减少农机作业油料的使用,或保持农机良好的机况等,从而达到资源节约的作用。
1.4实施农机作业标准化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农机作业标准化是科教兴农的重要载体,是推广运用先进技术的重要手段,是使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有效途径。种植规模化、作物生产基础化、农业精准化和田间作业的规范化,都要通过实施农机作业标准化来完成的。在农机化新技术推广过程中,农机推
广部门为使技术准确的应用,都要制定一些规范化的农机新技术规程,而这些规程就是农机标准化的具体体现,通过实施这些规范,就可以把新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之中去,达到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
1.5 实施农机作业标准化有利于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的建设
随着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网络的发展和健全,对农机作业标准化的要求会更加迫切。农机社会化生产的规模的扩大,相应的作业质量纠纷发生的就会越多,如何解决这些纠纷,农机作业标准就成为一个解决问题的标尺,用技术法规,即农机作业标准去评判质量纠纷就成为一种必然。因此,推进农机作业标准化,可以促进作业质量矛盾的减少,可以评判作业质量纠纷,保障农机社会化作业体系的健康发展。
2农机拥有者是农机作业标准化的主体
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的过程,必须由熟练掌握标准的农机驾驶员和达到标准技术状态的农业机械来完成,通过实施各项农机化作业标准,确保各项农机作业达到生产要求,从而生产出标准的优质农产品。
2.1农机拥有者是实现农机作业标准化的关键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体制改革,农村土地规模经营越来越显现出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这种方式既保障了农民收入,也促进了农业科学化生产,标准化种植和合理化管理的发展。从事农业生产中机械化有偿作业的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也将取代一家一户拥有农机具的格局。农民是农业机械化的主体,而拥有和使用这些农业机械的农机手也就自然成为实施农机标准化的主体。这种既节约社会资源,提高农民收入和解决农民就业,又能实现农机具最大利用率的方式,必将成为推动农机作业标准化的进程的主要动力。
2.2 加强培训,奠定标准化实施的素质基础
没有“标准人”,干不出“标准活”。因此,加强标准的制(修)定和宣贯,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机手的综合素质,建立一支具备专业技术和标准化知识的农机标准化推广、应用队伍,建立现代农机标准化信息咨询服务网络和体系,对农民选择和使用农机具的方法进行规范和指导,就成为一种必然。只有农机操作者的素质水平提高了,才能保证农机作业和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所以,在积极制定各项农机作业标准的同时,还要积极做好农机标准的宣贯工作,通过技术培训方式,让农机使用人员掌握这些标准、应用这些标准就成为农机作业标准化的基础了。体系建设和典型示范是农机作业标准化实施的促进措施
重点围绕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绿色食品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主要农作物和高效经济作物开展农机作业标准化生产,在农田作业的各个环节上认真实施,从而有效地把标准化工作贯穿于农机作业的始终。
3.1 建立农机作业标准化体系
针对我市农业生产实际,要不断完善和建立农机作业标准化体系。标准化需要大力推广和认真实施,才能变成现实的效益和成果,建立农机作业标准化制修订和推广体系是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环节。
农机部门和技术监督部门要在认真调查研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聘请专家论证的基础上,把农机作业标准逐步整理、研究、修订和完善起来,制定贯穿整个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形成比较完整的、标准较高的、农机作业标准化体系。标准体系包括整地、播种、深施肥、栽植、喷雾、中耕、收获、加工等农机作业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检测评价方法,具有质量要求明确,指标量化清晰,操作简便可行的特点,为实施和检查农业机械作业质量提供重要的技术依据,使农机作业有章可循,农机作业质量检查有法可依,农机化生产时时、处处、事事都有标准依据和规章约束。
标准化体系制定必须坚持四条原则。一是以现有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为基础和依
据。二是从农业生产的实际出发,总结现有的成功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补充标准。三是标准制定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时要根据客观实际需要不断提高和完善。四是注意农机作业标准的系统性,使各项农机作业标准统一协调。
3.2 建立示范点,促进农机作业标准化建设
通过建立示全程机械化标准作业示范区和关键环节标准化示范点,实施农机作业标准化,总结实施区农机作业标准化经验,形成本区域内重要农作物农机作业标准化的生产模式,促进土地要素流转,探索农业适度规范经营和连片种植,以利于带动相关作物的农机标准化生产,提高农机作业标准化水平。
天津市经过一年的试验示范,各示范点都总结出一些适于本地区的农机作业标准化生产模式,在实际应用中,起到了典型引导,以点带面的作用。在示范点建设上,一是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帮助示范点认真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使示范点从组织领导到技术指导都成立了相关组织,认真落实和执行农机作业标准,充分发挥示范点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加强对示范点工作指导。市农机局组织有关处、站技术人员,在春播到秋整地的每个作业环节上,深入到示范点的试验田指导农机标准化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为继续提高农机作业标准化水平积累原始技术资料和科学依据。三是初步形成了主产作物农机标准化生产的模式。
4. 结束语
加强农机作业标准化推广力度,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我们开展农机作业标准化工作的目标。要通过制定标准化作业技术规程,积极促进标准化实施。用召开农机标准化生产现场会,将标准及时发放到示范户和有机户手中,进行必要的培训,使农机使用者作业按标准干,检查按标准看,做到培训、指导、检查相结合,努力提高农机作业标准化水平。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科技载体作用,实施标准化、规范化作业,促进质量效益型农业健康发展,加速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步伐。
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农业生产中应进一步建立科学合理的标准化作业体系,保护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种子生产标准化、农艺措施标准化、农机管理标准化、田间作业标准化,使各项农业标准化工作有机得结合在一起,共同作用,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的实现。
综合标准化 篇6
【关键词】网络综合布线技术;核心课程;教学分析;课标解读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152-03
【作者简介】沈斌,南京市玄武中等专业学校(南京,210000)信息技术系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学。
“网络综合布线技术”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园区网络综合布线系统设计和施工的能力。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网络综合布线技术”是“计算机网络基础”与“CAD工程制图”的后续课程,同时还是“网络组建与应用”的前导课程,可以说它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
本课程的课程标准开发周期为一年半。课标明确了课程的性质,规定了学时与学分,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统一规划的课程设计思路,首先设定了课程目标,继而按照项目教学法的架构详列了课程内容与要求,最后从教学、评价、教材编写与选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多个角度提出了实施建议。
笔者通过“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开发过程以及一线专业教学与教学管理工作的经验,对提升“网络综合布线技术”课程标准的实施质量提出以下三条建议。
一、领会课程标准理念及实施策略
课程标准提出,“网络综合布线技术”课程应体现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职业技能学习和职业精神培养。归纳起来,本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高度体现了“工匠精神”,具体表现为培养三个意识:
第一,工艺意识。“网络综合布线技术”课程是建立在实操基础上的专业课程。实训教学与生产实践有效对接的桥梁是工艺意识。耗材的制作、安装、调试、检测过程实现由“完成”到“竣工”的转换。转换的目标为工程标准,这也是课程的终极要求。项目任务过程中对精细度、平整度、贴合度、整齐度、牢固性、美观性的要求是培养工艺意识的内涵。
第二,规范意识。规范意识又分为操作规范与安全规范。操作规范体现在工具的使用(选型、力度、角度等)、材料的使用(领取、材质、分类、标识等)上。实践过程中可辅之以相应的模具(如用于切割的铁质模具)和附件(如九宫收纳盒等)。网络综合布线的施工要使用到手枪钻、打线刀等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工具。工具使用过程中的握持方法、动作要领、摆放状态以及施救措施等是培养安全规范的核心因素。项目实践的过程既是掌握操作技能的过程也是培养规范的过程。
第三,协作意识。网络综合布线施工是团体项目,因此,团队协作意识是学生必备的职业素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根据异质性原则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配置项目工程师等岗位并适时进行轮岗。团队协作中对技术指标的统一认识、工序的统筹、完整链路标准统一性的把握是对协作意识的有效训练。
二、理解课程标准的架构与要求
课程标准的第五部分“课程内容与要求”是本课标的核心内容。可以从“架构”与“要求”两个维度来解读。
(一)课程内容的“架构”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五门课程标准全部采用“项目—任务—内容”的三级架构。在“项目”层面上,“认识”“设计”“施工”“检测验收”“综合实训”五个项目搭建起综合布线工程的主线,适应企业施工的需求,以期达到专业教学与企业施工的有效对接。在“任务”层面上,任务的设置面向综合布线系统的常见子系统,兼顾目前中职学校主流的实训环境与学情,同时也将中职学校技能竞赛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整合。在“内容”层面上,践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从课程目标的定位出发,理论知识强调必备性与实用性,先理论,后实操,理论为实操服务。在“内容”的顺序上注意先易后难、先小后大、先虚后实。在教学实践中,设计与施工的“任务”可根据学情再细化为“工序”,在每步“工序”的操作中强化工艺意识、规范意识与协作意识。
课程标准的“内容与要求”中出现了诸如“会从招投标文件中获取工作量、技术指标等相关信息”“会合理核算、列表、领取材料和工具”“会根据客户要求拟定相应的需求分析报告”等与工程联系比较紧密的知识与能力要求,这些要求在教材中可能会存在着一些缺失,因此一些经验性知识与能力的培养需要授课教师具备一定的企业实践经历。
(二)课程内容的“要求”
课程标准在对课程内容的把握上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分别使用了“了解”“知道”“掌握”“会”等行为动词进行程度的划分。在教学实践中应结合学情与实训条件对各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程度要求,操作实践中要参考相应的技术标准。不同的设备、不同的工具、不同的耗材在实操中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而这又很难通过文本进行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操作实践中进行相应的经验传授,培养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来控制不同工具在不同耗材上操作的力度、火候等经验性能力。这些经验性能力的培养是本课程的特别之处,也是“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
三、合理选择教学模式与方法
(一)教学模式重在“生”与“能”
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就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能力为本位,学生“做中学”、教师“做中教”。利用一周时间进行综合实训,综合实训按工程流程进行。学生微观学技能、宏观学流程。实训教学的内容与企业施工的要求进行无缝对接,这就对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双师型”不再是对专业教师在资质上的要求,而是一项体现在操作层面上的技术要求。本课程的授课教师除了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与教学能力,还应有企业实践的经历。工程施工流程的进度控制、体现在每道工序中的操作规范与安全规范、操作经验的传授等,这些重要的环节都需要教师具备工程实践经验。否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便是无本之木。
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对工程的感性体会、对项目的理性认知、对任务的明确认识以及对工序的规范操作上。这种从宏观到微观、从感性到理性、从认识到操作的大范围、深层次的实践体验是保证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重要举措。因此,在“网络综合布线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首先组织学生参观学校的网管中心、布线桥架等。教师创造条件使得课程的整体流程从施工现场进入实训空间,再由实训空间回到施工现场。
(二)教学方法重在“活”与“趣”
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小组合作法、问题探究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其学习与操作的兴趣。建议教师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项目组的划分。组内设项目工程师、项目施工员,规范监督员等岗位,组内人员各司其职。需求分析、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检测、施工监理等各个环节构成了项目教学的主线,切合企业施工的流程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自我认同意识,岗位意识与规范意识也会有很大的提升。
(三)教学手段重在“实”与“新”
在教学实践中,网络综合布线各子系统的组成及功能、网络综合布线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等重点内容可采用微课、课件等辅助教学;电动工具操作、光纤熔接等核心技能,教师可先行示范,学生模仿、训练,教师适时指导,并将学生不规范的操作拍摄后通过投影进行点评、指正。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使得在传统教学中“进不去、看不见、摸不着、难理解”的教学难点得到有效的突破。
(四)教学评价重在“细”与“准”
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正式启动 篇7
根据《通知》的安排, 浙江、安徽、福建、广西、海南、重庆、贵州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将开展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 江苏、湖北、重庆、四川4个省、直辖市将开展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标准化试点, 上述试点以县、市、区人民政府为项目具体承担单位。辽宁、云南两省将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化试点, 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项目具体承担单位。其他省份也可结合本地农村综合改革实际, 自主开展标准化试点。
据了解, 近年来国家标准委组织相关方面围绕现代农业标准体系建设、现代农业标准化服务和推广体系建设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开展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体系研究和标准制修订、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等工作, 并先期在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开展了试点。农业标准化正在从规范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的基础上, 向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为主的新农村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和产业化经营拓展方向转变, 将逐步形成标准化全面服务、整体支撑三农工作的全新农村标准化工作局面。
综合标准化 篇8
农村综合改革是党和国家加强“三农”工作的一项重大部署。标准化作为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制度形式, 在农村综合改革中可以发挥重要支撑作用。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中明确提出, 要“开展农村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今年4月14日, 国家标准委、财政部联合下达了浙江、安徽等12省 (市、自治区) 的39个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项目。开展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 旨在通过发挥标准化对农村综合改革的支撑作用, 使农村资源配置有标可依, 农村公共服务有章可循, 农村治理效果有据可考, 解决农村综合改革中存在的资源配置标准不一和管理评价标准缺乏、政府效果评价难和政府绩效考核难等方面问题, 从而保证农村综合改革措施更有操作性, 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群众监督, 有助于农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提高。
下一步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工作, 重点围绕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抓好顶层设计, 做好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研究。通过深入研究, 厘清农村综合改革中标准化对象, 确定标准制修订内容, 尽可能涵盖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工作的方方面面, 注重整体性和全面性。
二是加强管理, 稳步推进, 确保试点工作的有序开展。试点项目的选择坚持从实际出发, 兼顾“东、中、西”, 按“高、中、低”多层次着手。在基层的具体试点工作中, 充分考虑当地财力, 坚持当期可承受、未来可持续, 按照急用先行、突出重点的原则, 合理确定试点内容, 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确保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半导体照明综合标准化技术体系 篇9
关键词:半导体,照明,综合,标准体系
1 概述
“综合标准化”强调的是要运用系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以实现标准化对象系统整体最优为目的, 以产业链各环节技术或产品作为标准化对象, 以成领域、成体系制定和实施标准为手段的一种先进的标准化工作方式。
因此半导体照明 (LED照明) 综合标准化总体思路:以服务和支撑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为目标, 坚持“系统管理、重点突破、整体提升”的原则, 创新标准制定的方式、方法, 采取部内司局联手、标准化组织联合的工作方式, 整合资源, 协作分工, 加强标准化体系顶层设计, 完善半导体照明标准框架体系, 以器件、模块、光源和灯具标准的制定为重点, 协同制定外延生长、芯片制造、器件封装、原材料、零部件、灯具、配套制品、技术手段、生产准备、检验方法等成套、成体系标准, 加强标准的宣贯, 以半导体照明标准的制定规范行业发展, 推动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半导体照明综合标准化技术体系打破传统的以标准归口分工为划分依据的模式, 将半导体照明技术领域范围内现行有效的标准、正在制定的标准、规划制定的标准, 按标准的分类和产品门类的关系有层次、有联系地组成的一个反映技术标准总体全貌的图表。它具有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和预见性, 是半导体照明技术标准化领域进行标准化活动的依据, 应能对标准的编制规划具有指导意义。
2 半导体照明综合标准化工作对象
半导体照明综合标准化工作对象是:以半导体照明产业链上各环节产品为主, 兼顾相关材料、设备和应用。其产业链和各环节主要产品如图1所示。如果将更多地与人居环境、数字家庭和网络、建筑学等相结合的半导体照明产品看作半导体照明系统, 那么该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半导体照明综合标准化的工作对象, 其系统组成如图2所示。
图1、图2中:
(1) LED:半导体发光二极管, 如未加说明, 即指“器件”, 也是通常所说的“封装”。
(2) LEDs:是指用作光源的, 包括单个LED、或多个LED、或由多个LED芯片组合的, 可包括散热或光输出结构, 不包括驱动电路 (源自IEC 60747-5-6半导体器件第5-6部分:光电子器件——发光二极管) 。
(3) LED模组:由单个或多个发光二极管芯片和/或驱动电路、控制电路封装在一起、带有连接接口并具有发光功能且不可拆卸的整体单元为LED模块。由LED或LED模块和电子元器件组合在一起, 具有一定功能并可维修或拆卸的组合单元为LED组件 (源自SJ/T11395-2009《半导体照明术语》) , 统称为LED模组。
(4) LED部件:一种组合式照明光源装置。除一个或多个发光二极管 (LED) 外, 还包括其他元件, 例如光学、电气、机械和电子元件, 要求连接GB 19510.14《灯的控制装置第14部分:LED模块用直流或交流电子控制装置的特殊要求》规定的控制装置工作 (源自GB/T 24826-2009《普通照明用LED和LED模块术语和定义》“LED模块”) 。例如LED球泡灯、射灯、灯管、LED光引擎等具有相关特性的照明中间装置。
(5) LED照明设备:包括LED光源与灯具组装后的照明装置, 也包括整体式LED灯具。
(6) LED照明系统:由LED模组/光源/灯具、智能控制系统 (包括通信协议、控制软件等) 、传感器 (各类传感器) 、直流供电系统 (如一次供电电源、二次供电电源、分布式供电控制系统等) 组成的, 与使用环境、网络、建筑学等相结合的LED照明系统。
3 半导体照明综合标准化技术体系
我国半导体照明综合标准化技术体系是由框架图和明细表两大部分组成。框架图在《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2年第10期《探索半导体照明综合标准化工作促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文已经介绍过, 在此不再赘述。
半导体照明综合标准化技术体系明细表由已发布标准、正在制定中的标准和待研究制定的标准建议三部分组成, 其中待研究制定的标准项目见表1。
半导体照明综合标准化技术体系与产业链的主要产品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但也根据产品的结构特点进行调整, 以提高基础标准和产品性能规范的适用范围, 避免标准的重复制定。同时考虑到半导体照明产业链长、产品种类多、应用广泛、技术交叉跨学科, 因此将该体系分为三个子体系组成, 总体系将制定一个最顶层的通用标准:“半导体照明术语”, 该标准将对半导体照明技术领域产品生产、流通、贸易和标准的制定起到统一协调的作用。各子体系主要包括:
(1) 子体系01:材料和设备
该子体系分为两个部分, 其中材料部分, 包括产业链上游的LED照明用主要原材料、衬底材料、封装材料、发光材料等;涉及的标准主要为基础标准、方法标准、产品标准等。设备部分包括关键的制造、测试、试验设备, 涉及的标准为产品标准、安全标准等。
(2) 子体系02:芯片和器件
包括产业链中上游的LED外延片、LED芯片和LED, LED照明的驱动IC用芯片、控制IC用芯片等;涉及的标准主要为基础标准、方法标准、产品标准、能效标准、光安全标准等。
(3) 子体系03:照明设备和系统
综合标准化 篇10
1.1 综合标准化的定义
根据GB/T 12366-2009《综合标准化工作指南》中给出的定义,综合标准化是为了达到确定的目标,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建立标准综合体,并贯彻实施的标准化活动。
1.2 综合标准化的主要内容
(1)确定明确的目标
综合标准化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标准化活动,所选定的综合标准化对象,一定存在某种问题需要通过综合标准化得到解决。确定明确的目标是综合标准化的主要内容之一。
(2)运用系统分析方法
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对已明确的综合标准化对象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分析得是否到位对整个活动的成败有直接影响。首先,通过系统分析,找出与所确定的目标相关的要素,明确综合标准化对象与相关要素以及相关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功能要求。其次,确定综合标准化对象及其相关要素的范围,从理论上讲,与综合标准化对象相关的要素会有无限多,如此扩展延伸下去,便有可能使相关要素躲到无法把握的程度,把握好综合标准化的深度对综合标准化成败有一定影响。最后,根据前面系统分析结果,结合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绘制综合标准化对象的相关要素图。
(3)建立标准综合体并贯彻实施
建立标准综合体是综合标准化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工作步骤,协调机构根据工作计划的要求,组织全部标准的起草和审定工作,完成标准综合体建设任务并贯彻实施。
1.3 综合标准化的核心特点
(1)目标性
开展综合标准化,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并通过标准综合体规划反映出来。综合标准化的目标同确定标准化对象的相关要素关系密切,即根据特定的目标,确定出必要数量的相关要素。同样的标准化对象,如果目标不同,则相关要素也就不一样。相关要素是根据目标来确定的,这一点在组织开展综合标准化时应当充分注意。
(2)系统性
综合标准化都有一个明确的对象和目标,将对象和重要影响因素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以分析该系统的目标为起点,以建立起能够实现该目标的标准综合体并实施该标准综合体达到预定目标为重点,对对象和目标进行系统分析,找出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3)整体最佳性
所谓整体最佳性,就是在推行综合标准化时主要考虑标准化对象系统的总效果,而不要求各相关要素单项指标最佳。按照系统工程学观点,单项最佳的综合不等于整体最佳。反过来说,整体最佳也不要各相关要素都保持最佳状态。这也就是说我们在综合标准化项目中,追求的不是单个指标最高或者单项技术最先进,而是通过标准协调配合,共同发挥作用,实现所确定的目标。
2 为什么要实施综合标准化
2.1 综合标准化的由来
最先提出综合标准化思想的是前苏联著名标准化学者加斯切夫。他在1933年提出要在目标性与综合性原理的基础上开展标准化,但是当时理论研究不充分、实践经验不足,该思想没有引入标准化工作中。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标准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制定了大量的标准,但是在重大问题和关键项目上标准的作用体现不明显。之后标准化工作者进行反思与探索,将综合性、成套性、整体协调等概念引入标准化,在标准化工作中采取系统分析方法。1965年苏联部长会议发布了“改善标准化”的第16号决议,在这个决议里正式确立了综合标准化这一科学概念,并于1970年作出了《关于提高标准在改善产品质量中的作用》的决定,指出集中力量在那些最重要的、具有国民经济意义的产品实行国家标准化和综合标准化,随后在1971年到1985年在国家标准化计划中共列入了225项综合标准化项目。
原国家标准局高度重视这一标准化的新事物,为了探索我国开展综合标准化的可行性,从1983年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1986年年底,试点项目陆续完成,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试点开展过程中,综合标准化方法的优越性已显现出来,部分项目取得了较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为了将综合标准化这一科学方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1985年,原国家科委下达了“科技引导性项目——综合标准化”研究任务,目的是在充分研究和系统总结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一套指导开展综合标准化的国家标准,1990年和1991年先后发布《综合标准化工作导则原则与方法》,《综合标准化工作导则工业产品综合标准化一般要求》,《综合标准化工作导则农业产品综合标准化一般要求》,《综合标准化工作导则标准综合体规划编制方法》四项国家标准,2007年对标准进行修订,2009年发布GB/T 12366-2009《综合标准化工作指南》。
2.2 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需要综合标准化
综合标准化最突出的特点是以系统理论为指导,采取系统分析的方法开展标准化。因此,我们也可以说综合标准化就是标准化系统工程,标准化系统工程概念的出现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当代科技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18世纪以来发生了5次科技革命,人类目前正面临着第六次科技革命。
系统生物科学与技术引发了第四次科技革命,即新能源科技革命。
21世纪的头20年,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生命科学和生命技术、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以及认知科学将迅猛发展,这四大领域交互作用并有机融合,将推动整个科技领域的革命性变革,即第五次科技革命。
在前面科技发展的基础上,第六次科技革命在方向、结构和性质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物理学、技术科学和信息科学领域转向生命科学领域,从单一学科或几个学科领域分别发生转向发生在几个学科的交叉结合部,第六次科技革命是科学、技术和产业三大革命的交叉融合,是一次多维符合的综合型科技革命。
从前三次科技革命见表1来看,技术集中在单一领域或单一产品,从第四次科技革命开始,出现多学科交叉、科学与技术融合的趋势,解决融合性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标准化工作需要跨行业、跨领域开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科技需求迫切需要开展综合标准化。
2.3 各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综合标准化
能否有效发挥标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将直接影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进程。此时探索综合标准化工作模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说正是一场标准“及时雨”。首先,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技术前沿领域,标准体系尚不成熟完备,标准缺口较大,而综合标准化恰好采取集中、成套制定标准模式,可以在短期内填补标准空白,解决标准缺口较大问题。其次,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技术种类多、更新快、产业竞争白热化等特点,使得标准制定中的配套性、协调性难以保障,而综合标准化恰好采取系统思考、统筹规划的方法,可以解决标准内容之间协调优化问题,保障标准的配套性。
欧美等发达国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综合标准化的概念,但是在标准化工作中充分运用了系统论思想,在跨行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尤其重视总体布局和协调工作。2011年,美国标准学会(ANSI)成立了电动汽车标准小组(EVSP),负责跨行业的标准化协调工作,小组成员分别来自标准制定方、合格评定机构、政府代表以及各行各业的企业代表。2012年4月,该小组发布了标准化路线图。该路线图的目的是有效解决安全性、互通性与性能等核心问题,认定了22项近期优先项目及涵盖的领域。
2.4 我国提高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需要综合标准化
(1)公共安全科技发展的综合标准化取向
公共安全是理工文管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一门学科,是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交叉学科,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管理与社会人文科学的结合,是世界各国做好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共同趋势,推动公共安全科技发展重在协同创新,提升公共安全水平要靠多学科交叉融合来实现。为了适应这种交叉融合,充分发挥标准化在创新中的推动作用,公共安全标准化工作需要多部门、多领域共同合作开展,为了更好地对标准化工作进行统筹安排需要运用综合标准化方法。
(2)国家应急平台建设的综合标准化实践
公共安全是国家稳定的基石,是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确定的战略重点领域,而该领域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建立国家应急平台。“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确定国家应急平台系统关键技术与示范研究重点项目。为了确保国家应急平台与地方平台、行业平台、固定平台、移动平台、便携式平台能够纵到底、横到边实现互接互联,在研究该项目的立项论证、研究过程始终按照综合标准化方法把技术标准研究放在首位。为此制定了8项应急平台内控标准,为应急平台的有效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3)我国坚强智能电网等大项目建设的综合标准化实践
坚强智能电网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网架为基础,以通信信息平台为支撑,包含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六大环节,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融合。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是一个复杂巨系统。为了更好地开展坚强智能电网标准化工作,将坚强智能电网作为一个体系来看待,用系统分析方法,将其分为8个专业分支、26个技术领域,并根据总目标在各技术领域下面梳理所需要的标准,建立了92个系列标准,包含数百个具体标准和规范,这些标准和规范按照内在逻辑关系形成有机整体,共同支撑和保障了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工作。
3 我国综合标准化的发展研究思考
3.1 把综合标准化作为标准化战略措施研究
(1)“十二五”技术标准科技发展专项规划把综合标准化作为重要战略措施研究
“十二五”技术标准科技发展专项规划提出开展以目标为导向、贯穿产业链、系统全面的综合标准化试点,运用综合标准化方法,成体系推进配套技术标准的研制与应用,提升科技创新、标准研制与产业发展的整体效能。
(2)国家质检行业专项研究内容
在2013年度国家质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设立了《综合标准化方法及重要标准研究》项目,针对综合标准化的理论、方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针对综合标准化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环节制定国家标准。在理论、方法研究和标准研制的基础上,在公共管理与社会服务等领域开展试点。
3.2 战略产品、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中综合标准化实践研究
重大工程项目大都是一些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多门类技术的综合集成。综合标准化恰是整体地解决这类复杂的综合性问题的方法,在重大工程项目实施中开展综合标准化是非常必要的。
针对重大工程的特点研究在重大工程项目中运用综合标准化方法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些环节、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3.3 重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综合标准化的问题研究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行业和领域,如公共安全、服务、循环经济等,这些领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并且均出现了跨行业、跨领域、融合性等特点。为了适应这一特点,这些领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建设就要充分考虑系统性、协调性等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如何运用综合标准化思想成立综合性的技术委员会,从而统筹安排并有效协调该领域内的标准化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春田.现代标准化方法——综合标准化[J].中国标准化,2011,(2).
[2]GB/T12366-2009综合标准化工作指南.
考察创业者综合素质的十项标准 篇11
1 忠诚正直
由于创业投资是一种风险性投资,一旦资金投入到创业企业,资金的实际控制权就到了创业者手中。尽管投资方占有股权和董事席位,还会帮他提供增值服务,但主动权毕竟到了创业者手中。因此,只有投资给一个忠诚正直的创业者才可能不至于受骗上当,也才能与之保持合作。所以,创业投资界通常流行一句话:“对创业者,再小心也不为过。”尽管某些与你熟悉的创业者也许只欺骗别人而不会欺骗你,但一个欺骗成性的创业者总会落得个“失道者寡助”的结局,其创业的概率也就可想而知。尽管忠诚正直是一种很难衡量的内存素质,但一个老练的创业投资家仍能从他的言谈举止中感觉出几分。一个忠诚正直的创业者在创业投资家面前总能胸怀坦荡,而没有必要讳疾忌医。相反,一个怀有阴暗心理的创业者,他很可能居心叵测。他具有强烈的法纪观念,而不是老想着钻政策法律的空子。否则,一个老想钻政策法律空子的创业者,说不定哪天也会钻投资人的空子。他信奉公平交易原则,而不是靠欺行霸市发达。不然的话,他便很可能是“要钱的时候装孙子,要到钱之后便成了大爷”。此外,还可以通过在两个不同的场合,不经意间问创业者同一个问题等方式,判断创业者是否诚实。如果两次回答不一致,则很有可能是由于创业者在某一次撒了谎。如果创业者对你问的问题避而不答,则显然表明他在隐瞒某种不可告人的情况。这就值得足够小心了。
2 致力于创建伟大的企业,而非仅为赚钱致富
一个仅仅为赚钱致富而创建企业的人,它总是斤斤计较于眼前的蝇头小利。所以,他顶多是一个商人,称不上创业家。结果,只要企业稍微有些盈利,就很可能将之作为取钞机,而失去迅速扩张的机会,结果被市场上的模仿者后来居上。创业家的特质则在于他把创建伟大的企业作为人生的目标,因此,他能忍受一切艰苦,将企业的资金都投入到关系企业发展的事业上。这样,企业才能永葆市场竞争力而不断成长,并最终成为投资人的印钞机。表现在个人特质上,真正的创业者总是具有强烈的成就欲望且不断进取。也即他具有强烈的成就事业的欲望,而且从来不停留在既得的成就上。喜欢建立目标,然后超越它们,再进入下一个目标。表现在创业实践中,他总能吃苦耐劳,而不求奢华。虽然看重钱,但不把钱当作享受的资本,而是将其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而这些特质从创业者的言谈以及衣食行止就可以窥见一斑。
3 敢于抓住稍纵即逝的商机,但只承担有限风险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市场经济社会,机遇只可能属于那些敢于向未来挑战的人。因此,一个优秀的创业者宁愿放弃已经确定的现在,也要争取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但创业者又决不是赌徒。赌徒们只知道碰运气,一赌下去,以后的事情就听天由命了。创业者则不然,他们综观全局,全面权衡,尽量避免没有意义的冒险和冒过高的风险。在完全无风险、有限风险、高风险这三者之间,创业者通常只选择有限风险。这正如联邦快递的创业者史密斯曾指出的:创业者的勇气,就在于他敢于采取别人不敢采取的行动。行动常常不是最危险的,最危险的是不敢采取行动。但将创业家与赌徒等同起来,却是不幸的。因此,在访谈创业者时,你可以试着判断一下你面前的创业者的冒险性质。如果你觉得他是个对高风险感兴趣的人,你最好劝他去赌场。
4 敏锐的判断能力和准确的预见能力
优秀的创业者之所以能够捕捉住稍纵即逝的商机,并能够在险象万生的风险之林中选择有限风险,是因为他们具有敏锐的判断能力和深邃的预见能力。他们能够从别人看来非常平凡的事物中发现出不平凡的东西,但同时又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在综观全局的同时,他们又能迅速预知它的未来。
创业活动毫无疑问是一种创新活动,而且这种创新活动不同于科学家的创新活动。科学家的创新活动在于发现,而创业家的创新活动则是创建“新的生产函数”。因此,创业者不仅应当能够及时地捕捉商机,而且能够将其转化为现实的价值。表现在个人特质上,优秀的创业者不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而且具有将稍纵即逝的商机转化为现实价值的创业设计能力。
5 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而能务实
只有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创业者才可能想到“点石成金”。但如果他只是停留于想象,石头永远只能是石头。所以,创业家将商机化为现实的商业价值,还必须具有迅速形成实施方案的能力,而且在制定现实的方案时必须具有足够的现实感。所以,一定要与创业者一起深入讨论商业计划书的每一个环节。从相互讨论中,或许你就会慢慢发现你面前的创业者究竟只是个幻想家,还是敢于想象又面对现实。此外,一个好的创业者绝不仅仅是“只管出点子的人”,他还必须懂得数据的重要性。即使是雇佣有专职的会计师,也有必要记住大部分数据。优秀的创业者虽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但他总是低调的、朴素的、勤俭的。好大喜功的创业者注定只是烧钱的主儿。
6 信念坚定,但能根据新情况随时调整
优秀的企业家必定是信念坚定的人。他为着创建出伟大企业的理想,可以放弃一切。他一旦形成自己的经营理念,并谋划出最佳的市场营销模式,就会毫不犹豫地贯彻。但既然他有敏锐的判断力,那么,当市场发生了新变化时,他又很快根据市场的新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方案。事实上,一个能够灵活适应市场变化的人,在你与他讨论商业计划书时,你总是能够感觉到在他脑海里已经事先想好预备方案。而一个固执地认为现行的方案是最佳方案的创业者,在将来往往会过于留恋既定的方案。
7 具有坚定的自主意识,又能与人合作
创业家通常坚信自己就是命运的主人。面对失败,从不怨天尤人。即使是好运气对于他的成功起到了一定作用,也总认为是自己抓住了机遇。他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而从来不将自己附属于某个权威。他不希望被人控制与指挥,而总想控制与指挥别人。但即使如此,任何一个成功的创业者都应该懂得“一个好汉三个帮”的道理。所以,如果你发现你面前的这位创业者缺乏起码的包容力和与同事、与创业投资家合作的精神时,则最好是早点与他道“再见”。
8 精力充沛,又能紧张而有秩序地工作
创业者通常必须超负荷地工作,所以,没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则显然难以胜任创业的重任。但精力充沛不等于忙乱地工作。一个优秀的创业家总是既有紧迫感,又能有条不紊地工作。假如一个创业者连重要的商务会谈(包括与创业投资家会晤)都不能按时赴会,或者总给人一种兴冲冲的感觉,则这位创业者多半难以做到紧张而有秩序地工作。当你连续一整天甚至几整天与他讨论商业计划书并随时质问各种问题,而你身边的这位创业家仍能不觉疲倦地从容应对,则说明他至少在这方面能够胜任创业家一职。
9 乐观豁达,坚忍不拔
一个健康的创业家通常属于被著名心理学弗洛姆称为具有“创造型人格”的人。由于他把创造作为他人生的使命,所以,也就不会在乎一时一日的得失。因此,一个高境界的创业家从气质上就能感觉出他的爽朗、乐观与豁达。他不凡的气度总是可以让他从从容容地面对一切,包括面对创业投资家的各种质询。正是由于他们具有这种气度,所以,他们通常具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并且善于与人交谈。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也总是能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应对,并表现出百折不挠的精神。美国的汽车大王福特就曾说过,失败不过是重新开始的一个机会。
10 敢于承担责任,又能激流勇退
综合标准化 篇12
近年来, 一种被称为“二次原料工业”的矿产资源再开发——尾矿综合利用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缓解资源供需矛盾、减轻环境污染压力的重要途径。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通过尾矿的开发利用, 大幅提高了尾矿资源利用率, 降低了资源浪费, 改善了环境, 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我国资源需求与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 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尾矿作为可再利用的矿产资源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为了加大推进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开发的力度, 2010年4月,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国土资源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联合发布了《金属尾矿综合利用专项规划 (2010‐2015) 》, 这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发展生态文明,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
尾矿综合利用涉及面广、难度大, 与矿产资源的一次开发相比, 尾矿的综合利用技术更复杂, 对尾矿产品的质量控制要求更为严格。而标准化作为重要的技术支撑, 在尾矿综合利用过程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应给予高度重视和统筹规划。
二、尾矿综合利用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制约的必由之路
随着现代工业的飞跃发展, 可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日益减少, 原矿品日趋贫乏, 尾矿作为二次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特别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 一些矿业比较发达的国家, 如前苏联、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南非等, 以及一些本国资源相对贫乏但经济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 如日本、德国和英国等, 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加强对尾矿开发利用的研究工作, 同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 强化尾矿资源的开发力度, 保障尾矿产业的顺利发展。由于政府的重视和政策措施有力, 这些国家的尾矿开发利用成效显著, 尾矿综合利用率达60%以上, 如德国包括尾矿在内的各种工业废料的利用率已达80%左右, 欧盟一些国家正向无废物矿山目标迈进。尾矿的充分开发和利用, 缓解了资源需求与资源短缺的矛盾, 减轻了环境污染, 成为这些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方式, 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我国98%的能源和80%的原材料来自矿产资源。根据国家安监总局统计, 我国现有矿山15.3万个, 采矿和选矿过程中产生大量尾矿, 而堆放这些尾矿的场所 (称为尾矿库) 就有12718座, 尾矿堆积总量达80.46亿吨, 而且还在以每年近10亿吨的数量增长, 其中大多数为金属尾矿。由于我国各地技术发展不平衡,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选冶技术差距很大, 大量有价值资源存留于这些堆积量巨大的尾矿之中, 而我国绝大多数尾矿尚未被综合利用, 综合利用率不足10%, 尤其金属尾矿的利用率更低。据专家测算, 如果对现堆存尾矿中的有价元素进行回收和利用, 每年可创造数千亿元的产值。尾矿堆积需要占用大量土地, 截止到2005年, 尾矿堆积占用土地1, 300多万亩。此外, 在采矿过程中, 有的需要加入药剂, 这些药剂会残留在尾矿中, 尾矿中所含的砷、汞等污染物质会随尾矿水流入附近河流或渗入地下, 严重污染河流和水源, 对环境造成极大危害。因此, 做好尾矿综合利用工作, 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有利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有利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减少占用土地, 是解决我国目前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制约的必由之路。
三、尾矿综合利用需要标准化
尾矿的开发利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根据尾矿的物理化学性质, 采用成熟的回收技术和选择适宜的利用途径进行。它必须经过勘察、组分、选冶、生产等各个层次和环节。为了保证每个层次和环节顺畅的衔接、科学的管理和有效的监督, 就要在尾矿开发过程中的设计、生产、流通、运输、使用等各个环节制定和使用标准。尾矿产品的技术标准将促使企业利用技术手段保证产品质量,
提高资源利用率, 从源头上减少资源的消耗和防止二次污染的产生;尾矿开发利用的管理标准将有助于企业完善资源配置、产品设计、生产管理、物品运输等方面的制度, 促使企业利用管理手段提升资源利用率, 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尾矿开发利用的工作标准将有助于明确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尾矿开发利用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使得各参与方目标清晰, 责任明确。所以, 标准化是连接尾矿开发利用在研发、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纽带, 是顺利推进尾矿资源综合利用, 规范和促进尾矿产业有序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障。
四、我国尾矿综合利用标准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 我国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经过不断发展, 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的整体技术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但由于尾矿综合利用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 制约了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的跨越式发展。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该领域尚未建立起尾矿综合利用标准体系, 国家和行业标准在种类和数量上很少, 而现有的国家和行业标准不配套, 标准的系统性和协调性较差, 内容交叉重复, 技术要求和指标不统一, 影响了尾矿综合利用的有序开展。二是企业所采用的标准几乎都是借鉴或参照相关行业标准, 没有充分考虑产业的特殊性, 而企业自行制定的企业标准质量不高, 导致其技术、工艺和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影响了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三是尾矿综合利用产品的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和环境检测体系不健全, 对产品质量和环境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检测。四是尾矿综合利用标准推广实施力度不够, 标准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五、实施尾矿综合利用标准化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 加快建立尾矿综合利用标准体系
国家《金属尾矿综合利用专项规划 (2010‐2015) 》 (简称规划) 中指出:要大力推进尾矿综合利用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工作。建立标准体系建设的着眼点, 要以保障尾矿综合利用产品品质和安全为基础, 以提升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为目的, 按照《规划》中确立的到2015年全国尾矿综合利用率达到20%的要求, 围绕《规划》所确立的经济附加值较高的铁尾矿、有色金属尾矿、黄金尾矿等重点领域的综合利用, 以尾矿中有价金属回收、尾矿整体利用生产建筑材料、尾矿充填采空区、尾矿农用肥料、尾矿复垦等项目为重点, 在保证尾矿库安全和无二次污染的前提下, 以产品为单元, 以尾矿特性、排放条件、存储条件、区域产业结构、市场需求、加工储运、销售等全过程为链条, 以促进尾矿产业发展为目的, 构建高质量的尾矿综合利用标准体系。
当前, 要加快尾矿资源综合利用标准体系建设步伐。一是加快制定尾矿资源综合利用标准建设发展规划。尾矿综合利用标准建设发展规划涉及的领域宽、部门多, 要从综合利用标准建设的总体需求出发, 加强协调和合作。同时要根据政府宏观管理的要求, 紧紧围绕国家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产业政策和国家《规划》中确立的重点领域和项目, 确定尾矿综合利用标准建设发展规划。二是加强尾矿资源综合利用标准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我国尾矿综合利用标准化工作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尚有差距, 各重点领域间仍存在采标情况不均衡等问题。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在深入跟踪、分析和研究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国情, 提高我国采标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三是加快尾矿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尤其要加快国家标准制定的步伐。积极采用国内外科研新成果, 不断提高标准的技术含量和前瞻性, 使标准成为科技创新转化为先进生产力的桥梁;通过提高标准技术水平, 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技术和产品, 促进尾矿综合利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出发, 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则, 着力提高标准与市场的关联性, 不断增强标准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广泛征求和协调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提高标准之间的协调性、配套性和标准的可操作性。
(二) 完善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质量监督检测体系
《规划》中指出:要建立健全尾矿综合利用产品的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尾矿尤其是金属尾矿作为一种二次矿产资源, 其所含重金属离子, 甚至砷、汞等污染物质比重很大, 有些中小型企业如果没有先进的分离技术和先进设备, 有些污染物会含在所生产的产品中, 为了防止二次污染, 加强对尾矿产品尤其是生产建筑材料和农用肥料等与人民生活、健康息息相关的产品进行严格的质量监督检测至关重要。因此, 要建立健全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质量监督检测体系。整合、充实、完善现有国家级、部级质检机构, 消化吸收国内外科研成果, 完善检测手段, 提高检测水平。地方检测机构要根据当地需要, 以贴近企业为原则进行完善和补充。
(三) 建立健全尾矿综合利用污染防治环境指标评价体系
尾矿综合利用的原则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建立完善的尾矿综合利用污染防治环境指标评价体系, 就是最大限度地解决尾矿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为我国尾矿产业走“绿色尾矿业”的发展之路确立相应的技术评价指标, 也为我国的矿产、环保等部门提供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环境评价体系, 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落实到尾矿综合利用的过程中, 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
(四) 加强领导, 狠抓落实, 大力推进尾矿综合利用标准化的顺利实施
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部门的作用, 将推进尾矿综合利用标准化与尾矿综合利用产业化结合起来, 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引导、标准化科研机构与企业分工明确的工作体系, 通过项目、资金、政策等激励措施, 发挥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 推动尾矿综合利用产业全面实施标准化。要建立相应的研究和工作机构, 确保技术上有人做, 工作上有人抓。
加大标准宣贯力度, 组织行业协会和标准化机构等积极开展标准宣贯培训活动。引导和激励企业贯彻执行标准, 提高企业贯标意识, 增强企业贯标能力, 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标准, 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健全标准实施的信息反馈渠道, 及时收集标准实施情况, 组织开展标准实施效果评估工作, 推进标准贯彻实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科学技术部, 国土资源部,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金属尾矿综合利用专项规划 (2010-2015年) [R].2010-04-11.
[2]刘洋.尾矿利用重在建立标准[J].北京: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2010 (11) .
[3]戴自希.世界金属矿山尾矿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前景[D].北京: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促进矿产资源循环利用论文集, 2005-12.
【综合标准化】推荐阅读:
综合标准化综合标准05-26
标准化综合评分09-25
农业综合标准化10-27
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10-09
门店综合检查考评标准08-20
推进农机作业标准化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10-22
综合布线系统验收标准和基本要求06-29
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答案10-01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与评价标准07-25
医务科二级综合等级评审标准目标责任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