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用标准化

2024-06-29

军用标准化(精选7篇)

军用标准化 篇1

引言

军用航空装备修理工作是完成作战、训练飞行任务必不可少的技术保障, 也是航空作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其他科学技术一样, 航空装备修理也在不断发展, 且随其与现代科学技术中的许多先进理论、方法相结合, 逐步形成了一门特有的技术学科, 是现代航空科学理论的重要分支。几十年来, 具备了基本适应部队作战、训练需要的修理能力, 建立了一支具有一定修理能力的人员队伍, 积累了丰富经验。然而, 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 我国的航空装备修理需要系统、规范的理论指导, 在航空装备修理已经成为航空装备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情况下, 需要标准支撑和助推航空装备修理规范化修理。因此, 如何构建航空装备修理军用标准体系, 提升标准对航空装备修理的引领、规范和支撑能力, 以及规范军用航空装备修理工作, 迫在眉睫。

1 发展现状

目前, 我国军用标准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和发展, 但从标准领域范围来看还不平衡。其中, 设计制造方面的标准比较全, 空中装备板块的国家军用标准体系 (如图1所示) 也非常完善, 唯独维修方面的标准却十分不足, 发展缓慢, 且由于修理和研制在要求和内容上有相当大的差异, 不能简单直接地借鉴采用, 这就导致修理类的标准更少、无法满足修理工作对标准的需求。因此, 需大力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加大这类标准的编制力度, 力求系统配套、体系完整。

随着航空装备修理数十年的发展, 已经形成了相对规范化的要求、规定等, 但现有的各类规定之间并非完全协调一致、衔接到位, 逻辑也并非完全清晰, 信息化、管理等方面要求不详细, 未能指导修理工作等[1]。若有一套完善的标准体系, 不仅起到重要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 还能够实现修理行业的“统一判据、统一要求”这一当务之急。

2 体系构建

2.1 构建思想

标准体系是由实现特定目标的,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标准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因此建立时需统筹管理, 遵循体系构建目标, 建立一个核心的系统总体框架, 扣动这个核心整合各类信息, 最终把体系建立起来。构建航空装备修理国家军用标准体系时的核心和主线应是“修理”, 重点突出这一主题, 做到内容完整、水平先进、与国际接轨、满足修理标准体系建设。

2.2 体系框架

航空装备修理是航空装备全寿命中的一个寿命阶段的技术活动, 是为恢复装备的良好技术状态而进行的各项技术活动。体系框架内容主要包括:修理技术标准、图文管理、大修时限和寿命、修理用零部件制造、现场技术管理、质量管理、质量记录的编制与填写、修理科研、关重件和关键过程管理等, 因此满足航空修理全过程对航空装备修理的需要的体系框架应由这些内容构成:航空装备修理的可靠性要求、技术状态管理、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技术文件管理、工艺技术管理、检测和试验设备管理、检验、验收和试验技术要求、质量记录编制与填写要求、包装与运输、修后的交付与售后服务等[2]。

另一方面, 体系框架在制定时, 编制上层标准应考虑修理与设计、制造结合 (修理工厂与设计所、制造厂) 的对接, 包括文件、设计工具、管理方法的对接, 在建立体系表时将已有相关标准纳入航空装备修理国家军用标准体系表中, 同时考虑提升军用航空装备修理行业的核心竞争力[3]。但与此同时, 仍要抓住“修理”这一核心和主线。

现存的修理方面的各类规定众多, 考虑在将现存的规定纳入体系时, 需对其进行整合、优化并充实, 形成形神具备的标准体系。对于不能满足需要的缺项应梳理编制。

因此, 建立体系时需综合分析, 力求全面配套、层次合理、分类恰当、内容完整, 保证形成一个协调、配套、完整的标准体系。

2.3 原则与内容

体系构建的原则包括三大方面:

(1) 立足于修理这一属性。研制是形成产品的技术状态, 而修理是恢复其技术状态, 研制方面的标准可以借鉴, 但不能完全指导修理。比如电路板的修理:电路板的设计和制造标准都存在, 但属于生产、是一种创造, 而修理是在其已有的基础上修复, 制造的标准也不能用于修理。大面积高集成电路模块及表面贴装技术应用, 维修过程中采用传统的修理模式极易造成印制板基材不可逆转的损坏, 不规范的修理方法也容易形成质量安全隐患。规范修理要求、确保标准的配套是航修企业达到深修精修、迅速恢复装备性能、有力保障部队作战训练任务的必需, 但不能为了标准而标准, 在技术没有成熟或其他问题存在的情况下, 而简单生搬硬套研制类标准、只是做简单的名称替换工作, 这类情况在编制企业标准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其他的原因出现过, 所以建议做到对标准的内容及范围深入研究, 把握修理的属性, 必须立足修理、满足修理、规范修理[4];

(2) 将修理中的成熟经验固化。制定标准不是用来看的, 而是指导规范实际工作的。应注重将修理中的成熟经验经过论证后形成标准, 对实际指导会更深加入。若不能指导修理或只是将制造简单引用, 还不如不做。宁缺毋滥方能提升航空装备修理质量;

(3) 考虑信息化管理的需求。航空装备研制过程中已大量采用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修理是研制的下一个环节, 信息化在航空装备修理过程中也在逐步推进, 所以在标准制定过程中, 建议考虑信息化的管理要求, 利用网络、信息化手段管理的相关要求, 规范传递信息方式。只有适应发展、不断创新并逐步规范, 方能立足并不断进步。

综上, 军用航空装备修理标准体系可从修理技术环节标准、通用专业标准、各系统修理标准等方面建立, 如图2所示。

3 人员规划

首先, 体系建立标准中的编制人员应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良好的民主作风和较好的文字水平;熟悉《国家军用标准制定工作管理办法》和《国家军用标准编制工作导则》等标准化法规;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 能熟练使用国家军用标准编辑器, 编制组应对标准的技术内容和质量承担责任。此外, 成员要少而精, 并保持相对稳定, 无特殊原因不宜变动[5]。编制组应由修理专业技术人员、标准化人员共同构成, 遵守标准化规定要求的同时, 也要掌握修理行业的一些俗语、术语、规范等;

其次, 目前标准基本上是企业申报, 申报单位和协会组织完成制定。当标准由技术比较领先或产品比较单一的企业制定时, 要求往往会比较严格, 或高于其他企业水平, 或不能指导规范修理行业工作, 执行具有局限性。所以在编制组纳入各单位相关人员评审时, 他们的意见尤其重要;

最后, 既然是装备修理标准, 标准编制更多需要航空装备修理行业的技术、管理人员来参与, 而他们的整体技术水平或对标准的认识有限, 那么就要求激励这些人员编制标准的热情, 以及将其工作成果、经验转化为标准的信心, 同时提高对标准的认识、加强标准编写理论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

4 结束语

军用航空装备修理国家标准体系的建立任重道远, 是挑战也是契机。紧密结合产品修理特点、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 抓住航空装备“修理”这一主线, 在修理实践中总结、升华和积累, 最终形成一个水平先进、内容完整、满足修理需求的标准体系, 可为航空装备修理事业添上重要一笔, 为国家军用航空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卢宏.标准体系创新构建[J].航空标准化与质量, 2012 (6) :31-34.

[2]唐民锋.美国军用航空装备维修保障体制[J].航空维修与工程, 2016 (4) :20-23.

[3]唐民锋.从F-135发动机技术特征展望军用航空发动机维修保障模式的发展趋势[J].航空维修与工程, 2015 (10) :41-44.

[4]顾明星, 王瑛, 王莉莉.军用航空再制造发动机相关概念和标准探讨[J].航空制造技术, 2009 (17) :89-91.

[5]谢勇, 王凯.对军用航空装备技术保障标准化工作的思考[J].航空标准化与质量, 2013 (3) :9-11.

军用标准化 篇2

本工程为萍乡市蚂蝗河综合整治及山下内涝区整治工程道路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施工总承包工程。在本单位管井管线施工范围内有直径约15mm的地下军用通信电缆一条,军用电缆位于本单位施工管线红线往路中进来2.5米位置与施工的管线平行走向,根据管线施工设计及现场实际军缆确定情况,我项目部本着不影响国家建设,确保电缆完好畅通、安全第一的原则,在施工中采取以下措施,切实有效的保证地下军用电缆的安全。

一、施工准备

1、在施工前,对工人做好安全及注意事项交底,认识到军缆的重要性,加强工人在施工中的责任心意识,树立和提高企业形象。根据现场甲方提供的地下管线说明及周围的情况细致认真挖好探坑,对地下军缆埋深进行确定,在开挖电力管井管线施工前进行人工探挖,以探明地下军用电缆的实际走向和实际埋设深度,将地下军用电缆的实际情况和相应的保护措施上报甲方。

2、在管线探明后,通知建设单位主管负责人现场确认军缆情况,现场共同协商,确定具体保护方案。

二、地下军缆保护措施

1.在电力管线施工中军缆0.3米范围内不得使用尖镐或者钢钎,防止破坏缆线或戳砸,人工先挖等探明线路位置,采取刚性悬吊的方式进行保护,并对军用电缆进行加固保护,在保护之前,先用PVCΦ32管将跨域基坑部位的军用电缆进行包裹,确保军用电缆在悬吊过程中不受损坏,待悬吊工程完工,在管线施工中每间隔15米绑扎钢管或木方做人字支架悬挂保护,确保线路不下沉断裂,避免人为破坏或者机械设备等对管道造成碰撞损坏。

2.在现场标识“请勿靠近”“无关人员不准入内”等标牌,昼夜派专人现场巡视、保护,以便引起现场施工人员高度重视,夜间防止意外及破坏事故发生。

3.在电缆敷设区域内管线施工中进行土方回填作业时,应保证回填土压实度。当土方回填至电缆底部0.15米时,在其底部进行满砌240mm厚砖墙。电缆周边顶部严禁冲击回填,PVC管顶虚铺300mm厚细沙,500mm高内不准用电夯夯实应手夯夯实。在军用电缆保护区内不得堆放垃圾、易燃物、易爆物、对线缆有害的化学物品,不得以任何方式压占军用电缆保护区,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在施工中及时向甲方报告施工进度、施工中出现的问题等信息。

三、施工期间日常管理巡查

军用手枪诞生之路 篇3

指标论证 工厂签约

当国家需要装备一种新手枪时,首先要根据它的用途确定一系列的战术技术指标,如口径、杀伤力、有效射程、射击寿命、射击精度、故障率等等,还要尽可能明确一些功能要求,如互换性、适用环境等,最后还要对外形尺寸、人机工效以及新材料、新工艺的采用有所规定。新手枪的性能不但要高于同种用途的老式手枪,更要接近或超过国际上的同类。所以确定这些战技指标,首先要对它们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科学的论证。此外,由于手枪的一些战技指标如口径、初速、精度等与枪弹休戚相关,所以当新手枪不采用现有手枪弹时,枪和弹的战技指标须同时进行论证,如我国92式军用手枪和弹就是如此。

战技指标的论证工作由专业部门进行。军用手枪由军方的论证所承担,民用产品则由订购部门与研制部门共同论证拟订。军用手枪战技指标的论证工作细致而艰巨,为确定某一参数,往往要做上百次的试验。由于尚无新手枪,所有实弹试验只能用弹道枪进行。所谓弹道枪,就是由一根枪管和原始的闭锁、击发机构的简易结合,其中,枪管的内膛尺寸是关键所在。因为弹道枪的制造质量将直接影响试验的精确性,所以论证部门必须选择可信赖的工厂制造弹道枪。论证工作的进展往往缓慢而慎重,必须使每项战技指标既具先进性又切实可行,整个工作要历经数载寒暑才能完成。当确定了所有的战技指标并经上级部门批准后,需求方就可与工厂正式签订新手枪的研制合同。

如是仿制产品,则这一步就简单多了,只要从资料或样品测试中确定并经使用部门认可,就能列为合同中的正式技术指标。

几轮样枪 几番艰辛

自工厂接到研制合同起,新手枪的研制工作就正式启动了。设计程序为:先方案设计,再工程设计,最终设计定型。各阶段必须进行数次设计评审以确保设计质量。

▲试验前的最后一次检查,由工厂设计人员与参试人员共同进行

▲参试人员在计算射击精度

方案设计时要按合同要求对手枪进行总体设计,要有几个方案以供择优录用,必要时也可为某个方案制造原理性样枪,对方案结构加以验证。在对所有方案的先进性、适用性、可行性和经济性进行分析比较后,就可确定一种方案作为下一步工程设计的基础了。

工程设计是最具体和关键的一步,设计人员要将方案设计中的总体构思具体化为一个个枪械零件,并投入加工,如此产生新手枪的第一轮样枪。接着,就要对它进行各种测试,这时就不免出现各种故障和破损件。因为第一轮样枪只是在外形尺寸、基本结构上达到要求。第一轮样枪如能连续打完一个弹匣就令人满意了。接下来的几轮样枪都是针对各种故障而改进的,每做一轮样枪就接近一步设计要求。一支手枪往往要经过五六轮样枪才能“修成正果”。

在消除故障的可靠性试验中,主要通过实弹射击进行试验。对设计者来说,每一轮样枪的每一次试验都是关键,为确切掌握样枪状态,设计者大都要亲自射击试验。但是,由于枪的性能很不完善,样枪射击中都潜伏着一定的危险。某厂在做这类试验时,曾出现了不发火故障,运动件被卡死,膛内枪弹也取不出,试验人员排除故障时,无意中触动了扳机,却把原未发火的弹击发了。弹头撞到测试仪器的外壳后碎裂,反跳回来的弹片嵌入试验人员体内达十几处。还有一厂在试验时,未察觉弹头未射出枪管,当击发下一发弹时,枪管严重损坏并震伤了试验者的手。至于试验中因机构动作失灵导致走火等有惊无险的事情,也并不稀奇。所以说每一轮样枪都凝聚着研制人员的心血。

手枪可靠性试验中“残酷”的要算环境模拟试验了,这是考核手枪在热区、寒区、沙漠、尘暴、泅渡、暴雨等战斗环境中的可靠性,各项试验都有严格规定,这在国家靶场是非常正规的,本文后面再作详述。但在工厂研制阶段不必赴靶场试验,而是进行摸底试验,如在小靶房内放进多只电炉使室温升高,模拟高温环境;把手枪放入冷柜恒温后射击,代替低温试验;用喷头往枪上洒水代替淋雨试验;在箱体容器内放置转动的叶轮,倒入配好的泥水后将枪放入,代替浸河水试验等等。如枪的自动机运动能量不足,低温试验就很难通过;枪的密封性不良或加工粗糙,就无法通过浸河水试验。据说浸河水试验中的泥、水的比例与我国黄河水相似,所以工厂将该试验称为“过黄河水”。

当几轮样枪过后,主要的战技指标几近达到时,就要进行工厂鉴定了,这实际上是设计定型的“演习”。这一阶段要从总体上评审产品符合研究合同要求的程度。之后,就将进国家靶场进行设计鉴定试验。

枪进靶场 如临考场

国家靶场对工厂提交的正样机(最后一轮样枪)所做的各项试验严格按照国家试验标准执行。也许读者会问:被测试的枪已通过工厂鉴定试验了,再到国家靶场测试,应该没问题了吧?本文前面已讲过,工厂的鉴定试验由于条件所限,测试误差较大。另一方面,说来也许不信,枪有时会和人一样出现“怯场”。进靶场的几支手枪本是工厂选中的状态最佳的枪,可一到靶场,不免表现失常。这其实是一些偶然因素所致,但也使设计者对靶场试验多了一份神秘感和畏惧感。

靶场试验首先是对工厂提交的全部样枪的外观、尺寸、弹簧力、硬度等进行静态检查,接着是对自动机运动速度、枪口初速、理论射速等动态测试,这样就掌握了枪的技术状况。之后按测试枪的自动机速度大小依次编号,以便分组进行以后的各项试验。第三项为安全性试验,用教练弹对3支枪进行多项操作,还要在其中1支枪内装上1发带底火的弹壳,将其以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向从1.2m高处跌落到水泥地面,以考核手枪跌落后是否能正常射击及手枪保险机构是否可靠,是否出现“走火”现象。第四项为精度试验,考核3支枪的命中精度及散布精度。第五项是常温下的不同射击姿态试验,考核3支枪在平射、仰射(射角80°~85°)、俯射(射角-80°~-85°)及变动射角过程中的射击可靠性。由于这几项试验与工厂所做的条件相差无几,所以一般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第六项就是至关紧要的环境模拟试验了,共有8种模拟环境,即要做8小项试验,用同样3支枪试验。第1、2、3小项分别为高温、低温、扬尘试验,这3项试验的场地相似,均为十几平方米的密封室,内有1~2个射击孔,为保持室内环境,射击孔较小。试验室一侧为设备房,各自有制热、制冷及配置尘土的装置和鼓风机。通过风口,以一定风速将热、冷空气及尘土吹入试验室并使之均匀循环。高温试验时,室内气温高达50℃,枪弹的膛压升高,威力要比平时大得多,以考核枪械零件的强度。但手枪设计的强度余量一般足够,所以高温试验尚容易过。至于低温试验就不同了,这里绝不是工厂的冰柜能比的。在-49℃的阵阵寒风中,弹的膛压降低,自动机的运动能量受到严峻考验,难免出现种种故障。为确切掌握故障情况,设计人员同射手一样穿上皮衣、皮裤、皮靴,戴上皮帽、口罩、手套,和自己的枪在严寒中共同苦战。接下来进行的是扬尘试验。此时,试验室内尘土滚滚,伸手不见五指。尘土细如面粉,在枪上见缝就钻,枪内的运动件无一幸免,运动阻力骤然增大,有些产品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沉沙折戟了。第4小项是淋雨试验,试验室内布满了喷头,水以一定的强度洒下,枪就在“雨”中进行射击。第5小项扬尘淋雨试验,即手枪在扬尘试验后不得擦拭直接进行淋雨试验,渗入的雨水把枪内的尘土粘得更紧,手枪的运动难度就可想而知了。第6小项是砂尘试验,考核枪在沙漠地区时的可靠性,砂尘粒度略大于扬尘试验的尘粒,其难度也略低于扬尘试验。第7小项是浸河水试验,试验场地为一环形水池,水在叶轮搅动下“川流不息”,按比例倒入和扬尘试验一样细的泥土,水池立刻就成了一条浊流滚滚的“小黄河”。枪置于水中以不同方向承受水流,到一定時间取出射击。第二阶段则还要在水中放入同样多的泥土,使其浓度增加1倍再进行试验。流水无情地将泥沙灌入枪内,使原有的润滑剂荡然无存,运动机构中各种弹簧的功效也大打折扣,运动不畅,故障增加。尤其是供弹机构,如弹匣设计不良,供弹就会时断时续无法击发。有的手枪就在此搁浅了。最后一小项是盐雾试验,考核枪在沿海地区中的可靠性。将枪装入一个箱式容器,箱内喷洒配制的盐雾,1~2天后取出射击,枪必然有所锈蚀,但对其故障却有着严格限定。所有这些环境模拟试验,对枪的放置方位,介质大小、流速、浓度及试验时间、次数等有严格规定。

如果手枪能在变幻莫测的环境模拟试验中顺利过关,那么接下来极为关键的第七项综合寿命试验,将再度揪紧设计者的心。该试验规定手枪的射击寿命3000~5000发,按一定比例分配于常温(20℃)、高温(45℃)、低温(-40℃)环境并平分成两轮循环进行射击,共有2支手枪参试。这项试验中,由于每个阶段单支枪的射弹数达1000发左右,因此每次需要射击2~3小时,而且每发射200发后的擦枪、涂油时稍有疏忽也会造成故障。由于在整个寿命试验中只允许千分之二、三的故障率,虽与世界名枪仍有差距,但在我国现有条件下已非同寻常,如能顺利通过,则新手枪至此就已胜券在握了。综合寿命试验中最后还要做勤务使用强度试验,这是用另一支枪做与射击寿命相同发射次数的空枪击发,并做跌落试验(与安全性试验结合做)及射效试验,以考核手枪在勤务使用及运输中的可靠性。

接下来是第八项勤务性试验,将6支枪进行分解结合,零部件互换,考核枪的机械相容性;既有教练弹又有实弹进行发射,以考核手枪日常操作中的可靠性。

最后进行的是射击效力试验,将1支枪夹紧在枪架上,在有效射程处向用肥皂制作的模拟生物目标靶射击,以测试其对目标的杀伤力。

上述试验中有些项目内容较多,往往分成几个阶段即几个小项。一般来说,手枪要做大小39项试验才算最终完成。有些试验难度不大,本文未提及。

新手枪通过国家靶场规定的各项试验,表明其设计取得成功,但要使它真正到达使用者的手里,还需工厂设计人员在以后的生产定型阶段继续拼搏。这就是后话了。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军用手枪的诞生,经历了诸多风风雨雨,但正是这些严酷试验,才造就了值得信赖的优秀手枪。◆

(编辑/王晓涛)

▲扬尘试验时,室内尘土滚滚,工作人员须穿工作服、戴面具进入试验室

军用标准化 篇4

片上系统(System on Chip,So C)芯片在性能、功耗以及成本等方面具有优势,成为当今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及产品创新的主流,可以有效满足军事装备电子系统多功能、小型化的发展需求[1]。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IP)核及其复用技术是So C设计的基础,使用IP核能够降低So C产品的设计风险,缩短开发周期。

标准作为引领和支撑先进技术应用的重要手段,是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对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在军用产品研发过程中,可以将高技术指标、成熟工艺及过程控制等先进技术固化成标准,使标准充分体现军事需求,并指导后续产品的研制生产[2]。针对军事应用的需求和特点,充分利用现有的民用科技成果和成熟技术,结合国内外行业标准对于军用IP核的适用性,总结和分析军用IP核的关键共性技术,构建统一完备、科学合理的军用IP核标准体系,可以为IP核的开发提供技术规范和标准指导,保障IP核的质量与可靠性,形成军用IP核准入机制,促进军用IP核的自主可控和推广应用。

1 IP核标准体系现状

目前IP核产业发展非常迅速,IP核的来源较为丰富,许多企业、机构在大力开发相关的技术和产品。例如,企业自主研发积累IP核,这些IP核往往是由内部开发的IC芯片改进而成,具备了IP核的基本特征;设计服务公司专门提供不同形式、功能、层次的IP核;EDA工具公司利用技术和工具优势开展IP核业务;Foundry厂商也在推广IP核,这些IP核通常与生产工艺紧密相关。此外,还有专业的IP核交易平台构建了IP核库,为IP核检索、转让提供渠道和途径。不同来源的IP核在文档结构、数据格式以及信息描述的详细程度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影响着IP核的转让交易与集成应用,因此IP核的标准化显得尤为重要。

在IP核的标准化进程中,虚拟插座接口联盟(Virtual Socket Interface Alliance,VSIA)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VSIA成立于1996年,是最早开展IP核标准制定的国际组织,其成果形式分为规范(Specifications)、标准(Standards)、技术文档(Technical Documents)。VSIA在2008年停止运作,把一些尚在运行的工作移交给其他产业组织。VSIA标准为IP核的开发、集成和复用提供了技术方案,对于IP核的复用设计和交付使用具有指导意义。

除了VSIA,国际上还有其他一些组织,如SPIRIT、OCP-IP等,也在IP核标准领域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2006年,中国集成电路IP核标准工作组(IP Core Group,IPCG)在参考VSIA相关标准的基础上,编制了11项电子行业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内容与VSIA基本一致。

虽然IP核标准化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标准被认可接受的程度有待提升,推广应用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VSIA标准对设计方法学的描述较多,制定的标准“过于抽象化,缺乏具体性”,没有一个可以供IP核设计者参考的设计流程[3]。一些具有技术优势和行业影响力的企业采用的IP核开发流程以及配套的交付模式,几乎形成了一种事实标准,行业组织推出的标准很难在这些企业内部推广。

目前,IP核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但是相关的军用标准非常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IP核技术在军用方面的应用和推广。行业组织推出的标准主要面向民用领域,虽然对于军用IP核的开发和使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由于军用IP核的特殊应用场景,对可靠性、安全性、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的要求非常高,所以对这些标准只能合理借鉴而不能简单照搬[4]。

军用IP核标准对于研发自主可控的IP核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军用IP核标准体系势在必行。根据军用IP核开发的实际需求和交易机制的特点,建议将军用IP核标准体系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关键技术为核心的基础标准,一类是以具体IP核产品为核心的产品规范[5],如图1所示。

目前,已经发布实施的《军用集成电路IP核通用要求》(标准号GJB 7715-2012)是基础标准,规定了军用集成电路IP核的设计、验证、实现、检验、交付等要求,适用于军用集成电路IP核的开发、转让和集成过程。

2 关键共性技术分析

2.1 交付项要求

IP核的交付项承载了IP核不同层次的描述信息和特征化的属性规定,在表现形式上可分为文档交付项、数据交付项。确定IP核的交付项要求时,应以应用为导向,为IP核用户提供使用IP核的必要信息。

2.1.1 强制类型

根据IP核交付项的重要程度,其强制类型可分为强制、条件强制、推荐、条件推荐等4类。由于IP核种类繁杂、功能多样、规模各异,制定IP核交付项要求时,应保持交付项内容统一连贯,避免交叉重复,遵循“最小子集”原则,即:对于IP核应具备的充分而必要信息,如果缺失就会影响IP核的正常应用,则要求强制交付;而对于IP核的某些信息,若缺失,不会影响IP核的正常应用,但是若具备,有利于对IP核的了解和使用,则建议推荐交付。

强制交付项是IP核集成应用的基本要求,也是IP核交付项的核心所在。强制交付项是一个相对固定的集合,比较容易界定,而推荐交付项的范围难以收敛,即使对于同一类IP核,由于可能的应用方向和领域不同,IP核用户期望的推荐交付项内容必定会有所差异,所以很难列出所有的推荐交付项。是否提供推荐交付项,可以认为是IP核开发者的一种自发行为,能够提供多少推荐交付项,则是IP核开发者研发能力的一种体现。推荐交付项是IP核质量评测的加分项,该项内容越丰富,越有助于IP核的集成应用,能有效提升IP核的用户体验效果。

2.1.2 文档交付项

由于不同种类IP核之间的差异很大,文档交付项应具备的内容千差万别。在IP核标准制定过程中,应重点对文档的强制类型和必要的基本内容进行约束。对于文档的编制方式、撰写风格以及内容的丰富程度,很难精确量化和细化,因此不做具体要求。文档交付项虽然不直接用于IP核的集成应用流程中,但是对于深入理解和顺利应用IP核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结构合理、层次明晰、详细规范的文档交付项是成熟IP核的必要条件,文档交付项的完备程度直接影响到IP核的应用效果。目前国内的技术人员往往“重设计、轻文档”,反复的设计迭代和修改往往容易忽略文档工作的完善。为降低技术风险、统一设计状态、避免无效的资源和时间开销、降低人为因素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差异性影响、保障研发各环节的可追溯性,在研发的各个阶段必须提供各种文档输出,并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归档[6]。

IP核文档交付项一般包括功能手册、验证手册、应用手册、交付项清单以及目录结构文件等,必要时还需要提供测试手册。需要说明的是,设计手册涉及IP核开发的内部细节,考虑到知识产权保护以及IP核交易的实际需求,对IP核设计手册不做交付要求,由交易双方另行约定。

以硬IP核为例,GJB 7715给出的文档交付项列表如表1所示。

2.1.3 数据交付项

数据交付项是IP核特征化的重要载体,其中的应用信息与EDA工具有很大的关联性,数据格式很多是由主流EDA工具厂商定义的,在IP核在开发以及集成过程中,需要借助不同的EDA工具完成各种数据格式的生成与使用。

对于不同类型的IP核,由于实现方式和应用环境的不同,数据交付项的内容不尽相同,可以根据IP核的开发、应用流程对交付项进行细分归类。例如,在GJB7715中,硬IP核的数据交付项分为功能验证交付项、时序分析交付项、物理设计交付项、物理验证交付项、硅验证交付项、系统应用交付项等。以物理设计交付项为例,其要求如表2所示。

数据交付项与文档交付项的区别在于两者的目的和作用不同。文档交付项的目的是说明和指导,从文字形态上对IP核的功能、验证、应用等信息进行详细的描述,用于指导IP核的集成应用。数据交付项的作用是证明与应用,通过一些过程文件或者结果报告,证明IP核的具体实现和实际性能,而逻辑设计或者数据模型可以应用于IP核的集成流程中。

军用IP核的交付项要求可以参照和借鉴VSIA和中国集成电路IP核标准化工作组发布的标准,在合理引用的基础上进行适当修改,广泛征求IP核研制单位和用户单位的意见,使之形式上符合国家军用标准编写规定,内容上体现军用IP核自主可控的特殊要求。

2.2 质量评测

军用IP核质量评测对于保证IP核开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GJB 7715规定,IP核开发者在交付IP核之前,应向评测机构提出质量评测申请。为了保证IP核质量评测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可靠性,可以借鉴民用领域的研究成果,引入第三方质量评测机制,构建专业独立的第三方质量评测平台。

国际上影响较大的IP核质量评测方法是VSIA发布的QIP(Quality IP)度量工具。QIP由交互式的电子数据表组成,从IP核集成评估、IP核开发评估、IP核供应商评估3个方面对IP核打分。2007年,QIP移交给IEEE DASC(Design Automation Standards Committee),后来形成IEEE 1734-2011标准。QIP对于IP核质量评测研究具有启发意义,很多相关的研究借鉴了QIP的方法和思路。但是,QIP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问题设置过于抽象,主观评测所占比重较大,实用性不强[7]。

目前国内IP核质量评测研究主要集中在民用领域,在评测方法和流程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实际应用还存在着局限。例如,生成的质量评测报告比较粗略,不同IP核之间的质量区分度不明显,难以真正反映IP核质量的特征和差异。评测案例不具有普适性,不能适应规模化、规范化的IP核质量评测需求。

在IP核质量评测的具体操作流程中,可以采取主客观结合的质量评测方式。主观质量评测根据IP核“是否”具备特征属性或者符合期望要求,结合相应的权重分配,给出评分或等级。客观质量评测一般是在EDA工具环境下验证IP核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对IP核开发过程中形成的设计数据和支持文件进行确认。为了在实际条件和集成环境下考察IP的质量,可以考虑将硅验证、应用验证等内容纳入客观质量评测的范畴[8]。

对于不同种类、不同形态的IP核,质量评测具体的实现方法和操作流程差异较大,需要不断积累经验和技术,提高质量评测的应用能力和实际效果,对IP核的质量评测结果进行客观定性、准确定量,为IP核用户评估、选用IP核提供参考,同时为IP核开发者提供反馈意见和改进建议,引导IP核开发者有意识实现开发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保证。

2.3 测试方法学

测试是确定或评估电路功能和性能的重要方式,对于验证设计、保证质量、分析失效以及指导应用具有重要意义[9]。

传统的板上系统(System-on-Board)和So C设计具有很强的功能相似性,但是两者之间的测试方法非常不同。对于板上系统,IC提供者对系统中IC元件的设计、制造和测试负责,而系统集成者一般只需关心IC元件之间的互连。在So C设计流程中,交付使用的IP核仅仅是一个模型,不可能在此阶段进行制造测试。因此,系统集成者不仅需要负责IP核之间的互连逻辑测试,还要关注IP核自身的独立测试[10]。

IP核独立测试是IP核流片制造后进行的测试,用于表征IP核本身的性能。在GJB 7715编制过程中,征求IP核研制单位和用户单位意见时,对于IP核独立测试与传统IC芯片测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讨论较多。基于现有的技术能力和条件,IP核的独立测试一般采用传统IC芯片的测试方法和流程。然而,由于IP核的交付形态、属性特征以及应用方式均有别于IC芯片,IC芯片测试方法在反映和呈现IP核真实性能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例如,封装测试时的封装引脚、寄生参数以及测试板等,裸片测试过程中测试仪器的去嵌入、校准等,这些因素会影响IP核的测试性能。如何去除这些影响因素,或者对其进行建模分析,拟合测试结果与模型参数,从而得到真实的性能,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另外,IP核的集成环境与测试环境之间的差异也影响测试结果的适用性。

除了IP核自身的独立测试外,由于IP核嵌入So C后失去了可观测性和可控制性,IP核测试还需要考虑IP核与用户自定义逻辑或其他IP核的测试连接方法,即IP核/So C协同测试,以实现测试复用和测试资源共享。IP核/So C协同测试中,与So C相关的问题,如测试访问机制、测试调度策略等,由So C设计者解决。为了支持IP核/So C协同测试,IEEE 1500是一个可行的技术备选方案,其定义了一种可扩展的通用测试结构,允许IP核的模块化测试开发、测试复用以及外围逻辑测试。IEEE 1500测试外壳(Wrapper)可以配合IEEE 1450.6芯核测试语言(Core Test Language,CTL)使用,为测试隔离、访问和控制等机制提供基础。IEEE 1500现在只适用于数字IP核,暂不支持模拟IP核测试。

目前国内与IP核测试有关的标准主要是IPCG编制的《集成电路IP核测试数据交换格式和准则规范》(SJ/Z11352-2006)。SJ/Z 11352包括了IP核测试交付项规范、IP的隔离和DFT指导原则等内容,侧重于IP核测试方法学描述,不能直接满足IP核测试的实际需求。SJ/Z11352面向的是民用领域IP核,缺乏对测试环境、测试约束的详细规定,难以适应军用领域对于测试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4]。

在军用领域中,现在还没有专门针对IP核测试的标准或者规范,只是在军用IP核基础标准中对IP核的测试方案、测试环境等提出了总体要求,IP核测试信息主要体现在硅验证交付项中。例如,GJB 7715要求硬IP核必须进行硅验证,强制交付测试手册、测试报告等;推荐对软IP核进行硅验证,测试结果可以作为软IP核应用成熟度、质量评测的参考信息和证明材料。此外,军用IP核宜支持可测试性设计(如扫描测试、内建自测试等),保证IP核集成后的可测试性,建议考虑IP核与So C之间的协同测试性。

军用IP核基础标准没有明确规定IP核测试的具体方法和流程,需要制定IP核测试的详细规范,明确不同种类、功能IP核的测试方法,用于指导IP核测试。

2.4 可靠性试验和检验

可靠性试验和检验是为了确保提交的产品符合规范要求。在目前的国军标体系中,与集成电路可靠性试验和检验有关的主要标准见表3。

军用集成电路与民用产品的重要区别在于,军用集成电路按照GJB 597A规定进行质量等级划分,并根据相应的质量等级要求进行可靠性试验和检验。质量等级是军用集成电路质量特性的量化指标,也是军用集成电路在生产、试验及检验过程中执行不同质量控制要求的体现和重要依据。GJB 597A规定的有关试验和检验主要包括筛选、鉴定和质量一致性检验。通过100%筛选尽可能地剔除早期失效芯片,筛选合格后的产品需要按照质量等级要求抽样进行鉴定和质量一致性检验[11]。

GJB 597A、GJB 548B主要针对微电子器件和小规模集成电路,GJB 2438A面向混合集成电路、多芯片组件,这些标准的适用范围难以涵盖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要求。IP核在规模、种类以及功能等方面已经与传统微电子器件、IC芯片产生了很大差异,军用IP核的可靠性技术面临着挑战:电性能的不可测性、环境与机械试验的不可模拟性、传统试验方法的不适应性等[12]。

IP核进行可靠性试验和检验时,需要流片制造得到实物样本。所有用于检验的样本在适当封装后,应进行封装检查,剔除由于封装引起的失效样本。所有IP核样本都应进行筛选,通过计算相应的允许不合格品率(PDA),判断检验批的质量水平,决定接收与拒收。IP核样本完成规定的筛选要求之后,应从组合好的检验批或检验子批中随机抽取样本进行后续的鉴定和质量一致性检验。

IP核鉴定是对样品进行的一系列完整的检验,根据不同需要对样品质量进行全面考核,目的在于确定IP核是否符合规范要求。质量一致性检验是以逐批检查为基础,对IP核主要质量指标进行考核,用于确定IP核在生产制造中能否保证质量持续稳定[13]。GJB 548B规定了鉴定和质量一致性检验程序,以保证器件和批的质量符合有关订购文件的要求。A、B、C、D和E组试验和检验的全部要求,用于器件的初始鉴定、产品和工艺发生变化时的重新鉴定以及保持合格资格的周期试验。在GJB548B基础上,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选择使用各组试验,保留与IP核设计相关的试验(如电测试、稳态寿命),删去环境试验和机械试验中不适用的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在军用IP核基础标准和产品规范中,规定的试验是必要但不充分的,不排除应用于特殊环境下的IP核所要求的或为使检验结果更好而进行的附加检验。

目前国内军用IP核还没有专门的可靠性试验和检验标准,可以参考借鉴国军标体系要求,结合IP核产品的小批量和需求不连续等特点,提取适用于IP核的方法和程序,制定相应的详细规范,完善军用IP核标准体系。

3 结论

军用万能检讨书 篇5

关于本人的超假行为,在此向您做出深刻检查。2015年元旦,本人以回家探亲为由请假三天,实际是外出部队超过五天时间才归队。

作为一名部队士兵,我的所作所为肯定是严重违反纪律规范的。对于错误,我深刻反省,真诚领罪道歉。在部队领导的批评教育指点以后,我通过沉思反省,也逐步意识到了造成自身错误的原因。

第一,思想觉悟不够,处事应变力不足。长途返家,必定存在各样问题困难,我事先没有做足功课,没有把各类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研究吃透。明显我是存在思想觉悟不够的问题。原本向上级请示批准了的三天假期,可是因为交通火车票不好预订,只好推迟了几天,这期间没有向领导做出清楚说明,我确实存在过失。

第二,身为部队士兵心志还不够坚定。当兵就是为国效力,没有国哪有家。部队准许每名士兵有休假权利旨在体恤抚慰战士心情,然而心志坚定的战士往往不需要这样的情绵。作为士兵,我就应该心系祖国,心志坚定,索性就放着休假不用,也不至于如今犯下这样的错误。

第三,没有想到错误的严重后果。当时我也没有想到错误后果如此严重,辜负领导信任。领导原本就是信任我才批准的假,而我反而辜负领导,超假多天。而班集体其他战友平常都为集体争光,大家辛苦不易,而我却犯下错误给班集体摸黑,实在是辜负领导,辜负战友。

军用夜视镜 篇6

夜视技术发展到了第四代

过去,在夜战器材不十分发达和没有大量装备军队的情况下,夜暗能极大降低现代化兵器的作战能力,给军事行动带来很大困难。美军就曾害怕夜战,往往在夜战中吃亏。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就是突出例证,黑夜总是给美军带来很大恐慌,它的对手却常常靠夜战制胜。随着夜视器材的发展以及夜战手段的日趋成熟,美国士兵的自信度渐趋抬升,不仅摆脱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的“月亮恐惧症”,反而使“月黑风高”成了美军行动的天然保护色,如今夜战已成为美军的一种重要作战样式。

20世纪30年代,荷兰的霍尔斯特等人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只近贴式红外变像管,它的出现标志着夜视技术的诞生,借助于夜视仪器,人类从此可以在黑暗环境中观察目标了。

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人在研制新的高性能光电阴极方面取得了突破,于20世纪80年代研制出采用负电子亲和势砷化镓光电阴极的第三代像增强器,并以此为基础研制出飞行员用夜视眼镜。第二代和第三代夜视器材目前仍是西方军队装备的主流。在1998年美国陆军与利顿公司和ITT公司签订合同之际,第三代夜视镜的性能似乎已经达到了极限,但是利顿公司在投标中抛出了杀手锏——无膜微通道板像增强器。第三代夜视镜为了防止离子反馈损坏精致的光电阴极,都镀有一层离子障膜。新式的夜视仪采用了自动门控电源和无晕成像技术,可以自动控制光电阴极电压,改善在环境光线过强或有照明的情况下的夜视效果。

世界各国的先进夜视镜

莫斯科“阿尔法”公司在“鄂木斯克-2005”国际陆军装备展上展出了经过全面改进的ТПН-3和ТПН-3К型坦克夜视瞄准仪以及专用于步兵战车的БПК-2型瞄准系统。该公司介绍称,这几种升级产品的性能已达到“二代半”军用夜视器材的水平,将被用来取代俄军目前广泛使用的老式装备。据悉,上述三种器材不但在作用距离和成像质量方面均比早期产品有较大幅度改善,而且它们的体积更小,使用寿命更长。与此同时,“阿尔法”公司在本届武展上还展出了专为俄内务部特种部队研制的“阿尔法-1962”型夜视瞄准系统。一套完整的“阿尔法-1962”系统由一部可固定在各种头盔上的“阿尔法-9022”型单筒夜视望远镜、一部安装在武器上的“阿尔法-7115”型激光测距仪、一部红外照明灯和充电装置组成。在使用过程中,激光指示器首先会在目标表面产生一块亮斑,士兵们可通过“阿尔法-9022”型单筒望远镜清楚地观测到它的位置。之后,射击小组便可借助该光斑来调整瞄准目标的位置并进行精确打击。研制人员介绍称,这套系统可帮助士兵们解决在野外执行夜间狙击任务时可能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英军科技研究所专门设计了一种概念性夜视镜,这种连接在头盔上的单眼夜视镜的神奇之处在于,只要戴上它,使用者便如苍蝇一样“眼观八方”,连藏在死角里的敌人都可以不用探头或转头就能发现。据报道,这种仿生夜视镜是模仿苍蝇类昆虫覆盆子状的眼睛结构研究制成,从这类昆虫的眼睛看世界,就像数码相机里的宽景拍摄一样,几乎没有视觉死角。该夜视镜拥有9个透镜,可以为佩戴者带来60度的“间接视力”,是一般夜视镜的两倍视角。据介绍,夜晚行动的军人作战环境相对恶劣,这种夜视镜的出彩之处在于减轻了普通夜视镜的重量,不会给眼睛造成负担,同时又拓宽了佩戴者的视角,从而给佩戴者带来安全保障。

美军通信电子系统司令部下属的科研中心的专家们研制出了一种ANVG高级头盔夜视镜,这一装备主要是为美国空军飞行员配备的,它可以观测到100度水平倾角和40度垂直倾角的地域。此外,它的分辨率也比现役的ОНВ夜视镜高50%。ANVG夜视镜使用了两种基本夜视技术:能够清晰判明集成夜形图的电子光学转换器和热像仪,确保在进行目标地形电子光学映像的同时对目标再进行热映像处理。据美军专家评价,这种新型夜视镜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复杂气象条件下的飞行要求,提高飞行安全程度,保障飞机在城市条件下作战的需要,减轻飞行人员的工作负荷。美国陆军航空兵和运输航空兵在局部战争和冲突中的实战结果对ANVG高级夜视镜的研制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美国海军陆战队CH-46直升机在阿富汗战争中的使用经验,暴露出现役夜视镜的一些缺陷,如照明程度低、对实战地形局势不能完全复现、视野较为狭窄、对长距飞行人员的工作负荷较重、在着陆时扬起大量灰尘的条件下视觉效果较差、与机载航空系统的一体化程度有待优化等。

美空军还装备有一种全景夜视镜(PNVG)。全景夜视镜装有4个16毫米的夜视管,为飞行员提供了100度无缝的视场,使飞行员不再需要不断地进行水平扫视。而传统夜视系统的视场只有大40度。全景夜视镜具有光学融合红外图像与标准夜视图像的能力。

目前,美军在战争中都为士兵配置了夜视装备,在夜晚行军时能把黑暗的沙漠变成可以看得清楚的“绿洲”,可以在漆黑的夜里补给弹药,攻击敌人。新式的“夜视装备”对光线更敏感。因为可以安装在头盔上,因此在使用时感觉眼前像有个小电视屏幕一样,把周围的一些情况传递给你。在装甲车上的炮手也可以使用这种先进的装备来辅助攻击目标。炮手可以通过红外线感测装置,来感知那些发热的物体,从而选择向目标开火。

【责任编辑】林 京

军用无人机盘点 篇7

1915年10月德国西门子公司研制成功的采用伺服控制装置和指令制导的滑翔炸弹,被公认为可控的无人飞行器的先驱;1917年~1918 年英国与德国先后研制成无人驾驶的遥控飞机,到 1921年英国研制出可付诸实用的第一架靶机。此后,随着遥测遥控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无人侦察机。在漫长的岁月中,无人飞行器发展缓慢,直到近代几次局部战争,它才崭露头角,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并由此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无人机揭开了现代战争信息化、网络化和“非接触”作战方式的新篇章。它将与孕育中的无人驾驶军舰、无人驾驶坦克、机器人士兵、计算机病毒武器、天基武器等一道,成为21世纪陆、海、空、天、电磁一体化战场上的重要角色。

世界上的无人机种类繁多,各种无人机之间差异巨大。代表未来无人机主要发展方向的是以下几种类型的无人机。

长航时类型无人机

长航时类型无人机集中了侦察和监视飞机的长期的技术进步。它以超长的续航时间为突出特点,主要用于对战略和战役目标的长期实时监控,也可用于早期预警、电子对抗、通信中继等诸多领域,是侦察卫星、有人侦察机等情报侦察手段的重要补充与增强,被看作实现未来信息战空、天、地一体无缝化网络的重要节点。

目前,美国的“全球鹰”是这类无人机最杰出的代表。它采用正常式气动布局,大展弦比机翼,V型尾翼,背负式大功率低油耗涡扇发动机,先进纤维复合材料结构。其飞行高度达到20000米,续航时间大于 24小时,飞行速度为600~800千米每小时,装载光电/红外侦察平台、合成孔径雷达等有效载荷。

无人作战飞机

无人作战飞机(UCAV)是无人战斗机、无人攻击机和无人轰炸机的总称,是用来执行进攻性和防御性空中作战的无人机。它被看作是现役有人作战飞机的替代品,它的出现标志着未来空战开始向“非接触”战斗的方向前进,是无人机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里程碑。标志着无人机将从过去一直执行空中侦察、战场监视和毁伤评估等任务的作战支援装备,升格为能执行压制敌防空系统、对地攻击、拦截战术导弹和巡航导弹,甚至可执行空对空作战任务的作战装备。作战时可采用狼群战术:利用大规模无人战斗机机群对敌方发动饱和攻击。无人战斗机可自主编队,或与有人机组成混合编队,或是由有人母机带飞并投放,同时实施指挥与控制。要求无人机之间的通讯、无人机智能化控制和协同作战能力在目前基础上的突破性提高。代表的机型有美国的X-45和X-47。

微型无人机

微型无人机是一种几何尺寸小于15厘米并装载小型有效载荷、简单航空电子和通信链路足以完成所需战斗飞行任务的无人机。微型无人机既有固定翼的,也有旋翼的,甚至还有扑翼和振翼的。

微型无人机费用低、无伤亡、轻、小、灵活、机动更突出,特别适于小部队行动和巷战侦察。排、连或旅级部队单兵能够使用这种微型无人机进行侦察和监视、战果评估、瞄准、安置传感器、通信中继或者探测核、生、化物质。体积小、重量轻的微型无人机有很多潜在优点,除了成本低和天生隐身飞行(噪声以及雷达和视觉特征方面)以外,微型无人机还有完成超常规任务的能力,其中很多与市区军事行动有关。例如,微型无人机可以停在窗台上观察房间内或下面街道上发生的事情。

垂直起降无人机

垂直起降无人机体现了灵活使用与快速支援能力的结合。它融合了直升机的垂直起降及空中悬停能力和固定翼飞机高速飞行性能,不需依赖机场。代表垂直起降无人机未来发展方向的有倾转旋翼无人机和鸭式旋翼 / 定翼无人机。

倾转旋翼无人机通过改变螺旋桨的方向,在起飞着陆时螺旋桨转为垂直提供升力,在平飞时螺旋桨推力方向转为水平提供推进动力,完成起飞、着陆和巡航飞行以及各飞行状态之间的转化。它也可发展为有人机,例如,美国XV-15/V-22“鱼鹰”。倾转旋翼机飞行的最危险阶段就是在从旋翼状态过渡到高速定翼机状态的过程中。其原因在于此时旋翼仍然是产生升力的主要部件,而在转换过程中气动力、动力学耦合特性复杂且变化迅速,一旦产生某种干扰使旋翼升力损失,就可能出现飞行事故。1993年之前,美国 V-22 计划 5 架验证机中就有 2架在试飞时因机载电子设备故障和发动机故障坠地夭折。而即使到了2000年,V-22已经发展得相对成熟的时候,也连摔了两架MV-22 型,主要仍然是状态转换过程中的问题。

鸭式旋翼/ 定翼无人机采用前部鸭翼,后部尾翼,中部旋定变翼的气动布局型式。位于机身中部的旋/ 定翼,由一套特殊的机构锁定时为固定翼,释放后成为可旋转的旋翼。在释放状态下,从分流阀引出的发动机高压高速气流,通过管道引至旋翼尾端设置的喷口,反方向喷出的高速气流驱动旋翼高速转动,产生飞机在垂直起降、悬停、小速度前飞状态下的升力。当飞机像直升机一样升空后,飞机加速前飞到一定速度时,前部鸭翼,后部平尾产生的升力足以承载飞机的重量,中部的旋翼将被锁定在合适的位置,飞机变成一个三翼面的固定翼飞机。这时,升力将由前部鸭翼、后部平尾、被锁定的中部翼共同提供,可像固定翼飞机那样高速巡航飞行,巡航速度可达到700千米每小时。例如,波音 X-50“蜻蜓”。

在未来高强度战争条件下,保持一支能够不依赖机场作战的空中力量是至关重要的。现代战争的节奏不断加快,对于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直升机是目前执行快速反应任务的主力,但是直升机飞行速度慢,飞行高度低,机动性差,生存力低,执行纵深战区内的作战任务时显得力不从心。鸭式旋翼 / 定翼无人机可摆脱机场的限制,实现垂直起降,而且其速度、航程和机动性远远超过直升机,也超过倾转旋翼飞行器。鸭式旋翼 / 定翼无人机具有在恶劣条件下出动的能力,可用于侦察、运输、武装攻击、战场遮断等多种任务。它还可扩展应用于有人驾驶飞机,作为现代武装直升机的延伸,为地面部队提供更迅速、有效的支援。

上一篇:滑过现象下一篇:评价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