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用计算机(共10篇)
军用计算机 篇1
摘要:信息化战争的关键是“制信息权”, 军用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决定了制信息权的夺取与防御, 关系到战争的胜败。本文首先介绍了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内涵以及军用计算机网络的特殊属性, 然后分析了当前军用计算机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 最后对网络安全的主要技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隐患,网络安全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网络迅速普及、发展、成熟并已渗透至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与此同时, 军队信息化建设持续快速推进, 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深入分析军用计算机网络面临的安全隐患, 研究予以应对的网络安全技术, 对于我军不断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打赢信息化战争具有重要意义。
一、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内涵
计算机网络安全涉及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诸多领域, 它是指利用各种网络监控管理手段, 保护网络系统本身及其采集、加工、存储、传输的信息数据, 保证网络系统的软硬件以及数据不受自然或人为原因的泄露、篡改和破坏, 防止非授权的访问、窃取和使用, 保障网络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确保所提供服务的持续稳定。
军用计算机网络安全具备如下特征。第一, 有效性, 确保数据访问的有效性不被敌方破坏。第二, 保密性, 确保数据仅支持我方用户使用, 防止敌方截取。第三, 完整性, 确保数据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不被敌方篡改或破坏。第四, 可用性, 确保数据仅支持我方授权用户按照要求使用。第五, 可控性, 确保授权机构对网络系统的机密性具有控制能力。第六, 可靠性, 确保网络系统为我方用户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服务。第七, 不可抵赖性, 确保网络系统的参与者不可否认所完成的操作。
二、军用计算机网络面临的安全隐患
1、自然、人为以及系统自身因素。
组成军用计算机网络的各类电子设备容易受到环境因素 (如温度、湿度、静电等) 和自然灾害 (如雷击、地震、洪水等) 的影响, 从而导致硬件损坏或数据丢失。而网络系统本身涉及操作系统、网络协议和应用软件等要素, 各要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漏洞或后门, 容易为敌方利用作为攻击目标。此外, 军用网络的维护管理、操作使用都涉及人为因素, 管理不当、疏忽大意、违规操作或蓄意破坏等行为都可能导致网络安全隐患。
2、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是指一组能够破坏软硬件系统及数据并可自我复制传播从而造成大规模网络安全问题的计算机指令或代码, 具有传染方式多、传播速度快、清除难度大、隐蔽性及破坏性强的特点。敌方可针对我方军用网络的漏洞, 通过植入病毒或木马程序以达到窃取数据信息或摧毁网络系统的目的。
3、敌方攻击。
敌方攻击可分为实体攻击和网络攻击。其中, 实体攻击是以常规物理方式直接攻击军用计算机网络物理实体的硬杀伤, 包括兵力打击、火力摧毁和电磁攻击等;网络攻击则属于软杀伤, 包括中断攻击、窃取攻击和劫持攻击等方式, 分别破坏网络服务的有效性、保密性和完整性, 导致网络服务中断、网络信息泄露以及网络会话控制权的丢失, 攻击方法包括拒绝服务攻击、口令密码攻击和消息截取篡改等。
三、军用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
1、加密技术。
加密技术属于主动网络安全技术, 它是指在传输数据时采用编码方式以便隐藏信息、避免敌方截获, 从而提高网络系统和信息数据的保密性。加密技术包括链路加密和数据加密两种方式, 由于军用网络的机动性和时限性需求, 链路加密应采取高带宽、低时延的硬件加密方式以提高通信效率, 而数据加密则主要通过对密钥的保护而非对硬件自身的保护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2、防病毒技术。防病毒技术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包括防御技术、检测技术和清除技术。其中, 防御技术侧重于从入口处防止病毒侵入, 检测技术通过病毒特征来筛查网络中已经感染的病毒, 清除技术则用于杀毒和系统复原。3、访问控制技术。访问控制技术通过设置访问权限来判断主体对客体访问的合法性, 以保证授权用户获取资源并避免因其操作不当而造成损失, 同时阻止非授权用户或敌方的非法侵入。4、容灾备份技术。容灾备份技术通过在异地构建本地软、硬件系统的实时备份系统, 以保证网络系统和信息数据在自然灾害、设备故障或敌方攻击时迅速完成系统切换, 保障网络业务的不间断运行。5、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是一种基于网络边界控制的被动安全技术, 它通过在内部网与外部网之间设置网络通信监控系统, 监测、分析、筛选和限制跨越边界的数据流, 从而对外屏蔽内网信息和结构、保护内网免受外网的非授权访问。该技术可以解决网络层的安全问题, 其局限性在于无法阻止源于内网的攻击以及数据驱动式攻击。6、入侵检测技术。入侵检测技术通过对计算机网络系统中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分析, 以判断网络系统中是否存在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或遭受攻击的现象, 从而在网路系统受到来自内部或外部攻击之前拦截入侵行为, 并使系统能够快速恢复正常, 同时收集入侵相关的参数资料以便改进系统、增强抵御入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金雷, 谢立.网络安全综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3, 24 (2) :19~32.
[2]冯登国.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军用突击步枪随笔 篇2
“二战”胜利后的1945~1957年,人们开始努力研制新型武器。而今,我们正处在“高科技战”时代,步兵手中的利器——步枪是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回答是否定的。自从德国纳粹军队在“二战”后期首次使用真正的突击步枪——StG44以来,在军用步枪领域就没发生过什么真正的变革。
20世纪50年代初期,英国和苏联分别拥有了可用的突击步枪系统,并在各自所能影响的范围内大力推广。众所周知,苏联的武器是卡拉什尼科夫设计、于1947年定型的著名的AK47,后来人们设计新枪时经常借鉴它。
遗憾的是,英国并没有成功地发展自己的突击步枪——EM2,因为它发现北约中最强大的成员国——美国正在进行大威力步枪的重新设计,虽然这次重新设计与以前几乎没什么两样。其实在“二战”后期,美国的M1由于火力不足,已经明显地表现出不能适应未来的机动战争。但是美国那些负责军火的官员们只是试图增加弹匣的容弹量,而不考虑设计完全新型的武器,于是就耽误了突击步枪的发展。
由于对突击步枪的发展不太在意,而且在弹药上北约也一直使用由美国设计的T65E5 7.62×51mm(0.308英寸温彻斯特)枪弹,导致了所有的西方国家在后来的25年里都停止了对突击步枪的设计发展。
后来,美国认识到“二战”时的一些战术观点太陈旧了,这些观点导致了1946年到1957年的发展军用突击步枪计划的失败,而且M14 在1958年采用以前就已经过时了。M14是以T44E4为基础设计的,从1958年到20世纪60 年代中期发展非常缓慢,一直得不到广泛应用,后来被M16取代。
到1960年,美国卷入了越战之中,于是它拼命发展突击步枪,试图赶上苏联的AK47,这种拼命努力的成果就是1963年开始服役的 5.56×45mm的M16突击步枪。M16的最初发展也很曲折,但是到了1967年,由于枪与弹的不规范引起的技术问题被解决了,从那时起,M16开始大量生产,并迅速被采用。同样在20世纪60年代,由FN公司设计的FAL自动步枪开始在非洲战场上崭露头脚。尽管它属于一种比较老式的设计,但由于它表面光滑,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至今仍然广泛应用。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德国生产的HK G3至今也在广泛使用,不仅是德国军队,全世界许多国家都在用。
美国的M16系列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打破了“苏式”武器一统天下的局面。迄今为止,M16系列(包括M16A2、M16A3、M16A4)已经生产了7507/支,看来在21世纪,M16系列还能继续服役一段时间。
在AK47的基础上,芬兰人设计出了瓦尔梅特(Valmet)、以色列人设计出了伽利尔等步枪,两种枪既在外形上符合西方人的标准,又在性能上延续了AK系列可靠性突出的特点。
为了防止误解,在此,我们给突击步枪下个定义。首先,如老式步枪一样,突击步枪也是靠抵肩射击的,质量较轻,长度较短,它其实就是一种小尺寸的骑枪;第二,它使用中间型步枪弹,有的也用小口径步枪弹,具有传统步枪的威力和冲锋枪的猛烈火力;第三,它的击发方式是可选择的(单发、点射、连发);第四,它必须使用大容量的、可拆卸的弹匣。这些标准最初是德国人提出来的,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所以,那些体积庞大、威力猛烈的步枪,例如FNFAL/L1A1、G3/HK91、M14/M1、ARl0/SR25
和BM59/BM62都不能算是突击步枪,它们只是传统的战斗步枪。传统的战斗步枪之所以没有完全被取代,主要是考虑到换代的经费问题。然而,近些年来,这些枪逐渐被取代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了。
德国的StG44和苏联的AK47以及英国的EM2是第一代突击步枪,M16系列、瓦尔梅特、伽利尔、FNC和韩国的K2是第二代突击步枪,第三代突击步枪主要有奥地利的AUG、法国的FAMAS和英国的LIW等等。
有趣的是,这三代突击步枪的特点都是采用当初EM2的无托结构,这也给步枪概念带来了一种新观点。另外,这些突击步枪的设计也说明了武器本身的需要,就是要尽可能地简洁、紧凑,但是不能过分地缩短枪管长度,否则会降低它的初速。
目前,AK系列是应用最广泛的武器,全世界总数量大约超过5000万支,其次是M16系列,超过7500万支,奥地利的AUG排在第三位,数量超过50万支,其他各种步枪的总数量大约在35万支。
未来的突击步枪将是什么样子呢?恐怕至少在未来十年里改变不会太大。上个世纪末叶出现了一些设计比较新颖的枪支。20世纪80年代的5.56mm AUG率先把军用白光瞄准镜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并且大量使用了塑料件。HK公司推出的5.56mm G36突击步枪在结构上大量使用塑料件和多种光学瞄准系统。美国、法国、英国也分别加紧研制单兵作战武器。它、们作为单兵基本装备,仍保留了发射动能弹的步枪,只是系统空间结构有所改变,其中的基础还是利用传统的自动方式——导气式——和常规的枪弹。
不知道那些传统设计的步枪是否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或是有什么真正的变动?也许激光武器和粒子束武器将成为质量较轻、结构紧凑、价格可行的单兵武器。但是即使这样,我们大家都很理解的传统武器,魅力仍在,在未来的许许多多年仍然会继续服役。◆
张春秋 曹 利 译自《枪世界》
2001年5月
军用计算机 篇3
一般地讲,一切应用服务于军事目的计算机都可以称之为军用计算机。我们习惯上将军用计算机分为嵌入式计算机(用于武器系统以及军事电子信息系统等)、高性能计算机、仿真计算机、单兵计算机(包括加固型笔记本计算机、可穿戴计算机)。目前,嵌入式计算机在陆、海、空、天等各种作战平台以及指挥控制系统中大显身手;高性能计算机已广泛用于核武器系统研究与仿真、指挥与控制、导弹防御、信号处理、流体力学计算以及气候环境预测等军事领域;加固型笔记本计算机、可穿戴计算机也都已广泛用于各军兵种,成为现代士兵获得态势感知、实现精确打击、沟通信息的重要手段。而军用软件可以大大提高武器装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控制程度和整个装备体系的操控效果,实现传统手工作业无法完成的诸多功能。2008年,嵌入式软件、C3I软件以及其他武器系统软件的开发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介绍了2008年世界军用计算机技术及其软件的发展情况。
1 计算机技术
1.1 IBM“走鹃”运算速度突破千万亿次
2008年6月18日,超级计算500强排行榜公布,IBM最新开发的“走鹃”超级计算机以1.026 petaflop/s(每秒千万亿次浮点运算)的运算速度荣登榜首。
“走鹃”采用了一系列专门针对游戏和商业的技术,包括用于Play Station 3游戏机的Cell宽带引擎和AMD x86处理器。“走鹃”拥有130 536个计算核心,包括12 960颗Cell引擎的116 640个PPE(PowerPC微处理器单元)和SPE(协处理器单元)核心,以及6 948颗双核AMD Opteron处理器。“走鹃”是全球第一台采用Cell处理器的混合式超级计算机,但也因此需要3种不同的编程工具,以确保不同核心同时高效率运行。
1.2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将为美国国防部高性能计算中心提供支持
2008年3月25日,美国防部授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价值3.44亿美元的下一代技术服务合同,要求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海军海洋学办公室、陆军工程研究与发展中心、空军研究实验室、位于俄亥俄州的陆军研究实验室等4个主要国防部科学研究站点操作并维护高性能计算机中心。
为了支援国防部高性能计算现代化项目,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将提供系统管理、计算机操作和管理、系统集成、应用设备与用户支持,并为国防部的4个主要共享资源中心提供数据可视化服务。
1.3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与英特尔、SGI公司联合开展“昴宿星”计划
6月,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英特尔和SGI(Silicon Graphics)公司签署一项合作协议,目的是提升艾姆斯(Ames)研究中心内NASA高级超级计算部门的建模和仿真能力。
这项计划名为“昴宿星”(Pleiades),预期2009年前开发出峰值性能为1 petaflop/s的计算系统,并在2012年前将这一数字提高到10 petaflop/s。这将有助于满足NASA提高计算性能的需要,并能提供完成未来任务所需的计算能力。
1.4 美国海军装备新型超级计算机
2008年7月16日,根据美国国防部的高性能计算现代化计划,美海军购买了一台IBM公司的Power 575 Hydro-Cluster超级计算机。该系统运算速度达90 teraflop/s,它使用IBM公司的AIX操作系统,包含有5 500枚Power 6 IBM处理器,每个节点上有32枚,这些处理器将采用水冷却。同时,IBM公司还为该系统提供了500 GB的存储空间。
该计算机主要用于海洋图像建模和天气预报。这些数据将帮助海军控制舰艇远离有可能发生强烈风暴的海域。这些数据还可以通过网站传输至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用于民用。在搜寻和救援行动中,海岸警卫队也可以使用这些数据作为辅助。该计算机由海军海洋图像办公室主要资源共享中心负责。
1.5 美国空军订购加固膝上型计算机
2008年1月3日,美国空军从Telos公司订购了将近1000台加固膝上型计算机,用于飞机维护操作。合同要求Telos公司转售通用动力Itronix公司的585台膝上型PC给空军预备队司令部,用于美国18处地方;289台膝上型PC给空军特殊作战司令部用在以下4个地方:佛罗里达州的赫伯特空军基地、新墨西哥州的坎农空军基地、日本的嘉手纳空军基地和英国的皇家空军米尔登霍尔基地。
该PC将通过Telos公司设计和安装的安全无线局域网连接到基地的网络上,供飞机维护技师在飞行途中和飞机修理库中使用。
1.6 美国陆军为“黑鹰”直升机采购飞行控制计算机
2008年6月27日,美国陆军与Hamilton Sundstrand公司签署了一份价值790万美元的合同,订购187套CP-1446/A高级飞行控制计算机。据称,CP-1446/A是美国陆军“黑鹰”UH-60A/L直升机编队的一部分。根据有关消息,合同还包括其他选项,如果进行演习的话,最多将需要950套设备。这项工作在菲尼克斯(Phoenix)完成,预计在2014年6月前完成集成。
1.7 通用动力公司开发出超薄客户端计算机
2008年3月17日,美国通用动力公司C4系统分部发布了Tadpole M1400移动式超薄客户端计算机(见图1)。Tadpole M1400是一款经济且易于维护的笔记本式计算机,用于日常的移动式安全计算。
Tadpole M1400类似于安全数据终端,能访问服务器端的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数据。这意味着本地系统崩溃和数据丢失的可能性极低。由于没有本地外存、内存以及软件,Tadpole M1400完全避免了由于丢失或者被盗所带来的安全问题。
超薄客户端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在中心管理服务器上运行,更为安全和可靠。由于不需要维护和支持,Tadpole M1400也无需升级和安装新软件或安全补丁。所有新的应用程序或软件升级都在少量几台中心服务器上进行,并能立即向所有用户提供,因此也无需大量的时间和费用就能管理成百上千台分布式移动计算机或远程计算机。
1.8 美国空军B-2轰炸机机载计算机升级第一阶段完成
2008年7月10日,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用于升级B-2A隐身轰炸机飞行管理系统的现代化计算机体系结构开发的第一阶段结束。
继2008年6月初美空军批准初始设计评审之后,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将在10月完成最后的设计,于2009年第四季度交付升级后的计算机并开始飞行试验。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正用霍尼韦尔公司的奔腾级IPU(综合处理单元)升级B-2轰炸机现有的256 kB级的芯片处理器,改进后的飞行管理系统的处理速度可以达到1 Gbit/s。
安装了这种处理器和带有光纤通道接口的新磁盘之后,就能够对B-2轰炸机的武器与传感器系统进行一系列升级,包括有源相控阵雷达升级、通信组件升级等。
1.9 TAG公司开发出加固式手持计算机
2008年3月18日,美国TAG公司开发出一种重量为1.8 kg的加固式手持计算机,可用于移动应用领域。该计算机名为“TC-100 Commander”,它采用英特尔公司LV Pentium-M 733 1.4 GHz或ULV Pentium-M 738 1.1 GHz微处理器,具有2 MB的2级缓存,可以扩展为2 GB的DDR内存。如图2所示。
该计算机具有32 GB的固态存储硬盘或者100 GB的机械旋转式硬盘。采用USB2.0端口、以太网(RJ-45)端口、微软视窗XP专业版、Linux和Solaris操作系统、背光式按键、7英寸触摸式显示屏,1024×600像素的分辨率。该机配备2块可热插拔的电池,具备无线网络能力,也能提供GPS(全球定位系统)、蓝牙、Wi-Fi和卫星联线能力。
2 软件技术
2.1 嵌入式软件
嵌入式软件就是嵌入在硬件中的操作系统和开发工具软件,在装备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8年,世界各国继续进行军用嵌入式软件的开发和升级工作。
1)美国舰载自防御系统采用LynxOS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
LynuxWorks公司的LynxOS是一种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能够兼容Linux ABI,符合POSIX标准,支持多进程和多线程等特性,是专为要求快速、确定响应的复杂实时应用设计的操作系统。2008年,雷声公司为美国舰载自防御系统选定了该操作系统,将在该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上构建下一代作战系统。LynxOS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满足美国海军开放式结构要求,能够保证未来系统的兼容性,并且支持软件重用。舰载自防御系统将把商业现货软件与LynxOS相结合,向雷达系统传送硬杀伤(导弹系统与速射火炮系统)和软杀伤(诱饵)防空武器信息。为下一代作战系统选用嵌入式软件,表明了嵌入式技术对于美军未来国防军队的重要性。
2)印度政府开发航空飞行控制软件
2008年3月,Ada工具和支持服务提供商AdaCore公司宣布,印度航空发展组织选中了该公司的GNAT Pro高完整性版本,该软件将由AdaCore公司的合作伙伴米斯特拉尔(Mistral)解决方案公司在Do-178B Ada环境中使用,来创建一种新的安全关键飞行控制软件,增强印度国防能力。
Do-178B环境中的GNAT Pro高完整性版本支持嵌入式系统开发,最终航空飞行控制软件系统将运行在基于VME PPC单板机上,使用Wind River系统公司的VxWorks 6.x嵌入式操作系统,该航空飞行控制系统将成为印度国防部在多种应用中的标准。
2.2 C3I软件
C3I软件参与信息的传输、整理、分析、解释,并为军事指挥人员提供决策支持和情报。2008年,C3I软件研发和应用均取得重要进展,C3I软件在C3I系统中的含量逐步增加,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1)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为通信机器人开发控制软件
2008年3月,美国国防先期研究计划局授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一份新合同,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为其小型通信机器人开发控制软件。在城市区域内,建筑物和墙一类的障碍会减弱甚至阻断通信网络,而这种被称为LANdroids的机器人将会感知无线电信号的强度和模式,而后如同小蜘蛛一样自动选择合适的位置来增强衰减的信号或是对中断的信号进行中继。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将借鉴LANdroids相关的探索性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开发LANdroids控制软件。该软件将利用射频传感器数据和来自其他物理传感器的输入来确定并保持态势感知,同时还将使用来自其他LANdroids和作战人员的坐标数据,协调彼此的移动并维持一个最适宜的通信网络。该控制软件开发工作第一阶段的目标是组织一个机器人小组共同工作,从而提供基础的态势感知和协调能力,第二阶段将使机器人在更复杂的环境中工作,协调多个机器人小组的移动,控制其电量消耗,使其在保持通信网运行的同时达到最佳运行寿命。
2)SBIRS GEO卫星飞行软件取得重要进展
美国SBIRS(天基红外系统)可提供导弹发射预警,同时为导弹防御、技术情报和战场态势感知等其他任务提供支持。2008年3月,旨在为SBIRS GEO(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提供可靠指挥与控制的飞行软件通过了综合设计评审,并于2008年下半年完成了软件模块的交付,飞行软件的成功开发和交付是进行卫星发射前试验的必要条件。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作为SBIRS计划的主承包商,对SBIRS飞行软件进行了改进,使GEO卫星获得更可靠的指挥、数据处理和故障管理等能力。故障管理系统是卫星指挥与数据处理分系统的组成部件之一,当检测到异常时,故障管理系统能够及时做出响应,使卫星进入安全模式,而地面人员则对情况进行分析并采取修正措施。最终交付的第一个软件模块包含25 000行源代码,将用于测试与飞行等效的指挥遥测功能,这是集成与试验GEO-1卫星第二个模块的关键一步,软件将被集成到端对端SBIRS GEO模拟器上,并利用新飞行软件检查与地面的接口。第二个软件模块由35 000行源代码组成,主要对卫星电源、温度、位置进行控制并实施导航。
3)美国空军寻求开发多部雷达数据融合软件
美国空军正在寻求开发一种软件,能够将多部雷达数据融合,从而形成一个无缝图像。2008年7月,根据美国国防部的一份公告,这个项目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开发MMRP(多模雷达频率处理)技术和系统,使一架飞机能够融合合成孔径雷达、高距离精度雷达、地面动目标指示雷达和空中移动目标雷达以及信号情报的数据,可利用一个界面同时进行数据处理,形成一个实时且准确的雷达图像。
该软件开发期预计为5年,合同金额达380万美元,最终将交付可供试验和评估的系统。该软件开发完成后也将应用于美国空军正在研究的“多情报传感器持久情报、监视和侦察”雷达计划中,这是一个单一的ISR(情报、监视、侦察)系统,包含有多种无线频率传感器。
2.3 其他武器系统软件
除嵌入式软件和C3I软件外,其他武器系统软件也在持续发展中,尤其是顺应近来军事采购向非定制产品发展趋势的COTS(商用现货)产品更是获得世界各国军方的青睐,不但大大节省成本,获得优越的技术支持,也使软件品种进一步丰富。
1)COTS仿真软件使用进一步增长
由于仿真软件标准被普遍接受,因此COTS在仿真市场的应用比其他市场更为普遍,随着仿真软件标准的逐渐成熟,COTS的使用将进一步增长。STAGE Scenario是一个用于开发假想战场环境和武器系统验证的仿真软件,由加拿大Presagis公司开发。这种战场环境包括带地形高度的数字地图、大气环境、海洋环境、运动的或静止的实体(如飞机、舰船、坦克、导弹和地面站);并主要通过战术手段(即侦察、通信、交战、击毁)进行交互作用。2008年1月,意大利阿古斯特·韦斯特兰公司选中该款软件来演示其新型直升机演示机的交互仿真能力,STAGE Scenario为飞行员提供与空中、地面和海上交通工具的交互仿真,有助于阿古斯特·韦斯特兰公司开发界面、程序,并对武器装备的其他系统进行评估。目前,该款仿真软件已广泛应用于武器系统仿真,其用户包括波音、洛克希德·马丁、空中客车、CAE等公司。
2)美国空军基地采用视频编辑软件增强空间图像的可视化效果
2008年1月,美国Autodesk公司宣布,美国范登堡空军基地正使用该公司开发的Autodesk烟雾编辑/修整系统和Autodesk火焰可视化效果系统,来产生高清晰度的空间发射视频。Autodesk烟雾与火焰套件使得范登堡空军基地的可视化信息专家能够收集和操作高速照相机获得的数据,可达到每秒130帧的捕获速度而不会降低图像分辨率。软件使用者能够获得数据,还可根据需求、模糊稳定度、移动要素对图像进行分类,并可注入光谱对作战图像进行编辑和存储,允许无缝工作流程,同时还支持初始与计划测试视频流的现场反馈。这套视频编辑软件产品有助于范登堡空军基地向高清晰度视频的过渡,其视频与可视化图像能够在不到1 h时间内准备就绪,缩短了50%的视频产生时间。
参考文献
[1]曾锐,平丽浩.VITA新标准及其在雷达系统中的应用[J].现代雷达,2008,30(8):20-25.
[2]武风德.军用计算机发展概况与趋势[J].舰船导航,2003(4):13-18.
[3]张小东,丁广.军用计算机加固技术[J].现代电子工程,2008(4):69-71,76.
军用头盔诞生记 篇4
一、头盔鼻祖:“亚德里安”头盔
现代头盔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在整个欧洲大陆弥漫。一天,德法两军为争夺一处战略要地展开浴血拼杀。德军向法军发起了超饱和的炮火轰击,炮弹像冰雹似的倾泻在法军阵地上。法军阵地遭到严重摧毁。就在这灾难临头之际,一名在厨房值班的士兵想撤退,他顺手抄起一口炒菜用的铁锅,倒扣在头上,冒着枪林弹雨冲了出来。与这个士兵在同一战地作战的其他法国官兵全部葬身于德军炮火中,惟独他得益于菜锅的保护,虽然身上多处负伤,却大难不死,被送到医院。
过不久,亚德里安将军来到战地医院慰问伤员。当他走到那个炊事员床边、询问其伤势时,只听那个炊事员很庆幸地说道:“上帝保佑,是那口铁锅救了我。”亚德里安仔细听完这位士兵的讲述后,灵光一闪,有了个主意,“既然铁锅能保住炊事员的脑袋,为什么不给每个战士发口铁锅,让他们也戴上呢?”第二年,法军的每个士兵都有了一个新装备——“亚德里安”头盔。这种头盔用钢制成,形状与炒菜的铁锅非常相似。自从法军士兵戴上头盔之后,部队的伤亡率确实大大降低,战斗力也明显提高,浴血奋战的官兵们又多了一件强有力的保护物。此后,世界各国军队纷纷效仿,钢盔逐渐成了他们必备的单兵装备。
二、头盔精品: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头盔
据统计,在20世纪的典型战役中,士兵遭受的致命伤害在头部的约占45%;而美国有关部门的资料也曾披露,在二战期间,头盔至少保护了7万美军士兵的生命。头盔虽小,但对于士兵头部的防护却十分的重要。
现代军用头盔经历了从钢盔到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头盔的发展过程。纤维增强复合非金属头盔中主要有锦纶(尼龙)头盔、玻璃纤维头盔、芳纶头盔、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头盔等。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各国步兵装备的头盔主要是用高锰钢或其它特种钢冲压而成,这种头盔价格低廉,但是较重,防弹和隔热性能差,佩戴不舒适,还有二次破片伤人的危险。而根据作战急需,军用头盔应具有防破片、防子弹直射、防钝击碰撞、防激光、防火耐热、减震降噪、伪装等多种功能,在不妨碍正常战斗动作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大防护面积和范围;可与防核辐射、防毒、防生化武器的专用装备配套使用。在满足防护要求的同时,还要能提供通信、夜视、观瞄、定位等多种功能,使头盔成为这些专用装备的承载平台;同时根据需要灵活配置,与整个C41系统要有良好的适配性。在兼顾各兵种的不同性能要求的前提下,走通用化、系列化、标准化的头盔研制路线,有利于头盔的生产、装备、管理与战场应用,获得最佳的费效比。
头盔作为能有效防护士兵头部少受或免受子弹及炸弹破片杀伤的专用工具,一直以来都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目前,美、英、法、德、意、俄等军事强国先后为本国士兵配发过各具特点的头盔,其中尤以美国研制的头盔最为突出。其“凯芙拉”塑胶头盔是世界上第一种软体头盔,与钢质头盔相比,该头盔具有重量轻、韧性好、穿戴舒适等优点,对子弹的防护力较钢质头盔高24%~40%以上。可以说,头盔作为构成士兵综合作战效能的组成部分,已越来越受到各国军队的重视。
三、中国军队的头盔经历了钢盔到防弹头盔的发展过程
在20世纪20至40年代,中国军队中武器装备纷繁杂乱,头盔也是这种状态,可看作是杂式钢盔。当时,国民党军队曾从国外进口过数种钢盔。解放初期,人民解放军一直没有统一配发头盔,也不强制佩戴。即使到了抗美援朝时期,我志愿军也没有做到每人一项钢盔。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才研制成功了国产第一代军用头盔,80年代初正式装备部队。GKSO钢盔所用材料为232防弹钢,钢盔重1.10~1.25千克,抗冲击性能高于392焦耳,750值为366米/秒。该型防弹头盔研制成功后不久,就赶上了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于是,在朱正式定型的情况下,便率先装备到对越自卫反击作战的部队中,经受了实战检验。实战表明,GK80型防弹头盔具有结构简单、防弹性强、摘戴方便等优点,能较好地保护参战士兵的头部。这一时期,一些西方大国也相继成功研制出了新型头盔。
与国外一些先进头盔相比,我国的头盔防护能力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是国产GK80型防弹头盔的研制成功,标志着国产军用头盔的发展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为其后开发更先进的头盔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20世纪90年代,我军又研制成功了新一代国产军用头盔06F02型芳纶头盔。该头盔以我国自行研制开发的高强度合成纤维为主要材料,性能优于美国的“凯芙拉”纤维。该型头盔在54式手枪51式标准弹、5米射距、420~450米/秒弹速垂直入射条件下,抗弹率为100%,其V50值为630米/秒。国产QGF02型芳纶头盔的研制成功,彻底改变了我军以钢质材料为主、“以钢克钢”的落后局面,不仅填补了我军在非金属防弹头盔领域的空白,而且提高了对我军士兵作战中的保护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于1991年6月开始研制新型军用防弹头盔。在外军头盔装备与研制状况调研、我军对防弹头盔的战术技术要求分析、原材料性能价格及供应情况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了以进口Kevlar织物为主体材料研制全非金属防弹头盔的技术路线。通过指战员头型统计分析、盔型及悬挂件设计、树脂配方筛选、胶膜制备、层压工艺参数确定等一系列研究工作,克服了叠层和切边加工中的技术难点,于1994年研制成功了QGF02型Kevlar纤维增强复合的新型全非金属防弹头盔。QGF02型防弹头盔的综合性能己达到90年代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已于1997年装备驻港部队。为适应世界头盔的发展趋势,提高国产军用头盔的多功能性,我国专家在国产QGF02型芳纶头盔的基础上,深入基层,广泛听取广大官兵对QGF02型芳纶头盔使用的意见和建议,经过科学设计和刻苦攻关,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研制出了一种集通信、观察、瞄准于一体的新型数字化头盔。
军用计算机 篇5
关键词:军用计算机,军网,网络安全,安全隐患,对策
随着Internet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应用,军队计算机网络迅速普及,给部队的教育、训练、管理和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是,网络的普及也给部队的信息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近几年军队网络失泄密案件层出不穷,给部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网络安全成为部队信息建设的重点之一。本文总结了军队网络面临的安全形势,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安全对策。
1 常见网络安全问题
1.1 计算机网络硬件实体遭受破坏和攻击
硬件实体的安全问题主要是对计算机本身和外部、外围设备乃至网络和通信线路而言的。各种自然灾害、人为破坏、操作失误、设备故障、丢失和被盗等不同类型的不安全因素均可能导致计算机及网络资源的损失。随着办公自动化的逐步实现,部队的日常教育、训练、科研等资料的存储与处理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网络,如果计算机硬件实体受到破坏或重要敏感信息遭受不法份子的窃取,信息资源将会遭受重大损失。
1.2 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代码。计算机系统或文件一旦感染计算机病毒,若不能及时清除,计算机系统或文件便有可能受到不可修复的破坏。特别在计算机网络系统快速发展的今天,病毒借助于网络大肆传播,加大了病毒防护的难度。
1.3 特洛伊木马
特洛伊木马是指一种计算机程序,它驻留在计算机里,当计算机启动的时候自动启动。活动的木马程序在某一端口进行侦听,如果该端口收到数据,就对这些数据进行识别,再按识别后的命令在计算机上执行一些操作。黑客通过木马程序窃取口令、复制或删除文件资料或者破坏或摧毁系统等。黑客通过编写特殊的木马程序窃取口令、复制或删除文件资料或者破坏摧毁系统等。国际敌对势力通过编写特殊的木马程序,利用我军用网络的漏洞,通过摆渡等技术手段窃取涉密信息。
1.4 人为主观因素
军队人员由于违反相关法规与操作规程,容易造成失泄密案件的发生。如移动存储介质在涉密网与互联网之间交叉使用、计算机在涉密网与互联网之间的交叉连接等违规行为造成的失泄密案件屡见不鲜。由于人为过失造成的涉密网与互联网的直接联通,也贵不法分子窃取敏感信息提供了便利。
2 安全防护对策
军队计算机网络安全面临的威胁是多方面的,其安全性是涉及面很广的问题,要想达到安全与保密的目的,必须从网络实体、网络运行、网络信息、网络管理等不同的环节采取有效的措施。
2.1 网络实体安全对策
实体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基础,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技术保障网络信息系统的设备、线路和信息的安全与保密。针对实体安全的对策主要防范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引起的安全和保密问题。
2.1.1 确保机房及配套设施的安全
机房是容纳信息网络的载体,机房设施的安全直接影响网络信息中心的安全。机房设施的安全要符合建筑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要求,具备一定的抗震、防火、防静电、防盗与电磁屏蔽能力;供电设施要能提供足够的功率,配置备份电源或不间断电源(UPS),并采取必要的接地措施。
2.1.2 做好网络设备设施的防护
要依靠个人标识和鉴别的方法对网络设备和线路实施一定的物理防护,主要包括:不同场合的温度、湿度、防震、防电磁干扰、防雷电源波动以及电缆的绝缘电阻、阻燃性、抗腐性、介电强度等。要设定一定的访问控制,对网络软件进行防护。除了保护网内安全,还要采取有力的措施保护硬盘、光盘、U盘等网外信息的安全。
2.1.3 采取必要的故障处理措施
采取及时的告警机制,以便对发生的故障及时响应,主要包括:故障位置的声光电告警和显示、故障的严重性级别值、故障记录、故障信息的传递等。还要提供后备操作和恢复等网络故障发生后的技术支持。为了提高网络设备的安全性,要采取有力的应急措施,对突发的安全问题及时应对。
2.2 网络运行安全对策
为保障系统功能的安全实现,需要提供一套安全措施来保护信息处理过程的安全。
2.2.1 对网络活动进行实时检测和数据分析
主要对系统进行检查和对入侵进行检测,以发现潜在的薄弱环节和正在进行的攻击。不管是授权用户还是外部入侵者,在网络上进行的任何非授权活动(如传送机密文件或非法修改网络的访问特权)都可以被实时的检测到并立即阻止。网络管理者可以通过监听软件进行实时监测,监控所有进出网络的数据包,及时发现黑客或木马的行踪。还可以通过运行系统日志程序,查看系统记录下所有用户使用系统的情形,分析是否有异常现象,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2.2.2 定期对服务器进行备份
为了防止不能预料的系统故障,或别有用心的非法破换,必须对系统进行安全备份。要每月进行一次备份,并对修改过的数据每周进行一次备份。将修改过的重要系统文件存放在不同的服务器上,以便在网络发生故障时,及时将系统恢复到最佳状态。
2.2.3 定期进行系统检查,修补系统缺陷
通过定期运行杀毒软件进行安全分析,查找系统安全漏洞。要应用修补措施来防止别人对已知缺陷进行利用,很多已知的病毒和木马就是利用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漏洞后后门进行大肆的破坏。修补系统的措施主要有:及时了解最新的病毒木马信息和安全漏洞信息,为系统打上最新的补丁;关闭掉系统和应用软件不必要的业务,减少网络攻击的渠道;为每台计算机安装个人防火墙和杀毒软件,并及时更新病毒库。
2.3 网络信息安全对策
要防止信息资源被故意的或偶然的非授权泄露、更改、破坏或使信息被非法系统辨识、控制和否认。即确保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
2.3.1 通过身份验证机制把好网络“入口”
身份验证的安全机制在于首先对发出请求的用户进行身份验证,确认其是合法的用户,如果是合法的用户,再审核用户是否有权对他所请求的服务后主机进行访问。通过身份验证可以划分网络服务的权限范围,将网络资源向不同人员开放。
2.3.2 采用有效的密钥管理措施
密钥的管理贯穿于密钥的生成、存储、分配、更换、保管、使用和销毁的全过程。密钥是加密算法中的可变部分,它不通于密码技术,其安全性取决于对密钥的保护,而不是对算法或硬件本身的保护。密码体制可以公开,密码设备可能丢失,同一型号的密码机仍可继续使用,但密钥一旦丢失或出错,不但合法用户不能提取信息,而且可能使非法用户窃取信息,所以加强密钥管理十分不要。即使存储密钥的载体被窃取,密钥也应自行销毁或失去它应用的价值。
2.3.3 采取有足够保密强度的密码体制和密码算法
其密钥要有严格的保护措施,使之能承受各种级别的破译或攻击行为,要做到实际上无法破译的程度。采用密码方法可以隐蔽和保护需要保密的信息,使未受劝者不能提取信息。密码可在一组密钥的控制下将明文变换成密文或密报。通过加密可以对秘级信息进行加密,保障信息资源安全。
2.4 网络管理安全对策
有效的保护系统信息安全,是涉及到部队各级单位,乃至国家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实施的打问题。作为军网用户的使用者,部队各级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网络安全的管理。
2.4.1 加强安全审计
审计的功能为周期性的检测应用程序是否被修改和安全控制是否被发挥正确作用;判断程序和数据是否完整。用户对网络的操作应用有一个完整的记录,以便在违反网络安全规则的事件发生后,能有效的追查责任。审计范围包括操作系统和各种应用程序,审计记录包括如下信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引发事件的用户、事件的类型、事件的描述和事件成功与否。通过审计,网络审计人员可以针对应用程序的某些操作作为审计对象进行监视和实时记录并根据记录结果判断此应用程序的可靠性是否遭到破坏。
2.4.2 加强行政管理
无论哪一级的军队网络应用系统,都要有相应级别、负责信息安全的专门管理机构。其规模与层次视系统大小而定。其职能分别为制订、审查、确定安全措施;确定安全措施实施的方针、政策、策略和原则;组织实施安全措施协调、监督、检查安全措施执行情况。安全管理机构的人员应包括领导和专业人员,按不同任务进行分工以确立各自的责任。一类人员是负责确定安全措施,包括方针、政策、策略的制定,并协调、监督、检查安全措施的实施;另一类人员是分工具体管理系统的安全工作。
2.4.3 加强内部人员管理
今年来关于计算机窃密等网络犯罪的报道屡见不鲜。计算机是人制造的,而人为了私利铤而走险,因此安全威胁大都来自人的因素。据一项最新报道,安全威胁主要来自内部人员,他们有的无意造成错误,也有的内外勾结蓄意破坏窃取秘密。为此,除了“防外”还要“安内”,即需要对内部涉密人员加强管理。安全管理主要基于多人负责的原则(从事每一项与安全有关的活动,都必须有两人或多人在场);任期有限原则(任何人不要长期担任与安全有关的职务,应不定期的循环任职)和职责分离原则(如计算机编程与操作;秘密资料传送与接受;操作与存储介质保密;系统管理与安全管理等工作职责由不同人员负责)。军队人员应严格遵守“十条禁令”与保密守则等保密法规,部队各级单位应开展经常性的保密教育,增强军人的保密意识。
3 结束语
与世界军事强国相比,我军在网络防护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网络安全防护形势严峻,任务艰巨。本文根据我军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加强网络防护的对策,为军网用户提高网络安全性,避免网络安全事故的发生提供了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有珠,罗少彬.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徐小岩.计算机网络战[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
军用伪装电源车设计方案 篇6
军用后勤保障装备因其敏感性和特殊性,对于国防等意义重大。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进程中,军用保障装备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应用程度不断深入。在各种军用后勤保障装备中,军用电源车能提供可靠的应急电能,在实际作战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于野外执行任务的军用电源车来说,常常需要面对各种各样、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的考验,例如沙尘、下雨等挑战,这要求设备能够实现抗震、抗冲击、防水、防沙尘等功能。同时,因其应用场合的特殊性,更应当保证其不受外部环境的干扰和损害,能有更高的隐蔽性,从而保证其在实际作战等军事行动中不发生不应有的突发状况,更好地为武器装备和作战人员提供应急电源保障。
现有的军用电源车由底盘车、方舱、电源系统、控制系统等组成,其结构较为简单,为纯发电设备,一般不配置指挥室,同时采用传统的单向性的伪装涂料进行外表面涂覆,在实际作战中容易成为敌方的首要打击目标。因此迫切需要设计出一款具备临场指挥应变能力、高隐蔽性和机动性强的军用伪装电源车。
1设计方案
本文所设计的军用伪装电源车是为适应新的战场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提高军用设备的后勤保障能力而研制的一种新型技术保障装备,主要由军用底盘、车厢、发电机组、电缆绞盘和接线箱组成。在车厢内设置有指挥室并配置有可靠的通讯和供电系统,以保障任务的顺利接收和执行;在车厢外表面涂覆有能随环境变化的智能涂料,能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可控的方式进行相应的反馈,产生自适应的特殊性能,因此整车具有更高的隐蔽性。
2具体实施情况
如图1所示,军用伪装电源车底盘车选用载货能力强的二类底盘,其各项性能指标都需达到军用要求,如动力性、燃料经济性、制动性、操纵性、稳定性、行驶平稳性、通过性等。其中,为保证具有更高的通过性,底盘轮胎可采用宽断面胎,减小滚动阻力,同时采用较深的轮胎花纹,增加附着系数而不容易打滑,全轮驱动的方式可使底盘车的动力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保证整车在工作时的平稳性,在底盘车车架上应该安装有支撑腿;同时为保证能在夜间环境下工作,在底盘车车头上可以安装升降照明灯,在升降照明灯的灯头上还可安装高清监控摄像头,并将视频信号送入指挥室;灯头在升降或旋转时可带动摄像头升降或旋转,使战士能在指挥室中监视周边的环境情况。
如图2所示,车厢采用钢骨架加内外蒙板的结构,并填充隔热、消音材料,在车厢外表面涂覆有智能涂料,相比于传统的伪装涂料,智能涂料能使整车全天候、全过程、全时段与周围的自然背景相融合,使其具备自适应伪装能力,隐蔽性大大加强。在智能涂料的涂层中还可以嵌入具有感知能力的纳米机械、填充氢氧化钙的微型胶囊和微型传感器等,使整车在具备变色伪装功能的同时,具有抗划伤、耐盐雾、防腐耐候以及自动修复功能。
车厢内部分隔为指挥室、机组室和绞盘室。
机组室内放置有柴油发电机组,机组控制器设置在指挥室与机组室之间的隔断上,战士可在指挥室内对发电机组进行启停控制、参数监测和设置等。为保证发电机组的通风散热需求,在机组室的外部设置有百叶窗,百叶窗还需要具备防尘、防雨等性能。为避免机组室内出现积雾现象,在其后部设置有排烟消声器、挠性连接装置、波纹管、排气通道、防雨自动工作帽及支承连接件组成的排烟排气装置。
在指挥室中设置有包括通讯模块和数据处理模块在内的网络机柜,使战士能第一时间接收并执行任务指令;同时,为保证设备正常运行,指挥室内配置了包括模块化UPS和蓄电池组在内的不间断电源系统,模块化UPS由多个并联冗余的模块组成,可实现带电热插拔,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正常工作时,发电机组提供电能,经模块化UPS后为车内设备供电;当发电机组工作异常时,由蓄电池组提供直流电源,再经模块化UPS内的逆变器逆变为纯净的交流电源,继续为车内设备供电。
为达到快速响应的需求,接线箱内的负载输出装置应配置有快速连接器插座,与电缆端的快速连接器插头配合使用;同时,为适应各种军用环境,其防护等级应达到IP65以上,并具有抗腐蚀、耐高冲击和振动、耐高低温交变等性能。
绞盘室内设置有电缆绞盘,其上卷绕负载输出电缆,电缆应采用能承受较大的机械外力作用的重型橡套电缆,适宜在户外使用。电缆绞盘应选用包括取力器、取力器控制器、油泵、油缸及高压油管、液压马达、绞盘及支架总成在内的液压绞盘,其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可实现在野外无外接电源的情况下收放电缆。
3结语
综上,本文所设计的军用伪装电源车在传统的军用电源车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具备了临场指挥能力和“变色龙”伪装能力。随着战争的现代化发展,军用保障装备性能的提升将深刻影响最终整体决策和作战的效率、准确度,军用伪装电源车还将继续朝着更高的性能迈进。
摘要:军用电源车是为野战所、装备维修部、野外军事演习等提供应急电源的后勤保障装备。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发展,除要求军用电源车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外,也要求其具备一定的伪装能力。现着重介绍一种军用伪装电源车,通过指挥室的配置和智能涂料的合理运用,使其与传统军用电源车相比具有更强的临场应变能力和更高的隐蔽性。
关键词:军用电源车,指挥室,伪装,智能涂料
参考文献
[1]潘松岭,李惟.野战方舱智能电源系统设计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2,35(9):181-183.
军用公文标题写作错误辨析 篇7
一、事由不准确
主要表现在主要内容的概括不准确。如某武警部队向其上级写了一份报告, 标题是《关于参与劫持人质事件的情况报告》, 这个标题的意思是武警官兵参与了劫持人质, 并且还公然向上级报告, 这显然与武警部队的职责使命相悖。看了正文内容方知, 他们是参与处置了劫持人质的事件。写作者在拟制标题时少了“处置”二字, 而导致意思相反。又如某部队对其所属人员陈某私自存储涉密文件一事发通报, 其标题却写作为《关于陈某存储涉密文件的通报》, 这个标题, 对事由概括不准确, 因为存储涉密文件和私自存储涉密文件是性质不同的两码事, 该标题没有准确地反映通报真正的内容, 应改为《关于陈某私自存储涉密文件的通报》。
二、事由不简要
在公文标题的拟制上, 过长或繁琐。主要表现为:一是事由概括不简要。如《××学院关于建立实验室, 需购买仪器设备, 拟在科研经费中开支的请示》。此标题的事由部分有三件事, 即“建立实验室”、“购买仪器设备”、“在科研经费中开支”, 由于事由太长, 不易表述, 使人弄不清楚到底要说什么。所以, 必须突出中心事项, 可改为《××学院关于用科研经费购买仪器设备的请示》, 其具体内容可在正文中作详细的阐述。二是转发文件或批转文件时标题繁琐冗长。如《关于转发总队关于转发省公安厅〈关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通知〉的通知的通知》, 从批语性通知的写作形式来看, 它似乎是正确的, 但是从标题的简洁明晰来看, 它又是不符合要求的, 此标题三次重复“的通知”, 显得繁赘而冗长, 读起来也特别费劲儿。像此类多次转发的, 为了让标题简洁、清晰, 在写作时应省略中间的转发环节, 还可省略标题中的“关于”和“的通知”, 使整个标题成为一个动宾结构, 此标题可改为《转发省公安厅〈关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通知〉》, 这样就让标题的主题“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凸现了出来, 使标题既简洁又明晰。
三、事由不清楚
主要表现在因过分追求事由的简练而造成语意不清、令人费解。如某支队《关于食品问题的请示》, “关于食品问题”是食品的什么问题?是生产、价格、供应, 还是调运、储备、出口?光看标题不能明确其真正意思。此标题中的中心词“问题”缺乏限定成分, 造成事由过于笼统, 不能准确表达公文的主要内容。应根据正文内容在“问题”前加上相应的限定词, 以使表意准确。
军用公文标题中除事由写作存在问题外, 其文种错用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如《关于表彰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的通令》, 此标题的文种“通令”为错用。通令虽具有表扬先进、批评错误的作用, 但它适用于按《纪律条令》规定对单位或个人给予的奖励和处分 (除荣誉称号用命令外) , 而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不属于《纪律条令》规定的奖励项目, 故不能用通令。《纪律条令》以外的奖励和处分用通报。此标题应为《关于表彰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的通报》。又如某总队后勤部向上级要钱的公文标题为《关于解决直属二支队营房建设经费的报告》, 此标题的文种“报告”为错用, 应改为“请示”。请示和报告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机关公文处理条例》规定的12种文种中仅有的两种上行文, 加之在公文法规的改革过程中请示与报告时分时合, 造成了请示与报告使用的混乱。凡对上级有所请求且需上级回复的均用请示;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和答复询问且无需上级回复的用报告。再如, 某部队政治部为协调干部家属调动问题向某市监狱管理局行文, 标题是《关于×××调入市监狱管理局的请示》, 市监狱管理局给部队政治部回文, 标题是《同意×××调入市监狱管理局的批复》, 这两份文件的标题, 对文种均属错用。市监狱管理局与部队政治部是无隶属关系的单位, 相互之间商洽事宜应用“函”。用请示与批复, 行文单位必须是上下级关系。
本文只是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军用公文标题错误加以分析, 实际存在的问题远不止这些, 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很多。从公文写作者的角度看, 有重视程度不够、办文能力不强以及一贯的不良文风影响等等。为提高军用公文标题的质量, 使军用公文标题达到准确、简明、清楚的要求, 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组织专门的业务培训;二是加强公文写作者责任感事业心教育;三是培养公文写作者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四是严格审核把关;五是建立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
一个好的公文标题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它能使阅文者通过标题迅速了解公文的基本精神和中心思想,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作为公文写作者只要用心体会, 循序渐进, 不断积累和提高, 就一定能够提高提炼标题的水平。
摘要:标题是公文的眉目, 给阅文者以“第一印象”。它的作用在于揭示公文的主要内容及行文目的, 便于公文的登记、处理和查询。公文标题不规范直接影响公文的效用, 甚至是本单位的形象。本文对标题中两个重点问题——事由和文种的一些常见错误作具体的分析并概略地提出其解决办法。
军用机器人发展趋势 篇8
军用机器人是指一种用于完成以往由战斗人员承担的军事任务的自主机器人或机械电子遥控装置[1]。它是以完成预定的战术或战略任务为目标, 以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武器装备[2]。作为一种用于军事领域的具有某种模仿人功能的自动机, 军用机器人所执行的军事任务往往具有环境恶劣、危险性大、士兵无法执行的特点。从1966年美国海军使用机器人“科沃”成功打捞起一枚失落的氢弹[3]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的火星探测计划, 军用机器人的性能和功能都有巨大提升。虽然机器人智能化的程度还有待提高, 但有人还是预测, 到2020年, 战场上的机器人数量将超过士兵的数量[5]。
2 军用机器人发展历程
历史上, 高新技术往往最先出现在战场上, 机器人技术也不例外。早在二战期间, 德国人就使用了扫雷及反坦克用的遥控爆破车, 成为最早的机器人的雏形。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后, 随着自主车辆技术及其他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6], 军用机器人在世界各国倍受重视。二战以后, 美国成为世界经济与科技的中心, 其军用机器人技术也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 这也为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奠定了军事基础。国内外军用机器人从产生到现在, 其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遥控执行任务阶段、半自主作战阶段和自主式无人作战阶段。遥控执行任务阶段即通过专业人员操纵遥控装置, 远距离控制机器人的行动来执行任务。半自主式机器人即在人员的监视之下智能地执行任务, 但由于其智能化程度不高, 在任务的执行中可能遇到困难需要人员的遥控干预, 才能完成其预期工作。自主式机器人智能程度较高, 其导航系统及识别系统的智能化程度足以使机器人成功躲避障碍物、识别敌我双方、主动执行任务, 无需人员操纵。目前, 陆地机器人技术已经较为成熟, 这些机器人主要担负排爆、侦查等危险系数较高的任务。如美国的类人机器人“阿特拉斯”[7]能在实时遥控下穿越复杂的地形, 代替士兵在危险环境下执行任务。相对于外军机器人技术的高度成熟, 我国机器人产业缺少龙头企业且缺乏市场, 难以形成完整产业链条, 特别是机器人关键部件没有自产能力, 只能依赖国外进口, 直接影响了军用机器人技术的发展, 但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国目前以发展排爆机器人为主, 如2010年珠海航展展示的第二代排爆机器人“雪豹-10”, 它具备一定的自主能力、可通过一些复杂地形, 动作精细度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
3 陆地机器人的研究开发现状
美国陆地机器人 (UGV) 的研究开发主要有国防部领导的联合机器人计划 (JRP) [8]和陆军领导的具体开发计划。两者已经研究开发了几十种陆地机器人, 有多款机器人在“科索沃战争”和“海湾战争”中出色完成各项任务, 为美军获得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帕克伯特”侦查机器人[9]。联合机器人计划 (JRP) 的启动标志着美国军用机器人研究已经从技术研究和生产提升到机器人作战系统体制的制定。该项计划是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和陆军共同提出的。其中, 未来的作战系统 (FCS) 针对多种形态战争, 以实现机动灵活、紧急展开、提高生存能力以长期作战为目的的陆军体制转换计划核心。计划中部分机器人已于2010年装备部队, 预计2031年完成陆军体制转换计划, 届时将真正做到机器人数量比士兵多。继美国国防部推出联合机器人计划 (JRP) 取得巨大成功后, 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1年启动国家机器人计划 (NRI) [10], NRI计划着力于开发新一代机器人, 进一步提高机器人的移动性、操作性、感知能力及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未来的战争将是机器人战争[11], 因此中国政府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 (863) “十一·五”发展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和《“十一·五”863计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发展战略》中都有体现, 并在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工委预研项目中予以重点支持[12]。经过国家计划的实施, 我国在军用机器人技术方面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缩短了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但在机器人核心及关键技术的原创性研究、高可靠性基础功能部件的批量生产应用等方面, 同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仍存在差距。
4 未来军用机器人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发展, 机器人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 为适应战场的要求要求, 未来军用机器人将会呈以下趋势发展:
4.1 根据任务需要, 机器人的发展越来越呈现“两级分化”。
一方面, 为满足新形势下急难险重任务的需求, 提高工作效率, 未来机器人将越来越偏向大型化;另一方面, 为提高隐蔽性, 方便士兵携带, 未来机器人将越来越小, 呈微型化发展。
4.2 随着机器人感知技术的提高, 未来机器人将拥有很高的自动识别能力。
届时, 机器人与人、机器人与机器人之间将更容易达成协作、配合, 机器人部队之间将有能力实现协同作战。
4.3 未来战争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 未来机器人将不再止步于陆、海、空三线战场。
军用机器人将涉足太空战、网络战等各种新型战场, 担负起更多士兵难以执行的任务行动。
摘要:机器人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可代替士兵完成各种极限条件下危险的军事任务, 使得战斗人员免遭伤害, 因此, 受到了国内外军队的广泛关注。本文归纳了近十年军用机器人的发展情况, 重点针对陆地机器人, 进行了分析概括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
关键词:机器人,军事领域,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http://zh.wikipedia.org/zh-cn.
[2]曲东才.微型无人机军事应用、研究进展及关键技术[J].航空科学技术, 2004 (2) :24-27.
[3]耿海军.机器人, 未来战场的主宰[J].中国民兵, 2008 (6) .
[4]国内外军用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2009 (3) :25-31.
[5]满翠华, 范迅, 张华等.类人机器人研究现状和展望[J].农业机械学报, 2006 (9) .
[6]仲崇慧, 贾喜花.国外地面无人作战平台发展概况综述[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2005 (3) :18-25.
[7]波士顿动力公司公布两款新型机器人研制计划[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2011 (2) :45.
[8]安向京, 施燕斌等.美军地面机器人[J].国防科技参考, 2002 (2) :10-13.
[9]http://www.big-bit.com.
[10]美国投资支持新一代机器人研究[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11 (11) :68.
[11]米面.财会月刊, 2009 (9) :19.
军用航天能力亟待提升 篇9
美俄欧日大力发展高分辨率侦察监视卫星,提升对周边及热点地区的态势感知能力
美国在1月20日、4月14日和5月7日分别发射新型“锁眼”侦察卫星和“白云”海洋监视卫星,并成功发射“天基红外系统”(SBIRS)的首颗地球同步轨道预警卫星。俄罗斯在6月27日发射“琥珀”-M光学侦察卫星;日本则在9月23日发射“光学4号”侦察卫星,还在12月发射一颗雷达卫星。由此表明,航天大国均重视发展高分辨率对地侦察能力,以提升对周边及热点地区的态势感知能力。
美俄欧中日加快部署各自导航卫星系统,天基导航定位系统服务的竞争更加激烈
美国在7月16日将第二颗GPS-2F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稳步进行二代GPS系统的最后一次重大升级;俄罗斯在2月26日发射首颗新型格洛纳斯S—K卫星,又在10月3日和11月28日分别用联盟号火箭各发射1颗格洛纳斯S-M卫星,并在11月4日一箭三星成功发射3颗格洛纳斯S—M卫星,实现了恢复格洛纳斯S导航星座全系统运行的目标;欧洲空间局在10月21日发射两颗“伽利略”在轨验证卫星,揭开了欧洲导航星座组网建设的序幕;中国也在2011年3次成功发射3颗北斗导航卫星,完成了区域导航卫星系统的初步部署;日本明确将在2020年建成由7颗卫星组网的“准天顶”区域导航系统。当前,全球导航定位领域“多系统并存”的竞争格局已经形成,除在定位精度等技术领域争夺外,同样重要的是抢占市场,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
作战响应航天技术走向实用化,军用航天技术向战场应用的发展迈上新台阶
6月30日,美空军成功发射国防部首颗“作战响应航天”(0RS-1)卫星。9月27日,美空军成功发射“战术星”-4试验通信卫星。ORS-1卫星和“战术星”-4的成功发射是美国作战响应航天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标志着作战响应航天技术从试验验证向实战应用的转变,美国军用航天能力从战略向战术应用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启示
(1)密切关注美国的“公用空间”控制策略
有专家预测,这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将给世界带来根本性的变化,旧的秩序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新的力量将发挥更为巨大的作用。近几年来,美国对于中国航天和军事实力的发展始终保持高度关注,军方和政府智库围绕美国如何保持对中国的战略优势地位,如何打破中国可能实施的“反介入战略”这一主题的研究报告和政策建议不断出台。而控制“公用空间”,是美国军事战略家关注的新战略,是实现美国独霸军事制高点的基础。这里所说的“公用空间”指的是“不属于任何单一国家的、全球大部分国家都能够使用的领域”,主要是指公海、邻近太空、太空和虚拟网络空间;而所谓“控制”,并不意味着其他国家就不能在和平时期使用这些公共区域,其真实意义在于,与其他国家相比较,美国目前在上述“公用空间”拥有更大的技术优势,能够威慑或阻止其他国家使用这些公用空间;而其他国家如果打算对美国说“不”的话,那么他们有可能会在为“公用空间”展开的军事竞争中失败。目前美国虽已拥有制海、制空权,正在向控制太空的海空天一体化战略方向发展,但美国也非常担心其竞争对手会在争夺控制这些公用空间,尤其是控制海洋、太空和网络空间中失去优势,从而对它形成威胁。
(2)卫星在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海外利益中的需求日趋迫切
军用飞机备件预测仿真研究 篇10
1 我国军用飞机备件预测现状
目前, 主要采用如下两种办法进行备件需求预测:备件保障度方法和工程经验法。虽然上述两种方法在上个世纪为军用飞机的研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随着军用飞机研制技术的提升, 这两项基本的预测手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军用飞机备件预测需求:a.对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方式下的备件需求不能更科学的预测;b.对飞机全寿命周期备件费用不能更科学的预测;c.对工业部门提出的初始备件和后续备件清单不能进行先期检查和验证。因此急需要进行技术的深入改革。
备件预测的结果是对军用飞机利用现状的整体评估, 其结果数据直接影响到军用飞机的实际军事演练排练, 军用飞机维修管理计划制定, 军用飞机维修保养资金调动等, 因此, 其预测的结果至关重要。随着新型军用飞机的完善和改良, 传统的预测方式已经不能对其基本性能进行准确的评估, 严重制约了军用飞机的未来发展, 所以, 应该适当借鉴成功经验, 完善备件的预测工作。
2 仿真备件预测手段的研究现状
2.1 仿真软件Arena
该项仿真软件率先由美国研究人员提出, 由于其高性能使用标准所以得到了各国军事领域人员的重视。它是一种新一代可视化通用交互集成仿真环境。将通用过程语言、专用语言和仿真器的优点很好地结合起来, 是计算机仿真环境与可视化技术的有机集成。此外Arena还提供与模型集成的模块动画、动画和图表数据设计分析等可视化技术支持。
2.2 备件供应保障过程分析
军用飞机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产生一定的损耗, 主要表现在常用超负荷部件出现使用的故障。飞机检测人员根据定期的质量检测活动, 对于检测到的问题部件需要及时从军用飞机中拆卸下来, 并送到相关技术修检部门进行修理。修理的基本原则是方便快捷。按照修理顺序进行逐级的操作, 通常来说对于存储备件的修理基层, 应该立即调用备件, 减少不必要的时间耗费。如果部件的故障发生地可以实现同级别的维修, 需要在本部进行维修工作, 但是维修后需要将附件送到相关部门存储。同时, 对于部件备件不足的情况, 可以及时启动调动方案, 进行远程部件调动。需要值得注意的是, 在进行维修处理工作之前, 应该对发生故障的部件进行系统的价值评估, 具有维修价值的可以进行下一步的维修, 而对于已经不存在价值的应该果断的申请报废。
2.3 建立相应预测仿真模型
检测部门需要根据军用飞机的检测结构和检测需求, 进行系统的保障过程分析, 并结合分析的结果建立相应的仿真模型。由于仿真预测的结构不同所以仿真模型也存在差异预测人员需要根据实际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更改。
2.4 备件预测手段的案例分析
案例基本信息:a.预测主体:根据上级领导的统一部署和军用飞机的实际使用情况, 基本确定了对某一机群的某机载部件仿真预测任务。b.预测部件信息:改组预测机载部件的安装时间为五年前, 根据当时使用情况确定的备件数量为3件, 利用率为0.355, 平均延误时间为0.017天。c.预测方式:为了检测仿真预测的预测结果, 决定对该备件首先进行传统检测, 然后进行仿真检测。d.预测结果:通过两种预测结果的分析, 排队等待时间和备件利用率与实际基本一致, 进一步验证模型是正确可靠的。
2.4.1 基层级备件与平均维修时间关系分析
将分布参数输入进行仿真, 我们就可以得到基层级备件库存与故障装备平均维修时间关系, 并把横坐标表示备件数, 纵坐标表示维修时间, 数量的基本单位确定为个, 时间的基本单位确定为小时, 列出相应的坐标。通过对图表显示数据的基本分析, 基本可以得到结论:当军用飞机的备件总数与维修时间成反比, 当备件总数增加时, 部件的维修时间相对降低, 但是该比例关系达到既定数值时发生变化, 基本当备件数量达到三个或者四个时, 维修的实践基本恒定不变。所以, 应该把军用飞机的备件数量控制在该范围之内, 既能保证预测时间的缩短又能减少成本投入。
2.4.2 备件与平均排队等待时间关系分析
通过仿真结果我们可以画出备件数与故障装备平均排队等待时间关系图。同样确定一个基本的坐标展示图, 将备件的数量作为横坐标, 其中单位确定为个, 而把平均排队等待时间确定为纵坐标, 基本单位确定为小时。根据列表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随着备件数的增加, 平均排队等待时间不断减少, 当增加到3~4个以后, 平均排队等待时间几乎为0。
2.4.3 备件的利用率分析
通过仿真得到的数据我们还可以画出备件的利用率图表, 横坐标表示备件数, 纵坐标表示备件利用率。通过所列图表的分析我们能够得出基本结论为:随着备件数的增加, 备件的利用率不断减少, 当备件数为3~4个以后, 备件利用率几乎不变, 表明不需要再增加备件。
3 结论
备件需求预测问题是装备保障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备件的需求具有不确定性, 使得备件需求分析与预测难度增加。针对目前部队备件需求预测实际情况, 本文采用仿真的方法对备件需求预测进行了研究。以Arena为开发平台, 对备件供应保障过程进行了建模与仿真, 并进行了实例分析, 结果表明, 本文建立的仿真系统能较好的对备件需求进行预测。
摘要:为了保证军事飞机的质量, 提高军事能力, 每一架军用飞机投入使用之前需要进行系统的备件预测。传统的预测方法单一, 不仅预测成本高而且预测效果不准确, 严重制约了军用飞机的进步和发展。为此, 本文通过相关技术的研究, 提出了新型的军用飞机备件预测手段———仿真预测, 希望通过对该种预测方法的介绍和说明能为相关技术人员提供必要的技术和方法的参考。
关键词:军用飞机,备件,仿真,预测
参考文献
[1]周晓龙, 刘俊荣, 赵晓林等.电子系统备件保障度模型研究[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8 (3) :297-299.[1]周晓龙, 刘俊荣, 赵晓林等.电子系统备件保障度模型研究[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8 (3) :297-299.
[2]张建军, 刘芳, 张涛等.基于BCMP排队网络的作战单元备件保障度评估模型[J].兵工学报, 2009, 30 (1) :110-113.[2]张建军, 刘芳, 张涛等.基于BCMP排队网络的作战单元备件保障度评估模型[J].兵工学报, 2009, 30 (1) :110-113.
[3]张建军, 李树芳, 张涛等.备件保障度评估与备件需求量模型研究[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 2004 (6) :18-22.[3]张建军, 李树芳, 张涛等.备件保障度评估与备件需求量模型研究[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 2004 (6) :18-22.
[4]张海营.备件预测方法在装备保障中的应用[J].电光系统, 2008 (4) :49-52.[4]张海营.备件预测方法在装备保障中的应用[J].电光系统, 2008 (4) :49-52.
[5]杜晓伟, 杨后川, 秦宇飞等.某新型战机战伤抢修备件预测系统的研制[J].理论与探索, 2007 (4) :26-29.[5]杜晓伟, 杨后川, 秦宇飞等.某新型战机战伤抢修备件预测系统的研制[J].理论与探索, 2007 (4) :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