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研

2024-05-26

计算机科研(精选11篇)

计算机科研 篇1

1 原实践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的课程实践环节是培养实践能力、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手段。我校在制定这类专业教学计划时, 调整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时数的比例, 缩减理论教学时数, 增加实验教学时数。我们认真研究了计算机实践课程体系, 仔细分析了现有实验设施、实验教材和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等教学环节, 发现计算机实践教学存在如下问题:计算机科学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科学领域, 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很快地融合其他领域和学科, 因而通过深入地探讨和研究计算机科学整体课程体系, 不仅对于建设计算机学科示范型实验教学模式具有促进作用, 而且还将对于正确设置计算机科学实践课程体系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1,2,3,4]:

1)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 要求实验内容, 实验项目的设置要适当反映本学科的新成就、新知识; 在满足课程教学大纲的基础上, 实验项目不能仅仅满足学生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训练, 还要满足学生具备以后工作岗位需求的基本素质。

2) 按教学目标实验项目可以分为基本型实验教学, 具体分为基本技术、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等;提高型实验教学具体包括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等实验;研究创新型等三个层次。当前教学内容多停留在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阶段, 总体上缺乏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内容, 既不能锻炼学生独自承担具体实际实践的能力, 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另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也显得单一, 不能启发的教育学生独立思考创新, 阻碍了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方法是以计算机科学教育改革的课程观点去参与项目实践, 通过项目实践锻炼, 以期提高学生应用基础知试和基本原理解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原有的实验室管理运行模式在时间上缺乏机动, 不够开放, 实验室利用率低, 难以满足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要求。

4) 在建设实验室硬件上明显表现出经费不足, 仪器设备老化, 某些设备套数不够;一些计算机实验实验内容依靠软件实现, 特别是如计算机硬件、嵌入式相关的课程。新的先进设备尚未引入实验教学, 旧的可用设备数量不足;从客观上难以保证教学质量[5]。

由此我们结合计算机科研项目, 探讨在优化组合、整合资源、加大投入为实验教学创造良好硬件环境的基础上, 对计算机实践课程体系、教学教材、教学模式进行优化革新, 力争建立一套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

2 实践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2.1 改革计算机实践课程体系

我们计算机实践课程应注意两个方面的培养:一方面以基础课程扎实为主, 注重充分扩展学生的计算机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 重视社会职业技术需求相关的应用课程方面的内容, 重点培养实践能力和解决陌生问题的思维方式, 主张教育课程应分散在计算机项目实践中去。另一方面要注重计算机科学教育的核心课程, 以拓宽基础、宽口径的基础课程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 为学生的项目实践打下宽口径的适应基础。以此适应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发展的趋势,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有经验、有能力的人才, 从优化专业培养过程的角度出发, 让学生通过参与研究课题的过程本身, 受到系统训练, 积累掌握计算机项目实践经验, 改变现, 有实践体系的不足[7,8]。

南京林业大学在计算机学院的计算机相关课题研究借助南京林业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所聚集的技术创新和人才优势, 对物联网、传感网与智能控制在林业应用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和共性问题进行研究, 研发新一代林业物联网智能感知系统。项目综合多个学科的基础知识, 符合拓宽基础面, 以宽口径的课程模式进行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 通过参与科研项目研究打下适应宽口径基础的目标。

2.2 改革实验内容

在构建计算机科学实验课程体系时, 首先应充分考虑考虑计算机科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多样化, 形成科学系统的实验课程体系, 达到通过合理参与实践项目, 完成现有实践课程教学大纲的目的。

通过计算机现有项目对比计算机实践课程可以发现, 科研项目通常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 例如编程语言, 仿真软件的使用, 相应的理论分析知识。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 以达到项目系统设计的实践要求。这需要学生教师的配合, 教师在分配给学生项目任务时, 不仅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 也要及时指导学生补充新的知识, 在关键点给予技术指导。

由此, 我们对计算机课程实践的内容作以下两方面改革[9]。

教师应先根据相关教学内容, 从项目中分离若干个合适的环节作为选题, 要求对所学内容具有针对性, 体现学科发展趋势, 注重理论和应用的结合, 并且教师应分发适当的项目相关的资料, 供学生查阅。教师应该根据项目特点, 细分项目科研任务, 这样有利于后期的进度考核。同时要求给学生指定的内容应该是和实践工作量相当的独立的环节, 便于考查和指导, 也便于学生掌握从事相对独立科研任务的整体设计流程。

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 以小组模式构建团队, 选做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内容,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 合理设计解决方案, 再经过集体讨论和教师指导反馈, 形成可行的解决方案之后, 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任务。这一环节要求教师细分项目, 这样不仅有利于后期的进度考核, 也有利于学生充分通过小的科研任务的完成, 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锻炼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对他们的科研实践兴趣的培养和今后工作和学习将是十分有益的。

2.3 教学模式改革

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重点面向提高学生计算机素质包括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训练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领域内问题的能力, 将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能力高度统一起来。我们原来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学计划指定的时间内开设所有实验, 且实验一律是老师主动性更高, 学生听、做实验、写报告等被动性模式。造成学生循规蹈矩, 创造性不高, 不利于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们应该改变教学模式[10]。

将学生引入项目实践, 就要求避免教师为中心和学生为中心的两极模式, 教师引导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高度一体化的今天, 科技创新已经从个体过渡到团队, 其基本推动力是研究团队的创造力。学生在实践课程环节参与科学项目实践, 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实验人员, 增强实验能力, 也可以通过这些年轻学生的活跃思维为研究贡献新思路, 新方法。因此要因材施教, 在学生分类时, 一般是通过基础摸底考试, 然后跟据成绩, 扬长避短对不同类别学生给予不同的实践项目, 实行不同的项目与考核对待。

2.4 完善实验考评制度

实验考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对学生实验成绩进行公正评价, 这需要建立完善的考评制度。

在项目设置和考核模式上,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就要对考试方式进行大胆的改革, 考核时应该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应用完成项目的能力。在考试方式上, 实行项目结果答辩考核制度, 参照毕业设计和毕业答辩的模式, 这样更能体现大学计算机的应用性特点[11,12,13]。

高等农林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相对复杂, 改革过程中必须遵循教学规律, 教学评价是检验课程改革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模式采用定量与定性两方面进行评价。定量评价主要体现在学生成绩的统计与分析, 包括绝对成绩与相对成绩的分析。

在和项目结合的教学实践中, 各个院校要从自己的实际特点出发, 发挥项目资源优势, 因材施教, 因项目完成情况考核, 不拘于传统的卷面考核方式, 依据学生的信息反馈, 及时调整和改进, 争取摸索出符合农林院校项目特点的评价模式[14]。

3 结束语

计算机实践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方法改革需要我们在不断摸索和推进, 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实验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以期找到一条促进人才培养教育的实验教学模式。

我们原来的实验基本上包括基础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 虽然在实验中培养了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 但对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不断探索以及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对匮乏[15]。

而项目具有综合性、设计性, 能够代表专业水平, 要求学生不仅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及多种实践技能, 而且要解决有实际难度的问题。所以项目是提高学生综合、创新、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生参与项目, 具有科学性、综合性和探索性, 对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探求的科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教无定法, 因才施教。在提高实践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 没有固定模式可走, 这就要求我们自己思考、探索、研究和总结, 结合当前阶段学校的科研情况和社会需求, 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人才的目的和效果。

计算机科研 篇2

2.1 云计算促进了大学科研资源的共享与管理

国内外很多重大实验项目的研究都依托于高等院校,一方面高校为实验的深入研究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另一方面很多项目的落实不仅仅是依靠单一的技术来支撑的,需要各个学科的交叉互补,系统的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目前大学里各个学科的科研团队为了研究方便,往往各自建立实验室,出现了资源竖井,无法共享,无法统一调度管理的局面。

云计算技术的出现提供了一个虚拟化云平台,将各实验室的服务器及软件平台综合利用,分为多个可以按需分配、高可靠性的虚拟云服务器。不同的科研团队可以动态申请、动态使用不同的计算、存储资源,有效地做到资源共享,同时云管理系统也能有效的控制资源的创建、发放、回收,极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因此,云计算技术应用到大学科研资源共享是大势所趋,必将对大学科研的信息化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变革。

2.2 云计算提高了大学科研资源存储的安全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校园网内电脑的数据由于木马病毒的出现常受到丢失或损害的威胁,而杀毒软件的授权使用费对实验室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且其更新速度很难赶上病毒的更新速度。在大学科研领域,大部分实验项目都需要对其技术环节进行保密,然而由于公共资源有限,科研人员经常需要在实验室计算机和移动设备之间互拷文件、交叉使用,容易造成数据受损及不同步。因此,数据存储的安全性问题不容忽视,这些机密数据需要集中存储,统一管理,分级保护,而传统的管理体系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团队的工作效率。

计算机科研 篇3

【摘要】在计算机以及服务器应用中采用云计算模式可以使其功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在科研单位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云计算的应用进行信息存储、计算以及相关的服务等,这将会大大加快科研单位信息化的建设速度,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科研单位信息化建设中云计算应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科研单位;信息化建设;云计算应用;相关问题

【中图分类号】TP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079-02

由于企事业单位以及家庭用户在计算机应用过程中不断的提高了对处理数据能力的要求,为了顺应这一趋势便出现了云计算这一应用。云计算是通过计算服务器等将庞大的数据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组建构成一个规模巨大的数据中心,并且利用互联网等网络传播技术将这些计算服务数据按照用户的具体需求分配给各个单位。简单的说,云计算就是将服务器把数据进行整合,按需分配提供给用户使用。

1 科研单位在建设信息化过程中云计算应用具有的优势

(1)首先,云计算可以为科研单位建设信息化提供安全可靠的数据虚拟存储服务。由于云计算数据中心具有安全的虚拟存储功能,所以科研工作人员不需要将一些重要数据或者反复利用的数据存储在使用当地,只需要通过身份认证的方式就能够进入云计算数据中心进行数据的存储和提取工作,这就给科研工作人员带来更大的便捷。(2)其次,云计算能够大大减少在科研单位建设信息化过程中消耗的硬件成本。由于云计算应用的一个主要优点就是能够解除硬件配置对计算机计算和服务等功能的限制,在科研过程中完全能够利用数据中心提供的存储功能以及计算资源等,不需要再采购其他配置较高的硬件设施,这就大大降低了硬件购置的成本。(3)云计算还能够将学术资源进行共同建立和共同分享等。科研单位若以云计算数据中心为主要的数据处理单位以及资源整合分散地,就能够按照科研单位的具体要求来进行资源的集散工作,通过把异构数据库和一站式的检索界面相联合,把自有的学术资源以及引进的学术资源等进行整理融合,能够提供一个更好的服务工作平台,真正的达到一站式的服务。(4)最后,云计算应用还可以促进IT基础设施的共享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云计算应用能够统一的配置以及管理基础设施,对于以往IT资源独立分散的状况,能够很好的将资源紧张、浪费以及闲置等现象进行消除,促进IT基础设施功能的充分发挥。

2 云计算应用于科研单位建设信息化过程中的主要模式

2.1 云计算数据中心所处的外部网络环境以及其内部体系的架构情况

云计算数据中心能够成为科研单位整个网络系统中的一个基础节点,科研单位可以将其各个下属科研实体提供的数据信息统一整理并且存储到云计算数据中心,此时下属的各个科研实体就不需要再设置下一级的信息中心,只需要将一些重点数据资源存储即可。

在数据中心的最底层包括规模庞大的服务器,每个服务器使用的都是目前使用普遍的操作系统,然后利用网络以及控制器等将所有的服务器连接起来,构建成为底层的庞大机群系统,作为整个云计算数据中心的核心部分。其虚拟计算服务能够方便科研工作人员随时分配调用相关的计算资源;而虚拟存储服务可以为科研工作人员在存储文件时能够跨服务器存储,如果某一个服务器已经满载,数据中心可以自动的把信息资源转移到其他的服务器上,最终能够达到高效使用存储数据的目的。相关科研工作人员在访问云计算数据中心的过程中,能够方便的选择所需的相关应用系统进行登录,并不能看到底层的具体计算和存储过程。

2.2 云计算数据中心主要的一些服务项目

2.2.1 虚拟计算的服务:在云计算数据中心,科研工作人员在提交相关的计算请求的过程中,系统能够快速接获计算任务,并且读取叶子节点上存储的相关数据库信息,通过连接服务器,开始计算工作,将每个数据块的存储服务器计算出来的结果进行汇总和整理,显示在应用平台服务器上,将最后的结果提供给用户使用。

2.2.2 虚拟存储的服务:在云计算数据中心,为了能够将存储的数据资源信息高效的利用,虚拟存储系统将文件分割为很多个数据块,把这些数据块在不同的云存储系统中进行存储,最后把相关的一些信息存入到文件中的叶子节点里。科研工作人员在读取一个文件的过程中,首先会将该文件的叶子节点进行搜寻和读取,主要是由于叶子节点就像一个目录一样记录该文件数据块的详细存储位置以及方式等。然后按照叶子节点提供的数据资源,与各个数据库存储的服务器相连接,最后将数据库进行汇总整理后提供给用户使用。

2.2.3 将用户的访问权限分层隔离设置:由于云计算数据中心里庞大的数据资源面对的使用用户各不相同,等级也各有区别,因此在提供虚拟存储以及计算等服务的过程中,就有必要对各个不同级别的用户进行权限设置,避免出现存储计算过程中数据的交叉现象。云计算数据中心通过把用户进行单向的分层隔离,把用户需要访问的层次与其访问权限进行连接,上层用户能够访问下层用户提供的数据,而下层用户却不能够访问上层用户使用的数据,相同层次的用户也不能进行互相的访问,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的将不同层次等级的用户访问权限进行限制隔离。用户在访问叶子节点过程中都是按照文件夹的方式进行的,从自己所在权限节点按照单向指针的方向到了叶子节点之后便能获取相关的文件信息、。

2.2.4 数据安全的服务:通过将文件数据以及数据副本等分割成为数据块之后,数据块能够在不同的服务器上进行存储,而且还能把各个数据块的副本进行不同服务器之间的备份,如果一台服务器出现问题,系统就能够通过对其他服务器访问得到数据块或者是副本数据库,这样就能进一步确保数据的安全服务。

3 云计算环境下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数据安全

对于科研单位里的工作人员来说,在对云计算数据中心的资源进行分享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对其数据安全产生一些怀疑,因此为了能够将这些疑问进行很好的解决,一方面,云计算数据中心可以加强技术上的安全保障措施,让专业人员管理、监督、控制数据库中的数据,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制定和完善云计算数据库的使用规章制度,将一些重要数据的保密管理责任进行明确分配。除此之外,还要对各类用户在进行数据访问过程中设置相应的身份认证权限,确保用户只能访问权限之内的资源和信息。

3.2 计费模式

由于在构建云计算数据中心的过程中会购置规模比较大的一些服务器集群来服务于用户,在对资源进行存储和计算的过程中又会按照用户的具体需要的原则进行,因此,在整个过程中会花费较大的成本以及人员精力等进行数据库中心的建设以及维护等,这就需要考虑到访问计费问题。下属的各个科研实体由于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云计算数据中心能够按照各个科研实体对信息资源的存储、计算等具体情况,再结合其能够提供出来的可以共享的数据量,最终创建比较合理的计费模式。

3.3 制定有效共建共享信息资源的标准和方案

在将信息资源进行共建共享的过程中,下属的各个科研实体应该与云计算数据中心一起进行研究探讨,对信息资源建设的归属版权、资源共享面对的对象等问题进行统一研究,达成协议。云计算资源虽然可以将信息资源分层的提供给所需用户,隔层的设立用户使用权限,但是还是要制定出一套可行的标准方案,明确规定哪类资源能够所有人无条件分享,哪类资源需要对哪些用户设置对应的权限等。

4 结束语

总之,在当前情况下,科研单位要想实现资源信息的共建共享,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就应该基于各种网络形式,将下属的各个科研实体拥有的所有计算资源进行综合整合,以信息中心为平台实现云计算的应用,最终构建出拥有存储数据资源、保障资源安全、对资源进行分配和计算等功能的一体式的云计算数据中心。

参考文献

[1]钱文静,邓仲华.云计算与信息资源共享管理[J].图书与情报,2009.4:47-52

[2]姜金旺,严军.基于云计算的江苏科技信息网建设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10,5:19-22

计算机科研 篇4

我国农业科研项目也引入了计算机技术, 改变了传统的研究方式, 向着现代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农业科研需要借鉴大量的文献典籍, 通过计算机的文献检索功能可以将全球各地的相关文献汇集到一起, 为农业科研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然而需要注意的是, 计算机在农业科研中的应用也存在不足之处。计算机的应用给农业带来巨大影响, 为促进今后的更好发展, 需要对计算机在农业科研中的应用与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

1 计算机在农业科研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

1.1 农业科研中计算机软件及网络应用过程中的问题

无论是研究系统还是网络大数据都需要依靠课题的建立和开发, 理论指导实践才是硬道理。但在我国现阶段, 由于传统习惯的影响, 会提前进行课题的制定和开发, 所罗列的内容在结题之后就基本不会变, 这就导致内容跟不上更新, 造成研究过程的迟滞。但是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可及时通过后台程序对软件进行更新, 增添新功能, 完善软件发展。而且我国目前非常重视生物科技的发展, 对生物科技给予强大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国家的政策使农业科研所的研究方向发生偏离和研究重点转移, 而后果就是农业的专家系统, 网络技术运用, 网络数据库技术等在使用中出现和用户计算机的排斥现象[1], 二者不能兼容并蓄, 且随着时间推移, 这种不兼容的问题会越来越多, 造成更新的滞缓, 失去实际应用的价值, 给研究带来资源、人力上的浪费, 对专家学者的研究信心也是一定的打击。

1.2 农业科研中计算机软件与配置方面的应用和问题

在我国论文泛滥的今天, 许多人的论文都只是对原有知识的整合重造, 只是会根据实际情况对论文进行实时修改, 大多都是为了应付考核, 不能从根本上提出解决办法。比如在一些论文中提到用来组建数据库的计算机配置为windows 2003 系统和sql2000 数据库软件, 硬件采用四核CPU、2G内存, 如果从计算机配置的合理性考虑, 在当时, 硬件流行的CPU还是单核, 内存也才发展到1G, 而且软件运行的硬件环境, 利用单核CPU就足够了, 但这种配置是没有根据实际情况, 盲目的追求高科技的一种无知的做法, 对科研水平和工作效率都有很大影响[2]。所以, 在我国的农业科研中要通过一些手段来完善计算机在农业科研中的应用, 保证科研质量的同时, 提高工作效率, 节省时间。

2 对农业科研中的解决方法及未来发展方向

2.1 推荐软件应遵循的原则

软件的推荐要根据具体的专业领域, 和适用人员进行推荐。要保证软件通俗易懂, 便于学习管理和实际操作。要确保在软件使用的五年之内不会出现兼容性方面的问题, 所推荐的软件要能够及时进行更新, 以便后期维护不会出现大的问题。被推荐的软件不能对硬件要求过高, 要确保软件能适应中等配置的电脑, 可流畅运行。

2.2 项目管理中软件的合理使用

在现代化的办公背景下, office办公软件是对职员的基本要求, 尤其是科研工作更需要对相关研究过程、研究结果进行记录, 最常用的就是Word文档, 在这里拿WPS2016 为例:它是微软最新的一个版本, 且界面设计简洁大方, 比Microsoft Office 2007 直观耐看, 且版本比之前的2007 版更加完善, 增添了新功能, 提高了工作效率, 而且最新版的WPS文档可以兼容Word、Excel、Power Point、Outlook、Publisher、One Note、Groove、Access、Info Path等所有的Office组件, 其中的Word更是应用范围最为广泛的软件, 是文字处理方面的专家, 对所有涉及文字的工作来说, 它都是最好的帮手, 给工作带来极大便利, 增加了工作效率。而它独有的DOC格式更是业内的神话般的存在。特别是2016 版的WPS还增添了文件漫游的功能, 更增加了文档的安全性。

2.3 计算机数据处理的合理化方案

在我国传统的数据处理中, 大多使用纸笔, 计算器甚至是算盘的方法, 但这些方式有很大的缺点, 消耗时间长, 浪费人力, 且人工计算容易出现错误, 只有经验丰富的研究人员才敢尝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传统的算法已经被淘汰, 出现了BASIC编程语言数据处理方法。在处理简单的数据工作时, 可利用EXCEL进行计算。这个表格数据处理软件通俗易懂, 界面直观, 操作方便, 对日常的工作是极其有用的。但如果涉及到复杂的数据就要用到更高级的SAS9.0 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最后对结果进行整理。

2.4 计算机网络的高效利用

网络的发展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 在我国的科研中, 计算机技术应用非常广泛, 在农业科研中往往是通过建立科研所的网站和数据库来进行日常的工作。但对数据库的维护却缺少经验和技术的支持, 所以国家相关部门要对农业科研单位的数据库进行统一管理, 确保用最少的投入换来最大的效益, 让数据库发挥出它的作用。

3 结束语

我国要想实现农业科研的又好又快发展, 就要对计算技术进行合理应用。通过网络的力量实现农业科研的信息化, 促进我国农业向着国际水平发展。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各领域的应用, 尤其在农业中使用计算机技术可以节省人力成本, 提升工作效率。但由于农业科学研究过程复杂繁琐, 计算机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合理的地方, 本文就计算机在农业科研中的应用和发展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农业科研,计算机技术,应用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树勋, 张俊军.浅谈计算机在农业科研中的应用与发展[J].农业网络信息, 2007, (10) :33-35.

计算机科研 篇5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西城区提出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内涵发展,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这赋予了教育科研更重要的责任与使命: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教学;促进教师、校长专业发展;发展学校特色。

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是基于教育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其重点是认识教育对象,改进教育行为。因此,研究的选题应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重点 、难点问题,研究在学校中展开,研究成果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校本”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根本,离开了“校本”,学校的教育科研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育科研的“校本”,既体现在研究的目的、内容、过程,也体现在学校教育科研的组织与管理上。实事求是的、富有创造性的教育科研管理,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持续改进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计算机科研 篇6

为适应当今医学的信息化潮流, 建立高度信息智能化的现代医院, 从而加强各地区医院的交流合作。通过应用计算机进行医院科研信息化的管理能提高医院的科研实力及医院的现代化管理水平。笔者根据多年经验, 从建立医院科研信息数据库, 医院科研课题的信息化管理以及医院科研信息化管理的实施应用等方面进行具体叙述, 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2 建立医院科研信息数据库

近年来, 我国的各大医院在信息化系统的运用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并以逐渐的成为保障医院各项工作正常运行的一项重要措施。国内多数的医院在信息化建设上对取得较大程度的进步与发展。当前阶段各大医院所建立使用的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规模并不相同, 但多数主要是以挂号, 收费, 医嘱及统计报表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工作, 对于医院科研方面的信息化管理应用较少, 建立医院科研信息数据库, 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医院科研信息化管理中, 可以提高医院的科研实力及医院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科研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几方面的内容:

1) 搜集、整理、汇总、上传科研信息;

2) 使用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对医院的医疗科研工作的质量与效率进行评价分析, 并运用统计方法对数据统计以供医院各相关部门查阅;

3) 规划医院科研的实施方案, 并对科研工作的实施进行监管与协调。

传统方式的医院科研管理, 主要是对医院科研档案资料的保管工作。随着医院科研资料管理人员的更替, 医院科研档案的检索难度会增加, 有时还会造成科研资料的丢失。医院科研档案没有明确的管理规范, 这将会使科研的数据准确程度, 统一程度降低。传统的医院科研档案只是以文献形式保存, 而导致了科研过程中大量有价值的科研信息没有被及时的保存, 使得科研资料的价值降低, 大量珍贵科研信息资源被浪费, 阻碍了现代医院科研的信息化管理进程[1]。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运用将使得医院科研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变得规范, 标准, 统一。医院科研数据库的结构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医院科室名称, 科研课题负责人, 科研课题名称, 合同编号及名称, 科研课题起止日期, 结题及延迟时间, 科研成果名称。医院科研信息数据库的运用可以将大量规范准确的科研信息提供给医务人员, 信息的查询工作也变得更加便捷, 实现了医院科研项目资料的标准、科学的信息化管理以及科研资料的信息化查询, 极大的提高了医院科研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 医院科研课题的信息化管理

3.1 健全医院科研管理制度

医院科研课题管理可以采用以下的分层式管理体制模式如下图所示。

如图1所示, 一个标准的医院科研管理模式:医院领导为决策层;医院学术委员会为监督层;医院科教部为管理层;医院技术科室为实施层;各课题研究组为攻关层。

科技人才的管理主要分为有以下几种方法:

1) 临床科室及各职能科室的医务人员采取分类管理的办法;

2) 医院对引进的各学历人才, 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职称的管理;

3) 由院长领导的聘约制管理, 医院对承担科研项目的各课题组给予相应数额的经费支持。

医院科研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方式, 有以下几种措施:

1) 医院科研实施政策方面的倾斜。

医院可以出台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措施, 设立一些奖项, 诸如科研成果奖, 新技术项目奖, 优秀学术论文奖, 科研课题中标奖, 优秀科技人才奖等一系列奖项。保证每年都进行相关奖项的评选工作, 并召开科研成果表彰会议。

2) 医院科研奖金的倾斜

医院需拿出相应的经费作为医院科研教学培训基金, 并提高上述奖项的奖金数额。科研成果奖可按所得奖金的1:1进行奖励, 新技术项目奖, 优秀学术论文奖, 科研课题中标奖, 优秀科技人才奖可针对人数进行具体金额的分配。

3) 医院科研在感情上进行倾斜

医院可以对医院各科室的科研技术骨干人才的福利作出相应的提高, 例如对在科研成果及学术成就突出的科研人员在住房问题上优先考虑, 职称评选上可列为一项重要考核项目。

3.2 医院科研管理标准化

医院在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的申报、重点学科、新技术项目等申报实施标准化程序运行, 立项合同的书写, 形式的审查工作, 课题查新的工作, 经费的管理工作, 实施情况的管理工作, 以及结题时医院学术委员会的审查答辩工作都需要有明确的流程, 规范的操作[2]。合理规范的医院管理标准不仅能够提高整个医院的工作效率, 而且能够最大限度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医院科研项目的申报过程的资料都需要以电子形式保存, 相关的工作人员将科研资料按规范要求在医院科研信息数据库中进行存档, 使其成为有效的医院科研管理信息。使科技人员在科研项目的提出, 形式审查, 初审时的推荐, 项目实施及结题等科研有良好的科研信息和充足的参考数据。科教部在进行医院学术委员会规章制定时, 进行重点的学科, 科研基金的管理时, 进行科研成果评定及人才引进与培养时都能实现科学的管理, 做到全面的信息化管理操作。

4 医院科研信息化管理的实施应用

4.1 医院科研信息化管理操作平台应用

建立的医院科研信息化管理操作平台需要有以下特点: (1) 需要有较高的普及性且具有可操作性高, 简单实用的特点, 在经过简单培训就可以进行操作, 无需专业人员进行操作; (2) 医院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信息的录入可以是采用姓名及部分不规范数据名称之外的项目使用数字代码式的数据输入方式; (3) 医院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数据库可以使用SQL查询功能, 保证数据查询的简单准确; (4) 医院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使用单一功能的模块, 以便系统的检查与维护工作的进行; (5) 医院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将数据库中的信息导出, 以便对信息进行统计, 绘制等的处理工作。

4.2 医院科研课题的信息化管理应用

医院科研课题的立项, 形式审查, 项目实施情况及结题工作都可以在医院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实现实施的查询, 医院各职能部门及上级卫生管理部门的课题立项、结题成果这些材料都可以迅速, 完整的查找到, 并作出综合性的数据报告。科教部在作出科研项目立项计划制定, 科研项目进程检查, 科研项目流程管理,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 帮助临床科室解决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等工作时能实现信息的及时反馈和科学标准的管理[3]。

4.3 医院科研人员对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使用

医院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科研课题数据信息将大量网络数据资源和数据查询信息提供给医院科研人员, 为科研人员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发展了高新的医学技术, 并加强优化了学科梯队的建设工作, 扩大了科学研究成果的影响范围。同时, 医院科研信息化管理数据库可与国家科学项目, 省科委、卫生厅级项目申报系统建立科技资料的资源共享, 使科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能够实现最大程度的利用, 提高医院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服务能力, 促进医院科研信息化管理的进程。

5 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的充分应用是加快医院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有效措施, 是全面提高医院整体实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所以我们要真正的认识到计算机技术在医院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中发挥出的巨大的作用, 并对在医院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采取及时、科学的方法有效的解决问题。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医院的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魏国韩.科研管理中情报信息的作用与获取[J].情报探索, 2012 (2) :44-45.

[2]王国辉.加强医院信息管理的途径及对策[J].科协论坛, 2011 (5) :32-37.

计算机科研 篇7

气象科研应用系统, 简单地说, 就是依靠已有的计算机网络技术, 建立一个专门为气象业务服务的系统。这个系统主要是建立宽大的网络结构, 通过计算机网络将部门与部门、部门与用户、用户与用户相互间连接起来, 这样既方便气象业务部门的管理, 也方便用户的使用与交流。目前气象科研应用系统主要有三种网络形式:

1) 供气象业务内部交流的局域网, 此网要求安全系数最高, 因为所有的部门的计算机信息都建立在此网内, 此局域网是气象业务部门主要的工作平台;

2) 供气象业务与政府机构交流的政府网, 政府处理好与气象部门的关系, 很好地与之进行信息的沟通与交流, 有利于政府更有效地实施其经济政治职能;

3) 供大众了解信息的互联网, 将大众用户的宽带与气象网站相衔接, 这样就能方便大众及时了解和掌握气象信息和气象信息新动态。

通过建立这些网络结构形式, 建立起一个计算机网络系统, 作为气象业务部门的支撑和平台, 而今气象信息量越来越大, 重视科研应用系统的应用也变得尤为重要。

2 气象科研应用系统中计算机故障检测与防范的必要性

1) 气象科研应用系统在气象业务中的地位, 要求重视该系统中的计算机故障的检测与防范

气象业务本身要处理的数据和资料特别多, 工作流程复杂, 包括:收集数据———传递数据———分析数据———得出信息———发布信息, 每一个程序的完成都需要一个强大的处理系统。气象科研应用系统, 利用计算机处理气象业务中大量的数据, 既能保证精确度准确性, 又能快速地进行下去, 很快完成这些环节。这样一个高效率、高性能的系统, 在气象业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直接影响着气象工作的进行, 因此重视气象科研应用系统中计算机故障的检测和防范是十分必要的, 这也是气象业务得以正常工作的基础设备。

2) 气象业务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要求该部门要重视科研技术的安全应用

气象业务几乎影响着社会的各行各业, 比如:农业生产离不开气象信息, 交通运输离不开气象信息, 出行旅游也需要关注气象信息, 很多很多的事情的进行都与气象相关联。气象业务服务如此广泛, 要求它必须不断地完善自身提高服务职能。另外, 由于社会进步, 科技进步,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 对各行各业的要求提高, 对气象业务的服务要求也提高, 要求更加准确可靠及时, 这就迫使气象业务去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也就是这里需要讲到的气象科研应用系统。

3 气象科研应用系统中计算机存在的问题

1) 气象业务部门人员的管理问题。网络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应用技术也复杂多变, 加之很多气象基层人员计算机方面的水平有局限, 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应用极为不利。

(1) 人员操作行为不当。不熟悉计算机网络技术使用的人员的一些行为, 容易给计算机埋下安全隐患。比如, 随意使用光碟磁盘等就很容易引入黑客。

(2) 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每一项工作都应该由相应的专业人员负责, 而不是任意的人都可以进行管理和操作。比如, 数据库的信息, 如果任何人可以进入, 都可以处理, 就容易引起混乱, 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就有待考证了。

(3) 工作人员的失职。在工作的时候工作人员不仅仅要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 更要明确自己的工作的效果, 若工作人员不能爱岗敬业, 恣意妄为随性所欲地工作, 就会影响气象业务的发展, 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也时不能保证业务水平的提高。

2) 计算机硬件配置问题, 主要就是硬件设备的连接问题。比如线路的损坏, 插座的松动都会影响计算机工作。网卡没有连接好, 网卡指示灯不亮或是闪烁不合要求, 都会影响网络的正常运行。另外, 还有逻辑故障、路由器故障、主机故障等等安全问题, 计算机的每一项硬件都需要引起重视。任何一处有问题, 都会影响整体操作。

3) 计算机程序的设置问题。气象科研应用系统的开发过程中, 会对系统进行一定的程序设置, 这种设置是根据气象业务的需要来配置的。安装系统有三个阶段,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程序的试用检测阶段, 主要是为开发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而设置的, 工作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这些都影响工作的开展。

4) 病毒入侵问题。病毒入侵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危害是十分大的, 一不留意就会导致程序瘫痪。而今市面上出现的病毒不计其数, 而且仍在不断地变化演化, 这些病毒时刻都会危害到计算机的应用程序, 影响正常工作。

4 气象科研应用系统中计算机故障检测与防范的对策

1) 安装检测与防范软件

保障计算机的安全问题, 主要是在计算机客户终端的使用方面, 要防范安全隐患, 要从计算机的使用过程方面入手。比如, 日常使用电脑, 访问一些网站或是下载一些东西都存在携带不安全因素的可能, 出问题, 通常被理解为中病毒, 轻者可能只是影响某一程序某一文件的使用, 重者影响整个计算机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中这么多危害计算机的隐患存在, 是不是就不去使用这些功能项呢?不是这样的, 不能说害怕问题就拒绝使用。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做到安全使用计算机。

(1) 安装桌面管理系统, 利用桌面管理系统, 可以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入网访问的用户使用, 桌面管理系统是网络安全保护的门户;

(2) 应用防火墙技术, 每一台计算机都有一个防火墙, 它主要是通过将内部网络与其他网络隔离, 以限制访问的方式来保护计算机资源的;

(3) 封闭所有未使用的IP地址, 将闲置的IP地址封存, 将使用的地址与计算机实行有效的一对一的绑定, 就可以防止因IP地址引起的安全问题;

(4) 控制属性安全, 一定要对重要文件设置权限设置密码, 这样在其他用户使用时做好防护;

(5) 安装并启动杀毒软件, 没有杀毒软件的计算机在计算机网络里应该是寸步难行, 就算不是寸步难行也是举步维艰。这么说有两个意思, 其一网络病毒确实很多, 危害也很大。其二, 有病毒就有杀毒软件的存在, 杀毒软件的存在是计算机正常运行的有效保障。

2) 加强人员的安全培训

保障安全, 是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个环节, 有硬件、软件、网络、人员这些环节, 这些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 或是没能处理好这些环节之间的关系, 都会出现安全问题。一个部门除了重视技术的应用, 还要重视部门人员的应用。机器是死的固定的, 可人是活的, 必须加强人员的素质和技能的培训, 增强安全防范的意识, 才能保证气象业务工作的安全开展。

(1) 加强从业人员安全意识的培训, 就是说让每一气象业务人员都明白工作中安全的重要性, 都知道出现安全问题会有怎样严重的后果, 这样子才能促使工作人员去注意细小的问题, 细心耐心地工作, 保障数据处理的安全。

(2) 加强从业人员安全知识的培训, 这里是要强调一点:从业人员不仅仅要懂得运用计算机网络系统, 还要懂得如何去保护去爱惜计算机网络系统。也就是说要求人员学会一些杀毒、检测等计算机的日常防护工作, 以及懂得资料备份, 在意外发生时能及时挽救重要的信息。

(3) 加强从业人员网络知识的培训, 网络知识是复杂多变的, 从业人员不仅要会使用, 还要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 不断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新动态, 这样子有了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才能应对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突发安全故障。

3) 防止非法软件的入侵

有网络的存在, 必然避免不了发生这样那样的病毒的攻击和入侵。病毒的攻击和入侵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内部和外部。外部的攻击主要是因为应用系统本身的缺陷, 比如防火墙和路由器的配置不恰当, 就容易被非法软件攻破。内部的攻击主要是由于内部人员的使用不当导致的, 无论是有意识地攻击还是无意识地攻击, 都会给系统的正常运行带来威胁。阻止非法软件的访问, 方法之一就是利用防火墙, 方法之二就是建立监测信息网络系统, 通过追踪发现与信息的收集, 对入侵的软件进行预警和响应。

4) 采用病毒防护的策略

病毒的入侵会严重威胁到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 而且病毒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传播速度快, 短时间就能导致计算机网络瘫痪, 这样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因此, 要重视防止病毒的入侵, 这比发现病毒再去消除时容易很多。重视病毒入侵的应重视下面几个方面:

(1) 增强从业人员防病毒的高度警惕性。首先从业人员要明确病毒会引起的危害, 在使用计算机网络的过程中要做好防御工作。在处理文件时要设置权限和密码, 限制访问的权限。对来历不能明确方向的文件实行拦截拒接, 另外, 时刻注意查杀病毒, 禁止病毒传播扩散。这些人为的方法, 能有效地起到防御病毒的重要。

(2) 小心谨慎地使用网络移动硬盘。移动硬盘能方便的存储信息, 快速地传递信息, 但这样来回于各个计算机系统之间, 是很容易感染病毒的。在使用前应该重视其杀毒过程, 谨慎小心地处理这些细小的事, 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3) 选用和安装有效的杀毒软件。计算机网络系统在使用时都需要安装杀毒软件, 应用反病毒技术拦截病毒的入侵, 如今市面上有许多电脑杀毒软件可供选择。

5 结束语

总之, 气象科研应用系统中计算机故障的检测和防范是必要的, 更是必须的, 这是保障计算机网络正常运行的关键, 也是保证气象科研应用系统的稳定可靠地工作的需要, 更是气象业务部门提高工作效率的需要。因此, 在气象业务工作中, 要重视计算机网络的使用过程, 做好各类防御措施, 在遇到问题时, 要及时予以解决, 及时将损失降到最小。

参考文献

[1]韩燕义.气象科研应用系统中的计算机故障检测[J].气象科技, 2006 (10) .

[2]张鑫.分布式防火墙的入侵检测系统基础架构的设计与实现[D].长春:吉林大学, 2007.

[3]韩通武, 李伟.深化业务技术体制改革, 全面推进气象技术保障体系快速健康发展的研究[J].气象软科学, 2007 (5) .

[4]杨小刚.计算机木马病毒检测与防范[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2010 (11) .

[5]高杰.计算机软件技术在气象业务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 2008 (12) .

计算机科研 篇8

目前, 科学家已造出小型的量子计算机。据推测, 最好的量子计算机未必是体型巨大的计算机, 数台相互连通的小型量子计算机或许能实现更出色的性能。

通过利用在量子桥或网络上分配的量子数据阵列, 有望实现新型的量子感测 (quantum sensing) 形式。量子关联 (quantum correlation) 允许网络中的所有原子以类似于单个原子的方式发挥作用。这是量子计算机中出现的集体行动。

研究团队实施的实验用到了浓缩离子束注入机。研究者破坏了金刚石基底中一些精确位点上的单个离子, 并利用这一植入方法把金刚石的碳原子替换成较大的硅原子。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 硅原子两侧的两个碳原子因空间不足而逃离。此后, 剩下的硅原子占据了更大的空间, 并通过邻近的非导电空位来缓冲杂散电流。

这些硅原子虽然位于固体中, 但它们的表现就如同在气体中漂浮一般。因此, 它们的电子对量子刺激的反应不会受到其它物质的影响。整个操作包括将硅原子准确地嵌入到原先设定的位置上。创建数千个这样的嵌入位点将有助于实现量子计算机运行时的高效性。原子被植入到金刚石基底表面下方并在适当位置上退火。在发现这种新方法前, 科学家们不得不极其费劲地进行一系列操作来实现这一结果。

一旦硅原子就位, 激光产生的光子会让这些原子进入更高的原子能态中。当这些原子最终进入较低的原子能态时会发射光子。这项实验对量子计算的未来具有很大意义。

计算机科研 篇9

《计算机软件技术》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之一, 有着很广泛的应用价值。但能真正理解并掌握它却很不容易。因为其涉及知识面广、概念多, 造成内容上枯燥乏味, 容易使学习者失去学习的兴趣。这就给老师在教学上、学生在学习上造成了一定的问题。因此, 该课程教学面临的一个严峻的课题就是:如何既能保障学生掌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又能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参与。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并能在教学实践中获得良好效果就具有很急迫的现实意义了。《计算机软件技术》课程内容分为四部分 (数据结构与算法、软件工程、操作系统、数据库) , 每一部分都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的一门课程, 相互之间既互相联系又比较独立。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在一个学期32个学时的时间内学习它们, 难度可想而知。不过需要指出的是, 繁杂的内容和教学时间的限制虽然确实给老师在教学上、学生在学习上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但是这些并非不可克服的困难。造成目前该课程教学困境的主要因素应该是: (1) 部分教学内容陈旧, 没有反映本学科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 (2) 教学理念还存在一定的滞后, 课程教学中未能充分体现创新教育的理念, 对学生缺乏科学研究层面的引导力; (3) 学生自主参与程度较低。传统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主, 而非以学生为主体, 没有对学生自主发现知识的能动性给予充分重视。

二、课程讲授中的学生自主科研实践

《计算机软件技术》课程内容分为四部分:数据结构与算法、软件工程、操作系统、数据库。在这四大模块中, 我们分别按照每部分的特点和课时计划进行了学生自主科研的实践。

1. 数据结构与算法。

数据结构与算法主要包括:常见算法简介、堆栈和队列、二叉树、查找和排序算法。我们在初期主要准备了一些课题, 以下是若干示例: (1) 几种常见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比较研究。 (2) 问题的固有复杂性和具体实现算法复杂性的关系。 (3) 利用堆栈实现任意有理分式计算。 (4) 具有优先级顺序的多个队列的数据结构研究。 (5) 二叉树的先序、中序、后序的递归、非递归遍历算法的c语言实现。 (6) 北航行政结构的二叉树表示。 (7) 具有重复关键字线性表的Hash函数最优化设计。 (8) 排序查找和直接查找的对比实验。在讲到相关内容时, 我们就公布几道类似题目让感兴趣的同学选作。除此之外, 我们更乐意鼓励同学自己发现问题, 或结合自己的专业提出研究问题。比如, 一次课间休息时, 有一个同学谈到他正在研究故障树分析。他提到故障树的存储能不能用树的结构来处理。我鼓励他试试。但我也指出了它们的区别:故障树的结点除去有先后顺序外, 还有与门、或门之分。课后, 我们在一起又商讨了一下。我们当时认为可以给结点附加一个逻辑信息。该同学回去后进行了研究后发现, 与门和或门都好处理, 但是遇到非门就不好办了。因为传统的故障树算法只包括与门和非门。遇到非门只能对其作用域中的故障树求非。而在实际过程中故障树是动态形成的。如何对故障树动态求非, 然后建立动态树形数据结构就成了需要研究的问题。该同学结合他的实际背景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 写出一篇不错的科研论文。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我的体会是创新教育的灵魂是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各种方式多和他们交流, 碰撞思维火花。现在的学生并不缺少创新能力, 缺少的是发现他们创新能力的机制和方式。

2. 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部分包括软件开发方法、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软件测试等。软件工程与数据结构与算法又有所不同, 它是实践性更强的学科。这部分必须让学生亲自进行实践。因此在允许的情况下, 我们压缩一部分理论知识传授的课时, 增加实践环节的课时, 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科学问题或技术难点展开研究。我们首先给学生布置若干难度、规模合适的具有实际项目背景的课题。在上课时, 要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阐述对软件工程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了解。软件开发方法部分我们除了介绍基本的软件开发模型外, 还结合实际项目向同学们介绍一些先进的软件开发模型。在软件测试部分, 我们让学生参观我们的软件测试实验室, 观摩大型软件的实际测试过程。通过这一系列的环节, 大大深化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识, 也解决了以前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感到比较枯燥的难题。

3. 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是本课程最难的一部分内容。操作系统是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一门学科。要在短短几次课中向学生讲清这部分内容难度十分大。这需要教师对这部分内容的重点要把握到位。为了弥补课时不足, 我们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展开以科研为引导的自主学习的热情。这样通过同学的课堂学习和课后课程设计相结合, 不仅可以有机的把相关知识梳理贯通, 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从科研中获得研究的快乐。比如, 我们可以向学生布置一个简单的任务:设计一个文件管理系统, 目的是通过设计和调试一个简单的文件管理系统, 主要是实现操作系统对文件操作命令的执行和管理, 使学生对主要文件操作命令的实质和执行过程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掌握它们的基本实施方法。该问题既可以做得很简洁, 比如单用户情形, 只要考虑建立文件、打开文件、关闭文件、删除文件、读文件、写文件、复制文件、查询目录。也可以做得较复杂一些, 比如多用户情形, 就要考虑优先级、资源调度等。甚至对于部分能力较强的同学, 可以让他们尝试考虑用户偏好下的智能算法等。

4. 数据库。

数据库这部分内容课时比较少, 一般就安排2~4个学时。数据库技术日新月异。讲解这部分内容一定注意让学生在繁杂的名词、概念、数据库新技术中抓住本质的东西。要首先让学生厘清程序设计的历史发脉络, 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数据库的产生不是偶然的, 是程序设计发展的必然, 是解决数据独立于程序的必由之路。这部分如果让学生再独立进行一部分科研训练或课程设计显然课时是不允许的。我们一般结合同学之前的科研内容, 之前的课程设计, 试图加入数据库的理念或利用先进的数据库技术改善之前的设计或程序。

三、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学生自主科研在《计算机软件技术》课程创新教育中的作用。学生自主科研和导师强力介入的一对一或一对几的科研活动不同。《计算机软件技术》课程一般学生数通常可达80~100人左右, 不可能实现教师和学生的一对一或一对几的科研活动。因此激发学生自主科研就非常重要。本文探讨了在《计算机软件技术》课程讲授过程中, 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主科研兴趣。当然最初老师还是要实现规定一些潜在的学生可能感兴趣的题目供学生选择。在学生中形成一定的科研范围后, 就要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过, 在实际实行过程, 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 比如因为本课程课时较少, 会遇到科研创新和课堂必修内容冲突的问题, 这需要在实际授课中妥善解决。

摘要:《计算机软件技术》课程是工科本科生的一门重要课程。本文探讨如何在《计算机软件技术》课程教学中发挥学生自主科研在创新教育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特点、不同爱好进行分类指导, 鼓励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理论研究或工程实践。在科学研究中, 深化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技术,创新教育,教改

参考文献

[1]夏清国.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3.

[2]沈被娜.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3]麦中凡, 苗明川, 何玉洁.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4]肖敏雷, 肖敏连.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 6 (8) :1932-1933.

[5]艾明晶, 王丽, 焦福菊.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05 (2) :24-27.

[6]郭建东, 刘乃琦, 刘贵松, 付彦.软件技术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05 (3) :19-22.

计算机科研 篇10

关键词:科研生态系统 校企科研合作 模式

0 引言

自1992年国家经贸委、国家教委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起“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后,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积极合作,通过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转让以及共建企业技术中心等多种形式,开展产学研联合,逐步在校企双方形成了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联合开发、共求发展的产学研模式,推动了企业和高等学校的发展, 对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起到重要作用。国家“十一五”规划强调,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形成国家自主创新的基本体系架构。通过校企科研合作,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科技对经济生产和社会发展的进一步推动作用,同时也让大学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

高等院校是科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不仅拥有众多高层次的人才和完备的实验设施,而且了解最新的国际科技动态,是培育“专利技术”的肥沃土壤。在我国,约有80%的专利产生于高校和科研院所,而科研成果转化率却不到10%,这不得不引人深思。与此截然相反的是,由于受资金和条件的限制,我国企业大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急需高新技术来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却举步维艰。

高校和企业,一个有专利但无处推广,一个期盼着高新技术却无从获取,如何解决专利与市场脱节的矛盾?国外企业给了我们一些提示:建立诸如专利服务机构这样的技术经纪人去构架专利与市场的桥梁,从而提升知识产权的转化率。搭建校企合作的技术平台,既能满足企业需求,又要利于高校研发,该如何实现这一有效链接呢?夹在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技术平台,又该如何运作呢?

1 校企科研合作模式

校企科研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在利益趋动下,运用各自资源相互协作所进行的优势互补的经济和社会活动。通常企业为技术需求方,学校为技术供给方,校企科研合作是科技经济结合的基本形式,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着积极的作用。

1.1 高校科研的现状 正如文献[1]报道,尽管国家的自主创新战略已开始向“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方向转移,但高校科研“三多三少”问题依然值得高度重视。“三多三少”指的是:“假花多、真花少”,指在高校科研中造假、抄袭、剽窃、注水现象非常严重;“未结果的多、结果的少”,是指许多高校科研成果虽不是“假花”,却对推动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没实际意义,没有“结果”。这里的“果”不是指一般的科研成果,而是特指在科研和生产实践中实现其固有价值的“有效成果”;“结小果的多,结大果的少”则是指在高校有效的科研成果中,真正领先世界的成果很少。

1.2 高校科研面临的问题 当前,普通高校在科研上存在许多现实难题:科技成果转化周期长、难以转化,使得这些成果未能及时地转化成真正的生产力;高校科研与成果产业化脱节严重,使得在前期技术上取得了突破的成果,但因没有必要和充足的中试资金和中试条件,不得不中途夭折;一些科技成果在进行中试以后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接产方,发展十分困难;对于有些高校因科研起步比较晚或其它原因,在设备、人才梯队、资金等各方面因素都比较短缺或结构不尽合理,科研发展只能步履蹒跚,难于做出较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关于高校科研成果难以转化的原因,最重要一个就是科研人员在‘象牙塔’里做作业,没有真正走入生产中;而企业在情境比较好的时候,开足马力,不太关心产品的更新换代、创新性研究。作为科研主体的高校,主要的挑战不是怎样完成课题,而是考虑如何把技术成果顺利地盘活,把技术资本与企业资本相融合。作为科研主体,要溯源而上,立项时就考虑到生产,才是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先决条件。

我们不可否认高校在科技进步过程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高校是科技人员培养的主要基地,不少高校教师学生团队积极投入到科技产品的研发与技术改造,也有不少教师作为技术顾问参与到企业高新产品的开发与应[2]。高校在从事科研的过程中,取得的成果是显著的,但取得成果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如文献[3]指出,高校科研主要存在六个方面的问题,即缺乏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缺乏甲方角色、缺乏科技成果载体、将成果用于教学不够、校企沟通渠道不够和陷入事务性工作。

1.3 校企科研合作模式现状

目前,我国理论界对校企合作的研究一直都是把它融合在产学研中共同来研究的,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制约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原因,提出了转化过程的制度环境建设等问题。把校企合作创新单独作为研究对象的比较少,相对理论观点较为分散,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文献[4]指出校企科研合作要经历三个阶段,即积蓄研究基础阶段、研究阶段、研究成果阶段,在这每个阶段又有其具体的模式;文献[5]指出校企科研合作有着广泛的形式,不同的形式适应不同的需要,形式是为合作目标服务的,面对广泛的合作需要,就必须不断进行科研合作模式的创新,校企科研合作模式可分为四种:虚拟人才合作模式、项目合资模式、研究中心合作模式、创新网络模式。

高校与企业合作是应该大力提倡的一种合作形式,高校可以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企业可以发挥需求和服务优势。加强校企科研合作,必须根据校企双方的资源和需要,采取灵活的方式。较具代表性的企业与高校研发合作模式主要有技术协作、合作开发、共建研发实体、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基金合作等,其中,技术协作、合作开发是企业与高校研发合作最基本的合作方式。企业与高校基于各自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特征,对研发合作模式的态度并不相同。企业与高校合作模式决定了利益的分配方式和风险的承担比例,只有在双方做出一致的模式选择的情况下,研发合作才能找到结合点,因此合作模式选择是决定合作成功的关键[6]。

2 基于科研生态系统的校企科研合作模式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科研生态系统分为四个环节,即原材料生产单位、科研创新机构/成果、成果转化单位、产品消费者。其中科研机构即目前的高校和研究所,主要承担对原材料进行创新性改进或结构、功能改造,把自己的知识、技术等智力要素附加到原材料中去,形成创新性成果,这些创新性成果正是消费者需要的,因此很容易在成果转化单位(一般是企业)得到转化,使创新性成果转化为消费品。通过上述各个环节的有序进行则形成一个良性的产业链,各个环节各尽其能、各取所需,使得科研生态系统和谐发展,克服了科研成果转化难、科研与产业化脱节严重、资源短缺、重复投入等等弊端。

科研生态系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形成一样,要经过不断的选择,各主体之间要不断协调各个层面的相互关系,这是建立科研生态系统的难点所在。从价值论、本体论、方法论等角度来探讨科研生态各个环节的信息反馈、利益分配、责任分担方式以及相互间的反馈手段、利益分配方法和责任分担机制等,逐步建立起人才合作,资源、利益共享、权责明确的良好发展模式,提出适合科研生态系统建立、发展的一般规则和标准,有效指导科研生态系统和谐发展。科研生态系统的各个环节间的信息交流、知识产权分配、权责关系、资源配置等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系统的方法进行指导。科研生态系统四个环节的关系如图1所示:

科研生态链条可以从任何一个环节开始,如以科研机构为出发点来探讨建立科研生态系统的框架及框架下的诸多如信息、数据、资源、权责处理问题。组建一个系统,关键是信息的反馈要及时可靠,否则会造成信息不对称而影响合作的效果,影响系统的功能的发挥。因此我们提出在这种科研生态系统建立的过程中要由发起单位在前期组建一个对各环节开放的平台,来共同处理合作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平台中的成员结构随着合作的需要和成熟要不断完善,进而能够处理合作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在科研生态系统的建设过程中,为了评估各单位在产品开发阶段、生产阶段的贡献或投入,将建立相应的投入比例与利益分配对称模型。在开发阶段,根据某一成果的研究成本进行量化,其中的成本以脑力劳动、体力劳动、资源、物料等形式体现,按着投入比例、贡献大小在科研成果中享有相应的产权。生产阶段这种资源、物料、劳动的贡献形式会发生比例和结构上的变化,各主体单位组成的小组(平台)要根据利益对称模型重新协定权责关系和利益分配方式。

3 结语

科研生态系统的建立不仅有利于提高科研项目的成功率,加速产业化进程,而且能提高科研机构的社会声誉,为科研工作的持续协调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通过相应的投入比例与利益分配对称模型的应用,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可以达到共赢。

参考文献:

[1]杨曾宪.“三多三少”:中国高校科研成果价值评析.社会科学论坛.2008(3):46-58.

[2]刘淑珍.论科技进步在商业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商场现代化[J].2007(6):64.

[3]罗宇.高校科研问题及校企合作的思路.科技咨询导报[J].2007(16):216.

[4]胡延华.论高职院校校企科研合作的模式.职业教育[J].2005(22):39-41.

[5]周峥,叶岗.加强校企科研合作提高高校R&D活动产出.中国科技产业[J].2004(11):39-40.

计算机科研 篇11

1 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形式的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热点问题。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也不例外。许多人将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笼统的归之于高校扩招,认为是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数量过多,超过了市场需求,造成了所谓的“人才过剩”的现象。

现行教育体制下,我国大多数高校采取了校园内封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较少参与到科研院所及企业的科学实验和生产经营实践中去。与此同时,各种严格的升学考试也将企业员工拒之门外,仅有极少的员工有机会再回到校园,与高校的师生一起培养交流。显然,这种学术界与务实界缺乏互动的人才培养体制是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

在计算机教育快速发展的十年期间,全国计算机专业规模迅速扩大,先后有360 余所本科院校增设了计算机本科专业,使得设置计算机本科专业的院校达到500 余所,占全国670 余所本科院校的75% ,并使计算机专业在单个专业的设点数和单个专业的在校生总人数方面都位居全国本科专业之首。虽然计算机专业的规模快速发展,为我国计算机人才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又导致了师资和实验教学软硬件资源的严重短缺,使得不少学校的办学条件远远不能满足计算机人才培养的需求。虽然在学校的培养方案中也有相当一部分的针对各学科的实习和设计,但是由于大多没有联系实际应用项目并没有脱离教材的范围,所以实践意义不大; 即使在校外产学研培养单位进行实习,也由于时间短而收效不佳,这也成为了培养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所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

2 专业培养团队的选择和确定

计算机学科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专业。计算机技术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科学研究、交通运输、商业、医疗卫生、金融、服务、政府管理部门乃至家庭等各方面,计算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学科专业需要具备很强的自然科学基础,必须在强大的工程项目实践中,才能发挥其巨大作用。因此,培养以项目为依托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势在必行,使学生具有丰富的实践能力去适应社会环境,能够更好地发扬壮大高校计算机的发展。

创新型团队确定和培养指导模式选择机制是产学研培养模式下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机制,其决定了产学研教育理念与创新人才培养能否顺利实施以及成功培养。在产学研方式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如何选取培养团队对象、如何选取培养模式以及驱动奖励机制方面进行战略上的考量。

其中培养对象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团队的培养,不可能把全部的学生都作为培养目标,一般只是选取大多数的同学作为团队成员,对专业兴趣不大的学生只能是让他们从其他方面去发展。对于选择的大多数培养对象也要分层次培养,那些水平高、热情高的重点培养,其余普遍性培养指导即可,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有层次,特点突出。培养出都厉害的学生是不现实的。对于选择出来的学生团队在初始就制定出相应的层次结构人才培养驱动和奖惩机制,进行多元化的考核和测试,不使创新人才培养流于形式。

3 团队指导教师的甄选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与分析,我们发现IT产业是一个有着巨大就业前景的行业,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难并不是高校培养的学生数量太多,而是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与市场存在一定的差距,没有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与办学品牌,使得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够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这就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市场上企业有需求,而学生却难就业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要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按照市场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适应市场需要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而在学校里面,教师的业绩除了教学方面还有科研能力业绩的考核,很多教师在完成规定教学任务之外也申请了相关领域的不同科研项目来进行自身能力的提高,但是如果只靠教师自己来完成项目,不但会使教师在教学方面力不从心,而且浪费了以此为依托培养创新实用性人才的机会,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研发,可以使项目顺利高效的完成,同时提高了各自的实践应用创新能力,可谓 “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因此选择团队的指导教师尤为重要,通常我们都选择一些教学效果好、学术造诣深、治学严谨、师德优秀的骨干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同时在校外选定相关联合指导教师,选定不同方向的教师组成团队,能够交叉应用和研究,并要求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方向,重点对其进行科学素养、研究型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4 创新型团队人才培养机制的实施

一是依托项目培养互动交流。依托科研项目的培养,构建科研项目培养平台。通过项目开发平台为学生与科研人员、企业员工在一起培养交流创造条件与氛围,提供学生向科研人员和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学习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机会,通过他们之间直接的技术性探讨、知识碰撞、共同攻关、克服实际研发和生产经营中遇到各种的困难,进而提高学生创新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是依托实训实习互动交流。通过构建产学研实训实习平台,建立起除项目培养之外的学生与科研院所、企业员工沟通交流的机会。一方面,整合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实训和实习资源,使学生可以接触到科研院所、企业最新引进的仪器设备、技术工具、实验材料等,突破高校实训条件的局限,降低学生实训成本; 另一方面,打破传统教学体制下较为封闭的校园式学习模式,提高学生在知识应用中接触科研院所在研项目和企业生产运营中所遇到的最新问题,提高如何发现、分析和创造性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能力。

三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就业竞争力。市场就是最好的裁判,受市场欢迎的学生就是培养 “成功”的学生。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那些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过硬的身体心理素质、广泛的人文素养及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发展潜力、组织协调能力的学生是备受市场青睐的学生。因此,高校应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原则,将大学生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贯穿于大学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

四是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突出专业特色。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市场调研,对就业市场进行细分,明确自己的学生就业岗位与市场需求,结合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实际特点与资源特色,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合理的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及时淘汰已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教学内容。同时,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适应科技发展的知识基础与结构要求,又要符合课程间的逻辑关系,环环相扣,以人为本,凸显自己的专业特色。

5 结论

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创新型师资队伍中学生和教师的选择和培养,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团结协作,攻克难关,可以提高科研团队的凝聚力和水平能力。项目研究的科研团队一般是由不同层次的优秀人才有机结合的学术梯队,在项目研究中,各学术层次人才充分发挥、共同提高,在科研团队中起到带头指导作用,能够更好地带领学生进行创新应用和实践。构建创新型团队师资培养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和能动力,对教师也是非常有利的锻炼,培育创新团队,从而不断产生创新成果。当然,创新型人才培养不是立竿见影的工程,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更艰苦的磨砺。

摘要: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基地,但是仅仅凭借学校的课堂理论讲授和实践实验教学是无法进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必须要和社会接轨。由于科研项目是最能够锻炼学生的素质和实践能力,因此遴选多个人才培养的团队,依托科研项目的开发,以学院各类实验室为载体,以科技竞赛为契机对学生进行团队的指导和锻炼,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实践发挥,提高创新精神,而且能够让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和教学中,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科研项目,培养对象,团队指导,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伟铭,黎春燕.产学研培养模式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2(9):102-105.

[2]王新德,吕红芝,周培.以大项目为载体,促进学科交叉加快高校科技创新[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3(11).

[3]黄大明.提高实验教学人才培养功能,适应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6):126-129.

[4]王琦.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J].计算机教育,2007(2):76-80.

上一篇:阈值变换下一篇: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