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监督(精选10篇)
标准化监督 篇1
1 引言
目前,全国质量技术监督系统标准化研究院分3个层面,即:国家标准化研究院,省标准化研究院,地市标准化研究院。上述3个层面标准化研究院均隶属同级质量技术监督行政管理部门,是质量技术监督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技术机构。本文通过对质量技术监督系统部分省标准化研究院发展历史回顾、分析研究,探讨标准化研究院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服务经济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2 标准化研究院发展历史回顾
目前,全国大部分省级标准化研究院是由ⅹⅹ省标准情报研究所或ⅹⅹ省标准计量情报研究所、ⅹⅹ省技术监督情报研究所、ⅹⅹ省质量技术监督情报研究所、ⅹⅹ省技术监督信息研究所、ⅹⅹ省标准化与编码技术研究所更名而来的,而且隶属各省标准计量局、技术监督局、质量技术监督局,是当地技术监督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技术机构。
全国大部分省标准情报研究所、标准计量情报研究所、技术监督情报研究所等所演变为省标准化研究院的过程大致经历了20多年,期间有多次更名的。而且大多都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技术监督系统大部分标准化研究技术机构更名为标准化研究院是在本世纪前10年完成的。
全国技术监督系统大部分标准化研究机构由最初创建到更名为标准化研究院不是通过更名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而是一个发展过程。有的标准化研究院始建时只有标准资料文献室,业务工作是收集标准,供需方查阅,复印。而今天的标准化研究院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增强了服务社会的功能。伴随多次更名其内设机构也不断变化。创建之初至80年代末“所”内设科室基本有文献室、编目室、情报研究室、标准资料发行部(科),科技期刊编辑部等主要业务科室。虽然有些省所内设科室有所不同,但文献室都有。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国家局工作的拓展,开展了组织机构代码和商品条码工作。全国大部分所设置组织机构代码室和条码室并开展工作。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又纷纷设立了本行政区域的WTO/TBT咨询点。
3 标准化研究存在的问题
全国大部分“省所”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处于我国计划经济阶段。“所”内都设有文献室,从事收集标准文献资料和为用户提供标准文献资料咨询服务工作。有些“所”还设有标准情报研究室,从事研究。这两个部门无论对“所”还是对“院”都尤为重要。因为它是这一技术机构的基础业务工作。
王孔泉:质量监督标准化研究院研究工作之探讨
但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由于客观原因。各“所”纷纷组建组织机构代码室与条码室,有的“所”就将标准情报研究室取消了或“釜底抽薪”将标准情报研究室人员抽调,使其“自生自灭”。如:黑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上世纪80年代设有标准情报研究室,90年代初取消,2006年更名标准化研究院后又成立标准化研究室。此时,丢掉标准情报研究室的“所”主要精力用于组织机构代码和商品条码工作,剩下的标准文献室工作只是拿来标准,复印提供标准,要什么给什么的“拿来主义”。标准化研究荡然无存。缺失标准化研究的标准化研究部门匪夷所思,令人费解,必然使标准化工作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效益不高,跟不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步伐,自身也难可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组织机构代码和商品条码工作固然重要,但顾此失彼不可取。尽管当时的标准情报研究处于初期,摸索阶段,研究什么,怎么研究都有待探讨。但它对区域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本世纪初,全国技术监督系统标准化研究部门纷纷更名为标准化研究院,院内均设有“研究室”,标准化研究回归了标准化研究部门。这种回归,回归了技术监督标准化研究机构的本色,是我国技术监督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仅仅为了更名,改头换面,还是从区域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现状出发,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为目的,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是标准化研究院面临的新课题。
4 对策与建议
(1)标准化研究院研究室设置与研究方向要符合实际需求,重点突出。不提倡区域标准化研究院与国家标准化研究院对应设立研究室,面面俱到,大而全,因为层次与需求不同。否则将不能突出重点,浪费资源。省市层次的标准化研究院应以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为研究切入
王孔泉:质量监督标准化研究院研究工作之探讨
点,以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如:黑龙江省是中国农业大省,由农业大省变成农业强省农业标准化研究尤为重要。
(2)标准化研究院应开展标准跟踪与比较研究。笔者认为,我国标准制修订步伐慢,有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学技术成果不能有效转化为标准的原因,也有跟踪国外标准制修订动态和比较研究的问题。这种跟踪与比较应以本区域优势产业与重点领域为基础。如: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规模较大,是黑龙江省优势产业之一。全面跟踪国外有机食品技术标准法规制修订动态,并与之系统比较研究,对于提高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质量,进入国际市场,规避贸易风险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跟踪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使我国在国际有机食品标准制修订中具有“话语权”或承担“领导者”。
(3)我国国家标准标龄过长,老化现象严重。采标做不到与国际标准同步修订或作废。标准制定与市场需求脱节。除了法律法规的制约、标准体制落后、标准观念陈旧之外,标准科技含量不高,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体系脱节是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标准化研究院虽然能够跟踪研究国内外标准制修订动态,而对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动态跟踪研究甚少,甚至无作为。不能将国内外的最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或引入技术标准。这不是单独问题,有部门之间协调、机制问题,但标准化研究院未积极开展此项工作也是问题之一。
标准化研究院应设置科研管理部门,积极与科学技术管理部门和科研单位协调,营造本院科研环境。如:积极与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和科学技术信息研究中心及相关的科研单位联系,使标准化研究与最新科学技术相结合。在跟踪研究国内外标准和科学技术动态时,注重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标准的可能性和有效性分析研究和国际标准转化为我国标准的可行性、适应性、有效性分析研究。将科技成果和国际标准中潜在的或可能转化为技术标准或引入技术标准的科学技术等,转化为技术标准或引入技术标准中,促进有产业化前景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技术标准。
(4)我国标准化体系与技术创新体系之间不协调,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主要表现在: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渠道不畅通,缺乏转化平台,企业很难参与国家层面标准化工作,能够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企业就更少了,标准化不适应市场中的技术创新体系。笔者认为,标准化研究应进入区域科学技术创新体系中,标准化研究院应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目前,我国各层次标准化研究院还没有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标准化研究院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或在科技企业孵化器开展标准化研究是开创标准化研究工作新局面的重要举措,能够充分发挥技术标准在科技成果和现实生产力之间的桥梁和催化剂作用,对促进标准化事业乃至技术监督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标准化研究院应积极与区域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联系,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利用标准化研究院现有资源为在孵企业提供标准咨询服务,组织机构代码申报和商品条码注册服务,整合质量技术监督资源为在孵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提供检测检验服务。一方面有利于在孵企业通过标准实施,组织标准化生产,实现标准化管理,孵化一批国内有权威、发展中国家认同、发达国家中有一定竞争力、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技术标准,支持我国科技企业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另一方面有利于标准研究与科研相结合,标准制定与科技成果转化相结合,使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体系形成良性协调机制。
标准化工作涉及领域广泛,标准化研究也是如此。区域标准化研究院的研究工作必须定位准确,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本文对标准化研究院研究工作的见解有待进一步探讨,抛砖引玉,与同行商榷。
作者简介
王孔泉,男,副高,研究方向:标准化。
标准化监督 篇2
4.1完善政府监督管理体制
政府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的参与性比较强。政府要加大与建筑企业的沟通,保障项目质量标准化管理过程中的严谨性。政府要结合地区建筑行业具体情况,构建专业化的监管团队,深入到项目工程核心中,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监管,借助制度和法律层面的完备性,将工程实践中的不安定因素降到最低,使其整体质量更加可观。政府以其特有的权力和职能参与到具体的工程实践中,能够及时对工程实践中的违规性行为进行处理和控制。政府要以具体的监督管理制度为参考,结合实际工程背景,对其进行针对性监督,对建筑工程实践中的动态不可控性因素进行有效遏制。
4.2合理把控工程进度
在合理度层面缩短工程进度,能够提升工程实践中的性价比,使其质量与进度兼备,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工程回报。施工单位要在质量和规范许可范围内,对工程进度进行合理控制,并将额外节省的工程资金作为奖励,提高一线施工人员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以有限的施工时间,获得无限的质量优势,从而使施工企业朝向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使其在激烈的建筑市场博弈中获取无限的开拓空间。项目负责人要对施工人员、材料质量、设备机械和工艺流程等从严要求,提升实际工程操作中的质量可控度,既不会因为进度过慢而增加额外投资,也不会因为进度过快,导致整体施工过于粗糙。
4.3增加建筑工程安全投资
安全投资的价值是无形且无限的。在意识层面提高安全警惕,不仅要保证建筑工程的安全,也要保证施工主体的安全。项目负责人要将安全投资用在有价值的地方,从安全利益和资金激励两个层面,使管理人员和一线施工人员时刻处于良性的施工状态。将安全资金用在有意义的地方,为其创造优质的施工环境,使主观层面的安全问题得到有效控制,使建筑工程施工更加高效、优质。施工单位和项目负责人要结合具体工程背景,对安全专项资金进行合理应用,将其转化为有形的工程价值,将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不可控安全隐患降到最低。
5结语
项目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要立足于工程全局,对标准化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进行立意,以全新的思路,对整体工程进行有序性规划,使建筑工程呈现安全动态的施工特性。同时,也要安排专业人员深入到建筑工程内部,对其实践过程中涉及到的各个工程要素进行严格审核,及时对质量和安全层面的不安定因素进行遏制,时刻确保建筑工程质量控制过程中的主动性,以有限的项目资金,创造出无限的质量价值。
参考文献:
[1]徐婷.建筑工程质量标准化监督管理与对策[J].四川水泥,(02):125.
食品质量监督管理及标准分析 篇3
关键词:食品质量 监督管理 标准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18-0049-01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以食品为基础,食品为人体提供了必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食品质量对人体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食品安全关系着国家和民生的重大问题。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事故,诸如“地沟油”、“黑心油“、“三聚氰胺”等等,将食品安全问题推至风口浪尖,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虽然我国食品安全局已制定和颁布的食品卫生标准不少,但是,对于食品质量监督管理相关的规定却寥寥无几,这就为层出不穷的食品质量问题埋下隐患。因此,对于我国而言食品安全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提高食品质量和监督管理体制势在必行。
1 食品质量及监督管理意义
食品质量包括食品营养品质和卫生质量两方面。食品中含有大量人类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等。但是,在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农药、化学物质、保存器皿等都会对食品产生不同程度的污染,从而破坏食品中的营养,严重的甚至会对人体造成伤害。2013年7月,肯德基被曝冰块细菌严重超标,脏过马桶水。2013年10月16日,台湾发生了“大统长基”油品名称与内容不符以及造假事件,大统长基公司生产的食用油品约百种,违规品项已超过半数。2013年12月,山东济南沃尔玛被爆”挂驴头买狐狸肉“,被查三方面失职。2013年8月3日,新西兰恒天然集团被爆其乳清蛋白原料以及婴幼儿奶粉在内肉毒杆菌严重超标并上演”索培门“。频繁发生的食品质量问题引发恐慌,让人不禁怀疑还有多少食品问题未被发现,又还有多少食品是安全的。加强对食品质量的管理,就能保证食品中营养不受破坏,人体不受伤害。食品质量监督管理的意义就在于保证食品的安全和营养,从根本上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2 食品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相关建议
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在于把控食品在种植或养殖、食品加工、食品包装和流通各个环节的管理。仅仅通过食品检验虽然能够发现食品卫生和部分质量问题,但是却没法从根本上保证食品的质量和安全。因此,要实现食品的监督和管理,必须建立完善的食品监督管理体系,为食品安全提供有效的保障。
2.1 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公布网,保证信息公开透明
国外发达国家食品安全信息管理体系的研究发现,食品安全信息的采集、分析、评估系统对食品安全信息的披露提供强有力的信息资源; 信息平台网络化为食品安全信息的共享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通道; 食品溯源与预警管理是预防和控制食品质量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和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对不同部门之间协调管理的便利性,保证了监管信息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解决多头发布、相互矛盾、误导消费者、影响政府权威的问题。同时,统一的信息公布平台能够保障食品部门的执法力度,避免虚假现象的出现。
2.2 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食品认知的不断加深,现有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食品安全形势,必须结合当前的社会现状来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新的法律体系不仅仅包含食品检测相关标准,同时还应该将其管理范围扩大到食品生产的源头,要实现从农田到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直至最终销售的整个环节的监督管理。同时,要保证法律制度的可执行性,加强对相关部门和监管人员的监督管理,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3 建立食品安全应急处理体系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体系,对于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故,相关监管部门每次都是仓促应对,组成临时应急小组分工合作。对于日益复杂的食品安全事故原因,这种事后应急的处理方式已经不再适用,这种方式也无法达到公众对政府处理问题的预期要求。同时,这种处理方式极易造成执法部门之间相互推卸责任,无法保证处理结果的满意度。基于此,必须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来杜绝上述问题的发生。
3 食品质量标准
食品质量标准与食品质量相对,也包括两方面,即食品营养质量和食品卫生质量。食品营养质量是指食品中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糖等)的总含量标准;食品卫生标准则是指食品中的添加剂(苯甲酸、硝酸盐、色素等)以及重金属(铜、铅、锡等)的含量标准。
食品安全标准要具备可执行性、可变性和科学性的原则,由于之前的食品安全定标缺乏以上原则作指导,导致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诸如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地方标准与国家标准之间存在差异,都会导致标准的执行和实施存在困难,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首先,标准的制定必须保证统一性,结合当前社会情况,确保能够落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其次,食品质量标准要在保证食品质量的基础上不对现有的生存技术造成影响,保证食品技术的先进性和安全性;最后,所指定的标准要具备可修改性,保持与时俱进,适应不同时段的标准执行性。
通过建立食品质量标准体系,能够保证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的统一完整性,为食品安全提供更为高效的技术支持。
4 结语
食品安全是关系到国家民生的重大问题,关系到每一位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我国要将食品质量监督管理作为一个长期任务执行下去,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努力创造一个卫生安全的食品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夏菁.食品质量监督管理及标准探讨[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4,(8).
[2]潘虹.关于食品质量监督管理及标准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2):98.
[3]浦惠莉,俞莎.食品质量监督管理及标准探讨[J].浙江预防医学,1998,S1:50-51.
[4]李成奎,谭伟.食品质量监督管理的标准以及体系的构建[J].东方企业文化,2013,17:84.
标准化监督 篇4
1 行政服务标准化概述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作为当前首要审核批准服务行业的一个管理窗口, 它承担着企业产品监管的重要职责, 其工作重点在于服务社会, 为其他行政部门工作起一个带头模范作用。时至今日, 我国对于行政服务标准化已经给出了一个明确、科学、规范的定义, 它是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提出的, 它是将引入到行政管理部门工作的理念、技术、方法、规则都做一个明确、科学的标准规范指标, 让这些指标切实得到预计工作目标要求, 从而探索出一套适用于该行政部门管理工作要求的现代化管理方案体系的过程。这个过程中, 要最大限度的将各种管理工作细分化、细致化、最优化和规范化, 要确保管理人员具备向上、服务的心态, 从而让行政部门的服务质量有一个明显的上升, 且能够长期持续的发展下去。
这种做法不仅是当今政府工作重点, 也是人民群众期盼已久的内容, 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面对如此情况, 我们该如何建设科学、有效的服务型政府?这已成为当前社会争议的热点, 也是党和政府更好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关键。行政服务标准化建设在这种背景下已成为各行政单位工作重点, 其发展进度不可阻挡, 但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该如何增强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工作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后工作中认真总结和思考。就目前的工作来说, 比较有效的管理方案便是提前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标准, 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管理不明确的问题列入其中, 深入考察这些问题的发生与演变, 从而实现科学、有效的行政服务管理标准。
2 关于行政服务标准化推行的必要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明确的指出了我国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并对这一工作做了全面部署, 也强调了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政府管理职能的重要性。尤其在近些年来, 伴随全国各地服务型政府建设力度的加大, 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在管理工作中寻求更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 并采用各种先进技术和设备来优化管理策略。面对这种社会背景, 行政服务标准化推行就显得十分必要, 它在我国质量监督管理部门中的作用更为明显,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切实有效的落实党和国家政策方针
建设行政服务型政府是党和国家现行的工作方针, 是提高行政单位工作效率、优化为人民服务方式的重要举措。质量监督管理单位作为特殊政府部门, 其不仅承担全国范围内的质量、计量和标准化基础监督管理工作, 且对社会繁荣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此, 建设一个切实有效的行政服务行政管理标准势在必行, 它的应用能让部门管理工作变得更加统一、严谨, 切实有效的缩短了不必要的拖延时间, 让整个管理工作效率得到有效保障, 也借此机会提高了部门整体工作形象, 在人民心目中树立起一个公正、廉明、公开、可爱的人民公仆形象。
2.2 扎实作风建设工作
行政部门是党和国家实施管理的基础组成, 也是与人民生活、工作、生产接触最紧密的部门, 它的行政服务工作开展不仅是一个宏观调控的过程, 更是一个细致入微的过程, 因此提高员工素质, 使得他们办事有条理、有规矩, 工作有效率、有活力, 树立服务新指标, 让人民能够感受到这是一个有着踏实作风、高洁素质、背负责任的政府工作人员形象, 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人民的需求。
2.3 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
政府向服务型的转变, 在很大程度上惠于人民与企业, 像过去, 往往有时候要向政府审批什么文件或是项目时, 要么是需要等待很久, 要么就是不能够获得批准。有了现在这种模式的转变, 人民可以享受到更便捷、更方便的服务,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可喜的转变。期待着行政服务更进一步的标准化, 能够为更多人民群众带来方便、带来服务。
3 关于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行政服务的构建
3.1 建设好标准化服务平台
服务平台的建立, 不是单方面就可以决定的, 只有在多方面的协调下, 多种措施共同实施, 定下更优的制度。我们第一是要做到改变现有制度的执行力, 使它更有效的执行, 这就要做到能对现有的各个制度做出一个全面的梳理及筛选, 以精简、统一、最优、协调的基本要求来进行该项工作,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不该留的繁文琐絮统统删掉, 把该留下的做出一个系统的安排, 使它更完善。
3.2 完善质量技术检测体系
我们知道质监要想成为一个完善的体系, 对于现在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等等行业都要形成针对性强、专业性强的质监体系, 在体制的基础上, 要将现有的检测技术提升上去, 这就要求我们要推行相关文件知识的学习。做任何事情首先是要制定相关的计划, 在掌握相关的知识以后, 我们还需要的是强化对于工作人员的相关培训, 最好是能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达到对工作人员的提升。
3.3 将质监服务流程细致化
在整个服务的开启之后, 接下来就是如何在工作中将服务标准化运营于实际工作中了, 我们应当考虑到服务体系在运用中的适用以及便捷性, 准确一点来说就是将窗口服务的模式扩大发扬化。能够设立多种模式的服务窗口, 譬如有专门的介绍窗口、办理窗口、以及反馈等等窗口, 只要是能够体现职能功效的模式, 我们就应该尽可能地都尝试一下, 以便找出最有用最有效的服务方式。
4 结论
质监部门行政服务标准化除了其本身的职能之外, 它更注重于在主体上的转换, 在其他各个部门的配合下, 建立从基层、中层到深层的有效管理, 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 将政务公开透明化, 打造建立一个阳光政府, 将一些旧的条纹琐絮抛开, 尤其是各个项目的审核批准的程序, 要明确自己的宗旨是服务于人民, 人民高于一切。只有这样, 才能使得服务型政府更好的发展下去。
摘要:在当前的政府管理工作中, 服务型政府已成为其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主要手段。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作为政府部门的重要组成, 其工作方式正发生着本质变化, 以管理为目的向服务为目的转变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这也是提高政府服务标准的最佳策略。本文从行政服务标准化的内涵入手, 结合其推行意义探讨了其建设要求, 仅供同行工作参考。
关键词: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政府,行政服务,标准化,管理
参考文献
[1]李琳琳, 耿天霖, 汪少敏, 渠明珠.安徽行政服务标准化建设初探[J].2011 (1) .
[2]裴晓玮, 颜晶晶.质监部门推行行政服务标准化的实践与思考[J].2012 (10) .
第四章 标准的监督 篇5
禁止伪造、冒用采标标志。
第三十五条申请财政资金扶持的技术项目,有国外先进标准或者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国际标准的,应当采用国外先进标准或者国际标准。
采用国外先进标准或者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国际标准的企业产品,参评省级科技计划、省名牌产品时,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考虑。
第三十六条依法设立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办理组织机构代码登记,取得组织机构代码证书。
第三十七条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引导商品生产者、销售者、服务提供者使用商品条码,采用全球统一标识系统,建立并实施有效的产品跟踪与溯源系统。
第三十八条提供标准化服务的社会中介组织应当依法开展标准化专业技术服务,在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指导下,可以从事标准化培训、咨询等活动。
第三十九条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监督检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主动出示行政执法证件,可以行使下列职权:
(一)询问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要求其提供与调查事项有关的资料;
(二)查阅、复制有关标准化活动的文件、合同、业务函电等资料,通过录音、录像、拍照等方式收集有关证据材料;
(三)进入有关场所和产品存放地进行检查;
(四)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主管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并应当在七日内及时作出处理决定,在此期间,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不得销毁或者转移证据;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权。
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妨碍和干扰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活动。
标准化监督 篇6
国内海上物探采集监督年龄结构从20 多岁到50 多岁, 学历结构从中专到硕士, 来自多个监督公司。由于专业差别、年龄差距、背景不同、公司文化差异等多种原因造成了海上物探采集监督的工作模式各成一体。在物探采集监督国际化的道路上, 这种现象必然导致与国际物探采集监督的差距, 这种差距又必然导致国际竞争的不利和国际竞争力的减弱。海上物探采集监督工作的标准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所以专业监理公司十分重视物探采集监督在物探作业现场的工作标准化, 提高海上物探采集监督工作的准确性, 提高海上物探采集监督的效率, 规范海上物探采集监督的工作内容, 减少海上物探采集监督工作的失误等成为海上物探采集监督工作标准化的主要要求和目的。
1 海上物探采集监督工作标准化模式的建立
1.1 标准的制定
物探采集监督工作标准的制定需要将监督技术作为核心, 既要符合市场发展规律, 满足作业者的监督技术要求;又要以相关行业、企业标准为框架, 符合合同技术要求;还要以物探作业具体模式为根据, 易于操作实施。在遵循以上原则的情况下, 根据近年来海上物探采集监督在物探作业现场长期实践积累的经验, 结合当前海上物探作业者的要求、海上物探作业的特点及模式、物探新设备和新技术的采用, 制定了海上物探采集监督作业指导书、 物探采集监督工作细则、 物探采集监督工作规范等物探采集监督相关工作标准。
1.2 标准化意识培养
标准制定后效果的发挥, 需要海上物探采集监督操作将其落实到位, 物探采集监督的标准化意识直接影响到该物探采集监督工作相关标准在采集作业现场的应用效果, 因此, 培养、强化海上物探采集监督标准化意识十分必要。首先, 宣贯已经制定成型的工作细则、规范、作业指导书等相关工作标准;其次, 要求物探采集监督在采集作业现场按照相关工作标准应用实施, 并对应用实施的具体过程和效果进行检验;最后, 由使用相关工作标准的采集监督汇报应用的心得、体会, 应用的优缺点, 应用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迅速提高物探采集监督的标准素养和责任意识。
2 海上物探采集监督工作标准化价值研究
针对海上物探采集监督在物探作业现场的检查项目、现场质控、日常工作及汇报工作这4 类主要物探采集监督工作内容, 以已发布的企业标准《海上拖缆式地震资料采集监督现场工作规范》为例, 对物探采集监督工作标准化在物探作业现场的应用价值进行详细介绍和说明。
2.1 检查项目标准化价值
从物探作业前期的开工验船, 到物探作业过程中的实时质量控制, 再到物探作业结束的资料上交, 贯穿整个物探作业的前、中、后期, 物探采集监督工作涉及到很多系统、固定的检查项目。针对这些检查项目制定出简易、标准的检查表格, 在物探采集监督检查工作时, 按照每一类别表格的内容、项目及要求进行检查并签字确认, 这是一种简单、直接、优质、高效的标准化检查方式。
表1 和表2 为物探作业工区开工前验船检查的2 个固定检查项目, 通过制定统一标准表格来完成检查, 既不会漏掉该检查或审核的项目, 还能清楚地知道每项的检查结果和检查意见, 对于检查未合格的项目要求施工方及时完善, 物探采集监督保持跟踪, 直至每个项目检查合格, 这个过程都可以通过这样简易的表格来完成。从表1 和表2 可以看出, 表格的设计既利于物探采集监督检查工作的开展, 又利于检查工作的记录。 在涉及到物探作业过程中的参数检查、人员资质审查、专业设备审查等所有检查项目都可通过统一编制的、规范的电子表格来完成。通过近几年采用规范的表格形式进行物探监督记录和检查工作, 物探监督检查工作的效率大幅提高, 检查工作的错误率和遗漏率基本降到了零。 通过在检查意见中注明对检查不符合项提出的整改意见和整改期限要求, 强化了对不符合项的连续跟踪及督促整改, 不符合项的整改都能在期限要求内完成。基于这种专业化、标准化的检查模块和方式, 大幅降低了物探采集作业的设备安全和质量控制风险, 大幅提高了物探采集监督检查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 有效促进了物探采集作业安全、顺利的开工和运行。
2.2 现场质控工作标准化价值
根据物探作业的信号流程、 数据流程及采集环节将现场质控分为综合导航、震源、仪器和现场后处理4 类专业质控。 再对每一类的质控工作依据合同技术要求进一步详细规范, 即根据每一类别的物探专业设备工作状态、参数配置、QC实时显示、施工状况、班报记录、日志记录等项目细化成一条条的检查项目, 物探采集监督在现场物探作业质控工作中, 通过流程化的质控方法和手段分步、分类别、分阶段开展质控和检查工作。
以综合导航质控为例, 根据综合导航系统的信号流程, 按照导航定位、导航触发、信号同步、实时监控、 导航后处理等将综合导航质控工作进行细化分类, 再对每一个小类别进一步细化列条, 如导航定位的在用设备数量、 备用设备数量、GPS天线位置、RGPS天线位置、导航参考点位置、差分信号更新率要求、差分信号PDOP值要求等。 以此类推, 只要涉及到综合导航技术要求和可能影响采集作业质量的因素都详细列出, 最终形成综合导航系统质控标准。由于是根据导航信号流程及数据流在各环节的原理、 根据采集技术相关标准及合同技术附件要求所归纳的综合导航质控标准, 所以综合导航质控标准每一条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其质控内容完善、质控过程流程化、质控项目专业化。震源、仪器和现场后处理的质控细化分类与综合导航的质控类似, 分别根据其设备、参数、工作流程、工作原理等进行逐类分解然后汇总成型, 最终形成了物探采集作业现场质控标准[2,3,4,5]。
现场质控工作标准以物探作业现场的过程管理为关键, 以信号、数据或操作顺序为流程, 以相关技术标准和要求为框架, 全面覆盖了物探采集作业中的质控项目, 有利于物探采集监督更专业、更准确地判断资料的质量水平及影响资料质量因素的大小, 减少了因为麻痹、 疏忽大意等人为因素造成的物探采集作业现场的质控事故, 避免了不必要的设备损耗和成本浪费, 大幅提高了物探采集监督的工作效率、质控水平和质量, 提高了资料整理、归类和存档的效率。 另外, 质控工作记录的详细和完善, 方便了后期的查询和审核, 进一步提高了物探采集监督的工作形象;质控工作的专业和规范, 确保了采集作业的质量和进度, 提升了物探采集监督的竞争力。
2.3 日常工作标准化价值
物探采集监督在现场物探作业中的日常工作标准是指除了物探作业现场的质量监控、 检查之外的工作量确认、作业相关记录和文档工作, 是根据物探采集作业类型、 物探采集监督岗位职责将物探采集监督日常工作形成规范进行要求。例如, 跟踪每条采集测线作业时间、作业方向、首尾炮号、羽角、异常道、异常炮、关枪情况等详细统计和记录;对作业中出现的影响采集质量、作业进度的故障、问题、监督处理方式和处理结果形成监督工作日志; 检查磁带存放的环境温度和湿度并做好记录; 检查日报的工作量和时效统计并确认签字等。
通过标准化日常工作的开展, 以及现场作业的统计、现场问题的分析、现场经验的积累、现场案例的汇总, 提高了物探采集监督的专业素质和经验, 提高了物探采集监督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而且通过每一个物探采集监督在每一次物探采集作业日常工作的积累并相互分享, 加快了物探监督团队技能、经验的成长, 有利于提高物探专业技术沉淀和转化能力, 进一步促进物探监督的专业化水平, 从而提升整个物探监督队伍的国际竞争力。
2.4 汇报工作标准化价值
物探采集监督在物探作业现场的汇报工作包括现场作业动态、作业计划、人员调整、面临问题、作业者指令闭合情况等, 向作业者进行如实、 详细的汇报。汇报工作的标准化主要包括统一规范周报格式、统一规范施工作业中的变更申请、 统一规范阶段性总结等方面。
统一规范周报书面汇报的具体格式, 周报模板中所含的项目较多, 基本覆盖了物探作业现场在一周内的所有情况, 这种汇报方式, 既简明扼要, 又能让上级主管一揽全局地了解物探作业现场各方面的动态。
变更申请包括施工计划变更、专业设备变更、采集参数变更、作业方式变更、主要技术负责人变更等情况。 统一规范变更申请, 首先, 要求施工方提交变更的书面申请书, 由现场物探采集监督审核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必要性, 然后采用电话的方式向作业者汇报, 并通过邮件将变更申请提交给作业者, 在提交申请时根据自己对现场作业的把控情况和现场作业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阶段性总结汇报主要是针对汇报PPT和WORD的模板、格式及汇报主要内容进行统一和规范, PPT模板统一采用公司制定的最新模板, WORD汇报依据采集监督报告的编写格式和图表进行排版规范。 汇报主要内容包括:阶段生产情况、工作量完成情况、时效分析、作业难点、作业亮点、资料品质及下一步作业计划。
标准化的汇报工作, 规范了物探采集监督的汇报流程、方式和途径, 最大可能地减少了沟通不良产生的恶劣影响和严重后果, 开拓了一种良好、有序、有效的物探作业沟通和管理方式, 提高了物探采集监督的沟通汇报和协调能力, 提高了物探采集监督的总结和归纳能力, 更好地体现了物探采集监督在作业者和施工方之间的桥梁搭建作用, 进一步提高了物探采集监督的专业化、规范化和职业化水平。
3 海上物探采集监督工作标准化改进
海上物探采集监督工作标准由物探采集监督落实到位后方可发挥出其重要作用, 体现出其应用价值, 但是其作用的发挥效果及价值的体现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包括人员技能素质、工作环境、施工方法、标准化意识等。为了确保物探采集监督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使物探采集监督工作的标准化实施发挥出理想的效果, 一方面要对物探采集监督实施标准化的过程进行检查, 另一方面要时刻关注所制定的标准在物探作业现场应用后的反馈, 两相结合, 共同推进, 才能不断改进和完善现有的物探采集监督工作标准, 提高物探采集监督工作标准化的价值, 具体措施如下。
1) 普及推广。 将海上物探采集监督工作标准化的内容制作成宣传手册或者在企业的宣传栏内进行专栏介绍, 包括其流程、模板、特点、优势、意义等。物探采集监督主管部门及物探采集监督均需充分掌握标准化工作的内容, 提高标准化意识和管理能力, 为标准化工作的推进做出努力和奉献。
2) 考核检查。 物探采集监督主管部门需要定期组织检查物探采集监督对标准化工作的实施, 制作一定的规范作为考核标准, 并根据检查的结果, 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 刺激物探采集监督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
3) 吸收建议。 主要是采纳物探作业者和物探采集监督双方就标准化工作开展后的建议。 因为物探作业者和物探采集监督是对标准化工作开展效果感受最深的群体, 他们的建议和反馈, 最能体现标准化工作实施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有利于物探采集监督工作标准化的改进和完善。
4 结束语
海上物探采集监督工作标准化全面推广的过程中要注重两个关键因素:第一, 海上物探采集监督工作标准化的核心价值是提高物探监督的专业化、规范化和职业化水平, 提高物探监督的综合素质, 提升物探监督的国际竞争力;第二, 海上物探监督工作标准化的终极目的是为作业者提供更加专业化、 规范化和职业化的物探监督服务, 创造安全、优质、高效的生产成果。只有这两方面达到高度统一, 海上物探采集监督工作的标准化才能持续、长期、有价值的发展。
随着物探技术向更深、更广、更精细发展, 物探采集监督工作标准化也将面临更多、更大的挑战。因此必须与时俱进, 继续对物探采集监督工作标准化的价值进行研究, 提升海上物探采集监督的标准化水平, 同时将每一项规范、标准的应用价值最大化, 推进海上物探采集监督的竞争力更上一层楼, 推动物探监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并以此促进物探监督对物探行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守君, 刘振江, 谭忠健, 等.勘探监督手册 (物探分册) [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3.
[2]石油物探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海上拖缆式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SY/T 10015-2013[S].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4.
[3]石油物探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海上拖缆式地震勘探定位导航技术规程:SY/T 6839-2013[S].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4.
[4]石油物探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海上高分辨率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SY/T 10027-2012[S].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2.
标准化监督 篇7
关键词:卫生监督,数据元,标准化
1 背景
2003年SARS的爆发,暴露了当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在信息共享上的诸多弊端,卫生机构因此留下了"信息不畅、决策延误、指挥不灵"的深刻教训。这一教训使我们更加认识到国内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卫生部发布了卫办发[2003]212号文件--《卫生部关于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该文件指出,"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是目前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薄弱环节,也是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故此卫生监督信息系统的数据元标准化建设,已经作为刻不容缓的工作被提上议事日程。
2 卫生监督信息系统数据元标准化实施
国家卫生部信息中心于2009年6月6日由发布了我国首部关于卫生监督数据集的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卫生监督基本数据集标准(征求意见稿)》。该标准分为《卫生行政许可与登记数据集标准》、《卫生监督检查与行政处罚数据集标准》、《卫生监督机构与人员数据集标准》三部分内容。其规范性的获得了专家的认同,并认为:数据集标准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卫生监督基本数据集标准》是实现各地卫生监督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重要保障;同时,《标准》的出台,有助于对全国各地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起到规范和引导作用,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1]。
数据标准化工作是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工作。数据工作的无规则性,必然会导致系统的低效能和资源的浪费。长期以来,我国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缺乏整体规划,缺乏对公共卫生数据的标准定义与规范,导致了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难以交换、共享,也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公共卫生数据元的标准化,不仅要对数据自身进行"名、型、值"的定义,还要找出数据之间内在与外在间的关联关系,这将对构建高效稳健的公共卫生数据模型起到积极的作用[2]。
课题组在开发中山市卫生监督信息系统时,尝试执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卫生监督基本数据集标准(征求意见稿)》,并严格遵守国际和国内标准化组织已经颁布的各项数据元和代码标准。由于各项数据自身在"名、型、值"几个方面都实行了标准化参见图1,使得系统的后续模块开发和与其他信息系统的链接平滑方便,特别是在综合查询和数据分析阶段,基本消灭了字段名和字段值域的不确定性。
3 卫生监督基本数据集标准"应用及扩展
2009年7月,中山市卫生监督行政处罚子系统项目组将《卫生监督基本数据集标准》作为数据库开发标准。遵照"基本数据集"已经确立的一系列的数据元及其值域,在数据库建立过程中,根据卫生监督执法文书的业务逻辑对数据元进行仔细的分类,然后把标准数据元用作数据表中对应数据项的字段。另外为每一个已规定值域的标准数据元制作一张对应的字典表,把所有值域作为记录录入字典表中。在标准的指引下,提高了数据库建立的效率,同时也避免了重新设计字段所需花费的时间,实现了国家所提倡的避免重复定义。
作者在开发过程中发现《卫生监督基本数据集标准》并不能完全覆盖行政处罚子系统中的所有所需字段。在行政处罚各类文书中均存在很大一部分的所需字段未能与国家标准匹配。因此,有必要对国家《卫生监督基本数据集标准》进行扩展。
首先,从行政处罚各类文书中通过建模分析、确立关心"对象"。通过对象类的特性以及相关表示的分析、归纳和整理,提取具有共性的数据元。根据各数据元的通用属性和特有属性对数据元进行分类。根据分类以及数据元的属性对数据元进行以及命名。
然后根据《卫生监督基本数据集标准》制定扩展的编码规则如下:(1)内部标识符使用HIB02开头,代表卫生监督行政处罚标识符;(2)后三位中的第一位为分类标识位(标识位具体规则见表1),后两位为流水号。(3)数据元值的数据类型、表示格式以及数据元允许值参照《卫生监督基本数据集标准》制定。
最后对制定的数据元进行整理、修正,得出最后用于系统中的扩展数据元(部分扩展内容见表2)。
五、结束语
数据元标准化是避免出现信息孤岛现象的有效方法。虽然卫生监督信息系统的数据元标准化研究才刚刚起步,但也已经具有全国的标准。在中山市卫生监督信息系统项目实施中体现了《卫生监督基本数据集标准》应用的初步效果,同时项目中也根据实际对标准进行了扩展。希望以上工作能促进卫生监督信息系统的数据元标准化普及。
参考文献
[1]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办公室.数据元标准化的基本原则与方法[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2.
标准化监督 篇8
近年来, 我国标准化监管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同样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是中国加入W TO以后, 与世界各国的贸易不断扩大和发展, 标准化监管水平的高低直接成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工具, 标准是否先进成为决定竞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中国是发展中国家, 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比较起来, 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还相对落后, 从而导致了与之配套的标准化水平较低, 表现为:标准化工作制定周期长, 采用国际先进标准比例低, 已有的技术标准分散、难以形成国家标准, 相当多的技术标准多年一贯制、没有随着产业的升级而更新换代等。资料显示, 中国虽然已经采纳了大约9 000项国际产品标准, 但也有3万个国内产品标准。在现行国家标准中, 采用国际标准的比率不足40%。正如国际标准化组织主席斯穆特所说的, 中国的国内标准基本上属于我们所说的生产规定, 完全不同于美国的做法。在中国, 生产商们自行制定一份文件并把它称作标准。别人采纳不采纳都可以。2001年10月11日,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成立, 这是中国标准化工作与国际接轨的重大举措, 标志着中国标准化监管迈上一个新台阶。但是, 中国企业的标准化监管仍然任重道远, 需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做好企业标准化监管的对策
1、加强重要标准的宣传力度
质量标准化监管体系的实施主体是企业, 要搞好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监管体系工作, 首先必须统一企业决策层和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 并把提高干部职工的认识作为首要问题来抓。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召开党政工联席会议, 通过认真学习讨论, 深刻认识到在以人为本的现代化企业管理中, 企业要发展必须加强标准化建设。其次是应组织由各类专业人员参加的技术队伍深入一线进行标准化综合技术服务, 与设计人员一起讨论标准、制定标准, 解答采用标准中的问题, 同时将标准中的相关要求向技术人员宣贯。
2、积极参与标准制定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增强, 使用同一类产品和技术的用户群越来越多。因此, 产品和技术要想获得更好的推广, 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规范。参与标准的制定者同时是标准的掌握者, 可以在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引领市场。相比之下,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充分参与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的制定, 无异于掌握了竞争的有力武器。标准是用来指导实际生产的, 所以一定要切合实际, 既不是企业原有规章制度的照抄照搬, 更不是空谈唱高调。一般标准体系编写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基本情况调查摸底阶段:掌握历史与现实生产经营数据、预测企业生产潜能、生产管理技术进步等因素;二是标准起草阶段:明确技术、管理和工作标准的主要编写人员, 按纲要编写;三是标准审阅阶段:由编写小组、领导小组、分场管理技术人员审阅, 提出修订意见, 反复进行补充完善。
3、加强质量认证工作
加入W TO给我国企业带来了机遇, 但面临的压力也更大。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决定了企业要想发展就必须超前, 必须面对国内外的竞争。而要在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 必须要有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 使过程管理明晰化, 从原料供应、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建立健全严格的质量保证标准、程序文件、工艺文件, 并严格按标准执行。为此,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各项工作要严格按标准要求进行监管, 每一个过程都执行质量标准及操作规范, 以保证每一工序都达到标准, 从而保证最终产品质量达到标准。根据生产和经营情况定期进行内部审核, 以保证IS0标准的有效运行。
4、加强监督检查
标准化实施过程中,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对企业日常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其内容主要包括:成本质量标准化体系的充分性、有效性、适宜性, 目标、指标、管理方案的合理性及完成情况, 组织机构设置是否合理, 职责的落实情况, 资源配置的充分性及风险的控制情况, 相关方的观点、法律、法规的符合性, 各企业的协调性, 计划、组织、控制的有效性。对体系运转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给予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支持, 确保体系运转有效。一般来说, 经济效益越大, 说明标准化取得的成绩越大。因此, 同时进行标准化经济效益的评价与计算是企业标准化工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经常性工作和研究课题。
5、实现数据信息标准化
标准化的监管不是仅仅靠制定几条规则就可以实现的, 它需要有强大的现代信息技术做后盾。计算机是最能够体现标准化的应用工具, 可以把监管流程通过量化和程序化的方式进行规范, 从而保障了标准化的顺利实施。而且标准化的监管意味着科学、严谨和规范, 需要有相应的规则进行控制, 同时增加了对量化指标和数据处理分析的要求。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发展, 仅凭手工方式和人脑不可能做到, 而且标准化的目的之一就是最大限度地排除人为因素和不确定因素的干扰, 这些都必须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来实现。在一定程度上, 标准化监管实际上就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规范化的现代化监管。
标准化监督 篇9
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市场份额、赢得良好市场口碑的重点。生产型企业为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也正在积极构建、完善自身的质量控制与管理体系,以此促进企业产品质量控制能力的提高。但是由于企业自身质量管理水平以及生产控制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企业的产品标准制定存在一定的不足。企业多会通过降低标准来提高产品的合格率,以此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但产品的质量标准关系到产品设计使用寿命的实现,关系到消费者的使用安全,因此,现代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在注重对产品质量抽查监督的同时,还要注重对企业产品标准的监督与管理。通过对企业产品标准的监督与管理保障企业产品标准制定符合相关法规,以此避免企业降低产品标准等情况的发生。
1 标准监督的重要性
标准监督是对企业产品标准的监督与管理,是有效预防企业降低产品标准以提高成品率的重要手段。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注重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也在注重自身综合成本的压缩。这就导致了一部分企业为了提高成品率而降低产品质量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规范性与公平性。在这一情况下,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强化标准监督管理成为了保障市场经济规范性、公平的关键。通过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对企业产品标准的监督管理有效避免企业降低产品标准的情况发生,避免了产品质量与设计标准不符造成的隐患。
2 标准监督在产品质量监督中的作用
2.1 标准监督对产品质量监督的促进作用分析
标准监督管理的有效实施能够促进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开展,促进产品质量监督质量的提高。通过对生产企业产品标准的监督与管理能够使企业产品标准更加科学的对生产环节进行控制,有效提高产品的质量。同时,通过对企业产品标准的监督还能够提高企业对产品标准的认识、促进企业针对产品设计进行相关的改进,提高企业综合技术水平。标准监督工作的科学开展,还能够强化对企业标准的管理,通过规范企业标准实现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为企业产品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利用标准监督工作使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强化对企业产品综合控制与监督的力度,提高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对企业产品的掌控。标准监督管理能够起到预防性质量控制的作用,通过对企业标准的审查、监督、复查等工作流程强化企业对自身标准的完善理念,使企业能够认识到标准管理工作对产品质量预控的重要意义,促进企业质量预控工作的开展。
2.2 以标准监督提高企业标准编制水平,促进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开展
通过对企业标准的监督管理能够使企业认识到标准编制工作的重要性,促进企业提高标准编制水平。并以此为基础,促进企业产品控制工作的科学开展。企业标准编制水平的提高为企业产品质量控制奠定了基础,有效地减少了标准编制过程中错误的发生。其为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标准编制水平的提高有效地避免了企业在标准编制过程中由于概念不清、理解不深等因素造成的标准编写错误,有效地提高了对产品质量的控制力度。例如:在保健食品企业产品标准编写过程中,生物制品与植物制品的微生物检验标准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生物制品按照植物制品微生物检验标准进行标准的编写,将很难控制产品的质量,造成事实上产品微生物超过国家相关标准,但为超企业标准的情况。通过对企业标准的监督管理有效的避免了这一情况的发生,提高了对产品质量监督的力度,有效的保障了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保障了消费者的权益。
2.3 标准监督的实施有助于促进企业质量标准管理的规范化,促进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开展
企业标准的规范化管理对产品质量监督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不仅能够有效的降低产品质量监督的工作量,同时也能够促进企业管理工作的完善,促进企业产品质量控制水平的提高。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对企业标准的监督能够提高企业对标准的认识与理解,促进企业标准规范化的实施。通过企业标准规范化实施,为企业标准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促进了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例如:标准监督管理工作能够促进企业标准格式的统一、促进企业对标准号的管理,这一工作的有力开展使得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在对企业产品进行抽样检查等监督时能够及时的调取数据库中的企业标准进行标准比对,提高产品质量监督的工作效率,避免了企业标准不规范造成的检验标准差异。
3 标准监督发展展望
通过近年来标准监督工作开展的综合与分析可以看出,标准监督工作的开展对产品质量监督工作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其已经成为现代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是由于部门间职能的交叉,使得一些行业的标准还归属与相关的管理部门进行管理,造成了质量监督中工作的一些麻烦。随着我国相关职能部门的整合优化以及机构调整。标准监督管理工作将更加规范,其将在我国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4 结论
综上所述,标准监督对产品质量监督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其通过对企业监督力度的强化,为我国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企业标准的规范化奠定基础,其是我国现代质量监督工作管理新的工作重点。
摘要:现代产品质量监督不仅仅是对产品质量的抽查与检验,更是通过对产品生产企业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指导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控制水平的工作。本文就标准监督在产品质量监督中的作用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标准监督,产品质量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磊.标准监督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J].质量信息,2009,3.
[2]刘正和.产品质量监督中标准监督的重要性[J].质量管理资讯,2006,12.
[3]周伟.标准监督管理对产品质量监督的促进作用[J].质监资讯,2007,10.
标准化监督 篇10
关键词:农夫山泉“标准门”,舆论监督,传媒公共性,新闻专业主义,传媒自律
一、农夫山泉“标准门”始末
(一) 事件开端
21世纪网2013年3月14日开始对农夫山泉瓶中黑色不明悬浮物的报道以及由此对其水源地的调查, 并质疑其自定产品标准允许霉菌存在, 但农夫山泉对其自身问题选择无视。
(二) 事件的发酵和升级
从2013年4月10日开始, 一直到5月8日, 连续29天, 《京华时报》延续21世纪网的报道, 用了75个版面, 报道题材包括消息和评论, 猛烈抨击农夫山泉。5月6日下午, 在农夫山泉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 农夫山泉董事长、总裁钟睒睒与《京华时报》记者现场激辩, 场面一度失控。有人用“一场没有规矩的乱战”来形容事件的升级, 4月28日农夫山泉向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要求《京华时报》赔偿名誉权损失6000万元。
(三) 是非判断
在此次标准门事件中, 网络舆论出现分化, 从道德判断和态度来划分主要有三类:批评农夫山泉产品质量问题的;批评《京华时报》实则是舆论暴力的;还有批评质量监管部门等部门不作为, 因此呼吁介入独立调查的。但更多网友认为《京华时报》存在公器私用的嫌疑, 这类批评声音指出《京华时报》发行中心也经营桶装水, 和农夫山泉是竞争对手, 为了卖水故意抹黑农夫山泉。笔者在2013年5月13日打开《京华时报》发行中心小蓝帽发行网 (http://www.bjtissue.com.cn/) 发现配送中心经营“八益矿泉水”等八种水产品。可见, 作为社会公器的《京华时报》在进行舆论监督的过程中确实扮演了“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身份。也有人认为, 《京华时报》与农夫山泉的眼里都是自己的利益没有消费者, [1]网民还将此次事件的性质和360与腾讯的论战相提并论。
二、对《京华时报》相关报道的分析
笔者统计了《京华时报》在2013年4月10日—5月10日期间对农夫山泉标准门的报道, [2]《京华时报》在此期间共投入消息和评论61篇, 75个版面。笔者通过对这些报道和评论的内容分析发现这一系列监督报道存在失范之处。
(一) 消息来源的权威性
在已有的报道中, 引用的消息来源并不权威, “北京桶装水销售协会通知下架农夫桶装水”标题中的“桶装水行业协会”这个协会并不权威, 该协会的规定不具有强制性, 应该由质监局或者工商局通知下架。报道没有来自农夫山泉负责人的相关信息, 虽然《京华时报》的记者有农夫方面拒绝采访等充分的理由, 但笔者看来这仍然构成报道的一个瑕疵。
(二) 标题的倾向性
“农夫山泉被指标准不如自来水”和“协会严厉批评会员农夫山泉重申其执行标准不如自来水”有点耸人听闻, 《京华时报》如果是以公信力、追求事实真相为标准进行报道, 可以自行找权威部门来检测。
(三) 报道的准确性
桶装水行业协会只是“建议下架”, 报道可能给人造成的感觉是“强制下架”, 公众会就此以为行业协会确认了农夫山泉水的质量不够合格, 而实际上行业协会是在“在未弄清楚产品是否合格之前”“建议各销售商暂停销售农夫山泉桶装水” (张志安, 2013) 。[3]公众对“国标”、“地标”、“质量监测”等专业术语并不熟悉, 最后很容易仅仅记住“农夫山泉质量不如自来水”, 而这并不符合实情, 却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和名誉损失。
(四) 报道投入过度
《京华时报》对仅仅是一个标识不规范的问题就投入75个版面报道, 却没有在天然水品牌的标示是否规范进行整体报道, 而参看同时期北京地区其他几份主流都市报, 如《新京报》、《法制晚报》、《北京晚报》、《北京晨报》、《北京青年报》报道力度和强度都远不如《京华时报》。《京华时报》对此事的新闻价值判断, 显然超过了整个行业判断共识的基准, 很容易让公众质疑《京华时报》监督的动机。
(五) 报道的选择性
网上同情农夫山泉、为农夫山泉辩护的声音也不少, 但《京华时报》予以选择性忽视。并且《京华时报》监督的对象并没有扩及整个水产品行业, 只是紧盯农夫山泉, 即使投入了很多版面来报道, 仍然难说做到了客观公正。
三、媒体监督企业, 谁来监督媒体
本文拟以舆论监督、新闻专业主义和新闻自律等为关键词来考察此次媒体和企业的“激战”。笔者认为, 若要深入理解中国媒体舆论监督的性质、特点以及困境等种种问题, 有必要追溯到三十多年前的中国传媒改革以及政府对媒体属性的重新定位。
过去党将传播媒体定位为:集体的鼓动者、宣传者及建设共产主义的教育者, 赋予其强烈的工具性, 属于意识形态机构。中国的传播媒介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整体布局中也被要求变革, 传播媒介因具有产业性被列入“第三产业”, 所有传媒必须“自负盈亏”。因此媒体开始走向“商业化”发展 (王毓莉, 2009) 。但“事业化管理, 企业化经营”前提下的媒体市场化是在行政权力保障和支持下的“有限度的市场竞争”。“我国传媒体制的条条块块结构 (如中央与各级地方的传媒之分, 行业/专业报刊与非行业/专业报刊之分等) , 为不同的传媒通过行政手段划分出了市场上的独占领地 (market niche) 。” (潘忠党, 2001)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的勃兴, 有学者认为几大门户网站因为没有新闻自采权, 它的工作是将传统媒体的内容加以汇总改编, 使得门户网站的共生远多于竞争关系, 门户网站在很大程度上整合进了既有的媒体格局, 并没有撼动传统媒体的寡头垄断地位。 (莫之许, 2013) [4]
中国媒体的制度设计使得舆论监督面临困境。新闻舆论监督最早出现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决定拨乱反正、思想解放, 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中, 新闻批评再次被提及, 之后中共十三大党的政治报告, 提出了“舆论监督”的新概念。 (王毓莉, 2009) 但这是在“党管媒体”的原则不能变的前提下进行的, 也就是舆论监督作为国家的治理工具而存在, 并不是独立于国家的权力实践。新闻事业与党休戚与共, 现行体制下新闻媒体在制度层面不具有独立性, 舆论监督也就只能在党的许可范围内进行。 (雷蔚真、陆亨, 2008) 因此媒介监督在我国某种程度上是党政权力的延伸或对这种权力的补充。 (陈力丹, 2003) 传媒的双重属性定位还带来了舆论监督的另一困境:媒体作为具体的市场利益单元, 理论上讲, 经济上的独立应该有利于媒体开展舆论监督, 但传媒收入主要依赖广告, 对广告所属企业的舆论监督就变得无力。在金钱面前, 某些媒体舆论监督的锋芒钝化了, 对危害公共利益的人和事“熟视无睹”。 (陈力丹、闫伊默, 2007) 亦有传媒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对企业展开不实的批评报道, 造成新闻侵权的发生, 比如今年央视3·15打假晚会借用自己的“符号权力”联合新浪微博大v们批评苹果手机而遭到消费者质疑和谴责。[5]
我国公民的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利, 也是公民一项重要的政治权利。我国《宪法》第41条和27条对此已有规定。但现代社会舆论监督权和公民舆论监督权的实现往往需要借助大众传播媒介等手段, 因此新闻媒体的监督权源于全体公民的授权, 背后的主体是公民。监督权的“权”是right, 不是power, 它不是特权“privilege”, 因此它不具备强制性。任何权利都不是无限的, 不受约束的, 一方行使权利应以不侵害他人的合法权利为边界。但是在中国, 因为舆论监督的属性和特点, 媒体的监督不仅表现为一种职业权利, 更多地被视为一种特殊的话语干预权力。媒介的舆论监督有时变成某些媒体、记者和编辑手中的一种特权。舆论监督权的滥用不仅侵害了被监督对象的合法权益, 也伤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因此谁来监督媒介和记者成为一个很迫切的现实问题。由此, 根据媒体在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 媒体及其行为首先应该受到各种法规制约;其次是自律组织的监督和有效惩处;再次即来自公众的监督, 但在中国对媒体监管的行动者中, 国家行政力量是一个不可忽略的结构性要素。这一特殊的制度设计使得媒体舆论监督因为缺乏行业自律和公众监督而面临困境。笔者认为除了加强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的法律意识, 为了提高媒体自律体系的效率和可行性, 政府应从新闻伦理道德发挥作用的领域退出来, 运行有效的新闻伦理规范。
四、风险的化解
(一) 突破制度困境, 回归公共话语的平台
笔者认为这次“华山乱战”深层次的结构性根源在我国的传媒制度上。传媒改革进行已近30年, 取得的巨大成绩有目共睹, 但是媒体行业的一些不良现象如有偿新闻、低俗化新闻、侵权新闻也经常饱受各方争议。此次论战的根本原因可以追溯到《京华时报》相对于农夫山泉所处的强势地位, 以及市场化媒体的逐利本能, 因此弃新闻专业主义于不顾, 造成舆论监督权的滥用。笔者认为只有重新审视国家———社会这一框架中的媒体属性和功能定位, 回归媒体的公共性, 为公开、自由、平等、开放和理性的社会交往提供空间和保障, [6]才会从结构上降低媒体滥用监督权的出现概率。近来不断有学者呼吁实现传媒的公共性, 李良荣教授指出无论在何种社会制度下, 实行何种传媒体制, 对传媒业具有公共性的认识是一致的, 传媒业要把公共利益视为最高原则。 (李良荣, 2007) 社会学家赵鼎新多次提到在一个政治泛化的国家, 因为国家的合法性受到质疑, 本应该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往往会被人们演化为政治问题, 矛头也会指向国家和政党的合法性, 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根源。[7]在此次华山论战事件中亦可以看到该倾向, 农夫山泉桶装水是否达标, 应该采用“地标”还是“国标”本是一个技术问题, 并不难解决, 但是在此次事件中, 不仅农夫山泉企业形象受损, 京华时报的媒体公信力也大大下降, 甚至伤害了政府有关部门的权威, 可以说是一个多败俱伤的结局。
(二) 遵守新闻职业规范, 加强新闻自律
传统新闻的客观性因为其固有的缺陷被人诟病。盖伊·塔奇曼提出新闻的客观性是一种仪式性策略 (Gaye Tuchman, 1972) , 因此有人指出既然谁也无法保证自己的不偏不倚客观公正, 不如抛弃它。21世纪的两位美国学者比尔·科瓦奇和汤姆罗·森斯蒂尔却逆社会潮流而行, 在数字时代主张重新回到“保守主义”的立场, 强调闻业的基本原则, [8]他们正是用更严格的标准, 将优质、可靠的新闻与劣质、不可信的信息区别开来, 重塑专业新闻的权威性。 (刘海龙, 2011) 只有专业的新闻最终才会赢得市场和公众的信任, 在作者们提出的十大原则中, 就有传统的对新闻要“客观、公正、真实、平衡”的强调, 这是新闻业若要取得自治、自主和专业地位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也是新闻媒体保护自身免于新闻诉讼的“护身符”。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新闻专业化还未完善的情境下, 目标更应该是塑造新闻的专业权威。 (白红义, 2013) 因此, 笔者认为在全球新闻进入“去专业化”之际, 我们仍然应该一再强调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规范。
传媒承担社会责任和职业角色的回归, 必须通过提升传媒业的职业水准和专业精神来实现, 这一转变必须通过新闻自律来实现。 (陈力丹、王辰瑶、季为民, 2010) 我国现有的新闻自律体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魏永征教授将之归结和概括为:新闻媒介都隶属于公共权力机构, 自律从属于他律, 有的通常属于自律范围的事项在我国则由公权力直接介入处理;自律协议的行文用语往往比较宽泛;中国媒介自律的制裁手段通常是制裁方的单向行为, 并无反向的救济手段等。[9]我国新闻职业规范的行政化特点, 难以指导和约束媒体及其从业者的职业行为, 并由于其低效而导致现行规范的虚置和第二规范盛行, 并导致公众对媒体的不信任。 (周俊, 2008) 因此笔者赞成建立建构自律机制———一种社会、专业、组织、个人层层递进的伦理评议程序和自律体系, 由新闻行业自律组织对违反职业纪律的新闻工作者实施纪律处分, 以此提高媒体的公信力, 维护新闻自由的空间。
(三) 接受公众监督
公众是舆论监督的主体, 媒体的报道理应接受公众的监督。在西方国家, 市民、公众力量和学者等民间组织, 如广播教育联盟、新闻和大众传播教育协会一直都是督促媒体从业者遵循职业规范的制约性力量, 他们可向行业的自我规范施加影响。近年来, 在中国由于社会进步和公众素养的不断提高, 公众对于新闻伦理和新闻法制方面的关注在增加, 再加上新媒体技术的出现, 公民可以利用这一平台行动起来通过调查揭露虚假报道, [10]而那些报道不专业的媒体就会被公众谴责和抛弃, 因此笔者建议政府成立公民组织, 建立有效畅通的渠道来形成对传媒报道的约束机制, 使媒体更好地服务于公共利益, 而不是沦为假公济私的工具。
参考文献
[1].Gaye Tuchman (1972) .“Obgectivity as strategic ritual:an examination of newsmen’s notion of Obgectivity”.Americi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77, No.4
[2] .王毓莉.中国大陆《南方周末》跨地区新闻舆论监督报导之研究[J].新闻学研究, 2009 (100) 137-186.
[3] .潘忠党.历史叙事及其建构中的秩序——以我国传媒报道香港回归为例[J].文化研究, 2000 (1) :221-238.
[4] .陈力丹.论我国舆论监督的性质和存在的问题[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4) :7-10.
[5] .陈力丹, 闫伊默.论我国舆论监督的制度困境[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3) :130-134.
[6] .李良荣.公共利益是中国传媒业立足之本[J].新闻记者, 2007 (3) :3-5.
[7] .比尔·科瓦奇, 汤姆罗·森斯蒂尔.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M].刘海龙, 连晓东,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Bill Kovach, Tom Rosenstiel:The Elements of Journalism, Peking, Peking University Publishing House, 2011].
[8] .刘海龙, 连晓东.从默会知识到公共知识——《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与新闻专业理念的形成[J].新闻记者, 2011 (3) .
[9] .白红义.塑造新闻权威:互联网时代中国新闻职业再审视[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3 (1) .
[10] .周俊.试析我国现行新闻职业规范[J].国际新闻界, 2008 (8) :16-20.
[11] .陈力丹, 王辰瑶, 季为民.艰难的新闻自律[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0.
【标准化监督】推荐阅读:
标准化监督检查制度06-08
标准监督07-12
励磁监督管理标准07-05
舆论监督的评价标准09-19
云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云南省工贸行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09-03
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严格新开办药品经营批发企业和疫苗经营企业验收标准的通知10-12
综合标准化综合标准05-26
安全质量标准标准化06-03
标准化学校验收报告标准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