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标准化

2024-09-02

记录标准化(共4篇)

记录标准化 篇1

一、关于《观察记录》课程

《观察记录》课程是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本科基础课课程体系改革的一部分。整个本科基础课课程体系由5门主干课组成, 分别是:《观察记录》《思维表述》《图形语言》《空间形态》和《创意表达》。《观察记录》课程是全部本科一年级基础课主干课中的第一门课程。

作为技能性的基础训练课程, 《观察记录》表面看起来, 似乎是传统艺术设计学院开设的素描和色彩课程的综合。因为《观察记录》的训练过程同样要求学生练习以手绘的形式准确快捷地表现对象, 并且两者的训练目的基本一致, 都是为了最终能够掌握手绘这种技能, 运用手绘自由地表达意念中的形象。但其实《观察记录》与传统艺术学院的素描和色彩课程有着本质的区别。

传统艺术院校的素描和色彩课程训练, 要求学生准确地在画面上表达特定角度下对象物体的形态和色彩关系, 追求的结果是具体的表现性的画面效果。而《观察记录》的重点首先在于观察和分析对象物体的形态、色彩、结构等特征和信息。这种观察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从里到外的, 是有系列的、而且是研究性的。最终落实在画面上的也不再是只是某个角度的孤立的图像, 而是一系列的用于表达对象或者构思的有组织有条理的图像。而且表达的重点在于观察和分析后经过整理的结果。所以《观察记录》课程的重点在于从观察到分析再记录的这一全过程。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观察记录》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以手绘的方式准确而清晰地记录事物以及生活细节的能力, 包括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可以看出, 《观察记录》属于主要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一个课程, 但同时也包括了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针对课程的教学目的, 教师尝试在课程中设置了两个的主要教学活动, 课内专题练习和课外专题资料搜集。整个课程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分别设置了三组作业练习。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以“深入观察”为主题。首先针对单个物体进行各种观察重点的系列观察与记录训练。重点是先从简单物体开始, 让学生了解观察对象, 观察重点, 观察方式等在实际情况中的应用。并且强调系列观察的重要, 尽管实践证明在刚开始的阶段学生对系列的理解非常吃力。在记录方面, 要求学生运用指定的四种基本记录手法, 对各个系列观察的结果进行记录。而且鼓励学生自己选择与观察重点相适应的记录手法。观察的重点主要是物体的外形、结构、材质、细节等。

课堂作业, 自选一个植物种子或果实进行观察记录练习。要求针对所选对象的外观、结构、质感、色彩等不同观察重点进行系列观察。每个系列要求表达一个观察重点, 并选用同一种记录手法。记录手法包括单色素描, 线描, 色彩, 结构线, 综合手法共五种手法。作业数量, 每个系列6张A4幅面, 共5个系列。

课后作业, 搜集观察记录例子, 加以评论, 并以手绘方式记录下来。

第二阶段

二阶段以“比较观察”为主题, 让学生选择一组物体进行比较观察, 并记录相关的结果。同样强调进行系列观察的要求。经过第一阶段的训练, 学生对观察和记录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理解, 所以这个阶段的具体观察重点让学生自己选择。鼓励他们透过物体间的相互比较, 发掘独特的观察和比较重点。同样在记录手法的方面, 鼓励学生尝试多样综合手法的运用。

课堂作业, 自选三组同类型人造物体进行比较观察。每一组物体必须包含二到四个同类型的人造物, 以每一组物体的比较观察结果完成一个系列练习。每个系列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观察重点, 自选合适的记录方式。制定观察比较计划, 并绘制草图。每个系列6张A4幅面, 共3个系列。

课后作业, 搜集优秀的平面记录或表达例子, 结合课堂作业加以评论, 以电子文件形式进行多媒体汇报。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以“专题研究”为主题, 结合前面两个阶段的训练, 让学生在“连接”“结构”“材质”“使用状态”这个四个主题中自选一个主题进行系列研究。要求首先对所选专题进行分析和理解, 制定相关的研究计划, 自行组织相关的观察对象和观察重点, 并选择相应的记录方式, 最后完成整个专题研究报告。

课堂作业, 最后提交的专题报告必须包括四个主要内容:主题理解、研究计划、研究内容、研究小结。其中, 主题理解包括对所选主题的定义, 范围等进行搜集和理解;研究计划包括如何选择研究的具体范围、如何选择具体的研究对象与重点、具体如何组织观察的过程和选用记录方式、每个画面的构图等;研究结果包括针对主题所进行的多个观察记录系列;研究小结是针对第三阶段作业的一个文字性小结。

课后作业 (以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 , 自学透视原理, 并临摹四张透视图。这四张透视图要求分别是平行透视 (轴测图) 、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和三点透视的实景照片或者图片。要求把图片中的主要透视灭点画出来。

二、为课程设定合理的反馈和评估体系

教学评估是“基于所获得的信息对教学效果做出客观衡量和判断。”这里的评估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评定;二是对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进行评定, 也就是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评定。本文只集中讨论第一种含义, 即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所进行的评定。

所有的评估都是为了检测某事物的质量, 所以从定义上来说都需要有适宜的标尺。因此在评估这一要素中, 拥有清晰、恰当的目标和标准非常重要。而当教师、同学、甚至是课外的人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出一个评价时, 就产生了反馈。同评估一样, 反馈在本质上说也是具有评价性的, 它指出了所评论工作中的优秀部分、也指出了需要改进的地方, 同时帮助学生找到改进的地方。

不过反馈和评估有两个重要的区别。其一是反馈不是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只有评估才是课程成绩的一部分;其二是反馈是以和学生对话的形式进行的, 而评估则是以向学生宣布的形式进行的。评估的结果是具体的分数, 而反馈的结果则是一系列的对话。

好的反馈应该是:经常性的;迅速及时的;有区分度的。而且, 在教师的角度, 还要注意定期的总结反馈。尤其是当某些学生不是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的时候, 这类型的情况在国内的教学环境中经常出现。要注意定期把来自学生的个别问题和情况汇总, 并在全班讨论的时候进行说明。

如果我们需要出色的评价活动, 就得让教师和学生明白将针对哪些目标测评学生的表现, 每一项目标下又各有什么标准。

评估的目标和标准

评估的目标应该就是课程的教学目标, 而且在课程设计阶段, 明确评估的目标还可以反过来验证教学目标制定的可行性和教学活动安排的合理性。《观察记录》教学目标可以总结为:学会观察和学会记录, 而这里的“学会”又起码应该包含基础知识和应用两个层次。所以《观察记录》课程的主要评估目标是:

1. 在观察方面, 学生是否理解与观察相关的重要概念, 理解的深度如何;

是否能熟练运用适当的观察方法对特定的事物进行有效的观察。

2. 在记录方面, 学生是否理解与记录相关的重要概念, 理解的深度如何;

是否能熟练运用适当的记录方法对特定的观察结果进行有效的记录。

评估的标准就是对学生学习质量不同层次的具体定义。比如, 针对第一个评估目标:学生是否理解与观察相关的重要概念, 理解的深度如何。学生需要具体做到是:首先, 列出他们认为重要的概念;进一步, 他们要对这些概念进行解释;再进一步, 他们可以列出用以说明这些概念的若干典型的例子, 进行分析和评价;最后, 他们应该把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应用在课程相关的作业练习之中。这样, 针对第一个评估目标, 就出来一套基本的评估标准。

除了评估的目标和标准, 形成合理的评估体系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评估的方式。

评估的方式

传统教学的评估方式基本就是一个:教师评分。尽管负责任的教师会把评分的标准向学生做详细的说明, 有的教师还会在所有学生面前公开的评分, 或者邀请课程外的教师共同评分。但就总体而言, 评分活动的主体依然是教师。

然而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来考虑, 学生要在生活和自主学习中表现出色, 就必须学会评价他们自己的工作。所以, 在课程的评估方式里, 适当加入学生间的互评和学生自己的自评, 是非常有必要, 也是非常有效的。而且, 通过在互评和自评过程中需要运用的大量分析和评价手段, 也可以训练学生们的批判性思考技巧, 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具体对应在课程活动, 互评或者自评的活动可以穿插在课程每个阶段的小结讨论活动中。讨论结束后, 可以把评估的结果以阶段成绩的形式记录下来, 作为课程总体成绩的一部分。

然而, 在实际情况里, 学生的互评和自评的过程常常会变得非常混乱。刚刚从高中考入大学的一年级学生, 他们几乎完全没有分析和评价的能力与技巧。尤其是课程的开始阶段, 在公开的场合下他们会更加显得无所适从, 无法把握评价的主要目标和标准。所以, 在学生互评和自评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辅导, 始终保持整个评价活动的总体方向和帮助学生总结具体的评价结果。

在实际教学中, 针对学生的互评还可以运用很多具体的方式。比如, 运用便条标签进行投票的方式, 选出班上最好的作业。或者可以组织相同课程的几个班进行互评和讨论。但是, 无论采取哪一种互评的方式, 关键的一点在于学生必须学会建立自己的评价标准。当然, 这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以依据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 尽量尝试引导学生主动地建立这种评价标准;但同时, 也应该准备一整套完善和详细的评分标准, 作为提供学生讨论和学习的根据。

三、建立课程评分标准

由于《观察记录》课程的主要教学活动是大量的实践练习, 所以整个课程的评估体系就落实在对各阶段实践练习的结果——对作业练习的评分上。针对课程活动和作业练习的阶段性特征, 总体上采取分阶段的考核方法。

首先确定整个课程的总分为100分, 课程的三个主要教学活动阶段每个阶段各占30分, 加上最后一个阶段结束时的个人专题研究成果陈述占10分。共100分。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第一阶段 (30分) , 其中,

课内练习 (25分)

1. 作业数量完整 (5分, 每个系列1分, 系列不完整不得分) ;

2. 观察重点明确且不重复 (5分, 每个系列1分, 重复的观察重点不得分) ;

3. 观察方法选择适当, 观察深入 (5分, 每个系列1分) ;

4. 表现手法选择适当且不重复 (5分, 每个系列1分, 重复的

表现手法不得分) ;

5. 图纸表达清晰准确 (5分, 每个系列1分) 。课后练习 (5分)

1.例子选择正确 (1分) ;2.分析评价合理 (2分) ;

3.图纸表达清晰准确 (2分) 。第二阶段 (30分) , 其中,

课内练习 (25分)

1.工作计划表达清晰 (1分) ;

2.作业数量完整 (6分, 每个系列2分, 系列不完整得1分, 系列缺失不得分) ;

3.比较重点明确 (6分, 每个系列2分) ;

4.观察方法选择适当 (3分, 每个系列1分) ;

5.表现手法选择适当且不重复 (4分, 每个系列1分, 重复的表现手法不得分) ;

6. 图纸表达清晰准确 (6分, 每个系列2分) 。课后练习 (5分)

1.例子选择正确 (1分) ;2.分析评价合理 (2分) ;

3.陈述思路清晰, 陈述连贯 (1分) ;

4.多媒体演示文件有按顺序组织 (1分) 。第三阶段 (30分) , 其中,

课内练习 (25分)

1.研究计划详细, 表达清晰 (1分) ;

2.有搜集与专题相关的重要信息和资料, 并进行整理与表达 (2分) ;

3.对专题研究所涉及的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并进行整理与表达 (2分) ;

4.所选的研究内容、观察对象等切合所选专题 (3分) ;5.分类清晰, 比较重点明确 (2分) ;6.观察方法选择适当 (3分) ;

7. 图纸组织思路连贯, 画面构图合理。 (2分)

8. 表现手法选择适当 (3分) ;

9. 图纸表达清晰准确 (5分) ;

1 0. 文字总结思路清晰, 表述准确 (2分) 。课后练习 (5分)

1.例子选择正确 (1分) ;2.分析评价合理 (2分) ;

3.陈述思路清晰, 陈述连贯 (1分) ;

4.多媒体演示文件有按顺序组织 (1分) 。专题研究陈述 (10分)

1.对所选主题重要概念的理解准确, 简单介绍该主题所关注的主要研究范围。 (2分)

2.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陈述的顺序, 思路清晰, 顺序合理。 (2分)

3.陈述顺序与研究结果图纸的摆放顺序吻合。 (2分) 4.控制好陈述的内容和陈述时间, 不超时。 (2分) 5.陈述过程连贯, 声音响亮、发音清晰。 (2分)

整套课程练习的评分标准可以在课程的一开始就向学生公布, 以便学生从开始就对课程的学习有一套清晰完整的认识, 并在学习过程中, 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 适当的进行修改和完善。也可以先通过集体讨论的形式, 让学生自己先建立一套评分标准, 再提出教师准备好的评分标准, 把两套标准进行比较, 最后修订出针对不同专业班的特定的评分标准。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最好的方法还是通过阶段性的全班的讨论,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自己逐步建立和完善课程的具体作业评分标准。然而即使最后还是必需由教师来完善评价标准, 也要尽可能把评分标准提前告诉学生, 以作为学生学习和进行自我评价的依据。

记录标准化 篇2

一、准备阶段(第一次会议)

会议时间:

点:

参加人员:总经理、安全领导小组成员、各部门主管、班组 总经理讲话:

为贯彻《安全生产法》、上级有关文件,本人提议公司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

一、我公司安全目标,长远目标,无一般以上安全生产事故。

年内目标:轻伤为0,重伤为0,死亡为0。

用半年时间:达到三级标准化企业

用3年时间:达到二级标准化企业

二、为实现公司目标,成立标准化领导小组,组长:

副组长:

员:各部门主管、安全管理员

标准化领导小组,也是公司安委会成员,一套人马,二个机构

三、每月28日为《标准法》或安全例会月;会议内容由各职能部门汇报《标准法》与安全情况,研究、解决安全问题,布置下月安全任务,会议由办公室记录,形成会议纪要,会议由总经理负责召开。

四、公司阶段任务与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2周(时间从

日到

日)各成员在分管领导下,做好标准化的准备工作,学习领会《安全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伤保险条例》,财务安排相应经费负责宣传发动,各职能部门查阅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为创建《标准化》做好准备。

五、第二阶段(创建阶段)

时间四周:从

日到

任务:

1、在组长领导下,由副组长召集组员按法规要求,制定公司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试行草案)。

2、在副组长领导下,各组员按法规,规范技术要求制定安全管理制度、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岗位责任制(草案)。

3、副组长带领组员深入一线,进行全公司的职业危害因素、危险源、安全隐患的辩识、标识警示,做好防护和排查治理。

4、制定现场管理制度、措施(草案)。

六、试运行阶段(四周从

日至

日)

1、各组将创建阶段制定的管理制度、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岗位责任制、现场管理制度、措施、草案、组织学习、执行。

2、各组员每星期深入一线,一到2天,听取汇报,考察执行情况,听取反馈意见,为下阶段作准备。

3、考察职业危害因素的防护措施执行情况,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效果,查找新的安全隐患,继续排查治理。

4、整改、修订。领导小组根据反馈、考察、执行情况,对草案修订、补充,形成正式的管理制度、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岗位责任制和现场管理制度、措施,形成文件全面执行。

七、自评阶段:

时间4周,从

日至

前二周:由各职能部门、车间班组,对标自评,对不达部的进行整改。

后二周:由领导小组,对照标准化评分细节,自评打分,根据打分情况,提出问题和结论,形成自评报告。

八、评审阶段

由副组长,向安监局汇报,向评审组织单位提出评审审请,等待评审。

各组员根据自评情况,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整改,确保评审顺利通过。

九、《标准化》是连续、持续的,阶段划分只是大概的,具体工作和安排要保持连续性,穿插进行,不能割裂来搞。

十、安全生产责任制,由办公室负责全员签订、归档。

十一、请副组长组织发表意见,提出问题,补充内容,办公室负责整改形文归档。

参加人员签名:

创建阶段(第二次专题会议)

会议时间:

点:

参加人员:领导小组全体成员

主持人(组长):

会议内容:

1、听取各组员对学习、准备、汇报。

2、听取责任制签订情况汇报。

3、组长发言,核心内容,按阶段任务和工作布置全面、认真执行,争取用一周时间制定好管理制度、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岗位责任制等草案并对与原来的进行比较,将不同的宣传试行;第二周各组员与职工一起组织职业危害因素、危险源、辩识和隐患排查;第三周制定防护措施,治理措施,并落实、整改;第四周制定现场管理制度和措施。有不同意见请提出,没有就执行,由办公室整理,归档。

参加人员签名:

试运行阶段(第三次会议)

会议时间:

点:

参加人员:组长、副组长、组员

主持人:组长(或副组长)

会议内容:

1、听取各组员创建阶段汇报。

2、听取意见和建议。

3、讨论 主持人总结:

1、加强教育培训(包括计划、教材、老师)。

2、加强隐患排查治理。

3、督促规、制落实。

4、下阶段工作布置,按阶段任务、要求各组员星期1、3、5下基层,广泛推广,听取反馈意见,抓实,抓整改,修订。

由办公室整理形文,归档。

参加人员签名:

自评阶段(第四次会议)

会议时间:

点:

参加人员:组长、副组长、组员

主持人:组长(或副组长)

会议主要内容:

1、各组员汇报试运行情况和整改修订汇报。

2、听取意见和建议。

3、讨论 主持人总结:

1、通过试运行,公司劳动纪律、安全意识有了明显提高,违章违规明显减少。

2、下阶段各组员继续深入一线,抓落实,抓贯标。

3、第一周班组对标自评。

4、第二周班组对标整改。

5、第三周领导小组对标自评打分。

6、第四周根据打分情况,针对薄弱环节加强和整改,形成自评结论和报告。

由办公室整理形文,归档。

参加人员签名:

评审阶段(第五次会议)

会议时间:

点:

参加人员:

主 持 人:组长

会议内容:

1、听取副组长自评总结

2、听取意见和建议

3、讨论

主持人总结:

1、前几阶段创建标准化企业工作,大家很辛苦,我深表感谢。大家虽然辛苦了,但成绩有目共睹。我们公司自创建安全标准化工作以来,企业面貌大为改善,职工工作热情高涨,工作态度认真负责,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劳动纪律、规章制度得到有效落实,不但安全绩效显著提高,而且生产更正常,产品质量也有显著提高,合格率提高了

%(达到

%),这些成绩的取得

①归功于大家的努力,②归功于归标化。

特别值得表扬和褒奖的是副组长,安全员

。他们为了标准化,扎实认真地在一线抓落实、抓违章、抓隐患排查治理,建议给予他们特别奖励:副组长每人

元,安全员每人

元。

2、下阶段:由

副组长向安监局汇报自评报告,向评审组织单位提出评审申请。

3、请各职能部门、各组织针对自评扣分项目整改。

4、请领导小组成员准备好资料。

5、请各组员督促继续、保持和加强标准化,迎接评审单位考评。

办公室整理成文,归档。

记录标准化 篇3

(此前言不是IEEE Std 1482.1-2013轨道交通车辆事件记录仪的组成部分)

事件记录仪(飞行记录仪)很多年前就已成为商业航空公司配备的标准设备,美国联邦铁路管理局(FRA)也要求在特定的铁路应用中使用此类标准设备,在49CFR Part 229[B1]文件中有相关描述。其他方式的公共交通,包括不归FRA管辖的快速轨道交通,也开始考虑应用事件记录仪的技术要求,由于由FRA管辖的与不由其管辖的轨道交通模式具有相似性,在49CFR Part 229[B1]文件中有其技术要求,这次更新使本标准也符合49CFR Part 229[B1]。

子系统包含先进的处理功能,并且是互联的,这些处理功能已应用到车辆及列车监测和诊断系统(MDSs),在中央区,FRA需要大量的信号。事实上,典型的MDS在功能上达到并超过了事件记录仪的正式定义。但是通常MDS并不能完全满足FRA规程中的全部要求和含义,特别是最近48h运行的物理和电子安全数据的保留。

本标准中事件记录仪采集的数据用于帮助降低潜在事故的发生,以便基于该数据,使相关设备的设计、维修方法、培训或程序等得到改善。

轨道交通车辆事件记录仪捕获的信号可以帮助事故调查者确定以下内容:

事故发生前、中、后一定时间内车辆的状态;

事故发生前、中、后一定时间内车辆系统的状态;

事故发生前、中、后一定时间内人员(工作人员)操纵装置及指示器的状态。

事故发生前的状态决定了信号的来源,以下是制动状态的一个案例:

(1)实际的制动状态可能由制动管压力、制动缸压力和制动、缓解状态决定;

(2)制动状态的车辆系统输出可通过网络、车辆控制器、脉冲器及制动控制器来获得;

(3)人员信息可以通过主控制器的位置、司机室内的指示灯或仪表来获得。

本标准的意图不排除满足车载和路旁设备结合装置的事件记录仪系统的要求,也不是定义事件记录仪购买或者安装(例如,新车、大修或临修、升级或改造既有车)的环境———只要事件记录仪按照本标准购买或者设计,就能满足本标准的要求。

目录

1 概述

1.1 范围

1.2 目的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定义、缩写

3.1 定义

3.2缩写

4轨道交通车辆事件记录仪

4.1基本结构要求

4.2事件记录仪捕获的信息

4.3滤波、采样和存储速率

4.4电气

4.5输出

4.6防碰撞性

4.7测试

附录A(资料性附录)参考文献

附录B(规范性附录)电压放电测试

轨道交通车辆事件记录仪

1概述

1.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装有防碰撞存储器的车载设备/系统,防碰撞存储器能够记录用于分析轨道交通车辆事故/事件的数据。本标准的要求仅限于交通车辆事件记录仪的功能和接口,不包括数据传输方法。本标准中的信息与应用于其他车辆系统的硬件和/或软件无关,明确了需要获得的功能、参数、信号、系统和子系统,描述了诊断特征和自检选项。

1.2目的

在轨道交通车辆订购时或者既有轨道交通车辆检修时,需要利益相关方共同决定需要捕获何种信号、采样频率,以及信息保存周期等。另外,对于防碰撞性的要求也可能是千差万别的。本标准提出了交通系统事件记录仪的一套基本要求,包括对美国联邦铁路管理局的一些相关要求。本标准使用者能够从多个子系统供应者提供的综合诊断信息的简化程序,以及防碰撞性证书的通用方法中受益。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参考文件对本标准的应用是不可或缺的(也就是说,这些参考文件需要被理解后使用,因此本标准中每个引用的参考文件及其与本文件的关系都做了阐述)。对于注明日期的参考文件,只有引用的版本是适用的。对于未注明日期的参考文件,其随后的新版本(包括任何修订和勘误)将适用于本标准。

IEEE Std 16TM,铁道车辆电气和电子控制设备。

IEEE Std 1473TM,旅客列车车载通信协议。

IEEE Std 1558TM,铁路设备与系统软件文档。

IEC 61000-4-5:2005,电磁兼容性(EMC)———4-5部分:测试及测量技术———浪涌抗扰性试验。

3定义、缩写

3.1定义

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本条款未定义的术语应参考IEEE标准在线词典。

车辆控制单元:根据列车上其他系统的状态(如关门、制动缓解)来修正司机给定的牵引力的装置。也可称作为单车控制单元、列车管控制器等类似名称。

事件记录仪:配备或者连接有防碰撞、不易丢失存储器的车载设备/系统,该存储器能记载数据用于事故/事件分析。

电隔离:除了非理想元件的低泄漏之外,隔离设备的输出信号或者普通输出没有通过直流耦合到绝缘体的输入信号或者普通输入上的一种电绝缘方法。

健康:一个系统或者子系统能够执行其预期功能的当前能力的摘要信息。

输入:一种与事件记录仪的连接,通过此连接能够获得信号。

采样频率:事件记录仪有规律地监控输入通道,以确定其数值的频率。

信号:本标准中所提到的信号是指用于表示在事件记录仪的防碰撞存储器中记载的数据。信号这个词的使用比较普遍,不管它起源于哪里,它可以用于二进位状态、数字模拟值以及时间记录。

存储频率:防碰撞不易丢失存储器对采样信号存储的频率。

3.2 缩写

ACSES:先进的民用超速系统;

ADCL:所有门关闭并锁住;

ATC:列车自动控制;

ATP:列车自动防护;

ATS:列车自动停止;

BCO:制动切断;

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

CCU:车辆控制单元;

CPU:中央处理单元;

CFR:联邦法律条款;

DMU:内燃动车组;

EB:紧急制动;

ER:事件记录仪;

FRA:美国联邦铁路管理局;

FSB:全常用制动;

GPS:全球定位系统;

IEC:国际电工委员会;

I/O:输入/输出;

LED:发光二极管;

MAL:移动授权极限;

MC:主控制器;

MDS:监测诊断系统;

MR:主风缸;

MU:多单元;

SBCO:常用制动切断;

T/L:列车管;

TLC:列车管控制器;

UUT:测试单元。

4 轨道交通车辆事件记录仪

本标准描述了轨道交通车辆事件记录仪的要求。轨道交通车辆事件记录仪的功能是记录和保存数据,以便用于事故或事件的调查,并更有效地确定其发生的原因。

每一个基本运行单元至少应配备一个事件记录仪,用于收集该基本运行单元的信息。

只要系统相关部件达到本标准要求,事件记录从功能上可以作为一个监测诊断系统的一部分或者一个独立的系统。

4.1 基本结构要求

轨道交通车辆事件记录仪的设计应符合IEEE Std 16标准的要求。如果此标准中有阐述更严格的要求,应当采用更严格的要求。

4.2 事件记录仪捕获的信息

轨道交通车辆事件记录仪应当捕获的信号见表1中的第2列。

为事件记录仪提供的信号可能来自下面一种或者多种信号源,按优先顺序如下:

直接来自信号源设备;

监测直接信号源的系统;

车辆其他系统;

MDS。

首选测量信号,而不是计算或导出的信号,如果信号是通过网络传输的,通过记录就能确定网络是否以及何时产生故障,所有记录需记载日期和时间。

表2中列举了轨道交通车辆事件记录仪潜在需要附加的信号,除了表1中描述的信号,这些潜在信号仅供参考,有可能被用到。

只有当轨道交通车辆配备有相关的系统和部件(如轨道交通设备中轨道制动器不经常用到)时,表1和表2中列举的信号才能被用到。

对于每个记录的信号,需考虑:

信号源;

采样频率;

记录频率;

滤波。

权威机构授权后可以修改列举的信号。为降低硬件要求,本标准推荐使用小于24通道离散数字信号和6通道离散模拟信号。通过网络连接应该捕获相关附加信号。

4.3 滤波、采样和存储速率

事件记录仪需要最大间隔20 ms(即每秒最低采集50个样本)采集一次信号,以确保影响运行的改变能够被探测到。网络信号应该按照网络数据包传送频率(如果此频率大于20ms)采样。

为了记录可能影响到列车运行的短暂或者瞬间信号,事件记录仪或者系统/子系统提供数据的事件记录仪,应能够探测时间间隔在20ms以内的信号的有无,并可靠地探测这种改变的发生。

关于此短暂事件发生的实际时间,或者就此而言,相对于其他事件记录,有任何事件发生的时间,及事件的出现应在100ms内得到鉴别,也就是说,记录的分辨率是100ms。

图1展示了事件记录仪在一个信号迅速改变时如何记录信号的一个案例。即使在100ms的时间段内,只有一个20ms的样本发生,在整个100ms的时间段内,一个信号从先前的记录状态发生改变将被记录为有信号。

另外一种选择就是受权方可以通过信号滤波的方法使快速改变的信号可以不用记录在事件记录仪中。图2是对应于信号300 ms的滤波和1s记录分辨率的一个案例。

模拟信号有连续变化的可能性,为避免每个值很小的变化就被记录为新的数据,需考虑“变化”的适当标准。例如,与前一个记录值之间的变化小于1%时,可以不认为是一个新值。

相同信息的重复样本信号反应出状态没有改变,与其他信号相比,此类信号可以采用较低的存储速率进行存储。存储速率可依据每个信号操作或者出故障的条件对信号改变的频率来确定。对于每个信号需要确定引起状态变化的阈值、范围及持续时间。

受权方取得授权后可以指定较低的采样和/或记录频率。

事件记录仪对所有的信号应该配置滤波器,滤波器的配置只有通过硬件或者软件更新才可以改变。

用于查看事件的软件需要有时间校正能力,以便有外部参考时间时,事件仍然能以正确的时间显示。

防碰撞永久性存储器需至少保存48h的有价值的数据。

4.4 电气

4.4.1 事件记录仪自检要求

事件记录仪在开启时或者定期需进行自检,以确定其功能是否正常。自检应当能持续评估处理器上的操作,及能利用列车运行记录信号来评价整个事件记录仪。为此,通过诊断分析,自检能确定事件记录仪的故障。

当探测到列车运动时,每次独立的自检数据需要一直记录着。

(1)程序存储器:对安装新软件会发生变化的程序存储器而言,每24h应至少核查一次,以确定安装新软件后,程序存储器内的内容没有变动。即使嵌入式软件无需拆卸芯片,安装软件后也应执行以上操作。

(2)数据存储器:防碰撞永久性存储器主要用于存储数据,每次写入的数据应能读出和验证。

(3)其他存储器:所有的其他存储器在系统开始运转时,以及开机后每24h至少进行一次检查,以确保不干扰其他已经存储的数据。

(4)时钟:系统时钟需持续确认以确保其在正常运行。

(5)处理器异常:需捕获处理器异常信息,以确保处理器错误和存储器故障所导致的处理器异常能被探测到,并采取适当措施防止处理器崩溃。

(6)看门狗计时器:看门狗计时器用于探测和中断程序以控制流程错误。

(7)受控关闭:系统应监控供电电压。当电压超出正常运行的可接受范围时(IEEE Std 1476TM[B5]),系统应采取适当措施如暂停记录、故障存入及执行可控关闭。当供电电压超出允许范围时,系统应鉴别关闭时期,以避免误判记录数据。

4.4.2 故障记录和报告

事件记录仪应采用以下故障记录:

(1)每次自检或功能检查探测到一个错误时,其错误对应的时间和注解应该作为一个故障存入到防碰撞存储器中。

(2)事件记录仪防碰撞存储器的移除或者遗失应导致事件记录仪的故障显示。

(3)如果探测到一个故障,一个正常的灯界面应使事件记录仪显示器健康状态按4.5节所述发生变化。

(4)事件记录仪能检查所需任何信号的不活跃性,这是为了确保提供信号给事件记录仪的系统运行正常。受权方授权后可指定需要监控的信号,以及宣布一个不活跃错误之前需要监控这个不活跃信号的时期。当受权方指定需要监控的信号时,需要考虑到,一些信号(如旁路信号)预计不会改变状态。如果车辆固定编组在列车内并在监控期间永远不会成为一个头车的话,一些信号(如上调司机室信号)可能永远不会改变状态。

4.4.3 软件

当软件进程正被执行时,软件设计工作和文件应当符合IEEE Std 1558。受权方获得授权后可以指定采购类型(参考IEEE Std 1558-2004中4.2条款)。

4.4.4 嵌入式电池

嵌入式电池可用于维持动力循环之间的系统时间。数据和配置的校正因子应存储在防碰撞存储器中。

事件记录仪电池应满足以下要求:

(1)电池寿命:自安装应用开始,电池的预期寿命至少需超过5年。

(2)电池检测:需提供一种不需要拆卸就能确定电池状态的方法。通过单元自身的和/或列车MDS系统中的指示器能报告3种状态,参考4.5节。

①良好。

②电池故障。电池耗尽应被告示为一个故障事件。当从车辆低电压系统获得电源时,事件记录仪应能持续运行。

③低电量警告。电池应有足够的剩余电量来维持基本事件记录仪功能(如系统时间)6个月。

4.4.5 与车辆和其他子系统之间的连接

事件记录仪、其他车辆系统或者设备与车辆导线之间的电气连接应满足以下要求:

(1)设计所有连接时,应确保所监测的电路其功能、操作和可靠性不受到影响。事件记录仪的所有组件,包括但不限于电源供应、CPU、I/O组件和传感器的特定故障,不能影响任何车辆系统或设备的正常运行。

(2)数据网络连接应符合IEEE Std 1473的相关要求。事件记录仪的功能性操作不能影响连接到在运行或者故障条件下的任何数据网络的连续正常运行。

(3)所有连接与车体接地应隔离到表3中所定义的水平。另外,测试信号电路界面应与内部事件记录仪信号处理设备进行电隔离。(可通过光隔离器、隔离放大器等),参见IEEE Std 16中的断路与漏电。

(4)事件记录仪应防止反向极性输入连接。所有的输入连接(数字、模拟、频率和网络),及供电输入电路与事件记录仪之间的连接,都应防止表3中定义的电压波动、过压、瞬变、电涌和电压放电而造成损坏或者数据的丢失。

(5)诸如来自交通事故的车辆导线损坏而导致的错误或噪声输入连接,不能致使事件记录仪复位或损坏存储数据。

a输入应能抵抗高于IEC 61000-4-5中描述的线对线电压放电,具体参见附录B。

4.4.6 网络连接使用

为降低硬件要求,本标准推荐事件记录仪不超过24通道离散数字输入和6通道离散模拟信号输入。其他信号应该通过网络连接或者串行通讯渠道捕获。

4.5 输出

轨道交通车辆事件记录仪至少需要如下输出:

(1)事件记录仪健康状态。

应当用“健康”LED或者其他视觉显示确认记录仪通过自检和存储器检测。当运行中探测到故障时,该显示应熄灭。

(2)事件记录仪电池状态。

事件记录仪外面的视觉显示应指示内部备用电池(如果配备)的状态(参考4.4.4节)。状态可以由单个彩色指示器显示或者由单个/彩色显示器不同闪光模式来显示。

健康和电池状态信号应连接到一个外部界面连接器上。如果事件记录仪在设备柜里面不容易接触到或者看到的话,信号应在司机室、设备柜外表面或其他远程监控位置显示。

(3)如果事件记录仪不是MDS的物理部件,则至少以下状态应报告给MDS。

①事件记录仪故障(4.4.2节中的条件(1)或条件(2))

②不活跃性故障(4.4.2节中的条件(4))

③电池故障(参考4.4.4节)

④低电量警告(参考4.4.4节)

MDS与事件记录仪之间无论是失去网路还是离散信号的通信,MDS系统都应当探测到,并被MDS系统记录为事件记录仪离线(不同于实际故障)。

通道不活跃性故障并不能代表事件记录仪失效,MDS系统应记录其为个别事件。

(4)数据下载。

①便携式测试单元/笔记本电脑;

②内存卡或其他便携式媒体,并且可以选择;

③远程(通过无线和/或网络)。

数据下载到如闪存/笔记本电脑外部存储介质,其数据下载应为存储介质的镜像(精确复制),而且数据下载不能删除事件记录仪中存储的数据,其镜像的完整性应确认。

建议在车辆运动时,禁止数据下载。但是,如果当车辆运动时,数据也能下载,则数据下载时,记录仪应能连续记录。

即使事件记录仪残余部分损坏或者失去功能,设备原制造商仍可直接检索防碰撞存储器中的数据。

4.6 防碰撞性

事件记录仪存储器应能满足表4的要求,这些要求可以通过数据存储器设计,或者将存储器放在一个符合要求的盒子中来实现。将存储器放在车体外壳(如充分利用车体的防碰撞性和防火性)中是个明智的选择,这能提高事件记录仪的寿命,此寿命可以超过本标准的要求。

在每一单元上应按照如下顺序进行测试:

冲击;

穿透;

静态挤压;

防火;

流体浸入;

液体静压。

4.7 测试

本标准未详细阐述测试程序。记录仪供应商有义务维持其记录满足本标准要求。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只是提供附加的或者有用的资料,并不要求理解或者用作本标准的执行,这些参考文献只用于提供信息。

[B1]联邦法规,49CFR Part 229部分,运输.

[B2]IEC 60571,铁路应用———铁道车辆电子设备.

[B3]IEEE Std 1474.1TM,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性能及功能要求.

[B4]IEEE Std 1475TM,轨道快速交通车辆的推送、摩擦制动及列车主控的功能与界面.

[B5]IEEE Std 1476TM,旅客列车辅助电源系统界面.

[B6]IEEE Std 1477TM,轨道交通车辆旅客信息系统.

[B7]Kology,R..“铁路事件记录仪自检方法”,美国公共交通协会,1999.

[B8]城市公共交通运输词汇,交通运输研究委员会,华盛顿,1989.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电压放电测试

B.1简介

超过IEC 60236/IEC 61000中定义的电压异常和放电能量在轨道交通设备中比较常见,特别是老式设备。

本测试的目的是在于确保输入能承受80J的放电能量。

B.2测试用发电机

图B.1给出了一个能够产生表3中所定义的电压放电的详细电路。

Vs=4kV±10%;Rs=10Ω±10%;C1=10μF±20%;C2=0.25μF±20%

放电就是将已充电到4 000V电压的10μF电容中的电量,通过10Ω的电阻释放到测试单元(UUT)输入电路中的过程。电路应使所有的能量释放到10Ω的电阻和UUT测试电路输入形成的串联线路中。典型的放电波形应为2.5μs(±30%)的上升时间(从10%峰值到90%峰值的时间),下降时间(峰值电压到50%峰值电压的时间)将取决于测试电路的输入电阻。

B.3待测试的相关输入

B.3.1供电端口

UUT电源应是供电测试中的低电压供应。可能需要去耦网络来保护电源。如果应用去耦网络,选择的组件不能影响到放电电压的基本特征。

每极的两次放电应在2min内完成(4min内总计4次放电)。

电压放电不能损坏UUT,放电后UUT功能应正常。

B.3.2电池电压参照信号端口

当测试信号端口时,UUT不需要供电,测试应至少应用到数字、PWM或者模拟输入中的一种。不需要去耦网络。

对于每次输入测试中,每极的5次放电应在5min内完成(10min内总计10次放电)。

放电完成之后,UUT应通电,输入测试应功能正常。

B.4发电机校正

应用电压放电发电机之前,应将其放电到接入4.7kΩ电阻负荷的电路中来获得参考波形。

下降时间(峰值电压到50%峰值电压的时间)应该确保在35ms±30%。

摘要:该标准适用于装有防碰撞存储器的车载设备/系统。防碰撞存储器能够记载用于轨道交通车辆事故/事件分析的数据。本标准的要求仅限于事件记录仪的功能和接口,不包括数据传输方法。本标准中的信息与应用于其他车辆系统的硬件和/或软件不具有相关性。

记录标准化 篇4

1、法律法规标准及政府其他要求定期更新记录

2、文件发放记录

3、培训记录

4、法律法规符合性评价报告、不符合项整改记录

5、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安委会记录

6、安全生产费用台账

7、风险评价记录

8、作业活动清单

9、设备设施清单

10、风险管理培训教育记录

11、隐患治理记录

12、三级安全培训教育档案

13、安全监控报警设施台账

14、重大危险源设备设施定期检查记录

15、应急救援器材台账

16、变更管理记录(风险分析、控制措施、验收)

17、合格供应商名录

18、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清单、文件发放记录

19、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评审、修订记录 20、安全培训、教育计划和记录

21、特种设备作业人员、从业资格证管理台账及教育培训计划

22、承包商安全培训教育记录

23、部门、班组安全活动计划和记录

24、施工现场安全检查记录

25、安全设施管理台账

26、安全设施维护保养检查记录

27、设备、安全设施检维修记录

28、监视和测量设备台账(检验报告、校验合格记录)

29、特种设备台账、安全附件检验报告日期记录 30、关键装置、重点部位档案

31、关键装置、重点部位监督检查记录

32、安全标志一览表、重大危险源两牌

33、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记录

34、个体防护用品台账

35、危险化学品普查表

36、化学品名录、一书一签(安全技术说明书、安全标签)

37、危险化学品出入库记录

38、应急救援器材台账(包括消防设施)

39、应急预案评审培训、演练记录、报告 40、事故管理台账

41、事故调查报告

上一篇:百家文化下一篇:剩余控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