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记录(精选11篇)
科学活动记录 篇1
摘要:科学素质的培养与身体素质、品行素质等一样需要从幼儿抓起,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是人类进步、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幼儿的早期教育是普遍在幼儿园中实现的,针对幼儿园不同的年龄阶段开展科技活动的要求也不同。
关键词:科学活动,记录,方法
科学教育的核心是让幼儿充分体验科学探索、科学发现的过程。幼儿通过猜想、操作、记录、讨论等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其中,记录信息为重要环节,形成的实验记录既是幼儿学科学的记录,也是幼儿成长的真实记录。
记录在幼儿园里多以画图、表格、数字等方式进行。但在实践操作中,我们发现:小班幼儿受年龄特点限制,一方面,小肌肉群发育善未完善,动手能力较弱,部分幼儿连执笔都有困难;另一方面,在感知、注意、思维时目的性差,极易受外部条件、兴趣的支配,很难操作后进行记录。为此我们尝试由教师记录幼儿在探索中的发现,操作后却发现容易顾此失彼。由此我从科学启发幼儿愿意记录、乐意记录出发,尝试、摸索出一些做法。
一、与幼儿一起讨论、确定有关记录的一些简单标记
幼儿的学习、发展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通过自身的活动作用于客体,另外,幼儿在心理上是主动的,依照自己的方式通过活动来建构科学知识。小班的幼儿则需通过教师引导,如何引导他们懂得记录?我在设计《吹泡泡》活动时先提出问题:“三角形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什么样的?”引导幼儿猜想、感知验证、讨论。幼儿初步感受猜想、验证的过程后,我把他们的猜想、发现记录下来,并引导幼儿讨论:我们猜想的可以作什么标记?画什么图案?做一做,试一试,幼儿提出了许多建议,最后我们用共同确立的图案作为猜想记录的标记,由此问题解决了,而且是教师引导,以幼儿的思维方式确立的,幼儿初步树立了积极的态度。
二、幼儿记录信息力求简单,易操作
针对小班幼儿生理方面的特点,如小肌肉群发育善未完善、肌肉易疲劳等。我在设计记录表时尽量体现操作方便、生动形象等。如《吹泡泡》的活动,我用彩色泡胶纸剪了许多颜色鲜艳、大小各异的圆,幼儿记录的方式只需把这些颜色各异的圆粘贴在小动物的旁边,这样的操作既方便,幼儿又有兴趣。所得到的“信息”不仅直观而且容易引起幼儿注意。
三、灵活变通,个人记录以集体出现
小班幼儿容易受兴趣支配,往往会专注于有趣的科学游戏中。对此,教师在巡视中不是一味地督促记录,而应根据各个活动的特点,多方位引导幼儿观察、感知、体验。幼儿在具体的动作、具体的情景中展开思维、感知具体形象的事物,形成的体验也会特别深刻。如《吹泡泡》的活动,我提供了方形、圆形、三角形的工具,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再分组游戏,操作时我参与到其中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自由尝试各种工具。由于幼儿通过亲身感知并积累有关的表象,在交流讨论中,他们都能把看到的泡泡形状讲出来。最后启发幼儿观察我们集体记录的结果,发现泡泡的秘密:各种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幼儿在游戏中完成了猜想、操作、记录,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以上是我在实践操作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因为切实考虑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并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幼儿也就愿意记录、乐意记录。但应强调:科学记录并非对记录技能提出高的要求,而在于以科学的方式引导幼儿记录,目的是萌发小班幼儿记录科学信息的意识,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真正体验探索科学的乐趣。这样的科学活动给幼儿提供了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间、创设了更多让孩子动手操作的机会。在活动中,孩子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发挥。我们的教育也应立足现实,放眼未来,把每个幼儿都当作发展的主体,因材施教,使他们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全面发展的人。
科学活动记录 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几种常见的天气,知道天气预报与人们生活的联系。
2.学习通过观察天气和温度计做天气记录。
3.能够大胆地参与讨论、设计天气图标,对天气记录感兴趣。
活动准备
相关视频或音频
活动过程:
1.启发幼儿回忆近期天气
T:你们知道最近几天的天气吗?谁愿意告诉大家?(教师做出举手的动作)
T:是啊,最近几天都是晴天。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
T:看来小朋友们知道晴天、雨天、雪天、台风。
2.观看天气预报,讨论天气预报的作用
T:我们来看一段电视上的天气预报,小朋友们想一想,天气预报中有哪些内容? T:哪位小朋友愿意告诉大家,天气预报里预报了什么?
T:刚才小朋友们说了天气预报中的内容,天气预报里预报了气温,天气,还有舒适度…… T: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天气预报的作用吗?与座位附近的小朋友讨论,之后,我请小朋友回答。
3.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
T:小朋友们,我们经常用一些符号来表示天气情况,你们知道这些天气符号吗?你们知道晴天怎么表示吗?
T:对啦,晴天可以用一个太阳来表示,就像我画在黑板上的这个。
T:你们知道阴天怎么表示吗?
T:你们知道雨天怎么表示吗?
T:雨天可以在云彩下面加一些雨点。加的雨点越多,表示雨越大。
T:如果在雨中加一个雷电,表示什么呢?
4.认识摄氏度
T:你们知道这个(在黑板上画出来)是什么意思吗?
T:对,这就是摄氏度的意思。
5.了解通过动植物的变化判断天气情况
T: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要下雨之前,小动物的变化吗?
T:老师来告诉你们,一些通过动物来判断要下雨的小常识。小燕子在下雨前飞得低因为虫子的翅膀上粘上了水珠飞不高它在捉害虫。小鱼都游到水面上来因为他们在水里很闷。蚂蚁在下雨之前忙着搬家。
6.知道如何填写天气记录表
T:小朋友们,你们从今天下课,有一个任务,要把每天的温度记录下来。这个是《幼儿画册》上的记录表。
T:这里要把气温记录下来,这里要把天气的符号画上去。
T:小朋友们,谁知道把这几天的天气记录下来会有什么作用呢?
如何在科学活动中运用记录方式 篇3
一、探索记录的方式,获得知识的提升
在科学活动中,我们用的最多的也是常见的以照片的形式记录幼儿探究的结果。然而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幼儿来讲,记录的形式也是需要深层的挖掘与不断的探讨的。那么我们对于幼儿园的幼儿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来记录,以下就是一些尝试。
1.小小的符号,大大的妙用
符号,对于幼儿来讲是比较抽象的一个词。其实符号囊括很多种,图画就是一个很好的手段,以符号来代替文字容易理解。在活动中会出现“猜想、结果”等词语,幼儿对于文字是无法理解的,记录表就失去了意义。我们设计的符号也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通常会让幼儿来讨论,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图标来表现呢?幼儿在讨论中就提出了许多建议:问号、耳朵、脑袋、小手、眼睛……我们确立“?”作为幼儿自主寻找答案的标记。实验中的操作通常会用一个小手来表现。实验后的记录则选择了一只眼睛的图案,“我实验后的发现”。大班最后的探索改变则选用了小手的图案。这些形象生动的图案,解决了幼儿不识字、认字量少的问题。
如在《好听的声音》的活动,提供了回形针、沙子、豆子等基本的工具,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在不同颜色的罐子里听到的是什么声音,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听到的声音的不同。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亲身感知并积累有关的表象,在交流讨论中,都能把听到的物体发出的声音用大圆圈和小圆圈表示出来。在记录纸则是画成罐子的形状,也是从形状上一个创意,突破以往比较单一的形状。通过让幼儿进行猜想,最后进行集体记录,发现罐子的秘密。
2.小小的图标,大大的妙用
记录最重要的就是一个“真”字,在设计记录表时也要遵循这一点。因此提供图标时,应尽可能与实物相近,利于幼儿记录。在活动《纸包宝宝大揭秘》的探索活动中,很多纸是幼儿没有接触过的,在活动中如果认识图片,那就不容易观察、探索。活动前,幼儿将实物剪下直接张贴在记录表上,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也是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一个表现。如在《神奇的魔术罐》活动中,“餐巾纸”“自粘纸”“报纸”这些物体,如果直接张贴在记录表上,在活动中幼儿就容易关注到这些纸上面。如果用照片这样的形式来替代文字和实物那也是一个很实用的方法。不同的形式的体现在活动中的作品和用意也是不同的。
二、触摸科学的温度,感受记录的过程
记录一定要伴随着探索过程进行,在幼儿充分探究的基础上,记录最关键、最有意义的环节和现象。经常帮助他们一起记录一些他们难以表达的东西;鼓励孩子将自己的记录与同伴进行交流;引导孩子在失败的记录中寻找原因,在成功的记录中得到启示。在我们的特色区域活动《玩色》中有“神奇的紫甘蓝”这一活动。有配色这个活动,特别是在两种材料的探索过程中,幼儿通过玩玩、想想、猜猜的过程,感受颜色的变化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就采用猜猜的、玩玩的引导方式,启发、鼓励幼儿参与观察并记录科学发现。由于小班幼儿的绘画能力和表达意识不强,他们不但不会自觉记录,还会不听老师要求操作。于是就利用彩涂色等方法引导幼儿记录,简单易行,能支持和促进幼儿的探究活动。
三、徜徉有趣的记录,吸吮科学的奥秘
很多时候,一个简单的活动如果加入了记录表这个形式,那不管是在孩子能力还是解析活动的能力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会看记录表会用记录表的孩子在能力上要远远比没有尝试过这种方法的孩子能力要强很多。如科学活动《有趣的褪色》,过年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很多红色的物品,小兔子不小心将一张红色的纸掉进水里,水就变成红色的了,小朋友们对这个现象很感兴趣,于是我抓住这个教育契机,设计了此活动“水变红了”。目的就是让幼儿在参与观察和操作活动中,发现生活中有的东西在水中有褪色的现象。为幼儿设计了这样一张记录表格,将物品直接粘贴在表格上作为标记,同时,为幼儿提供了拓印棒,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发现哪样东西会褪色,就用拓印棒在这个东西的标记下面印个印。
其实对于每个年龄段的幼儿来讲,记录表的形式也有很大的不同。小班幼儿更注重的是图标的年龄性与形象性。幼儿的年龄本身比较小,在图标和形式的选择上还是需要老师给予更大的使用性。对于中大班的幼儿来讲,记录表应是更注重幼儿的层次与提高,在记录的方式上能够多样化。科学的记录是幼儿提高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幼儿发展的重要和关键。教师要遵循孩子的能力,不要为了记录而记录,那就失去了整个活动的真正价值,我们要让科学活动更符合孩子的思维能力发展,让记录成为孩子成长的过程。
科学活动记录 篇4
一、科学区域活动的含义
科学区域活动为教师依据幼儿个体性发展情况,并结合具体的教育规划而科学设定的幼儿活动环境。这一过程有目的性的放置设施与材料,并给予幼儿充足的自主选择性。一方面,科学区域是按照具体的学习内容和目标来划分的,活动材料的选择服务于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幼儿在无任何干涉的情况下,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完全依照个人兴趣与意愿;另外,科学区域与集体教育活动具有显著的差别,一改固定模式为多样化的、合作性的多人学习过程。
二、科学区域活动中幼儿记录方式的探讨
首先,所选的记录方式要有利于对区域设置合理化的分析。在对幼儿区域活动进行记录时,要写明幼儿自主探索、创作结果及实现方式(即玩法)等方面。借助于记录,教师便能够对区域中幼儿实际参与的情况有所了解,进而对区域设置合理性有所掌握。当幼儿对某个区域接连不断地进行参与时,则设置合理化程度高、难易适中、玩法贴合幼儿个性;当某区域几乎没有幼儿进行参与时,则表明其玩法、材料及布置形式有待于改进。例如,在进行《小问号》区域游戏记录过程中,采用简单的圆圈、线条等形式设计了为期2周的幼儿活动记录表,分别做出了区域名称、参与班级、参与幼儿名字所属框,幼儿若参加此区域游戏,便在归属班级、名字后打上对勾,以此便能够直观统计出哪个种类幼儿参与最多,哪个区域几乎没有人参与。当所设计的区域参与人数很少时,安置材料甚至游戏内容便要适当调节。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当幼儿层次较为多样化时,要对区域材料和游戏难度适当增加,尽可能兼顾所有幼儿。
其次,记录表的设计应直观、形象。一方面,要使幼儿在阅读时,容易理解。如,在《这些车如何启动?》区域中,为幼儿设置了电池驱动、回力汽车、手推汽车及拉绳汽车,旨在让幼儿进行启动,将感受记录下来。我们依据这一模块的特点,给出了不同启动方式汽车的粘贴画,让幼儿自主选择、粘贴并记录感受。另一方面,科学合理的记录表有助于幼儿概括能力、整合能力的提高。
再次,所选的记录方式要有利于对不同层次的幼儿展开指导。在同一份幼儿活动记录情况表中,各个层次、各种形式的幼儿活动情况都包含,这就表明幼儿能力差异十分大。因此,教师在进行记录表制作时,应本着便于观看、方便比较的原则,以简明、清晰的绘制风格来完成,尽量能够对幼儿学习能力、实践结果进行充分反映。另外,完成记录表后,合理的总结与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在制订《谁跑得快?》记录表时,幼儿1制订的记录表线条粗糙、十分不争气,这从侧面反映了其观察能力差、缺乏耐心的缺点,教师应该给予充分指导,而幼儿2字迹工整、线条规范,说明他能够耐心、细致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对其自主学习成果进行鼓励,使其继续投入其中。
最后,引导幼儿采用不同的方式完成记录。幼儿完成科学区域自主活动是培养其自主能力的良好机会。然而,很多教师对此活动意义没有形成充分认识,他们为了简化记录过程、保证活动进展,便为幼儿提供记录模板让其模仿。这样一来,幼儿真实的学习成果便不能够得到体现,尤其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来讲,其差异更是无从体现。如,在《我是小记者》区域中,幼儿需要对身边人进行采访,对其工作名称、内容等方面进行调查。在调查表上,有的幼儿以绘图的形式记录每个被调查者的工作信息,描绘详细、生动,有的幼儿用符号结合文字的形式来表达。
总而言之,科学区域活动作为幼儿重要的学习活动之一,与培养幼儿创新性、主动性要求相适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与引导作用十分关键,其对于记录方式的选择及记录表的制订关系到幼儿表现主观思想的完善程度。本文从科学区域活动的含义出发,主要对记录方式进行探讨,提出了记录方式要有利于对区域设置合理化的分析,要直观、形象,要有利于对不同层次的幼儿展开指导,并尽可能采取不同的记录形式等。
摘要:科学区域活动对于幼儿早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必要,随着人们对儿童教育关注度的提高,已经在很多幼儿园教育中得到应用,成为不可或缺的教育形式的一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根据教育目的科学设置好活动内容、布置材料,而且要合理设计幼儿记录方式,以便反映幼儿自身能力,为教师教育提供关键性的指导。
科学活动记录 篇5
(1)实验名称: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实验器材:温度计、线、笔 实验步骤:
1、取一支温度计,用线拴好。
2、将温度计悬挂,(离地面1.5米左右,不能靠拢,在室外注意通风,阳光不能直射温度计)。
3、读数。
4、记录并比较。
实验结果:室内外温度存在差距,通过对大气温度的测量,可以了解当地的气温。
(2)实验名称:气温的测量 实验器材:温度计 实验步骤:
1、选择两个地点:阳光下和背阴处来测量它们的温度;
2、测量一天中,清晨、商务、中午、下午、傍晚的气温。
实验结果:
1、阳光下的温度高,背阴处的温度低,说明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背阴的地方。
2、一天中,中午的时候气温最高,清晨的时候气温最低;还发现在一天中的气温时从低到高,在从高到低的规律变化的。
(3)实验名称:制作风向标
实验器材:吸管1根、小刀1把、剪子1把、硬纸板1块、大头针1个、带橡皮的铅笔1只。
实验步骤:
1、选一根硬一点的吸管,在吸管的两端纵向切开约1厘米的缝隙。
2、用硬纸板剪一个大小适中的箭头和一个稍大的箭翼。分别插入吸管两端的缝隙,并固定。
3、用一根大头针穿过吸管平衡点并插入铅笔一端的橡皮中,使其能自由转动。
4、确定方向后观察风向标的箭头指向就是风向。实验结果:风向标的箭头指向就是风向。
(4)实验名称:观察食盐在水中的状态溶解了吗? 实验器材:烧杯1个、搅拌棒1根、食盐、水。实验步骤:
1、取一小匙食盐,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
2、你发现了什么?
实验结果:食盐在水中溶解了。
(5)实验名称:观察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实验器材:烧杯1个、搅拌棒1根、面粉、水。实验步骤:
1、取一小匙面粉,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
2、你发现了什么?
实验结果:面粉在水中没有溶解。
(6)实验名称:观察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
实验器材:烧杯1个、高锰酸钾、钥匙、搅拌棒1根、水。实验步骤:
1、轻轻地往杯中的水里放入几粒高锰酸钾,观察并描述高锰酸钾和水的变化。
2、用搅拌棒轻轻搅拌,再观察、描述高锰酸钾和水的变化。
3、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了吗?
实验结果: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了,形成颜色均匀、稳定的紫红色透明液体。(7)实验名称:观察胶水和洗发液是怎样溶解于水的 实验器材:烧杯2个、钥匙、搅拌棒2根、水。实验步骤:
1、取一小匙(约2毫升)胶水或洗发液,慢慢地倒入盛水的玻璃杯中。
2、观察胶水或洗发液是怎样进入水中的。它们在水中是漂浮的还是下沉的?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
3、先轻轻搅拌,观察有什么现象,再充分搅拌,继续观察。胶水或洗发液在水中溶解了吗?。
实验结果:胶水或洗发液在水中溶解了
(8)实验名称:观察醋、酒精和食用油是怎样溶解的
实验器材:试管3个、醋、酒精、食用油、三支滴管、水。实验步骤:
1、在三个试管中,各盛约15毫升的水。分别用滴管往试管中加入2毫升醋、酒精和食用油。充分震荡后,静置一会儿。
2、观察、描述这三种物质在水中的状态。
实验结果:醋和酒精在水中溶解了,食用油不能溶解于水。
(9)实验名称:观察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实验目的: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实验器材:烧杯2个、2克食盐20包、2克小苏打20包、搅拌棒2根、水。实验步骤:
1、取一小份食盐,加入到盛水的杯中,用搅拌棒充分搅拌。食盐完全溶解后,再加入第二小份食盐,继续搅拌。食盐再溶解后,再加入第三小份食盐„„直到食盐不能溶解为止。
2、按照同样方法往另一个成有水的烧杯中加入小苏打,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3、完成教材29页记录表。
实验现象:约溶解了7份食盐,2份小苏打。
实验结果:食盐比小苏打的溶解能力强,说明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10)实验名称: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实验器材:汽水、注射器、橡皮塞。实验步骤:
1、轻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塞封住管口。
2、观察汽水析出的气泡。慢慢地往外拉注射器的活塞,再慢慢地往回推,反复3
次.观察注射器里的变化。
实验结果:气体既能溶解于水,又能从水中析出。
(11)实验名称:哪一个溶解得快
实验目的:探究溶解的快与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器材:烧杯2个、搅拌棒1根、热水、冷水、相同克数的食盐4份.实验步骤:
1、将两份食盐分别放入盛有相同水的烧杯中,用搅拌棒搅拌其中的一杯水。
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
2、将剩余的两份食盐分别放入盛有相同热水和冷水的烧杯中,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实验现象:用搅拌棒搅拌的那杯比不搅拌的那杯溶解的快一些;放入热水中的食盐比放入冷水中的溶解的快一些。
实验结果:搅拌能加速物质的溶解,温度高也能加速物质的溶解。
(12)实验名称: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实验目的:探究怎样加快方糖的溶解速度。
实验器材:.筷子、方糖、冷水、热水、烧杯、小刀、实验步骤:
A、搅拌能否加快方糖的溶解
1.在2个烧杯中分别倒入水温相同的100毫升水。2.把2块大小相同的方糖同时放入2个烧杯中。3.把其中一个烧杯中搅拌,另一杯不搅拌。4.观察实验现象,记录。B、切碎能否影响方糖的溶解。
1.在2个烧杯中分别倒入水温相同的100毫升水。
2.把2块大小相同的方糖取出一块切碎,另一块不切碎。3.把切碎和不切碎的2份方糖同时放入2个烧杯中。4.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C、加热能否影响方糖的溶解。
1.在2个烧杯中分别倒入100毫升冷水和100毫升热水。2.把2快大小相同的方糖同时放入2个烧杯中。3.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D、水量能否影响方糖的溶解
1.在2个烧杯中倒入不同水量的水。
2.把2块大小相同的方糖同时放入2个烧杯中。3.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实验现象:A.搅拌的烧杯中方糖溶解的快。B.切碎的烧杯中方糖溶解的快。C.热水中的方糖溶解的快。
D.水量多的烧杯中方糖溶解的快。
实验结果:搅拌、切碎、加热能加快方糖的溶解速度;水量越多方糖溶解的越快。
(13)实验名称: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实验目的:实验探究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有多大。
实验器材:烧杯1个、搅拌棒1根、水、每份2克食盐20包、实验步骤:
1、取一小份食盐,加入到盛水的杯中,用搅拌棒充分搅拌。食盐完全溶解后,再加入第二小份食盐,继续搅拌。食盐再溶解后,再加入第三小份食盐„„直到食盐不能溶解为止。
2、记录一共放入了多少份食盐。3、10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实验现象:100毫升水溶解了18份食盐,再加19份时食盐便沉到杯底不能溶解了。实验结果:10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
(14)实验名称: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实验目的:比较大、小音叉发出的声音
实验器材:大、小音叉各一个,音叉锤一个。实验步骤:
1、取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描述这个音叉发出的不同声音。
2、用同样的力度敲击大小音叉,你发现了什么?
实验现象:轻敲大音叉时,发出的声音弱、低音;重敲大音叉时,发出的声音强、低音。轻敲小音叉时,发出的声音弱、高音;重敲小音叉时,发出的声音强、高音。用同样的力度敲击大小音叉,小音叉发出的声音强。
实验结果:小音叉发出的声音强,大音叉发出的声音弱。
(15)实验名称:使物体发出声音
实验目的:实验探究怎样使物体发出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实验器材:锣、鼓、钢尺、皮筋。实验步骤:
1、用力按压锣、鼓,锣、鼓并不发声;轻轻击打却能发出声音,这是为什么?
2、用力弯曲钢尺,钢尺并不发声;轻轻拨动钢尺,钢尺就能发出声音,这是为什么?
3、用力拉伸橡皮筋,橡皮筋并不发声;轻轻拨动橡皮筋,橡皮筋就能发出声音,这是为什么?
4、观察发声的鼓面、钢尺和橡皮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实验现象:用力按压锣、鼓,锣、鼓,物体不振动,发不出声音;轻轻击打锣、鼓,锣、鼓,物体振动了,发出了声音。
用力弯曲钢尺,钢尺并不发声;轻轻拨动钢尺,钢尺就能发出声音。
用力拉伸橡皮筋,橡皮筋并不发声;轻轻拨动橡皮筋,橡皮筋就能发出声音。实验结果:鼓面、钢尺和橡皮筋发声时都在振动。
(16)实验名称:观察发声物体
实验目的:观察水面波纹的振动,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实验器材:水槽一个、音叉一个、音叉锤一个、水。
实验步骤:
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有 什么变化。
2、水面的变化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现象: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有波纹出现。实验结果:水面的波纹是振动的音叉触及水面产生的。
(17)实验名称: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实验目的:探究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实验器材:钢尺、。实验步骤:
1、把钢尺的一部分伸出桌面大约10厘米,用一只手压住尺子的一端,另外一只手拨动尺子的另一端。(用力要适度)
2、先轻轻拨动钢尺,观察尺上下振动的幅度有多大,发出的声音有多强,并用振动幅度大或小、声音强或弱作记录。
3、再用力拨动钢尺,与前面的实验进行比较,尺子上下振动的幅度和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并记录下来。
4、重复做上面的实验3次,体会物体振动时,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之间有什么关系。
实验现象:轻轻拨动钢尺,尺上下振动的幅度小,发出的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尺上下振动的幅度大,发出的声音强。
实验结果:轻轻拨动钢尺,尺上下振动的幅度小,发出的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尺上下振动的幅度大,发出的声音强。
(18)实验名称:观察比较声音高低的变化
实验目的:探究盛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发出声音的高低。
实验器材:盛有不同水量的相同烧杯4个且标有编号、筷子。实验步骤:
1、预测用同样的力度敲击标有编号的盛有不同水量的4个烧杯口,它们发出的声音。
2、用同样的力度敲击标有编号的盛有不同水量烧杯口,记录它们发出的声音。(用力要均匀)
3、重复实验3次。
4、完成教材50页实验记录表,你发现了什么?
实验现象:1号杯子发出的声音低,2号杯子发出的声音较低,3号杯子发出的声音较高,4号杯子发出的声音高。
实验结果:杯中的水量越多发出的声音越低,杯中的水量越少发出的声音越高。
(19)实验名称:尺子的音高变化
实验目的:探究尺子伸出桌面的长短与音高的关系。实验器材:钢尺一把。实验步骤:
1、确定尺子伸出桌面部分的长度(4厘米、8厘米、12厘米、16厘米)。
2、用一只手压住尺子的一端,另外一只手拨动伸出桌面部分的顶端。用高、较高、较低、低表示听到的音高。
3、你发现了什么?
实验现象:尺子伸出桌面4厘米时,拨动尺子发出的声音高。尺子伸出桌面8厘米时,拨动尺子发出的声音较高。尺子伸出桌面12厘米时,拨动尺子发出的声音较低。尺子伸出桌面16厘米时,拨动尺子发出的声音低。
实验结果:尺子越短,发出的音高高;尺子越长,发出的音高低
(20)实验名称:振动物体与声波 实验目的:探究声音以什么形式传播。
实验器材:音叉一个、音叉锤一个、水槽、水、土电话 实验步骤:
1、再仔细观察,振动的音叉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
2、拉直土电话“电线”,一名同学在电话线的一端对着话筒小声说话,另外一名同学在电话线的另一端用听筒听。你发现了什么? 实验现象:振动的音叉水面有圆形的波纹散开。
声音通过土电话的线从一端传向另一端。
实验结果: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水时,会使水产生振动。声音通过“电话线”,从一端传播到另一端。
(21)实验名称: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实验目的:探究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情况。
实验器材:1米长的铝箔、棉线、尼龙绳、木质米尺;音叉、音叉锤。实验步骤:
1、找一位同学在材料的另一端倾听,一位同学在一端敲击抵住材料的音叉。
2、仔细倾听和感受音叉的振动,比较铝箔、棉线、尼龙绳、木质米尺传播声音的效果。
实验现象:使用铝箔听不到音叉的声音,感受不到音叉的振动。使用木质米尺听到音叉的声音较小,感受到音叉轻微的振动。使用棉线听到音叉的声音较高,感受到音叉较强的振动。使用尼龙绳听到音叉的声音高,感受到音叉强烈的振动。
实验结果:声音在四种物质中的传播效果依次是:铝箔、木质米尺、棉线、尼龙绳。
(22)实验名称: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 实验目的:探究鼓膜的振动
实验器材:塑料杯子、气球皮、扎线、音叉、小沙粒 实验步骤:
1、把气球皮蒙在塑料杯子口上,用扎线平整的扎紧。
2、在模拟的“鼓膜”上,放几粒小沙粒。
3、用音叉在“鼓膜”的上方,制造强弱不同和远近不同的声音。
4、观察在音叉发出不同强弱的声音时,“鼓膜”是怎样振动的。
实验现象:当声音大时,“鼓膜”振动厉害,当声音小时,“鼓膜”振动微弱;当声音近时,“鼓膜”振动厉害,当声音远时,“鼓膜”振动微弱。实验结果:当声音大时,“鼓膜”振动厉害,当声音小时,“鼓膜”振动微弱;当声音近时,“鼓膜”振动厉害,当声音远时,“鼓膜”振动微弱。
(23)实验名称:控制物体发声
实验目的:探究怎样控制物体的发声。
实验器材:塑料罐、纸、毛巾、棉花、豆子。实验步骤:
1、在塑料罐里放几粒豆子,做成一个发生装置—发声罐。
2、用手捂住罐口,声音有什么变化?
3、用纸、毛巾、棉花分别捂住罐口,声音各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用手用手、纸、毛巾、棉花捂住罐口,发声罐发出的声音小了。实验结果: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声源和阻碍声音传播的方法来减小噪音
(24)实验名称:观察我们的身体 实验目的:了解人体上肢的运动。实验器材:人体基本结构图 实验步骤:
1、观察身体的外形。
2、观察身体内部器官。
实验现象:人体分成头、颈、躯干、四肢几个大的部分,人体的左右两部分是均衡。对称的。
实验结果:人体分成头、颈、躯干、四肢几个大的部分,人体的左右两部分是均衡。对称的。
(25)实验名称:观察上肢的运动 实验目的:了解人体上肢的运动。实验器材:哑铃。实验步骤:
1、用左手拿起放在地上的哑铃,慢慢地移到胸前。体会在这一动作的全过程中,左上肢是怎样运动的?
2、反复做上述动作,并在运动时,用右手触摸手臂的不同部位,感受骨骼、关节和肌肉是怎样运动和变化的。
实验现象:用力时,胳膊上的肌肉变硬了。骨骼、关节和肌肉都参与了运动。实验结果:骨骼、关节和肌肉是协调配合的。
(26)实验名称:测量呼吸和心跳
实验目的:探究安静与运动状态下呼吸和心跳的次数。实验器材:秒表
实验步骤:
实验一:在安静状态下,1分钟内呼吸的次数
实验二:在安静状态下,1分钟内心跳的次数
实验三:在运动结束后,1分钟内呼吸的次数
实验四:在运动结束后,1分钟内心跳的次数 实验结果:
实验一:在安静状态下,1分钟内呼吸()次;
实验二:在安静状态下,1分钟内心跳()次;
实验三:在运动结束后,1分钟内呼吸()次;
实验四:在运动结束后,1分钟内心跳()次
一般情况下,学生每分钟的呼吸多在()次左右,心跳在()次左右;运动会使心跳和呼吸迅速加快。
(27)实验名称: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实验目的:探究运动与呼吸的关系 实验器材:塑料袋 实验步骤:
反复呼吸塑料袋里的空气,过一会,会有什么感觉?
实验现象:在反复的呼吸中,感觉到呼吸越来越困难,最后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实验结果:说明了在反复呼吸的空气中,氧气越来越少,还说明了吸进去的是氧气,呼出来的是二氧化碳,以至于最后呼吸困难,有要窒息的感觉。人体运动时需要大量的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比平时多。
(28)实验名称:体验心脏的工作 实验目的:探究心脏是怎样工作的
实验器材:洗耳球一个、水槽一个、水 实验步骤:
1、捏住洗耳球,松手时水被吸入塑料管中,这时要马上移开洗耳球,让吸上来的水流进水盆里。
2、用洗耳球将低处水盆里的水输送到高处的水盆里,看一分钟能吸多少次?输送多少水?
实验现象:
1、我发现一分钟能吸55次左右,输送了大约10千克的水。
2、这里的洗耳球相当于心脏,塑料管相当于血管,和心脏的工作相似,只是慢了些。
科学活动记录 篇6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活动;记录;指导策略
记录是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它在帮助幼儿获得科学信息,建构科学概念,促进探究能力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幼儿园科学活动记录的现状分析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学习做观察记录,是有效发挥幼儿主体性,转变幼儿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做记录可以使幼儿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获得探究的乐趣,主动建构知识。然而,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老师很少对科学活动中的记录进行系统研究,对它的价值性认知不足。
二、采取适宜策略,解决关键问题
1.重视记录结果中蕴含的教育价值
在关于“磁性”的活动中,教师先向幼儿出示了各种不同的物体和磁铁,请幼儿猜想磁铁是否都能吸起盘子里的物体,并请他们把自己的猜想记下来。正当幼儿纷纷表示自己对记录方法的想法时,教师话锋一转,出示了自己设计好的记录表,并向幼儿讲解记录的方法和要求:如果猜想能被磁铁吸住的,就在记录表中写有“猜想”的格子内打上“√”,不能吸住的就打“╳”。然后你们去试一试,看看到底哪些东西能被磁铁吸住,哪些不能。如此交代之后,幼儿便开始猜想→记录→操作→记录,然后教师请他们说说自己的猜想与操作结果分别是怎样的,最后根据幼儿记录的情况进行总结。就教师对幼儿记录结果的分析来说,教师没有发现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在上述活动中,虽然教师只规定了打“√”或“╳”这种方法,但不少幼儿仍采用自己独特的记录方法。如有幼儿用了↑、↓、⊙等记录符号,经了解得知,他用“↑”表示有的磁铁磁性比较强,“↓”表示有的磁铁磁性弱。如果教师重视该幼儿的记录方法,认真仔细地分析幼儿的记录结果,耐心地了解幼儿的想法,就会发现幼儿的记录已不仅仅磁铁能否吸住物体的问题,还说明了不同的磁铁磁性不同的问题。这个幼儿的观察很细致,记录很真实,可惜教师只关注自己原先的设计,对幼儿个性化的记录方法和结果视而不见,因而未能及时捕捉教育契机,发现幼儿记录结果蕴含的教育价值。
2.记录的内容紧扣幼儿年龄特点
不同年龄班幼儿有关观察记录的经验与能力不同,教师在引导幼儿认识科学内容和表达科学经验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到幼儿的年龄差异。例如同样是“观察自然角中的植物”,教师要求小班幼儿记录的内容是“种子生长过程中主要的生长变化”,这些内容要求明确,易于小班幼儿操作。幼儿发现“今天,黄豆的种子发芽了,它的芽是绿颜色的”“黄豆长出叶子来了,叶子像桃心”等。到了中班,我们根据“在对比观察中感受植物各部分的不同,初步了解植物生长中的多样性”的目标,指导幼儿对不同植物的叶子、茎、花、果实等进行对比记录。为了引导中班幼儿发现植物生长中的不同状况,我们选取差异明显的植物来种植,并引导幼儿观察和记录。大班幼儿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所增强,能认识到事物之间简单的逻辑关系,因此,大班“自然角中的种植”活动的目标是“能关注到植物生长的外部条件,通过对比观察和记录,幼儿获得了“植物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这一科学经验。
3.记录的组织形式灵活多变
不同年龄班幼儿学习自主性程度的差异也直接影响科学记录的组织形式。由于小班幼儿没有自觉记录的意识和管理记录工具、材料的能力,他们不但不会自觉记录,还会将个人记录本画得乱七八糟。教师不仅要时时叮嘱幼儿记录,还要手把手地教他们记录,更要防止幼儿将记录本弄丢、弄坏。集体记录是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共同观察和记录一个具体的事物,因此这种方式更适合小班幼儿。在组织小班幼儿记录小蝌蚪变青蛙的记录过程中,我们采用个人、集体呈现的形式,即在墙面的低矮处设置一面大的展示墙,教师指导每个幼儿及时将自己的发现加以记录,并张贴在展示墙上。这样既反映了小蝌蚪变化的情况,又减轻了幼儿的记录负担。中班幼儿有了一定的学习自主性,但缺乏自觉性和持久性,需要有人提醒和带领,因此我们较多地采用小组记录方式,同时结合集体记录。如在记录小蝌蚪变青蛙时,我们将幼儿分成红、黄、蓝、绿队四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一个小组长负责记录本的管理、记录及经验汇报。这种方式不仅能及时有效地记录信息,还能分享记录的信息和记录经验,锻炼幼儿的合作能力。大班幼儿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较强,能持续地关注事物的发展变化并自觉记录,而个人记录是幼儿自主自觉的记录形式,因此我们在组织大班幼儿记录时,以个人记录为主,结合集体记录。
没有了记录,幼儿就失去了精心反思、梳理实践过程的机会,失去了强化已有经验与认识的过程。记录使幼儿认识的主动建构真正成为现实,使结论和观点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教师要认真分析幼儿的心理认知特点,采取适宜的指导策略,使幼儿的科学活动记录留下科学探究的足迹,使记录变得生动而有意义,成为幼儿自我学习、自主学习的有利工具。
【参考文献】
[1]韦钰,等.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刘占兰.幼儿科学探究中的记录问题《幼儿教育》.2007.11
科学活动记录 篇7
一科学记录与科学价值的概述
1. 科学记录
由于小学阶段的科学学科学习属于学生的启蒙阶段, 故而教师对学生学习思考方式的培养就变得尤为重要了。有效地运用科学记录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学生在科学实践过程中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思路与知识获得的途径方式。同时, 学生在科学记录过程中, 还可养成对问题分析解决的能力, 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 使学生得到全方面发展。科学记录不仅可以辅助实现科学学习的价值, 更是为课堂教学的实验与实践过程赋予意义。
2. 科学价值
小学生对科学知识及实验的认知可以通过科学记录, 即绘制简图和记录文字的方式反馈给教师。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实践结果表达阐述的能力就是科学学习的价值。所以, 科学价值的体现离不开科学记录的支持。科学价值还包括学生学习和进行科学实验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而情感态度对学生学习和实验过程都有很大影响。积极的态度对科学学习有导向作用, 而消极的态度则制约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 从而制约了科学学习价值的体现。因而, 教师想要有效地运用科学记录来体现学生科学学习的价值, 就不能不兼顾诸多因素的影响。
二影响科学记录有效运用的现状与问题
1.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条件制约
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既能实现学生分组讨论, 又能留给全班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时间, 是所有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环节精心安排设计的。尽管大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科学记录的重要, 但往往只将重心放在对实验报告问题的设置上, 所以组织教学和分组讨论就占据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然而, 小学生写字的速度以及独立思考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导致了课堂时间不够用的现象。另外, 倘若学生在分组讨论时出现了问题, 教师是否预留了时间为全班学生进行解答分析也成了影响科学记录的关键。
2.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条件制约
小学阶段, 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学习主要是依靠对知识点的兴趣, 而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及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记录的能力还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步培养。另外一点不容忽视的制约在于, 小学生写字速度慢, 并未掌握对目标进行科学记录的方法。依据调查, 小学生在进行实验记录时不注重过程的描述, 而偏重于对结果现象的表达, 而更多的学生则不理解为何要进行科学记录。除去学生完成科学记录速度慢的原因, 在课堂上学生对知识点或教学内容的态度也成为制约因素之一。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 学生主动思考与被动思考并得出结论所用的时间不一样。另外, 学生对错误观点的态度也会影响到科学记录的效果。
三有效运用科学记录实现科学价值的方法与策略
为了有效运用科学记录反应小学科学价值, 教师不应当硬性规定科学记录的唯一标准答案。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学生用固有的思维模式认为, 教师在课堂上讲到并反复提出强调的都是考试重点和标准答案。科学记录的灵魂在于体现学生对同一问题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否则, 这样的科学记录也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另外, 教师还应当重视对学生绘制简图能力的启蒙和培养。通过简单的实验设计, 图文并茂地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培养学生勤于动笔、敢于表达的能力, 也是实现课堂教学科学价值的表现。
面对没有思路、无从下笔的学生, 教师应当避免用消极的语言对其进行批评和否定。反之, 应当消除学生对科学记录的畏惧感, 引导这类学生多观察, 鼓励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用口头形式表达出来之后再组织语言, 完善成文字形式或者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科学记录, 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安排利用课堂时间, 兼顾到进度慢的学生, 从而实现科学记录的优化。
四结束语
科学记录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方法, 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反馈, 需要教师注意的不应当只是一个形式。培养学生进行科学记录的能力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 作为学生对科学记录的启蒙与能力培养, 教师需要兼顾多方面的利弊因素, 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对过程与结果进行记录为主, 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完成科学记录。
参考文献
浅谈“科学记录单” 篇8
一、精心设计
科学记录单的设计应当根据具体的实验教学内容及操作需要, 针对不同年段学生的心智特点, 结合学生逻辑思维, 根据实用性原则精心设计。设计时, 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常用的有表格式、图表式、图文式等。
科学记录单的设计形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原则上记录单应该目标明确, 易于记录。我们在设计记录单的时候, 还要尽可能针对学生不同年段心智和生理特点, 设计好记录单。例如对于三年级的学生, 由于他们书写速度慢, 记录过程中容易出错, 如果我们在设计记录单时, 要求他们用过多的文字记录, 反而会弄巧成拙, 影响我们的科学探究时间。因此, 对于三年级学生我认为在设计记录单时应尽可能多的用那种只需要画个勾、画个圈、粘贴个标志等方式记录。其实, 记录单的设计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或格式, 关键是要符合实际的课堂需要, 要针对不同的探究问题设计不同的记录单。记录单本身也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 而不仅仅是为了教师的教学。
二、科学利用
“记录”作为科学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 它是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及结果的书面呈现, 清晰地体现着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成长足迹。因此开展记录活动不能流于形式,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不断看到同伴记录中的观点和经验的价值, 避免做完记录后就束之高阁。记录要与分享交流紧密结合起来, 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 让学生有充分展示、说明自己记录内容的机会, 引导学生用比较准确、连贯的话语去表达自己的意思, 提高他们总结、概括的能力;教师也要根据记录中反映出的信息, 了解学生科学探究的情况, 在课堂上要多看看学生的记录行为以及对待记录的态度。
1. 关注记录单的动态生成。
通过对记录单的分析和课堂观察, 我还发现, 很多学生忙于动手做实验而忽视了记录, 所以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做记录。同时,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探究问题来筛选有价值的记录内容, 而不是什么都记, 要教学生学会筛选、辨别材料和信息。在课堂上, 教师还要对记录单的信息进行及时地解读、反馈, 并设计适当的教学环节来引起学生的思考, 纠正学生的错念, 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凡此种种, 都要求我们教师要关注记录单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
2. 充分利用动态生成的记录单。
俗话说“趁热打铁”, 课堂上动态生成的的记录单其实是一种很好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它来获得关于学生学习状况的信息, 如学生在探究中有什么新发现, 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哪里, 学生对哪些内容还存在疑惑……通过对记录单的分析、观察, 很容易得出弹力都相差了1牛顿。这样的设计就方便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易与弹簧秤上力的数值进行联系, 从而为后面可以用橡皮筋制作测力计留下伏笔。由此可见, 在课堂上利用好动态生成的记录单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3. 对动态生成的记录单给予及时评价。
在课堂上记录单非常重要, 可有些老师在课后总是把记录单不当回事, 随便学生怎么对记录单进行处理, 长期以往, 孩子们对记录的兴趣、主动性会荡然无存。所以为了提高学生对研究记录的主动性和兴趣, 教师还要通过对记录单及时进行评价, 让每一个孩子都在记录的同时获得激励, 都有记录成功的体验, 都拥有自信心, 都可以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新的发展。我们不仅要注重孩子们实践活动的结果, 也要重视探究过程中所获得的一些成果。
三、妥善保管
法国“动手做”科学教育项目观点认为“科学记录是孩子们最好的科学书”。因为它记录了孩子科学思维的轨迹, 是他们研究的经历, 也是科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实验证据。记录单是师生共同的劳动成果, 是知识的结晶。因此, 我们教师要重视保管好记录单。保管好记录单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的记录问题、操作失误。可以反思自己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特点?是否便于他们记录真实的科学现象?是否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完善下次的实验操作设计和实验记录单内容形式的设计。我每次实验结束后, 都会细心地对每一份实验记录单进行分析、整理, 将它们装订保管。
科学课课堂记录评比的策划与启示 篇9
一、课堂记录评比的基本步骤
小学科学的课堂记录包括对实验现象、课堂发现、疑难问题及重点知识等四大方面进行记录。在学习过程中, 课堂记录可以有效反映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态度, 对课堂记录进行评比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但在具体操作中, 需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记录能力循序渐进地开展。
第一步:进行记录方法的指导
课堂记录在小学阶段常常不被人所重视, 这主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有关。其实, 小学科学的记录方法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兴趣爱好, 因人而异地去开展。因此, 在具体操作中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记录方法的指导。
1. 引导学生在书本上做“旁注”
旁注, 顾名思义就是从旁边注入。科学课中小学生的“旁注”到底需要注些什么内容, 需要教师进行正确引导。科学探究通常要经历五个步骤: (1) 通过翔实的观察提出问题; (2) 参考有关资料对问题提出可能的假设; (3) 制订计划, 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来验证假设; (4) 实施实验; (5) 分析数据, 得出结论。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各个环节中有价值的信息通过“旁注”的方法及时地记录下来。
2. 用符号法记录教学内容中的重点
符号有多种, 最常见的是加圈点、画线以及标问号等。如用“”表示科学探究的重点, 用“____”表示重要的科学知识, 用“?”表示还存在的疑惑。各种符号所表示的意思始终要一致。如地球的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部分;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光的速度很快, 每秒约30万千米。对于这些重要的科学知识,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用“____”画出的方法及时地记录下来。
3. 培养规范填写实验记录单的能力
实验记录单是学生在亲历各种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 以各自独特的思维形式保存下来的, 既能体现知识获得, 又能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科学实践。实验记录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也是学生科学课学习的内容。规范记录方法、提高记录水平在科学课中是非常重要的。记录有方法, 记录无定法。如在探究石块和泡沫块在水中受到浮力和重力时, 就可以通过画图形式与文字描述相结合的方法记录下来。
4. 及时记录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小学科学课大部分知识都需要小学生亲自动手去发现、去理解、去运用。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 通过实验, 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会获得许多新的知识, 也会发现许多新的问题。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获得的知识, 也要鼓励学生及时记录发现的问题。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学生的思维才会变得更加缜密, 逻辑才能愈加清晰。
第二步:纠正记录中存在的问题
培根说过“:我们不应该像蚂蚁, 只是收集;也不要像蜘蛛只从自己肚中取丝;而应该像蜜蜂, 既收集又整理, 这样才能酿出香甜的蜂蜜来。”通过定期检查和个别抽查的方法, 及时发现学生在课堂记录中出现的问题, 便于教师及时引导和纠正。在检查中我们发现以下几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1. 课堂记录过于详细
有些学生课堂记录过于详细, 导致来不及记录, 跟不上教师上课的节奏。所以在开学的前几个星期, 教师要适当放缓上课的节奏, 并注意引导学生用简要的几个字记录实验中的发现, 用做记号的方法记录每一课的重点。切不可出现照抄教师板书的记录方法, 这样的课堂笔记不但没有帮助, 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2.记录位置随意混乱
有些学生记录时不分位置, 不看问题, 教材中哪里有空白就记录在哪里, 这种记录方式导致教材提出的问题与学生记录的发现不能一一对应, 时间久了, 回过头来复习, 学生往往找到了问题, 却忘记了自己当初把课堂中的发现记在哪里, 这样随意的记录方法不利于提高复习的效率。
3.记录习惯不够严谨
有个别调皮的学生会借记课堂记录的时候在课本上画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东西, 这个尤其要引起教师的注意。这些行为的出现, 恰恰是学生在课堂中没有认真参与探究的体现。需要我们对这些学生及时进行引导或者上课结束后通过检查其课堂记录的方法进行监督, 促使其及时改正这一不良习惯。
第三步:开展课堂记录的评比
待全部新课上完之后, 组织全体学生开展优秀课堂记录的评比。评比的标准主要看记录是否完整、方法是否灵活、书写是否工整等三个方面。评比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 如先进行自我评价, 请学生介绍自己是如何进行课堂记录的, 这样的记录有什么优点、存在什么缺点、记录中遇到什么困难、下学期该如何改进等等;再进行组内互评, 全体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安排下, 根据原先的实验小组进行小组内同学之间的互评。由于是同一个小组, 学习过程中往往研究的内容相同, 评比的内容也就相同, 学生操作起来也就比较容易。通过组内互评, 彼此可以通过比较发现别人记录的优点和自己记录时存在的不足之处, 这样的评比方法, 有利于激发同伴之间的互助学习, 增进小组内同学间的凝聚力。然后再进行教师点评, 教师在小组初评的基础上将各组同学进行横向对比, 评比出课堂记录做得比较好的同学和小组。通过评比, 可以从中发现哪些同学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有问题。最后进行班内展出,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将优秀的课堂记录在班内进行展出, 如采用PPT的形式、拍成照片张贴在墙上展出的形式等。通过课堂记录的评比, 既为全体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己良好记录方法和记录习惯的机会, 又促进全体学生形成比、学、赶、超的氛围, 推动良好学风的形成。
二、课堂记录评比的反思
自实施课堂记录评比以来, 确有不少成功之处, 如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 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了, 学生的记录能力提高了, 学生的科学成绩提高了, 学生的学习毅力提高了……但也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1. 部分学生因为学习基础较差导致课堂记录不够全面, 更多的是采用画线或者做记号的方式去记录, 用文字表达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2. 部分学生比较喜欢用画图的方法记录实验中的发现, 但由于美术的基础不够扎实, 往往在画图时画得不够全面, 美术的素养亟待提高。虽然科学课不是美术课, 但对画图工具的选择, 科学课中如何规范画图, 科学教师应给予更多关注。
3. 部分学生记录时比较随意, 记录时并没有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相应问题的下面, 而是哪里有空白就记录在哪里, 这样的记录不利于复习与回顾。为方便回顾和复习知识, 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规范记录, 充分发挥课堂记录在学习中的作用。
小学科学高质量实验记录单的设计 篇10
在《义务教育科学(3—6 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关于科学探究的具体内容标准中有“体验科学探究中的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对自己或者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做出书面计划;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观察实验,并作出实验记录;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出简单记录”等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内容标准中有“尊重证据,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在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中则有更多要求。可见,实验记录在小学科学课中的重要性。
对此,很多教师都会在实验课中利用实验记录单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以完成教学目标。但在设计实验记录单的时候,教师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去设计,因而使学生探究效率低下。
首先,欠缺层次性,导致学生兴趣丧失。不同年级的学生科学观察及记录的能力不同,但在很多记录单的设计上却没有得到体现。例如: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观察水》一课所提供的记录单,仅是:观察到水的特点是:______。此实验记录单多以文字记录为主,对于刚刚接触科学课的三年级学生而言有相当难度,效果欠佳,容易使学生丧失探究的兴趣。
其次,缺乏指导性,导致学生探究效率低下。记录单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以是方法上的,也可以是工具上的。图1 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课《做一名小科学家》所设计的实验记录单。作为三年级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是需要教师帮助的,而这样的实验记录单只能让学生在记录时无从下手,从而让探究活动流于形式,失去了探究的意义。
最后,缺少系统性,导致学生评价缺失。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时候教师只有在公开课上才会让学生使用实验记录单,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是不利的。尽管记录单很多时候是为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服务的,但真正的实验记录单却是学生成长的印记。由于不能长期搜集整理学生的实验记录单,对于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也是不利的,评价不能及时跟上,学生学习的动力自然也就不足了。
实验记录单应自然地贯穿于实验教学中,随着教学进程而呈现螺旋式上升。如何才能合理地设计出实验记录单呢?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一、关注儿童心理特征,设计科学的实验记录单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因为它使儿童的潜在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因此,我们在设计实验记录单的时候,应根据全班大多数学生的现有水平设计出基础性的记录内容,同时还应根据可能的发展水平,设计出提高性的记录内容。这样在小组探究活动中,每个组员都能关注实验记录单,同时在相互协作下,更好地完成实验。例如《观察水》一课,我们可以设计成观察式记录:
这样将原有的实验总结改成了观察记录,更能体现探究的过程,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作为三年级学生的记录,观察方法是较为轻松的,属于基础性记录;而水的特点则需要概括和总结,这属于提高性记录(即最近发展区)。这样通过一个科学合理的实验记录单,不仅仅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从而呵护他们的好奇心。
二、关注实验探究过程,设计实用的实验记录单
小学科学课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学习的目标,也是学习的方式。所谓探究过程是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一个思维轨迹。由于教师面对全班学生,不可能对每个小组的实验都做到全程“控制”,因此利用实验记录单帮助学生、了解学生的探究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记录单时,考虑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面对的困难,而不应只关注实验结果。毕竟教材中向学生展示的是静态的、经过提炼的科学成果,其中略去了科学思想和理论的形成与产生的动态过程。[1]只关注实验结果的验证性实验,很容易使得学生丧失探究的欲望。以《做一名小科学家》中探究鹦鹉站立的秘密为例,我们可以设计成这样:
我发现使鹦鹉站起来的秘密是:__________
由于这是三年级学生首次接触探究性实验,教材中的实验记录单直接让学生写出使各种物体“站”起来的秘密,明显是不合适的。而改进后的记录单通过画“回形针放的位置”这一简单记录方式,学生的可操作性更强,更重要的是将学生的探究过程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对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习惯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关注学生主体评价,设计有效的实验记录册
实验记录单作为一课或者一个实验的外在表现形式,记载了学生探究活动中的成果。但如果仅限于此,那么其价值并不能完全体现出来。我们若能将学生每个实验的记录单进行汇总、整理,就会发现它所呈现的将是小学四年学习科学的一系列探究历程,一个完整的科学思维轨迹。对此,可以将单一的实验记录单整理成实验记录探究手册,提供给每位学生,并且在每个实验记录后增加评价环节(如表3)。
今天我得了__颗☆
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使他们成为一个有独立探究能力的人,既充分体现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能力的培养、发展的关注,又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由此使得评价与实验记录相结合,使得课程与学生的发展相辅相成,使得学生探究欲望不断提升,提高了实验记录探究手册的效度。
纵观实验记录单的设计过程,既是资料搜集的过程,又是自主探究、评价的过程;既是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但需要提醒的是,无论是记录单还是记录册都必须为科学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不可为设计而设计。
参考文献
[1]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3.
浅谈记录在科学活动中的有效运用 篇11
关键词:幼儿科学探索
幼儿科学活动的学习是在探究中尝试发现事物间异同的过程,在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中,学习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趣味活动。围绕“科学动手做”课题开展,我们更注重运用“记录”培养幼儿在实验中不断探索发现。
一、有效建立记录常规
记录会帮助幼儿确立任务意识,促使幼儿更关注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事物的变化。在开展“科学动手做”课题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们没有记录的习惯,不会记录,学习记录中有纷乱的现象。因此,在操作中可以用幼儿照片或贴画、名字来分辨不同幼儿、不同小组的记录表。每次的科学活动都渗透记录表的使用,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学习同伴和教师的记录。活动设计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记录表格的设计从易到难,记录方式的运用由简单到复杂入手,培养幼儿从有趣的科学活动中学习记录,养成良好的猜测与验证的记录常规。
二、完善记录方式
1、学习运用简单符号、绘画进行记录
《有趣的磁铁》中让幼儿尝试的材料比较多,有些材料幼儿很难清楚的表现,为便于记录,教师可以在记录纸上分别给各种材料表上相应代号,幼儿只要按照观察的结果记录物体的代号就可以清楚地表达。也可以在记录纸上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材料,幼儿也能轻松的分辨、记录。
在《那个能浮起来》的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将自己观察到的浮着的物体用“↑”表示,沉的物体用“↓”表示,非常的直观;有的幼儿把自己观察到的浮着的物体,用符号“∨”、“╳”或者仿照老师用“┻”、“┳”来表示。这种自我创意、同伴借鉴、仿学老师的方法都让幼儿学习、接触了多种记录方法。
幼儿初步学习记录后,在小组里逐渐进步。教师在《自由沉浮》活动中投放透明水筒、不同材质的圆片,幼儿在轮流动手操作中发现铁片会沉入水中,木片和塑料片会漂在水中,他们在记录本上,稚嫩的用自己的图画语言记下自己的发现。当教师继续投放铝箔船、橡皮泥之后,孩子们发现铝箔船会飘在水上、橡皮泥会沉在水底,在面对教师的提问“怎样让铝箔船沉到水中、橡皮泥浮上来呢?”,在老师的图片点播下,他们有的将铝箔船团成一团绑上东西下沉、把橡皮泥放进铝箔船上等等,并在记录本上再次画下自己的发现,经过实验,孩子们轻松获得了知识与快乐。
种植区里,小组成员正在探索——实验《小苗苗走迷宫》,他们共同在小花盆里种植下种子,每天亲自浇水,用笔记录着种子的成长变化,当教师指导孩子们用透明楼房、两头开口的黑色遮阳罩将小苗罩起来,历经数天之后,他们更加惊喜的发现,小苗苗钻过透明楼房里预先留下的空洞,顺着阳光的方向不断向上长。这对于孩子来说,是十分神奇的。这些真正的生活经历,令孩子们轻而易举的了解到种子生长离不开阳光、水分、土壤、空气等知识。
2、大记录、小记录互动
针对“如何做好科学活动中的大记录、幼儿小记录”,班组教师将幼儿分为小组,选派小组长作为科学探讨中常规管理的 “小当家”,负责督促组员收拾材料、商讨记录、表述实验结果等。教师在事先做好的大记录表中,用形象的图案代表实验材料,利用对号、圆圈等形象标志作为小组实验记录。最后,将验证的实验结果由教师亲自记录。这种在教学活动中增添大记录的环节,使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具有实效性,孩子在猜想——實验——验证中更好的掌握科学小知识,确保了幼儿探究活动时间的有效利用。
三、以点带面,扩大探索、延展记录
在科学实验中,幼儿从中获得许多探索的乐趣,也让我们想到以“科学动手做”为支点,在全园延伸科学活动的记录,各班级在主题活动中开展了天气预报、测量树、风车转转转等记录。区域活动中也延展了主题探索活动,孩子们高兴的告诉家长,科学发现区有许多神奇的东西,这里真的太好玩了。
教研活动凝聚团队的智慧,“针对种植区、科学区中教师记录、幼儿记录的设计与实施”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教研活动,各年级组根据幼儿不同年龄特点做了不同设计、实施。教师做的小组一一对应记录,不仅能有效指导幼儿,还让幼儿之间清晰自己的责任,做好同伴管理。不同班级制定的实施内容与目标各不相同。小班目标是体验种植乐趣。在教师指导下观察蒜宝宝发芽情况,用小印章在记录表上盖下印章图案,生长高度用印章数量来表现,或者利用小组种植,让能力强的幼儿以绘画方式直观表现种植物的生长变化;中班目标是在不同环境下观测黄豆的生长情况。师生互动,将黄豆分别放入不同生长环境中,观察黄豆在土、棉花、水、沙里的生长情况,生长高度用圆圈大小来表示;大班目标是用不同颜色代表三种不同豆子,观察不同豆子在相同生长环境中的生长情况,并且对比观察黄豆、绿豆、白芸豆这三种不同豆子长大后的叶子形状。生长高度用绘画形式进行直观表现。当幼儿创造了个性化的记录方法之后,教师就让幼儿十分自信地介绍自己的方法,这一过程较好地提高了幼儿个性化的科学记录能力。
结合活动实施,我们进一步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对不同年龄幼儿科学活动记录的指导策略》、《教师如何引导幼儿学习用各种方法记录信息》,让理论指导教学,带动教师活动开展的更加成功,教师对科学活动的反思体现多样化表现。
【科学活动记录】推荐阅读:
通过小班科学活动案例看幼儿记录05-26
浅谈大班科学活动区中地观察记录的论文10-27
小班科学活动06-03
科学体验活动10-23
小班科学活动08-24
科学发展活动11-09
大班科学活动种子08-30
小学科学观察活动05-22
科学探究学习活动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