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活动

2024-09-19

科学教育活动(通用12篇)

科学教育活动 篇1

幼儿科学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引导幼儿去观察,发现身边的为什么,从而让幼儿在自己感兴趣的区域活动中获得经验,从而构建外部认知结构。然而,当下幼儿园科学教育跟区域活动之间存在脱节现象,没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导致科学教育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区域活动效果较低,急需改进。

一、在区域活动中渗透科学教育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科学的本质就是探索科学,它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认识活动,而是一种拥有高度创造性的认识活动。科学活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过程和结果,同时, 区域活动符合幼儿好动的特点,在其中渗透科学教育,能更好地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在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不会过多地指示、组织,幼儿可以对教师提供的区域活动材料进行自由选择,依据自己的看法、想法等开展探索活动,不会受到他人的干扰。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等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投入科学的区域活动,不会成为旁观者,他们能在活动中尽情地玩磁铁、玩水、 玩蔬菜水果、玩颜料等。在玩的过程中,幼儿们会发现磁铁能吸住铁、水能流动、蔬菜水果能吃、颜色会变等。

为更好地将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师们积极创设条件,陆续开设各种各样的科学活动,如语言角、数学角、音乐角、探索角等,并给予区域活动充足的时间,让幼儿能全方位地感受源自社会、自然等的经验。我们发现,幼儿对区域活动中的科学活动的兴趣愈加浓郁,他们在科学活动中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高涨。在区域活动中渗透科学教育,促使幼儿在玩中探索科学,并在探索中发现和创造,活动兴趣越来越浓。

二、在区域活动中渗透科学教育能发挥幼儿的潜能

在常规的幼儿区域活动中,我们发现了部分幼儿善于回到教室的提问,而部分幼儿却表现得反应迟钝、沉默寡言,有时还答非所问。从表面来看,教师认为前一部分幼儿的学习能力强,较聪明,而后一部分幼儿学习能力差,天资欠佳。然而,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就会发现这并不是事实。当我们在区域活动中渗透科学教育时,我们发现幼儿们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行各项活动,一些能力较差的幼儿的表现也是惊人的。

如教师曾经观察过一名小男孩,在平时的集体活动中,他不喜欢说话,好像什么事都不能够提起他的兴趣,教师的课堂提问也时常让他不知所措。但是,只要参与到区域活动中,这名小男孩就变得很积极,尤其是在玩磁铁上,他居然能尝试出十几种方法,每一次运用的材料都不同, 科学活动过程及结果也不一样。这让教师很惊讶,这个小男孩的潜能居然如此之大。接连数天,教师都发现这名男孩的想法很独特,他的学习能力也与众不同。这说明每一个幼儿的学习方法、知识经验、 能力水平等都是不同的,对待事物的情感、态度等也存在区别,如果教师创造的区域活动环境能渗透科学教育,能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那么幼儿们的表现就会更加出色,科学教育在区域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体现,促使幼儿全力发挥潜能。

三、在区域活动中渗透科学教育能开发幼儿的智能

区域活动的创设是一种课程形式,科学教育也一样,两者相互渗透与融合,能促使区域活动与时俱进,促使教师及时创设出反映科学教育、开发智能的有益区域游戏与活动。如在区域活动中充分发挥科学教育的作用,创建幼儿园科学式的区域活动,让区域活动与科学活动充分互动,从而形成教育环境与教学内容的和谐,促进幼儿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区域活动注重幼儿个性发展,让幼儿们在自由、轻松的科学教育氛围中,在与区域活动环境互动中把每一个智力发展机会提供给幼儿,促使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超越, 取得新发展。

幼儿科学教育与区域活动都是重要的学前启蒙教育,能激发幼儿对科学的探究兴趣,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专家提倡活教育,这正是启蒙教育的创新,要求教师用活的东西和活的方式去教活的人,要通过科学教育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想自己所想的、玩自己想玩的、说自己想说的、做自己想做的, 脑的思考加手的操作才能获得实践经验,才能萌发幼儿的创造力。因此,区域活动将是幼儿学习科学的重要基础,教师可适当安排一些难度较大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开展新的科学探索,丰富幼儿已有的经验。同时,教师有责任为幼儿区域活动提供材料、创造环境、渗透科学教育,争取为幼儿提供更多动手操作、体验科学魅力的机会。如果教师能用幼儿的心去布置活动区域, 能用幼儿的情去参与科学教育,那么每一个平凡的角落都将能激发幼儿的创造力,从而开发幼儿智能。

区域活动对幼儿一日活动而言不可替代,也是科学教育之后的一个良好的继续探索空间,幼儿教师应牢牢把握这一机会,在区域活动中渗透科学教育,引导幼儿积极探索,以有效提高幼儿教育水平。

科学教育活动 篇2

作者:田永红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4年第15期

生命活动是有节奏的活动,幼儿的肌肉与神经的张弛、有意性与无意性的转化等也是有规律有节奏的。教育活动要遵循生命活动的规律,优化生命活动,因此,教育活动也是有节奏的,具有节奏美感。教师对教育活动节奏调控的质量,是影响教育活动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把握好活动节奏,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活动速度快慢适宜,活动内容疏密相间

快慢适宜的活动速度和疏密相间的活动内容构成了活动过程中高效的教学节奏,二者可以给幼儿带来情绪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振奋。若一味追求快节奏、高速度,会使幼儿情绪过于紧张,精神易于疲劳,最终使幼儿的注意力难以集中。而过分的慢节奏和低速度会使幼儿的情绪过于松弛,同样也会使幼儿易于疲劳,其效果都甚微。要使活动速度快慢适宜、内容疏密相间,必须要全面准确把握教材,合理组织活动内容。速度的快慢要根据活动内容、重难点等的安排而定,张弛相间,快而有度,稳而有序。幼儿易懂的内容可以一带而过,重难点内容则应放慢速度;一般内容的交代,要简介地讲;活动导入、结束宜快,主题部分则相对要缓,这样,在教育活动进程中引导幼儿时停、时续、时急、时缓,能不断激起幼儿思维的波澜。快慢节奏的交替可以使活动组织结构顺畅自然。

二、活动过程动静结合,富于变化

动静交替是幼儿园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是幼儿园教育活动良好节奏的体现。心理学告诉我们,在活动过程中,一味地“动”,会使幼儿情绪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并且由于兴奋点的不断转移,容易走马观花,造成幼儿在精神上感到极度疲劳;而一味地“静”,则会由于兴奋点长时间固定一处,而导致幼儿情绪上的低落。因此动静交替既有助于调动幼儿主动性、积极活动,又有助于消除幼儿因活动产生的疲劳,保持良好注意力品质,提高活动效率。教育活动在动静交替的节奏中进行时,通常是静在前、动在后。例如我在教学儿歌游戏《请你猜猜在哪头》时,我先边说儿歌:“公鸡头,母鸡头,请你猜猜在哪头?”边把教具黄豆捏在手里,背在身后,左右手互换。儿歌说完了,让幼儿猜猜黄豆到底捏在哪只手里?他们有的猜黄豆在左手里,有的猜黄豆在右手里。见证结果,无论猜得对与错,他们都很兴奋,为自己高兴,也为老师的“魔术”感到惊奇。接着引导幼儿学习儿歌,此时,他们兴趣盎然,记得非常快。我问:“你们想玩这个游戏吗?”这是他们最迫切的事情了,于是,我请一名幼儿到前面来,和我一起游戏,演示这个游戏的玩法,以及游戏的规则,他们都静静地看着。接着,组织幼儿两两面对面进行游戏,此时教学活动处于相对活跃的状态,甚至是较热烈的场面,与前面演示游戏的玩法及规则时形成静动交替。最后,我来评价他们玩游戏的效果,他们静静地听着,默默地想着。这样整个教学活动就呈现出动静交替地有效结合,其实际效果非常好。

龙源期刊网 http://

三、活动组织起伏有致,抑扬顿挫

教育活动过程犹如一首优美的乐曲,构成其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也需要曲折起伏、富于变化。在高潮阶段,幼儿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活动,神经高度紧张亢奋,心智活动高速高效进行,教育效果最佳。但是,如果让幼儿的神经长时间处于亢奋激动状态,不仅会影响到教育效果,而且还会影响到幼儿的大脑健康。因此,教师要精心安排教育活动的导入、展开、高潮、结束、延伸等环节,使教育活动过程犹如波浪一样展开,最终实现教育目标。例如:在幼儿熟悉了童话故事《金色的房子》后,我又准备引导幼儿进行“金色的房子”的表演游戏。在活动开始时,我向幼儿出示小狗、小羊、小猴、小鸟的头饰,以及一件漂亮的裙子和一个美丽的花环,这马上引起了全班幼儿的注意。同时,问道:“小朋友,你们还记得这是哪个故事中的人物吗?”然后,与幼儿一起边复述故事情节,边加入动作。接着,又进一步启示:“小朋友,你们想不想自己来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呀?”

在这个活动开始环节,先出示道具材料,以引起幼儿的注意和好奇心,然后通过师幼共同复述并加入动作,既调动了幼儿的参与性与兴趣性,又克服了单纯复述的单调,并让幼儿再次注意一些基本细节和获得一些关于本故事表演的基本动作,为幼儿的完整表演搭好了脚手架,接着导入正题。活动中,我运用多种手段,层层引入中心活动内容,将幼儿的情绪和兴趣一步步调整到最佳活动状态。

另外,教育活动起伏有致的节奏,除了表现在教育活动过程本身外,还表现在教师的教育语言中。研究表明,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言可以明显增强表达力和感染力,充分传达教育信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抑顿挫措的教育语言要有适当的调控,做到流畅连贯、富有动感,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或重新注意。在进行故事教学时,教师讲故事的语言就应该夸张、生动,富有趣味性,比如用低沉的声音来扮演爸爸;用恶狠狠的腔调来演绎大灰狼;用阴郁沉闷的怪声表现老巫婆等等,这样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就把幼儿带入了童话世界,之后的交流、教学也会进行得顺利且充满活力。相反,空洞无物、枯燥无味、呆板无力的语言会使幼儿昏昏欲睡,毫无兴趣。

四、灵活运用教学机智

如何有效开展科学教育活动 篇3

1、选择正规活动主题

正规活动一般是指教师根据可接受性、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等原则,制订教育活动计划和活动教案,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的教学活动。正规活动中既要有可控性又要有灵活性,给予幼儿一定的自由度,允许幼儿以不同方式去感知、观察、操作,用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答案,使可控性与开放性互相配合协调运用,为幼儿的科学活动创设多样新颖的探究环境。

实践表明,正规活动主题能使幼儿积极进行科学探索,积极参与活动。教师要精心设计正规活动中的每一个问题,问题要富有启发性,既可以启发幼儿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也可以从单一方向层层深入地激发幼儿思考。单刀直入,简明扼要的提问,多鼓励少命令,让幼儿在教师的启发之下愉快地进行探索性思考,幼儿“学”的兴趣浑厚,使教育活动真正融于幼儿生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在幼儿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作用于同一种材料,用同一种方法作用于不同材料,在幼儿讨论的基础上,将自己操作过程的发现及结果与大家分享和交流。这样,幼儿在操作活动中,随时有新的发现和想法,善于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要说的话也多了。教师及时给予鼓励,从而使幼儿的思维向纵深层次发展,在探索过程中理解、解释科学现象和概念,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摆脱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教师不同的“教”有不同的效果,我们要有目的地去选择其长处,改进不足的一面。“教”要为教学内容的实施和促进幼儿的能力发展服务,要保证每个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积极参与,那就要选择有意义的正规活动主题,才能激发幼儿的探索意识和创造性。

2、把握非正规活动契机,进一步延伸正规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为一次有限的集体教学时间,是难以照顾到孩子发展水平和发展特点的千差万别的。”教师也要立足于幼儿日常生活,把握好科学教育的契机,挖掘幼儿内在潜力资源,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在已知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在正规活动开展前或结束后,适当安排非正规活动作为正规活动的延伸,采用个别、小组、自由结伴、集体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去观察、思考、动手做实验等,给幼儿以充分的时间,强调幼儿积极参与操作,转变教师组织者、传授者的角色。幼儿的发现和探索能力也启发了教师,因此,教师正好反过来引导幼儿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从而活跃了幼儿的思维,使幼儿能发挥较大的积极性,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了普遍提高。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并遵循了幼儿科学教育的客观规律,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3、关注幼儿兴趣,抓住偶发性活动时机

偶发性活动是针对偶然发生的事进行科学教育。如幼儿都喜欢的玩具易坏,遇到这种情况,以往教师就把它扔了,而现在教师会耐心地关注幼儿的兴趣,抓住教育时机,启发幼儿想办法自己修理,看能提出几种修理方案,并让尝试实施自己设计的修理方案,或拆卸一些带有机器的玩具,并使它发出声响,改变形状,这样就将以往的消极教育行为转化为积极的教育行为。

无论是正规科学活动,还是非正规科学活动或者偶发性科学活动,三者的教育目的是共同的,教师的指导平衡点都是要落到幼儿身上,都是为了幼儿科学素质的培养和身心的健康发展。但三者又有区别,三者中正规科学活动的可控性较强,开放性较弱,而非正规科学活动及偶发性科学活动的开放性较强,可控性相对较弱。可控性和开放性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结合。

我们应“从幼儿的发展规律中了解‘怎么学’,在引导幼儿的发展中把握‘教 ’。”什么时候教师介入是指导?什么时候介入是干扰?这都需要教师要学会把握一个度,在深入开展幼儿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矛盾。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科学教育无所不在,不仅在课堂上,而且要结合幼儿的一日生活进行。“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孩子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往往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认识事物,幼儿的科学活动也是在与周围的事物的互动中完成的。科学教育生活化,生活问题科学化已成为现代科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因此,在幼儿科学活动,我们应沟通生活与科学活动联系,使幼儿体会科学就在身边,感受科学的趣味与价值,让幼儿对科学产生亲切感,这有益于幼儿发展、理解、探索和应用科学。我们对幼儿的科学教育也应该寻求一种更为自然,更为符合其年龄特点的教育,这就更需要我们倡导的以幼儿生活为内容的教育,让幼儿在生活中通过让其不断地获得丰富的经验来促进他们知识、能力、情感、品行的发展。

科学教育活动 篇4

一、深入学习,领会教育活动的主旨

蓬莱路二小的班子是一个年轻的集体,班子成员都踏上管理岗位不久,因此以领导干部的身份参加党内的系统性教育活动还是第一次。教育实践活动第一环节启动之时,支委和班子成员就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我们一定要真学、真懂、真提高。为此,班子成员排出专门的时间,认认真真、逐字逐句潜心研读必读书目和选读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真诚地交流学习感受。这样一种深入的学习方式,使我们几位年轻干部真正把自己摆进去、把思想摆进去、把问题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了,切实做到了入脑入心,收到很好的效果。通过学习,我们深入领会了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现实意义和责任担当。在学习中,我们认识到党的群众路线最核心的问题是“为了谁”,最本质的问题是“依靠谁”,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去做”。

“大树扎根于沃土,高楼立足于基石”,在多次学习交流中,我们不断明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那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结合学校的发展工作来看,就是要围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这一目标,检视学校发展中的问题,以“一切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为宗旨,通过促进教师的成长、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二、倾听民意,聚焦师生关注的焦点

明确了群众路线的深刻内涵,明确了教育实践活动推进和落实的方向之后,我们以活动为载体,确立推进教育实践活动的落脚点,那就是一切为学校、教师、学生谋发展。为了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我们采取座谈、谈心、问卷调查等形式向师生、家长和退休老同志征询意见,寻找工作改进和发展的方向。本着从“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工作态度,我们听取了100多人次的意见和建议,经过梳理、归类,师生关注的重点问题呈现了,学校发展的难点问题凸显了,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学校硬件改善。由于地处老城厢,学校场地有限,活动空间局促,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也是困扰我们领导班子的一个棘手问题。

二是学校内涵发展。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是课程建设。如何在完善原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蓬莱小镇”课程建设,努力彰显学校办学特色,这是学校内涵发展亟待突破的难题。

三是师资队伍打造。近年来,随着学校青年教师比例的不断增长,他们渴望专业引领,需要成长平台。因此,关注不同层次青年教师的成长需求,也成为我们班子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重要命题。

三、转变作风,增强攻坚克难的锐气

上述几个群众尤为关注的问题,都是学校工作中的硬骨头,但我们不能以客观原因或以年轻缺乏管理经验为借口而原谅自己。我们要借教育实践活动的东风,直面问题,鼓起破解难题的勇气,增强动真碰硬的锐气。

看清了自身的问题,明确了改进方向,我们首先从改进班子作风入手,群策群力想办法,开门纳谏寻对策。听学生意见,请教师支招,邀专家指点,很快打开了工作思路。通过实践,三大难题有了不同程度的缓解和突破。如,针对学生活动空间局促的难题,校长亲自挂帅,干部带头,带领党员和教师积极开发校园空间的功能,围绕学校德育工作中心,充分发挥校园每一面墙、每一块地、每一个空间的作用。如:利用两个大楼门厅,新增了书架、书橱和玩具箱;开辟了“艺术小舞台”和“运动小天地”;走廊墙面上结合学校培养“有个性、守规则”的蓬二学子的育人目标,更新了“礼仪故事”画板等。

四、破解难题,勇于回应师生的诉求

检验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关键在于群众的呼声有回应,提出的建议能落地。为此,我们结合学习和工作实际,把广大师生最为关切的重点难点问题,摆上工作的重要日程,审慎研究,集思广益,带领广大党员共同破解难题,助推学校发展,切实履行服务学生、服务教师的承诺。

“蓬莱小镇”课程自开发以来很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在听取学生、家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基础上,着手解决小镇课程中专业知识支撑不足的问题。学校分批安排教师参加相关课程的专业学习,提升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充分挖掘校外资源,拓宽课程知识面,提升课程水平。专业的支撑使小镇课程的内涵不断丰富,提升了课程质量。

“政治素养高、团结协作强、育人水平佳”一直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为了更好地打造适合学校发展的教师队伍,我们除了落实、完善学校原有的带教制度、执勤校长制度外,还新推了轮岗制度,即安排素质高、能力强、有奉献精神的青年教师到教导处、德育室等中层岗位轮岗锻炼,使优秀青年教师有了成长平台,也为学校管理层结构优化、培养后备干部打下了良好基础。

科学教育活动 篇5

我校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有关要求,以《小学生守则》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入手,以多彩的教育活动为载体,引导广大同学文明习惯的养成,推进雅行教育深化发展,开展了一系列“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活动。

1、以学校活动为教育契机,明理导行,让学生时时处处讲礼仪。

(1)、开展校园十大不文明行为评选活动。让队员熟悉校园的十大不文明行为,从而自觉抵制不文明行为,督促队员们树立讲文明的好风气,做一个文明行为的使者。

(2)、各班召开了主题班队会:有的班级学习了文明礼仪的知识;有的班级以小品的形式表演了做一做文明的使者;还有的班级召开了文明行为、不文明行为的讨论会,不仅谈了校园文明之我见、还找了找我们身边不文明的痕迹等,通过班队会的召开,同学们对文明礼仪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了解、学习了更多的文明知识、实践了更具体的文明行为。(3)、评选出学校文明礼仪之星的活动。

2、以班级活动为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切实的引导

结合文明礼仪教育月,我校各班科老师通过班级活动对学生进行了切实的引导。首先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和训练,严格要求,一抓到底。为了规范小学生行为,各班科任老师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班规,通过板报的宣传创设了一个讲文明、讲礼貌育人氛围。利用班会课,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带领学生学习礼仪常规、互动问答、情境表演、朗诵关于文明礼仪方面的歌谣等多种形式,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情绪上受到感染,感情上产生共鸣,自觉地接受教育内容。另外,各班还开展了“文明礼仪在我家”的活动。让家长了解学校对其子女在礼仪方面的要求,又为孩子树立榜样。通过开展这一活动,使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能与学校保持一致,增强了文明礼仪教育的效果。通过一个月的班级活动,学生对文明礼貌用语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体会文明礼仪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现在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可以看到学生们是在学礼仪、用礼仪。小小的颁奖仪式,学生都是双手接拿

奖状并且还向老师表示了谢意。文明礼仪的言行真正深入孩子们孩子的心灵。总之,学生在活动中对文明礼仪提高认识,同时也进一步体会了文明的重要性。

3、充分挖掘学校与课堂的教育主导作用。

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与《守则》、《规范》教育相结合;与文明礼仪歌谣、小故事诗歌相结合,与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班队会相结合;与普法教育相结合;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逐步形成了崇尚礼仪、争做文明使者的良好风气,把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活动逐渐成为了学生的自觉行动。

我们需要学习和继承的东西有很多很多,然而最基本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要怎样去接过人类文明的接力棒。同学们,我们每播下一个动作,将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将收获一个品格,让我们把文明礼仪放在心上,时时刻刻与文明交谈,用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千万不要把文明行为习惯看作小事。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学生。

浅谈如何开展幼儿科学教育活动 篇6

关键词:幼儿科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163-01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提出了科学教育的目标:丰富幼儿对自然和社会的粗浅知识,培养幼儿对自然与社会的兴趣和求知欲,开发幼儿的智力,形成幼儿对人对事物的正确态度等。可见, 幼儿园科学教育强调的是幼儿的实践活动,如何进行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当今幼儿教育界讨论的热点之一。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形成幼儿的探索技能和发展他们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能力。当幼儿在进行亲自实践时,就获得了观察和操作各种自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机会。在观察和操作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幼儿认识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同点、差异性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等。他们通过嗅、看、听、摸、捏、尝等方式,探索各种材料的属性,提高了自身的观察力;他们利用直接观察到的事实进行思考,推断出事物的组成与相互关系以及把事物按自己的认知模式分类,在具体探索性的科学活动中,幼儿进行着观察、比较、分类、推理和判断。

一、体现生活是开展活动的源泉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说,幼儿对科学的探究要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从小朋友熟悉的生活和周围事物上选材,比较亲近小朋友,也让小朋友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咱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比如《按规律排序》中的生日蛋糕上的花纹,斑马线,斑马身上的花纹看起来很漂亮,很舒服,小朋友一看真是这样的,就激发了小朋友按规律排列的兴趣,经过老师的引导讲解共同探究就明白了,知道了按规律排列的花纹最漂亮,也能激发小朋友创作的激情。

二、活动安排要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

科学教育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它包括人体和健康、植物和动物、生态与环境教育、自然科学现象与科技教育等。幼儿受年龄特点的限制,不能理解深奥的科学原理,对科学现象的认识也只是初步的,所以应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分阶段安排活动内容。例如“感知平衡现象”的活动可以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设法让鸡蛋站立。通过探索,幼儿找到了两种方法:一是敲破鸡蛋的一头使其站立;二是利用橡皮泥、沙土、瓶盖等辅助材料使鸡蛋站立。第二层次;设法使铅笔站立。通过操作,幼儿借助橡皮泥等材料使铅笔站起来了,从而进一步感知了平衡现象。第三层次;学习其他几种使物体保持平衡的方法,并利用平衡原理进行游戏。幼儿在“铅笔走钢丝”的游戏中发现铅笔加上“小腿”可以保持平衡,并列举平衡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四轮自行车、跷跷板、大吊车的大压嘴等。

三、活动材料具有层次性

我们尊重幼儿的发展差异,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每一次的科学活动,幼儿不可能同时达到同一个目标,因为他们有自己的認知倾向,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有自己整合经验的方式,我们所能做的是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在不同层次上的发展。幼儿的科学经验主要是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的,我们在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时,要考虑材料的层次性。如在让幼儿探索厨房小工具时,教师可以提供操作难易不同的小工具,鼓励幼儿自选。在此过程中,幼儿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操作技能选择自己有信心把握的材料。这样更容易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提供有层次性的操作材料,更要关注幼儿的原有经验和发展经验,在把握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尽量让幼儿“跳一跳”才能获得成功,促进幼儿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

四、创建轻松愉快的活动环境

我们要积极为幼儿的科学活动区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创设丰富宽松的探索环境,满足幼儿的需要。如在班级开设科技游戏区、动植物观察角、小手动起来等区域,提供各种操作材料,如磁铁、铁钉、回形针、积木、平衡杠杆、电池、小灯泡、各种镜子、陀螺、不同质地的纸等。创设问题情境,如蜗牛吃什么、让玩具动起来、谁跑得快、等问题,让幼儿自由进入,独立或合作地进行观察、操作、尝试、实验,自由自主地探究。教师不直接介入,不随意评价,微笑等待,尊重和关注幼儿的活动方式,发现和肯定幼儿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观察分析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在孩子求助时给予适宜的帮助。让幼儿感到学科学、做科学是一件轻松而愉快的事。

五、活动开展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恰当的引导,能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必须随时地接受来自幼儿的反馈和各种信息。鼓励幼儿探索,引导幼儿主动获得更有意义的有价值的经验。例如,某一次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了将鸡蛋放入清水中会沉下去,教师又鼓励孩子进一步猜想,如果把鸡蛋放入盐水中,又会怎么样呢?孩子纷纷畅所欲言,有的说会沉下去,有的说会浮起来,有的说会浮在中间。孩子们还把自己所设想的鸡蛋在盐水里的位置贴在了教师准备的“烧杯”形状的大记录纸上,而后我们并没有马上告诉孩子正确答案,而是说:到底鸡蛋在盐水里会怎样呢?我们一起动手来试一试吧!这样孩子就可以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去做实验。

浅谈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 篇7

一、创设适宜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氛围

幼儿年龄虽小, 但求知欲强, 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 特别是对那些和生活经验有关的, 周围经常看到的事物, 幼儿可以说是百看不厌, 百问不倦。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并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而是合适的环境, 适度的、新鲜的刺激物潜移默化的结果。幼儿喜欢在宽松、平等的环境中大胆猜测、大胆想象、自由表达。幼儿的这些认知特点, 为幼儿学习科学知识提供了前提条件。作为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 教师首先要为幼儿的科学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

1. 创设适宜幼儿进行探索的物质环境。

适宜的物质环境刺激, 能激发幼儿积极的探索欲望。教师根据班级和园内的实际情况, 布置活动室、植物角、动物角、科学发现室等可供幼儿进行科学探索活动的环境。在活动室内布置科学墙, 墙饰内容根据主题不同及时更换, 增减。如以《我爱我的小动物》为主题时, 张贴各种各样的动物, 使幼儿对周围环境给予更多关注。在“动物角”内饲养一些小动物如金鱼、泥鳅、蝌蚪等, 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它们的生长过程及生活特征。

2. 营造平等、接受、宽容的交流氛围。

平等、接受、宽容的交流氛围是儿童大胆自由表达的基础。教师是营造这种互动氛围的主角。教师在儿童交流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向儿童传递温暖、支持、教育的信息, 运用语言和非语言引导儿童自由表达。如教师在与幼儿交流中有亲密的身体接触, 包括摸摸孩子的头、背, 更容易吸引和维护儿童的注意力;用轻柔的语气和语调;用鼓励的眼神注视孩子;对于孩子的观点给予积极的肯定, 淡化他们在交流中的错误;允许发表不同的想法, 肯定他们的求异思维。

3. 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自然空间。

教师应尽量利用园内的一切空间为幼儿营造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如可在大操场上种松树、柳树等, 走廊上种植迎春花、紫藤等;在草坪与户外活动场地周围种植灌树当绿篱;这些植物既美化了幼儿园的环境, 又具有遮荫隔离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为幼儿提供了认识自然植物的教材。除此之外, 还可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 为中、大班的幼儿开辟小菜洼, 并根据季节特点选择果实大、生长期短, 适合幼儿种植的蔬菜, 瓜果进行种植。另外, 还可设置饲养角, 养兔子、小鸡、鸽子等小动物, 这些小动物能引起幼儿观察和饲养的兴趣, 对培养幼儿爱护小动物的积极情感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选择生活化的科学教育内容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有自然现象、人类、动植物、物质世界的现象、现代科技等, 内容涉及的面广而且量大。作为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工作者, 面对大千世界, 如何选择适合幼儿的科学教育内容, 让科学教育真正走进幼儿的生活世界呢?

1. 科学教育的内容应更多地为幼儿的生活服务。

“教育是为了完满的生活”, 教育的目的本是使人生活得更美好。教育应以帮助人们适应现实及将来的社会生活为主要目的, 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也不例外。在以往的科学活动中, 我们恰恰遗忘了这一点, 往往怀着一种“任务”意识去传递知识, 教授技能。至于“到底幼儿学习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处”“他们可以在生活的哪些方面运用到这些知识”等问题却极少思考。我们经常会发现幼儿的认知与言行脱节, 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如果教育没有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 知识就难以被幼儿掌握、内化。

2. 科学教育的内容应结合家乡的本土资源。

让科学回归幼儿的生活, 让科学教育真正走进幼儿的生活世界。就要让幼儿学会用粗浅知识解释周围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大自然充满了千奇百怪可供人们探求的问题, 如高低不同的山峦、形状各异的山石、曲折迂回的溪流、各种各样的土壤等, 都是很好的科学教育资源。

三、提供适宜的材料

幼儿认识事物的方式大多来自于他们的直接经验。幼儿对科学知识的认识更是如此, 它是幼儿不断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通过主动探索、反复尝试操作而获得的。这也是幼儿获得的最感性、最直接的知识。要使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成为主动的探索者, 主动获得更为广泛的经验, 教师应精心地为幼儿选择操作材料。

1. 材料应具有科学性、趣味性。

科学活动有时很枯燥乏味, 有趣的材料是对幼儿学习最好的刺激, 教师在提供材料时一定要考虑材料是否具有科学性、趣味性, 如果材料只具有科学因素, 儿童不易进入其中, 那就没有实际意义;如果材料只具有趣味性, 那又失去了科学发现的真正作用。

2. 材料应具有层次性。

我们尊重幼儿的发展差异, 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每一次的科学活动, 幼儿不可能同时达到同一个目标,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认知倾向, 有自己的学习方式, 有自己整合经验的方式, 我们所能做的是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在不同层次上的发展。幼儿的科学经验主要是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的, 我们在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时, 要考虑材料的层次性。如在让幼儿探索厨房小工具时, 教师可以提供操作难易不同的小工具, 鼓励幼儿自选。在此过程中, 幼儿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操作技能选择自己有信心把握的材料。这样更容易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提供有层次性的操作材料, 更要关注幼儿的原有经验和发展经验, 在把握原有经验的基础上, 尽量让幼儿“跳一跳”才能获得成功, 促进幼儿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

3. 材料应具有挑战性。

在材料提供时, 我们要根据“最近发展区”的原理, 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 从而为他们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材料。材料的难度既要高于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 又能保持他们的探究兴趣, 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对材料有兴趣, 才能产生探究的问题。幼儿是在发现中生成问题的, 因此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材料就不必是完美的, 幼儿有时就是通过观察半成品材料而发现问题的。

四、引导幼儿主动探究

当幼儿有了探究的动机后, 就将进入探究的过程。幼儿是科学探索活动的主体, 教师在幼儿科学教育过程中应随时调整自己的角色身份, 平等地参与幼儿的活动, 探讨问题, 有效地引导科学探索活动。

1. 提出探究问题, 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幼儿的科学活动过程是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是通过问题来展开的, 有效的问题可以把幼儿引到问题的情境中, 启发他们去观察、探索、发现。教师所提的问题最好能引起幼儿的探索兴趣, 激发幼儿探索欲望;问题要符合幼儿已有经验, 使幼儿有能力进行探索;问题是幼儿未知的, 或与幼儿已有的经验有冲突的, 对幼儿的思维要具有挑战性, 有一定的探索空间;问题的答案是开放的, 解决途径不是唯一的, 它可以锻炼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教师有效的提问是引导幼儿积极猜想的动力。

2. 关注活动进展, 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反复验证。

让幼儿亲历以探究为主的活动是幼儿学科学的重要途径。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教师要细心观察幼儿的神情、行为表现、讨论的问题等, 注意幼儿有哪些困难和认知冲突, 以便及时介入幼儿的活动, 给予必要的引导。教师应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幼儿只有在尝试过程中才能获得主动学习和发展。

3. 及时记录获得的信息。

记录获得的信息, 能使幼儿关注探究过程和事物的变化, 把抽象的信息变成具体的图表;尽管幼儿的记录结果极为幼稚, 他们只会用一些简图或符号, 但是这些都是幼儿获取知识的过程, 有助于幼儿原有认识与当前操作结果想比较, 调整原有认识, 主动建构新经验。教师应针对不同年龄的幼儿选择适当的记录方式, 保证幼儿探索的积极性。

五、延伸活动

延伸活动可以使科学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 让幼儿真切地感受、体验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进步, 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关心周围事物、关心生活。

六、随机教育

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疑问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因此幼儿科学教育更多的应是随机教育, 应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小朋友要喝止咳药水, 盖子怎么也旋不开;鱼缸里的小螃蟹怎么会在水里死掉了;马路上的红绿灯总是会自动变化等等。我们应抓住这些幼儿碰到的实际问题, 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尝试解决。

七、挖掘家长资源, 促进家园互动合作

首先, 教师应利用家长的职业优势, 不同的家长所从事的职业是不同的, 家长们不同的知识和职业背景为幼儿园提供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如在“小小理发师”主题开展时, 教师可邀请班内当理发师的家长亲自来园进行真实的理发演示讲解, 让家长也来参与教学, 真正做到了家园的互动合作。

其次, 要充分发挥家长的兴趣优势和才能智慧, 使家长真正成为幼儿园与家庭互动的合作伙伴。同时可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 让家长直接来园参与各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亲子制作活动。相信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定能让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走出幼儿园, 走向家庭, 走向社会!

科学教育活动 篇8

一、有效开发家庭合作资源,激发幼儿求知欲望

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光靠幼儿园的教育资源是难以实现的,因此,要充分发挥家长的配合与支持作用,更要善于利用家庭、社区的科技教育资源。

1.采取措施,引导家长重视幼儿园科技教育活动。我们利用“家庭小分队”活动,引导家长和孩子一起去科学实验基地操作、探索、观察。中一班家长和孩子去“菌类培养基地”、指导幼儿观察、记录“平菇”“草菇”“香菇”的生长过程;中二班的家长孩子们去“蔬菜大棚”,去观察各种各样的蔬菜;中三班的孩子们和家长去农家菜园里,探寻“土里的宝贝”,挖地瓜、挖芋头。在家长的帮助下,幼儿动手操作、观察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帮助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也感受到了科技教育活动对幼儿智慧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高了他们对幼儿同科技教育活动的认识。

2.在班级教师的发动下,我们分发了“蔬菜制品调查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查资料,看图书,最后用孩子自己的方式来记录,共同填写调查表。这次活动不仅加深了亲子关系,也为幼儿未来对科学研究的记录奠定了基础。

3.有效地开展家长半日开放活动。我们充分利用每学期1次的家长开放日活动,老师将这一阶段内幼儿的科学活动学习情况向家长进行汇报展示,分析孩子在幼儿园中的各种表现,解析孩子的优势和不足,同时让家长知道了要如何更好的引导孩子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帮助家长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并及时做出了适当的调整。

二、合理搭建家园互动平台,丰富科学教育活动

为赢得家长的支持,我们通过“家园联系”栏版块向家长宣传科技常识及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方法,介绍培养幼儿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同时各班教师还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采用“家长信箱”、班级QQ群、微信群等形式,搭建教师、家长之间互相交流科教信息、经验的平台,达到资源、信息共享。如:中一班幼儿在认识“中秋节”的教育活动中,许多家长从网上下载了很多有关“中秋节来历”的图片及传说,供中一班创设专栏之用;中三班幼儿在认识“香香的蔬菜”的活动中,家长与幼儿共同收集了许多有关各种各样的蔬菜的图片、图书、音像资料等,投放到班级科学角,与其他幼儿分享;许多班级还创设了“科学探索”“蔬菜哪里来”等环境布置。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家长教育孩子的观念、方法有了很大的变化,家长很快进入了配合幼儿园共同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角色。

科学教育活动 篇9

一、自始至终围绕活动目标设计与组织有效的活动

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操作材料、设计教学程序、运用教学指导策略时, 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幼儿的学习特点紧紧围绕活动的目标进行, 要思考这一主题的目标是什么:是让幼儿学习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让幼儿通过探索了解某些现象、获得某方面的知识?或是重在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从而引发其更强烈的探究欲望?总之, 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从教学的目标出发, 从幼儿的需要出发。

二、引导幼儿多感官全方位地参与活动, 促进幼儿智能有效发展

首先, 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在保证教学科学性的前提下, 把要让幼儿学的内容转化成贴近幼儿生活的、幼儿喜欢的、愿意学的内容, 并采用充满趣味性、形象性、挑战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式, 以“趣”引路, 以“情”导航, 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其次, 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要创造条件启发幼儿思考、发现问题, 勇于提出见解, 使幼儿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 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

再次, 学习成功最能使幼儿感到快乐, 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因此, 教师不仅要在了解每个幼儿的基础上给其提供成功的机会, 创造成功的条件, 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幼儿一些走向学习成功的方法, 使每个幼儿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获得成功的体验, 最终促进幼儿智能的有效发展。

三、提供有价值的操作材料, 使幼儿主动建构知识、获得有效发展

作为探索性教学必不可少的操作材料, 老师在选择时, 首先要考虑的是对本次教学活动而言它所蕴含的价值;其次, 选用材料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再次, 操作材料的选择要考虑简便有效, 尽可能就地取材、一物多用;最后, 教师应本着“一个活动只解决一个问题”的原则来确定操作材料。

四、设计有效的教学过程

(一) 巧妙地导入

1. 魔术法。 这种方法能很快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激发幼儿的兴趣, 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也能调动老师教的兴趣。幼儿都跃跃欲试, 在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推动下, 认真操作, 仔细观察, 积极思考, 培养了幼儿的探究精神。

2. 惊险法。 这种方法扣人心弦, 形成强烈的反差, 能激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激发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后面的操作尝试活动中, 幼儿能积极主动, 全神投入, 寻找科学的奥秘。

3. 设疑操作法。 这种方法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 我们提供给幼儿丰富的操作材料, 有意识地设下疑问, 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 观察科学现象, 学习、体验探究科学的方法, 发现科学道理。这种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幼儿的认知能力,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掌握科学的自信心。

(二) 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方法

1. 观察实验法。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 幼儿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 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 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期, 对什么事情都想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 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 我们要让幼儿在各方面进行观察, 在观察中增长科学知识, 在观察中发展幼儿的多元智能。

2. 信息交流法。 即幼儿运用言语或非言语的形式表达自己在科学探索活动中的发现, 交流自己所使用的方法、探索过程、认识和情感体验。

3. 趣味十足的游戏法。幼儿园的特点是游戏贯穿一日生活, 也就是说他们的活动开展离不开游戏, 所以组织科学活动也同样要以游戏形式进行, 教师的语言也要以游戏口吻去组织, 要让幼儿在玩中利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发现、去了解。

(三) 活动的结束环节仍要讲究方式方法

1. 锁定主题。 往往在我们结束一个教育活动时候幼儿仍对此有兴趣, 且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下去, 那么我们可以灵活地将有价值的内容锁定, 延伸活动。

2. 情景结束。 这种结束形式多适用于小班。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不仅仅停留在一节独立的教育活动中, 我们要敏锐地察觉到幼儿随时出现的探究兴趣和关注的事物, 生成系列的不断深入的探究活动。要保持幼儿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发展幼儿实际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进他们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进而让幼儿懂得关爱环境、珍爱生命。

浅谈如何进行幼儿科学教育活动 篇10

对于幼儿来说,周围的一切都是新鲜的,未知的东西太多,这就是为什么幼儿的求知欲要比其他年龄段的人强。尤其是对生活经验方面,他们都充满了好奇,只要老师给予他们一个轻松的、平等的环境,他们会很容易的找到对自己来说刺激的、又有吸引力的事物。

1.创造适宜幼儿进行探索的物质环境。一个可以看的到摸得着的真实事物对小朋友的刺激更大,更加能够激发幼儿想要探索的欲望。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园内或者幼儿园周围的环境,组建一些植物角、动物角、活动室、科学观察室等提供观察的场所,同时,也可以给小朋友布置观察作业,用画画、口头描述的方式记录下来。

2.营造平等、宽容的交流气氛。幼儿需要的是平等、宽容的学习气氛,这样孩子们才有勇气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大胆的去实践。教师在与孩子进行交流的时候要做到语气温柔,孩子做的对的时候要诚恳的表扬他们,当他们得到的答案是错误的时候,要委婉的纠正。在做实验的时候要与孩子有亲密的身体接触,例如轻抚孩子的头、拍拍孩子的背等,让孩子感觉到你在关注他,同时你很信任他,这样他才愿意将他的心得与你进行交流。

3.利用一切可以用的自然空间。大自然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地方,孩子们大多数都是生活在城市里,接触到大自然的机会不是很多,自然对动植物的好奇心很大。在幼儿园内可以将院子里种满花草,在楼道里摆上盆栽,在院子的角落里养几只小动物等,给小朋友提供尽可能多的观察机会。如果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在教室周围的空地上建几个菜园,在老师的协助下,让孩子能够吃上自己种的菜。

二、选择生活化的科学教育内容

科学的范围涉及很广,有植物、动物、人类、科技以及各种自然现象,那么哪些才是真正适合幼儿学习的呢?面对大千世界,教师对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的正确选择是十分重要的。

1.科学教育内容应该更多地为实际生活服务。幼儿接触的都是简单的科学知识,简单的科学知识主要是为生活服务的,科学教育的本质主要是让生活更加美好。幼儿基本没有机会接触比较高级的科学知识,主要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在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个科学现象是不是会在小朋友接触的社会中出现呢?对于这个考虑,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当幼儿在学校所学的科学知识能够运用于实际生活,或者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他们就会觉得科学原来离我们这么近,既拉近了幼儿与科学的距离,又能让幼儿感到成就感。并且只有在生活中能够观察的现象才更好理解,才更加接近幼儿的理解能力。

2.科学教育的内容应该结合家乡的本土资源。结合本土资源就是要求幼儿园要经常带孩子去家乡周围的自然风景区、田野等地方走走,不仅可以增加孩子的知识,而且,还可以使得孩子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

三、提供适宜的材料

1.材料应具备科学性和趣味性。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所用的材料应该兼具科学和趣味两个特性。有趣味的材料才能吸引孩子的兴趣,但是,如果一个材料只具备趣味性,没有科学性,那么对孩子的教育作用就不是很大。相反,如果材料只具备科学性就不能够吸引孩子的兴趣,同样也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2.材料具有层次性。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教师应该尊重他们的差异,了解了孩子的差异,就应该知道每一次的科学教育活动都能够达到同一个水平。分大小班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因为同一年龄层的孩子在智力方面依然存在差异,老师在准备科学实验时,应该将实验的工具由难到易进行分类,让孩子们自己选择。

四、引导幼儿主观探索

1.提出探究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幼儿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但有的时候这样的想象力是隐藏。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幼儿进行大胆的猜想,可以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同时,有助于幼儿在这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到答案这个过程中更加享受,对最后得到的结果印象更加深刻。

2.关注活动的过程。对于幼儿来说,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远远要比结果重要,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增加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更加热爱科学,而且还可以通过反复的试验提高动手能力。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观察每个学生的表情,以便得到正确的引导。

3.及时记录获得的信息。及时记录学生所获得的信息能够帮助学生总结规律,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且,老师可以在其中穿插一些其他的知识,例如针对记录的数据信息,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简单的统计方面的,这样,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知识量。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知识量不断增加的时代,尤其是科学知识,孩子在早期接触一些有趣的科学知识,不仅可以开拓孩子的思维,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问题。如果教师在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时候,能够做到以营造宽松的气氛为主、选择贴近生活的内容、选择有趣科学的材料以及正确的引导,幼儿会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说不定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叶钟.家园互动开展幼儿科学教育活动[J].学前教育研究,2006,(1).

[2]王洵.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研究综述[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3).

[3]高萧怡.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值得探讨的几个基本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2006,(7).

浅谈幼园小班科学教育活动 篇11

一、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要源于生活,还要回归到生活中去。

3岁的幼儿对于周围世界中新奇的事物、现象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会很自然的去感受和关注事物的联系、发展与变化,特别是对那些和生活经验有关的事物。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筛选出合适的内容,有目的地组织各类活动引导,让幼儿去思考为什么、怎么办,去大胆的求证事物的发生与后果。

小班正规性的科学教育活动《游羊村》一课,立足于《小司机》和《去春游》的两个活动的要素,从幼儿生活中最常见的交通标志出发,结合游公园时要了解的路线图,所建构的一个科学探索活动。活动中由教师带领幼儿去喜羊羊家游玩的情景作为主线,符合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一路上设置了红绿灯、转弯、停车等几个常见的交通标志,马上就激发起幼儿将已有的生活经验表达表现出来了,也为接下去的环节做好了铺垫。接着来到羊村门口,又设计了喜羊羊要考考大家才能进羊村的环节,让幼儿挑战认识更多的标志,增加了活动的游戏性。教师提供的标志就考虑好了难易程度,比如公共厕所、垃圾箱等都是孩子常见的,教师要做好就是及时回应,逐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给了幼儿提升经验的机会。进入羊村后,教师将刚才所认识理解的标志融入到羊村地图中,用ppt做成生活中的场景,使幼儿对于刚刚所熟悉的标志又运用到了生活场景中,加以巩固提升。同时在活动中又将如何看懂羊村地图的活动构建,为以后的读地图活动又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活动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幼儿找一找喜羊羊送的礼物(都是孩子们喜欢吃的食品)上面有没有标志,结果幼儿找到了商标、条形码、环保等很多标志,知道以后买东西要看标志的道理,进一步的使教育活动内容回归到了幼儿日常生活中。

在以前的活动中我比较重视的是传递知识、教授技能,而现在在主题活动的背景下,针对小班幼儿特点,将来源于生活中幼儿所关注的内容组织了很多科学教育活动,有《给三只熊送礼物》《越开越大的花》《蚕宝宝》等。为幼儿从小培养善于观察、发现的能力,及理解科学,热爱科学的兴趣有很大的作用,也为幼儿今后的生活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

二、科学教育活动开展的形式要全方位、多角度的达到均衡。

新《纲要》提出: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教师要适应幼儿的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尽量让幼儿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并尽情的让其充分发挥。如在小班正规性科学活动“圆圆的菜”中,让幼儿去摸一摸袋子里有什么,“我摸到的是苹果”“我摸到了皮球,它是大大圆圆的。”尽管与答案有很大的偏差,但每个幼儿都有机会运用感知觉并大胆的讲出自己的感受,参与到活动中,从而也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有趣的蛋》、《会变魔术的颜料》、《蚕豆》等这些正规性科学活动,使小班幼儿获得了符合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而且让他们感觉到了自己的能力和成功的喜悦。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区域活动是正规性教育活动的延续和补充。如 “圆圆的菜”结束后,我将这些圆圆的菜投入到了区域中,还投入了一些长长的菜:芹菜、长豇豆、胡萝卜等等,让幼儿在区域的游戏中巩固对圆圆菜的认识,并尝试比较、归类等,我在小篮筐上用图示表明了某一特征引导幼儿按蔬菜的归类,可以是外形、颜色、大小,完全靠自己的理解完成游戏,满足幼儿好动的天性,

在创设良好的的教育环境,充分利用幼儿园、家庭、社区,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增强能力,扩大幼儿对科学知识的视野,丰富幼儿对自然和社会及现代科技的认识。

三、科学教育活动有别于单纯的知识教学活动。

在《新纲要》中提出: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已经从停留在注重教师静态知识传递,转变为注重儿童情感、态度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环境的积极交流和谐相处。科学教育活动不等同于单纯的知识教学,重要的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身活动,实现幼儿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

如:《毛毛找朋友》这个活动就是让小班幼儿在找找、摸摸过程中,发现生活中有毛的物品,感受它们给生活带来的方便,并乐意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大家。小班年龄的幼儿对绒绒毛毛的物品特别喜爱,那些柔软的毛毛总是让他们想起母亲温暖的怀抱,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从这个点出发,引导幼儿运用触摸感知有毛的物品,可谓顺水推舟,必然有助于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小班年龄的幼儿正处于由直觉行动到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对事物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行动,根据此阶段幼儿的身心特点,让幼儿在操作中感知体验“玩一玩、看一看、想一想”中,激发起幼儿的好奇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和思考。

四、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贯穿于科学教育活动中。

《纲要》体现着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幼儿发展为本。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开展幼儿科学活动中,作为儿童发展的“支援者”,由单纯的知识“传授人”转变为幼儿学习的“引路人” ,与孩子们一起摸、爬、滚、打,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学习的学习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器。在认识蚕豆的话动中,都是以幼儿自己动手操作为主,自己想方法拨开蚕豆、观察蚕豆,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我再进行小结。整个活动中,我更多的是一个观察者、游戏者,同时接受幼儿抛过来的问题,给于提示、引导,帮助幼儿在操作探索活动中发现获得,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总之,小班的科学教育活,最重要的是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质,开阔视野,博览群书,吸取信息,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开展有关的科研工作,在实践中探索一条适宜幼儿发展的新路子。同时以幼儿主体为先,以幼儿发展为重,还要与家庭、社区紧密配合,整合多方面教育资源,形成合力,全方位地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

歌唱活动与科学活动的亲密整合 篇12

关键词:歌唱活动,科学活动,整合

在近代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领域整合”的理念越来越被重视和运用。《3-6 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把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内容相对划分为五大领域, 同时也指出“:这五大领域标明了幼儿在园所中的学习范围, 而不是硬性分割幼儿的学习内容, 所以, 在幼儿的艺术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注重各学科、各领域的有机结合, 形成一个有益的教育整体”。那么音乐与科学领域的整合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教育价值呢?由此我们产生了浓厚的探索兴趣, 在园所的支持与指导下, 实践研究“歌唱活动与科学活动的亲密整合”, 在问题的产生中思考、反思和积累经验, 提升两者整合的教育价值, 结合实践谈谈我们的思考与体会。

一、思考幼儿的兴趣点来选择和设计活动

在《指南》中提出:“兴趣是幼儿生动积极投入活动的源泉, 幼儿只有对某项事物产生了兴趣, 才会在活动中表现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是作为老师应该知道的基本常识。可是孩子的科学探索的兴趣点在哪呢?日常生活中、大自然中, 孩子的兴趣点似乎有很多, 可是又该如何选择和抓住契机呢?于是我们进行了一日活动的观察。生活中、主题活动中、散步时、游戏时, 每一环节中细心观察幼儿, 也有意识的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小班的孩子好奇心十足, 但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还比较弱, 因此兴趣点比较多的是糖果玩具、认识自己、认识生活中的物品, 中大班幼儿随着能力的提升, 会对大自然的动植物有着更强烈的探索兴趣和表达愿望。因此在选择和设计活动时, 三个年龄段的孩子设计的活动有着不一样的侧重点。

二、思考如何自然的将科学探索渗入到歌唱活动中

考虑到预设的活动有一定的局限性, 孩子们的想象力、观察力、创造力、音乐的表现力有着一定的预设目标。因此除了教师结合孩子的兴趣开展的有科学元素的预设活动, 也尝试运用一些不一样的活动形式, 比如结合一日生活中不同的场景引导孩子欣赏不同的歌曲;一日生活中, 洗手时有《洗手歌》、漱口时有《漱口歌》、擦脸时有《五官歌》、吃水果时有《水果歌》, 有着歌曲的陪伴, 孩子们的兴趣更浓厚了, 对生活中的人、事、物也更为关注了, 洗手时认识了五指的名称, 会将五官依次洗干净等等;抓住孩子的兴趣契机随机引导孩子配词配乐, 比如散步时, 孩子看到美丽的蝴蝶停在花朵上, 于是在散步后, 给孩子一段《蝴蝶花》的音乐, 让孩子自己创编歌词, 配上音乐唱出自己所观察到的美丽蝴蝶。孩子们也许创编的歌词没有什么优美性, 但孩子们用歌声表达出了他们的视觉认知。非常的形象、有趣和生动, 这样的快乐心境是也是最自然、最重要的。

三、思考歌唱活动与科学探索的孰轻孰重

在实施中, 有老师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歌唱活动”与“科学探索”两者的孰轻孰重。当时提出这个问题, 把我们难住了。孰轻孰重呢?总要有个重点吧, 是以音乐为侧重点还是以科学探索为侧重点呢。于是, 我们选择歌曲《小小蛋儿把门开》, 做了两种尝试: (1) 以歌唱为主, 在歌唱活动的过程中融入科学探索, 侧重达成歌唱活动的目标。 (2) 以科学探索为主, 在科学探索的基础上进行歌唱活动, 达成科学活动的目标。首先是 (1) 以歌唱为主, 在歌唱活动的过程中融入科学探索。

引导孩子先熟悉旋律, 学唱歌曲, 在初步掌握歌曲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观察探索教师已准备好的不同的蛋, 有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等以及一些其他动物的蛋类图片, 让孩子探索、猜测, 再将探索到的结果创编到歌曲中去。其次是 (2) 以科学探索为主, 在科学探索的基础上进行歌唱活动。教师先组织孩子观察探索教师已准备好的不同的蛋以及一些图片, 让孩子观察探索,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可以小组讨论, 或者在回家后与爸爸妈妈一起上网查找相关资料, 并让孩子将查找到的资料并于第二天再相互交流。在孩子已探索的基础上, 教师再次引导幼儿倾听音乐, 学唱歌曲, 然后将不同的蛋与动物创编到歌曲中。

实践后我们思考:两次实践的效果是有一定差异的, 感觉第二次先进行科学探索, 再将科学探索的内容渗透到歌唱活动中, 效果会更胜一筹。但可以肯定的是, 两次活动, 孩子们的兴趣都很高, 有所差异的是孩子所达成的目标侧重点不一样!融合的形式不一样, 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但两者的融合对孩子的发展都是有促进作用的。我们需要更多思考的是不同的活动所采取的融合何种方式会发挥最大作用。

爱因斯坦很早就认为科学与音乐二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音乐并不影响研究工作, 它们两者都是从同一渴望之泉摄取营养, 而他们给人类带来的慰藉也是互为补充的。”科学家钱学森也曾留下耐人寻味的一句话:“科学要与音乐完美结合”。在“歌唱活动与科学活动的亲密整合”这一课题实施过程中, 我们也看到了孩子们的日益进步, 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合作能力、音乐表现力等多种能力的提升;而我们教师在此过程中也获得了很多的实践经验与教学经验。让我们在欣喜之余更坚定了自己实践的脚步, 继续深入研究, 让孩子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是敏芝.经历探究过程.体验发现乐趣[J].幼儿教育, 2005 (17)

[2]江鹭.主题背景下幼儿园音乐活动的思考与实践[J].考试周刊, 2013 (99)

[3]崔霞, 许晓豫.关于构建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框架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研究 (教师教育) , 2008 (09)

上一篇:放样技术下一篇:宫颈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