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教育策略

2024-05-30

幼儿科学教育策略(精选12篇)

幼儿科学教育策略 篇1

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在重视幼儿身体的同时, 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这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规定的。在多年的幼教工作中我们知道, 幼儿身心的影响及健康发展是一项长期坚持才能见效的工程, 要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常规习惯, 就得让教育教学活动对孩子整体产生影响力。尤其是那些任性好动的孩子, 他们往往是班级不安定的“起事头”, 在“班级”管理中, 要想提高教育效果, 就特别需要关注那些孩子。对他们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 才能让一个幼儿集体形成相对稳定的发展。

一、交流是打开孩子心灵的金钥匙, 尊重是基础, 让孩子生活在希望当中, 学会自尊自爱

对待孩子的行为问题, 家长与教师应以宽容的心态, 站在孩子的角度, 在充分理解幼儿的基础上以积极的态度来尊重幼儿, 运用鼓励性的语言、身体接触等方式对幼儿进行引导和帮助, 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被重视, 从而在心理上得到满足, 获得自由愉快的情感体验。例如, 课堂中认真听讲的他仅有三分钟的热度, 其余时间要么离开自己的位子, 要么与同伴讲悄悄话, 这时我便让他当小班长, 帮我看看谁课堂上没有认真听讲或那个同伴又讲悄悄话了。若没有发现同伴有与自己行为相似的, 我便表扬他和小朋友;若发现同伴有与自己行为相似的, 我便让他去管管同伴然后再说:“如果这会儿你们都认真听讲, 就不会被我们的小班长发现了, 是吗?”以此来提醒他注意自己的行为。这种办法在满足幼儿小小“虚荣心”的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教育和带头作用。

二、以“化”为先, 让孩子适应温和教育, 使孩子更多感受人格力量

万事贵化不贵堵, 对待孩子我们要更多地用温和的方式来处理。一些调皮孩子从小到大往往听多了呵斥, 习惯了电闪雷鸣式的管教, 他们大多对老师温和的话语充耳不闻。还有些孩子天性喜动不喜静, 从某些方面说就是自控力差, 要让他端端正正坐一节课确实比较困难。因此, 课堂上就应留给他们“动”的机会, 让孩子有节制地释放情绪。

三、让孩子懂得规则的必要, 乐于服从秩序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社会是在一定的规则之下运行的, 教育孩子, 要注重孩子的个性培养, 同时也要培养孩子对社会规则的初步理解和遵守。调皮好动的孩子上课不安分, 下课也比别的孩子更喜欢打闹。在一般性的活动中, 往往不愿接受规则的限制, 行为放任不守集体秩序。因此造成的危害, 首先是别的孩子玩不成, 跟其他孩子造成冲突, 最终也使自己不痛快。对此, 就应帮助孩子认识其中道理。可以先从安全角度引导孩子, 认识为什么不能追逐打闹。类似地面很硬, 摔下来会骨折, 追逐打闹会撞到别人, 可能会发生流血事件等等, 道理孩子可以一点就明。知道遵守秩序是爱自己的表现, 也是爱集体的表现, 更是维护班级荣誉的需要, 他们自然就会乐于遵守规则。在教育过程中, 家园合作, 坚持原则, 步调一致, 帮助幼儿积累正确的经验, 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 学会遵守必要的规则, 从而纠正幼儿的任性行为。

四、适当的赏识与惩戒并举, 让孩子学会面对挫折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不只是靠表扬和鼓励, 有时适当地惩罚也是非常必要的。当他出现不良行为习惯时, 我通过语言谴责:如果其他的小朋友都和你一样课堂上随便走动, 那老师还怎么给小朋友上课?使他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或暂停活动:停止正在进行的内容, 我请其他孩子与我共同观看当时他所发生的行为, 让他感受到自己的错误行为;或请同伴对他不良行为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等形式, 使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正确的, 从而明白坏习惯所造成的后果。以此警告其他的孩子不良习惯会让自己受到惩罚, 以降低不良行为的发生频率。尽管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 但对他以后良好习惯的养成有所帮助, 同时也对幼儿行为表现突出时在同伴面前对他进行奖励, 从而激励他增强自信心。

俗话说:“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教育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我们从教者, 不但要有超乎常人的耐心, 还要讲究方法得当, 否则会适得其反, 我们教育实践中要悉心观察, 慎密研究, 精心探索, 才能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得所从事的工作能有点滴进步, 也会感到微薄收获的欣慰。

关键词:幼儿教育,交流,“化”,规则,赏识

幼儿科学教育策略 篇2

摘 要:幼儿时期是智力发育和教育启蒙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幼儿的学习兴趣与方法都获得了较快提高。因此,幼儿教育教学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科学合理的策略是幼儿身心健康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可以从幼儿教育教学策略入手,对情感策略、互动策略和生本策略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幼儿教育;情感策略;生本策略

幼儿园是孩子们的启蒙之地,是身心发展的沃土。在新形势下,幼儿园的一些幼教策略已满足不了教学需要。通过分析现今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幼教改革势在必行,且应当从情感策略、互动策略和生本策略这三个方面实施。

一、情感策略

情感策略是幼儿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广大教师更应该努力提高情感教学水平,做到在情感教学的同时能够注意到幼儿的情感变化,并根据反馈积极调整教学方法。

1.教师情感教学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情感教学是很有必要的。教师需要结合教材进行分析,设置情感教育的环节,运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加强环境渲染与情感表达。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遇到过幼儿对书本中的一些内容难以理解的现象,对此,教师以一个积极热情的姿态投入到教学之中,借助充满感情地描述和讲解,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也带动了幼儿继续学习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更应注重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发挥自身的“传情”作用,使情感教育得到有效的实施。

2.教师关注幼儿的情感反馈

在情感教学的同时,教师还应当注意到幼儿的情感变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关注幼儿的语言和表情,来了解幼儿的情感反馈。然后教师根据反馈结果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包括调整教学节奏和转换教学方法等,从而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针对一些幼儿性格内向、胆怯的情况,我们密切关注他们的情感反馈,单独为他们制订教学策略,为幼儿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幼儿能够向外界表达出自己的感情。

二、互动策略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有助于幼儿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于幼儿认知水平以及师幼关系的发展都大有裨益。

1.构建有效的互动策略

当前幼儿教育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就是在互动策略的贯彻落实中,幼儿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证,许多教师都以自我为中心开展互动,以致课堂效果大打折扣。对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加强幼儿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此来构建有效的互动策略。在课堂互动中,教师的角色应当完成由师长向幼儿朋友的角色转换。在这样平等、尊重的课堂氛围中,幼儿便获得表达自己的欲望和表现能力的机会。这样还能使教学适应不同水平的幼儿。广大教师只有具备了积极的互动策略,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与能力,才能打造有效的互动课堂,并使教学成果惠及所有幼儿。

2.创造良好的互动环境

良好的互动环境也是幼儿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课堂中的提问环节就是一个可以充分利用的互动环境,教师把握好提问的内容和时机就显得极为重要。教师有效地提问和追问能为幼儿提供探索的支架,在这样的互动环境中,幼儿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都被激发出来,课堂也变得妙趣横生。此外,幼儿园的园区和教室布置也是能够创造良好互动环境的。在园区开辟互动活动区、手工坊等,在教室让幼儿自己布置墙饰,这些举措都是能够增加师幼互动的,还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三、生本策略

近年来,生本教育理念的.试验开展在幼儿教育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与传统教育管理思路不同的是,生本教育明确提出“真正以学生为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理念。生本策略是一种崭新的幼儿教育教学策略,能够使受教者在自己活动与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到快乐。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学习

在生本策略中,教师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发挥桥梁作用,积极正确地引导幼儿。生本教育是为儿童好学而设计的教育,而教师更要把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转变为知识的线索,借助课堂活动,引导幼儿在活动中习得知识,并体会自然及社会的美好。这样就达到了生本策略的目的,课堂教学也由此成为朴素而无形的德育过程。

2.引导幼儿自主学习

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当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使幼儿居于主体地位。积极贯彻实施生本策略,将幼儿引入自主学习的道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做到“隐身”,把课堂空间交给幼儿,促进自主学习。教师作为引导者,还需要提供充足的时间,以展现出幼儿的主体性,使幼儿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在这样的教学策略下,幼儿愉悦性、体验性和技能学习都是在自己操作中获得的,实现了幼儿主动、积极的发展。

许多幼儿园因受传统教学思想的限制,仍然只注重于照本宣科式地给幼儿授课,造成了教学策略上的缺失。对此,广大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对幼儿发展意义重大。我们是幼儿的启蒙老师,应该结合幼儿的心理和兴趣,精心设计安排课程,综合运用情感策略、互动策略和生本策略,做到“一切为了幼儿,为了一切幼儿,为了幼儿一切”。使得幼儿园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以幼儿为中心,真正实现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钱维丹.运用情感教学策略促进幼儿情感积极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09).

幼儿礼仪教育“三策略” 篇3

一、优化教育环境,积极营造和谐文明的礼仪氛围

环境教育在培养文明礼仪方面起着润物无声的熏陶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我们有计划、有系统地为幼儿营造良好文明礼仪教育的物质环境和心理氛围,多元化的环境有利于促进幼儿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的发展。

1.创设和谐物质环境,为幼儿提供学习文明礼仪的良好空间。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是幼儿文明礼仪学习的必要条件。我们先从幼儿园的宣传橱窗、楼梯、走廊等外在环境着手,张贴了许多关于文明礼仪的宣传标语、常用问候语、名人名言、礼仪故事等。然后渗透到每个班级的环境和区角,在生活区里你可以看到老师们精心布置的文明礼仪提示图片、文明行为标志,自主规范了幼儿的生活行为。在游戏区里,有许多的图片、操作材料都有机地渗透了文明礼仪的教育内容。总之,在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都静态地、无声地传达着文明礼仪教育的知识。

2.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为幼儿文明礼仪教育营造心理氛围。“教导儿童以及培养其礼貌风度的方法中,最简单易行且富有成效的方法是:将儿童应做出或避免做出的事情的榜样放到他们跟前。”当我看到有的幼儿洗手时把水龙头开得很大,我就表扬龙头开得小的孩子,立即所有的孩子都会自觉地把水龙头关小了;当孩子每天微笑着来到幼儿园与我打招呼时,我都会微笑着与他们打招呼;当我发现有孩子助人为乐时,我一定会进行及时的表扬,让别的孩子都投去钦佩的目光,让他们感受帮助别人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二、在教学活动中渗透礼仪教育

幼儿教育课程是对幼儿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教育学认为:德育与智育的融合与互动是课堂教学的规律,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教师可在智育中融入德育,将礼仪教育渗透在主题教育及各学科的教学中,使幼儿时时刻刻受到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熏陶,促使幼儿全面、平衡地发展。

1.在主题活动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加强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交往,培养幼儿对人亲近、友爱的态度,教给必要的交往技能,学会和睦相处”,“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帮助幼儿理解行为规则的必要性,学习遵守规则”。有的幼儿交往意识已初步形成,但是由于胆怯,缺乏主动性;有的幼儿自理能力在增强,独立意识、自我意识也在增强,开始有了交往欲望,但缺乏与人交往的技能技巧,易与同伴发生冲突。为此,笔者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与文明礼仪相关的教育内容,《手拉手》、《我们都是好朋友》、《找朋友》、《共伞》、《拉拉勾》等教育内容,使幼儿在活动中学会了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也学到了一些简单的交往技巧,如轮流、等待、谦让、协商等。

2.在各科教学中融入文明礼仪教育。《纲要》还指出:“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启蒙性的,可按照幼儿学习活动的范畴相对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个方面,还可按其他方式作不同的划分。各方面的内容都应发展幼儿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融入到各科的教学活动中。

如,在学习诗歌《哥哥》时,笔者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第一次哥哥不理小弟弟,第二次哥哥抱住了弟弟?”使幼儿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哥哥的两种态度,从而懂得说话时眼睛要看着对方,说话要有礼貌的道理。同样,在美术活动、健康活动等活动中都可以渗入文明礼仪教育。如体育活动中,有的幼儿在跑、跳的时候容易撞到别人,这时,教师就可以随机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

通过开展幼儿文明礼仪的系列教育活动,孩子们的行为举止有了很大的变化。有的家长反映说:“孩子变懂事了,会说谢谢、对不起了。”有的家长说:“我的小孩有礼貌了,还会自己招呼客人呢。”可见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渗透礼仪教育,不仅能使幼儿学到知识,而且还可以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家园合作,共同塑造幼儿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家庭中父母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幼儿的文明礼仪教育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培养孩子讲礼貌必须从家长做起。我们通过家长会、苗苗小报、家长园地、宣传橱窗、短信信息等来宣传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从思想上做孩子的榜样,重视文明礼仪教育。幼儿园的教育和家庭的教育要协调同步,老师家长要统一要求、统一教育,达成共识。

浅谈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策略 篇4

一、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幼儿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要让幼儿喜爱并能主动参与到对科学的探究, 首先必须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一) 了解科学对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们应通过各种方式让其了解科学技术产品内容及给社会、人们带来的方便。如电灯、电话、汽车等的发明和运用;提供各种书籍、图片, 让幼儿查阅等等, 从而使幼儿知道科学无止境, 永远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使他们产生热爱科学的态度。

(二) 与幼儿共同搜集探索科学的材料, 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松、愉快、和谐的活动环境, 有利于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探索中来。所选择的内容必须从幼儿当前的生活与经验出发, 确定主题后, 便可与幼儿一起收集所需的材料。一次户外活动, 幼儿玩得满身大汗, 有的幼儿便用手当扇子扇起来。于是我们便开始了有关风的话题, 继而形成探索《风》的主题活动。在组织活动时, 师幼共同寻找日常生活中能产生风的物体及有关风的资料。将收集来的材料在班级的显眼处摆放, 让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动手试验, 看看风是怎么产生?不同的材料产生的风有什么不同?通过幼儿自主寻找材料探索的过程中, 他们很快地掌握了有关风的一些粗浅知识。这样的形式, 让幼儿既掌握知识, 又激发他们参与科学探索的兴趣, 使师幼之间形成了一种平等、良性的氛围, 促进师生的互动发展。

二、充分利用幼儿园现有资源及各个环节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

幼儿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我们应充分利用幼儿园的现有资源, 如种植园地、饲养角、草地等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 使幼儿感受到科学其实并不遥远, 它就存在我们身边。

(一) 利用自然角开展科学教育

班级自然角是根据季节变化和幼儿年龄特点, 由教师与幼儿共同布置的一个微型自然界:动物、水果、蔬菜, 还有各种干果及科学小实验等。幼儿在这里知道什么季节有哪些花、水果、蔬菜;还能观察小蝌蚪从卵成长为青蛙的全过程, 也知道了蚕是如何变成蛾的……利用自然角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 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例自然角设置一块小菜地, 共分成三大块:沙子、木屑、土壤。提供相同的种子让幼儿种, 每天护理并观察种子在不同土地里的生长情况。以这样的形式让幼儿在很自然的氛围中探索科学的奥秘, 可以激发和培养其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指南》科学领域指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这就是说, 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已由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转向注重儿童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在组织各种活动中, 应充分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探寻结果, 教师在这过程中则充当指导者的身份。例如:《拱形的秘密》, 让幼儿通过试验探索用相同大小的纸皮做成的拱形桥和平板桥各能承受几本相同重量的书?拱形与直线所能承受的重量有什么不同?在日常生活中, 有哪些建筑用到了拱形的原理?通过这一活动, 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 注重幼儿的探究欲望, 结合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机渗透

教育是存在于生活各个方面的, 如怎样快速地把钉子从沙子中全部找出、水往哪里流、运动后的感觉等等。我们除了在一日生活中进行有机渗透外, 还要注意发现、支持并引导幼儿自发地探索活动, 对于随时出现的探究兴趣和关注的事物, 应及时地进行探索、引导。例如:一次玩沙活动, 我打开水龙头浸湿沙子, 当孩子们看见一大股水流瞬间变得无影无踪, 都很奇怪, 便一起讨论起来:水怎么没了?是被沙子吸走了?……见此, 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 而是让幼儿挖开沙子, 看看沙池底有什么?再用力抓一把沙子, 会发现什么?通过让幼儿带着问题动手验证自己想法, 依据观察的事实得出结论, 并在同伴间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的形式, 使幼儿很直观地了解到沙子到底会不会吸水。

三、帮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

成功能给幼儿带来愉快。儿童如果很少或长期得不到成功的经验, 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要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应该认真观察和倾听, 了解幼儿有哪些需要, 及时地提供给他们所需的材料。

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很多种: (1) 让幼儿体验由自己努力而获得的胜利, 如让鸡蛋在水里浮起来, 幼儿必须不断地往水里加盐搅拌, 直到鸡蛋上浮, 试验的成功让幼儿感觉到他们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获得胜利的, 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发现的乐趣, 成功的快乐。 (2) 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 如种植园里的蔬菜成熟了, 把它们摘下来, 送到厨房里炒, 让每个幼儿都来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 他们都会争着吃, 哪怕是自己不爱吃的菜。因为这些都是他们每天浇水、每天管理下长大的。这种体验会在幼儿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而使他们更乐意地参与到活动中来等等。

总之, 在组织科学活动时, 必须实施以幼儿主动探索和学习为基点的科学教育的组织策略, 使幼儿从教师控制和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 真正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和学习者。

摘要:科学教育既是传授科学知识, 掌握科学技术的教育, 更是训练人的科学思维方式, 提高整个民族科学素养的教育活动。要让幼儿喜爱并能主动参与到对科学的探究, 首先必须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园现有资源及各个环节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成功能给幼儿带来愉快, 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应该认真观察和倾听, 帮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

关键词:幼儿,科学活动,组织策略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

[3]教育导刊 (下半月) , 2013 (5) .

幼儿园音乐教育策略(完成) 篇5

论文

幼儿园音乐教育策略

专 业:学前教育 作 者:白雪

准考证号:088108100558 指导教师:张莅颖 是否拟申请学位:是 联系电话:*** 完成日期:2011年7月5日

幼儿园音乐教育策略

白 雪

【摘 要】在人的一生中,幼儿期是最重要的阶段,而幼儿期的音乐教育对人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幼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理念和人才市场的需求。提高幼师的整体素质,突出幼师音乐教育的师范性已成为现代幼师音乐教育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幼儿园 音乐 教育 【目 录】

一、幼儿音乐教育中音乐题材的选择

二、幼儿音乐教育应寓音乐教育于情景之中

三、幼儿音乐教育中角色的转换

四、幼儿音乐教育中赋予音乐以色彩

五、幼儿音乐教育的关键是培养音乐情趣

六、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保证是语言的开展

七、幼儿教师应具备的音乐素质及修养

音乐是人类生活的反映,人们用音乐抒发情感,用音乐愉悦生活,音乐能带给人们美感,使人们获得高尚的情感。音乐有益智的功能,能集中注意、激活思维、丰富想象的作用,可以促进幼儿智慧发展;音乐有调节情绪的功能,其情感性特征能给幼儿增添兴奋情绪的积极动力;音乐有审美功能,能给予幼儿美的享受,美的音乐能够使幼儿情绪高昂地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但是,如何掌握幼儿音乐教育的特点,采取正确的方法,有效地开展幼儿音乐教育,是摆在幼儿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经过几年的

音乐教育实践,我深深感到发挥音乐教育特点,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是幼儿音乐教育成败的关键问题。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种实施方式,在幼儿园教育工作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幼儿年龄偏小,各方面的能力都还没有发展起来,如果要对幼儿实施较深层次的教育影响只能是一种设想,而无法真正施行。但是,人类对于音乐的敏感却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所以通过音乐的影响达到教育幼儿的目的是一种较为可行的办法。“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音乐教育活动使儿童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幼儿音乐教育主要是培养幼儿对唱歌、旋律、倾听等音乐内容的兴趣和热情,教给幼儿感受和表现音乐美的方法、手段和途径,使他们有能力以声音、节奏为手段去表现所感受到的音乐情感,并能够富有热情、表现力和创造性地进行表演。那么,如何才能让音乐教育在幼儿当中发挥作用呢?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幼儿音乐教育中音乐题材的选择

幼儿音乐教育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的灵活性,老师可以根据小集体中孩子发展的特点,适当选择教学内容,这就为老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很多便利。针对幼儿好动但动作并不平稳、喜爱模仿但经验并不丰富等特点,我们在选择音乐内容时可以适当考虑那些易于表现的、旋律感、节奏感较强的作品,最大限度地感染幼儿,调动幼儿的情绪,吸引幼儿初步的注意力。这样,活动才能较好地继续下去。

二、幼儿音乐教育应寓音乐教育于情景之中

为音乐作品创设一定的情景,将抽象的音乐形式以可听的、可视的、可说的、可演的形式展示给幼儿,有利于帮助幼儿理解

音乐,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而接受它。如教幼儿学习歌曲《猪小弟》,老师若只是按传统的方法教幼儿打打节奏、按节奏套歌词,老师教唱、幼儿学唱,势必提不起幼儿的兴趣,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是非常困难。但如果换一种方式,老师先不急于让幼儿了解歌曲的旋律节奏,而是通过创设情景,让幼儿了解“猪小弟”这个形象,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而模仿角色。这样,在教学活动中,幼儿将不仅仅是在学习唱歌,而且还在享受唱歌,因为他们不再是被动群体,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孩子高兴,老师也轻松。

三、幼儿音乐教育中角色的转换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老师最容易走的误区就是太强调自己是一位老师,于是在实施活动时,拼命地按照计划操控活动的发展,希望最大程度的达到教学目的,而在很多方面限制了幼儿,让幼儿的情感没能得到释放。其实,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老师完全可以将主动权交给幼儿,让幼儿充分体验音乐带来的欢乐感受。很多时候,我们在教给幼儿一首歌曲,或是一个小律动时,老师总是花尽心思,事先编出一些舞蹈动作等,然后在活动中灌输给幼儿。

这样做到底是利是弊呢?从比较科学的角度来说,这样做的后果是限制了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想象,是弊大于利。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阅读到相关方面的一些书籍,才发现到自己也是多次走进这样的误区。于是,我努力尝试把主动权交给幼儿。在学习歌曲《蝴蝶找花》这首歌曲时,我改变以往自己编动作教给幼儿的方式,而是让幼儿自己创编动作,表现蝴蝶飞舞、玩耍的情景。为了让幼儿能自己创编出比较符合音乐内容的形体动作,我设计

了一个关于蝴蝶的故事,并让幼儿成为故事中的主角“蝴蝶”,随着情节的发展变换动作。结果,孩子们出人意料地表现出少有的兴趣,他们自己创编的动作更让我感到惊奇不已!所以,相信孩子,给孩子自由想象的空间,实施音乐教育将能事半功倍。

四、幼儿音乐教育中赋予音乐以色彩

孩子天生就对颜色非常的敏感。给他们一些五颜六色的画笔、一张白纸,让孩子尽兴涂画,是他们最热衷的活动之一。如果在音乐教育中抓住了这一点,也能让我们的教学活动变得轻松而多彩起来。一个音乐活动结束以后,孩子学会了一首歌曲,或者是一个舞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我们不能停滞。给孩子连续的想象,延伸音乐的感染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而要达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赋予音乐以色彩。在学习歌曲《彩色的世界真奇妙》后,我让孩子们描述歌曲中表现的画面,孩子们兴致勃勃,讨论越来越激烈,看孩子们的情绪上来了,我赶紧抓住机会,提出“把它们画下来”的建议,马上得到孩子们的赞同。他们一边唱着“蓝蓝的天、绿绿的草„„”,一边挥动手中的彩色笔,用心地一笔一笔勾画着,几个小脑袋还在不停地议论着该用什么样的颜色„„二十分钟左右,孩子们的作品完成了,我看到了一幅幅精彩的画面,蓝蓝的天,绿绿的草,红红的小花,五颜六色的彩虹高高架在天上„„他们的画面虽然不是很精美,甚至有些还显得有点乱,但是却将歌曲的内容出色地表现了出来。孩子们骄傲地举起自己的画,用手点着画面摇头晃脑地唱了起来。以后,他们常常会翻出这些画来,对着画面猛唱“蓝蓝的天、绿绿的草„„”。更有孩子在看一些图画书的时候,居然也会跟着画面自编自唱。

五、幼儿音乐教育的关键是培养音乐情趣

(一)遵循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是对幼儿进行的音乐启蒙教育,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培养和发展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如采用音乐游戏的形式,选取适合幼儿的音乐教材,带孩子在音乐的伴奏下,动手、动脚、动口做一些活泼有趣的活动。幼儿只有在兴趣性较强的音乐活动中才能真正喜欢参与音乐活动,感受音乐的情趣。因此,在音乐教育中,小班可采用活泼愉快的音乐游戏活动,如《走路》。中大班可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情绪,记忆音乐的旋律,使他们真正随着音乐的内容,情绪变化做游戏,如《谁的尾巴灵》。幼儿在听听、动动、说说中,培养和发展了音乐听觉能力,音乐的记忆能力和动作的协调能力。另外,在选取音乐教材时,必须注意既有教育意义又有趣味性,这样才能吸引幼儿。

(二)通过节奏训练,培养音乐情绪

幼儿活泼好动,总是蹦蹦跳跳闲不住。节奏性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活动。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拍手、拍腿、拍脚等动作来进行节奏训练;另一方面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些打击乐器,引导他们在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和运用乐器演奏活动中感受节奏性活动的兴趣和美感。

(三)培养幼儿听觉的尝试

人们用听觉感知音乐,一切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唱歌要用听觉辨别、检验、校正歌唱的音调是否准确,声音是否动听,吐字是否清楚,节奏是否正确,歌唱的情感表达是否感人。舞蹈要用听觉感知音乐的节奏和音乐的起、止,才能随音乐合拍地跳

舞,并随音乐的起止而起止动作;用听觉感受音乐的情绪情感,才能用舞蹈动作表达情感。音乐欣赏则更要用听觉去感知、辨别、想象、领悟音乐的艺术形象和情感内涵。音乐是用声音塑造艺术形象,通过听觉在头脑中唤起联想、想象中的形象。听觉形象不像视觉形象那么具体可见,因此。在音乐欣赏中首先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基本情绪和情绪的发展变化,联系有关音乐的生活体验,唤起联想、想象中的形象,帮助幼儿感受音乐的艺术美,进而领悟其情感内涵。听觉是接受音乐教育的“窗口”,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应当重视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听觉。

第一次尝试:

让幼儿听辩硬币、米、木珠、小纸片在饮料瓶子里发出的声音

操作活动一:听辩硬币在旺仔牛奶瓶中发出的声音。师:(1)这是谁的家?(小狗的家并提醒幼儿刚、狗问好)小狗家里有什么?(旺仔牛奶)里面装的是不是旺仔牛奶呢,请小朋友们不要打开盖子,去摇一摇、听一听,听出来马上告诉老师,看谁最能干。

(2)幼儿操作。摇旺仔牛奶瓶,听辨硬币发出的声音。提问:

你听出来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个别回答,证实正确答案后集体练习句子:这是硬币发出的声音)操作活动二:听辩米在胖大海瓶子里发出的声音。

(1)教师带幼儿到“小兔家”。(提醒幼儿向小兔问好)提问:

小兔家里有什么?(胖大海饮料瓶子)里面会是什么呢?请小朋友摇一摇,听一听,听出来再告诉大家。

(2)幼儿操作,摇摇听辨米发出的声音。

师:你听到什么声音,可能是什么东西发出来的?(幼儿自由回答,最后请一名幼儿打开盖子,证实里面是米后,集体练习:这是米发出来的声音)操作活动三:听辨木珠在八宝粥瓶子里发出的声音。

(1)带幼儿到“小鸡家”。(提醒幼儿向小鸡问好)

师:小朋友快来,小鸡家到了,小鸡为我们准备了很多礼物,会是什么呢?(幼儿自由回答)请你们听一听,到底是什么?

(2)幼儿操作,摇一摇、听一听,木珠在瓶子里发出的声音

师:这是什么发出来的声音?(个别回答,请一名幼儿证实,集体练习:这是木珠发出来的声音)第二次尝试: 听辨打击乐器的声音

1.导语:小朋友的小耳朵真灵,把瓶子里的东西发出的声音都听出来了,现在我们再来听一听,这些是什么声音? 2.操作:老师在背后分别敲打木鱼、小铃、铃鼓等打击乐器,让幼儿猜,猜中后出示实物,和幼儿一起拍节奏。3.小结:这些都是打击乐器,是用来为歌曲伴奏的。

第三次尝试: 用饮料瓶为曲子伴奏

1.师:(指着小动物家里的饮料瓶)这些饮料瓶子里放了东西后也可以作为打击乐器。

2.(放录音)教师示范为曲子伴奏一次。(用饮料瓶)

3.幼儿每人到小动物家拿两个饮料瓶,跟老师一起为曲子伴奏一次,伴奏两次后,跟老师边摇瓶子边出活动室。

通过这一系列的听力活动,孩子们不仅知道了乐器的组成,学会乐器是怎样制作的,用什么材料制作乐器;还训练了幼儿的听力。幼儿的声音器官稚嫩、尚在发育初期,听觉分辨能力的发展也是一个逐渐精细的过程,而这些活动循序渐进的对幼儿进行启发和引导,再加上幼儿本身对鲜明而有特点的节奏、音响和舞蹈律动就具有浓厚的兴趣,满足了孩子们探究的欲望,增加了孩子对音乐的兴趣,使他们在玩中学习。

随后我们进行了后测,班里幼儿的听力有显著的提高。有百分之八九十的幼儿能够准确的听出特殊的声音是由什么样的乐器发出的,百分之十一的幼儿错了1-2个。

六、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保证是语言的开展。

音乐和语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首活泼、动听的歌曲往往就是一首首好的儿歌、诗歌;一首首优美、诙谐的乐曲都好象讲述着一个个有趣的故事。音乐教学不仅能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而且能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和协发展。其中,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是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保证,我们应该寓语言于音乐教育之中。

首先,我们在进行音乐教育时,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在幼儿听完一首歌曲或乐曲后,教师应及时鼓励幼儿读者讲讲自己的感受和对作品的理解。这样,既增加了幼儿表达的机会,又满足了他们表达的愿望,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能力。

其次,要把握好尺度,即在进行音乐教学活动时,要正确处理好音乐与语言的关系。如在新授歌曲“小树叶”时,先和幼儿

玩一个语言游戏,让幼儿扮成一片片小树叶,教师扮成“秋风”,“秋风”一吹,“树叶”就到处飘呀飘,当风停止时,让他们说一说,这片小树叶离开树叶妈妈后飘到了哪里?有的说,我飘到了小河里,有的说我飘到了草地上„„这个游戏是为学唱歌曲服务的,因此玩的次数要恰到好处,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再次,要做到有机结合,要努力将发展语言 能力有机地渗透到音乐教育中。如:欣赏二胡曲“赛马”,当幼儿初步感受了音乐所描绘的节日赛马的欢快、热烈的景象后,让幼儿根据音乐进行自编故事,互相讲述,这就给幼儿创造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和说话的语境,幼儿可以凭借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编出自己喜欢的小故事。这使幼儿享受到了表现自我的乐趣,同时发展了幼儿的语言。总之,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不应局限于音乐课中,应渗透于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当为幼儿创造多样化的环境,使幼儿的生活、游戏、劳动都有优美的音乐伴随,美化幼儿的生活,美化幼儿的心灵。

七、幼儿教师应具备的音乐素质及修养

(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及修养

具有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思想境界。这是一名老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首要条件。最基本的就是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如果身体都罢工了,那有再多的教育理念也很难实施实现。只有身体好,才能给孩子们带来生命的活力,更好地投入到教育工作当中去。不仅需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健康的心理。身体、心理都健康才能被称为一个真正健康的人。为人师表,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孩子们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老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的方方面面。

(二)具备广博的知识体系和文化素养

音乐既是技能性教学,又是知识方面的教学。要有广博的知识体系,包括教育理论知识、音乐学科相关的文化知识、与艺术相关的知识。我国早期的“乐教”就是“歌、诗、乐、舞”的综合活动。古代艺术活动中的语言、歌唱、舞蹈都是自然地结合。教师只有熟悉并掌握诗歌、戏剧、影视方面的基础知识,用自己的学识影响孩子们,使他们对各艺术共通的特征都有所了解,提高孩子们的整体艺术素质。

(三)复合的音乐专业技能

幼儿教师应具有扎实、广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这是胜任教学工作的基本保证。幼儿教师必须掌握声乐、器乐、音乐理论欣赏及其组织辅导各种活动的有关知识和技能,技能掌握的越多越好。既要有一般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又要有音乐专业工作者部分素质与能力。在音乐学科领域中,“唱、弹、跳”是所有教师应具备的三大基本功。“唱”即歌唱能力和自弹自唱能力。“唱”在音乐教学中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激励性。歌唱教学是训练学生的音乐感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音乐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地范唱能给学生带去最直接的美的感受。“弹”即键盘弹奏能力和即兴伴奏能力。只有具备娴熟的、能为各种风格的歌曲伴奏的即兴能力,才能组织好课堂,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跳”即舞蹈表演能力。《新课标》强调师生的互动性,使整个课堂处于一种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中。教师的舞蹈表演能力对于音乐活动呢课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抓住幼儿活泼好动喜欢模仿的特点,从而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来引导学生体会音乐、表演音乐,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音乐是一门技能性较强的学科,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教师除了要重视原来的专业技能之外,还要逐渐掌握合唱指挥、乐器演奏以及音乐创作等复合的专业技能。

除了专业技能外,还要具备广博的知识体系,包括教育理论知识、与音乐学科相关的文化知识、与姊妹艺术相关的知识。我国早期的“乐教”就是“歌、诗、乐、舞”的综合活动。古代艺术活动中的语言、歌唱、舞蹈都是自然的结合。教师只有熟悉并掌握诗歌、戏剧、影视方面的基础知识,以此触类旁通,使学生逐渐对个艺术共通的特征有所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艺术素质。

(四)及理由而主动、自信的参与活动

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总有一部分幼儿老当演员,一部分幼儿老当观众。那些天赋好的幼儿经常有机会表现,而那些条件较差的幼儿却因自卑而不敢表现。如果我们任其自然,这部分幼儿不仅失却了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机会,还可能导致一定的心理缺损。我们应将音乐活动作为手段,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基于这一思考,我设计了小步递进的“阶梯”,提出合适的要求,尽可能使教育个别化,使每个幼儿都能按各自的步调发展。如我设计了起步较低、由易到难的系列节奏游戏:听着小铃和拍拍手(即模仿小铃节奏拍手)。大鼓和小铃(即以跺脚方式模仿大鼓节奏,以拍手方式模仿小铃节奏)。机器人(即听辨钢琴的低音区和高音区,并分别用跺脚和拍手表示)。小手小脚(即根据图谱上的小手、小脚标志,随音乐用小手、小脚表现相应的节奏)。这组游戏的技能要求并不高,目的是让幼儿轻松自然地走进音乐活动,在难度不高的艺术表现中体验成功。

另外,在音乐活动中,我尽可能给每个幼儿当领头人的机会,如让幼儿担任指挥、领唱、领奏等,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树立自信心。

(五)注重幼儿的探索发展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能激发智慧潜力,培养内在动机,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技巧以及记忆的保持。由于幼儿年龄小,坚持性与忍耐性较差,不能长时间在看不到进步的情境中探索,因此我们应有目的创设环境,以激发其探究内驱力。如在幼儿认识切分节奏(|XXX|XXX|)的过程中,我引导幼儿按以下步骤积极探索:组织幼儿做“拉绳”及“划龙船”游戏,寻找|XXX|的感觉,表现“加油呀”处的语言节奏。引导幼儿寻找周围是否有这样的节奏。如妈妈牙疼时边捂着脸,边说“|喔唷哇|喔唷哇|”老爷爷拔萝卜时“|哎唷嗬|哎唷嗬|”地用力等。此外,我还让幼儿敲击装有不同水量瓶子、碗或盒,使其感受到声音是有高低区别的;让幼儿在“小动物找家”游戏中听辨MI、SOL、LA的音高,获得良好的音准感。

(六)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在音乐活动中,不能只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引导幼儿去表现美、创造美。如用作画形式表示MI、SOL、LA的音高时,有的幼儿画了一台电视机,其中天线是LA,开关是SOL,机脚是MI;有的幼儿画了一条吐泡泡的小金鱼,小泡泡是MI,中泡泡是SOL,大泡泡是LA,它们唱着356356|356356|的歌„„面对这些稚拙的创造,我都予以肯定、鼓励,并引导他们当众表现。

在此基础上,我为幼儿创设了宽松的环境,由浅入深地引导创造,展示自己的才能。从改编歌词、敲奏简单乐句开始,发展到为

图片故事配音乐、创作乐曲、编动作等,激励幼儿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努力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音乐教育是音乐艺术与幼儿教育的交融。音乐是幼儿园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音乐可以陶冶孩子们的性格、情感,还可以开发孩子们的智力。音乐有益智的作用,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激活孩子们的思维,发展孩子们的语言,丰富孩子们的想象,促进孩子们智慧的发展。音乐有调节情绪的作用,能给孩子们增添兴奋情绪的积极动力,使孩子们精神上得到快乐的满足,愉悦心情。音乐还有审美功能,给予孩子们美的享受,美的音乐可以使孩子们情绪达到沸点全身心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去。听到相同的音乐,孩子们会做出不同的表现,孩子们接受音乐的角度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不同,想象力也不同,所以音乐教育还可以培养、训练孩子们的想象力。孩子们之所以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手舞足蹈,说明孩子们对音乐纯天然的热爱和向往。每个孩子都需要音乐,每个孩子都有接受音乐的愿望和要求。因此,音乐幼儿教育在孩子的童年时光里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我们要多动脑,多探究。争取给幼儿的人生最初阶段以最好的音乐启蒙教育。

【参考文献】

幼儿科学教育策略 篇6

儿童学习科学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做中学(在直接感知、观察、摆弄、操作物质材料中学习)、主动学(在主动状态下学习)、过程学(在操作过程中学习)、多样学(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多样发展)、共同学(在与同伴、老师、成人交往中学习)等。从本质上说,幼儿学习科学的过程,是认知的、运动的、情感的、社会的多方面经验的主动建构过程。

一、激情引趣,抓住幼儿自主探究的契机

幼儿的发展是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孩子来说,世界是五彩画卷,他们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差,极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环境中的变化都是幼儿注意的方向。因此,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科技环境,帮助幼儿主动地学习,满足他们的探索要求。教师注重美化活动环境,让墙饰与本班的科学教育目标相结合,真正成为对幼儿科学教育的良好环境资源。例如,在开展“车子叭叭叭”这一主题活动中,幼儿和老师共同收集各种汽车的图片、幼儿把自己的玩具汽车带来一起布置环境,让孩子们通过不同的形式了解交通工具,置身于奇妙的汽车城里。

科学活动十分珍惜儿童的好奇心,首先我们要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周围某一件物品、某一种自然现象,或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某一件事,鼓励孩子提出问题。例如;在关于“风”的活动中,教师先带孩子在户外玩风车,让幼儿站着吹风,迎着风跑,顺着风跑,孩子们发现风车有时转,有时不转,有时转得快,有时转得慢。当幼儿产生了问题后,再引出关于“风从哪里来”的探索话题。同时在开展活动时教师应创设一种宽松、自由、和谐的心理环境,以不同方式和内容多鼓励、赞扬幼儿,使孩子感到被承认的快乐。

二、提出设疑,引领幼儿自主探究的方向

在开展科学活动之初,教师可适时地设置疑点,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操作活动。教师并不直接告诉孩子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他们自己探索,先猜想可能出现的结果,并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样做可以引导幼儿在动手之前先动脑,增强其行动的计划性,使操作活动有明确的指向和目的。

三、动手操作,丰富幼儿自主探究的经验

科学知识是深奥的,科学技术是复杂的,对于幼儿来说,如果远离他们的经验、感受,他们就难以理解。我们就充分挖掘教育内容的可操作性,尽可能设计拟人化的形象,引导他们参与操作,这是幼儿科学活动的一个主要环节。根据活动内容,让幼儿至少两人或三至四人组成小组,自己选取操作材料动手操作,不断进行调整,并最终完成操作。操作的目的是证实或推翻操作前自己提出的假设。从小长期接受这种训练,将有助于幼儿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提高。我们以“风从哪里来”的活动为例,带着问题与假设,孩子们开始了探索活动。他们和教师一起找来各种物品,有吹风机、气球、气筒、手动鼓风器、笛子、塑料吹气管子等,使用各种物品去探索。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证实了自己的假设,产生了成功后的兴奋。也有的孩子操作结果不尽满意,却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在操作活动中,鼓励幼儿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使自己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孩子的这些体验将成为今后学习探索的原动力。小组活动中的幼儿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这样有助于他们互相促进,增强团结协作的能力。

四、记录信息,交流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

在操作过程中及结束后,幼儿要详细地将操作过程与结果记录在操作记录本上,记录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用数字表格、符号标记、也可以画成图。例如在“好玩的水”这一活动中,幼儿通过一次次的动手操作后,知道物体的沉浮、水的流动、水能溶解物质,体验玩水的乐趣,幼儿自己尝试用教师提供的物品图片,记录下沉浮、溶解的物质。有时是由孩子复述自己的符号标记,由教师记录下孩子的话。操作记录本人手一册,并长期使用和保存。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幼儿可以看到自己在不同时期所做的操作记录和当时的想法,这会引起他们不断地反思。因此操作记录不仅是幼儿学科学的记录,也是他们成长的真实记录。

五、表达交流,分享幼儿自主探究的感受

科学发现是一个交流过程,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不仅要自己动手操作,自己验证假设,自己得出结论,还要能够用准确的、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述,与同伴交流获得的经验。在操作结束时,要进行小组或全班集体讨论,每个操作结论还要经过同伴的质疑。在认识“小兔子“的活动中,让幼儿说说小兔子的形态、特征,让他们通过交流探索知道小兔子的生活习性,并学习用完整的句子表达,对表达不清的幼儿也应认真倾听并在鼓励的同时帮助他们表达清楚。通过相互交流讨论获得新经验,感受愉悦的情绪,增强自信心,就能有力地促进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的发展。这个环节进一步加深了幼儿对研究本身的认识,同时也使他们学会了相互交流与分享经验,相互尊重与合作。

科学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提高。通过科学教育中教师教育观念的变革,引发幼儿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读”科学转向“做”科学,使幼儿逐渐养成客观、缜密、谨慎、质疑的良好思维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尊重他人、实事求是、乐于合作的科学态度,养成积极面对人生的科学生活方式,从而实现科学教育价值观的根本性转变,使科学精神真正进入幼儿心灵,培养其良好的科学素养,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假期教育策略创新浅析 篇7

一、幼儿假期教育现状

1. 家庭教育方式。

每到放寒暑假, 很多家长就会为如何做好幼儿的假期教育而发愁。由于家长的教育理念、文化素质以及家庭的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差异性, 导致幼儿的家庭假期教育情况千差万别。根据家庭假期教育方式的不同, 幼儿的假期教育现状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

(1) 放养式。

即幼儿放长假了, 但家长都在上班, 无法抽出时间照顾和教育幼儿, 只能将幼儿“放养”, 缺少学习和游戏活动内容安排, 任由幼儿整天在家自由玩耍。特别是那些出身于农村和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幼儿, 一旦放假了, 他们就很有可能变成“野孩子”, 整天无人管教。

(2) 圈养式。

那些经济条件较好又非常重视幼儿早期教育的家长, 一心想着不能让幼儿输在起跑线上, 往往利用寒暑假, 自作主张替幼儿报上好几个兴趣班, 使得幼儿每天忙于“赶场”, 参加诸如外语、美术、舞蹈、乐器演奏等各种兴趣班的学习, 导致幼儿被“圈养”起来, 失去了享受丰富多彩的假日活动的快乐。

(3) 开放式。

即家长自身知识文化水平较高, 具有一定的幼儿教育理论知识, 在生活中能够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遵循幼儿的年龄特征, 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的假期生活, 寓教于乐, 让幼儿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自主地接受教育。

2. 幼儿园教育方式。

当前, 幼儿园依照执行中小学放寒暑假的制度, 每年统一放寒暑假 (指公立幼儿园) , 幼儿的假期教育工作只是作为学期末的扫尾工作, 从教育管理者到一线教师在思想上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一般认为:放假了, 幼儿的假期教育问题就是家庭的责任, 与幼儿园和教师无关。现有的幼儿园 (指公立幼儿园) 假期教育工作方式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 注重幼儿假期安全教育。幼儿安全责任大于天, 每到放假前, 幼儿园一般都会召开专项幼儿假期安全教育工作会议, 指导教师做好班级幼儿的假期安全教育。常见的做法是:班主任在家园栏内贴一份《假期幼儿安全工作须知》, 提醒家长在放假期间必须做好幼儿安全教育, 保障幼儿的生命安全。幼儿安全教育的内容包括交通安全、坐车安全、外出游玩安全、用火安全、用药安全、用电安全等。

第二, 轻视幼儿假期学习指导。学期结束, 幼儿教师一般都不会对幼儿的假期学习提出相关要求, 也不会对家长的假期教育方式进行适当指导。但有些教师会向幼儿及家长专门布置一份假期作业, 内容包含:幼儿要做的作业题和家长需要配合的工作。据了解, 绝大多数幼儿园对幼儿假期学习不作统一规定和要求, 是否给幼儿布置适量的假期学习任务, 完全取决于教师个人的敬业精神和对幼儿假期教育的理念。

二、幼儿假期教育存在的问题

1. 从家庭来看, 幼儿假期教育主要缺乏科学性, 具体体现出三方面问题。

(1) 疏于教育, 营养不足。由于家长在假期内不能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要求, 为幼儿提供相应的学习与活动机会, 幼儿长时间处于放任自流的生活状态中, 造成“零教育”、营养不足的现状, 致使幼儿在学习兴趣、行为习惯、能力发展等诸方面均会出现停滞甚至倒退的现象, 最终影响幼儿个性健康发展。

(2) 过度教育, 营养过剩。部分家长过于偏重幼儿知识技能培训, 不尊重幼儿的主体需求, 擅自为幼儿报多个兴趣培训班。在家长的“高压”手段下, 幼儿就像笼中鸟, 失去了自由玩耍、自主学习的自由, 每天奔波于各个兴趣班之间, 结果身体累坏了, 有些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这种“消化不良”的教育状态, 使幼儿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中, 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3) 无人看管, 易发事故。幼儿年龄小, 安全意识弱, 自我保护能力差。因幼儿无人看管, 常因贪玩或不懂事, 造成溺水、烫伤、摔伤等意外伤害事故。每年寒暑假, 全国各地因“放养”而发生的儿童意外伤害甚至意外死亡的事件令人震惊。

显然, “放养式”和“圈养式”的假期教育均存在很大的弊病, 只有“开放式”的假期教育, 才能让幼儿真正度过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假期生活。

2. 从幼儿园来看, 幼儿园传统的假期教育方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各界对高品质幼儿园教育服务的需求, 也不能适应学前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时代步伐。

具体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1) 单向指令, 缺少交流。幼儿园的假期工作内容一般包括:幼儿安全教育和幼儿的假期学习, 假期工作一般由班主任教师直接向幼儿和家长作口头或书面布置, 教师与家长之间缺乏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 教师对家长在幼儿假期教育方面产生的困惑不具有指导意义。现实中, 往往出现幼儿的假期教育和幼儿园内教育产生脱节或偏离的现象, 难以形成家园共育, 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师假期教育工作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是分不开的。

(2) 统一要求, 缺乏个性。假期作业的内容统一布置, 幼儿不能根据自己的特长自由发挥, 难以充分展示幼儿的个性特点和能力发展。

(3) 消极接受, 缺少激情。无论是假期幼儿安全教育, 还是幼儿假期作业布置, 家长代表受教育方, 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一面, 一些家长难免产生消极心态, 简单地指导幼儿完成作业, 能对付交差即可, 遑论积极配合幼儿园教育, 有效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发展。

显然, 这种“单向指令式”的幼儿园假期教育是传统的、低效的。

三、幼儿假期教育策略创新

1. 教师策略创新:“书信———温情交谈”。

幼儿教师, 特别是班主任要勇于打破常规, 创新假期教育策略, 结合本班幼儿实际, 为家长提供一份切实可行的幼儿假期教育计划。基于这种教育理念, 笔者在假期教育工作策略方面做了大胆尝试。

创新一:书信交流。学期末, 笔者以朋友的身份为全班幼儿每人写了一封信, 在书信中与幼儿温情谈话,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幼儿参与各种假期活动的强烈愿望, 调动起家长和幼儿的积极情感, 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这种充满温情的书信交流, 就像一剂催化剂, 既增进了师幼之间的感情, 促进教师和家长之间交流和合作, 还引发家长对幼儿假期教育重要性的重新思考, 对家长的假期教育方式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创新二:个性化作业设计。在信的结尾, 笔者有意设计能体现幼儿个性、有发挥空间的假期作业。作业内容多样, 不设统一的具体要求, 完全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让幼儿结合自身的能力进行合理的选择。比如:有运动锻炼的, 有表现技能技巧的, 有表达情感的, 有亲子合作的, 还有社会实践的……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其中几项来完成。

2. 幼儿园策略创新:“办班———贴心帮困”。

近些年来, 为了帮助家长解决幼儿“假期教育难”的实际问题, 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加入开办“假期班”的行列。幼儿园在放寒暑假期间, 继续为幼儿提供一日或者半日生活的教育教学活动。幼儿园通过开办惠民“假期班”, 把“放养式”的那部分幼儿吸引到幼儿园学习, 有效地规避了幼儿在放假期间“零教育”的生活状态, 保障了幼儿在假期继续接受教育的权力。幼儿园还开办各种“兴趣班”, 培养幼儿在绘画、舞蹈、手工制作等各方面的兴趣爱好, 以满足更多家长和幼儿对假期学习多样化的需求。

“假期班”的推出, 增强了幼儿园的服务功能。既减轻了年轻家长因工作原因而无暇教育孩子的精神压力, 给家庭带来了不少便利;又丰富了幼儿的假期生活, 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真不愧为一项“一举三得”、“利园惠民”的好举措。

3. 家庭策略创新:“体验———亲情互动”。

家长如果过分寄希望于学校教育, 幼儿的生活空间仅局限于家庭和幼儿园, 使得幼儿接触自然和社会大环境的机会太少, 那么, 幼儿在社会情感方面的发展难免就要受到影响。放假期间, 有条件的家长应该创造多种机会, 让幼儿亲近大自然和社会, 充分挖掘自然和社会资源的教育价值, 科学、合理地为幼儿安排丰富多彩的假期活动, 使幼儿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自主地接受教育。具有代表性的幼儿假期活动内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 阳光运动, 增强幼儿体质。

放假期间, 家长应该合理安排幼儿进行户外运动, 鼓励幼儿大胆参与多种体育运动, 比如踢球、骑车、轮滑、跳绳、钻爬、跑跳等等, 从小培养幼儿的运动兴趣, 提高孩子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 促进骨胳生长, 增强幼儿体质。

(2) 游历山水, 陶冶幼儿情操。

风和日丽的天气, 家长带幼儿走入田野, 走进山林, 游览风景名胜, 观赏江河湖海等等, 让幼儿从小有机会游览和观赏祖国的美好山河, 既能让孩子开阔眼界, 增长见识, 又能陶冶情操, 激发情趣。

(3) 参观博物馆, 启迪幼儿心智。

家长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 选择适合的展馆, 经常带幼儿参观各种各样的博物馆。参观博物馆, 就像是为幼儿打开了无数知识的窗口, 幼儿见多识广, 眼界开阔, 思维活跃, 兴趣广泛, 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参观美术馆, 感受艺术魅力。

为了培养幼儿的美术修养, 上兴趣班、请家教已成为众多家长的共识, 但习惯带幼儿上美术馆参观的还不多见。其实, 利用假期多带幼儿参观美术馆才是引导孩子走进艺术殿堂的最佳途径。

(5) 走进图书馆 (书城) , 探寻知识的宝藏。

幼儿安全教育策略问题研究 篇8

关键词:幼儿安全教育,幼儿,幼儿园,情境教学

幼儿时期是人的一生中, 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这个时期所形成的思想和习惯将会对幼儿一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幼儿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 对自己的一些行为或者一些事件没有产生一定的预知能力, 从而引发各种危险事件, 因此, 加强对幼儿的安全教育十分重要。

一、当前我国幼儿安全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 幼儿安全教育策略忽视了幼儿的性格特点

安全是幼儿教育中的重点内容, 很多幼儿园都将安全教育作为幼儿教育中的重点内容。但是一些幼儿园在幼儿安全教育的过程中, 忽视了幼儿的性格特点, 安全教育的方式较为单一, 幼儿的学习兴趣较差, 无法产生安全教育的理想效果。

2. 幼儿安全教育策略忽视了幼儿的认知能力

幼儿的认知能力有限, 在幼儿安全教育的过程当中, 教师仅仅是通过“小心摔倒”、“不要玩火”等叮嘱, 很难产生预期的安全教育效果。因为幼儿不明白其中包含的道理和会带来的危害, 所以需要结合幼儿的认知能力开展幼儿安全教育活动。

二、幼儿安全教育的策略

在幼儿安全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借助童话故事, 激发幼儿安全意识;结合现实生活, 提升幼儿防护能力等方式来开展。

1. 借助童话故事, 激发幼儿安全意识

在幼儿安全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 指导幼儿进行安全知识的学习。幼儿通常比较喜欢童话故事, 在幼儿安全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借助幼儿喜爱的童话故事, 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 将童话故事和幼儿安全教育相结合, 在充分激发幼儿安全知识学习兴趣的基础上, 达到幼儿安全教育的理想效果。例如在幼儿安全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借助《鲁鲁的鼻子》这个故事, 为幼儿讲小猪鲁鲁将豆子、纽扣等东西往鼻子里塞的习惯。小猪鲁鲁喜欢将任何东西向鼻子里塞, 但是当呼吸困难的时候, 就会用手去掏, 结果就会越掏越深, 最后鼻血也流出来了, 在医院的救治下, 才得以脱离危险。教师可以在为幼儿讲完《鲁鲁的鼻子》这个故事之后, 提问幼儿“小猪鲁鲁为什么变得呼吸困难呢?”、“为什么小猪鲁鲁后来会流鼻血呢?”等问题, 调动幼儿安全教育的课堂氛围, 组织幼儿进行讨论, 在讨论中, 引导幼儿总结出“不能向鼻子中塞东西”等道理。在幼儿自主总结完成之后, 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对这个故事进行总结, 对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进行深入的分析, 并告诉幼儿“小朋友们, 我们千万不要像小猪鲁鲁一样, 什么东西都往鼻子里放知道吗?”等话语, 使幼儿能够通过故事, 明确其中的道理和危害。最后,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幼儿:“谁能告诉老师, 我们吃东西之前应该先做什么呢?”等问题, 检验学生的卫生意识和安全意识, 结合故事教学, 激发幼儿的安全意识。

2. 结合现实生活, 提升幼儿防护能力

一些教师在幼儿安全教育的过程中, 仅仅是依照安全教育材料中的内容指导幼儿进行安全知识的学习, 而没有结合幼儿的实际认知能力和实际生活, 进行安全教育指导。安全教育的意义在于使幼儿形成一定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能力[。在幼儿安全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 引导幼儿将现实生活和安全知识相结合。

例如在幼儿安全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定的情境, 比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情境, 为幼儿播放一段“小朋友玩火”的视频, 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视频, 在每一个小内容播放完成之后, 并提问幼儿“这个小朋友这么做对吗?”、“他应该怎么做呢?”、“如果是你, 你会怎么做呢?”等问题。另外, 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 组织幼儿进行着火后、地震后的安全防护演习, 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软件, 播放相应的情景视频和音乐, 模拟真实的场景, 组织幼儿进行安全防护练习, 在练习中, 使每一位幼儿都能够学会标准的安全动作, 形成正确的思维观点, 提升幼儿的安全知识和安全防护能力。影像、图片能够快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 切身体会安全的重要性, 学会自我保护的方式, 并形成一定的安全意识。

在幼儿安全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借助童话故事, 激发幼儿安全意识, 结合现实生活, 提升幼儿防护能力等方式来开展, 在充分激发幼儿安全知识学习兴趣的基础上, 达到幼儿安全教育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云赛娜.幼儿自我保护策略的研究——探寻提高幼儿自我保护认知与行为的安全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0, (04) :1-56.

幼儿园礼仪教育实施策略 篇9

针对这种普遍现象, 各地区各幼儿园纷纷举行各种形式的礼仪教育活动或是提出实施计划等对幼儿园儿童进行礼仪教育的普及工作,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 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且根深蒂固, 要想彻底改变还需要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等作更大努力。

一、幼儿园礼仪教育的内容

1. 交往礼仪。

中华民族是传统文明古国,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古代中国注重人文伦理的培养, 并规定了严格的道德规范要求所有人遵守。虽然现在我们不需要像古代那样苛刻地要求幼儿, 但是进行一定的道德规范教育是必需的。幼儿一定要树立重视文明礼仪的观念, 改变“小少爷”、“小公主”等坏习惯, 学习一定的礼貌规范, 掌握日常礼貌用语, 在家中孝敬父母, 在学校尊敬师长、友爱伙伴, 学会谦让, 与伙伴们和谐相处。

2. 生活礼仪。

生活礼仪主要包括用餐礼仪、仪容礼仪、公共场所礼仪三方面。用餐礼仪要求幼儿养成节约粮食的习惯, 保持桌面、地面等的整洁, 不挑食、不抢食、不在喝汤时发出怪声响等;仪容礼仪主要包括保持服装整洁、干净, 讲卫生, 学会规范的走、站、坐等姿势;公共场所礼仪主要包括了解并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规则, 行走时注意让路, 公交车上给老人、孕妇让座等。

3. 学习礼仪。

学习礼仪主要包括遵守课堂秩序, 举手发言, 尊重他人的意见, 观看演出时保持安静, 不乱扔垃圾等。

二、开展幼儿园礼仪教育的措施

1. 从细节入手, 开展一日活动, 将礼仪教育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幼儿从早上进入幼儿园开始就要进行学习、进餐、睡觉、游戏等一系列活动。幼儿园教师应该针对日常生活的每个环节, 从细节入手, 引导学生认识到规范的行为, 并针对幼儿容易出现的不规范行为提出更加具体、细致的要求, 引导幼儿改正。例如可以要求幼儿在校园内主动与教师、同伴打招呼, 进餐时按照一定的步骤, 保持桌面的整洁, 自觉收拾餐具, 养成擦嘴、漱口的习惯, 便后洗手, 不小心踩到别人要说对不起, 麻烦别人要说谢谢, 睡觉时间不影响他人, 等等。

2. 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融入礼仪教育。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指出:儿童生来都是好玩的, 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幼儿在游戏时往往会将积极性、参与性、主动性发挥到极致。因此, 一些包括社会道德观念在内的礼仪规范, 都可以通过设计游戏让幼儿参与进来, 在游戏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这种形式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体育游戏《跟不倒翁做朋友》, 让幼儿把不倒翁当做伙伴, 邀请不倒翁做游戏、请不倒翁到家里做客、与不倒翁一起吃饭等, 要求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一定做到礼貌、谦让, 使幼儿初步明白“你对朋友好, 朋友就会对你好;你对朋友不好, 朋友就会对你不好”的道理, 提高他们的礼仪交往能力, 还可以培养幼儿机智、活泼、外向的性格。又如幼儿园教师在培养儿童谦让精神的时候, 可以让幼儿对《孔融让梨》的故事进行角色演绎。教师首先提出孔融遇到的问题, 倾听幼儿园儿童的回答, 然后引出游戏, 随后让儿童各自扮演角色, 上演孔融让梨的故事, 最后启发儿童进行讨论, 得出同伴之间应该礼让的结论。这样的教育方式既可以使幼儿玩得有积极性、玩得有水平, 又可以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可谓一举两得。

3. 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主题活动, 让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掌握文明礼仪。

在群体生活中, 儿童往往容易受到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 不自觉地掌握文明礼仪,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 幼儿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诵读《弟子规》, 教育幼儿如何孝顺父母、诚实守信、尊敬师长、友爱伙伴, 如何读书、学习、做事等;开展“学礼貌用语, 做文明少年”活动, 培养幼儿的说话习惯, 教授幼儿文明用语, 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随时使用;开展“孝敬父母”活动, 要求幼儿回家为父母捶背, 做家务如收拾碗筷等力所能及的事情, 培养幼儿从小养成关心父母的习惯;开展“快乐学礼仪”活动, 培养幼儿“站、坐、蹲、走、递、接”等基本动作, 再进行规范的指导、训练, 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教育, 使幼儿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在开展主题活动的同时, 适当进行一些评比、奖励, 对表现好的幼儿进行物质、精神奖励, 激励获奖的幼儿再接再厉, 没有获奖的继续努力, 提高礼仪教育成效。

4. 引导家庭参与, 紧密配合, 共同进行礼仪教育。

幼儿的主要时间都是在幼儿园内, 其余时间则基本与家长在一起。为了让幼儿礼仪教育更好地进行并具有持续性, 必须让家长配合幼儿园教师的礼仪教育工作。幼儿教师应通过幼儿礼仪讲座、电话、当面交流等形式, 向幼儿家长宣传幼儿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让家长重视礼仪教育并积极配合幼儿园的工作。在家庭生活中, 家长应该像幼儿教师一样随时教育幼儿, 对幼儿的不规范行为及时作出提醒, 并促使改正。同时, 家长一定要做好模范榜样作用, 自身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文明礼仪规范, 这样可以让幼儿在模仿家长的行为时习得文明礼仪规范。

5. 在中外节日里进行礼仪教育活动。

幼儿都是喜欢过节的,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幼儿爱热闹、好奇心重等心理特点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例如, 幼儿园教师可以在父亲节、母亲节的时候指导儿童动手为家长制作一份新奇的贺卡、画一幅图等作为礼物, 写下最希望对父母说的话;提醒、督促儿童记住父母的生日, 在父母生日的时候献上自己的礼物, 并在那一天特别体贴父母, 做一些简单的事情, 让父母开心;在元宵节、端午节、圣诞节、儿童节、元旦等节日, 送给同伴亲手制作的礼物;在教师节送给教师礼物等。一定要注意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 这样可以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 体验到自己的付出让别人高兴的快乐, 养成关心他人的良好习惯。

幼儿环保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篇10

一、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 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保护教育活动, 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和环保意识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他们已有一定的认知水平, 但思维方式仍是以具体形象为主;对自己需要的、有兴趣的事物, 他们都会坚持不懈地去追问、去探索;这个时期他们主要靠模仿来学习, 只有直观的、形象的教育才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针对幼儿的这些特点, 幼儿园可以在环保教育活动中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因地制宜, 利用自身资源, 加强幼儿对环境恶化危害性的认知。

针对幼儿环保教育, 适时强化孩子们的感性认知。如乡村的幼儿园可以多带领幼儿去田间活动, 让幼儿观察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也可以让幼儿喂养小羊、小猪等小动物, 萌发保护小动物的情感。而城市的幼儿园可以带幼儿到附近的广场、街道等地方走走, 聆听喧闹的人群及汽车的喇叭声, 感受噪音的嘈杂难耐;观看工厂烟囱冲出的滚滚浓烟, 怎样使湛蓝的天空变成灰蒙蒙的一片。这些都可以让幼儿逐步确立环保的意识。

2. 通过看电视节目、flash动画、听故事等形式, 进行环保教育。

幼儿园可以利用所配备的硬件及软件教学设施对幼儿进行生动、感性的环保教育活动。譬如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flash动画《会变的小河》、故事《不乱涂乱画》、《耳朵上的绿星》等都是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的好素材。其次, 教师可以透过简单的环境保护类的画报、图片, 让孩子感受一些环保的基本知识。再次, 也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以幼儿熟悉、喜爱的人物为主, 在有趣的情节中受到教育, 如故事《搬家》讲的是动物村的村民嚷嚷搬家的原因。在故事中, 幼儿知道了人类砍伐树木, 使树木越来越少, 猴子无家可归;工厂排放的废气笼罩在天空中, 呛得小鸟直咳嗽, 机器的轰隆声减弱了小鸟的听力;工厂未经处理的污水, 污染了小溪, 小鱼生命垂危。这样, 幼儿在寓教于乐中易接受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 从而树立较强的环保意识。

3. 在游戏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

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在游戏中, 幼儿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与展示, 幼儿在享受成功的喜悦之时, 也获得了很多知识。所以幼儿教师可以将环保教育渗透于游戏活动中, 让幼儿在游戏中树立环保意识, 在玩耍中接受环保教育。譬如, 在过家家等角色游戏中, 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讨论材料的来源———是买呢, 是做呢, 还是收集我们生活中不需要的东西呢?让幼儿展开热烈的讨论并说明理由, 教师进行适时的评判和引导, 最后形成一致意见:游戏材料应该由大家一起收集并制作, 大家把家里不需要的旧报纸、纸盒、洗发水瓶子等带来放到游戏中给大家使用。教师要强调一定要收集一些无毒无害的废品。在这些游戏活动中让孩子们既体验了做游戏的愉悦, 也懂得了如何减少生活垃圾和再次回收利用废品的方法, 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促使其从小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二、增强教师的环保意识, 提高教师的环保素质, 通过教师的自身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

在幼儿的眼里, 教师的形象永远是慈祥的、美好的;在幼儿心目中, 教师的威望是崇高的、不可违抗的,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他们, 他们也无时无刻不在模仿着老师。所以在环保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这一优势。时刻注意以身示范、树立榜样、共同参与。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明确的环保意识, 绝对不做有损环境的事。教师通过自身的这些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幼儿, 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 强化幼儿对环保的责任感。

三、发动家长参与, 利用家庭资源进行环保教育, 提高教育实效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 在家庭中开展环保教育可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环保知识, 可以帮助幼儿发展和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与行为。因此, 幼儿园应做好家园的协调和沟通工作, 尽力做好家长的工作, 发挥他们的教育督导作用, 尤其要请他们配合幼儿园在家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让家长在孩子身边真正起到榜样和示范的作用, 譬如:在游乐场所不摘花折枝, 不乱扔瓜皮果壳, 不吸烟;在小区、楼道或家里, 不制造噪音影响他人的生活;在家里, 和孩子一起进行垃圾分类等。幼儿园也可以适时向家长征求环保教育的建议, 并虚心接受家长的合理化建议, 结合植树节等节日组织一些亲子活动, 让幼儿和家长一起种草种花, 以此带动所有的人都爱护环境、保护家园。另外, 幼儿园也要向家长提出不管何时何地都要珍惜幼儿萌发的环保意识, 如幼儿把垃圾捡到垃圾箱、收集废旧电池、提醒别人不要在公共场所吸烟等, 这时家长应给予适当的支持和赞赏。

幼儿是我们的希望和未来, 对幼儿实施环保教育任重而道远, 这需要我们进行长久的不懈努力, 才能使幼儿树立环保意识, 提高环境保护的自觉性, 成为真正的“环保小卫士”。

参考文献

[1]方明.家园合作提高幼儿素质[M].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7.

[2]李季湄, 肖湘宁.幼儿园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3]姜茂先.浅谈幼儿园的环保教育[J].北大荒文学, 2009, (12) .

浅析幼儿安全教育的策略 篇11

关键词:安全教育;正确引导;自我保护;策略

人生的路是五彩缤纷的,又是崎岖不平的,幼儿就像探险家,刚刚踏上人生之路,外界的一切都让他们感到陌生与新奇,都想去摸一摸、动一动、试一试,然而由于他们还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和经验,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的行为往往带有很大的冲动性、盲目性和危险性,因此,安全教育无论对于家庭还是对于幼儿园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和必要的。

一、导致幼儿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

在生活中,令人忧虑的幼儿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那么,导致幼儿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有哪些呢?归纳起来有三点:没有及时消除幼儿生活、活动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幼儿缺乏生活经验,安全防护能力低下;幼儿年龄偏小,身体自我调节、平衡、运动等机能水平较低。

二、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的措施

1.家庭和幼儿园共同为幼儿营造安全的环境,及时消除一些安全隐患

无论孩子是在生活还是学习中,家长和教师都应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和活动设施,带孩子外出时,给孩子换上舒适合脚的鞋子,不要让孩子在堆满砖头或满是石头瓦砾的场地玩耍,不要让孩子独自处于马路边、河边、施工场所玩耍等。教师应注意留心关察室内外环境中有无对幼儿身体造成危险的隐患,及时加以消除,确定安全后才能组织幼儿进行活动游戏。

2.形成自觉的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幼儿意外事故的发生多少与幼儿园和家庭的教育方式有密切的关系。成人往往只重视孩子的知识教育和智力开发,很少教給幼儿安全防护的知识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导致许多幼儿安全意识薄弱,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危险缺少应有的防范意识。为此,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对于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是大有帮助的。但是幼儿年龄的特点决定了其意识和行为之间的差异,幼儿的自觉性和自制能力都较差,而习惯的养成也不是通过一天两天教育就可以见效的。教育者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多进行正确行为引导,使之形成习惯,同时还要经常督促和检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经常给孩子讲解防止中毒和意外伤害的知识,让孩子知道周围哪些东西能玩、哪些东西不能玩、哪些东西是危险的,对他们的身体有伤害。另外,还要教孩子认识一些常见的安全标记,知道紧急情况下的救援电话和求助人群,使他们逐渐积累生活和知识经验,懂得危险,注意安全,自觉形成良好的习惯。

3.加强对幼儿的体能训练,提高幼儿的身体协调力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平时活动量少的幼儿容易受到伤害,而那些活泼好动的孩子动作灵活、协调,反应机敏,受到伤害的概率相对小一些,值得注意的是当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虽然他们营养充足,但由于缺乏锻炼,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及平衡能力都达不到自我保护的要求,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合理地安排幼儿的一日活动,组织一些体育活动,提高幼儿的身体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他们的身体协调性,避免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4.坚持正确引导和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育策略

(1)集体讨论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安全教育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自我保护意识差,每次活动前的安全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师不仅要为幼儿讲述活动规则,还要让幼儿认识到什么行为会导致危险后果,在幼儿原有的认识基础上,应适时、及时地提醒幼儿,让幼儿巩固已有的知识并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使安全意识逐渐在幼儿心里扎根。在幼儿园或是在家庭中户外活动是幼儿容易发生意外事故的时段,因此,在活动前,教师或家长可以和幼儿一起分析容易出现的危险情况,并共同讨论应该怎样玩才不会出现危险。分析容易出现的危险情况,应该怎样玩?不应该怎样玩?知道怎样做才对?怎样做不对?让幼儿了解游戏规则,以引起幼儿注意,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避免不安全的事情发生。

(2)个别指导和同伴影响相结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对于个别能力较差的幼儿,教师应加强个别指导,因为他们对那些危险性强的项目自我保护能力差。在教师的个别指导下,这些孩子会逐渐养成习惯,从而对这些项目有防范意识。有时同伴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特别是看到别人遇到困难或危险,自己就会思考,从中吸取教训。为了不让自己落入困境,就会去摸索或探究另一种保护自我的方法,在指导和自我认知的过程中,扩大自己的安全知识面,从而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帮助幼儿学会分享的教育实施策略 篇12

一、案例

早上点心后, 滔滔拿出一个会唱歌的肯德基玩具, 小朋友看见了很喜欢, 都很想玩, 可滔滔说:“这是我的, 不给你们玩。”小伙伴们很失望地说:“滔滔是个小气鬼!”我的搭班刘老师走过去问滔滔:“你愿意和大家一起玩吗?”滔滔低头不说话, 仍然把玩具抱得紧紧的。

刘老师觉得这是对儿童进行分享教育的好时机, 便立即到隔壁班借了一个非常好玩的托马斯, 当着孩子的面上下摆动起来, 这时孩子们的注意力全都转移过来了, 争先恐后地说:“老师, 我想玩!”“老师教我们玩吧!”

滔滔跟着叫:“我要玩!我要玩!”

老师对滔滔说:“托马斯在我手里, 你想玩该怎么办?”

滔滔毫不犹豫地说:“问你借呗。”

“我不借”, 刘老师做出一种趾高气扬的样子。

滔滔说:“我只玩一下就还你, 不会搞坏的!”

“我不想借给你”, 刘老师仍然坚持着。

看到他很失望的样子, 老师紧接着问:“你没有借到玩具心里怎样想的呢?”“你不给我玩, 我不高兴。”滔滔有点委屈地说。

这时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也不高兴!”刘老师对大家说:“原来当我不愿意借给你, 还有你不愿意借给大家的时候, 你还有小朋友会不高兴啊?是怕别人把玩具给弄坏了, 是吧?”刘老师试探地问了滔滔, 滔滔抿着嘴不说话。经刘老师这一问, 孩子们议论开了, 东东说:“玩具可以大家一起玩。”家家说:“我的好玩具也给隔壁邻居玩的。”“我们玩的时候会很小心的, 不会弄坏的。”……滔滔不说话了, 他把手里的肯德基玩具塞给了东东, 说:“给你玩吧, 不要弄坏了。”刘老师高兴地把托马斯给了滔滔。滔滔坐在小组里和好朋友玩起了托马斯, 而这个玩具由自己设计零件组合的, 于是大家在那动起了脑筋, 能干爱动脑筋的东东带领大家一起闯关, 在成功完成过关后, 大家兴奋地跳了起来。滔滔这时走到刘老师旁边悄悄地说:“我以后还带玩具来和大家一起玩, 有些玩具闯关很难的, 东东真厉害。”

看着大家高兴地玩在了一起, 刘老师建议小朋友只要愿意, 就可以带玩具来幼儿园玩。第二天, 各种好玩的玩具出现了, 大伙高兴地互相交换着玩。后来, 大家还讨论:借别人的玩具回家和爱护玩具的办法。大家决定每星期五为分享日, 可以一起分享玩具、图书、故事磁带……这种愉快的自愿分享活动让孩子之间的友谊更加深了。

二、从案例分析得出儿童的行为特征表现

1.“儿童常常以为分享就意味着永远把东西给了别人, 但在确保东西还能回来之后, 他们的慷慨行为可能会增多” (1) 。分享是幼儿不容易做到的事。对幼儿来讲, 分享往往是把东西给别人, 产生被剥夺的感受, 年纪小的幼儿甚至会误认为东西再也不会回来了, 所以常常产生争抢之类的纠纷, 令老师头痛。在本案例中, 因滔滔不愿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玩具而引发了同伴不理睬他的矛盾。另外, 幼儿只能从自己的需要和感受来看待事物, 不容易意识到别人与自己不一样。如当滔滔想借老师的托马斯玩具时, 完全忘记了刚才的矛盾。这是儿童自我中心的表现。成人不要把孩子的这种表现看作是自私, 而应看到只是孩子正常的行为特征, 要加以耐心引导。

2.“只有当分享是一个真正的选择而非被强迫时, 儿童才可能选择慷慨” (2) 。幼儿需要通过实践体验, 使分享成为自愿的行为。在本案例中, 老师没有干预滔滔的行为, 而是把问题转变为教育的契机, 及时创设分享玩具的情境, 引导滔滔通过角色换位来体验、感受被别人拒绝的失望心情, 感受分享给别人也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要强调的是, 分享应是自愿的, 孩子有权对自己的东西作决定, 就如成人有权决定是否借钱给别人一样。所以, 不要强迫孩子与他人分享, 而要引导和鼓励孩子保护自己不被武力抢夺。

3.不断延续幼儿的分享行为, 让分享成为他们自己的需要。在本案例中, 教师根据孩子的需要, 引导孩子进行多种多样的分享活动, 当这种分享的行为得到肯定, 并在和大家一起分享的过程中自己得到的满足和快乐后, 再一起制定分享活动的规则, 让孩子感受到分享玩具的快乐而且可以安全回来, 从而激发幼儿分享的动机和行为。这样, 孩子就能逐步摆脱以自我为中心, 形成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

二、针对儿童的行为特征表现采取的教育策略

1.让幼儿分享情绪, 学会控制情绪, 自己解决问题。让幼儿将感受表达出来。案例中刘老师几次提问, 鼓励幼儿表达被拒绝分享的心情, 也让每一位幼儿都去体验分享行为带来的快乐。另外, 还需理解、接纳幼儿的感受。在平时当幼儿伤心的时候, 老师蹲下来抱着他的肩头说:“你为什么伤心了, 给老师说说吧!”要耐心倾听幼儿的心声, 让他们从成人的理解中得到安慰。在幼儿发生冲突时, 引导他们理解彼此的感受, 鼓励他们用情境再现的方式, 说出自己的理由和心情。

在平时的谈话中让孩子学会关心同伴, 学会关怀别人。如碰到同伴生病或受伤了, 问问孩子:你生病时最想老师和小朋友为你做什么, 我们可以为他做什么呢?例如班上有位孩子因为髋关节受伤需要请假半学期, 在老师组织大家怎样关心同伴的讨论中, 孩子们想到了许多方法, 给同伴送上爱心卡片, 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图书, 打电话给她送上自己的关怀等。老师及时将小朋友的祝福送到受伤的孩子家里, 同时把受伤的小朋友得到关心后的心情和感谢的话传递给大家。这样互动的过程让幼儿学会了分享, 同时感受到了带给他人关怀自己也很快乐的心情。

2.让幼儿感受合作、分享的意义。为了让幼儿在合作中体验分享的快乐, 老师可组织一些需要合作的活动。如:小组绘画———家, 先讨论小组设计的家是什么样子的外形, 家里需要摆设哪些家具, 这些家具可以是用线描画的, 也可以是剪贴, 要确定谁来画家具, 还要确定哪些小朋友来涂色……虽然整个过程中也有争论, 但是这样在商量、绘画、剪贴中创作出成功的作品时, 孩子们意识到大家一起做事、玩游戏的快乐, 逐渐学会更好地与他人合作。

除了创造的合作分享的机会外, 平时也要注重及时描述幼儿分享的行为。具体描述幼儿究竟做了什么事, 使他以后能够重复这样的行为, 如:你的玩具和东东一起玩, 这样做非常好。你把那本最喜欢看的故事书借给小朋友, 你是个大方的孩子。同时也可以评价幼儿分享的行为来影响大家, 鼓励幼儿的分享行为, 如:小兰用了你借给他的蜡笔, 他的画漂亮多了, 这是你的功劳。让孩子享受帮助别人的开心, 明白他的分享对别人的意义。

3.分享学习和经验, 享受分享的快乐。在分享过程中, 孩子不仅分享玩具, 而且学会分享快乐。认真倾听孩子每天的新发现, 利用晨检、餐前时间, 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向大家说说自己遇到的开心事, 如“我的发现”“我听到的新故事”等。又如在长假过后, 请小朋友一起分享旅途中的所见所闻, 欣赏照片和带来当地的旅游纪念品、土特产给大家分享等。

提供机会让幼儿互相展示和交流体验。把自己喜爱的图书、故事磁带来大家一起听, 讲述自己的感受;在活动中叫同伴做自己喜欢而会做的手工;鼓励孩子展示自己的作品。

4.懂得感恩, 学会体谅父母。在家里学会分享, 是幼儿摆脱自我中心的第一步。所有的东西都应该大家分享, 除了孩子一些必须的营养品外, 爸爸妈妈在家做什么菜, 孩子就吃什么, 不用另起小灶。爸爸妈妈在分物品或者食品时, 不要先让孩子挑, 而是先给老人。在重阳节来临的时候, 班级邀请了孩子们的爷爷奶奶, 请孩子们拉着爷爷奶奶的手过马路来到草地上, 表演节目给爷爷奶奶欣赏、喂爷爷奶奶吃块甜甜的重阳糕、为爷爷奶奶捶捶背、知道原来爷爷奶奶很辛苦, 把浓浓的爱意、亲情由孩子们传达给爷爷奶奶, 在活动中懂得感恩, 为幼儿摆脱自我中心走出一步。

爸爸妈妈在购物时不要只考虑孩子的需要, 而应:“让我们先去买爸爸的鞋子、西装, 然后给你去挑鞋子, 好吗?”不要让孩子享受最好的东西, 孩子的衣着用具应以简单实用为上。花钱买名牌、互相攀比的做法对孩子发展只会有坏处。

参考文献

[1]Marjorie V, Fields.Debby Fields著.陈晓红译.儿童纪律教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2]王化敏主编.幼儿教师的钥匙.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10.

[3]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感悟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12, 第1版.

上一篇:入境旅游下一篇: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