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有效策略(共12篇)
幼儿教育有效策略 篇1
课堂提问,是现代教育模式下新课改中充分彰显的一种有效的设疑、激趣和引思的教学行为。在幼儿教育课堂上的提问,自然而然成为有效链接幼儿、教师及其文本的重要媒质。同时,有效提问还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开启幼儿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只有简练活泼的课堂提问才容易被幼儿接受,才能产生积极的课堂效应,从而达成较好的课堂实效。
一、幼儿教育课堂提问的遵守原则
1.激发兴趣原则。
兴趣是引领一个人不断学习成长的一种内在状态。对于儿童来讲,学习兴趣必然是幼儿学习状态的最高的内在动力。由此可见,如果教师提问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那么他们的学习动力就会油然而生。鉴于此,教师必须要善于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并善于发掘教材潜在的育人资源,在步步深入中及时提出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有效问题,从而做到灵活运用生动的、艺术的、科学的、儿童化的语言去吸引幼儿进行积极的思维过程。
2.启发思维原则。
教师的提问应该富含启发性,只有富含启发性的问题,才能不断刺激幼儿的思维神经元。因此,在幼儿教学中,教师所提的问题必须要明确、生动,足以引起幼儿的有效注意,并能持续激发幼儿的思考力和探究欲,并能在探索过程中生发自己的创造思维。在此,特别要强调的是,我们的提问决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提问要有一定的启发性,才能有效引领幼儿尽快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促进幼儿的思维能力迅速提升。
3.难易适度原则。
课堂提问要做到难易适度。特别是难度比较大的问题,最好设计成从易到难、由旧到新、由浅入深的小问题,使得幼儿能够通过问题的解答,一步步突破难点和重点,掌握规律,把握要领。在预设问题的时候,还需做到避免问题的答案过于简单化和过度复杂化。因为只有适度的提问,才容易引起幼儿的认知冲突。
二、幼儿教育课堂提问的建议措施
1.有效预设,做好提问准备。
有效预设,是课堂生成的必经阶段。因此,做好提问前的准备工作,就是要求教师善于从儿童出发,在课前就能深入文本,从提问的目的以及问题的效度等因素入手设计有效问题。比如在进行有关动物的教学内容时,考虑到不少幼儿已掌握部分动物的名称和样貌,因此,为了能巧妙地导入新的课程,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小朋友们喜欢哪种动物?”幼儿争先恐后地告诉教师:“我喜欢猫、狗、猪、猴子、大象……”在这些动物名称中,有些名称是幼儿本来就熟悉的,而有些则是本节课程要学到的。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就能自然将新知识导出,而教师也能顺势将该教学内容活泼有效地呈现出来进行教学。
2.抓住契机,做到适时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过程通常是先抛出一定的问题,给予幼儿思考的时间,在经过幼儿充分的探究讨论后,才会在汇报阶段指定某一幼儿进行回答。这种做法的意义就在于使所有幼儿都能够有机会对某一问题进行独立思考。例如,我在“自我介绍”一课的教学时,首先出示了一个小男孩的图片,并提出了以下两个问题:“这个男孩是谁?他来自哪里?”在幼儿好奇的状态下,引入幼儿上来说一说的环节:“图上的小男孩假设是你,你会怎么进行自我介绍呢?”我请一位幼儿上来进行自我介绍:“我的名字叫李萌萌,我来自三元小区。”这样的活动过程,幼儿在倾听、思考的同时,还多了思考问题的机会,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由此可见,提问的时机对于提问的效果来说显得非常关键。
3.因材施问,注意提问对象。
“教学要以人为本。”在课堂上,教师要本着面向全体的原则,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从而做到让每个幼儿都有参与其中的机会。在提问对象的选择方面,要做到面向所有幼儿,要关注每个幼儿的个性特征;同时,灵活采取兼顾两头的原则,依照提问的难易程度而确定不同的提问对象。比如有这样一个幼儿,在各方面的表现跟同龄孩子比较起来都有较大的偏差。但他很喜欢绘画,每次上绘画课时,他的积极性很高,表现得异常兴奋,常常会随意说话,可一让他站起来回答提问时,他却又答不出来。我知道,这是典型的“有货倒不出”的例子,这个孩子有一定的绘画天赋,但口头表达能力却相对滞后。于是,为了给他更多的鼓励,在一次课后跟他来了个小约定:如果以后老师提问时,自己确实会的就坐正举手,老师就叫你回答。不会的时候就不举手。这样一来,我就利用他举手的机会向他提问,并及时表扬他,慢慢的这名幼儿举手的机会多了,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高了。由此可见,教师提问,对于每个幼儿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我们要懂得通过提问来保护和塑造每一个幼儿。
4.有效评价,注重鼓励表扬。
在教学中往往发现,幼儿答不出问题时,有不少教师并没有搭桥引导,而是请其他幼儿回答,或“恨铁不成钢”,对幼儿进行说教,语调带着责备,语言带有批评等。这样一来使得幼儿体验到失败的痛楚,因而情绪低落,扼杀了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导致课堂气氛沉闷,不能较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以目前在幼儿园中逐渐普及的幼儿英语课为例,上课时不少英语教师所提问题通常用的是一般疑问句,这时幼儿只需回答“Yes”或“No”,这样的交流过于单一,且幼儿没什么收获。著名心理学家赞可夫曾经说:“一旦教学法触及到幼儿的意志和情绪领域,幼儿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也就是说,幼儿心情愉快时学习,注意力会比较集中,思维更加活跃,更易接受信息。所以,幼儿回答问题时,教师要注意用信任的眼光对待幼儿;如果幼儿答不出来,教师要善于期待,注意铺路搭桥,尽量引导幼儿自己去寻找答案,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如果幼儿答对了,教师更要不吝“你表现得很好!回答的真棒!某某同学真有勇气!真聪明”等激励的语言进行适时的表扬。
课堂提问,作为幼儿园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之一,不光能够帮教师及时引领幼儿导向规范正确的行为轨道,同时,也是有效开拓文本资源,启迪幼儿思维的有效路径。因此,为了达到幼教课堂的预期效果,作为幼儿教师,在上课时有必要做到如下提问艺术,即:提问有预设,提问抓契机,提问看对象,提问重评价。让有效提问成为幼教课堂上的一眼清泉。
幼儿教育有效策略 篇2
常熟市古里中心小学幼儿园黄梅华
摘要:
幼儿德育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导向力量,它保证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正确方向并推动社会性发展的过程。长期以来幼儿园的德育教育存在着重言语说教,轻实践经验,重逻辑方法、轻情感体验的弊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教育要“以人为本”,幼儿园的德育教育应该以幼儿发展为本,依据幼儿德育发展结构、发展特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和自主性教育进行,避免单一呆板的说教„„”由此我们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摒弃陈旧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有效策略,实施幼儿德育教育,以此将幼儿社会教育推向“高而亲社会”的方向发展,达到社会性教育的最高目标。活动中,我们遵循幼儿认知规律,灵活运用多种有效策略:
一、生活中体验感悟、二、故事中明理激情、三、游戏中扮演转化、四、辩论中判断选择、五、传承中取舍提升、六、回归中内化持恒,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
运用有效策略实施幼儿园德育教育正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了“防止片面性,尤其是只重知识、技能,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幼儿德育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导向力量,它保证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正确方向并推动社会性发展的过程。长期以来幼儿园的德育教育存在着重言语说教,轻实践经验,重逻辑方法、轻情感体验的弊端。因此,幼儿虽然获得了大量的德育概念,但是很难理解、遵守这些概念并转化为自觉的情感态度,成为内在的情感需要。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多元化,人类的心灵和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这种现状下,幼儿的价值观更容易产生混淆,单纯采用灌输传授和行为训练的方式已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教育要“以人为本”,幼儿园的德育教育应该以幼儿发展为本,依据幼儿德育发展结构、发展特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和自主性教育进行,避免单一呆板的说教„„”由此我们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摒弃陈旧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有效策略,实施幼儿德育教育,以此将幼儿社会教育推向“高而亲社会”的方向发展,达到社会性教育的最高目标。活动中,我们遵循幼儿认知规律,注重师幼关系的平等沟通和求同存异,坚持目标的价值导向和异质多 1
元、内容的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和传统与现代的转换、策略的有效和灵活多样、过程的积累和“合力效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生活中体验感悟
生活是教育的根,正因为人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才有意义,才能发挥它的价值。平时我们向幼儿灌输了许多品德概念,但是却没有根植于幼儿心目中,是因为没有把它们同幼儿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比较抽象,幼儿无法把握并转化为幼儿自觉的情感态度,成为习惯、成为内在的精神需要。而道德观念来来自于对生活的感悟,来自于个人的实践和切身的体会,只有让孩子在充分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才能让幼儿加深对社会的关心,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玩滑滑梯的时候,由于小朋友都想最先轮到,因此常出现拥挤的现象。针对这个情况我们就组织幼儿讨论:很多小朋友都想滑滑梯,怎样才能让全体小朋友又快又安全的都滑到?当小朋友提出要排队的时候,我们又提出怎样排队?然后让幼儿来排一排,滑一滑,体验排队以后有良好秩序的滑滑梯真的是又快又安全。最后继续让幼儿开展讨论:那些地方也要排队的?通过实际的讨论和实践,让幼儿知道了如何遵守集体规则和遵守集体规则的意义。又如,区域游戏中,总有乱放玩具材料的现象,针对这情况,我们开展了一次比赛,分组合作整理区域,然后请胜利的小组来介绍自己整理的又快又好的整理方法,最后请小朋友自己再来整理。同时,我们还要求家长配合,凡是幼儿自己能做到的家长绝不包办,从此以后幼儿的秩序意识明显提高,教室里的区域、玩具柜里的东西都是有条不紊。幼儿在切身的经历和感悟中、反复实践和坚持不懈中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质。由于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都很差,依赖性强也很强,因此我们组织了“扣纽扣、叠被子、穿衣裤”等活动,并开展了《看谁穿得快》的竞赛活动,增添了活动的乐趣,使幼儿从小学会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为了使幼儿自我意识逐渐走向社会化,慢慢地让幼儿学会做一些有益集体的事,我们有意识地让幼儿一起收拾活动室、玩具归类、摆桌椅、整理图书,每天安排幼儿轮流做值日生,为班级服务,使孩子不仅学会了自已的事自己做,同时也愿意为同伴为集体服务,有了初步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总之,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我们都注意渗透品德教育,让幼儿在生活中体验、感悟,以此加深幼儿对良好道德品质的认识。
二、故事中明理激情
幼儿年龄小,感性经验不足,有些德育概念和目标与幼儿现实生活有较大的差异,幼儿是无法理解和感知的。因此,我们主要通过听故事谈话、故事表演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幼儿去理解,从而加深幼儿对道德品质的认识。我们选择适合幼儿的具有良好品德
概念的通俗易懂的故事讲给幼儿听,例如:《狼来了》教育幼儿要诚实、《公园里的约定》教育幼儿要守信、《司马光》要勇敢,这些故事幼儿都听的津津有味。讲完故事后我们根据教育内容展开谈话讨论,与幼儿直接或间接交流,让幼儿发表议论,讲讲对这件事的看法和观点,使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更为透彻,加深了幼儿对品德概念的理解。同时我们还把发生在幼儿身上的一些典型事例编成故事讲给幼儿听,通过这些生活中幼儿能亲身感受到的事例,幼儿一下就明白了什么是诚实守信、什么是勇敢坚毅,怎样做才是有礼貌的孩子,怎样才能尊师敬长等等。我们还经常运用故事表演,通过表演激发幼儿道德情感与道德体验上的共鸣,产生与道德行为主体一致的情绪情感体验,进而理解和掌握一定的道德准则。为教育幼儿要谦让,我们先让幼儿听了《小熊让路》的故事,接着,布置了小熊让路的场景让幼儿表演这个故事。通过表演使幼儿明白了什么是谦让,知道了互不谦让会有怎样的后果,并且通过观看表演幼儿产生了强烈的道德情感,在强烈情感的驱使下,幼儿的道德感得到了内化。
三、游戏中扮演转化
游戏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蕴含着人与人交往的基本规则。幼儿在内容健康的社会性游戏中,通过扮演角色,模仿生活中人们的文明行为,可以缩短幼儿掌握道德行为规范的过程,让幼儿更快的理解并遵循社会的行为准则。我们根据幼儿生活经验,在游戏区域中设置了许多有利于幼儿交往的角色游戏区域:娃娃家、理发店、超市、医院等等。在“娃娃家”游戏中,“妈妈”要细心照顾“孩子”,“孩子”也要尊敬长辈,帮“奶奶”捶捶背,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在“爱心医院”游戏中,开展“献爱心”活动,免费出诊、为病人看病,使幼儿知道关心同伴,在家人生病时要主动去问候。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模仿逐步认识并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而教师随机适时引导,使幼儿将这些理解及时转化成相应的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反之,如果幼儿在游戏中作了不道德的事,也能及时的引导他们,使幼儿在羞耻,不愉快的体验中懂得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这样又将幼儿负性的道德情绪体验转化为积极、健康、肯定性的道德情感体验。
四、辩论中判断选择
幼儿园德育的目的并不完全是接受一个社会的绝对价值标准,而是在追求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容忍异质性,引导儿童了解他人道德价值选择的差异性及其原因,并学会接受差异性。我们将幼儿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和社会教育联系起来,开展辩论活动,让幼儿利用“理性思考”和情绪体验来审查自己的行为,并同别人进行
价值观念的交流,通过辩论、选择、评价来增进富有理智的价值选择。例如,春暖花开的时候,幼儿园的自然角里常常会饲养小蝌蚪让小朋友观察它的成长过程,对要不要将小蝌蚪抓起来放在鱼缸里饲养,孩子产生了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可以,有的认为不可以,双方争论不休。于是我们以此为契机开展了辩论活动,设置了两难的问题:“可不可以将小蝌蚪抓起来饲养?”为着眼点,引领幼儿完全自由的按照自己的价值思考进行选择:“我赞成„„我反对„„我的选择是„„。”教师帮助和鼓励幼儿自己选择,澄清自己的价值行为,并根据自己的选择来行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尊重幼儿主体性,始终处于价值中立的位置。幼儿在辩论中、亲历体验领悟中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教育,学会了分辨是非,作出了正确选择,真正发展了幼儿的道德判断力,内化了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传承中取舍提升
道德以人类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它不是超越历史的,而是随社会的文明发展而不断进步的。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德是一代代前人在与自然、与社会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对幼儿具有良好的教育作用,我们应该传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一些内容已不再适应这个千姿百态的社会了。因此我们舍其糟粕,取其精华,将美德精神意义和现实意义结合起来,联系当今活生生的现实,激励幼儿自我主体意识,在自主创新中培养新世纪人才,使德育教育进一步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和态度。
在向幼儿讲述《愚公愚山》这个故事后,当幼儿深深地被愚公和他的子孙百折不挠的精神感动,表示都要向他们学习时,我们向幼儿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喜欢愚公吗?”幼儿想了想有些幼儿摇了摇头,我说:“为什么呀?”“愚公很笨呀。”“愚公整天移山,他不累吗?他不做其它的事了吗?”„„我又问:“如果你是愚公你会怎么做呀?”幼儿的话题打开了:“我会把房子造到山的前面,这样比移山方便多了。”“我会在山下钻个隧道。”“山是不能移掉的,山上的景色很美的,我会把房子造到山顶,装个索道,又方便又能看美景” „„通过讨论幼儿深深懂得不仅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更要刻苦学习,乐于动脑,以聪明才智来挑战生活。当我们遇到或察觉美德精神与现实相冲突时,我们不能去回避,而要面对,表明自己的态度,给幼儿以正确的道德导向。
六、回归中内化持恒
从孩子的生活经验中来,到孩子的生活情境中去,是德育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我们开展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让幼儿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使道德品质得以内化持恒。经过长期积累,幼儿已经掌握一些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也已经能用语言、绘画、制作等不同方式来表达。但是,我们觉得只有当这些品德准则能回归到幼儿生活活动中,幼儿能得以应用并真情流露时,才能真正说明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幼儿心理内化并得以持恒。“六一”庆祝活动的时候,我们组织开展了亲子活动:请宝宝、妈妈一起搓汤圆。品尝的时候,幼儿亲手把自己搓的汤圆喂给妈妈品尝,浓浓的亲情弥漫开来,妈妈流出了激动的泪花。重阳节去敬老院慰问老人时,幼儿自带礼物,自制红花。到了敬老院,又是献礼物,又是表演节目,还要帮爷爷、奶奶捶捶背、搬搬凳子„„爷爷奶奶个个乐开花,弟弟妹妹则忙的不亦乐乎。通过活动使孩子学会了更多——撇去自己的欲望,撇去往日的被动接受,迎来自己的尝试、思考。所以只有将品德教育活动回归现实的生活情景之中,激发幼儿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幼儿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做人,学会更好地生活,才能使良好的道德情操在幼儿的内心世界生根发芽。
当前,我国正处于迈向现代化的社会转型时期,而幼儿也正是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关键期,他们的品德是最纯洁、最自然的,稍有不慎就会破坏他们自然的品德,妨碍他们生成健康的积极的人格品质,从而不利于他们的道德成长。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只有运用有效、灵活多样的策略,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到练之以行、持之以恒,幼儿的德行品质才能在愉快欢乐、积极向上的体验中获得,在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中得到发展。德育教育才有可能因不再固守在传统概念或者理论中,而变得生动活泼。
当然我们不仅重视德育教育,还注意了幼儿在自我系统、社交系统和社会规则系统三方面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培养。因为幼儿德育只是社会性发展教育中“社会规则系统”的一部分,它不能涵盖社会性发展教育的全部内容。如果只注重幼儿德育而忽视其他三个方面(幼儿在自我系统、社交系统和社会规则系统三方面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培养),将使我们的社会教育陷于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境地。只有这样,才能在德育的导向与推动下,将社会性推向“高而亲社会”的方向发展,使幼儿完成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化,达到社会性教育的最高目标。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2004.7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江苏教育出版社
2、《从理念到行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行动指南
主编:周稽裘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3、《幼儿园课程论文集萃》2002.9
主编:唐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幼儿园课程实施指导丛书》---《社会》1997.12
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策略 篇3
一、重班级常规建设,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育人环境好比一片沃土,会使幼儿在这片营养丰富的土地上健康成长。“嫩枝易变也易直”,说明幼儿的可塑性强。现在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溺爱现象较为普遍。通过观察、了解发现,普遍存在自我服务意识差、自私、集体观念差,缺乏谦让、互助精神等现象。为此,要培养班级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得先抓好班级常规,营造一种文明、礼仪、好学的班级氛围,使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首先,要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因此,教师必须从幼儿的日常行为抓起,不放弃任何一个可以教育的机会,逐渐把全体幼儿的行为统一到一个标准上。例如,规定班级幼儿在校内必须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养成幼儿不讲粗话、脏话的习惯;要求幼儿见到垃圾随手捡到垃圾桶里,培养幼儿保持环境整洁的习惯;要求幼儿集中活动时要安静,从小养成社会公德意识;要求幼儿进园见到老师要主动问好,培养幼儿从小有礼貌……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是实实在在的素质基础。如果教师能实实在在地做好这些琐事,会使幼儿的行为习惯逐渐规范。
其次,要抓好幼儿行为规范养成训练。幼儿有良好的行为表现,若没有经过长期训练就难养成习惯。抓行为规范养成训练应着重突出两点:一是以活动为载体,针对班级幼儿的特点,事先制订训练计划,每个阶段训练的重点应各不相同。根据幼儿行为习惯培养周重点,可以在班级开展如“争当文明小天使”“每周之星”“文明伴我行”之类的活动。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可以激发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欲望。二是强调持之以恒。养成好习惯非一日之功,需长期抓,因为习惯成自然需要时间。例如,班里有一个男孩子,父母离异后,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家庭教育缺乏,因此,身上有不少不良习惯,如爱撒谎、动不动就与人打架等。我针对他的不良习惯矫正不止一次,但收效不佳。我没有因此而放弃,采用谈心、跟踪等方法,对他的不良习惯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纠正,只要他有点滴的进步就鼓励他。经过一段时间的帮助,这位男孩改掉许多不良习惯,连他邻居都夸他像变了个人似的。可见,幼儿的行为规范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养成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注重养成教育的一贯性、连续性。
二、树榜样形象,以教师规范带幼儿规范
幼儿的天性是好奇、好模仿,因此,教师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要求幼儿不能做的自己绝不做,以教师规范的行为来影响幼儿,使之行为规范化。例如,我要求大班幼儿必须用普通话与老师、小朋友交谈,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我都是用普通话与幼儿交流。有一次我用方言与配班老师交谈,幼儿马上效仿也使用方言交谈。可见,要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严以律己,如此幼儿自然而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我请幼儿帮忙时,我会说:“谢谢!”在我的影响下,班级小朋友之间自然形成了借东西说声“谢谢”,不小心撞到小朋友说声“对不起”等礼貌行为。可见,教师的一些生活习惯对幼儿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示范,尽最大的努力给幼儿做出表率,做幼儿的楷模。幼儿便会从教师的良好习惯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不知不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整合教育资源,形成“三位一体”教育网络
班级只是幼儿园的一个组成部分,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还得借助幼儿园这个大环境来催生。幼儿园应积极营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大环境,如在幼儿园门口设立“文明小礼仪”,带动全园幼儿入园主动与老师、小朋友问好、问早;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楼梯、走廊、通道等处创设反映良好行为习惯内容的环境。同时,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幼儿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增强家校联系的密度,可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举办家教讲座,成功家教经验交流等活动来让家长增强认识,知道自己的言行会影响孩子的习惯,同时也实现资源共享,互相交流培养教育孩子的心得经验。还可以根据幼儿所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进行及时家访,并做好家访记录,及时整理家长反馈的信息,并针对幼儿在家的表现,建立特殊生跟踪档案,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通过家庭与学校相互沟通和配合,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此外,还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可以通过组织幼儿到附近社区参观,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与人交往的文明礼仪以及遵守交通规则、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的行为,形成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提高教育的横向一致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学前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他们增长知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在基础教育的学前教育阶段,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应是幼儿园教育的重点。
总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必须从大处着眼,细微处入手,必须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一系列活动,只有这样,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才会凸显成效。
参考文献:
养成教育的“六化”有效策略 篇4
关键词:德育管理,养成教育,“六化”策略
小学生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相当一部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在这一阶段, 一旦错过了这一关键期, 就可能无法弥补, 甚至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因此在小学阶段, 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科学地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有利于孩子走好学习的第一步, 有利于孩子把良好的习惯内化为素质, 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使他们受益终生。
一、养成目标序列化
对每个阶段孩子养成教育的内容与目标, 作为班主任, 要做到心中有数, 形成序列:小学六年, 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达到什么目标, 每一年要做什么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每一月都有哪些活动、怎么做, 每一周从哪里抓起, 每一天要说什么做什么, 等等。
关鸿羽提出对孩子提要求要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所以一周一主题, 螺旋往复;即使主题相同, 随着年级的增高, 要求也应相应提高。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 要注重多给他们讲解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益处, 使他们在脑海中有一个简单的构思;对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来说, 则要注重他们人格品格等方面的培养。
二、规则制定生成化
严格的班纪班规“过分强调制度和他律作用的教育, 扼杀了小学生主体性和自我教育的发挥”, 从而导致部分小学生的口服心不服。因此, 作为组织者, 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全过程, 真正体现“学生是养成教育的主体”。比如:课间, 教室里正吵闹, 教师没有当场制止, 而是立即组织班会, 抛出了关于课间吵闹的话题, 让大家谈谈刚才课间身处教室的感受, 说说你希望课间的教室是什么样的, 并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提出《课间教室文明公约》。因为《课间教室文明公约》是学生全程参与拟定的, 因此, 该约定在执行过程中, 必然会得到学生的高支持率。
三、操作指导程序化
对孩子有了明确的要求, 不一定等于他们就能按照要求去做了, 因为他们很不习惯, 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具体而细致的指导, 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顺利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
对于那些较复杂或模糊的事,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套程序让学生便于操作。比如, 关于问候礼仪, 有位老师引导学生:同样是主动问好, 但有很多种情况———或者出于不好意思, 碰到老师低头走过, 嘴里也说“老师好”;或许出于无意, 碰到老师随口而出“老师好”;或许比较有心, 碰到老师, 停下脚步, 看着老师说, “老师好”;或许做得更到位, 碰到老师, 停下脚步, 立正, 行队礼, 说“老师好”。请比较一下, 哪一个更好?答案是非常明确的, 于是总结出问候操作程序:“一停步, 二行礼, 三问好”。正因为有了这样细致的程序化指导, 孩子才能把一声问候做得如此到位。
四、强化训练趣味化
严格要求, 反复训练, 是形成良好习惯的最基本的方法。这也是关鸿羽教授最为重视的方法。实践证明,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说教, 而在于训练。通过趣味化的训练, 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这种信心和毅力。
低年级的孩子喜欢儿歌、喜欢游戏。例如在整队的时候, 在操场列队准备做操的时候, 让孩子们做些简单的游戏, 比如“眼疾手快”———让孩子们看着老师的手势迅速地报出相应的数字, 老师的手随意地迅速地变换着“1、2、3、……”孩子们的眼睛则紧紧地盯着老师的手, 高兴地报着数字, 嫌整队等候动作慢的孩子于是在快乐的游戏中很快地度过了这一时光。因为所出的数字变幻莫测, 所以这个游戏屡试不爽。忙着玩游戏的孩子当然也不用担心他无聊地顾自玩儿, 影响了纪律。
五、激励机制多元化
使期望行为更易发生的方法之一就是为行为的结果安排“效果激励”, 所以在培养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时, 我们往往都会根据学生的年龄采取一些相应的激励形式。
从奖励的内容来说, 我们采取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及参与激励、荣誉激励、情感激励等。比如参与激励, 学生只要在放学排队时, 做到符合要求, 又快又好, 就能争取到做领队的机会, 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
从评价的对象来说, 我们除了关注学生个人, 还特别关注集体的力量。比如, 就餐的时候, 学生都被要求安静有序、节约不挑食、桌面整洁、餐具整齐;若某组成员都做到了, 就能获得文明积分奖励。这样评价的目的就是用组内集体的力量, 让组内孩子们之间, 相互督促, 相互约束, 做最棒的自己。
六、行为习惯人格化
在养成教育中, “如果只关注行为习惯的培养与训练, 而不关注习惯背后的价值观, 那么养成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教育专家孙云晓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曾说:“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应当是人格化的, 而非技能性的。”
幼儿美术的有效教学策略论文 篇5
摘要:幼儿园美术教育在幼儿素质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针对目前幼儿园常见美术教学的现状,如何能让幼儿在创作时淋漓尽致的展现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更加多元化的发展和提升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一线教师在开展活动时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了。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教学;教学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我们在进行美术教学活动时,既要满足大部分幼儿的需要,又要顾及个别特殊的幼儿,针对他们不同的特点,鼓励他们大胆的表现自我,激发他们感受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与此同时,还要在绘画的技能、技巧上给予相应程度的指导。为了促进幼儿园美术教学的不断进步和深化,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有效教学策略。
1激发幼儿美术创作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让人积极主动的去做一件事,并为之乐此不疲。想要幼儿能爱上美术活动,喜欢用艺术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态度,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那就一定要从小开始提高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即,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两点:其一,美术活动的素材必须来源于幼儿的生活。由于幼儿的生活经验非常浅显,且幼儿的思维尚处于具体形象阶段,只有他们自己亲自看到、摸到的东西,幼儿才会有印象,才会激起他们的兴趣。所以,教师在选材时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从他们的视角出发,把幼儿所关心的事物作为热点,只有这样才会与之心灵产生共鸣。其二,由于幼儿的想象力是有限的,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在适当的时候,对幼儿进行引导,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可以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进行导入或者穿插,为幼儿营造一个氛围,且氛围中的情节、人物和场景等应具有夸张性和多变性,能使幼儿产生联想和想象。
2尊重幼儿美术创作的主体地位
幼儿是不断发展的主体,在其绘画能力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普遍的发展规律,涂鸦阶段(1.5~3.5岁)、象征阶段(3.5~5岁)和图式阶段(5~7岁)。涂鸦是儿童绘画的起始阶段,它的出现一方面源于儿童身体运动能力和协调性的逐步发展,另一方面是源于儿童探索周围世界的欲望。对于处在这个阶段的儿童,教师应持有如下态度:第一,教师应该重视儿童时期的涂鸦,不同时期的涂鸦作品是儿童身心成长的真实记录,教师应该为幼儿的涂鸦创造良好的环境;第二,教师应该在儿童涂鸦期发挥适当的作用,及时鼓励幼儿,尊重幼儿的想法,学会倾听,促使他们的涂鸦与变现的世界产生联系。到了象征阶段时,幼儿常常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夸大事物的某些部分。如:在一节中班美术活动《春天真美丽》时,教师先出示图片,让幼儿感受春天的美景,之后再进行自由创作。有的幼儿会把春天的花画的很大,周围的人、房子却画的很小,这是因为幼儿觉得花就是春天的代表,故意把花夸张化。此时,教师不能去指责幼儿画面的比例不对,并强行要求修改,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特点,找到画面中的闪光点,及时进行正面引导,保护幼儿的绘画兴趣,鼓励幼儿大胆创作。同时,教师应该注意丰富幼儿的生活和视觉经验,使幼儿能更用心体验、用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从而更加主动地运用绘画语言去表现他们眼中的世界。随着幼儿身心的进一步发展,他们开始喜欢用固定的样式和画法表现不同的对象,同时对于色彩的感受性和辨别能力也进一步提高,能够按照物体的固有色来着色,并且开始尝试用色彩进行情绪的表达。如:在一节大班美术活动《我爱我家》中,教师让幼儿在纸上画出爸爸妈妈和自己三个人。大多数幼儿把妈妈的服装都涂成暖色,而爸爸服装的颜色是以冷色系为主,有个别幼儿还将爸爸的衣服涂成黑色。因为在日常的生活中,爸爸妈妈服装的颜色在幼儿脑海中已形成固定色,同时幼儿也能感受到颜色的温度,暖色犹如妈妈般温暖,而冷色是爸爸的严厉。
3引导幼儿美术创作善于观察
每个人看世界的角度是不一样的,从我们成人的角度看,世界呈现的是这一面,但以幼儿的角度看去的世界,却是另一番风味。绘画可以将幼儿看到的世界用绘笔表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小朋友绘画的技巧,还需要小朋友脑海中有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如:在一节大班美术课《近景和远景》时,教师先出示图片,讲解远处的.楼房是比较矮小的,近处的楼房是比较高大的,之后让幼儿感知,讲完绘画技巧后让幼儿自由创作,画出远处的楼房和近处楼房的不同之处,同时还可以在楼房与楼房间画上一些装饰物,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有一个小女生,在楼房与楼房之间画了马路,马路上还有公交车和大卡车,仔细观察她的画面,她将公交车画了四个轮子,大卡车画了六个轮子。这位小朋友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她观察到大卡车和公交车轮子的个数是不一样的。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和教学活动中,就应该培养幼儿善于观察的良好品质,多多积累生活中的素材,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在绘画的时候才能展开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创造出造福人类的新兴事物。美术活动对于幼儿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活动中,不仅幼儿手部精细肌肉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而且还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萌发幼儿对美的事物的喜爱之情,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在绘画的过程中,幼儿还能进行讲述,语言能力也能得到发展……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一定要重视美术活动,不能仅仅认为是让幼儿画一幅美丽的画,其中还有很深的奥秘呢。
参考文献:
[1]何幼华.幼儿园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策略 篇6
创新物理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模式,是初中物理创新教育的重点部分,结合新课改理念的要求,初中物理教学模式的创新应注重从如下两方面入手:第一,首先是重新确定教学中的主体,让教学设计更有新意。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有主体地位,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方式,这样的模式下,学生学习的兴趣会变得淡漠,思考的积极性得不到调动。因此,要将学生上升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的兴趣点,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激活学生思维展开。比如,在《透镜》的教学中,笔者利用学生熟悉的照相机、望远镜等光学仪器作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改教学理念。第二,创新物理实验教学。初中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重理论、轻实验的教学模式,真正把物理实验列为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创新教育中,要采用让学生边学习边实验的教学模式,以此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
创新物理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也是创新教育的关键一步,新课改背景下,创新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与普及,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因之得到很大改变。如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其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功能,可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利用多媒体技术演示课堂不能操作的实验,让学生对实验产生形象、直观的感受,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如在教学“匀速直线运动”时,笔者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奔驰的动车、滑冰运动员停止用力后的一段滑行、绕着地球转的人造卫星等视频,使学生对生活中的直线、曲线运动有了初步的印象,对于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第二,要结合教学内容尝试利用情境创设、实验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彻底走出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方式,让初中物理课堂因丰富、高效的教学方式的运用而焕发生机。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初中物理创新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重要的基础环节之一,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模式、物理知识、生活体验等,积极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创造条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对物理知识得出的过程作动态的分析,在对学生提出物理思考题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惯性思维,创造性地思考问题,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同时,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比如,在拔图钉的活动中亲身体验利用工具的必要性,接着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工具,将学生的生活用品经验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观察工具的使用,自己总结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这一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精神,总结归纳的能力,增强了创新意识。
加强实验教学力度
物理是一门科学学科,实验是物理学科的重要内容,加强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并作出实验报告。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体验,促进了对物理知识的认知。在学生实验操作中,教师要做好观察与引导,发现错误时,要及时点拨指导,培养学生规范、严谨的物理实验操作习惯。比如,在“光的反射”教学实验中,教师在课前要准备好学生实验用的器材(2人一组):平面镜片、白纸板、量角器、手电筒(玻璃前糊上开窄缝的牛皮纸),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试验,选取自己需要的实验器材,在他们实验操作的过程中老师做观察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写出实验报告,最后总结出反射现象是光线传播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发生的。学生在实验探究的练习中,促进了创新能力的形成。
激活学生求异思维
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求异思维是从多方推测、假设和构思中探究问题答案并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及方法。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问,提出的问题要具备开放性的特点,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物理知识,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对于同一道问题提出多个解决方法就是求异思维的体现,这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策略。比如,在复习“物态变化”时,要求学生要各举出一个应用“熔化”“汽化”“升华”过程吸热的实例,由此实现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需要教師结合新课改理念的要求,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只要我们努力探索,积极学习,并积极实践创新教育的有效策略,初中物理的创新教育一定能获得满意结果。
浅析培养幼儿有效倾听的策略 篇7
一、制定符合幼儿水平的教育目标
依据幼儿园教育纲要语言领域的目标, 根据各年龄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制定出各年龄班幼儿倾听行为的教育目标。重点放在幼儿对汉语语音、语调的感知和对语义的理解上, 通过教育, 逐步帮助幼儿建立有意识倾听、辨析性倾听和理解性倾听。
二、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幼儿的年龄小, 注意力容易分散, 自制力也比较弱。因此, 教师在选教学内容时要力求新颖、符合幼儿经验水平, 让幼儿感兴趣。教具的合理使用也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从而提高幼儿倾听的有效性。另外, 幼儿非常喜欢夸张的语言和动作, 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绘声绘色、富有童趣也是提高幼儿有效倾听的关键。
三、建立幼儿的任务意识
在听故事之前, 教师可以提一些相关的问题, 如“故事的名字是什么”“故事里都有谁”培养他的任务意识。为了让那些好动的幼儿能静下来倾听别人发言, 可以安排他们做老师的小助手, 交给他们一些任务:对幼儿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评价, 如“你认为哪位小朋友回答得最好?他是怎么说的?”, 幼儿知道必须认真仔细地听才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才能正确回答老师的问题, 从而提高幼儿倾听的有效性。
四、提供适于幼儿倾听的环境
首先, 要为幼儿创设安静温馨的外部环境。如要让幼儿在教育活动开始前保持安静, 教室周围不嘈杂, 为幼儿创造倾听的环境。其次, 教师应为幼儿创设宽容、平等的心理环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 让幼儿有安全感、有自信心。
五、减少对幼儿的无关刺激
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 一切新奇、多变的事物都能吸引他们, 干扰他们正在进行的活动。有的教师为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教学辅助材料准备得过于繁多, 教具更换的次数也过于频繁, 这样不仅达不到集中幼儿注意力的目的, 反而会适得其反, 影响幼儿的有效倾听。
六、教师要做幼儿倾听的榜样
身教重于言教, 要想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首先教师就应该具备良好的倾听习惯。与幼儿沟通时, 教师都要耐心地听幼儿讲话。在听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使用“啊”“哦”“是吗”“后来呢”等词语表示您在认真倾听, 也可以用一个会心的微笑, 一个鼓励的眼神, 一个轻微的手势传达自己对孩子的理解, 让孩子觉得老师也认同他的讲述, 为他的讲述喝彩, 这样孩子会越说越棒, 同时在老师和同伴讲述时他也会像老师那样认真倾听对方讲话了。
七、家园之间要形成教育合力
倾听习惯不仅仅要在幼儿园培养, 在家庭中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 幼儿园要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 和家长一起探讨培养幼儿倾听的方式方法。同时, 还可以利用开家长会向家长们传授一些教育技巧和策略, 使家园形成合力, 促进幼儿倾听习惯的养成。
面对陌生幼儿有效应答的策略 篇8
【有效应答策略一】以朋友的关系应答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迎接朋友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如果教师和幼儿之间成了朋友, 那么朋友之间的关系就有助于推进活动的开展。
【案例】男教师诸君的开场白:“认识我吗?”大多数幼儿笑着摇摇头。“谁来介绍一下我呀?”大多数幼儿又摇摇头。诸老师指着旁边的刘老师说:“诸老师和你们刘老师是什么关系呀?”有的幼儿大声说:“朋友关系。”有的幼儿边笑着边摇头说:“不知道。”“刘老师没告诉你们, 我和她是什么关系吗?”幼儿摇头。“我和她就是朋友关系呀。”孩子们笑了, 听课的老师也笑了。“我是刘老师的朋友, 你们也是刘老师的朋友, 当然我和你们也应该是朋友了。”……
【分析】以朋友关系言称, 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 也拉近了教师和孩子的距离。一个充满朋友间友情的课堂环境自然能促进师幼间的有效互动。
【有效应答策略二】以激发幼儿责任感的方式应答
责任是指分内应尽职责。帮助孩子建立责任感, 对保持孩子的学习动机, 维持学习的兴趣具有良好的作用。
【案例】在小班组织的一个活动中, 应老师说:“孩子们, 你们害怕我吗?”孩子们纷纷点头。“你们害怕什么呀, 你们是主人, 我是客人, 我到你们家做客, 我才害怕呢。你们现在还害怕吗?”有些孩子开始回答:“不害怕。”“那好, 你们转过身去, 看看后面来了许多老师。”孩子们都转过身去, 一看有好多老师, 睁大眼睛不敢说话。“你们又害怕了吗?老师们都是客人, 你们是主人, 他们到你们家来作客, 你们不应该害怕的, 赶紧给客人问好吧。”“老师好!”孩子们在应老师的引导下开始问好, 大多数孩子还嘻嘻地笑了起来。
【分析】应老师以孩子当好主人的方式激发了他们的责任感, 主人主动和客人交流应是分内的事。由此, 教师和孩子的互动就变得容易和轻松了。
【有效应答策略三】以“抬举”孩子的方式应答
孩子需要“抬举”, 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 用“接纳性的语言”去赞美孩子, 从而让孩子感到老师是真心喜欢他们、接纳他们的。这样, 孩子才会愿意和老师交往与合作。
【案例】一群小班的孩子从教室外走了进来, 应老师迎上去, 说:“你们是小班的孩子吗?”没人理她。“你们是小班的孩子吗?”频繁地问, 还是没人理。应老师指着一个高个子的孩子问:“你个子这么高, 也是小班的孩子吗?”该孩子小声回应道:“是。”应老师说:“这么高的个子, 不会是从大班来的吧?”孩子们都笑了起来。有的孩子还大声说:“他是小班的。”“小班的孩子就长这么高啊, 真了不起。”应老师说。
【分析】应老师有意“抬举”孩子, 该孩子的自豪感瞬间被激发, 从而主动回应了她。同时, 其他孩子也觉得非常有趣, 主动和老师互动起来。
【有效应答策略四】以调侃的方式应答
“调侃”本意是用诙谐的语言戏弄、调笑, 有点贬义色彩。但语言在具体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作用, 教师若能恰当地运用调侃的方式应答陌生的孩子, 则往往会活跃气氛, 激发孩子活动潜能。
【案例】蒋老师让孩子们去调查周围听课的老师是否有害怕的事情。面对那么多陌生的老师, 有些孩子不敢去。蒋老师微笑着说:“不敢去也是一种害怕哦。”有些孩子开始调查起来。但仍有孩子坐着不动, 虽然蒋老师用手势和眼神一再暗示他们去调查, 但他们就是不动。于是, 蒋老师半开玩笑地说:“大班的孩子能读懂手势、眼神哦, 不要以为老师耳朵聋了, 老师的眼神和手势也会告诉你们事情的。”孩子们笑了, 迟迟未动的孩子也行动起来了。
指导幼儿早期阅读的有效策略 篇9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孩子学习的最好动力。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利用各种图书、故事及声情并茂的朗读、讲解,采用提问、设想等方式,激发幼儿想看书、看完书、看懂书的愿望,让幼儿感知丰富多彩的故事来自各种各样的书籍,从而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幼儿对生活环境中的一事一物都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常以好奇的心态发现疑难问题, 寻找答案, 不断对成人加以穷究、发问。这时,教师可引导孩子去书中查阅资料,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对书的兴趣和阅读欲望。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不同的阅读材料。如:大小不同、内容不同的图书,自制的布图书,自编的画报,师幼共同搜集整理的剪报本等,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二、营造阅读环境
环境具有激发效应和塑造效应的作用。创造相适应的环境,对幼儿阅读兴趣的产生和阅读习惯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根据幼儿阅读的需要,设置图书角,按照年龄特点放置各种适合幼儿的图书。通过图书角活动,幼儿学习爱护图书、使用图书、整理图书、修补图书,从而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三、掌握阅读方法
1.理解、表达图书内容。教会幼儿运用观察的方法 ,从书中的人物、动物所在的环境、面部表情、动作神态等理解图书内容,理解文字语言与口头语对应关系,并用自己的语言大胆表达。
2.发挥创造想象。阅读活动中 ,在幼儿理解图书内容的基础上,为了发展幼儿的创造想象力,教师应通过设置疑问,采用提问、设想的方式,让幼儿大胆质疑、释疑,并对故事的发展进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大胆表白。阅读中的创造想象,可以促进幼儿更积极主动地投入阅读探索中, 使整个阅读成为幼儿全方位、主体心理参与的过程,成为探索研究、自主创造的过程。
3.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结合。早期阅读是幼儿学习书面语言的最早语言行为,是儿童接触书面语言的最早途径。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帮助幼儿认识图画符号、文字等书面语言,将画面内容转移成语言并表现出来,逐步向书面语言过渡。
四、早期阅读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孩子自觉性较差 ,有意注意时间比较短 ,不能长时间保持静态阅读。情景阅读活动将阅读内容融进游戏中,让幼儿在听、看、玩、做中学习,将自己对图书、文学作品的理解在游戏中应用。
2.提问阅读法。在早期阅读中 ,提问是帮助幼儿理解作品的重要手段, 贯穿阅读活动的整个过程, 为实现阅读目标服务。同时为了更好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活跃阅读气氛,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积极思考的习惯,让幼儿尝试提问、将自己已理解的内容主动提出来,从而提高阅读质量,这是幼儿再次进入阅读活动,读懂内容的关键。
3.内容生成法。幼儿是有思想、有个性 、好表现的个体 ,他们不喜欢被动接受知识, 常常希望在活动中自主地运用阅读经验展示自己的能力。教师在设计阅读活动时,从幼儿兴趣出发,有选择地确定阅读内容,让幼儿通过想象、实践、生成新的内容,给予幼儿思维发展的空间。根据不同的阅读经验,让幼儿尽量地发现、想象、表达,使其阅读能力在活动中不断发展。
4.识字阅读法。早期阅读活动中的识字教学 ,不是单纯的早期识字, 在阅读识字教学中, 让幼儿知道一些有关文字知识,获得一些识字经验,掌握一些文字结构特点等,让幼儿初步知道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书面语言的重要性,为进入小学正规、系统地学习书面语言打好基础。
五、利用角色扮演,提高幼儿阅读物的能力和兴趣
角色扮演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 教师在指导幼儿阅读时,利用故事当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模仿,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幼儿参与阅读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幼儿学习语言、学会表达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幼儿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情节的理解。在角色扮演的阅读游戏中, 教师应该指导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要十分的投入配合头饰道具如:在《雪孩子》故事中教师选择合适的雪花音乐, 引导幼儿在音乐中表演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对话,让幼儿体验阅读物本身的愉悦特性,幼儿的年龄特点也会迫使他们在活动中特别投入;在指导孩子开展《猜猜我有多爱你》的阅读时,教师为幼儿准备兔子发夹,吸引幼儿迁移作品:“如果你是小兔和兔妈妈,你们会怎么变呢? ”引导幼儿根据角色所处的情景, 设身处地地体验从故事中迁移出来的母子亲情。
六、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进行早期阅读的有效保证。教师应在幼儿的阅读活动中注重培养幼儿的良好阅读习惯。如坐姿端正,一页一页地翻书;不折书、不撕书、不用脏手触摸书;看完书主动放回原处;专心读书,保持安静,善于倾听。教师还要带领幼儿经常检查图书,发现破损的及时指导幼儿修补图书,逐步培养起幼儿爱书、珍惜书的情感。
总之,早期阅读是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促进其综合的有效途径。早期阅读教学,将为幼儿的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有以读图为主、选择性、视听阅读、口语与书面语同步阅读等特点。早期阅读教育活动作为幼儿园语言领域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也得到家长的认可,供幼儿在教学中使用阅读的材料越来越丰富。教师要根据幼儿的需求和发展随时调整教育策略,让早期阅读真正在幼儿园中取得成效。
幼儿教育有效策略 篇10
人的语言活动是一种行为, 也是一种心理活动。人凭借语言进行思维, 相互交流思想。人的语言代表思想, 语言活动的过程就是思维活动的过程。一个人的语言水平一般显示其思维水平。语言能力是指听、讲、读、写的能力, 语言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是极为巨大的, 它能影响幼儿的学习和生活。幼儿时期的语言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基础教育。因为语言能力是幼儿入小学以后学文字、书面语言的基础。课程的发展是爱到学科发展和社会状况影响的。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所以,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在于走向信息教育。
一、多媒体课件渲染氛围, 培养幼儿对语言的感知力
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做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它主要在已有课程 (或其他学科) 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 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 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 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 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 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 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对于学生来说, 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幼儿语言的发展现今越来越现代化, 时代在变迁, 信息化时代到来, 多媒体技术更加应用到了教育中来, 孩子们上课时的幻灯播放, 故事中的录音等等一系列的多媒体影响幼儿语言发展。
对幼儿来说, 教育信息不在单单只是教师一个人的自说自演, 幼儿在逐渐脱离对教师的依赖。学校和教师不再是唯一的, 甚至最主要的信息源, 各类图文、声像并茂的课件、校园网、互联网, 可以让儿童从中获得更佳更丰富的语言信息, 促使儿童学习语言方式的根本变化。
记得笔者在刚刚入园的时候, 做了一堂语言课, 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幅背景图, 几张可以活动的贴绒学具, 给孩子们上课的时候, 他们好像总是打不起精神, 不管笔者怎么用语调的抑扬顿挫赖激起他们的兴趣, 到最后效果也并不是很理想, 下课后问孩子们, 你们喜欢这张图吗?并指着大幅背景图对他们说, 孩子们好像并不是很喜欢, 但是还是说了喜欢, 而且在整堂课中幼儿回答问题也并不是很积极, 虽然很认真再听。
后来做完课以后, 有一次笔者带领我班幼儿在班中看动画片, 当动画片演完后给幼儿提出问题, 发现孩子们并没有因为动画片完了而感到失落, 反而当提问到某个问题的时候孩子们会非常积极的回答问题, 在回家的路上, 笔者一直在想如果将这种多媒体式的教学放在课堂上, 孩子会不会更加感兴趣呢?
在这次的做课中, 还是做了一堂语言课, 而这次不同的是在讲故事中的情景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现在孩子面前, 整个故事将用PPT来演绎, 孩子们想看动画片一样入神, 当提问时, 发现孩子的回答很踊跃, 并且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下课后孩子们还在纷纷讨论课中的主要人物发生了什么事?做了些什么事?最后怎么样了等等, 利用现代信息化的方式加载到课程当中。
二、多媒体课件能够营造动态情境, 激发幼儿语言表达的积极性
从前孩子们接触的都是静物, 很乏味, 看久了毫无新鲜感可言, 久而久之孩子们对学习语言的兴趣也随之而递减, 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使信息呈现形式和内容组织方式更为多元, 从而为儿童学习语言创造一个多通道、多元交互的学习环境。幼儿在文本、图形、视频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结合在一起的, 多媒体信息语言的刺激下, 除了接受来自视觉通道的信息外, 还可以同时感受大量由听觉通道呈现的语言信息, 如图画、实物、音乐、动作、姿势、面部表情等非语言信息, 通过接触这些动态信息, 孩子变得还说了, 多媒体课件通过声音、动画的有机结合, 一方面吸引幼儿的有意注意, 启发其思维;另一方面又能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幼儿参与语言活动, 使他们的语言向着强势发展, 从而整体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多媒体具有多项性, 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
多媒体具有直观性、参与性、多样性、灵活性和趣味性可以使枯燥、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生动、鲜明, 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当儿童面对生动活泼、色彩鲜艳、真实鲜活的语言刺激材料时, 就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诱发了学习的内在动机。孩子很喜欢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与他人分享, 这样无形中又大大提升了幼儿的表达能力。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明确提出语言的目标内容与要求是: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 乐于与人交流, 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 培养幼儿对生活中觉得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等。
四、利用多媒体信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教师的语言教育可根据《学习》课程中的主题内容, 选用一些多媒体教学软件或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 把声音、图像、剪贴画等链接到演示文稿中, 让儿童接受视、听、说多感官的刺激, 使教学过程显得生动活泼。
教师的语言教育可以将单一口头传授的教学模式, 变化为“演示型教学模式、网络辅助教学模式、虚拟现实教学模式”三种交叉使用的教学模式。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不会单单只是在说教, 而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作PPT、在网络上设置自己的博客, 可以帮助有需要的人解决困难, 这样对教师来说既方便又快捷何乐而不为呢!
教师的语言教育可以打破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时空, 将幼儿的学习延伸到了家庭, 通过班级博客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在做什么, 自己的孩子有什么变化, 使家长成为幼儿的校外教师, 幼儿园课改的生力军。
在一段时间内, 我们幼儿园的教师进行语言教育, 已经基本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的动画故事。教师有时借助于动画故事里不同人物生动风趣的语言, 让小朋友看得出神, 听得津津有味。师生在媒体课件的作用下有效互动, 提高教学效果。有时将下载的或自己制作的语言课件, 通过网络形式让小朋友利用共享资源, 点击某些主题, 在相应的故事情节的语言感受过程中自主学习。
五、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会孩子普通话
幼儿语言, 主要是通过模仿父母的语言习惯而得的。在某种意义上, 父母的语言是丰富幼儿语言的源泉。家长发什么音, 怎样讲话, 幼儿也就发什么音, 怎样讲话。父母应该学会正确使用语言和学讲普通话。要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 需要提高家庭语言教育的水平和能力。我园教师都具备普通话证书, 从教师这里我们要保证教给孩子标准的普通话, 在我们做得PPT中也会加上一些录音设置, 让孩子可以更为准确的听音、读音。
学生叛逆期教育的有效策略 篇11
关键词:学生叛逆期;教育策略;改进方法
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身心发展等内部因素,也有教育和环境影响等外部因素。从学生自身来看,逆反心理是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这种生理的成熟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一旦得不到有效引导,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产生逆反心理,造成学生厌学。作为老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言行,放低姿态,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准确把握其“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要“症结”,从而“对症下药”。
一、掌握心理学知识,为科学有效转变增加“砝码”
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承,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可以阅读一些心理学书籍,了解学生个性成长特点,尊重学生心理生理发育规律,对待他们要像对待朋友一样,决不可采取高高在上的姿态。重视心理辅导,“心病还得心药治”,加强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解决他们的心理症结,尽量与学生形成心理认同。学习心理学知识,形成心理上的认同,能为防止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增加一定的砝码。
二、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为科学有效转变提供“保障”
教育不是培养一味顺从的人,事事顺从也不是心理健康的表现。教育应该是培养有主见、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作为教师或家长经常需要对自己的教育方法进行审视,尽力掌握一些正确的教育方法。
1.加强感情投入,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
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经常受到教师的斥责、惩罚,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对教师怀有戒心敌意,但他们又需要教师的谅解和信任。最根本的方法是调整师生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老师在感情上与学生多些相融、多些亲近,站在学生的立场去处理问题,这样就会缩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有利于控制学生的逆反心理。
2.要严而有度,讲究艺术,并善于运用“暗示效应”
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的错误言行要宽容,但绝不能迁就。教育中一定要讲究艺术,批评一定要讲究方法和技巧,要注意场合和方式,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为限度,做到严而有度。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教育技巧,尤其应注意巧妙运用“暗示效应”,尽量少用命令方式提出要求。
3.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提升人格魅力
中学生往往具有很强的模仿和崇拜心理,他们心目中一旦把谁看作自己的“偶像”,就会刻意去模仿,因而我们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普遍心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自己敬业、博学、自律、宽容、诚实可信的良好人格形象感染学生,提升人格魅力,在学生心目中树立祟高威信,使学生信服并效仿,一旦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崇拜者”,在你的影响下其逆反心理就会自然化解。
4.遵循教育规律,要有“静待花开”的心态
教师在对“逆反心理”学生的改变上,一定不可揠苗助长。要精心呵护,“润物细无声”般滋润学生心理,春风化雨般地改变学生行为。切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融冰三尺也非一日之暖。
三、加强学生自我教育,为科学有效转变提供“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就是要迫使人去思考自己。”一是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培养他们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使他们学会正确归纳和简易的自我疏导方法。并教会学生对别人正确认识,公正评价,使学生既会自我调控,又善于自我解脱,自我振奋,从而发挥其主体能动作用,避免产生消极逆反心理。二是教师要努力挖掘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当学生看到希望时,他们的逆反心理就会烟消云散,就会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三是教师可以组织帮教小组,给逆反学生学习、生活、行为习惯等方面予以特别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善意,逐渐消除对立情绪,使其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对集体感兴趣,逐渐改变原先的态度和看法。
无论成绩好坏,请想想:每个孩子都是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别人怒放了,自己的那颗种子还没有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地看着长大。陪着他们沐浴阳光雨露,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相信孩子,静等花开。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
总之,我们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方法,改变学生的不良心理,我们要遵循教育规律,既不揠苗助长,也不放任自流,要顺其自然,静待花开,教育要与学生的心理相匹配,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促进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陈宁.学生叛逆行为分析与教育策略实施[J].班主任,2013(11).
区域内有效教育内涵发展指导策略 篇12
一、建立均衡的课程教学指导
1.建立国家课程的核心机制。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是政府为保障国民的基础学历、基本素质而开发研制的课程。尽管各地各校明确提出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原则,但事实上义务教育阶段的国家课程在实施上仍然有不透彻的现象。一方面,由于区域教育存在地区差异、经济差异、知识差异、教师水平差异等现象,所以落实下来有些课程课时开不足。另一方面教师在执行国家课程的过程中常常遭遇学生学习倦怠厌学。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学习国家课程感到困难和没有兴趣。区域教育的很大差异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吃力度和兴趣度上。
因此,课程设置要建立国家课程核心机制,以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为基础。国家课程应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计划要认真协调好基础性和特殊性之间的矛盾。严格规范课程开设,严格落实课时计划,切实加强课程改革,加强教学方法研究,切实将教学重点从仅仅只是传授转移到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上来。
2.建立校本课程的特色机制。
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匠心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效补充国家课程,实施素质教育。
一是教育目标归因化。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符合教育发展目标,要归属于国家教育发展目标。结合区域情况,开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
二是校本课程生活化。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拓展学生的生活和精神空间。依据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的理念,保证教师作为课程主体的自主发挥。这是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目的所在,还可以通过非教科书的方式来补充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
三是知识利用综合化。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利用,结合生活事例,把实际的东西联系到我们所学的理论中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校本课程的目的在于有效挖掘学生的隐性知识,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激发思维和行动,提高知识的再获取和再利用。
四是区域资源特色化。围绕区域资源形成区域教育特色,注重开发的依据及过程。依据各科《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以培养学生适应时代需求为目标,开发区域性课程资源;确定课程开发的思路和基本框架;保留开发过程的突出特点;呈现地方资源的特色内容。
二、建立均衡的学科渗透指导
在教学领域,学科既是科研和教学的载体,又是科研和教学的结合点。学科理论依靠两者的统一,并依赖于两者的互动。
一方面强调教师的专业建设,构建学科知识体系。一是构建框架知识结构。即从大的角度把握学科知识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要求明确学科基本特征;掌握《考试大纲》所涉及的考试内容;准确表述学科知识的基本概况,并弄清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学科教师把握学科知识,积累厚实知识的过程。二是构建学段知识结构。即对学科知识框架结构涵盖的内容,以教材为依托进行筛选过滤,形成较为简要的学段知识结构。建立学科知识结构时要结合教材内容,通过挑精、选择、归纳。构成个人知识技能,使书越读越薄。三是构建单元和课时知识结构。即对单元框架下的每个知识点,以课为单位具体落实,把基本知识落到实处。四是教师要博览全书,有厚实的知识底蕴。
另一方面强调教师专业实践,提高专业教学水平。掌握了理论,怎样运用于实践?一是教师的定位。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的唯一知识源。教师不能简单地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育人和促进学生“学”上。二是学生的主体。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学习放在三种学习方式之首,其实是让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的定位加衔接线的牵引———关注学生的学和学习的生成,关注学生的困惑点和兴趣点,顺学而导,顺学而教。在学科当中实践,在学科当中研究,
三、建立均衡的专业研修指导
1. 以教育规划研修为指导。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对教师施行每5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提出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提高培训和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等教师发展不同阶段的培训。由于知识的发展,日益更新需要引导教师不断地汲取、更新和积累知识,实现继续教育的终身意义;引导长短期培训要以实施好基础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和个性化需求为工作目标,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基础培训要利用行动研究,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
2. 以校本研修为重点。
新课程的理念只有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才能产生高质量的教学效益。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化靠的是有效的校本研修。
一是主题研修在课题研究上深入。教师的专业研修只有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进行,才有研究的基础、主题和实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在课题研究过程的深处才会获得。校本教研要主题化,主题研修要课题化。引导教师研究解决学校的问题,研究解决教学的问题,研究解决自己的问题。以研究的途径找到规律,不能仅凭经验总结方法。强调问题与教学实践直接联系。研究真问题,研究解决策略,具有现实价值。
二是自主研修在集体研磨中悟化。使教研主题在教师心中逐步深化,这是一个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过程。在研究中,倡导对同一主题作不同途径、方式的诠释、演绎、尝试,做到同质异构,在不同假设的基础上作相应的验证,形成集体研究自主化。注重引导主题研究与教师的课题研究、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坚持课题研究小题化。将课题研究有效地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从而把课题置于课堂之中,以课题指导课堂教学实践,以课堂教学实践验证课题结论,努力实现课题与课堂的结合,科研与教学的结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催化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提升。
3. 鼓励自主研修成果。
【幼儿教育有效策略】推荐阅读:
幼儿园的有效教学策略09-20
赏识教育的有效策略06-22
幼儿园绘画活动中的有效评价策略07-28
幼儿钢琴教育有效性07-11
幼儿教育策略论文10-02
幼儿安全教育策略问题05-09
幼儿科学教育策略05-30
幼儿创新教育策略简析06-20
幼儿礼仪教育实施策略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