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数学有效教学

2024-06-24

幼儿数学有效教学(精选12篇)

幼儿数学有效教学 篇1

皮亚杰认为:教育的最高要求应该使儿童具有逻辑推理能力和掌握复杂抽象概念的能力, 智慧训练的目的是形成智慧, 而不是贮存记忆, 是培养出智慧的探索者, 而不仅仅是博学多才。我们应顺应社会需要, 使孩子习得初步的数学思想方法, 学会用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日常生活和游戏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以与孩子年龄相适应的生活化的具有童趣的方式表现教育内容, 使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活动中、游戏中学习数学, 掌握数学。而生活是数学的源泉, 生活中的数学无时不有, 无处不在。为此,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就明确指出, 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根据这一目标, 在组织幼儿数学活动时, 教师应从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 用生动有趣的学习形式, 使得幼儿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学到知识, 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一、在日常生活中学数学

充分挖掘幼儿在园的每一个生活环节中的数学教学资源, 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途径。比如:在幼儿早上入园后, 我请一名幼儿点数幼儿人数, 一名幼儿点数幼儿的接送卡数并加以比较。我针对性地让每个幼儿都能轮流到, 这样既让幼儿练习了点数对应比较, 又使教师了解了幼儿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便于有针对性地指导。其次, 中午开饭时我让幼儿看看碗筷够不够分, 小班幼儿可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这能帮助他们理解和领会物与物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中大班幼儿可通过计数的方法解决;在上下楼梯时, 引导幼儿边走边计数楼梯的级数, 可以让他们练习顺数或是倒数, 教师引导幼儿利用数学经验去解决问题, 使幼儿在理解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有趣。再如, 在吃饼干的时候, 幼儿大多关注的是“吃”这一活动, 不会考虑到更多的东西。这时老师就可以启发幼儿动脑筋让饼干变“魔术”, 一会儿变成三角形, 一会儿变成圆形, 一会儿变成正方形。这样, 在吃饼干这一生活环节中, 幼儿关注的就不再仅仅是吃, 同时也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 培养了幼儿动脑筋的习惯, 还避免了浪费饼干的现象。

二、在游戏活动中学数学

有教育家说:“玩具是幼儿的天使, 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幼儿就是在游戏中, 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 将数学的运用与各类游戏结合, 能让幼儿更自然、轻松、直接地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如:在幼儿玩皮球的游戏中, 对于小班幼儿, 老师可结合“1”和“许多”的数学和5以内的点数, 在原来的游戏活动中增加“拍一下”, “拍五下”等, 对中大班幼儿可让其进行10以内的点数或加减, 在游戏中, 可让幼儿拍一下数一下, 然后再说出总数拍了多少下, 或者说“××拍了10下, 请你比他少拍两下, 应拍多少下?”等, 改编后的体育游戏更切合数学的实际, 也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数学知识。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形式, 它生动、活泼、有趣。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 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提高幼儿思维的积极性, 千方百计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这样, 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 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 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轻轻松松、饶有趣味地学习数学, 效果也会更好。在教幼儿学习1—5的数时, 我就用一首数数歌做游戏。幼儿已经学会的儿歌《一二三四五》, 他们把五个手指想象为五个可爱的小松鼠, 他们一边数松鼠:“一二三四五, 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着, 打到小松鼠。松鼠有几只?让我数一数, 数来又数去, 一二三四五。”这样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了1—5的数, 轻松愉快, 不易疲劳, 也不易感到厌烦。通过这次活动, 我想, 老师在平时的游戏活动中要多动脑筋, 在适当的时候可将一些教学内容巧妙地、合理地融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之中。

三、在区域活动中学数学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 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 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数学区域活动就是一种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水平、兴趣、特点和需要来选择材料进行学习的环境, 它能让有差异的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自主感、成功感。因此, 我们在数学区的环境创设时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将数、形、序溶入其中, 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用美丽多彩的图案表现出来, 使数学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诱发幼儿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墙饰上的图案用几何图形拼合而成, 使幼儿有意无意地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区的环境将幼儿引入了一个数学世界, 使他们更亲近数学、喜欢数学, 激发他们主动探索数学的强烈欲望。而在其他活动区中投放的材料也能将的数学活动融入其中, 如在美工区、语言区、建构区、棋类区、角色区中都投放渗透数学知识的材料, 使孩子们在剪剪画画中感知理解数学、在讲讲做做玩玩中感知理解数学、在对弈竞赛中感知理解数学、在游戏中运用数学积累经验。例如:社会性区域中“小超市”中的各类材料渗透着数学活动, 首先, 引导幼儿将商品分类摆放;其次, 顾客在与售货员的货币与商品的交换中可运用数学知识;再次, 商场的物品可组织幼儿制作, 如将制作的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纸盒加以装饰充作商品, 将幼儿用橡皮泥制作的球体作汤圆, 等等。这一系列游戏活动巧妙地和数学内容相结合, 使幼儿分类、点数、比较、运算的能力得到运用, 需要幼儿运用以往的生活经验, 并结合前期活动中的有关数学知识, 实现从数学到生活的迁移。幼儿从解决游戏、生活中的问题出发, 能提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地让幼儿获取信息, 通过多种形式让幼儿在玩中不知不觉得到学习, 这是非常有利于数学教学活动效益的提高的, 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 就一定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幼儿进行有关“数”的学习, 让幼儿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培养幼儿学数的能力。

幼儿数学有效教学 篇2

一、内容提要:

为了揭示适合中班幼儿数学教育的途径及相应的有效策略,提高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水平,并以此为突破口推进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进程,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幼儿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多方面的整体提高,促进幼儿园数学教育质量的提升①。我通过调查问卷法、案例分析法、行动研究法,遵循幼儿建构数学知识的规律,帮助幼儿有效搭建数学知识建构的平台;实施幼儿园已有数学教材,完善幼儿园数学教学进度安排;分析教师评价对幼儿数学学习的影响,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模式;了解幼儿家庭中的数学教育现状,引导家长能够科学有效地指导幼儿进行数学学习。初步形成了有自己教育理念和特色的幼儿园数学有效教学模式,成功构建了“幼儿主体性教育”、“幼儿创造教育”、“幼儿终身教育”等教育,并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对其他幼儿教师产生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并形成了有价值的预期报告一份。

二、课题界定:

1、课题中的有效是具有效果、具有成效。

2、有效策略是提升效益的方法。

3、幼儿园数学活动是指幼儿园阶段所进行的数学活动及游戏等。

4、幼儿园数学活动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是就是为促进幼儿园教学效益的提升而采取的方式和方法。

三、课题的理论(政策)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2、系统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整体观念。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功能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而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研究有效教学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有效教学系统结构,协调有效教学各要素关系,使有效教学系统的要素、环境、目的达到最优化。

3、其他相关政策理论。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①。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阐述了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其内容和要求是“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这标志着幼儿园数学教育正发生着从“注重静态知识到注重动态知识,从注重表征性知识到注重行动性知识,从注重‘掌握’知识到注重‘构建’知识”的重大变革。

(2)心理学知识。

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指出:幼儿在3-6岁阶段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尚处于萌芽状态。

儿童学习心理学指出:幼儿学习数学,主要通过四个阶段,即实物操作——语言表达——图像把握——符号把握,从而建立数学的知识结构。

人本主义思想认为儿童是学习活动主体,强调学习过程中个体自我实现的心理历程,认为应该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亲自体验各种经验,发展他们的个性,发挥自己的选择和创造能力。②人本主义思想还强调学习中的情感作用,强调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认为教师不是教学的控制者,而是儿童活动的促进者、向导和顾问。

(3)专家观点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必须深入儿童的精神世界”,要了解每个幼儿的个性特征,以及各方面发展的水平。在教学中关注个别差异,营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因人而异地促进幼儿的在自身水平上的提高。

美国著名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How arel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教育的起点不在于学生一个人在数理逻辑上智能领域有多聪明,而在于教师怎样开发学生优势智能领域,要在教育中彰显学生个性,实施个别差异教育,使拥有不同天资和禀赋的学生在实施个别差异教育中能够得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条件: 研究者现任区数学教研组组长一职,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数学教学领域有着十多年的教学经历,多项研究成果在市区获奖。幼儿园内有良好的教科研氛围,老师之间经常能分享、交流教育经验。

五、课题论证:

(一)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拉开了幼儿园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深入进行课程改革,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的序幕。《纲要》强调了一系列幼儿教育的新思想,比如:终身教育的理念、以儿童为本的理念、课程整合的理念、双主体的理念、环境育人的理念、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等。《纲要》将幼儿园教育相对划分为五大领域,数学涵盖在科学领域之中,幼儿园数学的教育目标定位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内容与要求部分提出:“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它带来了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根本变革,使幼儿园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涉及到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育途径等方方面面。我认真研读了《聚焦幼儿园教育教学:反思与评价》深深感受到幼儿在数学知识上有一定的准备,智力准备方面存在明显不足③。传统的数学教育方法需要改进。从重机械记忆和训练,转变到重理解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从重活动中的教学内容渗透到活动的启发性,科学性、趣味性熏陶。我查阅了《学前教育》近些年的资料进行分析,觉得近年来幼儿园在数学教育方面虽然有些研究,但是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策略的研究上认识不足,研究仍停在表层,幼儿数学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前瞻性急待解决。因此我确定“幼儿园数学活动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围绕“中班幼儿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以及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两方面进行研究,希望通过研究揭示适合不同年龄班幼儿数学教育的途径及相应策略,提高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水平,并以此为突破口推进幼儿园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进程,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运用中班幼儿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促进幼儿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富有个性的发展。

(二)研究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随着教育新观念的不断深入,教师们越来越认识到: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掌握知识量的多少,关键在于掌握知识的过程和所掌握的知识对今后学习、生活等所产生的影响。幼儿园阶段,家长特别关注孩子对加减法掌握了多少,为了达到一定的知识量,很多时候要求幼儿死记硬背以达到记住的效果。在幼儿园里,有些教师仅停留在完成任务的层面,并不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不关注幼儿的知识建构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要促进教师的思考:解决教材教法与幼儿发展相适应的问题,解决教师策略对促进幼儿发展所产生影响的问题。要促进教师的发展:提升认识,学会从关注结果转变为关注过程和结果。要促进幼儿的发展:在生活中认识数学、学习数学。

(三)研究的目标:通过研究,基本上实现了预期目标。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园数学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生活、游戏(活动区)、专门的数学活动。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的不同,教育途径的选择有所侧重。小班——以一日生活中的数学教育途径为主;中大班——以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途径为主。

2、操作法是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数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3、课题研究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师的素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表明,提高幼儿园教师的素质是教育研究取得成功的保证,而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又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首要任务。随着课题的研究,教师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教师们树立了大的课程观,认识到幼儿园的一日活动都是教育,在生活活动、游戏区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教育资源,数学教育的途径绝不仅限于数学课,改变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忽视年龄特点以单一的数学课的途径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现状。另外,相信儿童的能力,尊重儿童的想法,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成为教师的共识。我认为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应培养孩子学数学的兴趣、学数学的方法及创新的意识。组织幼儿对生活中事物数量的观察和讨论来提高他们的兴趣;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幼儿主动积极地学习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才是幼儿园有效的数学教育。课题研究基本完成了研究任务,但是,由于是第一次参与科研研究,课题研究的水平较低,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六、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主要过程: 研究内容:探索帮助幼儿建构数学知识的规律,帮助幼儿有效搭建数学知识建构的平台;探寻幼儿数学思维的培养,研究适合幼儿数学培养规律的有效教学。完善幼儿园数学教学进度科学安排;分析教师评价对幼儿数学学习的影响,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模式;了解幼儿家庭中的数学教育现状,引导家长能够科学有效地指导幼儿进行数学学习。初步形成了有自己教育理念和特色的幼儿园数学有效教学模式,成功构建了“幼儿主体性教育”、“幼儿创造教育”、“幼儿游戏性教育”等教育,并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的运用——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教师既是研究者更是实践者,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创设有利于幼儿数学思维形成的情景启发,并注意观察发现问题,调整对策,从而进行深入研究。

2、调查研究法的运用——通过对教师的问卷调查,了解现状、分析原因、寻找对策。为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3、实例分析法的运用——通过对班级幼儿数学发展情况的观察,并进行分析,寻找解决的途径,在各种个案中探求规律,为研究提供依据。

研究分为四个阶段,、调查分析阶段、实践研究阶段、研究积累阶段、经验总结阶段。主要目的了解本课题研究现状、更新教师观念、确定课题指导思想、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探究适合幼儿数学思维发展的有效教学策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第一阶段:调查分析阶段

1、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幼儿数学教育现状。

首先,教师已逐步向成为幼儿活动的观察者、记录者、支持者、合作者的方向发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家庭对幼儿早期的教育情况,探究环境对幼儿成长的影响。从而结合教育理论和幼儿成长规律改进教学策略。

其次,教师的回答往往只浮现在自己原有的、日常的操作模式上,没有仔细的去挖掘、去思考。她们把对孩子的支持停留在只是对孩子一种简单的帮助,一个简单的举动、一个单向的互动和一个摆饰的环境。

在次,通过对近年来幼儿相关文献的查阅结合目前幼儿教学现状使我感受到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存在着教师只为传授知识而传授,幼儿只为学知识而学的现象,教学的目标只是数学知识单方面的目标。如中班“按数序排卡片”教学活动的目标是:①练习1—10的数数;②巩固10以内的数的认识。从中不难看出,教师对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缺乏全面的认识,活动中仅以学习数学知识为唯一目标,而忽视了诸如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兴趣的培养等其它目标。操作材料乏味。

(二)第二阶段:实践研究阶段:

1、利用幼儿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极强,为幼儿提供的操作新颖、内容丰富多彩的启发性材料。材料的大小,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而定。然而,由于有的教师对操作材料在教学中所起作用的认识不够,加上怕麻烦等原因,教学中老是几套操作材料反复使用。教学方法单调。教师在考虑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时,习惯于仅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只强调数学教育的直观性,片面依靠演示,把答案强加给幼儿。如几支铅笔、几个苹果的演示就讲一节课。再是,忽视幼儿的学习规律,甚至过高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教学效果不理想④。采取“灌输式教学”。即老师讲,幼儿听,老师问,幼儿答,老师演示,幼儿看。不管是否能消化,硬往幼儿的小脑子里灌死知识,死灌知识,造成幼儿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而不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多采用一些幼儿喜爱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如游戏法、实物教学法、比较法等等。而且整个活动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造成课堂气氛不活跃,激发不起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数学教育方法亟待改进。

2、、多种形式的学习研讨:目的在于通过学习研讨更新教育观念,理解课题的理论依据,梳理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确定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参加专题讲座。听取专家对《纲要》新理念的专题报告、专题讲座,参加“幼儿园数学教育”专题培训。走出去感知先进学习经验,参加各级机构举办的数学活动的观摩。

3、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实际,利用有效教学策略指导教学实践。教学的准备策略:(1)有效的教学目标策略。教学目标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一个有效的数学教育目标应该是:目标的行为主题必须是幼儿而不是教师,也就是说目标的确立必须从幼儿角度出发;目标应该涵盖态度情感、能力、知识经验多个纬度;例如:在中班数学活动“到5家做客”中,某教师的目标表述为:“正确感知5以内的数量,理解数字5的实际意义;学习按卡片的数量放入相应数量的物体。”显然,该教师的目标是过于单一的,仅仅只重视了数学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幼儿其他方面的能力的发展。结合有效教育目标的标准,我们可以将目标做一定的改动:“正确感知5以内的数量,理解数字5的实际意义;在游戏中体验学习数的乐趣;能运用所获得的经验解决遇到的数学问题⑤。”

(2)准备合适的数学操作材料。

数学知识的抽象逻辑性和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决定了幼儿数学概念形成要经过操作层次→形象层次→符号层次的逐步抽象和内化的过程,这需要以作用于事物动作的足够经验和体验为基础,通过自身活动的操作层次,借助被操作的物体获得感性经验,并从类似的多种经验中抽象概括而逐步建构起来。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操作材料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教师应该结合活动的要求和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选择最佳的操作材料,使操作材料在正规数学活动中发挥最大效应。材料的多样性。心理学家说过“多变的刺激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因此,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材料应力求多样性,以给幼儿丰富的感官刺激,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和兴趣。幼儿所熟悉自然材料如石子、树叶、水„;废旧材料如纸盒、易拉罐、果壳、冰糕棒„;成品材料如扑克、积木、积塑玩具„等等,可以说幼儿生活中的任何物品都可成为数学活动中的材料。材料的丰富性。要想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操作材料的功能,就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材料供幼儿操作,使幼儿置身于材料中与材料进行“交流”。如果操作材料有限,幼儿就不能尽情地与之接触,操作材料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而成为一种摆设。材料的层次性。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所致,幼儿间存在着个性、智力、能力上的差异。材料的操作性。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是幼儿与操作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幼儿通过对材料的操作和探索,发现问题,获得知识和能力。因此,数学活动中所提供的材料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⑤。材料的多功能性。虽然数学活动中所提供的材料要丰富多样,但也不能太泛,要尽可能地一物多用,这样既有利于幼儿容易发现操作目标,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3)选择适宜的教学行为和组织形式

正规数学活动一般来说都是有组织、有计划地的预设活动,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活动的组织形式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能。①教学方法多样化。在教学方法上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多采用一些幼儿喜爱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如游戏法、实物教学法、比较法等等,激活数学课堂的气氛,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②组织形式生活化。幼儿生活在客观世界中,周围事物均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有一定的颜色、大小、形状,并以一定的空间形式存在着。③教学手段现代化。

2.教学过程的实施策略

教学过程的实施策略,主要是指教师为实施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系列行为。课堂教学行为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管理行为,二是教学行为。3.教学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是一种过程性评价。这里所说的“评价”主要是指以幼儿为对象,对幼儿活动、幼儿在教育过⑥。

(三)、第三阶段,研究积累阶段。根据数学教育途径与指导策略研究方案要点进行教育实践研究,验证假设,积累经验。研究积累阶段分两步走。

1、主要探讨“发现式”教学法在专门的数学活动中的运用。主要研究工作有:

①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根据课题指导思想重新制定“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标准”及细则,组织业务园长、幼教专干认真学习并以此为依据指导教师的数学教育活动,引导教师运用“发现式”教学法。

②骨干教师深入幼儿园指导教师数学教育活动。

③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研讨、评优活动。开展数学教育活动评优,幼儿园业务园长及课题组成员为评委,在评选过程中,参评教师和评委就下列问题进行了充分研讨。a操作材料如何物化目标?b什么样的操作是儿童的主动学习?c幼儿操作时教师的作用是什么?d怎样引导幼儿交流总结经验?e如何评价幼儿的表现?等。

④幼儿园教师数学教育活动研讨、展示活动(评优获奖教师活动展示)。⑤幼儿园教师优秀教案评比活动,⑥将“发现式”教学法强调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向美术、音乐、常识等领域迁移。如:美术教学用观察积累感性经验代替了教师的范例;用师生研讨概括特征代替了教师的示范;用幼儿自由大胆创作代替了按统一要求作画;用同伴间相互欣赏代替了教师点评。探讨生活中的数学教育、活动区中的数学教育。主要做了以下工作:集生活中的数学教育、活动区中的数学教育的案例。

(四)、第四阶段:经验总结阶段。现在结题准备。做了以下工作:填写结题鉴定申请书,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研究工作总结报告、研究资料的整理归档、鉴定会的准备。

七、研究的成果:通过研究,形成了课题研究报告一份。使我们幼儿园形成了有自己教育理念和特色的教学模式,成功构建了“幼儿主体性教育”、“幼儿创造教育”、“幼儿养成教育”、“幼儿愉快教育”、“幼儿健康教育”、“幼儿未来教育”、“幼儿艺术教育”、“幼儿园游戏”等教育。并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1教师在幼儿数学方面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发展。

研究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幼儿数学教育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实施《纲要》所必须的观察能力、设计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生成教育内容的能力、与幼儿互动的能力、活动环境创设的能力、评价幼儿发展的能力等得到大大提高。一大批青年教师在研究中成长起来。

2、形成了合作研究的良好氛围。

研究中,建立起能有效促进教师发展的园本教研机制,营造了一种崇尚研究、共同探讨、平等合作、共享经验的氛围。以实施《纲要》中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加强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模式,采取了“抓住难点——合作探讨——叙事研究”的活动方式;采取了“主题式研究论坛、共享式信息交流、互动式讲座讨论、菜单式自主学习、沙龙式读书分享”等活动方式,采取了“寻——寻找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问题、定——拟订合适的教师专业成长目标、探——探索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思——反思教师专业成长中的教育行为、促——促进教师专业个性化发展”策略⑦。

3、通过研究,整体提高了幼儿教育工作质量。

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推进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贯彻实施,促进了各类型幼儿园的整体发展和提高。

4、通过研究,形成了家庭、幼儿园、社区教育的同步发展。

本次课题研究,不仅促进了幼儿园的发展,同时还促进了家庭、社区 教育的同步发展。家长的教育观念也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

八、研究反思:由于第一次参与科研研究,课题研究的水平较低,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科研水平有待提高,要加强学习。

(二)、科研课题的管理不规范,课题研究资料积累不全面。

(三)、课题研究的参与面过大。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欠缺测量工具的运用,对儿童的反映不能提供定量化的分析结论。

(五)、课题在生活及游戏中的数学教育研究不够深入。今后工作设想:、将课题研究引向深入,除继续研究生活及游戏中的数学教育外,研究数学活动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另外,将课题研究的成果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发挥科研兴教的作用,推动我县幼儿园课程改革

九、参考文献:

①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②《幼儿园教育案例专题研究》虞莉莉,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③《聚焦幼儿园教育教学:反思与评价》刘占兰,北京师大出版社2003年

④《幼儿教育案例》朱良,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⑤《走向方案教学——幼儿园方案教学探索及案例》(毛美娟,华培主编,朱家雄主审:百家出版社,2001年版)

⑥谌业锋:《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四川凉山州教育信息网

幼儿园数学游戏化教学的有效开展 篇3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化

数学是一门相对比较抽象的学科,幼儿的智力发育还不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比较困难,我们不能像给中小学生上课那样进行课堂教学。如果在教育过程中只是一味讲解,而不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会使幼儿学起来非常困难。通过实践证明,将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化,能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轻松学得数学知识,并且能够使幼儿从小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这种游戏化的教学方法,让幼儿从小培养了数学思维,学会了将数学知识运用在生活中。

一、数学教学游戏化对幼儿学习的意义

数学教学游戏化,虽然是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到知识。但是具有极高的效率,对孩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1.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具有较高的教学质量

游戏对幼儿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遇到自己喜欢的游戏就会精神百倍,将数学教学游戏化可以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起达事倍功半的效果。如果只是对幼儿进行说教,孩子们没多长时间就会变得厌烦,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所以游戏化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孩子学习效率的提高。

2.游戏化教学方法可以使孩子对知识掌握牢固

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尚小,不懂得自己去反复学习巩固知识,让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接受数学知识,即通过运用游戏来掌握数学,这样学到的知识是印象深刻的。而且游戏过后,幼儿一般都会和父母或其他小朋友进行同样的游戏,这样又对老师教的数学知识进行了复习巩固,并且记忆深刻。通过这样的学习可以给学生奠定牢固的数学基础,有利于他们以后数学学习的开展。

二、幼儿园数学游戏化教学的步骤

1.营造数学游戏化教学所需的氛围

幼儿园在进行数学的教学时,若要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那么在教学之前就要营造游戏的氛围,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和谐,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平易近人,愿意去接近老师,听从老师的安排,一定不能对幼儿太严肃,如果太严肃了就会使幼儿心理上产生畏惧,不利于游戏的开展,就会给教学带来许多障碍。在游戏的过程中,老师要注意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通过他们在游戏中的表现判断出他们对老师所安排的游戏是否喜欢。在游戏的同时,老师不要脱离了游戏的最终目的,让幼儿在游戏中学到数学知识,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恰当的游戏

既然幼儿园数学教学采用游戏化教学,那么老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安排恰当的游戏,安排的游戏既要与教学内容相关,又要有趣味性,能够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例如,在对幼儿进行数学加法的教学时,老师可以在纸板上写上相加的两个数,然后让幼儿通过重重障碍跑到指定位置拿回相应数量的小豆豆,然后再返回出发点,将小豆豆交给老师,看哪个小朋友能够准确而又快速的完成。在游戏中不仅让孩子们学到了数学知识,对数学加法运算有了充分了解,还使幼儿的身体得到了锻炼。通过这样的游戏化教学使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具体化,幼儿学习起来更加容易。

3.带领幼儿对游戏内容进行总结

游戏结束不等于教学结束了,游戏结束以后幼儿肯定还沉浸在游戏的快乐中,这时老师要趁大家意犹未尽时带领孩子们对刚才的游戏进行总结。幼儿园的儿童年龄尚小,让他们自己总结存在很多困难,但从另一个方面考虑,让幼儿自己得出游戏结论可以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

三、数学教学游戏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游戏教学开始之前,老师对游戏所用材料的投放应满足以下几点:(1)老师准备的游戏材料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要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这些游戏材料既能吸引幼儿的兴趣,又能在游戏中给幼儿一定的发挥余地,让他们能够在游戏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2)老师给孩子们准备的游戏材料应能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老师选择游戏材料时应该以幼儿自主学习作为出发点,幼儿操作这些游戏时需要自己动脑筋思考,使幼儿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使幼儿的智力得到开发,变得更加聪明,促进他们智力的提高。(3)在游戏时,老师也要进行适宜的介入,对幼儿的游戏活动进行一定的支持和指导,有了老师的参与,幼儿们参与游戏的兴趣会更大。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方式,将游戏与幼儿学习相联系,巧妙地在幼儿的游戏中融入数学教学,有目的地在各个游戏环节中渗透数学知识,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学到数学知识,懂得在生活中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更可以使幼儿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和学习数学的乐趣,为幼儿以后的数学学习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高院琴.浅谈幼儿园数学教学[N].延安日报,2011-12.

[2]肖树娟,冯晓霞.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儿童的入学数学准备状况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09(03):8.

[3]周粮平.对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理解[J].学前教育研究,2003(07).

幼儿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篇4

关键词:数学教育,生活化,有效途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倡导在原生态的数学生活与创设的数学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尽最大可能地接触与掌握数、量、形、类、时、空的数学信息。要让幼儿充满情趣地学习生活,感受生活的魅力与数学学习的快乐,获得和谐发展。

一、数学环境生活化,促进幼儿学习活动化

生活离不开数学, 生活中处处会有数学。教师应鼓励幼儿善于发现生活世界中的有关数学问题, 让幼儿学会运用数学的态度与方法观察周围世界中的事物、分析周围世界中的事物,并主动积极地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幼儿主动爱上生活中的数学,真正实现数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在幼儿一日活动之中, 教师应充分挖掘一切有利于提升幼儿数学素养的因素,让幼儿在生活情境中自主发现、自主探究数学问题,让幼儿形成数感与数学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着眼于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不同发展要求, 努力构建与幼儿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情境,让幼儿学习活动化,达到寓教于学,寓学习于活动的境界。幼儿教育实践证明:巧妙运用数学活动材料,能够有效地提高幼儿数学环境的生活化程度。

1. 在创设的环境中用好数学材料

周围世界中的各种物体都以一定的数量、形状与空间形式存在着,这些周围世界中的各种物体都可以作为幼儿数学学习活动的素材。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数、形、序等融入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之中,引导幼儿自主学会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用丰富多彩的图案表示出来,让幼儿们产生数学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比如, 教师可以将幼儿园的围墙栏杆等按不同颜色有规律地排序,将墙饰用几何图形有规律地进行拼合等等。让幼儿通过环境的创设亲近数学,喜欢上数学,发展幼儿的数学思维。

2. 在区域活动中用好数学材料

教师应根据幼儿区域活动的主题, 为幼儿提供可以进行数学探索的活动材料,让幼儿们通过自主操作,对各种数学学习活动材料进行仔细观察,理性分析、比较以及判断,从而让幼儿们能够有效地理解数学、探究数学。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开展“小小魔术师”的数学游戏活动 ,让幼儿玩一玩比大小、给牌分家、给牌排队等游戏。让幼儿在魔术般的数学游戏中,对数学活动材料进行摆弄,进行操作,让幼儿充分感知数学、体验数学、理解数学,产生对数学的思维碰撞。

二、生活环境数学化,引领幼儿体验数学经常化

教师应将生活环境数学化, 让幼儿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氛围中积极主动地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探究数学,去感知数学,去领悟数学知识。比如,数字、形状、远近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们自主或小组合作进行观察和比较,比一比、猜一猜同伴个子的高与矮、书包的大与小,等等。教师还可以让幼儿们看一看、说一说哪些标牌哪些物体上有数字,这些数字又分别表示什么。比如,车牌上的号码、日历上的日期。让幼儿们熟悉诸如此类的事物,以此为素材,让幼儿学习数学、亲近数学,体验到数学的奇妙无穷。

教师应引导幼儿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学数学。让幼儿充分运用已经学习到的数学知识, 能动地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比如,教学“感知1和许多”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只有一个”和“许多”的物体。有些幼儿会兴高采烈地说:一幢幢楼房合起来就是很多幢楼房,很多幢楼房分开来看就是一幢一幢的楼房;一棵棵树合起来就是许多棵树, 许多棵树分开来就是一棵一棵的树;一个个同学合起来就是很多同学,很多同学分开来就是一个一个同学,等等。这些学习内容既是生活中的现实场景,又是教学中的真实情境,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鲜活又有趣。

三、教育元素一体化,实现幼儿理解情趣化

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幼儿园、家庭、社会的教育元素应当形成一体化的格局。数学是生活,是乐趣。无论是数学,还是生活,都应该是生动活泼的,充满情趣的。幼儿园、家庭、社会的教育元素应力求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互为补充、互为促进,切忌“单打一”,应发挥整体联动效应。

由于受幼儿园教育环境的现实制约以及数学学习材料的局限性, 使得相当部分的数学活动只能依赖于教师为幼儿构建生活化的情境。比如“找找自己的家在什么地方”,将房子设计成方形、圆形、梯形、三角形之类的形状,教师再引导幼儿将生活中自己特别熟悉的“房子”与创设的情境中的房子相对照,以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 产生学习数学的情趣。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开展“比比谁的速度快”之类的数学活动,促使幼儿在游戏、竞争的情境氛围中,理解数学知识,探究数学知识,提升数学素养。

幼儿园数学区材料的有效投放计划 篇5

当一次孩子 换个视角看材料——

1、游戏名称:拍七令 用具:无 人数:无限制

方法:多人参加,从1-99报数,但有人数到含有“7”的数字或“7”的倍数时,不许报数,要拍下一个人的肩膀,下一个人继续报数。如果有人报错数或拍错人则说一个地名。第二个报错的老师就要说两个地名。并且不能重复。

兴奋点:没有人会不出错,虽然是很简单的算术。

2、理论学习

3、分组参观数学区(抽签分组,四种颜色的笑脸娃娃,小小

4、小、中、大8)

把全体教师分成四组(小小班

4、小班

8、中班

8、大班8),分别进入各个年龄班里,要干什么呢?原来老师们变成了孩子,开始玩起了平时孩子们玩的数学区域的各种操作材料。数学区域对各个年龄层次的孩子来说都很重要。是对数学活动的延伸,也是对知识掌握的一种复习与巩固。在数学区域中,老师们常常根据一定的情境为主线或者以学期课程为主线进行设计与安排,但是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材料的延展性不强。

幼儿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篇6

关键词:内容;目标;环节;互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应该使儿童的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情,而这些事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不至于破坏童年的乐趣。”我们的幼儿数学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正是起着这样的作用。数学绝对不是教的,是孩子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取的。数学的核心是思维,那孩子需要通过数学获取知识吗?答案是肯定的。知识是要学的,不能偏废,孩子是如何获取知识的,方式可以变化。

一、前期调研选内容

教学活动的内容选择应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以及身心发展的需要。孩子的基本经验是教不了的,是靠孩子亲身去体验建构的。把准备教幼儿学的有关内容与幼儿的经验联系起来,通过抽样调查、非正式的谈话、投放相关材料让幼儿摆弄等活动,预先了解幼儿已经知道了一些什么,有了一些什么,还不知道什么,有哪些错误经验,判断其中哪些是可以通过教学让幼儿理解的,从中寻找教学的切入点。

二、反复推敲定目标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南,也是评价幼儿学习效果的主要依据。如何制定精准、体现核心价值的活动目标呢?下面以中班数学活动“按数取物”为例谈谈我的想法。

第一步:朗读活动名称,重点落实活动重点,“按数取物”重点落在“数”上,即鼓励幼儿按一定基数取出相等量的物体,进一步感知数的意义。

第二步:分析活动名称,我们把“按数取物”进行分析,“按数”——是指按基数,那么我们可以定两个維度目标,第一基准目标,也就是保底目标,班内要大部分以上的幼儿都能达到。第二是拔高目标,这是满足不同思维水平的孩子,让孩子们的思维能跳一跳,那么实现这一目标的环节则可能是此次活动的亮点所在。根据目标逐步推进,创设环节,如针对基准目标,我们的环节是什么?针对拔高目标,我们采用怎样的推进手段,这样一来我们的环节设计一切也就来得顺理成章了。

三、情境创设展环节

“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感知形状与空间的关系”是《指南》中对于幼儿园数学教育核心价值的表述。在遇到各种新挑战和不断成功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心,感受到和体验到其中的乐趣。

以中班数学数数活动“数飞机”为例,在日常的活动中,中班的孩子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群数和点数以及玩过飞行棋的经验,他们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主要依靠动作进行,需要亲身体验,在操作探索中发现事物的特征。“停机坪图片”恰好为帮助幼儿感知数量的“群数”与“接数”部分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支持。尝试用先目测一部分再接着往下数的方法数数,提高数数能力。本活动是以游戏的形式贯穿整个活动,首先以骰子的游戏引出活动,激发幼儿兴趣,调动幼儿的数数、目测计数的经验,为第二环节做好铺垫。接着引导幼儿观察停机坪上的飞机,从颜色及飞机的不同排列方式入手,先目测出一部分(排列整齐3~6架飞机),再以接着数(排列不整齐目测不出飞机的数量若干)的方法说出飞机的总数。最后以玩飞行棋的环节结束活动,从而发展幼儿的数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差异资源推互动

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的目的是什么?第一个目的:抛出问题后孩子理解程度及经验水平是什么。第二个目的:作为活资源引发更多孩子的学习。教师应该关注更多的孩子,教师的回应是对孩子思维的回应,引发其他孩子思维的碰撞。关注孩子在活动过程中的思维,而不过分注重结果,就活动中互动环节,“差异资源”是怎么取舍和利用?中班数学活动“设计围墙”规律排列。能够按物体外部特征(颜色不同、大小形状一样的正方形)、物体数量的多少(AB、AAB、AAAB),根据摆放位置(回字形的格子框)设计围墙。

在孩子操作的过程中,我们关注什么?资源的选取。第一种资源:孩子理解的、会操作的,对应的就有不理解的和不会操作的,根据这两类寻找资源,有规律和没有规律的,解决方法策略就是让孩子自己说。选取第一个资源(有规律的ABC)提问:“这个围墙是怎么设计的?”孩子讲述思维过程,教师归纳提升。(看向选取第二资源,没有规律)转问所有的孩子,你们发现了没有?这么排怎么了?(带着手势和节奏)利用修正性的讨论和归纳性的讨论,通过互动解决问题。第三个差异资源的选取就是亮点资源的推进和提升了。

有效的集体教学活动应该是教师精心准备与预设的,在研究孩子、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利用每一次对话,每一个细节,使孩子在快乐的活动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参考文献:

田兴江.幼儿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3.

幼儿数学有效教学 篇7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对“科学领域”的解读中指出“让幼儿在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数学的有用和有趣”[1],在这一幼儿数学认知的核心价值引领下,我们正在开展“《指南》背景下幼儿数学活动游戏化”的教学研讨活动,活动紧紧围绕“如何将‘生活化、游戏化’等元素融入数学教学中,使幼儿喜欢数学,愿意学习数学,并能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这一问题逐步深入开展。

游戏在数学活动中的应用使得孩子在游戏过程中会对游戏规则和动作进行观察,从而在整理、概括当中不断的获得思考,让孩子的思维获得了很好的锻炼[2]。

二、游戏教学环境的创设要贴合幼儿需要

要刺激孩子对游戏的兴趣和积极性,老师一定要依据孩子的自身特点使用各种方式创建适合他们游戏的环境。数学教学就是数和形的教学,当前我们所处环境中到处都是和数学有着关系。比方说:所有物体都是以某个形状、数量以及方位存在于社会环境中,如玩具种类、大小以及外形等;植株高矮、粗细等。老师要依据自身的教学目标,借助于一些数学用具不断的指引和刺激孩子们懂得去发现和学习。

三、设计幼儿喜爱的游戏化数学活动

有趣生动的数学游戏能够很好的带动孩子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产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思维。因为幼儿比较小,在学习中只可以实现和他们当前兴趣相符的事情。数学教学一般都是较为烦闷、枯燥,所以在设定教学计划时,很容易不够关注孩子的需求。怎样有效处理这个问题?就需要老师可以设定能够刺激孩子欲望和满足孩子需求的活动,从而带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主动参加进来,开展学习,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能够让自身获得发展和成长。

四、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游戏教学中的数学元素

人们生活当中到处都是数学,到处都能够开展游戏,一定要积极指引孩子在生活中对数学的接触与理解,让他们可以在欢快中学习数学。在玩玩具过程中,孩子能够主动的去探究玩具中的新意,能够找到和数学有关系的东西,比方说玩具的外形是什么形状的?等等,只有孩子能够自己主动的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才可以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

五、游戏教学在数学活动中的具体应用

(一)操作性的数学游戏

操作性数学游戏就是孩子在自己动手的情况下对各个教具或实物进行操作,在操作中能够不断的去探究,从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游戏。这些游戏都是借助于游戏主题和情节,展现了将要进行教学的知识和技能。就拿小班数学教育为例,如:为了让幼儿学习“多少”、“大小”等知识,可以借助于“采蘑菇”的游戏,让孩子们扮演小兔子,老师则扮演他们的妈妈,这样小兔子就要跟着妈妈开始学习采蘑菇的本领,这个游戏教师充分关注了幼儿的兴趣点:喜欢小动物,喜欢扮娃娃家。

为了能够弄清楚方位,可以使用“捉迷藏”等游戏,让一个孩子去寻找其他的小朋友和小动物,并能够准确的描述自己所在位置,比方说“小花猫躲在门后面”、“我在树上发现了小鸟”等。让孩子在玩耍中懂得了方位。还有“小花猫钓鱼”等游戏都能够实现这个教学目标。

(二)运用各种感官的数学教学游戏

这些游戏主要就是借助于感官开展数学教学,能够很好的让孩子们对数学形成很好的感知力。

1.触觉:比方说在学习“正方体和球体”时,就可以借助于“魔术箱”的游戏,让孩子们去探究箱子里的宝贝,孩子可以借助于摸的方式去感受一些物体的特征。

2.听觉:“抱团”就是对孩子的听力进行练习,孩子在音乐的环境下开始摆出各种姿势,音乐停止,孩子也要停下来静静的听鼓声,鼓声响几下就代表着孩子们在抱团时需要几个,这个游戏有着很好的吸引力,能够让孩子们将自己的注意力进行集中,让他们可以在欢快中学习数学知识,并可以让思维一直都保持在兴奋状态。

3.口:借助于语言的形式开展游戏。这类游戏能够很好的促进孩子的想象力和灵敏性。比方说在“拍手唱歌笑呵呵”中,歌词中涵盖了数字、方位,孩子在朗读这些歌词时就需要表演出对应的动作。

(三)竞赛性数学教学游戏

这个游戏有着很强的竞赛性质,从而能够很好的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促进思维的发展。当年龄的不断增长,这种游戏也会不断的增长难度,提升对应的竞赛性。

总之教师应注意在周围生活中寻找游戏材料,为幼儿创设游戏环境,这样才能激起孩子的主动性。传统教学方式只会让孩子们长时间位于较为狭窄的课堂里,单调、枯燥的问答形式让孩子们很容易产生厌倦和反感。

摘要:著名的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就曾经说到:“没有游戏就没有、也就无法实现完美的智力发展。游戏就好比是一个巨大而明亮的窗子,将四周的观念与概念不断的收集,在借助于这个窗子将这些都注入孩子心田。游戏就好比是火花,能够燃气探究知识的火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数学知识抽象性较强,且趣味性不高,但却又有着其它教育活动所不能替代的特殊教育意义及任务。

关键词:游戏,数学,智力发展,趣味性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月版.

幼儿数学有效教学 篇8

幼儿园教师应在数学课堂中做到让幼儿“玩”, 让幼儿“做”和“说”, 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产生“创”。同时应积极鼓励他们学会倾听不同的意见, 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从而避免课堂上活跃的身影仅仅只有那么几个幼儿。同时也发挥了幼儿的学习自主性,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而在作业的布置上, 设计原则应该遵循新颖性、开放性以及层次性。

(一) 利用多媒体, 点燃兴趣的火花

动态而新鲜的事物往往能引起幼儿的兴趣, 进而产生探究欲望。在具体的幼儿教学实践中, 我们充分利用和发挥了多媒体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功能, 以直观的、动态的、形象化的演示效果, 创设启发幼儿积极思维和创造的视听学习环境, 让幼儿在在享受数学思维的欢乐愉快的气氛的同时, 渐入佳境。在一个个问题得到解答的后面, 是幼儿积累知识, 启蒙思想和能力的提高的过程。

(二) 鼓励质疑, 培养自主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育家顾明远也有类似的表述:“问题是能够促进幼儿思考, 但它始终是被动的, 只有当幼儿进行思考产生问题时, 才是积极的。”如当幼儿对于同一个问题有多种计算方法时, 教师要做的不是立即评价, 而是应该鼓励幼儿发问和思考, 最后才是教师的评价和解答。在幼儿发问和思考的过程中, 幼儿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促进了幼儿能力的完善和升华。

二、构建多样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

(一) 探究———促动

在当今探究教学盛行的时代, 幼儿数学教学中也不能例外。幼儿的自主探索, 和其他学段的有比较大的区别, 应注重幼儿的心理特征, 探究应着重培养他们的观察生活中隐含的数学知识, 在丰富的具有现实背景中寻找和探索有关数学知识。在此期间,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应以具有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以信任和充满期待的眼光引导幼儿投入到充满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突出探究性学习, 教师要进一步了解和学习探究过程, 科学调控, 是广泛和丰富的探究性学习资源, 使研究性学习, 成为现实, 让幼儿在自主探索、提高素质等各方面进一步发展。

(二) 合作———互动

合作———互动是当今课堂教学中较多采用的教学方式。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就是合作, 因此, 应在幼儿阶段就注重对他们的合作意识的培养。幼儿数学课堂中的互动体验能够让幼儿高手到数学课的魅力, 认识数学思想和方法,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促进其协调发展。同时, 在合作———互动这一过程中, 幼儿能够进行独立思考, 分工合作, 行程动态认识。同时, 在以后的生活中, 幼儿也形成了民主平等的观念, 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

(三) 激励———自动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 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对其进行赞扬, 让幼儿产生对数学的积极学习态度。当然, 这种赞扬的方式很多, 诸如可以采用口头表扬, 抚摸额头等语言和肢体上的形式。在进行个体评价的同时, 也要注重对幼儿这一群体的评价。如在幼儿小班中, 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这样就能通过小组的形式对幼儿进行群体评价。具体是在对幼儿进行分组的时候, 评价已经不再是对幼儿个体的评价了, 而是对整个小组的评价。只有当各自的小组在竞争中取胜, 才能获得相应的肯定评价。这样就让每个幼儿都会为了小组荣誉而努力, 同时小组内也会形成互帮互助和团结向上的学习氛围, 共同努力的目标。

三、以过程评价为主, 建立多样的评价方式

在我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我注重对数学思维的培养, 首先让幼儿讲讲各自的解题思路, 暴露思维过程, 发现问题, 从而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指导。“小班化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全面生动和活力健康的发展, 这才是教育的目的。因此在评价上, 应该使其具有诊断、鉴别、调节和激励的功能。

(一) 教师应该成为幼儿的指导者和合作者

虽然教师是成人, 但是在教学中则需要蹲下来和幼儿“等高”, 只有这样才能站在幼儿的角度和高度, 看到他们所看的世界和问题, 才能真正尊重和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思维。在以上前提的基础下, 教师才能为幼儿提供符合他们成长的教育方式, 去了解和关爱他们。如在我们的小班化教育中, 教师能真正走到幼儿中间, 时而蹲着幼儿身边, 时而坐到幼儿当中, 时而半跪着指导幼儿, 努力创造出一种和幼儿“等高”的良好气氛, 让幼儿在这样舒适的学习环境中去坦诚的张扬个性。

(二) 为幼儿营造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

数学教师要努力构建民主、自由和开放的课堂氛围, 激励幼儿通过数学学科的角度去审视问题, 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鼓励幼儿形成独立的个性和建设性的态度, 能够对数学教学内容提出疑问, 甚至是争辩, 要让幼儿从学学会说“不”, 即对教材说“不”, 对教师说“不”, 尽可能地让幼儿的思维空间得到张扬。形成师生之间良好的交流氛围, 体现现代民主教育的特征和要求。

(三) 注重分层的评价, 充分关注每个幼儿的成长

在幼儿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从幼儿的阶段特征和所属环境出发, 根据幼儿层次的不同给予他们不同的评价, 满足不同个性幼儿的需要。在幼儿中体现分层评价, 对教师会提出比较高的要求, 也会影响教学进程的完成情况, 因此教师应更好地利用所有能够进行评价的机会, 毫无保留地进行客观的评价, 让每个幼儿在数学学习中体验成长快乐。

总而言之, 要想让幼儿主动去学习, 需要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小班化教学”能够体现以人为本, 能够照顾到每个幼儿的发展, 发挥教育最大的优势, 最大限度地提高幼儿的能力, 促进幼儿的发展。

摘要:基于幼儿特殊的心理阶段特征, 需要在数学教学中记忆有针对的教学, 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让小班化的课堂更生动有效。本文主要以和谐课堂的构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及实行多元的评价方式来幼儿园小班化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教学,思考

参考文献

[1]张莉.对幼儿园数学教育中现存问题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 2000 (2) .

[2]赵一仑.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3) .

[3]姚伟, 徐铭泽.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及其实施策略[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 2009 (10) .

幼儿数学有效教学 篇9

关键词:幼儿思维,数学活动,教学方式

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 存在于每一个孩子的思维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应当把握儿童思维和认知的特点, 通过各种方法点燃儿童心中探求的火花, 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 激发他们的主观探究欲望, 形成一定的实践认知活动。

一、善于观察, 在一日活动中寻找教育契机

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 幼儿园数学教育应注重启蒙性、生活化, 让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 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所以我们在教幼儿学数学时要立足于从幼儿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出发, 重视创设幼儿熟悉的生活情景, 引导幼儿从实际生活中感知, 从中体验数学知识的乐趣。

幼儿喝水、洗手、入厕时经常出现推拉、拥挤等混乱现象的问题, 请幼儿为老师想办法, 怎样解决这些不推挤的问题, 幼儿踊跃发表意见, 有说一组一组去的, 有的说男孩、女孩分开去, 还有说要互相谦让的。其中有几名幼儿说出了:排好队, 一个接一个去的好办法。教师肯定了幼儿的想法, 特别表扬了说出排队办法的幼儿。紧接着教师又提出了生活中什么场合要排队、家里的东西哪些可以排队等与数有关的问题。同时请幼儿回家找可以排队的物品, 看谁找得多, 并且带来幼儿园, 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排队游戏。不能带的物品可以画下来讲给小朋友们听。这样从帮助解决问题引出情境, 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和好奇心, 激发了幼儿积极探索和学习的愿望。

类似这样的问题情景就发生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细小环节中, 说明幼儿生活中确实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教育时机和内容, 只要教师心中有明确的教育目标, 有对数学学科的了解, 善于观察和思考, 就能抓住教育的时机, 支持并创造条件让幼儿大胆猜想、探索, 幼儿就可以学会解决问题, 获得主动发展。

二、创设教育的情境, 激发幼儿积极探索

特定的环境可使人产生相应的态度、情绪或情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游戏情境结合起来, 可以将数学教育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使孩子易于接受。《纲要》指出“应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 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因此, 教师须巧用语言、巧设环境, 适时适度地把幼儿带入他们感兴趣的特定情景。

1.情境创设的游戏性

为了按物体的不同特征分类, 我在活动中增设了的游戏内容“找朋友”, 分别在每个幼儿手背上贴一个图形片片, 这些图形大小、颜色、形状不同, 我随意举出一种到三种图形标记, 如大标记、圆形标记、红色标记, 有该图形特征的幼儿就站起来换位置, 其他的幼儿不动, 趁幼儿换位置的时候, 抢到一个位置坐下, 此时有一位幼儿没有位置坐, 便继续找朋友, 游戏继续开始。幼儿在游戏中轻松、自主的掌握了按不同特征条件进行分类的目标, 在游戏的情境中幼儿喜欢数学、探究数学、学习数学。

2.情境创设的生活性

我们设计的数学活动也应该从幼儿熟悉的生活中入手, 创设生活化情境提高幼儿对数学探究的自主性, 让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去感知在我们身边数学无处不在。例如, 《自动取款机》的活动中, 为了让幼儿体验7元货币的等价兑换, 我设计一个与幼儿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超市购物, 在活动前师幼共同为各种玩具粘贴价格——幼儿拿着7元钱进行购物——请幼儿说说买了什么 7元钱全买完可以怎么买?买了几样东西?让幼儿在生活化的亲身购物中真正去体验钱币的含义与作用。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 在现实的情境中引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从而增强幼儿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丰富活动的形式, 在游戏中建构数学经验

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也是帮助幼儿建构和积累数学经验的良好途径, 因为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室外游戏中, 数学问题都是幼儿不断接触并经常遇到的。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 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提高幼儿思维的积极性。我们更应该通过各种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 通过游戏活动把“玩”还给幼儿, 将幼儿的兴趣和潜能充分地激发、释放出来, 让幼儿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感悟。

如在“抢椅子”的游戏中, 将本班幼儿分成人数相等的三组, 小椅子也分成三组, 但小椅子比幼儿人数少1张, 幼儿听音乐围着小椅子转, 当音乐停止时, 幼儿进行抢椅子, 结果每次都是一个答案:总有一个没有抢到椅子。师问:“这是怎么回事, 怎么会有人没椅子坐呢?”其中一名较聪明的幼儿回答:“我发现人多椅子少”。那么到底是不是呢?让他们试着数一数各组人数和各组椅子数, 终于明白:人数比椅子数多1个, 小椅子数比人数少1张。而后逐步引导孩子说出4比3多1, 3比4少1的数学术语。紧接着, 我又提出问题:如果把各组调换一下位置, 那么人数和椅子数还是不是一样多呢?经过幼儿再次点数, 从而发现: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自然数中相邻两数间是少1或多1的规律。

通过创造性游戏, 幼儿轻松、自主地掌握了数学知识, 从而喜欢数学、探究数学、学习数学, 让幼儿真切地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 学习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样的, 不仅是游戏, 在幼儿的生活中也有各种数学教育的契机。

四、投放适宜的材料, 在操作中发展思维能力

教师所提供的操作材料必须有助于幼儿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有助于幼儿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学习和讨论, 有助于幼儿发展数学概念和理解数学关系。

1.教师应提供便于幼儿操作、有利于幼儿智力发展的材料

如大班数学“漂亮的马甲”, 主要是让幼儿学习多角度分类, 我提供给幼儿的马甲图片包含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材料不同、等多种因素, 看一看、比一比谁分的方法多。这类游戏的探索性很强, 它使幼儿变被动为主动发现, 调动了幼儿的学习主动性, 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2.提供丰富而有层次的真实材料, 让每个幼儿都得到发展

在测量活动中, 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工具:绳子、卷尺、大小串链、纸条和扭扭棒, 让他们自己选择工具。幼儿要用不同的工具测量物体的粗细。对大班幼儿来说, 有些工具是他们熟悉的、曾经使用过的, 如卷尺和串链;有些工具是他们从未使用过的, 如纸条和绳子, 这些工具的操作难度就相对大一些。为幼儿提供操作难度不同的材料, 就能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 从而顺利地完成测量任务, 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之, 教师要会智慧地教, 才能让幼儿快乐地学, 让每个孩子成为思维与身心都全面发展的完整的儿童。让孩子们在新课程的教与学中, 既快乐地学习, 又能获得有意义的发展。数学认知能力得到不断发展, 并且产生数学学习兴趣, 体验数学学习的愉悦情绪, 进而形成积极的数学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林嘉, 李丹玲.学期儿童数学教育.

幼儿数学有效教学 篇10

一、渗透数学教育, 优化体育游戏器械

器械与体育游戏密切相关, 科学合理地提供游戏器械, 充分挖掘器械中蕴涵的数量、形体、空间等数学元素来优化材料的锻炼价值, 可增强幼儿参与体育游戏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案例】中班晨间体育游戏“冒险雷区”

【游戏目标】1.幼儿能根据不同的图形排序标记, 尝试开展“雷区行走”的新活动, 提高手眼协调能力。2.感知各区域标记中数、量、形的变化, 正确进行走、跑、跳、钻等多种晨间运动游戏。

【游戏准备】1.“冒险雷区”———在地面上贴有多个不同颜色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图形方阵。通行证———几何图形不同形式的排序卡片6张 (如:红色▲和绿色△排列成为▲△▲△▲△;将□、△、○排列为□△○□△○) 。高跷器械6副。大小彩瓶10个。地形方位箭头图标。2.其他自选区域。

【游戏过程】

1.师幼来到“冒险雷区”, 讨论活动玩法。 (1) 师:“这个新锻炼区域地面上有各种图形组成的方阵, 它们属于雷区, 你怎样才能安全过去呢?” (引发幼儿探索用高跷走地面图形的兴趣。) (2) 师:“使用通行证能安全过雷区, 但我们要知道通行证怎样使用?” (引导幼儿明确图形卡片上排序的规律, 让幼儿按规律踩高跷选择地面上相对应的图形跨步走, 度过雷区。)

2.幼儿轮流到新区域尝试“冒险”游戏, 教师重点指导。

3.分区指导。

●投掷区:喂小鱼。核心目标:根据自己的投掷能力, 尝试不同距离的投准。玩法:幼儿根据自己的投掷能力, 选择不同远近的投掷线, 将手中贴有颜色、形状标记的沙包, 投入贴有相对应标记的小伞内。

数学渗透指导: (1) 用标有数字的投掷线暗示幼儿所处的投掷远近距离。 (2) 提供形状、颜色不同的投掷沙包 (小鱼) 与相对应的投掷目标, 使幼儿既能按投掷沙包颜色, 又能按沙包上的图形来定位投掷目标。

●下肢区:脚踢罐。核心目标:幼儿躺在垫上将腿部抬起, 能按一定数量用力踢上方的罐子。玩法:幼儿躺在垫上, 将腿部抬起, 用力踢罐, 并根据自己所踢罐子上的数量, 进行相应次数的踢罐练习。

数学渗透指导:能按照所踢罐上点数, 做相应数量的踢罐练习。

●跳跃区:彩虹桥。核心目标:根据数量跳蹦床, 体验数量与运动时间长短的关系。玩法:循环游戏———爬过泡沫垫, 钻过拱形门, 自选数字跳蹦床。

数学渗透指导:可根据数量多少选择跳蹦床次数, 体验数量多少与运动时间长短的关系。

二、渗透数学教育, 优化体育游戏规则

优化游戏规则, 是确保体育游戏有效开展的关键。挖掘不同类型游戏规则中与幼儿息息相关的数学因素, 将“学数学”和“用数学”有效结合起来, 能促使幼儿在体育游戏中积极思考, 自主学习。

【案例】大班体育游戏“夺红旗”

【游戏目标】1.练习往返跑, 发展幼儿奔跑的灵敏素质。2通过游戏规则变化, 幼儿尝试改善转身跑动作, 体验游戏成功的快乐。

【游戏过程】

1.热身游戏“拿红旗”。 (1) 玩法。全班幼儿按4人一组站队, 并以报数形式确定代表自己的号码, 每队前方10米处放置红旗若干;教师变换多种方法叫出幼儿的号码, 被叫到号码的幼儿要跑到队伍前取一面红旗后, 跑回自己的队伍归位。⑵规则变化。按序点号:用5以内加减法方式点号, 如:1+1号, 3-2号。 (在这个点号的常规中渗透了大班数学中的点数与5以内加减法的教育, 不仅挑战了幼儿的快速反应力, 而且还带给幼儿前所未有的游戏体验。)

2.学习游戏“夺红旗”。 (1) 玩法。幼儿各持一面红旗, 按要求分成两路纵队站, 听教师信号后, 指定的队去追另一队。以拍到对方身体为胜, 被拍到的幼儿给对方一面红旗。 (2) 规则变化。按单双数分队, 听信号“双数捉单数”或“单数捉双数”;或按一个数的两个相邻数分队, 听信号做“大数捉小数”“小数追大数”游戏。 (充分利用幼儿对自然数的性质与关系的经验来改变游戏规则, 巧妙地调动了幼儿练习往返跑的兴趣。)

幼儿园数学活动有效策略浅探 篇11

关键词:幼儿;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有效教学策略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是有效的,教学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1.幼儿数学教育领域的现状

1.1传统的教学观对教师的禁锢

教学观是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或对教学的主张,也就是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对象的认识。目前幼儿园教育仍然受到传统陈旧的教学观的禁锢。

1.1.1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单一

教师仍然把知识技能作为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缺乏对目标全方位的认识和掌控,忽视了诸如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兴趣的培养等其他方面的目标。

1.1.2数学教育活动的过程单调

教师教法单一,常常是讲解、示范、操作等循环往复;操作材料单一,常常是几套操作材料反复使用;教学内容单调,往往是相类似的内容要学习几个星期。

1.2教师对现代教育理念的掌握和理解有失偏颇,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呼唤幼儿园课程改革,强调幼儿主体地位、主动学习的今天,部分教师为选择而选择. 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教师过于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以教为主,准备大量教具,老师像变戏法似的,将教具一件一件地拿出来用,生怕顺序打乱了,影响整节课的环节。在活动中往往是单向施动,幼儿被动地按教师要求参与活动。

2.数学活动中有效的教学准备策略

2.1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目标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一个有效的数学教育目标应该是:目标的行为主题必须是幼儿而不是教师,也就是说目标的确立必须从幼儿角度出发;目标应该涵盖、知识经验、能力、态度情感、多个纬度;目标是可测的、可评价的、具体的、明确的;目标必须是适宜大部分幼儿最近发展区需要的,是可以共同达到的,而不是最高要求。

例如:在中班数学活动"到5家做客"中,某教师的目标表述为:"正确感知5以内的数量,理解数字5的实际意义;学习按卡片的数量放入相应数量的物体。"显然,该教师的目标是过于单一的,仅仅只重视了数学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幼儿其他方面的能力的发展。结合有效教育目标的标准,我们可以将目标做一定的改动:“正确感知5以内的数量,理解数字5的实际意义;在游戏中体验学习数的乐趣;能运用所获得的经验解决遇到的数学问题。”

2.2准备合适的数学操作材料

数学知识的抽象逻辑性和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决定了幼儿数学概念形成要经过操作层次→形象层次→符号层次的逐步抽象和内化的过程,这需要以作用于事物动作的足够经验和体验为基础,通过自身活动的操作层次,借助被操作的物体获得感性经验,并从类似的多种经验中抽象概括而逐步建构起来。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操作材料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教师应该结合活动的要求和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选择最佳的操作材料,使操作材料在正规数学活动中发挥最大效应。

2.2.1材料的多样性。

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材料应力求多样性,以给幼儿丰富的感官刺激,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和兴趣。幼儿所熟悉自然材料如石子、树叶、水…;废旧材料如纸盒、易拉罐、果壳、冰糕棒…;成品材料如扑克、积木、积塑玩具…等等,可以说幼儿生活中的任何物品都可成为数学活动中的材料。

2.2.2材料的丰富性。

要想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操作材料的功能,就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材料供幼儿操作,使幼儿置身于材料中与材料进行"交流"。如果操作材料有限,幼儿就不能尽情地与之接触,操作材料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而成为一种摆设。

2.2.3材料的层次性。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所致,幼儿间存在着个性、智力、能力上的差异。为了真正发挥操作材料的作用,使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提高,数学活动中准备的操作材料要做到难易结合、简复结合,使每个幼儿都能轻松自如地驾驭和使用材料,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发现,自由探索,自我发展的目的。

2.2.4材料的操作性。

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是幼儿与操作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幼儿通过对材料的操作和探索,发现问题,获得知识和能力。因此,数学活动中所提供的材料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2.2.5材料的多功能性。

虽然数学活动中所提供的材料要丰富多样,但也不能太泛,要尽可能地一物多用,这样既有利于幼儿容易发现操作目标,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

2.3选择适宜的教学行为和组织形式

正规数学活动一般来说都是有组织、有计划地的预设活动,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活动的组织形式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能。

2.3.1教学方法多样化。

有不少教师在考虑幼儿园数学教学的方法时,习惯于仅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 据,只强调数学教育的直观性,片面依靠演示,把答案强加给幼儿。如几支铅笔、几个苹果的演示就讲一节课 。再是采取"灌输式教学"。即老师讲, 幼儿听,老师问,幼儿答,老师演示,幼儿看。不管是否能消化,硬往幼儿的小脑子里灌死知识,死灌知识, 造成幼儿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在教学方法上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多采用一些幼儿喜爱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

如:游戏法、实物教学法、比较法等等,激活数学课堂的气氛,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如普通的扑克牌,在大人的手里可能只是用来娱乐、消遣的一种生活休闲方式。但对于我们班孩子来说,是神奇的数学魔术牌,可以变换出很多奇妙无穷的数学魔术,而主宰整个变化的魔术师就是我们的孩子。在魔术牌活动中激发了孩子们对数字、符号的兴趣,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和锻炼幼儿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2.3.2组织形式生活化。

从生活中寻找操作材料,帮助幼儿多角度理解数学关系,拓展数学思维。《纲要》强调:幼儿园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确实,操作材料是数学活动的载体,它本身的特性及由这些特性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着幼儿获得知识的多少,激发兴趣的大小及开发智力的深度。因此,材料的选择与投放是教师组织数学活动前必须慎重考虑的一个问题。一般认为,除了一些必要的精密工具仪器之外,我们应更多的选择身边易得的材料。这样,不仅能使幼儿通过操作获得相关的数学知识经验,还能让孩子学会勤俭,让幼儿真切地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由于活动中幼儿所需材料的数量会很多,我们可以发动幼儿一起动手来寻找活动时所需的材料。通过寻找过程中对众多材料的观察、分析、比较和判断的过程,幼儿对数的理解会加深,真可谓"一举数得"。

例如,寻找排序材料,幼儿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排序,然后才能在众多复杂多样的材料中筛选出可供排序的材料。幼儿从家里带来的材料种类繁多,包含的数学关系也不计其数,幼儿对同伴的材料往往产生好奇心,总想看一看、摸一摸,此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利用这种好奇心,引导幼儿在同伴的材料中学习数学知识。这样相互地交换操作,可用材料极其丰富。不但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更重要的是在不同材料蕴藏的数学关系中,幼儿拓宽了视野。

2.3.3教学手段现代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媒体”,已成为21世纪的研究热点。利用计算机辅助幼儿数学教学,可以使教师的双手解放出来,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借助多媒体课件生动有趣的声像和视听觉等多方位的刺激,更容易帮助幼儿释疑,解决活动中的重难点。如:大班数学活动“目测数群”,用传统手段教学,既呆板单调又机械乏味,教师操作、演示、讲解都很不方便,幼儿也因较难理解其实际意义而收效甚微。但通过课件演示,将目测数群的方法一一展现,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同时运用多种形式,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和童趣,自然地使幼儿愿意学、主动学、学得好。

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改革传统数学活动教手段的必然趋势,不仅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枯燥的问题生动化、趣味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灵活化,而且可以大大弥补挂图、贴绒等教学手段给数学活动带来的局限性、不便性。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必须设计制作成电脑课件,况且有些内容可能并不适合用课件展示。如:“认识大小”、“区分方位”等,教师不利用课件,幼儿只需实地操作练习或利用自身教育价值,就能效果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了。因此我们必须抱着“扬弃”的态度,更加深入地探索研究现代化教育手段和传统教育教学媒体两者之间如何有机结合、互补长短、综合运用,促使幼儿学数学的整体效益进一步提高。

3.幼儿园数学活动中的有效教学行为策略。

3.1师生、生生之间积极、有效的互动。

知识是合作掌握的,经验的习得是学习者、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合作的,而不是权威型的命令或控制。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更能保证幼儿产生活跃的思维。在以往数学教育师幼互动的进程中,教师更多无意识地把自己定位为数学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为了将幼儿引向自己事先设计的教学进程,对幼儿进行了各种清规戒律,要求幼儿要安静,要怎样操作,听到信号要停止操作等等。在这样有着各种约束的环境下,师幼之间有效的互动关系是难以建立的。我们在活动中要努力为幼儿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幼儿可以自主地选择,并有更多机会去自己发现问题,去进行比较判断和探索。

3.2同伴身份参与 ,注重适时指导。

数学教育活动中的师幼互动的过程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教师与幼儿相互界定、碰撞与调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如果只是以一名指导者的身份简单地问问:“你在做么?”“这样排对吗?再想想!”这样的师幼互动关系仅仅是一种表面层次的互动,它不能成为幼儿继续探索的动力。为此,教师应转变以往所扮演的角色,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才能实现真正的师幼互动。当然还要注意适时、适度的指导。数学教育活动是幼儿自主探索的活动。在活动中教师是一个忠实的观察者、聆听者、记录者。教师要尽量让幼儿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寻找答案、自己在尝试解决问题的情景中去发现事物中有趣的数量关系。对幼儿在探索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教师的指导要把握一个“度”,不要过多的干预,要点到为止。

3.3用心观察幼儿 , 捕捉教育契机。

我们发现生活中到处是数学,可以说我们在一个“数学”的世界里,数学无处不在,它支配着各行各业的每日生活。同样幼儿的生活也到处充满数学。早上按时入园、吃点心、吃饭的时间问题,吃多少食物的数量问题。玩什么样玩具的形状大小问题,排队前后、左右的方位问题,序列问题等等。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具有一种敏锐的分析和观察应变能力,利用生活中随时出现的教育契机,捕捉发生在幼儿生活中的敏感性问题运用智慧创设环境,创设活动冲突。如幼儿学习排序,我们可以利用户外活动玩排队游戏,从高到低怎么排?从低到高怎么排?按一男一女怎么排?按两男一女怎么排?……并鼓励幼儿想出多种排列方法。这后,教师提问:“生活中什么场合要排队”等问题组织幼儿讨论,同时请幼儿回家找可以排队的物品,看谁找得多,并且带到幼儿园来,与其它小朋友一起玩排队游戏。

3.4关注个别差异,了解每个孩子。

要了解幼儿,首先要深入观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必须深入儿童的精神世界”,要了解每个幼儿的个性特征,以及各方面发展的水平。古代孔子了解学生是"视其所以,观其所能,察其所安",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通过观察去捕获幼儿发展的各种信息。如:幼儿对于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有的较快,有的较慢;有的幼儿对形状感兴趣;有的幼儿对排序较敏感。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孩子,时时做个有心人,在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及时观察幼儿的反应和各种表现,通过观察作出判断,找出幼儿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其次,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客观分析,找出适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和要求。

参考文献

【1】金浩主编.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论

幼儿数学有效教学 篇12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奠定自主探索基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数学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有利手段。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恰当创设游戏情境,将游戏贯穿于数学学习活动,既能避免学习的单调与枯燥,又能增强学习的愉悦性与趣味性,奠定自主探索的基础。比如,数学活动“点数20以内的数”,教学目标是让幼儿正确说出20以内的数字,感知数量的递增递减关系。如果单纯点数,幼儿很容易失去兴趣。于是老师把点数融入“抢椅子”游戏,在完成一轮游戏拿开椅子后,让幼儿点椅子和人的数量,感知人数和椅子的递减及旁边人数和椅子的递增变化。通过游戏,幼儿自主建构了点数和递增递减的概念。再如,数学活动“找七星瓢虫”,目标是感知7以内的数量,并学习“先目测一部分,再接着数完全部”的新方法。教师设计了找七星瓢虫的游戏情境,幼儿分组竞争,通过目测数数,分辨益虫、害虫,帮助农民伯伯把七星瓢虫找到。在游戏最后,设计了打药水消灭害虫的环节,以巩固目测数数的方法。另外,在数学区域活动中,也可以创设相应的数学情境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已学知识。在学习“找规律”时,教师设计了“小兔找家”的情境,让幼儿自主找规律帮助小兔建构回家的路,最后小兔能成功到家即可。设置情境游戏,不仅能让幼儿愉悦地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为教师更好地掌握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状况提供了机会。

二、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增强幼儿自信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思维和动作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在数学活动情境中,幼儿不仅要用大脑思考,用眼睛看,用嘴说,用耳朵听,而且最重要的是用手去操作,用心灵去感悟。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可忽视动作对发展幼儿数学思维的作用。比如,在数学活动“趣味拼搭”中,给幼儿提供长短一样的吸管,让幼儿自由猜测和想象运用公共边拼搭相应的图形,然后让幼儿大胆尝试操作。在尝试用多种方法拼图的过程中,幼儿对各种图形之间的组合关系,对各种图形运用吸管的数量,都有了进一步了解。幼儿在这种自由的操作情境中,提高了图形组合的能力,提高了判断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不仅获得了技能,还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信心。在数学活动“二级分类”中,教师提供了多种操作材料,幼儿可自主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探索活动,从而学习“同一集合按不同特征分类”。这些对幼儿极富吸引力的数学情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活动中,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三、创设生活问题情境,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积累生活经验

幼儿园数学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生活化,即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创设生活问题情境,帮助幼儿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获得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比如,在数学活动“找规律”中,可利用幼儿喜欢的彩色珠子、雪花片等材料,利用穿项链来学习按规律排序。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排列规律,在活动一开始就创设生活问题情境:妈妈洗脸时,不小心把三条漂亮的项链弄断了,彩色珠子掉了一地,怎么办?幼儿纷纷出谋划策——“拿去修理修理”“再去买一条新的”“帮妈妈把项链穿起来”。教师顺势引导:“我们帮她穿项链好不好?想一想项链应该怎样穿呢?”先引导幼儿观察每一条项链没断的部分是怎么穿的,排列规律是什么,接下来应该穿什么颜色的珠子。接着幼儿进行第一次操作,自主选择一根项链尝试穿,让幼儿用彩色珠子或雪花片把项链穿完整。然后,请三名幼儿展示自己穿好的项链,大家来观察有没有穿对,是按什么规律穿的。接下来,让所有幼儿按照已穿好的项链的样子,自己动手按规律穿成一条完好的项链。通过“穿项链”这一生活问题情境的创设和引导,幼儿不仅学会了寻找规律、按规律排序,而且了解了“排序”这一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体验到帮助别人的乐趣。

四、结束语

总之,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认真挖掘教材,深入了解幼儿,从幼儿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实际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用多种有效的呈现方式,快速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幼儿积极、正确地理解学习内容,激发幼儿探索求知的欲望,达到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仇美霞.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有效途径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06).

上一篇:观察量表设计下一篇: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