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幼儿数学教案《有趣的排序》及教学反思

2024-08-29

幼儿园中班幼儿数学教案《有趣的排序》及教学反思(共16篇)

幼儿园中班幼儿数学教案《有趣的排序》及教学反思 篇1

《中班幼儿数学教案《有趣的排序》含反思》这是优秀的中班数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中班幼儿数学教案《有趣的排序》含反思!

设计意图:

3、4岁幼儿对排序处于探索的状态,他们在游戏的时候,常常会很有兴趣地按颜色或形状有规律地用间隔排列的方法穿木珠,玩积木,拼搭玩具等。为了引导幼儿将这些经验加以统合整理,使幼儿对物体按规律排列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形成初步的逻辑思维,我们根据中班幼儿的发展水平,提供多元的排序材料,引导幼儿自己动手给材料排队,学习从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为以后探索和发现各种不同的排序规律做基础,促进幼儿观察、比较、思考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提高幼儿的思维水平。由此便产生了本次活动课《有趣的排序》。因幼儿刚接触排序,本节课主要以AB型的排列为主。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排序,让幼儿在探索活动中,尝试和发现不同的排序方法。

2、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排序材料:积木、动物小人、雪花片

课件(有关排序图案的衣服、杯子、帽子、项链、毛巾、水果等等)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察活动

提问:

1、活动室和原来有什么不同(板凳是两种颜色的)

2、再看看我们今天排的队伍和原来排队一样吗?哪里不一样?(排的是一队,一个男孩一个女孩)

3、手指游戏:《合拢放开》

今天,张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排序》,什么是排序呢?(把物体按照一定的规律排排队。就像刚才小朋友的队伍,小板凳的队伍还有手指游戏中的合拢放开、小手指爬这些都是排序)排序有好多种方法,看看他们是怎样排的。

二、引导幼儿发现不同的排序方法

A、根据课件,引导幼儿发现不同的排序方法。

B、提供材料,引导幼儿一起尝试排序。

C、观察图片,说出解决方法。(排序的方法可真多,我们可以按物品的大小、形状、颜色、数量、长短、种类等特征来排队。下面我们看看这些排序,有问题吗?)

D、欣赏了解更多种排序方法,巩固对排序的认识。

三、结束部分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许多种排序的规律,刚才图片里小朋友操作的材料老师也带来了,小朋友想试一试吗?

四、课后延伸活动

1、操作活动,为幼儿提供多种排序材料供幼儿练习;

2、手工活动《美丽的项链》(用手工纸条粘合、串联的方法)

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中班幼儿数学教案《有趣的排序》含反思这篇文章共3046字。

相关文章

《中班教案《认识10》》:中班教案《认识10》适用于中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认真倾听、细心观察的习惯,通过引导幼儿观察,使幼儿清楚的感知到9添上1是10,并能用语言加以描述,理解10的形成,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认识10》教案吧。

《中班教案《数小鸭》含反思》:中班教案《数小鸭》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学会点数、能够感知数字的大小,这个确认都市以内的数字,让他们理解数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数小鸭》含反思教案吧。

幼儿园中班幼儿数学教案《有趣的排序》及教学反思 篇2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幼儿在教师或成人指导下 (直接指导或间接影响) , 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 对客观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及空间形式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并主动探究的过程;是幼儿积累大量有关数学方面的感性经验, 主动建构表象水平上的初步数学概念, 学习简单的数学方法和技能, 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是发展幼儿好奇心、探究欲、自信心, 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 产生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以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过程.在这样一个重要意义的背景下, 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已经是当今时代背景下的一个重要任务了, 对于如何培养幼儿对于学前数学的兴趣, 我有以下几点认识.一、激发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愿望幼儿天生就有好奇心, 好奇心驱使他们去注视、观察、摆弄、发现、探索、了解周围的事物以及环境.这种好奇心和探究欲往往需要某些活动方式才能表现出来.例如, 在和幼儿玩二进制猜数游戏时, 他们会被一个个神奇的二进制猜数玩具所吸引, 会对老师或同伴猜中的数字或物品产生很大的好奇, 会迫切地提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在这样的认数活动中, 幼儿的好奇心得到了展现.正是这种好奇心和探究欲, 引发了孩子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并由此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积极态度.正是幼儿的这种兴趣与探究欲不断在被开发, 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 都不应该抹杀幼儿的这种好奇心, 孩子的想法是天真的、大胆的, 作为教育幼儿的工作者, 应保护幼儿的好奇心, 并促进其发展, 同时也避免了从现实物质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数学”知识的枯燥化和模式化.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学得轻松愉快, 感受到心理的满足, 对数学产生积极的态度, 同时还能对幼儿成长后正确对待生活、对待周围事物产生良好的影响.二、做好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教育渗透除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以外的, 渗透于其他教育活动和儿童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教育也不容忽视.渗透的数学教育活动, 无论是内容还是组织方式都十分丰富、灵活, 教师更应抓住契机, 深入研究, 为达到更好的数学活动目标而努力.教育学家曾说, 从一个特殊的视角来看, 其实世界的万物都是由一定的“数”构成.因此, 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 是向儿童进行数学教育的十分重要的途径.如:一、利用日常生活中充满数、量、形知识的内容进行数学教育可以使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情况下获得简单的数学知识, 引发其对数学的兴趣.二、上下楼梯时可以让幼儿一边走, 一边计数阶梯的数量.三、午餐时, 可以让幼儿比较一下碗、勺数量的多少.四:整理玩具时, 可启发儿童思考一下如何分类, 等等.同样, 在组织儿童散步、劳动、游览等活动中, 均可以随机地、灵活地引导幼儿认识和复习数、形知识, 使幼儿知道数学就充斥在自己的周围, 爱数学, 了解数学.三、创设环境令幼儿感受“数学美”, 从而喜欢数学众所周知, 环境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发展, 儿童依赖于环境并作用于环境, 对于幼儿的数学学习和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来说, 环境的创设以及材料的提供是极其重要而富有价值的, 它是儿童在基于材料的操作和感知之上建构其相应的数概念的前提和必要保证, 因此, 作为影响儿童概念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和条件, 环境的创设问题得到了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充分重视和关注, 并成为着力探究的一个问题. (1) 渗透数形结合, 变“抽象数学”为“形象数学”苏联幼儿数学教育家列乌申娜曾指出:幼儿在学习10以内数的时候, 要学习与算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几何材料, 应从学习的最初几天起, 就使用各种各样三角形、圆形、以后再增加多边形, 用这些作为计数的直观材料.应把几何图形和玩具放在一起, 像玩具一样玩着它们.可见, 数形结合, 正是具体与概括、直观与抽象、趣味与思维的结合与交融. (2) 充分利用空间与材料.引发儿童自发、自主地探究与学习《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重在“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生活环境, 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可见, 幼儿园的环境与幼儿是息息相关的.而对于幼儿的数学教育来说, 环境创设可谓是一门学问.如走廊、楼梯、盥洗室、操场等空间的环境布置.1.关注材料与活动内容本身的系统性、层次性在活动区角的数学材料投放中, 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到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发展水平, 更需要关注到活动内容和材料本身的系统性, 即数学知识结构本身的逻辑性、层次性.因此, 有关材料的投放应当是有序而递进的.例如, 在数学活动区角中, 教师投放了不同颜色、粗细不一以及不同点子数量的塑料瓶, 塑料管和花片, 让幼儿自由挑选进行插花, 以促进幼儿分类、对应、匹配、数、量等相关概念的发展.2.体现材料和活动内容的动态性、开放性数学活动材料的投放需要一定的开放和变通, 如以上所举“插花”材料, 其动态性就体现在教师既可以根据幼儿的操作和活动情况及时地调整材料的难度, 合理变通, 也可以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作出适合他们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可见, 越是低结构化的材料和内容, 越能引发幼儿个性化的、自发的学习和研究.因此, 有目的、有计划的数学启蒙教育, 为幼儿亲自参与各种数学活动并从中得到积极的反馈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能够诱发幼儿主动学习、探索数学的天赋和创造能力, 进而逐渐产生对数学的持久兴趣.

幼儿园中班幼儿数学教案《有趣的排序》及教学反思 篇3

一、设计数学教学活动的原则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设计活动方案时需要教师系统地、有目的地进行组织和设计,在具体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时首先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孩子的已有发展水平。幼儿园进行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应该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已有水平。如果设计的活动高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那么这个活动很难“同化”到孩子的知识结构中;如果设计的教学活动低于孩子的年龄特点或者孩子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那么这个活动就是无效的。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时亦如此。

2、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数学是一门自成体系的学科。在活动设计前,教师首先要明确这个学年甚至是这个学期,幼儿需要掌握理解哪些数学概念。这些概念,哪些是比较容易让他们接受的,哪些是比较抽象比较难懂的。教师根据先易后难的顺序,根据正在进行的主题进行设计。

3、设计的数学教学活动是一种经验的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知识本身。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应该让孩子有机会自己探索,操作材料,在操作的过程中让他们学会思考,自己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因此,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既要考虑到他们的即时需要、他们的兴趣点和发展的可能性,又要使他们在经过活动中的思考和探索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二、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

明确了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原则,现在可以具体落实到活动方案了。一般在教学活动方案中会出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及活动过程。活动准备及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操作材料和幼儿的已有经验,在这里就不具体展开。

(一)教学活动目标的设计。

教学活动目标的确立可以明确活动的教育方向,引导活动过程的设计。在数学教学活动的目标设计上,我们可以从认知、情感与态度、操作技能目标等三个方面来制定。认知目标既数学方面的需要幼儿理解或掌握的目标;情感与态度的目标既孩子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兴趣及爱思考会主动动脑筋解决问题的目标;操作技能的目标既在幼儿操作过程中对他们的要求,比如会摆弄材料等。在设计原则中已经提到,数学是自成体系的,因此,教师应该考虑孩子在数学方面的已有经验进行设计。比如在《我来做围巾》中,我们设计了目标1、探索用实物测量物体面积的方法。2、体验用数来解决问题的快乐。在小班我们的孩子已经认识了各种形状,并且知道一个正方形(手工纸)可以通过折叠变成两个长方形或者四个小正方形,但是用小的面积测量大的面积没有尝试过。考虑到幼儿有这个折叠手工纸的前期经验,因此设计的目标1,这是认知目标。对于目标2,让孩子们知道数学是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是情感目标。当然还有一些隐性目标,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就可以了。

(二)活动过程的设计

教师是引领幼儿步入数学殿堂的引路人,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将直接影响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那么怎样的设计方案能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且是行之有效的呢?

1、各个环节架构围绕目标,层层递进。

在设计活动环节时,老师心中要铭记这次活动的目标是什么,为了达成这个大目标,在活动中可以化成哪些小目标,这样每个环节围绕一个小目标进行,层层递进,一环扣一环,最终达成大目标。比如在“我来做围巾”中第一环节让幼儿说说见过的围巾及其形状,巩固了所学到的各种形状并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在第二个环节中,我们设计了小熊开围巾店需要小朋友帮助的情景,让幼儿自己动手探索用实物测量面积的方法。通过第二环节,小朋友开始疑惑:同样面积的布为什么两个朋友量出来围巾的数量是不一样的。这样自然过渡到了第三个环节,让孩子们交流各自的测量方法,从中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即角对角、边对边的剪裁才是最节省布料的方法。这个环节也是幼儿自我检验、自我纠错的过程。

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环节的时候,既要考虑到这些环节是否能达成活动目标,各环节的过渡是否自然,还要考虑到孩子在活动中获得的数学经验是否能迁移到生活中去。“数学基础知识来自于现实生活” ①所以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环节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孩子的知识迁移,看看他们是否会把这些经验迁移到生活中去。

2、设计的数学教学活动形式是孩子以游戏情境为主。心理学家指出探索、操作和活动是幼儿参与活动的内驱力。面对枯燥的数学知识,中班的孩子能一下子接受吗?答案是否定的。“学前儿童的数学教学计划,应给儿童提供机会让他们去探索、自由的操作,并由儿童来发现。” ②因此我们在确定了环节的架构后就要考虑每个环节中的设计各种情境,让幼儿游戏和操作。中班的孩子动手和整理能力还不是很强,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简单、方便操作的材料,如:在“我来做围巾”中,先以小熊要送围巾给朋友,邀请孩子们一起来参与的情景吸引幼儿,再通过围巾模板,在“布料”上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在操作过程中,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作品完成后,教师又引导孩子发现:同样的布做同样的围巾,怎么会做出来的围巾数量不同,逐步引导幼儿发现角对角,边对边的裁量方法最节约最科学。这样,在情境游戏中,幼儿自己动手探索,发现了其中的“秘密”。

当然,数学活动的目标可能在一个教学活动中100%的达成,我们也可以把这些目标延伸至日常活动中,让孩子在生活中加以巩固。

参考书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编:《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2、金浩主编:《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幼儿园中班幼儿数学教案《有趣的排序》及教学反思 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按照大小正逆排序三个物体。

2、用语言讲述排序结果,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对排序的兴趣。

4、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动准备】

1、趣味练习:比较概念

2、小熊玩具三个;礼物三盒;球三个(大小不同);玩具(大小不同)每人一套。

【活动过程】

一、导入情境引入课题,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今天有几位小客人到我们幼儿园来玩了,你们想不想知道是谁呀?

(出示三只熊)是谁呢,谁能告诉大家?这些熊大小一样吗?

(不一样)

二、展开

1、复习区别大小,找出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1)引导幼儿观察

小朋友看一看,哪只熊最大?

(请一幼儿来抱一抱最大熊)

小朋友一起说这只熊怎么样?

(这只熊最大)哪只熊最小呢?

(请一幼儿上来亲一亲最小的熊)

(手指着)这儿还有一只熊呢!它比小熊怎么样?

(大一些)它比大熊呢?(比大熊小一些)

(2)教师:小朋友看,熊还给小朋友带来了礼物呢!

(出示礼物盒)引导幼儿观察:

哪盒礼物最大,哪盒礼物最小?

(出示大小不同的三个球)

熊还给小朋友带来了玩具球,请一位小朋友来拍一拍最小的球?拍一拍最大的球?

2、学习大小排序

教师:熊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礼物,让我们一起说谢谢!

(1)三只熊想请小朋友帮它们排排队,小朋友最爱帮助别人了,谁愿意来帮它们排队呢?

(请1-2名幼儿)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并讲述:它们是怎样排的?谁排在最前面?我从有花的这边开始排。

小熊最小,排在前面;

这只熊比小熊大一些,排在小熊后面;

这只熊最大,排在最后面。

(请个别幼儿讲述排序的结果,语句完整)

小结:最小的排在前面,后面的一只比一只大,这就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

(2)教师:除了按照从小到大顺序排队,还可以怎么排呢?谁愿意来排一排?

(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这次它们是怎样排的?从有花的这边开始排,谁排在前面?

(最大的熊)谁排在它的后面,谁排在最后面?

小结:最大的排在前面,后面的一只比一只小,这就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队。

(3)请小朋友给礼物盒、球排队,进一步学习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排序方法,重点掌握从大到小的逆排序。

(4)幼儿操作练习

小朋友,这些具大小一样吗?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请小朋友把最大的举起来;

把最小的举起来。

请小朋友给玩具排排队,从戴花的手这边开始排,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队。

(教师个别指导)

教师验证:谁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的?请举手。

谁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的,请举手。

3、游戏:大家一起拍拍手

小朋友,请你找一位老师一起随着幸福拍手歌玩拍手游戏好吗?

比一比谁的手大,谁的手小?

三、延伸活动

请幼儿观察比较周围环境中哪些物体相比,谁大、谁小一点、谁最小,给它们也排排队。

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理念是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活动中,我紧紧把握这个理念,使幼儿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轻松地认识、理解了学习内容。课上的气氛也是很活跃的,发言也很积极,较好地达到了预期设计的活动目标。

幼儿园中班幼儿数学教案《有趣的排序》及教学反思 篇5

活动目标:

1、感受规律排序在生活中的存在和增添的规律美。

2、通过探索、操作多种材料,引导幼儿学习有规律的进行图案装饰。

3、能有规律的排序,并能用语言表述自己排序的规律。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5、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

通过探索、操作多种材料,引导幼儿学习有规律的进行图案装饰

活动难点:

在操作中通过交流、探索尝试多种方法交替重复地排序

教学资源:

教具:老师装饰好的衣服、裤子、裙子大卡片、规律板:○□▽

学具各种衣服、裙子、裤子图案纸人手一份、水彩笔、○□▽卡片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小朋友们,今天魔法森林里的小魔仙搬了新家,?请我们小朋友去魔法森林里做客。你们想去吗?

进入魔法森林要念咒语哟!梨苹果

二、基本部分:

1、进入魔法森林,引导有注意观察魔法森林的东西的摆放有什么特点?

小朋友,我们到了?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吗?(颜色、花纹、图案很有规律)什么是有规律呢?(教师小结:按照一种方法,重复排列的方法就叫按规律排序)

2、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说出图案排列规律:

红-绿-黄-蓝-红-绿-黄-蓝-红-绿-黄-蓝

3、教师小结:

原来魔法森林里的东西都是有规律的排列的,有了这些图案,让这里更美丽了!

4、魔法森林里的所有的东西必须按规律的装饰,可是小魔仙刚搬来,所以很多的东西还没有来得及装饰上有规律的装饰呢,你们愿意帮忙吗?

装饰的时候必须要有规律的来装饰。你们会吗?(激发幼儿兴趣)

5、你想怎样有规律的装饰?(引导幼儿装饰前先想-再说-再装饰)

6、幼儿以组为单位,开始自由装饰。

*装饰盘子

*装饰相框

*装饰衣服

7、将幼儿的作品贴到白板上,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按照那种规律装饰的?

8、教师小结:这些图案装饰的实在是太美了,有规律的装饰真漂亮。

9、出示一件没有装饰完的衣服,按照1-2-1-2、2-2-2-2结构装饰的半成品,引导幼儿发现装饰规律。

还有最后一件小魔仙的衣服还没有做完呢。谁能帮帮忙呀。

我们的小朋友真聪明,原来这样重复也是有规律的装饰。这真有趣啊。下一次我们也可以试试这样的装饰方法。

三、结束部分

在生活中有规律的装饰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很多的美,出示:ppt。

今天回家也找一找,你还发现什么是有规律装饰的?看谁找到的多。

今天我们帮助小魔仙这么多的忙,所以每一个小朋友都可以得到一枚魔仙奖章。

教学反思:

在执教的过程中缺少激情,数学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识的时候,就需要老师以自己的激情带动孩子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也要注意。

幼儿园中班幼儿数学教案《有趣的排序》及教学反思 篇6

活动设计:

对幼儿的教学,首先课程的目标要明确,重难点要突出。在这节课中,可能我的重难点不是很突出,所以对幼儿来说挑战性缺少了。其次在老师介绍操作要求的时候,语言虽然说很简练,但是还需要更明确和更全面一点。这样孩子在操作的时候,就更有秩序了。还有一方面是,老师在请幼儿回答问题的时候,只是让幼儿说出了问题的答案,老师只注重了答案的对错,没有注重让幼儿把话说完整,缺少了语言的渗透。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在这些方面的经验积累还是需要不断努力。

活动目标:

1、感受数字的丰富变化,体验数字给生活带来的方便与有趣。

2、复习9以内的数字、数数,并区分6与9。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几何图形组合画三幅(还有小动物)。

2、幼儿每人一份数字卡片

3、每组提供白色纸条、浆糊、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看图编电话号码。

(1)我们将要去春游了,我想邀请小动物一起去请大家想想办法用什么方法通知它们?(幼儿泛讲)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想了很多办法,那么,用什么方法最好呢?

(2)打电话要查电话号码,我们来查一查动物家的电话。

教师分别出示图形卡。(小猴、小熊、小兔)

师:这是小猴家的电话。让幼儿观察发现小猴家只有图形,没有号码。

(3)引导幼儿看图数数编号码。(三家全部观察后,人人翻译号码)(人手一份操作用具。可以用数字贴号码,也可用笔写号码)

请各组派代表在黑板上贴数字

集体念号码 583469 583496 582734

验证号码的正确性,老师拨打电话。

二、感知数字的丰富变化。

(1)思考:这些号码都有6个数字,为什么电话号码是不一样的?

(数字排列的顺序不同)

(2)观察:在三个电话号码中有哪些是不一样的?

(小猴家的号码是有9、6,小熊家是6、9;小兔家没有这两个数子,有的是2、7)

相同的是什么?

(三个号码都是六位数,前两位数都有5、8)

(3)区分6和9

问:老师也常把6和9搞错,请你们帮助我记住它。

(让幼儿说出6的圆圈在下面,9的圆圈在上面。)

根据幼儿的讲述出示数字23456789

三、交流所收集的电话号码

增强幼儿有关电话方面的知识

(1)请幼儿大声地读自己带来的电话号码。

了解电话号码是多位数的。

(2)你们知道的电话是几位数的?(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讲述)

(上海地区的家庭电话是8位数的,手机是11位数的;常用的较特殊的电话是3位数的。)

四、给小动物编电话号码

(1)有许多小动物家还没有电话,我们用数字来帮它们编个电话号码吧。

提示:可以用贴数字的方法,也可以用笔写。

有意识地请几个孩子上来念所编的号码。

(2)教师巡视后提出新的要求。提示幼儿是否每个数字都用了,数一

你编的电话是几位数的。

5延伸活动:把小朋友编的电话号码做成电话簿。

课后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我首先让幼儿互相交流,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活动前我先请幼儿收集、寻找、记录一些生活中的数字,请幼儿将事先收集好的有数字的东西拿出来,和小朋友们一起分享这些数字的作用。孩子们先个别交流自己带来的物品上数字的作用;因为孩子们都很想表达自己的发现,因此我让幼儿自己和边上的小伙伴说说自己的发现;接着我把我准备的有数字的物品和孩子们一起分析我的“发现”。第二是经验迁移,感知数字和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在第一环节中孩子们拿着自己的东西,在第二环节中要求幼儿脱离直观物体,引发幼儿已有的经验寻找生活中的数字。孩子们很会找,什么公交车的路线号,汽车摩托车的牌照,超市里也有很多的数字,他们基本上都能知道这些数字作用的一二。孩子们发现有数字的地方还真不少,就连衣服拉链头上有数字也被他们发现了。真所谓人多力量大,我们共同找到的有数字的东西还真多。第三部分是幼儿操作。利用幼儿的对生活中数字的理解运用到实际中去。

通过本次活动,让我收获不少,整个活动环节很清楚,一环一环之间紧紧相扣、层层递进,设计的问题也具有有效性,能开动幼儿的小脑筋。但缺点也有存在,一些细节方面还要注意。在这个活动中让我深刻地了解到孩子自己收集课堂所需的东西是很重要。在活动中孩子们愿意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自由自在地采撷自己感兴趣的“果子”,他们采来的“果子”是绚丽多姿的,然后回到课堂交流,共享到了“果子”的丰富,起到“以一当数十”的作用。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他们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相信孩子,多给孩子一些亲身实践活动的机会。

论幼儿园中班绳子玩法的教学策略 篇7

关键词:绳子;幼儿园中班;玩法;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0

我是一名幼儿园中班的教师,无论是自己还是学校都在积极的利用身边各种材料投入日常活动中,虽然我们都想了很多的办法,也动手制作了很多的活动材料,但是用起来依然显得很匮乏。无意之中看见路边一些小孩子玩毛线,就突然想到,我们可以利用常见的绳子来作为幼儿园活动的一种材料,绳子不仅常见还很灵活,从谈话活动中也了解到,幼儿对绳子的了解也很零散和片面。《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在走、跑、跳、钻、爬、攀等各种体育活动中,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为此,我和几位中班同事合作决定把绳子的玩法(仅仅适合幼儿园中班)作为我们的教学内容之一。

本以为,绳子是日常用品,随处可见,幼儿也不陌生,想来是很容易完成教学的,但在教学活动实践中,才发现绳子的多种玩法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一、幼儿缺乏基本的兴趣。由于老师注重了动作的训练,忽略了游戏的趣味性,幼儿拿着绳子三分钟的热度以后就不管了,自己散开去玩,绳子丢在一边。

二、教师缺乏专业性的体育知识。在指导幼儿练习玩绳子的时候,无从下手,使得教师没有成就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家长的沟通工作做得不够。很多家长也对绳子的了解不够,总认为孩子玩绳子很危险,跟老师配合的默契度不够高,甚至提出疑义,甚至是拒绝。

四、好高骛远到不到预期的效果。在实践中,感觉很简单的的一个玩法幼儿为什么就完不成呢,焦急、生气随之而来,没有考虑到幼儿的年龄、家庭环境、性别等个体差异。

绳子的玩法是幼儿园健康领域中的一个内容。能够一物多玩的绳子不仅能促进幼儿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敏度,还能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我们针对以上的问题,经过反复的思考、学习、研究、探讨,重新做了一个有关绳子多种玩法在幼儿园中班的实践活动,重新制定了有关幼儿园中班绳子玩法的教学策略。

首先,我们做了一个有关绳子的调查。采取了问卷法和谈话法,深入了解幼儿、家长、老师对绳子的认识情况。通过调查发现,大家基本上对绳子的了解不全面,也不系统。

其次,欣赏、了解绳子。老师、家长、幼儿的团结和合作,共创以绳子为主题的环境。我们创设了一个绳子的商店,里面装满了我们合作小组师生收集的大量绳子实物、图片来了解绳子的种类和用途。通过各种渠道的收集汇总,才发现绳子真是个大家族,比如有塑料绳、草绳、尼龙绳、毛线绳子、麻绳、纸绳、钢索绳子、艺术绳子、棉线绳子等等。发现绳子的用途也很多,主要分为捆绑物品、健身、游戏、攀登探险、编制衣物等。这样就营造了有关玩绳子的浓浓氛围,丰富相关知识,激发孩子的兴趣。同时我们老师还查阅了各种有关绳子玩法的资料,比如《神奇的绳子》、《绳子打结方法》、《跳绳大全》、《结绳技巧》等书籍,浏览网页有关古今中外绳子玩法的内容,走访了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调查他们的不同玩法。比如有常见的跳绳、打绳结、拔河、装饰品等等,男女老少皆用。不由得发出一声感叹,绳子真奇妙!

最后,适合幼儿园中班绳子玩法的实践活动。我们在众多的绳子玩法中精心挑选出适合幼儿园中班孩子玩的几种玩法,比如有左右进行跳、踩尾巴、穿珠子或者是鞋、打电话(土电话)等,针对这些方法通过幼儿的不断实践,总结出适合幼儿园中班孩子绳子玩法的实践研究。在这个阶段,我们教师还要注意是什麽呢?

1、老师的主导性,幼儿的主体性。在活动中,幼儿是活动的主题、是核心,要充分的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老师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幼儿,不能随意下结论是对是错,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

2、玩法的循序渐进性。在绳子的多种玩法中,由于幼儿的个体差异、家庭环境的不同,会出现难易度的不同,接受能力的差异,思维的不同。虽然尽可能的使幼儿都能会玩,但是必须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一步步提升。比如用绳子串珠子,同样多的珠子男孩儿就比女孩子要慢一点,珠子串好以后做出不同的造型对幼儿的难度就更大。

3、老师的激励性。幼儿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在幼儿园,老师就是爸爸妈妈,是孩子的天,一句话一个眼神可能会让幼儿兴奋一天,也可能垂头丧气一天,甚至是更长时间,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老师适时的表扬与激励会更增强幼儿的信心,也会促进师生的感情,有利于幼儿的成长与健康,也有利于今后的教学活动实践。

4、幼儿、家长、教师的默契配合。一个人的健康成长,不是哪一个方面能够独立完成的,特别是玩绳子这样的动作性活动,他需要幼儿、家长、教师三方的共同配合才能更好的完成。我们和家长多交流沟通,才能够知道幼儿的发展情况,以便更好的调整活动方案,这样才能更好的在教育实践中采取有效措施,从而达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5、活动的整合性。幼儿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实践与练习,他们能够比以前会玩、爱玩、知道一物多玩,玩得更好,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把绳子的玩法进行整合,比如教师可以安排幼儿单独玩、集体玩、还可以开展多样化的比赛等。

幼儿园中班幼儿数学教案《有趣的排序》及教学反思 篇8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知道物体遇水膨胀。

2、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

3、萌发对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知道物体遇水膨胀。

难点: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在生活中有膨胀的初步经验。

物质准备:

1、黄豆、黑木耳、白木耳、海带、香菇膨胀与未膨胀各一份。

2、面膜纸、小铁球、胖大海、核桃。

3、记录表一张。

4、微波炉、黄油、糖、爆米花专用玉米、纸袋或微波专用玻璃碗等。

活动过程:

一、幼儿观察,感知物体的膨胀。

1.师出示未膨胀的黄豆、黑木耳、白木耳、海带、香菇,引出课题。“今天,老师从家里厨房里带来了一些东西给你们看,看,这是什么?”

2.师提出要求:“老师在小朋友的桌子上也放了两盆这样的东西,请你们看一看、也可以轻轻地摸一摸,比较这两盆里的东西,有什么不一样?”

3.幼儿观察比较,师适当引导。

二、幼儿第一次实验,知道物体遇水膨胀。(9分钟)

1.集合,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它有什么不一样?”

2.师小结:“有的干、有的湿;有的硬、有的软;有的小、有的大。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吗?是怎么变成这样大大的?(启发放入水中)放到水中就能变大吗?让我们来试一试!”

3.幼儿第一次实验,集合。师:“变大了吗?原来白木耳吸水会变大,我们把这种变大的现象叫做膨胀。”

三、幼儿第二次实验,知道有些物体能膨胀而有些不能膨胀。(11分钟)

1.师引发:“是不是所有的东西放到水里都会变大膨胀?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面膜纸、小铁球、胖大海、核桃,请你们再去做实验。”

2.师出示记录表,请幼儿在实验前先猜测,并做记录,实验后,将实验结果记录。

四、幼儿吃“爆米花”,享受膨胀食品的乐趣。(5分钟)

1.师出示玉米,问:“玉米能膨胀吗?爆米花怎么做呢?”

2.师将玉米放置微波炉,制作爆米花。(微波炉爆米花制作过程)

3.师幼一起吃香喷喷的爆米花。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自主操作,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教学从严格掌控到逐步放开,幼儿探索的思维空间和学习自主权逐渐扩大,也体现了教师教学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更体现了幼儿在做中学、试中学、想中学的主体性。

幼儿园中班幼儿数学教案《有趣的排序》及教学反思 篇9

活动目标:

1、通过自由探索活动了解纸的特性,感知不同的纸有不同的用处。

2、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和爱惜纸张,变废为宝,尊敬劳动人民的情感。

3、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各类纸,剪刀、笔、水等

活动过程:

(一)各种各样的纸

1、看一看、摸一摸。我们身边都有哪些不同的纸?(引导幼儿用眼睛观察颜色的不同并用手触摸感觉光滑与粗糙。)

2、折一折、吹一吹。(引导幼儿发现纸的硬软及厚薄不同)

3、撕一撕,比一比。(引导幼儿观察哪种容易撕破及撕纸过程中纸的变化。)

4、说一说,你还见过哪些纸?

(二)水中的纸娃娃(分组活动)

1、通过自由探索,看一看,比一比,什么纸会吸水?.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什么纸不会吸水?为幼儿准备各种各样的纸张,让幼儿将各种各样的纸张放入水中试一试,看看哪些纸湿了,哪些纸不会湿。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分类,并作记录。

2、比一比:教师为幼儿准备同样大小的各种纸张,让幼儿将纸分别放入水中,比一比什么纸吸水快,吸水强?

3、比一比:鼓励幼儿将纸折成各种各样的船,放入水中,看哪艘船在水中停留的时间最长?

(三)交流讨论,分享同伴的经验。

引导幼儿交流探索的过程与结果,探索纸的用处,交流幼儿已有的经验。

(四)情景感知体验理解。

观看录象,向幼儿介绍纸的发明者,造纸的过程,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

说一说:我们应该怎样爱惜纸张?

(五)好玩的纸制体育玩具。

教师提供多种纸制玩具,有纸棒、纸球、报纸等,让幼儿自由选择玩具,进行探索创新,教师鼓励幼儿想出不同的玩法。

教师引导幼儿合作玩。

教学反思:

科学教育活动,尤其是环保活动相对其他活动来说知识性较强,较枯燥乏味,有些内容离幼儿的生活还比较远,要上好很难。综观平时对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由于其是形、声、色、知、情、意相统一的产物,并运用了声音、图片、文本等多种技术手段,更直观、具体、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认知对象,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有着其他传统教育手段无法比拟的优点,因此将其应用到幼儿园环保教育活动中,对优化环保教育过程、提高环保教育的有效性能起很大的作用。

幼儿园中班幼儿数学教案《有趣的排序》及教学反思 篇10

关键词:行为习惯;分析;对策

在小教这方热土辛勤耕耘了十一年的我,如今转岗至幼教这片天地。在什邡四幼中班历时四个多月的教学摸索中,让我对幼教有了比较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对于“幼儿养成教育的培养”这个论题,我在网上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有很多扎根在幼教界的同仁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非常丰富的经验,详细阅读之后,受益匪浅。结合工作实际,我就谈谈城乡结合部我班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及对策。

我园地处什邡市元石卫生院斜对门。该园的生源情况比较复杂,家庭成员的素质也参差不齐。这就无形的给我们的家园配合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我们精心设计的家教园地,就只有几个关心孩子成长的,识字的家长认真阅读过,我们在黑板上贴的通知也总会有不识字的爷爷奶奶,不关心孩子的爸爸妈妈,不予理睬。但是尽管如此,我们三位老师仍然尽心尽力,通力配合,克服重重困难,使我班幼儿养成了一些好的行为习惯。

一、幼儿好习惯的养成需要采取的方法

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在我刚进幼儿园时,我以为,只要在上课时认真负责就可以了,其他时候就比较随意。如,在中午就餐时,我会情不自禁地和其他两位老师聊天,结果,我们一说,幼儿也就跟着说,而且比老师还说得大声,有时甚至快要把教室抬起来了。后来,我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带着幼儿专心吃饭,有哪个小朋友说话,马上提醒,结果,教室里静悄悄的。午休时,几位老师有时不经意间说几句话,他们也就在床上不安分了,有的和小朋友说话,有的在床上动来动去,有的搞棉絮、衣服等,总之就是不想睡觉了。但是,只要老师不说话,马上督促幼儿快速入睡,他们就会马上乖乖地闭上眼睛。因此,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幼儿,让他们在耳濡目染中养成好的习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最佳教育效果。反之,则会给幼儿带来坏的影响。

2.严格要求,常抓不懈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任何阶段,任何地方都应该有一定的规则,对于幼儿也是如此。要从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没有不听话的幼儿,只有不会提要求的老师。不能因为小而纵容之,相反,正是因为年龄小,可塑性强,我们要每天绷紧幼儿养成教育的弦,时时抓,处处抓。我们一旦松懈,幼儿的行为也会出现反复,再来约束,甚至会比第一次更难。随着他年龄的增长,他会变得聪明起来,老师管严点,自己就乖点,老师放松点,自己就放纵点。这样一来,幼儿根本就不能养成好的行为习惯,相反却学会了察言观色,趋炎附势。

3.科学设计环境,引导幼儿行为

首先,在活动室的设计上,我重视周围环境因素对幼儿行为的促进作用。例如:我最棒苹果树的设置,如果今天某某小朋友做好事了,在她的照片上奖一朵小红花;某某小朋友今天哪方面有进步了,在她的照片上贴一颗小红点……让孩子明白,只要行为是符合社会规则的,就能够得到肯定。我最棒苹果树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每个孩子得到小红花、小红点的数量是多是少,哪个孩子表现更优秀。从而激发幼儿的内在动机,使道德要求内化为品质,能自然的调节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以物化方式呈现集体规则。例如,我将各区角内允许几个小朋友进去,用贴脚印的方式呈现。区角前有几双脚印就允许几个小朋友进去玩。各区角的规则用有趣的图加文的温馨提示告知幼儿,幼儿会愉快地接受这些规则,并逐渐养成习惯。

二、矫正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方法

1.转化个别,表扬优秀,带动全体

著名心理学家凯琳说过:假如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的话,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玻璃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其结果是: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这就是闻名于世的破窗理论。因此要及时批评表现不好的,防止幼儿学坏样。俗话说,一颗螺丝打坏一锅汤。一个幼儿下位,老师不及时批评,下一个就马上跟着学。一个幼儿敲杯子,如果不及时制止,都会跟着学。因此我经常在班级中表扬能按要求做好的幼儿,让其他幼儿模仿学习,带动全体幼儿向好发展。

2.家园配合,共同教育

现在家庭教育已被人们所关注,家长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位老师,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在与孩子的相互生活中,家长的各种行为都会无形中影响到幼儿的各方面的发展。有些家长认为:我没有教他呀,他怎么就会了呢?这其实是家长的各种言行举动,已被幼儿模仿和学习。作为现代社会的家长,许多的教育观念都要有所改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上幼儿园,老师要负责孩子吃饱穿暖,怎么教育是老师的事;或者是,孩子上幼儿园,生活方面不重要,只要孩子多认些字,多写几个字就行。而有的家长这样认为:孩子上幼儿园,不要求孩子多学习什么,只要孩子在幼儿园和小朋友好好相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足够了。于是,就出现了家长的顾虑:幼儿园教育行不行,教师素质能否过关。去年我们四幼每一个班都精心设计的家教园地,让家长更加快捷地了解了幼儿园,以及娃娃的变化。

3.物化方式呈现集体规则应该更多一些,可以渗透到方方面面

如:幼儿上厕所时,可以画一条线,提示幼儿从哪边进,哪边出。

4.正面赏识,强化好的行为

多发现幼儿的闪光之处。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幼儿总有他们值得表扬的地方,如:王艺霖小朋友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女儿,她每天来幼儿园都要伤心地哭着说:“妈妈第一名来接我。”妈妈就会说:“好。”到了幼儿园,不把书包放下,也从来不和小朋友说话,不到户外做操。后来我发现她上课特别认真,画画很仔细,我就一次次地表扬她好,上课认真,画画画得漂亮、认真,她在我的表扬下变得越来越能干了,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上幼儿园不哭了,会把书包放下,也要去户外做操了。

以上便是我对我校中班幼儿的行为习惯分析以及矫正方法,只要我们老师充满爱心、耐心和恒心,我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幼儿园中班幼儿数学教案《有趣的排序》及教学反思 篇11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探索各种跳的方法,喜欢参与体育活动。

2.有自我保护意识,不做危险动作,有初步的健康知识。

3.积极勇敢地参与活动,有自信心。

4.通过活动锻炼幼儿的跳跃能力,让他们的身体得到锻炼。

5.培养幼儿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

活动准备:

玩具若干、长绳、短绳、积木、雪花块、平衡木、音乐磁带、黄牌、圈、沙包、口哨。

活动重难点:

会用科学的方法纵跳触物。

活动过程:

1.跳圈引入活动场地。

2.准备活动(韵律操)

3.请幼儿找出场地上有什么新东西出现。

4.幼儿利用材料探索各种有趣的跳。

5.在雪花块上蹲下,请幼儿展现各种跳。!出自:快思老.师!

6.和幼儿一起讨论纵跳触物科学的方法并练习。

7.和幼儿一起探讨怎样保护自己。

8.玩体育游戏:取海洋球。

延伸活动:

有趣的跳成为片区活动。

教学反思:

通过跳进行各种活动,培养幼儿参与竞争意识与创新能力, 激发幼儿主动参与体育运动学习的兴趣,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锻炼。满足了幼儿的表现欲,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幼儿在学习跳中,通过思考体验掌握跳的动作方法,通过练习提高跳的动作技能。

幼儿园中班幼儿数学教案《有趣的排序》及教学反思 篇12

活动目标:

1.复习巩固对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认识,帮助幼儿进一步掌握椭圆形、梯形的特点。

2.引导幼儿大胆尝试用自己用数字来记录图形的数量。

3.提高空间知觉的敏锐性。

4.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活动准备:

1.自制课件:图形、图形拼贴的小鸡、小猪、小金鱼、房子、乌龟、小狗等等。

2.幼儿人手一份作业纸 笔

活动过程:

一、播放图形PPT。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班来了几位图形宝宝,看看都有谁?”出示三角形(三条边、三个角)、正方形(四个角一样大,四条边一样长)、长方形(两条对边一样长四个角一样大)

2.出示椭圆形

“它是不是圆形呢?”(不是)“你从什么地方看出它不是圆形的呢?”(教案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我们一起来比一比。”(将前面的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进行比较,证实椭圆形比圆形长。)“那么这个图形叫什么名字呢?”(椭圆形)

3.出示梯形。

“这个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你们看,它上面的边短,下面的边长,上下两条边平平的,旁边两条边斜斜的。这个图形像什么?(小结:这个像滑梯的图形,名叫——梯形。)

“不过,梯形宝宝可调皮呢,它一会儿翻跟头,一会儿躺下睡觉,你们看这样还是梯形吗?”(小结:原来梯形可以倒着放,睡着放,它们都是梯形。)

二、播放图形拼贴图案PPT。

师:图形宝宝啊还会变魔术呢,你们看,他们都变成了什么?(小鸡)

小鸡都有哪些图形宝宝变的,他们分别有多少,快来数数,可别数落了。

小猪、小金鱼、房子、乌龟、小狗等等都有哪些图形宝宝变成的,如何记录呢?(引导幼儿可以用数字、线条、点子)

三、幼儿操作:

有趣的图形拼贴,并做好记录

四:评价,结束活动:

要求幼儿把拼贴好的图案及记录讲给爸爸妈妈或同伴听。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幼儿积极配合,认真尝试,在自主练习里获取了经验,又在集体练习里感受到了快乐和喜悦,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教学目标也得到了圆满的完成。

幼儿园中班幼儿数学教案《有趣的排序》及教学反思 篇13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131-01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段话可谓是对数学与生活二者间关系的精彩描述。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学习能力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必须是与幼儿的生活相关联的。数学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这决定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应当生活化。只有生活化的幼儿园数学教育才能使幼儿真正体会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并能初步运用数学知识去观察生活,从而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在数学教育改革过程中都十分重视数学教育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将数学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学生生活的全部时空,希望通过实践来教育学生,从而使学生学会生活。比如,近年来美国比较流行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木匠教学法”,就是给孩子们一些木块和量尺去量木块的长宽高等,然后拼造一些简单的物体,而教师只是布置任务和解答孩子们在动手劳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木匠教学法”的核心就是强调数学教育生活化,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自已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幼儿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幼师对《纲要》理解的偏差。首先,《纲要》将数学归入了科学领域,数学成为科学中的一部分。幼儿教师在教育目标的认识、内容的选取、方法的确定等方面,觉得数学应该与自然科学常识有共同之处。而在自然科学常识课程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不需要考虑知识系统性的,因而数学教育内容也不一定要注意系统性。其次,《纲要》特别提出,在整个幼儿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幼儿素质的培养,重视诸如兴趣、倾向、态度、情感、体验、习惯、能力等基本素质的养成。幼儿教师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到了教育目标和教育过程中,关注其中的素质培养因素,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忽视了教学内容与素质培养的关系研究。第三,通过《纲要》的学习,幼儿教师已经认识到知识的传递不是教育的主要目的,最重要的目的是养成素质,培养对幼儿终身发展有用的素质。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极其有限,接受系统的数学知识比接受零散的知识更加困难,所以,幼儿教师只传递给幼儿一些零散的数学知识,让他们从中得到一定的认识便可以了。

2、幼儿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由于幼儿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等原因,她们对数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的掌握不够,在提炼、总结数学的系统性上比较吃力。可见,幼儿数学教育中不重视传递给幼儿系统的数学知识,既与幼儿教师对《纲要》精神的领会不深入有关,也与幼儿教师对数学系统知识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认识不足有关,还与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有关。

二、幼儿园数学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1、改革教学内容。在提升幼儿园数学教学质量和水平的进程中,首先要依据幼儿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实际特点来对数学教学的内容进行改革,适当增加数学教学的内容以及难度。例如,当前《大纲》中要求幼儿园阶段学习10以内的数字的认读、书写和计数等,而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大纲所规定的内容进行教学改革,扩展思路,积极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对10以内的数字的进行重新导入与设计,进而进一步增加数学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使得幼儿园数学教学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效。

2、丰富教学目标。在进行幼儿园数学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数学教学的目标进一步加大认识。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不能只是将数学知识的传授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应该在幼儿学到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初步对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训练,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进而将单一的教学目标进一步多元化。

3、增加教学道具。数学道具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用多样的数学学习道具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幼儿学习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依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数学教学道具,如珠算器、多功能插板、游戏卡、沙盘教具等,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道具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来,进而进一步提升幼儿园数学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4、创新教学方法。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幼儿园数学教学工作的需要。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其课堂的主体地位应当得到足够的尊重。近几年来以注重学生体验的“体验式教学”的方法在幼儿教学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幼儿在体验式教学中不再是简简单单地被动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而是在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以及相应的体验。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图形结合法、动手操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手段来形成完善的幼儿数学教学方法体系,进而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

综上所述,幼儿数学教学工作是幼儿园教学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提升幼儿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进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革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目标,增加教学道具,创新教学方法,进而建立起完善的数学教学体系,进一步提升幼儿园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杨莉君.浅析当前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2000(5).

[2] 孙锦瑞.数学文化视野下的幼儿园数学教育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3] 赵一仑.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

幼儿园中班幼儿数学教案《有趣的排序》及教学反思 篇14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掌握环形数数的方法,体验环形排列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

2、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环形数数和记录,体验与同伴分享交流的快乐。

3、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4、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1、夹子、鼓、音乐。

2、每人10个夹子、1个小筐子、1个圆片、1张记录单、1支水笔。

3、环形排列的物品若干:花片、飞碟、衣架、调色盘、杯垫等。

4、每组星星、夹子、扭扭棒、回形针、皮筋、毛线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夹子,简单导入。

二、游戏“夹夹乐”,练习数数和比较多少。

教师敲鼓,幼儿游戏。让幼儿数数夹了多少,并和同伴比一比谁多谁少。

三、游戏“夹子变魔术”,尝试环形计数。

1、引导幼儿将夹子和圆片变成太阳,体验环形排列。

2、尝试环形数数。

(1)数夹子,尝试环形计数。

让幼儿数数自己用几个夹子变成了太阳,并说说是怎样数的。

(2)引导幼儿讨论其他环形数数的方法。

(3)教师小结。

四、游戏“数一数”,进一步探索、掌握环形数数的方法。

1、教师出示收集的各种环形排列的物品,提出操作要求。

2、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展示个别记录单,并请幼儿说说操作情况。

4、教师小结。

五、拓展练习。

1、幼儿听音乐拉圆圈。

2、小结,结束。

教学反思:

在执教的过程中缺少激情,数学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识的时候,就需要老师以自己的激情带动孩子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也要注意。

幼儿园中班幼儿数学教案《有趣的排序》及教学反思 篇15

【活动目标】

1善于观察,发现指纹的秘密。

2积极思考,能够根据日常经验,对指纹的作用大胆发表建议。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重点】

了解指纹的不同,以及指纹于每个人的意义。

【活动难点】

培养善于观察,乐与探索的精神。

【活动准备】

教学视频、印泥、白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播放视频,导入指纹的作用

师:咦……他们在干什么呢?(视频中有人用指纹打卡,开门,画画等)

幼:他们是在开门,那个是“指纹锁”,用拇指在门上那个发光的地方按一下,门就开了……

师:那两个人是在干嘛呢?他们看起来很开心,为什么在纸上按了自己的手印?

幼:他们是在商量事情,然后都同意了,就按了手印,我在电视上看过,我爸爸说,两个人同意就会按手印!

教师总结:指纹的作用很多,可以用来开门,签字画押,打卡,还可以画画等。

二、指纹有不同,是我们每个人身份的象征

师:刚刚我们知道了指纹有这么多的作用,可是为什么我们的手指可以当钥匙开门,可以像名字一样代表我们每一个人呢?接下来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我们的大拇指,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总结:我们的手指上那些有的像螺旋,有的像花纹的就是我们的指纹,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有的长,有的短,有的大,有的小,花纹也各不一样。它就像我们的名字一样代表着我们每一个人。

三、指纹作画,加强认识

这一环节让幼儿用指纹作画,对自己的指纹进一步认识,也开发其想象力,大胆创新。

教学反思:

孩子们渐渐长大,他们越来越渴望探索他们身体的奥秘,在平时的活动中许多孩子无意发现他们手指上的线条,他们惊喜地告诉我:“老师你看我手指上有一条条的线。”但对于这个问题却只停留在发现的阶段,如何将孩子的兴趣点提升出来,引导他们更进一步的探索?这对孩子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我设计了次活动。

幼儿园中班幼儿数学教案《有趣的排序》及教学反思 篇16

关键词:幼儿园 数学教学 游戏化

幼儿园数学教学中,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法,能够创造欢快轻松的环境,使幼儿在玩耍中积极探索,主动去发现。所以,幼儿园教学中要重视采用游戏化的方法,不仅可以推动数学教学方式的变革,优化幼儿教学意识,还可以将数学知识的教学变得更加直观、更加生动。

一、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化的重要价值

(一)采用游戏化的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兴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由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因为认知能力有限,思维发展不健全,就需要借助游戏活动将数学知识的学习巧妙地融入其中,保证幼儿在玩耍中学到知识。

(二)可充分发挥幼儿主体性

通过游戏活动,能够积极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强化其实践感受,使得幼儿的智力和非智力都得到有效发展。运用游戏化教学,能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环境和氛围,可以帮助幼儿提高积极的情绪,不断加深幼儿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体会到玩耍中学习的乐趣。

(三)利用游戏化的方式,可以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情感态度

在具体的游戏活动中,幼儿需要调动自身的各个器官,参与交流和互动,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认识。

比如,在组织学习“5以内包含的序数”一节中,教师就可以把不同的几个动物放在五棵树上,设置“捉迷藏”的游戏,组织幼儿一个个找出小动物,同时仔细观察,然后回答什么动物在第几棵树上。以便使幼儿形成对序数的正确认识,强化幼儿的观察力,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实现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化的具体策略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游戏教学环境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数字和图形的有效结合,这种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教师就需要利用这些物体,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

例如,大班幼儿活动的教室,其周围就有各种各样的数学图形。在具体组织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借助这些材料,设置一群“小兔”被“兔妈妈”带着在草丛中玩耍的游戏,培养幼儿对数学总和、大小概念的认知。或者是设置小鸟在空中飞,小猫在地上跑的游戏,培养幼儿的数学空间思维,使其对方位形成一定的认知。

(二)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生动形象的数学游戏

幼儿园大班的数学游戏化教学中,教师需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幼儿的兴趣,设计多种多样、形象生动的数学游戏,激发幼儿的参与度,引导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初步认知。

例如,在《掷骰子列算式》的数学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确定教学目标,就是引导幼儿认识骰子的数量,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减计算。具体操作时,教师可以结合讲解和演示的方法,通过“认一认,摸一摸,算一算”的方式,把不同的知识点结合起来,使幼儿能够自己动手操作,积极主动参与其中,算出骰子的数量。

(三)将数学游戏活动与幼儿的生活结合起来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不同的兴趣和认知规律,将数学游戏活动有效融入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可以设计《值日生》游戏活动,教师组织幼儿回想,在每天吃饭时,值日生是怎样为大家分发餐具的,使幼儿结合以往的生活经验,融入在问题情境中,回想“值日生都是怎样分发餐具的”“每个人都有几个勺子和小碗”,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幼儿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运用中,还可以培养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问题的能力,帮助幼儿实现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四)结合不同的数学游戏特点和形式,教师要进行针对性和灵活性的指导

在幼儿数学教学中,由于年龄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幼儿的自我控制和调节水平比较低,就需要教师灵活地、针对性地对数学游戏活动进行指导,保证游戏过程的有序性和时效性。另外,在不同的数学游戏活动中,教师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比如,在进行大班幼儿个体游戏时,教师更多的是要在旁边观察幼儿的表现,不过多干涉游戏活动的过程。在集体游戏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参与其中,指导和带领幼儿做游戏。在一些小组练习的活动中,教师经常要扮演的角色就是评判者,分析和评价几个小组的不同表现,引导幼儿参与到讨论中,加深在游戏过程中,学到的数学知识。

三、结束语

幼儿教育中,实现游戏化数学,需要教师重视幼儿之间的差异,为不同的游戏提供丰富的材料,有效引导幼儿在游戏化教学中达到一种愉悦、自主的学习状态。正所谓:“游戏是幼儿的朋友,玩具是幼儿的知己”。在具体的数学游戏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幼儿去学方面,而不是一味钻研怎样去教,创设生动有趣的游戏教学环境,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生动形象的数学游戏,将数学游戏活动与幼儿的生活结合起来,结合不同的数学游戏特点和形式,教师要进行针对性和灵活性的指导,不断丰富幼儿的学习生活,开拓幼儿的思维,使幼儿在玩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张亚平.浅议幼儿园数学活动游戏化的实践策略[J].教育界,2015(9).

[2]夏琳音.幼儿园数学教学实现游戏化的作用与方法[J].考试周刊,2014(89).

[3]沈光书.生活化、游戏化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的应用[J].南北桥,2014(12).

[4]王秀妹.浅谈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游戏化[J].新课程·小学,2014(4).

上一篇:注塑部成本控制办法提案下一篇:父亲节祝福语句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