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幼儿策略

2024-10-17

回应幼儿策略(精选11篇)

回应幼儿策略 篇1

摘要:提问是支持幼儿园语言教学的有效工具, 在语言活动中, 教师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提问法。教师的提问策略固然重要, 教师对幼儿反馈和回应, 也是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环节。那么, 在语言活动中, 教师应该如何提问与回应呢?

关键词:语言教学,提问,回应,策略

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 教师提问与回应的质量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恰当、适宜的提问可以引导幼儿积极思考, 而积极、有效的回应可以激起幼儿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 使提问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下面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提出一些实用性强的技巧。

一、提问策略

1. 角色设问, 按“形”迁移, 激发想象, 体验情感

抓住故事中有利于幼儿想象的因素提出问题, 且提问要有创意, 具有开放性, 能激励幼儿产生联想, 使他们能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来探索问题的多种可能性。以角色的身份设问, 能够使孩子们一下子就投入到故事的情境之中, 展开想象。如故事《会爆炸的苹果》中就可以在讲述前段故事的基础上以狐狸的口气设问:“我是小狐狸, 小猪的苹果又大又红, 我该想个什么办法才能吃到小猪的大苹果?”这样使孩子们以角色的身份投入到故事的情境和氛围之中, 想象狐狸以“红气球”来骗小猪的故事情节。

2. 中断设问, 按“需”迁移, 激发想象

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进行中断设问, 可以让孩子们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对故事作适当的想象和创编讲述。孩子们可以依据故事中角色的行为, 调动生活经验, 思考故事的内涵、人物的心理活动等。仍以故事《会爆炸的苹果》为例。当讲述到“狐狸以红气球充当新品种的大苹果来跟小猪换苹果”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中断讲述设问:“小猪会上当吗?这可怎么办呢, 谁来帮帮小猪?”引导幼儿想办法帮助小猪, 从苹果的形、色、味等方面想象故事内容。

3. 按位设问, 按“情”迁移, 展开联想

提出问题启发幼儿把自己假想成故事中的角色, 能够引导幼儿把自己想象成作品中的人物, 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去体验角色的行为和心理, 发展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如故事《门铃响了》中, 当每人只有一块甜饼的时候, 门铃又响了, 沙沙要不要去开门呢?面对这一两难的问题,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沙沙, 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从而引导孩子从沙沙的角度思考与想象, 做出分析和判断。

4. 联系设问, 按“理”迁移, 引发讨论

根据故事中事物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设问, 可以引发孩子们的积极讨论, 使孩子从事物的不同侧面去了解事物, 开阔思路, 形成多种答案, 并在一定程度上增添活动的情趣, 激活孩子们的情感与思维。如散文诗《小草的梦》中, 让孩子们想想说说“小草的梦除了是绿绿的, 还会是怎样的?小花的梦呢?还有谁也爱做梦?它的梦又是怎样的呢?”这一系列开放式的提问, 会引导孩子们根据生活经验展开想象, 做出各种不同的回答, 从而使孩子们的扩散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在一个教学活动整体中, 可以按照“由老师创设问题情境 (提出问题) →幼儿思考回答→教师倾听、判断并给予回应或提出进一步的问题→幼儿再思考回答……”的步骤来进行, 使提问抓住重点, 形成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让语言教育活动成为师幼双方积极互动的过程。

二、回应策略

1. 帮助幼儿有效提升

(1) 善于追问

当幼儿回答离正确答案只有一步之遥时, 教师的追问可以帮助幼儿顺利到达终点。当幼儿回答偏离主题时, 教师的追问可以把帮助幼儿驶回正确航道。当幼儿因为受同伴的影响回答千篇一律时, 教师的追问可以帮助幼儿自主思考。如看图讲述活动《河马村长》中, 第一幅图是许多小动物围在一起讨论谁当村长的事, 有孩子说到“中间有张纸”, 教师马上追问:“大家围在一起, 中间还有纸和笔, 可能会在干什么?”有孩子回答“在开会”;教师继续追问:“看小动物的表情, 它们在开什么会?或是会因为什么事开会?”经过追问启发, 孩子回答到:“可能在讨论工作。”由于幼儿的从众心理比较普遍, 教师能经常注意有效追问, 可以培养幼儿自主思考的良好品质。如教师提问怎么安慰生病的同伴时, 第一个孩子说要送给她“冰激凌”, 后面的孩子都跟着说要送给同伴什么好吃的, 这时教师可以追问:“送些好吃的给朋友, 朋友很开心, 还能做什么事也让朋友感到开心?”

(2) 善于梳理和总结

当幼儿的回答表述不够清晰、比较零散时, 教师应在充分倾听幼儿回答的基础上, 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梳理、提炼和总结, 帮助幼儿将零碎的经验系统化和条理化。如在大班语言活动《河马村长》中, 孩子们为许多动物都安排了工作, 教师对幼儿的回答进行了梳理总结:“刚才小朋友为动物安排工作, 有的先选动物再帮它安排工作, 如安排小狗当保安……有的是根据村里的工作来选择合适的动物, 如村里需要卫生管理员, 你们选了松鼠……从这些来看, 你们都是根据动物的特长来安排工作的。”

2. 给幼儿适当的思考空间

好的提问往往需要幼儿做出一定的思考, 这时教师不能急于告知答案, 而应耐心等候。特别当有的幼儿举手后被老师叫起回答却又突然答不上来时, 教师不要给予批评, 允许幼儿坐下去再思考一下。

3. 给幼儿评价的机会

让幼儿对同伴的回答作出评价, 可以让幼儿对老师的提问再一次进行思考, 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同时也可培养幼儿的自我评价意识, 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 这种方法在中小班慎用, 他们还缺乏评价的能力。在大班运用时, 要在幼儿对答案正确与否有较清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 这时让幼儿评价就有针对性。如语言活动中教师经常会让幼儿给故事起名, 当幼儿各抒己见起名后, 不妨问幼儿:“你们觉得哪个名字最好?好在哪里?”

教师的提问和回应是一门艺术, 也是一门技能。“有效提问”是重要的教育手段之一, 是反映教师的教育能力与艺术能力的一个方面, 更是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 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体现。同样, 教师的回应也很重要, 一百个幼儿就有一百种回应的方式, 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 要真正发挥出提问的有效性, 要不断探索与反思, 针对不同幼儿的学习特点, 采用适合其发展的回应, 使孩子的思维和身心健康得到真正的发展。

回应幼儿策略 篇2

幼儿园课堂教学中,时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件,如幼儿在课堂上的突发其想,反对老师观点,对活动不感兴趣„„面对不同课堂问题,幼儿园教师该如何应对呢?以下为您介绍幼儿园课堂教学中的回应策略。

“回应”是维系师幼互动的重要纽带,是幼儿园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的重要保证。在当前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更注重教材的把握与过程的预设,往往会忽视“回应”的研磨推敲,造成回应流于形式,停于表面。主要表现为:教师不会用各种回应手段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缺乏回应的艺术,抑制了师幼深层次的互动,影响了互动行为的连续性;有的教师虽有主动回应的意识,但不善于捕捉幼儿回应中的价值点,以致失去教育良机。

一、教师发起与幼儿发起平衡

回应的前提是发起。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发起的比例远远高于幼儿。教师的发起,常常以问题的方式进行驱动,通过抛问、接问、反问、追问来达成。而幼儿的发起往往是教师问题的承接、质疑与思索,有一定的被动性。因此,教师在积极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要注意为幼儿主动发起互动创造更多的机会,努力做到两者的总体平衡。

案例:承接要点,提升经验——《独一无二的我》活动案例

背景:这次活动的目标是让幼儿知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为自己的特点感到高兴与自豪。教师以绘本《独一无二》作为切人点,向幼儿讲述人除了外貌的不同,还有性格、爱好等各方面的不同。

事件:教师说:“世界上没有什么人是一模一样的,我们总有和别人不同的地方,所以说我们都是特别的,都是——独一无二的。”

孩子们小声议论了起来:“双胞胎长得一模一样,我们分不出来。”教师说:“那好,我们来猜猜他是谁。”(播放剪辑的照片,幼儿仔细辨别,区分双胞胎)“为什么是何家怡,不是妹妹何家甜呢?”一幼儿说:“我一看就知道啦!”教师追问:“是哪个地方让你一看就知道?”“她的眼睛有点小,妹妹的大!”教师顺应:“噢,原来是外貌上有细小的不同。”教师小结:“不管多么相似的人,总有和别人不同的特别的地方,只要大家细心观察,熟悉了,了解了便能发现。”

晶晶举手说:“老师,我听妈妈说有的双胞胎长得一模一样呢。”教师回应:“真是爱探究的孩子呀,你的问题很好,如果真的无法分辨,那怎么办呢?”“让他们穿不一样的衣服就行了!”很多孩子附和这一说法,教师说:“哦,穿衣打扮也可以独特呢。”一幼儿说:“看他们喜欢吃什么东西就可以分出来啦。”教师做茅塞顿开状:“哦,原来人的兴趣、爱好也不一样呢!”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有“主动发问、主动探究”的权利,教师必须强化这一意识,更多地为幼儿创设发起互动的机会。以关怀、接纳的态度,去倾听、去鼓励、去引导幼儿,将生成性交互中的典型经验或能呈现的鲜活案例作为素材,帮助幼儿拓展思路,延伸主题发展。

二、隐性回应与显性回应并重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地侧重于显性的回应,包括语言、非语言(动作、眼神、表情)作为回应的方法和手段,往往忽视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的隐性回应。《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教师可以通过幼儿园的物化环境和良好的心理环境潜移默化、间接地影响幼儿,回应幼儿。案例:让隐性回应更有效——巧用“环境”

结合主题“蔬菜派”,教师创设了主题环境“蔬菜大卖场”“蔬菜造型展台”“蔬菜居住小区”“蔬菜创意馆”等,当环境标题出现“蔬菜的样子”时,幼儿主动找来了纸和笔,形象地画出了蔬菜图;用橡皮泥捏塑了惟妙惟肖的蔬菜造型;用废旧材料装饰成了蔬菜。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幼儿很自然地巩固了对原有蔬菜的经验,进一步梳理了什么是蔬菜、哪些是蔬菜、蔬菜的特点等知识经验。

环境创设就像“脉络”一样,将主题涉及的各个内容和一系列活动呈现出来,使墙面环境、区域环境与主题活动得以整合。活动中教师借助环境资源,以直观、具体的实物材料来帮助幼儿梳理思路、获得新经验,体现了教育的“无痕”。因此,基于隐性的回应取决于环境的布局、材料的提供、教师的支持等因素,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意图或知识点巧妙地蕴含于环境创设中,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中,互为媒介,相互回应和调整。

三、预设回应与生成回应交融

预设回应是指教师事先对活动中的问题进行筹划,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设计好的回应。如:幼儿会提出什么疑问,教师如何回应;教师提出某个问题,幼儿会怎样回应;一般有几种答案,教师怎样引导;最后怎样梳理、提升等。生成回应是指超出教师意料和准备的、创生出来的回应。后者更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挑战性,也更强调追随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对活动起到充实与拓展的作用。我们认为,在课堂教学中,预设回应是高效教学的前提因素,生成回应是活动开展的现实反映和必要补充。

案例:预设与生成的精彩——《爱吃水果的河马》活动案例

背景:这是一次数学活动,其目的是让幼儿了解几种数数方法,会尝试运用,正确数数。教师将知识点有机嵌入整个课件中,以散点数、圈数、两个两个数来呈现。考虑到活动中的提问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不利于幼儿的表达,教师事先对几处关键点进行了预设。

事件:教师提问:“桃子有几只?你是怎么知道的?”答案显而易见,一个孩子说:“我是看到的。”教师回应:“聪明,是看到的,‘看’——也是数数的好方法。”一个孩子说:“我是心里想出来的。”教师有备而来,从容地说:“哦,心里想的,那你有没有在心里数?”“有。”“你是怎么数的,能数给我们看吗?”教师正暗自感到高兴时,另一个孩子迫切地举着小手:“老师,我也是想出来的,没有数。”其他孩子也附和着“我也是!”“我也是!”教师用惊讶的语气说:“你们都是看到后,就想到啦!我太吃惊了,可是‘想’和‘数’哪个方法使答案更正确呢?”“当然是‘数’喽。”“是呀,看到的、想到的往往容易出错,我们还需要数一数来验证!”巧妙的引领使孩子又回到了预设的轨道上来。

活动能迂回进行,主要归功于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与把握,围绕教学目标找准教学中的重难点,把握幼儿在活动中的知识关键处、理解疑难处,做到心中有目标,回应有方向。当然在幼儿园活动中,更多的是生成性回应,教师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积极回应,有效调控。两者是相得益彰,互为补充的。

四、个体回应与群体回应兼顾

个体回应是教师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兴趣、需求和问题等面向个别幼儿的回应。而群体回应是教师面向全体或小组幼儿整体进行的回应。我们要两者统筹兼顾,有差别地与每个幼儿进行适时、适度、适宜的回应互动,最终实现全体幼儿的互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形式入手,多采用分组教学或小组活动的方式与集体教学交融,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对有特殊需要的幼儿进行个别化、个性化的指导。当然在集体教学中,教师更要创设各种机会,与个别幼儿进行互动,使个别与共性得到有机结合与促进。

案例:多向回合,催化互动——“数字运动会”活动案例

背景:这次的活动目标是让幼儿认读数字1~10,会按顺序进行排列。教师在集体活动后,组织幼儿的分组操作:将数字按顺序排列。

事件:教师在巡回指导,看见镇宇飞快地将数字排好了,坐在位置上期待老师的到来。老师走过去发现他排的数字没有规律,只是胡乱摆放。“老师,我排的是电话号码。”“可以给大家看看吗?”“好。”老师将镇宇的操作单展示。

大家看了轰然笑了:“错了,乱死了”。老师:“镇宇排成这样是有原因的,我们来听听。”镇宇大声地说:“这是电话号码。”孩子们小声地议论:“这不像电话号码,哪有这么长的!”“号码也有规律呢。”„„老师微笑着看着大家说:“你们好像有很多话要和镇宇说呀!”孩子们开始了交流„„

最后教师说:“镇宇是一个有想法的孩子,我想,这样的电话号码以后肯定会有。孩子们,你们发现没有,他一个数字都没有漏掉哩!”“老师,我们也没有漏!”“好的,我们相互检查一下。”

结语:

教师回应学生的言谈策略浅析 篇3

【关键词】言语交际    言谈策略     会许分析理论

1.引言

教师优秀与否,除了取决于专业知识、科研能力、治学态度等硬性素质之外,更重要的还取决于与学生的交互能力上。教学是通过师生言语互动进行的,教与学是同步的。采用引导式的教学,再结合巧妙的言谈应对策略,学生的表现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的自我身份价值也会升值。本论文旨在通过会话分析理论,启发教师应该如何回应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对于教学的口头反馈,同时给出具体的言谈策略,便于今后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与借鉴。

2.会话分析理论

会话分析是研究言谈应对的一个有力工具。George Psathas 认为会话分析对具体情境下的社会生活进行研究,其目的是要细致地审视最普遍的日常活动,因为社会行为是有意义的,更重要的是社会行为具有自然的组织结构,而这些结构则可以被发掘和研究(Psathas, 1995:2)。话轮是会话分析的基本单位,在人际互动中,会话参与者无时无刻不在轮流会话,推动交际的逐步发展。会话分析关注发话人是如何设计、占有、扩展话轮的;怎么样选择下一发话人;下一个发话人怎么样判断自身发起话轮的时间;话轮是如何一个接一个进行的,或者遇到话轮冲突的。另外,有关会话分析新的研究方向已经出现,即,社会行为是如何通过语言来实现的,是怎么样通过话轮体现的。Levinson 提到“语言不是用于传递意义的,而是用于传递行为的”。Heritage 认为:“意义有时候是难以理解的,而且语言有时候是过时的,含糊的,而行为却是确定的,容易辨别的。”行为不像语言的意义那样具有含糊性、不确定性。

在人际互动中,会话双方相互为对方创造着语境环境。换言之,发话人话轮的设计方式影响着听话人应答话轮的设计方式,然而,听话人的应答方式同时制约着发话人下一话轮的设计方式,依次类推。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进行说明。

例一:

01 A: 这个问题你的题解思路不错。

02 B: 嘿嘿,我就觉得这样可行,而且我已经从另一个角度进行了验证。

03A: 但是还有更好的解题方法,你有想到么?

04B: 没有哎。

这是师生间谈话的一个真实语料片段。A是B的教师。在01话轮,A对于B的解题思路给予了肯定性的评价。由于得到了A的认可,B感到十分高兴,在02话轮发起程度略高一级的自我赞扬。然而,此时A对B的言谈表现在03话轮给予了否定评价,继而B在04话轮表现出失望的态度,用简短的话轮结束了话题。这一例子很好地说明了,在人际互动中,会话参与方是怎么样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双方对会话的贡献的。另外,会话双方通过话轮在以言行事,A在01及03话轮实施了评价的言语行为,B在02、04实施了接受的言语行为。

会话的基本结构大致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行为的形成及归因;话轮设计;话轮建构单位及话轮转换;话轮分配;序列结构;优先结构;会话修正以及整体的组织结构。本文只通过话轮设计这一角度浅析教师与学生的言谈应对。话轮设计,简单地说,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即话轮应该在会话的哪一部分出现;话轮执行了怎样的言语行为以及这一话轮要传递的听者是谁。本文主要从最后一点,即,从听者的视角分析师生的言谈应对。接下来我们通过一组具体的实例进行分析。

例二:

(1)

01 B: 我怎么算了半天还是算不出来正确的答案,老师。

02 A: 解铃还须系铃人,你看看到底哪里出现了差错,你一步一步算一下,展示给我看看。

(3s)

03B: 呀,这里错了,粗心了,谢谢老师。

04A: 不客气。

(2)

01 B: 我怎么算了半天还是和答案不一致,老师。

02 C: 这是最基础的题型了,我在课堂上讲了也不下十遍了,你算不出来还不是思路不对吗?

03B: (沉默)哎。

面对同样的情景,教师A、C给予了不同的回应。A采用了鼓励的言语策略,以学生为中心,更多的是考虑学生的感受,采用引导型的教学策略,注重采用鼓励的方式激励学生自我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C塑造的是一种严师的身份,针对B的困惑,C更多地给予指责及否定评价,这样不仅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同时长时间下来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B在03话轮的叹词“哎”可以看出B内心的失望与挫败感。针对A、C教师的评价,大家便可想而知了。我们再看一个例子:

例三:

(1)

01 A: 你看,之前的这些做得都很到位,但是你看这儿,功亏一篑了吧,一时的粗心一下影响了整个解题的完美性,是不是?

02B: 是的,陈老师,粗心毛病一定改。

03A: 呵呵。

(2)

01C: 你看看你,这都能错了,你犯错也犯个高级点儿的。

02B: (沉默)……

同样针对B解题中的小错误,教师A、C,表现出不同的言行。A在01话轮中,采取了先扬后抑的言语策略,有一个情感的逐渐变化过程,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方式更能够让他接受,而不像C在01话轮直接发起批评的言语行为,很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自尊心,因而B在回应C的话轮中保持沉默。另外,A在01话轮的末尾使用了模糊语“是不是”,拉近了师生间的关系,从而使师生间的距离感缩短,这样也从情感策略方面提高了学生B对于教师A评价及建议的接受程度。

3 言谈策略

笔者认为,教与学两个环节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教的主体是教师,学的主体是学生,但是好的教学方式方法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的这一过程。在现代教学中,更多的关注点置于提高学习者自主性这一方面,而教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引导者的角色,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呢?笔者认为,师生间良好的沟通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受会话分析理论及言语交际的相关理论启发,教师在言谈应对中,需要时刻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他们的所需及问题所在,从而设计会话,更好更有效地进行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需要运用较委婉的言语策略、鼓励的言语行为来指导学生对于问题的认知、解决。

4 结语

本论文受会话分析及言语交际的相关理论启发,认为教师在回应学生问题时,更多地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感受、认知为中心进行话轮设计,给予指导性建议,而非指责、埋怨、否定学生的学科表现,从而塑造优秀教师的形象。

【参考文献】

[1]Ellis 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v.

[2]Jack Sidnell and Tanya Stivers.The handbook of Conversation Analysis [M].Wiley-Blackwell.

[3]Holec H.v 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1.

[4]Paul Drew.Conversation Analysis and Social Action [J].外国语,2013,36(3).

阅读教学中回应文本策略探析 篇4

阅读教学要始终以文本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中心,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不断引入生活的源头活水,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深化对文本的认识,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那么,在阅读教学环节中如何才能科学地回应文本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寻找相应的对策。

一、涵泳文本,诱导深入引发共鸣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语文教学是充满灵性的语言运用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责任就是以生活为依据,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巧妙地把学生带入课文,引导学生静下心来,学会深入研读文本。 只有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才能引发师生间的共鸣。如《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议论文,如何使唐初的这样一篇奏文能在学生的心中引起反响,这就更需要科学地引导学生下一番涵泳工夫。笔者首先这样设计导语,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明证与教训。 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两百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 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在千古传诵的《谏太宗十思疏》中寻找答案吧!这样通过贴近文本的自然的导入,引导学生认真“披文”而“入境”。接着通过唐初相关背景的介绍,让学生明了魏征为什么要反复阐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并让太宗看到奏疏后非常感动,称赞他“诚极忠款,言穷切至”,表示从谏改过;联系魏征的主要经历及其死后唐太宗悲痛地亲自为他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而让学生 “入情”,更好地去阅读体会文本。又通过挖掘课文中有益于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要素,设身处地地 “入理”。如针对开头:“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揣摩这段文字语言表现的技巧,一是语句表达富有哲理,能唤起读者的共鸣;二是自然引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这一全文的中心,同时又以警句引起读者深思。在此基础上,通过领会构思之巧,表现之妙而“入神”: 一是表达上显得迂回曲折,比直说更具表达效果。 如“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先说自己这样地位低而愚蠢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再用反问句加以强调,说明像皇上那样明智的人就更应知道这个道理,这就大大加强了语言的表达力。二是运用修辞,排比、类比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语言表达的文学性。三是正反对比,增强了行文的思辨色彩。最后,通过进一步的诵读指导,让学生不仅读出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魅力,也体会到魏征忠心耿耿敢于讽谏的精神品质,同时认识到魏征对问题的深思熟虑,领会到了他的胆识和智谋,最终自然地“入化”为学生实实在在的能力的提高。

阅读教学就应该这样努力从每一堂课、每个文本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对文本的感受力和鉴赏力。散文的灵动,小说的内涵,诗歌的意境;记叙的形象, 议论的逻辑,说明的条理等等,都需要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反复咀嚼后才能领会,并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人文熏陶。通过细读涵泳,积极提升学生的表达力与感悟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力与创造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情操和精神品格。

二、变换视角,多向训练丰富内涵

语文学习是优秀文化遗产以特殊的认识过程重新体验、重新解释、重新发现的过程,阅读教学中文本内涵的丰富性往往决定着文本解读的多样性,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 在丰富多彩的教学中,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尽可能让学生积极地动起来,不仅动口,还要动手、动脑,让思维活跃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最终完成充满情趣的体验活动。

当教师能经常诱导学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去思考问题时,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就会呈现出更多的丰富性、多彩性。著名特级教师程翔老师在执教 《沁园春·长沙》时,积极启发学生想象,再现词中美景,他引导学生分四步走:第一步,“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荧屏幕变为彩色, 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看谁脑海的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第三步,“让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第四步, “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 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这种以想象为基础的教学,从不同的角度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满足学生不断蓬勃的探究知识的需求, 也通过学生多层面的活动,大大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又如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约翰·高尔斯华绥的 《品质》时,首先提出小说为何以“品质”为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当学生通过阅读明白品质一方面指制鞋手艺的高超,靴子质量的完美,一方面指主人公人品的高尚后,接着带领学生深入课文去品鞋,领略格斯拉的高超手艺,去品人,感受格斯拉兄弟迷恋理想、忘我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变换角度思考这么一个问题:作为格斯拉的老主顾“我”,为什么一次又一次买那么多格斯拉的靴子呢?进而探讨发现品质的第三层含义:一个人对底层人物的同情与悲悯甚至崇敬的品质,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步走向全面和深刻。

三、补充加工,提炼思想促进生成

在课堂上,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是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教师既要以科学的 “预见性”追求预设的“美丽”,更要以临场的“灵活性”创造生成的精彩。阅读中师生接触的文本,尤其是不少选修文本在选入课本时编者常常作了删节, 很多时候,学生看到的是不完整的,如果教师不根据实际进行合理的增补,学生对故事的前因后果就不容易理解甚至认识上会有较大的偏差。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通过分析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而清晰的认识。这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另一方面对培养学生养成全面看待问题的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史记·淮阴侯列传》为例,学生对开头韩信“怒绝亭长”和“胯下之辱”的故事究竟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很容易发生认识上的偏差,有的认为封王后的韩信会对小气的亭长竭尽羞辱,对让自己忍受极大屈辱的无赖则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或者干脆一刀砍了。这时,如果教师不作必要的补充,学生就会认为落魄者一旦位高权重、扬眉吐气后便可为所欲为,这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无疑将产生负面的影响。于是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根据开头的小故事,结合下文内容,你能想象韩信封王后是如何对待他们的吗?当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其见后,笔者适时投影如下内容:信至国(楚),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学生经过比较鉴赏,讨论探究,一致认为这样的结局才最符合人物性格的发展,才最具有说服力。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补充苏轼《留侯论》中的一段话:“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之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学生就会感觉到这段文字如果用在韩信身上同样非常恰当。经过这样的提炼,学生的认识就更加全面、深刻了。

阅读教学就是要这样积极关注学生的文化品质的养成,要通过语文学习实现由知识、技能、技巧的传授向良好的精神品质、人格素养的转化。而知识的习得、能力的提高、智慧的提升、情感的升华, 全在于教师巧妙地“领”学生根据文本,结合生活和实践去体悟,离开学生的“悟”,所有的教学活动就没有精彩可言,更谈不上高效。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激发创新

学习过程是学生不断“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了疑,学生才能积极思考,在此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才有 “创新”。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当学知识和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课堂上,我们不仅要发现学生动态的亮点资源,也要及时捕捉学生独特的体验甚至意见的分歧,巧妙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通过分析、 比较,学生自主体验、自我探索等方式,把意见的分歧化作一次新的学习。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时,有的学生提出:三国风流人物众多,有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仁慈睿智的刘备,更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等,为什么在众多赤壁英雄里苏轼单单钟情于周瑜?把周瑜换成刘备或更加年轻、更具智慧的诸葛亮好不好?这是一个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笔者在表扬学生肯动脑筋的同时,趁机又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先同桌互助,再小组讨论,然后班级交流。经过认真的探究,最后汇总得出了这样的意见:作者没有写刘备, 因为刘备太严肃,年纪也大,并非青年才俊,并且曹操、孙权、刘备都是独占一方的霸主,选用他们与自己对比不合适;诸葛亮太完美,让人难以望其项背, 况诸葛亮没有英雄美人的故事,此外,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性结局,既不符合前面雄壮的景物描写的特征,其伤感与悲凉也会超越后文的 “一尊还酹江月”。所以,作者只选择了周瑜,刻画了一个风流潇洒、指挥若定的儒将形象。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很明显,它可以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到作者自己,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苏东坡当年47岁,两鬓花白,非但无建树,反而贬官黄州,难免感慨万分、悲从中来;怀古思今,对比反差强烈。这样的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使课堂活动充满了创新思考和生命的活力。

面对幼儿生成内容时教师的回应 篇5

背景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教育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教师们已告别了传统的统一由教师预设的教学方式,开始考虑以幼儿为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兴趣发展,尽可能的满足每个幼儿发展的需要。为此,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解决好教师预设活动和幼儿生成活动之间的关系及面对幼儿生成内容时,教师的回应策略,已成为幼教工作者的研究焦点。

案例描述:

片段一

最近几天连日下雨,好不容易天晴了。我们小班的孩子像飞出窝的小鸟,欢快的来到户外活动场地玩降落伞的游戏。中班小朋友也来了,他们手里拿着瓶子在寻找蜗牛。小班孩子也跟在后面凑热闹。“草丛里有蜗牛”,“墙角边有蜗牛”,“花坛下有蜗牛”……孩子们兴奋的传达着自己的发现。“这里有一条条白白的线”细心的孙懿趴在塑胶场地上叫。一群小班孩子都跟着凑了过去,蹲在那里看。洋益说:“那是蜗牛的尿”,柯柯说“那是蜗牛房子里进水了,他是出来晒太阳的。”“不,那是蜗牛走过的路,,他怕迷路了才画下的记号”有经验的王之询发表着自己的意见。孩子们都七觜八舌的议论着,谁都有话说。有的还趴着学蜗牛爬行。看来孩子们对这个小蜗牛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我决定不干涉他们跟中班混在一起活动。

片段二

晨间活动快结束时,我正准备着等一下上美术课要用的颜料。在这一周《真好看》的主题活动中,我为了让幼儿更多的认识颜色,能大胆的使用各种色彩,我决定选用幼儿喜欢的涂色、染色来渲染幼儿对玩色活动的热情。几个孩子围在我身边看,细数着我倒出的颜料的色彩。邵楠不小心把一根穿珠线掉进了颜料盘里,我只好拿出来放到旁边试颜料的一张白纸上。调皮的鑫宇趁我一不留神就拿着线头在纸上拖拉了几下。遇到我有点责备的眼神,赶紧放下。“看,这像小蜗牛爬过的路,多好看呀!”不知听谁这么一喊,大家都想跃跃一试。这个手碰碰,那个手拉拉,又怕被我责备。我亲切的问孩子们:“你们喜欢小蜗牛吗?”“想画彩色的小蜗牛和小蜗牛走过的路吗?”“我喜欢”,“我会画小蜗牛的”,“我知道他背上有一个房子”,“我知道他头上还有两个角”,“我还会用橡皮泥做小蜗牛呢”……孩子们一下子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开了,并到美工区取了纸和油画棒兴致勃勃的画了起来。有的取出了橡皮泥。不一会儿,一个个造型可爱的小蜗牛都出来了。孩子们的脸上都展现着成功的兴奋。我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些毛线,浸在颜料盘里。他们个个开心的在自己图画的空白处拖画起来。连平时最怕动手画画的超杰也毫不犹豫。几个玩泥工的小朋友,把彩泥搓的细细长长的,绕着他的小蜗牛铺了大半个桌子。我十分惊讶孩子们的表现力。我把这些作品布置在展览区,大家都说真好看。孩子们个个都显露出自信的笑容,还主动的.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大家。

分析与反思

1、充分认识幼儿生成活动的价值

通过这次活动,我感受到由孩子自主生成的活动是最受欢迎的、最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求知欲的活动,它是一种幼儿自主地与环境相互作用,并进行积极探索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能最大限度的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这次活动中幼儿的语言表达和动手能力都胜过平时我用各种方法启发引导的效果。另外本次活动中一些原来胆子小动手能力较弱的孩子表现不一般,不仅参与的积极性高,而且有了一些自己独特的创新。所有这些都表明幼儿自主生成的活动具有教师预设活动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对此我们应该有充分的认识。

2、积极捕捉幼儿活动中的教育契机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的生成活动经常是在成人的不经意产生的,作为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满足幼儿的探索兴趣。教师只有做有心人在与幼儿同行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幼儿,观察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活动中的需要、寻求解决的问题等,才能发现幼儿生成了什么?才能从中寻找到有价值的教育契机。教师的有效回应能促进幼儿的发展,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为幼儿的创新学习奠定基础。正是由于我的留心观察、倾听才发现了来自幼儿生成的活动内容。当活动的内容是他们所喜欢和感兴趣的时候,幼儿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我难以想象的,幼儿的潜能得到了真正的发挥。在生成活动中,孩子是主体,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应充分地发挥。

3理解幼儿的生成行为

二期课改的宗旨是:真正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理念,培养幼儿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使幼儿真正全面发展。而在小班教学中,幼儿的自主创新、动手能力还都比较薄弱,教师的回应与引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对很多事物都会产生兴趣,教师要从幼儿的视角出发理解他们的内心活动,尊重并接纳幼儿特有的兴趣、感受需要及表现方式等。对于活动中产生的问题,教师需作出积极的回应:但并不是每个问题都需要做出明确的回应,生发出一个新的活动。教师的点头、微笑都是对幼儿的一种回应,允许做下去也是一种回应,关注和支持也是一种回应……当教师在幼儿自发生成性活动中捕捉到有价值的内容,也可过后预设成集体活动;在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而安排的预设性活动中,如果幼儿离开教师预设的活动流程,而表现出始料不及的行为,这可以即时调整当时的活动,也可以过后预设成为新的活动。我以为,有了这样的理解,教师自然会关注幼儿的需要和兴趣,适时调整教育行为,做到《纲要》所指出的:“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教师是幼儿活动的积极支持者、推动者,在活动中应适时出现、支持和帮助,引导幼儿不断研究和探索,有了理解的教师才会有创造的幼儿。

浅谈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回应策略 篇6

关键词:集体教学;教师;回应;幼儿

当前的幼儿园教育十分强调师幼互动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幼儿加强交流与互动,以更好地促进孩子健康发展。集体教学活动是现阶段幼儿教育的主导模式,主要通过各种学习、游戏活动开展。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成为教学的主体,可以开心地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交流、玩乐,但是,他们的认知水平是十分低的,在活动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较多疑问。而他们自己往往不能进行解决,这个时候,教师的指导作用就切实地体现出来。这样的教学回应行为也是影响幼儿成长的主导方式之一,在幼儿产生疑问时,他们会迅速产生较高的探索心理,渴望解決内心的疑惑,但他们又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只能求助于幼儿教师。如果幼儿教师不能给予有效的回答,幼儿对于未知的探索兴趣也会逐步降低,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现阶段的教师回应行为,存在太多的问题,实际的教育效用并不高,亟待进行合理的引导和解决。幼儿教师应该逐步完善自身的回应行为和技巧,才能更好地解决幼儿的疑惑,并有效地培育幼儿良好的学习思想,实现优质的集体活动教育。

一、集体教学中教师回应行为存在的问题

1.回应的话语过于简单乏味

在幼儿阶段的互动活动中,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对话:

教师:大家有哪些爱好呢?

幼儿:游戏、画画。

教师:还有吗?

幼儿:看动画片。

教师:动画片好看吗?

幼儿:好看。

然后就没了。教师的本意是通过提问引出本节课的教育内容,但是由于没有考虑到幼儿的实际状况,话语简单乏味,导致这段互动交流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也很容易出现这样的状况。幼儿会经常地询问为什么,教师则进行简单的回应,未曾留给幼儿思考的时间,给予的回答也不利于幼儿认可和接受,导致回应行为的实质作用并不大。此外,有时候教师对幼儿进行回应,会采取反问的引导行为,这类行为本身是正确的,能够合理调动幼儿的探究兴趣,但是,很多教师在幼儿答不上或说到一半说不下去时,会担心幼儿为难,急切地讲出了答案,不利于幼儿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

2.教师主导集体教学活动

在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下,幼儿教育已然变成以幼儿为主导的教育模式,要求把幼儿作为一切教学内容开展的核心。但是,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回应行为中,还是习惯性地以教师作为了主体。幼儿的自主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他们总是能想到一些天马行空的事物,虽然幼儿教师应有教育意识,但是也不能完全地限制幼儿的想象力,主导整个集体活动中的互动行为。对于幼儿在集体活动中产生的疑问,教师应该进行简单地提示,帮助幼儿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进而促使他们找到正确的答案。现阶段的幼儿教师始终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很容易对幼儿的思想进行左右,始终把回应的语言和内容控制在自己的思想范围内,没有留给孩子们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想象空间。

二、提升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有效回应的策略

1.对集体教学活动进行精心设计,确保各个阶段的合理性

集体教学活动本身是一种以幼儿为主、教师为辅的教育模式,它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积极的创设与准备,并充分考虑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精心设想,选取最为科学有效的回答方式,便于幼儿进行理解和接受。

2.在活动中加强与幼儿的交流沟通,发现他们的问题

幼儿集体教学活动虽然是以幼儿为教学核心的,但是,教师应该在其中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帮助幼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很多幼儿在集体教学活动中遇到问题时,并不会主动地提出来,他们会把这份疑惑保留在内心里,不敢向教师提出。这种状况十分常见,而且十分不利于幼儿的成长,教师必须积极有效地解决,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观察,积极发现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他们的疑惑进行引导式的解决,还可以在解决幼儿疑问的基础上进行同类问题的追问,便于幼儿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和思考,以达到最佳效果。

总而言之,在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完善自身的回应行为,采取全面科学的回应技巧,及时解决幼儿的各种疑惑,更好地完成幼儿教学活动,从而产生最为切实的教育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丽玲.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结束环节的功能和组织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回应幼儿策略 篇7

教学活动是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本文的教学活动专指教师在室内所组织开展的集中教育活动。幼儿园教学活动是实现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教育内容的基本途径,而教学活动的成败与教师回应的优劣息息相关。有学者指出(廖晓萍2007)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关注每个幼儿的反应,给予他们适宜的回应,决定着课堂的走向与教学的有效程度[1]。笔者认为,回应是教师对幼儿口头回答或行为表现的反馈和帮助,是师幼互动的主要方式之一,分为言语回应和非言语回应。

在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有效的回应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与幼儿互动中,给予幼儿适时适度的回应,能够启发幼儿进一步思考、探究,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回应策略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幼儿园教学活动质量的好坏。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及时把握幼儿的动态,给予他们及时的关注和有效的回应,使幼儿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2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回应时存在的问题分析

2.1许多幼儿教师一味地按照预设的教案来回应幼儿,以追求唯一的答案

在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课堂的提问不是为了启发幼儿自己思考,而是为了得到预设的答案。例如,在小班综合活动课《小兔采蘑菇》中,当教师问道“小兔子最爱吃什么?”时,许多幼儿回答的是“胡萝卜”、“青菜”,没有回答老师预设的“蘑菇”,这位老师就急了,不断重复地追问“还有呢?还有呢?”,当还是没有听到预设的答案后,这位教师最后只好把“蘑菇”的教具拿了出来,这才得到了预设的答案。由此可知,这位老师由于只追问答案而不加以启发诱导,也没有为幼儿指明进一步思考的方向,以致造成许多幼儿胡乱猜测或重复他人的答案;当幼儿多次猜不出老师预设的标准答案后,渐渐失去了参与活动的兴趣,开始东张西望起来。案例中这位老师应该对幼儿的回答进行进一步的引导而不是一味的重复,当幼儿说出小兔喜欢吃胡萝卜时,老师可进一步追问幼儿,如“它除了喜欢吃胡萝卜,还喜欢吃什么?小兔子住的地方是在小山坡上,那里除了有青草外,还有它喜欢吃的哪些东西呢?”等一些开放性的回应给幼儿指明思考的方向,引导幼儿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2.2部分幼儿教师在回应幼儿时出现明显的差别对待

在教学活动中,部分幼儿老师回应幼儿时出现明显的差别对待:对于那些安静的听话的孩子因容易说出教师想得到的答案而多受到老师的青睐和表扬,而那些所谓调皮的幼儿往往因回答千奇百怪、五花八门而频频遭到教师的白眼。例如,在中班美术活动课《美丽的花朵》中,当老师提问一个平时较调皮的幼儿“这是什么颜色的花朵?”,该幼儿先是抓耳挠腮,想了一会儿,就在老师快要不耐烦时,大声说“像大海一样黑蓝黑蓝的颜色”,该教师马上回应:“什么黑蓝黑蓝,有这个颜色吗?小孩子不知道就不要乱说”,说完又提问了一个平时表现乖的幼儿,这个幼儿果然不出所料,马上回答:“蓝色的花朵。”老师立即说“啊哦,回答的真好,我们来给她鼓鼓掌,请坐!”案例中该幼儿老师对两个不同类型的幼儿态度是截然相反的,很明显,对于平时调皮的幼儿较少耐心,较少鼓励和表扬,较多负面评价;而对于教师眼中的乖乖女,则回应多以正面的鼓励为主。这种差别对待时间一长,会对某些调皮的幼儿产生不利的影响。

2.3教学活动中多以教师为中心,对幼儿频繁提出封闭性问题

指令性语言在活动中能够起到快速控制课堂纪律的作用,但频繁的使用往往会阻碍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降低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现实中有许多幼儿老师只是简单地运用封闭式问题来提问幼儿,幼儿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即可,这样既没有让幼儿自己思考,容易使幼儿形成惰性思维,也不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究,有些教师也没有对幼儿简单的回答予以回应。只一味地根据预设的进度计划,把结果直接告诉给幼儿,忽视了教学活动中幼儿学习的主体性,使得幼儿只要张嘴回答“是”就可以了。

3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回应策略

3.1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要营造宽松的应答环境,运用多种回应方式拓宽幼儿的思维

教师回应是师幼互动的一个动态过程,宽松的、民主的活动氛围往往能调动幼儿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活跃幼儿思维,促使幼儿多角度看问题。教师要不时地把话语权还给幼儿,让幼儿多发问多思考,自主探究,针对幼儿的问题可以让他们先尝试自己解答;还是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可以帮助幼儿分析、归纳、总结、引导,在老师的帮助下找到问题的答案。对于幼儿多样化的回答要予以充分地肯定,使幼儿不至于中途放弃参与活动的热情,要让幼儿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答案的重视和认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在活动中可以通过多种回应方式拓展幼儿的思维。可以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引起幼儿的注意;可以运用肢体动作给幼儿一个拥抱来表示鼓励和肯定;可以利用教学具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认真听清楚教师提出的问题;还可以采用夸张的表情、激励的眼神让幼儿感受到自己受到老师的关注,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还可以组织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快乐,拓展思维。

3.2幼儿教师对待幼儿应一视同仁,回应每一位幼儿的应答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教师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应以幼儿为本,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幼儿活动,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互动。以幼儿为本体现在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目标的确定都要根据幼的发展需要和原有经验。在教学活动中,各个幼儿的发展水平不一样,要因人而异加以指导,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对于调皮的幼儿,教师要多一份耐性,多一份关怀,教师要多关注其闪光点,以身作则,对幼儿潜移默化地施加正面影响;对于教师眼中的“好幼儿”,教师可适当设置悬念,提高问题的难度,引起幼儿进一步探究。幼儿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要掌握幼儿各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因材施教。针对个性不同的幼儿,都应该持公平的态度,一视同仁,最大限度挖掘他们各个方面的潜能。

3.3教学活动中以幼儿为本,多以开放性问题引导幼儿思考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把幼儿放在第一位,施教时能够让幼儿自己观察的就让幼儿自己观察,能够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的就把权利交给幼儿,能够让幼儿自己思考,说出自己看法的就让幼儿自己说出来,而不是把答案、结论直接告诉幼儿,让幼儿按照教师预设的方向走。教师要注意多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动态,多提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参与到思考中来,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强化刺激,通过分析幼儿的回答,及时梳理信息,灵活运用各种回应,鼓励幼儿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采用启发诱导少用指令性语言,谨慎使用批评式、否定等消极的方式回应幼儿,维持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总之,没有最好的教师回应策略,只有最有效的教师回应策略。教学活动中高质量的回应需要教师进一步去思考与探究,付出行动不断积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良好的回应需要教师心中有幼儿,眼中有幼儿,多了解幼儿的特点,结合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回应策略。

摘要: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良好的回应有助于幼儿增强自信心,形成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效而又及时地回应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幼儿教师在回应时存在的种种问题,探讨有效的回应策略,从而促进教学活动和幼儿的发展。

关键词:教学活动,幼儿教师,有效回应

参考文献

[1]廖晓萍.让课堂“动”起来——集体教学中教师回应艺术的探讨[J].上海教育科研,2007(11):73-74.

[2]李行建,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582.

[3]朱珊.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应答言语行为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2).

[4]李如密.教师课堂教学回应艺术探析[J].江苏教育科研,2013(3B):41.

[5]周玲.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回应行为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6]张乐天,主编.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195.

[7]罗树华,李洪珍.教师能力学(修订版)[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33).

地方政府回应网络民意的策略选择 篇8

一、地方政府回应网络民意的意义

(一) 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为普通民众提供了一条广阔和便捷的信息渠道, 使他们的话语权有了新的保障, 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意见和愿望。我国民众越来越多地通过互联网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网络民意在我国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 逐渐成为公民参政议政的一种新方式。网络也就成为政府体察民情、汇聚民智的重要窗口。政府必须积极应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更好地把握、吸纳并有效地回应网络民意, 提高行政能力。

(二) 符合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建设服务型政府也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明确要求。政府职能从全能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既顺应社会发展的诉求也符合行政改革的趋势。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以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 重视他们提出的问题, 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解决。从服务型政府视角来看, 对民意有效的回应正是政府责任的体现。政府必须能够敏锐地察觉民意并作出恰当的回应。

(三) 适应政策环境的复杂性。

政策环境包含地理资源、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国际关系等因素。当前政府面临的各种政策环境因素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中国经济经过20多年的高速增长, 现在到了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 正面临着消费结构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巨大任务。这一时期也是利益分配的关键时期, 社会矛盾凸显。地方政府必须能够适应政策环境的变化, 巧妙处理社会矛盾, 把握关键的发展机遇。

二、地方政府回应网络民意策略选择的重要性

地方政府对网络民意的回应是一种行政措施, 策略选择必须以事实为依据, 实事求是。政府回应方式的选择本身就代表了政府的一种态度。选择恰当的回应策略能够节省行政成本, 提高行政效率。总体来说, 策略选择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实现政策引导性。

地方政府对网络民意的回应具有政府权威性, 能够产生政策影响力。一项政策的实施往往牵涉到众多方面的利益, 不同的网民对于政策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反应。地方政府需要对不同领域的民众作出针对性的政策解释和指导。地方政府处在政策实施与反馈的第一线, 对网络民意的回应一般都是针对具体问题, 目标明确, 政策引导性很强。

(二) 增进政策接受性。

地方政府对网络民意的回应实现了政府与网民的互动, 是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体现。政府与民众分享行政权力是对民意的充分尊重, 与民众互动正是权力运行公开化的一种形式。政府的开放姿态会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心, 进而增强对政策的关注和支持。当能够参与到公共管理活动中时, 民众对政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就会大大提高。

(三) 提高决策有效性。

美国学者林德布罗姆提出的渐进决策模型认为, 政策的制定受限于时间、人力、财力等因素, 不是一次就完成的, 在政策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修正和补充。政府对网络民意回应之前除了需要调查网络民意的关注点, 还要自查相关政策的实际情况。政府在掌握了必要的信息并作出分析判断之后才能作出回应。回应网络民意的过程实际上又是一种信息交换, 政府对政策实施情况有了直观的感受, 更能切实改进政策弊端, 作出有效决策。

三、地方政府回应网络民意的策略选择

地方政府回应网络民意的策略选择依据应该是网络民意的实质。政府首先应该对网络民意进行合理的区分和把握, 在前期要做大量的信息收集和分析工作。对网络民意的分析首先要去伪存真, 找到网络民意反映的实质问题, 查明其所关系到的政策领域,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其涉及政策的轻重缓急并采取不同策略。

(一) 及时主动回应。

由于网络的传播速度非常快, 网络民意对于突发重大事件会特别敏感, 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形成一股民意洪流。维护社会公平、稳定是政府的责任, 地方政府应该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 采取应急管理措施, 恰当地作出引导。在现实中, 我国许多地方形成的传统行政习惯对网络民意并不重视。地方政府的回应也不积极。2008年的瓮安事件震惊中外并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揭示其深层次原因, 正是由于平时地方政府对于民众的诉求不能够及时主动回应, 大量积压的民怨集中爆发酿成了群体性极端事件。政府掌握了大量的信息源, 存在与公众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当出现突发热点事件时, 政府必须要主动回应, 控制事态发展。及时主动回应可以给公众安全感, 引领网络民意的表达方向。如果政府不在第一时间作出有效的回应, 网民借助网络所表达的意见就会混乱, 并且会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虚假信息更是会误导网络民意, 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如果政府发现网上有不良信息, 就应该及时作出回应, 及时公布全方位的信息。政府及时主动回应可以引导积极的网络民意, 降低网络民意的负面效应。

(二) 分阶段连续回应。

除了及时回应之外, 对于持续发展的事件, 地方政府要及时跟踪, 分阶段作出回应。分阶段回应的策略主要是为了跟踪事态发展, 将一个事件的过程全程公开, 实现全过程公开透明, 减少公众疑虑。自2013年2月以来, 在上海、安徽、江苏等地先后出现不明原因重症肺炎病例, 其中一些确诊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 并有死亡病例。消息传出后, 引发公众密切关注。H7N9禽流感不属于原来法定的传染病, 是一个全新的亚型传染病, 在全球也是首次发现。面对这样一个新的传染病, 政府也不能立刻给出结论性的判断, 只能加强防治并进一步对其进行研究。针对禽流感疫情持续发展的情况, 各地政府实行网络直报制度, 随时报告最新进展, 有效地消除了公众的疑虑。分阶段回应的方式使得这样一个持续发展的公共卫生安全突发事件得到合理的处置。其实, 公众的持续高度关注也要求政府及时给出最权威的信息。不断跟踪发布的信息降低了公众的恐慌, 把损失也降到了最低程度。连续的政府回应也提高了公众的卫生安全意识, 使得公众对于政府采取的安全措施能够自觉配合。

(三) 长期持续回应。

政府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一般都有相对成熟的应急预案, 事件得到处理后, 网络民意的关注度也会很快降低。网络民意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政府的日常行政上, 特别是一些影响广泛、政策稳定性强的基本国策。比如说, 计划生育、依法治国、合理利用土地、保护环境等。基本政策原则性强, 受众面广, 关系到每个网民的切身利益。网民对网络上的这类信息关注度很高, 也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 并且容易引起大多数网民的共鸣。这些政策都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大政方针, 周期一般较长, 在现实中也就会经常遇到很多问题。对于涉及这一类型政策的网络民意要多加了解政策的实施情况, 及时修正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不合理措施, 坚持和发扬合理有效的办法。面对各种环境变化, 政府必须因时而变, 把握基本政策的核心精神, 在新形势下对政策作出符合实际的调整。政府要落实好基本国策就必须进行长期宣传和解答。

(四) 选择性适度回应。

网络民意所表达的问题并不都能够进入政府的决策范围。政府必须界定出网络民意中哪些可以满足参考需要。政府作为国家行政部门, 行使的是公权力, 一般不要去干涉太多个人或商业事务。网络民意涉及方方面面, 政府在对网络民意作出回应时必须注意自己的社会角色, 把握好行政尺度, 不能随便使用政府权威。地方政府并不需要对所有的网络民意都进行回应, 应该根据实际, 有所选择。

另外, 网民通过互联网表达意愿时一般会有言辞激烈甚至夸大捏造的成分。地方政府不能以此为借口在回应网络民意时采取一些简单、粗暴的暴力手段。2009年, 河南灵宝青年王帅曾在网上发帖《河南灵宝农民的抗旱绝招》举报政府违规征地, 引发网民对当地政府的谴责和谩骂。当地警方以涉嫌诽谤罪将王帅刑拘8天。后来在舆论持续关注下, 当地政府处理了违法用地问题并查处了有关责任人。在面对网络民意对政府的批评和谴责时, 政府应该查明事实、立即纠错, 采取适度的回应方式, 保持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

四、结语

借助网络这个重要的渠道, 政府可以实现让人民监督权力,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对网络民意的回应, 地方政府必须积极主动地采取合适的回应策略, 掌握话语主动权。政府在回应之前最重要的是收集、整合和分析民意, 然后选择合适的时机才能达到最优的行政效果。在收集分析民意方面, 政府除了建设自己的政府网站、政务微博之外, 还可以设立专门的信息服务办公室和网络舆论分析员, 建立定期的网络舆情报告以及一些网络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这都是回应策略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网络传播的便捷性带来巨大的信息量, 政府要想提高自身的行政效率必须采取一定的策略。回应网络民意的策略选择体现的是政府的行政智慧。对民众来说, 政府采取合适的回应策略也是政府责任的一种体现, 是对民意的基本尊重。

摘要:网络的快速发展为网络民意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地方政府需要认真对待网络民意的兴起并给予合适的回应。地方政府选择合适的回应策略有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政府回应网络民意要依据网络民意所反映的实质问题并采取恰当的措施。选择回应策略的基础是对网络民意复杂性的分析以及政策实施情况的把握。

关键词:网络民意,地方政府,应急处理,策略选择

参考文献

[1].刘力锐.论我国网络民意的特征与政府回应[J].求实, 2009

[2].李庆, 张亚泽.网络民意表达与地方官民沟通机制创新——对广东奥一网络问政平台的案例解读[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3].王锐兰.公共政策新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

[4].薛恒, 李韦.网络舆情中的政府回应及其引导[J].唯实, 2012

[5].约翰·克莱顿·托马斯著, 孙柏瑛等译.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回应幼儿策略 篇9

模块教学法是一种层次分明、目标明确的教学方法, 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分阶段、分结构、分模块, 形成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学习单元, 将知识清晰准确地呈献给学生, 从而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 增强体育水平和综合能力。 模块教学可以合理安排教师的教学时间和教学任务, 提高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积极性, 增加户外活动的空间。 模块教学法将动作相似的项目进行组合学习, 增加了学生对相似动作的理解能力, 促进了知识的横向迁移, 学生理论学习的时间大大缩短, 课堂实践的时间也相对增加, 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 使课堂充满活力。

二、足球模块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 模块教学的概念模糊不清

许多体育教师并不清楚什么是模块教学法, 模块教学法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 当然在足球教学中也就不能得到更好的开设和设计。 还有一些许多教师认为一些简单的动作技巧分解就是模块教学, 将一些不符合实际和学生身心特点的方式运用在教学中导致模糊错误的教学。 同时, 许多教师在模块教学中并没有做到因材施教, 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设计, 不能满足不同性格、不同优势学生的学习需求, 出现对模块教学法的不认同。 例如, 在《脚侧踢进球》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将动作进行分组, 包括脚外侧的角度, 踢球时接触到脚的位置, 脚踢出去的力度等, 这样的方式使得足球基本技术的学习感到枯燥, 使没有接触过足球的学生在掌握的过程中, 失去了对各动作协调性的认识, 刻意追求单个动作的机械模仿, 而失去了根据距离、角度等的灵活判断。

(二) 缺乏积极的学习环境和课堂氛围

体育教学是中学课程教学中为数不多的户外活动时间, 也没有针对各项体育活动具体明确的测验和评价方法, 使得许多学生将体育课堂当成放松课, 旷课、早退、随意请假等现象普遍存在。 即使有些学生出现在体育课堂中, 也是心不在焉, 许多学生在课堂自由活动中干着与课堂内容毫不相关的事。模块教学法的实施需要积极的学习环境和学生积极的配合, 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给模块教学法实施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例如, 在《直线运球的基本技术》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采用的是示范和学生依次练习相结合的方法。 在学生练习后, 教师并没有激励学生开展小组合作练习、团体运球比赛等多种形式, 操场上便出现许多现象:有坐在一起聊天的, 有买零食的, 有回到教室写作业的等, 课堂上体育活动的开展沦为一种形式。

(三) 没有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许多教师认为足球对体力的消耗很大, 是适合男生的运动, 因此在模块教学设计中是以男生的体育水平和认知水平进行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也片面地关注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 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 模块教学是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 足球教学不是在培养足球运动员, 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踢的精彩, 而是要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锻炼学生的身体。 传统教学以体育成绩作为唯一的目标, 不考虑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环境、身体素质、锻炼情况的不一致, 但在模块教学中突出层次性和差异性是影响模块教学法实施的重要因素。

三、足球模块教学实施的有效策略

(一) 优化模块教学条件

模块教学法的实施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需要一定外部条件的支持。一是, 建立教师队伍资源。模块教学法中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 指导着学生的学习和实践, 教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模块教学实施的有效性。学校引导学生建立足球模块教学研究小组, 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 让教师掌握模块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 通过观看成功的模块教学案例, 设计符合足球教学特点的模块教学。二是, 改变师生的观念。教师要逐渐转变观念, 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学生要纠正自己对待体育的态度, 明确足球教学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绝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体育成绩。

(二) 合理有效设计课程

足球模块教学的建立需要全面思考足球教学的全过程, 然后通过动作的组合建立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模块。例如, 脚颠球、脚内侧扣球、左右脚扣球变化, 左右脚扣球变向技术是相互联系的动作, 教师将这些动作作为一个模块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在场地内部设计两个同心圆和四个矩形联系场地。这种设计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教师活跃在学生中间, 可以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并及时地对学生的实践进行指导。同时, 这些动作技巧也是与学生已经学过的动作密切相关, 如跳远中的单脚跳、助跑中的脚变化等, 教师将这些动作作为预热环节, 让学生通过之前已经学过的动作为新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形成一个动作组合, 吸引学生的兴趣。最后, 教师通过一个组合比赛游戏, 学生单脚跳到悬挂的足球下, 然后通过助跑弹跳获取足球, 获取足球通过左右脚扣球变向技术躲避对方一名队员的干扰, 成功进球的一方获得胜利。 学生在游戏中逐渐实现动作的提升, 掌握一组相似的动作组合。

(三) 注重模块间的整合

模块教学是将足球教学过程进行动作分解和分析, 然后将动作进行层次和类别划分, 根据学生的特点, 将接近层次和相似类别的动作组成一个模块, 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但是, 各模块又是统一于足球教学的, 模块相对于各动作是一个整体, 而模块相对于整个足球学习来说又是一个部分, 因此需要注重各模块之间的递进性和配合性。例如, 踢球动作模块教学、颠球动作模块教学、左右脚扣球变向技术、传球模块、进球模块是足球运用中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几个基本的模块单元,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方面需要注意模块内部各动作的学习和递进, 另一方面要注意模块和模块之间的配合, 控制模块的进展以及模块动作之间衔接, 教师在模块教学中要注意上一模块的复习和新模块学习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 模块教学将足球动作进行分解和重新组合, 建立模块, 对提高足球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足球教学过程中, 需要优化模块教学的条件, 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 合理有效地设计模块课程, 并注重模块和模块之间的衔接和配合, 形成一个模块系统, 共同为足球教学服务, 提高教学效率。

摘要:传统足球教学采用的是单个动作学习和模仿的教学方法, 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效率下降。近些年, 模块教学在体育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本文试图将模块教学与足球教学相结合, 具体分析模块教学的内涵和足球模块教学的现状, 探讨足球模块教学有效构建的策略。

浅谈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回应策略 篇10

一、集体教学中教师回应行为存在的问题

1. 回应的话语过于简单乏味

在幼儿阶段的互动活动中,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对话:

教师:大家有哪些爱好呢?

幼儿:游戏、画画。

教师:还有吗?

幼儿:看动画片。

教师:动画片好看吗?

幼儿:好看。

然后就没了。教师的本意是通过提问引出本节课的教育内容,但是由于没有考虑到幼儿的实际状况,话语简单乏味,导致这段互动交流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也很容易出现这样的状况。幼儿会经常地询问为什么,教师则进行简单的回应,未曾留给幼儿思考的时间,给予的回答也不利于幼儿认可和接受,导致回应行为的实质作用并不大。此外,有时候教师对幼儿进行回应,会采取反问的引导行为,这类行为本身是正确的,能够合理调动幼儿的探究兴趣,但是,很多教师在幼儿答不上或说到一半说不下去时,会担心幼儿为难,急切地讲出了答案,不利于幼儿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

2. 教师主导集体教学活动

在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下,幼儿教育已然变成以幼儿为主导的教育模式,要求把幼儿作为一切教学内容开展的核心。但是,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回应行为中,还是习惯性地以教师作为了主体。幼儿的自主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他们总是能想到一些天马行空的事物,虽然幼儿教师应有教育意识,但是也不能完全地限制幼儿的想象力,主导整个集体活动中的互动行为。对于幼儿在集体活动中产生的疑问,教师应该进行简单地提示,帮助幼儿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进而促使他们找到正确的答案。现阶段的幼儿教师始终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很容易对幼儿的思想进行左右,始终把回应的语言和内容控制在自己的思想范围内,没有留给孩子们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想象空间。

二、提升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有效回应的策略

1. 对集体教学活动进行精心设计,确保各个阶段的合理性

集体教学活动本身是一种以幼儿为主、教师为辅的教育模式,它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积极的创设与准备,并充分考虑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精心设想,选取最为科学有效的回答方式,便于幼儿进行理解和接受。

2. 在活动中加强与幼儿的交流沟通,发现他们的问题

幼儿集体教学活动虽然是以幼儿为教学核心的,但是,教师应该在其中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帮助幼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很多幼儿在集体教学活动中遇到问题时,并不会主动地提出来,他们会把这份疑惑保留在内心里,不敢向教师提出。这种状况十分常见,而且十分不利于幼儿的成长,教师必须积极有效地解决,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观察,积极发现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他们的疑惑进行引导式的解决,还可以在解决幼儿疑问的基础上进行同类问题的追问,便于幼儿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和思考,以达到最佳效果。

总而言之,在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完善自身的回应行为,采取全面科学的回应技巧,及时解决幼儿的各种疑惑,更好地完成幼儿教学活动,从而产生最为切实的教育引导作用。

摘要:幼儿阶段的教学活动采取集体教学的形式,在这种形式中,幼儿的主导学习模式是各类有趣的教学活动。由于幼儿的基本认知能力不高,对于外界的事物存在盲目感,在参加教学活动的时候很容易出现较多疑惑,并迅速地向周围的大人询问为什么。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做出最切实有效的回答,很容易降低集体教学活动的可行性。探讨在现阶段的集体教学活动中,回应幼儿疑问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集体教学,教师,回应,幼儿

参考文献

[1]王丽玲.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结束环节的功能和组织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回应幼儿策略 篇11

案例教学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 但它真正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形成和运用, 却发生在1910年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和医学院。20世纪初, 案例教学开始被运用于商业和企业管理学, 其内容、方法和经验日趋丰富和完善, 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有效的案例学习和案例教学形式已经被证明是极富有活力的, 为学生和教师带来了独特而又满足的体验, 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如今, 案例教学法不再是少数精英商学院的专用教学手段, 它已经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基本环节

会计专业旨在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和能力, 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学习重点在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基础课有管理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会计专业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 与其他专业基本类似, 大致可以分为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概括总结三个主要环节。

1、案例引入。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所用的案例, 从其来源讲, 无外乎两类:一类是自己编写的案例;另一类是他人编写的案例。对前者, 教师可介绍一些有关写作案例的感受、趣闻、轶事, 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对后者, 教师可运用其他一些手段来提醒学生予以注意的必要性。

2、案例讨论。

典型的案例讨论一般总是与下列问题的探讨联系在一起的:案例中的疑难问题是什么?哪些信息至关重要?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作出决策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决策是最适宜的?应制定怎样的实施计划?什么时候将计划付诸行动以及如何付诸?如何进行整体评价?讨论可分四个不同阶段: (1) 开始; (2) 讨论疑难问题; (3) 提供备择方案; (4) 讨论如何实施。

3、概括总结。

这个阶段属于过渡阶段, 它通过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一定的结论, 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准备。在这个阶段, 可以让学生总结, 也可以教师自己总结, 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 以及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在总结中, 要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 强化以前讨论的内容, 提示后续案例, 给参与者以鼓舞。

三、会计专业课程案例讨论中教师的回应策略

在会计专业课程案例讨论阶段, 教师经常会面临各种问题, 这些问题不一定和特定的案例相关, 但却与教师根据课堂教学计划制定的参与流程管理有关。问题集中在教师可以在教室里做什么, 如提问与回应、记录学生表现、管理参与流程、处理参与问题、处理材料问题、促进决策和实施、处理取舍问题、维持秩序等。引导案例讨论的艺术则涉及提问、聆听和回应。提问意味着在合适的时间提出合适的问题, 包括教师为引导出适当的案例内容而提出的问题的类型和数量, 也包括提问的时间选择。聆听是提问和回应的桥梁。回应则是参与者发言后教师的行动。我们在案例教学中通常更重视提问, 而忽视回应, 但实践教学经验表明, 回应与提问同等重要, 甚至于能够直接决定案例讨论的效果, 通常的回应策略主要有十种。

1、重复和澄清式回应。

教师可以采取的第一个策略就是重复并澄清当前发言人的观点, 例如:“请你重复一下刚才的问题好吗?”、“请你再重复一遍, 大声点好吗”。有时采用重复回应也可能是为了强调某一个特别重要的观点或看法。而澄清则要么是诠释, 要么是重复, 如:“这是你的意思吗?”

2、追问或详细描述式回应。

对教师而言, 一个通常的挑战是如何应对总结时过于简洁的参与者, 如:“我认为第X个方案好”。这时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提炼参与者的推理过程:“为什么说这个方案好”、“请给出选择这个方案的理由”、“第X个方案的核心优势是什么”、“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等。

3、诠释式回应。

如果认为参与者用不同的措辞表达意思可能更加清楚, 则教师通常可以采取半评估性质的诠释式回应, 如:“换句话说, 你是不是要表达……?”

4、总结式回应。

教师可以在案例讨论的多个阶段包括做结论时采用总结式回应, 从某种意义上讲, 总结式回应可在案例讨论的全程使用, 如:“我可不可以把你的观点总结为……?”、“因此, 你到底是选择还是拒绝XX方案呢”, 同时这也是打断冗长发言的一种手段。

5、过渡和连接式回应。

过渡性回应的目的是把讨论转移到另一个发言者或另一个议题上, 如:“让我们听听XX在这方面的看法”、“有哪个同学可以就这个具体问题增加点看法”、“我想就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讨论得比较透彻了, 让我们进入下一个问题吧”;而连接式回应, 则是保证讨论的连续性, 如:“你所说的跟前面发言的同学的观点有什么联系?”

6、挑战式回应。

这种回应策略鼓励参与者从自己论点的方面阐述问题, 如:“现在, 请讨论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不利因素有哪些”、“设想如果你所做的假设不成立, 资本市场是弱式有效市场, 则你的观点、结论会怎样”。

7、肯定式回应。

教师对参与者的课堂贡献表示肯定的方式除了点头示意外, 还可以简单地说“谢谢”、“感谢你的贡献”。

8、评估式回应。

教师可以充当评估者角色对参与者的评论进行评估, 如负面评估:“我认为你忽视了案例中的某些细节”、“我认为你没有充分了解事实真相”;正面评估:“这是个非常好的评论”、“这个评论切中要害, 说出了问题的核心所在”。评估式回应还有另外一些形式, 对学生的观点不做记录 (至少对做记录表示犹豫) 、把话题转移到另外一个发言者身上。

9、打断式回应。

如果某个参与者花费太多时间来解释一个简单问题或者语言相当不明确, 教师可能需要打断其发言, 可以采取一个包括总结、复述或澄清的回应策略, 如:“请让我在此打断一下, 这是你想表达的看法吗?”

1 0、非语言式回应。

除了以上的言语回应策略, 教师通常也会采取非语言回应方式, 或用于替代语言回应。微笑是友好的回应, 皱眉则相反;点头表示鼓励, 摆手表示让大家安静或引导大家或指向下一个发言者, 这些都是表达下一步行动的最快指令。

以上所有的回应方式, 无论是言语式的, 还是非言语式的, 都包含着特定的社会环境因素、文化背景因素, 也是教师个人风格的见证。在具体的案例教学实践中, 每个会计专业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 结合参与者的回答, 选择其中一个或多个回应策略。

摘要:案例教学中引导案例讨论的艺术涉及提问、聆听和回应, 本文则另辟蹊径对回应展开研究, 提出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中教师通常可采用的十种回应策略。

关键词: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回应策略

参考文献

[1]詹姆斯.A.厄斯金等著.黄磊等译.毅伟商学院案例教学 (第三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周晓苏, 张晓农, 陆宇建.综合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新视角.会计之友, 2010.1.

上一篇:短信.数字下一篇:我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