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机制

2024-10-09

回应机制(精选11篇)

回应机制 篇1

探求回应型法已成为现代法律理论的一个持续不断的关注点。如同J·弗兰克所指出的那样, 法律现实主义者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使法律“更多的回应社会需要”。但问题在于什么是社会需要?立法者如何准确判断、界定、概括出社会需要?显然, 在社会中存在不同的利益主体, 他们的需要不尽相同, 甚至是相互冲突和矛盾的, 而法律的作用则无非是对不同主体之间利益的平衡。由此而言, 立法的过程必然是一个开放的、在众多主体间协商甚或博弈的过程。所以, 提供一个能让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的立法机制比由少数法律职业精英主导的封闭式立法更有助于法律对社会需要的回应, 有助于法律在社会中的实现, 从而将“纸上的法”落实为“现实中的法”;有助于减轻法的压制性, 使民众在社会生活中对法律更多持一种内在的观点去审视法律并增强守法的自觉性。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政府立法是行政机关基于管理社会的需要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 是实现政府社会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按照学界主流观点, 对行政立法的性质一般采取“行政主体说”, 即将行政立法视为行政权的固有组成部分。这就很容易使人们将行政立法视为行政机关内部活动, 如何立法是由行政机关自己说了算。在此逻辑下的立法活动必然有两个不利于法治社会发展的后果, 其一是封闭性, 即行政机关自己关起门来立法, 缺乏立法的民主参与;其二是利益垄断性, 即行政立法成为某些行政机关谋取部门利益, 或者行政机关为某些部门谋取利益的工具。这二者之间是紧密相连的。正因为立法的封闭性, 没有公众的参与, 才为利益垄断性提供了可能;也正因为要谋取利益垄断性, 才会阻却公众的参与性。要打破这种怪圈, 提升政府立法水平, 使行政立法真正为满足社会需要服务, 为实现政府的“善治”服务, 为增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和创新社会管理服务, 首先要建立积极有效的公众参与政府立法机制。

1 政府立法中公众参与的现状

尽管早在1954年宪法制定过程中有过全民参与的盛举, 但真正从法律权利与义务角度将公众参与作为政府立法的一个必要环节而进行制度规定的, 则源于2000年制定的《立法法》。该法第58条规定:“行政法规在起草过程中应当广泛听取有关机关、组织和公民的意见”, 这被认为是国家法律首次明确提出了公众参与政府立法的要求。随后, 国务院于2001年修订了《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 同时又出台了《规章制定程序条例》, 其中都明确要求政府立法应当调查研究、听取意见, 具体方式可以采取书面征求意见、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规章制定程序条例》还对听证程序作了规定。2004年国务院发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将进一步增强政府立法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作为推进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任务。一些地方出台了规章或内部工作规则, 分别规定了公众参与政府立法的要求和内容。如, 2006年广州市政府出台了《规章制定公众参与办法》, 被认为是地方第一个专门规范公众参与政府立法的规章。北京《政府规章制定办法》, 湖南《行政程序规定》, 亦涉及公众参与政府立法的内容。根据统计, 目前已有25个省级政府、48个国务院部门和70%以上的市县级政府公布了规范行政决策的专门规定。但各地人大均未出台专门地方性法规, 规范公众参与政府立法问题。

迄今为止, 公布法律、法规和规章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已成为普遍实践;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征求意见各地正在尝试多种方式, 例如, 上海较早的开设了规章草案征求民意网络平台, 系统收集群众对规章的意见建议;广东聘请20多名专家学者担任立法顾问, 参加立法咨询论证;重庆曾经委托律师协会代立规章, 尝试专家直接立法。至于听证会、论证会, 各地在不同程度上作了不少探索实验。此外, 在政府立法过程中还有一些通常做法, 例如座谈会、调研会、内部征求意见、处理群众来电来函等形式, 也在发挥听取民意作用。

总体来说, 我国公众参与政府立法的制度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 使公民参与政府立法有了制度基础, 由此公民参与政府立法就不仅仅是行政机关亲民作风的体现, 而是一项公民政治权利, 是政府立法必经的环节和步骤。

2 公众参与政府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对于已经建立并正在不断完善的公众参与政府立法制度而言, 公众参与政府立法的实践还比较滞后, 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2.1 公众在参与政府立法中的角色定位错误

目前, 包括全国各地各层级政府都在立法过程中注意向社会征求意见, 这固然是一个进步, 但是从发布的征求意见稿来看, 并没有将公众视为政府立法活动的主体之一, 只是视为一个可有可无的参与者。由此, 很多政府立法向社会征求意见只是被视为走过场, 公众参与只不过是政府立法民主化过程中的一个“摆设”。

事实上, 无论从立法法的含义来看, 还是从政府立法活动的本质———政府与公民的契约来看, 公众参与立法是一个包含政府与公众双重立法主体的活动。即政府立法工作不是由政府机关单方意志决定, 而是由公众与政府机关进行协商直至形成合意的结果。这其中也反映了政府在改革开放和依法治国进程中由单纯的行政管理不断向法治型、服务型、责任型政府转变的要求。政府立法不应仅是政府管理和控制社会的工具, 也是作为服务者就如何更好治理公共空间、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而与被服务者协商的协商活动。所以, 从立法议案的提出、草案的形成、法律文本的制度等过程, 都应该有公众实质性参与。

2.2 公众参与政府立法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善

虽然, 无论是《立法法》, 还是《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都对公民参与政府立法提出了明确要求, 但这只是对立法工作的规范, 其目的也主要是为了完善立法环节, 增强立法的民主化, 对于公民参与政府立法的规定则过于原则和抽象。要真正实现公民有效参与政府立法, 就首先要从制度层面对公众如何参与政府立法进行全面规范, 设计出公众参与政府立法的科学程序与严密规则, 对公众参与政府立法的范围、程序、保障条件等予以规范。制度的缺失, 就使得公众参与政府立法在实践中往往流于形式。

2.3 保障无力

公众参与政府立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公众意志体现在政府立法中, 是公众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管理的体现, 是实现直接民主的有效途径, 因此必须建立起有效的保障机制, 使公众参与政府立法落到实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至少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缺陷:

首先, 缺乏组织保障。公众参与政府立法是指除政府机关以外的所有个人、群体、团体等参与到政府立法, 向政府表达其意志的行为, 具有主体多元的特征。如何最大限度的反映多元公众主体的意志, 将分散的公众意志集合起来对公众参与政府立法来说是一个难题。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需要建立起有效的组织机制, 能够将分散的公众意志集合起来。

其次, 缺乏物质保障。公众参与政府立法虽然是公民政治权利的体现, 但是这种参与显然是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 比如调研、撰写立法意见、参会的交通误工等, 当从事参与政府立法的机会成本高于从事其他工作的成本时, 从经济学上的理性人角度而言, 一般民众对于参与政府立法是没有兴趣的。特别是由于立法的公共产品属性, 一般民众还会有“搭便车”心理, 以及对法律知识不熟悉而存在的高介入成本等因素。

最后, 缺乏信息反馈保障。从实践来看, 公众参与政府立法往往是单向的、间断的。即往往是由政府立法主管部门向社会征求立法意见较多, 公众主动向政府提出立法建议较少。从参与过程来看, 在征求法律议案和法律草案意见部分, 公众参与较多, 其他环节如法律议案审议、草案审查、立法调研、通过与发布等环节公众参与较少。即使对于公众参与较多的环节, 也往往是征求公众意见较多, 对意见的反馈较少。事实上, 立法是多元利益主体的博弈过程, 是不同利益主体的思想碰撞过程, 现实中仅凭政府立法机关收集公众意见再予以取舍仍然属于传统的政府单方主体立法, 而不是公众参与立法, 公众的意见特别是其利益很难真正体现在立法过程和结果上。

3 公众参与政府立法机制的完善

公众参与政府立法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仅需要制定相关制度予以规范和保障, 还需要公众和政府立法机关转变观念, 要认识到政府立法不仅仅是政府为实现社会管理的一种应急手段, 而是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时与民众达成的社会契约——这也是政府的行政行为合法性的重要依据之一。所以, 公众参与政府立法还有许多工作去做。目前来看, 以下几个方面似乎更为紧迫。

3.1 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政府立法权的法律制度

前已述及, 现有法律法规对于公众参与政府立法虽有零星规定, 但缺乏公众参与政府立法的正式的、全面的制度规范。公民参与政府立法不仅是政府立法民主化的要求, 更是实现直接民主的重要路径, 实现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和公共事务治理的重要平台, 是公民参政议政等政治权利的重要内容, 也是实现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 因此应当予以立法规范和保障。所以, 首先要明确规定公众参与政府立法权, 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公民政治权利予以规定。

3.2 细化公众参与政府立法的操作规程

公众参与地方立法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即使有了相关的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要真正落到实处, 则还需要相关政府立法部门对一些规定进一步细化, 形成具体的操作规程。如在选取公众参与人时要全方位考虑, 是参与公众尽量覆盖各行业各领域, 尽量体现最大限度的民意, 要特别照顾到管理相对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主体、弱势群体以及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团体的参与;在公众参与范围方面要尽量扩大公众参与范围, 从征集议案、法规立项、起草、立法后评估等环节都能确保公众有效参与;在立法信息公布与反馈方面, 要尽量全面及时、连续完整, 要善于利用现代多种信息渠道与公众予以沟通。

3.3 为公众参与立法提供有效保障

公众参与政府立法的重要绩效在于提出高质量的立法意见, 为此不仅会耗费一定的精力、物力, 还需要保持较高的参与热情。因此, 为鼓励公众积极、持久和广泛参与, 应当给与一定的物质补贴并采取有效的精神激励措施, 如颁发荣誉证书、在政府公共网站予以表扬和宣传, 甚至可以吸纳为兼职立法人员等, 由此唤起社会其他民众、团体参与政府立法的热情。

4 结语

公众参与政府立法的不足, 使得政府立法过程中常常呈现出的一个怪圈是“立法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法律化”, 其结果是很多政府立法成为部门利益的保护伞, 而部门利益也因为具备程序正义而披上合法的外衣。实质正义的幽灵已成为困扰以程序正义为核心的现代法治理念的难题。对此, 诺内特和塞尔兹尼克认为从自治型法 (形式意义上的法治———本文作者注) 转向回应型法的关键一步就是法律目标的普遍化, 即重点转向那些包含了政策前提并告知“我们真正要干的事”的更为普遍的目的。那么什么才是政府立法的“真正要干的事”呢?或者说, 政府立法究竟要回应什么样的社会需要呢?其中的答案非常复杂。马克思曾提示过我们, 法律的背后往往是利益。因此, 无论是从立法的民主化还是从法律是公民意志的表现而言, 公众的利益而非某些部门利益也许是政府立法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或许是这个原因, 诺内特与塞尔兹尼克清楚地指出回应型法的标志是对多种多样的目的和利益的有目的的、文明的关注。在回应型法中, 秩序是协商而定, 而非通过服从赢得。这对于我们正在积极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社会管理或许具有一些启发。

回应机制 篇2

关键词:流动人口;计生管理;社区;回应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9—0091—02

市场化的社会转型使计划生育管理面临新的困难,而“难”的关键在于对流动人口的计生管理。当前,我国流动人口中的计生人口管理,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社区是流动人口社会生活的最基本的地理空间承载体,并与流动人口管理直接相关。因而,如何提高流动人口管理中的社区回应,是地方政府在新形势下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须要思考的问题。

一、人口流动与社会发展

人口流动是社会发展与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必然要求,而人口流动量增大、流动速度加快是社会结构转型的一个显著标志。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分化,我国人口流动正进入一个高峰期。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不仅我国流动人口已经达到1.4亿,而且还在继续上升;同时,在这种大规模的社会流动中,正呈现出我国人口流动的几个显著的特征。表现在:一是流动的方式以水平流动为主,即由于社会职业的结构性变化,人们在同一社会垂直分化阶层内部的位置转移。二是流动主体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即农民工外出发展为主。如我国现有农民工1.09亿,占流动人口比例的78%,其中,大多数从事的是建筑、服务、家政等流动性强的职业,即职业与人口的双重流动性,成为了流动人口难于管理的一个主要原因。三是流向单一。由于流动人口中以农民工为主,因此流动方向也几乎都是从农村流向城市。这与我国在改革开放中城乡二元结构固化和城乡发展差距持续拉大有直接的原因。四是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必然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并使该类问题的解决具有复杂性。如流动人口中的计划生育人口,既在流入地难以受到有效管理,在流出地又几乎无法有效管理。

从总体说,我国转型期的人口流动促进了经济与社会发展,但流动人口的增多和政府管理中的缺位、错位,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而,如何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如何在管理中体现和落实以人为本,特别是对流动人口中计划生育人口的有效管理,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二、流动人口计生管理中的难点

在流动人口的管理中,计划生育管理是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笔者2005年8月对涪陵、武隆、彭水等几个区县进行调研时,从当地政府到乡镇,甚至村级自治组织,各级领导和责任人都反映,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是最难开展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流动的随意性和非正式职业的不稳定性,使计生统计难以准确甚至出现较大误差。比如,对于那些通过外出务工过程超生、躲生的小孩数量就难以准确统计。虽然各级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办准生证、建立流动人口生育档案等,但是,由于非法医院、卫生所的大量存在,实际超生的现象在流动人口中仍然比较普遍。而流动人员又利用了流动中的随意性和不固定性,瞒报、谎报生育的实际情况,使得计生的统计数据出现较大误差。二是流入地对流入人口的信息难以准确掌握,从而导致管理难度加大和管理方式粗放。按照规定,流动人口从流出地进入到流入地须要持卡登记。对流入人员的婚姻状况、育龄、生育状况等都要有详细的记录。但是,由于流动人员大都选择城市的廉价租住房居住,在提供廉价租住房的地区往往又缺乏严格的管理措施,使得对流动人口的婚育信息掌握流于形式;再加上流动人员频繁的流动,其情况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因而流入地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采取粗放式管理。三是流出地与流入地之间缺乏信息沟通,许多城市之间、地区之间还没有建立统一的网络信息平台。其结果是:人口流入地对流入本地的人口信息难以掌握,而流出地对人口流出本地后的计划生育情况也难以查实。虽然在流入地和流出地之间已经建立了计生人口定期寄回孕情检查的报告,但该类检查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却难以保证。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虽然流出地与流入地之间通过派出所、街道办、居委会等建立了流动人员的信息交流,但这只是对那些流动地点相对固定、流动时间相对稳定的流动人口来说比较有效。对于那些流动地点和流动时间都不固定的流动人员来说,流出地觉得难以掌握人口的流动去向,流入地则觉得对人口流入之前的情况无法准确地了解。这种时间和地点变化无常的频繁流动,以及流动人员对自身信息消极的回应或者刻意隐瞒,造成了流出地入流入地之间信息沟通的真空。四是人口的流动使计生管理的相关管理措施难以落实。按照国家规定,对违法生育的人员要收取社会扶养金。但是,在调研中笔者注意到:这一措施对流动人员来讲,却存在三种情况,如流动人员长期在外务工,在流出地虽然保留住房,但大多数时间无人居住,或偶尔回来也无规律,且停留时间短暂;如当流入地对违法生育征收了社会扶养金后,流出地不得再征收,但是当违法生育人口带回流出地时,当地政府不仅面临“一票否决”的政绩考核,而且没有任何有效的管理手段可运用;再如,无论是流出地或流入地,都觉得社会扶养金征收困难,入户宣传困难、节育避孕措施实施困难等。

三、在流动人口计生管理中建立社区回应机制的构想

(一)建立社区回应机制的必要性

如何解决计生管理难以在流动人口中落实的问题,各个学科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例如,从公共管理的视角看,认为管理的失效是政府对流动人口实行了防范式的管理;经济学则认为是对流动人口的统计模式存在问题;而从法律角度看,是专门约束和保护流动人口的法律的缺失和不完善等等。

笔者认为,从社会学理论审视,以社区为时空基元的社会回应性的不足,导致了计生管理在流动人口管理中的失效。社区是人口流动的地理空间的承载体,也是流动人口与社会融合的维系组织载体。社区化管理是消除城市里的城乡隔离,推进城市里的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的最佳途径,还是农民市民化的社会环境[1]。

社区回应是整个社会回应体系中的一个基础环节,也是社会回应网络中承上启下的“节点”。所谓社会回应,是指政府与社会共同治理模式的内在机制,是指公众在特定场域中依据社会和自身双向价值准则对政府及公共政策诉求与期望的认同和应对过程,以及政府对公众诉求和愿望的认同与实化的过程 [2]。

(二)社区回应体系及机制的基本构成

1.社区与流动人口之间的回应。传统的计生管理是单向的,即政府作为管理者,而计生人口是被管理者,并形成了流动人员被动地接受管理部门的登记与调查的管理模式。如果流动人员有意隐瞒或躲避,管理工作便很难开展。社区强调共同的亚文化和共同意识,强调共生性与同构性,其任何成员的行为及行为方式都必须能够为社区的其他成员所接受。否则,某一成员的行为会受到社区其他成员的干预和心理上的否定。在这个意义上,政府提供必要的财政投入,建立社区回应机制,要求社区中所有流入人口参与管理和自我管理,从而有效地提高政府专门管理机构的效率,使流动人口的管理更贴近流动人员,更有利于收集流动人员实行计划生育的相关信息。如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通过制定物业公司管理流动人口计生工作方案,选定规模适度的远宏物业公司作为试点,试行物业公司管理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的新模式,形成了社区居委会指导督促、物业公司配合管理、流动人口得到就近服务的互动工作格局[3]。

2.社区与社区之间的回应。这一层面是社区回应机制中的关键一环。社区在充分收集、掌握辖区内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的基础上,还要与其他社区建立起积极的回应机制,以掌握随时变动的流动人口的信息。通过建立社区与社区之间资源共享的信息网络平台,一方面有利于流动人口重新参与管理和自我管理(信息不中断),另一方面有利于相关部门和社区对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管理的联续性。如通过互联网把本社区内的流动人口的情况、动向及时地公布出来,或者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在人口流出与流进的社区之间保持联系与沟通,能提高流动人口计生管理的有效性。

3.社区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回应。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但它不具有政府管理机构的强制性。因此,建立社区与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回应机制,是提高社区在计生人口管理中的回应能力的重要条件。可采取的方法有:在社区内成立计划生育协会领导下的“计划生育教育小组”等。

社区回应作为一种机制,它应当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进行;而作为流动人口计生管理的一个环节,它需要与其他环节相配合。因此,社区在计生工作中回应政府,政府也必须回应社区。只有建立从政府到社区成员个人之间的多向回应体系,才能建立回应的机制链,才能实现回应的积极性(responsiveness) [4]。

参考文献:

[1]刘汶蓉.直面大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失效[J].城市管理,2003,(1).

[2]戚攻.论“共同治理”中的“社会回应”[J].探索,2004,(4).

[3]林光地,张弪.加强流动人口管理[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5,(3).

[4]托马斯·格拉德温.跨国企业、社会回应性及污染控制[Z].CEI.

An Analysis on Soical Response Mechanism of Mobile Family

Planning Population Management

LI Ying

(Chongqing Party School of CPC,Chongqing 400010,China)

Abstract: Family planning management is one of the serious problems in mobile population management,while community is the most basic geographic carrier to mobile population.In this paper,the community responsiveness system is discussed to be referred to the family planning management.

回应机制 篇3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网络在中国迅猛发展。截至2012年12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 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 较2011年年底提升3.8%。中国已经进入了自媒体时代。关于自媒体的含义界定, 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 (自媒体) ”研究报告, 里面对“We Media (自媒体) ”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 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当前社会中的自媒体形式多种多样, 降低了公民监督政府、提出诉求的成本。但与此同时, 自媒体低廉的信息传递成本也使得网络也成为谣言的聚集地, 网络政治参与出现了无序性的问题。地方政府的回应性机制是地方政府回应常态化、制度化的有力保障, 确保地方政府对于社会自觉、稳定、有效、可持续的回应性和回应力。分析和研究如何构建地方政府回应性机制对于地方政府的治理创新很有意义。

二、地方政府回应性机制的内涵

在意识到传统的官僚体制造成政府管理的低效率、高成本之后, 20世纪80年代开始, 西方国家掀起了一场名为“新公共管理”的政府改革运动, 提出了“政府公共服务的顾客取向”。再到后来新公共服务理论, 登哈特夫妇提出将公共服务对象从“顾客”提升到“公民”, 但并不影响其旨在要求政府重视公众需要、回应社会需求的本质。结合我国实际, 地方政府回应性机制的构建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与社会稳定, 强调政府对公众的诉求的及时反馈和有效处理, 其具体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以实现公共利益为价值导向

由于官僚体制的一些弊端, 如组织层次过多、管理部门只能交叉等, 地方政府在回应社会诉求时忽视了公众利益, 出现部门间回应责任相互推诿、回应不到位或被动回应的现象, 导致公众常常不能得到满意的回复。显然, 政府应当意识到任何回应社会的管理活动都是以实现公众利益为目的的, 并且应该将这种价值导向贯穿到地方政府回应性机制的每一个环节中。

(二) 强调公共管理的服务性

登哈特夫妇在《改革政府》中提出了“服务, 而不是掌舵”, 将公共服务的精神提到政府管理的首要位置, 这就给政府造成了一种特殊的责任, 即它不仅要使其直接的顾客满意并以一种高效率的方式运作, 而且还要提供其公民所需要的服务。地方政府回应性机制需要突出其服务社会的特点, 以民为本、为民服务, 而不是依然保持政府的强势姿态, 试图打压舆论和驾驭社会。

(三) 确保公共管理的及时有效性

地方政府在回应社会诉求时要做到及时迅速。一方面, 政府收集、处理、反馈信息的速度要快, 反应要灵敏。政府内部机构之间、政府与外部环境之间、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都应该保持高效的协调配合, 提高回应机制的运作效率;另一方面, 政府处理诉求和反馈信息时也要注重有效性, 不是说解决问题的速度一定是越快越好, 而应该是“正当其时”。

(四) 具备法制保障和刚性约束

法律保障约束地方政府的行为, 促使其依法治理。政府首先必须做到依法回应, 才能真正做到以实现公共利益为导向、重视公共服务和保证回应的及时有效。地方政府回应性机制作为政府管理活动机制中的一种也应该像其他机制一样具备相应的的规则约束, 保证回应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缺乏法律法规作为制度保障的回应性机制只能是无序和无公信力的。

三、自媒体时代对地方政府回应性机制的挑战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 改变了传统信息资源和权力的分配方式, 公民表达意愿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公众通过与媒体、意见领袖、地方政府之间的相互影响和配合, 不管是从治理理念还是治理方式上都对地方政府提出了新的挑战。公民运用网络作为表达民意的工具, 参与并影响着公共管理活动。

(一) 地方政府管理理念的转变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 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高涨, 民意表达的渠道更加多元化、迅速化和规模化。地方政府的管理理念逐渐转向以人为本, 尊重和吸纳民众意见, 并且也更加注重公共管理的服务性、责任性和回应性。从近年来的网络舆论事件来看, 无论是厦门PX事件、钓鱼执法事件, 还是微博打拐事件、温州动车事件、上海地铁追尾事故等, 都反映出传统政府管理理念的滞后和社会对政府管理理念转变的迫切需要。

(二) 地方政府治理方式的互动性增强

由于网络的普及性和交互性, 地方政府与公民的互动增多, 民意对地方政府决策的影响程度增大, 社会力量也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例如, 从“微博打拐”这样的全民公益行动中我们可以看出,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增强了公民力量, 改变了传统的公共治理力量分配格局, 增强了地方政府与普通民众之间的互动性, 让地方政府治理更加“平民化”。

(三) 地方政府回应的主动性增强

我国目前的网络环境建设还有较多不成熟的缺陷, 公民参与会出现不理性的状况, 社会矛盾也日益增多。为了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地方政府需在面对社会各方面的诉求时, 不断提高其回应性, 及时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例如, 上海政府在“地铁追尾事件”中就充分掌握了控制舆论的先机, 抢在黄金一小时率先公布事件情况。通过官方的信息发布和辟谣, 成功避免引起舆论恐慌和事件的进一步恶化升级。这说明, 政府的回应在网络舆论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引导和控制作用。

(四) 地方政府信息引导和公开方式的转变

从我国近年来的网络公共事件来看, 地方政府引导舆论的方式上还存在较多不足, 主要表现在时间的滞后性和引导方式的被动性, 信息公开也还没有形成常态化的机制, 这些都不利于回应性机制的构建。为了增强地方政府的回应力, 地方政府也在逐步增加信息引导和信息公开的渠道, 如新闻发布会、政府网站、政府官方微博、听证会等形式, 引导舆论正确走向, 提升政府公信力。

四、地方政府回应性机制的设计

本文所分析构建的回应性机制主要包括外部环境建设、动力来源、回应模式三个方面, 具体设计如下。

(一) 地方政府回应机制的外部环境建设

地方政府的回应性机制构建也必须以健康畅通的网络环境为载体才能实现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因此网络环境亟待地方政府加强治理。其外部环境建设主要包含两个方面。首先, 要加强网络的物理环境建设。这个建设目标的达成需要地方政府与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展开合作, 完成网络设施的配套和完善, 构建通畅的用户信息交流平台, 共同建设具有较高普及性、便捷性的网络物理环境。其次, 网络环境治理还应该包括“软环境”的治理, 即网络应用下的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本身的生态健康。软环境的建设主要着力点在于提升公民素质, 提倡网络道德。同时, 政府也要加强网络参与的法律制度约束, 并且要对相关的法律条文细化, 将公民参政的形式过程制度化规范化, 为政府回应性机制的建设和运行提供一个高效的运行环境。

(二) 地方政府回应的动力来源

地方政府回应的动力来源是多方面的, 既有内源性的也有外源性的动力, 当这些动力达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触发地方政府回应公众的诉求。归纳来看, 地方政府的回应动力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

在当前民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社会矛盾逐渐凸显的情况下, 地方政府往往容易成为网民舆论攻击的对象。公民对政府的监督往往带有暗示性的“斗争和反对”心理, 导致网络监督有时不仅不能发挥正常的监督功能, 反而成为民意“绑架”政府、干预司法公正的一种不成熟的行为。在地方政府进行公关管理活动时, 如果民众对于政府的任何行为都抱有逆反和抵抗情绪, 那么政府将会为正常行政活动付出高额的人力物力成本。因此, 获得民众的信任感是地方政府降低行政成本的保障, 也是地方政府回应社会诉求的动力来源之一。

2. 地方政府的问责与晋升机制

对于地方政府官员而言, 政府的问责与晋升机制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参与公共管理活动的施政方向和成效, 与晋升相关联程度高的评价指标往往容易成为地方政府的管理重心。如果将官员的晋升与地方政府回应性机制相联系, 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政府官员将会更加重视政府对社会诉求的回应。因此, 地方政府回应性机制的构建一旦与政府官员的问责和晋升挂钩, 一定会大大提高地方政府的回应动力。

3. 提供公共政策输出的正当路径

网民的政治参与可以体现公共决策过程的各个阶段, 某些议题在引起地方政府重视后, 可以上升到政策议程设置的阶段, 最终形成公共政策向社会输出。由此可见, 地方政府对网络民意的回应渠道也可以作为其公共政策输出的渠道, 且因该公共政策的出台事先吸纳了民众诉求, 有了较为广泛的民意基础, 会增强该政策的正当合理性。当地方政府将民意评估纳入到政策的整体评估中, 这样或许可以降低政策运行后期一些不必要的质疑, 降低了地方政府的政策运行阻力和成本。

(三) 构建地方政府回应机制的保障

地方政府回应性机制需要多方面的保障, 主要包括地方政府自身回应能力的建设、各项回应性设施的构建和相关法律的保障。地方政府回应性机制的保障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 提高政府回应社会公众的能力

为了提高地方政府的回应能力, 公共管理者需首先构建服务社会与信息共享的理念。政府回应社会的目的不仅仅只是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或面对社会需求有形式上的交差, 更深层次的目的是创造一个责任共担与利益共享的治理机制。公共管理者通过积极参与网络讨论, 与公众展开对话与沟通, 从众多的网络舆论中提取出真正符合民意的建议, 建立起公共管理者洞察现实社会和网络舆论的能力。然后, 将这些民意进行汇总和加工后找出公众实际需求, 地方政府再将信息反馈给公众。政府回应公众的能力建设应该是多层次的能力建设。

2. 构建常态化、多样化的回应渠道

在自媒体时代, 信息传播呈现快速广泛的特点, 地方政府时常需要抢占舆论高地, 所以及时有效地发布官方信息, 避免网络舆论出现混乱的局面。但由于缺乏完善的回应渠道, 因事而动的地方政府回应往往显得被动和滞后。地方政府回应渠道的构建可以依赖多种路径, 如官方网站、媒体报道、新闻报纸、政务微博等。

3. 加强政府回应性基础设施建设

地方政府回应性机制的载体是回应的基础设施。在传统的政府回应活动中, 地方政府一般是通过社会调研、统计调查、社会媒体和官方回应机构等载体实现回应, 但是容易导致回应效率低, 且政府占据回应的主导地位, 并不利于现代行政管理的发展。为适应自媒体的迅速发展, 地方政府也应该建立起以政府网络为主导的电子化政府。它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 透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 (如电话、网络、公用计算机站等) 在其更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 为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民众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务, 从而建立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人的、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地方政府应该充分考虑将传统的回应性基础设施和与现代的回应性基础设施科学有效的结合, 以保证地方政府的有效回应。

4. 完善相应法律法规

回应机制的制度化运行必须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一方面要加强政府自身回应行为的立法和守法, 地方政府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回应社会诉求, 在法律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 不能越权回应。同时, 也需要在监督的基础上进行绩效评估。另一方面, 需要相关的法律来规范网络参政议政、净化网络环境。在自由的网络空间中, 缺乏自律的网民可能不加证实地发布虚假信息, 造成网络环境的混乱, 不利于有序的网络参政议政。

(四) 地方政府回应模式选择

通过分析近年来引起舆论关注的网络焦点案例, 研究发现很多案例中政府对民意的回应存在相似的逻辑与方式, 在面对高压态势的网络舆论压力时, 地方政府可能迫于压力采取相应措施, 也可能依然对舆论采取漠视的态度, 或者在网络舆论的影响范围扩大之前, 地方政府已经预兆式的采取了一些回应措施, 尽力避免事件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因此, 地方政府在面对不同复杂程度的网络事件时, 可能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模式。

1. 地方政府的回应模式

根据地方政府在事件处理过程中回应程度的高低可以将地方政府的回应模式分为三类。

(1) “被动型”回应模式

这种回应模式下, 网民占据着舆论的主阵地, 地方政府往往在网络舆论事件中处于被动的地位。通常是在网络舆论已经形成广泛影响, 个体意见在网络的传播推动下合力成一股或几股力量后, 网民“倒逼”政府回应。此时, 迫于舆论压力, 地方政府不得不对事件采取一些措施, 但是回应程度较低, 与网民的互动也较少。这种模式的典例较多, 如汶川地震后建8级抗震建筑不抵雅安7级地震遭质疑, 该话题经媒体在微博上报道后便引起了大量网民对该建筑工程的质疑, 网民纷纷指责地方政府的监管不到位。面对质疑, 四川省人民政府某官员在采访中表示这种情况属正常, “你让它丝毫没有一点点损失现在的技术是达不到的, 抗震的设防的标准是小震不坏, 中震可修, 大震不倒”。该回应中, 政府官员漠视和不负责任的态度迅速招致网民反感, 网络舆论走势再次升高, 当地政府的公信力也受到了影响。这种模式的效果往往不尽人意, 公民的诉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回应, 政府和社会之间存在冲突。

(2) “主动型”回应模式

在此模式下, 政府在舆论回应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一般先是网民参与讨论形成议题, 引起地方政府重视后, 政府积极主动回应, 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 形成了对事件的整体控制, 但是与网民的互动程度较低。例如, 广东省的乌坎事件, 其被视为中国群体性事件的里程碑。2011年9月21日, 乌坎村400多名村民因土地问题、财务问题、选举问题对村干部不满, 到陆丰市政府非正常上访。事件在前期由于信息真实性无法确定, 缺乏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程序, 仅有少量海外媒体进行了直接报道。但是, 在事件处理后半期, 政府的公开应对和表态促进了媒体关注度的突飞猛进, 微博也发力, 再次推高该事件的舆论热情。由中纪委委员、广东省委副书记朱明国带队的该省工作组进驻汕尾陆丰, 调查处置乌坎事件, 恢复乌坎法治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由于地方政府的积极应对和妥善处理, 政府把握了信息传播的主动权。这种模式下政府回应的效果较好, 公民的诉求能够得到积极回应, 但是由于地方政府与网民的互动不够, 可能会造成回应不及时和不到位的情况, 所以还是有所欠缺。

(3) “双动型”回应模式

双动型回应模式是指地方政府与网民之间的互动性较高, 政府主动及时回应, 网民也积极参与。同时, 地方政府对于公共事件发展的发展态势有一定的洞察能力和预见能力, 能够在事件发展到产生广泛影响的局面之前一定程度地控制其发展走势和把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 最后使事件在政府与网络公众的合作协调下妥善处理。例如, 上海地铁追尾事故, 在2011年9月27日14时37分, 上海地铁10号线两列列车发生追尾事故, 造成多人受伤。事故发生仅40分钟后, 上海地铁官方微博便首次证实事件, 当晚, 上海地铁在微博上首次进行了道歉。截至次日18时30分, 其微博共发布有关地铁事故的信息63条, 网络公众也积极参与到事故信息的发布中, 且信息内容与官方基本一致。正是官方及时发布信息并坚持信息透明, 满足了公众对于真相的需求, 最大程度地减少了谣言的产生。在此模式下, 地方政府的回应效果较好, 在尊重公民话语权的同时也为政府赢得处理事件的时间和舆论空间, 属于多方共赢的回应模式。

2. 地方政府回应模式的比较

在观察分析众多网络案例后, 主要在定性的基础上多维度地比较以上三种模式, 见下表。

通过比较以上三种回应模式可知, 被动型的回应模式可能会使公共事件演变到更坏的结果, 还容易损害政府的公共形象, 影响政府的公信力。通过近几年地方政府处理网络公共事件的经验积累, 当前较为合理且实际的是主动型的回应模式。这种回应模式对地方政府在前期的事件预见能力要求较低, 主要在于后期的政府主导, 但是由于与网民的互动程度较低, 回应过程中可能会与民意诉求出现偏差, 降低回应的有效性。最值得推广的是双动型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各方的意见得到协商, 社会总体效益增加, 同时也保证政府回应的及时有效性, 但是这种模式也需要制度化的运行才能够真正保证其不成为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

六、结语

回应社会是自媒体时代对地方政府提出的新的挑战。构建完善的地方政府回应性机制是提升地方政府善治程度的重要途径之一。构建地方政府回应性机制需要增强地方政府的回应动力, 不断完善其回应基础设施水平, 加强相关的法律建设, 实行常态化、制度化的回应模式。同时, 政府在提升自身回应水平和能力的同时也要拓宽公民参与的渠道, 满足公民不断增长的参政需求, 坚持依法参与、依法回应。通过构建回应性机制, 为地方政府与公民之间展开可持续的良性互动提供了通畅的渠道, 有利于树立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和法律的权威性。

摘要: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 空前高涨的自发式民意表达对地方政府的管理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 地方政府必须重新审视与完善回应社会诉求的机制。本文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服务理论, 从回应性机制的内涵与意义出发, 引用典型网络案例分析当下地方政府回应性机制面临的一些挑战, 在此基础上从机制构建的外部条件、动力、保障、运行四个方面探讨了构建地方政府回应性机制的方式和途径, 以此增强地方政府对网络民意和诉求的回应力, 提升地方政府的公共治理效能。

关键词:自媒体,地方政府公共治理,回应性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国物联网信息中心 (CNNIC)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新华网, 2013-01-15.

[2]卢坤建.政府理论研究的一个走向:从政府回应到回应型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 2009 (09) .

[3]登哈特, 丁煌.新公共服务:服务, 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4]卢坤建.回应型政府:理论基础, 内涵与特征[J].学术研究, 2009 (07) .

[5]顾丽梅.网络参与与政府治理创新之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 2010 (07) .

[6]张成福.电子化政府:发展及其前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0 (04) .

回应男生表白的话 篇4

2、如果你是山,我愿是小河,我绕你;如果你是茶叶我愿是开水,我泡你;如果你是云,我愿是风,我追你。

3、如果可以,我宁愿是个孩子,空着双手站在你面前,期待你的怜悯;如果可以,我宁愿是个乞丐,从你的门前走过,我渴望,我的空碗能盛上你的爱。

4、不管我深在何处,都请你相信在这瞬息万变的地球上、有一颗不变的心每时每刻都在想着你!念着你!

5、你可知我百年的孤寂只为你一人守候,千夜的恋歌只为你一人而唱。

6、想你是我的错,等待是一种无奈。愿你的梦中有我,渴望你的温柔,哪怕是戏弄与施舍。

7、不知道为什么,总想与你在一起!

8、风雨我们共同走过,快乐我们共同分享,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幸福的吗?

9、如你能让我守爱你一生,我会在下世与你再来一次!

10、有你相伴的日子,即使平凡也浪漫!

11、我的爱,每一个诗人都爱美,你的美更令诗人神飞心醉。但是美是变动的呀,我爱你永远无涯岸。

12、给了你最真的我的心,给了你最深的我的情!

13、如果你冷,我将你拥入怀中;如果你恨,我替你擦去泪痕;如果你爱我,我要向全地球广播;如果你离开我,我会默默地承受。

14、请你不要给我记忆,记忆总意味着失去,我不想失去你。很多时候我只想沉醉于你的热吻中。

15、不知道你今天好不好,我的情况可不妙。只觉得前前后后,左左右右,脑子里里外外,嗡嗡的都是你,你想我吗?

16、我感到地球上的一切,全部属于我了,因为你爱上了我。

17、我可以清楚的记忆起和你在一起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这些声音、这些影像,都已经写进我的生命中。

18、将你心再加上我的心,就算痛苦滋味也愿意尝。

19、时间将证明我对你坚定而又执着的爱,别让时空距离猜疑彼此的真情与信心。坚持到底,决不轻信放弃。

20、我要你知道,这个地球上有一个人会永远等着你。不管是在什么时候,不管你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会有这样一个人。

21、有你,我的人生才充满快乐,今晚我们共进晚餐吧?

22、你如果真的爱我,请尽快拨通我的电话,好让一个深深爱你的人少受一些煎熬。我爱你,身不由己。

23、每天我的动力就是见到你,并和你说说话。

24、天是蓝的,海是深的,我对你的爱是纯真的,啥做证,大海呗!

25、除了表白,喜欢一个人有很多种方法,我想用世上最美丽的词句,表达心中的爱;可是,当我害羞地面对你而默默无语的时候,你是否明白了我的爱。

26、亲他一口,然后说:我盖章了,你以后就是我的人了,我会对你负责的。

27、蝴蝶眨几次眼睛,有几次会飞行。夜空撒满了星星,有几颗会落地?这些都是你不知道的.事埃有一个眼神在关注你,你几时会发现。

28、忽然想不管不顾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只要拥有你,一切都变得不重要!

29、春天的脚步走近了,想起了曾经一起走过的春天般的日夜,你是否为无法找回的从前感到心酸?

30、你的犹豫期已经超过,不许三心二意了!从今天起,只许温柔体贴,不许横行霸道;只许爱,不许恨;只许笑,不许哭。

31、你的身影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的眼前,渐渐地,意如呼吸一般,一秒钟也不中断,弄得我吃不好饭,睡不好觉。

32、金字塔伫立在那儿,不用说什么,只用存在证明什么是永远。我会用一辈子对你的爱来证明,什么是永远!

33、喜欢你的笑容,喜欢静静的看着你,我的忧愁像云一般一下子就飞去了。

34、认识你的第一天,我就被你的眼神所征服,那时候我已知道,我已经是你一生的俘虏!

35、将来的某一天,我们可能会忘记这一天。但将来的每一天,我都会在你身边!因为,我爱你!

36、地球因为有你而变的这么美丽,人生因为有你而变得这么充实,生命因为有你而变得这么有意义!

37、幽默点的,你就在他跟你倾诉的时候,问他要女朋友吗?如果说要你就说帮她介绍个,然后说你自己的名字。

38、流逝的岁月一去不复返,可已逝的记忆却会因你而复现,会因你而变得清澈透明,这就是爱的力量,爱的魔力。

39、爱你是我的错,不爱你是我的错过,宁任由美丽的错误诞生,也不愿错过任何一次机会去说一声:我爱你。

40、既已相遇,何忍分离,愿年年岁岁永相依;良辰美景,佳期如梦,愿朝朝暮暮心相携。

41、你的笑声是我快乐的源泉,你的笑容是我今生最美丽的画面,所以,我希望每一次笑,我都在你身边。

42、山有情才青,水有意才柔,世上万物无不因为有情才更加美丽。亲爱的,我对你的爱至死不渝!

43、我深深地恳求你;不要把我逐出你的爱门之外,我一分一秒也不能缺少你的爱。只有赢得你的爱,我的生命才有光彩。

44、我喜欢你,你能接受我吗?虽然我并不漂亮,可是我是真的很喜欢你,我希望你能给我个机会。

45、我爱你!如果有一天,我化作一杯黄土,这黄土上长出的春草也是为你而绿,这黄土上开出的花朵也是为你而艳。

46、我能想到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老得哪里也去不了,你依然是我手里的宝!

47、你是我的影子,有阳光的时候就有你!你是我的阳光,有风雨的日子需要你!你是我的风雨,同路的日子不忘彼此!

48、你答应给我一个春天,不要留给我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好吗?

49、我想你,身不由己,每个念头有新的梦境,我会永远保护你,不管风雨的打击,全心全意。

50、你帅得有点呆,你乖得太可爱,你对我最坏,让我只能把你爱。

51、何时能牵你的手,共看海天成一色?

52、当岁月燃烧我的一切时,不能忘记的是你那一眼的风情;当我合上双眼时,我渴望的仍是你那一眼的风情!

53、茫茫人海中,相识了你,是一种缘份,只希望用我的真诚,换取你的真情。

父亲最后的回应 篇5

有段时间,她不大肯喊父亲。岁月承平,没有革命也没有战争,青春的叛逆全投到身边至爱的人身上。跟家里人说话,老有种气鼓鼓的味道,动不动还顶他们一两句。一次为什么事,迫不得已要去父亲办公室找他。腳步踩在木地板上,激起巨大回声,她噤声不敢动。有人过来问她找谁,她一时混乱不堪,“我……”是该说“我爸”还是父亲的名字?就噎住了。

有父亲的同事过来,是她该喊叔叔的,却死撑着只当不曾看见。那人道,“胡老师在呀,你喊一声。”喊?像小孩一样大叫“爸爸”,在这安静严肃的成人世界?太羞人了。

忘了是什么事这么着急,不能再等下去,她只得小声小气地叫一声,“爸……”声音像飞不起来的鸟,到半途就折翼跌落,连隔壁办公室的人也没回过头来。

脚步却匆匆响起,父亲从上一层楼急急跑下来。

时光是冷酷的跷跷板。她一天一天走向生命之巅,也就是父母缓慢地退场。她一直天真、糊涂、不谙世事。父亲总说她长不大,说她到八十岁,还会是父母眼里的小孩。她却没想到,自己没那福分。

一昼夜的仓促,已足够决定生死了。

早上7点,刚吃完早餐的父亲突然呕吐;8点,他独自到医院打针;上午10点,她去医院看父亲,眼看见殷红的血,正一点一滴输入父亲的血管;中午,父亲转入危重病房;下午,她和姐妹们,把隐瞒已久的父亲病情向母亲和盘托出;傍晚,身为医生的二姐,听完主治医生的最后陈述,极力克制,尽量冷静地说:“是,我们选择不手术。是,我来签字。”——早在三个月前,他们已经知道手术是徒劳的。

而仍然一无所知的父亲,还在病房里,打听她北京的新居,絮絮叮嘱细节。父亲周身插满管子,每一根里面都是一个生的希望。他只觉不耐,说这针怎么总也打不完,屡屡想要调快点甚至拔下来。她连忙安抚父亲:“房了装修好了,你和妈去住一段时间吧。”父亲想一想:“等明年春天吧。”

夜深了,父亲渐渐睡过去。她宁愿相信这是睡,而不是时断时续的昏迷。第二天清晨7点,父亲恍惚地醒一下,嘟哝几句,口齿已经很不清了,却都听得懂,是让在他身边守了一夜的女儿们去休息。

8点,医生过来,喊父亲“胡老师”。父亲眼皮动一动,是残存的一点意识。8点半,再喊他“胡老师”,没反应,喊名字,也没反应。

她倾身上前,轻轻叫一声:“爸,爸,你听见了吗?”

父亲的头,微微向她的方向动了一下,嘴里含混地“唔”一声。

这是父亲在这个世界留下的最后声音。而血压计上的指数,一格一格跌落……8点53分,医生关掉了所有仪器。

痛与恨紧密相连。她自此不信鬼神,诸天神佛都瞎了眼。每一位桑榆暮年的老者,她都看着不顺眼,为什么人人都比父亲多了些时光。

深冬时节,她上班,看见门外有灰灰的微光——终此一生,她都是无父的人了,天气与心态,一起悲凉。出门才看清是落雪,已经来不及,踩在雪后成冰的台阶上,一跤滑倒,“哎呀”一声。分明是叫天天不应,她却听见耳侧有低微的一声“晤”,跟父亲临终前的那一声完全一样。在遥远地方的父亲,又一次回应了她的呼唤。

刹那间,她跪在冰冷的雪地里,泪如雨下。

这一生,风来雨去,俯里仰外,她都会听见父亲最后那微弱的一应。

世纪回应 篇6

习近平主席享受了一位国家领导人访问欧洲的最高礼遇!

当百年前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的欧洲列强成为合作伙伴,世界期待的目光注定将再次投向中国, 这头睡狮该醒了。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演讲时引用拿破仑上述世纪名言后接着说道:“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

习近平描绘的“爱好和平、文明可亲”的中国“醒狮”形象赢得国际社会的普遍喝彩。 “醒狮说”甫出, 引起众多媒体热议,国人无不振奋。可以猜想,习近平主席的这一说法,正是对两个世纪前拿破仑说辞的世纪回应。

世纪回应的背后,是中华民族已经真正屹立东方走向世界舞台的高度自信。

这种自信,源自一个东方大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孜孜追求,源自综合国力的迅速增长;这种自信, 源自人民群众生活得越来越有尊严,源自从严治党的底气;这种自信,源于对内政外交的从容与淡定, 源自在国际舞台上赢得的话语权。

这种自信,更来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

一个民族,能走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肯定是有其内生的动力和生存基因。这个基因,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璀璨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脊梁与灵魂,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仅仅是依靠科学技术与经济就能够真正强大并得到发展的。

习近平深刻地指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

一个自信的人,一定会走在成功的路上;一个自信的政党,一定会海纳百川不断进取;一个自信的国家,一定会人民幸福社会和谐。

本刊回应 篇7

本文两题为条件多余且不相容的病错题, 这类题仅占资料上题设条件不相容病错题的一小部分.只要“双基”稍扎实一点.高中师生极易发现这类题的错误, 例如本文这两题, 巫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将向量用坐标表示后, 就立即发现题设条件多余且不相容的问题, 如果不用坐标表示, 令<a·c>=α, 则由单位向量a, b互相垂直, 且a·c=r, b·c=s立即得|c|cos α=r, |c|sin α=s.从而|c|=r2+s2.r=3, s=4时, |c|=5;r=s=1时, |c|=2.问题就这样轻易的发现了.又如:

例1 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Sn=1+pan (p≠0, 1) 且a1=-11-p, 求an.

Sn=1+pan立即得a1=1+pa1, a1=11-p, 发现a1=-11-p多余, 且与条件Sn=1+pan矛盾.

例2 已知y=f (x) 是奇函数①, 且f (x+2) =-1f (x) , 当-2≤x<0时, f (x) =x+3, 则f (33) =____.

f (x+2) =-1f (x) f (x+4) =-1f (x+2) =f (x) , 知f (x) 为周期T=4的周期函数, 且f (1) =-1f (-1) =-1-1+3=-12.故f (33) =f (1) =-12.解答未用条件①, 故①多余.而让①参与解答, 则得f (33) =f (1) =-f (-1) =-2.故知①又与其它条件不相容.

例3 已知三棱锥P-ABC, PA⊥平面ABC①, PA=3②, △ABC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③, HA在平面PBC内的射影, 且H是△PBC的垂心④.求二面角P-BC-A的大小.

如图1, 设MBC的中点, 则由条件①、②、③立即知∠PMA即二面角P-BC-A的平面角, 且AΜ=3.因而tanΡΜA=33=3, ΡΜA=60°.条件④在解答中毫无用处, 相反, 若令条件④参与其中, 则可证得ABAC.因此, 条件④多余且与其他条件不相容.

只要认真对待, 不仅上述各题的错误容易发现, 就是如本刊2010年11期上“抽象函数试题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中例2那样, 其错误比较隐蔽的问题, 也只需在条件f (xy) =f (x) +5f (xy) 中, 对x, y的取值多检验几次, 对这两个元多变换几次, 即不难发现所给函数只能是f (x) =0 (x>0) .因而条件f (9) =8多余且与f (xy) =f (x) +5f (xy) (y1) 不相容.

遗憾的是:命题者不能如巫老师和他的学生们那样认真, 也没有如许、翁二位老师所希望的那样慎重, 把一道道错题放入试卷、复习资料, 甚至在刊物上发表.而一些编审们又忽视对题目对错的审核, 用试卷、资料的教师又只负责将这些试卷、资料交给学生, 督促完成考试或练习, 不管别的, 至使这些病错题年复一年的流传下来.特别是当这些病错题进入地、市级及其以上级别的试卷后, 相互转印、流传的速度就更快, 范围更广.如例3就是某市某区1989年高考模拟试题.至今仍在全国范围内流传;而例2就与该市另一区2000年下述高考模拟题如“一母所生”!

例4f (x) 是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 且满足f (x+2) =-1f (x) , 当2≤x≤3时, f (x) =x, 则f (5.5) 等于 ( )

(A) 5.5 (B) 2.5

(C) -2.5 (D) -5.5

同例2, 既得f (1) =-1f (3) =-13, 又得f (1) =f (-1) =f (-1+4) =f (3) =3.这也是一道条件互不相容的题.这里2≤x≤3时, f (x) =x中, x=3多余且与其他条件不相容.

这两题至今同时流传.较易发现问题的错题如此, 错误更为隐蔽的问题就更是如此了!我们仅收集到的条件不相容的病错题就达数十道, 特别是三角条件不相容的病错题就有二十余道.为什么有的病错题长期无人或只是少数人发现, 有的病错题虽经人发现并在刊物上辩析, 但至今仍在流传?其因何在?统而言之:当前在教育战线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的浮燥作风使然!分而言之, 一是当前统考风胜行, 期中、期末统考, 甚至月考也用统一试卷, 高考模拟、毕业会考统考、调研统考、省、市教科单位每年要编写各年级试卷数十套, 还要编写“配套练习”、“假期作业”等等, 加上其他任务, 教研人员往往是穷于应付, 命题时只能东拼西凑, 草草完卷, 很少有命题者个人深思熟虑的自编题出现, 有人曾对某市一次“中考卷”分析, 发现90%以上的题目是全国各地前一年“中考试卷”的原题, 即使原题错了, 也照抄照搬;二是当前大兴用资料之风, 各科教师为了把学生的精力转移到本科上来, 都是将多种资料发给学生, 令其“练习”.而各种资料的质量, 优质者甚少, 大多数为草台班底匆忙编成, 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今天, 这是不争的事实.曾有报道称:某省几个农民临时约请几位教师编写的资料竟行销全国.这样的资料, 只能是错误百出, 更为严重的是我们曾提到过的, 当今在教育战线上的“教而不研, 困而不学”的风气十分普遍.成天忙碌于督促学生学习、学习、再学习, 自己却不学习, 不少人已逐步失去了较强的辩错能力, 而多数人即使有较强的辩错能力, 也发现不了资料上的错误.因为他们不想, 也没有时间对大量资料作深入的研读, 不少人将资料上的题布置给学生后只检查学生是否完成, 并不批阅 (有的老师甚至将这样的检查也交给家长, 或学生互查) , 即使一眼就能看出的错误, 也不可能发现.而学生又被大量的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 大多变成了“解题机器”, 也不可能发现错误. 由此种种, 大量出现病错题并经久流传已属必然.

数学科学伴随错误与反思而发展完善, 即使是最好的数学教辅资料乃至数学教材, 内中出现病错题都在所难免, 何况是当前大量劣质教辅资料仍在泛滥呢!出现病错题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我们不加选择的滥用资料, 而在交给学生前不能发现内中的错误, 或对其错误视而不见, 不加辩析的将错误信息提供给学生, 造成负面影响而不察.我们认为, 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数学教学工作者, 一定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对教材的挖掘上, 应对课本上的概念、定理、例习题认真深入的探讨.例如对课本例习题可采用优化题设、强化结论、代换变形、章内推广、跨章移植、多解串珠等办法使之推陈出新, 让它们在巩固“双基”, 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发散思维能力, 以及训练学生洞察、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发挥尽其可能的作用, 尽量少用题集类的资料 (非毕业班最好不用课外习题集, 可据学情自编补充习题) , 减少考试次数, 必要的测试, 试卷还是根据学情自编为好.选用课外题集等资料一定要慎重再慎重.选定后, 对于内中的例、习题, 自己应先于学生做一遍, 以确定内中是否有什么问题, 题、例对自己所带学生是否适用, 对于错误问题或不适用题, 则先作初步处理, 布置给学生后, 应认真批阅, 对学生的解答错误定期处理, 一旦发现典型错误或题目本身的问题, 一定要组织学生讨论;对具有探索价值的错例、错解, 可组织成研究性学习的材料, 引导学生作深入的探讨, 这样变废为宝, 让错例、错解在训练学生各种能力方面发挥作用.据我们所知, 当前不少老师, 特别是新课改走在前列一些省份的老师, 正是这样做的, 他们在抵制和克服教育战线的急功近利的浮燥风气方面正在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我们相信, 随着这支队伍的发展和壮大, 那种滥印、滥用资料的现象会得到有效抑制, 错题、错解在资料上的出现频率也会大大减少, 出现的问题也会被及时发现, 并令其在教育学生中发挥作用.当然, 克服当前急功近利的浮燥风气的问题, 单靠教师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 社会、政府, 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当前, 这方面的突出问题, 恐怕不用一定的法律手段是难以解决的.

诘问,回应生命的教育自觉 篇8

———题记

一日傍晚步行回家, 看到两个大约六七岁的孩子将绳索系起来套在树杈上荡秋千。他们一个坐在“秋千”上笑得前仰后合, 一个在后面用力地推。随着“秋千”阵阵剧烈的摆动, 这棵行道树发出“吱吱呀呀”的响声, 整个树冠也随之摇晃起来———这是一棵刚栽上不久的小树。一边是天真烂漫的孩子, 他们也许在为自己的创意而欢腾雀跃;一边是苦不堪言的小树, 若不及时施救, 很可能会为这两个孩子一时的快乐付出生命的代价。无疑, 我得制止这样的玩耍。

想了一下, 我若无其事地走过去, 把耳朵轻轻地贴在树干上, 一秒, 两秒……我在耐心地“倾听”。两个孩子见状, 停止了玩耍, 好奇, 而且疑惑。一个孩子怯怯地问:“叔叔, 你在干嘛?”我说:“我在听树说话, 这棵小树告诉我它被绳索勒得很疼呢, 我听到了它哭泣的声音。”两个孩子更加疑惑, 也跑过来将耳朵贴在树干上听, 好一会儿, 才自言自语:“没有啊。”忽然间他们像是悟出了什么, 互相对望了一下, 看看我, 然后拽下绳索一溜烟儿跑了。

望着孩子渐渐消失的身影, 我想, 教育者在道义上被社会寄予了无穷的希望, 无论何时何地, 都不能忘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而且, 教育儿童的时候, 应该用自然的方式介入, 没有恐吓, 没有强制, 甚至不需要灌输道理。教育, 首先要让孩子感受到教育者人性的美好, 要让自己受教育的过程成为人生美好回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想起这个温暖的故事, 常常为这两个幼小生命的瞬间敞亮而感怀不已。

把这个故事讲给老师们听, 他们也非常认同我的教育机智。可是, 当我把它讲给学生们听的时候, 始料未及的一幕发生了——

大多数人听完故事掌声雷动, 只有一个学生没有鼓掌, 而且, 还嘀咕了一句什么。无意中我注意到了这一个细节, 就让他说说有什么见解。这个学生出奇地大方, 他说:“老师, 你怎么就不认为当时那两个孩子是被你吓跑的?你想, 天马上就要黑了, 你作为一个陌生人, 还说树里有哭泣的声音, 这是不是够可怕的呀?”

一语惊醒梦中人。是啊, 教育作为价值引导的工作, 总是被教育者赋予了带有理想色彩的善良的期待, 但是现实却是很具体的, 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那两个孩子固然有可能通过角色换位, 移情体验理解了我的意图, 但是, 毕竟也有合适而充分的理由说明孩子是带着疑惧和不解的心态离去的。如果是那样的话, 我成全了一棵小树, 却伤害了两个孩子:他们以后还能像这一次一样快乐吗?他们还会在傍晚时分出门玩耍吗?他们还敢和陌生人说话吗……也许, 我当时可以和他们先攀谈一下再引导他们;也许, 我当时可以帮助他们找一找别的“荡秋千”的办法。

这是一个不期而遇的教育场景。也许, 任何人永远都找不出一个最好的、最标准的方案来解决这个“看似平常却奇崛”的问题。给我带来强烈震动的, 是我自以为找到了一个貌似合理的答案, 而停止了对问题、对孩子持续的思考和关注。活生生的生命, 所能带给教育者的, 永远是无限的体会人性、体会成长的空间, 它拒斥一切一蹴而就的果断和强力, 它需要永无止境的教育者的教养与耐心。

老师们对我的认同缘于教育学角度的合理性, 而这位学生的质疑却基于生命的丰富性和差异性。教育, “始终指向一个个永无重复、永难穷尽的生命个体, 始终以成全每一个健全和富有个性的人为自己最根本的目的” (张文质语) 。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多一点想像力, 多一点创造力, 再多一点热情。上述案例 (包括所有教育案例) 的解决途径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 而且每一种策略其实都可能带来并不确定的多种结果。在任何情况下, 教育都不可能完美, 但是教育者可以推测哪一种结果是完美的, 然后沉浸在这种信念的追求中, 通过实践不停地重构“心灵经验”, 提炼属于自己的教育艺术。

教育, 不是一锤子买卖, 它需要不断深入的诘问与反思。正是通过一次次诘问, 一次次实践, 一次次反思, 教育者的心灵经验才逐步丰富起来、成长起来。教育, 没有悲天悯人、时刻对孩子惺惺相惜的体悟, 是很难做好的。比如, 一位无论多么优秀的教师, 在关注自己教学合理性的同时, 都不应该忘记自己的“合理”所指向的可能仅仅是部分学生, 而对另外一部分学生却可能是“残酷”的和“不人道”的。这样, 面对一个个独特的学生, 他才不会固执地用一种声音淹没另一种声音, 他才不会千方百计地剥夺学生的话语权。他会时常要求自己作出这样的回答:“这样做对这个孩子合适吗?”“还可以怎么做?”“现在我该做什么?”每一个案例, 都让教育者产生无穷的想象, 都给教育者提供了万紫千红的实践场景。诘问, 让教育者时时保持着雪落无声的觉醒状态, 这是修正自己教育行为使之不断臻于至境的前提。用贴近生命的方式去理解教育“之难”, 教育者在诘问自己的时候就多了几分理性的气息和清晰的“能见度”, 他会始终像牛顿一样认为“自己就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儿, 偶尔拾到一颗美丽的贝壳”, 他的成熟永远表现为他的谦抑、他的内心的明敏和理智的好奇心。从某种程度上说, 不是我们 (教师) 给生命以教育, 而是生命给我们 (师生) 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启迪和自觉思考———教育者也将因为自己的生命实践而不断地确认自己工作的意义, 确认自己存在的价值, 从而不断地获得生命本身的丰富感、满足感和成就感。

自我诘问, 扪心自审, 是教育者净化心灵、塑造人格、自我扬弃的过程, 是一种“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的高尚的教育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位专业化程度很高的教师必然是一个善于和习惯于自我诘问的人, 他们因生命的考验和诘问而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可以说, “自我诘问是教师最美的表情之一”, 它是成长的标志, 也是成长的过程和结果。自我诘问, 然后去肯定心灵所感知的一切。再度遇到类似上述案例, 孩子远去的背影将在我的心中留下一个问号, 而不是一个句号。孩子世界的神秘性和不可知性是教育的大美, 教育者当满怀敬畏之心, 用热情, 用虔诚, 且行且问, 慢慢接近自己梦中的香格里拉。

三秒钟内有回应 篇9

6岁那年,杰夫对自己依然睡在婴儿床中十分反感,对母亲大发脾气,要求母亲给他买一张大床。母亲说他睡觉不老实,这样睡安全。他为此把一个玩具狠狠地砸向母亲。继父笑着对他说:“脾气大远没有本事大更受人尊重。”继父给他找来一个扳手,鼓励他把婴儿床拆掉。他真的把婴儿床拆掉了,并在继父的帮助下,重新搭建了一张床。他兴奋无比。

继父的这句话深深地影响了杰夫,他开始改变自己。整个学生时期,他经历无数次挫折和苦难,都平和地面对,不仅获得了美国高中毕业生的最高荣誉“美国优秀学生奖学金”,还被认为是商界奇才。

大学毕业后,杰夫创办了一家网络书店。这一年,他同时招聘数位高管,并承诺高薪,唯一的要求是,他希望顾客的要求能在三秒钟内得到回应。几天后,一位高管邀请他参加会议,原来,这些新任高管认为三秒钟内回应顾客实在难以实现,并集体在会场上向他发脾气,扬言若不改变这一过分的要求,所有人将辞职。杰夫笑着回应说:“你们马上到人事部办理离职,希望你们工作顺利,送你们一句话:脾气不要大于本事。”

杰夫重新网罗人才,并亲自带领大家没日没夜地做技术研发,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战略是对的,只有比传统书店服务更便捷、书目更全,网络书店才能有未来。半年后,他实现了顾客网上购书三秒钟之内有回应的想法。书店飞速发展。

这个网上书店就是现在的亚马逊,目前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电子商务网站之一。而杰夫·贝佐斯也高居世界富豪榜前列。他的员工都把“脾气不要大于本事”作为人生信条,这也是亚马逊成功的秘诀。

凡客的回应 篇10

我们今年在原材料、加工工艺以及出入库质量检测方面都做了大量的改进,这也使得我们的产品在销售过程当中获得了更多的溢价能力。

通过组织结构调整、拆分事业部、回归产品本质、优化供应链、培养领导干部等几个方面变革后的凡客更像是一家服装品牌公司。

凡客在今年逐步完成供应链的优化,入库效率提高50%,两重质检变三重质检,加强了原材料把控,指定原材料供应商,供应商评级实施,淘汰进行时,以及质量检测,品控从源头抓起。

质检中心和数据中心的成立,一个确保产品质量,一个确保整体运营更有条理计划。凡客经过5年发展,逐步朝大公司的规范化、制度化发展。

无往不胜的凡客在遭遇去年的危机之后,痛定思痛,回归本质,强抓品质提升。

陈年说,2011年告诉了我,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或者说我暂时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我应该把我们现在做的成熟的品牌进一步的深化,来做好,品质上、款式上做得更加好,而不是说急于扩张更多的品类。

2012年,跟团队说的原则首先是品质,我们提出来的第一个词叫做品质,品质之后才是增长。就是我们意识到很多的产品可以做得更好,但是因为我们2010年和2011年整个公司是倾向于喜新厌旧,所以有些产品大家做不好,比如说有些环节也会失控。摆在第一位的问题是我们的品质,我们的增长,我们如何控制风险。品类不进行扩张,所以这个增长是从品质来,跟价格不是有关,而是说因为品质的提高,让用户更加认可凡客诚品,因为品质的提高,来降低我们的退换货比例,因为品质的提高,让用户更多的二次购物,而且当口碑传播的时候品质是关键。

关于价格战

凡客不会加入价格战。举例6·18价格战,在整个事件中凡客完全置身事外,恰恰显示了凡客模式的独特性,能让大家清楚地看到,凡客模式的独特性。没有今年,无法凸显凡客的独特。我们不参与价格战,我们不会被迫参与这样惨烈的竞争,我们没有竞争对手,我们和其他的企业不一样。我们不仅仅是电商,我们有自己的产品,自己的品牌,我们是品牌公司。譬如说,一盒烟,传统渠道卖90元,京东或许卖85元,这样当当想要卖83元,下面还有卓越、苏宁易购。电子商务客户转移成本太低,必然导致价格战的恶循环。这是他们的困境。对于凡客来说,商品的定价权在我们这里,这是凡客的优势。此外,凡客毛利40%,平台级电子商务毛利偏低只有5%左右,也就是说,他们需要至少6倍于凡客的销售才能达到我们的毛利水平。

我们走的是人民时尚路线,平民化价格。我们叫做高性价比。你在同等价位,同等品质,你提供的是最好的价格。你比如说T恤,在郴州的生产线上,这边是优衣库,再那边是阿迪,这样的生产线出来的东西我们卖29(元),帆布鞋卖59(元)。你做的好看,品质用户可以接受,我只看见我的二次购买越来越高,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2012年的凡客,摆在第一位的问题是品质、增长以及如何控制风险。品质之后才是增长,增长是从品质来,而不是价格。因为品质的提高,让用户更加认可凡客诚品,降低退换货比例,让用户更多二次购物。因为口碑传播的时候,品质是关键。今年凡客将深耕细作,提升品质,继续提供最高性价比的产品。

关于定位

凡客首先是一家品牌公司,其次是一家资源整合公司,再次是一家服务公司,最后是一家IT公司。

关于试错

2010年以后,传统品牌就不能够给凡客提供更多参考了,凡客打破了所有传统品牌的成长曲线,剩下的,只能是凡客自己试错。对于试错的代价,陈年称,控制在营业额的5%以内都是可以接受的。

凡客的优势

第一点是无限时尚选择,你比如说我们从衬衫开始,像传统渠道不可能在这么短期里产生这么多设计,这也是因为互联网,我们跟很多设计师合作,这是传统品牌做不到的,所以叫无限时尚选择。

第二点,我们叫做高性价比。你在同等价位,同等品质,你提供最好的价格。

第三点,才是整个服务体系,叫IT系统也好,渠道体系,运营体系,比如风达是跑在外面的,他们的服务态度是我们内部体系最后的体现,比如速度、态度,都是我们内部体系的体现。所有的互联网做零售的公司,只有凡客诚品的电话是挂在最醒目的地方,大家都是把电话藏起来的。

浙江联通回应“随意打”被叫停 篇11

浙江联通从今年3月20日开始推出“2G用户随意打”活动, 除了预付费用户, 其他用户只需缴纳月费3元, 本地拨打浙江联通固话和手机用户免费。此举在浙江11地市全面推广, 各地市可在此基础上推出适合地市的优惠套餐。

对于推出“随意打”的初衷, 于英涛认为, 是”面对竞争对手大面积的V网封锁, 渠道双禁, 收卡换卡, 大幅度提升佣金导致产品包价格倒挂这种恶劣的环境“, 是竞争的必然结果。

不过, 该套餐既出, 浙江通信管理局已于3月31日发函浙江联通, 提出两点要求:一是马上停止“随意打”的相关宣传及营销;二是要求浙江联通于4月6日前上报办理的用户数等情况。

浙江通信管局的叫停通知在微博上也引发了大讨论。今日于英涛在微博上表示, “我们确实收到了通管局的叫停通知, 我们一直在与通管局汇报沟通, 阐述我们遇到的竞争现状和推出网内包月套餐的原因, 请大家一定要相信政府部门的权威和公正, 我坚信通管局一定会做出公平的裁决。我也想跟大家说, 随意打目前没有停, 但我们随时准备停, 只要友商无处不在的V网停!”

上一篇:音乐欣赏多媒体课件下一篇:经典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