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查机制

2024-05-17

排查机制(共6篇)

排查机制 篇1

隐患排查治理是安全生产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也是超前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有效手段。近年来, 山东省莱州市紧紧围绕“查改控隐患、防堵减事故”目标, 把隐患排查治理贯穿安全生产工作始终, 作为推动全市安全生产工作的主抓手、主载体、主动力, 健全完善机制, 强化工作措施, 落实工作责任, 坚持不懈推进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不断改善安全生产状况, 提升事故预防能力, 全市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8年实现“双下降”, 安全生产形势保持持续稳定。

强化监督检查 坚持从严排查隐患

牢固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预防理念, 针对各个时期、各个行业特点, 持续深入开展了隐患排查治理活动。

全市全面排查

采取“企业自查自纠、镇街全面排查、部门执法巡查”相结合的方式,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要求, 对各行业领域进行拉网式检查, 做到横到边、纵到底, 不留盲区、不留死角, 实现了隐患排查全覆盖。针对工矿商贸行业企业特点, 重点开展了以“查制度执行、查现场管理、查事故隐患、查责任落实、查教育培训、查职业卫生、查应急能力”为主要内容的“七查”活动, 督促指导企业加强安全管理, 及时治理纠正各类违规违章行为。严格落实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度, 实行“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 逐级建立并落实从市级分管领导到监管部门和镇街分管领导、从企业主要负责人到每个从业人员的隐患排查治理和监控责任, 并建立完善了隐患排查治理基础档案, 确保了排查不走过场、治理不搞形式。

专家诊断检查

充分发挥专家在安全生产隐患排查中的重要作用, 依托辖区大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特有的人才和技术优势, 抽调优秀专业技术人员, 成立了矿山、危险化学品和工商贸3个专家组, 集中开展专家查隐患活动。对重点企业安全生产状况进行“诊断式”检查, 对安全隐患进行专家“会诊”, 帮助指导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 提高了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的专业化水平。

重点时期巡查

严格落实属地管理和行业监管职责, 将全市所有行业领域分类划分, 组成了25个安全生产专业领导小组, 将隐患排查治理责任明确到了分管市级领导、责任部门和配合参与单位。每逢“两节两会”、夏季汛期、“十一”国庆等安全生产的敏感期、关键期, 组织各专业领导小组, 由市级领导带队, 对监管职责范围内的行业领域进行专业检查, 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各种场所、各个部位、各个环节进行反复排查, 对发现的隐患能整改的, 坚持当场整改、当天整改。整改难度较大的, 全部登记建档、限期整改, 并做到责任单位、责任人员、整改时限、整改资金、应急救援和监控措施“六落实”。

强化治理措施 坚持从快整改隐患

隐患是滋生事故的土壤和温床, 隐患不除, 事故难绝。为切实抓好重点隐患的治理、监控和整改, 莱州市建立健全了“四个机制”, 强力推进各类隐患整改工作, 确保了隐患按期整改到位。

责任落实机制

定期调度分析、整理汇总全市各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情况, 对确定的较大隐患进行梳理分类。对每处隐患所涉及的责任单位、工作任务、整改时限及分管市级领导逐一进行细化分解。采取召开会议、印发文件等形式提出整改要求, 把隐患整改责任落实到了每名分管市级领导和每个具体单位。对可能造成伤亡大、损失大、社会影响大的重大事故隐患, 提交市政府挂牌督办, 并由市长签发《重大事故隐患整改指令书》, 责令相关单位限期整改。实践证明, 这一做法措施硬、力度大、效果好。近年来, 利用这一手段, 莱州市先后对非法尾矿库排放点、危化品加工企业安全条件不达标、海上非法采运砂石、油气输送管道非法占压等一批重点隐患进行了挂牌治理, 均取得良好成效。

资金投入机制

充分发挥全市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引导作用, 带动镇街政府和有关部门、企业加大对重点隐患治理的资金投入, 为隐患治理工作提供了充足资金保障。近年来, 累计投入专项资金2 300万元, 先后扶持治理了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渔业生产等重点行业领域和危及公共安全以及人员密集场所的隐患治理项目, 彻底治理了一批严重影响安全生产的事故隐患, 有效杜绝了较大以上事故发生。

动态管理机制

加强隐患整改期间的动态监控, 组织相关部门加大执法力度, 不间断地对隐患部位进行监督检查, 分析隐患危害, 制定落实整改措施和监控措施。同时, 加强隐患整改情况跟踪调度, 定期在全市通报隐患整改进展情况, 加快了隐患整改进度, 确保了隐患整改效果。

验收销号机制

对重点隐患建立“一患一档”台账, 包括隐患整改表、监督检查记录、隐患图片资料、整改方案、相关会议记录、督查记录、验收合格意见等资料, 对每处隐患整改过程进行全面记录。整改一处, 验收一处, 销号一处, 实行“排查、整改、验收、销号”规范化管理。近年来, 莱州市整改消除了一大批隐患, 及时堵塞了漏洞, 其中整改消除重点隐患176处, 有效杜绝了较大以上事故发生, 促进了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强化制度保障 坚持从实防控隐患

建章立制堵隐患

在全市规范建立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重大安全隐患挂牌督办制度、安全生产专家组工作制度、安全生产有奖举报制度等规章制度, 促进了隐患排查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 确保了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同时, 强化源头监管, 严格执行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和产业政策, 严格市场准入;加强建设项目审批管理, 认真落实“三同时”制度, 从源头上杜绝了安全隐患。

重点监控查隐患

严格落实重大危险源分级监控制度, 完善了25处重大危险源管理库, 建立了市镇村企四级监控网络, 做到了分级管理、措施到位。对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海上运输、渔业生产、消防、民用爆炸物品、冶金、特种设备、液化气和钢瓶、农机、石材加工和废旧塑料加工等15个行业领域实行重点监控, 持续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坚持重点时期派驻安全督导员制度, 强化了重点部位管控力度。为及时查改隐患, 加大宣传力度, 畅通12350举报电话, 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进行监控, 累计查处群众举报120多起, 有效提升了隐患治理效率。

严格考核除隐患

将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纳入年度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考核, 并加大考核权重和考核力度。对存在隐患排查治理不落实、重大隐患不上报、以及上级督办隐患久拖未改等问题的单位, 在年终考核时予以加重扣分;对因隐患排查治理不深入、不彻底, 引发安全事故的, 依法依规从严追究责任。

排查机制 篇2

今年以来,我局把进一步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作为维稳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从四个方面入手健全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使原有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更加完善和科学。

(一)健全责任机制。坚持属地管理的原则,强化矛盾纠纷发生地的责任,并进一步明确各单位“一把手”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同时建立部门责任追究制度,对作风扎实、能力出众、成绩显著的给予通报表扬和奖励,对责任心差,作风浮夸、应付了事的及时撤换。

(二)健全层级管理机制。即由乡镇农经站负责调处乡镇疑难和村调委会久拖不决的纠纷,防范调解机制。

(三)健全运作机制。一是继续坚持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例会制度。二是建立信息、排查、回访等预防机制,坚持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预防上,变事后处理为事前化解,变被动调处为主动预防。

排查机制 篇3

关键词:健全,火灾隐患,排查机制,建设

一、当前时期火灾隐患排查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 消防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

消防工作不仅仅是消防部门的事情, 还需要地方政府协调各部门共同努力、配合, 才能有效地降低火灾隐患发生的概率, 有些部门对消防工作的态度比较消极, 更有甚者认为这是额外增加了部门的工作量, 存在逆反的心理, 于是消防部门的工作量相对就会加大, 但由于人员编制有限, 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消防安全隐患排查的整治工作效果不够明显。

(二) 安全意识教育尚未深入民心

部分单位的消防负责人不能做到对自身单位的消防安全隐患自查自纠, 责任心不强, 被消防工作人员指出来的安全隐患不能及时整改, 或者屡改屡犯。且部分单位认为消防防灭火设备增加了单位经费投入, 所以刻意地去删减消防防灭火设备, 导致火灾隐患的发生, 也给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带来了阻力。

(三) 消防编制导致火灾隐患排查不彻底

消防警力不足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事情, 虽然消防监管的单位数量越来越多, 但消防工作人员的数量却没有得到改善, 从而造成了矛盾压力与日俱增。且部分消防工作人员对辖区内建筑环境不熟悉, 火灾隐患无法彻底排查, 使得辖区单位的消防工作漏管、失控。由于消防工作人员经常身兼数职, 审核、火调、验收、核查等等, 造成了部分消防工作人员超量、超负荷的工作, 使得消防工作的效率低下。

二、火灾隐患排查的工作思路

(一) 从根本上排查火灾隐患

现代建筑之所以存在火灾隐患, 很大原因是因为建筑在建设或者设计之初就不符合相关的法律规定, 或者刻意地规避了相关的规定。要想从根本上遏制火灾的发生, 就必须从源头出发, 对现行的建筑设计进行严格的审查、核实, 并对已经建成的建筑进行消防验收, 从根本上铲除违法建筑的生存土壤。

(二) 严格执法, 落实火灾隐患查处机制

消防工作人员, 对辖区内的重点单位要做好日常的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 建立完善的巡查制度, 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对重点单位内的火灾隐患进行全面的排查, 对于已建成的建筑中乱搭乱建、私拉电线、占用消防通道等现象, 要严格查处, 不徇私情。还要扩宽群众监督举报的渠道, 落实消防安全举报责任制度, 广泛接受社会群众的监督, 确保火灾隐患得到有效的排查和整治。

(三) 加强消防相关法律的体系建设

消防执法要严格执法、文明执法, 并建立健全相关的消防法律, 这将会对建筑内的火灾隐患排查机制建设有强大的推动作用。消防工作必须坚持法制的道路, 要彻底整治和排查火灾隐患, 需要有健全的消防法律法规来引导、制约, 切实加快对《消防法》的修订, 对火灾隐患排查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地方政府和各部门也应当出台与之配套的地方性消防法律、法规, 使消防部门及社会单位的消防责任以法律的形式得到明确的体现。

三、如何健全火灾隐患排查机制建设

(一) 明确消防安全责任

健全火灾隐患排查机制建设, 要以政府为主导, 明确分工, 通过政府下发相关文件, 协调各部门落实消防工作责任, 并同各级部门的负责人协商, 细化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的工作细节和方案内容。政府各部门要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 监督落实消防安全检查工作的具体内容, 通过通报、通知等方式, 对消防安全工作落实不到位的部门给予“惩罚”, 才能落实消防安全责任, 保证火灾隐患排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 强化联合监督执法力度

要推动部门开展系统、行业内部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 提高所辖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能力, 建立完善联合监管机制。建设、规划、房管、工商、消防等部门要建立建设工程消防监督联合管理制度, 完善信息沟通协调机制, 从源头上严把建设工程消防行政许可关;安监、工商、文化、治安、消防、电力等部门要建立消防安全联合执法制度, 组织开展联合检查, 对排查出火灾隐患的单位应以联合执法的形式给予严厉整治。

(三) 提高隐患自查自改能力

社会单位仍然是火灾隐患排查工作的主战场, 降低火灾隐患的威胁, 不仅仅要依靠消防工作人员的监督检查工作, 更要靠社会单位的消防负责人的安全意识和消防责任, 通过开展多单位的员工培训尤其是对消防安全负责人的培训, 指派专人跟踪指导, 督导检查, 树立典型, 全面推广经验、做法的方式, 推动各单位落实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消防设置检查档案, 开展定期的消防设备巡检制度, 才能全面提高社会单位的火灾隐患自查自改能力。

(四) 发挥全民监督管理能力

要营造火灾隐患排查整治的浓厚氛围。利用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等新闻媒介开辟专栏, 定期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发布火灾隐患排查整治的时间、内容、措施, 营造浓厚的围剿火灾隐患的氛围, 通过舆论监督引导督促单位自觉把消防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努力提高民众消防安全意识和逃生自救能力。

参考文献

[1]代兴举.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传播, 2014, (05) .

[2]冯发勇.浅谈火灾隐患成因和整改对策[J].江西化工, 2013, (01) .

[3]陈钧君.浅谈重大火灾隐患整改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S1) .

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工作机制 篇4

生产经营部 [2016] 4号

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工作机制

公司各部门及项目部:

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是企业的一项长效机制,是进行企业风险防控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实现企业本质安全建设的基础。为了坚实有效的推进这项工作,使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常态化,特制定本制度。

附件1: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工作机制

湖南新桥电力有限公司 2016年4月25日

-1-为了建立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 任,加强隐患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事故事件,保证电网、设备和人身安全,依据国家安监总局《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电监会《关于加强电力设备(设施)安全隐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公司《安全生产令》等安全生产有关规章制度,制定本制度。公司系统发电、输变配电、供用电、调度及检修试验等各生产经营行为均应执行本制度。

一、隐患排查治理的管理

要牢固树立“隐患险于明火,事故源于隐患”的理念,充分发挥标准制度和机制效能,强化风险预控,全面推行安全风险管理,注重运用技术手段和信息化手段,增强危险源监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实效。各基层单位负责人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的要求组织安全生产,按照公司安全生产的相关标准、制度认真做好设备的运行维护、电网的调度控制和基建工程的文明施工。严禁在安全生产条件不具备、安全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下组织生产,严禁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严禁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把安全生产作为公司的生命线。生产经营部是隐患排查治理的监督检查及归口管理部门;公司各所属基层单位是隐患排查的指导监督主体,负责本单位管辖范围内设备、电网、作业等隐患排查,并组织、指导和督促下级单位开展隐患的排查治理。各发电、输变配电、供用电、调度及检修试验分管负责人是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管理主体,是电网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责任主体,应加强对下级单位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管理、督促和指导。

二、隐患排查治理的管理及要求

1、要按照设备、电网及二次系统隐患排查标准,利用在线监测、局放试验、红外、紫外、超声波、超高频、地电波等技术手段,认真开展各类隐患的排查工作,并对排查出的隐患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有效防止因设备、电网及二次系统隐患引发的各类事故和电力安全事件。

2、要高度重视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保证隐患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实现各类隐患的检查发现、风险评估、分类评级、重点监控、治理改进各环节的闭环管理。

3、要保证隐患排查治理所需的资金,建立资金使用专项制度。

4、一般隐患,由各基层单位及相关人员组织整改;重大隐患,由公司生产经营部或由其委托单位组织制定并实施隐患治理方案。各基层单位应结合日常运行维护、设备预试定检、事故事件暴露的隐患和公司组织的专项检查,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排查本单位的隐患。对排查出的隐患,按照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隐患信息档案,并按照职责分工落实治理。

5、应当建立隐患报告奖励制度,鼓励、发动职工发现和排除隐患。对发现、排除隐患有功人员,应当给予物质奖励和表彰。各级单位应当按月度和对本单位隐患排查及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各基层单位应每月向公司生产经营部门汇报隐患排查情况。重大隐患,除按上述要求报送外,还应及时向上级单位报告。

6、各基层单位在隐患治理过程中,应做好风险分析和安全措施,防止发生次生的事故事件。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设臵警戒标志,暂时停止作业或施工;对暂时难以停止作业或施工的相关作业现场、施工现场和运行设备,应当加强现场监视和设备特维,防止事故事件发生。

7、各基层单位应当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对于因自然灾害可能导致事故事件灾难的隐患,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电力行业的要求排查治理,采取可靠的预防措施,制定应急预案。在接到有关自然灾害预报时,应当及时向所辖区域发出预警通知;发生自然灾害可能危及生产经营单位和人员安全的情况时,应当采取撤离人员、停止作业、加强监测等安全措施,并及时向上级部门和当地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

8、公司或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挂牌督办的重大隐患,治理工作结束后,各基层单位应当组织技术人员和专家对重大隐患的治理情况进行评估,并将治理情况报公司或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必要时公司将组织技术人员或专家进行评估。

三、隐患排查治理的监督及问责

各基层单位应定期组织对各单位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加强对重要设备、厂站和重点工程隐患排查治理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隐患,应立即下达整改通知书,并建立信息管理台账。公司生产经营部对公司系统内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各基层单位对挂牌督办的重大隐患每月至少进行一次现场督查,直至重大隐患整改完毕,并对可能引发三级及以上事件的隐患进行监督。各基层单位应加强对本单位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并会同有关主要责任人按计划和整改方案及时对隐患进行治理。对隐患整改不力的单位和个人,应及时约谈该单位相关负责人。各级单位及其负责人未履行隐患排查治理职责,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事件的,依照相关规定和各基层单位的问责办法进行严肃问责。

各基层单位违反本细则,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司生产经营部门给予警告,必要时会同相关部门组织责任单位负责人“说清楚”:

(一)未按公司相关要求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的;

(二)未按规定上报隐患排查治理统计分析情况的;

(三)未制定隐患治理方案的;

(四)重大隐患不报或者未及时报告的;

(五)对隐患治理不力或未按计划开展治理的;

(六)各基层单位范围内因隐患排查治理不及时或防范措施不落实导致各基层单位范围内发生重复性事故事件的。

(七)各基层单位因隐患排查治理不及时或防范措施不落实导致本单位发生重复性事故事件的,应提级问责,并依据情况严重程度采取必要断然措施。

第五章 附则

排查机制 篇5

施杰介绍说, 中国尘肺病新发病例大部分为农民工, 而用工企业往往为中小型私人企业或者个体工商户。为节省生产成本, 他们往往不为接尘作业工人提供必要的防尘设备和用具。同时由于用工不规范和行政部门的监管不力, 用工企业往往未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 也未购买工伤保险, 尘肺病患者发病后无法通过工伤保险得到医疗救助。

此外, 由于尘肺病从致病到发病一般有5~20年的潜伏期, 用工企业在此期间可能已经破产关闭, 尘肺病患者发病后无法找到原用工企业承担相应责任, 导致尘肺病患者难以获得基本的治疗和救助, 其家庭生活也随之陷入绝境。由于尘肺病防治法律制度的滞后, 以及尘肺病救助体系的缺失, 当农民工患者无法获得工伤保险救治, 又无法找到承担责任的用工企业或雇主时, 往往只能通过集体上访等寻求救助, 从而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隐患。

排查机制 篇6

日前,国务院安委办下发《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将构建双重预防机制摆上重要议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部署。要紧紧围绕遏制重特大事故,突出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重点环节和重要岗位,抓住辨识管控重大风险、排查治理重大隐患两个关键,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深化安全专项整治,推动各项标准、制度和措施落实到位。

《意见》强调,企业要对辨识出的安全风险进行分类梳理,对不同类别的安全风险,采用相应的风险评估方法确定安全风险等级,安全风险评估过程要突出遏制重特大事故,高度关注暴露人群,聚焦重大危险源、劳动密集型场所、高危作业工序和受影响的人群规模,重大安全风险应填写清单、汇总造册,并从组织、制度、技术、应急等方面对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管控,要在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分别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制作安全风险告知卡。

《意见》要求,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协调有关部门制定完善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通用标准,按照通用标准规范,分行业制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制度规范,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有关标准规范组织企业开展对标活动,进一步完善内部安全防控体系,推动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加强对企业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督促检查,把建立双重预防机制工作情况纳入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内容。

上一篇:天文科学课程下一篇:制造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