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机制

2024-05-10

校友机制(共3篇)

校友机制 篇1

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校办学的主要目标之一。相比较而言, 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高校主要培养理论型人才, 高职类院校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 而应用型高校主要培养的是介于前两类院校之间的应用型人才。[1]高校的办学类型不同, 人才培养目标相异, 随之开展的相关工作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这其中就包括校友工作。

随着高等教育由政府包揽办学向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积极参与、各方联合办学的转变, 高校越来越重视社会资源的作用。挖掘校友资源、开展校友工作已成为当前高校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 校友工作只有通过机制建设和创新, 才能推进程序、规则的有机联系和有效运转。应用型高校校友工作机制创新, 应紧紧围绕自身办学类型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务实地向前推进, 以充分整合校友资源, 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因此, 应用型高校校友工作机制创新需要着力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校友工作协调机制创新

校友工作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 需要学校各部门的统筹协调。加强校友工作协调机制创新, 是做好校友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校友组织体系的搭建十分关键。目前, 多数高校设立了校友专职机构, 这为开展校友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当然,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 学校还应建立起领导班子重视、分管领导主抓、校友专职机构具体指导协调、各院系具体实施、有关部门参与其中的学校与院系两级校友工作体制, 形成“学校领导—专职工作部门—各院系、相关部门—教职工、学生社团”的校友工作网络。需要强调的是, 应用型高校成立诸如校友工作委员会的领导机构, 对有效协调学校相关部门形成合力、统筹开展好校友工作至关重要。毕竟职能部门、各院系彼此之间的分工各不相同, 如果缺少此类顶层协调的机构, 学校将很难统领校友工作实现效用最大化。同时, 学校还应建立以学校校友会、各院系校友分会、各地校友会为基本框架的校友工作组织体系, 建立校友代表大会和各地校友会会长、秘书长例会制度以及校友工作情况通报、信息沟通、交流评比、总结表彰等工作制度, 以实现纵横连通、上下互动、即时交流, 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多层面的校友工作沟通网络。在此基础上, 校友专职机构要加强对各院系校友工作的指导与管理, 形成联动机制, 协调各院系和有关部门共同做好校友工作, 推动学校校友工作的健康协调发展。

此外, 应用型高校校友工作协调机制创新还应结合学校自身特点, 从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出发, 进行倾向性谋划。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高校因其学术理论特质, 校友工作也随之倾向于研究合作特性, 着眼于学科科研、交流合作层面。高职类院校校友工作更多致力于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围绕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质而展开。与上述两种办学类型高校不同的是, 应用型高校在校友组织体系创设中, 要结合自身办学类型特点, 突出教学部门的作用, 让教务处、学生处、各院系等与人才培养职能联系密切的部门更多地参与校友工作, 进入校友组织体系的内核, 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 充分发挥其在协调校友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二、校友资源共享机制创新

每所高校都有各自丰富的校友资源, 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统筹利用绝非易事。实践中, 因校友资源共享机制的弱化, 导致校友信息混乱、校友资源调配重合、校友服务缺位等问题较为突出,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友作用发挥的最大化, 亟待解决改进。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建设校友信息数据库。首先, 数据库建设的基础工作在各院系, 各院系应设专人负责, 校友专职机构应做好综合协调和指导。同时, 学校要注意通过各地校友会、班级聚会等渠道及时追踪和更新校友信息, 做好校友通讯录的日常搜集整理工作。其次, 校友信息需要动态管理, 随时更新。只有这样, 才能最大程度地体现信息数据库的价值。再次, 随着时代的发展, 校友信息收集的途径要与时俱进, 通过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 拓展信息收集渠道, 扩大信息收集覆盖面。当然, 校友信息的收集工作不能一味求新求变, 而应充分考虑校友年龄层次、行业背景等情况而做出区分。对一部分校友群体而言, 传统的收集渠道效用性更强。在信息收集过程中, 应用型高校尤其要关注从事一线生产、置身经济社会前沿的优秀校友, 为其建立信息档案, 保持经常联系, 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服务。

三、校友信息反馈机制创新

信息反馈是指施控系统将信息输出, 输出的信息对受控系统作用的结果又返送回施控系统, 并对施控系统的信息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校友信息反馈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校友信息有效、及时、客观地反馈回学校, 学校对信息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梳理、吸纳, 以此修改或补充学校决策, 从而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战略调整和措施改进。

校友是踏入社会的毕业生, 他们既有相关专业的高校教育背景, 也有多年的实践经验, 对社会需求和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都很了解, 更加清楚学校专业教育与社会相关专业要求之间的差距, 对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等有更多的真知灼见。[2]因此, 校友提供的信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然而, 目前此类信息反馈渠道尚不畅通, 校友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建立和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十分必要。

通过网络、电话、信件等途径, 采取调查问卷等形式收集校友的信息反馈。随着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的兴起,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应用型高校应充分认识加强与校友沟通联系的重要性, 紧跟形势, 采取多种渠道和形式开展学校与校友的信息交流工作。除了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外, 应用型高校还应针对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 设计科学合理化的沟通内容。其中, 调查问卷在校友信息反馈中应当担任重要的角色。设计调查问卷时, 要围绕学校人才培养实际, 做到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调查问卷回收统计, 要做到客观全面, 有所取舍,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有效的结论, 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依据和参考。

与校友面对面交流也是校友信息反馈的有效途径。一方面, 学校可以组织人员走访校友或校友所在的单位等, 深入校友的工作与生活中去, 主动了解相关情况, 掌握有效信息。实地走访校友所在企业, 了解校友在企业的发展, 通过和企业负责人座谈, 了解企业及行业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需求, 进而有针对性地调整学校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培养方案, 培养企业、行业真正需求的人才。[3]另一方面, 学校可以搭建平台邀请校友回母校开展交流、讲座等活动, 听取了解校友对学校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的意见和建议。

校友信息反馈过程中, 应用型高校校友专职工作部门、各院系及相关部门既要各负其责, 又要相互配合, 形成联动, 定期汇总、梳理, 形成信息报告, 为学校决策服务。学校教务等部门落实意见反馈, 学校跟踪监督落实情况, 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产生切实有效的改进效果。值得注意的是, 改进成效应及时反馈给校友, 长期以往, 形成良性循环, 才能调动校友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工作中来, 通过对以往人才培养模式的回馈和总结, 及时调整专业及课程设置, 不断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宝贵意见和建议。

四、校友直接参与机制创新

通过校友直接参与机制创新, 进一步促进校友与母校面对面、直接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 拓展校友与学校开展合作的空间, 从而实现校友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开展更富成效的工作。

校友中不乏各行各业的高级人才, 充分调动这些人才资源, 充实学校的师资力量, 为学校教学注入活力。聘请部分校友为兼职教师, 或者创造条件根据校友特点量身定做开设实务特色课程, 直接参与教学工作, 与在校生保持长期联系, 以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人生阅历, 提供专业指导, 帮助学生为人为学, 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学校投入专项经费, 设立项目计划, 为项目聘请校友作为一对一的导师, 帮助在校生成长成才。邀请相关行业的杰出校友回母校举行座谈或者做报告, 现身说法, 言传身教。

此外, 应用型高校应根据学生的求职需求, 适时邀请校友结合各自的学习经历和工作行业, 为学生提供更具深入性、实践性的生涯辅导, 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帮助他们了解职业环境并有效提升职业素质, 帮助他们科学择业、理性就业。

综上, 校友工作机制创新对校友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须下大气力加以研究和开展。校友工作协调机制、校友资源共享机制、校友信息反馈机制、校友直接参与机制四个方面的创新相互联系, 彼此促进, 缺一不可。工作协调是保障, 资源共享是基础, 信息反馈是关键, 直接参与是重点。应用型高校只有着力于这四个方面的创新实践, 兼顾并举, 统筹推进, 才能形成合力, 推进校友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注入更多的活力因子。

摘要:校友资源是学校办学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应用型高校而言, 有针对性地挖掘和培育校友资源, 对学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有着独特的价值。本文试从应用型高校校友工作机制创新的角度, 探讨校友工作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以期对高校校友工作创新提供些许启示。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校友工作,机制创新

参考文献

[1]立足行业, 培养具有外经贸特色的应用型人才[J].首都教育学报, 2012, (9) .

[2]康新荣.浅论高校校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 2007, (3) :69-71.

[3]程玉敏.论校友工作对促进在校生成长的重要意义[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6) :75-77

校友机制 篇2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 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质量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任务。《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若干意见》 (简称“三十条意见”) 第三条明确指出: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求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高校依据实际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先需要了解社会的需求, 同时对已培养的人才社会状况进行全面了解, 大量分析、评价、判断, 建立合理有效、可操作性强且长期有效的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

《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 建立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建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 使学校及时准确掌握所输出的不同层次、类型的人才在社会使用中的情况, 根据信息反馈能科学、及时地调整学校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环节, 以及学生自身素质的调整等, 使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 达成培养与使用的良性发展和循环。

2 基于校友视角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构建的优势

我国目前社会上较为独立的教育评估机构发展还未成熟, 在对毕业生的社会评价反馈上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可持续的评价体系。但在社会高速发展变革中, 对毕业生能力的需求变化较大, 这就需要学校能够及时把握社会需求, 对学校教育方式方法及时作出调整, 培养贴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各高校目前开始重视毕业生质量反馈系统的建立, 但已建立起完备的反馈机制的不多, 大部分还是通过比较笼统的社会评价去调整。笼统的社会评价在实际的操作执行中, 因为涉及信息量过杂, 没有具体的评价主体, 涉及的评价指标无法统一, 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高校中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且因为信息量大且杂, 在信息采集、归纳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 且难以形成反馈的长效机制。采取基于校友视角的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 则相对可以比较全面具体地采集信息, 形成较为完备的评价体系。

校友作为在学校时对学校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学管理计划等的直接参与感受者, 同时也是进入社会后对所学知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直接感知者, 所反映的信息更真实具体, 反馈内容蕴含大量的有效信息, 能够针对学校的培养给出直接有效的意见。

现在很多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友信息库。在校友信息库的基础上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反馈系统可以大大简化反馈机制的建立, 直接通过信息库给校友发布相关信息, 并通过该库收集相关反馈信息。而且校友信息库里包含了校友的职业、所在的单位及校友在校时的一些信息, 这些信息本身就蕴含大量的有用信息, 将这些基础信息进行分析、筛选也能对信息反馈系统进行必要的辅助。

3 基于校友视角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的方式

3.1 建立校友视角的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查反馈机制

3.1.1 建立校友自我评价的质量反馈机制

校友自我评价机制, 主要包括校友对学校人才培养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评价。自我评价质量反馈机制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以校友视角去设计自我评价方式。考虑到校友所在区域的广泛分布和所在行业的多样化, 可以考虑设计在线问卷调查为主, 电话访谈、实地座谈为辅的反馈方式。问卷调查可在分析美国学者罗伯特.M.戴尔蒙德的校友调查问卷的基础上, 结合各校实际、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对人才的需求及调查的侧重点等进行分析设计。

3.1.2 建立校友企业对综合人才培养质量的互动机制

校友企业作为一个独特的视角, 值得关注和分析研究。这里的校友企业同时包括有较多校友任职高管的企业。校友企业中的校友数量通常比例较高, 校友企业对校友人才素质的认识具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在反馈人才培养质量上具备优势。作为企业领导者的校友群体则是一个特别的群体, 他们在经历了创业、企业发展壮大之后, 对人才培养质量上具备全新的认识和看法, 分析时可单独作为一个层面进行分析。因此, 在建立校友企业对综合人才培养质量的互动机制中, 需要从两个层面去分别设立反馈方式。

(1) 对企业的员工制订人才素质测评报告, 分析校友在企业中的质量, 评判人才的培养是否贴合企业发展。同时建立人才素质需求表, 企业可以定期向学校反馈人才的需求, 尤其反馈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信息, 学校也定期向企业询问企业诉求, 可以让学校的教育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及时接轨。

(2) 针对企业领导者设立单独的反馈方式, 可以通过问卷、访谈、座谈等多种方式, 以企业领导者的角度反馈对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应把握的方向, 同时可以针对学校的特定人才培养方案上给出建设性意见, 比如卓越工程师、MBA、创新创业教育等人才培养的方案。

3.1.3 打造人才培养质量信息员工作队伍, 逐步构建人才质量反馈长效机制

建立以校友反馈人才培养质量信息的信息员工作队伍, 及时准确把握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状况。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聘请一批热心学校教育事业的校友担任信息员, 如将各校友分会理事会成员作为人才培养质量信息员人选, 对于长期跟踪掌握一个区域的校友发展情况具有明显优势。同时针对每届毕业生, 每个学院所在年级和班级都可聘任一两名毕业生作为本届的质量反馈信息员, 每一届毕业生都产生新的质量反馈信息员, 逐步构建人才培养质量反馈长效机制。

人才培养质量信息员在以校友信息库为基础建立的信息反馈系统中进行注册, 根据指定的反馈模式, 就能及时反馈学校在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课程改革、教学实践等方面是否贴合社会需求。同时, 对校友发展状况和社会就业状况也能及时沟通掌握。

3.1.4 引入校友信息库系统分析反馈机制

建立校友信息库, 对其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 提炼出教育质量的特征, 如就业的趋势、行业分布、区域分布、领导力等, 通过这些对教育进行适当的调整, 给在校生建议和指导, 把握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性。

3.2 建立基于校友视角的人才培养质量信息反馈系统

基于校友视角的人才培养质量信息反馈系统最好是建立在校友信息库的基础上, 单独建立质量信息反馈系统会使工作的难度大大增加, 同时容易造成信息的重复, 不利于分析。校友信息库已包含了很多校友的基本信息, 在信息采集时更应有针对性, 同时, 采取一对一注册反馈的方式可以增加反馈信息的准确性。

在校友信息库的基础上完成人才培养质量信息反馈系统的建立, 如上所述, 通过四种方式分别分析了校友视角的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查反馈机制, 将四种反馈机制融合在一个信息反馈系统中, 通过一个系统完成多种信息的反馈收集, 再将各类信息汇总分析, 及时总结归纳, 分析成因, 可以通过德尔菲法等方法统计分析, 将结果及时反馈到教学管理部门, 找出教育教学模式中的优缺点, 使学校的教育更贴合社会的需求。

3.3 形成多元的人才培养质量革新方案

经过信息集成系统的分析归因后, 督促学校从多角度、多方位去革新培养方案, 通过从学生自身培养、学校课程调整、实践课程革新、生涯规划指导、素质拓展教育、人才培养实践基地的修正等多方面进行系统调整革新, 形成多元的、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 避免单一、无序、盲目的课程调整状况。多元人才培养反馈机制如图一所示。

4 结束语

国内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有着相对可以应用于实践的研究, 但是在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的建立上多见于理论分析, 实际的操作主要针对一个方面进行分析。国外在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方面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方法, 评价反馈机制的建立比较成熟, 评价的结果也有很大权威性, 在基于校友视角的评价方面尤其得到重视。

基于校友视角的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方法虽然国内外都作了一些研究, 但目前还没有比较通用、权威的评价体系。随着社会发展的变革, 对人才需求的素质不断发生变化, 各学校因自身发展定位和教学层次也千差万别。本文依据校友工作实际经验, 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践调研, 以期建立起基于校友视角的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在实际的建立中需要结合社会现状、学校定位、学校特色等, 调整反馈的信息, 确保评价主体明确、可操作性较强、可持续使用等特点。

摘要:高校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那么人才培养的质量就必须紧贴社会发展的需求。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机制, 对于及时了解培养方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校友作为学校教育的培养对象, 是学校培养质量的直接践行者, 对学校教育质量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是最直接的感知者。建立基于校友视角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 对学校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人才培养,反馈,校友视角

参考文献

[1]高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的制度约束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09.

[2]陈玉强, 朱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31) :203-204.

[3]宋丁全, 黄洋, 王基林.国外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的初步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0 (01) :92-94.

[4]海庆安.建立高等教育人才质量反馈系统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 1986, (08) :65-68.

校友机制 篇3

关键词:开发校友资源,职前职后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

“职前职后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是指高校遵循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的规律, 在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和社会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的、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的、以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资源互动互融为手段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一体化”机制旨在打破高校学生培养与社会用人需求之间的传统壁垒, 一方面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自身规律, 重视职前必备基础知识技能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又必须重视人才培养的社会效益, 积极关注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及时改进职前培养的内容和形式,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职业适应性;另一方面着眼于跟踪学生职业发展状况, 了解和掌握学生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并给予适当的专业帮助、能力修复和成长扶持。“一体化”机制的建设要求高校整合各方力量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提高教育和管理质量, 在所有的社会资源中, 校友资源因其与学校有着天然的情感连接、可持续的开发价值等成为高校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点之一, 为构建高校“职前职后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当前高校在校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误区

校友资源是学校教育资源的组成部分,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社会背景下, 高校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校友资源的重要性, 如设立管理机构、召开校友座谈会等, 争取校友对母校发展建设的支持, 但是对校友资源的重视程度、管理和开发利用的广度、深度都有待提高。

资源管理无序化:校友是一个庞大分散的群体, 当学生踏出校门那一刻, 学生就如学校撒向社会的一颗颗种子独自成长, 由于各种原因, 校友与母校之间很难主动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 而高校也缺乏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收集、关注学生的成长状态, 难以全面掌握毕业生的基本情况。

资源积累精英化:因为管理无序和功利目的等原因, 部分高校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有选择性地关注和重视部分精英校友的现象, 而大部分在工作岗位上默默工作的普通校友往往远离母校视线, 厚此薄彼的待遇导致不少校友因“我不够出色”而从情感上疏离母校, 难以建立对母校的归宿感和自豪感。

资源利用表面化:不少高校也比较重视通过校友会、校友座谈、优秀校友介绍等方式展示校友风采、听取校友对学校发展的建议, 但是由于缺乏规范化的沟通交流机制, 校友互动往往表现为零星的、表面的意见互动, 基本属于收集信息的初级阶段, 对信息往往缺乏进一步跟踪、研究、反馈, 校友难以参与如课程改革、师资培养等深层次改革发展问题的专题研究和实践, 难以真正起到为学校建设出谋划策、深度参与的作用。

资源互动单向化:学校与校友的情感连接和需要是相互的, 一方面学校的发展需要校友参与和贡献, 另一方面校友的成长需要学校长期关注和继续帮扶。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思路基本是一次性培养, 对毕业生成长情况关注不够, 更难以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助一生”, 单向的以满足学校需要为主而忽视校友需求的沟通思路, 难以让校友与母校之间保持良好的情感联系、信息互动和专业互助, 更谈不上主动关心和帮助母校发展了。

二、加强校友资源开发, 助推高校改革, 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

校友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成果, 也是高校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社会资源, 与其他教育资源不同, 校友与母校之间的关系不是因上下级行政管理关系或商业利益关系形成, 而是因曾经在此受到过人生最重要影响永远铭记的情感因素连接形成的关系, 其与母校的情感连接具有亲和性、可持续性和相互感染性, 对母校的变化更加关注、愿意帮助母校发展的情感倾向性更加强烈, 这份情感意愿是学校可以开发运用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也是助推学校长远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 高校应尊重、珍惜和维护好这份情感, 进一步充分开发并恰当整合运用校友资源, 挖掘校友中宝贵的教育信息, 汇集校友的思想智慧, 让校友资源在高校职前职后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中发挥更大作用。

第一, 校友资源是高校职前职后一体化信息资源的重要来源, 高校应建立与校友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 掌握行业发展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的先机。校友是母校发展的见证者、教学成果的体验者, 对母校的培养模式以及该模式下自身的成长与发展过程有亲身体验和真实的感受, 校友又是学校人才培养成果的展示者、检验者、行业资源的拥有者, 多年的职业生活使校友所对从事的行业人才需求、人才标准等非常熟悉, 他们能够比较清晰的了解学校教育成果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差异, 对行业发展趋势、人才行情变化等有较为客观的感知和判断, 因此, 经常性地广泛听取各行业校友的意见建议是学校获取毕业生成长信息、学生就业信息和行业人才需求等信息的重要途径。

校友资源的开发首先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动态的校友资源库, 不仅要收集历届优秀校友的信息, 还应该广泛收集在各行各业默默奉献的普通校友的信息, 甚至还可以为不同需要的校友建立特殊档案, 如:专业发展有特殊要求的、职业成长遇到困难的等等。其次要构建校友联络沟通体系并确保该体系正常发挥作用, 高校应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进行沟通体系的维护和管理工作, 除学校层面外, 各院系应结合专业和培养方向定期深入地与校友开展对口人才需求信息交流, 调整人才培养思路, 进行恰当的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第二, 校友资源是职前职后一体化师资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应重视校友资源开发, 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完善和丰富高校教师结构。当前高校教师都是通过高校培养并通过规定的考核程序而选拔出来的, 其成长路径就是从高校——高校, 很少有参与与本专业有关的社会相应工作的实践经历, 因此, 高校教师更多的是理论研究、理论教学的能力。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缺乏带来的高校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脱节, 导致人才培养的适用性欠佳、学生就业社会适应期拉长, 给学生发展和用人单位人才使用都带来一定的困扰。

改变此种现象一方面要加强高校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校友资源, 选拔和引进校友中的优秀人才参与实践环节的教学和指导, 打造高校理论教师与行业实践型师资相互合作的混合型师资队伍。实践型师资的工作经验、职业领悟和行业认知等可以弥补当前高校教育实践性课程的不足, 通过两类师资的互动与合作, 还可以进一步提高高校理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在此基础上, 逐步打造高校自身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综合发展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第三, 校友资源是职前职后一体化课程资源的丰富与延伸, 高校应重视校友资源开发, 丰富高校课程内容, 构建适应人才发展需要的课程模式。高校的职能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高校课程改革主要趋势是:培养与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相适应、与行业发展相适应、与职业要求相匹配人才。当前高校课程一般是根据国家的要求和标准设立的, 具有统一性、标准化、稳定性特征, 对高校人才培养具有核心导向作用, 但是相对于不断变化的社会人才需求, 某些专业和课程也有一定的滞后性和片面性, 传统的大而统的培养标准随时面临行业精细化人才要求的冲击, 如何把握人才市场需求动向, 及时在课程体系和内容方面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 培养出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行业人才, 是高校办学质量是否得到社会认可的重要指针。

在这方面, 校友可以起到学校课程建设的建言者、帮扶者、参与者的作用, 将行业人才要求和职业岗位技能素质要求, 作为选修课、专业讲座、技能实践活动等方式补充进高校的课程体系中, 如:以校友中的德育模范为榜样, 丰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课程资源, 以职业技能新要求为标准, 调整或增加行业需要的技能训练等, 2014年成都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关于“毕业一年学生的成长满意度调查”就及时收集到了校友对相关专业学生培养课程调整的意见和建议, 学校结合行业发展动态需求和成功经验, 梳理并逐步完善与行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课程, 做到高校课程与行业发展有效对接, 完成高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人才需求的有效输送, 能较好地引导和训练学生跟上社会步伐, 帮助学生毕业后较快适应工作。

第四, 校友资源是职前职后一体化实践资源的拓展与深入, 高校应重视校友资源开发, 拓展学生实践活动的广度与深度, 提高学生社会认知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教学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引进校友资源开展实践教学课程外, 还需要社会各界、用人单位等通力配合, 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身实践机会和更加深入细致的实践指导。历届校友们扎根各行各业, 积累了广泛的行业资源和丰富的工作经验, 不仅可以提供更多的见习、实习、就业机会, 拓展学生实习空间, 还可以用其丰富的成长经历、工作技能和专业的工作态度等, 帮助学生强化职业意识、提高实践能力。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友资源, 建立以学生实践和就业为主题的学生实践基地, 挖掘校友资源, 深入有效地对学生开展实践指导, 学生收获的不仅是专业技能、职业道德, 也可能是校友成长中的经验传递、教训告诫等, 有助于学生全面成长。

第五, 校友资源是职前职后一体化中的双向互动资源, 高校应重视校友资源开发, 共建以学校、校友共同发展为目标的合作机制, 为校友终生发展提供帮助。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个人专业成长不仅需要职前培养, 而且需要长期甚至终生的职后职业素养和技能培训, 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新要求, 目前高校主要承担着职前培养的任务, 这种一次性培养的思路使得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往往追求短期目标, 如:以毕业生就业率来判断学校或专业的办学成绩, 这种关注短期目标而忽略学生长期发展做法切割了学生与母校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专业连接, 将学生职后培训和专业成长更多交由用人单位和学生自身来承担。高校拥有丰富的专业资源, 在学生专业发展中, 学校有平台、有能力对学生“扶一把、送一程”, 事实上以提升专业能力为核心的职后培训已经成为国家与用人单位人才培养的重要策略, 也是员工个人专业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参与这类培训和指导, 当然, 高校在结合行业发展需求的同时, 还可以适当面向校友开展培训和指导, 成为校友职业发展的加油站、专业技能的维修站、综合能力的提升站, 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长久的帮助, 我们相信, 基于为校友终生服务意识为导向的高校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体现, 也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

总之, 校友资源是高校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校友资源, 拓展和深化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渠道, 有利于改变高校的人才培养视角, 更新高校人才培养观念, 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 有助于推动学校全面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更好地实现高校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办学功能。

参考文献

[1]许红梅, 宋远航.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研究的理论基础[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 (02) .

上一篇:输电线路振动下一篇:网络大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