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捐赠机制(精选6篇)
校友捐赠机制 篇1
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校办学的主要目标之一。相比较而言, 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高校主要培养理论型人才, 高职类院校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 而应用型高校主要培养的是介于前两类院校之间的应用型人才。[1]高校的办学类型不同, 人才培养目标相异, 随之开展的相关工作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这其中就包括校友工作。
随着高等教育由政府包揽办学向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积极参与、各方联合办学的转变, 高校越来越重视社会资源的作用。挖掘校友资源、开展校友工作已成为当前高校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 校友工作只有通过机制建设和创新, 才能推进程序、规则的有机联系和有效运转。应用型高校校友工作机制创新, 应紧紧围绕自身办学类型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务实地向前推进, 以充分整合校友资源, 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因此, 应用型高校校友工作机制创新需要着力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校友工作协调机制创新
校友工作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 需要学校各部门的统筹协调。加强校友工作协调机制创新, 是做好校友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校友组织体系的搭建十分关键。目前, 多数高校设立了校友专职机构, 这为开展校友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当然,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 学校还应建立起领导班子重视、分管领导主抓、校友专职机构具体指导协调、各院系具体实施、有关部门参与其中的学校与院系两级校友工作体制, 形成“学校领导—专职工作部门—各院系、相关部门—教职工、学生社团”的校友工作网络。需要强调的是, 应用型高校成立诸如校友工作委员会的领导机构, 对有效协调学校相关部门形成合力、统筹开展好校友工作至关重要。毕竟职能部门、各院系彼此之间的分工各不相同, 如果缺少此类顶层协调的机构, 学校将很难统领校友工作实现效用最大化。同时, 学校还应建立以学校校友会、各院系校友分会、各地校友会为基本框架的校友工作组织体系, 建立校友代表大会和各地校友会会长、秘书长例会制度以及校友工作情况通报、信息沟通、交流评比、总结表彰等工作制度, 以实现纵横连通、上下互动、即时交流, 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多层面的校友工作沟通网络。在此基础上, 校友专职机构要加强对各院系校友工作的指导与管理, 形成联动机制, 协调各院系和有关部门共同做好校友工作, 推动学校校友工作的健康协调发展。
此外, 应用型高校校友工作协调机制创新还应结合学校自身特点, 从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出发, 进行倾向性谋划。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高校因其学术理论特质, 校友工作也随之倾向于研究合作特性, 着眼于学科科研、交流合作层面。高职类院校校友工作更多致力于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围绕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质而展开。与上述两种办学类型高校不同的是, 应用型高校在校友组织体系创设中, 要结合自身办学类型特点, 突出教学部门的作用, 让教务处、学生处、各院系等与人才培养职能联系密切的部门更多地参与校友工作, 进入校友组织体系的内核, 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 充分发挥其在协调校友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二、校友资源共享机制创新
每所高校都有各自丰富的校友资源, 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统筹利用绝非易事。实践中, 因校友资源共享机制的弱化, 导致校友信息混乱、校友资源调配重合、校友服务缺位等问题较为突出,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友作用发挥的最大化, 亟待解决改进。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建设校友信息数据库。首先, 数据库建设的基础工作在各院系, 各院系应设专人负责, 校友专职机构应做好综合协调和指导。同时, 学校要注意通过各地校友会、班级聚会等渠道及时追踪和更新校友信息, 做好校友通讯录的日常搜集整理工作。其次, 校友信息需要动态管理, 随时更新。只有这样, 才能最大程度地体现信息数据库的价值。再次, 随着时代的发展, 校友信息收集的途径要与时俱进, 通过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 拓展信息收集渠道, 扩大信息收集覆盖面。当然, 校友信息的收集工作不能一味求新求变, 而应充分考虑校友年龄层次、行业背景等情况而做出区分。对一部分校友群体而言, 传统的收集渠道效用性更强。在信息收集过程中, 应用型高校尤其要关注从事一线生产、置身经济社会前沿的优秀校友, 为其建立信息档案, 保持经常联系, 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服务。
三、校友信息反馈机制创新
信息反馈是指施控系统将信息输出, 输出的信息对受控系统作用的结果又返送回施控系统, 并对施控系统的信息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校友信息反馈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校友信息有效、及时、客观地反馈回学校, 学校对信息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梳理、吸纳, 以此修改或补充学校决策, 从而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战略调整和措施改进。
校友是踏入社会的毕业生, 他们既有相关专业的高校教育背景, 也有多年的实践经验, 对社会需求和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都很了解, 更加清楚学校专业教育与社会相关专业要求之间的差距, 对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等有更多的真知灼见。[2]因此, 校友提供的信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然而, 目前此类信息反馈渠道尚不畅通, 校友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建立和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十分必要。
通过网络、电话、信件等途径, 采取调查问卷等形式收集校友的信息反馈。随着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的兴起,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应用型高校应充分认识加强与校友沟通联系的重要性, 紧跟形势, 采取多种渠道和形式开展学校与校友的信息交流工作。除了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外, 应用型高校还应针对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 设计科学合理化的沟通内容。其中, 调查问卷在校友信息反馈中应当担任重要的角色。设计调查问卷时, 要围绕学校人才培养实际, 做到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调查问卷回收统计, 要做到客观全面, 有所取舍,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有效的结论, 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依据和参考。
与校友面对面交流也是校友信息反馈的有效途径。一方面, 学校可以组织人员走访校友或校友所在的单位等, 深入校友的工作与生活中去, 主动了解相关情况, 掌握有效信息。实地走访校友所在企业, 了解校友在企业的发展, 通过和企业负责人座谈, 了解企业及行业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需求, 进而有针对性地调整学校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培养方案, 培养企业、行业真正需求的人才。[3]另一方面, 学校可以搭建平台邀请校友回母校开展交流、讲座等活动, 听取了解校友对学校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的意见和建议。
校友信息反馈过程中, 应用型高校校友专职工作部门、各院系及相关部门既要各负其责, 又要相互配合, 形成联动, 定期汇总、梳理, 形成信息报告, 为学校决策服务。学校教务等部门落实意见反馈, 学校跟踪监督落实情况, 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产生切实有效的改进效果。值得注意的是, 改进成效应及时反馈给校友, 长期以往, 形成良性循环, 才能调动校友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工作中来, 通过对以往人才培养模式的回馈和总结, 及时调整专业及课程设置, 不断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宝贵意见和建议。
四、校友直接参与机制创新
通过校友直接参与机制创新, 进一步促进校友与母校面对面、直接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 拓展校友与学校开展合作的空间, 从而实现校友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开展更富成效的工作。
校友中不乏各行各业的高级人才, 充分调动这些人才资源, 充实学校的师资力量, 为学校教学注入活力。聘请部分校友为兼职教师, 或者创造条件根据校友特点量身定做开设实务特色课程, 直接参与教学工作, 与在校生保持长期联系, 以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人生阅历, 提供专业指导, 帮助学生为人为学, 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学校投入专项经费, 设立项目计划, 为项目聘请校友作为一对一的导师, 帮助在校生成长成才。邀请相关行业的杰出校友回母校举行座谈或者做报告, 现身说法, 言传身教。
此外, 应用型高校应根据学生的求职需求, 适时邀请校友结合各自的学习经历和工作行业, 为学生提供更具深入性、实践性的生涯辅导, 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帮助他们了解职业环境并有效提升职业素质, 帮助他们科学择业、理性就业。
综上, 校友工作机制创新对校友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须下大气力加以研究和开展。校友工作协调机制、校友资源共享机制、校友信息反馈机制、校友直接参与机制四个方面的创新相互联系, 彼此促进, 缺一不可。工作协调是保障, 资源共享是基础, 信息反馈是关键, 直接参与是重点。应用型高校只有着力于这四个方面的创新实践, 兼顾并举, 统筹推进, 才能形成合力, 推进校友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注入更多的活力因子。
摘要:校友资源是学校办学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应用型高校而言, 有针对性地挖掘和培育校友资源, 对学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有着独特的价值。本文试从应用型高校校友工作机制创新的角度, 探讨校友工作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以期对高校校友工作创新提供些许启示。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校友工作,机制创新
参考文献
[1]立足行业, 培养具有外经贸特色的应用型人才[J].首都教育学报, 2012, (9) .
[2]康新荣.浅论高校校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 2007, (3) :69-71.
[3]程玉敏.论校友工作对促进在校生成长的重要意义[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6) :75-77
校友捐赠机制 篇2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该研究以系统科学、生态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理论为基础,从美国高校社会捐赠为什么会长盛不衰这一问题出发,主要研究以下问题:第一,美国高校社会捐赠机制的系统构成、特征与功能。第二,美国高校社会捐赠系统机制运行规律。即高校与捐赠主体的联系与互动。第三,美国高校社会捐赠系统机制形成与良性运行的生态环境。即社会文化、经济和国家制度安排对高校社会捐赠的影响作用。第四,美国高校社会捐赠的内部管理机制。第五,中美高校社会捐赠运行机制比较。第六,校友捐赠长盛不衰的组织因素。第七,美国高校社会捐赠的交换特征。第八,美国高校社会捐赠系统机制的启示与借鉴。
该研究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第一,指导方法论:该研究以逻辑和历史方法有机统一的实践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尊重历史发展规律、尊重国情的原则,探究不同社会背景与不同国情下的高校社会捐赠机制。
第二,理论框架与模式:运用比较教育学的国别教育形态研究框架、系统理论、生态学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教育经济学相关理论和量化实证与质性规范等方法,对美国高等教育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典型社会捐赠形态和类型的分类比较,梳理美国高等教育社会捐赠的历史脉络、考察美国高等教育社会捐赠内部各相关要素的律动作用联系或惯性作用联系及其功能。揭示美国高校社会捐赠机制的内在动因即美国社会系统中高校与各捐赠主体及各组织、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律动作用;高校、各捐赠主体与系统环境要素,即社会经济、制度、文化的律动联系和律动作用;为完善我国高校社会捐赠的政策体系,构建我国高校高校社会捐赠系统机制并促使其良性循环提供参照和依据。
第三,操作方法:量化实证与质性规范方法:实地考察、社会调查、测量统计;文献引证、日常生活、个案叙事、现象还原、模型建构。
第四,文本表述方法:文字叙述、图表表达、电子文本。
第五,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技术路线:教育社会生态、形态原理建模—文本、实地考察感性把握—实体量化现实建模—质性分析、概括推断理性把握—实质抽象观念建模—文本标示表述建模。
二、研究结论及观点
(一)研究发现美国高校社会捐赠机制是一个生态系统机制,并呈现出良性循环的特征,是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机制
观点一:美国高校社会捐赠机制是一个由捐赠主体、受赠主体(高校)和捐赠实践构成的系统机制。
系统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作为各种各样的系统而存在。高校社会捐赠作为社会子系统,它是由捐赠主体(公民个人、社会组织)、受赠主体(高校)及其捐赠实践构成的。
第一,美国高校社会捐赠主体多元化。据美国《教育自愿支持》报告统计,美国高校社会捐赠来源主要有校友、个人、公司(企业)、基金会、宗教组织及其他利益组织等多个捐赠主体。其中校友捐赠长盛不衰,从1959—2014财政年度美国高校接受校友捐赠情况表分析,校友捐赠在高校社会捐赠总额中始终占据较大比例。
第二,美国社会捐赠受赠主体(高校)多类别、多层次以及多功能性。美国高校按照经费来源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类型;按照学校的办学层次分为博士学位授予的高校、硕士学位授予的高校、学士学位授予的高校、专科院校和副学士学位授予的高校五种类型;美国高校办学功能多样化,美国高校不仅具有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四大功能,更重的还有社会募捐功能。
第三,美国高校社会捐赠实践体系完整、实践内容与形式丰富。捐赠实践是指捐赠主体与受赠主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行为连接的中介。是连接高校与社会各界捐赠主体的桥梁和纽带。美国高校社会捐赠实践体系是由高校社会募捐组织、募捐领导、募捐活动、募捐制度、形式与手段、募捐类型和募捐策略等构成的。美国高校募捐组织机构庞大,功能齐全,组织成员专业化。在美国高校募捐组织中,校友会是联系校友、组织校友捐赠最早的,也是目前规模最大的募捐组织。美国高校校友组织机构分为两个层次,即校友董事会和校友专门委员会,董事会下设专门委员会。如斯坦福大学校友会组织机构庞大,校友董事会下设校友联络部、战略项目部、商业和财务部、校友服务中心、校友教育联络处、校友班级联络处、校友地区项目处、校友学生项目处、设备和运行处、人力资源处、市场和联络处、旅游和野营处、校友期刊部13个专门组织。从校友联络、校友服务到校友项目、市场和联络形成一个从情感培育到捐赠开发的功能齐全的校友捐赠组织系统。同时,高校校友董事会成员都是专业人士,是管理、市场和战略规划等方面的专家。美国高校募捐实行领导责任制。在组织上,校长担任校友董事会董事长职务、副校长牵头学校发展办公室工作。在培养与捐赠主体关系上,校长角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高校募捐活动程序化。美国高校有多种募捐活动,归纳起来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年度募捐活动,二是大型募捐运动,三是校友聚会活动,四是大额募捐项目活动。多年来大额捐赠项目在各项捐赠总额中占有很大比例,从2008—2012年美国所得大额捐款占各项总额比例情况中可以清楚看出大额捐赠项目在高校社会捐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大型募捐活动一般有五个程序:第一,调查评价。对募捐机构、募捐需求和募捐对象进行调查评价研究,分析潜在捐赠人捐赠的可能性,根据变量整合项目(大额项目、计划项目、年度项目和资本项目)信息排列序表。第二,设定目标。根据变量信息和学校的总体筹措需求及发展战略提出募捐活动总目标和分目标,目标是具体募捐人的向导和动力,也是募捐项目结果评估的标准。第三,实施募捐。制定募捐计划包括行动计划和预算计划,组织募捐。第四,对捐赠项目和机制的效率、效度进行评估。第五,答谢捐赠人及对捐款使用的监督。另外,各校还明确规定了捐赠在报告、接收、审和、登记、转账、评价减税、运管等各环节的具体程序。
观点二:美国高校社会捐赠机制是由社会捐赠系统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生态系统机制,其外部环境是由经济、宗教、文化传统、社会相关运动和国家相关制度安排等要素构成的。
美国经济为高校社会捐赠良性生态系统循环机制生成与运行提供了物质基础;美国的宗教、文化传统影响着美国人们的思想行为,为美国高校社会捐赠系统形成与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美国历史上的社会政治相关运动,尤其是“进步主义”和“黑幕揭发”及工人农民争取权益等运动给富人施加了思想压力,形成了美国高校社会捐赠系统运行和发展的催化剂;美国与捐赠相关的国家法律、税收等制度安排,尤其是一整套教育捐赠的法规政策及配套措施,是对教育捐赠的定位、保护、支持和鼓励,为美国高校社会捐赠系统运行提供了保障。
观点三:美国高校社会捐赠生态系统机制形成是系统要素、系统环境要素功能与作用的产生、拓展与提升过程;是系统与环境开放相适应的整合、演化过程根据生态学的基本观点,课题组认为,高校社会捐赠生态机制从横向上说,它是高校社会捐赠主体要素和环境影响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构成的整体。从纵向上说,美国高校社会捐赠生态系统的形成是系统内部要素、环境要素的功能与作用的产生、发展、拓展与提升的渐进过程和整合过程。
观点四:美国高校社会捐赠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机制,具有整体性、社会性、动态性、适应性、开放性和持续性特征
在美国高校社会捐赠生态系统机制良性运行过程中,高校与捐赠主体通过募集与捐赠社会实践活动实现需求互补、互依互惠、共赢发展,使高校社会捐赠系统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与经济、宗教文化传统、社会运动及相关制度等环境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机整合衍生演化形成了衍生、演化形成了高校社会捐赠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机制及运行规律。即社会环境激励、支持—社会捐赠发展—大学发展—大学服务社会和捐赠者的功能增强—社会和捐赠者发展—社会环境优化—更多社会捐赠出现。呈现出整体性、社会性、动态性、适应性与开放性、持续性的良性生态系统循环机制的特征。
美国高校社会捐赠生态系统形成、律动以及在律动中显示出的整体性、社会性、动态性、适应性与开放性、持续性的良性生态系统特征。揭示了美国高校社会捐赠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社会捐赠系统的良性生态化建设。大学要源源不断的获得社会捐赠,必须要以系统理论和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树立捐赠系统环境建设观念,强化系统的整体性,坚持系统的开放性,提升系统的社会性,促进系统功能的持续性,建构与教育功能、经济效益、社会发展相互融合、相互匹配、相互促进的高校社会捐赠良性生态系统。
(二)研究发现美国高校社会捐赠交换的本质及其特征
科学揭示高校社会捐赠交换本质,是高校社会捐赠系统良性生态机制形成与运行的前提和理论基础。美国高校社会捐赠交换的本质是满足高校和捐赠主体的不同需要。美国高校社会捐赠是高校与捐赠主体遵循自愿、自主和非对等性原则的互利互惠的社会交换行为,是在社会环境制约下的理性自觉的社会交换行为。并在捐赠主体间关系、捐赠功能、捐赠原则等方面表现出社会交换特征。美国高校社会捐赠交换本质及其特征,为中国高校社会捐赠系统良性生态机制形成与运行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
观点一:美国高校社会捐赠交换的本质是一种满足主体不同需要的理性自觉的社会交换行为。
观点二:美国高校社会捐赠具有满足需要、互利互惠、多元化、自愿自主、理性自觉交换特征。
由此可见,美国高校社会捐赠主体捐赠意愿的形成、捐赠行为的达成和捐赠数额的增减都是与社会相关制度、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外部环境进行交换博弈的结果。
(三)研究发现美国高校社会捐赠税收激励作用的机理,即税收政策是通过收入效应和价格效应影响捐赠主体的收入和捐赠价格等因素对社会捐赠产生激励作用
高校社会捐赠是在政府和市场发挥作用的基础上对资源进行再分配而使其流向高校的一种形式,它主要受捐赠主体的主观动机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等内外部因素的影响。税收政策是通过收入效应和价格效应影响捐赠主体的收入和捐赠价格等因素而对社会捐赠产生激励作用。
观点一:税收通过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来影响个人的心理状态或是直接收益,刺激他们对捐赠的偏好和选择,从而促进社会捐赠的供给。
观点二:税收通过边际税率的设定等方式影响企业的利润以及企业管理者的偏好来激励企业对捐赠的偏好和选择。
(四)研究发现互依互惠、合作共赢是美国高校社会捐赠生态系统机制良性循环的基本规律
高校和社会捐赠主体是高校社会捐赠生态系统机制形成的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二者之间互依互惠、合作共赢关系决定了高校社会捐赠生态系统机制的良性运行。该研究通过对美国高校与社会捐赠主体关系发展的历史演进及捐赠情况考察,分析高校与社会捐赠各主体间互依互惠、合作共赢关系形成与发展的主体影响因素和环境影响因素。从中找寻到高校社会捐赠生态系统机制良性循环的基本规律。
观点一:美国高校社会捐赠史就是高校与社会捐赠主体互依互惠、合作共赢的关系史。
纵观美国高校发展历史,社会捐赠主体是美国高校产生、发展的主要推动者。美国高校社会捐赠的历史,就是高校与社会捐赠主体互依互惠、合作共赢的关系史。社会捐赠主体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过程也是美国高校从弱到强的过程。可以说,没有社会捐赠主体的大力支持,就没有美国高校的建立与发展,更不会有今天美国高校享誉世界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以及社会地位。
观点二:高校与社会捐赠主体互依互惠、合作共赢关系发展受高校功能、校友情结、资源需求互补等要素影响。
(五)研究发现美国经验对中国高校社会捐赠生态系统机制形成与良性运行的启示及建议
观点一:美国高校社会捐赠机制研究的启示。
第一,美国高校社会捐赠机制是一个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社会生态系统机制。根据系统理论分析美国高校社会捐赠。课题组发现美国高校社会捐赠机制不仅仅是一个功能齐全的募捐组织机构、一次规模宏大的募捐活动组织和数额可观的募捐资金,而是一个由诸多要素组成的、要素与要素之间、要素与社会环境之间密切关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社会生态系统机制,这一系统机制的良性循环源于系统机制的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由此得到以下启示:美国高校社会捐赠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不是由社会捐赠系统机制的某一个要素所决定的,而是由系统要素与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系统整体功能所决定的。由此可见,一个良性循环的高校社会捐赠生态系统机制才是美国高校社会捐赠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因此,要保持高校社会捐赠系统机制的良性循环,必须要注意发挥系统各要素功能的同时,注意系统各要素的关系、系统要素与社会环境关系的建设与协调,以便形成更强大的系统整体功能。
第二,高校与捐赠主体互依互惠、合作共赢是美国高校社会捐赠系统机制良性循环的内在规律。美国高校社会捐赠是由捐赠主体、受赠主体(高校)和捐赠实践构成的系统,决定系统机制良性运行的核心要素是捐赠主体与受赠主体。根据资源依赖理论分析,捐赠主体和受赠主体由于各自拥有的资源不同、发展需求不同,正是高校与捐赠主体在不同发展需求上的资源互补促成了二者之间的联系与互动,促成了二者互依互惠、合作共赢关系的形成与发展。该课题研究通过对美国高校与校友、企业和基金会等社会捐赠主体之间互依互惠、合作共赢关系发展历史的梳理、联系与互动关系的存在方式分析及其联系与互动模型的建构,揭示了互依互惠、合作共赢是美国高校社会捐赠系统机制良性运行的内在规律。从理论上突破了高校社会捐赠是捐赠主体一方无私奉献的传统认知。从中我们获得了以下启示,即高校社会捐赠不是捐赠主体一方的无偿赠与,而是一种基于资源互补的互依互惠、合作共赢的理性自觉地社会交换行为。因此,要保持高校社会捐赠系统机制良性运行,高校必须成为积极的募捐主体,要努力丰富自身资源,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最大限度的满足捐赠主体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争取合作共赢成效的最大化。
第三,创新是美国高校社会捐赠系统机制良性运行的内在动力。美国高校社会捐赠系统机制为什么会生生不息的保持着良性运行的状态。我们通过梳理美国高校社会捐赠系统机制生成与发展过程,我们发现美国高校办学理念与水平、社会募捐理念、募捐组织、募捐策略与方法都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捐赠主体的发展需要而不断变革和创新的。如:以“捐赠主体为本”的募捐理念、“合作共赢”的募捐理念都有效的促进了高校服务捐赠主体的意识与能力的提升,密切了高校与捐赠主体的合作关系,保持了高校社会募捐数额的平稳与持续增长。由此,获得以下启示:美国高校社会捐赠系统机制之所以生生不息的保持着良性运行的状态,是因为美国高校社会捐赠系统机制要素及其功能的不断变革与创新。创新是美国高校社会捐赠系统机制良性循环的内在动力。因此,随着社会环境与社会捐赠主体需求的变化,高校社会捐赠系统机制要素及其功能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使高校社会捐赠系统机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第四,科学的募捐实践是美国高校社会捐赠系统机制良性运行的助推器。募捐实践包括募捐组织与制度、募捐活动、募捐战略与方法等,它是连接高校与捐赠主体的桥梁与纽带。通过对美国高校社会捐赠管理创新的研究,我们发现完善的募捐组织能发挥出强大的组织功能,募捐活动过程的科学化、程序化能极大地提高募捐的效益,募捐战略与方法能够稳固高校与捐赠主体的合作共赢关系,不断拓展新的捐赠主体。由此获得以下启示。科学的募捐实践是美国高校社会捐赠系统机制良性运行的助推器。因此,要保持高校社会捐赠系统机制的良性运行,必须把募捐实践作为募捐的重要内容进行研究,努力提升募捐实践的科学性,助推高校社会捐赠系统机制良性运行。
第五,社会环境是美国高校社会捐赠系统机制良性运行的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美国高校社会捐赠系统机制之所以能够保持良性运行的状态,与美国的社会文化、宗教信仰、经济发展和国家的制度安排密切相关。通过美国高校社会捐赠历史发展过程研究,社会捐赠的影响因素研究,我们清晰的看到宗教信仰奠定了高校社会捐赠的思想基础、经济发展促生了捐赠主体、国家的制度安排激励了人们的捐赠偏好。由此可见,独特的社会文化和激励性的国家制度安排以及发达的社会经济是美国高校社会捐赠系统机制良性运行必备的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因此,高校社会捐赠系统机制的良性运行需要激励性的社会环境的助推与保障。
观点二:推动中国高校社会捐赠系统机制良性运行的建议。
第一,中国高校要确立社会捐赠的生态系统观。
第二,中国高校要强化社会捐赠交换意识,培育交换文化,加大社会捐赠制度交换力度,创建良性社会捐赠环境,改变社会捐赠是无偿给予的传统认知。
第三,中国高校要加强品牌建设,增强高校教育与创新功能,提升社会捐赠的吸引力。
第四,高校要加强与捐赠主体关系建设,大力拓展捐赠主体,完善捐赠主体结构。
第五,高校要加强募捐管理,积极推进募捐实践的规范与创新,优化高校社会捐赠生态系统机制运行方式。
第六,培育教育捐赠文化,促进高校社会捐赠文化环境建设。
第七,完善高校社会捐赠的相关法律,提升高校社会捐赠的制度激励力度。综上所述,要推动中国高校社会捐赠生态系统机制良性运行,中国高校必须立足本国国情,把美国高校社会捐赠经验本土化。中国高校要确立社会捐赠的生态系统观,要加强品牌建设,增强高校教育与创新功能,提升社会捐赠的吸引力。要加强与捐赠主体关系建设,大力拓展捐赠主体,完善捐赠主体结构。要加强募捐管理,积极推进募捐实践的规范与创新,优化高校社会捐赠生态系统机制运行方式。要培育教育捐赠文化,促进高校社会捐赠文化环境建设。要完善高校社会捐赠的相关法律,提升高校社会捐赠的制度激励力度。促进高校社会捐赠生态系统机制良性运行,实现高校发展与捐赠主体发展的合作共赢。
校友捐赠机制 篇3
一、高等教育系统内外环境资源条件生态性公平的自发流动均衡机制
美国高等教育环境资源的生态性配置公平是高等教育公平的实质所在。社会捐赠的资本实力依托、资质开放生成和资财畅通流动等生态性能机制,有效地体现和保障着美国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环境资源的生态性流动公平。
美国高等教育组织系统在形态结构与运作职能的制度设计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边界封闭性,其财政资源配置要通过正规的社会组织结构来实现,这就从源头制度性地限定了美国高等教育组织系统的经费分布占有格局。由于教育组织功能的迟滞性、形态运行的软弹性和社会权力体系中的边缘性,特别是美国宪法中对美国联邦高等教育责任的刻意回避与弃置和对州政府高等教育责任的放任与推卸,[1]致使美国联邦与州政府在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与资助上,总是表现出较大的缩减策略性。研究统计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联邦和州政府持续削减高等教育经费。这样,在相对封闭的正规社会组织体系中,美国高等教育组织系统的正规经费就被体制性地压低下来,[2]形成了美国高等教育组织系统与社会其他子系统之间在经费正式分配与占有上的制度性不公平格局与状态。
美国社会捐赠从根本上为修正和改变这一既定不平等倾向和格局,提供了弹性备用的可靠资本实力、依托载体和体制外的社会财富自发转移流动的契机和通道。美国各种非政府组织、实业组织与个人等社会民间捐赠主体独立自主地启用和行使自有财富的支配权力,决定并实施对高等教育系统的财物捐赠,甚至可以直接对高等教育资金相对薄弱或急需地区、人群和领域进行逆向投放,从而把民间资财自然转移流向高等教育系统的特定区域和部位,弥补和缩小了正规高等教育财政的制度性差别提供,实现了高等教育资源条件的自然流动均衡。
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的统计显示,美国2008年的高校社会捐赠资金为412.5多亿美元,占美国当年高等教育总经费4,800亿美元的11.2%。[3]正是这1/10的捐赠财力,犹如雪中送炭,灵活地影响着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内外部资源财力的均衡分布,成为实现和保障美国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内外资源配置及占有公平的“拨动千斤”之力,使边远农村、城郊、少数族裔等区域社会处境不利族群得到及时救助,也使那些富有发展潜能的佼佼者得到提前资助。这种蕴藏于社会体系之中而不为正规财政权力及机制直接规划和支配的社会资财及其自发捐赠权利与方式,使社会财富跳出体制性束缚和局限,成为调整高等教育财力分布格局、弥补美国高等教育财富占有和使用制度性差别的补偿性流动均衡定权机制,有效地推进和保障着美国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更为公平地占有和使用社会财富,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内外资源的流动性公平。
二、高等教育功能性向目标生态性公平的社会自觉标示引领机制
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价值的根本所在和生态指向与结果的具体体现,其生态性向公平是高等教育公平目标预设和结果实现的本质所在。美国的社会捐赠以其丰富强劲的社会生态活力、精神和特质,通过社会财富不均衡占有的社会性流平、文化性升平、资本性化平、激励性铺平和救助性垫平等公平化升华、体现与代表机制,真实地实现和保障着美国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主导性向和目标与结果公平的全质内容与价值。
美国的累进税制、遗产税制、所得税制、增值税制等税收制度性努力和设计在抑制及消除财富的差别性占有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模式僵化的制度在动态地均衡社会财富占有、保障高等教育目标公平上逐渐变得成效有限,甚至无能为力。[4]国家高等教育干预很难为所有美国人提供完全一致的高等教育目标及其实现保障。而且,这些举措和行动的强制性极大地局限了实现公平的效度,在一定意义上异化了公平的内涵和价值,在追求和实现公平的过程中制造和加重了新的不公平,减弱了高等教育目标的公平,甚至失去其公平的本有内涵和应有价值。[5]
美国社会捐赠,不仅唤醒、激活和强化了社会成员的高等教育目标公平的强烈主体意识和追求,而且诱发、滋养和赋予了全体社会成员互利互惠、回馈社会、量力奉献、分享共生的社会捐赠志趣和精神。这就从根本上匡正、彰显和丰富了高等教育目标公平本有的生态性要求、内涵和应有价值,使高等教育乃至社会公平与社会捐赠之间的生态共性和联系逐渐显现与确定起来,日益成为高等教育公平全质内涵和价值的真实反映、公认体现和有力诠释,逐渐积淀和内化为美国高等教育培养健全生态人、优化社会生态系统目标的明晰确定的全质取向。[6]
美国的社会捐赠是美国高等教育乃至社会目标公平的社会性流变形态、动态价值和流平性能机制。“来自社会,回馈社会”是引导和支配美国社会成员高等教育社会捐赠的基本共识理念和动力。作为社会生态系统中的优胜者,人们深知,自己的成功和收益与其说完全来自社会生态对自己的优良素质和勤奋努力的偏爱、认可和褒奖,不如说是自己通过勤奋努力更多地抓住,甚至抢占了社会公共机会和资源。他们理应把那些本该也可能成为他人的社会机会和财富回赠、退还给社会和他人,与其共有和分享。[7]这种身处社会优势地位而自动眷顾社会及他人的心态和行为,无疑是高等教育目标公平的最具震撼力的实质内容和价值体现。
美国的社会捐赠也是一种高等教育乃至社会目标公平的文化性升华形态和价值实现的化平性能机制。社会捐赠以最为文明的文化性升华方式能动地解决了社会财富不均衡占有问题,有效地弱化和避免了社会财富争夺过程中粗暴的强力拉平、削平、铲平等人性退化、野化的丑恶表现,把通常解决社会不公问题的冲突暴力方式创造性地转化为人类特有的捐赠人本文化形态,成功地升华了社会财富再分配的人本文化价值和人类生态进化的特定品性和高度,为高等教育目标公平注入和赋予了最高档次和品位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元素。[8]
美国的社会捐赠还是一种高等教育目标公平的资本性化平性能机制,体现和彰显了高等教育乃至社会公平的超越性社会化生态价值的内涵和境界。尽管捐赠者“只为奉献,不求回报”,但社会捐赠无疑会赋予捐赠者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形象,为捐赠者有效地建立和滋润良好通畅的社会生产生活关系,改善和优化捐赠者的社会生态环境,并潜移默化地转化为捐赠者和社会生产者的环境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等生态资本。更为重要的是,高等教育社会捐赠有效地避免了捐赠财富直接腐化为奢侈消费资金,将之转化为受赠者的教育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有效地改善和优化了高等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态环境和品味,成为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恒定力量。
美国的社会捐赠还是一种高等教育目标公平的激励性铺平性能机制,体现和彰显了高等教育乃至社会公平的竞优性社会生态化发展的价值内涵和境界。美国的社会捐赠不是简单地平均散撒资金,它往往是捐赠者发自内心的期望和珍重,为激励人们开拓探索、勇敢创新而投放和预付的垫资和报偿,为披荆斩棘、勇攀高峰者铺平道路的铺设性垫支。正是这种对富有引领希望的先行者的预支和垫付,才有效地激发和保障了人们的高等教育探索精神和行动,使高等教育不断地推陈出新,优化提升。
美国的社会捐赠还是一种高等教育目标公平的救助性垫平性能机制,体现和彰显了高等教育乃至社会公平的帮扶性社会化提携共进的生态价值内涵和境界。在财产资本成为硬通货的今天,财富占有的多寡不仅意味着个人社会财力的强弱及其对其他社会资源的获取和占有上的便捷与否,而且也意味着个体在获取和支配教育资本的资格、权利,甚至资质上的巨大差别,甚至还影响着个体的社会形象、声誉及持续发展,形成个人发展的良性或恶行循环。社会捐赠对社会处境不利人群的帮扶救助,给他们垫高并支撑起常态发展的高等教育平台和起点,实现和保障着高等教育目标的自觉生态预期预设和结果绩效的公平。[9]
三、高等教育成员主体身份生态性公平的全员自主能动参与机制
高等教育主体是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直接生产、生活行动者和受益者,其生态身份公平是高等教育公平的直接体现与核心组成部分。美国社会捐赠主体和受赠主体作为完整全质的生态人个体的实有参与性能机制、自主参与性能机制和权利参与性能机制,充分地体现和保障着美国高等教育主体生态性公平的实现。
在高度规范化和法制化的正式国家社会组织体制中,美国社会成员无论是多大税款的缴纳者,即高等教育财政或成本的负担者,还是包括教育财政在内的国家财政的分享者,从根本上说他们的高等教育参与和享有行动权利都是事先被体制性地固化和虚化了。个人纳税的用项用途或受益受惠都是一笔糊涂帐,纳税人自己的用项意愿、行动和结果完全“不确定化”和“被动化”。
在美国,公民对国家事务包括教育事务有着广泛的参与机会和权利,他们可以直接向政府建言献策,也可以通过媒体发表自己的意愿,还可以通过诉诸法律来问责追究。然而,美国又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社会,美国高等教育财政事务是由国家专业技术和行政公务员等专人专职,通过专门方式和通道运作与代议代行代理的。公民既不可能熟知所有程序领域来准确要求某些财政款项的用途用处,更不可能直接越俎代庖代行行政权力。面对现实的急迫教育问题和需求,公民也只能游说当权者建议改变财政分配格局或动用机动资财,这需要耐心等待和不得不接受可能的无效结局。
作为一种体制外直接操纵支配的资金和方式,美国的社会捐赠较为有效地避免了这一问题。它明确地缩减了出资者到受资者之间的距离和环节,直接由捐赠者、受赠者自主能动地加以操作和支配。他们完全可以把自己有意捐出的资金总额、边界、用途、对象和条件自主量化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不仅可以使捐赠资金合情合理地用在必需的人与事上,而且还因为减少了中间环节而节约了操作成本,实现了更高的效率。这也从根本上减少或消除了人们对教育经费来去不知情的疑虑心理,激励他们更愿意通过捐赠把自己的剩余财富奉还给社会与他人。
更为重要的是,捐赠者是作为完整的自然生态人在自主能动地行动。他们根据自己对社会捐赠价值的积极理解和预期,在自己的社会捐赠理性的启示和引领下,以个人独立产权、人权和能力为前提,为满足自我意愿和需要,自觉、自愿、自主地践行自己的社会捐赠义务和权利。这体现和保证了作为高等教育行动主体的真正的自主身份和权利平等。
四、高等教育内容专业领域生态性公平的社会自行奖勤树优机制
高等教育专业内容是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直接生产生活的实践区位、平台和对象,其生态性领域公平是高等教育公平的具体存在形态和组成部分。美国社会捐赠主体角色性质的领域标示、社会捐赠主体成功模式的暗示诱导和社会捐赠款项用途名目的专业分化等生态性能机制,直接地体现和保障着美国高等教育专业领域内容的生态性公平。
第一,美国社会捐赠主体角色性质的领域标示引领机制。美国高等教育社会捐赠是一种发展型的社会慈善事业和最具奉献色彩的社会公益行动,捐赠主体因之深受社会的信赖、尊重和推崇。捐赠主体的专业平台、职业处境和角色身份因之与高等教育专业内容的可信赖、可仿效之间产生一种默契性的关联,成为人们注重、仿效和选择高等教育专业内容的一种标杆性范例、参照、依据和动力。这就极大地增强了这些专业领域对社会资源的吸纳力和张力,使富有活力或成长潜力的高等教育专业获得应有的资助和发展成长所需的财力基础与平等条件。
第二,社会捐赠主体成功模式的暗示诱导机制。社会捐赠是以一定的雄厚财力为前提的。在美国,能够积累比较雄厚的财力拿出来进行社会捐赠,无疑都是专业领域的成功者。他们赖以获取成功的专业经历、素养及相应的行为方式和行动模式,标示着其所在专业较高的社会成功指数、潜力和前景,从而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关注和认可,从平庸的默默无闻中胜出,逐步形成、巩固和提升较高的专业社会声望。这样,该专业就能够吸纳更多的社会捐赠来补充超前发展所需的资金,保障与自身超前发展对等的财力,实现和维护与其他专业之间的动态平等格局与实力。
第三,社会捐赠款项用途名目的专业强化分化机制。社会捐赠大多数都是实名定向性资金。捐赠者在赠款到位之前,就已经明确了资金的用途和去向。这些捐赠资金的定向和定位使用一般有两种情况:其一,比较成熟而社会使用价值较高的专业;其二,有较大发展空间和潜力的专业领域。这种预定指向流向的捐赠就成为这些“朝阳专业”、“潜力专业”跃升和展现的后续能量和实力,使其“成长性脆弱”得到必要的呵护和保障。
五、高等教育运作经营过程生态性公平的民间自生优化调控机制
高等教育运作经营是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资源配置、结构调适和功能生效过程,其生态性公平是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公平的动态形态和操控机制。美国高等教育社会捐赠以其主体资质资格的强者效应与能者多担、资源配置的马太效应与倾斜优者、优用效应与善款慎用、赞助效应和扶助效应等生态性规则机制,从操作运营层面上体现和保障着美国高等教育过程的生态性公平。
尽管民主化程度较高的教育决策和监控,使美国高等教育财政的实际配置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和公平性。但是,高等教育公平作为主观性、情境性价值取向很强的事实判断和目标构想,仍使不同的社会主体都会有意无意地按着自身的权利取向、要求和可能来设定和实现所谓的资源、条件和结果的公平质量标准和配置格局。在实际的权力化行政操控运作过程当中,处于社会有利地位和代表着较多的社会族群仍然在有意无意地制造、维护和享受着制度性和行政性的“搭便车”、“寻租”、“减租”性特权,[10]不断积淀、加深和固化高等教育的不平等品性和格局。美国高等教育社会捐赠作为一种体制外民间性力量和方式,以其不确定性和非官方化的运作方式,从底线上制约和弱化着这种运作惯性,成为修正和强化美国高等教育过程生态性公平的实现规则与机制。
第一,主体资质资格的强者效应与能者多担机制。在美国,社会捐赠不仅是一种自我实力的展示和社会实现,更是社会强者的一种社会义务和责任,“为富则仁”就成为美国富人的价值诉求和体现。尽管美国苛刻的“递进税率制”、“遗产税制”和“增值税”已经极大地削平了高收入者巨量财富和机会的占有机会与格局,但还不足以达到全体社会成员的均衡占有享用社会资源的状态和境界。高等教育社会捐赠强烈地激发和赋予富裕族群捐出剩余财富的冲动和义务,给他们提供一种自主自愿的实现机会、路径和通道,形成一种实力可靠、源源不断的强者多劳、能者多担的“可持续公平”机制,催生出盖茨、巴菲特等首善巨人和“裸捐”壮举。[11]
第二,社会捐赠资源配置的马太效应与倾斜优者机制。美国高等教育社会捐赠不是慈善救难性的“雪中送炭”,也不是“救急性”的权宜之计,而是对强者和优者的“救机性”赞助和倾斜性支持,及具有发展实力和潜力的优者、强者更快、更准地找到有效发展的时机、平台、路径和模式,产生优者能行和快行的“马太效应”,形成发展性公平格局,避免和杜绝变相鼓励慵懒、保护落后甚至滋生腐败的退行性效应。
第三,社会捐赠的优用效应与善款慎用机制。美国高等教育社会捐赠在捐赠者扶优举良、启明引善的良好愿望、明确指向和普适原则的激励、匡正和规范下,受赠者个人和群体择定自己的优势层面和领域,制定和遵从详细明确的定位、定向规则,把捐赠款项配置在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效能的目标人群、专业领域、操作岗位、实施环节和效应层面上,保证捐赠款项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化优用效应,取得良好的社会绩效,避免捐赠款项的滥用、流失、低效乃至负效,激活、强化和提升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生机活力与有效性进化公平。[12]
第四,社会捐赠的扶助效应与解困机制。在充分体现和强化扶优举良的有效性进化公平的基础上,美国高等教育社会捐赠也积极地面向社会处境不利群体的高等教育公平诉求。美国大学及各种社会民间教育组织依据美国社会的贫困线和高等教育费用标准,详细制定受赠扶助人员的资格条件,设置专项扶助项目及工程,提供扶助平台和机会,安排专门的扶助咨询工作岗位和人员,建立与接通受赠渠道及联系,帮助社会不利人群顺利获得捐赠扶助项目和资源,激励和提升他们自我发展的信心、愿望和动力,逐步矫正和改变他们自卑失望、不求上进的不良心境和行为习惯,使他们获得参与高等教育活动及自我提升的机会和权利,[13]在更为大众民主化的层面上体现和保障美国高等教育过程中全员共生的生态性公平。
社会捐赠作为民间行为,是美国政府行为过度行政化越位干预或缺位放任导致高等教育系列不公的重要抑制、弱化和修正或补救通道与机制,表现出强烈的积极弱行政化功能,对优化和改革因过度越位与缺位导致高等教育系列不公的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我国应制度化安排、诱导较大比例的社会财富通过社会捐赠方式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在打破和弱化行政权力对高等教育资财的强势垄断和支配的基础上,优化和实现国家高等教育行政权力与社会民间力量在教育领域乃至整个社会中真正的生态化公平共处与职能互补。
参考文献
[1]傅松涛等.美国教育考责制[J].比较教育研究,2007,7.
[2][5]Patrick M.Callan.Public and Private Financing Patrick M.Callan.OryxPress1999.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
[3]Education Department Budget History Table[EB/OL].http://www2.ed.gov/about/overview/budget/history/index.html.
[4][7]巴菲特“裸捐”与腐败垄断.中国证券报[EB/OL].http://www.163.com.2006-06-28.
[6]盖茨对富人们说:散尽财富其乐无穷[EB/OL].网易科技报道.http://www.163.com.2009-06-04.
[8]Margaret.Lesher.Foundation.a.Powerful.Feeling,HelpingOthers The Center on Philanthropy[EB/OL].http://www.philanthropy.iupui.edu/Research/.
[9][12]傅松涛等.通向未来的护照[J].河北大学学报,2007.4.
[10][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等译.[EB/OL].格致出版社,1995.4,24.
[11]盖茨580亿美元财产全捐作慈善,为内地富豪上一课.大洋网[EB/OL].http://www.163.com.2008-06-23.
校友捐赠机制 篇4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 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质量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任务。《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若干意见》 (简称“三十条意见”) 第三条明确指出: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求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高校依据实际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先需要了解社会的需求, 同时对已培养的人才社会状况进行全面了解, 大量分析、评价、判断, 建立合理有效、可操作性强且长期有效的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
《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 建立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建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 使学校及时准确掌握所输出的不同层次、类型的人才在社会使用中的情况, 根据信息反馈能科学、及时地调整学校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环节, 以及学生自身素质的调整等, 使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 达成培养与使用的良性发展和循环。
2 基于校友视角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构建的优势
我国目前社会上较为独立的教育评估机构发展还未成熟, 在对毕业生的社会评价反馈上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可持续的评价体系。但在社会高速发展变革中, 对毕业生能力的需求变化较大, 这就需要学校能够及时把握社会需求, 对学校教育方式方法及时作出调整, 培养贴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各高校目前开始重视毕业生质量反馈系统的建立, 但已建立起完备的反馈机制的不多, 大部分还是通过比较笼统的社会评价去调整。笼统的社会评价在实际的操作执行中, 因为涉及信息量过杂, 没有具体的评价主体, 涉及的评价指标无法统一, 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高校中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且因为信息量大且杂, 在信息采集、归纳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 且难以形成反馈的长效机制。采取基于校友视角的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 则相对可以比较全面具体地采集信息, 形成较为完备的评价体系。
校友作为在学校时对学校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学管理计划等的直接参与感受者, 同时也是进入社会后对所学知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直接感知者, 所反映的信息更真实具体, 反馈内容蕴含大量的有效信息, 能够针对学校的培养给出直接有效的意见。
现在很多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友信息库。在校友信息库的基础上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反馈系统可以大大简化反馈机制的建立, 直接通过信息库给校友发布相关信息, 并通过该库收集相关反馈信息。而且校友信息库里包含了校友的职业、所在的单位及校友在校时的一些信息, 这些信息本身就蕴含大量的有用信息, 将这些基础信息进行分析、筛选也能对信息反馈系统进行必要的辅助。
3 基于校友视角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的方式
3.1 建立校友视角的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查反馈机制
3.1.1 建立校友自我评价的质量反馈机制
校友自我评价机制, 主要包括校友对学校人才培养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评价。自我评价质量反馈机制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以校友视角去设计自我评价方式。考虑到校友所在区域的广泛分布和所在行业的多样化, 可以考虑设计在线问卷调查为主, 电话访谈、实地座谈为辅的反馈方式。问卷调查可在分析美国学者罗伯特.M.戴尔蒙德的校友调查问卷的基础上, 结合各校实际、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对人才的需求及调查的侧重点等进行分析设计。
3.1.2 建立校友企业对综合人才培养质量的互动机制
校友企业作为一个独特的视角, 值得关注和分析研究。这里的校友企业同时包括有较多校友任职高管的企业。校友企业中的校友数量通常比例较高, 校友企业对校友人才素质的认识具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在反馈人才培养质量上具备优势。作为企业领导者的校友群体则是一个特别的群体, 他们在经历了创业、企业发展壮大之后, 对人才培养质量上具备全新的认识和看法, 分析时可单独作为一个层面进行分析。因此, 在建立校友企业对综合人才培养质量的互动机制中, 需要从两个层面去分别设立反馈方式。
(1) 对企业的员工制订人才素质测评报告, 分析校友在企业中的质量, 评判人才的培养是否贴合企业发展。同时建立人才素质需求表, 企业可以定期向学校反馈人才的需求, 尤其反馈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信息, 学校也定期向企业询问企业诉求, 可以让学校的教育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及时接轨。
(2) 针对企业领导者设立单独的反馈方式, 可以通过问卷、访谈、座谈等多种方式, 以企业领导者的角度反馈对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应把握的方向, 同时可以针对学校的特定人才培养方案上给出建设性意见, 比如卓越工程师、MBA、创新创业教育等人才培养的方案。
3.1.3 打造人才培养质量信息员工作队伍, 逐步构建人才质量反馈长效机制
建立以校友反馈人才培养质量信息的信息员工作队伍, 及时准确把握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状况。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聘请一批热心学校教育事业的校友担任信息员, 如将各校友分会理事会成员作为人才培养质量信息员人选, 对于长期跟踪掌握一个区域的校友发展情况具有明显优势。同时针对每届毕业生, 每个学院所在年级和班级都可聘任一两名毕业生作为本届的质量反馈信息员, 每一届毕业生都产生新的质量反馈信息员, 逐步构建人才培养质量反馈长效机制。
人才培养质量信息员在以校友信息库为基础建立的信息反馈系统中进行注册, 根据指定的反馈模式, 就能及时反馈学校在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课程改革、教学实践等方面是否贴合社会需求。同时, 对校友发展状况和社会就业状况也能及时沟通掌握。
3.1.4 引入校友信息库系统分析反馈机制
建立校友信息库, 对其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 提炼出教育质量的特征, 如就业的趋势、行业分布、区域分布、领导力等, 通过这些对教育进行适当的调整, 给在校生建议和指导, 把握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性。
3.2 建立基于校友视角的人才培养质量信息反馈系统
基于校友视角的人才培养质量信息反馈系统最好是建立在校友信息库的基础上, 单独建立质量信息反馈系统会使工作的难度大大增加, 同时容易造成信息的重复, 不利于分析。校友信息库已包含了很多校友的基本信息, 在信息采集时更应有针对性, 同时, 采取一对一注册反馈的方式可以增加反馈信息的准确性。
在校友信息库的基础上完成人才培养质量信息反馈系统的建立, 如上所述, 通过四种方式分别分析了校友视角的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查反馈机制, 将四种反馈机制融合在一个信息反馈系统中, 通过一个系统完成多种信息的反馈收集, 再将各类信息汇总分析, 及时总结归纳, 分析成因, 可以通过德尔菲法等方法统计分析, 将结果及时反馈到教学管理部门, 找出教育教学模式中的优缺点, 使学校的教育更贴合社会的需求。
3.3 形成多元的人才培养质量革新方案
经过信息集成系统的分析归因后, 督促学校从多角度、多方位去革新培养方案, 通过从学生自身培养、学校课程调整、实践课程革新、生涯规划指导、素质拓展教育、人才培养实践基地的修正等多方面进行系统调整革新, 形成多元的、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 避免单一、无序、盲目的课程调整状况。多元人才培养反馈机制如图一所示。
4 结束语
国内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有着相对可以应用于实践的研究, 但是在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的建立上多见于理论分析, 实际的操作主要针对一个方面进行分析。国外在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方面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方法, 评价反馈机制的建立比较成熟, 评价的结果也有很大权威性, 在基于校友视角的评价方面尤其得到重视。
基于校友视角的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方法虽然国内外都作了一些研究, 但目前还没有比较通用、权威的评价体系。随着社会发展的变革, 对人才需求的素质不断发生变化, 各学校因自身发展定位和教学层次也千差万别。本文依据校友工作实际经验, 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践调研, 以期建立起基于校友视角的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在实际的建立中需要结合社会现状、学校定位、学校特色等, 调整反馈的信息, 确保评价主体明确、可操作性较强、可持续使用等特点。
摘要:高校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那么人才培养的质量就必须紧贴社会发展的需求。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机制, 对于及时了解培养方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校友作为学校教育的培养对象, 是学校培养质量的直接践行者, 对学校教育质量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是最直接的感知者。建立基于校友视角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 对学校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人才培养,反馈,校友视角
参考文献
[1]高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的制度约束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09.
[2]陈玉强, 朱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31) :203-204.
[3]宋丁全, 黄洋, 王基林.国外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的初步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0 (01) :92-94.
[4]海庆安.建立高等教育人才质量反馈系统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 1986, (08) :65-68.
校友捐赠机制 篇5
关键词:开发校友资源,职前职后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
“职前职后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是指高校遵循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的规律, 在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和社会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的、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的、以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资源互动互融为手段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一体化”机制旨在打破高校学生培养与社会用人需求之间的传统壁垒, 一方面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自身规律, 重视职前必备基础知识技能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又必须重视人才培养的社会效益, 积极关注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及时改进职前培养的内容和形式,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职业适应性;另一方面着眼于跟踪学生职业发展状况, 了解和掌握学生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并给予适当的专业帮助、能力修复和成长扶持。“一体化”机制的建设要求高校整合各方力量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提高教育和管理质量, 在所有的社会资源中, 校友资源因其与学校有着天然的情感连接、可持续的开发价值等成为高校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点之一, 为构建高校“职前职后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当前高校在校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误区
校友资源是学校教育资源的组成部分,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社会背景下, 高校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校友资源的重要性, 如设立管理机构、召开校友座谈会等, 争取校友对母校发展建设的支持, 但是对校友资源的重视程度、管理和开发利用的广度、深度都有待提高。
资源管理无序化:校友是一个庞大分散的群体, 当学生踏出校门那一刻, 学生就如学校撒向社会的一颗颗种子独自成长, 由于各种原因, 校友与母校之间很难主动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 而高校也缺乏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收集、关注学生的成长状态, 难以全面掌握毕业生的基本情况。
资源积累精英化:因为管理无序和功利目的等原因, 部分高校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有选择性地关注和重视部分精英校友的现象, 而大部分在工作岗位上默默工作的普通校友往往远离母校视线, 厚此薄彼的待遇导致不少校友因“我不够出色”而从情感上疏离母校, 难以建立对母校的归宿感和自豪感。
资源利用表面化:不少高校也比较重视通过校友会、校友座谈、优秀校友介绍等方式展示校友风采、听取校友对学校发展的建议, 但是由于缺乏规范化的沟通交流机制, 校友互动往往表现为零星的、表面的意见互动, 基本属于收集信息的初级阶段, 对信息往往缺乏进一步跟踪、研究、反馈, 校友难以参与如课程改革、师资培养等深层次改革发展问题的专题研究和实践, 难以真正起到为学校建设出谋划策、深度参与的作用。
资源互动单向化:学校与校友的情感连接和需要是相互的, 一方面学校的发展需要校友参与和贡献, 另一方面校友的成长需要学校长期关注和继续帮扶。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思路基本是一次性培养, 对毕业生成长情况关注不够, 更难以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助一生”, 单向的以满足学校需要为主而忽视校友需求的沟通思路, 难以让校友与母校之间保持良好的情感联系、信息互动和专业互助, 更谈不上主动关心和帮助母校发展了。
二、加强校友资源开发, 助推高校改革, 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
校友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成果, 也是高校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社会资源, 与其他教育资源不同, 校友与母校之间的关系不是因上下级行政管理关系或商业利益关系形成, 而是因曾经在此受到过人生最重要影响永远铭记的情感因素连接形成的关系, 其与母校的情感连接具有亲和性、可持续性和相互感染性, 对母校的变化更加关注、愿意帮助母校发展的情感倾向性更加强烈, 这份情感意愿是学校可以开发运用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也是助推学校长远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 高校应尊重、珍惜和维护好这份情感, 进一步充分开发并恰当整合运用校友资源, 挖掘校友中宝贵的教育信息, 汇集校友的思想智慧, 让校友资源在高校职前职后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中发挥更大作用。
第一, 校友资源是高校职前职后一体化信息资源的重要来源, 高校应建立与校友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 掌握行业发展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的先机。校友是母校发展的见证者、教学成果的体验者, 对母校的培养模式以及该模式下自身的成长与发展过程有亲身体验和真实的感受, 校友又是学校人才培养成果的展示者、检验者、行业资源的拥有者, 多年的职业生活使校友所对从事的行业人才需求、人才标准等非常熟悉, 他们能够比较清晰的了解学校教育成果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差异, 对行业发展趋势、人才行情变化等有较为客观的感知和判断, 因此, 经常性地广泛听取各行业校友的意见建议是学校获取毕业生成长信息、学生就业信息和行业人才需求等信息的重要途径。
校友资源的开发首先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动态的校友资源库, 不仅要收集历届优秀校友的信息, 还应该广泛收集在各行各业默默奉献的普通校友的信息, 甚至还可以为不同需要的校友建立特殊档案, 如:专业发展有特殊要求的、职业成长遇到困难的等等。其次要构建校友联络沟通体系并确保该体系正常发挥作用, 高校应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进行沟通体系的维护和管理工作, 除学校层面外, 各院系应结合专业和培养方向定期深入地与校友开展对口人才需求信息交流, 调整人才培养思路, 进行恰当的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第二, 校友资源是职前职后一体化师资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应重视校友资源开发, 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完善和丰富高校教师结构。当前高校教师都是通过高校培养并通过规定的考核程序而选拔出来的, 其成长路径就是从高校——高校, 很少有参与与本专业有关的社会相应工作的实践经历, 因此, 高校教师更多的是理论研究、理论教学的能力。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缺乏带来的高校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脱节, 导致人才培养的适用性欠佳、学生就业社会适应期拉长, 给学生发展和用人单位人才使用都带来一定的困扰。
改变此种现象一方面要加强高校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校友资源, 选拔和引进校友中的优秀人才参与实践环节的教学和指导, 打造高校理论教师与行业实践型师资相互合作的混合型师资队伍。实践型师资的工作经验、职业领悟和行业认知等可以弥补当前高校教育实践性课程的不足, 通过两类师资的互动与合作, 还可以进一步提高高校理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在此基础上, 逐步打造高校自身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综合发展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第三, 校友资源是职前职后一体化课程资源的丰富与延伸, 高校应重视校友资源开发, 丰富高校课程内容, 构建适应人才发展需要的课程模式。高校的职能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高校课程改革主要趋势是:培养与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相适应、与行业发展相适应、与职业要求相匹配人才。当前高校课程一般是根据国家的要求和标准设立的, 具有统一性、标准化、稳定性特征, 对高校人才培养具有核心导向作用, 但是相对于不断变化的社会人才需求, 某些专业和课程也有一定的滞后性和片面性, 传统的大而统的培养标准随时面临行业精细化人才要求的冲击, 如何把握人才市场需求动向, 及时在课程体系和内容方面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 培养出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行业人才, 是高校办学质量是否得到社会认可的重要指针。
在这方面, 校友可以起到学校课程建设的建言者、帮扶者、参与者的作用, 将行业人才要求和职业岗位技能素质要求, 作为选修课、专业讲座、技能实践活动等方式补充进高校的课程体系中, 如:以校友中的德育模范为榜样, 丰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课程资源, 以职业技能新要求为标准, 调整或增加行业需要的技能训练等, 2014年成都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关于“毕业一年学生的成长满意度调查”就及时收集到了校友对相关专业学生培养课程调整的意见和建议, 学校结合行业发展动态需求和成功经验, 梳理并逐步完善与行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课程, 做到高校课程与行业发展有效对接, 完成高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人才需求的有效输送, 能较好地引导和训练学生跟上社会步伐, 帮助学生毕业后较快适应工作。
第四, 校友资源是职前职后一体化实践资源的拓展与深入, 高校应重视校友资源开发, 拓展学生实践活动的广度与深度, 提高学生社会认知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教学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引进校友资源开展实践教学课程外, 还需要社会各界、用人单位等通力配合, 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身实践机会和更加深入细致的实践指导。历届校友们扎根各行各业, 积累了广泛的行业资源和丰富的工作经验, 不仅可以提供更多的见习、实习、就业机会, 拓展学生实习空间, 还可以用其丰富的成长经历、工作技能和专业的工作态度等, 帮助学生强化职业意识、提高实践能力。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友资源, 建立以学生实践和就业为主题的学生实践基地, 挖掘校友资源, 深入有效地对学生开展实践指导, 学生收获的不仅是专业技能、职业道德, 也可能是校友成长中的经验传递、教训告诫等, 有助于学生全面成长。
第五, 校友资源是职前职后一体化中的双向互动资源, 高校应重视校友资源开发, 共建以学校、校友共同发展为目标的合作机制, 为校友终生发展提供帮助。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个人专业成长不仅需要职前培养, 而且需要长期甚至终生的职后职业素养和技能培训, 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新要求, 目前高校主要承担着职前培养的任务, 这种一次性培养的思路使得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往往追求短期目标, 如:以毕业生就业率来判断学校或专业的办学成绩, 这种关注短期目标而忽略学生长期发展做法切割了学生与母校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专业连接, 将学生职后培训和专业成长更多交由用人单位和学生自身来承担。高校拥有丰富的专业资源, 在学生专业发展中, 学校有平台、有能力对学生“扶一把、送一程”, 事实上以提升专业能力为核心的职后培训已经成为国家与用人单位人才培养的重要策略, 也是员工个人专业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参与这类培训和指导, 当然, 高校在结合行业发展需求的同时, 还可以适当面向校友开展培训和指导, 成为校友职业发展的加油站、专业技能的维修站、综合能力的提升站, 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长久的帮助, 我们相信, 基于为校友终生服务意识为导向的高校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体现, 也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
总之, 校友资源是高校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校友资源, 拓展和深化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渠道, 有利于改变高校的人才培养视角, 更新高校人才培养观念, 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 有助于推动学校全面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更好地实现高校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办学功能。
参考文献
[1]许红梅, 宋远航.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研究的理论基础[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 (02) .
校友捐赠机制 篇6
2015 年10 月,国务院印发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20 年, 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到2030 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离不开经费的支持。 19 世纪后半期,查尔斯·埃利奥特担任哈佛大学校长,在回答约翰·洛克菲勒关于“建成一所世界一流大学需要什么”的问题时说,需要“5000万美金和200 年”。 事实证明建设一流大学经费是必不可少的支撑,但不需要如此漫长的时间。如20 世纪初, 芝加哥大学用略多于5000 万美金的资金, 历时20 多年就办成了世界一流大学。
《方案》明确指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多元化投入、合力支持的格局。按照平稳有序、逐步推进原则,合理调整高校学费标准,进一步健全成本分担机制。高校要不断拓宽筹资渠道,积极吸引社会捐赠,扩大社会合作,健全社会支持长效机制,多渠道汇聚资源,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
首先,D.B.约翰·斯通(D.B. John Stone)提出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为发展高等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 《方案》中强调进一步健全成本分担机制,并明确提出积极吸引社会捐赠,拓展筹资渠道。 在财政经费日益紧张,学费标准压力提升的情况下,大学的社会捐赠资金无疑成为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经费问题的突破口。 目前我国大学的捐赠基金总量达到250亿元,但和美国相比,还不足其百分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数量的增加,大学基金是实现追赶世界一流的最佳发力点。
其次, 从一流大学发展的自主权与独立性来看,《方案》强调,完善管理方式,进一步增强高校财务自主权和统筹安排经费的能力, 充分激发高校争创一流、办出特色的动力和活力。 而捐赠基金相对于财政经费来源的差异性, 使得大学更易于支配和管理,对于增强财务自主性和大学的独立性有着超乎寻常的意义。美国的大学捐赠基金发展贡献突出,历史长久,数据详实,有着丰富的经验供我国借鉴。
二、美国大学经费来源、基金投资与大学发展
1. 美国一流大学捐赠基金的规模。 美国全国学院与大学财政官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Business Officers) 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 年美国注册的大学捐赠基金共854 家, 市场价值达5220.39 亿美元, 平均6.15 亿美元。 整体来看,1~5 亿美元的有275 家,占比32.2%,分布数量最多。10 亿以上的有92 家,100 亿美元以上的有6 家,分别是: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德克萨斯大学系统、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 按照《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and World Report)大学排名,这些大学都是在全美排名前十(德克萨斯大学系统是由多家大学的基金总量构成, 奥斯汀分校排名在50名左右),堪称美国乃至世界的一流大学。
资料来源:根据美国全国学院与大学财政官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Business Officers)数据计算所得。
2. 美国大学捐赠基金在大学收入中的贡献。 美国大学捐赠基金在大学财政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详见表2。 在耶鲁大学的财政经费中,捐赠基金所占的比重一度达到45.9%[1]。 在美国非营利性私立大学中,捐赠基金是学校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捐赠基金及其投资收益一般维持在学校收入的1/3(2008—2009 年遭遇经济危机的特殊年份有所例外);较高的时候达到40%以上。 可以说,美国大学的捐赠收入及其投资收益对非营利性大学的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即使在美国公立大学,捐赠基金也占学校经费来源的10%左右。 充足的经费促进了大学的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大学财政的独立性,有利于世界一流大学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也为学校发展的代际公平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美国一流大学捐赠基金与大学互动发展的深层次分析
为了进一步挖掘大学捐赠基金发展与建设一流大学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对854 所美国大学进行了抽样调查,抽取91 所大学作为样本(1),制定研究假设、研究变量,以此进行捐赠基金与一流大学的指标相关性分析、 捐赠基金与学校特性及外部因素的关系分析、大学捐赠基金与投资收益率的关系分析。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相关数据所得http://nces.ed.gov/programs/digest/d09/tables/dt09_355.asp,2015-07-10。
(一)研究假设
假设1:大学捐赠基金规模与大学的排名紧密相关,一流大学的捐赠基金总量高于普通大学。
假设2:代表一流大学建设的主要指标:学生质量、师资力量和研究能力,与大学捐赠基金发展呈正相关,大学捐赠基金规模越大,越有利于提升大学的生源、师资以及科研能力。
假设3:不同区域的经济水平、大学的地理位置,对大学基金的发展带来不同影响。 经济水平发达,位于城市的大学,会为大学捐赠带来丰厚的资源和便利条件。
假设4:大学自身特征,包括学校类型(公立与私立),大学的层次(有无博士学位授予权),也会对捐赠带来不同影响。私立大学对于捐赠基金的重视程度更高,大学基金的发展更优异;大学层次越高,越有益于大学获得更多捐赠。
假设5:大学捐赠基金的投资管理情况与大学基金的发展息息相关。 大学基金开展积极的投资运作,投资收益率越高,越有利于基金总量增加。
(二)研究变量
1. 依赖变量。 (1)JZC-大学基金市场价值,按照各大学在美国全国学院与大学财政官协会公布的数据为准。 (2)PJZC-生均大学基金市场价值,用大学市场价值与学生数量之比来表示。
2.影响变量。(1)ZMD-大学的知名度,即是否为一流大学,选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大学排名,用排名前30名的大学代表一流大学,此指标为虚拟变量,一流大学取值为1,其他大学取值为0。(2)SSB-反映师资力量的指标,以生师比表示。(3)XXZL-学生质量,以各大学的录取率为衡量标准,录取率越低,表示学生质量越好。(4)YJNL-研究能力,以研究生所占比例表示。(5)GDP-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此变量选用的虚拟变量的形式,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前50%的地区取值为1,后50%的取值为0。PGDP-各地区人均经济发展水平,此变量选用的虚拟变量的形式,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前10名的地区取值为1,其他的取值为0。(6)DXLX-大学类型,此指标为虚拟变量,私立大学取值为1,公立大学取值为0。(7)XXCC-大学层次,以是否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来表示,此指标为虚拟变量,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取值为1,不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取值为0。(8)DLQY-大学的地理区域,此指标为虚拟变量,大学位于城市取值为1,位于城镇和农村取值为0。(9)TZSYL-大学基金的投资收益率。
(三)数据基本特征
参与分析的样本中,大学基金市场价值最大值为358.84 亿美元, 最小值为271.2 万美元, 平均值为23.99 亿美元;生均基金市场价值最大值为259.59 万美元, 最小值为1285.91 美元, 平均值为20.43 万美元。在校生平均数量为10459 人;生师比平均值为13∶1;代表生源质量的录取率分布范围从5%~99%,平均值为59%。 (见表3)
(四)捐赠基金与一流大学的指标相关性分析
1. 捐赠基金与一流大学整体排名分析。 按照《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排名,将排名前30 名的大学定义为美国一流大学,所选样本中,一流大学12 所。 通过方差检验发现,知名度较高的一流大学的捐赠基金总量和生均捐赠基金均高于非一流大学,检验p值为0.000,在5%的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 (见图2)具体来看, 一流大学的平均捐赠基金为134.9 亿美元;而其他大学为7.15 亿美元, 前者是后者的18.87 倍。生均捐赠基金上, 一流大学的平均值为81.25 万美元;其他大学为11.19 万美元,前者是后者的7.26 倍。
2. 一流大学的主要特征指标 ———学生质量、 师资力量、研究能力与捐赠基金的关系分析。 本研究中捐赠基金、学生质量、师资力量、研究能力分别为数值型变量, 选择皮尔逊相关系数进行变量间的关系检验。 从捐赠基金总量来看:(1)捐赠基金市场价值与研究能力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61;(2)捐赠基金市场价值与生师比成负相关(生师比为逆向指标),相关系数为-0.228; (3)捐赠基金市场价值与录取率成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24。 以上系数指标均在5%的水平下通过检验。
从生均捐赠基金来看:(1)捐赠基金生均市场价值与研究能力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85;(2)捐赠基金生均市场价值与生师比(逆指标)成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17; (3)捐赠基金生均市场价值与录取率(逆指标)成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43。 以上相关系数指标均在5%的水平下通过检验。 即无论是基金总量还是生均数量与大学实力的三项主要指标都呈现积极的相互影响。 研究能力越强,生源质量越好,师资力量越强的大学,大学的基金总量和生均捐赠基金数量越多。大学基金总量和生均捐赠基金越充足,越能提升大学的生源、师资以及科研能力。(见表4)
.24136
(五)捐赠基金与学校特性及外部因素的关系分析
研究中,区域经济,地理位置,学校类型,学校层次等变量设定为品质型的虚拟变量, 进行单因素方差检验,结果如下:
1.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大学的捐赠基金总规模和生均捐赠基金存在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35 和0.008,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具体来看,捐赠基金总量上,区域人均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学捐赠均值为41.1 亿美元,欠发达地区捐赠均值为12.8 亿美元,前者是后者的3.2 倍。 生均捐赠基金上,区域人均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学捐赠均值为34.71 万美元,欠发达地区捐赠均值为11.09 万美元,前者是后者的3.1 倍。 (见图3)
2. 大学类型。 公立和私立大学的生均捐赠基金存在显著差异,检验p值为0.045。 由图4 可以显示,私立大学的生均捐赠基金高于公立大学,且在5%的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 私立大学生的生均捐赠255.94 万,公立大学为5.18 万,前者为后者的4.9 倍。
3. 学校层次。 博士学位授予权作为大学研究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与不具备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在捐赠基金平均规模上存在显著差异,检验p值为0.004,前者均值为39.79亿美元,后者为1.96 亿美元,前者是后者的20 倍,并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统计检验。 (见图4)
4. 地理位置。 美国大学数量庞大, 分布区域广泛,检验大学分布地理区域对捐赠规模的影响,结果显示,分布在城市的大学与分布城镇和农村的大学相比,检验p值为0.159 其所获得的捐赠基金差异并不显著。 (见表5)
(六)大学捐赠基金与投资收益率的关系分析
将大学捐赠基金按照资产数量进行排序,进行等级相关分析,大学捐赠基金的规模与1 年,3 年,5 年,10 年的投资收益率均呈现正相关,与10 年投资收益率的相关性最强,达到0.883,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短期来看,相关性并不显著,说明大学捐赠基金的规模与基金的长期投资收益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大学捐赠基金更注重长期价值投资,有利于大学捐赠基金的永续发展。 (见表6、表7)
(七)主要分析结论
假设1 得到验证:大学捐赠基金规模与大学的排名紧密相关,一所大学的名望和声誉可提升大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激发公众对学校的认可和信任,一流大学更易于发展捐赠基金。
假设2 得到验证: 代表一流大学建设的主要指标:学生质量、师资力量和研究能力,与大学捐赠基金发展呈正相关,大学捐赠基金的发展,有利于建设一流大学的三项主要能力。
假设3 部分验证:不同区域经济水平、经济因素是影响大学捐赠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临近的捐赠能力, 经济越发达,捐赠能力越强。 大学的地理特征没有得到验证,大学位于城市、城镇或者农村,对捐赠带来的差异并不显著。
假设4 得到验证:大学自身特征,包括学校类型,大学的层次,也会对捐赠带来不同影响。在美国,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的经费结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私立大学的经费构成中捐赠基金的规模与比例显著高于公立大学。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相对于一般本科院校,获得了更多的捐赠基金。
假设5 得到验证:大学捐赠基金投资管理情况与大学基金发展息息相关。大学基金开展积极的投资运作,长期投资收益率越高,越有利于基金总量增加。
四、关于我国“双一流”建设的政策建议
1. 大学捐赠基金是建设 “双一流” 的重要突破口。美国一流大学的捐赠基金规模遥遥领先于普通大学, 大学捐赠基金对大学的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一流大学的建设过程中, 在财政经费有限、学费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大学捐赠基金将成为大学经费筹措的重要突破口。 相关统计显示,我国捐赠基金在10 亿以上的3 所大学,分别是清华大学43.8 亿元、北京大学34.7 亿元、浙江大学13.7 亿元。我国重点大学基金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和美国的一流大学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亟待提高捐赠基金的意识和行动。
2. 大学捐赠基金是实现 “双一流”建设基本任务的助推器。研究表明,大学捐赠基金与学生质量,师资力量及大学的研究能力都有着较强的相关性。 因此,我国在“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建立大学捐赠基金,增强办学经费的灵活性,为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提供奖学金和助学金,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和创业意识、创造能力;用奖教金等形式吸引优秀师资力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团队;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鼓励科研创新和科研成果培育,提升高水平大学科学研究能力。 大学捐赠基金将成为实现“双一流”的重要推动力量。
3. 根据不同的大学类型和层次, 逐步分级发展大学基金。 美国大学捐赠基金在不同学校类型、不同办学层次之间都存在着显著差异。我国研究型大学应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强捐赠基金的筹措与管理,作为冲击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领头军。美国私立大学的捐赠基金平均规模领先于公立大学,这也为我国民办大学在经费筹措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
4. 根据大学区域经济环境的差异,鼓励 “先富带动后富”。不同的区域经济环境,也对捐赠基金的发展有着显著影响,区域经济越发达,捐赠基金的规模越大。 因此我国大学捐赠基金在发展过程中,应鼓励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学充分利用当地社会资源与校友资源,优先发展,逐步实现全国大学基金的共同发展。
5. 大学捐赠基金在发展中应注重资产的保值增值。美国的大学基金长期投资收益率对基金的规模有着积极的影响,美国非营利性私利大学的捐赠基金的投资收益占学校总收入的比重达20%。 在我国,大学基金投资意识淡薄,基金规模小,缺乏专业的投资管理人才,对于投资风险非常谨慎。 资产管理与投资对于大学基金会完成其使命具有重要意义。大学应提升投资意识,拟定投资章程,聘请专业投资人员,在注重风险的同时积极开展投资理财,实现大学基金的保值与增值,推进大学基金的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大学捐赠基金是社会成本分担的一个突破口。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数量的增加,大学基金是实现追赶世界一流的最佳发力点。以美国大学基金的发展与一流大学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通过对美国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大学基金进行分析,寻找美国一流大学发展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为我国“双一流”建设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社会成本分担,美国大学捐赠基金
参考文献
【校友捐赠机制】推荐阅读:
校友捐赠仪式讲话09-23
校友机制05-10
捐赠方捐赠仪式演讲稿07-04
捐赠仪式捐赠方领导讲话稿参考09-08
校友管理05-14
服务校友06-29
校友文化09-05
校友资源10-04
访校友10-01
宁大校友总会走访湖州宁大校友会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