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政治教育

2024-07-08

想政治教育(共9篇)

想政治教育 篇1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也将面临诸多的挑战和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颁布实施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纲领性文件。进一步强调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并要求高校工作者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 当前转型期间的一些社会突出矛盾及负面因素给社会主义信仰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使得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发生了动摇, 导致对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坚定。他们没有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对个人的成长成才有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在当代大学中存在着重视个人诉求, 忽视社会责任的现象。调查结果表明, 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认为青年一代应该具有奉献精神、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也应该重视国家和集体利益。但是, 在实际生活中, 却有不少大学生更加在乎个人利益与幸福, 片面追求、强调自我, 不愿意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 缺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的追求。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和谐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有不少大学生认为, 只要个人拥有健康的身体、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就足够了, 就能够实现人生理想与目标, 至于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与其个人理想是没什么关系的。他们没有认识到,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存在着相容统一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实现的条件, 个人理想只有体现社会理想才能得以顺利实现, 同时, 只有每个社会成员共同努力社会理想也才能实现。

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因素

从国际方面看, 进入21世纪之后, 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各种渠道加强文化输入, 试图对发展中国家青年的价值观进行潜移默化的改变。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某些方面的先进性, 导致其在文化的融合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在与西方文化的交锋中, 无不渗透着西方国家企图利用人权、民主等问题来进行和平演变的战略图谋。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极易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

从国内方面看,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社会主体日益多元化,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但另一方面又带来多元化的社会利益矛盾, 这在客观上为大学生多样性实用主义价值论提供了条件。改革开放特别是市场经济, 强化了人的主体意识, 受利益机制的驱使, 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物质需要和经济利益。目前, 我国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多种社会经济形态并存, 多种生存发展方式并存, 因此, 使得个人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具有多元化的趋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社会利益矛盾逐渐显现, 导致年轻的大学生人生追求与信念的功利性, 片面追求经济物质需要, 严重削弱了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追求, 这势必影响大学生的崇高理想与科学信念的形成与发展, 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互联网在加速各种文化的相互吸收和融合, 促使各种文化在广泛传播中得到发展的同时, 也将不同的意识形态、世界观和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念等四处传播, 对受众群体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些西方国家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利用这一平台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宣传、灌输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 这些必然对大学生的理想信仰带来冲击和考验。

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重要性

毋庸置疑, 在人的主观精神世界中, 理想信念居于核心地位。邓小平指出, 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 才能永远保持前进的勇气和方向。胡锦涛指出:“理想信念, 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 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大学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同时, 大学生在同龄社会群体中具有思想行为的引领作用, 肩负着建设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和重任。成长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当代大学生, 思想活跃, 自我意识强。其理想信念、政治观念, 决定着他们能否甘愿奉献、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也影响着广大青少年、甚至所有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同时, 也直接关系我党事业的成败。

如何以理想信念为核心,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学生理想信念要取得成效, 关键是根据社会新形势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 在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有效性上下工夫。

1. 知识引导, 寓教于乐

大学生求知欲望强烈、乐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所以, 在大学教育体系中, 要用知识的力量引导他们, 使得大学生不断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要做到这点, 教育者首先本身要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其次, 要利用好直接传授专业知识的课堂, 以及管理、服务、环境等等, 不仅要授业, 而且要进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同时, 要潜移默化, 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渗透到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有益活动和载体中去。

2. 情感感染, 适时点拨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方法。与学生共同经历情感的体验, 深化思想教育的功能, 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教育的价值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创造, 学会生存, 学会做人。作为教师, 只有尊重学生的想法, 宽容学生的缺点, 适时引导与点拨, 用真诚、尊重面对学生, 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 才能真正实现我们所期待的教育价值。

3. 人格熏陶, 潜移默化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实施教育影响的前提, 教学质量的保证。同时, 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催化作用。因此, 教师要忠诚教育事业, 献身教育;热爱学生, 诲人不倦;治学严谨, 精心育人;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锐意进取, 勇于创新;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 团结协作。总之,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应该给予学生以潜移默化的作用, 处处给学生作出表率, 用自身言行如一的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熏陶学生。

4. 文化育人, 境界提升

大学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质是一个文化过程, 应当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构筑一种高品位的大学文化生态环境。袁贵仁教授指出:“大学的教育教学过程, 实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过程。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在校园里, 不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全体教师要全面地育人, 对青年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文化更应该体现出高雅的、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涵, 优秀的、特点鲜明的大学文化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情感熏陶、境界提升和人格塑造, 在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就是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 要拓展教育途径和方法, 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丰富多样的方式方法, 艺术高超的教育技巧, 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每一位教育工作者, 都必须以对国家和民族高度负责的态度, 加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导, 根据新时期大学生主体结构的变化, 探索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载体等方面大胆改革创新。引导大学生把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结合起来, 使当代大学生真正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中去, 增强奉献意识, 坚定政治方向, 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阎静萍等.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N].光明日报, 2009-06-16 (09) .[1]阎静萍等.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N].光明日报, 2009-06-16 (09) .

[2]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 (1949-2006)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202-203.[2]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 (1949-2006)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202-203.

[3]黄蓉生.青年学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92-93.[3]黄蓉生.青年学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92-93.

[4]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4]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

[5]冷浩然, 唐志龙, 罗剑明.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哲学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166-167.[5]冷浩然, 唐志龙, 罗剑明.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哲学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166-167.

[6]侯丹娟.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及其转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6) :14-16.[6]侯丹娟.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及其转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6) :14-16.

[7]唐桂莲.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方法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03) .[7]唐桂莲.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方法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03) .

[8]李晓蓉.论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J].教育理论研究, 2010 (2) :58-60.[8]李晓蓉.论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J].教育理论研究, 2010 (2) :58-60.

[9]汪波.美国新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中的政治文化传统[J].世界历史, 2002 (1) :35-40.[9]汪波.美国新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中的政治文化传统[J].世界历史, 2002 (1) :35-40.

[10]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 2002 (10) .[10]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 2002 (10) .

想政治教育 篇2

上思想政治课心得体会

上思想政治课是教师在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特别是在初中阶段,上思想政治课的教师要教育、启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此,就要求老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教育技巧灵活。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与素质的实施,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学校德育工作的加强等等,都与教师的才能与素养的提高分不开的。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育技巧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才能和素养,一名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教育技巧,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条件,随机应变地、创造性地处理各种错

综复杂、突如其来的教育、教学问题,否则,即使你有高谈阔论的理论也无法成为实际的好教师。

在教学的实践中,广大教师对教育的机能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我们在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时,会发现他们都非常善于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恰如其分地把握教育的时机和分寸,方式方法灵活自如,语言通俗、生动,分析精辟入理,富于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显示出一名政治教师的聪明才智,即高度的教育技巧。但与此同时,一部分教师由于对教育技巧的含义、表现及其培养途径等缺乏了解,在实际工作中只对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比较重视,而对培养自己的教育、教学才能则往往重视不够,认为只要自己有了:“一杯水”,就一定能给学生“一滴水”,殊不知,如果缺乏教育技巧灵活和才能,没有把握学生思想脉搏、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为主体地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则连“半滴水”都得不到。另一部分教师

在目前的观念常常把教育的技巧理解为是管理学生,维持秩序的一种应急手段。这些误解,往往影响着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培养自己教育的智慧才能的自觉性,妨碍了他们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育机智,即是教师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和综合表现。技巧有效地发现和处理各种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具体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善于发现问题,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

近年来,“思想政治课”的教材有所变革。如:在初中阶段,原来初二年主要是上“社会发展简史”,而现在是上有关的法律知识,对于这种不同教材,就有不同的要求,要对症下药,才会有的放矢。如果缺乏针对性,就好比射箭没找到靶子,治病没找到病因。只能陷于枯燥无味的空洞说教,有的甚至在朗读教材。如果善于发现问题,并能迅速准

确地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妥善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非易得之。所以它要求教师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

二、善于因势利导、创造性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

改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关键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因势利导、创造性地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理解人生,解决周围各种思想认识问题,从而解开学生思想上的“疙瘩”,因势利导地对其进行教育,更需要教师有高度的教育技巧和智慧。

三、善于随机应变、灵活机智地处置各种突发问题。

对于课堂上突然出现的问题,这是常见的事,不足为奇。但要能及时地作出正确的反应,机智果断地给以恰如其分地处理,不仅可以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表现出教师在巧妙处理问题的聪明才智,还会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政治课教学所独具的魅力,从而增强

学生对该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善于把握教育分寸、循循善诱、引导得法。

“欲速则不达”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切莫急于求成,而应恰如其分地掌握分寸,不仅是教师在教育机智的重要表现,也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必要条件。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区分层次,以理服人,讲求实效,以情感人。

教育的技巧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教师在长期实践的经验积累。那么,政治教师要具有更高的教育机智技巧,主要应通过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首先,高度的思想道德境界和理论知识修养,是教育机智才能赖以培养和提高的坚实基础。教育机智的才能,首先来自于教师本身的道德修养,只有具备较高的道德境界,才能变得耳目聪明、灵活,潜移默化。许多问题连教师自己都没有很好地解决,怎么谈得上机智灵活地去教育学生呢而丰富的知识;较高的理论修养水平是教育机智的基础,虽

然教师有了“一杯水”,并不一定就能保证交给学生“一滴水”,但教师这“一杯水”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只有这样,才能居高临下,灵活自如地驾驭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各种问题具有准确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游刃有余地进行处理,否则教学时只能照本宣科,遇到问题就会措手不及,捉襟见肘,教育机智便无从谈起了。

其次,深刻了解学生的思想、知识和心理特征,是教育机智才能得以发挥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对学生了解得越透彻,教师的才能也就越能充分地发挥。青少年学生的可塑性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均尚未定形,处在“断乳期”,他们的心理时起时伏,这就需要教师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平常就应以课堂教学作铺垫作用,才能有针对性,使教师教学才能得到发挥。再次,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是教育机智才能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的内部动力。国家的兴旺发达,社会 的进步,历史车轮的前进,人类文明的发展等都在于教育。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只有自觉地意识到自己对社会,对学生所承担的责任,他才能千方百计地努力去追求尽可能完美的教学效果,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才能得到不断锻炼和提高。

最后,自己勤奋进取,虚心向他人学习,勇于探索创新,善于积累和总结,是教育机智才能不断提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每个有责任感的教师都想自己能在教学上挥洒自如,教学效果良好,给学生有个好的印象。这并非每人均有办法掌握这种高超的教育艺术才能,在同样起点的条件下,有的教师进步较快,有的停滞不前,关键就在于个人 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要能大胆创新,注意总结,借鉴别人的经验,联系自己实际,才能得到启发,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机智才能。

想政治教育 篇3

在天安门挥动花束也许是容易的,但是思考这个国家需要什么也许更难

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是一个疑似深圳版798艺术区的地方,充满着小资情调的咖啡馆、布艺环保家具店和偷偷摆Pose拍照的时尚男女。这一切的旁边,有一堵涂抹成朱红色的高墙,在故宫红的底色上印刷着:国家遗产——一项关于视觉政治史的研究。它和周围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反差,让原本并无太多趣味性的主题吸引了众人驻足。

这是一个典型性中国当代艺术展览。

这堵红墙背后的两个展厅里,摆放着王广义、曾力、卢昊、隋建国和汪建伟五位艺术家的作品,作品中充满了代表这个国家和政治的缩略符号。展览曾在5月份于英国曼彻斯特展出一次,除作品外,另有巫鸿、赵汀阳和汪晖三位学者的论文。文本与作品一起构建了中国视觉政治史的图景。策展人企图从工业、政治、城市、文化等角度探讨国家视觉遗产中的意识形态、精神价值及权力符号的意义。

第一展厅的一侧是艺术家卢昊用有机玻璃复制的北京城门,这些小小的城门被丝线悬挂起来,下面摆放了一张北京现今的地图,而城门所对应的现实建筑早已被彻底拆除,那些有机玻璃的物件像幽灵般游荡在地图上方。在另一侧的空间里,是艺术家隋建国的影像作品《大提速》,三年前,这个以《中山装》雕塑著称的艺术家将13台摄像机摆放在北京环铁艺术区,将高速通过的列车以及周边环境摄录下来并搬进美术馆,环铁——一个用来为中国铁路提速进行实验的场域,艺术家以此反思中国在追求高速度背后的价值。

再向展厅里进入,就能看到一个犹如脚手架一样的、骨骸般的看台。这是汪建伟的作品《观礼台》。现实中的观礼台是一个位于天安门城楼下方的独特建筑,它与天安门并非一体,但却始终藏匿其中。艺术家曾于天安门广场采访,受访者大都不知道观礼台是建国后才动工的建筑。这个为观礼所设的平台隐藏着权力的内在张力。在曼彻斯特展出时,汪建伟是以多媒体方式呈现,观众可随意将之在电脑中与任何建筑拼贴,以产生庄严或解构的效果。这一次,汪建伟以冷静的方式,将其做成实物,放置于展厅。

展览开幕时,国庆六十周年的纪念活动刚刚落幕。如此的时间安排让观礼台以及其他作品中都承载了另外的背景。

将这些作品纳入“国家视觉遗产”这个大主题的,是策展人、艺术批评家黄专。

和大多数展览相比,在这个展览中,黄专更像一个总导演。他将参展艺术家作品中的某一面抽取出来,再把另一面打磨掉,然后为自己的主题所用。甚至,他要求有些艺术家放弃作品原本的呈现方式。王广义与曾力就如此。

在大展厅的对面,是另一个狭长的展览空间。进门后,一辆破败的老式汽车的翻模停放在眼前,背后是毛泽东和另几个人的合影。那辆车的车头上有一条显眼的中国龙。王广义的这件作品名为《东风-金龙》,被还原的这辆车是一个孤本:50年代,工人们为毛泽东特意手工打造出的唯一一辆镶有金龙的座驾。原作品还包括模特与音乐,王广义企图用嘈杂的方式反映消费主义的影子,但在这次展览中,那些花边都被黄专削去了。他要求的是“客观的态度和冷静的呈现方式”。

这辆汽车的背后是满墙的照片。曾力进入曾经著名的三线企业水城钢铁厂记录了这个特殊企业的兴衰悲喜,冷色调的画面中满是耸立的烟囱和衰败的厂房。在黄专的要求下,艺术家曾力降低了对像素的苛刻要求,去除了照片外框,以纯粹视觉文本记录的方式挂满了三面墙壁。

作为策展人,黄专企图将视觉线索深入到国家和政治的深处。在充斥政治符号的中国当代艺术丛林中,怎样才能用已经泛滥的符号结出一个具有反思性价值的果实?在展览后的研讨会上,黄专和其他学者一起探讨视觉政治与权力的表现。

整整一天的研讨会后,黄专坐在记者面前有些疲惫。穿着黑衬衫戴着黑框眼镜的黄专有着浓厚的学者气息。他表示,“这个展览,我没想得出什么结论,我想的是引发讨论。”

中国新闻周刊:这个展览最初的策划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和现在呈现的结果差别大吗?

黄专:2006年文化部在准备圣保罗双年展的国家馆,要我作为策展人出一个方案。我当时出了一个比较初级的方案,和现在的还是有变化。比如隋建国的作品最初是没有的。那一年的总策展人对我的方案也很感兴趣,也见面谈了。但是他们有规定,凡是已经参加过的艺术家就不能再参加了。后来在曼彻斯特做成了这个展览。

中国新闻周刊:双年展的国家馆是有政府背景在里边的,你的这个展览里这些政治符号都很微妙,当代艺术圈也把这些用得很泛滥。无论于艺术还是政治,这都是个很有风险的事情。

黄专: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风险。我说风险有两个含义,一个是中国当代艺术用了大量的政治符号,但是使用政治符号有很多复杂的背景。有的是意识形态背景,有的是商业背景,比如画个天安门就好卖。所以,你还是去做一个这样的展览的时候,很多学者听说这个展览之后就不感兴趣,有被人家误解的风险。

第二个是,政治怎么看待的问题,反而这个不是现在主要的问题,政治也有其标准。我们的这些作品也没有触犯什么。

中国新闻周刊:你把这个展览放到10月份,国庆之后,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黄专:真不是故意放在这个时间的。这个展览原本是放在9月份展出的,但是我们展馆的灯出了问题,就往后推了。

有人问是不是献礼,我说不是献礼好像也不对。更深刻一点说,我觉得这个国家不但需要感情的祝贺,更需要思想的礼物。说如果国家只需要一些感情的礼品,那这个就不算;如果他真的觉得这东西可以引发人们对中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需要什么精神这个事情的思考,那这就是礼物。

中国新闻周刊:这个项目中,除了展览还有三篇学者的论文,是对这个展览主题的阐释。文章是对于作品的支撑吗?

黄专:这个展览只是项目中的一个部分,主要还是这个文本。文本上讲,说得好听的,我们是采取了客观的态度,说得不好听的就是模棱两可的态度。所以我说,这个不是策略,而是我就希望对这个项目保持一种相对中立的态度。

我在选艺术品的时候,有些政治符号太强烈了,哪怕符合我的需要我也把它剔除;有艺术家也牺牲了很多,比如曾力的作品牺牲了像素等等。但是风险还是存在。更大多数的观众和官方没有了解的话,就会有一些误解。文本是解释,但是视觉的东西,过度解释也不对,没有解释也有问题。

中国新闻周刊:如果把背后的文本和解释都去除掉,作品和主题还是否立得住呢?你承认这次你更像一个总导演,而艺术家是你拿过来用的工具?

黄专:作品还是有它自己的美学。比如像卢昊的作品,上边的有机玻璃城门像幽灵一样是越来越升高的;隋建国的录像作品在技术上其实也是很有难度的。

这次说我是总导演,我承认。艺术家确实牺牲了自己的一些独立美学和逻辑。但是他们也得到了作品中本来没有的背景。

中国新闻周刊:你所营造的这个主题是在探讨视觉符号和政治权力的关系,也有观众认为你刻意把整个环境做得很有批判性和荒诞性。

黄专:观众这样观看也正常,但是我不想只有一种单一的观看方式,特别是在读了我们的文本之后。现在我们来探讨所谓举国体制等等权力问题所处的处境就比较复杂。80年代我们讨论这种问题,就是个立场和站队问题。冷战时期,民主的优点和专制的缺点都在那,很简单的两分法。但是现在不能这么看了,民主自由的价值观没有错,但是不能把它当做一个简单的伦理立场。

中国新闻周刊:你想呈现的是一种复杂性?

黄专:对,复杂性这个词非常准确。如果说这个展览有什么目标的话,我们是想体现艺术家的批判性的情感。原来对政治都是非此即彼,但在这个时代我们会丧失判断力。最终我还是想改变中国人看政治的方式。

中国新闻周刊:你为什么早些时候说,你选的这些艺术家都是爱国主义者?

黄专:实际上爱国主义也是一个最容易引起误会的词。这时候说爱国主义,最容易引起“右派”的反感,把爱国主义狭隘化,当做民族主义。这些艺术家是真正思考中国的。在天安门广场挥动花束的是爱国主义,在这里思考的也是爱国主义。我使用的词,都是在这个时段容易引起误解的,也正是误解能让人们想更多的东西。

想政治教育 篇4

一、课程“三维目标”集中体现了学科育人价值

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道德和法律、健康心理、国情国策等基础知识,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这是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和建设者与接班人必备的基本知识。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实践体验过程中,逐步培养其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与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以及主动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这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必备的方法与能力。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培育自尊自信、坚强乐观的健康心理;培养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操,弘扬民族精神,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所必备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素养。

同时,“知识与技能”维度的“公民道德法律规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常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常识”内容,既涵盖了政治、思想、道德、法律、心理品质等中学德育的内容要求,又接轨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公共理论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学德育课程与大学德育课程的整体衔接。“过程与方法”维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和“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的习得,使之与“观察、分析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参与社会实际生活的实践能力”培养联系起来,说明学科能力的提高是在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对现实问题的辩证思考过程中逐步实现的,课堂学习过程是学生在理性的思考中提高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强调树立“理想信念”,培育“公民意识”,培养“健全人格”,兼顾了课程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较好地体现了上海“两纲”教育关于国家观念、公民人格、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

综上所述,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学科育人价值,就是中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由浅入深地获得社会基本道德法律规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常识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常识;逐步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领会辩证思维的方法,培养观察、分析和处理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树立理想信念,培育公民意识,形成健全人格,为终身发展奠定公民品德和思想政治素养基础。

二、推动课堂教学改进,实现学科育人价值

1. 合理制订目标,突出育人要求

教师制订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应树立严格基于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的意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期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进行总体设计,突出育人价值要求。在“知识与技能”目标方面,要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常识教育,凸显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质;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要着重培育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能力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要着重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认真研读教材,挖掘育人内容

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材是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的载体。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挖掘和领会教材中关于上海二期课改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和国家最新的政策精神在教材中的体现,尤其要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和“两纲”教育等重要文件精神在教材中的体现,重视研究教材每个栏目对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作用,最大限度地用好这些教材,实现育人价值的目标。例如,进行《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将教材阐述的重点——公平和效率的辩证关系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全面思考效率和公平的矛盾,理解其辩证关系,结合我国的相关政策变化,联系生产力发展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客观分析,做到学以致用。

3. 深入分析学情,加强育人针对性

教师开展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直面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学生,了解学生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中存在的问题,精选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了解各种观点背后的思维方法和价值取向,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努力践行,使学生真切体验到学科知识对于现实问题的解释和指导作用,展现学科的理论魅力。例如,教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教师要正视学生的模糊认识,不回避人大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制度性质、制度设计等方面,深刻认识人大制度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本质,了解人大制度发展和完善的历程,分析制度执行中的不足,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人大制度出谋划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4. 开展实践探究,践行育人价值

公民品德和思想政治素养必须通过学生的行动表现才能固化,而社会实践是实现学生由“知”到“行”转化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主体过程。教师要重视教材中“实践与探究”单元的活动落实,精心设计和实施活动方案,还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学科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课内外实践活动中获得多种学习体验,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感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相关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例如,结合《商业银行》的教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调查周边的银行业务,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了解商业银行的作用,培养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

5. 重视时政教育,拓展育人内容

时事政治教育是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的组成部分,是学生了解社会、获得社会体验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结合国内外重大时事,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综合运用社会道德法律规范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相关知识,观察和分析时事政治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教师还应结合时政教育,组织开展学习探究活动,拓展育人内容。例如,结合《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国梦”的内涵,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等生动具体的内容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结合,使学生真正理解实现“中国梦”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伟大意义。

6. 实施多元评价,激发育人动力

教师要推进实施主体多元、方式多样、指标综合、具有过程性且激励性的学习评价。评价重点要从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扩展到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品质、思想品德、价值观念以及行为表现等领域,既考查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注重考查学生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要尝试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评价的指标进行追踪,把握学生发展的完整过程;学习评价要凸显学科特色,把对时政教育的考核、学科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等,列为本学科的重要评价内容,使评价成为促进育人价值有效落实的重要动力。例如,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袋,真实地记录学生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性表现,将认知考查和行为表现有机结合,如实地反映学生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素养发展状况。

教育想什么读后感 篇5

———《教育像什么》读后感

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孙孔懿老师的《教育像什么》一书,它就像是我的一位远到而来的恩师与挚友,与我促膝谈心,循循善诱,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入耳入心,《教育像什么》一书的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孙先生借用了众多教育大家的名言警句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每每回顾其中的片段,都有不重复的收获在心中。今天借此机会,我与大家述说我与它的不解之缘。

书中,作者强调,“孩子们有自然要求与爱好,正像小鹿眷念山谷小溪。”“儿童不是容器,儿童能吸收周围材料将自己塑造成人。”而反思我们的教育,为了所谓的提高学生成绩,我们只顾眼前的利益,把学生大量的时间用在机械重复的作业上,课堂上大量的讲解挤占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非常认真地在告诉学生真理,其结果呢?老师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低落。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儿童的潜能正如花草种子的潜能,需要教育将其引领出来。”这句话很简单,但很有道理,我们老师的任务不应该只是是简单的告诉学生真理,而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俗话说:差的老师只会给学生带来奉献,而好的老师会教给学生学会真理。

“少数能力较低的学生是万紫千红花圃里最娇嫩的花朵”。一直以来,我们评价学生的标准是什么?除了成绩,还是成绩,就是有些学校加入了一些活动、表现、文明等等,也只不过给成绩当当陪衬而已,最终还是成绩说了算,成绩好的学生就是优秀的学生,就是拔尖的学生。始终以“成绩”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就如同我们希望用一个模子塑造出千姿百态的产品,其结果可想而知。作者在书中引用了赞科夫的一个比喻,“我们面前有一块土地,土质不好,而且搀着小石子。它既不会叫人看了高兴,也没有希望提供最起码的收成。可是来了一批地质工作者,进行了一番勘探,结果在地下深处发现了巨大的宝藏。”这个事例给我们一个启发,在― 1 ―

生活中教师不要再用单一的学习成绩去评价每个学生,要用多元的观点去看待孩子,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要懂得去尊重孩子的个性、特长,为孩子提供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够自由呼吸。通过我们的学校教育,让学生充满自信,充满信心,认为自己是最棒的。这是我们每一个做教师的责任。

爱,是什么?无数人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每个心灵对爱的认识都是不同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同的,无法用语言说清,爱是生命的秘密。父母对于孩子的爱那更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这种爱更需要的是一种正确的表达方式,让埋藏在孩子内心深处的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而教育同样离开不了爱。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爱是教育的生命之水,教育缺了情爱 就成了无水之池。”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人的成功、升迁、成就85%是来自于我们的态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商吧,而只有15%是来自于我们的技能,今天很多学校,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整个教育体系教会我们的都是技能,却没有人教会我们如何做的比平常人更好,90%的教育在于“事实与数字”仅有10%在于“感觉与态度”,花90%的时间来研究只有15%和我们幸福相关的东西,我们的教育体系是不是有点问题呢?个人成长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课题,“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上的。”也就是说在教育的过程中,除了知识技能的教授,爱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而这种教育离不开老师的言传身教。正如作者所言,“阴郁的冬日看不清树木,没有爱的教育看不清学生。”

“要把打开知识宝箱的钥匙交给学生”。“要像医生考虑患者饮食一样为学生精心选择读物”。这简单的两句话启发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阅读充盈学生的心灵,让阅读使学生成长的岁月充满快乐,引领孩子们走进丰富多彩的世界,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广泛的阅读是一种积淀,是一种积累,更是一种应用,阅读不但可以改变教师匮乏、劳累、繁琐的人生状态,而且阅读积累得越多,越是给孩子们攀爬的阶梯搭建得更结实,更长远。多读教育理论书籍,广泛阅读名人著作,丰富自己的知识,历练自己的语言,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一世人皆知的道理,就看谁能坚持做到,做到了,就能让自己在教育工作中自由顺畅地呼。我坚信书的力量,因而在班级里,大力提倡学生广泛阅读,并鼓励学生写日记、编故事、写读书笔记、写心得体会等等,为学生提供一切自由学习的机会。

作者在书中提及了老师要敢于向学生道歉。在生活中,我总认为自己是老师,什么都是对的,错的是学生,即使有时候意识到自己错了,也没有勇气在学生面前认错,总觉得这样很丢面子。你错了,就应该像孩子真诚道歉,你认错了,孩子们也会谈陈自己曾经的错误,你认错了,孩子们受伤的心得到了抚慰,你认错了,孩子们的心情不再犹豫了,你认错了,孩子们心灵的天空阳光灿烂起来了。看来以后我要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认识学生,教师完全可以道歉,教育完全可以在平起平坐的状态下进行,我想这种教育效果肯定会比说教好的多。

将感恩教育贯穿于思想品德课堂中 篇6

关键词:感恩教育;思想品德;有效结合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多以自我为中心,总认为别人对自己好是应该的,父母就应该爱自己。但是自己却从来就没想过要对别人好,缺乏感恩意识,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思想品德课是一门道德课、人格训练课,其教育主题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学习。作为思想品德教师的我们应该在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适当穿插渗透一些感恩教育,让学生知道父母之恩、老师之恩、社会之恩、党和国家之恩,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以自己成人、成才来回报父母、老师、社会、国家,也就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的。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应该怎样穿插渗透感恩教育,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利用好45分钟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在课堂上首先要教育学生应该怎么感恩自己的父母以及为什么要感恩自己的父母。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才是主角。要让学生担当好这一角色,就必须得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潜能,既然要让学生懂得为什么和怎样感恩自己的父母,上课的时候我采用了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父母对他们的付出和期望,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在学习“孝敬父母”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用一张纸写上父母的生日,爱好等,并让他们写完后谈谈自己和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一位同学迫不及待地说:“老师,我觉得我妈特啰嗦,好不容易盼到星期五,回到家就想去看看电视。没想到我妈却说‘别看太晚,太晚了对身体不好”。“我也是,我上网玩QQ我妈说会学坏的”,一个同学附和着说。我还没反应过来,另一位同学又说“我觉得我妈她不爱我,好不容易到了周末,一大早的就叫我跟她到地里去挖木薯,弄得我又脏又累,烦死了”。听了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议论,我顿时说不出话来,心里特难过:孩子们不懂父母对他们付出的爱,更无法理解母亲为了两斤菜跟卖菜的耗那么久折射出生活的艰辛和对生活的执着与坚持。他不明白这种坚持背后是母亲对孩子所倾注的母爱。后来我对学生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报母恩。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最无私。最伟大的爱,作为子女,我们在享受这浓浓的爱时,为什么就体会不到父母的艰辛?为什么就不知道父母的喜好?为什么就不能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听了我一连串发问,课堂上鸦雀无声,这时,我给学生播放了《烛光里的妈妈》。听完之后,有一个学生小声地问:“老师,那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我看着全班同学说:“你们能做的就是在学校尽自己的所能,把学习搞好;在家里,尽量去帮助你们的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减轻他们的负担,你们要懂得感恩你们的父母。作为你们的老师,我也希望我教出来的学生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二、教师要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在教学生感恩父母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感恩老师的教育。我们班的黄××同学,平时不是旷课就是上课睡觉,讲话,粗话连篇。有一天是我的课,上一节课他睡足了,实在没事干了,便写纸条。写完后传给旁边的一位女同学,那女同学对他直瞪眼,另外一位男同学看了捂着嘴偷乐,之后悄悄地继续传递。而这一切,恰好被我看见了,我当时脑子里迅速地做出这样的反映:马上列出他的所有“罪状”,上报政教处,请家长带回家。但最后,我还是理智地告诉自己:别冲动,冷静、冷静、再冷静。于是我平静地说:“今天我們一起再一次来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十不准》。”和全班同学再一次学完这些规则后,我和同学们讲了他们觉得既朦胧又神秘的“爱情”,让他们正确面对青春期的萌动。那天,我跟他们谈到:人的自由并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在遵守纪律、法律的前提下才有真正的自由,超越纪律、法律之上的自由是没有的。谈到了为什么要读书,谈到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伴侣。谈到该如何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下课时黄××居然对我说:“对不起,老师,我以为你会马上叫我老爸来的,但是你没有。以后我做错了请你帮我指出来,我一定会改。”更令我惊奇的是黄××还有那些参加传字条的同学写了200多字的说明书,说明书中显示出的尽是悔改的心意。从这些孩子的身上我明白:在思想品德课中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老师教给我知识,教我做人的道理,教我谋生的手段,我应该学会感恩老师、尊敬老师。

三、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找准切入点进行感恩教育

思想品德教师可以把教材中关于感恩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将其作为具体的切入点。这些切入点运用恰当,很容易点燃学生精神世界里感恩的情感火花并且最有可能使火花变成熊熊烈火照亮学生整个精神世界。思想品德教材中有很多关于我国现状的内容:如世界舞台上的中国;我国的资源国情、人口国情、环境国情等,把“世界舞台上中国”这一内容作为切入点,既让学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自豪,了解社会和国家给他们创造的优越生活、成长环境的同时,又能认识祖国的内忧外患:国内资源、人口、环境面临的问题;生产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每种角色都意味着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学生,要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因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作为学生就要刻苦学习、遵纪守法,勇于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这就是对祖国和社会感恩的表现。

四、利用感恩活动,强化学生“知恩、感恩”之情

感恩教育不能拘泥于课堂内容,可以在课堂上由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在授课的过程中,可让学生写出感恩的广告,也可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感恩之行。如在学习我国资源、环境国情的时候,我会让学生先写出相关内容的广告语,带上自己所写的广告语进到校园里,我要求他们向同学们宣传我国的资源、环境面临的严峻性,让学生们注意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如随手关水龙头,人走灯灭,不乱攀折花木,不乱扔垃圾等。事实上,学生学会做这些,坚持做这些,也就是学会感恩大自然的馈赠了。

感恩教育是一个艰巨的工程绝不可指望一蹴而就、立竿见影。今天的学子是明天的希望。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力推行感恩教育,学生的感恩意识一定会增强,并将“感恩”内化为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感恩的情怀,这种来自内在的情怀将会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感恩行为,这样,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融生命教育于思想品德课中 篇7

关键词:生命教育,思想品德课,珍爱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过:“我存在,乃是生命的一个永恒的奇迹。”生命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世界因生命的存在而变得如此生动和精彩。人作为一种独特的生命体存在应该十分珍爱自己的生命,不断地追求自身生命价值的升华,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但是,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对生命的漠视与随意促使人们一次次敲响了教育的警钟。

如何融生命教育于思想品德课中,我在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

一、领会生命的意义

思想品德课有许多生命教育内容涉及各种节日主题,思想品德课应充分利用好这些生命教育资源,帮助学生领悟源于现实生活、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命主题,使节日教育的内容充满生命气息,具有时代特征。例如在讲授《爱在屋檐下》章节时可以结合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国际家庭日等节日;讲授《崇尚社会文明》章节时结合6.26国际禁毒日、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12.1世界爱滋病日等节日开展生命教育,领会生命的意义。思想品德课作为育人的主阵地,这些节日资源中隐含的生命教育素材,无疑为思想品德课开展生命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也与生命教育密切相关,如“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与教材中“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关,“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与教材中“学习为社会服务的本领”相关,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将生命教育与“八荣八耻”结合起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促使学生最终树立科学的生命价值观。

二、激发生命的意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0秒,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大地震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同时,灾区人民在大灾面前的无比坚强和全国军民的众志成城、万众一心,让全世界人民看到了信心和希望。结合抗震救灾,教师可及时对学生进行“了解生命,欣赏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提升生命,回馈生命”等生命主题系列教育。对于“生命的轻”与“生命的重”的思考总是使所有人的大脑不能停歇,尤其是当看到还有那么多在震后一百多小时仍能保持生命坚强的奇迹后,我们对生命的“轻”与“重”的思考尤为强烈。

经历了大灾,也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抗震救灾中的那一具具废墟下的尸体的惨状,那一幕幕幸存者得以施救的感人镜头,那全国“上下一心,军民团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抗震救灾的感人画面,那不顾小家顾大家,不顾个人安危,奋力抢救他人的一个个感人事迹,总在冲击着学生的感官,学生的神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加强生命的教育

十三四岁的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花季,生机勃勃,他们探索人生,幻想未来,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在思维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分析判断能力还不强,加上社会经验的缺乏和同龄人的相互影响,当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诱惑时,他们往往不知所措,很容易脱离正常的人生轨道,酿成终生遗憾。在学习《拒绝诱惑》章节时,教师先让学生搜集并列举自己身边的诱惑,如“金钱的诱惑”、“游戏机的诱惑”、“黄赌毒与邪教的诱惑”等。针对教材内容,教师对学生进行“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禁毒教育,采取有力措施预防青少年涉毒违法犯罪,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提醒学生们要“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四、珍爱生命的成长

在学习“珍爱生命”时,对学生实施交通安全教育。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然而由于有些人安全意识淡薄,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在日常的生活中,会造成一些不可挽回的悲剧。而导致悲剧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缺乏安全意识和防卫知识,自我保护能力差。3月份最后一个星期的星期一是“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12月4日是“全国法制宣传日”,我利用这一契机围绕“珍爱生命,安全第一”和“弘扬宪法精神,共建和谐社会”的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教育宣传活动,这些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此外,也可通过学生收集相关文字资料,选择较为典型的几个案例,结合图片(如:闯红灯、乱穿马路、超载驾车、翻越栏杆等较具代表性)讲述几个交通事故发生的前因后果,让学生们清楚遵守交通规则、珍爱生命的重要性,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真正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小公民。

五、体验生命的价值

传统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偏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所学到的往往是抽象、背离现实社会生活真实层面、与生活脱节的常识。我在教学中强调了学习经历的获得,在开展生命教育的过程中,结合思想品德课教材的具体内容,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自然,如讲《学会生活自理》和《承担责任,服务社会》章节时,我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的“德育作业”:如帮爸妈洗脚、帮家长倒茶、帮家长打扫卫生、拜访敬老院、到街道上清除小广告等,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人生的生活经历,体验生命价值。

在讲“保护资源资源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我结合油田环境的现状、校园环境的卫生情况,如:有毒废弃物,野生生物灭绝,大气、水污染,人口的增长和生产活动的增多给环境带来的压力,引导学生们了解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开展如“鸟类保护区”、“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争当环保小卫士”等活动,启发学生从身边的环境做起,鼓励学生不使用餐巾纸、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垃圾分类放置、不随地吐痰等,让学生树立起对自己生命的珍惜和对他人生命的尊重的观念,让生命与自然、社会、他人建立美好的、和谐的关系。

生命教育是现代教育不可遗漏的一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未来接班人的需要。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不断充实与生命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将生命教育融于教学中,使学生能充分地感受生命的动感、活力与喜悦。

参考文献

[1]程红艳.呼唤教育的生命意识——生命教育及其对德育的启示[J].班主任之友, 2000, (7) .

[2]罗楚春.生命教育的研究与探索.中国教育学刊, 2004, 12.

寓时事教育于思想品德课教学之中 篇8

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实施时事教育呢?我摸索出了一些方式方法, 总结了一些教学经验, 取得了一定成效, 现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激发学生的时事学习兴趣与习惯

如何使学生对时事做到好学、乐学, 是他们学好时事的前提。我们应当认识到, 虽然一些时事错综复杂, 但并非枯燥乏味。初中阶段的学生自我独立意识逐步增强, 对新鲜事物的接收与判断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对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的分析与见解, 这就为他们学习时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 这个阶段如果能激发他们的时事学习兴趣, 养成学习时事的良好习惯, 就能对以后的学习生活起到积极的作用。

1. 加大对学生时事学习的宣传力度。

通过日常宣传, 学生认识到时事是思想品德学习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及时了解相应的时事, 对于平时的学习、生活有着很大的帮助, 能提高思想品德考试成绩。只要学生对时事学习引起足够的重视, 就能由一定的压力变为动力, 主动接触时事、了解时事。

2. 鼓励学生全方位地接触时事。

学生能接触时事的机会很多, 如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杂志、学校橱窗板报等。教师要教导学生在接触这些媒体时要养成学习新闻的习惯, 并向学生推荐一些重要的新闻栏目, 如电视中的新闻联播、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1+1、海峡两岸等, 广播中的新闻和报纸摘要、新闻纵横等, 网络中的新华网、中国新闻网、凤凰网等。另外, 教师要及时更换学校橱窗里的报纸, 在班板报中设时事专栏等, 以对学生的视觉、听觉神经进行全方位的轰炸, 使接触时事成为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久而久之, 学生定会对当前国内外发生的、引人注目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时事产生一定的兴趣, 从而顺手拈来地灵活运用这些时事。

3. 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

为了考出好的成绩, 很多家长对子女都很严, 包括严格控制他们看电视与上网的时间与内容。所以在家长会上, 教师要就学生的时事学习向家长作出说明, 要求家长给予配合与监督。实践证明, 绝大多数家长做得都非常到位, 鼓励子女学习新闻知识。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紧密结合下, 学生学习时事有了一块新天地。

二、加大在日常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时事渗透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融入时事, 使思想品德知识与时事有机地结合, 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习到时事知识,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1. 将思品课堂作为时事教育的主阵地。

在课堂教学中, 将时事内容与课本知识相结合, 这完全符合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通过时事佐例, 不仅能使学生在课上接触到时事内容, 而且能将课本知识讲得透彻深入, 更能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运用课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可谓一举三得。

2. 开展课上“三分钟”新闻活动。

组织班内学生, 在思品课前三分钟, 轮流主持, 让学生收集、整理时事资料并对其进行讲解与分析, 突出时事的时效性与趣味性,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3. 加大对学生时事问题的练习力度。

做练习不仅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过程, 更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 练习内容的质量, 对学生的练习效果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将相应的时事设计到题目当中,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积来分析得出答案;或设计出问题, 要求学生举出相应的时事进行佐证, 使练习更具开放性、新颖性、操作性与效益性, 一改练习题枯燥乏味的特点, 让学生喜欢做, 起到充分锻炼学生多方面能力的作用。

三、开展多彩的课外时事学习活动

开展多彩的时事课外活动, 能够活跃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在活动中使学生的时事知识得到解决补充, 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练, 可谓一举多得。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的活动方式。

1. 在班内成立相应的时事学习小组。

在日学教学中发现, 班内总有几个学生对时事有浓厚的兴趣与深刻的见解。我因此将每个班分为若干时事学习小组, 并由这些“思想品德专家”担任组长, 由思想品德教师指导, 定期进行学习, 通过榜样与言传身教作用来感染与带动“时事后进生”,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增长他们的时事知识, 达到“近朱者赤”的理想效果。

2. 举办时事竞赛。

以年级为单位, 在学期中后期举办。首先在各班通过笔试的方式选拔若干时事骨干组成班代表队, 通过一段时间的准备, 在学校举行年级公开竞赛。通过必答、抽答与抢答, 决出各年级优胜班级体及优秀队员。虽然教师在组织、题目设置与比赛中都要有很大的付出, 但无论是参赛者还是观众, 在比赛中都能有很大的收获。

3. 举办时事征文活动。

这项活动涉及的学生面广、知识层面深, 让学生就重大时事进行表述并联系实际加以分析探讨, 对学生深入认识时事具有良好的作用。比如2009年10月份, 学校思想品德组与语文组共同组织的以“祖国60周年庆典”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学生参与率达到95%,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 举办时事论坛。

教师充分利用论坛、博客、空间等网络空间, 把时事主题发布到网络上, 使学生通过留言发表对关注问题的看法, 在互动中产生共鸣。这既有利于时事教育, 又合理地利用了网络资源。如2009年10月24日发生的长江大学见义勇为事件发生后, 我把这一主题内容上传到我的空间, 引得多数学生参与了评论, 并产生了向英雄群体学习的倡议, 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想政治教育 篇9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必须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什么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党章》中明确了党的理想信念即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一、理想信念是我们精神上的“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1、理想信念是我们取得革命胜利精神上的“钙”

在革命战争年代,“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个“主义”,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党领导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长征,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征程。今年正值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回顾长征路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这就是长征精神。这种精神是基于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这种精神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行,取得一次又一次革命的胜利。

2、理想信念是我们取得伟大建设成就精神上的“钙”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取得了一项又一项伟大的成就。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1971年联合国恢复我国合法席位等等。而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无数优秀的共产党员辛勤付出的汗水和泪水。他们身上折射出了一个共同的特质:理想高于天,信念重如山。正是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使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始终怀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崇高信仰和远大理想作为强大精神支柱,为新中国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当前,我们党正面临“四大考验”、“四大危险”。沉着应对考验、排除潜在的危险,需要一支理想信念坚定的共产党员队伍。作为党员干部培训的主阵地——党校,无疑承担着培养党员干部的重要责任,重在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筑牢党员干部精神上的“钙”。

二、发挥党校理想信念教育主阵地作用

1、在教学内容上,以正反两面案例为鉴,突出理想信念教育

(1)注重言传身教,切实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坚持用焦裕禄、杨善洲、谷文昌等先进典型人物的事迹教育干部,请身边的先进典型现身说法,将他们的亲身经历以讲故事、宣讲等党员干部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教育,激发党员干部“见贤思齐”的内生动力。

(2)加强警示教育,深刻剖析反面典型案例。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党员干部要不断增强政治定力,自觉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通过到廉政教育基地、看守所、监狱等地让党员干部身临其境开展警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警自省,使党员干部坚定理念信念,防微杜渐,筑牢精神防线。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扎牢理想信念的根基

要科学设置课程,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体验式教学、结构化研讨、学员论坛和现场教学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激发党员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兴趣,让党员置身其中、感同身受,在潜移默化中让理想信念浸入骨髓、矢志不渝。与之同时,加强理论教育与实岗锻炼相结合,严格按照合格共产党员的标准,引导党员干部在实岗锻炼中学有所悟、炼有所获,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实际行动让党员和群众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全面严格要求自己,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牢记使命责任,做坚定理想信念的标杆。

3、在教学管理中,注重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保障理想信念教育的顺利推进

《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提出“形成以培训需求为导向,组织调训为主、自主选學为辅,激励与约束相结合,规范有序、健全高效的运行机制”。这就需要党校在教学管理中,严格遵循干部成长规律和教育培训规律,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培训的理念、内容和方式。一要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切实明确党性教育目标,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掌握学员的理想信念状况。二要切实抓好班级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三要通过党校领导干部亲自上党课、参加学员论坛、现场教学等方式,以上率下,率先垂范,着力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把守纪律讲规矩作为党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上一篇:校友捐赠机制下一篇:photoshop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