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育者

2024-05-26

政治教育者(共12篇)

政治教育者 篇1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 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来予以重视, 与时俱进地开展了成效卓著的思想政治教育, 为党取得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和改革开放的深化提供了重要保障”[1]P.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只有严格遵循党所确立的“政治规矩”, 才能精准地延续和发扬这一“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 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作用的充分发挥, 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政治规矩”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1. 辽宁日报大型策划《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引发的思考。

2014年10月21日, 辽宁日报微信以《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是什么样的》为题向各位微友征集微故事。收到的300多条留言都反映, 在大学课堂上逢课必讲“瞧瞧人家国外”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这着实让辽宁日报编辑部的同事们坐立不安, 辽宁日报的记者奔赴东西南北中, 深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5座城市的20多所高校, 用了半个月的时间, 听了近百堂专业课, 整理了近13万字的听课笔记。在经过一个月的时间筹备之后, 辽宁日报编辑部推出大型策划《大学课堂上的中国》, 并于2014年11月14日在头版刊发《老师, 请不要这样讲中国———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公开信》 (以下简称“公开信”) 的方式推出第一期。“公开信”中提出“……老师该怎样引导学生谈论现实问题?你心中理想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国外高校怎样讲述自己的国家?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去生活?”等八个课后思考题[2]。那么, 大学老师在学生成长成熟成才过程中的特殊使命和重要作用究竟应该如何正确发挥, “公开信”所折射的深层问题引发了广泛的议论和思考, 这是摆在高校所有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前需要迫切解决的课题。

显然, 随着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人们的思想观念越来越呈多元化的趋势, 在西方一些思潮负面作用的影响下, 纵观近几年, 打着解密历史的旗号, 颠覆崇高, 解构经典, 亵渎英雄的事件时有发生,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讲也形成挑战。挖掘这些现象, 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这些都是突破了底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只能在“政治规矩”的刚性约束下开展工作, 否则,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不能正常进行。

2.“政治规矩”的内涵。

所谓“政治规矩”, 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逐步形成和自觉确立的政治上的诸多规矩的总和。“具体说来, 党的规矩包括四个方面:第一, 党章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章程, 也是总规矩;第二, 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 政治纪律更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第三, 国家法律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规矩;第四, 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政治规矩”意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实践的过程中, 必须按照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要求, 务必遵循的规范、约束和引领性的规矩的总和。唯其如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在正确的实践道路上“不走样、不变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能才能最大化。这涵盖党纪国法层面的政治规矩、主流价值观层面的政治规矩和作为阶段性战略思想或目标诉求的政治规矩等多方面。

3.“政治规矩”的主要特征。

第一, “政治规矩”具有客观性。党的政治规矩是客观存在的, 不是主观意志的表现, 它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逐步总结和建立起来的, 是党的事业历史发展的产物, 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是党的纪律性的集中体现。党的政治规矩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 就形成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遵守的政治规矩, 这些政治规矩同样是客观存在的, 除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外, 还具体表现为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部署和系列要求中, 比如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 (以下简称“16号”文件) , 2015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 等等。

第二, “政治规矩”具有普遍实用性。在党内, 不论职位高低、资历长短、功劳大小, 在党的政治规矩面前一律平等。在高校, 只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教育教育工作, 那么不论是校内各级党政管理干部, 或者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 或者专兼职辅导员, 都必须按照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决策部署开展, 底线不可违, 红线不可触, 决不可以越雷池一步。

第三, “政治规矩”具有严肃性和强制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有力量, 就因为它是严密的有组织的整体。而这种组织作用的有效发挥, 有赖于党内实行严格的政治规矩。当党的政治规矩一旦形成, 便对整个党的组织和党员都适用, 都具有同等的约束力, 党的每个组织和党员必须执行。不遵守和执行党的政治规矩, 违背党的政治规矩。谁若违犯政治规矩, 谁就要受到政治规矩的制裁。无论是党纪国法、大政方针, 还是比较具体的决策部署, 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遵守的政治规矩。比如, 2015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规矩”, 其具有刚性约束和引领的作用, 每一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都务必遵照执行。

第四, “政治规矩”具有发展性。政治规矩是在党的各项事业的发展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具有相对稳定性, 它会成一个时期党组织和党员在实践中的刚性约束, 但是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变化, 政治规矩本身也会不断地丰富和完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的不断向前推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的是不断变化的党情、世情、国情、民情和学情, 从而引领和规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展工作的政治规矩也处在发展变化中。比如, 2015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 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审时度势、总揽全局的形势下, 在中央16号文件的基础上, 对引领和规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严格按照以上意见体现的精神开展工作。

二、坚守“政治规矩”的意义和作用

1. 坚守“政治规矩”,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展工作的政治前提和根本遵循。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1955年, 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科学论断, 这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形象概括。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充分肯定了这一论断, 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并强调这是“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思想”。毫无疑问,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政治优势, 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党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牢牢掌握政治规矩并在其指导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党的这一优势才不会偏离正常的轨道, 才能真正发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

2. 坚守“政治规矩”,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高政治素质和政治修养的重要途径。

“打铁先要自身硬”,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率先成为“讲党性、守党规、严党纪”的先锋和楷模, 成为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的先锋和楷模, 成为恪守“三严三实”的先锋和楷模, 成为遵守国家宪法、法律的先锋和楷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思维活跃、差异多变、个性独特的新时期大学生, 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 自己都不相信, 怎么可以让受教育者相信;自己都不践行, 怎么可以让受教育者践行。所以, 唯有将坚定的政治规矩意识“内化于心”, 从而“外化于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才能被牢牢掌控在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轨道上。

3. 坚守“政治规矩”,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效能充分发挥的重要保障。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效能, 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 通俗地讲, 就是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取得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与所消耗的生理、心理、精神、知识能量之比。效能大于投入, 就是正效率;效能小于投入, 就是负效率。提高工作效能就是要求正效率值不断增大, 从而工作效能就成了评定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 它不仅是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根本要求, 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 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因为这关乎着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大计。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 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 而效能则是做正确的事。效率和效能不应偏废, 在效率和效能无法兼得时, 我们应首先着眼于效能, 再设法提高效率。因此,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思想教育教育者的工作效能就是“做正确的事”, 它的前提就是政治方向正确, 正确的政治方向是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展工作的“政治规矩”统摄的。

4. 坚守“政治规矩”, 是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共同体的必要条件。

毫无疑问, 政治规矩是精心整合力量, 广泛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条件。没有过硬的政治规矩意识, 就不会形成强大的力量, 没有过硬的政治规矩意识, 就不会形成明确的前进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的立体化的体制机制, 只有在这样的体制机制下, 才能形成具有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共同体, 从而把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意图高效地贯彻和实施下去。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如何坚守“政治规矩”

1. 要有强烈的“政治规矩”意识。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 只有正确的理论指导, 行动才有正确的方向。只有将政治规矩内化于心, 才能有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外化于行。因此, 强烈的政治规矩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工作必须首先具备的前提和基础。在经济环境全球化、政治环境民主化、文化环境多元化、生活环境科技化、社会环境法治化、交往环境虚拟化、家庭环境多样化、学习环境个性化的时代背景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外环境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状况, 只有在强烈的“政治规矩”意识的刚性约束下开展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才能分清主流支流, 才能精准工作方向、理清工作思路、破解工作难题、创新工作业绩, 从而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党和国家要求的轨道上不断向前推进。

2. 坚守“政治规矩”, 要有强烈的角色意识。

“角色是一定社会关系所决定的个体的特定地位、社会对个体的期待以及个体所扮演的行为模式的综合表现”[4]P.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 居于主体地位, 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特征, 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是特定阶级 (主要指统治阶级) 的代言人”;具有强烈的主导性, 因为“教育者设计并控制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组织和引领教育对象参加教育活动, 使教育对象逐步形成特定社会和阶级所要求的思想品德”[5]P.15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党和国家代言人的角色, 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只有这样才能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大政治使命, 才能坚守党的“政治规矩”, 才能在实践中做大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和知心朋友, 从而把在大学生塑造成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 要有对“政治规矩”的敬畏意识。

“学术研究无禁区, 课堂讲授有纪律”。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塑造大学生灵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程师, 其一言一行都会对成长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形成重大的影响, 正所谓“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由此, 之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 必须有对“政治规矩”的敬畏意识。只有心存对政治规矩的敬畏, 才不会触底线, 越红线, 才会严格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 切实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 坚守“政治规矩”, 要有与时俱进的学习意识。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战略目标, 指明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系列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建设学习型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倡议。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 随着党的各项事业的不断向前推进, 随着不同时期成长起来的大学生通往大学校园, 党的政治政治规矩不断地深化和完善, 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拥有与时俱进的学习意识, 不断提高学习党的政治规矩的积极性。

总之, 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 “心中有规矩”、“言行守规矩”“用权讲规矩”, 只有坚守政治规矩, 并在政治规矩的规范、制约和引领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才能充分发挥工作效能, 从而才是充满正能量的教育, 才能是在时代和社会要求轨道上的教育, 才能是在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上的教育, 才能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冯刚,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30年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4.

[2]辽宁日报.老师, 请不要这样讲中国[EB/OL].http:/www.guancha.cn/Liao Ning Ri Bao/2014_11_14_286323.shtml.

[3]申孟哲, 陈振凯, 刘少华.中共的政治规矩是什么[N]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1-29 (5) .

[4]奚从清.角色论——个人与社会的互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5]陈万柏,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政治教育者 篇2

为规范教育过程,抓好教育落实,提高教育质量依据总政《基层政治教育须知》的有关要求,结合我部政治教育的实践,特制定本法则。

第一步调查分析采取团营连三级结合的方式进行,连队采取逐个谈心。老乡反馈。家庭问卷等方法,营采取思想汇报、座谈了解等方法,团以问卷调。查。分层次召开座谈会、进行思想形势分析会等形式,准确全面地掌握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并进行认真分析梳理,找出带倾向性问题和急待解决的问题,为增强教育针对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步计划部署首长机关在明确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制订出教育实施方案。教育实施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目的要求、内容安排、时间划分。方法步骤五个方面。教育计划确定后,由政治处组织召开教育准备会,主要政工领导参加。连队根据政治处下发教育计划,结合本单位实际,进一步作具体安排。

第三步备课示教一般情况下,政策性、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由团或营组织指导员集体备课,团政治处组织人员时备课进行检查,确保人人过关。备课结束后,根据授课内容的轻重,分层次组织示教。可采取领导示教、优秀政工干部示教、随机抽查示教的方法。

第四步三级授课根据内容的不同,采取团、营、连三级不同方式授课。普遍性、政策性、理论性较强的内容,由团领导统一授课。

第 1 页

一般性内容、经常性教育和随机教育内容则主要由营连两级进行。授课既要主题鲜明,又要通俗易懂。授课后,要及时归纳要点,并根据授课内容出好讨论题。

第五步宣传配合一般可伴随教育同步进行。主要采取邀请地方领导及专业人员来部队进行专题讲座,组织到地方参观、学习,以及搞演讲、办征文,写家信等形式,深化教育效果。

第六步班排讨论讨论前要安排官兵围绕讨论题目酝酿发言提纲。连队事先组织一次教育骨干培训。讨论中,班长要采取鼓励式、启发式渐进式现身说法式等方法进行引导。讨论后,班长要进行小结。主要总结归纳讨论成果,表扬发言积极的战士,指出讨论中存在的问题。

第七步整理笔记整理笔记过程,应按照随听随记、课后个人整理。讨论时集体整理等方式进行。营连采取笔记展评的方法。团也可采取集中组织的方法。抽调各层次人员的笔记本进行展评,切实提高官兵的思想素养和理论水平。

第八步搜集汇报营连每天进行一次教育情况搜集。对教育进程、本单位特点、主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教育中的好人好事进行收集整理,及时向上级汇报。政治处不仅要听取情况汇报,还要通过召开不同层次人员座谈会等方法进行情况搜集,并将收集的情况及时汇总,利用召开政工会等时机进行通报。

第九步回炉补课每次授课后,应对官兵的听课情况进行了解,发现授课针对性不强。讨论下深入。笔记不完整、汇报下具体、搜集

第 2 页

情况不完整等”走过场”的现象,要进行“回炉”。因故未参加教育的人员,由团或营统一组织补课,确保每一个教育过程的质量。

第十步检查考核教育准备阶段,团领导机关采取普查或抽查相结合的方式;教育实施阶段,采取党委机关派工作组。领导检查等方式;教育收尾阶段,采取查、看,听、问、考的方法,进行检查。整个检查既要看时间,人员。内容的落实情况,又要看效果,转化的情况,切实通过检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第十一步评教议教主要由党委对前一阶段教育的形势进行分析,对教育要达到的效果和下一步教育应注意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意见。井采取上级考评、本级自怦和下级讲评三种方式,使官兵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巩固教育成果。

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品质探析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品质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或者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而思想政治教育者正是这一思想文化的传播者。例如,国家颁发的一些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政策有赖于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中间桥梁向广大人民普及。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品质状况将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对此,应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1 思想教育者心理品质应当具备的条件

1.1 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人类灵魂的净化者,担负着对全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责任,这一点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者道德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好坏。只有思想教育者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养,才会将广大人民群众吸引过来,自觉接受教育。但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那么容易,这需要思想教育者做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时,不遗余力的将党的思想传达给人民大众。只有这样,才能发动更多的人加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队伍中来,才能满足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要求。

1.2 拥有伟大的人格魅力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党思想的传播者,是党的政策可以顺利实施的关键人物,一个伟大的人格魅力是他们必不可少的心理品质。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求国家的积极督促,更有赖于思想教育者的以身作则的模范效应。思想教育者的道德品性、言谈举止、生活态度及行为作风会对周围的受教育者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时以身作则的作用更为突出。想想如果身为一个思想教育者的自己都无法办到的事情,却要教育别人去办到,这样的教育效果无疑会大打折扣。因此,拥有一个伟大的人格魅力,树立一个诚实,有原则,处处为他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形象。这样,才会得到受教育者的尊重、崇拜和信任。由于榜样效应产生的这种积极向上的思想会产生极大的推动力,让受教育者不断的向榜样看齐,向党的思想主张看齐。

1.3 拥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综合性、专业性、知识性的工作,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将无法胜任这个工作。首先,作为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者就要求其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这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大的指导思想,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方法论、管理理论等,拥有了这些专业知识才有可能将这些思想理解、消化转变为受教育者容易接受的知识。除此之外,其他辅助知识也是必要的,如心理学、逻辑学、情感学等都可以帮助思想教育者从心理、逻辑思维、感情等不同的方面理解党的思想,也可以提高他们向受教育者传达思想的效力。

1.4 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可以表现出较好的工作能力

当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者拥有了足够的知识,这时评判其是否优秀的标准是其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工作能力。俗话说,能力是知识的综合体现,一个教育者如果没有好的工作能力,那么他将无法从事这个行业。而想拥有足够的工作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应该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观察力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基本功,在观察过程中要时时留心,事事注意,做到及时、准确、细微的捕捉受教育者的每一个表情,以利于对其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其次,应该具备较强的分析力,在拥有大量的调查资料的情况下,运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进行分析,然后做出最贴切的方案向受教育者实施有计划的教育。最后,优秀的组织领导能力会为教育计划的有效实施而增色。所以要做一个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从这几个方面不断的锻炼来增强自己的工作能力。

2 如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品质的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向受教育者传播党的思想理念的过程中,自己也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被党的思想教育着。为了党的思想教育更好的传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品质的不断提升是国家不可忽视的问题。当然,一个优秀的思想教育者不会凭空产生,这有赖于有关部门的有意识的教育和引导。因此,建设一支具备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并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和形势发展的需要,采取合适措施,做好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制定好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规划是党的主要责任。除此之外,国家领导部门应定期对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道德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培训,让他们更好的接受党的新思想。只有这样,国家才能使教育资源最大化,才能更有效的让党的思想深入人心。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品质对党思想文化的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国家应该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培训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品质的提升,以便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我国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其发展[J].教学与研究,2001(06).

[4]陆瑶.论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重要性[J].改革与开放,2011(06).

[5]佘双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现状与发展路径的回溯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本,2012(12).

[6]陈连根.思想理论教育的效果[J].鸡西大学学报,2001(03).

[7]王建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李浩(1988-),男,现在供职于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学院临床医学系。

作者单位

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学院临床医学系 陕西省咸阳市 712046

政治教育者 篇4

一、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分别为目标性、规律性、整合性以及能动性。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探究

(一) 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认识

规律是现象中持久或者静止的反映, 它是客观事物之间所存在的本质必然性的联系, 或者是客观事物发展的趋势。规律不能被人们所创造, 它所发挥的作用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人们只能利用或者改造它。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同样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它体现了在思想政治教育整个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各个要素之间的本质必然性的联系。因此, 要合理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建立更加合理和科学, 进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下去, 并实现最终的目标。

(二) 深入研究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要素之间存在复杂又紧密的联系, 包括了本质性和非本质性的联系。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为了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将其分为三个层次来探究。

1. 基本规律

在事物的整个发展过程中, 所呈现出来的基本矛盾或者根本矛盾就是事物自身所具有的基本规律, 也就是最根本的规律。有时候也会表现为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的运动规律。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政治观点。由马克思的观点可知,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或者集团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 从而对人们所施加的本阶级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 进而使人们的思想观点和社会活动得到一定的改变。这也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必须要不断地适应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两者间的统一性也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深刻地体现出来, 也就是说思想政治与社会经济关系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以及相互制约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任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目标的确定都是与经济关系的需要相适应的, 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发展也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与发展。因此, 必须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更加了解和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而且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2. 主要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规律也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 可以从两个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规律进行理解:一方面, 教育者要以被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实际水平为教育的出发点, 并根据被教育者的实际思想需求对被教育者进行思想教育, 进而使被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一个发展的规律。也就是说要从被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 并根据他们的需求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进一步促进被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中, 必须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成功。另一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任何社会, 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要服务或者服从于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是一个较为复杂多样的系统,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中的许多领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 服从社会并且受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制约。以上这两个方面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规律, 然而这两个层次的规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前者主要解决人的发展问题, 面向的主体是个体的人, 而后者主要解决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各个领域之间内在的一些问题, 面向的是整个社会。

3. 具体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规律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理解。

首先, 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基本的要素, 两者之间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又相互联系, 教育者的主体意识要得到被教育者的客体所认同, 这样一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更容易地开展。两者之间双向互动的规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也就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施加思想教育影响, 进而改变被教育者思想品德的一个积极的过程。第二,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是被教育者主动、能动地接受思想教育影响的一个过程。第三, 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规律也就是被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以及启发中思想道德进行转变, 并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自我, 进行自我教育的一个过程。由此看来,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两者是相互作用和相辅相成的。

其次, 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各个因素进行协调控制, 从而助力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是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并发展的, 它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个体, 它的整个过程受许多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影响。教育者作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 要明确对被教育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所要进行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 被教育者只有在教育者的思想影响下才能完成受教育的过程, 否则就会随机地往任何方向发展。因此, 这也就决定了想要顺利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 达成最终的目标, 既要不断地协调和控制各种影响和制约的因素, 还需要对被教育者的思想进行一定的控制, 这样一来就能够让被教育者的思想在一定的方向和目标下进行有效的转变。如果在整个思想教育过程中, 所有的制约因素以及被教育者的思想都难以得到控制, 这种情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无效的。因此, 在思想政治政治教育活动中, 既要对不同的影响因素进行协调与整合, 有效地利用并强化有积极影响的因素, 又要消除和抑制那些不利的影响因素, 并通过有效的选择教育的方式、制订合理的教育目标等对被教育者的思想进行一个整体的控制, 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一个较好的环境氛围中顺利地进行下去。

最后, 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规律。被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需要完成两次转化才能达成所期望的思想道德的转变, 这两次转化指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和第二个阶段, 即从内化到外化的一个转变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个阶段是被教育者对教育者所传达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吸收, 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自我反省和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个阶段指的是被教育者将所接受的信息形成一种新的认识, 并将其转化为良好的行为, 最终再将这种良好的行为形成一个行为习惯。这两个阶段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是属于辩证统一的, 它是被教育者通过教育者的引导和帮助进而完成思想矛盾运动和最终转化的过程。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关系的辨析

一方面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联系,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必须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并运行起来, 要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合理顺利地运行, 就务必要以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理论依据, 一旦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难以开展下去, 最终很难达到所期望的效果。其二,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不能被直观地看到, 它具有一定的内隐性, 它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因此, 只有深入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的整个运行过程, 才能够更好地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实质。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第一,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人们只能遵循它或者改造、利用它, 不能凭空臆想或者创造它。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同时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首先,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不是凭空想象或者臆造出来的, 这就体现了它的客观性。其次,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在发展的过程中, 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及时适当地进行调整, 在不违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前提下, 人们可以改变或者优化其运行的方式, 使其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这就体现出它的主观性。第二,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主要是指系统内部所包含的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的本质性与非本质性的联系, 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中所体现出来的只有客观的本质性和必然性的联系, 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相比, 它不存在非本质性的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基础和核心环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在逐渐地提高, 因此,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不断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尽快地建立起科学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它可以进一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进而消除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 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摘要:要建立一个合理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 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前提, 必须要认识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才能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实践活动, 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关系。主要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含义, 并通过对它们的具体认识, 进一步阐述了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和区别。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教育规律

参考文献

[1]陈淑丽, 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及相关概念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2 (2) :79-82.

[2]陈淑丽, 何会宁.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系统构建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高教版) , 2014 (2) :22-24.

[3]朱孔军.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运行研究[J].高校理论战线, 2012 (6) :17-20.

[4]聂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探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 (教师版) , 2014 (35) :65.

政治教育者 篇5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全球化的.浪潮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此揭开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时代.在后现代的语境中,后现代思政载体是应对大学生群体碎片化的路径之一,对现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进行改革是新时期思政工作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作 者:李果 葛丽芳 作者单位: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刊 名:教育界英文刊名:JIAOYUJIE年,卷(期):“”(22)分类号:G64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谈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 篇6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关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和重要环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明晰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按素质教育内在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紧迫的时代课题。

1.全面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素质教育有丰富的内涵,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经过20多年来对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对素质教育的本质和内涵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素质是人的一种心理品质。它是在人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把知识经过内化和升华而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高素质是现代社会及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等方面,这几个方面相互依存。其中,科学文化素质是基础,为学生其他素质的形成提供条件;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和灵魂,主导着其他素质的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诸方面素质。

素质教育既能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又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思想,是渗透性教育、养成性教育和体验性教育。素质教育也是一种过程性教育,它注重用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因此,它能很好地塑造学生品质和培养学生能力。

2.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深人地探讨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对于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1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决定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提升和保障素质教育各方面的成果强调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它喻为“灵魂”、“核心”、“关键”,是我党三代领导核心一以贯之的思想,在今天具有尤为重大的现实意义。党的十七大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些论述,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工作中的特殊重要地位,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决定着素质教育的方向,有利于提升和保障素质教育各方面的成果。

2.2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是部分和总体的关系素质教育是由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诸多因素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个系统工程中担负着培养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的重任。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在素质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与素质教育是部分与总体的关系。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受教育者“德”的实践活动。离开了思想政治教育,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的培养就无法实现,就会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素质。

3.按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按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客观需要。

3.1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于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和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首先,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各学科的科学文化教育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对科学文化教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让学生拥有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力。另一方面,各学科文化课学好了,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了,分析问题、辨别是非、辨别真伪的能力也就提高了,学生就易于接收科学的思想和理论,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其次,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各项课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第三,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中,使学生全方位接受教育。第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贯穿于教师的言行之中,发挥教育者的言传身教作用。只有实行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素质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3.2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时代的任务和主题,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植学生积极、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更新观念,勇于在教育方法和教育渠道上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培养、提升并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实践活动。这就决定了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必须确立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在教育实践中更多地运用交互式、体验式、渗透式和咨询式的教育方法,给学生独立感知、主动体验、自主思考、积极探索的空间,让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参与者、体验者和探究者。要充分挖掘校内外教育资源,整合各种教育力量,由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拓展,由学校向社会拓展,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以及举办艺术节、学术研讨、知识讲座、读书活动、演讲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3.3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素质教育要求以人为本,所以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胡锦涛同志曾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这既阐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质,又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首先,要从学生的需要为切入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要始终以学生为本,注意从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紧紧围绕其实际需要组织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式,而不是以主观的推测与想象代替客观情况。其次,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淡化教育者的身份,以平等热情的态度同他们交流思想、探讨问题,坚持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用平等民主的方法,对他们的需要进行正确引导,关注并尽力满足他们合乎社会需要的选择和正当需求,坚持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主动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学习情况,同时要注重研究解决学生的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和社会心理问题,特别是对特殊学生群体更要加以关注,努力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学生加以启发、引导,做到有的放矢。

政治教育者 篇7

教育部在关于网络教育规范发展的几次会议上, 以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教育规范管理的通知》中都指出, 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薄弱, 并明确要求“要充分发挥学校党团组织、各有关部门和学生组织的作用, 密切注视网络教育学生的思想动态, 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严格学生管理和做好思想项政治工作”。

一、开展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

首先, 由于网络教育学习的个性化、自主化、社会化以及办学的多层次、多规格决定了网络教育学生年龄、职务、学习基础、家庭环境等层次上的差异, 同时, 学生又具有多重社会角色, 他们在承担学习任务的同时, 还要肩负对工作、事业和家庭的贵任。这些客观因素必然会给网络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复杂性、迫切性和艰巨性。

其次, 从网络教育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价值观来看, 由于这网络教育学生经历了由“学生”, 到“社会人”和再由“社会人”到学生两次角色转换, 在这两次角色转换过程中, 具有了成熟的“社会人”经历, 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成才观念、道德观念产生了相当大的差异。因此,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式无法移植到网络教育学生。

再次, 从网络教育的学习模式来看, 师生处于分离状态, 缺乏集体主义教育的影响, 更缺乏校园文化的熏陶, 学生遇到学习上、思想上的问题, 只能通过媒体与老师、同学间接交流, 缺乏现场感, 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容易失去时效性和主动性。

基于工作实践,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网络教育思想政治工作。

二、探索适合网络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1.结合实际,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的

网络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应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端正的学习态度、激发与引导学生的自我教育为主要目标。据调查, 目前超过50%的学生以文凭的获得为学习动机, 缺少知识需求和能力提高的动力, 加上网络教育学习主要依托网络进行, 多元的网络文化和价值观念、虚拟的网络生活对学生的思想会带来很大的冲击, 因此, 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贴近学生, 务求实效, 切忌假大虚空, 形式主义。

2.加强网上学习社区建设, 充分利用网络搭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虚拟平台

一个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学生“网上家园”, 是做好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为此, 我们依托网络创建了思想政治工作平台, 有计划的开展征文、摄影等比赛, 组织网上专题讲座、专题讨论等, 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 培养自我负责、自我管理行为能力。

3.创建虚拟的学生社团和党团组织, 引导和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由于网络教育师生分离的特征, 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需要改革与创新, 我们依托网络, 建立了虚拟的网上学生社团和学生党团组织, 以党员社区、网络党课、视频会议、网上群组讨论等形式开展党员活动, 引导和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规范求学行为, 提高思想素质。郑州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开展的网上党团建设活动, 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

4.建立开放式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加强教学内容的适应性

在网络教育教学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要避免形式化、内容空洞、说教的现象。郑州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对全日制本科生的“两课”教学内容重新进行整合, 删除一些不符合网络教育学生需求内容, 增加了比如价值取向、情操情趣、心理性格、文化修养、行为能力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内容新颖, 有吸引力。

三、开展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保障

1.探索建立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机制

做好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必须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机制。开展网络教育的试点学校要建立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机构, 成立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把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网络教育学院的总体工作目标之一, 常抓不懈, 量化考核。

2.建立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评价和奖励机制

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活动开展的情况, 作为网络教育学院、校外学习中心和网络教育学生评优的一项重要指标, 及时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好的经验, 推广好的作法, 争取好的效果。网络教育学院要加大对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的奖励力度, 对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的学生, 给与奖励学分的鼓励。

3.加强网络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学研究工作

培养一支具有正确教育理念、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 懂网络, 熟悉多媒体技术的高校网络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是保证网络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良性发展的关键。目前, 各个试点高校都在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但很多活动只能限于校本部的学生参加, 只有依托专门的师资或者对现有的辅导教师进行特定内容的培训, 才能使处在各地学习中心的学生都能受益。

4.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因素对网络教育学生的影响比全日制学生要大得多,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努力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最大限度地利用家庭与社会的教育资源和积极因素为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比如, 根据各个时期社会上出现的有代表性的社会现象或事件, 通过BBS或视频会议系统组织学生开展分析、讨论, 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问题的思想方法, 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四、结语

目前, 网络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还处于探索期, 网络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总结经验, 在实践中逐步加以完善, 使网络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真正适合学习者的实际需要。

摘要: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 近年来发展迅速。如何有效开展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网络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 结合网络教育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网络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参考文献

[1]孟聚才.试论现代远程教育中的思想政治工作[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2]谭惠苓.试论远程开放教育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 2001, (3) .

浅析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 篇8

已有研究指出,当前在我国学校德育实践中的误区之一是有些学校或教师把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视为独立的教育的活动,从而把政治教育看成单纯的教育过程。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内化分离,这种误区至今仍然存在。后果之一是导致教育建构中重政治教育而轻道德教育, 否定道德教育在文化建构中的作用,从而使社会道德建构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我们认为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都要重视,实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转变,必须先确立新的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弄清政治教育与道德的关系。

一、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是必要的、互不影响的两种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问题的两个方面。政治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形成人们一定的政治观点、信念和信仰的社会活动过程。道德教育是指形成人们一定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这两种教育的内容、目标和目的各不相同。从它们的逻辑关系上看,并非有着绝对的、必然的联系。从教育对象上看,都是社会中作为个体的人,以这个“社会关系的总和”为主。思想道德教育的更高层次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更高层次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也不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两种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教育的性质。思想道德教育是人的素质教育,对一个国家而言,属于国民的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政治信念教育,属于国家意识形态的教育。二者都是必不可少的教育,但却不是两种同一的教育。它们的进一步发展,不会是趋同,而是各有侧重。

政治与道德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上层建筑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虽然作为上层建筑具体形式的政治与道德在其内容、形式、地位、作用和历史发展过程等方面存在着很多差别,它们之间在相互作用的方式上也有许多不同,但是它们来源于共同的社会经济基础,作为对同一社会生活整体的反映,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极其密切的。尤其是政治中有别于政治实体的政治思想与道德同属社会的意识形态, 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更加密切。

二、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是进行的相对独立、不可替代的两种教育

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一致与依存是他们之间关系的一个方面, 相对独立和不可替代是他们之间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相对独立,是由于政治与道德是相对独立的这一性质决定的。政治与道德虽然同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 是在共同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建立的,但是它们在其内容、存在方式、与社会经济基础联系的密切程度、对社会存在的作用、历史发展过程和前途等方面是不完全相同的。

诚然,政治与道德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人类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各自有着不同的特殊规定性和不同的特点与功能,两者不能互相混淆与替代。但是,在政治与道德并不由此而成为互相排斥的两极,正相反,政治与道德在一定的规定范围内也是可以互通的。

政治和道德在内容上是不同的,政治由于其反映社会经济利益更直接,它的存在方式大多是显性的和成文的,例如国家的宪法和各种法律中提出的国家性质、制度等都是被明文规定的;而道德的存在方式既有显性的、成文的,也有隐性的、不成文的,例如各种社会准则、义务、责任往往是显性的、成文的,而图腾、禁忌、风俗等则常常是隐性的、不成文的。

政治与道德的不同也必然造成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差别,必然使两者在过程、阶段、条件和结果上都有所不同,这一点在教育界是公认的。例如,由于政治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更加直接,所以政治教育内容的不稳定性和变动性必然高于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中既有相对稳定的政治理论教育,也有频繁变动的时事政治教育。而不管是政治理论教育、时事政治教育,还是道德教育,由于它们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不同的,因而其途径和手段也是会有很大差别的。在我国以往的做法中,将政治教育包容道德教育,抹煞道德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使道德教育完全附属于政治教育,从而使道德教育甚至整个教育随着政治和时事政策的变动而变动。这种做法损害了道德教育的相对稳定性,也动摇了道德以及道德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我国社会现有发展水平的一种科学定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是现代社会的初级阶段,也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是逐步摆脱经济和社会的不发达状态,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这种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社会判断和发展目标的确立和认识与以前我们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是不同的,在教育决策的定位上也必然带来差别。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政治教育凌驾于一切教育之上,用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政治标准代替道德标准、政治判断代替道德判断也就在不言之中。而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道德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就逐渐地凸现出来。这是因为,其一,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在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才能逐渐实现的社会发展目标,任何社会的动乱和不安定都会妨碍现代化的实现,而社会稳定的条件不是政治斗争,而是秩序、道德与法制。因此,为了建立稳定的现代化发展的社会基础,道德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就日益被人们所认识。其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建设在人才的标准上也引发了变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人才首先是具有高竞争意识和高规范意识的人才,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而高规范意识人才的产生依赖于我们的教育,依赖于我们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学生的社会教育的过程中,道德教育应摆在首位。而从某种意义上讲,道德教育所实现的目标也正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和政治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摘要:在社会文化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之间正确的关系也变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治与道德是密不可分的,政治具有道德的意蕴,道德是政治的道德。两者是相对独立却又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政治,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王立峰.政治与道德[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

[2]《周礼·师氏》[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政治教育者 篇9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的唯一性与思想碎片化的多样性矛盾突出

随着经济社会日益发展,社会阶层分化明显、职业差别变大、贫富差距增加,人们所奋斗追求的目标开始向物质财富集中。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及移动网络的普及,使大学生信息源呈现多元化、便捷化、即时化特点,出国留学、旅游、游学及翻墙软件渠道又进一步增加了信息源的复杂性,使处于成长发展期的大学生陷入信息来源鱼目混杂境界。与20世纪大学生理想信念在主流上呈现趋同性相比较,当代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呈现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特征。当前,互联网网站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类是政府及官办新闻媒体类,比如国务院、新华社、北京大学网站等,主要发布重大政策、法规信息,各类官方活动、资源信息。二类是商业门户网站类,比如新浪、网易等,主要是综合信息运营商,提供从国际政治、国内政治、法律法规到社会事件、小道消息、娱乐八卦等覆盖广泛的各类信息,面广量大,应有尽有。三类是专业性社交、游戏网站等,比如QQ软件、微信、盛大游戏、淘宝网等,为特定人群提供专业性的资源。四类是其它网站。从大学生关注度看,他们更关注于商业门户网站及部分专业性资源网站,而这类网站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覆盖程度低、把控度薄弱的区域。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与学生管理的功利性协调难度加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必须遵循科学的规律推进。灌输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随着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变化,灌输教育若不能与时俱进,摆脱旧时人对人、面对面的灌输模式,呈现出与互联网时代相适应的时代特征,其操作的难度和教育的效果将达不到理想的状态。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能否实现、效果如何取决于受教育者自身的学习、接受和转化程度,教育内容、思想及理念只有在被受教育者内心接受、亲自体验,并成功转化为他们的个人信念之后,才能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高校教育模式和手段日新月异,网络教育使计算机取代了教师,PPT教学使老师摆脱了课堂板书,信息技术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却疏远了师生关系。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降低了校园活动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日益缩小的学生工作师生比例,预示着高校学生工作更多的侧重于管理、维稳,降低了思想引导和心灵培育的功能。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与部分社会现象的逆向性冲突明显

高校不是封闭的校园,大学生不是封闭个体的集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也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作为个体的大学生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他们用语言在与校内外的人进行着思想交流,用内心在感受着校内的学习生活环境、规章制度以及校外的生活方式,时刻在用眼睛观察这个世界,用心灵感知这个社会。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社会中部分人群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功利主义思想泛滥,部分社会成员唯利是图,老人倒了扶不扶的道德困境、地沟油回流餐桌的见利忘义现象随时随地发生在学生身边,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人生观养成,对高校体制内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负向作用明显。

二、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高校学生工作坚定正确方向的理论保证,以身作则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高校学生工作不断前进的动力,求真务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遵循方向。

(一)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高校学生工作坚定正确方向的理论保证

用邓小平理论武装教育大学生,一定要与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结合,同回答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相结合,同解决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发挥思想上释疑解惑和生活中帮助引导的作用。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1]“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2]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成功,关系到党和国家建设的未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败。高校学生工作的目标和宗旨就是要通过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统一到共产主义建设中来,统一到党和国家建设需要中来。

(二)以身作则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高校学生工作不断前进的动力

邓小平同志说:“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否则,我们自己在精神上解除了武装,还怎么能教育青年,还怎么能领导国家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3]我国社会前进的主导力量仍然是党的政策方针和政府行政力量,党风带动着政风,政风影响着民风,高校学生工作体系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处在党风、政风和民风包围中,良好的社会氛围对推动高校学生工作具有明显的作用。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还十分重视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集中力量,创造典型,积累经验,然后普及”[4]。东南大学连续举办了十年的“最具影响力毕业生”评选活动中,候选学生展现出来的优秀品德素养、先进科研成果、自立自强精神对在校生起到了非常明显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三)求真务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遵循方向

邓小平同志指出:“出报纸,办广播,出刊物和小册子,而又能做到密切联系实际,紧密结合中心任务,这在贯彻实现领导意图上,就比其他方法更有效,更广泛,作用大得多。”[5]邓小平历来重视大众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大众媒体深入群众才有生命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才有执行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及其相关的微博、博客等自媒体的出现,在传统社会中开辟了新的虚拟公共空间,大学生由于具有知识优势和时间优势,参与虚拟空间的比例极高。网络世界是舆论高地、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战场,思想政治教育亟待加强和覆盖虚拟空间,用主流舆论思想占领虚拟空间,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全覆盖。

三、以“中国梦”为依托,深入践行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系统的科学的理论体系,要深入研究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充分发挥其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统一人的思想,凝聚人的力量,争取中国梦的早日实现。高校学生工作在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引导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同时引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方向。

(一)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中国梦的辩证关系

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梦;是每个人实现理想的梦,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邓小平在论述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人,培养“四有”新人时指出,从根本上说,就是要造就:“认识到人民自己的利益并为之奋斗的有坚定信念的人。”[6]

(二)高校学生工作在“中国梦”中的历史责任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和主力军,是未来中国梦的实践者和引领着。“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以后,全党要研究如何适应新的条件,加强党的思想工作,防止埋头经济工作、忽视思想工作的倾向。”[7]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认为越是在复杂情况下,越要关注人的思想问题,因为“意识形态领域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会去占领。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苏东剧变的重要原因”[8]。一些背叛马克思主义的人占据领导地位是前苏联意识形态全面崩溃的直接原因,因此,高校学生工作在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引导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方向

一是走进生活,让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学有所用。马克思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9]大学生进入高校后的人际关系、生活环境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为高校学生工作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必然的需求。“理论与现实的脱节,是学生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最大障碍。”[10]高校学生工作要围绕学生需求做文章,从大学生入学的心理适应、生活习惯开始,到毕业的考研求职、人生探索,以一个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原点来考查学生内在需要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入口,通过创新性的活动,为大学生彰显鲜明个性提供舞台。尊重大学生的独立空间,帮助大学生更准确地认识自身优势与缺点,帮助其规划学习发展目标,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在无声中融入其个体的发展奋斗过程,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真正体现为指导大学生的生活和切实提高大学生人生价值的教育。二是创出品牌,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形象成为时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道德风尚,“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无产阶级组织纪律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内容,但并非如海市蜃楼般遥不可及虚无缥缈。这些人类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奉献精神和道德要求一直存在,从未消失,只不过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发生了形式和名称上的变化。南京青奥志愿者中80%是大学生,他们通过层层选拔入选,在前后长达两年的工作中无私奉献、无怨无悔。东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立12年,吸引众多学子放弃高薪岗位投入支教活动,他们没有把支教当做一种任务,而是把它当做了自己的一份事业,他们的追求是“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这些大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爱国、爱岗等优秀品质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三是走向未来,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更科学、队伍更强大。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及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近30年的发展历程看,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一门科学,有着一套完整的科学体系,一套人才培养制度。现实很多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还套用或者复制着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思想政治教育本学科理论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高校学生工作实际需求及教育部规定相比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一方面是专职队伍的建设,需要更多的人才加入高校学生工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支持和保障;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生工作者的综合素质,通过培训、脱产及在职学习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摘要: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三重困境:价值观的唯一性与思想碎片化的多样性矛盾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与学生管理的功利性协调难度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与部分社会现象的逆向性冲突明显。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是克服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困境的有力武器。我们应当以“中国梦”为依托,深入践行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引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方向。

关键词: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高校学生工作,中国梦

参考文献

[1][2]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34.33.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367.

[4][5]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83.1145.

[6][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0.48.

[8]田改伟.挑战与应对——邓小平意识形态安全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72.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1995:291.

政治教育者 篇10

1.1 我国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我国社区教育的地域特色十分明显。由于中国幅员广阔,地区差异也较大,社区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因此,中国社区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地域性的特点将日趋明显。

中国的社区工作起初强调的是“提供服务”,居民不是社区的主人,而是被动的接收者,在中国,社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潜力和作用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发挥。

1.2 我国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能发动和依靠社会各界力量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帮助居民正确地筛选社会信息,克服消极的社会影响。通过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影响与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显性教育影响的有机统一,对社区全体成员进行教育,充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

2 美国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2.1 服务方向的地区性

美国社区学院最显著的特点是面向特定区域来办学。社区学院的教学、服务等各项工作都以社区为中心来开展;关心社区生活、服务社区经济是其始终如一的办学指向。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社区学院大都由州政府主办并管理,其办学经费的75%~80%是由州政府和地方税收提供,这就决定了学校办学必须为地方服务。而且学校董事会或校务委员会成员都是当地知名人士,他们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并及时反映当地居民的建议和意见。

(2)社区学院的专业、课程设置都是以社区的发展和实际需要为依据,由当地工商界参与的顾问委员会建议审定后来设置。

(3)社区学院的生源主要是本社区的青年学生和社区内人士,学生毕业后大都留在当地工作和生活,成为发展社区经济文化、提升社区水平的重要人才支持。

(4)社区学院为本社区的所有居民提供岗位技术培训、科技文化知识教育等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有效地提升了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

2.2 培养目标的多样性

美国社区学院既是美国高中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区的文化教育活动中心,因此特别注重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其中职业教育是社区教育的重点,主要培养技术应用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中级专门人才。其他社区教育还包括转学教育、成人教育、补偿教育、老年教育。这种培养目标的多样化满足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员接受学历教育、更新知识的需要;提供了部分失业人员学习新技术以及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的机会;实现了社区成员“人人有机会,时时有机会”接受教育的办学宗旨。

2.3 培养规格的应用性

美国社区学院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即培养适应社区职业岗位要求的生产、管理一线技术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做了以下工作:

(1)在教师选聘方面,学院选聘既有学位又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因此,大量聘用兼职教师就成为社区学院的办学特色。

(2)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增加就业机会,所有学生都要经过严格的实践训练,教学、实验、实习三者的课时比例达到了1∶2∶3。

(3)社区学院非常重视与社区企业、政府部门、军队、民间社团、传播媒体甚至监狱等各种组织在合作办学、培训职工等方面的广泛合作。

3 我国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与改善途径

3.1 当前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党建的快速推进与对社区党建认识滞后的矛盾。

一是社区党员认同社区党组织的意识淡薄。二是辖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党建的意识淡薄。三是在职党员自觉投身社区党建的意识淡薄。

(2)社区党建的高要求与社区党务工作者素质不够高的矛盾。

一是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不适应。二是领导能力不适应。三是对党员教育管理力度不够。

3.2 当前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改善的主要途径

第一,健全党组织的居民自治机制。

拓宽党建领域,推动城市居民自治发展。扩大基层民主,实现居民自治建设。

第二,加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建设。

凝聚力建设,实质是党的群众路线和思想政治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新的形式、新的载体,目的是提高党员和居民的素质,增强党员和居民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从而把人凝集在党组织的周围,增强感召力、吸引力。

第三,强化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创意机制。

要注重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融于文化娱乐活动之中,通过有意识地开展文化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于办实事之中,树立“社区无小事,群众的事情比天大”的观念。

第四,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成功经验来发展我国社区教育事业。

政治教育者 篇11

[关键词]“两会”;政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6)04-0107-06

一、调查的缘起

近代以来,高校就是政治传播的主体和客体,是社会政治思潮、运动的晴雨表。随着时代的变革,高校政治传播的社会影响力虽在下降,但大学作为各股政治力量角逐的思想高地,如何培育中国的政治精英、牢固占领思想意识形态的阵地和引导社会舆论导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仍然面临的时代难题。笔者将视角聚焦高校青年学生,就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框架内,解剖高校政治传播。实现高校政治传播研究的视角转换,从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视角,可以更真实地研究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场景,更能够从人的角度去研究政治信息传播。“大众传播研究的主要任务不是去探究媒介信息的意义,而是通过研究信息的建构和解释以及形成这些建构的语境和压力来分析社会过程。”[1]

我们生存在一个政治时代,“两会”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推动我国的民主政治生活,“两会”期间,国内外众多传媒会聚京城,高度关注、密集报道和深度解读,唯恐错过对于“两会”的报道。信息化时代,“大云平移”新媒体技术席卷各个领域,“两会”的信息传播媒介和报道形式对于传统的信息传播进行了撕裂与缝合,文字、图片、视频、音频“争奇斗艳”,电视、报纸、网络、微信“各显神通”,全方位、立体式、深层次是报道的特点,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应。然而,“两会”的信息传播更多停留在都市里高知群体,传播介质更多地聚焦于高知群体的口味。

基于此,本研究将高校政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和“两会”三个元素进行认知、关联与重构,发现其中的运行规律。研究从高校的信息传播效果开始,以“两会”信息在校园的传播现状作为个案,以作为未来中国政治发展的精英和主力军的青年学生为研究对象,核心研究课题在于深度研究高校政治传播效果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探寻目前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格局如何受到由多元传播介质所构成的政治信息传播环境的影响,在现实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信息传播介质尤其是校园媒介可能发挥的角色功能。

实证研究作为一种质性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能够更立体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本研究以调查问卷作为主要的研究工具,并开展结构式访谈,以驻青高校作为样本,在2016年“两会”召开前后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调查。问卷发放采用随机现场发放,现场回收,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结构式访谈随机抽样20名同学。最终将收集到的有关数据录入SPSS15.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研究发现与结果分析

从信息通道的视角来看政治传播,政治传播和一般传播的区别在于政治传播带有制度化、有目的的特性,需要较为正式的信息通道和网络[2]。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和青年学生时代印记更加鲜明,特别是“大云平移”的时代的到来,高校政治传播通道越来越趋向非制度化、非压力型的传播通道。

“两会”信息的高校场域传播,主要通过传统媒体渠道、新媒体渠道、组织传播渠道以及人际传播渠道。鉴于高校的特殊信息传播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定位,四种传播渠道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职能。“两会”等政治信息在大学的传播,各种传播介质发挥的作用与效果不尽相同。

(一)传统媒介与“两会”信息传播

当下的高校校园,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介难觅踪影,更难以走进青年学生。高校报纸宣传栏、人民网移动终端廖若残星的局面充分反映了青年学生的信息来源已经不再停留在传统媒介。在传统媒介中,电视媒体以其通俗易懂与信息生动的特性,还能成为少数青年学生的信息媒介。对于“两会”的报道,任何一家媒体都会找准角度,泼墨如水,版面荧屏毫不吝啬,通过信息传播的狂轰滥炸,使得“两会”信息走进青年学生。高校校园广播的“强制”收听模式也让“两会”信息弥漫校园。

调查结果显示,在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中,在整体接触频率式微的情境下,电视媒体略高于报纸媒体,没有学生主动通过广播获取“两会”信息。数据显示,只有26.3%的青年学生接触传统媒体,而其中有89.6%的学生通过传统媒体获取到“两会”信息。

如表1所示,报纸的日常接触程度与“两会”信息通过报纸渠道传播的情况呈显著正相关。虽然青年学生极少通过报纸等传统媒体获取信息,但是传统媒体在已有的受众群体中有着很高程度的政治信息传播功能。而且,调查结果还表明,经常去图书馆及助管助教的青年学生群体,接触传统媒体比较多,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的影响,传统媒体在高知群体中的式微已经是难以遏制的趋势,在信息时代渐被边缘化。

(二)新传播媒介与“两会”信息传播

在高校场域内,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传播媒介占领了90%以上的校园信息传输渠道。因此,新媒体已经强势地占领了高校的信息传播通道,同时也承担着“两会”信息在高校传播的重要职责,青年学生在下意识中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了网络参政、议政。

新媒体以其交互性、分众化、去价值化、传播主体的多元化等特性,在青年学生中有着先天的传播优势。尤其是在“两会”期间,大量的移动媒体终端、微媒体等新媒体对于“两会”报道刷爆手机屏幕,信息的轮番式轰炸,使青年学生在被动式的接受中了解到更多的“两会”信息。

调查结果显示,在网络、移动互联网、客户端三大新媒体中,通过网络获取“两会”信息的青年学生远远超过其他两种新媒体,72.5%的青年学生对于网络的接触频率达到每天两次以上。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重构着青年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网络是青年学生获取“两会”信息的关键信息渠道。渠道的畅通并不意味着信息传播的畅通,只有36.8%的青年学生主动通过搜索引擎获取“两会”信息,有35.7%是通过“窗口弹出信息框”被动接受“两会”信息。根据各种信息传播媒介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全部青年学生知道全国“两会”的召开,其中62.8%的青年学生是通过网络了解到“两会”信息的。

如表2所示,随着网络接触频率的增加,熟知“两会”信息的青年学生比例不断提高。对于网络的接触频次与对于“两会”信息的熟知呈显著相关的关系。可见“两会”信息向高校传播的过程中,网络扮演着主角。

在高校校园,移动互联网、客户端的普及率、使用频次远远超过网络,事实上89.1%的青年学生将其作为人际交往、兴趣爱好的重要媒介,极少有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客户端作为获取“两会”信息的渠道。当然,大数据时代,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QQ、微信、微博和其他客户端也会根据客户的兴趣爱好,植入“两会”信息,对于青年学生进行“两会”信息的强制性消费。

(三)组织传播渠道与“两会”信息传播

传统的校园传播媒介,报纸宣传栏、海报栏以及有线广播电台等曾是青年学生接受和传递信息的重要组织传播渠道。大数据时代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席卷整个校园,原本符合校园文化特点的传播媒介被信息制造者和消费者同时割弃。

调查显示,在高校组织传播媒介中,报纸宣传栏及有线广播继续作为“两会”信息的传播媒介存在,但发挥的作用由于受众的割弃微乎其微,海报栏已经放弃对于“两会”信息的制作。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只有2.6%的青年学生会在报纸宣传栏前驻足了解“两会”等时政信息,21.8%的青年学生会主动收听校园广播。校园人群相对集中,传统的组织信息传播渠道有其生存的空间和必要性,如何根据时代特点和青年学生特点调整传播形式和内容是组织传播渠道急需探索的一个课题。

以主题班会、团学活动为代表的组织传播渠道是高校青年学生获取“两会”等时政信息的主要形式,而由于班团基层组织在组织青年、引领青年方面的缺位,组织传播渠道在青年学生中也已经逐渐成为严重边缘化的信息传播渠道。

调查数据统计显示,“两会”期间,仅有48.9%的青年学生参加了“两会”主题的班团活动,目前更多的班团活动聚焦于青年学生的兴趣爱好、班级事务等主题,思想引领等主题教育活动越来越少,参加每一次活动的功利性心态左右着68.3%的青年学生。班团活动作为高校组织传播渠道能够实现青年学生的全覆盖,如何有效地发挥好这一组织传播渠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重点攻克的难题。

(四)人际渠道与“两会”信息传播

“人是一个社会的动物。”人际交流是人的情感需要、知识需要、信息需要的集合,也是高校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高校人际交流模式朝着虚拟化、小众化的趋势发展。99.1%的青年学生通过QQ、微信等方式与朋友圈进行交流和分享,68.6%的青年学生只进行宿舍、挚友、知己之间的人际交流。虚拟朋友圈的无限放大与线下面对面朋友圈的细分是高校青年学生人际交往的趋势。

在高校青年学生日常的人际沟通中,舍友是青年学生最经常接触的群体,其次是兴趣爱好相投的学生组织成员、高中同学等,与学校的管理人员、辅导员、班主任等进行交流的仅占7.6%,即便是班级事务,与班干部的交流也低至12.9%。调查显示仅有8.5%的青年学生通过人际沟通来获取“两会”信息,访谈结果显示男生宿舍更喜欢军事、体育信息,而女生更喜欢娱乐信息和服装。可见,高校人际传播并不是“两会”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

与日常兴趣信息交流功能较为显著的人际沟通渠道,如果进行组织性引导,人际沟通通过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能成为政治信息传播的有效途径。表3显示,“两会”期间,校园内的人际沟通显然没有发挥足够有效的政治信息的传播效应。

不难看出,在大学现有的传播媒介体系中,新媒体的政治传播功能很难发生动摇;传统媒介由于受到条件所限和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的变化逐渐式微;组织渠道在“两会”信息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事实上青年学生并不买账,效果一般;而人际传播渠道中,政治信息没有被青年学生选择和传递,也没有培育出政治传播的大V,所以对于“两会”信息的传播作用微弱。总体分析,信息化时代的现代校园,一个看似完整的全新的信息传播媒介体系并没有通畅政治传播的有效渠道,“完美的残缺”形成了政治信息传播的尴尬局面。这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青年政治认知、政治价值、政治观点的形成,不利于青年学生的政治理性培育,进而影响到国家未来精英政治群体的培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塑造和社会舆论导向的纠偏。

三、结论与讨论: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政治传播效果研究

中国百年历史流变展示了青年学生在社会发展、变革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党、国家和社会历来重视高校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高校与社会的壁垒全线坍塌。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在一定程度上重构着大学的文化建设,同时为青年学生与政治社会的互动搭建平台,现代媒介推动了青年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事实上,面对信息高速公路的全面延伸,在高校,信息传播的无障碍,政治社会化引导的缺位,使得政治信息在校园的传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传播效果。

(一)政治传播效果与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乏力

戴维·伊斯顿指出:系统和环境是一个互动的统一体,系统的维续借助于一个完整的“输入、输出、反馈、再输入”的循环过程。伊斯顿的输入-输出的系统分析范式,对于分析一个社会的政治系统独具特色,受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高校是一个特殊的政治系统,政治传播媒介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线上与线下、教师与朋辈群体、校内与校外,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成为青年学生意识形态、政治认知建构的外因。

从高校政治信息环境的格局与功能看,传统媒体以电视与报纸为主,基本失去了政治信息输送的功能,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的颠覆并没有任何的优柔寡断,即便是政治信息的输入方仍然固守着这块领地。在大学的信息传播媒介中存在着三足鼎立的局面:一是强调互动性、参与性的新媒体,二是更小众、更虚拟的人际传播渠道,三是意识形态宣传的组织传播渠道。事实上,青年学生知识水平高,然而随着各类社会信息对于政治信息的消解,造成其政治认知主动性差、水平低,对政治唯恐避之不及,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已经得到了验证。高校领导层对于青年学生政治意识形态构建的认识遇到了青年学生政治意识形态构建效果的瓶颈,高校政治传播效果的深度研究缺位,顶层设计的缺失,是最终可能导致青年学生政治观点不正确、政治参与冷漠的部分原因。

从青年学生媒介接触与信息选择的角度看,新媒体是其较为乐于接受的信息媒介,人际传播渗透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传播媒介只是工具,对于传播内容的选择,青年学生倾向于外交、军事、体育、娱乐等方面的信息。而新媒体、熟人交际渠道以及第一课堂、班团活动等形式的组织传播则是青年学生在信息接收与传递中的渠道。通过调查了解到,新媒体解构并重构了校园的政治传播渠道,而其他传播渠道并没有迅速建构起一个新的有效的政治传播渠道,在青年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缺位与失职。高校政治传播系统的无效性日趋突出,高校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无序和混沌日渐严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压力更加严峻。

青年学生虽然知识储备较多,但是青年学生对政治信息的认知仍处于自发期,政治理性不足,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于受到方式方法、内容形式所限,与预期效果差距较大。“无知的人民缺乏理性,在强大的舆论攻势下只会被动的跟从舆论。”[3]青年学生的政治态度出现了严重的割裂化的层阶式格局。青年学生对意识形态的支持更多停留在感情层面,而与在理性层面上的坚定的政治支持还有差距,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参与倾向上都是负值,仍处于低参与模式的层阶阶段。由于受到学业压力和其他原因的影响,青年学生的政治意识基本处于学习模式的层阶阶段。

(二)政治传播路径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贡献力

在当前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关键作用,针对时代背景造就的新一代青年学生,如何发挥好高校政治传播路径的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难题。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渗透进高校的信息传播介质中,营造一个有利于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信息传播环境,才能激发青年学生的政治理性认知,为未来青年政治精英培育提供可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青年学生的主体参与,这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完成“输入-输出-反馈”机制的核心要素,没有参与就没有系统的完整,针对高知群体进行意识形态的宣传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大数据时代高校信息环境与政治生态系统紧密相连,其互动关系显著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首先,传统媒介与新媒体的贡献。青年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政治理性需要被唤醒,新媒体和传统媒介责无旁贷。以网络、移动互联为介质的新媒体,已经渗透到青年学生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传统媒介也并没有偃旗息鼓,高校图书馆、海报栏、“第一课堂”等阵地也在不断向青年学生灌输政治信息。从青年学生的生存信息环境看,传播媒介无处不在。第一,增加关于软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内容,增加青年学生对于政治信息知识的认知;第二,对于青年学生的政治信息、政治认知进行典型化传播,通过示范带动青年学生的政治正确认知,改变青年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片面认知;第三,用好移动互联网新平台,通过手机报、微信平台、APP客户端等新媒体功能,扩大政治信息在青年学生中的传播频率与密度。政治传播介质的特性需要积累兴趣客户,在客户的稳定性和活跃性上不断下功夫,更多采取的是软性传播方式。

其次,组织传播渠道的贡献。传统媒介和新媒体的政治传播带有大众性,而校园公共信息渠道以及组织渠道的传播在校园意识形态的建构中是决不能缺位的,阵地意识是高校文化建设的第一要务,要充分发挥传播媒介的小众性和针对性。结合时代特征、青年特征、信息接收特征、政治认知,有效传播政治信息,使组织传播渠道充分植入到现代传媒体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力。第一,应当加大高校教师对“第一课堂”的探究,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从根本上引导青年学生对于政治信息做出明确判断,提高政治理性认知的水平;第二,丰富校园中宣传栏、海报栏、团学活动等“第二课堂”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使其成为政治信息传播的重要有形媒介,在潜移默化中使青年学生对于政治信息感兴趣,在对于政治信息的关注中逐渐培育青年学生的政治理性认知。

最后,要充分发挥人际沟通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人际传播是最交叉的信息传播媒介系统,传播的非强制性和互动性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具说服力。人际沟通是一个复杂的信息传播途径,能深刻影响青年学生内在的政治态度,固化青年学生的政治认知。从人际沟通的传播特点看,校园精英(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担当起校园舆论引导以及政治正确引导的关键角色,强化自我意识、提高政治理性认知,敢于发声,善于发声,促进青年学生与政治系统输入与输出的主导力量。同时,要善于培育校园青年政治精英,以点带面,推动青年政治生态的正向发展。

总之,如何发挥好各种传播介质在高校政治传播中的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反思的课题。传统媒介和新媒体的政治传播效果更多地体现在一个宏观的大环境,组织传播则能够小众化,并且能够实际操作,而人际传播更容易体现出政治信息传播的内化效应。媒介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协同创新,深度融合,形成综合的校园信息体系,必定从政治传播的路径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增添活力,进而为党和国家培育未来的政治精英、可靠接班人提供可能。

四、启示

在这样一个政治时代,政治话语不以人的意志而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高校作为培育未来青年政治精英的核心领地,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已经是确保我国政治建设的关键场域。当下,“以物质生产为主的社会转向无形的知识、信息生产为主的社会。”[4]在信息主导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社会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高校青年学生与社会的壁垒已经全线破除。伴随着政治传播媒介密集的信息传递,高校成为思想价值和多元信息冲击最为集中的社会领地,高校青年学生在无意识中进行着自身的政治社会化,现代、后现代的政治、文化、思潮在校园内碰撞、发酵,在润物无声中影响青年思想架构的型塑,青年学生的思想经历着一场历史的变迁与转型。信息时代带来的社会转型,价值观念引起的私信混乱,令高校政治生态呈现出风险社会的特质,“危险的来源不再是无知而是知识。”[5]政治信息和政治价值的多元化已经成为难以阻挡的历史潮流,如何弘扬主旋律,认清各种社会思潮的本质是对青年学生的一次考验。急剧的社会变迁撕裂的不仅仅是校园政治生态,而且在时间和空间上向社会政治生态延伸。当然,政治的过度冷漠与过度参与都将推动中国政治向极端方向发展,政治理性培育就无法实现。有针对性地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举措,可充分利用不同传播主体与传播渠道的特性,以现代传播渠道结合高校特有的信息传播形式,建立完善的政治传播信息网络,以有效的政治传播实现促进青年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政治理性认知萌发的传播效果。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党异常重视青年和青年工作,习近平在向全国青联学联大会发的贺信中指出:祖国的未来属于青年,重视青年就是重视未来。在争夺青年和赢得青年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中,对政治传播媒介,尤其是高校政治传播媒介,在多学科交叉视野下的综合研究和系统思考还需努力。

[参考文献]

张晓峰,赵鸿燕.政治传播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36.

彭芸.政治传播:理论与实务[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7:5.

单波.论管翼贤的新闻观[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2):89-91.

林雄二郎.信息化社会化[M]//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39.

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4:225.

政治教育者 篇12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这些优良传统的主要是:

1.1 马克思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武装人们的头脑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的坚持与否,是我们的党立党立国的根本。作为党的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工作,必然要把坚持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作为一个根本工作来抓。尤其是处在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人们的思想呈多元化趋势发展,我们更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来坚持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1.2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思想路线,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所谓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纠正“两个凡是”错误,实事求是地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左”倾错误,以及随后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打破了人们的思想枷锁,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项重大成就的取得,无一不是坚持和发展了实事求是这一优良传统的结果。

1.3 重视党员干部教育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就非常重视党内干部和党员的教育工作,此时期的干部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干部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使党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团结,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做好工作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强调党的先进性是通过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的,共产党员不能保持先进性就会影响和削弱党的先进性。所以不管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和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都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的。

1.4 坚持群众路线

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总结和创造的“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可以说,党的全部历史就是忠实地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历史,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

2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

大学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人才资源,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主流文化宣传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继承和发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学校要善于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是由我国大学教育的宗旨及其任务所决定的。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一是对大学生进行革命理论的教育,教育大学生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用革命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让大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二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大学生树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四是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目的教育,使大学生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学习的目的,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五是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规范的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围绕学生成才去进行。具体说,就是需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去统一学生的思想,增强信心,鼓励大家积极开拓,勇于探索。首先,要进行思想和纪律教育。其次,要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再次,倡导情感教育,调动大学生的积极因素。最后,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3 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法宝。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发扬党的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一成不变,它是随着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由于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世界观正在形成之中,他们的思想活泼,政治敏感性很强,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他们聪颖好学,对未来世界充满了好奇、幻想与希望,他们的思想容易摇摆,经常处于各种矛盾之中,一遇挫折,往往又会灰心丧气。特殊的矛盾,必须用特殊的方法去处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我们不能简单地沿用过去的老一套,既要继续坚持与发扬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同时又要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坚持普遍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

(1)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服务和谐社会为重要目标。

(2)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3)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应该管,学校的党组织和共青团组织应该管,家庭和社会也应该管。应该把动员社会力量帮助大学生尤其是困难群体解决实际问题作为重点内容抓好。

(4)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好对大学生党员干部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首先,要健全和完善大学生党建工作长效机制,不断增强高校大学生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扩大大学生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严格学生干部选拔标准;其次,对学生党员进行理想、信念的教育,对学生干部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在实际思想工作中使党员干部在政治意识、党性修养、友爱同学文明交往、积极创建先进集体、创建优良学风校风、积极主动协助老师等方面起模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耀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380.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276.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上一篇:血液传染指标下一篇:发行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