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机制

2024-07-21

均衡机制(共12篇)

均衡机制 篇1

UBI[1]和UBIFS[1]由IBM、nokia工程师Thomas Gleixner,Artem Bityutskiy等人于2006年发起开发的,致力于开发性能卓越、扩展性高的Linux操作系统下的FLASH专用文件系统[2]。UBI模块负责解决Flash闪存特有的问题:损耗均衡、坏块、位反转等。下面主要介绍UBI模块以及其中的损耗均衡(wear-leveling)单元。

UBI模块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逻辑擦除块(logical eraseblock,LEB)到物理擦除块(physical eraseblock,PEB)的映射,在一个Flash设备上管理多个逻辑卷,为了实现LEB到PEB的映射和损耗均衡、卷管理等功能,UBI需要在每个PEB开始部分存储两种头部数据:擦除计数头部ECH(Erase Count Header,EC头)和所属卷信息头部VIH(Volume Identifier Header,VID头),EC头主要存储PEB的擦除计数,VID头主要存储与本PEB产生映射关系的LEB的编号和此LEB所属卷的ID号等信息[3,4]。

UBI模块中有一个独立的损耗均衡单元来负责实现损耗均衡,下面详细介绍和分析Linux 2.6.32内核代码[5]中UBI模块的损耗均衡单元的设计与实现。

1 UBI损耗均衡单元对物理擦除块的组织

一个UBI设备对应一个ubi_device结构体实例,而每个PEB对应一个ubi_wl_entry结构体实例。损耗均衡单元工作的对象是物理擦除块及其擦除计数,它将PEB分为两大类:已用PEB(used)和空闲PEB(free),其中空闲PEB表示此PEB只存在EC头,与此对应的ubi_wl_entry结构体实例被插入到ubi_device->free红黑树中;已用PEB表示此PEB中包含EC头、VID头和用户数据,已用PEB又分为三种状态:正常的已用PEB,对应的ubi_wl_entry结构体实例被插入到ubi_device->used红黑树中;在损耗均衡过程中出现读取错误的已用PEB,对应的ubi_wl_entry结构体实例被插入到ubi_device->erroneous红黑树中;出现了位反转(bit-flip)现象的已用PEB,其对应的ubi_wl_entry结构体实例被插入到ubi_device->scrub红黑树中;对应暂时被禁止进行数据迁移的已用PEB,其对应的ubi_wl_entry结构体实例被插入到ubi_device->pq[]队列数组中的某一个队列中。

2 UBI的后台线程(background thread)

UBI模块在初始化过程中默认会创建一个后台线程,ubi_thread函数是它的执行体,当此线程被唤醒后将不断的从ubi_device->works指向的工作队列中取出ubi_work结构体实例,执行ubi_work->func所指向的函数以完成具体的工作,根据ubi_work->func所指向函数的不同,分为擦除工作(指向erase_worker函数)、损益均衡工作(指向wear_leveling_worker函数)两种。

3 损耗均衡的触发时机

1)UBI模块挂载时,在ubi_wl_init_scan函数中调用ensure_wear_leveling函数,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损耗均衡。

2)每次调用erase_worker函数进行来调度擦除工作,在完成擦除后调用ensure_wear_leveling函数,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损耗均衡。

3)调用ubi_eba_read_leb读取指定LEB中的内容时,发现了位反转(bit-flip)现象时,调用ubi_wl_scrub_peb函数,将此块插入ubi->scrub红黑树中,然后后调用ensure_wear_leveling函数,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损耗均衡。

在ensure_wear_leveling函数中,如果发现需要进行损耗均衡工作,则产生一个UBI工作,用一个ubi_work结构体实例来表示,此实例的func函数指针成员指向wear_leveling_worker函数;调用schedule_ubi_work函数将此ubi_work结构体实例插入到ubi_device->works工作队列中并唤醒UBI后台线程对UBI的工作队列进行处理。

4 损耗均衡的具体实现

UBI后台线程执行wear_leveling_worker函数来完成损耗均衡,其主要作用是选择源擦除块和目的擦除块,将源擦除块的数据复制到目的擦除块,同时调整逻辑擦除块到物理擦除块的映射关系,最后将源擦除块擦除使之成为可用擦除块,具体实现分析如下[3]:

1)如果ubi_device->scrub所指向的位反转的红黑树不为空,则优先选择一个出现位反转的块作为源擦除块,然后从ubi_device->free红黑树中选择符合条件的擦除块作为目的擦除块,之后开始损耗均衡操作。注意这种情况并不比较两个块的擦除次数之差是否超过阈值UBI_WL_THRESHOLD,因为出现位反转的块急需通过擦除操作来恢复正常;

2)如果(1)的条件不满足,则从used红黑树中选择擦除次数最少的擦除块作为源擦除块,从free红黑树中选择选择符合条件的擦除块作为目的擦除块,比较源块与目的块的擦除次数之差是否大于预设的阈值UBI_WL_THRESHOLD,如果超过阈值则开始损耗均衡操作。

注意,从ubi_device->free红黑树中选择的目的擦除块策略是:首先得到此红黑树中具有最少擦除次数的PEB的擦除计数ec,以ec+WL_FREE_MAX_DIFF为阈值,在此红黑树上选取擦除计数小于ec+WL_FREE_MAX_DIFF且最接近ec+WL_FREE_MAX_DIFF的那个PEB作为目标块。WL_FREE_MAX_DIFF默认为2*UBI_WL_THRESHOLD,而UBI_WL_THRESHOLD是个int型数值,在Linux内核配置时用户可自定义,默认为4096。

3)调用ubi_io_read_vid_hdr函数检查源PEB的VID头的情况,如果VID不存在则表示有其他线程刚将此PEB插入到used或scrub红黑树上而VID头信息还没来得及写入PEB中,出现此情况处理方式如下:将此PEB插入到保护队列中去,然后结束本次损耗均衡操作,以保证其他线程有机会将数据写入到此PEB中去。

4)如果检查源PEB的VID完好,则调用ubi_eba_copy_leb函数将源PEB的VID头信息和用户数据迁移到目的PEB中去并更新目的PEB和卷的关系。执行此函数过程中对源PEB和目的PEB的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多种错误而导致ubi_eba_copy_leb函数将不能完成数据迁移而立即返回,wear_leveling_worker函数对不同的错误有不同的处理方法:a)执行ubi_eba_copy_leb函数时发现源PEB所属的卷其他线程被删除了或者源PEB不能被锁定或者源PEB到LEB的映射关系发生了改变,这些错误发生后,对源PEB的处理方式如(3)中所述;b)执行ubi_eba_copy_leb函数时在读取源PEB中的用户数据出现了读取错误,则将源PEB插入ubi_device->erroneous红黑树中;c)在执行数据迁移的时候,UBI会将已写入到目标PEB中的数据(包括VID头信息)重新读取出来与源数据进行比对,在此过程中如果发现位反转或写入时出错或写入的数据和源数据不相同的情况,则将源PEB插回原来的红黑树上。wear_leveling_worker函数对以上错误处理完成后都会对目标PEB调度擦除操作。

5)如果数据迁移过程中没有出现错误而成功完成后,后继的处理是:将目标PEB插入到ubi_device->used红黑树中并对源PEB调度擦除操作,如果在此处理过程中发现目标PEB被其他线程释放(put)了,则也会对目标PEB调度擦除操作。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UBI实现了对擦除块的有效管理,并提供了一个高效灵活、容错性较好的损耗均衡算法。

摘要:介绍并分析了UBI对擦除块的组织及其损耗均衡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关键词:Flash,UBI,数据组织,损益均衡

参考文献

[1]UBIFS Documentation.Nokia&University of Szeged[Z].(2008-10-26).http://www.linux-mtd.infradead.org/doc/ubifs.html.

[2]ShowMan.ubi以及ubifs[EB/OL].http://blog.csdn.net/ShowMan/archive/2010/03/17/5390868.aspx.

[3]韩春,陈香兰,李曦,等.UBIFS损耗均衡对I/O性能影响的量化分析[J].计算机工程,2009(6).

[4]UBI-UnsortedBlockImages[EB/OL].http://www.linux-mtd.infradead.org/doc/ubidesign/ubidesign.pdf.

[5]UBI源代码[EB/OL].http://git.infradead.org/ubi-2.6.git.

均衡机制 篇2

一、实施背景

近几年,受教育编制不足的影响,中小学教师结构不合理、乡镇学校之间师资不均衡的问题较为突出,制约了全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对此,区政府按照“重点推进,分步实施,形成长效”的工作思路,通过广泛调查和征求意见,研究制定并下发了《华容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均衡调配的意见》和《华容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跨乡镇交流校长和教师管理的通知》。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全区师资均衡调配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明显提高。

二、创新内容

一是建立中小学校长聘任制、任期制和轮岗制度。每年按30-50%的比例,对在同一所学校任期满五年的校长进行轮岗交流。从集镇学校选派1-2名有管理经验的副职到农村边远学校任主职。二是建立城乡教师定额调配制度。每年7-8月份,按不超过在职教师总数4%的比例进行人员调配,人员由各乡镇中心学校依据考核结果提供,区教育局主管部门审定。三是推行城乡教师交流互换制度。从集镇学校选派中层管理人员、骨干教师到农村边远学校担任主、副职,同时推动超编学校教师以及集镇、农村教师定期轮岗;对无农村边远学校任教经历的教师,分期分批到农村学校任教,三年轮换一次。四是建立城乡学校结对互助制度。每年从农村边远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到集镇学校跟岗学习,培训提高。五是建立农村边远学校补助制度。边远学校教师绩效工资(30%部分)按高于全区教师平均水平5%—15%的标准发放,交通费每人100-500元/年;在跨乡镇支教期间,经区教育局考核合格的中级职称、高级职称的教师,分别每年提供岗位补贴2000元和2600元,同时每年补助交通费2000元。六是建立交流教师个人“三评”优先制度。申报中级、高级职称必须有3年(含3年)以上在边远学校工作经历;对跨乡镇支教2年以上且现仍在支教岗位上的教师和一直从事体、音、美、英(小学)、政、史、地、生、信息等学科的专职教师,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评报中、高级职称;另外各级各类评先、评模、评优指标,50%用于农村边远学校。

三、实施成效

2011年暑期,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全区教师均衡调配工作按计划顺利完成。9月1日,全区50多名校长和教师按要求到指定的教学岗位工作。其中,校长轮岗交流8名(含跨乡镇交流校长2名),从华容、段店调配骨干教师到庙岭、蒲团支教11名,乡镇集镇调配到边远学校支教40多名(含挂职5人)。

均衡机制 篇3

一、履行政府职责,确保优先发展

1.突出政府主导地位。坚持将发展学前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门建立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就全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热点及难点问题进行调研、研讨并解决。借创建江苏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的东风,出台一系列发展学前教育的专门性政策文件,明确了各部门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且党工委、管委会把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列入2014年惠民十件事之一,作为对社会事业系统年度目标考核重点指标,确保学前教育各项工作举措落到实处。

2.财政经费保障有力。认真落实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把学前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一是学前教育经费单列。区财政将学前教育经费纳入区本级财政预算,与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分开单列核算。二是学前教育经费比例逐年提高。2012年、2013年学前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例分别为7.78%、8.25%。2014年学前教育占教育经费的预算比例为8.45%。三是按标准拨付生均公用经费。确保学前生均公用经费达小学教育标准的1/2。四是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入园给予资助。同时建立和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园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户籍幼儿享受同等待遇。

3.提前完成行动计划。2011年以来,该区积极落实幼儿园建设“四同步”及淮安市学前教育规划相关要求,按省优标准新建、改扩建23所幼儿园(其中,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幼儿园11所,建成即将投入使用幼儿园12所),提前完成了学前教育5年行动计划。

4.依法整治无证办园。近年来,该区认真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无证幼儿园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苏教基〔2010〕10号),出台《关于印发开发区个体幼儿园、托儿所整治方案的通知》,并联合教育、公安、工商、安监、卫生、物价、消防、城管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累计清理了12所无证园,共计260余名在园幼儿、10余名工作人员妥善分流到就近的公办幼儿园就读、工作,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和正常的学前教育秩序。

二、探索创新机制,改革驱动发展

1.积极推进独立办园机制。一是加强园长队伍建设。公办校中园园长职务由社会事业局统一任命,采取人才引进,面向区外公开招聘,并通过自身培养等有效手段,着力打造高素质的园长队伍。二是加强财务制度改革。各公办校中园均建有独立财务帐户,赋予园长对幼儿园经费管理和支配权力,实行区级财务监管,保证幼儿园经费规范使用。

2.着力探索幼师用人机制。一是逐步推进在岗教师转编工作。对区内在岗幼师实行公开择优选聘,提高公办教师比例,激发在岗聘用幼师工作热情。二是尝试推行园内人事代理方式。对部分非在编优秀幼儿教师通过园内人事代理的方式,享受在编教师工资待遇,实现与在编教师同工同酬。三是逐年提高聘用幼师待遇。为每位聘用教职工足额缴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基本保险,并确保聘用幼师工资达淮安市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充分保障每一位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3.多举推进省优质园创建。通过“二结合一奖补”的方法,创新举措创建省优质园。“二结合”一是内部驱动和外部助力相结合。要求创建园自加压力,主动作为;帮扶园“送教上门”,公办、民办协同发展。二是专人蹲点和专项督导相结合。定人定点,选派业务骨干蹲点指导创建园;定期组织人员对创建园进行专项督查、指导。“一奖补”指对所有建成省优质园的公、民办幼儿园给予奖补。以上举措有力推进了省优质园创建工作,预计2014年底全区省优质园比例将达82.4%。

4.积极扶持民办园的发展。出台《关于印发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民办幼儿园发展意见的通知》,扶持民办园发展。一是全面落实减免租金政策。对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实行交由教育主管部门或通过减免租金方式委托举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的积极性。二是建立民办园以奖代补考核机制。对民办园经费补助,实行年度考核制。按年度目标完成情况、规范办园、保教质量等方面进行评比考核,发放考核奖补资金,用于改善民办园条件。三是建立与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对口帮扶机制。开展公、民办幼儿园园际对口帮扶、结对互学活动,每年在公办省级优质幼儿园中选拔业务骨干到民办幼儿园挂职指导,民办幼儿园派教师到对口园进修学习,促进民办幼儿园教师整体素质和保教质量不断提升。

三、立足保教质量,强化内涵发展

1.强化队伍建设。一是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努力提高专任教师持证率,对因历史原因还没持证的已聘教师提出三年达标方案,三年内不能达标的教师转岗或解聘。二是着力提高男幼师比例。近三年该区共计代培免费男幼师10名,将于2016年陆续毕业上岗,充实到幼教队伍。三是努力提升教师学历层次。一方面提高专任教师招聘的学历要求,新进教师学历必须达到专科以上;另一方面将学历达标比例按计划下达到各幼儿园,将学历提高情况纳入幼儿园的考核,以此作为推动各幼儿园教师学历提升的抓手。四是全面落实五年周期培训。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积极选派骨干园长、业务尖子、一线教师参与各类提高培训。

2.力促内涵提升。一是主动挂靠,借力发展。一方面建立省优质园邀请评估专家回访制,另一方面推行“姐妹园结对”举措,鼓励各幼儿园积极向省内名园寻求挂靠结对资源。此外,积极与本地高校淮阴师范学院联系,邀请专家、教授来区举办讲座,进行业务指导。二是教研主导,科学保教。先后出台相关文件,成立了由学前教育特级教师任组长的“开发区学前教育中心教研组”,加强幼儿园保教工作过程性监管,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限期整改并和年检挂钩,确保各幼儿园能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了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三是推进“园园通”建设。各幼儿园都建有独立的网站,每年坚持开展幼儿园信息化方面的培训活动,把保教工作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努力实现信息化管理。四是规范办园,强化安全。全区在省定标准班额上限范围内的班级达100%,各园按两教一保的标准配齐配足专任教师、保育员及保健员、炊事人员以及安保人员等。区内幼儿园无D级危房,各项安全制度完善、安全机制健全,近三年无安全责任事故和重大恶性案件发生。

海量栅格数据的负载均衡机制 篇4

GIS行业一直以来都是以专业著称,但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普及,面向大众化的GIS服务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网络地图服务。网络地图服务已经进入了越来越多普通人的生活,并成为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

1 传统网络地图服务系统模型

1.1 传统网络地图服务系统模型的层次结构

传统网络地图服务系统模型可划分为4个层次:表现层、WEB服务层、数据服务层、数据存储管理层。表现层主要负责地图在客户端的显示;WEB服务层主要负责处理用户请求,与数据服务层进行通讯;数据服务层主要负责查询数据库;数据存储管理层主要负责所有矢量数据、栅格数据、数据库数据的存储和管理。

1.2 传统网络地图服务系统模型的不足

对于传统网络地图服务系统模型四层分层结构,其系统构架有如下不足:

(1) WEB服务层。栅格数据采用金字塔模型进行存储,数据量很大。栅格数据在原始数据基础上进行分层分块,分层越多、分块越细,产生的数据量越大,可庞大至TB级以上。地图文件数目多、文件小,导致WEB服务层需要频繁的请求图片数据。如果数据服务层没有足够的承载能力,无法及时返回地图数据,将出现服务超时,客户端界面无响应等情况。

(2)数据服务层。一般一台PC服务器所提供的并发访问处理能力约为1 000个,高档专用服务器能够支持3 000-8000个并发访问,这样的能力是无法满足负载较大的应用需求的。网络请求具有突发性,地图服务请求数突然增加时,系统消耗会急剧上升,造成服务能力下降,系统反映迟缓。WEB服务层的突发请求数完全可能随时超过数据服务层的处理能力,这有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

2 改进的网络地图服务系统模型

针对传统网络地图服务系统的不足之处,笔者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网络地图服务系统模型,有效地提高了WEB服务层和数据服务层、数据服务层和数据库存储管理层的通讯能力,力求加快WEB服务层和数据服务层的响应速度。如图1所示。

新的网络地图服务系统模型设计倾向于简单、实用、高效和低成本,作了如下改进: (1) 增加了负载均衡系统,从而可以方便的扩展地图服务器部署数量,并将WEB服务器请求分配给合理的地图服务器; (2) WEB服务器不再由某一地图服务器提供地图服务,而是由一个地图服务器集群来提供地图服务,各个地图服务器分布式部署; (3) 区别于传统负载均衡系统,该系统中WEB服务器直接与地图服务器通讯,不再经过负载均衡器; (4) 负载均衡系统本身有一定的安全保障机制,设立主、从负载均衡器,保证负载均衡系统的正常运行。

3 地图服务器负载均衡机制实现

3.1 负载均衡策略

由图1可以看到,数据服务层增加了很多地图服务器,这些地图服务器分布式部署。每个地图服务器可以看作是一个网络节点,这些节点共同组成了地图服务器池,负载均衡系统负责管理所有的地图服务器池。负载均衡系统一方面根据特定的均衡策略分配地图服务器;另一方面对所有的地图服务器池进行实时监控管理,可以及时识别新的地图服务器的加入、退出以及地图服务器故障。本系统采用主、从负载均衡器的方式实现负载均衡系统的故障容错机制。从负载均衡器主要用作监视主负载均衡器工作状态,并随时准备在主负载均衡器不能正常工作时,接替主负载均衡器的工作。

分布式系统的负载均衡策略通常分为静态和动态负载均衡策略。静态负载均衡策略是利用简单的系统信息,通过调度算法来选择节点,从而分配、执行任务。这种策略只需要对上面的信息简单的分析处理,但是不能动态调整节点信息变化,节点利用率很低。动态负载均衡策略是根据系统当前状态或者最近状态决定如何给分布式系统中的每个节点分配任务。但是频繁的收集节点信息会给系统带来额外的负担。

结合静态负载均衡策略和动态负载均衡策略的优缺点,本文提出了混合负载均衡策略,以静态负载均衡策略为主,动态负载均衡策略为辅的策略,避免因节点变化带来系统性能降低的情况。

3.2 负载均衡系统的设计

3.2.1 系统设计

负载均衡系统主要包括3个部分:WEB服务层、地图服务器和负载均衡系统,如图2所示。其中地图服务器在原有模块结构中增加了一个节点资源计算器,主要负责计算节点服务器硬件资源,包括CPU可利用率、剩余内存、地图服务请求平均完成时间、剩余可请求并发数等。WEB服务器则增加了优先级调节器,主要负责监控WEB服务器与地图服务器之间的网络情况,并根据网络繁忙情况对各个地图服务器节点优先级进行一定幅度的调节。

负载均衡系统主要包括地图服务分配器、节点信息收集器、节点权值计算器、节点网络监视器等。节点信息收集器主要负责收集节点资源信息;节点网络监视器主要负责监视节点的网络情况以及节点工作状态;节点权值计算器则根据节点资源信息和网络情况计算节点负载权值;地图服务分配器根据得到的负载权值来给WEB服务器分配地图服务器资源。

3.2.2 系统工作流程

3.2.2. 1 负载均衡系统工作流程

(1)启动阶段。 (1) 地图服务器启动后,内部节点资源计算器计算当前节点服务器硬件资源情况(CPU可利用率、剩余内存、地图服务请求平均完成时间、剩余可请求并发数等),将信息发送给负载均衡器的节点信息收集器; (2) 节点网络监视器监视节点网络情况及节点状态; (3) 节点权值计算器根据节点资源信息和网络情况计算节点负载权值; (4) 地图服务分配器根据得到的权值来给WEB服务器分配地图服务器资源。

(2)运行阶段。 (1) 节点资源收集器定时收集地图服务器资源利用情况,并反馈给地图服务分配器,分配器调用节点权值计算器修正节点权值; (2) 节点网络监视器定时监视节点网络情况及节点状态,并反馈给地图服务分配器,分配器调用节点权值计算器修正节点权值。如果节点状态为“关闭”,则设置节点权值为0,停止对该节点分配地图请求任务; (3) 地图服务器内部节点资源计算器发现没有系统资源或者剩余请求并发数达到极限值时,发送“忙”状态给节点资源收集器。节点资源收集器通知节点权值计算器设置该节点权值为0,停止对该节点分配地图请求任务。

(3) WEB服务器分配任务。负载均衡器的地图服务分配器并不是真正分配地图服务请求,它只是根据节点权值计算器计算的各个节点权值来分配节点优先级,并根据优先级形成队列。节点资源利用越低,权值越高,所分配的优先级越高,反之越低。处于“忙”或“关闭”状态的节点没有优先级,不进入优先级队列中。

负载均衡器将优先级队列发送给WEB服务器,WEB服务器根据优先级队列来分配地图服务请求,优先级越高,分配的地图服务请求越多。

WEB服务器内部的优先级调节器监视WEB服务器与地图服务器之间的网络通讯情况,并根据网络情况对优先级队列进行一定幅度的调节。与地图服务器之间的网络通讯延迟越短,对该地图服务器的优先级提高得越多,反之,则降低其优先级。

3.2.2. 2 负载均衡系统自我保护系统工作流程

负载均衡系统自我保护系统包括两个部分:一个主负载均衡器,一个从负载均衡器。

主负载均衡器主要负责对地图服务器集群的负载均衡工作,是整个负载均衡系统的核心模块。从负载均衡器只是作为主负载均衡器的一个补充,它和主负载均衡器部署在不同的服务器上。从负载均衡器负责监视主负载均衡器的工作状态,并定时拷贝主负载均衡器中的所有计算结果和优先级队列。当监测到主负载均衡器不能正常工作时,从负载均衡器临时接替主负载均衡器的工作,直到主负载均衡器恢复正常工作状态为止。当主负载均衡器恢复正常工作时,从负载均衡器将所有计算结果和优先级队列发送给主负载均衡器,然后恢复对主负载均衡器的监视状态。

4 实验结果

网络地图服务系统用Java语言编写,并在Linux平台环境下进行测试。测试环境如表1所示。

分别测试一台地图服务器、两台地图服务器、四台地图服务器和五台地图服务器时,整个网络地图服务平均取图时间曲线如图3所示。1台、2台、4台、5台地图服务器,分别对于100个、200个、400个、800个、1 000个用户同时访问时,每个栅格地图请求的平均反应时间。从曲线图可以了解到,在使用负载均衡系统以后,大大降低了大量用户同时访问网络地图服务时栅格地图响应时间。同时也要注意,并不是随着地图服务器数量的成倍增长,平均响应时间成反比例下降。地图服务器达到一定数量以后,增加地图服务器数量对减少栅格地图平均响应时间没有很大帮助。因此,可以在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尽量减少栅格地图平均响应时间,又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

5 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传统网络地图服务系统承载力不足,在原有系统架构上增加了负载均衡机制,有效解决了网络地图服务瞬时地图请求并发数过大,造成系统无法响应的问题。对系统资源进行优化分配,实时调整分配策略,有效利用了系统资源,提升了网络地图服务系统的承载能力,提高了地图服务质量。

摘要:针对传统的网络地图服务系统在响应时间和承载能力等方面的不足, 在对原有网络地图服务系统架构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一种改进的分布式架构, 并基于此设计出一种新型混合负载均衡机制来提高地图服务系统运行效率。该系统已经成功应用到Barn空间数据网格系统中, 较好地提升了系统的承载能力, 减少了响应时间, 优化了网络地图服务的服务质量。

关键词:网络地图服务,地理信息系统,负载均衡

参考文献

[1]张剑波, 刘丹, 吴信才.GIS中栅格数据存储管理的研究与实现[J].桂林工学院学报, 2006 (3) .

[2]SCHOEN R R, HABETLER T G.Evalu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system to eliminate arbitrary load effects in current-based monito-ring of induction machines[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y App-lications, 1997 (6) .

[3]WILLEBEEK M H, REEVES A P.Strategies for Dynamic Load Balancing on Highly Parallel Computers[J].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Distributed Systems, 1993 (9) .

[4]张扬, 李笑难.基于负载均衡的邮件系统设计与实现[J].中国教育网络, 2008, 2-3.

[5]于传涛, 蔡勇.基于网格计算的混合负载均衡策略[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7 (16) .

[6]门华.数字化校园中门户服务负载均衡的分析与实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7 (2) .

均衡机制 篇5

及问题

[摘要]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劳资关系,在短短的30多年时间内经历了从无到有、迅速扩张而成为社会经济主要关系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资关系的进展及问题,是政府、资方与劳动者等劳资关系的涉猎三方利益博弈的直接结果。只有在政府、资方、劳动者之间形成三方正当博弈的格局,才能实现博弈利益均衡的局面以及和谐的劳资关系。

[关键词]改革开放;劳资关系;三方协调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1)05-0044-03

一、劳资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在我国的进展

在劳资关系的各种协调机制中,三方协调机制(简称“三方机制”)被证明最重要、最有效,它是以集体协商机制为核心、部分包含参与协调机制和政府规范协调机制的更宽泛协调机制。

针对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劳资关系领域内发生的变化、劳资关系的复杂局面以及劳资争议和纠纷逐渐增多的现实,借鉴国际劳工组织和有关国家三方机制建设的经验,中国于1990年批准了《三方协商促进国际劳工标准公约》。1996年5月,中华全国总工会与原劳动部、国家经贸委、中国企业家协会共同发出《关于逐步实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的通知》,强调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协调劳资关系的有效机制。2001年8月,中华全国总工会与原劳动保障部、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企业家协会召开会议,原则通过了《关于建立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制度的意见》,正式建立了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制度。2001年《工会法》第34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共同研究解决劳动关系方面的重大问题。2007年《劳动合同法》在总则中也对三方机制在劳资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做了原则要求。至此,中国劳资关系调整的三方机制已经在各个层面上逐步建立健全。2002年8月,原劳动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发布《关于建立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的指导意见》,要求已经建立了三方协调机制的省份,应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这个机制逐步向市、县(区)一级延伸,形成本地区多层次的三方协调机制。目前,省级三方机制已全部建立,地市一级以上普遍建立了三方机制,多数省份正向县、区和乡镇、街道、工业园区延伸。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普遍建立了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到2007年底,全国已建立三方协调组织10702个。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资关系“三方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三方利益主体基本形成,但主体地位不平等现象比较突出。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非国有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劳资关系的性质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无论是非国有企业还是国有企业,劳资之间的利益差别和利益分化都加剧。企业作为劳动力需求的主体、劳动者作为劳动力供给主体和政府作为劳资关系利益调节主体的地位逐步得到确立,企业自主用人、劳动者自主就业的双向选择机制以及政府参与劳资关系调整的三方协商机制逐步得以形成。这样,政府、资方和劳动者独立的三方利益主体身份基本形成。资方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压力,劳动者有最大化自己效用函数的动机,政府出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的考虑,有确保劳资关系健康和谐发展的责任。因此,劳资关系三方的利益诉求在劳资关系运作过程中逐步得到强化,劳资关系三方博弈的格局在各方利益主体身份基本形成之后逐步得以成型。但是,劳资关系各方的地位不平等问题值得关注,“强资本、弱劳动”是我国当前劳资关系领域的基本态势,劳资地位不平等意味着双方权利或权益不均衡,从而引发行为不均衡,劳资冲突和劳资纠纷难以避免,其结果往往是以劳动者一方的权益受损而告终。

(二)政府干预力量不断加强,但其目标、行为仍存在二元结构偏差。尽管对于政府是否属于劳资关系的一方主体,学术界存在比较大的争议,但对于政府在劳资关系运作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家并没有很大的分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对劳资关系的调整,其作用日益突出。不可否认,政府在调整劳资关系过程中,其目标、行为存在二元结构偏差。这里的二元结构偏差是指在各级政府内部思想不统一,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目标的动机、行为压低或压倒了协调劳资关系的公共管理目标和作为,政府的目标和行为出现二元结构,并向自身利益和雇主集团利益倾斜。随着政府行政级别的下降,这种偏差有加强的现象。总结这些年来的情况,政府行为偏差的主要表现是:第一,调整劳资关系的法律法规供给在长时间中存在着制度性短缺。从国家级到省级,调整劳资关系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起步晚,现存体系不健全;长期以来,习惯于处理国有企业劳资关系的政府一时还难以适应劳资关系日趋复杂的局面。第二,劳动执法监察力量的供给严重短缺。各级劳动部门的工作人员严重萎缩,捉襟见肘。这反映了政府对劳动执法力量的投入明显不足。第三,地方政府在保护劳动权方面作为不足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政府不支持劳动监管部门和工会的工作,当地的劳资关系协调机制建设进展缓慢。正是由于政府的目标和行为存在二元结构偏差,所以,一方面我们看到政府确实在执行《劳动法》和建立协调劳资关系的各项制度,在作为;另外一方面又看到政府的作为力度有欠缺,在一些地方还存在政府作为的盲区,以至企业中存在大量违反《劳动法》、损害劳动者权益的现象。

(三)工会的地位得到加强,但其独立性和代表性缺乏,作用有限。改革开放以来,工会在三方机制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体现在《劳动法》和《工会法》相关条文的法律规定上,而且更为直接地体现在工会组织的自身发展、工会会员数量的实际变动特别是工会参与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的签订方面。来自中华全国总工会的资料表明,到2008年9月,全国基层工会数增加到172.5万个,覆盖法人单位368.2万个,全国工人会员增加到2.12亿人;职工人会率明显提高,2008年达到73.7%,中华全国总工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会组织;到2008年6月,全国签订集体合同109.1万份,覆盖单位183.35万个,覆盖职工数达到1.43亿人。从理论上讲,工会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三方机制中工会地位的强化,无疑会加大劳动者一方博弈的砝码,使得博弈的天平在一定程度上从偏向于资本一方的格局中得到部分校正。但限于现有的体制和法制方面的原因,现实中中国工会具有集中化、制度化、单一化等特点,不少工会存在行政化倾向,角色混淆、定位不明。许多工会有名无实,工作形式化现象比较突出,实际作用发挥不够,这类企业工会被人们称为“豆腐工会”。

(四)三方机制的相关法制基础初步奠定,但尚待健全和完善。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促进劳资关系的和谐稳定健康发展,作为政府介入劳资关系博弈的重要手段和

行动方式,调整劳资关系的法律制度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中国在与劳资关系相关的就业、工资分配、休息休假、职业安全卫生、社会保险、职工民主参与、劳动纪律、劳动争议处理和劳动执法监察等方面推进立法进程,劳动立法从数量到质量上比过去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市场化进程中初步奠定了劳资关系三方机制的法制基础。但是,我们应看到,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调节劳资关系的法制体系在中国还远没有形成,调整劳资关系各方的法律规范还存在诸多“盲区”。

三、走出劳资关系三方博弈困境:从“失衡”走向“均衡”

(一)积极培育工会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劳资博弈中的均衡作用,推动劳资双方之间形成力量上的动态平衡。劳资关系是劳动力市场自发调节的产物,而这种市场化劳资关系能否有效运行,依赖于劳动力市场主体力量的相互平衡和制约,依赖于建立规范的程序规则。由于劳资关系的隶属性特征,劳动者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使得劳动者个人难于在劳动力市场上与雇主相抗衡,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现状更加重了这种失衡。但工人群体可以通过增强“结社力量”对工人的集体性、趋同性的利益加以保护,其中工会便是增强工人“结社力量”的有效途径,他可以使劳动者个人意志通过劳动者团体表现出来,由团体代表劳动者个人交涉劳动过程中的事宜,这有助于克服劳资关系的内在不平衡,增强劳动者一方的力量。因此,积极培育工会组织,充分发挥工会在劳资双方博弈过程中的均衡作用,从而让工会组织真正成为推动劳资双方利益均衡的重要力量,这无疑是一种好的选择。针对中国工会的集中化、制度化、单一化等特点,要使中国市场经济中的劳资关系趋于稳定,就必须首先转换总工会和区域工会的地位,使工会从政府的可有可无的助手转化为必不可少的合作伙伴;必须调整基层工会的干部来源,按《工会法》的规定,由会员民主选举产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解决中国工会的地位和职能问题将是建立新型劳资关系的关键。

(二)端正政府目标,强化理性干预机制。虽然各国政府在劳资关系中的角色定位略有不同,但其作用却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即从社会福利最大化或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对市场化的劳资关系进行适度干预,以规避劳资关系不和谐所引致的外部效应。分析政府目标、行为存在的二元结构偏差其实是有利益背景的。按照公共选择的理论分析,如果平衡劳资关系的公共管理目标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那么,除了保护劳动者权益缺乏方法和动机不足之外,政府必然存在管理不力的其他利益上的原因。这些原因是一定利益集团对管理现状的需求与政府管理供给之间的结合,以便实现各种利益的再分配。例如,在这种偏差的政策环境中,由于政府满足了雇主主导劳动市场的需求,企业主既实现了利润最大化目标,得到了超额的经济利益(如“绝对剩余价值”),又促进了“GDP"、就业、进出口、税收等宏观经济指标的增长;政府则因为这些指标的增长通过了政绩考核,得到了政治利益,大家相得益彰。由于这种互相依赖的利益机制的驱动,增加了拉动政府偏离公共管理目标的力量,增加了政府在劳资关系管理方面不作为或作为不力的现象。结果,雇工成为被牺牲的一方。

在市场化的进程中,政府的职能体现为纠正市场偏差、维护社会公正。而在劳资关系领域,当劳动者的力量和资本所有者的力量失去平衡时,政府则直接作为劳资关系主体中的三方之一,通过行政权力予以规制。尤其对处于市场转轨中的中国而言,根据当前劳资关系失范的内在因素,合理选择和确立政府在劳资关系中的角色,对建立两利的劳资关系极为重要。

(三)健全和完善三方博弈的法制体系,使失范的劳资关系走向规范。产业关系调整机制的基础是完善的劳动法制体系,这是使产业关系运行机制全面纳入法制化轨道的重要保障。三方博弈中的劳资关系的契约化、规范化,为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劳资关系不和谐甚至冲突问题成为当前中国劳资关系领域内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在中国,劳资关系实践中诸多问题的存在,一方面与执法力度不大相关,另一方面与劳动关系存在诸多的法制“盲区”相关联。当前,以《劳动法》为基础、以《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这“三驾马车”为主干的我国劳动法律体系才初步形成,这确实是我国劳动法制建设上的一大进步,但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劳动法制建设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相配套的一系列法律法规都亟待制定,这无论是从立法规模上,还是从立法难度上都是空前的。当然,除了立法工作以外,法律的实施与检查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且可以说是更困难的环节。

在三方博弈中的中国劳资关系,由于博弈各方利益差别和效用函数不同而选择不合作战略和斗争行动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从而劳资关系博弈的“囚徒困境”现象短期内难以避免。要打破博弈僵局,必须在政府、资方、劳动者之间形成三方正当博弈的格局,才能实现博弈利益均衡的局面。只有让失范的劳资关系走向规范,让失衡的劳资关系恢复平衡,我国的劳资关系才能真正走向和谐。

参考文献:

[1]陶文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劳动者权益――中国劳动关系发展30年回顾[J].现代交际,2009,(2).

[2]刘苓玲,晋利珍.论我国企业劳动关系的历史变迁与趋势[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6).

[3]夏小林.私营部门:劳资关系及协调机制[J].管理世界,2004,(6).

[4]中华全国总工会研究室.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奋进的中国工会[N].工人日报,2008-12-30.

均衡机制 篇6

摘 要:教育信息化建设,资源共享是关键。杭州市西湖区通过实施录播教室建设,借助一键录播的功能,实现了无干扰的课堂教学实录,对于实施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诊断,强化集体研磨,提高教学技能具有极强的辅助效能。通过实施区域录播系统部署,有效汇集了各校的优秀教育教学视频资源,促进了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借助这一平台,打破了地域和时空限制,为西湖区“紧密型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和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录播系统;共享机制;教育均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0-0016-04

杭州市西湖区属城乡二元结构区,如何促进城乡均衡发展、保障教育公平是西湖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杭州市西湖区录播系统的区域一体化部署及录播共享机制的有效建立,成为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的一个支点。那么技术是如何实现支撑教师专业发展,破解时空界限,架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通途,助力城乡教师共发展的呢?

一、区域性一体化录播系统的需求分析

教育信息化要聚焦到教育教学上,其核心在于促进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要实现这种融合,必须寻找到一个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需求相合适的交叉点。随着对教育资源及教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课堂教学视频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全自动录播系统的出现,使得课堂教学视频化更加便捷有效,且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为教育资源的获取和呈现提供了新的途径。全自动录播系统也为课堂教学视频的积累与处理提供了便捷的通道。

笔者认为,开展这方面研究需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1.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迫切需求

当前,义务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由数量增长转移到质量提高和优质教育共享上来。2005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其重点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缩小城乡差距,以期实现义务教育的城乡均衡发展。

《杭州市西湖区教育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同样把促进公平,实现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作为未来一个时期本地区教育发展的重点。

2.顺应西湖区教育改革发展形势的要求

西湖区属于城乡二元结构区,区内现有各级各类幼儿园76所、小学24所、中学17所。西湖教育经过十余年的跨越式发展,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2013年通过了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的评估验收,但区域内部义务教育依然不够均衡,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差距仍然较大。

2010年,为实现城乡教育同步发展,我们推出了“紧密型城乡教育共同体”的创新性举措,力求通过名校和城郊学校的捆绑式发展、捆绑式考评来实现学校的共同发展。要使这样的创新举措切实发挥作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是保障。

3.符合信息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要在未来十年内真正做到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西湖区将“信息化带动战略”作为实现“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要战略之一,提出进一步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全面开启“以教育信息化助力西湖区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强教之路。

二、核心概念界定

录播系统:所谓“录播系统”,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首先是“录”,其次是“播”,最后是构建视频资源管理和共享平台,实现视频资源的点播和再应用。

共享机制:运用共享的思想,建设共享的系统,组织在其组成、功能、机制上对共有、共存、共同主动追求的长效机制。

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素材等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及教学材料、教学环境和教学后援系统等。

三、区域性一体化录播系统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开展区域录播系统的构建与运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研究价值:

(1)研究有效的布点建设机制

激发学校建设应用积极性;构建合理的建设保障措施,提升录播教室投入绩效的举措。

(2)研究提升应用能力的策略

强化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促进教师依托技术改变教学结构,提升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3)研究促进资源建设的措施

构建区域本土性、特色性的课堂教学优质资源;合理建构资源的汇总、呈现、应用、评价等促进措施,汇聚资源共享智慧。

(4)研究全区资源共享的机制

重视城乡共享机制的建立;研究借助于网络平台,打破了时空界限,依托录播系统建设,实施基于网络的远程教学观摩活动,把网络真正变成一个空中大课堂。同时,以“紧密型城乡教育共同体”学校为研究重点,依托区域层面的录播共享系统、互动课堂展示平台和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促进城乡学校的协同管理和协同教研,提升了城乡学校的统筹发展。

开展此项研究,着力聚焦于城乡教育资源共享的主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1)理论价值

进一步丰富了城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理论。基于全区城乡教育信息化发展,结合录播系统的建设,依托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进展,进一步探索“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这一基于实践的教育发展理论研究,将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出一定的理论贡献。

(2)实践价值

提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路径的实践应用指南:

第一,项目将关注区域层面,即如何构建“录播教室”建设标准以及布点推进策略。

第二,探索学校建设录播教室后,区域如何实现视频资源、网上资源的整合研究,提出一套城乡教育资源共享的新思路。

第三,将从校际协作组出发,研究个体学校在实施录播系统工作中,对教师成长、课堂增效、教师交流等多方面产生的影响。

(3)延伸价值

具有潜在的推广应用价值。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广大地区都将普遍面临城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难题。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将为其它地区推进录播系统的建设,探索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借鉴。

四、区域录播系统的构建与运作的主要实践

1.录播教室布点与建设的研究

⑴全区录播室布点

我区录播室建设经历两个阶段,一是试点阶段,二是自主申报统一建设阶段。我们坚持试点先行。2011年,结合省教研室附小改扩建工程,教育局在该校建设了第一个全自动高清录播教室,并成立了学校的视频课程资源中心。

2012年,以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学校为主体,实施了第一轮全自动录播教室建设。操作时执行三项原则:一是主动性原则,布点学校应有积极性并作为责任主体;二是统筹性原则,优先保障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学校,合理实施地区共享;三是保障性原则,教育局采取以奖代拨形式给予经费保障。经审核,筛选确定了第一轮13个布点建设学校。

同时制定并下发了《西湖区教育系统录播教室配置标准》,召开了录播教室布点建设学校现场会。

2013年至2014年,随着大家对录播系统认识的深入,教育局根据学校的需要和积极性实施了第二、三轮全自动录播教室的建设,截止至2014年底,全区已有80%的校区完成布点。

⑵录播教室建设的标准与质量

为了确保录播室的使用效果,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录播配置最低要求,并以此为基本标准,结合学校特色发展需求,形成各校的录播教室建设思路。同时,我们积极协调采购管理部门,确定规范而科学的招标形式,保证获得质量优、价格合理的产品。此外,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保持与中标单位的沟通与协调,及时反馈学校集中反映的问题,配合其进行调试,保证录播室的建设质量。

2.优质视频资源的获取途径与应用研究

依托录播系统建设,可以将优质、经典的课例及时上传到平台,供全区教师进行研究借鉴;通过建立完善的获取与应用体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种制度,让更多优秀课堂教学资源发挥最大功效。

根据录播资源的特点,我们建设了区视频资源网——汇智网。汇智网作为区域录播共享系统,将各个学校的录播资源汇聚在一起,并实现以下三大功能:一是能实时在线观看各个学校正在录播的课程;二是汇聚各个学校录播的优质资源,将好的视频保存到区服务器上,永久向全区开放,并可随时点播;三是允许对资源的再度评价,实现对整节课的点评、上课各环节的点评,或按时间点进行点评,并与视频同步。

随着西湖区录播教室的增多和完善,我们还将借助于西湖教育网络平台,专门建设一个录播区域共享平台,以期使平台形成资源库,更好地提升依托信息化优势的区域协同管理和协同教研。

3.关于录播应用推广的研究

录播应用的推广是录播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实用价值的关键,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⑴树立典型,注重宣传

以学军小学建设的过程作为典型,该校在建设录播室的过程中,积极与中标单位配合,寻找出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取得了最佳的录播效果,也协助企业提升了技术水平。

以十三中教育集团的应用宣传模式作为典型,该校通过教研组评比、公共场合播放录播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广大师生及家长对录播有了更深的认识。

⑵召开录播系统教学应用现场会

近几年,通过召开标准解读、现场听课、经验介绍、专家论坛等形式的五次教学应用推进会,增进了学校对录播建设标准、建设要求及应用考核等的了解,扩大了录播的影响;同时借助此系统开展协同教研活动,更好地促进了教学研究。

⑶制定考核方案

一是对学校的应用考核,如:直播预告开课量、视频资源上传量、录播教室共享应用量等。二是汇智网应用考评方案,主要包括:根据点击观看量、评论量,颁发开课证明;实施基于视频有效切片、微格化、精细化处理的精品课堂评比推介;依据继续教育听课量,提供非本校听课节数认可;开展网络教研主题活动等。

4.关于录播资源价值挖掘的研究

录播系统通常有三种录制方式,即全景模式、电影模式、资源模式,录播资源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老师自我反思

新入职的教师由于缺乏自信和教学经验,全自动录播系统能将教师上课的内容全程录制下来,教师在课后可以反复观摩,从而发现问题并改正。

⑵远程听课观摩

公开课能实现异地听课、错时听课,这对于城乡共同体学校有听课活动的老师来说,节省了大量在路上的时间。

⑶课程资源库建设

课程资源库建设是区域信息化教学的重要内容。多媒体课件制作完成后,与系统录制的课堂教学内容一起上传至服务器,进行资源分类和目录创建等操作,使教学资源集中储存,学校以此创建精品课程资源库,进而可以放在一个开放式管理平台中,供学生和教师进行浏览、查询、下载。

⑷远程教学

通过录播系统的录制,用户可以进行课件的网络直播和课后点播,便于示范性教学、学生远程学习、远程互动教学等等。用户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随时随地进行观摩、学习,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降低了教学的成本,扩大了教学规模,取得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⑸教学技能评估与训练

在录播系统中嵌入微格教学评估系统,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系统内的各项技术指标对教师进行综合评测评估,极大地增强了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此外,该系统对教师课后的自我评估和技能训练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⑹单位培训、专家报告、重要会议录制

通过录播系统可以对培训、报告、专家讲座以及会议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录制,从而能真实准确地记录全过程,并作为历史资料永久保存,方便用户在今后进行资料浏览、查询和点播。

五、区域录播系统的构建与运作研究的成果

1.促进了学校的课堂教学研究——从单个录播室的角度看

⑴呈现课堂教学视频记录的“原生态”

在常规课堂教学活动中,任课教师“一键录播”,三台摄像机自主跟踪拍摄教师、学生与场景,师生与多媒体课件、黑板智能切换,无需其他人员协助,可以更原生态地呈现课堂教学。

⑵赋予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第三只眼睛”

基于录播教室课堂教学的视频记录,对于任课教师而言,通过观摩自己所执教的课堂教学视频,有利于进行教学诊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为自己所感知的缺陷;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专业能力、教师反思性能力与诊断性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录播系统除了辅助教师自我诊断的作用外,更为明显的是依托这“第三只眼睛”,可以更好地实施针对学生的课堂观察,研究和提升对不同学生的教育实效。

⑶构建课堂观察与研究的“资源池”

录播教室功能的便捷性,有利于教师的广泛应用,由此产生的大量课堂实录,有利于学校积累并形成本校教师直观而形象的课堂教学资源库,从而辅助支撑学科教研与科研。

2.推进了全区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从区域化统筹共建的角度看

⑴架设校际、城乡学校间协同教研的“高速路”

区域一体化的录播系统部署,将学校的录播教室依托统一的平台统整起来,实现远程即时观摩、研讨,打破了时空界限,师生足不出户即可浏览和观摩相关学校的实时课堂教学,这对于常规性的课堂教学研究而言,其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

西湖区2011年实施了“紧密型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如十三中教育集团和周浦中学成为共同体学校,但两校相距30多公里,如果要到对方学校参加一次教研活动、听一节课,路上的时间将是听课时间的数倍,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也带来极大的影响。

依托区域录播系统,尽管教研活动的现场感减弱,但老师们的时间、精力,学校的交通费支出都得到了节约,老师们足不出校就能全程参与两校的所有教研活动,效率也得到了提升,为共同体学校间的交流铺设了一条“高速公路”。

⑵搭建教育教学评比公正的“展示台”

区域录播系统的部署及课堂教学视频资源的汇整,也为公平、公正、公开地开展各类教育教学评比搭建了平台。

以往区校开展课堂教学评比,都是专家下校逐校、逐班进行听课评审,或者集中到一所学校借班上课,评审工作量大、透明度低,如果借班上课还有违学情把控的弊端。通过网络平台专题设置,设计标准化评课模板,所有参评课堂教学实录由本校录制、集中呈现,专家及普通教师均能参与评课打分,评审的透明度、公正度、公平性得到了提升。

⑶形成名师引领带动的“辐射点”

教育统筹发展,教师是关键,如何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如何让更多的教师更快地成长起来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内容。我区依托实体名师工作室机制,让更多的名师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研究成效等资源汇聚;基于录播系统,触动了名师由“学校人”向“区域人”的转变,让广大基层教师按需点播,学习和研讨名师课堂和资源,从而让名师的引领作用惠及更多的教师。

六、思考与展望

当然,作为录播室的建设研究和应用研究才刚刚开始,后续值得继续研究的项目还有很多,也有很多思考:

(1)录播是否需要深入到每一个普通教室。

(2)录播应用如何常态化,如何更好地促进教师自我反思。

(3)录播资源如何细化分析,最终实现自动分析,发挥资源的最大价值。

总之,我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推广不能仅仅停留在设施设备的硬件建设上,而是要转到教育教学上。通过全自动录播系统的建设,推进区域教育资源均衡只是一个开始。教育教学的研究是永远没有止境的,开展研究工作也是富有价值的。相信通过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必将促进西湖教育的均衡发展,也最终推动西湖教育现代化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高铁刚.信息技术提升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与方法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

[2]李海韵,钟亮.全自动录播系统的特点和展望[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9).

[3]王军,张苏玉.中小学自动录播系统建设及应用探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9).

均衡机制 篇7

(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社会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增强社会创造活力, 走共同富裕道路, 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协调发展;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均衡发展, 从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更好地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调节各个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 以致可以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利益均衡机制不可或缺。

(二) 建设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关系和谐的关键因素

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尤其注意城乡利益均衡的发展, 达到城乡利益的均衡, 从而实现城乡关系的和谐, 也只有实现城乡等各方面的均衡发展, 才能协调城乡的利益均衡, 从而调节城乡矛盾, 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目标, 达到城乡的发展双赢。

(三) 缓解当前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的重要措施

收入差距是指以高低收入水平差别或占有收入比重的不同而表示的差距。在现阶段, 我国贫富差距不断加大, 收入差距大, 利益不均衡, 仇富心理比较严重, 弱势群体报复社会的行为时有发生;也有为了达到一定的利益均衡, 缩小差距, 从而企图利用一些捷径, 以至于形成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严重威胁着现在社会的稳定。

所以在社会收入差距这个问题上, 应达到社会利益的均衡, 尽可能地去缩小这种差距, 从而避免这种不和谐的因素影响社会的稳定, 减少因为收入差距问题所带来的社会的不和谐、不稳定。构建利益均衡机制, 从缩小社会收入差距开始。

二、我国现有利益均衡机制存在的问题

首先, 体现在居民的收入分配格局上, 分配不公问题已经开始呈现出一种阶层的固化模式, 最值得关注的就是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二代”问题;收入分配不公已经逐渐体现在人们所谓的“灰色收入”甚至是“黑色收入”的差距上, 社会分配的不公 (例如资源) 更加导致了利益不均衡的急剧扩大, 社会利益冲突不断加剧。其次, 投资和消费的结构矛盾难以解决, “越是有钱人越是贷款消费”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并且在消费相对稳定的前提下, 投资的相对减少使利益关系的矛盾也越发突出。最后, 利益关系的失衡同时也带来了权利行使和对权利约束方面的失衡, 具有巨大利益收入的人群即强势群体往往能够影响到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实行, 并且很多的弱势群体权利的行使能力缺失, 利益差距拉大。但现在随着社会民主意识的觉醒, 导致很多的弱势群体会急于选择一些渠道去表达自己的权利诉求, 而从现阶段来看这些渠道往往是非制度化渠道, 从而又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三、完善我国利益均衡机制的对策思考

(一) 健全利益表达和协调机制

传统媒体有着上情下达与下情上达的双重功能, 也是民众利益诉求表达的重要渠道。在新时期, 随着版面、栏目种类的增加, 尤其是对专栏评论、读者来信的重视等, 民意代言与民声的直接表达都在媒体上大大加强。所以对于传统媒体更应该积极创新, 增加对群众的吸引力, 发挥其重要作用, 利用其扎实的群众基础, 使其发挥现实的巨大作用。

(二) 拓展新的利益表达渠道

创新百姓信访制度, 做到真正的零距离, 可以使信访部门独立组成, 从政府部门独立出来拥有自己的相对独立的权力和职责, 尽量去避免由于相关政府部门对于信访部门的不利影响及干涉;并且还可以通过立法, 在实行不能“越级上访”的同时不断地扩大信访的渠道, 例如基层网络建设、信访便利化等。

四、结语

在社会转型时期, 针对社会发展而产生的利益均衡问题构建一个社会发展的利益均衡机制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任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利益均衡机制的老问题不一定会全部解决, 新的问题可能也会逐渐出现, 所以在解决利益均衡机制缺失的问题方面, 我们的理论也应该不断地创新, 用更为先进的理论去指导我们解决利益均衡机制缺失的问题。所以, 对于利益均衡问题, 更加需要深入的研究来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断发展, 为此我们不管作为普通公民还是理论工作者、社会实践家或者什么身份, 都应该自觉自律地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 经济的快速发展, 不断打破现有利益格局。我国正处在一个复杂的、特殊的社会转型时期, 改革和技术进步等因素所引发的社会转型, 是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的转变过程。面对渐变的社会、激荡的时代和严峻的考验, 如何建立和完善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平衡机制和利益调整机制, 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 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促进社会和谐, 不断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是非常重要的。利益均衡是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 和谐的本质在于化解矛盾与冲突。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保障就是利益平衡机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完善利益平衡机制。

均衡机制 篇8

关键词:长期演进,负载均衡,切换

0 引言

负载均衡 (LB) 是蜂窝网络中一个与生俱来的问题。由于用户终端和对应的业务流量进入小区时具有随机性、时变性, 并且常常是不平衡分布的, 导致整个网络中的负载可能出现不平衡的分布状态。即某些小区中可能驻留了大量的用户终端, 出现过载的情况, 而其他一些小区中终端数量却很少, 无线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有两种: (1) 在网络部署之前对网络规划和管理进行优化; (2) 在网络控制节点中部署LB算法, 使网络能自动调节其下属小区中负载的分配。

作为已经被确定为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之一的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 (3GPP) 长期演进 (LTE) 系统, 其网络应用和服务种类比3G网络有了很大提高。此时一旦发生小区过载, 网络拥塞造成的损失将比以往更为严重;其次, 网络中的业务流量是时变而不可预测的, 静态的预设定式网络规划无法保证网络能够适应实际业务流量的变化进行自身调整;最后, 合理的LB算法可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 从而降低网络的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基于以上因素, LB处理与网络规划优化算法相比, 显得更为重要[1]。

1 切换

LB处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把过载小区中适当比例的负载转移到不过载的小区中, 也就是把两个小区中的用户终端从过载的一方转移到尚未过载的一方, 即所谓的“切换” (HO) 。从目标小区和源小区两者间的位置关系而言, 切换可以分为两种: (1) LTE系统内部的切换; (2) LTE系统与其他2G/3G/B3G网络之间的切换, 即所谓的“无线接入技术之间”的切换 (Inter-RAT) 。前者又可进一步分为基站 (eNB) 内部切换、eNB之间通过X2接口的切换和eNB之间通过S1接口的切换。后者可分为LTE系统与全球通/增强数据速率的无线接入网 (GERAN) 之间的切换、LTE与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 (UTRAN) 即3G接入网之间的切换、LTE与码分多址 (CDMA) 网络之间的切换和LTE系统与全球微波接入互操作性 (WiMAX) 系统之间的切换。

如果从目标小区和源小区之间的工作频率特点来看, 切换又可分为同频切换和异频切换。前者是指目的小区中心工作频点与当前小区相同, 后者则不同。通常网络实施时优先考虑部署同频系统, 因此在切换时, 应该优先选择同频小区作为目标小区。

与通用移动通信系统 (UMTS) 相比, LTE系统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更扁平化的架构, 取消了用户终端和无线移动实体/服务网关 (MME/S-GW) 之间的中间控制节点 (即UMTS中的无线网络控制节点) 。因此相比S1接口上的均衡处理而言, X2接口上的小区负载信息交换显得更为重要[2]。

2 切换带来的问题

2.1“乒乓效应”

切换存在的一个潜在问题是可能造成用户终端在两个小区之间被往返反复切换, 即所谓的“乒乓效应”。典型情景如下:用户终端位于基站A的下属小区a与基站B的下属小区b的交叉地带。基站A通过切换算法判定该终端应该被切换到小区b中。结果终端被切换之后, 基站B又通过自身的计算判断该终端应该被重新切换回小区a中。最终造成终端在a、b两个小区之间被反复往返切换。“乒乓效应”的出现可能有以下两种原因: (1) 如果基站采用的切换算法相同, 则可能此时算法的输入是一个时变量; (2) 不同基站可能采用了不同的切换处理算法。

对于第1种原因, 可能是基站A一旦判定基站B的下属小区的无线资源情况比自身更好, 就立即把部分终端切换到基站B的对应小区中;或者是两个小区之间负载差值过小导致终端被往返反复切换, 信道状态的自然浮动也可能导致基站使用同一算法在短时间内得出完全相反的切换决定[3]。为了避免这种情况, 需要为切换判决在无线资源对比上确定一个阈值 (threshold) 或者在时间上确定滞后量 (hysteria) 。对于第2种原因, 即便输入相同, 不同的切换算法也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切换决定。此时在对同一用户终端做出切换判决之后, 两个基站之间还需要进行协商, 才能最终判定合适的目的小区[4]。

2.2 切换带来的网络开销

值得注意的是, 切换过程需要占用大量的信令资源。这一方面消耗了网络资源并产生了额外开销;同时也可能会使用户体验到更大的系统时延和其他性能下降。因此在LB处理中对切换次数应该控制, 否则系统性能的提高有可能会被频繁切换造成的性能下降完全抵消。

3 LB算法及其仿真

基于上述分析, 我们提出一种新算法, 其特点如下: (1) 为缩小终端的查找范围, 算法处理中首先标记满足切换条件的终端。 (2) 增加周期性负载检测定时器和两步LB处理。前者可以防止负载达到平衡分布之后, 再次有小区出现过载的情况;后者引入了两个切换阈值, 可以有效地防止“乒乓效应”的出现。 (3) 各个小区设定为仅当出现过载时才能向eNB上报自身的负载情况, 防止过于频繁而无意义的负载状态报告。

整个算法的主要步骤如下:

步骤1:LB启动。检测到小区过载后, 启动周期LB定时器, 并请求邻区上报其自身负载情况。设定当前小区经LB处理后, 连续不过载的次数NEVER OVERLOAD COUNTER和LB处理循环次数LB COUNTER均为0。周期LB定时器超时后转入步骤2。

步骤2:周期LB定时器超时处理。

若当前小区LB处理已达到最大循环次数, 则向相邻小区发送资源状态请求停止消息, 相邻小区停止向当前小区发送各自资源状态, 然后停止当前小区周期LB处理定时器, NEVER OVERLOAD COUNTER和LB COUNTER置0, 当前小区LB过程结束。

若处理次数尚未达到上限, 则继续进行一次处理并判断当前小区是否过载。若不过载且LB COUNTER大于1, 则NEVER OVERLOAD COUNTER加1并判断其是否超过设定最大值。若超过, 则请求相邻小区停止报告自身的负载状态, 终止当前小区的周期LB处理定时器, NEVER O-VERLOAD COUNTER和LB COUNTER清零。当前小区的整个LB过程结束。若未超过且当前小区过载, 将NEVER OVERLOAD COUNTER置为0, 并判断是否存在可以将终端切换过去的邻区, 若有, 则进行步骤3, 否则结束本次周期LB定时器超时处理。

步骤3:LB切换处理。具体步骤如下:

(1) 统计满足负载差值阈值的相邻小区, 生成邻区列表nbr cell list, 选择负载最小的邻区作为目标小区。

(2) 获得源小区中可被切换到该目标小区的终端列表ue list。

(3) 将ue list中第一个终端作为LB切换终端。

(4) 判断该终端切换到目标小区后, 目标小区是否会过载。若目标小区不会过载, 则执行该终端向该目标小区的强制切换过程, 然后判断执行切换后当前小区是否仍过载, 若当前小区不过载, 转到 (11) ;若切换后当前小区仍过载或该终端向该目标小区切换会导致目标小区过载, 则判断ue list是否遍历完, 若已经遍历完, 转到 (5) , 若未遍历完, 将ue list中下一个终端作为LB切换终端, 重复执行 (4) 。

(5) 判断nbr cell list是否遍历完, 若已经遍历完, 转到 (6) ;否则, 更换切换目标小区, 将nbr cell list中下一个相邻小区作为目标小区, 重复执行 (2) 到 (5) 。

(6) 重新统计满足负载差值阈值的相邻小区, 按负载由轻到重升序排列, 得到new nbr cell list, 将负载最轻的相邻小区作为目标小区。

(7) 获得可以切换到该目标小区的所有终端new ue list, 将new ue list中第一个终端作为LB切换终端。

(8) 判断该终端切换到目标小区后, 当前小区与该目标小区的负载之差是否大于设定阈值。若大于, 则执行该终端向该目标小区的强制切换过程。

(9) 判断new ue list是否遍历完, 若已经遍历完, 转到 (10) ;否则, 将new ue list中下一个终端作为LB切换终端, 重复执行 (8) 到 (9) 。

(10) 判断new nbr cell list是否遍历完, 若已经遍历完, 转到 (11) ;否则, 将new nbr cell list中下一个相邻小区作为目标小区, 判断当前小区与该目标小区负载之差是否大于步骤 (8) 设定的阈值, 若不大于, 转到 (11) ;若大于, 则重复执行 (7) 到 (10) 。

(11) 结束本次周期LB定时器超时处理。

最后我们对上述算法进行了仿真。在仿真场景设置中, 基站部署参考了标准的Wrap Round布局, 总计19个基站, 基站间距500 m。每个基站有3个定向天线, 方位角分别为0、120和240°, 即一共定义了57个小区。信道模型参考3GPP TS 25.814中给的标准[5]。为了简化问题的复杂程度, 仿真过程中只考虑运行一个下行速率为513 kbit/s的定比特率 (CBR) 业务。系统中一共撒布220个用户终端, 其中设定不过载的小区中每个小区撒布5个, 考察的热点小区中撒布40个。系统带宽设定为10 MHz, 仿真时隙大小为500 ms, 每一个仿真时隙中均进行一次LB处理。

初始场景中, 设定过载的小区为3号和13号, 其余小区不过载, 如图1所示。

图1初始设定中, 各个小区中虚拟负载的分布情况

LB功能关闭和LB功能启动两种条件下, 小区中无线资源不能得到满足的用户终端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2所示。图中实线为LB功能关闭之后的终端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虚线为LB功能启动之后终端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经比较可知, 启动LB功能之后, 无线资源需求未得到满足的终端数量显著下降, 并且终端无线资源未得到满足所持续的总时长也明显缩短。

4 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LTE系统中LB问题的产生和解决手段, 着重关注如何通过小区间切换来实现LB, 从而降低各个小区中无线资源不能得到满足的终端数量。仿真证明, 该算法能有效地降低小区中无线资源未得到满足的用户终端数量。

上述算法分析的是实际部署中最常见的同频小区、X2接口上的负载处理情况。在下一步的研究中, 算法还可以进一步改进。如可以考虑应用到不同无线接入网之间的LB处理上 (即Inter-RAT间的LB处理) , 或者是降低切换次数和网络附加开销等。

参考文献

[1]Hu Honglin, Zhang Jian, Zheng Xiaoying, et al.Self-Configuration and Self-Optimization for LTE Networks[J].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2010, 48 (2) :94-100.

[2]3GPP TS 36.300-2008, EUTRA and E-UTRAN O-verall description (Release 8) [S].

[3]Vodafone.Load Balancing, R 3-0 8 3 3 7 1, 3 GPP TSGRAN WG3#62bis[DB/OL].http://www.3gpp.org/ftp/Specs/html-info/Meetings-R3.htm, 2008-11-14.

[4]Huawei.Avoiding‘Ping-Pong’HO due to differentalgorithms, R3-060430, 3GPP TSG RAN WG3#51bis[DB/OL].http://www.3gpp.org/ftp/Specs/html-info/Meetings-R3.htm, 2006-02-17.

均衡机制 篇9

这篇文章, 主要研究的是房地产市场的利益参与者, 如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房产购买者 (也就是消费者) , 在制定了一个规则上的框架中, 为自己获得最大的利益去进行博弈, 博弈完成后, 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后果。出现的结果无外乎两种, 其中一种就是高效的市场均衡, 还有一种就是低效的市场均衡。

首先我们知道它们之间相互关联, 主要的博弈关系可以列为以下几种。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差距存在于目标函数的不同, 这样会导致地方政府和中央产生不合作的博弈, 对于中央下达的要求总是找文字漏洞, 用自己的办法能过则过。

再就是房地产开发商本身的问题。部分的房地产开发商存在侥幸心理, 进行违规操作, 不择手段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在进行这些不符合规范的操作的同时, 房地产开发商就会碰到和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

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的战争。在他们中间是选择一起用价格来吸引消费者, 还是用统一的价格来获得市场, 这也是一个博弈关系。

房地产开发商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渠道交流不畅, 导致房地产市场不够透明化, 出现了困境。

消费者会出现旁观的姿态, 是进入市场去购买房产, 还是继续的保持不动, 这两种关系形成了博弈上的关系。

错综复杂的关系构成了房地产的交易市场,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理清这些存在的关系, 弄清楚这些关系背后的问题和主体的意图。

二、错综复杂的博弈关系分析

(一)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分析

在房地产行业中, 制定政策的是中央政府, 地方各级政府负责执行中央指令。但实际情况确是中央政府发出了指令, 各级部门不按照或不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实施。这种现象表明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利益主体的差异。利益主体的不同, 表现出来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博弈过程, 中央政府下发的指令不能很好地完成。我们下面对这些市场中存在的目标进行分析。

中央政府对于房地产行业控制是为了让房地产市场能够实现良好的循环和可持续的发展目标;监控房地产市场, 科学地进行管理, 建立预警机制;引进市场的机制, 对房地产中的企业实施优胜劣汰, 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

地方政府在房地产中的主要目标是城市建设有进步。地方官员在职期间为了能够有政绩对当地的房地产行业实行鼓励政策以使地方的财政税收有所增加。并且房地产的联动性很高, 可以带动很多行业的发展, 这对于地方的就业问题改善起了很大的作用, 当地人民的生活和物质水平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

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目标性存在差异性, 但是其中也有相同点, 它们的根本利益就是发展生产、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使得社会进步。从另一个方面来讲, 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有所不同, 地方上只是追求本地区的利益, 政策的制定与选择比较片面。这样产生了地方和中央的差异, 使得很多政策执行不力。

(二) 地方上的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的博弈分析

地方政府对房产开发商进行监督, 违规现象不但和地方的法律制度有关系, 还和地方的监管不力有着莫大的关系。即使是完美的市场监督体制, 也不能杜绝地产开发商在市场中的违规行为。由此我们知道对房地产开发商的违规操作监督是十分重要的。另外, 即使有全面的检查, 还是不能杜绝“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的事情。

(三) 房地产商开发商之间存在的博弈

地产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 房地产开发商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都会选择结成一个联盟去抵御风险, 弱化竞争。在实际的生活中, 房地产开发商是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状态, 价格上的竞争实际上是企业面对市场做出的一种反应, 个体的行为会影响全体的行为, 这样导致房地产开发商的行为很难处于理性状态。另外要说的是, 房地产商为了利益的最大化会进行合谋, 这种合谋在我们看来是一种很理性的行为, 但是我们不能保证团队中的其他人不会为了利益而背叛组织, 使得合谋行为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

(四) 消费者和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的博弈

房地产现阶段的市场不是很景气的, 很多的消费者都不敢进入其中。没有消费者的资金补充, 那么房产开发商没有了资金的注入, 陷于了困境之中。

(五) 消费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分析

如果说房地产消费市场是一个博弈的过程, 消费者则是是其中的弱势群体。消费者想的是物超所值, 但是消费者获得信息的渠道只是从房地产开发商的广告, 不能了解到真正的内情。这时候, 消费者就会处于一种理性的状态, 在市场上观望, 伺机选择一个最佳的时间进入市场。

三、从制约机制上完善房地产市场

学习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进行建设和完善。从整体上来看, 发达国家在地产方面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 长期的发展, 市场不断地完善, 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健全, 市场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我国的房地产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中, 市场混乱, 管理上存在很大的漏洞, 缺少宏观调控经验, 存在很多问题。我们要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 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的相关管理体系。

市场机制调节完善市场。房地产的联动性很高, 对于市场的调节作用是巨大的。资源的优化配置、传递市场信息, 这些方面都是从市场的竞争中体现出来的, 房地产以商品的形式出现, 对市场的影响巨大。同时房地产行业具有弹性, 因此市场机制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从中央政府的角度去制约房地产的发展。调控的各个主题之间存在不同的矛盾和不同的利益要求, 在这些方面的影响下, 中央出台的政策都会带有一些博弈的色彩。而对于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就是一个制度, 这个制度对于其他各个方面都有所制约。各个主体在制约下进行活动, 制度的变化带来的是参与方的不同策划, 这场博弈的结果肯定就存在不同了。制度不合理, 那么政策就不能完整地实施下去, 市场也会变得更加地混乱。所以, 市场的制度远远比博弈更为重要。当前, 我们的政策是存在缺陷的, 这导致市场实施力度不够。所以应当加强制度上的建设, 完善博弈机制, 使得政府和其他的利益主体实现博弈的均衡。

四、结语

房地产市场作为各个利益主体的均衡机制,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等作为参与其中的主要利益方。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博弈分析是研究房地产行业的有效途径之一。政府、开发商、消费者三者的要求都是不同的, 如何更好地实现它们各自的要求, 这就要求我们的市场发挥作用。目前我们的房地产市场存在诸多的缺陷和问题, 主要的原因是没有一个好的利益协调机制, 要改变这种情况, 就要把利益关系理清, 调节好利益关系, 将深化市场改革和加强宏观调控相结合。

参考文献

[1]王则柯, 李杰.博弈论教程[M].中国人民出版社, 1998.

[2]张照贵.经济博弈与应用[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3]董英兰.房地产市场博弈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6.

均衡机制 篇10

私有制企业劳资双方的利益关系是建立在单一化的私有产权基础上, 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全部归于资本所有者。雇主的这种所有权优势和策略优势, 能够保证他在与雇佣劳动者的谈判中自由地选择更有利于他的契约形式及实施特征, 并采取单方的合约机制, 形成“强资本、弱劳动”的利益分配格局, 资方利益增长速度呈现一种快速上升的趋势, 而劳动者只能获得由资方决定的工资收入, 其权利与利益却逐渐被边缘化。劳资利益分配的失衡容易导致劳资矛盾和冲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显示, 2009年1~9月, 全国因收入分配引发劳动争议案51.9万件, 占全部劳动争议案的36.4%。而集体争议案件则有89.4%涉及劳动报酬、加班工资和经济补偿金等。与此同时, 当资本的过度剥削超出了劳动者可以忍受的极限之后, 由于缺少有效的企业内部劳资对话机制, 致使他们只能以集体行动的形式将企业内的劳资矛盾外部化, 以群体性事件引起社会与政府的关注。例如, 2008年重庆出租车司机“罢运”事件, 2010年广东南海本田工人为要求增加工资出现的“停工”事件等等。从相关的统计数据来看, 近些年来, 由劳资矛盾引发的劳资群体性事件表现出来的激烈程度、涉及的劳动者人数、冲突的表现形式以及所引发的社会效应, 都要远远超过以往类似事件。

激烈的劳资利益矛盾不仅对企业的直接利益造成严重损害, 而且不利于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但长期以来, 劳资矛盾和冲突的主要解决方式仍旧集中在政府公权的事后介入和干预, 缺乏真正有效的集体谈判机制和劳资对话机制。这套以“外部维权”、“事后救济”为基本内涵的机制, 并没有扭转企业内部劳资力量严重失衡的局面。因此, 我们不能简单停留在“外部维权”和“事后救济”这一机制上。当前, 劳资矛盾和冲突的化解, 应该在劳资力量均衡的基础上形成自调节、自平衡的机制。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实现劳资双方有效的自平衡机制?考虑到劳动关系博弈的长期性、多次性和动态性, 本文在劳资双方能够有效进行反复讨价还价的假设下, 运用博弈模型论证双方在动态的利益博弈中是如何实现双方的利益均衡与合作, 这对于保障劳动者利益诉求的实现, 避免双方的利益失衡和冲突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劳资双方的利益博弈模型与破解双方“利益困境”

根据前面的分析, 劳资利益分配失衡是劳动争议大幅上升和群体性事件不断的根源所在。因此, 在单个劳动者不具备讨价还价能力的情况下, 具有绝对谈判优势和“自利性偏向”的雇主也会拒绝他们的各种要求, 这就迫切需要通过自身团结的组织形式———工会来与资方进行博弈, 而工会参与到博弈中来就意味着工会将行使集体谈判权与雇主协商谈判决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在这一讨价还价的博弈过程中, 双方的博弈能力和策略选择直接影响了利益分配格局。当工会有较强的谈判能力时, 谈判区间的低端向高工资水平移动, 工人获得较高的工资;反之, 当资方有较强的谈判能力时, 谈判区间的高端将向低工资水平移动。在这里我们根据Rubinstein (1982) 的轮流出价模型, 分析不同博弈主体的最优策略及其行为选择, 通过求解博弈均衡解, 以破解双方的“利益困境”。

(一) 博弈模型构建的基本假设

第一, 工资合约由劳资双方协商决定, 劳资双方轮流对既定经济效益的分配 (即x值的确定) 轮流出价, 资方首先出价, 工会接受或者拒绝, 如果接受, 则博弈过程结束;反之, 工会出价, 资方可以接受或者拒绝;这样一直继续下去, 直到有一方接受另一方的出价。第二, 资方第一次出价x1, 1-x1则为资方的收益份额;工会第一次出价1-x2, x2则为资方的收益份额。第?三, 资方与劳方在不同博弈期的时间贴现率分别为δ1、δ2, 0、≤δ1、δ2≤1。由此可知, 如果博弈在t阶段结束, t是参与人i的出价阶段, 则此时资方的分配结果为δi1t-1Xt, 劳方的分配结果为δ2t-1 (1-Xt) 。

(二) 双方利益博弈均衡解

在双方无限反复的讨价还价博弈中, 即t→∞当时, 不存在最后一个阶段。根据Shaked和Sutton (1984) (转引自张维迎, 1996) , 从参与人1出价的任何一个阶段开始的子博弈等价于从t=1开始的整个博弈, 那么则可以使用有限阶段逆向归纳法的逻辑寻找子博弈精炼均衡。假定在时期t≥3期资方出价, 资方能得到的最大份额是A。工会知道在t-1期的任何x≥δ1A的出价被资方所接受。因为对于资方而言, t期的A等价t-1于期的δ1A, 所以工会的出价δ1A, 资方则得到1-δ1A.同理, 资方在t-2会出价x1=1-δ2 (1-δ1A) , 此时工会的份额为δ2 (1-δ1A) 。由于从t-2期开始的博弈与从期开始的博弈完全相同, 资方在期所能得到的最大份额一定与其在t期所得到的最大份额相同, 因此有x1=A=1-δ2 (1-δ1A) :, 解得。

设1在t期的最小份额为a。因为t期的a等价于t-1期的δ1a, 2在t-1期最多得到1-δ1a。因为t-1期的1-δ1a等价于t-2期的δ2 (1-δ1A) , 因此1在t-2至少得到x=1-δ2 (1-δ1a) , 于是有x1=a=1-δ2 (1-δ1a) , 。

通过以上模型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 贴现因子会改变博弈参与人的潜在收益, 从而对博弈参与人的策略及博弈结果产生重要影响。贴现因子可以看作是双方在利益博弈中的耐心程度, 而耐心程度反映谈判势力大小。如果某方谈判势力越大, 其越具有耐心程度, 持久谈判对其越有利, 所能分享的利益份额就越大。在私有制企业中, 处于绝对优势的资方具有较强的耐心和心理预期, 在利益博弈中, 将选择侵占劳方利益的行动策略来最大化自身利益, 使劳方的利益受到损害。在极端的情况下, 当资方的谈判势力无限大, 即=1时, 资方占有企业所有利益。然而, 这种短期内资方单方面的利益增进将会直接降低劳动者一方的合作偏好和合作意向, 同时也意味着“合作博弈”下建立起来的那种利益平衡机制遭到破坏。当劳方利益遭受损害的程度超过了某一临界点时, 就可能会导致劳资矛盾的产生甚至引发更激烈的劳资冲突。因此, 从长远来看, 利益分配的相对均衡是劳资博弈的发展趋势。但是, 在当前的情况下, 如何实现劳方合理的利益诉求就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从理论上讲, 利益诉求的实现只能依靠劳资双方的谈判能力, 其利益的实现是建立在劳资双方是否具备平等的谈判权利和对等的谈判能力基础上。所以, 要缩小劳动者利益分配中现实与期望之间的差距, 必须对我国私有制企业的工会职能和谈判能力进行重新审视, 建立与我国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相适应的劳资博弈范式, 并重新诠释中国工会在博弈范式中的策略选择, 以博弈制衡实现劳资关系协调发展。

三、增强工会集体谈判力量是构建劳资利益均衡机制的关键

由上述的博弈模型可知, 工会的博弈能力和行为决定了劳资合作博弈的均衡结果及劳资关系的走向。但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 工会在利益谈判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谈判势力对比的悬殊形成了资方侵占劳动者利益的格局, 致使双方利益失衡和冲突频发。因此, 在现阶段, 增强工会的利益谈判功能是构建私有制劳资利益均衡机制的关键。本文将从加强工会的独立性和代表性等问题入手, 探讨如何增强工会的组织效能和利益谈判功能。

(一) 加强工会在集体谈判中的独立性和代表性

理论上, 劳方 (工会) 要想从工资集体协商中取得最优工资合约, 必须具备均衡的协商力量。但现实的情况是, 劳方在利益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 资本话语权空前增大, 工会依附于企业, 其组建率的高低都与劳资力量的均衡和劳动者权益的改善无关。Clarke (2005) 提出, 工会的非独立性, 特别是在企业一级, 工会依附于管理者的地位, 使集体协商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因此, 在私有制企业中, 要使工会真正担当起维护劳动者的责任, 当务之急是确认工会的独立性和代表性。工会的独立性主要是指工会与资方的关系问题。工会的代表性决定了工会与劳动者在集体谈判中的关系和地位。工会是劳动者权益的“代表者”, 为了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工会应当站在劳动者的这边。只有加强工会的独立行和厘清工会的代表性时, 工会才有可能在与资方的利益博弈过程中争取到合理的利益份额。那么, 当前怎样才能增强工会组织建设呢?具体可以从完善外部法律约束机制和内部工会制度安排入手, 以此为工会的利益谈判功能提供相应的体制内的制度安排, 使工会有足够的能力维护劳动者的利益。

第一, 要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工会在这些维权机制中的地位和职权, 改变其附属于企业的被动地位。2003年9月通过的新《中国工会章程》规定, 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确定为“工会的基本职责”, 其根本目的就是使工会从以政治团体为主转变为以职业团体为主, 以期发挥工会组织维权作用。这一规定为制度化协商机制奠定了前提条件。此外, 还要从立法上明确规定工会不履行其职责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对工会的“不作为”形成一定的外部约束。第二, 从企业工会内部的制度安排来看, 工会的运作应当独立于企业的管理、独立于地方行政权力, 以客观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而对于这一改革方向, 工会组织尚需在经费来源自主化、基层工会直选等方面予以落实, 使工会有足够的经济激励和社会激励成为劳动者的代言人。从长远来看, 工会组织的独立运作、切实维护员工的利益才是其根本效用之所在, 也是吸引更多游离于工会组织之外的企业加入的重要砝码。否则, 即便私有制企业成立工会数量比例再高, 空壳化的“影子工会”也仅仅是一种表面现象, 同样会出现其组建率的高低都与劳资力量的均衡和劳工权益的改善无关。

(二) 加强工会在集体谈判中的组织效能

在大多数国家里, 工会是集体谈判的合法组织代表, 我国法律也直接规定了工会享有集体谈判权, 并以法律形式确认了工会的集体谈判资格。在集体谈判中, 工会的组织效能十分重要, 它直接影响到集体谈判的实践效果。组织效能是指工会能及时地反映工人的利益诉求, 有效率地通过谈判和集体行动来成功地争取劳动者的利益。然而, 在我国现实的劳资关系领域中, 工会的组织效能明显不足。具体表现为:一是谈判环节缺位, 集体协商机制尚未充分发挥作用。工资水平主要通过政府的最低工资政策以及国家的工资指导线确定, 而非工会与雇主订立的集体协议。二是所签协议雷同, 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据统计, 大约有4000万劳动力被涵盖在一份集体协议之下。

工会在集体谈判中的效能缺失, 首先来自于工会在集体谈判中角色的缺位、错位, 这一问题在上文中做了相应的分析。其次, 还来自于我国工会立法的不完善, 没有赋予工会在集体谈判中的劳动争议权。我国的集体谈判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的集体协商制, 所遵循的理念通过建立三方协商机制实现劳资利益平衡和劳资合作, 法律尚未赋予工会罢工权。从市场经济中劳资博弈均衡的协调机制来看, 劳动者由于不享有集体争议权, 在集体谈判的过程中对雇主的拒绝谈判和不诚实谈判缺乏制约手段。作为劳资自治的一种形式, 集体谈判能否进行或成功, 关键的问题在于劳资双方的实力对比, 而集体争议权是工会迫使雇主接受谈判的最主要的手段。

当前, 为提高工会在集体谈判中的组织效能, 首先, 必须承认和维护劳动者的三项集体劳动权利, 特别是集体争议权。在工会没有组织罢工的权利的时候, 集体谈判权是无法得到实现的。因此, 必须从法律的角度界定好罢工的边界和有效程序, 如罢工的申请、审批机构及期限, 工会的职责, 罢工期间及事后有关费用的承担, 违法责任的追究等。其次, 逐步推进行业、产业集体谈判。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企业层面的集体谈判, 在鉴于私有制企业工会力量弱小的情况下, 可以适当推广集体谈判的范围, 实行适度“扩展原则”, 突破企业集体谈判的范围, 促进区域性和行业性的集体谈判, 实现集体谈判的“规模效应”和“累积效应”, 提高集体谈判的效率和功能。同时, 要明确规定集体谈判中雇主的责任和双方的违约责任, 建立处理集体合同争议和违约处罚的司法制度。在这方面, 德国工会的集体谈判层次和扩展效应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最后, 我们也应该看到, 提高工会的组织效能需要一个有效的制度平台。当工会代表劳方与资方进行协商谈判时, 并非意味着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劳资双方协商解决, 对于双方未能解决的问题, 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嵌入和制度安排来化解劳资双方的矛盾和冲突, 防止矛盾的激化, 将劳资冲突所产生的社会成本控制在制度承受的范围内。

摘要:私有制企业劳资双方在权力和利益上存在明显的不对等性, 形成了“强资本弱劳动”的利益格局, 加剧了劳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当前, 应全面探索建立劳资利益均衡机制实现双方利益合作。基于此, 本文运用博弈模型论证双方在动态的利益博弈中是如何实现双方的利益均衡与合作。通过对模型的分析, 认为, 构建私有制企业劳资利益均衡机制关键是增强工会的组织效能和利益谈判功能。最后, 本文就如何提高工会组织效能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劳资博弈,会力量,集体谈判

参考文献

[1]任小平、许晓军.劳资博弈:工资合约中的制度救济与工会行为[J].学术研究, 200 (92) .

[2]崔向阳.转轨经济中构建劳资合作制度的博弈分析[J].当代财经, 2007 (10) .

[3]郭英.科学管理、劳资博弈与和谐劳资关系的模型建立[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 (89) .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5]刘金石等.构建出租车公司与司机方合作博弈基础上的利益协调机制[J].财贸经济, 2010 (5) .

[6]夏小林.私营部门:劳资关系及其协调机制[J].管理世界, 2004 (6) .

均衡机制 篇11

【关键词】汽车业;规模化;道路交通安全;均衡

一、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严峻现实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高速公路建设发展和运输车辆的迅猛增加,交通安全事故已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通过对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不难发现,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高发生率除了与道路使用者人和车辆因素有关外,还与高速公路道路状况因素密切相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编撰的《世界预防道路交通伤害报告》(2004)。我国汽车保有量不到全世界的2%,公路通车里程仅占世界公路总里程的5.6%,而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全球的比例达到20%(我国交通部认为是17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高居世界第一位。减少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已经成为我国交通安全管理中一项重要职责之所在。道路交通安全的严峻形势让人们意识到对交通道路的安全进行治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同部门、不同机构的协同合作,调动整个社会的积极性,做好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二、汽车业的迅速发展与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关系探究

(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给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了挑战,也为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汽车工业的规模化发展,带来了工业汽车和家用汽车的广泛普及,对于我国这种人口基数大的国家而言,这种普及在量上的积累是非常可观的。与我国的人口众多对应的是,我国的人均可使用面积小,交通道路的面积和使用范围都极其有限。在汽车越来越普及的同时,我国的道路交通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道路交通的扩张速度和整个道路交通体系的建立与我国汽车使用的增长速率完全不成正比,道路交通无法满足当前汽车数量的快速增长,这也导致了我国道路交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道路交通的压力,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近些年,我国的交通安全事故,特别是严重的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在数量上不断攀升,在交通事故中丧生的人数也越来越多。道路交通安全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各界的强烈关注。在认识到汽车数量的剧增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压力的同时,也应清醒的认识到,这种压力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转化为推进事物进步的动力的。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一直是我国关注和试图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这种管理所取得的成效是有限的,特别是汽车数量的增多,更是将道路交通推到国计民生发展的重要战略高度。汽车规模化的发展,促使政府对道路交通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这种潮流和趋势也促使道路交通的管理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特征,制定科学的应对方案,做出调整,进而推动整个道路交通管理事业的发展。

(二)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为我国的汽车业发展设定了局限

我国的汽车工业已经发展的初具规模,特别是吉利收购了沃尔沃后,我国的汽车工业制造在世界范围内表现得越发抢眼。但相对于我国的道路交通状况,无限制的发展汽车工业是不现实的。当我国的道路交通达到饱和的状态时,过多的汽车制造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我国的道路交通状况决定了我国国内市场的局限性,汽车制造工业必须充分的考虑到我国的这一基本现状和基本国情,在制定各项战略规划时必须将这个内容充分考虑其中。当然,这也并不是说我国的道路交通状况会完全阻碍我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在国内市场的局限反而会刺激企业更多的向国际市场靠拢,重视出口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以国际市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提高汽车制造的竞争力,进而推动我国整个汽车制造业在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上的全面发展。

三、如何实现我国汽车工业与道路交通安全的协调发展

汽车工业与道路交通安全的均衡发展是一项全局性的重要工作,这项工作的展开需要相关单位、部门,甚至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调动这一系统中的每一环节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在实现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同时,不对我国的道路交通的安全发展带来阻碍,实现经济的发展与道路交通发展的共赢局面。

(一)汽车制造工业应该积极的研发汽车安全技术,减少交通事故中的人员伤亡

在我国的交通安全事故中,汽车引发的交通安全事故在数量上占据着绝对优势,当然,引发交通事故和造成人员伤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从汽车工业的这个角度来看,它能够为道路交通做出贡献的方式就是研发更多更科学的安全保护技术,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将事故发生以后人员伤亡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这是汽车制造工业在道路交通安全的发展中应关注的问题,这也是他们应承担的职责。汽车安全技术,确切的讲,应该分为汽车的主动安全性和被动安全性,主动安全性指车辆本身防止或减少交通事故的能力,它主要与车辆的制动性、动力性、操纵稳定性、结构尺寸、视野和灯光等因素有关;被动安全性是指发生事故后,车辆本身所具有的减少人员伤亡、货物受损的能力,提高车辆被动安全性的装置有:安全带、安全气囊、安全玻璃、安全门、灭火器等各项技术,汽车制造企业就应该从这些方面着手,完善汽车的各项安全性能,保障其行驶安全和驾驶者的人生安全,这是从汽车本身的技术安全方面对汽车制造业提出的要求。

(二)重视交通部门在这个均衡机制中的作用发挥

交通部门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对交通的通畅进行监控和管理,具体到道路交通安全的管理中,交通部门应该发挥管理和监管的多项职能。交通部门应该重视基础道路设施的安全设置,道路基础设施工作是保障整个道路交通有序进行的重要工作,交通安全设施包括交通标志,路面标线、护栏、隔离栅、照明设备、视线诱导标、防炫设施等,安全设施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对驾驶员和其他出行者进行引导和约束,使驾驶员规范安全地操纵车辆,使其他出行者与机动车流保持合理的隔离,而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另一方面能够在车辆出现操控异常后有效地对车辆进行缓冲和防护,尽可能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提高个体的道路交通安全常识

个体原因始终是导致道路交通安全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个体交通安全常识的提高,能够有效的防范不必要的交通事故的发生。这种安全常识应该包括天气因素对道路的影响,据笔者多年的驾驶经验总结出温度对道路交通安全有严重影响,主要表现为高温和低寒天气。高温时,沥青混凝土路面变软,承载能力降低,路面容易出现车辙、壅包等病害,对行车的舒适性造成严重影响,司机在行驶过程中会不断变换车道,扰乱交通流的稳定状态,引发交通事故;低温时,路面收缩,容易产生各类裂缝病害,引发唧浆等病害,使路面摩擦力降低;低温使汽车燃油发粘,难以点燃,当气温低于-5℃时,润滑剂也不易渗透到各个部位,使汽车机械性能变差,车辆抛锚等故障增多,容易导致追尾事故。除此以外,在同一温度条件下,不同路段的安全系数也大有不同。笔者曾驾车通过高架桥和普通公路,他们的驾驶存在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在雨雪天气发生后,这种差异的表现更为明显。一般的公路由于与地面的直接融合,这就是通俗所讲的“接地气”,交通道路的表面温度要比高架桥表面的温度高上许多,所以在普通交通道路上雨雪已经融化后,高架桥上的路面通常还会持续一段冰冻状态,这种路面湿滑,并通常高架桥与普通公立连贯行驶,司机在不注意的情况下在路面情况发生变化后,对车况没有进行及时的调整,就会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四)严格机动车上路准则,大力贯彻交通规则的强制实施和执行

在众多的道路交通安全事故中,新生或者尚未取得驾驶证的驾驶员引发的交通事故占有一定的比例,这种就是通常社会上所讲的“马路杀手”。严格机动车的上路准入制度,在我国当前的体系中主要是通过驾驶证制度来进行规制,虽然我国的驾驶证制度也有比较严格的考核规定,但是由于我国在监管和执行上的不力,许多没有驾驶证的个人会趁机上路,这种个人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和严格的考核,在道路行驶中容易紧张,因此引发道路安全事故的频率也比较高。除此以外,要加强道路交通规范的贯彻和执行,我国的道路交通规范已经实行了很长一段时期,但具体的实施强度和处罚力度都还有待进一步改善。交通规则经常被忽视,例如夜间行驶中的亮灯规则,夜间视力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机理。据笔者多年的驾车经验,80%~90%的信息通过视觉获得,驾驶员的视觉机能对行车交通的安全影响最大,而夜间的视觉特性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据统计,在完全黑暗的夜晚,视力只能达到白天的3%~5%。车速变化的影响。我国对夜间行驶的车辆在灯光的设置上有着明确的规定,汽车本身的灯光不仅是为自身的驾驶照明,在夜间情况下,也是对其他车辆的形式安全进行提醒。所以,如果一个驾驶人员在夜间行驶时,对各种照明灯使用错误,就会对其他驾驶人员的判断产生干扰,由于判断失误发生的交通事故也是我国交通事故发生的一大缘由。对已经成文的道路交通规则必须按照明文正确的实施和执行,避免由于操作差异而导致判断失误的情形出现,这是道路交通安全需要解决的又一重要问题。

(五)经过多年对汽车工业的了解,其汽车工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合理的管制还需要不断的创新

要保证汽车工业与道路安全的和谐发展同时,还要利用现有资源不断的拓展,像现在很多高校及企业的车队,开展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如:开设汽车美容店、建设驾校等,这样既增加了利润和收入来源,又减轻了上级单位的补贴金额,同时也可扩大本车队的各项福利待遇。

汽车工业的发展与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看似是两个并无联系的独特命题,但通过深入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两者之间存在着联系并且彼此发挥着影响作用。实现我国汽车工业与道路交通安全的均衡机制构建,需要各方面的协作来完成,单靠其中的一个方面或一个环节的力量是难以保证这两者之间长期均衡发展的。汽车工业和道路交通安全的均衡发展,才能使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相协调,实现两者的长期共存与相互促进。

参 考 文 献

[1]钱学森.论系统工程(新世纪版) [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方守恩,郭忠印,陈雨人.道路安全系统与道路安全工程[J].中国公路学报.2001

[3]王吉吉.高速公路灾害性天气研究[J].交通标准化.2007

[4]季运文,施其洲,叶玉玲.城市轨道交通灾害性天气的定义、分类及研究方向[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5(6):23226

均衡机制 篇12

关键词:闪存数据库,磨损均衡,流程化

1 前言

由于信号在每条路径上经历的时间不同, 延迟信号在接收端与原始信号叠加产生干扰, 即多径干扰。当多径信号延迟较短时, 这种干扰可以忽略。如果延迟较长, 就会使有用信号产生严重的码间干扰。

2 闪存数据库磨损分析

XMLPull解析器在中小型软件平台的优势是DOM和SAX无法比拟的。其API中提供了对流进行分析时的控制过程。在XMLPull加载XML闪存数据库磨损均衡元件并开始进行解释的过程中, 应用程序仍可控制流分析的速度和节奏, 应用程序可以暂停XMLPull分析的过程, 去做一些其他的工作后再次恢复解析过程或直接停止解析过程。XMLPull解析器, 其内存耗损低, 解析过程灵活等特点使得该解析器成为闪存数据库磨损均衡控制优化平台正式推荐的平台解析器。

Activity是闪存数据库磨损均衡控制优化软件的基本组成部分, 90%以上的闪存数据库磨损均衡控制优化应用软件中均包含这一组件, 通常情况下一个Activity就是一个屏幕。用户使用这个组件时需要继承Activity基类, 在其內的回调函数中拼接若干Views控件组成的用户接口, 并对相应事件进行监听、相应以及逻辑运算。大部分应用都会包含多个屏幕, 以本文中设计的桌面软件为例就包含了总览屏幕、闪存数据库磨损均衡元件预览屏幕、闪存数据库磨损均衡元件编。Service的生命周期相对较长且没有用户界面。

3 闪存数据库磨损均衡控制信道传输模型

根据文献, 通用的闪存数据库磨损均衡控制信道传输模型为:

其中:

i表示路径数目, 延时最短时系数i=1;

a0, a1表示衰落参数;

k表示衰落因子指数;

gi表示路径i的权衡因子, 通常是复数, 为该路径的反射因子/传输因子;

di表示路径i的长度;

τi表示路径i的时延;

Broadcast Receiver, 即广播接收器, 在系统中扮演消息接收者的角色。其可以接受其他进程发出的消息, 作为进程间通信使用。也可以接收自己发出的消息, 作为异步执行的一种手段。广播接收器可以在闪存数据库磨损均衡控制优化Manifest.xml中进行静态注册, 亦可以在代码中动态注册。需要注意的是, 只有在on Receive () 方法执行过程中, 闪存数据库磨损均衡控制优化系统才认为该Receiver处于激活状态。一个含有激活状态的进程是不会被终止的。但当一个进程只含有非激活状态的Receiver时, 该进程随时都可以被终止。若在调用on Receiver () 方法后立即开启一个新的线程后返回, 那么在调用结果返回之前该进程有可能已经被销毁了。故, 异步调用不是很适合与Broadcast Receiver。另外考虑到延时τi, 信道长度di。, 与相速Vp。之间的关系:

其中是在真空中的光速, 为绝缘材料的介电常数。

所以可以把式 (3.1) 中τi, 用式 (3.2) 来代替, 从而得到简化的信道传输模型:

在闪存数据库磨损均衡控制优化应用程序中, 用户界面是由View对象构建而成的。View类通过多次继承, 扩展成了不同种类的界面。View类的一部分子类成为了“Widgets (工具) ”, 他们提供诸如按钮、文本输入框等。另一部分, 在View Group类中, 它继承父类View后又被其他子类继承。View Group和其子类被称为”Layout (布局) ”。布局分为相对布局, 链式布局等。每一个View对象, 在他的属性中存储了一块屏幕上长方形空间的布局参数极其内容, 并负责相应区域中的所有测量、布局、卷动、焦点转换以及触摸手势、按键监听的处理。另外, View还是程序与用户产生交互事件的接收者。原有的闪存数据库磨损均衡控制优化系统只将自身设备看成为一个USB客户端。

4 总结

在闪存数据库磨损均衡控制优化程序中, 为我们封装了一套便于开发者使用的MVC设计方法。视图层 (View) :在闪存数据库磨损均衡控制优化系统中一般视图层信息保存在相关的XML闪存数据库磨损均衡元件之中, 使用是可以将预定义的标签进行引入。闪存数据库磨损均衡控制优化中所有视图类都是View的子类, View类主要负责与用户进行事件交互。当有交互事件产生时, View类会将相应事件类型交给控制器来处理。控制层 (Controller) :闪存数据库磨损均衡控制优化的控制层代码主要在Activity类中实现。Activity在接受到新的事件后将其分类, 并交由业务逻辑层处理。闪存数据库磨损均衡控制优化为保持MVC的机制, 将Activity的事件响应时间设定为5秒, 超过五秒未返回事件响应, 系统将会抛出ANR错误并将程序回收。模型层 (Model) :对数据的操作 (如数据库, 网络数据等) 均在此做处理, 业务逻辑的计算也将放到该层处理。

参考文献

[1]田琦.数据库在工资管理中的应用[J].商业文化 (上半月) , 2011 (07) :12-13.

[2]段毅华.浅谈档案信息数据库的恢复[J].档案管理, 2012 (01) :18-19.

[3]王良莹.Oracle数据库故障恢复技术剖析[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11 (14) :21-22.

[4]蒋汝根, 沈宫新.XML在数据库恢复和备份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 2011 (10) :27-28.

【均衡机制】推荐阅读:

均衡招生07-18

均衡相关06-07

内外均衡06-15

动态均衡06-22

均衡调度07-05

信息均衡07-28

协调均衡08-10

分数均衡08-11

均衡优化08-12

流量均衡08-17

上一篇:防范保险纠纷下一篇:扰动信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