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现状(共12篇)
标准化现状 篇1
1 引言
大数据是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与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交汇融合的必然产物,大数据的应用将成为未来提升生产力、竞争力、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也是目前全球产业转型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推动大数据的发展,是提升运营效率,优化供应链,提升竞争力和创新商业模式的重要抓手,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大数据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是支撑大数据产业发展和应用的重要基础。加快大数据关键技术和标准的研发创新,促进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推动我国大数据产业转型升级,是我国科技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大数据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定会对未来的产业、 生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 大数据标准化现状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大数据标准研制已成为国际各标准化组织共同关注的热点,然而尚处于起步阶段。
2.1 国外大数据标准化组织
(1) ISO/IEC JTC1 WG9
ISO/IEC JTC1于2013年11月全会上成立负责大数据国际标准化的大数据研究组 (ISO/IEC JTC1SG2),并由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 (NIST) 专家Wo Chang担任召集人。其工作重点包括:调研ISO、IEC、ISO/IEC JTC1等在大数据领域的关键技术、 参考模型以及用例等标准基础;确定大数据领域应用需要的术语与定义;评估分析当前大数据标准的具体需求,提出ISO/IEC JTC1大数据标准优先顺序。
2014年11月,ISO/IEC JCT1 SG2向ISO/IEC JTC1全会提交了研究组的研究报告,其中包括建议成立独立的JTC1大数据工作组,需要标准化的大数据技术点。根据SG2的建议,ISO/IEC JTC1于此次会上成立了负责大数据国际标准化的大数据工作组 (ISO/IEC JTC1 WG9),由Wo Chang担任召集人。
WG9的工作重点包括:开发大数据基础性标准,包括参考架构和术语;识别大数据标准化需求; 同大数据相关的JTC1其他工作组保持联络关系; 同JTC1外其他大数据相关标准组织保持联络关系。 目前,WG9正在研制“Information technology - Big Data- Overview and Vocabulary”(《信息技术大数据概述和术语》) 和“Information Technology - Big Data - Reference Architecture”(《信息技术大数据参考架构》) 两项国际标准。
(2) ISO/IEC JTC1/SC32
ISO/IEC JTC1/SC32数据管理和交换分技术委员会致力于研制信息系统环境内及之间的数据管理和交换标准,为跨行业领域协调数据管理能力提供技术性支持 , 其标准化内容涵盖 : 协调现有和新生数据标准化领域的参考模型和框架;负责数据域定义、数据类型和数据结构以及相关的语义等标准; 负责用于持久存储、并发访问、并发更新和交换数据的语言、服务和协议等标准;负责用于构造、组织和注册元数据及共享和互操作相关的其他信息资源 ( 电子商务等 ) 的方法、语言服务和协议等标准。 在2012年成立下一代分析技术与大数据研究组, 并于2014年6月,启动四项为大数据提供标准化支持的新工作项目:SQL对多维数组的支持、SQL对JSON的支持、数据集注册元模型和数据源注册元模型。
(3) ITU-T
ITU-T也开展了大数据领域相关标准化工作, 重点研究了基于大数据的云计算相关技术,2013年11月发布《大数据:今天巨大,明天平常》的技术观察报告,该报告分析了大数据相关的应用实例, 指出大数据的基本特征、促进大数据发展的技术, 同时还分析了大数据面临的挑战和ITU-T可能开展的标准化工作。ITU-T的大数据标准化工作主要在SG13 ( 第13研究组 ) 开展,具体包括该研究组下设的Q2 ( 第2课题组 ) 涉及的研究课题“针对大数据的物联网具体需求和能力要求”、Q17 ( 第17课题组 ) 涉及的研究课题“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需求和能力”以及Q18 ( 第18课题组 ) 涉及的研究课题“大数据即业务的功能 架构”, 并由Q17牵头开展ITU-T大数据标准化路标的制定工作并负责向TSAG( 电信标准化咨询委员会 ) 汇报。
(4) NIST
NIST于2013年6月成立了大数据公共工作组 (NBD-PWG),其工作范围是建立来自于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的公共环境,共同形成达成共识的定义、 术语、安全参考体系结构和技术路线图,提出数据分析技术应满足的互操作、可移植性、可用性和扩展性需求和安全有效地支持大数据应用的技术基础设施,用于为大数据相关方选择最佳的方案。NBD PWG下设术语和定义、用例和需求、安全和隐私、 参考体系结构和技术路线图五个分组,目前已经完成了《大数据定义》、《大数据分类》、《大数据用例和需求》、《大数据安全和隐私需求》、《大数据参考架构调研白皮书》、《大数据参考架构》 和《大数据技术路线图》等V1.0版本,已于2015年5月21日完成征求意见,并同时进行V2.0的工作。
2.2 国内大数据标准化组织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TC28, 以下简称“全国信标委”) 持续开展数据标准化工作 , 在元数据、数据库、数据建模、数据交换与管理等领域推动相关标准的研制与应用,为提升跨行业领域数据管理能力提供标准化支持。
为了推动和规范我国大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 建立大数据产业链,与国际标准接轨,全国信标委于2014年12月2日正式成立大数据标准工作组。
工作组主要负责制定和完善我国大数据领域标准体系,组织开展大数据相关技术和标准的研究, 申报国家、行业标准,承担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任务,宣传、推广标准实施,组织推动国际标准化活动。对口ISO/IEC JTC1 WG9大数据工作组。
工作组组织机构如图1所示。
大数据总体专题组,负责工作组基础技术和标准化保障规范研究,包括大数据术语、参考架构、 用户需求研究和共性、基础标准的研制。该专题组近期将加强基础数据、大数据交易方面的研究,积极推动相关标准的研制,建立元数据仓库,并进一步完善我国大数据标准体系,完善并发布《大数据标准化白皮书V2.0》。
大数据国际专题组,负责支撑国际标准的研制工作,跟踪国际标准化活动。专题组将积极参与大数据国际标准的编制,目前专题组成员已担任国际标准《信息技术大数据概述和术语》的联合编辑。 未来专题组将积极推进我国大数据领域的国际标准提案,提高我国在大数据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大数据技术专题组,主要研究与制定大数据领域的相关技术标准,深入研究大数据的收集、预处理、 分析、可视化以及数据质量等相关技术。技术专题组将全面调研,重点关注国内最新研究成果;针对需求, 优先应对需求最为迫切的领域与问题;面向实用,与实际应用结合,通过典型领域宣贯推广获得反馈,持续改进;密切合作,与总体、国际、领域等其他相关小组密切合作,形成合力,积极推动数据描述、评估、 采集、集成等关键基础性标准预研与制定。
大数据产品和平台专题组,负责大数据产品和平台相关标准化保障规范研究,包括用户需求的研究和各种技术的应用解决方案。本专题组将持续致力于协 调组织各 大数据平台和产品的相关企业,对具有明显大数据特征的处理平台和相关产品及其管理、验证等系列标准进行研制,为提升跨行业领域协调数据管理能力提供技术性支持。
大数据安全专题组, 负责大数据安全标准化保障规范研究,包括数据开放共享中涉及的安全、隐私保护等。安全专题组将积极开展基础安全及监管政策类、大数据安全技术类、大数据产品和平台安全类、大数据业务安全及安全业务类、大数据安全管理及业务连续性类等方面的大数据安全标准。
工业大数据专题组,负责工业领域的大数据标准化保障规范研究,包括工业大数据在工业产品、 研发设计、生产过程、生产性服务等方面相关标准研制,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方向转型。近期将重点完善工业大数据标准体系,确定工业大数据参考架构,开展工业领域元数据、标识等相关标准的研制。
电子商务大数据专题组,将深入研究大数据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应用,包括精准营销、物流与仓储优化、 用户体验、市场预测等,并将积极开展在电子商务大数据采集标准、电子商务大数据仓库建设模型标准、 电子商务大数据标准化指标体系等标准的研制。
3 大数据标准体系框架
2014年7月,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发布《大数据标准化白皮书》,公布了大数据标准体系框架。 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大数据标准体系框架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近期,全国信标委大数据标准工作组对大数据标准体系框架进行修订,形成大数据标准体系框架2.0版本征求意见稿 ( 如图2所示 )。
大数据标准体系由五个类别的标准组成,分别为:基础标准、技术标准、产品和平台标准、大数据安全标准及应用和服务标准。
(1) 基础标准
为整个标准体系提供包括总则、术语和参考模型、元数据等基础性标准。
(2) 技术标准
该类标准主要针对大数据相关技术进行规范。 包括数据治理和数据质量两类标准。其中,数据治理标准主要针对数据的收集、预处理、分析、可视化、 访问、能力成熟度评价模型等方面进行规范。数据质量标准主要针对数据质量提出具体的管理要求和相应的指标要求,确保数据在产生、存储、交换和使用等各个环节中的质量,为大数据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包括质量评价、数据溯源、质量检测等标准。
(3) 产品和平台标准
该类标准主要针对大数据相关技术产品和应用平台进行规范。包括关系型数据库产品、非结构化数据管理产品、智能工具、可视化工具、数据处理平台和测试规范六类标准。其中,关系型数据库产品标准针对存储和处理大数据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从访问接口、技术要求、测试要求等方面进行规范,为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大数据的高端事务处理和海量数据分析提供支持;非结构化数据管理产品标准针对存储和处理大数据的非结构化数据管理系统,从参考架构、数据表示、访问接口、 技术要求、测试要求等方面进行规范;智能工具用来帮助用户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决策,包括ETL、 OLAP、数据挖掘等工具,智能工具标准对智能工具的技术及功能进行规范;可视化工具是对大数据处理应用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可视化展现工具的技术和功能要求进行规范;大数据平台标准是针对大数据存储、处理、分析系统从技术架构、建设方案、 平台接口等方面进行规范;测试规范针对大数据的产品和平台给出测试方法和要求。
(4) 大数据安全标准
数据安全作为数据标准的支撑体系,贯穿于数据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抛开传统的网络安全和系统安全,大数据时代下的数据安全标准主要包括通用要求、隐私保护两类标准。
(5) 应用和服务标准
应用和服务类标准主要是针对大数据所能提供的应用和服务从技术、功能、开发、维护和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主要包括开放数据集、数据服务平台和领域应用数据三类标准。其中,开放数据集标准主要对向第三方提供的开放数据包中的内容、格式等进行规范;数据服务平台标准是针对大数据服务平台所提出的功能性、维护性和管理性的标准;领域应用数据指的是各领域根据其领域特性产生的专用数据标准, 包括工业、电子商务等领域。
4 标准研制
2014年国家立项大数据领域10项国家标准:《多媒体数据语义描述要求》、《数据能力成熟度评价模型》、《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参考模型》、《信息技术大数据术语》、《信息技术科学数据引用》、 《信息技术数据交易服务平台交易数据描述》、《信息技术数据交易服务平台通用功能要求》、《信息技术数据溯源描述模型》、《信息技术数据质量评价指标》、《信息技术通用数据导入接口规范》, 该10项标准正在研制中,部分标准已经形成草案。
为了推动大数据的发展,大数据标准工作组将加强元数据、工业大数据、数据分类、数据开放共享、 安全与隐私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着力开展相关标准体系架构搭建和重点标准研制工作。并通过标准符合性测试以及相应的评价、认证等工作,全面提高数据质量,提升数据服务能力,推动产业发展。
摘要:介绍了ISO/IEC JTC1 WG9、ISO/IEC JTC1SC32、ITU-T、NIST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大数据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国内全国信标委大数据标准工作组的工作范围、组织机构及在大数据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概述了国内大数据标准体系及标准研制情况。
关键词:大数据,标准,标准体系,ISO/IEC JTC1 WG9,大数据标准工作组
标准化现状 篇2
关键词:电力标准化建设论文
摘要:去年在北京召开的由中国电力联合会承办的“电力标准工作会议”,会上提出了要加强电力标准制定及修订的工作计划。近几年来,我国关于电力标准的制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有许多亟待完善之处,本文首先对我国电力标准体系的基本知识做了一些介绍,并对我国电力标准制定的现状及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进行分析梳理,最后提出对于电力标准化建设的几点意见。
一、电力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总体要求
企业要贯彻执行国家、地方有关标准化法律、法规、方针和政策;建立和实施企业标准体系;实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制定和实施企业标准;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参加国内、国际有关标准化活动。
标准化管理工作要求电力企业必须改变标准化管理现状,以建立差别优势,更好的满足顾客的期望和需要,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标准化管理的观念、标准体系、模式及管理机制等方面赋予新的含义。
电力企业的标准体系建设要能够满足企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的需要;以技术标准体系为主体,以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相配套;企业标准体系内的标准之间相互协调;企业标准体系应与企业其他管理体系相协调,并对其他体系提供支持;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强制性标准;贯彻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二、电力企业标准化建设的必要性
标准化建设是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基本手段,是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的必然要求。加强标准化建设,是现代企业集约高效发展的基本规律,更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企业应以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活动为载体,建立标准体系,坚持系统推进和全员参与的工作思路,通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法,将企业在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管理经验和实践成果进行总结、固化和凝炼,形成标准,并不断深化标准的有效运行、实施监督与持续改进,使其融入日常工作。
随着电力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及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导致电力企业的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往往一项工作需要多个部门来协作完成,这就要求电力企业需要充分利用标准化管理手段来开展生产分工和协作,优化配置电力企业的劳动、质量、成本、服务等四大要素,推进标准化管理,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另外,为了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应充分运用标准化管理,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科研成果来促进电力企业各类资源的合理利用,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也可以促进企业间的技术合作,从而实现企业的共同发展。
通过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达到“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据可查”,做到职责明确、界面清楚、流转合理、资料规范、证据充分,奖罚考核分明。实现结构、人员、流程及资源的最佳配置,推动企业的效益效率最大化。
三、电力企业标准化建设的主要措施和手段
1、快速推进“三标一体化”的建设,并应用于安全生产管理
我们要先明确企业三大标准体系之间的关系:技术标准对的是“物”,是指对技术的具体要求;管理标准对的是“事”,是指对工作流程的描述,重点是弄清楚工作程序与部门之间的分工;工作标准对的是“人”,是指要明确岗位的责任,责任的来源是管理标准的相关条款。
“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就是要按照“做你所写,写你所做”的实施原则,认真依照管理流程、制度、标准进行设备检修维护及运行调整管理,形成设备管理标准化、流程化、制度化模式,真正达到动态管理、数字说话、程序办事、制度管理的长效机制。
电力企业要借助“三标一体化”建设的契机,从各级管理、生产岗位入手,成立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司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制定《设备检修与质量管理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对企业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进行全面梳理,进一步修编完善。
2、大力宣传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使相关标准能够落实到位
要想标准化管理水平得以提高,就要加强宣传力度,其第一步就是要对员工开展培训。首先依据生产经营实际情况,专业的标准化管理人员要对标准化工作思路予以及时更新,对标准化知识予以补充。将标准化培训计划制定出来,使其符合生产实际,再依据计划开展培训工作。标准化教育培训应当对培训方式予以合理创新,使其朝多样化方向发展,不应当限定在集中授课以及定期考核等模式内,分层次对不同工作岗位的员工进行培训。借助标准化宣传培训,让每个员工对与自己所在岗位的相关标准有一定的掌握,从而促进标准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对于标准宣传工作的落实,企业应当每年年初对标准宣传贯彻计划和标准培训计划等进行制定。为了使计划的顺利实施得以保障,在对相关规章制度予以完善的同时,应当对严格的保证措施予以制定。与此同时,企业要对“质量至上”的目标方针予以坚持,对相关运行和检修规程予以严格执行,依据相关标准规范实行自查并认真接受检查,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的整体安全。
3、健全企业标准化建设的组织机构,构建完整的管理网络?
企业对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开展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就是组织机构和管理网络,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将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必须就标准化组织机构和管理网络予以完善,使其健全,让全员、全方位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得以形成,使其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企业必须就标准化管理的领导机构予以成立和承认,依据企业的`方针、目标,将相应的方针、政策等提出来,使标准化任务和指标得以确定,对积极开展标准化工作进行督促。标准化管理员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对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予以全面负责,使标准和标准化体系结构间的接口得以协调好;与标准化管理工作有关的计划规划、经费、重大事项的组织等都应当由专职的标准化管理员负责;还要负责收集标准信息,审批组织标准等。各企业都应当就兼职标准化管理员予以设立,让他们负责修订职能标准和宣传标准化管理工作,加强对标准化管理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让他们得以在岗位上切实履行自身职责,确保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4、强化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创新理念,带动企业的加速发展
标准创新是企业标准化管理创新的核心要件,企业标准化实质就是制定和实施标准的活动。电力企业要改变生搬硬套国家标准的传统思路,以市场为导向,参照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在标准确定和使用程序上进行创新。标准的内容除了必备的质量、技术和功能要求外,还要充分体现各企业的实际特点,反映企业的优势资源;要充分满足市场的潜在需求,电力企业要充分考虑到市场的隐性消费需求,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标准体系不是固定一成不变的,企业要根据对市场需求、国内外技术发展以及竞争者等多方面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适时修改和完善,始终保持标准的先进性、适合性、协调性和配套性;在进行标准创新的同时也不能落下对技术的创新,标准是技术要素和特性的载体,标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一部分,技术创新需要把具体的技术要求变为现实,这就要求企业增加技术和资源投入,不断创新,带动企业的加速发展。
四、结语
档案工作标准化现状分析与对策 篇3
关键词:档案工作;标准化现状;意义;对策;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9-00-0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依靠,为我国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技术保障。近年来,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档案工作变得越来越突出了,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高效率的工作方式是现代化企业所追求的。在我国档案管理现代化工作当中,档案标准化程度低,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等一系列问题,使得我国档案工作标准化停滞不前。为了满足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进行档案管理工作中,就必须加大档案工作标准化的投入,从而提高档案工作标准化。
一、我国档案工作标准化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在档案工作标准化也取得了一些瞩目的成就。档案工作者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我国档案工作带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大的提高了我国档案工作的效率,有效的满足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广大人民提供了许多便利。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档案工作标准化过程中也存在了一些问题。
(一)我国档案工作标准化基础薄弱。在我国档案工作标准化过程中,档案工作者对档案工作标准化的认识不到位,容易把标准与工作标准化混淆,从而造成在工作中,脱离实际,不能真正的落实到档案工作标准化。其次就是档案工作标准化没有统一的标准。在我国档案工作标准化过程中,档案工作者在工作中大多都是按照现有的模式如法炮制,没有创新,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社会当中,那些经验模式已經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了,从而造成在档案工作标准化过程中,工作不统一,工作不切实际,缺乏统一的标准,造成效率低下。
(二)档案工作标准化制度不够完善。在我国现代化的档案工作标准化过程中,档案工作标准化制度不规范,不够完善,往往会造成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低下。档案工作标准化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内容滞后,在我档案工作标准化过程中,其内容都是沿用前人的经验,根据前辈们的实践经验来指导现代化的档案工作,他们的标准化管理只是用那个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那些经验已经显得比较落后,不能满足现代化档案高速发展的需要了。其次就是档案工作标准化缺乏系统性。在我国现阶段的档案工作标准化过程中,往往是单一方面的档案管理,一个系统针对一种类型的档案工作,针对其他方面的档案工作时,往往会手忙脚乱,系统不统一,造成档案工作标准化速度缓慢。
(三)档案工作标准化过程中人才缺乏。在我国档案工作标准化过程中,档案工作者年龄都较大,年轻人较少,没有专业的人才,对标准化的认识都不够全面,在工作中都是以经验为指导,再加上他们的科学知识水平比较低,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社会当中,已经不能满足档案工作的需要了。
二、我国档案工作标准化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不断的进步,档案工作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政府,档案工作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在企业,档案工作关系的经济的发展,在学校,档案工作更是关系到人才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档案工作标准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较一些发达的国家,我国档案工作标准化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些档案工作者在实际的工作中容易大显自由主义精神,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从而危及到广大人民的利益,致使我国档案工作标准化进程缓慢。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了。档案工作者要认识到简化作业程序就是增加安全风险和隐患。任何一个部门针对安全生产制订的标准化作业程序,都是在经历了认真推敲和实践论证后确立起来的,有其内在的严谨性、必要性和关联性,千万不能认为可有可无。因此,在我国档案工作标准化不仅关系我国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同时还是我国社会良好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实现档案工作标准化是有着重大意义的。
三、实现档案工作标准化的措施
(一)加强档案工作标准化实施。标准化程度直接关系到我国档案工作水平,反应了我国社会发展状况。因此在进行档案工作的时候,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要加大档案工作的标准化实施,加强档案工作标准化的法制建设,有计划,有步骤的落实档案工作标准化,从而提高档案工作效率,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健全档案工作标准化制度。针对我国档案工作标准化不完善的现象,我国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当加大档案工作标准化制度的建设,不断完善和发展标准化制度,从而约束档案工作者在工作中的行为,在档案工作中形成统一的档案工作系统,从而提高档案工作标准化效率。
(三)加强人才的培养。人才是我国档案工作标准化的重要保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未来市场的竞争必将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因此,在我国档案工作标准化过程中,应当加强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培养他们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提高他们的科技知识水平和职业素质,增强工作责任意识,从而提高我国档案工作标准化的效率,促进社会的良好发展。
四、结语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档案工作标准化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尽管我国现阶段的档案工作标准化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只要找到问题的所在,寻找有效的应对措施,加大档案工作标准化的实施,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带来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罗长文.新时期档案工作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建设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0(25).
[2]王玉武.浅谈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才智,2011(12).
余杭家纺产业标准化现状研究 篇4
1 余杭家纺块状经济示范区发展现状
余杭家纺产业初具规模。依靠古余杭深厚的产业底蕴,发端于改革开放后人们对日用生活品的迫切需求,经过20余年的发展,家纺产业已成为余杭区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目前,余杭有家纺企业数千家,拥有各类织机2万余台,从业人员超过3.5万人。规模以上企业328家,完成工业产值100多亿元,约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10%。
余杭区家纺产业链逐步延伸和强化。在巩固传统面料制造优势的基础上,现已基本形成了纱线制作、面料织造、印染、成品设计、成品生产以及家纺机械、家纺软件等门类较全的产业体系。产品方面,在巩固装饰布、窗帘布(窗纱)、沙发布以及床上用品面料制造主体地位基础上,成功开发出围巾、塑胶涂层窗帘布、澡巾等新产品,创新延伸到成品、特色纱线、数码家纺等领域。产品市场已逐步从国内低档次农村市场向部分国内外高档市场发展。
余杭区家纺企业非常重视技术引进和设备改造。目前,区内一批龙头企业引进了“毕加诺”、“博纳斯”、“史陶比尔”等世界最先进的设备,并且普遍实现了先进设备的熟练操作,设备利用率逐步提高。与此同时,企业普遍加大了对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力度,部分成果已经实现大规模产业化,部分企业的研发技术能力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对推进余杭家纺产业整体升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余杭家纺块状经济示范区标准化现状
2.1 标准化概况
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我国家纺产业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共计524项,包括家纺基础标准和通用方法标准、各类家纺产品和试验方法标准等,形成了以产品标准为主体、以基础标准相配套的家纺标准体系,从数量和覆盖面上基本满足了家纺产业的生产和贸易需要。
524项家纺产业国家标准的平均标龄4.91年;其中,标龄最长的25年,标龄大于等于10年的标准有123项,占总数的23.5%;标龄小于等于5年的标准有367项,占总数的70.0%。由此可见,我国家纺产业的国家标准更新速度还不是很及时,部分国家标准的标龄明显偏长。因而,急需加快标准的复审和制修订工作。
此外,524项国家标准中有182项采用国际标准,采标率为34.7%。其中,等同采用为38项,修改采用为144项。采标主要来源ISO标准,其次是ASTM标准。
2.2 标准制修订情况
据统计,全国共有138家单位以第一起草单位的身份参加了家纺产业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浙江省企业以第一起草单位制修订的标准共计31项,占全部国家标准的5.92%,其中2008年和2009年有26项,占浙江省历年来第一起草单位制定数的83.87%。此外,有74家浙江省企业或单位参与了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参与数量达到82项,2008年和2009年制定国家标准64项,占浙江省历年来制定数的78.04%。可见浙江省企业对标准及标准化工作的意识正在不断增强,开始逐渐在自身优势领域抢占标准话语权。
余杭区仅一家企业以第一起草单位参与国家标准制定。可见,余杭家纺产业在争取国家标准制修订话语权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2.3 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情况
标准化技术组织是制定和维护标准的主要力量,其发展和壮大支撑着我国标准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对一个省份或者地区而言,其在全国标准化技术组织的影响力直接决定了该地区参与国家标准制修订的能力。标准化技术组织包括专业技术委员会(TC)、分技术委员会(SC)和直属工作组(直属WG)。
截至2010年底,我国与已成立家纺产业直接相关的标准化技术组织有4个TC、7个SC,其中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 209)下设7个分技术委员会。其他3个TC分别为全国家用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丝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地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批复筹建有6个SC和7个WG;拟筹建有1个TC、9个SC和13个WG。总体而言,我国家纺产业的标准化技术组织比较完善,各类产品基本上都设立了分技术委员会或工作组,基本上满足行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从已成立家纺产业直接相关的标准化技术组织地区分布来看,除国家级以外,主要集中分布在上海、江苏、浙江、天津和内蒙古等地。从已批复筹建家纺产业直接相关的标准化技术组织地区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分布在浙江(4个WG)、江苏(2个SC)和天津(1个SC和1个WG)。从拟筹建家纺产业直接相关的标准化技术组织地区分布来看,除国家级以外,主要集中分布在上海(5个SC)、江苏(5个WG)、浙江(3个WG)、福建(1个SC和3个WG)等地,
浙江省企业在家纺产业领域已筹建、批复筹建和拟筹建的标准化技术组织的数量分别有1个TC、4个SC、3个WG。其中,全国丝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已落户浙江,承担单位为浙江丝绸科技有限公司,涉及领域为丝、绸缎、蚕丝制品。
目前,余杭区的单位或企业没有参与筹建家纺产业直接相关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或工作组秘书处的工作,也没有承担家纺产业相关的省级标准化技术组织。
3 余杭家纺块状经济示范区标准化建设成效和存在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浙江省实施标准化战略不断深入,余杭家纺块状经济示范区标准化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块状经济示范区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国家标准体系,形成了以家纺产品标准为主体、以基础标准相配套的家纺产业标准体系;二是标准创新能力有所提升,企业已经积极主动参加一些标准化活动。
余杭家纺块状经济示范区标准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如下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标准创新能力不足。目前,余杭区只有一家企业以第一起草单位参与国家标准制定,这一情况表明,余杭家纺产业在争取国家标准制修订话语权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标准化组织建设有待突破。直至目前,余杭区的单位或企业还没有参与筹建家纺产业直接相关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或工作组秘书处的工作,也没有承担家纺产业相关的省级标准化技术组织,整个产业的标准话语权很低。
总体而言,无论是从制定标准的数量以及参与标准化组织情况来看,余杭家纺产业的标准化工作在全国排名比较靠后,不利于产业的长远发展。这种状况如不及时加以改善,前景堪忧。
4. 加快推进余杭家纺块状经济示范区标准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为了提升余杭家纺块状经济示范区标准化水平,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明确目标,研究制定标准导向目录。积极组织开展余杭家纺产业标准体系构建研究,根据余杭家纺产业发展的优势、特点和重点,规划好余杭家纺产业标准化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研究制定“十二五”余杭家纺产业标准体系导向目录和年度标准制修订计划。
(2)加强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高度重视标准化技术组织的作用,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和相关研究机构积极参与成为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或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重点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懂标准化工作的龙头企业核心人员,成为各级标准化组织的委员。可优先考虑成立省级家纺块状经济示范区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一方面培养和凝聚全省家纺块状经济示范区标准化资源,锻炼标准化人才队伍;另一方面方便众多企业与标准化主管部门、国家级标准化技术组织的协调与沟通,有利于企业参与到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中去。
(3)提升标准制修订能力。积极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制修订。鼓励支持优势企业建立技术标准研究中心,参与制定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
(4)加快推动企业采标。充分发挥标技委、行业协会和科研院所的作用,加大宣传、培训和监督力度,增强企业主动采标意识;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加快实现采标;鼓励企业强化国内外合作,推动在新产品开发设计阶段努力提高采标比例;指导帮助块状经济通过实施联盟标准,实现企业集体采标,提升产业整体质量水平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标准化现状 篇5
第一阶段,1949~1977年。由于解放初期的战时经济,最
初采用的是前苏联的产品标准,中苏关系破裂后开始建立我国
自己的标准化体系。在计划经济时代,标准数量发展缓慢,
1966~1976年1O年间颁布的国家标准仅有400项。
第二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到加人世界贸易组织
(worldTradeOrganization,WTO)。在此期间,标准化工作从
适应计划经济过渡到适应市场经济,国家标准数量从1978年
的1700多项发展到2万多项。尤其是1988年12月颁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使我国的标准化工作走上了法制
管理的轨道。
第三阶段,我国加入WT0后。为使经济和贸易服务的标
准化工作符合WTO的有关规则,适应我国经济和贸易融人全
球一体化的进程,标准化工作的发展进入了历史性的第三阶
段。
1.2残疾人辅助器具标准化工作的阶段性发展标准化作为
技术基础总是伴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由于科技水
平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我国残疾人辅助器具行业形成较
晚,标准化工作较其他行业起步相对更晚。1989年成立全国残
疾人康复和专用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后,才开始制定辅助器
具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经历了我国标准化工作发展历程中
的`第二阶段中后期的历程,可分为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
作者单位: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北京市100068。作者简介:
王保华(1959一),女,北京市人,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残疾人辅助器具
标准化管理与研究制度,产品质量检验。
初期的和进人21世纪后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以1991年发布GB12995机动轮椅车和GB
12996电动轮椅车标准开始,到2O世纪末,各项标准的制定主
要集中在假肢、轮椅、助行器等少数品种,而且主要是自行制定
的产品标准,就当时的标准化水平而言,基本满足了残疾人辅
助器具的发展需求。
第二阶段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残疾人
事业的发展,辅助器具逐步形成行业。为了有利于促进技术进
步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残疾人辅助器具标准化工作有了质的飞
标准化现状 篇6
【关键词】标准化;现状;发展;愿景
【中图分类号】F713.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441-01
标准化工作一直以来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工作,不仅仅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也是成阳市经济能否具备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重要指标。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标准化工作,并将其作为该市生产力指导国民经济科学实践,才是长远发展的硬道理。
一、咸阳市标准化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成阳市标准化基础工作不断加强,理顺了标准化工作体系,初步建立了广泛参与的运行机制。全市企业采标率与产品标准备案率逐年上升,产品执行标准覆盖率在98%以上,全市有13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一批规模大、基础好、质量优的企业已将标准化工作纳入到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企业标准体系。
二、“八大领域”展望标准化工作的发展前景
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规划,结合实际,我们认为要在以下“八大重点领域”突出实施标准化战略:
1、工业领域:重点研究电子元器件、新型显示器件方面的技术标准,并参与制订相应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加强液晶用玻璃基板、覆铜板、稀土永磁体、高清晰数字电视及相关产品技术标准的研发。
2、装备制造:加快成阳市在全国机械制造设备行业中具有优势产品的标准研制步伐。重点在包装机械、新型纺织机械、医疗机械、工程机械及零部件等领域组织成阳市企业和科研单位承担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研制。加大工作力度,建立标准体系。
3、能源化工加快煤向电力、载能工业品转化、煤油气向化工产品转化的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建立新型能化技术标准体系。
4、纺织服装加快新型纺纱技术、服装的开发和设计标准的研究;加快纺织品及非织造布技术标准的研究。研制用于不同领域纺织品及非织造布的技术标准,如手工布、无纺布等。
5、食品工业抓紧传统食品、特色食品的技术标准的研究。研制一系列区域产品标准和规范;抓紧新品种技术标准的研究。研制新品种选育、栽培(养殖)技术、产品质量、药物残留和有害元素、重金属限量技术标准;在重点食品生产企业中建立HACCP(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GSP(标准化良好行为确认)认证。
6、医疗保健品研制中药保健品生产、加工的技术标准;研制新型口腔医疗器械技术标准;研制传统及专科医疗技术标准。
7、建筑建材积极宣传实施各类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施工标准、检测标准及其验收标准;建立起以建筑企业为推广主体的新型建材技术标准体系、节能型建筑物标准;推行建筑卫生陶瓷环保、节能降耗、节水技术标准;推行节能型建筑判定、室内装饰环境检测方法技术标准。
8、农业领域建立健全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配套的农业标准体系。如农产品安全标准、质量标准、市场准入技术要求、评价标准;加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的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建立并实施生产及质量分级标准。在重点农业企业中实施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研究农业生产过程控制和快速检测技术标准,加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标准的推广和实施。
三、“八大措施”加强标准化工作的保障力度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进一步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领导。成立成阳市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要成立相应的推进标准战略工作领导机构,推动本县市区实施标准战略。市、县两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制订工作目标,明确工作职责,为实施标准战略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二)加强人才培养,建立一支标准化专业人才队伍。要加强标准化行政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队伍建设,采取市、县两级层层培训的措施,通过对标准化管理人员、标准化专业人员进行标准技术、管理、应用知识培训,建立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掌握并善于运用标准化手段的人才队伍。
(三)建立标准和科研协调机制,充分发挥管理部门和科技研发单位的互动及企业的主体作用。建立科技部门、标准管理部门和企业的协调机制,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科研单位、生产经营企业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标准研制,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用标准指导批量生产,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占领市场制高点。
(四)建立激励机制,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强化标准化工作。积极引导企业全面提升产品标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调动广大企业研制标准、加强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单位要切实重视标准化工作,结合实际建立标准化工作激励机制。同时,要加大资金投入,聚集社会力量,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制修订,加快完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标准化工作。
(五)建立宣传机制,增强全社会标准化意识。各县市区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媒体,扩大标准化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加强标准研制、标准转化以及企业自觉采用国际标准等方面工作的宣传。
(六)建立健全标准化支撑和服务体系;加强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整合社会各方资源,积极开展与其他省市的合作与交流。加强地区之间标准资源和信息共享,不断提高成阳标准信息服务的不同需求。使标准化服务各项支撑和保障体系联动制约,形成一体,互为所用,真正实现标准化工作建设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集团化、网络化高端行业迈进,从而使标准转化工作最终全面转化为生产力,为实现区域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七)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构建标准化工作新格局
1、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实现标准研发创新。研究制定推动企业成为标准研发创新活动主体的相关政策,重点制定包括促进标准化与“产学研”结合、重大产业技术标准攻关等配套政策,对自主创新技术标准的产品研发和产业规划给予积极的政策扶持,鼓励企业加大标准化工作的自我投入,推动企业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进而实现产业化。
2、推动企业参与国内外标准化活动。充分发挥企业集团、产业联盟的优势作用,鼓励企业积极承担各级标准制修订工作,承担国家、国际标准化组织专业技术委员会工作,参与国内外标准化交流活动。通过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逐步实现从政府推动到企业主动的转变。
(八)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建立标准创新奖励制度
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现状 篇7
1 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的成绩
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 我国的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克服了基础差、底子薄、全社会标准化意识差等不足, 紧紧适应并服务于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有了较大进展, 取得了较大成绩。
1.1 全社会标准化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随着残疾人工作、老年人工作、康复辅具工作等的开展, 通过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及相关机构的大力宣传和推广, 人们对残疾人标准化、老年人标准化、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特别是康复辅具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通过《中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调查问卷》的调查显示, 被调查的康复辅具企业都有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意愿, 不同程度的表示有一定标准化信息服务需求。
人们对康复辅具标准的了解从产品标准逐步扩展到康复辅具服务、康复辅具管理等方面, 从康复辅具的生产、销售环节的标准化意识与要求逐步扩展到康复辅具配置、机构建设与管理等环节。在康复辅具活动中, 人们更加自觉得遵守或使用康复辅具的相关标准, 不仅康复辅具生产者或服务者自觉遵守相关标准, 康复辅具使用者———残障者、相关机构、护理人员或家属也更多地按照相关康复辅具标准提出相关要求, 康复辅具管理者更多地依据或借助康复辅具标准来进行相关管理, 社会上更多的人了解或认识到康复辅具标准。
1.2 初步建立了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人员队伍
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 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有了相应的机构 (前面已经叙述) , 具有了一定数量的工作人员。这些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人员有些是专职的, 专门从事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 这部分人员数量相对较少。有些是兼职的, 在做其他工作的同时, 也做与康复辅具标准化相关的工作。有些人员是在政府机关工作, 有些是在科研机构工作, 有些是在社会组织工作, 还有些是在康复辅具生产企业、配置机构或残疾人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等工作。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人员不但在数量有了一定的规模, 同时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人员的素质较最初时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特别是专门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的人员素质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1.3 积极进行康复辅具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1.3.1 全国残疾人康复和专用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制修订的标准
全国残疾人康复和专用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TC 148) 成立以来, 归口制定出台了一批质量较高的标准, 初步建立了康复辅具的标准体系。迄今为止, 该委员会已完成制修订国家标准100多项, 行业标准7项, 还有部分正在制修订的标准, 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发布, 基本上形成了产品技术标准为主体, 管理标准和服务标准为支撑的康复辅具标准体系。并且,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随着残疾人和老年人事业的发展, 逐步对部分康复辅具标准进行修订。全国残疾人康复和专用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的标准曾获得民政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次, 二等奖两次, 三等奖一次, 民政部科技成果创新奖三等奖一次,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三等奖一次。
1.3.2 全国电声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制修订的标准
迄今为止, 全国电声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实施的康复辅具国家标准共7项, 全部是关于助听器的标准。
1.3.3 无障碍设计标准
无障碍设计标准主要由建设部批准发布, 部分为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批准发布。迄今为止, 我国共制定发布10几项专门的无障碍设计标准, 涉及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汽车站、火车站、机场、信息化等领域。除此之外, 我国还制定发布了十几项内容涉及无障碍设计要求的标准, 如《住宅卫生间功能和尺寸系列》等, 里面就有无障碍卫生间的标准内容。
1.3.4 其它康复辅具标准的制修订
除以上2个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制修订的标准及建设部批准发布的有关无障碍设计的标准外, 其它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如全国光学和光子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TC 103) 等也分别归口制修订了部分与康复辅具相关的标准, 主要是与残疾人、老年人相关的一些标准。
1.4 积极参与康复辅具标准化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者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大潮, 积极参与康复辅具标准国际交流与合作, 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也有力地推动了全球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一方面, 积极把有关的康复辅具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 无论是等同采用还是等效采用, 都有相当的数量;另一方面积极与相关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组织和其它国家、地区的康复辅具标准化组织进行广泛地交往与交流。全国残疾人康复和专用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TC 148) 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假肢和矫形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ISO/TC 168和康复辅助器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ISO/TC 173) 两个分技术委员会相对应, 并且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康复辅助器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P成员国 (参与成员国) 。全国残疾人康复和专用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1996年参加了在法国举行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康复辅助器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六次大会, 并于1998年成功地承办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康复辅助器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对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事业与国际接轨,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10年11月29日至30日, 中国作为成员国之一, 参加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康复辅助器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无障碍设计分技术委员会 (ISO/TC 173/SC 7) 在日本东京召开的成员国首次会议, 全国残疾人康复和专用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首次派出由副秘书长等2名人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会议, 就相关标准化工作与各国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专家还参与起草编写了《残疾人辅助器具分类和术语》等国际标准。这一标准为国际康复辅具领域的基础标准, 能够参与它的起草编写工作, 充分证明我国在国际康复辅具标准化领域话语权的增加。
2 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者二十多年的努力, 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有了较大发展, 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 我们从也应当看到, 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2.1 康复辅具标准化意识还相对淡薄
尽管我国的康复辅具标准化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但是从全社会来看, 有相当一部分人或机构对康复辅具标准缺乏了解, 康复辅具标准化意识薄弱, 甚至有些康复辅具相关单位 (如某些基层民政部门) 也对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 对标准、标准化还仅仅停留在质量控制的初级阶段, 标准化工作热情不高, 认为不推行标准化, 单位也照样能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我们的调查中, 问卷的回收情况就比较突出的反映了这个问题。此次共发出调查问卷125份, 实际收回15份, 仅占12﹪, 暴露出被调查者对标准化工作明显不重视的态度, 反映出其标准化意识的薄弱。
2.2 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人员队伍不能适应康复辅具标准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尽管目前已经有一定数量的人员从事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 但是从事康复辅具标准制修订工作的仅限于少数几家相关单位和企业的人员, 社会机构和人员参与少, 与整个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相比, 简直是杯水车薪。同时, 康复辅具标准制定进程较慢, 参与制修订标准的机构、人员水平差距也较大。康复辅具标准内容涉及多个学科和专业领域, 要求标准制定人员具备较全面的综合知识, 也要有专业的技术能力和水平。目前, 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整体不高, 有待进一步提升。某些从事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的人员, 特别是兼职从事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者, 对康复辅具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好, 对康复辅具标准制修订程序不熟悉, 对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日常积累较少, 高层次人才短缺。所以说, 无论是从专业人才数量上, 还是从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专业结构上, 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人员队伍都不能适应我国康复辅具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2.3 康复辅具标准的数量不能满足康复辅具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经过多年努力, 我国康复辅具标准数量尽管有了较大增长, 种类也有了扩展, 但是与我国康复辅具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 数量仍然较少, 覆盖面也还有限, 还不能满足我国康复辅具业发展的需求。
现行康复辅具标准中, 单就数量而言, 虽然有一定规模, 但康复辅具产品方面的标准占绝大多数, 还缺乏基础、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标准。即使如此, 仅就目前的康复辅具产品标准领域而言, 现有标准涉及的产品种类也仅限于假肢、助行器具、轮椅、助听器等少数康复辅具种类, 而这些康复辅具只是残疾人康复辅具标准化对象的一小部分, 只涉及了康复辅具12个主类中的3个主类, 其他9个主类还基本属于空白。而我国目前生产、销售的康复辅具产品种类繁多, 连同进口的康复辅具能达数千种, 自主生产的也有几百甚至上千种, 如各式各样的助听器、康复训练器具、盲人用品、移动辅助器具和生活自助器具等。很多康复辅具产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等没有标准可供依据, 可以说是无标生产、无标经营、无标使用。
2.4 康复辅具标准的质量还需进一步提升
现行的康复辅具标准与康复辅具业快速发展的需求相比, 还存在提升的空间。
一是标准本身的质量不高。某些康复辅具标准要素选择不科学或不尽合理, 适用范围过于宽泛, 术语定义缺乏严谨, 技术指标设定过高或过低, 与市场脱节, 文字表达欠准确或不流畅, 格式编排比较粗糙等。
二是颁布实施的标准没有及时修订。现有大多数标准没有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及康复辅具业的发展及时进行修订, 即使修订, 制修订周期也过长, 某些康复辅具标准的标龄已达到十几年, 产品技术指标固化, 不仅跟不上康复辅具产品科技的发展, 也早已不能适应康复辅具市场发展的需求, 不能适应康复辅具业发展的需求。
2.5 缺乏有效的康复辅具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
从事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获知和反映康复辅具标准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通过标准化管理部门、行业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等。然而, 这些部门或单位对相关单位或个人的标准化服务缺乏及时有效的形式, 彼此之间沟通不够及时畅通。康复辅具标准化信息服务不畅通, 导致相关单位或个人不能及时获得康复辅具标准化信息和服务, 不能及时掌握己发布的国家标准和有关标准修改、废止等情况, 使相关单位和个人在生产、服务等具体工作中继续执行已废止的康复辅具标准或有错误的康复辅具标准文本, 不能及时了解康复辅具标准的立项及制修订情况而错过参与的机会, 标准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有关的意见建议不能及时反馈或者未受到重视。有些康复辅具企业需要提供标准有效性确认服务和标准查新服务, 需要标准跟踪服务, 需要提供标准翻译、企业标准化一站式服务、企业标准水平评估、企业标准化培训、产品标准体系建立服务, 还有单位需要国外市场准入咨询服务等。
2.6 康复辅具标准的贯彻执行力度需进一步加强
康复辅具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大多是推荐性标准, 不具有强制性, 没有硬性约束力, 相关单位自愿采纳。再加上对康复辅具标准的宣传贯彻力度不够, 相关单位和个人对康复辅具标准缺乏了解, 对标准化工作的认识不到位, 标准化意识、质量意识淡薄, 致使一些单位不能很好地贯彻执行这些标准。而且, 即使是强制性标准也存在贯彻力度弱的问题。如国家标准《康复训练器械安全通用要求》 (GB 24436—2009) 为强制性标准, 但有些生产厂家, 或是不了解这一标准是强制性标准, 或是了解而不执行这一标准, 漠视使用者的人身安全, 忽视产品质量, 使生产的某些产品不符合标准要求, 质量不达标, 从而危害残障者及操作者的人身安全, 降低了使用效果, 也影响了残障者的康复。
摘要: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做出了许多成绩, 全社会标准化意识有了较大提高, 初步建立了人员队伍, 积极进行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是标准化意识还相对淡薄, 人员队伍不能适应康复辅具标准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标准的数量不能满足康复辅具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标准的质量还需进一步提升, 缺乏有效的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 标准的贯彻执行力度需进一步加强。
软件工程标准化现状探讨 篇8
1 软件工程标准化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的支撑, 而软件是计算机的核心, 因此软件的发展决定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
然而, 软件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严重影响了软件的发展。以上世纪著名的“软件危机”为例, 错误的思想和理念让软件发展走入误区, 阻碍了软件的开发, 在错误思想中生产出来的软件存在不易维护、资金消耗大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计算机的发展。造成了计算机硬件设施高速发展, 相应的软件发展低迷, 无法适应计算机高速发展的局面, 最终造成了“软件危机”。因此, 科学有效的指导软件工程的发展, 是时代的要求, 软件工程标准化应运而生。
2 软件工程标准化进程中存在的不足
2.1 企业对软件工程标准化的认识不足
在我国很多软件企业中, 存在轻视软件开发标准的情况。大多数的企业往往会忽视相关法规中对工程软件标准化的规定, 员工在软件的生产过程中, 往往依靠自己的经验, 依靠自己熟练的方式和方法进行软件的开发。同时, 企业对自身的监管不完善, 不能保证相关规定的执行, 无法对员工的研发过程形成有效监管, 这些严重影响了软件工程的生产质量。
2.2 相关法律配置不健全
国家对软件工程标准化的重视力度在逐年提高, 但相关法律条文却没有及时的推行, 造成我国软件工程标准化混乱的局面。以“八五”期间为例, 在“八五”期间, 大量的软件研发和整理工作是由企业进行自主进行的, 国家没有统一的安排, 影响了软件研发效率。
同时, 我国软件研发起步晚, 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这是我国软件工程的劣势, 因此, 要时刻保持与外国先进软件研发机构的交流。但我国在软件工程的项目中, 与国外的交流活动较少, 与国际信息接轨不及时, 导致我国出现软件工程制度不完善、软件工程浪费多的情况时有发生。
2.3 软件认证体系不健全
在我国, 认证体系发展的道路任重而道远。现阶段, 我国已经初步的建立起质量体系和产品认证机构, 但同时, 我国的质量体系和产品认证机构主要的工作主体是工业产品, 相对软件工程的体系认证的研制工作, 还处于摸索阶段。所以说, 我国推广ISO9000.3的任务依然艰巨。
2.4 高水平软件人才奇缺
据有关权威部门统计, 未来几年内我国软件行业的从业机会十分庞大, 每年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将达到80万-100万人, 而现有行业从业人员只有50万人左右, 专业开发人员不到25万, 目前大部分院校出来的应届计算机系学生, 真正能当年进入软件公司工作的只有10%~20%左右, 缺口很大。并且, 我国的软件工程企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比如说, 相关技术缺失、人才素质不足、软件人才的待遇低等, 都严重限制了我国软件工程行业的发展。
3 解决软件工程标准化进程中存在不足的措施
3.1 加强相关法律的建设,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我国软件工程建设中, 法律的指导作用尤为突出。
我国很多软件企业存在忽视软件标准化规定的现象, 针对这种情况, 除需要企业加强对自身的要求之外, 法律的监督和指导必不可少, 国家可以出台相关法律鼓励软件工程行业的发展, 通过优惠政策等方式, 促进我国软件工程行业发展。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也是提高软件质量, 提高软件标准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只有知识产品得到保护, 创新产品得到真正的价值体现, 软件产品的质量, 软件的标准化程度才能真正提高。
3.2 推动ISO9000.3认证体系建设
ISO9000.3认证体系是国际上通用的资格认证体系。在未来, 我国软件工程企业必然要走向国际市场, 在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时, 所遭受的冲击会更加激烈, 所以说, 我国要加快ISO9000.3体系的推广工作, 用先进的认证体系要求企业, 确保在整个软件的生产过程中减少因制度上的不足、人为思想的影响而造成软件质量低下的情况, 保证我国软件工程企业在面对世界市场竞争时, 做到有的放矢。
ISO9000.3体系认证有利于企业完善企业配置。作为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资格认证体系, ISO9000.3资格认证体系对企业的要求更加严谨。软件工程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 就必须接受ISO9000.3体系对企业的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 ISO9000.3资格认证体系在规范我国软件工程体系的工作中, 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3.3 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软件工程标准
在“九五”期间, 国家把软件工程标准研制工作作为“九五”期间重要的工作内容。在整个标准的研究过程中主要依靠两点:首先, ISO9000.3是重要的参考依据, 它作为世界公认的先进资格认证体系, 有着独特的先进性;同时, 国家还要针对我国国情, 通过完善管理法规, 减少我国软件工程企业在发展中的阻力。
我国软件工程企业技术薄弱, 与外国先进水平相比, 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 一味的引进外国的先进标准, 会造成我国软件工程行业发展脱节现象, 不利于我国软件工程行业的发展。国家通过对我国国情的考察, 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软件工程标准, 有利于保证我国软件工程行业科学有序的发展。
3.4 加强人才培养力度
近几年, 国内比较重视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但多数是培养学术型或研究型软件技术人才。众多高职院校设立的软件技术专业存在诸多问题。专业定位不准, 许多学院把软件专业的教学重点放在软件开发工具的使用方面, 培养的学生缺乏基本软件系统的分析、设计、测试、部署实施的基本能力, 缺乏对软件开发过程所需的系统理解能力和标准化执行能力, 行业适应过程较长。
4 结束语
软件工程标准化是我国软件工程企业步入国际市场的敲门砖, 是推动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源动力, 是我国国家工作的重点。对于国民而言, 要主动提高对软件工程的学习力度, 加深对软件工程理解程度, 保证国家在推行软件工程标准化过程中, 相关政策能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 减少标准化改革的阻力, 促进软件工程行业在未来的发展。
摘要:推动软件技术的发展, 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更是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现实需求。软件工程是计算机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信息化发展的源泉, 因此, 软件工程标准化, 已成为大多数国家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软件工程标准化,软件工程,需求
参考文献
[1]赫荣威.推进软件工程标准化方法的讨论[J].专家论坛, 2011 (7) :110-112
我国的标准化发展及其现状分析 篇9
一、标准与标准化
所谓标准, 就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 称为标准。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 称为标准化。它包括制定、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标准化的重要意义是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 防止贸易壁垒, 促进技术合作。
“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 达到统一”是标准化的实质。“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则是标准化的目的。
二、我国标准化历史及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标准化事业得到迅速发展。从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发布我国第一个国家标准《工程制图》以来, 截止到1998年底已制定了国家标准18784项, 行业标准28000多项, 地方标准7000多项, 企业标准60万项。基本形成了以国家标准为主体, 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互协调配套的标准体系。标准化从传统的工农业产品向高新技术信息技术、环境保护和管理、产品安全和卫生、服务等领域发展, 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标准不断完善, 为国民经济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1、大力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向实用技术转化, 推动了“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
2、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提高了我国的标准水平。
3、引导企业加强标准化技术基础工作。引导管理比较好的企业加快实施质量保证系列标准, 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4、加强了标准化工作队伍建设。到1998年底, 我国已建立了238个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410个分技术委员会, 有25 000多名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和科技人员被聘为委员会的委员。
5、大力加强标准情报工作。经过多年努力, 我国的标准情报服务工作, 已基本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多方位的从事标准信息采集、加工、研究和服务的网络。
6、标准化法制建设得到加强。1988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标准化法》之后, 国务院批准发布了《标准化法实施条例》。《标准化法》颁布实施后, 我国的标准化工作逐步纳入了法制管理的轨道。
7、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和区域性标准化活动。我们不仅参加了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和国际电工委员会 (IEC) 每年召开的各类高层次的工作会议和技术会议, 同时每年派出100多个代表团参加ISO、IEC的TC和SC会议, 在区域性标准化活动方面, 亚太地区标准大会 (P A S C) 和亚欧标准化大会等。
三、标准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经过不懈的努力, 我国的标准化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 政府管理职能和各种经济关系已经发生变化, 标准化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
1、由于标准化工作的缺失、当今世界市场分工的不平衡, 我国在世界市场竞争中承受着无奈和痛苦。
1999年, 以飞利浦为首的国外6C企业集团率先依据相关标准向中国企业发难。中国企业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标准的作用原来是如此之大, 因为在标准问题上没有发言权, 产量占全球25%的中国D V D厂商仅仅只是出卖苦力的三流企业, 而超一流的国外企业则只需手握标准收取专利许可使用费。
2、专利技术的标准化之障。作为进入一项领域的技术门槛, 成为标准的技术应当具有公开性、工艺成熟性、兼容性等特征, 简而言之, 它应当是共有领域的。而它的这些特征又恰恰是和作为私权的知识产权 (特别是其中的专利权) 的专有性直接冲突。握有核心技术专利链的跨国企业或企业集团已经将自己的企业标准变成了事实上的行业标准、国际标准, 对后发国家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形成了阻碍。
3、企业标准化工作开展困难。目前, 中小型企业的标准化工作几乎都未列入企业的发展规划和年度经营计划之中, 仅因上级部门的检查和一些行政规定以及图样、文件还有“标审”签字这一栏, 而保留了标准化机构 (人员) 。
四、结语
我国处于全球经济市场之中, 标准化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各国采用减少进口的方式扶植本国产业, 这就对我国的出口产业造成了极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更应该关注标准问题。目前, 我国的标准化体制, 还没有真正摆脱计划经济下的传统标准化管理模式的影响。传统的观念和管理模式, 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以及所面临的新形势的需要, 更难以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只有进一步开展标准化工作, 抓好质量关, 才能保证经济的迅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朗志正.标准化与质量管理.中国标准化[J], 2002.03
[2]、李春田.标准化与质量——决胜市场的实力.中国标准化[J], 2004.07
[3]、刘宏斌.标准变迁中的社会政治与经济因素[J].中国标准化, 2004.07
法国社区标准化工作现状及启示 篇10
1 法国社区管理现状
法国“社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共同体—地方团体—社区”的过程。法国社区划分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两种不同的类型。1982年以前法国的领土单位分为省和市镇两级。1982年以后,原由中央设置的作为经济计划单位的大区改为正式领土单位,形成了除“中央政府”外的三级制(如图1所示)。目前,法国共有22个大区、96个省和37,000多个市镇,还设有作为省派出机构的324个专区和作为选举单位的3,459个区。作为最小的行政区划单位,市镇或乡镇成为法国的基本社区单位,社区的公共服务由市镇政府提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法国政府自上世纪50年代起开始推行市镇联合制度,鼓励市镇通过协商建立不同形式的市镇联合体。据统计,至2009年1月,法国共有34,164个市镇(即92%的市镇)归入2,601个联合体,5,640万居民(89.3%的法国人口)生活在各类联合体中,其中,有16个都市共同体,174个聚居共同体、2,406个市镇共同体,5个新聚居联合会。上世纪末开始,法国全面推动“市镇联合体”,将多个分担发展项目和共享资金、资源的市镇联合起来,以改善各邻近市镇在公共交通、经济区域等各方面的合作,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市镇共同体的职能由市镇议会授予,职能涉及环境、经济、社会、居住或文化娱乐等。
法国的“市镇联合体”是具有法国特色的区域管理机制。这些联合的共同体是国家行政层面的机构,扮演了提供区域性社区公共服务项目和计划的角色。从本质上看,市镇联合体是一种区域化城市管理模式,其实质在于建立一个开放的区域合作框架,使得市镇、省、大区乃至中央政府能够通过合约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参与城市的规划、建设与管理,以区域方式来解决城市发展问题。
2 法国社区标准化工作
法国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认可标准、注册标准、试验标准、专业标准等类型。这些种类的标准中,标准化局制定的标准草案占60%,其余的则由法国标准化协会(AFNOR)制定。
AFNOR管理法国标准化体系,它收集大量的需求,制定标准化战略,协调和指导标准化活动。作为标准化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标准化委员会”将经济利益相关者的技术专业技能和市场知识汇聚到一起。作为对话和协调一致的权威机构,他们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处理所有来自法国国内、欧洲和国际的标准草案。当前,AFNOR的“标准化委员会”下设能源合理利用、卫生与社会保险、运动与休闲、管理与服务、环境与社会责任、建设与城市规划、信息和数字交流、设备和材料等13个标准化领域的委员会(AFNOR的组织结构如图2所示)。
与社区标准化工作相关的委员会主要包括“建设与城市规划标准化委员会”、“卫生与社会保险标准化委员会”、“管理与服务标准化委员会”等。“建设与城市规划标准化委员会”主要开展包括建筑物和建筑工程,并结合城市规划,对建筑施工各阶段的作业或规划,包括调度、设计、产品、设备和技术、执行和实施、开发与实现、管理/操作以及与之相关的服务等标准化工作。“卫生与社会保险标准化委员会”主要包括5个工作层面,即:由欧盟指令界定的医疗设备、化妆品类的医疗保健产品、机构的保健质量和要求以及卫生风险控制、专业医疗保健服务、对居家或是脆弱病人的社会医疗服务等。“管理与服务标准化委员会”主要包括组织的绩效控制和价值创造管理(质量、风险控制、外包、创新、无形资产、知识产权、商业智能、人力资源等),公司业务部门管理、电子商务服务、客户关系管理(处理投诉,测量满意度),及保密和测量相关的方法和测量(评估、审计、合格、计量表、价值分析、术语、专家鉴定、比色法、统计、图形符号象形图等)。
围绕13个标准化领域,AFNOR主要在卫生与社会保险、建筑与城市规划、管理与服务、电子技术等方面制定了适用于社区管理的标准(见表1)。法国的社区标准一方面符合本国社区发展需求,适用于对不同社区的管理,另一方面大部分标准等同于欧盟标准,在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求的同时,积极推动了欧盟社区标准化一体化进程。此外,一些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专业标准,如:医疗设施的标准也被法国标准采用,适用于对法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管理,同时也保证了法国社区标准化工作的国际先进性。
作为ISO/TC 268的秘书处承担国,法国正在主导“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基本原则与要求”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该项国际标准拟就基本要求、商务区要求、居住区要求、工业园区要求以及绩效术语、绩效指标、绩效评估、服务周期计划、生命周期成本等方面对全球社区可持续发展提出规范性要求。也期望通过这项国际标准帮助社区、相关的分支机构和利益相关方的发展,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法国还积极参与由加拿大主导制定的“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全球城市指标之城市服务和生活质量—第1部分:术语与方法”国际标准。这项国际标准界定了测量和报告城市服务和生活质量的程序,其目的是通过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任何大小城市的应用,将最佳实践经验在城市间分享。
3 法国社区标准化工作启示
3.1 特色鲜明的社区管理模式为法国社区标准化工
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保障
从“中央政府”到“市镇”的四级“垂直式”管理层级、市镇议会授权社区管理的行政模式,避免了因行政管理层级较多、权力交叉等带来的社区需求不能及时得到反映、管理效率低的诸多弊端,使束缚社区发展的难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扶持社区发展的政策、标准能够及时地制定并出台。此外,法国社区管理最大特点的“市镇联合体”的普及与推广,避免了社区发展的区域限制,突破了社区发展的瓶颈,加速了法国各地区、社区间的融合,促进了各社区的协调、统一发展。“垂直式”行政管理模式与“市镇联合体”的有效结合,为法国社区标准化工作的稳定开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为法国社区标准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料”。
3.2 分工专业的标准化工作模式为法国社区标准化
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内部技术保障
小社区,大社会。社区标准化工作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等同于整个社会的标准化工作。AFNOR通过设置13个专业领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工负责相关法国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及组织相关专业组织制定专业标准,保证了标准能够真正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与适用性。虽然法国社区标准化工作,乃至全球的社区标准化工作刚刚起步,但是法国已有的分工专业的标准化工作模式为法国社区标准化工作的有效、可持续开展起到了强有力的内部支撑作用。虽然我国也设立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但是在专业分工、协作模式、技术支持方面应借鉴法国社区标准化工作的经验,最终把我国的社区标准化专业化水平提升上去。
3.3 主导国际社区标准化工作为法国掌握国际社区
标准化工作话语权提供了机遇保障
开展评级、开发评级系统、研发评估软件、制定等级评定标准、制定标准化工作指南和指导方针是当前推进国际标准化工作所采用的主要手段。法国在这些国际标准化工作惯用手段的基础上,通过承担ISO/TC“社区可持续发展”秘书处承担国工作,积极与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交流、合作,借鉴他们成熟的城市、社区发展研究成果——“全球城市指标”,并借鉴到“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国际标准中,这样有利于提升正在制定的两项国际社区标准的实用价值。通过主导和积极参与国际社区标准研制工作,在促进国际社区标准化工作的同时,保证了法国社区标准化工作国际先进水平,同时积极在国际社区标准研制的过程中反映法国的呼声,提升了法国在国际社区标准化工作中掌握的话语权。法国这种创新工作思路、采用多种工作模式开展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参考文献
胡韦.法国社区分析的发展[J].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02.
倪星.法国地方政府的职能与机构设置[J].地方政府管理,1997,08.
张丽萍.法国的社区及其公共服务机构[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7):21.4.
丁煌,上官莉娜.法国市镇联合体发展的历史、特点及动因分析[J].法国研究,2010,(1):76-82.
李晓桦.法国标准化概况[J].福建质量信息,1995,3.
新疆绿地养护标准现状 篇11
关键词 新疆;绿地;养护;标准
中图分类号:TU986.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5-0-02
1 新疆自然环境概述与绿地资源现状
新疆自然景观优美,山脉与盆地相间、盆地与高山环抱,有“三山夹二盆”的喻称。新疆地区远离海洋,深居内陆,海洋气流难以到达,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温差较大,年日照时间可达2 500~3 500 h,降水量少,年平均降水量仅为150 mm左右,气候十分干燥。
新疆土壤偏碱性,以风沙土、棕漠土、棕钙土等土壤类型为主,具体而言:黑钙土主要分布于1 800~2 000 m的低山丘陵地区,即天山北坡地区;栗钙土主要分布于1 500~1 800 m的低山丘陵地区;灰漠土为北疆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于北疆沿天山一带;棕漠土为南疆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于和田、阿克苏、库尔勒和吐鲁番等地;另外,在极端干旱的气候条件、封闭的地形条件下,新疆还形成了大量的盐碱土。
新疆作为干旱缺水地域,在城镇发展及绿地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水资源及特有的地形地貌和人文、地理、民族景观,重视自然“绿脉”体系对城市生态布局的引领作用。同时,由于新疆绿化条件十分艰巨,绿地经济成本高,导致保存原有绿地的成本显著低于新建、扩建绿地的投资成本。由此可见,新疆绿地的可连续和谐发展,必须杜绝短期经济利益驱动,重视自然生态客观规律。
2 新疆绿地养护标准现状
2.1 标准与水平不明确
目前,新疆境内的公共绿地主要由各级政府投资建设和管理,仅有结合绿地规划水平的质量分级制度,但关于绿地投资与养护经费的考量因素有所欠缺,如人工费、肥料费、农药费、水费、工具耗材费及资产折旧费、管理费等。另外,由于绿地养护经费标准的不一致,导致出现管理混乱、管理盲区等现象,造成养护水平不均等,未能建立起相应的考核模式,导致不能形成良好的市场运行机制。
2.2 质量与能力有欠缺
目前,新疆与大多地区类似,主要采取财政拨款、有关事业单位执行的养护模式,其劣势在于不能适应人工、化肥、农药等养护成本的变化;而市场养护企业的养护费用较高,且养护质量却与养护投入不成正比,同时,企业的工作经验较为缺乏,以盈利为目的的工作宗旨又不可避免地存在偷工减料的实际情况,造成养护质量无法保证,进一步出现养护缺位的现象。
2.3 管理与规范不系统
由于养护单位的管理机制不健全,直接引起绿地养护工作技术落后、设施不完善,进一步造成资金使用率低、养护费用支出巨大。一方面,绿地建设存在规划不完善、急于开工现象,未能充分考虑新疆的生态环境实际情况,新建绿地生长条件恶劣,即使建设成功,但养护成本却显著增加。另一方面,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未能合理安排水、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源,造成资金的浪费,管理较为粗放,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3 加强绿地养护工作的必要性
必须意识到,绿地工作不同于其他市政工作,绿地的建成只意味着植物成活,绿地养护则可体现绿地的实际要求,因此,加强绿地养护工作的必要性为:首先,新疆自然条件和环境因素较差,绿地养护工作除要满足植物的一般生长过程外,还需创造适宜植物生长的环境,对出现损伤、衰老和死亡的植物及时栽植和更新。其次,新疆自然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绿地养护工作意义重大,科学的养护工作有助于绿地规划与设计的实施,能够有效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设施建设。再次,绿地在新疆发挥着重要的环境保护和改善作用,具有美化城市的功效,因此,必须积极做好养护工作,彻底摒弃“重施工、轻养护”的状况。
目前,新疆自治区尚无统一的绿地养护管理标准,各个城镇为了保障和改善生态环境、不断加强绿地工作,在充分调研和综合参考其他城市的基础上,纷纷制定了针对区域特殊条件的绿地养护标准及参考指标,有效推动了绿地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和科学化。
4 结语
作为新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绿地及养护工作关系重大,而面对绿地作业改革与环境保护的新形势,亟需解决绿地养护标准与水平、绿地养护质量与能力、绿地养护管理与规范等大量问题。因此,保护绿地资源并合理开发、养护城市绿地,顺应新疆绿地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新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云南德宏奶水牛标准化养殖现状 篇12
1 奶水牛养殖基本情况
德宏州奶水牛养殖源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以实施“中国—欧盟水牛开发项目”为契机, 率先在云南省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水牛改良。并于2001年在盈江县水槽河畜牧场开始了第一头奶水牛挤奶试验示范, 开创了云南省水牛挤奶的历史。通过多年的努力, 截至2009年年底, 德宏州奶水牛存栏14 487头 (各县市上报合计数) , 其中:能繁奶水牛存栏4 766头, 产奶水牛1 777头。德宏州2009年水牛奶总产量2 107 t, 平均单产1.42 t, 最高单产3.60 t, 奶水牛养殖场 (小区、养殖户) 总数为1 954户, 其中: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64户, 养殖农户1 890户。生鲜乳加工企业3家, 可日加工鲜奶38 t, 其中:德宏祥祥乳业有限公司可日加工鲜奶20 t, 云南德宏永虹牛奶有限公司可日加工鲜奶10 t, 盈江兴农乳业开发有限公司可日加工鲜奶8 t。2009年德宏州共加工处理生鲜乳1 705 t, 平均日加工处理鲜奶4.7 t。
2 奶水牛养殖技术应用
2.1 奶水牛品种改良
德宏州的奶水牛品种资源, 一是采用摩拉水牛或尼里水牛为父本与本地水牛进行杂交改良, 培育出二品种杂交奶水牛;二是先用摩拉水牛与本地水牛进行杂交, 再用尼里水牛与子一代摩本杂母牛杂交, 培育出三品种杂交奶水牛。从2007年开始全部使用国家良补细管冻精, 2009年采购国家良补细管冻精2.4万剂, 人工授精改良配种奶水牛1.3万头。德宏州从事奶水牛繁殖技术人员169人, 主要是州、县 (市) 、乡 (镇) 站畜牧技术人员和村防疫员。所用奶水牛冻精主要来源于云南大理州家畜繁育指导站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畜禽品种改良站。
2.2 青贮饲料加工利用
德宏制作青贮饲料的原料主要是蔗稍和玉米秸秆。2009年全州甘蔗种植面积5.7×104 hm2, 年产蔗稍大约170万吨;玉米种植面积1.3×104 hm2, 年产玉米秸秆约40多万吨。2009年共制作推广应用青贮饲料31 435 t。目前德宏州尚未开展TMR技术推广工作。
2.3 奶水牛疫病防治
德宏奶水牛主要受W病、牛出败等疫病威胁。常见病主要是乳房炎、肠胃炎、瘤胃鼓气等。常选用2%次氯酸钠、0.5%碘伏、2%过氧乙酸以及国家规定乳畜养殖可使用的消毒剂和药物。通过多次技术培训和指导, 养殖户基本都掌握了奶水牛常见疫病的防治和休药期用药等科学饲养知识。
2.4 水牛奶生产与销售
目前德宏州境内只有2个养殖企业进行机械挤奶, 一是云南德宏永虹牛奶有限公司的一套2×10位鱼骨式挤奶机;二是德宏祥祥乳业有限公司的8台移动式挤奶机。其他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户, 由于户均饲养挤奶牛数量有限, 大多采用人工挤奶, 所产的鲜奶通过奶水牛协会、收奶站集中回收后交给乳制品加工企业。
3 奶水牛养殖技术培训
奶水牛养殖技术培训采用州培训县 (市) 级, 县 (市) 级培训乡 (镇) 级, 乡 (镇) 级培训养殖户的三级技术培训方式为主。培训内容包括奶水牛饲养管理技术、犊牛培育技术、水牛人工授精技术、人工挤奶技术、青贮饲料制作技术、牧草种植技术以及奶水牛疫病防治、诊疗、驱虫技术等。培训采取针对各级技术人员和养殖户的实际需要,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注重实用技术培训和实践操作, 使受训技术人员和养殖户基本上都能掌握所学技术。仅2009年共举办奶水牛饲养管理技术、奶水牛人工授精技术、奶水牛疫病防治等各类技术培训班245期, 培训人员12 250多人 (次) 。
目前, 德宏共有奶水牛养殖协会 (合作社) 23个, 会员752人。每年定期对会员和社员开展奶水牛饲养管理技术、犊牛培育技术、人工挤奶技术、青贮饲料制作技术、牧草种植技术以及奶水牛疫病防治、诊疗、驱虫技术等技术培训。
4 奶水牛标准化规模养殖
为了加快德宏奶水牛特色产业发展, 有效整合德宏奶水牛资源, 加快推进奶水牛规模养殖, 从2009年起, 德宏州委、州政府决定实施“百村万头”奶水牛工程, 计划到2012年建成奶水牛养殖小区 (场) 100个, 存栏奶水牛1万头。2009年布置20个奶水牛养殖小区 (场) 建设任务, 到年底, 首批20个“百村万头”奶水牛养殖小区 (场) 建设项目全部建成并通过验收。
“百村万头”奶水牛工程建设按照“五统一分”的要求, (即统一规划建设、统一饲养管理、统一防疫用药、统一用料标准、统一产品销售, 分户经营核算) , 实施的奶水牛“出户 (奶水牛迁出农户居所) 、进区 (奶水牛进入养殖小区) 、入社 (奶水牛纳入合作社管理) ”工程。对建设奶水牛存栏规模100头以上的养殖小区 (场) , 按照每个牛位补助1 0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 (资金由州、县财政各承担500元) ;在“三化四配套”方面 (“三化”即:牛舍标准化、粪污无害化、挤奶集中化;“四配套”即:饲草饲料储备、畜牧兽医技术服务、挤奶储奶、防疫消毒配套) 给予10万元的一次性财政资金补贴, 以促进奶水牛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实现奶水牛培育场、养殖小区鲜乳生产场、秸秆 (蔗稍) 转化厂、有机粪肥生产厂“四位一体”功能的充分发挥, 加快推进德宏州奶水牛特色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仅2009年, 德宏州20个奶水牛养殖小区 (场) 在200万元的财政补助资金拉动下, 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 000万元以上, 为“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特别是对边疆民族地区农民增收奠定了可持续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