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体系建设现状

2024-05-22

标准体系建设现状(通用8篇)

标准体系建设现状 篇1

浅析中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现状、关键控制点及对策

姚於康

进入2l世纪以来,中国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农业国际化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农业技术、信息的相互交流越来越频繁,国际贸易技术壁垒越来越苛刻,农产品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农业标准化在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农业增收增效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不仅是中国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也是适应国际国内大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举措。农业标准化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农业增收增效的基础和关键 1.1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是规范农业生产、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

现代农业是建立在专业化、市场化基础上,农业标准化是农业专业化、市场化的前提,是数量农业向质量农业发展的腾飞之翼,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动力之源。农业标准化的主要内容就是规范农业生产,形成农产品的开发、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格局,走专业化、市场化发展的道路。没有农业标准化,就不可能改变一家一户一块地的小农经济生产组织形式;就不可能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1.2农业标准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和保障

农业产业化是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市场化和社会化,即按照市场需求,引导农业走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道路。农业标准化就是遵循统一、简化、协调和选优的原则,制订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生产标准,把农业产业化全过程都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指导、规范农业产、加、销等全部活动,使分散的农户生产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促使一家一户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向现代农业转变,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社会化水平。因此,农业标准化在农业产业化中起协调和纽带的作用,是农业产业化顺利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没有农业标准化,就不可能有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也就不可能有农业产业化。

1.3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纽带和桥梁

现代农业建立在现代科技基础上,如何将农业科技与农业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使农业科技成果迅速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直接影响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纽带和桥梁,通过标准化,可以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一系列农业技术和管理标准,从而使科技成果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1.4农业标准化是降低生产成本,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世界上农业发达国家的每个农业生产环节都实行了标准化,形成了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协作方式、管理方式以及机械化作业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农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国内发达地区推广农业标准化的实践表明,农业标准能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重要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农民增收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当前农民增收中的一个突出难题是农产品生产成本高,卖不出好价钱,而推进农业标准化正是通过先进实用的技术措施,规范和指导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优质优价,增加收入。

1.5农业标准化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农产品质量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农业标准化是确保农产品质量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邵分,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提高农产品质量最根本的就是通过标准化生产的技术措施,控制农药残留,降低有害物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在市场竞争中,农产品的竞争主要是质量的竞争、品牌的竞争,只有质量高、品牌好,才能赢得市场先机,提高市场占有率。没有农业标准化,就不可能保质量、创品牌、树形象;就不可能将特色农产品的资源优势、生产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商品优势,进而形成竞争力优势。1.6农业标准化是规范市场、优化农业发展环境和保护农业的有效技术手段

农产品只有具备相关生产、加工、销售及产品标准,才能在检测中有据可循,也就是才能有农业执法的依据,防治假冒的武器,从而有效规范市场秩序,优化农业发展环境。在当今激烈的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中,各个国家和地区为保护本地农业,对进口农产品有严格的标准要求,特别是发达国家利用其繁杂的绿色技术标准、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他国农产品设置苛刻的技术壁垒,只有符合其标准的才能进入其市场,从而有效保护了本国农业。所以,农业标准化不仅仅是组织农业生产的依据,而且是规范市场秩序、优化农业发展环境和保护本国、本地农业的重要技术手段。国内外农业标准化建设现状 2.1 国外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农业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尤其是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农业标准化,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经过50多年的发展,目前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已建立健全了农业标准化体系,尤其以农产品生产环境、农业生产过程与工艺、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等方面的标准化体系最为具体、完善。在这些国家里,农产品从新品种选育的区域试验和特性试验,到播种、收获、运输储藏、加工整理、包装上市等各个方面都实行了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美国《联邦法规法典》包含的农产品标准(含等级标准)中,仅新鲜水果、蔬菜和其他产品的标准就有160个;水果、蔬菜加工和其他产品(冷藏、罐装等)的等级标准143个;欧盟各国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严格依据国际统一标准(ISO 9001)、欧盟统一标准(HACCP)、国家标准(BRC)等,并将这些标准贯穿于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其标准覆盖率达98%~100%。

国际标准化组织(Is0)是农业标准化方面的国际权威组织,在其100多个成员国中,2/3以上的国家实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产品得不到IS09000系列标准认证,就进入不了国际市场。除发达国家外,不少发展中国家都建立了认证机构、制度、标准与标志以解决商品出口的“通行证”。

食物法典委员会也是农业标准化方面比较权威和具有代表性的国际组织,该组织贯彻、实施联合国的食物标准项目,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食物标准,对食物生产、加工、贸易、检查、认证以及物品使用等全过程进行了具体规定。

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的有机农业标准包括了植物生产、动物生产以及加工的各类环节,具体内容涉及农产品生产的所有环节。此外,考虑到特殊农产品的要求和特点,还专门对茶叶和咖啡制订了标准。

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健全,有效地促进了各自的农业发展。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自由贸易的发展,各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一直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和深化,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更好地为农业发展服务。这种趋势在发达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突出表现为:①发达国家利用其健全的农业标准化体系,规范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技术规范标准,农产品生产用什么品种、何时下种、何时施肥、施多少肥、何时采摘、如何加工处理、包装上市均有严格的标准,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②发达国家充分利用其健全的农业标准化体系,设置苛刻的技术壁垒,保护本国农业。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西方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农产品进入其市场速度日益加快的趋势,凭借其健全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农业标准化技术、手段,利用其繁杂的绿色技术标准、先进的技术设备,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设置苛刻的技术壁垒,以农业标准化作为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将其当作保护国内市场的“绿色壁垒”,用标准化手段限制国外农产品进口,从而有效地保护本国农业。

2.2 国内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现状 2.2.1发展现状中国自1991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认证管理条例》以来,全国各地都加强了农业标准的制订和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取得了较快进展。目前,国内农业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部门都设置了标准化管理机构,重点开展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方面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2.2.1.1农业标准化体系基本形成20年来,中国已发布农业国家标准1 000余项,行业标准3 300多项,至2010年4月,国家和行业的农业标准总数达到4 400项,其中强制性国家标准700多项,“三品一标”(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总数达到7.2×10 4个。各省市根据地方农业资源特征、农业生产特色和地方优势农产品发展需求,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围绕种植业、畜牧、园艺、林业、水产、水利、农机、农业资源开发等行业;围绕粮油、水产、蔬菜、畜禽、花卉等优势农产品,围绕生产、加工、审定、监测等方面的技术规程和标准规范,制订了一系列地方农业生产和管理标准。到目前为止,共出台了地方农业标准15 000多项,覆盖各类农产品,贯穿产前、前中、产后的全过程,涉及农业基础管理、农业产品质量和安全、动植物保护、检疫和检验、农林机械与设备等各个方面,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相互配套,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业标准体系。

2.2.1.2农业标准化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 国家农业主管部门设有专门分管农业质量标准化的机构(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部门都设有标准化管理机构。在技术方面,成立了全国性农业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和技术归口单位20多个,负责对标准的技术性和实用性进行审查,农业标准化在整个国家标准体系中,成为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2.2.1.3农业质量监督体系从无到有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加强了农业质量监督体系建设,形成了由国家级产品质检中心、部级质检中心和省、市、县检测机构组,初步建成了遍布全国的检验检测体系。

2.2.1.4农业标准化法规逐步建立近年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计量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农业的特点,中国先后颁布了《标准化法实施条例》、《食品卫生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农药、兽药、饲料与饲料添加剂、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等一系列法规和部门规章,有力地促进了国内农业标准工作,规范了农业标准体系的建设,使农业标准化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步人了法制管理的轨道,为依法行政、依法治农奠定了基础。2.2.1.5产品质量认证发展迅速参照国际上质量认证的通行作法,组建了中国水产品质量认证中心和中国农机产品质量认证中心。在认真学习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认证体系,并在种子、饲料、兽药等一系列产品方面进行认证前的试点,摸索经验,扩大认证领域。

2.2.2存在问题虽然近年来中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由于起步较晚,地区之间也存在着较大差异,总的看来,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尚处在试点和起步阶段,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远远满足不了农业市场化和现代化的要求。当前制约中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主要有:①对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宣传不到位,推广、实施力度不大。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还没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还不了解,实施标准还不能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②缺乏统一规划。制订和实施农业标准还处于自发和分散状态,针对性不强,导致农业标准化的重点不突出,主导产品缺少配套和完整性,且标准制订周期太长,跟不上市场变化的需要,标准水平偏低,修订不及时,标龄太长,满足不了产品更新和产业升级的需要。③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监测标准尚未与国际接轨,特别是部分农产品的质量分级标准缺乏公正、客观、科学的依据,标准的制订与实施、推广严重脱节,存在着重制订标准轻实施的现象。④农业标准体系不够健全,很多产品的环保、检测技术标准还是空白,缺少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体系、检测体系、监督服务体系、评价体系。⑤监测机构和法规体系不完善,监测手段落后,对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以及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监测,多数还停留在感官评判阶段,认证不规范,监督检查不到位,执行不严格,农业标准化工作法制化有待进一步加强。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关键控制点和对策建议 3.1 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关键控制点

①着眼于优质高效现代农业发展,以保障农产品品质和安全为基础,以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为目的,按照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特色农产品布局规划》所确立的经济附加值较高的大宗农产品、出口农产品、鲜活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等优势特色农产品,以产品为单元,以种养殖产地环境、动植物种质资源、农业投入品使用、动植物疫病防控、种养殖措施、采收捕捞、加工储运、销售等全过程环节为链条,以服务行政监管和促进产业发展为目的,构建高质量的农业标准体系、农业标准化实施体系、农业标准化监督体系和农业标准化组织体系。②在机制方面,农业标准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的作用,将农业标准与行政监管紧密结合起来,将推进农业标准化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引导及协会、企业、技术机构分工明确、互为补充的工作体系,通过项目、资金、政策等激励措施,发挥政府、企业、合作组织等各方面力量的作用,推进农业生产全面实施标准化,形成上下一体、良性互动的农业标准化格局。③强化农产品安全标准化。随着人们环境保护和生命健康意识的增强,对无污染、无公害的安全食品需求的不断增长,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农业生产的核心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标准化不仅要注重农产品的产前和产中标准化,而且更要注重农产品产后标准化和生产环境标准化,建立健全规范的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④向农产品国际贸易出口国的更高标准看齐,与国际标准接轨,对农业生产加工运销贸易的全过程进行标准化管理,加快修订中国具有竞争优势的名特优农产品标准,并以此进行差异化竞争,突破国际贸易壁垒,构建本国的贸易壁垒,从而掌握国际贸易主导权。⑤围绕农产品质量这一核心,加快制订并完善检验标准、认证标准及管理标准体系,加大农业标准化中的监督力度。农业标准化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规范全程生产,有效保证农产品质量。检验标准体系是产品质量标准的技术手段保证,认证体系是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走向市场的通行证,科学的管理标准和有效的管理监督手段是农业标准化实施的关键所在。

3.2对策建议

3.2.1 强化领导,狠抓落实,确保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生产的又一次革命,只有强化领导,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才能搞好农业生产的改革,适应人世后的新形势。①政府各部门要加强对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在人力上、资金上予以重视和保证;②建立健全相应的机构,确保技术有人推,工作有人管;③狠抓落实,健全制度,一级抓一级,形成共识,齐抓共管,确保农业标准化工作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

3.2.2加快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步伐①加快制订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②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③加强国际合作交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④加快农业质量标准的制订和修订工作。

3.2.3抓好农业标准化推广体系建设针对目前存在的重标准制订、轻推广实施的倾向,着力抓好农业标准的实施。①重点抓好“龙头”企业标准化工作,以此带动更多的农户,推进各类农业标准的实施;②加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力度,以示范基地为主,突出重点,抓好关键环节;③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智能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建立起快捷、实用、有效的技术信息网络,迅速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所需的先进适用技术。3.2.4健全农业监测体系 充实、完善现有国家级、部级质检机构;地方检验、检测机构要结合各地农业生产需要,以贴近农业、贴近生产单位、贴近用户为主要原则,进行完善和补充;消化吸收国内外有关科研成果,重点加强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和快速检测手段的研制,以适应现场快速检验、检测工作的需要;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重点围绕农业土壤肥力、环境污染检测、病虫草害、气象及灾情预测预报等方面的工作需要;加强检验、检测机构的管理。

3.2.5 完善各项农业标准化政策①不断完善农业标准化投入政策,按照分层次建立、多渠道筹集的原则,建立起各级农业标准化发展基金;②认真落实并充分调动农业标准化人员的积极性;③加强法制化管理,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清理和修改本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④建立标准化工作督查队伍,加大执法力度,真正做到“有标必依,违标必究”。

姚於康(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江苏农业学报 2010(4)

标准体系建设现状 篇2

1、标准的概念

1934年盖拉德 (CJ·Gai11ard) 在《工业标准化原理与应用》中定义:“标准是对计量单位或基准、物体、动作、过程、方式、常用方法、容量、功能、性能、方法、配置、状态、义务、权限、责任、行为、态度、概念或想法的某些特征, 给出定义、做出规定和详细说明。它以语言、文件、图样等方式或利用模型、图样及其他具体表现方法, 并在一定时期内适用。”

2005年刘峥颢在《标准及标准化》中对标准的定义:“标准是由公认的标准机构制定和批准, 为某类活动或结果提供规则、导则或特殊的文件, 是约束、指导人们行为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 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法规性, 但标准本身并不是法规, 只有当法律赋予其一定的法律效力后, 才可视为法规。”

因而, 标准是指依据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 对技术、管理、工作等活动中, 具有多样性、相关性重复事物, 以特定的程序和流程颁发的统一规定, 以增进系统整体效能为宗旨、提高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

2、标准化的概念

标准化是指: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对标准化做了如下定义:“标准化是为了所有有关方面的利益, 特别是为了求得最佳的全面的经济效果, 并适当考虑到产品使用条件与安全要求, 在所有有关方面协作下, 进行有秩序的特定活动, 制定并实施各规则的过程。”

因而, 标准化就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 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发布和进行有秩序的特定活动, 并实施各规则的过程, 以获得最佳秩序和最佳效益。

烟草行业标准化就是以提高烟草行业的经济效益为目标, 为搞好生产、管理、技术和销售等各项工而制定、贯彻、实施和管理的有组织的活动, 同时建立健全规范化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 并推广实施的过程。即以技术标准为主体, 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相辅助。

3、标准体系的概念

在 (GB13016) 中指出标准体系是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烟草行业标准体系是以《卷烟》和《烤烟》两个国标为主体, 及烟草行业标准化工作的有关规定和烟草行业的方针、目标和相关规定。

二、烟草行业标准化现状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颁布, 全国各行各业的标准化工作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自1989年第一届全国烟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至今, 中国烟草行业的标准化工作已走过了20多年历程。20多年来, 行业标准化工作紧密围绕行业工作重点, 完成了一批重要标准的制定、修订和贯彻工作, 加大了采用国际标准的力度, 积极组织企业承担、参与国家或行业标准制定修订等工作。如今, 行业的标准化工作涉及卷烟、烟草农业、烟草信息、烟草企业管理、烟草物流等各个领域, 为促进行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生产经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1、以两个国标为中心

烟草行业标准是围绕《卷烟》和《烤烟》两大国标而展开的。截止到2009年现行有效的烟草类国家和行业标准、检定规程共计541项, 其中国家标准94项, 行业标准447项, 而所有这些标准都是以这两大国标为中心的, 两大国标在行业标准体系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卷烟》国标主要涉及卷烟工业、卷烟商业、烟叶生产和加工、烟机、烟用材料各个领域, 对行业各方面的工作都有重要影响。1986版《卷烟》国标的颁布实施直接促进了行业卷烟工业企业加工水平的提高;1996版《卷烟》国标自1996年颁布、1997年实施以来, 对促进烟草行业技术进步、提高卷烟产品质量和卷烟生产水平、增强企业关注吸烟与健康问题的意识、降焦减害、降低原料消耗、提高烟用材料质量、增加烟草行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和监督作用;2005版《卷烟》国标在经过世界贸易组织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 (WTO/TBT) 通报后, 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2005年6月17日正式批准发布, 2006年1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新版《卷烟》国标的颁布实施则使烟草行业真正融入社会, 更加关注消费者权益、促进和谐烟草的发展。

《烤烟》国标不仅涉及烟叶生产收购、卷烟加工, 而且涉及千家万户的烟农, 仅仅是等级划分的微小改动也将对烟叶生产带来很大的影响, 所以《烤烟》国标历时15年没有做实质性修改。近几年行业在建设“国家级烟叶生产标准化示范县”中, 依托《烤烟》国标, 各示范区截止到2008年底以30余项烟草农业类、30余项常规化学分析类国家或行业标准为基础, 以符合当地实际的地方或企业标准为补充, 建立了从育种到收购覆盖烟叶生产全过程的标准化技术管理体系, 使标准化在烟叶生产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标准化工作不仅在传统的生产领域发挥着作用, 而且把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卷烟销售网络建设等原先属于政策法规管理的权限都纳入标准的范畴。比如, 工商企业会计核算规程以往多是以红头文件来体现技术法规, 现在都以标准的形式来体现。

中国烟草标准化研究中心主任范黎认为, 标准和标准化工作已不再仅仅是行业科技工作的一部分, 而是行业科研、管理、生产乃至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实现规范化管理、体现引领性的一个重要抓手。它们在实现企业联合重组、做强企业、做大优势品牌等行业重点工作中发挥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2、加速与国际化接轨

在1992年, 国家局便在北京市局设立了行业标准化研究室, 1995年又将该研究室更名为“中国烟草标准化研究中心”, 归郑州烟草研究院管理。1989年、1996年又分别成立了第一、二届全国烟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2006年11月, 在第三届全国烟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暨工作会议上, 国家烟草专卖局副局长、全国烟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张保振针对行业发展新形势提出, 到2010年要基本建立含有500项左右烟草类国家或行业标准、强制性与推荐性标准相配套的行业标准体系的奋斗目标, 争取部分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接轨, 在国际标准的制定或修订上有零的突破。

2008年2月6日,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正式通知我国, 由我们提出的“箱内片烟密度偏差率的无损检测电离辐射法”国际标准正式在ISO立项, 实现了我国烟草界承担国际标准制定项目“零”的突破。2008年我国各行各业一共承担了22个国际标准的制修订项目, 这为历年之最。

截至2009年底, 行业制定发布以及正在制定、修订将要发布标准541项, 其中农业类标准有162项, 工业类标准有320项, 商业类标准有59项, 可提前一年完成500项左右烟草类国家或行业标准、强制性与推荐性标准相配套的行业标准体系。

张保振指出, 对于制定、修订国际标准的目标, 绝不仅是为了制定、修订一两项国际标准, 更重要的是, 要通过这项工作提高我国烟草行业在国际标准领域的话语权, 并通过国际合作这个平台及时掌握国际上相关政策和技术标准的发展态势, 加快实现与国际标准的接轨。

在采用国际标准方面, 行业已把或正将“国际标准化组织烟草和烟草制品技术委员会”公布的46项国际标准中的37项转化为国家或行业标准。体现了行业标准化建设吸收消化国际标准的主动性。

三、烟草行业标准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 全球一体化的大市场对我国市场的影响也再不断的加大, 高新技术的不断更新, 标准化领域也再不断的发展, 对烟草行业标准化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更高地要求。从整体来看我国烟草行业标准化发展已经呈现了一定的规模, 为烟草行业国际标准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较之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加大的差距, 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现行的烟草行业标准化体系不够全面, 现阶段标准的研究深度和精细化水平不高。就烟草行业企业管理工作方面出台的标准来看, 更多的是侧重于管理标准而很少涉及工作方面的标准。制定修订标准的总体水平还不高, 特别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在国际上能够发挥引领作用的标准还是很少。

烟草行业现行标准化体系中形成比较完善体系的比较少。只有烟草农业标准体系、烟草行业物流标准体系、烟草行业计量技术标准体系这三个体系相对比较完整。但是这些体系更多的也是在强调技术标准, 涉及工作标准方面的很少。

无论是烟草工业企业还是商业企业的基础管理依然薄弱。虽然近年来行业通过质量、职业健康等体系贯标对岗位职责、工作流程、考核评价等环节进行了规范要求, 但从体系实际运行结果来看, 存有职责界定不具体、管理权限不清晰、规章制度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 导致标准文件执行效果不够理想, 体系运行存有偏差, 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较低。

行业部分领导同志对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以至不重视、不关注、不过问标准化工作。在部分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标准讲起来重要, 学起来次要, 具体执行时不要”的问题。由于对标准化工作的重视不够, 进而导致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标准化专业人才缺乏。行业标准化专业人员明显不足, 特别是既有专业知识又熟悉标准化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更是严重匮乏。从而这也导致了制订的标准不够全面, 较完善的标准体系很少等问题。

四、烟草行业标准化体系研究评述及研究展望

冯茜等 (2000) 提出“烟草标准化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1) 加快标准制、修订速度、提高标准的水平; (2) 不断开拓标准化的新领域, 提高标准的覆盖面; (3) 加强ISO/TC126技术归口工作, 促进行业采标; (4) 加强企业标准化工作; (5) 做好烟草标准的宣传工作 (6) 加强新产品及引进技术的标准化审查工作 (7) 建立健全烟草标准化信息网。”

张小明 (2009) 提出“烟草商业企业标准化提出基础管理要坚持‘五化’即组织系统化、决策程序化、目标计划化、工作流程化、控制过程化。同时, 完善科学绩效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 奋勇拼搏, 不断进取, 努力推进企业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综上所述我国烟草行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的主要任务还有如下一些:

进一步加强烟草行业商业和工业的企业标准化工作。企业标准化工作是行业标准化工作的基础。企业标准化工作不扎实, 有关标准不落实, 相关工作就难以规范, 生产秩序就难以保障, 产品质量就难以保证。企业能否做到持续发展, 关键在有无创新。在工作中, 要牢固树立“标准是创新的动因和归宿”的观念。

完善一个体系, 就是要完善行业的标准体系。国家局在《烟草行业标准化中长期发展战略》 (2007—2020年) 中明确提出到2010年要构建起由500项左右烟草类国家及行业标准组成的行业标准体系。截止到2009年底, 行业制定发布以及正在制定、修订将要发布标准已经达到541项。但还要建立以国家标准为基础、行业标准为主体、强制性与推荐性标准相配套的行业标准体系并初步搭建行业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

要加大贯标和考核工作, 保证标准落实到位。制定标准的根本目的是要有效地执行。否则, 再好的标准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难以发挥作用。为此, 不仅要加强标准的宣传, 更要加强对标准执行效果的检查。

建立标准执行效果的综合评价和奖励机制。建立科学、公正的标准执行效果综合评价机制, 提高标准化工作的有效性。要对在标准化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和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以激励广大科研、管理人员积极投身标准化事业, 促进工作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摘要:如今, 行业的标准化工作涉及卷烟、烟草农业、烟草信息、烟草企业管理、烟草物流等各个领域, 为促进行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生产经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本文就烟草行业标准化的现状及体系建设等情况进行分析, 并对未来烟草行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展望浅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标准,标准化管理,烟草行业标准化

参考文献

[1]李春田:《标准化基础》, 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1年9月。

标准体系建设现状 篇3

用等。

关键词 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6.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03-099-4

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和消费的大国,却不是一个农业现代化强国。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农业总体水平还很低。分散的家庭式生产模式、机械化生产效率低、投入产出不协调、没有形成产业化这些都是目前我国农业的特点。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深入地对农业的关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也呈现了“方兴未艾”之势,并且,随着不断与世界农业的密切关联,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也受到了国际农产品市场非常大的影响。

农产品生产的地域性与消费的普遍性,使得农产品流通成为农产品供应链中最关键的一环。由于农产品的复杂性、季节性、产品易腐性等特点,使得冷链物流成为了农产品流通最有效的保障手段。而且农产品冷链物流作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运作体系,各环节之间紧密关联,更需要一个完备的标准体系来支撑和维护其有序发展。

1 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概念及现状

1.1 冷链和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概念

冷链(Cold Chain),在GB/T18354-2006《物流术语》中的定义是:根据物品特性,为保持其品质而采用的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低温状态的物流网络。

农产品冷链物流,则是指肉、禽、水产、蔬菜、水果和蛋等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收(或屠宰、捕捞)后,在产品加工、贮运、销售、直到消费前等各环节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控制环境下,最大程度地保证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一项特殊供应链系统。它是由低温加工、低温贮藏、低温运送和低温销售4个部分构成。

农产品冷链物流主要涉及一些初级农产品,这些产品具有产量大、易腐烂、保质期短等特性。只有采用一个适合的供应链体系来保证其流通,才不会造成无谓的经济损失和浪费。据统计,我国每年仅运输过程中,由于物流原因而导致腐烂变质的果蔬等食品价值就有约1 000亿元。

农产品冷链物流有3大特点。(1)建设投资大,系统复杂。该物流体系是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的供应链系统,因此,比一般常温物流系统所需的基础设施复杂,对其相应的技术要求更高、建设投资更大。(2)运作时效性。由于货物易腐烂变质,则对系统运作的协调性和时效性要求更高。(3)高成本性。为确保农产品在流通中始终处于低温环境,必须使用冷藏车、低温仓库、并安装温控设备等,因此成本也较高。

1.2 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现状

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历史悠久,也较为成熟。他们的农产品进入冷链流通在95%以上,易腐农产品的冷藏率则达到了100%。而目前,我国每年约有4亿吨生鲜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冷链物流比例虽在提高,但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只达到5%、15%、23%,冷藏运输率也只有15%、30%、40%,易腐农产品的运输率仅为30%。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

在基础设施方面,美国的冷藏库容量达到112×106 m3,为全球最高;荷兰则为人均冷库容量最高的国家,人均冷库容量为1.14 m3。美国的冷藏保温车约有30万辆,日本也有约17万辆。而根据2012年底的统计数据,我国的冷库总容量为

7 608×104 m3,人均冷库容量只有0.057 m3,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冷库容量水平。我国的铁路冷藏车辆约7 000辆,占总运行车辆的2%,冷藏运量只占总运量的1%。冷藏保温车辆约5万辆,在货运汽车中的比例仅为0.3%,而发达国家的平均比例则为10%。这些落后的设施都大大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化程度很高,如,美国几乎所有的生鲜农产品都是冷链物流外包,承运商都是具有实力的冷链物流企业。它们细分市场,并简化流通环节,提高了流通效率,节约了冷链物流成本。而我国,大部分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是由生产商或者经销商来完成的,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所提供的服务非常少。且这些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经营规模小,服务标准不统一。

在冷链技术方面,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不断地通过技术革新来提升整个冷链物流的水平,建立了完整意义上的全程冷链系统。而我国冷链技术水平低,设施落后,管理从制度到人员都严重缺乏,这些都造成整个物流系统能耗高、成本高、安全风险高等问题。

总之,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还在起步阶段,规模化、系统化、现代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

2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国务院下发的中央1号文件中反复强调要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的建设,促进农产品的流通。2009年发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完善鲜活农产品的储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物流设施,提高鲜活农产品冷藏运输比例。2010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又发布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将初步建成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服务体系,使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20%、30%、36%以上,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分别降至15%、8%、10%以下。在政策的大力督促下,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在快速的发展。对于发达国家成熟的发展经验,则需要积极地去学习和借鉴。

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他们冷链物流在不断完善了整个运作体系后,又开始了对系统标准化的研究。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作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共性连体系,最有效的管理手段之一就是实行标准化。通过标准化来统一和简化每个环节和衔接点,使得流通效率更高、成本更优。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虽然还在起步阶段,但是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和发达国家成熟的经验,都让大家认识到:建设体系标准化是发展的首要环节。

2.1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体系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从国家到地方各环节对物流的重视,物流标准也在不断的完善。2008年,我国成立了在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69)下的冷链物流分技术委员会。委员会承担了冷链物流标准化的研究,参与冷链物流国家标准制定工作。2012年,发布了针对冷链物流的首个国家标准《冷链物流分类与基本要求》(GB/T28577-2012),还有《药品冷链物流运作规范》(GB/T28842-2012)、《食品冷链物流追溯管理要求》。目前,正在计划和研究中的国家标准还有《冷链物流企业服务条件评估》、《水产品冷链物流服务规范》、《餐饮冷链物流服务规范》、《条码技术在农产品冷链物流过程中的应用规范》、《冷链运输车辆应用选型技术规范》等。

冷链物流作为一个相对特殊的行业,涉及车辆、制冷、农产品、食品、物流等多个不同的产业和部门。目前,我国已有的冷链物流标准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到地方标准,其内容多有交叉。各行业组织协会也会根据各自特点来制定各自的标准,制定和发布的标准也多有重复。

现已发布的冷链物流相关标准仅有200余项,涉及不同的行业。如,《畜禽肉冷链运输管理技术规范》(GB/T 28640-2012)、《药品冷链物流运作规范》(GB/T 28842-2012)、《食品冷链物流追溯管理要求》(GB/T28843-2012)、《冷库运行节能技术规范》(DB33/T 712-2008)。这200余项标准多以产品标准和产品检验标准为主,且主要集中在储运等环节。这些标准中,与农产品冷链物流有关的标准很少,不足百项。

标准体系的不具备和标准的匮乏,直接影响了行业规模化、现代化的发展,甚至阻碍了整个产业的进步。

2.2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体系的问题分析

2.2.1 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各部门缺少统一性和协调性

截止目前,我国在农产品冷链物流方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可供参考和执行并具有约束力的标准体系。在名称术语、运营管理、作业规范、设备装置、冷链能效、温度控制和卫生安全等方面都没有明确和统一的规定。

我国现行的标准化体系是以部门为主,除了国家统一的标准管理部门,还有政府和行业的各职能部门,以及各产业技术组织和科研机构的参与。这些部门都各自为政来制定标准,没有统一的规划,交叉重复的现象不断的出现,这对标准在实际应用中的交流和配合造成了困扰。

物流是商品在供应链上的流动,各环节需要使用规范一致的名称和术语进行交流,否则会引起歧义,甚至矛盾。现行的多数标准都忽视了这些问题。

2.2.2 对标准化的市场需求和公众需求低

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低,大多自行选择标准执行,少与其他环节进行交流和配合,这也使得行业对整体标准化的需求降低了。许多冷链物流企业出于对成本的考虑,忽视了对标准的贯彻,这也增加了环节间的交换成本,阻碍了物流行业的发展。不规范的市场环境使得企业更趋向选择自营物流,放弃了对第三方物流的需求,也降低了对物流规范的迫切性。只有标准化的推行和完善才能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市场化和专业化,才是发展之必然。

公众作为标准化最根本的需求推动者,对标准需求的意识却很淡薄。冷链物流是物流商品质量安全的保障。商品安全地被送到消费者手中是公众对生活的需求。物流的有序运行,需要一系列标准的支撑,因此建设标准体系也是公众的迫切需求。

2.2.3 标准制定缺乏实践经验的支撑,对实际运作的指导意义不足

我国的冷链物流标准化还在起步阶段,缺乏实践经验和基础研究。虽然有国外的成熟经验可以借鉴,但各国的情况不同,不能完全照搬。所以,更需要通过不断研究自身的情况,来推动我国标准的制定和贯彻。

目前,一些研究和制定标准的部门,“闭门造标准”,制定出的标准并不切合实际,甚至与实际产生矛盾,最终使得标准无法使用而被“束之高阁”。标准是应该来源于实践,并指导于实际的。

2.2.4 国际标准采用比例低

随着与世界农业的密切联系,农产品冷链物流也面临着全球化的进程。那么我国的冷链物流标准就需要与国际标准体系的要求相符合。受长期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标准在制定过程中较少考虑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另外,受技术水平的局限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冷链物流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则成为了我国冷链物流与国际冷链物流接轨的壁垒。

3 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体系建设的解决对策

3.1 建设国家标准体系框架,明确标准化各部门的职能

国家冷链物流的标准体系框架,应作为总指南,它的出台是我国冷链物流标准建设的首要任务。在总框架下制定出的标准,才能做到统一和协调,才能保证供应链网络的有序。

标准体系的建设还需要政府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协作来完成。企业提供实践基础,科研机构进行理论和技术研究,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组织和协调标准的制定和推广。

3.2 发展标准的基础研究,积极引导企业对标准制定的参与

标准的制定涉及到技术、管理和应用等方面,因此需要首先对标准的各要素予以研究。只有在对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的充分认识后,才能为标准制定提供更科学的依据,使得制定出的标准更具普遍性和科学性。

企业作为标准的需求和受益者,也应主动参与到标准建设中来。只有出台的标准符合了实际需求,那么它才能得以贯彻和推广,才能成为行业发展的助力。政府和行业协会作为标准建设的组织和协调者,应采取措施来引导和鼓励企业的积极参与,使得整个行业的发展更规范、更有序。

3.3 推动冷链物流的市场化,提升社会的标准化意识

根据国外的成功经验,要提升冷链物流的整体水平,需要推动冷链物流的专业化和市场化。通过行业市场化,打破地域限制,合理配置资源,建立准入评估机制,加强信息化流通,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和物流网络体系,最终满足消费的需求。

农产品的供应链网络,需要一系列的政策、法律和标准规范来保障其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全过程的质量安全。冷链物流实施标准化是优化了整个供应链网络:减少损耗、降低总成本。

3.4 提高冷链物流的技术水平,积极采用先进的国际标准

目前,我国冷链物流处在起步阶段,与国际冷链物流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要求标准完全与国际标准体系一致,并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学习国外先进的冷链物流技术,与国外标准化领域进行交流与合作,通过这些学习和交流不断提升我国的冷链物流行业水平,才能最终消除贸易壁垒,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冷链物流标准的国际化也是我国物流企业开展国际竞争的必备资格和条件。

4 结语

制定标准体系,应根据供应链的要求来规范,对各环节的资格条件、流程准则、质量控制与监督、服务要求与评价等予以明确。现代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体系的健全会对农产品流通带来积极影响,降低损耗、保障质量和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对促进农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标准化食堂建设指标体系. 篇4

一、基础设施建设

学生食堂建设面积按 1.1-1.3平米 /生规划,设计与建设坚持科学规范的的原则,倡导环保节能。食堂应远离粪坑、污水池、垃圾场(站、旱厕等污染源 25米以上,并设置在粉尘、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扩散性污染源的影 响范围之外。餐厅整洁明亮、环境优雅,后堂功能齐全,流程合理,光源充足,通风、排气、排烟、排水通畅、性 能好,有防火、防盗、防尘、防蝇、防鼠设施。餐厅与后堂面积比应为 1:0.8-1,即食堂单体建筑面积大于 3000平方米宜为 1:0.8,小于 3000平方米宜为 1:1,后堂加工面积 500平方米以上的食堂应设独立加工专间。

(一餐厅建设

餐厅就餐位数不少于进餐人数的 1/3,座位的最小使用面积为 0.85㎡,餐桌桌面应采用环保、便于清洁材料;餐厅 地面不低于水磨石标准,有卫生墙,墙裙采用易清洁材料且高度不低于 1.5米;有洗手设施;有电风扇或空调防暑、降温设施,电风扇数量按 1台 /20-25㎡配置,安装高度距地面净空大于 2.8米,空调按空间大小配置,空气质量符 合 GB16153《饭馆(餐厅卫生标准》。

(二后堂建设

后堂建设应遵循:人流、物流分开;主、副食品加工分开;荤、素粗加工分开,不交叉作业、满足原料→半成品→ 成品的加工顺序,即遵循“生进熟出一条龙”。生熟食品之间、食品与非食品之间存放满足卫生要求,无交叉,体 现由污染区→半污染区→洁净区的区间顺序,既不交叉作业,又分区合理,各功能间有明显标识。

1.后堂通道

后堂必须有员工通道,原材料进入通道,食物送入售餐间(销售区域通道,餐饮具回收通道。

2、加工专间

2.1粗加工区:包括素菜贮存分拣间、素菜清洗、切配间、荤菜清洗、切配间。2.2烹调区:即菜肴烹制间。烹调区食品加工如使用固体燃料(煤等 ,炉灶应为隔墙烧火的外扒灰式,避免粉尘污 染食品。

2.3主食加工区:包括面食制作间。面食煎烤间、蒸煮间。

各加工专间根据功能应配置相适应的清洗设施(不锈钢水池或瓷面清洗水池及排油烟、排蒸汽装置,各类水池应 以明显标识标明其用途,油烟排放应符合当地环保要求。

3、仓储专间

仓储专间包括主食品库、副食品库、冷冻库、物料库。专间应通风、干燥,符合存储相应物资条件,库房内应设置 足够数量的物品存放架,其结构及位置应能使储藏的食品距离墙壁、地面在 100mm 以上,以利空气流通及物品搬 运。

4、餐饮具洗涤消毒专间

餐饮具洗涤消毒专间设置时应符合一洗、二清、三消毒、四保洁操作流程。包括餐饮具洗涤、消毒间和存放(保洁 间。

5、售餐间

售餐间做到整洁明亮、卫生、适用,与餐厅、加工区之间要分别用明档、墙体隔断,形成独立;售卖台面宽度 500-800mm、高度 800-900mm, 并采用光滑、不透水、易清洗材料,而且不能留有沟槽、售餐间应配备保温台。设置 凉菜间,凉菜间必须安装空调、消毒设施。工作间内要有紫外线消毒灯,入口处有洗手设施。设置紫外线消毒灯, 功率数按 1.5w/立方米确定,灯管悬挂高度距地面 2000-2500mm(售餐间、凉菜间距工作台面上 1000mm 各专间必须密闭形成独立,不得敞开加工。

6、附属用房

6.1办公室(值班室 :办公室设置应便于食堂管理,并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通信工具等。

6.2员工更衣室:男、女更衣室内有衣柜。衣架及紫外线消毒设施,并设有男、女卫生间。卫生间不得设在食品处 理区,其前室设有洗手池,内设蹲便器,男卫生间有独立小便器;卫生间设有排气(臭装置,外门应能自动关闭;排污管道应与加工经营场所的排水管道分设。

6.3杂物间:杂物间设置应与食品加工区分开

6.4保洁工具间:食堂餐厅、后堂应设保洁工具专用清洗、存放场所。

7、地面及墙裙

加工间宜选用割线防滑处理的石材地砖或水磨石铺设地面,不宜选用普通水泥、釉面地砖等不具卫生条件和不防滑 的材料铺设地面。除仓库等非用水间外, 地面应设返水坡及地沟, 并保证排水通畅, 返水坡度不小于 1.5%, 地沟(排 水沟净深、净宽宜为 300mm 和 200mm ,地沟应有坡度,沟内不应设有其他管道,地沟侧面和地面用浅色瓷砖铺

设,接合处宜有一定弧度,地沟出入口及拐角处设有可拆卸盖板;清洁操作区不得设明沟,地漏应能防止废弃物流 入及浊气逸出。墙裙高度必须 1.5米以上,其中,粗加工区、菜肴烹制间、蒸煮间、凉菜间、餐饮具洗涤消毒区的 墙裙宜瓷砖到顶。

(三给排水、能源及防火、防盗设施

1、给、排水

给水应与城市供水管网链接,用水有计量,自行供水的食堂应加强用水安全管理,水质符合 GB5749《生活用水标 准》;排水应遵循“雨污分离”、出水口应建有沉淀

清淤池。设置明沟时,排水流向应向外设墙方向排放。后堂蒸煮 间、烹调间、洗消间等高温区域的给、排水管道,宜选用金属管道。

2、能源

电源应根据食堂的照明、设备使用功率,按用电规范进行设计,用电有计量,并遵循“餐厅、后堂分开”、“动力、照明分开”。加工经营场所应有充足的自然采光或人工照明, 食品加工处理区工作面不低于 220Ix, 使用的光源应不改 变观察食品的天然颜色。

蒸汽、燃气按规范设计。使用有计量。

3、防火、防盗设施

食堂应有防火、防盗设施,并符合消防安全规范。(四门窗及防尘、防蝇、防鼠设施

食堂门窗完好,设有防尘、防蝇、防鼠设施。

1、安装门窗时,应保证门处于关闭状态下,门与地面、与门框、与墙壁之间的缝隙均不大于 6mm ,使用木门及其 下端应镶包 600mm 以上的防鼠铁皮。

2、食堂所有朝户外的门窗均有易于拆下清洗的纱门、纱窗;纱网材料应选用铝纱网或铁纱网。各种排污、排气口 应安装防鼠网,网眼不大于 6mm。

(五排油烟、排蒸汽、通风系统

食堂油烟排放应符合国家环保标准,宜采用“抽排方式”排放,排烟井应有滤油清污口。蒸汽宜采用“强排方式” 排放,排气井应有滤水口。多层食堂的油烟、蒸汽排放井,应分道设计。后堂加工区无法满足自然通风或环境无法 满足工作要求时,应增设通风系统。

(六售卖系统

食堂售卖,应实行微机化管理。售卖窗口机的设置数量与进餐人数的比例为 1:100-120,窗口机间距不宜小于 1100mm ,与地面距离 1400-1600mm ,系统线路布线安全、合理、有防雷击措施。

1、食堂用于管理售卖系统的计算机,应专机专用,严禁接入互联网,并配置相应的 UPS 延时器。窗口机应有后备 电源,停电能正常工作。

2、售卖操作系统应具有安全性、稳定性,功能齐全,反应灵敏,并能高效率、高质量地提供所需各类统计数据。系统采用加密数据库、加密财务报表。

3、售卖系统应有专人管理、维护。(七机械设备及厨具

食堂应配备生产加工必需的机械设备及厨具。逐步淘汰高耗能的老旧设备,使用新型节能环保设备。

1、加工设备

包括和面机、馒头机、切肉机、煎饼档及糕点制作等必需设备。

2、炊具

包括不锈钢蒸饭车(柜、蒸笼(柜、夹层锅、加热炉灶、送餐车、加工工作台、货柜(架、菜架、菜筐、加工 工具、售菜盆、汤桶、售卖工具、快餐盘(碗等必需厨具和餐具。

3、冷藏设备

根据进餐人数建有相应冷库,或配备必要的冷藏柜,并符合食品生熟分放、荤素分放等要求。

4、专用消毒设备

标准体系建设现状 篇5

2. 1标准体系不完整

我国现行竹纤维及制品标准均为行业标准,没有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我国现行竹纤维及制品标准均为推荐性标准,没有强制性标准。而且这些均为技术标准,没有管理标准,而技术标准中只涉及产品标准以及检验和试验标准;只涉及化学纤维制造业和纺织业,没有涉及其它经济行业,而纺织业中又只涉及服装用纺织制成品,没有涉及家用纺织制成品和产业用纺织制成品。因此,我国现行竹纤维及制品标准体系是比较零散的,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2. 2采标不足

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标准的国际化程度。我国在就颁布了《采用国际标准管理办法》,大力倡导采用国际标准。但我国竹纤维及制品标准采用ISO标准的只有FZ/T 54012~ 《勺浆粘胶长》,LY/T1792~7《纺织用竹纤维》,FZ/T 14012~《竹竹浆粘胶纤维印染布》3项。

2. 3部分标准交叉重叠

对我国现行的竹纤维及制品标准的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存在标准义重叠的现象。例如,LY /T1792~2008《纺织用竹纤维》规定了纺织用竹纤维的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包装、标志、运输和贮存;FZ/T54012 ~2007《竹浆粘胶长丝》规定了竹浆粘胶长丝、竹浆连续纺粘胶长丝的产品标识、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标志和运输等;FZ/T5~2006《竹材粘胶短纤维》规定了竹材粘胶短纤维的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标志和运输等。根据产品生产、加工、贸易发展的总体需要的原则,这3个标准均为纺织用竹纤维(包括竹原纤维和竹浆纤维)的产品标准,但没有提出共性特征并制定成通用标准,因此造成了一定的交义重叠。其主要原因在于简单地以行政系统为依据划分标准。纺织用竹纤维由于原料竹材属于林业部门,因此被划分到林业部门,而竹浆粘胶长丝和竹材粘胶短纤维由于产品的用途属于纺织部门,因此被划分到纺织部门。由于各部门间沟通不畅,导致这3个标准有一定的交义重叠。

2. 4关键标准缺失

口前市场上对竹纤维产品成份命名及产品吊牌中成份标注混淆不清。同时,由于竹浆粘胶纤维和粘胶纤维在价格上的差异,也驱动商家将粘胶纤维或含有部分竹浆粕纺丝而成的粘胶纤维标注为竹浆粘胶纤维。更有一些不法之徒采取欺骗手段,用普通的粘胶纤维冒充竹纤维。因此,在术语、生产、消费和商业规范上将竹原纤维、竹浆粘胶纤维和粘胶纤维严格区分开来,就显得十分必要。

但我国现行的竹纤维及制品的标准均为专用标准,还没有从中抽出共有的术语形成通用标准。这种关键标准的缺失,导致不能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上述竹纤维及制品市场的混乱状态。

此外,在我国现行的竹纤维及制品的标准体系中,基础标准、设计标准、设备和工艺装备、基础能耗和能源标准、安全标准、环境标准以及信息标识、包装、搬运、储存安装、交付、维修、服务标准等其他类技术标准以及管理标准均尚处于为空白状态。

2. 5对安全、环保重视不够

标准体系建设现状 篇6

一、项目背景

国网公司2007年“两会”报告和行政、党组两个1号文件精神都要求,加强标准化建设,加快制定完善各类标准,健全覆盖各业务领域的标准体系,加大标准推广应用力度。建立健全标准化体系,系统推进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标准化水平。

省公司2008年要求按照国网公司推进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全面开展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的建设,建立健全标准体系,下达了基于流程的企业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在今年公司“两会”上又提出:“深入推进标准化建设,在流程优化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企业标准体系。凡是适于标准化的领域一律建立和推广应用统一标准,夯实管理基础”。

该供电局是以建设运营电网为核心业务的供电企业,肩负着当地供电区的电力供应、销售服务任务,负责电网输电、变电、配电设施的建设运行和营销管理服务;承担着本地区工农业生产及居民生活用电;担负着为广大电力客户提供安全、可靠、充分、优质电能的艰巨任务。当年供电量6亿千瓦时。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电力市场的逐步完善,企业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搞好标准化建设,加强企业管理的重要性。要推进企业发展,必须按照企业标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的要求,应用现代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与方法,建立先进、科学、系统、一体化的新型企业标准体系。

二.问题诊断

(一)整体设计策划与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标准体系建设上,缺乏整体设计与系统策划,盲目性较大。未编制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体系表并系统的开展工作,未将2003版的企业标准体系系列标准的文件分发到各部门单位并进行培训。标准化领导和工作机构已经建立,但标准化管理网的专兼职人员未覆盖到各职能部室和生产单位,也未能有效开展标准化工作。

(二)技术标准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未编制系统的技术标准体系表,未组织各班组、岗位按照国网公司印发的技术标准体系表的内容识别本班组、岗位使用的技术标准。多数部门或单位、班组与岗位不知道与自己工作有关的技术标准究竟有哪些。也未建立技术标准清单,需要时盲目查找,管理无序。

对于应采用、转编的技术标准不能及时进行采编。2006年,国网公司最新印发了10个变电、线路设备管理规范及相应的管理指导意见,规定了新的技术标准、运行、检修规范、技术监督规定和预防事故措施,但本局至今未能组织完成对变电、线路设备运行、检修新规程的修编。

(三)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调研发现,企业的管理工作,是依据省公司的标准制度和本企业的标准制度管理运行,一方面存在大量的重复现象,另外也存在制度缺失的现象。也未按照新的规定要求,设计策划出系统的企业管理标准体系表。也存在不能严格执行管理标准或制度的现象,如变电检修工区高试班的绝缘靴、绝缘手套的绝缘试验不能按规定的周期进行,无法保证绝缘靴、绝缘手套的安全性;已经报废的试验设备在试验设备台账不做报废标识,无法辨别和追溯设备的使用或报废情况等。

过去已按照1995版企业标准要求建立了工作标准体系,但尚未通过标准化程序批准发布。从起草编写的企业标准来看,不符合2003版企业标准的要求。标准的内容也过于简单,满足不了工作上的实际需要,也未与绩效考核联系结合。

三、解决对策

(一)按照2003版企业标准体系系列标准要求,应用现代化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与方法,建立现代化的,先进、科学、完整系统的企业标准体系,将管理的过程步骤、资料记录等规范统一,实现企业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二)按照“一体化”原则,将国际质量、环境,以及职业健康安全标准的要求整合一体纳入企业标准体系,满足三个标准要求,具备第三方认证条件,有效解决多项管理体系并存,管理绩效低下的问题。

(三)应用流程管理的理论方法,以流程为主线引领企业标准体系建设建立,改变传统的以职能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实现以流程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有效解决管理界面模糊,管理职责不完全明确,管理结点不清晰的弊端,消除管理壁垒。

(四)在国家电网公司技术标准体系的基础上,识别本局适用的技术标准,并与岗位相对应,便于查找和使用。

(五)按照5W2H管理思想,细化、量化标准,实现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和相关技术标准的有效结合,实现标准体系的协调性、精细化、可操作性;做到力戒形式主义,讲究实效,符合企业实际,避免脱离实际的“两张皮”现象。

(六)应用科学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方法,在建立标准体系的过程中,组织对所有活动、人员、设施存在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不良的工作环境、管理缺陷进行辨识、风险评价,根据辨识与评价结果,列出危险源清单和不可允许的风险清单,并针对各类风险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建立危险源辨识结果与控制措施库。按照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的规定要求,编写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将危险源辨识的结果与控制措施全部转化到作业过程中,以确保安全、质量的有效控制,真正做到安全生产的“可控、能控、在控”。

四、实施效果

通过项目实施建立了技术标准体系表,并收集整理了技术标准3268个;建立了管理标准体系表,编写管理标准185个,梳理优化业务流程367个;建立了工作标准体系表,编写工作标准143个;并同步指导一个县局开展了企业标准体系建设工作。

我国食用菌标准及标准体系现状 篇7

1. 我国现已颁布实施的食用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1) 国家标准

(1) 质量标准GB7096-1996食用菌卫生标准, GB7098-1996食用菌罐头卫生标准, GB/T14151-1999蘑菇罐头, GB/T11675-1989银耳卫生标准, GWT6192-1986黑木耳。

(2) 技术规程GB/T18525.5-2001干香菇辐照杀虫防霉工艺。

(3) 方法标准GB/T12530-1990食用菌取样方法, GB/T12531-1990食用菌水分测定, GB/T12532-1990食用菌灰分测定。GB/T12533-1990食用菌杂质测定。GB/T15672-1995食用菌总糖含量测定方法, GB/T15673-1995食用菌粗蛋白质测定方法, GB/T15674-1995食用菌粗脂肪测定方法。

(4) 基础标准GB/T12728-1991食用菌术语。

(5) 物流标准目前尚无。

2) 行业标准

目前主要的行业标准有SB/Tl0038-1992草菇, GH/T1013-1998香菇。QBl357-1991香菇猪脚腿罐头, QBl397-1991猴头菇罐头, QBl398-1991金针菇罐头, QBl399-1991香菇罐头。SN0631-1 9 9 7出口脱水蘑菇检验规程, SN0632-1997出口干香菇检验规程, SN0626.7-1997出口速冻蔬菜检验规程食用菌, SN/T0860-2000出口蘑菇罐头中硒的测定方法荧光分光光度法。NY/T223-1994侧耳, NY/T224-1994双孢蘑菇, NY5095-2002无公害食品香菇, NY5096-2002无公害食品平菇, NY5097-2002无公害食品双孢蘑菇, NY5098-2002无公害食品黑木耳, NY5099-2002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NY5186-2002无公害食品干制金针菜, NY5187-2002无公害食品罐装金针菇。ZBX710044990香菇肉酱罐头, ZBX77004-1990草菇罐头, ZBX77008-1990滑子蘑罐头, ZBX79001-1988出口蘑菇罐头中尿素的测定方法。

3) 地方标准

内蒙古自治区DBl5/T367-2001日光温室双孢菇栽培技术;黑龙江省DB23/T163-2001黑木耳菌种厂建设及黑木耳菌种生产技术规范、DB23/T164-2001木段栽培黑木耳技术规范;上海市DB31/242-2000食用菌菌种双孢蘑菇、DB31/T259.1-2001安全卫生优质食用菌、DB31/T259.2-2001安全卫生优质食用菌生产技术操作规范;浙江省DB33/243.1.1999开化黑木耳第一部分菌种、DB33/243.2-1999开化黑木耳第二部分栽培技术、DB33/243.3-1999开化黑木耳第三部分商品耳、DB33/384.1-2002无公害猴头菇第一部分菌种、DB33/384.2-2002无公害猴头菇第二部分栽培技术操作规程、DB33/384.3-2002无公害猴头菇第三部分商品菇;福建省DB35/T143.1-2001福鼎白色双孢蘑菇标准综合体体系表、DB35/T143.2-2001福鼎白色双孢蘑菇栽培种、DB35/T143.3-2001福鼎白色双孢蘑菇栽培技术规范、DB35/T143.4-2001福鼎白色双孢蘑菇鲜菇收购、DB35/T143.5-2001福鼎白色双孢蘑菇、DB35/T144-2001屏南紫灵芝, DB35/T149.1-2001寿宁花菇标准综合体体系表, DB35/T149.2-2001寿宁花菇菌种选育技术规范, DB35/T149.3-2001寿宁花菇栽培技术规范、DB35/T149.4-2001寿宁花菇保鲜技术规范、, DB35/T149.5-2001寿宁花菇烘干技术规范、, DB35/T149.6-2001寿宁花菇冻干技术规范、DB35/T149.7-2001寿宁花菇、DB35, T153-2001屏南夏香菇、DB35/T155-2001仙游姬松茸;河南省DB41/T287-2002无公害食用菌质量安全要求;广西壮族自治区DB45/32.5-2000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鲜食用菌;云南省DB53/T096-2002;甘肃省DB62/T749-2001食用菌品种平菇2号、DB62/T932-2002武威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双孢蘑菇、DB62/T933-2002武威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平菇, DB62/T934-2002武威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金针菇、DB62/T935-2002武威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香菇、DB62/T936-2002武威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茶树菇、DB62/T818-2002定西地区无公害蔬菜食用菌质量安全、DB62/T826-2002定西地区无公害蔬菜食用菌产地环境条件, DB62/T827-2002定西地区无公害蔬菜平菇生产技术规程、DB62/T828-2002定西地区无公害蔬菜金针菇生产技术规程、DB62/T829-2002定西地区无公害蔬菜双孢蘑菇生产技术规程、DB62/T830-2002定西地区元公害蔬菜白灵菇生产技术规程、DB62/T831-2002定西地区元公害蔬菜杏鲍菇生产技术规程、, DB62/T991-2003白银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白灵菇;青海省DB63/T403-2002无公害双孢蘑菇生产技术规程、DB63/T415-2002无公害金针菇生产技术规程、DB63/T417-2002无公害平菇生产技术规程、DB63/T418-2002无公害香菇生产技术规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DB65/043-2001黑木耳掺假鉴。

2. 我国食用菌标准体系现状

我国食用菌标准体系主要由食用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组成。包括食用菌质量标准、技术规程、方法标准、物流标准和基础标准。在我国现已颁布实施的食用菌国家、行业、地方标准中, 多为质量标准, 技术规程、方法标准、基础标准、物流标准偏少, 其中, 物流标准还没有。其次。现有标准中还缺乏从国外食用菌先进标准中转化而来的标准。另外, 由于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猛, 标准制定工作严重滞后于行业发展。尤其是有关部门大力推出的元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认证工作中, 由于相应的标准制定工作滞后, 影响了这些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对此, 笔者提出自己的看法, 以供参考。

1) 质量标准

虽然我国现已颁布实施的标准中, 多为质量标准, 但其中单一的产品质量标准占多数。为此, 制定行业通用标准和类别产品标准, 如《食用菌及真菌制品通用技术条件》、《食用菌鲜品通用技术条件》、《食用菌干品通用技术条件》、《食用菌盐渍品通用技术条件》、《食用菌罐头制品通用技术条件》等, 是完善我国食用菌质量标准的重要内容。另外, 为了更好地配合有关部门推出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认证工作, 制定相应的无公害食用菌系列标准、绿色食品——食用菌系列标准、有机食品——食用菌系列标准是我国食用菌制标工作中近期的主要任务。

2) 技术规程

在我国现已颁布实施的食用菌标准中, 目前只有一个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有3个, 地方标准有16个;这些标准远远不能满足我国食用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加快地方标准制定的同时, 应尽快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如食用菌生产、加工技术规程系列标准, 无公害食用菌生产、加工技术规程系列标准, 绿色食品——食用菌生产、加工技术规程系列标准, 有机食品——食用菌生产、加工技术规程系列标准等。

3) 物流标准

在我国现已颁布实施的标准中, 目前还没有物流标准, 这影响了我国食用菌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需尽快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如食用菌及其制品包装、贮存、运输、标识, 食用菌鲜品包装贮藏运输, 食用菌速冻品包装贮存运输, 食用菌干品包装贮存运输, 食用菌盐渍品包装贮存运输, 食用菌罐头制品包装贮存运输等。

4) 方法标准

在我国现已经颁布实施的标准中, 有6个国家标准是方法标准, 为了增加其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应尽快加以修订。同时, 还应增加一些方法标准, 以适应国际贸易的需要, 如食用菌SO2的测定方法等。

5) 基础标准

在我国现已颁布实施的标准中, 只有1个国家标准是基础标准。由于实施时间太长, 远不能满足生产发展需要, 需修订或重新制定。《食用菌术语》应包含生产、加工、产品等诸方面的内容。

有机果蔬标准体系建设及示范 篇8

【关键词】有机;果蔬;标准体系;示范

新疆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光热资源,其果蔬产品种类多、风味好、污染少、糖分高,驰名中外的库尔勒香梨、库车小白杏、哈密瓜、吐鲁番葡萄、焉耆红辣椒、和田薄皮核桃等果品备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独具特色的新疆果蔬亟待开发,果蔬产品市场竞争力急待提升,农业产业化道路任务艰巨。标准化作为一种技术集约化的重要手段,标准化技术基础功能作用还没有在果蔬产业中得到充分发挥,果蔬标准化的推行却相对滞后,果蔬标准化未完全形成体系,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比例偏低,建立有机果蔬标准体系,实现果蔬产品有标生产、有标销售、有标监督,有利于促进我区有机果蔬标准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命题。

1 国内外有机果蔬标准化建设情况

国际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的法规与管理体系主要分为3个类型,一是国际标准及规定,二是国家标准及法规,三是认证机构标准及规定。

在20世纪80年代,IFOAM制定并首次发布了“有机生产和加工的基本标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各国政府开始关注有机食品生产和销售的标准化。目前世界上已有约60个国家制定了本国有机标准及认证规范。根据各国目前的发展水平,预计整个欧盟的有机农田比例可在2030年达到25%。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于2005年颁布了有机产品国家标准《GB/T 19630有机产品》,同时出台了管理有机认证市场的法律法规,促使中国有机产业向规范化方向发展。目前国内外众多认证机构纷纷在中国开展有机认证工作,而且消费者也对有机产品有了更深的认识,中国有机产业将会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但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国家对有机农业的定位不明确,各级政府对有机农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不够;生产管理和技术问题及产业化水平制约了有机农业的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国内市场开拓和国际贸易壁垒等问题亟待解决。

2 体系的编制原则和依据

2.1以标准体系为主线确立基本框架。有机果蔬标准体系,说到底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技术支撑体系,是果蔬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技术保障。依据GB/T 13017《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搭建了果蔬标准体系包含法律法规及通用基础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四个部分。

2.2以环节为轮廓划分标准的基本类型。标准体系既要简明配套,又要科学适用。任何一个标准,应当说都有其规范、约束和界定的范围。果蔬标准体系种法律法规从农业产业化角度考虑,包含36项,通用基础标准体系从标准化环节考虑,主要包含标准化导则、术语、符号与标志标准、数值与数据标准、量和单位标准、测量标准5项18个标准。技术标准体系从果蔬产品的生产流通环节考虑,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标准、产地环境标准、农用物资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安全卫生标准、检验、检疫和试验方法标准和标识、包装、贮存、运输标准8项194个标准,管理标准体系从人财务管理角度考虑,包含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2项19个标准,而这些关键的环节间既相互关联又相互配套。

2.3制定和发布了有机果蔬地方标准20项:《温室有机番茄生产技术规程》、《温室有机辣椒生产技术规程》、《温室有机茄子生产技术规程》、《温室有机黄瓜生产技术规程》、《温室有机蔬菜生产技术规程》、《有机果品生产技术规程》《有机果蔬标准体系总则》、《温室有机哈密瓜生产技术规程》、《温室有机葡萄生产技术规程》、《温室有机豇豆生产技术规程》、《温室有机菜豆生产技术规程》、《温室有机西葫芦生产技术规程》、《温室有机西芹生产技术规程》、《温室有机草莓生产技术规程》、《温室有机水萝卜生产技术规程》、《温室有机普通白菜(上海青)生产技术规程》、《温室有机水果黄瓜生产技术规程》、《温室有机茼蒿生产技术规程》、《温室有机本芹(芹菜)生产技术规程》、《温室有机菠菜生产技术规程》,界定了温室有机果蔬生产环境的保护与优化配置和优良技术。

2.4以发布主体划分标准的基本层级。我国标准依据发布组织划分为四级,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果蔬标准体系包含国家标准81项,行业标准85项,地方标准46项,企业标准19项。标准又包括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两大类。在果蔬标准体系构建中,标准依据发布主体和属性分别进行了划分。按照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划分大类,先强制性标准、后推荐性标准,行业标准按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序。

3 果蔬标准体系建设成果示范

本标准体系的建设是依托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项目,通过项目实施,加大示范区果蔬标准化工作力度,提升示范区综合管理水平和农业科技转化能力;建立和完善示范区果蔬标准体系,打造有机果蔬示范基地,提高示范区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分发挥标准化在有机果蔬的示范、辐射和带动功能,促进周边和辐射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有机果蔬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可供借鉴的示范样板。

3.1通过果蔬标准体系示范项目的实施,使有机果蔬产品生产基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切实有效地转变当地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村生产方式滞后、促进有机果蔬产业发展,使各族群众尽快脱贫致富,促进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果蔬标准体系建立和全疆果蔬示范基地样板项目实施,探索了行政管理+科研院所+企业的新型示范模式,为果蔬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和果蔬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创建理念,为推进全区乃至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支撑。

3.2通过果蔬标准体系示范项目的实施,本来夏季飞沙走石,冬天寒风肆虐,一片荒滩戈壁的地区,经过几年的建设,原来荒漠贫瘠之地,已变成温室连片。项目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微生物施肥法,使耕地土壤表层含盐量降低,有机质增加,有效的改善了土壤环境,增强果蔬抗病防虫能力,减少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利用、发展自然界昆虫、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平衡关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人与生物、动物生态链的调节,一方面为绿色、有机果蔬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一方面也为自然界及人类自身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可谓“功在当今,利在后世”。

上一篇:父爱的小短文下一篇:行政第二季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