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标准体系

2024-10-10

质量标准体系(共12篇)

质量标准体系 篇1

摘要:从工程质量控制的视角,研究了工程质量法律体系、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并分析了两大体系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指出了两大体系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以及相互协调配合的重要性。

关键词:工程质量,法律体系,标准体系,关系

工程建设是一项周期长、投资大、涉及公共利益、影响国计民生的事业。建设工程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本质特点,决定了工程质量目标的控制不仅需要行政管理,而且需要技术控制,有赖于工程质量法律体系和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共同支撑。实践证明,健全和完善工程质量法律体系和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对推动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制的有效运行,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对保证工程质量,对工程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都起着极大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1 健全和完善工程质量法律体系

1.1 我国工程质量法律体系概况

法律体系通常是指由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1]。工程建设领域调整工程质量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有机统一就构成了工程质量法律体系。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和建筑科技的飞速发展,建设工程的规模越来越大,质量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有力地推动了建设领域法制化的进程。以《建筑法》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质量法律体系逐渐建立起来,形成了门类齐全、层级明确,包括《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在内的一系列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委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工程质量法律体系的建立为政府监督工程质量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为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工程质量责任主体的建设活动规定了权利和义务,为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建设领域健康有序和谐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制日益完善。

1.2 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水平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改革的深入,人们的社会关系和利益格局发生着深刻变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一些现行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已明显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影响和制约了科学发展。从源头上解决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必须从完善工程质量法律体系的制度层面进行综合治理。应按照《立法法》《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等规定的立法原则、程序、权限,抓住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认真查找制度上的漏洞,把实际管理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转化为法律制度,及时对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修订和完善,使各项制度管得住、行得通、有实效。

1.3 加强规范性文件的编制和管理工作

在我国工程质量法律体系规章以下,还存在着数量庞大的政府及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编制的规范性文件。它们是执行法律、法规、规章的“操作规程”,是对建设工程质量法律、法规、规章的细化与补充。行政机关大量行政行为都是直接根据行政规范性文件作出的,因而其在我国行政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编制和管理工作,对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或者相互抵触、缺乏依据以及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特别是含有加重企业负担、地方保护、行业保护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要予以修改或废止,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2 健全和完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

2.1 我国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概况

国际标准化组织对标准的定义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和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指导原则或特性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订并经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3],建设工程从开工建设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要经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验收等各个阶段和环节,其专业性、技术性的本质特点,决定了国家必须颁布标准对勘察、设计、监理、检测、施工质量验收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定。按照《工程建设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和《工程建设行业标准管理办法》的规定,形成了强制性与推荐性相结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配套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这就从技术控制的角度为建设市场提供了一整套运行规则,为引导和规范工程质量责任主体的质量行为,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2.2 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体系

在加入WTO后,为完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按照“验评分离、强化验收、完善手段、过程控制”的指导思想,建设领域在原有验收标准规范的基础上,形成了现行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体系。政府监督工程质量实现了由过去的“微观”检查的核验制向“宏观”监督的备案制的转变。现行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体系由GB 50300-200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统领,主要由15项专业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组成,涵盖了单位工程的10个分部工程,在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中施工质量验收标准起“基准”标准的作用。通过“上道工序验收不合格,不得进行下道工序施工”的原则,对各质量责任主体的质量行为进行规范,实现了对施工质量全过程、全方位的控制,确保工程主体结构安全和主要使用功能满足设计要求。

2.3 严格落实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

对工程质量的技术控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取的是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国家将涉及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人体健康和环境保护的技术要求,用法规的形式规定下来,通过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就形成了技术法规。但在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按照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体制管理还需要有一个法律的准备过程。2000年建设部颁布了《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以部门规章的法律形式对加强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的监督工作进行了明确规定。在进行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和组织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将落实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提高到贯彻工程建设技术法规的高度来加以严格执行,不执行技术法规就是违法,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3工程质量法律体系与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关系

3.1工程质量法律体系与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区别

工程质量法律体系是由工程质量法律规范组成的有机整体。工程质量法律规范不仅调整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与工程质量责任主体之间的行政管理关系,而且还调整建设工程参建各方之间的质量关系,规范其质量责任行为,具有社会规范的属性,通过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工程建设进行质量监督管理的法律依据,违反法律规定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它在法律规定的质量秩序和质量关系框架下进一步规范工程质量责任主体的质量行为,更重要的是规范工程参建各方的技术行为,规范施工一线人员尊重建设规律,是对建设领域施工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调整着人与物的关系,本质上是技术规范。

3.2工程质量法律体系与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统一

工程质量法律体系侧重于从宏观上对建筑市场进行规范,规范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规范工程参建单位的市场行为和工程质量行为,维护建筑市场秩序和工程质量管理秩序的建立和有效运行,确保工程质量处于受控状态。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侧重于从微观上对施工现场进行规范,规范工程参建单位的质量行为与技术行为,从技术控制的层面维护工程质量秩序,引导参建责任单位和人员尊重建设规律,严格施工管理和执行施工工艺标准,确保工程实体质量达到国家合格等级的要求。在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内,国家标准中的强制性条文,具有技术法规的性质特点,不执行技术法规就是违法,将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所以,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将工程质量法律体系与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紧密结合起来,共同维护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秩序,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和主要使用功能符合设计和规范的要求。

3.3加强工程质量法律体系与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互动机制建设的重要性

建设工程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本质特点,决定了工程质量目标的控制不仅需要行政管理,而且需要技术控制,不仅要有工程质量法律体系的保驾护航,还必须有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技术支撑。工程建设的过程就是执行工程质量法律规范的过程,同时也是执行工程建设标准规范的过程,“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工程质量法律体系与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大体系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共同构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我们应加强工程质量法律体系与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互动机制的建设,为保证工程质量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4结语

工程质量法律体系与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构建中国特色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制的基础性工作。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工程建设法律和标准体系基础理论的研究,积极开展社会实践,为建设领域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孙国华,朱景文.法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18.

[2]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法律政策指导[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

[3]中国建设监理协会组织.建设工程质量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60.

质量标准体系 篇2

医疗卫生工作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如何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持续改进医疗服务,是我院全体医务人员的根本职责和永恒主题。长期以来,围绕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我院全体医务人员作了不懈努力,特别是近年来卫生部、卫生厅在全国、全省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三优一满意活动”、“十大指标监管”等一系列活动中,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规范医疗行为、改善医疗服务方面发挥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为此,我院亦通过各项活动使医疗各方面的管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先后取得了河南省卫生厅、许昌市卫生局医院管理年活动、质量万里行活动、三优一满意活动等先进单位。今年卫生部、卫生厅又再次推动“二级综合医院评审评价”工作。此项工作的开展,无疑对我院的医疗质量管理等诸多方面又是一次强有力的推动。为此我院全体干部职工高度重视,全体动员,精心组织,以此为契机,使我院医疗质量、医疗行为、医疗服务再上一个新台阶。

我院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的制定:

(一)主要依据卫生部、卫生厅《二级综合医院评审评价细则》结合我国的有关法律、法规,我院的有关管理制度,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与要求、规范,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制定出了各专业的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

(二)牢固树立临床以病人为中心,行政、后勤以临床为中心,建立有序、协调的服务体系,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专业发展,满足患者需求,保障患者安全,全面提升管理质量。

(三)涉及所有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行政职能科室、全体职工,涉及面广,具有可操作性。(四)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责任到人,目标明确。

市人民医院院长: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 篇3

关键词:高职 教育质量标准 体系构建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不一样,这种不一样是由于存在两种不同的质量观造成的。这两种不同的质量观是由两种不同的知识观引起的,这两种不同的知识观就是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普通高等学校是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以传授技术知识为主。

技术知识论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它的质量标准的制定,必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与依据,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它是另一种类型的教育。

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人才结构的发展与变化,如何按人才结构层次确定相应的学校等级,如何根据不同职业确定专业设置,如何根据不同人才的能力结构确定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准,这是职业教育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依据生产或工作活动的过程和目的,有关专家将人才分为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等四类,这种“四分法”目前已被大部分人所接受。其中,学术型人才主要从事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的工作;工程型人才主要从事与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有关的规划、决策、设计等相关的工作;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在生产一线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使工程型人才的规划、决策、设计等变换成物质形态。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应用智力技能来进行工作,而后者主要依赖操作技能来完成任务。从这角度来确定人才的类型,有利于教育类型的划分,也有利于教育发挥为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服务的功能。

一、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构建的方法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职业能力水平上,因此,不同的职业能力标准开发方法就形成不同的质量标准制定方法。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制定的方法有任务分析法和功能分析法两种。所谓任务分析法是指找出和论证特定岗位工作人员所执行的任务,对职业的工作任务、职责范围、知识技能要求、工具设备材料与条件、环境等几方面的分析和要求,其主要目的是确定工作的性质、内容以及承担该项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根据职业岗位要求设计、确定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规格。它是以职业的最小单元——“任务”来分析,侧重于“任务性培养技能”和“常规性技能”。任务分析法主要分五步进行:查阅有关文献,设计职业调查表,选择工人样本进行抽样调查,管理职业调查表,分析所收集的信息。

所谓功能分析法则以产出或结果为主,注重功能而非过程,它从就业环境对工作角色期望的角度,把职业能力的非技术方面和不可预测方面都概括了进去,从而使能力标准真正体现了特定情景中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在职业教育领域,功能分析法是从最顶层的大目标出发,逐层确立中目标、小目标,然后根据达到目标(完成职业单元、职业要素)所需的知识、技能以及相关能力的要求,确立标准的范围、内容和程度。它以目标为中心,强调实现需要具备的手段以及实现目标需具备的水平要求。

它分四步进行:确定某一职业领域的主要目标,分析实现目标的“能力单元”,将能力单元进一步分解“能力要素”, 分析能力要素的“操作标准”和“适用范围”。

两种方法比较来看,目前有功能分析法取代传统的任务分析法趋势,功能分析法已普遍被先进国家、国际组织等(英、澳、新加坡以及欧盟和国际劳工组织等)所采用。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标准就是职业能力标准,因而质量标准的制定是建立在职业能力标准开发之上的。不同的职业能力标准开发方法,就会导致不同的质量标准制定方法。

二、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构建的基本过程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通常需要经过四个阶段:培养目标的确定,职业、工作与能力分析,标准方案设计与描述,对设计的分析与评估。

1.培养目标的确定。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教育质量标准制定的基础,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侧重解决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问题,是高等职业教育质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把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区别开来,也把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区别开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是要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并且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者。他们是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2. 职业、工作与能力分析。职业分析是对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分析过程,它通过对某个职业所包含的若干项主要工作、每项工作所包含的若干项作业及每项作业任务所包含的若干项操作项目的逐一列举剖析,从中了解从事该职业者主要学习领域的知识和操作内容,以及各个知识和操作内容的各自相应的具体要求。

3.标准方案设计与描述。培养目标的确定以及对职业、工作和能力分析所得出来的职业规范和具体的知识与技能等要求,都是通过创造性思维在头脑中形成质量标准方案的大概轮廓的过程,它们还只是一些初步的设想。标准方案的设计与描述就是把这些设想发展为在逻辑上清晰且在科学原理上又是可靠的、具体的、能够实施的方案。

4.对设计的分析与评估。质量标准方案出来以后,要考虑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科学可行,其效果与信度如何。这些问题都有待分析和评价。对设计的分析和评价涉及分析和评价标准、涉及取向及评价方法等问题。

三、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逻辑框架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5级即第三级教育的第一阶段,其教学计划的种类为5B。5B的教学计划集中在为进入劳务市场做准备的具体的职业技能,但在该科的课程中也包括一些基础理论。因此,从教学计划的内容看,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应具有基础理论方面的学术标准和职业技能方面的职业标准和对劳动者未来的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普适性能力方面的标准。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应具有三种能力,即职业能力、普适性能力(也称关键能力或核心能力)和学术能力。其中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能力,普适性能力和学术能力为一般能力。

职业能力即从业能力,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大部分组成。专业能力包括工作方式方法、对劳动生产工具的认识及其使用和对劳动资料的认识。它是基本生存能力,是劳动者胜任职业工作的生存的核心本领。方法能力是指人们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的能力。它包括制定工作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评估工作结果的方式等。它是基本发展能力,是劳动者获取新技能和新知识的重要手段。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包括工作中的人际交流、劳动组织能力、整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等。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它是劳动者获取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普适性能力与纯粹的、专门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无直接联系,或者说它是超出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各国叫法不同,澳大利亚叫关键能力,英国叫核心技能,美国叫基本技能,德国叫软能力。职业能力是体现高职教育质量的核心标准,普适性能力和学术能力则是衡量其质量的一般标准。三者在实现高职教育目标中的作用依次递减。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是另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它的质量标准不能按照普通高校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标准,而要依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制定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征的质量标准、能力开发方法和质量标准框架。◆(作者单位: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质量标准体系 篇4

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是指作为客体的高等教育满足主体 (包括人本身和社会) 需要的性质与程度, 体现了高等教育属性与主体需要的关系。高等教育哲学家约翰·S·布鲁贝克认为:“在20世纪, 大学确立它的地位的主要途径有两种, 即存在着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 一种哲学主要是以认识论为基础, 另一种哲学则以政治论为基础”[1]。从价值的角度看, 认识论哲学与政治论哲学实际上代表了高等教育质量的两种主要价值取向:学术性价值取向与职业性价值取向。纵观高等教育的发展史, 学术性和职业性两种价值取向的出现和演化是随着高等教育职能的变化而发展的。约翰·S·布鲁贝克还认为, 高等教育的两种哲学交替地在美国的高等学府中占据统治地位, 但随着大学“不仅是美国教育的中心, 而且是美国生活的中心”, 政治论哲学越来越呈现出压倒认识论哲学之势。

进入21世纪, 中国的高等教育也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 大学已经从社会的边缘演变成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按照约翰·S·布鲁贝克的观点, 这一时期, 中国应该呈现出政治论哲学压倒认识论哲学之势, 即职业性价值取向成为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价值取向。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术性价值取向被完全抛弃, 而是两种价值取向存在于不同的院校当中。潘懋元先生也认为:“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更强调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和职业性。在现代社会, 高等教育既要满足‘尖子生’对学术的追求, 也要满足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2]中国的高校, 数量众多, 目前大体上可分为研究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这三大类。这三类高校在教育质量价值取向上应该有所不同, 有所侧重。

研究型大学的教育质量价值取向以“学术性”为主。所谓学术取向, “是根据高等学校或高等教育本身的学术规范和基本价值来建立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 特别是一批具有悠久历史和自身传统的学校, 在发展高等教育的过程中非常强调高等教育自身的规范和学术价值及学校的传统”[3]。在这样的价值体系中, 不管市场、商品、利益如何冲击, 人们依然坚守学术的圣土, 追求纯粹的学术价值, 以传授高深学问、培养思想家和科学家、繁荣与发展文化为已任。虽然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 但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 无论是从生源质量, 还是毕业去向来看, 研究型大学仍然主要承担精英教育的任务。而精英高等教育的宗旨就是强调严格的精英标准、捍卫学术价值和学术取向。增进人类科学文化知识、进行高深学术传播与研究、培养一流的精英人才仍然是研究型大学的首要任务。研究型大学在教育目标、办学标准、学科评价标准、课程设置、生源选拔方面都主要遵循学术性价值取向, 人才培养的质量偏重于理论和学术。

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价值取向以“职业性”为主。所谓职业取向, “是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需要, 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的要求, 根据接受高等教育者的要求来实现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4]。《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 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可看出, 高职院校具有很强的职业性、行业性, 以就业为导向, 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 要适应地方区域经济的行业职业岗位的需要。因此, 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完全是由社会、由市场来检验, 其质量高低取决于其培养的人才在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情况。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 也以就业为主要毕业去向, 学习主要是为生活做准备, 对学术本身的追求并没有太多兴趣。因此, 高职院校在教育目标、办学标准、课程设置、生源选拔等方面都主要遵循职业性价值取向, 人才培养的质量偏重于技术应用。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介于研究型大学与高职院校之间的一种类型, 既要遵循“学术性”价值标准, 又要遵循“职业性”价值标准。一方面, 进行科学研究、追求学术价值、坚守学术规范、传授高深学问仍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要职能与目标。另一方面, 作为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主要任务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又必须直接面对社会与市场的挑战, 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满足受教育者升学与就业的两种需求。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 它的教育质量既要接受学术价值的评判, 又要受到社会的评判。因此, 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把学术性价值与职业性价值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在教育目标、办学标准、课程设置、生源选拔、学业评价、教师要求等方面, 都要同时体现学术价值与职业价值。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只有少部分能够继续深造, 绝大多数都要进入劳动力市场, 进入社会各行各业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因此, 虽然学术性价值与职业性价值同时并存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当中, 但职业性价值要更突出一些。

当然, 学术性与职业性作为高等教育质量的两种主要价值取向, 虽有本质的区别, 但并不是非此即彼的, 只是不同时期或不同大学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和价值取向各有偏重。如蔡元培先生曾提出:学必借术以应用, 术必以学为基础, 两者并进始可。[5]离开学术取向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会被社会牵着鼻子走, 有悖于高等教育的本质;离开职业取向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只会坚守自己的传统标准, 保守而缺乏生机与活力, 会失去公众和社会的支持。因此, 在我国高等教育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心的时期, 任何一类大学都要受到市场的冲击, 只是冲击的程度不同而已。

二、应用型本科的教育质量标准:基本标准与特色标准统一

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 “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教育质量标准就是用什么标准来评价学生的质量和教育的效果。潘懋元先生指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前提是多样化, 多样的高等教育应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和规格, 从而也应当有多样化的教育质量标准。”因此, 不同类型的高校应有不同的质量标准。教育质量标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一般的基本质量要求, 另一个是具体的人才合格标准。对高等教育来说, 前者所指的是一切高等教育都要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一般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结合,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后者所指的是依据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所规定的质量要求, 是衡量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6]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质量标准也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统一标准, 即作为本科阶段的高等教育应该达到的基本学术标准, 也就是本科不同于专科、硕士等层次教育的标准;二是特色标准, 即应用型本科不同于学术型本科的个性化标准。对于统一标准, 人们比较容易理解, 也比较好把握;但对于特色标准, 则比较难体现和把握。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标准的两个层面实际上反映了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价值取向中“学术性与职业性的融合”。学术性价值取向主要通过基本标准来体现, 职业性价值取向主要通过特色标准来体现。

我国的《高等教育法》对各个层次的高等教育标准做了比较简单明确的规定。第四条和第五条是任何层次的高等教育都应该达到的标准。第十六条和第十七条对不同层次高等教育标准做了不同的规定。从《高等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可看出, 无论是学术型本科, 还是应用型本科, 都应该达到本科应具备的基本标准。这个基本标准既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 也包括学业成就方面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要达到这些基本标准, 就必须从办学思想、教育目标、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成就评价、质量管理等方方面面去落实和执行。如果这些方面达不到基本标准, 就不能称其为本科教育。这些基本标准由于有法律文件的明确规定, 而且已经执行了相当一段时间, 在办学实践中相对比较容易实现。

特色标准是应用型本科不同于学术型本科的标准, 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在升格、转型的过程中一味地追求高规格、高标准、综合型、研究型成为基本办学范式, 学制、教学、管理、招生等环节上与精英教育趋同。这种办学质量标准的一元化应该引起高等教育界的高度关注。”[7]现在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发展中的瓶颈, 学生的就业越来越困难, 而同时很多企业又招不到合适的人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应用型本科院校仍然按照学术型本科院校的标准来办学, 在办学思想、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管理等方面都与学术型本科院校雷同。但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生源质量、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科研水平、社会声誉等方面无法与研究型大学竞争, 所以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无法竞争。因此, 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在达到基本标准的基础上, 建立一套特色标准, 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应用型本科特色标准应该突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和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优势和特点。

相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更加紧密地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或行业发展, 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或行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智力支持、技术来源和文化传承。尤其是在一些地市级区域, 地方高校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相对于学术型本科人才来说, 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强的特点。在知识方面, 虽然理论知识弱一些, 但专业实践知识要强, 现场操作经验丰富;在能力方面, 虽然科研能力弱一些, 但实践能力、动手能力、适应岗位工作的能力、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强;在素质方面, 合作意识强、工作踏实、吃苦耐劳。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优势和特点应该通过建立特色标准来得到充分体现。

标准是规范人类实践活动的有效工具, 具有共识性、规范性、权威性、分类性等特点。[8]从标准的定义、特点与作用可看出, 只有通过规范的程序, 以文件的形式, 由权威机构发布, 并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03 57得到大家的共同认可, 标准才能发挥导向与监测作用。当前, 基本的学术标准已通过《高等教育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试行) 》等文件加以明确规定, 对各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发展起着有利的指导和规范作用。但特色标准却仍然属于理论界研讨的范畴, 而办学者也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 这就难免会使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在思想上茫然, 在行动上出现偏差。因此, 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制订应用型本科的特色标准是引导和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健康发展的关键。

三、应用型本科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高等教育评估是高等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国家或社会对高等学校实施监督和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手段, 也是高等学校实现高等教育自我完善、自我调节、自我改进的有效途径。而在高等教育评估中, 评估指标体系作为质量标准的一种重要体现, 将直接影响和引导高校的发展。目前, 我国评价高校办学质量的评估指标体系主要有两种:针对普通本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试行) (以下简称本科方案) ;针对高等职业院校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2008]》 (以下简称新高职方案) 。现有的评估方案考虑到了不同层次高等教育质量要求的不同, 但却忽视了同一层次不同类型高校质量标准的多元化。

随着高等教育领域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院校定位于应用型本科教育。这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办学实践中越来越意识到当前的本科评估方案无法体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色, 无法展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优势, 甚至阻碍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这些院校研究者从自身的办学实践出发, 开始探讨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评估指标体系。当前在这方面研究较系统的有北京联合大学的江小明教授、上海电机学院的杨若凡教授和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教务处长娄斌超。而这三所大学正好是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的典型。但这些指标体系都存在明显的缺陷, 在实践中难以操作。

应用型本科评估指标体系必须实现学术价值与职业价值的融合, 必须体现基本标准与特色标准的统一。应用型本科评估指标体系与普通本科评估指标体系在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上可以保持一致, 以达到本科的基本标准。应用型本科的特色可以通过观测点与等级标准的不同来体现。如普通本科评估指标体系“1.1学校定位”的主要观测点是“学校的定位与规划”, A级的标准是“定位准确, 学校发展规划科学合理, 并有效实施”;应用型本科评估指标体系在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主要观测点都可以不变, 但A级的标准改为“定位准确, 学校发展规划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并有效实施”, 这就突出了应用型本科的特色, 体现了差异性。通过这种方法来建构应用型本科评估指标体系, 既保证了应用型本科与学术型本科的一致性, 又体现了二者的差异性, 而且由于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一致性, 更容易理解、区别与操作。

通过这种方式来建构应用型本科评估指标体系有如下特点:第一, 在观测点层面增加了“实践教材”和“产学研合作”两个观测点, 减掉了“双语教学”, 其中“实践教材‘要求’有一定数量的校合作开发教材, 实践教材建设较好”;“产学研合作‘要求’产学研合作紧密, 效果好”。第二, 在具体标准方面, 有很大的改变, 重点突出了应用特色。如“学校的定位与规划”强调了“学校发展规划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教育思想观念”强调“具有先进的应用教育思想观念”;“教师整体结构状态”强调“具有行业背景的兼职教师占一定比例”;“专任教师”强调“具有行业社会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教授、副教授上课情况”强调“近三年均有到企业等单位进行专业实践的经历”;“教学水平”强调“理论联系行业实践紧密”;“专业结构与布局”强调“专业设置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培养方案”强调“有利于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提高”;“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强调“应用特色明显”;“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强调“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强调“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参加专业实践和创新活动”;“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强调“体现学校的定位和培养目标”;“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强调“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文化竞赛”;“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调“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就业情况”强调“学生的创业能力强, 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创业成功”。其它的观测点和标准与普通本科基本相同。

潘懋元先生认为:“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 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命线。精英高等教育要保证质量, 大众化高等教育也要保证质量。但两者由于培养目标与规格不同、社会适应面不同, 因而其质量的标准也就不同。既不应以学术型的精英教育质量标准作为大众高等教育的标准, 也不应以职业型的大众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和为精英高等教育的标准。目前有人担心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 实质上以精英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质量, 从而会产生误导, 使高等教育大众化陷入误区。”因此,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不仅办学者要探索用不同的质量标准来引导自己的办学实践, 教育行政部门更应该制订宏观政策, 加以分类指导, 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13.

[2][6][9]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江苏高教, 2000 (1) .

[3][4]丁雪辰.关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价值取向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7) .

[5]陈小红.学术性和职业性融合——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质量观[J].复旦教育论坛, 2003 (4) .

[7]纪宝成.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选择[A].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国别报告[C].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12.

质量标准体系 篇5

(月份)

评价指标

评价要点

评价方法

分值

评分

一、科室管理(50分)

1、严格执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

1、无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

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的,当月质控考评为零分。

一票否定或倒扣分(做到打√,做不到打×)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

1、科室制定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各级各类员工岗位职责。重点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内容包括:首诊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手术分级及分类管理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处方管理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转科、转院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医疗技术准入制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医师告知与患者知情同意制度,医疗责任追究制度等。

科室规章制度岗位职责不完善,酌情扣分。核心制度缺失的不得分,少一条扣1分。

2、本岗位的工作人员熟知其工作职责与相关规章制度。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院工作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护士条例》,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医师外出会诊管理办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每月随机抽查医护人员一至两名,不熟悉相关制度者,酌情扣分。

3、医务人员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

1、医务人员在临床的诊疗活动中能遵循与其执业活动相关的主要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

发现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未能遵循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的,酌情扣分。

4、制定本科室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医疗和非医疗事件)及医疗救援任务。

1、制定有本科室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医疗救助预案。

无相应预案不得分。

2、有与相关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渠道。

无联系渠道酌情扣分。

5、建立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并组织实施。

1、科室有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目标、制度和实施措施。

无科室梯队建设目标、制度、和实施措施的酌情扣分。

2、科室有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计划和实施目标。

无科室继续教育培训目标和实施目标的酌情扣分。

3、每年对本科室专业技术人员的专科技术、科研、继续教育进行考评。

未进行考评的不得分。

6、科主任/学科带头人的专业技术水平领先。

1、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具备承担区级以上(含区级)继续教育项目或科研的能力。

未达到规定要求的酌情扣分。

2、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在本专业区级以上(含区级)学术组织任委员以上职务。

未达到规定要求的酌情扣分。

二、门诊医疗质量与持续改进(100分)

1、依据工作量及需求,合理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提高门诊确诊能力,保证门诊诊疗质量。

1、科室严格执行门诊医疗工作管理相关规定,服从门诊部统一安排。

未按规定执行者不得分,不服从门诊部安排者视其情节轻重,酌情扣分。

2、门诊医师按时上班,坚持专家/专科门诊,不套排,不随意停诊,不随意顶替,更不允许进修生、培训生、实习生单独上门诊。

发现不按时出诊,套排,顶替者不得分。

3、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门诊会诊制。

未严格执行者视其情况酌情扣分。

4、对门诊医师“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有具体的监督措施。

无监督措施不得分,监督措施不到位者视情况酌情扣分。

5、做好等待就诊病人出现病情变化的抢救方案和急救措施(有突发意外紧急情况的处理预案及完整抢救物品配备)。

无相应预案及措施不得分。

6、医师以上职称门诊所占比例≥60%。

未达比例者不得分。

7、在病人外出检查未归时,医生不能擅自离岗。

发现医师擅自离岗者不得分。

2、门诊医疗文书书写规范。

1、门诊病历书写规范,符合要求。

不符合书写规范酌情扣分。

2、门诊处方及检查申请单书写规范,符合要求。

不符合书写规范酌情扣分。

3、严格执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和报告制度,符合医院感染控制要求。

1、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情报告及时准确并有登记。

未及时上报疫情者不得分。

2、严格遵照预检、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到指定隔离室诊治,并做好必要的隔离和消毒。

未严格遵照预检、分诊制度,酌情扣分。

3、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门诊病人就医特点以及疾病不同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

未执行好消毒隔离措施,酌情扣分。

4、所有工作人员在接诊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并做好自我防护。

未做好无菌操作,酌情扣分。

4、口腔专科门诊管理规范。

1、口腔门诊标识清楚,专业布局合理。

未按相关要求执行不得分。

2、严格执行口腔科疾病诊治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

未按相关规范和操作规程执行不得分。

3、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认真做好口腔门诊医院感染控制工作。

未按《办法》执行不得分。

4、做好门诊口腔病人出现突发意外事件紧急情况的处理预案及完整抢救药品、药品准备。

无相应预案及措施不得分。

5、口腔专科病例书写规范,符合相关要求。

不符合书写规范酌情扣分。

三、病区医疗质量与持续改进(200分)

200

1、由具备执业资质的医师、护士,按照制度、程序与病情评估结果为患者提供规范的服务。

1、病区执行三级医师负责制度。

未执行三级医师负责制度不得分。

2、普通患者入院后由当班医师和护士接诊,并根据病人病情确定初步诊疗和护理计划,并在2小时内执行。

未在规定时间内执行的酌情扣分。

3、危急重病人入院后当班医师和护士立即进行初步评估,立刻通知上级医师到达现场处置病人,确定初步诊疗方案,并立即执行。

未按规定及时进行处置的视其情况酌情扣分。

2、由上级医师负责评价与核准住院诊疗(药物、手术、康复)计划/方案的适宜性,并记入病历。

1、普通病人应在48小时内有主治医生评估结果及诊治方案,72小时内应有副主任医师评估结果及诊治方案,并逐步实施。

未按规定执行的不得分。

2、危重病人应成立相应抢救小组,并由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者担任组长,随时记录病人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未成立抢救小组的不得分。未随时对病情变化进行记录的酌情扣分。

3、在72小时内不能确诊的患者,科室应进行疑难病例讨论,确定诊治方案,并加以实施。

科室未进行疑难病例讨论的不得分。

4、急诊手术必须请示主治以上医师,查看病人确定治疗方案,方能执行。

未按规定执行的不得分。

3、应用临床实践指南和临床路径指导临床诊疗工作;应用临床路径使诊疗流程标准化。

1、根据病人临床特征,辅助检查及初始诊疗效果,确定病人下一步诊疗路径,根据专业特点,尽力达到诊疗流程的标准化。

无诊疗路径的不得分,诊疗次序混乱的不得分。

2、执行临床路径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相应医疗原则,特别是核心制度必须落实。

1)交接班制度:实行晨交班制,每日应有值班医师与当班医师对病区患者进行交接,并有记录。危重病人及当日手术后病人应实行床旁交班。

2)查房制度:入院2小时内应有住院医师查房,48小时内应有主治医师查房,72小时内应有副主任及以上职称医师查房;住院医师上、下午各查看一次,危重病人随时查看。主治医师每3天至少查房一次,副主任以上职称医师每周至少查房一次。

3)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对诊断不明的病例,应进行疑难病例讨论,由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医师主持。

4)术前讨论制度:择期手术应进行术前讨论;对于疑难、复杂等可邀请相关科室参与,应在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医师主持下进行。

5)手术分级制度:病房严格执行各级医师手术分级制度管理。

6)会诊制度:急诊会诊随请随到,应在10分钟内到达现场,平诊会诊应在48小时内完成;会诊科室应安排主治以上职称医师会诊。

7)转科、转院制度:需转科患者,应有转入转出记录;转入科室应按新入院患者标准进行处置;精神类疾病或特定传染病需转外院治疗患者,需经医务科同意执行。

8)临床用血制度:严格掌握输血指征,成分输血达到卫生部要求;输血前患者应签署用血知情同意书,并进行输血前检查;血袋必须及时回收;输血应有记录。

9)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对死亡病例,应进行死亡病例讨论,由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医师主持。

未能落实相应核心制度的,视其情况发现一条未执行该项不得分,对核心制度落实不到位的,视其情况酌情扣分。

4、严格执行《病历书写基本规范》。

1、严格执行病历的时效性。应及时完成病历书写,要求24小时内完成入院记录,8小时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6小时内完成抢救记录,24小时内完成死亡记录,一周内完成死亡讨论记录。24小时内完成手术记录,术后连续三天有病程记录。住院病程满一月需进行阶段小结。

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记录的,视其情节轻重酌情扣分。

2、严格遵循病历的真实性,如实记录患者的诊疗过程及病情变化。严禁出现电子病历复制及提前书写病历等不良事件,严禁伪造病历。

一旦出现伪造病历,提前书写病历,电子病历复制的均不得分。

3、严格执行卫生部病历的相关规定,妥善保存病历,不泄密。

出现泄密或相关病历资料遗失的视其情节轻重酌情扣分。

5、加强医患沟通,维护患者权益。

1、应由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医师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及时告知患者家属的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并有记录。

无相关记录者不得分。

2、特殊检查、治疗及用药患者及家属应有知情权,并签知情同意书。

无相应知情同意记录的不得分,无患者或患者法定代理人签字的不得分。

四、护理质量与持续改进(200分)

200

1、加强病房管理工作,为病员提供清洁、整齐、安静、安全及舒适的就医环境。

1、病房环境整洁、安全、秩序良好。

病房环境部整洁、秩序不好扣1分;存在安全隐患扣1分。

2、护理人员行为规范,仪表整洁,监护室护理人员职责分明,分床到位。

不符合要求各扣1分。

3、护士长管理到位,工作有计划及总结,资料记录规范。

无工作计划及总结各扣2分;护士长资料记录不规范或记录不全各扣1分。

4、物品放置规范,标识、标牌醒目。

物品放置不规范扣1分,物品放置与标识不符扣1分;标识不清扣0.5分。

5、病房设施、设备性能良好,确保使用过程中的安全。

病房基础设施、设备不全扣1分;设施、设备性能不好,不能确保使用过程中安全扣2分。

2、护理工作制度、护士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各类疾病的护理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患者转入、转出监护病房有记录。

1、护理部下发的护理工作制度、岗位职责、操作规范按要求组织学习,科室开展新业务、新技术建立护理常规及时,护理常规有补充、有修改,体现护理业务水平的提高和工作的持续改进。

未按要求组织学习的每项扣0.5分,护理常规建立不及时扣0.5分,无补充、无定期修改的酌情扣0.5分。

2、护士知晓相关护理制度、岗位职责、护理常规、操作规程。

现场询问3名护士,上述内容掌握不全每人扣1分。

3、护士落实护理制度、岗位职责、护理常规、操作规程。

现场查看,落实有缺陷各扣1分。

4、护士有效落实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交接班制度、病历书写规范与管理制度、护理会诊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等核心制度,监护室有危重病人抢救工作流程。

现场查看落实各项核心制度的情况,未落实扣1分,落实有缺陷扣0.5分。

5、各级护理人员岗位职责明确,按工作质量标准落实到位。

现场抽查3名护士,执行有缺陷每人扣1分。

3、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和常规,加强“三基三严”培训,“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合格率达100%。

1、科室有护理人员“三基三严”培训及考核计划,措施有落实,有记录。

科室无相关培训及考核计划的每项扣1分;无培训、考核原始资料扣1分;记录不规范扣0.5分。

2、“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合格率大于100%。

现场抽考护士“三基三严”情况,1人不合格扣1分。

4、临床护理工作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护理专业技术服务。根据病人的病情级别有效落实分级护理制度,确保病员的安全,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1、临床护士实行分床护理,责任护士工作体现以病人为中心。

未实行分床护理的不得分,未体现以病人为中心或不充分的酌情扣0.5~1分。

2、临床护理工作体现人性化服务,体现患者知情同意与隐私保护的责任,执行操作前实行告知义务。

抽查3名患者,不知道责任护士的每人扣0.5分;未落实病人权利与义务告知工作制度的酌情扣05.~1分;对患者隐私保护落实不到位扣1分。

3、入院教育、住院教育、出院教育落实,记录规范。

抽查3名患者,健康教育落实不到位每一例扣1分。

4、床单元整洁、平整、无渣屑,物品放置规范,不杂乱。

抽查3名患者,一项未达到要求扣1分。

5、病人衣着整洁,“三短六洁”落实到位。

抽查3名患者,一项未达到要求扣1分。

6、各种管理清洁、通畅,固定妥善,管道有标识。

抽查3名患者,一项未达到要求扣1分。

管道护理未落实扣0.5分,未标识扣0.5分,未达到有效引流扣0.5分,固定不妥善扣0.5分。

7、护理人员了解患者病情,主要治疗、护理要点等情况,能正确指导或协助病人采取各种标本。

抽查3名护士,未达到要求每人扣1分。

8、根据医嘱及病情开展分级护理服务,护理级别实施与医嘱护理级别相符,按照分级护理的标准和要求对病人实施护理服务。

抽查3名患者,护理级别与医嘱不符扣0.5分;未按照分级护理标准对患者实施护理各扣1分。

9、提供适宜的康复和健康指导,检查术前健康指导和术后康复训练的情况。

抽查3名患者,未落实的各扣1分;落实不到位各扣0.5分。

10、各种特殊检查护理措施到位。

未达到规定要求的每人扣1分。

11、每月科室有质控自查记录,对存在问题有分析、改进措施和效果反馈,记录完整。

无自查原始资料扣1分,对存在问题无分析、无改进措施和效果评价扣2分,无记录扣1分。

5、加强对急救药品及器材的管理,抢救设备、设施齐备,完好,急救仪器处于备用状态。

1、病区、门诊的抢救药品、器材齐备,抢救车中药品器材、吸痰器、简易呼吸器、氧气枕是否处于备用状态。

未达到规定要求的每一项扣1分。

2、抢救车实行专人管理,物品、药品定位放置,数量固定,补充及时。

未达到规定要求的每一项扣1分。

3、急救药品保存规范,无裸装,无变质及过期,基数固定,有交接、有记录。

急救药品过期、变质不得分;未按要求固定基数、未做到班班交接及交接无记录每 一项扣0.5分。

4、保证护理人员对急救仪器能正确操作。

抽查3名护士,未达到要求各扣1分。

6、加强护理缺陷管理,制定并实施不良事件报告和管理制度。

1、病区有重点护理环节的管理制度、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重点包括输血反应、用药错误、输液反应、药物不良反应等。

无管理制度、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的不得分,不符合要求的各扣0.5分。

2、制定预防不良事件的防范措施,上报制度及流程,不良事件报告率100%。

无不良事件的防范措施、上报制度及流程的不得分;隐瞒不报者不得分。

3、护士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认真执行医嘱,有签名、有登记。

抽查3名护士,查对制度执行不到位,每人扣1分;医嘱漏执行扣2分。

4、毒麻药基数固定,专人、专柜、加锁管理,交接班记录及时,未用完的毒麻药品有销毁记录,空安瓿回收。

未按规定要求管理不得分;交接记录执行不到位扣1分。

5、药品分柜放置,标识明确;药敏标识规范、醒目,高危药品有红色标示。

药品混装、裸装各扣1分;药敏标识不规范扣0.5分;高危药品无红色标识扣1分。

6、保证对危重病人、抢救病人实施护理操作的安全性,危重病人有护理常规,措施要具体,检查对危重病人实施护理操作是否正确、迅速、有效;对危重病人是否实行床旁交接;对有坠床危险的病人是否采取防护措施及悬挂警示标识。

对高危患者未进行风险评估扣1分;无警示标识扣1分;护理措施落实不到位,患者发生烫伤、坠床、非难免压疮不得分。

7、输血前核查制度,输血操作规范,输血过程实施监测并有记录。

执行有缺陷的每项扣0.5分。

7、按照医嘱要求观察病情,根据卫生厅《病历书写规范要求》进行规范记录。

1、护理计划及时落实到位,措施有针对性。

1项不符合要求的每项扣1分。

2、体温单填写规范,记录完整。

体温单填写不全每项扣0.5分。

3、医嘱处理及时,查对认真,记录规范。

医嘱处理不及时扣1分;未做到班班查对扣1分。

4、护理记录客观、真实、及时、完整,重点突出,能体现专科特色,记录要具有连续性,频次符合规定要求。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0.5分。

8、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相关技术规范,加强重点环节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1、护士正确掌握控制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基本措施、标准预防、消毒隔离技术操作,并有效实施。

抽查3名护士,不熟悉上述内容或执行有缺陷每人每项扣1分。

2、护士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护理活动。

执行有缺陷发现一次扣1分。

3、护士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坚持“七步” 洗手法,定期接受手卫生监测。

洗手不规范扣0.5分;手卫生监测不合格扣2分。

4、各种消毒监测达标,资料齐全,记录完整。

监测未达标不得分;资料记录不全扣1分。

5、无菌物品及无菌液体包装完整,专柜放置,无过期及破损。

无菌物品及无菌液体过期不得分;放置不规范扣0.5分。

6、使用中的消毒液有监测,有标识,无过期。

消毒液过期不得分;监测不合格不得分;标识不清扣1分。

7、用后物品处理规范。

用后物品处理不规范扣1分。

8、垃圾分类存放,锐器有专门容器收集,处理及时。

垃圾存放不规范扣1分;处理不及时扣1分。

五、患者服务与持续改进(50分)

1、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与连贯性。

1、应尽力保证本专业患者从急诊、门诊到住院、出院及健康教育和随访具连贯性。

服务流程秩序混乱不得分。

2、各项医疗活动均符合法律、法规、条例、部门规章和行业规范的要求。

未按要求执行不得分。

3、患者对入院、出院、转科、转院等具有知情权。

未按要求执行不得分。

2、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1、患者及其法定代理人对病情、诊疗(手术)方案、风险与益处、费用和临床试验等真实情况具有知情的权利,患者及家属在知情的情况下有选择的权利。

不尊重患者或法定代理人知情权,违背患者或法定代理入意愿或选择,不得分。

2、科室具有告知患者及其法定代理人真实病情及诊疗方案的义务,特殊检查,治疗和用药应签书面“知情同意”。

无相应知情同意记录的不得分,无患者或患者法定代理人签字的不得分。

3、保护患者的隐私权,尊重民族习惯、宗教信仰。

泄露患者隐私视其情节轻重酌情扣分。

3、患者投诉与纠纷处理。

1、科室应建立投诉渠道,并有专人负责处理投诉纠纷,并有记录及整改意见。

科室未建立投诉渠道,无相应记录及整改意见不得分,记录或整改意见不完善酌情扣分。

4、患者及其家属教育与沟通。

1、医务人员应尊重患者的价值观和信仰、维护患者和家属权利。

不尊重患者价值观或信仰,遭到患者或法定代理人投诉,不得分。

2、科室应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相关疾病防治知识教育和指导,支持其参与诊疗活动。

未向患者及家属提供相应教育或指导,不得分。

5、就诊环境管理。

1、科室应尽力向患者提供清洁、舒适、安全的就医环境。

环境脏乱,遭到患者投诉者不得分。

2、保护患者的隐私。

泄露患者隐私视其情节轻重酌情扣分。

6、患者评估。

1、科室负责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管理。

无患者病情评估不得分。

2、患者评估的结果应在住院病历中有记录,用于指导对患者的诊疗活动。

住院病历中无记录不得分,记录不完善酌情扣分。

3、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进行管理评价,优化医疗服务流程。

填写评价表一式两份,一份存科室,一份交医务科。

六、患者安全目标与持续改进(50分)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的身份。

1、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3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未执行查对制度不得分,不足3种识别方法者酌情扣分。

2、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应与患者或其家属沟通,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未签署知情同意书不得分。

3、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的制度,作为实施操作、用药、输血等诊疗活动时辨识病人的有效手段。

患者无腕带识别标示不得分。

2、严格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

1、择期手术在手术医嘱下达之时,表明该手术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全部完成。

术前准备工作部充分酌情扣分。

2、建立手术部位识别标志制度。

无手术部位识别标志制度的不得分。

3、严格执行多部门共同合作制度的手术安全检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工作流程。

无相关手术安全检查与手术风险评估的制度与工作流程不得分。

3、提高用药安全。

1、病区应建立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制度和程序,并上报。

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未上报不得分。

2、在开具与执行注射剂的医嘱(或处方)时要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出现药物配伍禁忌造成不良后果不得分。

4、建立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

1、必须执行“危急值”报告制度。

科室未建立报告制度不得分。

2、科室对“危急值”报告应有登记。

无“危急值”报告登记不得分。

3、科室对“危急值”报告结果不确定时,应立即重复检查。

未对阳性报告结果及时采取措施造成不良后果不得分。

5、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坠床事件发生,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

1、病区应有警示标识和语言提示等,防止患者跌倒、坠床事件发生。

无相应警示标识不得分。

2、建立跌倒、坠床报告制度与措施,并有处理流程或预案。

未建立相应报告制度与措施不得分。

3、建立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有压疮诊疗及护理规范。

无相应评估与报告制度不得分。

4、认真实施有效的预防压疮护理。

出现不良后果视其情况酌情扣分。

6、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活动。

1、医护人员应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未主动上报安全(不良)事件造成不良后果视其情节轻重酌情扣分。

2、针对患者疾病诊疗,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知识教育,协助患方对诊疗方案做出正确理解与选择。

未对患者及家属提供相应的健康教育视其情况酌情扣分。

3、主动邀请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管理,尤其是患者在接受介入、手术等有创检查和治疗前及药物治疗时。

未进行该项目时酌情扣分。

七、医院感染防控与持续改进(100分)

1、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常规,制定并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各项规章制度。

1、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标准,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范和工作流程。

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不得分。

2、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开展耐药菌株监测。

1、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掌握非限制类抗生素、限制类抗生素及特殊类抗生素使用指征。

未严格执行分级管理制度视其情况酌情。

2、严格掌握抗生素预防性使用和治疗性使用原则。

违反抗生素使用原则酌情扣分。

3、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必须符合卫生部要求。除社区获得性肺炎、社区性泌尿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可以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外,其他感染需使用氟喹诺酮时必须要有病原微生物支持。

违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使用要求的视其情况酌情扣分。

4、严格执行“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标准”。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内应预防使用抗生素,术中手术时间大于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应追加一次抗生素,术后按照手术切口使用抗生素,I类切口不使用或24小时内停用抗生素,II类切口48小时内停用抗生素,III类切口抗生素使用3至7天内停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种类选择参照卫生部《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执行。

每月抽查30份围手术期病历,发现一份不合格的扣1分,扣完为止。

5、积极开展病原微生物的送检及培养,特别是血、尿、便、痰或其他体液。

未开展送检及培养的不得分。

6、积极配合医院多重耐药菌(MDRO)的检测,服从医院感染办公室的工作要求。

不配合医院耐药菌监测的不得分。

3、病区院感防控

1、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技术、标准预防、手卫生规范。

未严格执行相应技术规范的视其情况酌情扣分。

2、可重复使用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管理符合规范。一次性医疗用品、消毒药械的管理符合规范。

未严格按照管理规范执行的不得分。

3、常用无菌敷料缸应每天更换并灭菌,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未按要求执行不得分。

4、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清洁、感染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伤口如炭疽等应在诊室或病室换药,处置后进行严格终末消毒,不得进入换药室。

未按操作要求的不得分。

5、特殊感染病人需进行隔离。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6、严格执行预防、控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留置导管所致的各项措施。

未严格执行相应措施视其情况酌情扣分。

7、加强耐药菌感染管理,对感染及其高危因素实行监控。

未对耐药菌感染实行监控不得分。

8、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及污水分类管理,标识清楚。

未严格执行分级分类管理不得分。

4、门诊手术院感防控

1、设置独立的手术操作间,区域划分符合要求,标识清楚,环境卫生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手术操作间人员,设备实行专人专管专用。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2、医护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3、可重复使用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药械的管理符合规范。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4、实施手术操作前必须进行血源性感染疾病的实验室符合检查。

未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不得分。

5、手术器具及物品的清洗、消毒、灭菌应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消毒技术规范》要求。

未按要求进行清洁消毒灭菌不得分。

6、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及污水分类管理、标识清楚。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5、口腔诊疗院感防控

1、严格按照《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执行。

未按《规范》执行不得分。

2、三区划分清楚,标志清晰、流程合理;进出通道分离。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3、进入病人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者灭菌”的要求。

未按要求执行不得分。

4、凡接触病人伤口、血液、破损黏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口腔诊疗器械,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接触病人完整黏膜、皮肤的口腔诊疗器械,使用前必须达到消毒。凡接触病人体液、血液的修复、正畸模型等物品,送技工室操作前必须消毒。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5、牙科综合治疗台及其配套设施应每日清洁、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6、口腔诊疗器械消毒与灭菌的效果进行监测,有记录。灭菌设备常规使用条件下,至少每月进行一次生物监测。

未按规定进行检测不得分。

7、医护人员应做好个人职业防护工作。

未按要求执行不得分。

6、教育与培训。

1、医务人员必须接受医院感染培训每年不少于4学时。

每年抽查医护人员医院感染培训记录,未参加培训的不得分,培训次数不足的酌情扣分。

填报日期: 年 月 日

质量标准体系 篇6

关键词:食品标准化体系 食品安全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22-0041-02

食品标准化就是用来衡量食品企业发展层次的主要标志,同时也是进入全球市场的主要渠道。在发达国家当中通过技术方面的优势已经制定出多项食品标准,并慢慢成为了国际化的标准。这些标准一方面有利于保护人们的健康与安全,还有一方面也成为了发达国家限制进口和保护自己国家经济市场的重要手段。在关税大幅度降低和传统的非关税手段被严重削弱的状况下,越来越严格和细化的标准成为了相互竞争的有效武器。在最近几年当中,我国在食品标准化方面的工作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但是要想和国际化标准接轨,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国际上全新的标准体系、全新的生产措施不断显现,我国在食品企业当中面临较大的压力,所以说,食品企业需要进一步的加快食品标准化的进程,缩小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并针对主要的市场目标制定出针对性的措施。

1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发展现状

1.1 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完善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已经初步的形成了种类较为齐全,结构较为合理,具备一定的配套性以及具备了基本完善的质量安全体系。当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包含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以及企业标准的标准结构体系。根据我国的标准化管理部门的数据显示,截至到2013年年底,我国的食品质量的安全标准已经达到了三千多项,行业中的标准将近四千多项。制定出了一批对市场规范和有益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相关标准,比如《食品标签通用规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以及《特殊营养食品标签》等等。

1.2 食品安全检测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在我国食品安全的检测机构主要分布在当地的市场监督管理局。卫生部门已经形成了从中央到所属地方的食品卫生监管体系,建立起了食品污染预警检测体系以及食源性疾病的检测系统,2013年我国共建立各种疾病防疫站约3587个。全国三分之一的城市和乡县都建立起了通过快速检测为主要目的食品安全质量检测站。

2 提升食品加工环节的标准化

食品的加工过程主要是食品与材料的增值、对食品的质量安全起到保障的主要手段。食品在加工过程中的标准化,并不是要将全部的生产工艺流程进行统一,而是要建立起严格的规范体系,比如加入何种物质、加入量的大小以及具体的加入时间等方面。对于食品加工环节的标准化,我国目前已经制定出了部分的规范,但是还是需要进一步的细化。此外,更加重要的就是要加强监督,使得食品加工的规范性要求得到充分的落实。

运用食品加工环节的标准化,提升仪器生产行业的门槛。对没有达到标准和要求的食品生产企业,比如无证企业、小作坊等,要严厉整顿,对出现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生产企业,更要加大处罚力度,比如像国外整治措施,让不法经营者倾家荡产,接受严厉的法律制裁。

食品的质量安全市场中的准入体制(QS),它只是食品加工过程中标准化的第一步,增强与完善食品加工环节中的质量控制,这样才可以对仪器的安全性加以保障。

食品在加工过程中标准化,要以类似肯德基与麦当劳的生产流程为发展目标,从食品原材料的选择、食品加工过程都要实施统一化管理,以此来保证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在检测范围上,需要满足对食品产地的环境、生产的投入品、食品加工的过程以及流通的全过程实施安全性的检测需要,并且要重点加强对食品生产源头的检测措施的建设;在食品检测的能力上,要满足国家有关规定的标准,行业中的标准与国际标准中对食品安全的参数检测的要求统一,充分运用现有的各个部门以及各个地方已经建立起的检测网络,充分发挥出其各自的优势;同时加快检测机构的整合,使其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高效率,通过条块结合的形式实现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之间的有效配合。

3 仪器质量的检测和控制体系实施标准化

仪器的质量检测和控制体系实施标准化是确保食品安全的关键因素,经过质量认证标志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对于提升食品质量和安全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在食品成品的检测和控制方面的标准化已经较为成熟,但是具体流程掌控还缺乏一定的标准化,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西方较为发达的国家当中建立起相对完善的食品控制的标准化支撑体系,比如瑞士实施的有机农业检测体制,制定出的标准主要对于农产品的生产流程,重点强调可持续性发展产业,增强有机农业的实践性,协调经济和生态之间的关系;但是在我国的食品生产的标准化体系当中,对食品质量的检测只涉及到对最终产品质量的检验,而对于食品生产过程的跟踪性检查却非常少。

依据当前已有的监测体系的实际状况,对日后的发展进行考虑,可以按照以下的思路进行整合,即质监、工商、卫生、农业等部门有效整合,成立单一部门管理食品加工、流通、餐饮环节;食品安全委员会要负责组织食品的安全检测体系的协调工作,建立起关于食品检测和监测体系的协调工作制度;农业部主要负责产地环境的检测、生产投入品的检测、初级农产品在生产流程中的检测、农副产品的批发以及国内动植物的检疫工作;卫生部门要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标准制定、信息公布,并且还要负责食品污染预警检测和食品性疾病的危害检测,质检总局要负责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和检验规范制定、动植物的进出口检验以及进出境食品的安全检测工作;工商部门主要负责和市场秩序的维护工作;同时成立食品检测中心负责食品加工、流通、餐饮环节的检测工作,并实现全国检测信息的资源共享。

nlc202309041742

我国在制定食品的质量检测标准上,无论是在其深度方面还是广度方面都和西方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比如食品中农药的残留量控制标准,我国规定了有62种,而在日本规定了大约有100余种,在美国规定了有115种。此外,某些发达国家对于不同的食品相应的规定了农药的最高含量。比如在日本,对大米规定为52种,但是我国在食品中规定不同种类农药的残留标准上还正处于初步实施阶段。

食品加工企业的优良操作标准(FGMP)是确保食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基础,在国外主要是通过FGMP规范是食品生产工作的根本要求。HACCP质量体系对此提出了相应的要求,HACCP体系主要是在GMP的基础上设立的关键控制因素CPP,以此来控制和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的明显危害。通过HACCP体系,可以提升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我国在食品质量检测中的重点应当放在食品中间产品的检测和过程的控制上,而食品的质量控制体系就应当抓紧食品的卫生基础,严格实施HACCP以及相关质量体系的重点要求,控制影响食品安全性的主要危害。

4 完善食品运输体系的标准化和建立起产品召回制度

4.1 对食品的储运体系标准化加以完善

食品的储运和其他产品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所以需要设立出针对性、标准化的储运体系,以此来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食品的原料、过程中的产品以及产品在储运过程中的温度、时间以及有毒和有害污染物等方面的影响因素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所以食品的储运体系必须要满足这些方面的要求。HACCP体系就提出了食品储运过程中的要求,可以针对不同种类的产品选择出恰当的储运方式。当前我国非常缺乏的就是食品的生产流程的完整性记录,从而对食品的安全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结合HACCP以及FGMP等相关的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的具体要求,不断的完善食品的储运体系。比如对于食品储运过程中所出现的温度和时间上超出了产品标准要求,则要对这部分的食品加强检测的力度,保证食品的品质,对于出现质量问题的产品需要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

4.2 设立食品的召回体系

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所以说,设立食品产品的召回制度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召回出现质量问题的食品,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食品安全给人们带来的危害。相关的食品监督管理部门需要不断加强食品质量的管理,对于出现质量问题的食品要进行第一时间的停售和召回。

当前我国首先应该研发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召回制度,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性对人们生活和身体健康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通过恰当的方式来提升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更加的关键,食品生产中的标准化是实现食品质量安全的主要方法,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开发出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食品标准生产体系就显得任重而道远。

5 结语

本文主要是对完善食品标准化体系促进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实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可以了解到,食品标准化就是用来衡量食品企业发展层次的主要标志,同时也是进入全球市场的主要渠道。食品质量标准一方面有利于保护人们的健康与安全,还有一方面也成为了发达国家中限制进口和保护自己国家经济市场的重要手段。在关税大幅度降低和传统的非关税手段被严重削弱的状况下,越来越严格和细化的标准成为了相互竞争的有效武器,所以说,增强食品质量安全性的控制有利于社会和人们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明.农业标准化的特点、难点及对策[J].中国标准化,2011(2).

[2]曾庆孝.许喜林.HACCP的原理与应用[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3]林素娟.实现我国农产品国际标准化的意义及现实出路[J].学术论坛,2012,(5).

[4]张敏.食品行业的标准化体系与质量控制体系[J].茶叶机械,2011(3).

质量标准体系 篇7

一、 建立ISO9000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意义

(一) 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管理与国际接轨。

导入“质量评价体系”, 经国际认证, 解决了加入WTO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在管理机制上与国际接轨问题。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 为高教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高教提供的服务将根据WTO规划逐步向成员国开放, 为高教行业搭建与国际交流、合作的平台, 以利于教育教学质量互认和比较, 促进中国高教真正实现“三个面向”, 使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国际化。

(二) 实现管理方式的突破。

“质量评价体系”强调的是教学质量是通过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来完成的, 因而所有教学活动均应形成相应的文字程序、规范和规定的记录样式, 从管理形式上的规范化入手, 并以检验为手段来加强过程的严格控制并对体系本身进行监控, 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以防教学过程中任一环节的不规范行为, 从而保证了质量。这种严格的过程管理克服了以往“规定多多、实际不做”、“因人而异”、“相互推诿”等缺陷, 使抓质量真正落到实处, 真正做到“办事有程序, 管理有依据, 评价有证据”。

(三) 增强了管理者与员工的质量意识。

通过不断宣传“质量评价体系”的内涵以及运作, 增强学校干部和教职员工的质量意识, 树立“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的观念, 培育了全体人员集体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 因而使学校在内外评审中, 均处于主动地位, 改变了以往教学质量被动受评审现象。自觉不断地进行自我评价以及短周期主动参与内外评审, 使出现的问题能解决在萌芽状态, 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持续改善和提高。

(四) 促进了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教学管理工作中革除原有的一些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暴露出来的弊端。真正按照质量体系要求, 做到事事有人管, 件件有着落, 无记录无行动, 使学校的管理工作更趋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和文件化。用内、外审形式, 按照质量体系的要求进行管理工作, 能够及时发现薄弱环节并立即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 有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社会需求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 对这一质量要求, 我们要进行再认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要突出质量的规定需要 (目标性) 和质量的潜在需要 (现实性和长远性) , 要分析高职教育的“过程”、“环境”、“教师”等因素, 特别是高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需要转变质量观念, 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因而, 高职教育质量应该是全面的、综合的, 决不能泛泛而论。所谓全面, 指的是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全体学生的全面提高, 即学生素质提高前提下的学校教育局面的优化, 因此, 要把办学特色突出、定位准确、人才培养规格适度、各教学环节链接流畅作为制定质量标准的出发点, 确保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 学生教育及其素质提升的体系方面。

一是思想道德培养状态的优化;二是交流过程中的行为、语言等品质锤炼环境的营造;三是集体主义 (团队协作) 精神培养的规划和实施的保障;四是学生个性发展环境的提供。这些都是素质质量的内涵, 非常重要。虽然并不在教学把握中, 但对教学所产生的影响极大, 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 所以, 要充分考虑, 周密谋划。

(二) 理论教学质量标准的相关方面。

一是培养目标标准, 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实验、实训、实习大纲等;二是课程建设标准, 包括重点建设课程和优质课程评估方案;精品课程评估方案等;三是考核评价标准, 包括试卷、毕业论文 (设计) 、课程设计等, 体现在考核的组织与管理、命题与试卷管理、成绩评定记载、考场规则等制度的完善;四是课堂教学质量标准, 包括教学质量评估方案、教学工作规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等;五是教材的选用和建设标准。特别是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 存在着混乱局面。如何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完全依赖师生问卷?专家访谈能否准确把握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我们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进行测定等都有待于我们去研究。

(三) 实践教学质量标准的相关方面。

一是基本实现标准, 包括实训室工作规程、实训室教学管理规定、实训教学评估办法、实验实训教师工作规范和岗位职责、实验实训设备管理办法和利用标准、开放实训管理办法、学生实验实训守则、实验实训教学记载等。二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训标准, 包括综合性实训、设计性实训实施办法等;三是生产实习标准, 包括生产 (顶岗) 实习管理办法、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教与学管理办法、校内外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等;四是毕业 (论文) 设计工作条例及其规范要求等。

这三个方面有机统一, 相互融合, 形成新的质量评价标准, 指导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高职教育教学不仅要用标准检验工作, 更重要的是要从标准更改、完善、变化中分析教育教学过程的演化和进步。

三、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运行状况应该说, 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最具说服力的是绩效指标。所谓绩效指标, 就是对评价活动内容基本方面质的规定, 明确评价活动要评什么。在这方面以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标准, 其学科教学质量主要考察学科的教学目的、教学计划、教材的编写、学生从中获得的技能、教学组织情况、教师授课水平、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学科成绩评价等多方面, 并根据实际情况给出优秀、满意或不满意的评价。在具体使用这些指标体系的过程中, 必须关注两方面内容:一是学校教学自评报告要实证性强、目的明确、内容广泛和具有自立性。具体而言, 就是具备两个基本要求:简单描述, 并在一定程度上分析和解释高校履行其教学标准、保证其教学质量时所采用的方法的效力;提出高校如何回应高等教育质量署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教学标准所提出的实践规则。二是加强校内教学评估。学校每年都要采取学生问卷方式了解学生对模块课程的意见, 并且定期要求教师提交足以证明自己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材料。应该说, 学校从自我评估中发现问题、改善提高, 通过评估活动促进了学生与教师、管理者与教师、学生与管理者的有效沟通。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其运行状况我国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主要涉及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在总体层面上, 认为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专业开发与建设、课程开发与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过程与管理四个一级指标。还有人认为,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主要包括教学素质评价、教学技能评价和教学效果评价三个部分;二是在课堂教学层面上, 在理论课评价指标体系中突出了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准则, 认为课堂教学质量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四方面进行评价;三是在实践教学层面上, 认为实践性教学质量应从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过程、实践教学管理与改革、实践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条件六方面进行评价。在对这些指标分析的基础上, 形成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在实施过程中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从不同角度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然后综合不同主体的评价结果, 给教学质量以科学、全面的评价。

教学质量评价主体分别由学生、教师、管理者、督导、行业专家构成, 其评价方法是依据评价标准对教学过程进行解剖和分析来进行。评价体系主要由下列几个方面构成:

(一) 学生评教制度。

通过学生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了解教学情况。其中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对教学计划落实情况的评价;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情况的评价等。

(二) 教师评教制度。

通过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了解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情况。其中包括教研活动的开展、对教学计划的修改、对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评价等。另外包含教师互评、教师自评、教师评学等方面内容。

(三) 领导评教制度。

领导推门听课, 深入学生, 深入教师, 了解教学情况, 通过填写“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 向教学质量保障部门反馈。有领导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 具有最高层次性和权威性。

(四) 教学督导制度。

由有经验、有威望、有业务水平的教师组成的督导室, 以教学管理制度为依据, 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监督管理, 通过评议、鉴定、指正、表彰等形式向教务处或校领导反馈教学意见, 并督促教务处实施整改和表彰。督导制度就是裁判制度。如果把教学理解成一种运动的话, 教务处是教练员, 教师是运动员, 督导室是裁判员。

(五) 师生评管制度。

由教师和学生对教学政策、法规、制度的拟定机构、执行机构、解释机构所出台的教学计划、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进行评价;对事故处理的水平、服务意识、整改措施、改善方法等进行评价。

(六) 行业专家和用人单位评价制度。

聘请企事业单位专家对教学全过程和所培养人才进行评价。

(七) 毕业生评价制度。

已走上岗位的毕业生对教学的评价, 他们主要从教学设施、教师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考试制度、学习氛围和学生成长环境、素质教育效果、学校管理及措施等方面进行评价。

摘要:教学工作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主体所在。建立和完善这一层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对于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以ISO9000系列标准的质量观为基础, 对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进行讨论, 并依据ISO9000质量标准, 对如何建立高职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ISO9000质量标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高德毅, 赵伟建等.论基于ISO质量标准的高等航海院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航海教育研究, 2002

[2].孙娇燕, 徐素繁等.建立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实践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1

[3].王敏.教育质量的内涵及衡量标准新探[J].东北师大学报, 2000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篇8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构建

在当前社会中, 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健康问题的出现, 对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不足进行了暴露, 并且严重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在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并且相关安全监管工作的开展落实也存在着不彻底的问题。加强对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 才能更好地提高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能力, 从而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分析

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是对于农产品是否合格来判断的重要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中, 对于畜牧业、种植业、渔业等行业生产中的技术标准进行了制定。一般来说,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包括了强制性标准与推荐信标准。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中, 安全标准主要是指对农产品的化学性、物理性与生物性三方面的相关标准, 质量标准则是指产品本身或与其相关的标准。在对农产品质量进行监管的过程中,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是重要的规范和执法依据, 也是农业生产过程中重要的技术保障之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包括两个大的方面, 一个是农产品质量和卫生方面的限量要求, 另一个是以保障人的健康、安全的生产技术规范和检验检测方法。新《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后, 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 执行统一的国家标准。在国家层面, 现行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合并了原有的食品卫生国家标准、食品质量国家标准和相关食品农产品安全方面的行业标准, 体现了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协调性和统一性。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和农业、卫生两部门协商意见, 农产品中农药残留和兽药残留国家标准由农业部组织制定, 两部门联合发布实施。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设工作, 一直是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重点内容。现阶段的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 关于通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规范、农业投入品、安全限量、产品质量、包装标识、检测方法、储存运输等质量安全标准都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因此, 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如果相关质量安全标准不完善, 农业市场的经营就会缺乏有效的规范性引导, 并且相关行政执法工作的开展也就没有科学的可执行依据。

二、信息不对称问题与解决对策

在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过程中, 从事农业生产行为的大多数都是文化素质水平较低的农民, 并且农业资源相对分散, 很多技术服务水平都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当前我国农产品市场中, 消费者较为关注商品的价格, 而针对于这种问题, 农民只能以提高产量来提高自身的收益水平。但是, 由于农民自身专业知识的缺失, 导致了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化学产品的滥用, 造成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并且难以对农产品的安全质量进行保障。与此同时, 在农产品生产、消费与流通的过程中, 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广泛的存在。我国正处于农产品市场发展完善的过程中, 一部分厂家为了提高自身的利润水平, 在生产的过程中采取违法违规行为, 从而导致了整体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下降。

针对于农民专业能力水平不足的问题, 要提高对农民生产的科技指导服务水平, 并且提高农民生产过程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在农业产业发在的过程中, 要重视产业化的规范发展, 并且提高相关监管能力, 提高整体绿色农副产品的产业化生产能力, 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在针对于农业市场管理的过程中, 要引入有效的产品认证机制, 对于进入市场产品进行直观的认证, 从而提高消费者对于产品安全质量的了解, 提高信息的对称性。对于生产经营违规的行为, 要严格地进行诚挚, 并且扶持一些优秀的农产品生产企业, 规范市场管理。

三、认知度不足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作为农产品的使用者和最终购买者, 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有着密切的联系, 并且也是一些安全问题的的受害者。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不断丰富, 饮食健康受到了广大民众的重视。近期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 也让消费者对于农产品安全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并且相关安全质量知识能力也不断加强。但是, 通过对大量消费者的调查研究发现, 很多消费者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水平一人相对有限, 并且对于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信息的掌握也有所不足。另外, 很多消费者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参与度有限, 难以更好地与媒体和政府进行配合。

针对于当前的问题, 相关部门要提高民众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认识, 并且通过采取多个渠道宣传的方式, 让消费者的农产品安全知识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 让消费者对于自身健康有着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商家也要积极地参与到宣传工作当中, 提高信息的对等性。针对于当前不实信息的问题, 要加强监督和管理, 并且提高谣传应对能力, 避免产生恐慌心理。在宣传过程中, 也要对于大众的心理和关注热点进行深入的研究, 并且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群众的农产品安全健康需求。在对当前消费者维权问题的解决上, 要简化维权举报流程, 对于一些恶性安全质量行为进行快速、严格的处理, 并且为民众提供低成本的参与渠道, 让消费者可以更好地配合政府部门开展相关管理工作。商家也要对于消费者所反馈的问题和具体需求进行积极的满足, 在相关部门介入之前, 解决消费者的合理问题, 满足消费者的自身需求, 进而更好地提高自身服务能力和品牌形象。

四、政府监管的不足与解决对策

我国政府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非常高, 并且已经采取了相关的管理控制措施, 很多城市地区都设立了专门给管理机构, 并且构建了一套监控网络。但是, 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说, 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在日常监管工作执行的过程中, 监管力度有限, 对于一些流动性较强的小作坊和路边摊贩的管理具有较大的管理困难, 管理过程难以实现有效地溯源。在农产品生产管理的过程中, 很多农业污染情况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标准和规范执行的效果也十分有限, 并且部分的安全标准规范相对落后, 难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另外, 很多城市都不具备足够的应急处理能力, 在发生安全事故时处理效率较低, 不同部门相互推卸责任, 应对措施落实不力。

针对于当前我国农产品生产过程中, 整体生产的链条较长、数量较多、平均规模较小、生产环节较多等问题, 要构建一条科学、完善的质量安全信息管理控制网络, 对于生产过程中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进行网络同步共享与存储, 并且提高对于一些较为分散的生产者的控制和管理, 提高农产品信息的管理成效。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农产品污染问题的解决和管理, 通过加强对各项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提高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控制能力。在农产品安全标准的制定上, 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更新, 并且深入研究当前农产品生产的需求, 提高整体规范标准的先进性与可执行性。另外, 当地的农业管理部门, 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制定行之有效地应急预案, 在出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和问题时, 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并且明确不同部门的权责, 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五、结语

总而言之, 在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 虽然相关安全管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其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与解决。只有不断地提高社会公众的认知程度, 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提高政府监管水平, 才能更好地实现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春花, 徐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研究[J].北京农业, 2011 (09) .

[2]陈晓华.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思路和举措[J].行政管理改革, 2011 (06) .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探析 篇9

关键词: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

所谓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 指的是矿井中采煤、机电、通风以及运输等环节以及各岗位的安全质量能够达到相关标准, 保证煤矿生产的安全稳定, 避免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并促进煤矿企业的现代化发展。我国相关部门针对煤矿安全工作通过了大量的努力, 颁布了相关法律规章制度, 为煤矿企业进行质量标准化工作提供了有利的保障。煤矿安全监察局也加强了执法力度, 在煤炭工业协会的配合下推动了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进程。

1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的特点

首先, 它具有强制性。它的内容主要是法律法规, 涵盖了煤矿、安全生产、质量技术监督以及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它采用标准化的形式明确规范了煤矿的所有工序, 并为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指导。其次, 它具有科学性, 它是几十年煤矿工作实践得出的结论, 它的制定背后有大量的理论研究及科学实验, 从而保证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内容。其次, 它具有可操作性, 质量标准化一般被应用于工程验收阶段, 主要是因为其有较高的量化程度, 能够满足实际操作需求。然而质量标准化对于安全的检查主要是通过定性观察, 从而导致了其在操作上存在随意性和模糊性, 而安全质量标准化将安全和质量联系起来, 可操作性得到极大保证。然后是可发展型, 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实践理论的完善,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内容也在不断发展。最后是全面性, 它不仅涵盖了矿井的所有生产环节, 还包括了所有岗位。

2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具体实施内容

首先, 要成立相关领导小组, 建立安全质量标准化办公室, 将安全质量标准化细化到日常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促进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 对各部门的安全工作统一指挥。其次, 制定出相应的考核标准, 因为煤矿矿井具有非常复杂的地质环境, 有较多的不确定因素, 另外, 工作场所随时都在移动, 因此存在着较多的安全隐患。除此之外, 矿井的生产条件都存在差异, 所以对安全质量标准化的人员考核标准进行制定时, 要结合具体矿场的实际特点, 并且安全质量标准化要随着新型技术和设备的引入而不断完善, 以满足其可发展性的特点。再次, 要提出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具体目标。要应用目标管理法来有效规划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具体工作, 将责任落实在人头上, 将具体指标细化到基层单位, 分管领导负责制定和实施具体标准化目标的年度规划及措施, 办公室要落实好标准化的规划和监管。然后, 对标准化现场加强管理, 煤矿要加强现场管理, 不能存在临时应付检查的心态, 要打造安全长效机制。最后, 要定期考核和评级。对于企业的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 一定要做好考核评级, 标准化管理必须要结合定期检查和动态检查, 采用综合评定管理方式。按照矿井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 按照地方标准进行评级。奖惩办法要落实到实处, 要明确详细, 发挥激励效果。

3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就问题来说。首先, 部分煤矿企业并没有严格的安全质量标准化意识, 他们为了利润, 忽略安全生产, 很多企业员工素质不高, 对安全质量标准化认识不足。其次, 标准的制订、修订和管理不合理。标准化统一管理工作没有充分落实, 部门之间合作力度不够, 存在标准间的交叉矛盾, 员工难以适从。对标准的修订难以顺势而行, 对国际标准制定没有积极响应。再次, 标准化实施程度存在差异。因为各个煤矿企业生产环境和安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导致其标准实施的思路也各有千秋。然后, 没有投入安全技术。很多企业并没有投入充分的安全资金和技术, 造成了企业的生产没有较高的科技含量。

就建议措施来说。首先, 重视安全培训和教育。广泛推进员工安全标准化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工作, 对关键岗位重点培训。其次, 完善标准化考核标准, 对标准化内容的制定必须要结合企业实际, 要充分符合企业的人员素质、自然条件以及生产力水平。再次, 要积极推广国内外先进经验。然后, 加大安全投入, 提升各工序的装备水平, 对井下安全检测系统及支护安全防护设施进行改善。最后, 各企业要建立安全质量标准化质量信息系统 (如表1) , 保证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的有效落实。

4 结语

我国目前对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加强了推广, 成效显著。但是还存在着不足, 这就需要各煤矿企业积极采取措施将安全质量标准化落到实处。因为煤矿企业科学技术不断更新, 安全质量标准化也需要不断完善, 从而保证煤矿开采的安全化生产,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晓峰, 赵姗姗, 阚恒.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9, 09:63-64.

质量标准体系 篇10

近年来, 我国高职教育蓬勃发展。但调查显示, 高职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存在严重脱节。究其原因,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如何提高高职教育质量一直是高职教育的核心任务。在当前高职教育“质量是生命线”的新形势下, 人才培养质量尤为重要。鉴于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对人才质量具有的导向作用, 因此研究并制定高职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切实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实现学生、企业和社会经济共赢是目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

目前, 我国高职院校一般都是以“素质”和“能力”两个角度来确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 素质和能力的确定比较抽象、单一和片面, 操作性不强, 因而确定的人才培养质量不够客观、公正, 缺乏针对性和社会适应性。国家中长期发展纲要明确提出,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目标既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又要满足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的需求。纲要提出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 大力推进职业课程和职业标准相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综上所述, 要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结合纲要精神, 需要建立全新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

二、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探讨

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职人才培养既要兼顾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又要兼顾个体自我成长发展的需要, 完美诠释了社会和个人的有机统一;纲要也明确提出, 高职教育要积极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证书相统一的“双证书”制度, 将职业课程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因为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培养定位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针对职业岗位需求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缩短岗位适应期, 需要将生产过程和教学过程相衔接;为培养特定职业规格的人才, 需要通过职业标准进行衡量;为了满足学生的长远发展, 还必须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发展能力。为实现上述目的, 需要建立“五个对接”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图1) 根据高职教育培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目标的总体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 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 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根据会计专业特点, 建立基于“五个对接”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 发挥高职教育推动学生发展、企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的“助力器”的作用。

三、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构建

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 除了决定人才培养规格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还应该包括相应的质量标准的评价机制和监督保障机制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动态监控调整。 (图2)

(一) “五个对接”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1、与职业岗位对接的专业标准。高职会计专业标准的设置要在对行业现状进行充分调研基础上, 密切结合行业需求, 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随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及国家对小微企业的大力扶持, 未来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将蓬勃发展, 成为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主力军。而高职院校会计人才的培养定位就是胜任中小型企业的会计、出纳、审计等职业岗位, 因此专业标准的制定应与职业岗位需求对接, 在对职业岗位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制定专业标准。专业标准一般包括专业教学标准和专业教学管理标准。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主要是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体现出来的, 这就要求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充分关注专业标准和职业岗位的衔接。如为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技能而增设的实践课程及实践课时比例的提高。

2、与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标准。会计专业课程的开发要充分考虑会计职业需求, 把胜任会计职业岗位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从事课程开发的人员应有一半以上来自企业的资深会计专家, 为了实现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需要打破常规, 重设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设置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 强调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第二, 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三, 课程标准的制订必须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 不能好高骛远, 脱离实际。课程标准的内容包括: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方式、成绩评定等内容。课程标准要结合职业标准进行相应的调整、修订和完善。

3、与工作过程对接的能力标准。高职教育要以能力为本位, 突出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能力是在不断锻炼和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得到提升的。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实训课程、实习课程进行实战演练、仿真模拟以及在实习过程中进行技能操作, 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并通过反复重复练习, 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操作能力。要对本专业学生所涉及的专业能力进行系统分析, 对能力的培养标准进行明确界定。由于不同能力培养需要不同的培养方法,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和手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

4、与职业资格对接的学历标准。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机结合, 相互衔接, 推行“双证融通”教育是目前高职教育的一贯做法, 也将会持续推行。它有利于高职院校以职业资格导向培养人才, 既大大缩短了学生获取职业资格的时间, 又有利于学生直接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 增加就业机会。将职业资格考证课程融入所学课程, 还能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针对学生的文化素质现状, 可以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证课程、初级、中级会计职称考证课程融入所学课程。

5、与终身学习对接的文化标准。知识经济在给人类带来工作机遇的同时, 与此对应的是劳动岗位的频繁流动和职业变换频繁的挑战。因此, 要跟上时代发展, 不被时代淘汰, 学习终身化成为必然趋势。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当前职业教育乃至整个现代教育的重要责任。既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又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获取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掌握、研究和创造知识的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学会”, 而且还要让学生“会学”。既“授之以鱼”, 又“授之以渔”。这就要求对职业教育的内容有所调整, 在关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 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职业技能, 如创业能力、社会公关交际能力、管理能力等。

(二) 监督机制。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应该成立教学实施机构和管理监督机构, 对人才培养实施过程进行动态监督检查和管理。教学实施机构由各院系组成, 负责本部门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参与制订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指导具体实施, 对实施情况的检查、监控、反馈等。管理监督机构由学校领导和企业专家组成, 负责制定人才培养质量监督标准, 并对人才培养实施前和实施过程中的监控管理。人才培养实施前的监督管理主要是对各种教学准备工作的监督, 主要体现在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实施方案、教师配置方面的监督检查;人才实施过程中的监控管理主要体现在课程开设、教学安排情况、课程考核、教学实施以及教学效果情况。通过监督和检查, 发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 并针对影响因素制定相应标准和实施方案,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进行整改, 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的正常运行。

(三) 评价机制。建立由行业、企业、学校、社会机构和家长组成的开放的教学评价机构, 制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 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全面的评价, 使教学质量监控在时空上进一步延伸。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应该包括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对毕业生质量评价以及家长满意度评价四个方面。具体内容包括: (1) 要逐步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全面客观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2) 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 摒弃传统的单一的考试成绩评价方法, 突出过程考核的重要性。考核内容多样化, 包括学习成绩、课堂表现、实习成绩、考级考证、社会实践以及能力考核等; (3) 毕业生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体现。要制定全方面的毕业生质量评价标准, 对毕业生质量进行评价。主要内容包括:毕业生是否符合社会需求, 是否适销对路, 毕业生就业率是否达标, 毕业生收入情况如何, 用人单位评价如何, 毕业生社会地位如何; (4) 家长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如何, 是否达到预期效果。通过反馈的评价信息, 可以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制定, 使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更具有针对性、更完善, 以达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一个完整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 需要有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监督机制和全员参与的全方位的、开放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三者有机结合, 才能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左家哺, 张翔.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目标提升途径的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 2012.21.3.

[2]赵威, 陆建军.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研究探讨[J].职业技术, 2013.1.6.

质量标准体系 篇11

关键词:宣威火腿 产业状况 发展

中图分类号:TS25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2-0094-01

1 宣威火腿产业发展的现状

生产加工企业多、规模小,产量低。全市具有生产加工企业37家,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有23家,每年生产火腿不足一万吨;并且,这些企业所产出的产品品质不高、低端产品所占比例较大,导致低端产品充斥市场,就这些产品的口感而言,盐分偏高、口感并不好,缺少当地特色的传统风味;另一方面,原材料收购价格逐步走高,收购困难,生产加工附加值低,利润空间小。

2 存在问题

(1)产业第一车间——生猪生产不规范,原料质量没有保障。宣威火腿生产加工需要优质的新鲜猪腿,但是目前,猪种杂、饲养技术、饲养方式不规范,生猪的生长周期越来越短等问题比较突出,使得原腿质量的差别增大,在市场上根本无法购买到过去农户年猪那种品质的猪后腿作为原料来腌制宣威火腿,造成了‘好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状,各企业难以生产出优质的宣威火腿。

(2)行业管理力度不够,保名牌的举措不力。该产业当前缺乏按质论价的机制,加之少数企业短期行为严重,只重视眼前利益,不考虑长久发展,粗制滥造、无序竞争、以次充好等行为突出,这些严重扰乱了各个企业互相之间良性竞争发展的行业秩序,使一些企业不愿意走或难以实现以质取胜的道路。 使得名牌产品难以成名。

(3)缺乏严格有效的质量等级标准和质量保障体系指导企业健康发展。

检验方法是靠肉眼观察和鼻子闻(三签清香),理化指标为盐分,水分,过氧化值,三甲胺氮,亚硝酸盐和瘦肉比指标,除瘦肉比按等级区分外,其它指标含盐分在内均没有等级区分,什么样子的火腿算是宣威火腿,现行标准的定义是:“用在地理标志产品范围内饲养的含有乌金猪血统的鲜猪后腿,并在地理标志范围内按传统工艺加工制成的具有三签清香,肉色嫣红,香气浓郁的制品及其初加工产品。”该定义缺少科学的特征性指标,难以让人区分什么是真正的宣威火腿,好的宣威火腿应该是什么样子,它的蛋白质含量到底应该有多少、瘦肉中的脂肪含量到底应该是多高,不同等级的火腿盐分要求应如何区分等基础性指标到目前为止仍然是空白,对于指导企业生产加工优质宣威火腿,起不到丝毫作用,各种规定已经严重不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质量好的和质量差的火腿,按目前的标准规定检验,均有可能属于合格品,企业至今缺乏严格有效的“质量等级标准”来指导生产加工和分类,因此产品不能按质论价,取得应有的经济效益,只能低端竞争,导致低端产品充斥市场;检验部门不能依据科学的质量等级标准来判定火腿的质量等级;监管部门不能有效依据质量等级标准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更好地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无据可查,真假难辨,不能购买到满意的商品。所以产业发展急需严格有效的科学的质量等级标准,来规范市场竞争,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

(4)宣传力度不到位。宣威火腿属于传统发酵腌制的肉制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没有使用任何添加剂,产品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亚硝酸盐含量在目前国内同类产品中最低,这些无毒无害的特点没有得到很好的宣传利用和推广,影响了产品的销售。

(5)技术攻关力度不够。宣威火腿由于是全民性产业,一直以来采用真空包装的办法来保存和运输,但是真空包装并不利于长期保存,这一问题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得到解决,导致产品销售地域、销售时间受到了巨大的限制,抑制了该产业的长久发展。

3 推动宣威火腿产业发展的思考

3.1 建立健全宣威火腿质量等级标准保障体系

(1)建立宣威火腿原腿质量等级标准及质量追溯体系确保优质原料供应:探寻饲养优质原料猪的方法标准和检验标准,走公司加农户的路子,确保优质原料的供应,以及确保收购的原料符合质量品质标准,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电子科技 二微码技术,建立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让消费者知道产品来源、质量等级状况,从根本上提高宣威火腿的品质,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得到大众消费者的认可,实现产业的健康发展。

(2)开展技术攻关,建立宣威火腿特有的质量等级标准。只有走正规的产业数据化道路,才可以对该产业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比如火腿里瘦肉中的脂肪含量,是衡量火腿口感和滋味的的重要性指标,生猪的生长周期长短,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品质,生长周期不一样的生猪所产出的猪肉,瘦肉中的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绝对不一样,相关部门或企业自身可以利用此特点,开展卓有成效的检验研究。

3.2 强化质量意识,杜绝短期行为

质量是企业的发展之本,生存之道。要让所有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一种以质量求生存的质量意识。具体措施如:(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广大企业形成共识,只有质量好,销售才会好,只有产品质量过硬,才有好的利润空间;(2)强化检验监督,坚决杜绝各种伪劣产品;(3)扶优扶强,帮助企业走优质发展之路;(4)加强行业管理, 实行按质定价,按质销售,让好产品具有好的回报。

3.3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宣威火腿具有诸多自身的优点。例如,它是经过发酵腌制而成的传统工艺肉制品,不含任何添加剂,亚硝酸盐含量在相同产品中含量最低。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宣威火腿的这一特点没有得到很好的宣传利用,致使一些消费者误认为加有亚硝酸盐、颜色鲜红的火腿才是好产品。

3.4 加大假冒偽劣产品的打击力度,维护宣威火腿的品牌形象。

对不符合宣威火腿质量标准的产品从重从严处理,坚决杜绝各种扰乱市场行为的情况发生。

3.5 扶优扶强为企业排忧解难

各个企业的快速发展壮大离不开有关部门的扶持,具体实施办法有:(1)帮助企业建立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产品合格率;(2)完善企业化验室,建立原材料和产品检验方法标准,把好原材料入口和产品出口关;(3)加大技术攻关力度解决企业面临的包装储存问题、检验难点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为企业保驾护航。

质量标准体系 篇12

关键词: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体系构建

地表水环境的质量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条件有着极大的关系, 水环境的质量标准是国家制定污染物的排放标准的依据, 也为评估污染行为是否造成水体污染以及是否应承担法律责任的重要根据。国家环境保护部门根据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 制定相关的水环境质量标准, 各地方政府制定本地的补充标准, 并上报至国家环境保护部门, 全国各地形成系统的整体。

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体系的具体内涵

水环境标准项目可分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以及补充项目。环境质量标准的基本项目普遍适用于江河湖泊、运河水库、水运渠道等地表水域。水源地特定项目以及补充项目则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二级保护区, 特定项目需由县级以上政府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照所辖区域地表水的水质特点以及环境管理需求来进行选择, 如三卤甲烷前体物等特殊物质, 而补充项目及选择的特定项目可用来作为质量基本项目的补充指标。其中的基本项目部分主要是健康项目同生活环境项目。

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体系构建策略

水环境质量标准体系要吸取在这方面具有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国家的方法, 通过结合本国实际情况, 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符合本国水环境治理的标准体系。系统性的标准项目是由不同的监控要求、监测频次以及控制力度与手段所构成, 从预防地表水污染到控制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污染物监测项目。具体体系构建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要明确体系构建的基本项目

(1) 健康项目:健康项目是受到国家严格地控制并且通过法律法规来监测的项目, 健康项目监测次数多, 要随时保证各项数据达标并不能发生超标情况。 (2) 生活环境项目:生活环境项目指的是同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生存和生态环境检测项目。健康项目标准值在环境媒介中基本保持不变, 而生活环境项目标准值的设定与健康项目不同。 (3) 必要监视项目:该项目不是法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 然而项目中包含的必测污染物需要进行科学地监测与控制, 同时也纳入了国家的环境监测控制体系。监测的频率和次数相对于质量标准体系来说较少, 但可以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污染物的危险程度和污染程度来酌情增加监测频率。 (4) 需要调查项目:从预防的角度出发, 对易引发地表水环境污染的化学物质进行监测调查。

2.2 标准体系的构建要遵循相关原则

(1) 根据在地表水环境监测中不同水域检出的超出标准检出率的污染物设置不同的标准限制。例如根据公共用水的不同水域进行划分, 如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居民用水等, 或者江河、湖泊等自然水体, 不同功能的水域设置不同的标准值。该项目属于国家质量标准体系监管范围, 可以通过制定达标的期限等手段来逐步地治理与防范地表水污染物。

(2) 确定地表水所含化学物的限值。经过国内、外以及国际组织确定的可以通过水循环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或者从水生生物保护角度出发, 经由法律法规来明确规定的污染物质, 在国内检出的或者制造、输出及使用的具有风险性的化学物质, 并确定其限值。例如健康项目的环境质量标准包括各项重金属、化合物等项目及其标准值, 其中总氰、烷基汞、PCB物质等不能被检出, 镉、铅、砷、氯化物等均保持在0.1mg/L以下。而在国内未经过专业、系统地调查分析, 然而根据专家意见以及科学研究证明的对地表水环境中的水生生物有影响的化学物质。对这些物质的监测手段要以长期大量实践经验为基础, 并分区域予以监控。

2.3 标准体系的构建要注重综合研究

地表水环境的质量标准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污染状况的改变、科学技术的进步、污染治理理念与方法的积累和扩展不断的变迁。体系构建要紧随时代变化, 综合各方面进行研究。

(1) 国家法律:工业高速的发展往往导致地表水污染情况加重, 促使国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制定措施来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制定完善的环境标准体系来对生态环境进行监测与控制, 评估污染状况与治理效果。

(2) 科学研究:通过科学研究, 利用先进技术进行调查分析, 对各种污染物质进行合理划分, 以监控预防为主。通过横向研究, 根据污染物质在水体环境中的检出情况、世界环境保护组织研究项目的数据、生物科学及医药科学的研究成果, 将一些具有较大毒性并对人类的生存生活和健康带来较大威胁的化学物质列为优先控制项目进行严格监控, 防患于未然。

(3) 实际情况:综合各门学科以及不同区域水环境的实际情况制定饮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活用水等的标准限制, 规范水环境质量标准。

2.4 严格规范水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建立

(1) 规范体系构建过程建设与研究环境标准体系要根据实际的国情特点, 参考WHO的具体要求, 结合实际各国各地的法律法规建设与科技研究成果, 通过不断地调查、分析、研究、试验, 才能建设完善有效的适应本国国情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体系。 (2) 标准制定权力集中: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权要交由国家环境保护部门, 由各地政府制定补充标准, 但要以国家标准为前提, 若地方标准国家标准矛盾冲突, 应予以废止。

3 结语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同经济发展、时代进步、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化息息相关,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推进, 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与推广应用有着重大的意义。通过建立和完善环境标准体系, 吸收先进的经验方法, 结合本国实际, 大量开展科学研究与调查, 才能构建具有本国特色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陈世雄.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3 (05) .

上一篇:动态分段技术下一篇:电视新闻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