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质量标准

2024-10-12

高职教育质量标准(通用12篇)

高职教育质量标准 篇1

从世界范围看, 以质量标准为导向的改革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标。由于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 举办高职教育的学校类型多样, 因此要重新考虑和审视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中主要的新增部分, 即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水准。

一、关于高职教育质量的主要观点

有学者指出,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必须要体现针对性。针对性指衡量高等教育的尺度, 应当是介于社会的期望与学校行为之间的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服务于社会的长期目标和需求, 包括尊重文化和保护环境, 既提供普通的广泛教育, 又要实施以职业为目的的职业教育, 培养能够在变革中的各种状况下生存的能力[1] 。

有学者指出, 对社会需求、市场需求、用人单位需求、第一线岗位需求、学生需求的适应能力, 是衡量高职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志 (任君庆, 等, 2003 ) 。又有学者指出, 职业教育实践中的能力质量观在发展过程中, 又有任务本位能力观、整体主义能力观和整合能力观的区别。整合能力观是对前两种能力观的折中, 认为能力是个体的一般素质及其在职业任务中的操作表现二者之间的整合, 并把能力理解为有不同的层次或水平的差异[2] 。高职教育是以满足市场需求, 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为其评价标准的高等教育, 它最典型的特征是对市场的适应性和对功利性目标的追求 (刘恩允, 2003) 。

二、高职教育质量标准内涵的研究

有学者认为国外更多地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看做一个实践性内容, 而国内的文献资料主要集中在大众化阶段的质量标准方面, 讨论质量标准价值取向问题, 偏重于认识层面[3] 。高职教育的质量就是指高职教育的固有特性满足其顾客 (用人单位) 要求的程度。这种要求主要体现在高职教育的产品 (高职学校毕业生及其课程与专业) 满足用人单位的程度上, 就其核心内容而言, 高职教育的质量, 是毕业生的质量满足社会及受教育者需求的程度, 它可以用一组参数或指标体系来加以表征。高职教育质量的概念中包含了本质和评价两部分。

有学者认为高职教育人才质量标准的确定为高职教育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基础。标准是设计合适课程的指南, 课程是标准的具体化, 有什么样的人才质量标准, 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模式 (林立忠, 2007) 。人才质量标准的选取与确定是讨论人才质量问题的首要前提, 可以从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两个层面对高职教育的人才质量标准进行探讨[4] 。有学者认为影响高职教育质量标准嬗变的关键性因素有:传统学科体系的影响未能彻底消除, 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措施流于表面, 办学条件不能适应改革与发展的要求[5] 。

有学者认为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差异关键不在于层次的高低, 而在于实践性、技术性或应用性的要求显著不同, 因此要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来带动高职教育质量标准的嬗变。就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水平而言, “前厂后校”和“前校后厂”模式是能够迅速见效、迅速实现质量标准嬗变的有效举措。高职教育质量标准是衡量高职教育优劣程度的准则, 衡量高职教育质量应坚持: 规格标准、特色标准、动态标准 (莫以祯, 2004) 。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即使是国际公认的可比较的质量标准, 也不会是最高标准, 而只是基本标准或阶段性标准, 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必须具有不断调整目标和质量标准, 追求卓越的理念。

有学者认为要引入“基准”概念, 仔细研究其他学校和组织如何达到质量标准, 从而知道哪些因素对自己学校的成功最为关键。除了有助于了解如何衡量质量, 基准的信息还有助于衡量绩效的标准。只有保证最好的学校具有同样高的标准, 而且有可能的话超过它们, 基准才有助于我们达到竞争标准[6] 。高职教育质量标准制定的知识论基础是技术知识论, 高职教育是另一类型的教育, 是关于技术理论与方法的教育, 故其质量标准制定的理论基础与依据均有其特殊性。在制定高职教育的质量标准时, 应明确其核心质量标准是什么, 然后再确定其一般的质量标准。

三、高职教育质量标准制定方法和过程的研究

1.制定方法

有学者认为不同的职业能力标准开发方法, 会导致不同的质量标准制定方法。要鉴别毕业生今后职业环境所要求掌握的职业能力, 并形成职业能力标准, 在不同的能力观的指导下, 能力标准开发的方法不同。质量标准制定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即任务分析法和功能分析法。任务分析法是指找出和论证特定岗位工作人员所执行的任务, 对职业的工作任务、职责范围、知识技能要求、工具设备材料与条件、环境等几方面的分析和要求, 其主要目的是确定工作的性质、内容以及承担该项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从而根据职业岗位要求设计、确定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规格。任务分析法主要分五步进行:查阅有关文献, 设计职业调查表, 选择样本进行抽样调查, 管理职业调查表, 分析所收集的信息[7] 。功能分析法则以产出或结果为主, 从就业环境对工作角色期望的角度, 把职业能力的非技术方面和不可预测方面都概括了进去, 从而使能力标准真正体现特定情景中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功能分析法是从最顶层的大目标出发, 逐层确立中目标、小目标, 然后根据达到目标所需的知识、技能以及相关能力的要求, 确立标准的范围、内容和程度。

有学者认为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强调“过程控制”和“质量改进”, 应借鉴ISO9000 , 构建高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正确认识高职院校的产品、顾客, 教育服务过程的认定, 质量管理的文件化, 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8] 。

2.高职教育质量标准制定过程的研究

有学者认为政府必须加紧制定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和认证制度。制定质量标准和认证制度必须以政府为主体, 维护国家教育质量标准的严肃性, 引导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向国家、国际标准看齐。

有学者认为高职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通常需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培养目标的确定;职业、工作和能力分析;标准方案设计与描述;对设计的分析与评估。其中每个阶段包含若干小的步骤或环节, 这些阶段、步骤或环节又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和相互反馈的。在标准方案的设计与描述中存在着分析与评估, 而分析与评估又会反馈到目标的修订和确定, 目标的修订又会重新引起标准方案的变动, 对高职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分阶段进行阐述是对其实际过程的一种简化, 目的是便于对每一具体阶段作更详细的分析。

四、高职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构成的研究

谈松华教授认为职业教育的能力包括基础能力、核心能力、职业 (岗位) 能力和终身能力。其中基础能力包含读写能力、计算能力、公民资格、社会技能、学会学习的能力、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能力是指以上能力基础上的个人能力、集体能力、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职业能力包含普通职业能力和特定职业能力 (谈松华, 2004) 。

高职人才的职业能力主要由专业核心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社会化能力组成, 既强调岗位能力的培养又要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社会化能力的培养可以保证高职人才与社会更和谐地相处[9] 。

不同的能力组合要求不同的课程组合, 不同的课程组合会产生不同的能力课程模式。职业能力中的专门职业能力由专门职业课程提供, 工作实践经验能力由职业实践课程提供。这两种课程在性质上属于专业性课程, 旨在为学生就业提供专业准备或适应解决某些应用问题和实际问题的需要。高职教育质量标准的逻辑体系包括职业能力及相关知识、普适性能力及相关知识、学术能力及相关知识。职业能力及相关知识是体现高职教育质量的核心标准, 普适性能力及相关知识与学术能力及相关知识则是衡量其质量的一般标准。高职教育人才质量标准的确定为高职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基础, 标准是设计合适课程的指南, 课程是标准的具体化。

高职教育质量标准逻辑体系的基本框架是对相关能力及其知识要求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序列问题, 它规定的是高职学生在毕业时应该具有的能力结构体系及其相应的课程框架, 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的高职教育计划通常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内容。

五、高职教育质量的评价与保障

有学者认为, 在以市场标准取向的前提下, 高职教育质量的鉴定应实现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的互动统一。内部评价是由高职院校自己为主导进行的评价, 学校根据自己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来评价质量目标的适合度。外部评价是指政府、社会评估机构和用人单位等对学校的评价行为。高职院校要重视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的跟踪和反馈制度。根据用人单位的意见, 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 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有学者认为应以弹性的质量标准来评判, 以学生的纵向、横向的复合式发展程度即再生能量的大小来评判高等教育的质量。高职教育的质量标准应从高等性、统一性和职业应用性三个方面进行衡量。前两个特征可由国家教育主管机关做出统一规定, 这有利于保证各类高等教育的学生所应具有的起码质量标准[10] 。要在市场标准取向的前提下, 实现高职教育质量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的互动统一。高职教育同社会需要、市场需求的结合程度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生命力, 它的教育质量要接受社会的评价, 特别是用人单位的评价。

六、高职教育质量标准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现有的研究对不同高等教育类型的质量差异关注不够, 没有从高职教育自身的视角去研究高职教育自身的质量与标准问题。相关的研究特别重视为实践服务, 导致有关高职教育质量及其管理研究的活动功利化取向十分明显。没有深入研究大众化阶段的高职教育需要什么样的质量标准。已有高职教育质量观和质量标准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借鉴普通高等教育的成果和理论研究的视角, 没有从高职教育自身的视角, 即技术论和人才结构理论等视角去研究质量问题。

高职教育质量标准的评价导向是职业性导向, 而非学术性导向, 不能用学术标准来衡量教育计划内容以职业目的为主的高职教育。对高职教育的质量评价, 主要应从其职业性的针对性角度去判断。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规格, 主要体现在高职教育所培养人才所需具备的能力及其结构体系上, 因为高职教育与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的能力, 高职教育的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及质量评价标准都以使学生获得能力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的质量标准应是与时俱进、动态发展的, 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培养模式都应随人才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确立高职教育的基本质量标准, 要加强中介评估机构的建设,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客观性。

要在对我国高职教育质量标准的教育价值取向问题进行批判的过程中, 从学理的角度揭示出问题的关键之所在。要收集大量相关数据, 根据关于教育质量标准评价的分类给出高职教育量标和质标评价的具体参数和权重值, 进行数学建模, 用以检验完善质量标准。高职教育质量标准不但要反映教育部门的要求和利益, 更要反映实际生产部门和劳动者的要求与利益。高职教育质量标准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而随时做出相应的变动。高职教育的质量标准要从结构上突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框架和特征, 而从职业体系的要求去构建。

参考文献

[1]房剑森.21世纪高等教育质量的概念与标准[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2000, (1) .

[2]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1:301.

[3]钱军平, 安心.试论再生性:高等教育的再生性质量观[J].江苏高教, 2006, (5) .

[4]余斌.试论高职教育人才质量标准[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6) .

[5]华英.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嬗变[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9, (3) .

[6]唐多毅.提高教育质量过程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 2004.5.

[7]姚小英.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J].江西教育, 2009, (33) .

[8]王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2) .

[9]钱琨.确立科学的高职教育质量标准[J].文教资料, 2008, (27) .

[10]柳遂文.把握高职教育质量标准, 切实提高高职教育质量[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3) .

高职教育质量标准 篇2

第一条

为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进一步推进安全宣传教育建设,提升干部职工安全素质和能力,营造安全生产良好氛围,确保实现安全生产奋斗目标,根据集团公司《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制度》和《安全宣传教育管理办法》规定,特制定本标准和办法。

第二条

本标准和办法采用百分制考核。检查评定内容为:党员安全责任区”、“党员身边无事故”活动15分;安全宣传思想教育20分;群众安全教育、群监网活动15分;女工、家属协管安全活动15分;青年安全教育活动15分;安全培训教育20分。(具体见附表)

第四条

本标准和办法采用动态抽查、月度互检、季度考核等形式,每季进行打分考核、排名排队、总结讲评和奖励兑现。奖励综合得分前三名和单项得分第一名。同时,综合得分除专项排名考核外,按比例折算后纳入到集团公司安全质量标准化检查考核总分之中。

第五条

本标准和办法解释权为集团公司安全质量标准化和安全宣传教育管理领导组。

“党员安全责任区”“ 党员身边无事故” 15

1.每年制定活动方案和活动措施,每季制定活动计划,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无年度、季度方案、计划和措施,扣0.5分

2.支部依据考核办法对党员按月进行考核。

3.建立党员安全责任区汇报卡,在发现或处理安全隐患、提出合理化建议时,应及时填卡向支部汇报.党员填卡数每人每月不少于3份,安全隐患未得到及时处理,每有1条,扣0.5分;合理化建议未得到及时采纳,每有1条,扣0.5分;填卡数量每少1条,扣0.5分

4..党员认真履行职责,发挥示范作用、帮助作用、教育作用,安全作业,遵章守纪,以先进行为带动广大职工

查阅资料,了解情况。党员发生严重“三违”,每有一人次扣0.5分;责任区职工违章或发生事故,支委成员未进行帮教扣0.5分;党员作用发挥不到位,扣1分

5.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建党员安全示范责任区,争当党员安全责任区示范个人”活动,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选树表彰示范集体和先进个人

查阅资料,了解情况。未开展有特色的、有针对性的活动,扣0.5分;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扣0.5分;未选树典型,扣0.5分

安全宣传教育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评分办法

序号 项目 标准分 检查标准 检查方法及评分办法 二 安全宣传思想

1.健全完善安全宣传教育领导组,设立队兼职安全宣传员,加强组织管理,明确部门职责,完善管理办法,落实专项资金。制定安全宣传教育年度工作计划、季度工作重点和月度工作安排,并认真按照计划安排抓好各项工作和活动的有效落实。及时完成集团安排的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任务。第一季度重点查看年度计划,并查看季度目标、月度安排及落实情况的原始资料;以后每季度重点查看季度目标、月度安排及活动开展的原始资料: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清扣0.5分,未落实专项资金扣0.5分,计划活动有一项未完成扣0.5分;未完成有关任务有一项扣0.5分

2.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信息、网站等现有媒体,围绕安全生产阶段性主题开展安全宣传。每月在晋兴公司其以上报纸发表安全稿件不少于两篇,发表安全稿件少1篇扣0.5分

3.井下、井上工作现场的安全标志警示标牌要突出宣传安全文化理念、安全操作规程等内容,做到醒目清晰;安全牌版等要突出宣传安全生产目标任务、安全文件会议精神和安全知识等内容,做到时效性针对性强;安全文化长廊要突出人文关怀和温馨提示,做到图文并茂、知识丰富、感染力强。应当有但没有安全标志警示牌、安全标语、安全牌版等安全宣传教育内容的扣0.5分,破损未及时更换扣0.5分,内容重点不明、过时陈旧扣0.5分。

4.从实际出发,结合季度工作目标,逐月开展系列活动,做到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寓教于乐、实际效果明显动态应邀派人参加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不定期抽查了解活动开展情况;抽查相关活动原始资料:季度无活动主题扣1分,月度未开展相关活动扣0.5分,活动流于形式、无实质性内容,效果一般扣0.5分,活动原始资料不完整扣0.5分

5.有一套符合实际、落到实处、真正有效的对队的检查考核标准和奖罚办法。走形式扣1分;奖罚兑现未拉开差距扣1分

6队每季组织一次职工代表安全生产座谈会,听取职工意见建议,汇总分析问题,通报整改落实情况。抽查会议原始资料,重点了解掌握意见建议的分析、通报、改进落实等情况:未进行汇总分析,未及时通报改进落实情况,对照此项内容检查评分标准加倍扣分

7.队组每日认真组织开好班前会,每月组织一次“安全活动日”活动,排查职工情绪动态、思想隐患,开展学习讨论,针对性地做好安全思想教育

抽查班前会原始记录。现场询问了解班前排查和教育情况等;抽查“安全活动日”活动开展情况:队组每日班前会,安全思想排查不认真、走形式,没有开展针对性安全思想教育;未按要求组织开展“安全活动日”活动,对照此项内容检查评分标准加倍扣分。

8.认真召开每月一次的矿安全宣传教育讲评会,总结工作,分析问题,明确责任,整改落实。同时,要做好本单位及各部门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典型选树和好做法好经验总结推广工作。应邀派人参加会议;抽查会议原始资料,重点查看问题整改措施及具体落实情况等:未召开讲评会扣1分,对问题无针对性措施办法、责任不明扣0.5分,没有落实扣1分;未组织开展典型选树推广工作扣1分;典型选树工作无计划、落实不到位扣0.5分

9、安全宣传教育不到位,发生安全事故。以安监部门通报为准。视实际情况扣1—3分。

三 “安康杯”竞赛及群众安全管理 15

1.按照“安康杯”竞赛细则项目每月检查考核,要求逐级建立“安康杯”竞赛组织机构,制定实施细则,每月或每季召开讲评会奖优罚劣。查看资料。抽查基层区队资料、讲评会材料及奖罚明细:未逐级建立组织机构并制定实施细则扣0.5分,每月没有对基层进行考核扣0.5分,未召开讲评会扣0.5分,考核没有奖罚扣0.5分

2.组织开展有主题、有特色的群众性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加大对职业安全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力度,积极参加集团组织的各项活动,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各项任务

查看资料。有图片、音像资料:每季开展一次群众性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有安排、有组织、有总结,否则1分。未认真完成矿安排的工作任务扣0.5分

3.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召开群监专题会议。对网员汇报的隐患要认真收集整理,分类分级建档。对C级以上事故隐患要及时下发隐患整改通知单,专人负责跟踪落实,重大事故隐患按程序及时汇报。定期不召开群监例会扣0.5分,分站运作有一项不合格扣0.5分;重大隐患未及时上报扣1分。

4.加强群监网员,特别是煤矿安全群众监督员的培训、管理、考核工作,每年组织脱产培训两次,使之达到中级安全知识培训达标等级;网员上岗要有明确的标识;其监督重点要放在制止队干部及“三员两长”的违章行为等方面;注重培养选树先进典型,推广先进经验

现场抽考,查看培训、建档、考核原始记录:抽考特聘群监员有1人未达到中级达标等级扣0.1分,发生一次违章现象扣0.5分。每季无典型扣0.5分

5.深入开展安全合格班组竞赛活动,加大对班前会的督查力度

抽查基层区队班组资料: 班组竞赛有方案、有检查、有评比、有表彰,否则扣0.5分,每季安全合格班组未达到80%扣0.5分,对班前会未进行督查扣0.5分

6.针对劳动安全卫生重点难点问题组织职工代表不定期进行巡视检查和监督质询。巡视检查活动每年不少于四次,要注重效果,严格程序,解决实际问题

查看巡视文件及隐患整改“三定”表等资料:

未进行巡视检查扣1分,巡视检查针对性不强扣0.5分,问题整改率达不到90%以上扣0.5分;

7.安全效果明显

以集团公司通报为准:由于群监工作不到位发生事故,视情节轻重扣1~2分

四 女工家属协管安全工作 15 1制定下发《协管安全工作实施细则》,建立健全协管安全组织机构,完善协管安全工作制度、考核奖励制度;制定年度工作计划

未制定实施细则扣0.2分,未建立工作制度及考核奖励制度扣0.2分;未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扣0.2分

2、加强对协管员的管理,每月对协管员工作进行考核;每半年对协管员进行一次培训

未按月对协管员进行考核扣0.5分;协管员培训少一次扣0.5分,培训时间短、质量不高扣0.5分

3、积极开展“安全五好家庭”和争当“好矿嫂”竞赛活动,活动效果明显。制定竞赛方案和考核办法,半年检查一次,年度总结表彰

无竞赛方案和考核办法扣0.4分,检查每少一次扣0.2分,无年度总结表彰扣0.4分

4、建立井下职工人数及分布情况台帐,做到底子清,情况明;每年与井下重点工种职工签订《安全联保合同》,签订率达80%,年底兑现

无台帐扣1分;未签订合同扣1分,签订率每减少10%扣0.2分;合同不兑现扣1分

5、围绕安全工作重点,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开展具有特色的安全宣传教育和井口“送温暖、嘱安全”活动

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每季一次,无活动方案扣0.2分,活动记录不完整扣0.2分;井口“送温暖、嘱安全”活动,每月至少16次,每少一次扣0.1分。活动有创新酌情加分员和不放心人员的帮教和走访谈心工作,协管员每月家访不少于3次

无记录扣0.2分,无帮教措施扣0.1分,协管员家访每少一次扣0.1分

7、建立女工家属井口服务站,制度健全,环境整洁,服务周到

未建立井口服务站扣1分,制度不健全扣0.2分,硬件设施不完备扣0.2分,卫生状况差扣0.2分

8、协管安全活动经费每月至少1500元,协管员津贴每月不少于150元。津贴按月考核结果兑现

协管安全活动经费不落实扣1分,协管员津贴不按考核结果兑现扣0.2分 安全宣传教育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评分办法

序号 项目 标准分 检查标准 检查方法及评分办法

五 青工安全工作 15 l.青年安全工作组织健全、制度健全,全年有计划,季度有重点。工作安排合理,讲创新,求实效

看组织机构是否调整、工作制度是否健全、工作设计是否合理、看会议记录是否切实:

组织机构调整不及时、工作制度不健全扣0.2分;工作设计不合理,会议记录不切实扣0.2分

2.按照“结合实际、贴近一线”的原则,青安协分会每季至少开展一次安全宣传教育活动。青监岗参与安全素质工程建设,每季开展一次青监岗员安全培训活动,尤其要加强对新上岗青工应知应会安全知识的培训。在安全知识检查抽考中,青工合格率达到60%以上,青监岗员合格率达到100%,针对安全素质较低的职工开展“青监岗员助学”活动

从动态参加宣教活动、报送的信息、快讯、原始资料(含图片资料)、青监岗员及其他职工群众中了解情况:

无活动安排扣0.5分;无宣教活动扣1分;资料或图片不完整扣0.2分;无青监岗员培训,无青监岗员助学活动扣0.2分;青监岗员在安全知识抽考中有1人不合格扣0.1分

3.按照“讲求质量、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青监岗员监督检查、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创建活动。查岗程序科学,汇报及时,隐患排查及时,处理反馈及时。青监岗员能做到“自身无违章、身边无违章”。青安协分会对青监岗、青监岗对青监岗员逐月考核。按考核结果兑现青监岗员津贴,津贴发放与考核挂钩,奖罚分明,能起到激励作用

看查岗机制是否科学合理、查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创建活动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查看上岗记录、津贴兑现凭据等各种记录是否真实有效、查岗员是否违章、看津贴兑现是否合理;与青监岗员和青工核实工作:

查岗机制不科学、不合理扣0.2分;未按规范要求开展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创建活动扣0.2分;各种记录空洞不实扣0.5分;岗员上岗率低,各青监岗隐患报告每月少于两条扣0.5分;隐患排查未落实扣0.5分;有一名岗员违章扣0.5分;无津贴兑现凭据扣1分,兑现不合理扣0.5分;考核结果与津贴发放未挂钩扣0.5分,未按标准要求兑现青监岗员津贴待遇扣2分

4.按照“关注身心健康、提供切实帮助”的原则开展青工人性化安全帮助活动。青安协分会每月至少帮助3人次,青监总岗每月至少帮助1人次

查看青工安全帮助记录,与青监岗员和青工核实工作:

帮助工作缺1人次扣0.1分,帮助记录不实扣0.1分

5.青安协分会每月至少组织两次小分队查岗活动,其中有一次夜班查岗“零点行动”,检查现场安全情况和岗员上岗情况

查看小分队活动资料,与青监岗员和青工核实工作:

小分队查岗缺一次扣0.1分,缺一次“零点行动”扣0.1分;无隐患或“三违”查处情况扣0.2分;无安监处人员参加扣0.2分,记录不完整扣0.2分

6.矿井单位地面青工无轻伤以上事故,井下青工无重伤以上事故

查看资料,向安监部门了解情况:

发生青工重伤及重伤以上事故扣1分;发生青工死亡事故扣2分;青监岗员在岗时,发生重大责任事故扣1分

六 职工培训教育 20 按照《职工素质及行为规范检查考核办法》规定进行检查评分和分数折算

依据相关资料进行考核

高职教育质量标准 篇3

关键词:ISO9001标准 构建

ISO9001标准是ISO9000族标准所包括的一组质量管理体系核心标准之一,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成熟的质量框架。它可以帮助各类组织改进其整体绩效,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将ISO9001标准的先进管理理念和高职学院的本身特色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完整且规范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一项战略性的决策。

一、基于ISO9001标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

1.定义

ISO9001标准旨在鼓励组织通过过程的方法,基于风险的思维,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以及改进其有效性,稳定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和服务。服务通常是无形的,是在供方和顾客之间至少需要完成一项活动的结果。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是一个服务过程,是使学生通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服务过程在知识、能力及道德修养方面得到全面提高,是无形产品。

ISO9001标准将顾客定义为:接受产品的组织和个人。学生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服务直接接受者,理所应当是属于顾客的范畴。因为学生缴纳了费用,从学校得到了老师传授的知识、享受了学校提供的公共资源及全体教职工的服务。

当然,学生经济不独立,不能完全承担消费费用,家长和政府部门投入大量财力和物力。因此学校的顾客并不只是学生,还有家长和政府。同时还有接受学生就业的用人单位,也是高职院校教育产品的直接受惠者,属于间接顾客。因此要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服务的质量,满足顾客的要求,必须要了解顾客的需求。

2.关键原则

ISO9001标准中明确了7项质量管理原则,包括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力、员工契合、过程方法、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关系管理。这里主要介绍几个关键原则。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质量管理主要关注点是满足顾客要求并且努力超越顾客的期望,要求组织理解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有助于组织的持续改进。

(2)领导力。任何改革和决策必须要有领导的支持,它能够确保在组织层级间建立统一的宗旨及方向,能够确保全员参与,使组织将战略、方针、过程和资源保持一致,以实现组织目标。

(3)过程方法。质量管理体系是由相互关联的过程所组成,组织的活动被作为相互关联的功能通过过程系统来管理。这样会更有效地得到预期的结果,能够完善组织的体系和绩效。

(4)改进。持续改进对于组织保持当前的业绩水平,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并创造条件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基于ISO9001标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1.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组织管理机构的确定是分配职能和确定管理程序的基础,因此,精简高效的组织架构会带来高效顺畅的工作流程,是体系策划的第一步。

一是组织策划。在确定组织管理架构时,学校应尽量避免和减少部门职能的交叉,坚持精简高效的原则来确定组织管理机构。同时也要在ISO9001标准确定的过程方法的基础上设计学校的管理机构,不断改善并实现新旧组织管理的相互融合。组织机构确定以后,需要明确各岗位的职能、权限以及沟通的方式,这样能树立全员参与的意识,对实现质量目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是文件策划。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描述质量体系的一整套文件,是一个组织ISO9001贯标,体系建立并运行的重要基础,是质量体系审核和认证的主要依据。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通常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控制文件、其他质量文件。在策划文件的过程中笔者认为要遵守以下原则:繁简适宜、新旧融合、科学可行。因为体系文件编写应符合学校管理的实际需要,并不是文件越多越好,有些学校的文件过于繁琐,不仅不能提高组织的管理效能,而且造成执行的混乱和困惑。

同时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并不是对学校原有管理体系的全面颠覆,而是对原有管理体系进行必要的改进和完善,实现新旧体系的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满足ISO9001标准要求的新的管理体系。体系文件既要符合ISO9001标准要求又要符合学校的教育教学运行规律以及学校的文化,同时在实际运行中要可操作性强。

2.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ISO9001标准强调使用过程方法管理组织,将PDCA循环全面用于旨在利用机会优势和预防不期望结果的基于风险的思维,实现对过程和整个体系进行管理。在体系结构和文件结构策划好以后,学校需利用过程的方法结合自身实际开始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一是确定最高管理者及管理职责。学校需要按照标准要求,选择一位全面负责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的人作为管理者代表。

管理者代表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确保最高管理者能使本学院有能力稳定地提供顾客满意的产品,实现持续改进,增强顾客满意度。包括:了解顾客需求,分析内外部环境,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确保资源的获得。任何过程的完成都需要资源,其中包括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工作环境和信息等;确保校内职责、权限、沟通得到明确;进行管理评审,确保体系的有效运转和持续改进。

二是学校教育教学服务实现的控制。首先,主要控制过程实现。对于学校而言,提供优秀的教育教学服务,主要涉及教务处、招生处、学生处、各系部、就业指导处等重要部门的工作。每个工作过程都制定执行过程的程序,包括专业建设开发控制程序、教务管理过程控制程序、招生工作控制程序、学生工作控制程序、就业工作控制程序等。

其次,辅助控制过程实现。为了很好服务于师生,有很多部门是提供资源保障的,根据其工作过程可以制定以下执行过程的程序:教学服务基础设施管理控制程序、人力资源管理控制程序、沟通交流控制程序、文件化信息管理控制程序、外部提供产品和服务过程控制程序、后勤保障服务控制程序等。以上各控制程序可以有力地保障学校教育教学服务的实现。

三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如何进行测量、分析和改进。ISO9001标准对于测量、分析和改进做出相应的要求。学校应确定所需的监视和测量,对于来自监视和测量的适当数据和信息确定所需的分析和评价方法,确保有效的结果。学校要对不合格项进行改进,对教学过程进行时时监控,制定教学过程检测控制程序以及教学质量检测控制程序,确保教学质量达到预期效果。

同时学校还需要制定不合格输出控制程序、顾客满意度测评控制程序、教育教学服务改进控制程序,从家长、社会、用人单位等顾客方了解产品质量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找出可以改进产品质量的问题所在,进行优化改进。

总之,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能够引入ISO9001标准要求,是从发展的角度,准确地把握形势,做出的明智决策,能够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增加学校的竞争力和适应力,能有效地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新一代大学生,能更好地为高职教育和时代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魏群敏.构建基于ISO9001的高职院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研究[D].中南大学,2009(11).

高职教育质量标准 篇4

一、 建立ISO9000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意义

(一) 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管理与国际接轨。

导入“质量评价体系”, 经国际认证, 解决了加入WTO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在管理机制上与国际接轨问题。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 为高教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高教提供的服务将根据WTO规划逐步向成员国开放, 为高教行业搭建与国际交流、合作的平台, 以利于教育教学质量互认和比较, 促进中国高教真正实现“三个面向”, 使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国际化。

(二) 实现管理方式的突破。

“质量评价体系”强调的是教学质量是通过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来完成的, 因而所有教学活动均应形成相应的文字程序、规范和规定的记录样式, 从管理形式上的规范化入手, 并以检验为手段来加强过程的严格控制并对体系本身进行监控, 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以防教学过程中任一环节的不规范行为, 从而保证了质量。这种严格的过程管理克服了以往“规定多多、实际不做”、“因人而异”、“相互推诿”等缺陷, 使抓质量真正落到实处, 真正做到“办事有程序, 管理有依据, 评价有证据”。

(三) 增强了管理者与员工的质量意识。

通过不断宣传“质量评价体系”的内涵以及运作, 增强学校干部和教职员工的质量意识, 树立“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的观念, 培育了全体人员集体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 因而使学校在内外评审中, 均处于主动地位, 改变了以往教学质量被动受评审现象。自觉不断地进行自我评价以及短周期主动参与内外评审, 使出现的问题能解决在萌芽状态, 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持续改善和提高。

(四) 促进了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教学管理工作中革除原有的一些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暴露出来的弊端。真正按照质量体系要求, 做到事事有人管, 件件有着落, 无记录无行动, 使学校的管理工作更趋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和文件化。用内、外审形式, 按照质量体系的要求进行管理工作, 能够及时发现薄弱环节并立即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 有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社会需求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 对这一质量要求, 我们要进行再认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要突出质量的规定需要 (目标性) 和质量的潜在需要 (现实性和长远性) , 要分析高职教育的“过程”、“环境”、“教师”等因素, 特别是高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需要转变质量观念, 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因而, 高职教育质量应该是全面的、综合的, 决不能泛泛而论。所谓全面, 指的是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全体学生的全面提高, 即学生素质提高前提下的学校教育局面的优化, 因此, 要把办学特色突出、定位准确、人才培养规格适度、各教学环节链接流畅作为制定质量标准的出发点, 确保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 学生教育及其素质提升的体系方面。

一是思想道德培养状态的优化;二是交流过程中的行为、语言等品质锤炼环境的营造;三是集体主义 (团队协作) 精神培养的规划和实施的保障;四是学生个性发展环境的提供。这些都是素质质量的内涵, 非常重要。虽然并不在教学把握中, 但对教学所产生的影响极大, 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 所以, 要充分考虑, 周密谋划。

(二) 理论教学质量标准的相关方面。

一是培养目标标准, 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实验、实训、实习大纲等;二是课程建设标准, 包括重点建设课程和优质课程评估方案;精品课程评估方案等;三是考核评价标准, 包括试卷、毕业论文 (设计) 、课程设计等, 体现在考核的组织与管理、命题与试卷管理、成绩评定记载、考场规则等制度的完善;四是课堂教学质量标准, 包括教学质量评估方案、教学工作规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等;五是教材的选用和建设标准。特别是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 存在着混乱局面。如何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完全依赖师生问卷?专家访谈能否准确把握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我们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进行测定等都有待于我们去研究。

(三) 实践教学质量标准的相关方面。

一是基本实现标准, 包括实训室工作规程、实训室教学管理规定、实训教学评估办法、实验实训教师工作规范和岗位职责、实验实训设备管理办法和利用标准、开放实训管理办法、学生实验实训守则、实验实训教学记载等。二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训标准, 包括综合性实训、设计性实训实施办法等;三是生产实习标准, 包括生产 (顶岗) 实习管理办法、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教与学管理办法、校内外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等;四是毕业 (论文) 设计工作条例及其规范要求等。

这三个方面有机统一, 相互融合, 形成新的质量评价标准, 指导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高职教育教学不仅要用标准检验工作, 更重要的是要从标准更改、完善、变化中分析教育教学过程的演化和进步。

三、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运行状况应该说, 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最具说服力的是绩效指标。所谓绩效指标, 就是对评价活动内容基本方面质的规定, 明确评价活动要评什么。在这方面以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标准, 其学科教学质量主要考察学科的教学目的、教学计划、教材的编写、学生从中获得的技能、教学组织情况、教师授课水平、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学科成绩评价等多方面, 并根据实际情况给出优秀、满意或不满意的评价。在具体使用这些指标体系的过程中, 必须关注两方面内容:一是学校教学自评报告要实证性强、目的明确、内容广泛和具有自立性。具体而言, 就是具备两个基本要求:简单描述, 并在一定程度上分析和解释高校履行其教学标准、保证其教学质量时所采用的方法的效力;提出高校如何回应高等教育质量署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教学标准所提出的实践规则。二是加强校内教学评估。学校每年都要采取学生问卷方式了解学生对模块课程的意见, 并且定期要求教师提交足以证明自己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材料。应该说, 学校从自我评估中发现问题、改善提高, 通过评估活动促进了学生与教师、管理者与教师、学生与管理者的有效沟通。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其运行状况我国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主要涉及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在总体层面上, 认为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专业开发与建设、课程开发与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过程与管理四个一级指标。还有人认为,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主要包括教学素质评价、教学技能评价和教学效果评价三个部分;二是在课堂教学层面上, 在理论课评价指标体系中突出了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准则, 认为课堂教学质量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四方面进行评价;三是在实践教学层面上, 认为实践性教学质量应从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过程、实践教学管理与改革、实践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条件六方面进行评价。在对这些指标分析的基础上, 形成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在实施过程中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从不同角度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然后综合不同主体的评价结果, 给教学质量以科学、全面的评价。

教学质量评价主体分别由学生、教师、管理者、督导、行业专家构成, 其评价方法是依据评价标准对教学过程进行解剖和分析来进行。评价体系主要由下列几个方面构成:

(一) 学生评教制度。

通过学生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了解教学情况。其中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对教学计划落实情况的评价;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情况的评价等。

(二) 教师评教制度。

通过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了解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情况。其中包括教研活动的开展、对教学计划的修改、对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评价等。另外包含教师互评、教师自评、教师评学等方面内容。

(三) 领导评教制度。

领导推门听课, 深入学生, 深入教师, 了解教学情况, 通过填写“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 向教学质量保障部门反馈。有领导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 具有最高层次性和权威性。

(四) 教学督导制度。

由有经验、有威望、有业务水平的教师组成的督导室, 以教学管理制度为依据, 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监督管理, 通过评议、鉴定、指正、表彰等形式向教务处或校领导反馈教学意见, 并督促教务处实施整改和表彰。督导制度就是裁判制度。如果把教学理解成一种运动的话, 教务处是教练员, 教师是运动员, 督导室是裁判员。

(五) 师生评管制度。

由教师和学生对教学政策、法规、制度的拟定机构、执行机构、解释机构所出台的教学计划、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进行评价;对事故处理的水平、服务意识、整改措施、改善方法等进行评价。

(六) 行业专家和用人单位评价制度。

聘请企事业单位专家对教学全过程和所培养人才进行评价。

(七) 毕业生评价制度。

已走上岗位的毕业生对教学的评价, 他们主要从教学设施、教师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考试制度、学习氛围和学生成长环境、素质教育效果、学校管理及措施等方面进行评价。

摘要:教学工作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主体所在。建立和完善这一层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对于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以ISO9000系列标准的质量观为基础, 对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进行讨论, 并依据ISO9000质量标准, 对如何建立高职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ISO9000质量标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高德毅, 赵伟建等.论基于ISO质量标准的高等航海院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航海教育研究, 2002

[2].孙娇燕, 徐素繁等.建立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实践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1

[3].王敏.教育质量的内涵及衡量标准新探[J].东北师大学报, 2000

高职教育质量标准 篇5

【内容摘要】 监狱教育改造标准化管理是促进监狱公正执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的必然要求。扎实开展教育改造工作标准化建设,有利于推进教育改造工作的持续深化,有利于实现教育改造硬软件建设的同步推进,有利于提升监狱整体形象。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标准化建设的落实还有一定的差距,监狱要结合实际,与时俱进,采取措施切实加强工作规范化、管理信息化、队伍专业化、改造科学化、教育社会化,不断提高罪犯改造质量。

【关键词】 标准化 重要意义 问题与不足 对策与建议

推进教育改造工作标准化

不断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

教育改造工作标准化管理的实施,是监狱系统贯彻落实“首要标准”的具体体现,是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发展和创新,对实现“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的监狱工作目标有着重要意义。教育改造工作标准化的提出解决了教育改造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为做好新时期教育改造罪犯工作提供了保障。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要把教育改造工作标准化看作一种方法,一种能力,一种素质,一种作风,一种境界,进一步丰富管理的内涵,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健全制度、创新发展,才能使标准化建设更加完善和成熟,才能完成好“改造罪犯、实现罪犯再社会化,降低重新犯罪率”的历史使命。

一、教育改造工作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质量管理与标准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标准化是质量管理的依据和基础,产品质量的形成,必须用一系列标准来控制和指导设计、生产和使用的全过程。因此,标准化活动贯穿于质量管理的始终。

标准化是指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可见,标准化是一个活动过程,主要是指制定标准、宜传贯彻标准、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管理、根据标准实施情况修订标准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不断循环、不断提高、不断发展的运动过程。每一个循环完成后,标准化的水平和效益就会提高一步。

监狱教育改造工作标准化包括资源配臵标准化、队伍建设标准化、教育手段标准化、教育管理标准化等等。物质要素的有效配臵是基础、是保障,人文要素的有效配臵是核心、是关键。两种要素互为

条件,互相作用,构成了教育改造工作的统一体。各种要素的快速健康、有序配臵,将对监狱教育改造发挥强大推动作用,最终将为提高改造质量发挥巨大作用。总体目标是通过系统的标准化建设,使教育改造工作组织、机构、人员、场地、设施、时间、经费、资料保障到位,教育改造内容流程统一,外观规范,确保运行有序、考核科学。基本实现工作标准化、管理信息化、改造科学化、设施现代化、队伍专业化。

监狱教育改造工作标准化对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产生五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是“灯塔效用”,即它像一座灯塔一样,通过构建现代监狱教育改造管理制度,指明了教育改造工作所必须遵循的航线,使监狱民警按着共同的标准和方向去开展工作;二是“手电筒效应”,即它像手电筒一样,照亮了教育改造工作每一个环节的前行方向,使监狱民警和罪犯都知道必须按着共同的标准和方向往前走,目标清晰,方向明确。三是“显微镜效应”,通过程序文件和质量记录,从软件上完善和规范教育改造工作管理,保持其责任的可追溯性;四是“警钟效应”,提高民警的教育质量意识,转变教育观念,通过细致的量化指标可以形成监狱民警保证教育质量的自律机制;五是“放大镜效应”,通过标准化质量认定,可以保证社会对监狱教育改造质量的认可度,增强社会对监狱工作的认识与理解,促进监狱工作的社会化进程。

二、当前教育改造工作标准化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首要标准”思想理念有待加强。一是虽然明确了由主要

领导主抓教育改造、主要资源用于教育改造、主要时间用于教育改造、监狱一把手是教育改造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要求,但个别监狱在落实上不力,还需进一步加强思想统一认识。二是从罪犯思想教育、文化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到专项或主题教育的课堂化授课内容和科目非常繁多,很多涉及到专业化、专门性的教育,必须选拔责任心强、作风严谨、业务素质高、理论研究深的民警担任相应的教学任务,但从监狱民警整体情况来看,真正有授课能力的民警人数较少,师资力量整体偏弱和不足。三是“5+1+1”教育模式落实不到位。由于受劳动生产季节性因素、民警轮休轮值等的影响,“5+1+1”正规化课堂教育模式落实不到位,罪犯受教育的时间和质量得不到保障。

(二)教学内容和管理体制相对滞后。一是分类教育未有效开展。不能根据罪犯犯罪的类型不同、罪错程度差异等对罪犯开展分类教育,将罪犯的教育“一锅煮”,没有针对性。二是文化和技术教育未得到完全落实。罪犯思想、文化教育的教材相对落后。鉴于监狱本身与罪犯个体的特殊性,在文化教育科目设臵上,大多只开设语文、数学两项科目。由于缺乏信息和市场研判能力,监狱开展的职业技术培训项目与社会需求之间大多存在融合性差的问题,罪犯无法接受与社会同等水平的教育和培训,从而形成不是“我要学”,而是“让我学”的被动局面。

(三)财政保障机制不到位。在监狱经费过多地依赖监狱生产收入的经费保障体制下,监狱经费与监狱生产收入挂钩,缺陷的体制所派生出的繁重经济压力,使得监狱领导的主要时间和精力,使得监狱 的主要人力、物力和财力都投入到监狱生产经营当中,这样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监狱工作中心发生严重偏移,教育改造的核心作用弱化,改造目标严重偏离。在监管安全和追求经济效益的面前,在生存与发展的大事面前,一些单位出现教育时间被挤占、场地被占用、人员被抽走的现象①,导致教育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离教育改造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基础资料不规范不系统。

(四)奖惩机制建设有待探索与完善。一是虽然明确了对教育改造不合格的实行“一票否决”,但执行力差,教育改造作为硬指标“硬而不硬”,没有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二是改造各部门之间不能紧密配合齐抓共管,没有做好教育改造队伍的严进宽出和专业化建设,从事教育改造工作的人得不到应有的激励。

三、推进教育改造标准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思路是工作的理性思考,是实践的科学方向,是我们应当遵循的工作原则。“监狱的改造功能,在国际范围内,有深刻的理论基础,而在中国为最。改造人,是监狱制度在现代中国最深刻、最广泛的体现。”② 教育改造工作必须与时创新,从前赡性与现实性两个方面出发,理清发展思路,不断地提高教育的治本功能。

(一)以长效机制建设为着力点,强化“教育为本”的理念

1、建立领导责任制。在监狱管理局的统一领导下,在局教育改造处的业务指导下,监狱要牢固树立全方位转变教育改造理念,建立起部门协作、全员参与的教育改造工作机制,及时有效地解决教育改造工作重大问题。严格落实一把手是教育改造工作第一责任人,并确

定一个监区作为教育改造工作的联系点,每季度至少专题研究一次教育改造工作。

2、强化宣传,形成氛围。监狱要组建由一把手挂帅的教育改造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同时,要加大教育改造工作标准化的宣传力度,通过监狱大会、广播、报刊、墙报等形式,大张旗鼓,形成推行教育改造标准化的良好氛围,切实提高全员参与教育改造工作的积极性,实现监狱教育改造水平的整体提高。

3、落实部门责任制。围绕构建“大教育”格局整合系统资源,积极发挥各部门的教育改造职能,形成以教育职能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协作的运行机制,建立以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为中心的综合考核机制。办公室负责对教育改造不合格的实行“一票否决”;政工部门负责落实“由主要领导主抓教育改造、主要资源用于教育改造、主要时间用于教育改造”的要求,明确监狱一把手是教育改造工作第一责任人,并重点做好教育改造队伍的严进宽出和专业化建设;规划部门负责按照监狱建设标准的要求,对教育改造场所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和施工建设;财务审计部门负责教育改造经费的专款专用并落实教育改造工作经费保障;纪检督察部门负责开展对教育改造工作的专项督察。

4、加大目标考核机制。为实现教育改造从软任务向硬指标的转变,建立“三级考核体系”(省(自治区)-厅局-监狱),将罪犯改好率和重新犯罪率列为一级考核目标。在综合考核中,提高教育改造分值所占比重。在监狱对民警的考核中,将教育改造目标的完成情况纳入到公务员考核体系之中,与竞职晋升挂钩,有效地调动民警抓好教育改造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构建人才培养机制,增强民警的施教能力和水平。根据需要,(1)健全培训体制,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分类管理的培训体制。(2)科学制订培训计划。根据狱内押犯结构特点,以提高教育改造能力为重点,针对具体岗位,制定教育改造民警岗位业务培训计划,定期举办各类培训班,组织民警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新知识,使民警的业务知识能够得到及时更新,适应工作要求。(3)突出培训教育效果。要把培训的效果体现在民警教育改造能力的提高上。通过培训教育,监狱领导要学会教学管理,对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能够进行宏观指导;分管领导要学会组织教学,对日常的教学组织工作进行具体指导;部门领导要学会教学工作实践,及时协调好日常教学和教学教研工作;民警教师要学会课堂设计、课堂组织、教学技术等。(4)创新培训形式。培训的形式可采取岗位培训,在职函授、自学考试、选送脱产进修等多种形式。监狱要在加大培训力度的同时,激发民警的学习兴趣,鼓励自学取证,制定奖励机制多方位鼓励民警到社会院校进行自学深造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施教能力和水平。(5)加强社会联合培训的工作力度,建立长期培训制度,与社会教育师资培训部门建立定点关系,定期派出民警教师参加学习,全面提高民警的业务能力、工作技能,促进整体工作的进步和提高。

(二)以规范落实标准为切入点,打牢教育改造基础

1、严格教育改造内容程序的规范。一是规范教育改造工作内容。明确和细化入监教育、个别教育、集体教育、“三课”教育、监区文化建设、社会帮教、心理矫治、出监教育、改造质量评估等11项工作的教育内容及要求,充实和完善教育改造工作体系,使教育改造工

作有据可依。二是规范教育改造工作程序。明确规定教育改造工作各个环节、各个阶段的具体操作流程和要求,使教育改造工作的开展更具操作性和实务性,形成教育改造工作有序推进、流程统一的运行机制,使教育改造工作有章可循。

2、落实教育改造软件硬件的规范。(1)加强软件管理系统建设。推进教育改造工作EJY信息管理软件系统、心理矫治软件管理系统、罪犯教育改造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把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纳入系统化、程序化、信息化管理。二是强化硬件标准建设。严格落实罪犯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七室”建设标准、电教中心建设标准、图书阅览室建设标准、教育中心建设标准和监区文化建设标准,落实对这些教育改造场所的功能、面积、环境要求、硬件要求、设备配臵、经费支持等要求,确保教育改造工作硬件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运作。

3、狠抓教育改造教材资料的规范。(1)规范思想教育教材,实施罪犯“三课”教育必修、选修制度,在罪犯思想教育中推行“三年一循环”的教育方式,使罪犯思想教育内容阶段化、系统化。(2)规范各种执法表册簿。针对教育改造资料不健全、表册不规范的状况,把教育改造基础资料分为11大类33种表册薄,并对每个大类、每种表册薄项目内容进行规范,做到资料齐备、格式统一。③

4、抓实教育改造外观标识的规范。力求做到外观统一、布臵美观。(1)统一部位。确定监狱教育改造科、女警中心、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图书阅览室、监区文化广场等部位作为教育改造外观标识必须规范的部位。(2)统一项目。对教育改造部位张贴项目进行规范,把标牌、制度、标语、书画等作为上墙内容。(3)统一技术标准。对各部位上墙项目的规格、颜色、材质、字体等进行规范。(4)统一管理标准。对各项目悬挂张贴的位臵和内容也做到相对统一。

5、抓紧教育改造保障工作的规范。(1)强化机构人员保障。成立“一科三室两中心”,明确界定相应的职能职责,并规定各个机构人员配备数,促使监狱配齐配强教育改造工作队伍。(2)加强场地设施保障。按照硬件建设标准化的要求,加强教育改造场地建设,改善教育改造设施。(3)严格保障教育时间。大力推行“5+1+1”教育模式,确保法定工作日对罪犯进行正规课堂化教育。(4)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建立教育改造规范化建设引导资金和教育改造经费动态增长机制。积聚有限资金,加强教育场所的硬件建设。

(三)以标准化管理为立足点,不断创新教育改造方式方法

创新与发展是监狱工作永恒的主题,要坚持因人施教、分类教育、以理服人的原则,坚持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狱内教育与社会帮教相结合,不断地创新教育改造模式

1、加强对警示教育的管理。(1)规范警示教育基地建设。充分挖掘监狱的警示教育资源教育干部、警示社会,配合地方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开展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切实增强各级党政干部廉洁守法意识。(2)规范罪犯现身说法警示教育。制定完善《监狱警示教育管理办法》,对开展警示教育的形式、内容、程序、范围等做出具体规定。

2、加强对社会帮教的管理。与罪犯家属、社会志愿团体及关心

罪犯教育改造工作的社会人士、企事业单位签订帮教协议书,建立稳定的社会帮教队伍。(1)加强社会帮教的针对性。让社会教育以各种形式“走进大墙”、深入狱内,请劳动、工商、税务等部门开展《劳动法》、《合同法》、《工商税法》等教育,并且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作专题讲座;定期让新华书店到狱内举办“书市”,为罪犯带来精神食粮。(2)拓展社会帮教的实效性。在肉孜节、古尔邦节、春节、中秋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来临之际,开展亲情帮教、社会帮教等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罪犯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法律问题、困难帮扶以及就业安臵等问题。(3)规范社会帮教工作。制定出台监狱社会帮教工作管理办法,规范社会帮教的内容、方法、程序,实现监狱社会帮教工作制度化。

3、积极探索监地互动的社会化教育长效机制。(1)全面开展“法律援助进监狱”活动。加强与法律援助机构沟通,定期为罪犯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帮助罪犯解决子女抚养、财产分配、遗产继承、婚姻危机等常见的法律纠纷。(2)探索“社会包容、政府帮扶、部门联动、家庭接纳、监狱和社会共同帮教”的长效机制。建立由党、政、工、团和公民个人参与的社会教育联动机制,开设社会帮教网站、社会帮教信箱和社会帮教热线,开展个体帮教活动。(3)建立刑释人员接茬帮教工作无缝对接体系。积极协调地方民政、劳动保障、教育、财政等部门,通过建立安臵帮教基地、发放刑释人员联系卡等方法,解决刑释人员生活、子女读书、就业等具体困难,使刑释人员平安度过危险期,有效降低重新违法犯罪率。

“少一名罪犯,多一名社会的守法公民”,不仅是监狱的责任,也是全社会责任。监狱的教育改造工作在现代司法理念下必然有着广阔的作为空间,推进教育改造工作的标准化、科学化、社会化,进而实现其效果最优化,应该成为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境界与目标。只有这样,监狱教育改造的质量才能有所突破,才能赢得社会的广泛尊重与理解,才能不断步入更加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①刘京平马占禄 《实行“5+1+1”管理教育罪犯新模式亟待解决的问题及思考》 《中国司法》2011年03期

②张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识监狱价值的新领域》,《中国司法》,2007年第3期;

衡量教育质量的绿色标准 篇6

关键词:教育质量;绿色标准;快乐学习;注重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163-02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我国目前的教育一是质量不高,培养出的多为庸才,少有杰出人才;二是问题严重,出了一部分“废品”,较多“次品”;还有部分“危险品”。钱学森多次向温家宝提出这一问题,并探讨解决的途径。有人提出“绿色”教育。什么是“绿色”教育?工农业生产上有“绿色生产”和“绿色食品”,其生产过程和产品(食品)本身具有低毒、少害、环保、节约资源,便于回收利用等优点的高质量的放心产品或食品。那么“绿色”教育也应是科学、合理、无害,有利于社会进步,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多出“正品”,少出“次品”,不出“废品”,拒绝“危险品”的教育。怎样才是高质量的绿色教育,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一、教育是否偏离教育的本质

请看以下几个案例:

案例1美国老师留给学生的关于“二战”的作业是:

1、你认为谁该为这场战争负有责任?

2、如果你是杜鲁门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原子弹投放有什么意见?

3、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

4、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案例2 美国教师教授《地图》前,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每人画一幅地图,告诉别人如何从学校到你家。学生看书、查资料、实地测量、每人都把地图画出来了。然后教师在课堂上指出这叫比例尺,这叫图例和注记,这叫方向,地图的三要素出来了,完全是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

案例3 《读者》(2011年第14期)公布了牛津大学面试题,题目如下:生物科学:如果可以拯救热带雨林或珊瑚礁,你选哪个? 医学:为什么运动时,你的心跳会加速?英语:为什么说《暮光之城》能让英语专业学生受益?

这三则案例分别代表作业、上课、考试三个主要环节。它们具有以下三个共同特点:

1、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第一位

案例一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培养其对历史的探究能力、研究能力、培养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案例二从身边的生活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培养能力为突破口,在活动实践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从感性到理性,从个别到一般,符合了人类的认识规律。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德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案例三中牛津负责招生的主管说:“我们希望能够看到学生的思考过程,而不是得出最后答案”。医学专业的考官罗伯特•威尔金斯对给出题目的解释是:“这个问题考查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求知欲望,热情和好奇,听的能力”。很多题目没有什么“错”或“对”的答案。

中国工院院士秦伯益说:很多成功者必备的能力,现代的应试教育提供不了的,比如捕捉机遇的能力,自我定位的能力,环境适用的能力,扬长避短的能力,各种表达能力,人际合作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对人的发展比考试分数更重要。”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从案例1到案例3,他们主要强调对知识的运用,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而新的问题并无固定答案,为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留下了空间。心理学家在研究创造思维培养问题时指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涌现,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要以开放的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发思考,促成发现。

3、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学,教学生学”。美国教育家卡赞扎克所说:“一个理想的教师应当肯于把自己当作栋梁。他邀请学生踏上这座桥,并在帮助他们走过来后,高高兴兴地把它拆掉,鼓励学生造他们自己的桥”。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学会造自己的桥。以上三则案例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说到这里,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许慎《说文解字》对教育的解释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用现代的语来说,就是教育既要有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是塑造人的灵魂的活动,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工程。它应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开发人的智慧。其价值取向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案例1-3都是教育的典范。

二、教育是否让学生感到快乐、想学

案例4:《没有画画的美术课》

美术李老师在上“太阳”为内容的美术课时,一学生提出“光”是什么的疑问。李老师作了解释后,他用手捕捉光,受到了同学们的嘲笑。李老师讲述了“苹果落地的启示”表扬该同学的钻研精神,还带动全班同学一起做实验捕捉阳光。一堂美术课就在这个实验中结束了。而后,李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用自己熟悉的或是喜欢的方式完成一幅表现光的作品。结果有的是骑着光去旅行,有的是七色光中坐着七个光孩子。让人吃惊的是,一学生的作品上整张都涂满了黑色。原来他将闭上眼睛“漆黑一片,让人感到害怕”的感觉画了出来。

也许有人说,一节美术课大部分时间学了物理,画“太阳”的任务也没完成,完全跑题了。让一些“专家”们来评,也许就是一节失败课。但如果李老师及时打住,即使这节课太阳画得再好,也令人遗憾,因为他扼杀了学生们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林语堂说:“我把有趣或有味认为是一切读书的钥匙。很多人在学习上遇到最大的问题不是不会,而是没有兴趣”。

陶行知说:“先生的法子必需依据学生的法子,这样学起来有兴趣”。教育要把培养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能力放在第一位。要顺应学生的天赋,给他们以快乐,不要把成才看得太重。学校不能变成学生的牢狱。

在美国重视音体美,轻视数理化。学生玩过小学,玩过中学,玩够了,进入大学以后,自然而然的发奋读书。我们则强调苦读,“上幼儿园把天真丢了,上小学把童年丢了,上初中把快乐丢了,上高中把思想丢了,上大学后把追求丢了......”(《我们丢了什么》,《读者》2011.4)。学生撕书,逃课甚至杀死父母、自杀。进入大学和走上社会后,失去斗志,迫切要给童年补课,看动画,对读书学习深恶痛绝。这样的教育怎能培养出杰出人才?当我们的学生上课睡觉,“无心学习”的时候,其实是教育出了问题。

三、加强社会实践,在活动中运用和巩固知识

古代教育除了课堂教学外,还有游学。孔子师徒曾多次深入生活,四处游学。郑板桥改诗更是家喻户晓。据传郑板桥随师游学,过桥时发现一女尸漂浮于河面。师父即作诗一首: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郑板桥听后觉得不妥:如何知其年龄?怎么确定是风吹落?于是改曰: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老师看过,非常叹服。一首诗在师徒讨论中完成。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取名行知意先有实践后才有真知。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在生活中运用知识,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周恩来主张于无字句处读书。毛泽东在湖面读师范时与蔡和森一起外出游学,不但获得大量的课外知识,还深切体会到社会的黑暗,并初步分析了问题根源,最终产生要推翻不合理制度的思想。

据有关资料(引自《教育:我们忽视了什么》一书p49)在美国暑假期间,中学生都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夏令营,据统计美国12岁以上的青少年有60%以上参加过义务活动。在韩国,由学校组织旅游或去野外爬山,以培养团队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在日本,各专销店在学生暑假中纷纷开办“暑假儿童教室”,从室内攀岩到手工制作,内容丰富精彩。学生们不仅可以轻松、愉快地玩耍,而且可以学到知识。从教室走向社会,也许只是一小步,但对于人生来说可能迈了一大步!

四、绿色教育应是全面完整的教育,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绿色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它是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全面的教育,不仅仅是重视智育的发展。

1、教育要面向每一个学生

哈佛大学350年校庆时有人问:学校最值得自豪的是什么?校长回答:给每个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块金子都闪闪发光,让每一个从哈佛走出来的人都能创造成功。教育本身是大众教育,而不是只重视考学有望的学生,而对其他学生置之不理。

2、教育应是全面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体育活动时间明显偏少,青少年体质下降。学生文明礼貌有待加强,不会审美等。生命在于运动。应加强学生的锻炼和修养,让他们学会审美,走路要像运动员,说话要像广播员,在家要像服务员,参加活动要像演员。

3、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

教育家李镇西说,他的眼里无差生。这正如一堆形状各异的木材,在木匠手里将各尽其材。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生本无优差之分,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五、绿色教育应避开理念的误区,不极端化

各种教育方法,理念应用起来要综合考虑,不可生搬硬套,更不可片面理解、极端化。

1、培养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学生,但不培养奴性十足的乖孩子

有的学生尊规守纪但奴性十足,对别人说话言听计从,从不质疑,从不说不,更不敢反抗,有的只是唯唯诺诺,正确的意见不敢表达,正确的主张不敢坚持,自身权益不敢维护,这样的学生走入社会很可能沦为弱势群体,陷入茫茫的失业大军。

钱文忠讲《弟子规》,说不希望学生完全按书里所说的去做,否则进入社会将会吃亏。因此培养学生既要守纪,又要维权,既要大度又要参与竞争,与人相处,有理,有利,有节。

2、不体罚不等于不惩罚,不体罚也不是绝对的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当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如英、韩、澳大利亚等国都明文规定教师可以有限制的体罚学生,但要不留痕迹,不致伤致残,我国古代也有戒尺打手的体罚。这一切可视具体情况,灵活使用。

3、热爱学生不等于溺爱,尊重学生不等于迁就学生,放手学生不等于放任学生。对学生的教育也不是一味夸奖和鼓励。

结语

1979年6月,中美曾派团互相考察初级教育。如今30多年过去了,美国共培养了五十六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近200位知识型的亿万富豪,而中国至今还没有一所学校培养出这样的人才。这说明我国的教育确实存在问题,教育质量确实不高。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教育违背了教育规律,偏离教育本质,搞应试教育,不注重实践,教育片面化,为成绩和文凭而教,结果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意识,泯灭了学生的探讨热情,成为高分低能者。“精英”进入大学也大功告成,失去斗志。

要改变目前的状况,必须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就是塑造人,人类的灵魂的工程师们要确实塑造学生的灵魂。

参考资料

[1] 郑飞编.成长路径 陈伟国.学林出版社,2010,2(59).

高职教育质量标准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质量标准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质量标准从管理层面应该分为三级:国家、省和院校。但是从实施的建设评价标准上则只有两级, 即国家级 (省级) 和院校级, 其中绝大多数学校在院级精品课程建设中也采用了国家级的标准。因此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和理论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有必要进行深入探索。

一、国家高职类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研究

从2006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开始, 国家就着手进行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 每年下发相应的评审指标以供申报课程参考和作为建设评价质量的标准。从2006年至2012年, 下发了4个评审指标体系, 从指标体系的分级及其基本内涵来看, 除2007年评审指标有所不同外, 其他几年的基本没有改变。本课题的研究基本采用2008年至2010年的指标体系作为研究对象, 从中可以看出指标体系的整体架构很完整:国家级精品课程评价指标分为两级, 一级指标6个, 二级指标15个, 一级指标涵盖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队伍、实践条件和教学效果。二级指标主要指出了课程定位、课程设计、内容选取、内容组织、表现形式、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网络教学环境、主讲教师、教学队伍结构、校内实训条件、校外实习环境、教学评价和社会评价。从整体来考虑与课程相关的一些关键要素, 同时也对课程本身及其相关知识传授的主、客体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按此要求建设必定能建成符合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精品。但是, 从现实操作经验来看,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模式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 程式化倾向比较严重, 体现出了标准内涵与分值权重上的一些不足。

(一) 课程设置标准

1. 课程性质与作用评审标准中, 忽略了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在标准内涵中, 提出了课程体系建设与职业岗位群的关系, 但是在整个课程建设中并没有突出其作用, 分值也只有4分, 明显体现出权重的偏低, 导致精品课程建设重个体而不重整体的现象出现。也有研究者提出:目前精品课程体系内部不协调,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完整, 有的专业精品课程只有2—3门, 不利于专业课程的全面建设和发展。

2. 建设理念局限于工作过程导向

工作过程导向是我国目前职教领域提出的一种比较成功的课程建设理念, 在其指导下也建设了不少职教课程精品, 值得职业院校课程建设者采纳。但是这也只是课程建设的一种理念, 不能把它作为唯一的理念在课程建设中推广, 否则就局限了课程建设者自己的思维, 在既定的思维下也不可能做出特色明显的成果, 千人一面的现象在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中已经呈现出了一定的态势, 这样的课程无法满足面向行业多样化的需要。

(二) 教学内容建设标准

1. 根据行业变化随时调整课程内容是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一大特点和难点

在技术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今天, 2年或者3年前编写的教材, 其中的内容至少是两三年前的, 对于新建课程内容的更新必须有比较明确的规定, 对于没有内容更新的课程有必要写明已有知识所处的前沿性。但是在评价指标中却没有明确的量化标准, 无法对所建精品课程所达到的内容更新进行评价。况且, 行业、企业的发展本身所处的阶段不同, 发展现状也不一样, 技术需求也不一样, 如果所联系的企业在技术上处于同行业发展的中下游, 那以此需求设计的课程内容同样也只能在技术知识的中下游水平。这样的课程在短时间内适应了企业人才发展的需要, 但是不能为学生打下良好的职业发展基础。

2. 课程建设中内容的整合是一个重点, 也是一个难点

课程建设中内容的整合是一个重点, 但同样也是难点, 其整合和序化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它涉及了专业内部的所有相关课程, 没有了以往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公共课程的明显区分。而在综合性比较强的工作流程中, 任何关键技术点都是多门课程知识整合的结果。如果只在某一门课程内进行内容的整合, 再怎么变化也是换汤不换药, 没有颠覆性的改变, 也就无法达到精品建设的要求。

(三) 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求标准

1. 教学模式的变化

教学模式的变化没有提出与职业培训的异同。方法和手段的变化能对教学效果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教学模式要求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这有利于学生适应职场, 但是并不能看出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与职业培训的异同, 这也是现在很多专家提出的要“避免大学变成职业培训点”。

2. 信息技术和虚拟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和虚拟教学资源在现代教育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节约教学成本还能提高教学效果。因此, 虚拟教学资源的建设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应该占有比较大的比重, 但是从目前的评价标准来看, 虚拟资源只占6%, 网络环境也只占5%。这样的比重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本效益分析。从现在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倾向来看, 网络资源和虚拟教学资源建设已经成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2012年6月, 教育部高教司发布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 提出了精品课程向精品视频公开课程转变的要求, 目前本科院校已经进行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达191门, 其中第一批43门, 第二批148门。这应该是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发展的趋势。

(四) 教学队伍建设标准

师资队伍是课程能否发挥实际效应的第一要素, 没有精干的教师队伍, 就无法进行课程精品的建设, 也无法把相关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生, 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学生。因此, 对于教师的要求关键在于其把最新技术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能力。至于教师具体参与了多少企业实践, 没有必要做过多的要求, 实践不在于时间的多少, 而在于知识、技术掌握的程度。同时教学效果的好坏也不在于企业人员参与教学活动的多少。但是在评价标准中, 师资队伍素质结构要求所占的比值有20%, 并且对于企业参与教学的人员只有数量上的要求, 而没有质量上的评价标准, 因此, 有点偏离了教学活动中教师素质关键点的要求。

(五) 教学效果评价标准

教学效果是课程建设的最初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点。同行、学生、社会的评价好坏应该最能体现课程建设的成功与否。但是在评价过程中, 其分值只有10%, 有点重过程而轻结果的感觉, 这也导致了很多学校建设精品课程轰轰烈烈开场, 无声无息结束的现象出现。同时教学效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能在短期内发生质的飞跃, 有必要在评价过程中开辟追踪评价标准, 以便开展更为有效的效果评价。在这点上也有研究者提出了相同的看法, 即应该“进一步加强精品课程效果的追踪评价;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加强过程管理和质量意识管理。”

二、精品课程质量标准改进建议

2011年5、6月份,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两次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教育部2011年10月20日发出的教职成[2011]12号《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 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其中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最新定位提法。随着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目标的提出, 精品课程建设和质量评价指标的定位必须随之修改, 只有从知识的源头进行改革才能符合新型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需要, 才能正确区分高职院校人才与应用型本科以及中职院校人才的区别与联系。据此, 精品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 明确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素质内涵

高端技能型人才概念的提出, 为职业教育提供了一个发展的目标, 但是其具体内涵还没有明确的界定。有研究者认为,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应该是“中国技术工人队伍中的最高等级的高级技师”。因此, 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端人才与常规意义上的高端含义不一样, 它所限定的领域不是高端技术领域, 而是一般或者说是中低层的技术领域, 是属于技师行列的人才。其高端的内涵应该是在技师行列中, 把所从事的工作做到一定的完美程度, 并能对其有方法、技术、管理等相关方面的创新。这样的人才能满足中低层技术工作的完成、发展和创新的需要。其素质核心应该是技术能力、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和敬业精神。

(二) 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明确每一门课程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涉及一个专业内的所有课程, 一门课程的改革也会牵动其他课程的变化。如果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只有在建课程的变化, 其效果绝不会很理想。因为它是一种全新的知识构建模式, 也许会是现有几门课程的整合, 或者是几门课程知识界限的重新划定。只有全新的课程体系, 才能明确划分各门课程的内容界限, 才能避免知识在一专业课程中较高的重复率。这样可以避免精品课程建设者陷入课程知识过多或者过少的困惑, 也可以避免因此而给课程建设带来的更多阻碍。

(三) 提倡课程建设理念多样化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 建设者常提出的问题就是他们的课程并不能按照工作过程导向来进行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据此, 我们应当鼓励教师选择适合自己课程的建设理念, 引进国外的成功理念或者自己进行理念的创新。只有百花齐放才能正真做到百家争鸣, 促进课程建设的全面发展。

(四) 正确区分好高职教育课程与职业培训课程的联系与差异

现在不仅高职院校, 就是本科院校也存在着职业培训化的倾向。有教育者已经在教育界进行呼吁, 避免此类事情再严重化。但是高职院校的课程目前还是有比较严重化的职业培训倾向, 高职课程中职化的现象也在很多院校存在。高职课程与职业培训课程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才培养和技能掌握, 高职课程的出发点是为了培养人才, 职业培训的出发点在于技能的掌握。技能掌握只是人才培养的一个方面, 但不能作为全部, 必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即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等。

(五) 提高虚拟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环境在评价标准中的比重

国家、教师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精品课程建设, 目的就在于能让有能力和有条件的学校做出的课程能在其他院校推广, 提供很好的借鉴和学习。所以虚拟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应该是课程建设的重点, 它便于其他人学习和使用, 这样能使精品课程的效益最大化。高教司已经在本科院校开展的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工作值得在高职院校推广。

(六) 以教师所需关键能力作为教学队伍建设的主要标准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句话是对中国教师能力的经典概括。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 传道能力就是传授职业之道、发展之道和创新之道;授业能力就是传授职业技能, 让学生为进入职业作好准备;解惑能力就是能把职场需要而教材中没有的内容纳入课程, 为学生解决学习和工作之间脱节的疑惑。因此, 其关键能力应该是掌握新技术能力和把技术转化为知识进行传授的能力。

(七) 注重教学效果评价的长效机制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这句话经典地道出了人才培养之难, 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课程的建设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改变人才培养的质量, 也不可能因此就对课程质量有一个定性的结论。必须在评价标准中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进行改革, 构建课程质量评价的长效机制, 并且提高效果评价在课程质量评价中的比重。

三、高职院校精品课程质量评价标准构建

根据课程质量标注的相关建议,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质量评价标准大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 (如表1所示) 。

注:本评审指标采用百分制记分。分两部分, 一级指标一至六项为第一部分, 占总分比例的90%, “特色及长效评价”为第二部分, 占总分比例的10%。评价等级分为五档, 系数分别为1.0、0.8、0.6、0.4、0.2。

参考文献

[1]罗汝珍.高职高专院校精品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 2012 (11) .

[2]熊丙奇.如何避免大学沦为职业培训所[N].新华每日电讯, 2012-9-10.

[3]罗汝珍.质量工程背景下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再思考[J].文教资料, 2012 (7) .

高职教育质量标准 篇8

关键词:高职物流,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质量标准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着眼于为生产企业、物流企业提供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据此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分析及职业资格考核等内容。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爱岗敬业, 具有现代社会必备的基本素质, 掌握基础科学文化知识和包装、运输、仓储、采购、生产等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从事生产企业、物流企业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面向及岗位任职要求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 主要面向生产及商业企业物流部门、第三方物流企业, 其从事的岗位及岗位任职主要要求如下:

(一) 职业面向及从事的岗位工作。

物流专业的学生主要职业面向生产企业、商业企业的物流部门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等, 从事商品购进、储存、销售、运输、配送、订单处理、客户服务等业务工作以及与之相关的市场调查、市场预测、经营管理、信息处理、咨询服务等工作。

从事的工作有技术操作岗位及技术开发工作。技术操作岗位如产成品的采购、货物集散分拨管理、库存控制、配送服务、车辆调度、路线规划、叉车操作、物流市场调研、流通加工、信息处理、单证跟踪、商品养护等技术工作;技术开发工作如研究和设计物流操作的管理方法和作业流程, 并提出改进措施和完善建议, 物流信息系统规划、物流园区的规划等。

(二) 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包括职业岗位知识要求及专业基本能力要求两方面。

1、职业岗位知识要求。

毕业生需要了解仓储、配送企业管理的一般业务内容和流程, 要具有企业一线运营管理能力和初步经验;要掌握必需的物流信息技术知识, 具有物流信息收集、处理管理能力;要能借助工具书阅读外文专业技术资料;要具备物流运输服务、市场需求调查与分析、客户服务管理的能力;要具有人际交往、团队合作、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较强的环保和节约资源的意识;要具备自我发展、团队协作、资源使用和运营绩效管理能力。

2、专业基本能力要求。

毕业生需要掌握仓储、运输、配送管理方法, 能实施仓储管理并进行质量管理;要具有装卸、搬运的协调管理能力;要具有选择包装物并进行合理包装的能力;要具有运输、仓储、配送、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要能依据有关技术规范, 分析和解决运输、仓储、配送工作中的一般技术问题, 具有工作计划的组织、实施能力。

毕业生要能参与确定运输工具获得方式及运输工具的折旧与更新策略, 能进行运输成本预算和控制, 并进行运输的绩效管理;能规划物流网络, 优化物流作业方案, 制定物流计划与排程, 进行物流生产调度和过程管理;能进行物流报价, 制订物流方案, 执行和评估物流服务合同;具备集装箱运输、多式联运运营以及特殊货物运输组织管理能力, 能进行运输风险规避与保险管理;掌握物流运输法律法规、物流标准知识, 具有物流运输安全管理和遵守相关物流标准的能力。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分析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如下:

(一) 毕业生知识要求。

毕业生知识要求合格的检测标准为各门课程、实习实训环节考核合格, 并取得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 同时取得助理物流师证书, 包括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

1、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的成绩考核标准为公共基础模块、职业基础模块等课程及对应的实习实训合格。主要包括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管理运筹学的理念、物流基础理论、计算机基础知识、物流法律法规、统计基础、职业基本素质、职业素养提升等。

2、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的成绩考核标准为职业技术模块课程及对应的实习实训合格。主要包括物品仓储管理方法、库存控制技术、商品的运输调度、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商品的配送、物流信息系统、客户管理方法、物流营销技巧、物流财务会计等。

(二) 毕业生能力与技能要求。

毕业生能力与技能要求的检测标准为各门课程、实习、实训考核合格, 取得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 取得助理物流师证书。该项主要由任课教师、实习实训教师考核和掌握, 包括通用能力与技能、专业基础能力与技能、专业核心能力与技能。

1、通用能力与技能。

毕业生要具备开展活动的计划和组织能力 (管理学基础、医药物流管理基础、管理认知实习) ;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适应能力 (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社交礼仪、各类实习) ;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和常用软件, 利用网络收集信息的能力 (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一级证书、各类软件实训) ;具有查阅专业文献与写作的能力, 能查阅物流相关专业英文资料 (英语及证书)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进取精神 (体育、各门课程及实习实训) ;具有较强的适应承受能力, 具有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 (第五学期拓展课程及项目实训) 。

2、专业基础能力与技能。

毕业生要求掌握管理的基本职能, 即计划、组织、控制、协调、激励、决策等 (管理学基础、管理认知实习) ;对物流行业有基本的认识, 明确未来工作岗位, 能理解物流管理的七个主要环节, 树立现代物流信息化的理念 (物流管理基础、管理认知实习) ;能够查找物流信息资料, 擅长利用网络资源;掌握现代物流企业的各项信息技术 (物流信息系统、物流企业信息化认识实习、专业软件实训) ;会书写各种单据并对单据进行处理 (物流运输组织与管理、物流仓储与配送、物流信息系统、项目调查实训、专业综合实习) 。

3、专业核心能力与技能。

毕业生要具备商品的运输及调配能力 (物流运输组织与管理、专业综合实习、运输软件实训) ;具备医药商品的采购、仓库管理能力 (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仓储与配送、专业综合实习、采购与仓储软件实训) ;具备商品的合理配送能力 (仓储与配送管理、配送软件实训、专业综合实习) ;具备物流的客户服务及管理、物流市场营销能力 (物流市场营销、客户关系管理、项目调查实训、毕业实习、顶岗实习) ;具备物流的信息技术掌握能力 (物流信息系统、物流企业信息化认识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 ;具备物流财务会计处理能力 (物流会计基础、统计基础) 。

(三) 毕业生素质要求。

毕业生素质要求合格的检测标准为通过《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学分量化表》, 主要由辅导员掌握和考核, 包括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与文化及身心素质、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

1、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要求毕业生热爱祖国,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有民主和法制观念及公民意识, 遵纪守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有为人民服务, 艰苦奋斗, 实干创业的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 善于团结合作;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爱职、爱岗、敬业。

2、科学文化与身心素质。

对毕业生的文化素养要求较高, 要具备本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 并熟悉相关的专业技能, 能够融会贯通, 拥有良好的再学习的基础和能力。对毕业生身体素质要求较高, 拥有具备锻炼身体的习惯, 有健康的体魄, 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心理素质健康, 心态积极向上, 能够勇敢面对挑战。

3、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

高职教育质量标准 篇9

近年来, 我国高职教育蓬勃发展。但调查显示, 高职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存在严重脱节。究其原因,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如何提高高职教育质量一直是高职教育的核心任务。在当前高职教育“质量是生命线”的新形势下, 人才培养质量尤为重要。鉴于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对人才质量具有的导向作用, 因此研究并制定高职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切实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实现学生、企业和社会经济共赢是目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

目前, 我国高职院校一般都是以“素质”和“能力”两个角度来确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 素质和能力的确定比较抽象、单一和片面, 操作性不强, 因而确定的人才培养质量不够客观、公正, 缺乏针对性和社会适应性。国家中长期发展纲要明确提出,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目标既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又要满足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的需求。纲要提出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 大力推进职业课程和职业标准相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综上所述, 要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结合纲要精神, 需要建立全新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

二、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探讨

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职人才培养既要兼顾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又要兼顾个体自我成长发展的需要, 完美诠释了社会和个人的有机统一;纲要也明确提出, 高职教育要积极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证书相统一的“双证书”制度, 将职业课程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因为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培养定位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针对职业岗位需求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缩短岗位适应期, 需要将生产过程和教学过程相衔接;为培养特定职业规格的人才, 需要通过职业标准进行衡量;为了满足学生的长远发展, 还必须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发展能力。为实现上述目的, 需要建立“五个对接”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图1) 根据高职教育培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目标的总体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 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 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根据会计专业特点, 建立基于“五个对接”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 发挥高职教育推动学生发展、企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的“助力器”的作用。

三、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构建

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 除了决定人才培养规格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还应该包括相应的质量标准的评价机制和监督保障机制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动态监控调整。 (图2)

(一) “五个对接”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1、与职业岗位对接的专业标准。高职会计专业标准的设置要在对行业现状进行充分调研基础上, 密切结合行业需求, 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随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及国家对小微企业的大力扶持, 未来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将蓬勃发展, 成为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主力军。而高职院校会计人才的培养定位就是胜任中小型企业的会计、出纳、审计等职业岗位, 因此专业标准的制定应与职业岗位需求对接, 在对职业岗位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制定专业标准。专业标准一般包括专业教学标准和专业教学管理标准。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主要是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体现出来的, 这就要求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充分关注专业标准和职业岗位的衔接。如为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技能而增设的实践课程及实践课时比例的提高。

2、与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标准。会计专业课程的开发要充分考虑会计职业需求, 把胜任会计职业岗位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从事课程开发的人员应有一半以上来自企业的资深会计专家, 为了实现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需要打破常规, 重设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设置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 强调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第二, 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三, 课程标准的制订必须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 不能好高骛远, 脱离实际。课程标准的内容包括: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方式、成绩评定等内容。课程标准要结合职业标准进行相应的调整、修订和完善。

3、与工作过程对接的能力标准。高职教育要以能力为本位, 突出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能力是在不断锻炼和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得到提升的。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实训课程、实习课程进行实战演练、仿真模拟以及在实习过程中进行技能操作, 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并通过反复重复练习, 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操作能力。要对本专业学生所涉及的专业能力进行系统分析, 对能力的培养标准进行明确界定。由于不同能力培养需要不同的培养方法,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和手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

4、与职业资格对接的学历标准。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机结合, 相互衔接, 推行“双证融通”教育是目前高职教育的一贯做法, 也将会持续推行。它有利于高职院校以职业资格导向培养人才, 既大大缩短了学生获取职业资格的时间, 又有利于学生直接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 增加就业机会。将职业资格考证课程融入所学课程, 还能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针对学生的文化素质现状, 可以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证课程、初级、中级会计职称考证课程融入所学课程。

5、与终身学习对接的文化标准。知识经济在给人类带来工作机遇的同时, 与此对应的是劳动岗位的频繁流动和职业变换频繁的挑战。因此, 要跟上时代发展, 不被时代淘汰, 学习终身化成为必然趋势。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当前职业教育乃至整个现代教育的重要责任。既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又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获取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掌握、研究和创造知识的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学会”, 而且还要让学生“会学”。既“授之以鱼”, 又“授之以渔”。这就要求对职业教育的内容有所调整, 在关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 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职业技能, 如创业能力、社会公关交际能力、管理能力等。

(二) 监督机制。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应该成立教学实施机构和管理监督机构, 对人才培养实施过程进行动态监督检查和管理。教学实施机构由各院系组成, 负责本部门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参与制订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指导具体实施, 对实施情况的检查、监控、反馈等。管理监督机构由学校领导和企业专家组成, 负责制定人才培养质量监督标准, 并对人才培养实施前和实施过程中的监控管理。人才培养实施前的监督管理主要是对各种教学准备工作的监督, 主要体现在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实施方案、教师配置方面的监督检查;人才实施过程中的监控管理主要体现在课程开设、教学安排情况、课程考核、教学实施以及教学效果情况。通过监督和检查, 发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 并针对影响因素制定相应标准和实施方案,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进行整改, 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的正常运行。

(三) 评价机制。建立由行业、企业、学校、社会机构和家长组成的开放的教学评价机构, 制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 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全面的评价, 使教学质量监控在时空上进一步延伸。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应该包括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对毕业生质量评价以及家长满意度评价四个方面。具体内容包括: (1) 要逐步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全面客观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2) 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 摒弃传统的单一的考试成绩评价方法, 突出过程考核的重要性。考核内容多样化, 包括学习成绩、课堂表现、实习成绩、考级考证、社会实践以及能力考核等; (3) 毕业生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体现。要制定全方面的毕业生质量评价标准, 对毕业生质量进行评价。主要内容包括:毕业生是否符合社会需求, 是否适销对路, 毕业生就业率是否达标, 毕业生收入情况如何, 用人单位评价如何, 毕业生社会地位如何; (4) 家长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如何, 是否达到预期效果。通过反馈的评价信息, 可以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制定, 使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更具有针对性、更完善, 以达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一个完整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 需要有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监督机制和全员参与的全方位的、开放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三者有机结合, 才能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左家哺, 张翔.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目标提升途径的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 2012.21.3.

[2]赵威, 陆建军.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研究探讨[J].职业技术, 2013.1.6.

高职教育质量标准 篇10

关键词:分层化职业能力框架,学习质量,学习质量标准,物流管理专业

现阶段,我国的高职教育强调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综合职业能力是对学生所具有的能力的总体概括,在如何鉴定和理解综合职业能力的问题上,相关学者借鉴分层化的国家职业标准理念,将综合职业能力进行了分层,即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跨行业职业能力和核心能力四个层次,从而构建了分层化的职业能力框架。本文从分层化职业能力框架出发,对高职学生的学习质量标准进行探析,以期为分层化职业能力框架下的学生评价过程提供参考和指导。

1 学习质量和学习质量标准

学习质量的形成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多种因素的影响,从供需角度出发,对于高职教育而言,高职院校、学生和用人单位是供需关系涉及的三方,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和用人单位三方对学习质量的认知,权衡这三方对学习质量内部各特性的需求,是界定学习质量的基础。其中学生是高职教育的消费者,但同时也是生产者的一部分,他们会根据学校提供给他们的教学和服务来判断学校“教”的质量,“学”的质量大部分属于期望或者需求,其中的需求除了包括当时能清晰表达的,还包括那些隐含的、潜在的需求;高职院校根据既定的评价指标来评价学生“学”的质量;用人单位则凭借学生能做什么来评价学校“教”的质量和学生“学”的质量。于是我们可以认为学习质量是与高职院校教学、学生学习和用人单位需求有关的各种特性的综合。

学习质量和教育质量密切相关。有关教育质量,华东师范大学陈玉琨教授有过一个定义:“教育质量是在既定的社会条件下,在教育活动客观规律与学科自身逻辑关系的限制下,一定的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程度。”该定义强调了两点:一是强调教育的发展、教育质量的提升会受到国际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它不能违背事物发展规律;二是强调教育质量的评价要从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学生毕业后是否满足社会需要(此处可以简单理解为用人单位的需要)和自身是否具有发展是衡量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由此可知,高职院校、学生和用人单位三方对学习质量的诠释定义了学习质量标准,即学习质量标准是指高职院校、学生和用人单位三方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应获得的内容和达到的水平的期望。

2 分层化职业能力框架的提出和高职学生学习质量标准

学生学习质量标准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也处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过程当中,即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应获得的内容和达到的水平在不同的社会发展和生产力水平阶段其内涵是不一样的。如传统的教育是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和深浅为标准,当然这种标准与当今的高职教育已严重不适应。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文)》指出,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在此背景下,高职教育开始推行和发展“双证书”模式,是否取得“双证书”是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所谓“双证书”模式即:高职教育除了要使学生获得一份学历证书外,依据我国现行的职业标准体系,还要使学生在校期间获得、证明其具有某一岗位需要的相应职业技能的职业资格证书。但是,参照我国现行的职业标准体系,工种标准和职业标准仅仅是某一职业的特定技能标准。工种标准和职业标准的适用范围相对较窄,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也大都是一个职业或工种特有的,仅仅强调了对职业特定技能的培养。

近年来,随着经济、科技、文化的进步以及这三者间的日益整合,对能力、技术及应用的理解和要求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是一个能胜任职业活动的主观条件,是指个体执行或完成职业活动或成功适应职业活动中发生特殊情况的表现,而且是可以由个体自由控制并受动机影响的表现,是人具有的职业素质的外化。显然,综合职业能力是对学生能力的整体性概括,对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今高职教育的首要目标。对于综合职业能力的结构,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在研究了从业人员的能力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职业标准后,从三个层次上对人的职业能力进行了分类,即核心能力(面向各行各业工作岗位)、行业通用能力(面向一群工种或岗位)、职业特定能力(面向单个职业工种或岗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刘永澎则进一步认为,在核心能力与行业通用能力之间,还可以有一个跨行业职业能力,即若干个行业共同需要的一类能力,由此构建了分层化的职业能力框架。

综上所述,当前对高职学生学习质量标准的内涵分析应该强调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围绕分层化职业能力框架进行,即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内容和达到的水平应能适应与满足社会需要和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同时兼顾学生终身学习以及适应职业变化的需要。

3 分层化职业能力框架下高职学生学习质量标准的设计思路

3.1 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思路

即以知识、能力、素质三者融为一体作为评价学习质量的思路和制定学习质量标准的原则,强调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并举,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知识是发展能力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基础,能力是知识和素质的外在表现,素质是知识和能力转化而形成的内在品质。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不可分割。鉴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培养高技能人才,从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看,高技能人才不仅要具有较强的综合工作能力,还要求有一定的生产(或服务)组织与管理能力及技术技能方面的创新能力。因此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重视知识与能力结合,注意素质的养成,使自己尽可能多方面地获得广泛、充分、协调、统一、全面的发展。

3.2 适合、适应、超越、持续发展的思路

适合是指高职学生通过学习应满足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的,满足企业“订单培养”的需要,提高就业质量。近年来,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不对口的职业情况增多,因此学生的学习除了考虑就业适合性外,还应充分考虑到整个职业生涯,争取通过课程学习,不仅具有对毕业时的就业适合性,还具有在长期职业生涯过程中,适应技术更新与职业变换的能力。在“适应”中“超越”,着眼于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注意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这就是说在设计高职学生学习质量标准时要考虑学生学习后的适合性、适应性和发展性。

3.3 个性化与基准化并存的思路

同一专业内部,不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个性化发展需求(或毕业后的就业意向)是不同的,说明了高职学习过程存在着学习质量的多元化特征,从而也应该有多样化的学习质量标准。然而,在当前作为正规学历教育的高职教育内部,也需要有能够反映某一专业学习质量的基本要求,从而显示出高职教育的共同特点。个性化与基准化之间并不是相悖的。虽然每个高职学生有着各自的发展需求,有着各自的职业生涯规划,但有一个统一的基本标准作为底线标准,将促使所有高职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或超过统一的基本标准,从而在保证基本学习要求的同时,彰显各自的自身优势。

4 分层化职业能力框架下高职学生学习质量标准的设计——以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

4.1 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与就业范围

培养目标:面向企业生产管理一线,培养掌握现代化物流管理理论知识和物流实用技术的,具有较强的采购管理、物料控制、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组织、物流市场开发、物流信息处理等物流专业能力;具有物流岗位从业资格(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助理物流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综合管理技能、信息获取和信息综合分析能力以及观察、组织、协调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就业范围:根据长三角地方经济与行业发展需要,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主要面向生产企业、公路运输货运基地、连锁商贸企业物流中心、货运代理企业等单位,从事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运输调度、物料控制、客户服务、物流业务实际操作等物流技术操作及管理工作。

4.2 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质量标准

根据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与就业范围,结合学习质量、学习质量标准的内涵,在分层化职业能力框架下制定如下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运输经理·主管)的学习质量标准(见表1)。

注:该标准基于的职业方向是运输经理·主管,职业特定能力是基于该职业设计的。不同的职业方向会有不同的职业特定能力要求以及相应的行业通用能力要求。

上述内容即为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运输经理·主管)的学习质量标准。值得注意的是学习质量包括显性质量和隐性质量,其中的隐性质量表现为在受教育过程中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内在素质提高方面,可能要在毕业后较长时间内才能逐渐表现出来,该部分质量在标准中暂时无法体现。

参考文献

[1]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23-225.

[2]蒋乃平.对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1,22(10):18-20.

[3]刘永澎.分层化的国家职业标准体系什么样[J].职业,2003(10):40-42.

[4]周大农.高职课程改革基本观念问题的理论探讨[J].职教论坛,2010(33):8-12.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 篇11

关键词:高职 教育质量标准 体系构建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不一样,这种不一样是由于存在两种不同的质量观造成的。这两种不同的质量观是由两种不同的知识观引起的,这两种不同的知识观就是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普通高等学校是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以传授技术知识为主。

技术知识论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它的质量标准的制定,必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与依据,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它是另一种类型的教育。

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人才结构的发展与变化,如何按人才结构层次确定相应的学校等级,如何根据不同职业确定专业设置,如何根据不同人才的能力结构确定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准,这是职业教育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依据生产或工作活动的过程和目的,有关专家将人才分为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等四类,这种“四分法”目前已被大部分人所接受。其中,学术型人才主要从事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的工作;工程型人才主要从事与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有关的规划、决策、设计等相关的工作;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在生产一线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使工程型人才的规划、决策、设计等变换成物质形态。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应用智力技能来进行工作,而后者主要依赖操作技能来完成任务。从这角度来确定人才的类型,有利于教育类型的划分,也有利于教育发挥为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服务的功能。

一、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构建的方法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职业能力水平上,因此,不同的职业能力标准开发方法就形成不同的质量标准制定方法。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制定的方法有任务分析法和功能分析法两种。所谓任务分析法是指找出和论证特定岗位工作人员所执行的任务,对职业的工作任务、职责范围、知识技能要求、工具设备材料与条件、环境等几方面的分析和要求,其主要目的是确定工作的性质、内容以及承担该项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根据职业岗位要求设计、确定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规格。它是以职业的最小单元——“任务”来分析,侧重于“任务性培养技能”和“常规性技能”。任务分析法主要分五步进行:查阅有关文献,设计职业调查表,选择工人样本进行抽样调查,管理职业调查表,分析所收集的信息。

所谓功能分析法则以产出或结果为主,注重功能而非过程,它从就业环境对工作角色期望的角度,把职业能力的非技术方面和不可预测方面都概括了进去,从而使能力标准真正体现了特定情景中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在职业教育领域,功能分析法是从最顶层的大目标出发,逐层确立中目标、小目标,然后根据达到目标(完成职业单元、职业要素)所需的知识、技能以及相关能力的要求,确立标准的范围、内容和程度。它以目标为中心,强调实现需要具备的手段以及实现目标需具备的水平要求。

它分四步进行:确定某一职业领域的主要目标,分析实现目标的“能力单元”,将能力单元进一步分解“能力要素”, 分析能力要素的“操作标准”和“适用范围”。

两种方法比较来看,目前有功能分析法取代传统的任务分析法趋势,功能分析法已普遍被先进国家、国际组织等(英、澳、新加坡以及欧盟和国际劳工组织等)所采用。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标准就是职业能力标准,因而质量标准的制定是建立在职业能力标准开发之上的。不同的职业能力标准开发方法,就会导致不同的质量标准制定方法。

二、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构建的基本过程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通常需要经过四个阶段:培养目标的确定,职业、工作与能力分析,标准方案设计与描述,对设计的分析与评估。

1.培养目标的确定。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教育质量标准制定的基础,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侧重解决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问题,是高等职业教育质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把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区别开来,也把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区别开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是要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并且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者。他们是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2. 职业、工作与能力分析。职业分析是对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分析过程,它通过对某个职业所包含的若干项主要工作、每项工作所包含的若干项作业及每项作业任务所包含的若干项操作项目的逐一列举剖析,从中了解从事该职业者主要学习领域的知识和操作内容,以及各个知识和操作内容的各自相应的具体要求。

3.标准方案设计与描述。培养目标的确定以及对职业、工作和能力分析所得出来的职业规范和具体的知识与技能等要求,都是通过创造性思维在头脑中形成质量标准方案的大概轮廓的过程,它们还只是一些初步的设想。标准方案的设计与描述就是把这些设想发展为在逻辑上清晰且在科学原理上又是可靠的、具体的、能够实施的方案。

4.对设计的分析与评估。质量标准方案出来以后,要考虑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科学可行,其效果与信度如何。这些问题都有待分析和评价。对设计的分析和评价涉及分析和评价标准、涉及取向及评价方法等问题。

三、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逻辑框架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5级即第三级教育的第一阶段,其教学计划的种类为5B。5B的教学计划集中在为进入劳务市场做准备的具体的职业技能,但在该科的课程中也包括一些基础理论。因此,从教学计划的内容看,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应具有基础理论方面的学术标准和职业技能方面的职业标准和对劳动者未来的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普适性能力方面的标准。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应具有三种能力,即职业能力、普适性能力(也称关键能力或核心能力)和学术能力。其中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能力,普适性能力和学术能力为一般能力。

职业能力即从业能力,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大部分组成。专业能力包括工作方式方法、对劳动生产工具的认识及其使用和对劳动资料的认识。它是基本生存能力,是劳动者胜任职业工作的生存的核心本领。方法能力是指人们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的能力。它包括制定工作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评估工作结果的方式等。它是基本发展能力,是劳动者获取新技能和新知识的重要手段。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包括工作中的人际交流、劳动组织能力、整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等。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它是劳动者获取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普适性能力与纯粹的、专门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无直接联系,或者说它是超出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各国叫法不同,澳大利亚叫关键能力,英国叫核心技能,美国叫基本技能,德国叫软能力。职业能力是体现高职教育质量的核心标准,普适性能力和学术能力则是衡量其质量的一般标准。三者在实现高职教育目标中的作用依次递减。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是另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它的质量标准不能按照普通高校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标准,而要依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制定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征的质量标准、能力开发方法和质量标准框架。◆(作者单位: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教育质量标准 篇12

关键词:ISO9000,高职院校,质量管理

一、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的简介、意义和作用

目前世界上许多组织都在使用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进行管理, 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是目前世界上流行的质量管理理论之一[1,2]。目前, 在世界上使用ISO9000管理系统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已达600余所 (个) , 其中就有一些世界级名校[3]。但在我们国家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的只有不到30所高校, 各个高校管理者对系统的管理重要性还认识不足[4]。全国高校不断扩招, 使高校中教学管理的压力越来越大, 尤其是处于较低层次的高职院校, 压力更大。因此, 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更具其重要性和意义, 具体介绍如下。

1. 完整的教学管理体系, 可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提升。

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专业知识等方面的提升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主要表现。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高职院校中建立、推广和完善, 可使教师在教学中狠抓主要环节, 然后进行质量控制, 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2.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

高职院校主要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和用人单位[5]。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通过了解学生并满足学生对文化课、教师、教学设施和后勤服务的需求,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并对用人单位进行满意度调查。

3. 规范学校的各项活动, 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通过吸收国际先进管理经验, 对学校的活动进行规范管理, 协调工作, 突出重点, 全面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4. 提高招生优势和毕业生就业率。

目前国内生源不断萎缩、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而学生选择学校的观点也在发生改变, 学生更加注重一个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学校推广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 教学中的各项管理活动得到严格的规范, 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不断得到增强, 极大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在保证充足生源的同时, 学生一次性的就业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高职院校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

根据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的原理, 在高职院校中建立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质量方针。学校的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就是该校的质量方针, 是实行和增强质量管理体系的源动力。

2. 组织中的层次结构。

在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中还要注意学校的组织结构, 包括纵向的管理层次和横向的各个部门以及各岗位之间的联系。

3. 教学质量管理手册。

学校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是教学质量管理手册, 也是实现学校的质量方针和目标的指导手册。

4. 作业指导书。

作业指导书是阐述具体活动和作业要求的文件, 包括各种制度、规定等。

5. 记录 (表格) 。

记录是高校在各种活动中所完成活动的过程或最终结果的证明材料。

三、高职院校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的方法和步骤

根据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多年的实践, 应包括以下几个实施方法和步骤。

1. 领导的决定。

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的立校之本。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要想得到建立、实施和推广, 需要学校领导层的正确决定。作为学校的领导层应当充分坚定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的信心。利用多种方法创造出一个广大教师充分参与进来的环境, 这样才能尽可能的保证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有效地运行。

2. 建立领导机构和推行小组。

建立由学校领导层和各个部门领导组成的质量管理领导小组, 来负责全校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改进和推广等工作。

3. 贯标培训。

学校应聘请培训教师, 分阶段对决策层、管理层、贯标骨干和广大教职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4. 严格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实施。

各责任部门应加强对文件的培训, 按规定的实施日期实施。必要时应制定激励措施或奖惩办法。

四、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中实施ISO9000系列标准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促进贯彻执行ISO9000系列标准, 在指导思想上和总体部署上, 需要处理和解决好以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树立系统管理思想和系统管理原则是建立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关键。

高校管理系统是一个多层次系统, 其中每一层次管理系统都受到上一层系统的管理, 同时又管理着下一层系统, 构成了一个多级管理循环。那么在这种管理体系中, 为了能够达到我们开始预期的管理效果, 必须做到: (1) 每一层管理系统只能被上一级管理系统管理, 避免管理主体过多。 (2) 系统中的管理幅度和层次必须有明确的规定, 防止过大或重复管理。 (3) 一定要恰当处理管理层管理力度和被管理层活动力度的大小和关系问题。 (4) 要加强系统中各个平行管理层的横向联系, 使系统能够得到更好的运行。

2. 目标管理必须与ISO9000系列标准紧密结合起来。

目标管理是把工作和人为中心综合起来的管理技能和管理组织体制, 激发团队成员工作的热情和兴趣, 使团队成员在工作中实现本身的人生价值, 团队的总体目标也顺利地得到实现, 这样就统一了工作和成员的需求。

五、结束语

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是一个有着非常规范、严格和实践经验的质量管理模式。在高校汇总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高职院校扩招后出现的教学质量问题, 而且能够以比较低的质量成本来实现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是各高校提升本校教学质量的明智选择。

参考文献

[1]周朝瑜, 侯龙文.ISO900质量体系——进入国际市场的护照[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0:20-23.

[2]俞文钊.管理心理学[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11:89-95.

[3]孙耀君.西方管理思想史[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2011:122-127.

[4]柳国辉.美国高等教育绩效评价政策述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08, (5) :54-55.

上一篇:人性化管理的思考下一篇:综合护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