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共10篇)
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 篇1
2013年12月3日~4日, 国家标准委在太原组织召开了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座谈会。国家标准委总工程师殷明汉、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处长罗恩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李爱仙、山西省质监局副局长李志强及山西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出席会议。国家标准委工业一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部分省市 (自治区) 质监局标准化处和有关试点单位的40余名代表参加座谈会。
山西省质监局副局长李志强致欢迎词, 并介绍了山西省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市建设工作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殷明汉总工程师充分肯定了山西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市建设工作以来取得的经验和成绩, 介绍了开展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的重要意义, 总结了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并对下一步完善循环经济标准化的试点考核办法、总结推广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和建立循环经济标准化交流平台等工作提出了要求。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罗恩华处长指出, 应加大循环经济政策与技术标准的协调力度, 及时将循环经济发展的先进技术、经验和模式转化为标准。
座谈会上,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以及山西太原市、河南鹤壁市、江苏苏州高新区、广东清远华清循环经济园、东北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浙江蓝天生态农业公司等6个试点单位的代表分别介绍了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的有关方法、经验和模式。各省市 (自治区) 质监局标准化处的代表围绕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发表了意见, 对加强部门协调、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加大培训力度、推广试点经验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与会人员还实地参观考察了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详细了解了太钢集团在循环经济标准化方面的成功做法和经验。
这次座谈会通过先参观试点企业, 再选取已验收的先进试点单位介绍经验, 最后交流心得并发表意见和建议的方式, 取得了实效, 对全国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 篇2
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情况
2008年我市选定并实施了25个循环经济试点项目。这批项目总投资54807万元,预期年销售收入87731万元,年利税21259万元。其中,农业资源综合利用项目5个;工业类节能、节水项目6个,工业类废气、废渣循环利用项目9个;产品和技术开发类项目5个。项目达产后,可节约标煤15.91万吨;综合利用磷渣、粉煤灰等工业废渣127.7万吨;综合利用黄磷尾气5650万立方米;减排CO2、SO2等温室气体43万吨;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9.17万吨。
16个2007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在2008也取得了比较好的进展。其中,有9个基本完工,7个开工建设,黄磷尾气制甲酸、甲酸钠以及磷渣石膏砖等重点项目均已建成投产。2009年准备第一批实施了18个循环经济试点项目。这批项目总投资40959万元。
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 篇3
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的发展模式,坚持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增长方式,坚持走集约、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以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为立足点,构建资源集聚、布局有序、运营高效、产品关联紧密、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生态安全的石油化工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和循环型一体化公用工程体系。到2010年,在国内同类化工区中,率先建成生态与循环经济示范区。
新世纪初,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并批准“天津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标志着滨海新区已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成为继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极。
按照国家对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总体要求,结合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天津市委、市政府确定在滨海新区重点规划建设八个功能区。在八大功能区中,天津滨海化工区凭借资产总量最大、投入产出最多、拉动效应最强等综合优势,显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和龙头带动作用。2007年7月,天津市政府第95次常务会审议通过了《天津滨海化工区总体发展规划(2006—2015)》,并予以批复。天津临港工业区是滨海化工区重点建设的区域,2007年底被国家正式批准为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
一、天津临港工业区的基本情况
临港工业区位于天津市塘沽区海河入海口南侧滩涂浅海区,一期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吹填造陆,不占用陆域。充分利用港口优势和滩涂条件,统一规划石化港区、仓储物流区与石化产业区,实现港口、物流、化工联动发展。依托渤化集团、中石油、中海油和中化工等一批国内外著名石化企业,突出石油化工与盐化工、精细化工相结合的特色,以炼油乙烯装置为龙头,上下游互动共建,延伸发展精细化工、化学建材、化工新材料等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建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绿色海洋石化基地。
二、天津临港工业区建设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的优势条件
1.优越的政策环境
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并被批准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探索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环境。
2.坚实的产业基础
天津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已经形成石油天然气开采、炼油、乙烯及聚烯烃、氯碱及盐化工等较为完整的石化产业链。与之关联配套的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石油套管、现代医药、新型材料、化学建材等优势产业已形成相当规模,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3.丰富的自然资源
天津地区自然资源十分可观,渤海湾已探明石油储量达40亿吨,天然气储量达1300亿立方米,海盐产量达到230万吨。沿海有大片荒地滩涂可以利用,项目建设不占用农田耕地,为建设大型石化产业基地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增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可持续性。
4.雄厚的科技力量
天津市现有大专院校37所,国家驻津院所46家,市属科研院所113家,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0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43个。同时,天津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0万人,石化及化工行业从业人员达22万人,为石化工业的发展储备了雄厚的技术和人力资源。
三、天津临港工业区建设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两个走在前列”和“一个排头兵”的要求,围绕滨海新区建设高水平现代制造业和生态宜居新城区的功能定位,紧跟世界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趋势,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观念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集约节约、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确立市场主导,强化政府引导,努力探索资源利用最优化、环境污染最小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二)工作目标
1.总体目标
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的发展模式,坚持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增长方式,坚持走集约、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以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为立足点,构建资源集聚、布局有序、运营高效、产品关联紧密、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生态安全的石油化工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和循环型一体化公用工程体系。到2010年,在国内同类化工区中,率先建成生态与循环经济示范区。
(1)产业发展目标: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精细化工和能量综合利用四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延伸50条循环经济产品链,实现上中下游企业间资源优化配置、产品有机衔接和资源利用与效益的最大化。
(2)公用工程目标:统一规划一体化公用工程岛,集中建设“水电汽气污”多联产循环经济项目,实现园区内能源、水源的统一供给,梯级使用,降低消耗,提高综合利用率。
(3)生态环保目标:利用盐碱滩涂荒地,不占用1亩良田。优先使用淡化海水,不增加1吨地表水。加大环保投入,提高节能减排水平,实现废弃物固体资源化、液体减量化、气体无害化,污水零排放。
2.衡量指标
(1)资源消耗指标:2010年,临港工业区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1.02吨标准煤,万元增加值水耗20吨。
(2)资源综合利用指标:2010年,临港工业区工业废气排放实现减量化、无害化、零污染,工业废气处理率、烟尘控制区覆盖率均为100%。工业废水实现资源化、无害化、零排放,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固体废物实现零排放、无害化、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以上。
(3)废弃物排放指标:2010年,临港工业区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25万吨/年,工业废水排放量9万吨/日,二氧化硫排放量0.64万吨/年,COD排放量0.14万吨/年。
3.指标对比
(1)污染物排放和削减基本平衡。2010年,临港工业区通过新建项目,实现行业内以新代老,可以削减原有存量的二氧化硫排放0.789万吨/年、COD排放0.08万吨/年。2010年,临港工业区预测二氧化硫和COD排放增加量为0.64万吨/年和0.14万吨/年。石化行业自身二氧化硫削减量不仅可以满足新建项目增加的排放总量需求。COD需要占用少量区域富余的容量,但不会超过区域的允许排放指标。
(2)石化行业亿元资产减排明显。2005年,天津石化及化工行业亿元资产二氧化硫和COD排放量分别为25吨/年、7吨/年。2010年,临港工业区亿元资产二氧化硫和COD排放量分别为8.6吨/年和4.5吨/年,相当于2005年亿元资产污染物排放量的34.4%和64.3%。
(3)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显著下降。2005年,天津石化及化学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1.29吨标准煤。2010年,临港工业区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1.02万吨标准煤,比2005年综合能耗下降20%以上,年均节能率不低于4.5%。
四、天津临港工业区建设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的主要内容
1.建立以项目集中、产业集聚和区域互供为目标的空间布局体系
按照科学布局、集约发展和节约用地的原则,充分利用港口优势,港化联动,以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龙头,向中下游产品延伸,发展海洋化工与石油化工相结合的特色产业,码头、仓储和产业区上下游互动共建,建成港化一体化的石化产业基地。
临港工业区一期22平方公里,按照功能划分为4个区域:(1)化工装置区占地14平方公里,包括渤海化工园、蓝星化工新材料基地和中石油炼化基地,既各成体系、各具特色,又互供互联、协同发展,实现原料管输共享、公用工程互通、仓储相对聚集、码头航道共建。(2)公用工程区占地2.5平方公里,包括热电联产、海水淡化及制盐、污水处理、空气分离等工程,实现流程衔接最优、物料互供行程最短、管输系统串联循环、集约节约用地。(3)仓储物流区占地3.5平方公里,包括码头仓储和第三方仓储物流两个区域。(4)绿化隔离带占地2平方公里。
通过3~5年时间,逐步淘汰散布于各区县的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将优质企业集中搬迁到工业区,按照产业链关系合理布局、有序建设,实现全市化工行业的战略东移和布局优化,形成集约、集聚发展的良性格局。
2.建立以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龙头的石化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重点发展四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原料互供、资源共享和节能减排,达到资源综合利用和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
(1)发展石油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以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产出的乙烯、丙烯等石化原料,发展聚烯烃、聚酯化纤、化工新材料等产品链,形成由原油到成品油、石脑油、烯烃、芳烃、聚烯烃、聚酯化纤、橡胶塑料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2)发展海洋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以石化基础产品和原盐为原料,发展合成树脂、环氧树脂、聚氨酯、有机硅、蛋氨酸等产品链。用乙烯氧氯化法替代传统的电石法聚氯乙烯工艺,实现氯碱石化一体化;用联碱工艺取代氨碱工艺,实现联碱石化一体化,降低能耗,减少二氧化硫和废渣排放。
(3)发展精细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以石化产品和天然气为原料,发展工程塑料、合成纤维、涂料、染料等产品链。用现代石油化工改造提升传统化学工业,发展一批高附加值、低能耗产品,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无机盐产品,提高节能减排的水平。
(4)发展能量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利用石化及关联产业回收的副产品和废弃物,发展能量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通过空分与300万吨LNG能量综合利用,实现冷热能交换,每年可节电24亿度;通过建设20万吨/年硫磺回收项目,实现化工装置含硫尾气的综合治理,二氧化硫总回收率达到99.8%;通过二氧化碳回收提纯,建设干冰、二氧化碳驱等综合利用项目,实现二氧化碳减量排放;通过回收乙烯焦油生产优质炭黑,回收氢氰酸生产MMA,实现乙烯副产品综合利用。
3.建立以“水电汽气污”多联产项目为核心的公用工程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以资源共享、能量互供、节约土地、节能减排为目标,改变传统的企业自成体系,多头建设热、电、空分、仓储、污水处理等高投入、高成本、节约减排缺乏效率的公用工程建设模式,在临港工业区集中建设一体化公用工程岛,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降低公用工程产品综合生产成本。
“水电汽气污”多联产节能与循环经济项目是临港工业区一体化公用工程岛的核心,是国内第一套真正按一体化、系统化组织的公用工程,在国内外化工园区中属于理念最先进,节能、环保和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的,公用产品与化工原料联产联供也是最丰富、最紧密的。据专家对项目建设方案的评估,与单独分建上述公用工程相比,可直接节省投资30%,节约用地40%,降低能耗30%,削减60%的二氧化硫、烟尘和COD排放,总体运行成本下降20%。
这个项目由三个相互关联、相互依托的节点构成:
(1)IGCC热电联产项目
由中国华能集团绿色煤电公司投资,一期建设250MW煤造气联合循环发电(IGCC)机组。该项目是“水电汽气污”多联产公用工程的龙头,是国内首台IGCC示范电站。与常规火电机组相比,IGCC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多联产”。煤造气形成的一氧化碳和氢气,可为园区甲醇、合成氨等化工企业提供合成气原料,为原油加氢裂化装置提供氢气,实现IGCC与化工企业的联产联供。二是“高效率”。通过联合循环,IGCC净效率可达到50%以上,而单位发电量煤耗只是常规火电机组的70%。三是“低耗能”。 IGCC电站单位发电量煤耗约为250克/千瓦时,比超临界发电厂低15%左右;单位发电用水量约为同等容量常规火电机组的1/2~1/3。四是“低污染”。煤气经净化,二氧化硫回收利用率达到99.8%以上,排放量只有常规火电机组的十分之一。副产的硫磺可生产硫酸,烟气经处理可生产二氧化碳替代油井注水,发电产生的粉煤灰可生产建筑材料,实现全部综合利用。同时,还可延伸为天津市塘沽区海河下游以南的居民区、响锣湾中心商务区、保税区等周边区域提供公共供热服务,替代燃煤采暖锅炉,有效改善区域的环境质量。
(2)海水淡化和工业制盐项目
由美国GE公司和天津市自来水集团联合投资建设,包括50万m3 /日海水取水和净化、10万m3/日海水淡化、85万吨/年浓海水工业制盐和化学元素提取等五大系统。该项目与热电联产项目同步建设并紧密联系,将工业冷却、海水淡化、工业制盐及化学品提取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资源综合利用。上游热电联产项目用海水直接冷却,充分利用热电及化工装置余热资源,使冷却海水温度提高8℃以上,直接进入海水淡化装置(10万吨/日规模),通过反渗透工艺生产5万吨/日淡化水。浓海水经高效机械蒸发和结晶装置,可生产高品质精制盐85万吨/年,蒸发母液提取钾、溴、镁等化学品。此过程可同时产生5万吨/日软化水,直接用于锅炉补充水,实现海水梯级使用,“吃干榨净”和“零排放”,节约了能量消耗,提高了淡化效率。蒸发母液还可直接输送给园区企业,用于制取氯气、烧碱和氢气,有效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海水淡化与工业制盐紧密结合,具有以下五个好处:一是,充分利用可再生海水资源,解决缺水地区的淡水供应。项目建成后,有效替代淡水资源0.35亿吨/年,利用海水冷却节水0.54亿吨/年。二是,解决浓海水排放和有效利用问题,基本实现污染物零排放,有利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三是,通过能量物料互供和梯度利用,每年可节约能源11.4万吨标准煤,有效降低淡化海水和工业制盐成本。四是,可大大节约盐田,提高现有土地存量利用效率。据测算,建设85万吨/年工业制盐项目,可直接节约盐田土地资源128平方公里,相当于置换了天津37%的盐田面积。五是,高纯精制盐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精制盐产品纯度在99.9%以上,用户可以直接作为原料,替代对原盐的二次提纯和精制过程,降低能耗物耗,避免提纯过程中污染的排放。
(3)污水处理与综合利用项目
由新加坡胜科公司牵头建设,包括10万吨/日污水处理厂、5万吨/日再生水厂和5万吨/日人工湿地工程。临港工业区内企业产生的污水,直接排放给污水处理厂,实现“点对点”式服务。经处理后,一次中水作为工业冷却循环补充水,二次中水作为锅炉补充水,尾水进入人工生态湿地降解,用于生态绿化用水,实现园区污水科学收集、集中处理、循环利用,最终达到污水宏观零排放,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产生的部分污泥返回IGCC造气炉,经1720度高温将有害物质充分氧化,实现无害化排放。
该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节水1650万吨,年污水减排1650万吨,年COD减排16500吨,实现工业区污水零排放。同时,建设人工湿地工程既可作为围海造地对近岸滩涂的生态补偿,又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
4.建立以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和污染物削减为目标的生态环保控制体系
通过严格控制新建项目的环境准入,加大环保投入,从源头进行环保治理,大幅度降低现有石化行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
(1)通过优化结构,降低排放量。从国际经验看,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的石化产业污染物排放水平,只相当于以原盐、矿物质为原料的传统化学工业的四分之一。临港工业区通过全面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突出了发展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的石化产业,突出了用现代石油化工对传统化学工业的改造提升。规划的新建项目有90%属于低耗能、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石化项目,总体上提升了环保水平,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废弃物最低排放。
(2)通过采用节能环保新技术,降低排放量。临港工业区新建项目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工艺、清洁技术、循环装置和环保手段,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减排效果明显,实现增产不增污和增产减污。例如,天碱搬迁项目,纯碱生产全部用联碱工艺,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由现有的0.49万吨/年下降到0.24万吨/年。300万吨/年LNG和空分能量综合利用项目,每年可节电约24亿度,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约500吨。
(3)通过集聚发展、上大压小、以新代旧,降低排放量。临港工业区新建项目均属于规模经济项目,上下游集聚对接项目和上新代旧、上新改造老设备等项目。关闭和限制高污染的小化工企业,同时将散布于全市各区的符合规划发展要求的化工企业逐步迁至临港工业区,按上中下游产业链有序建设,形成闭合的循环链,实现企业内部和园区企业之间的资源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综合利用。通过集中建设一体化公用工程岛,实施“水电汽气污”多联产循环经济项目,形成区域内水、电、汽、气、污联动运行的系统,将改变过去化工企业自成体系、多头分散建设的模式,大大减少污染源。
五、天津临港工业区建设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的保障措施
1.精干的组织机构
设立由天津市领导担任组长的开发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临港工业区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2.完善的政策法规
由天津市发改委牵头,会同市有关部门,结合加快推进规划实施,统筹研究支持滨海化工区发展的一揽子政策,包括:土地政策、财税政策、海域使用政策等,为循环经济试点提供政策法规支撑。
3.强大的科技支撑
利用滨海新区科技发展和研发转化专项资金,设立科技创新发展基金,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循环经济项目研发和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支持产学研联合开发和引进吸收再创新,促进循环经济科技成果转化。
4.良好的金融环境
首先,由市政府投入适当资金作为公用工程等循环经济基础项目的引导资金。鼓励循环经济项目单位利用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风险投资、发行企业债券、盘活存量资产等方式,多渠道筹措开发资金。其次,各商业银行应加大对企业循环经济项目贷款的支持力度,对企业实施循环经济项目贷款给予政策倾斜。第三,对企业节能、节水、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污染防治等循环经济项目,在制定实施重点投资计划时作为重点项目加大投资支持力度,在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技术改造资金使用上优先予以安排。
六、天津临港工业区建设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的建议
1.制定实施财税优惠政策。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快出台《循环经济法》,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资源能源节约的财税政策。对淘汰落后产能、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环保产品推广给予财税扶持,对重点节能工程和循环经济示范工程给予专项资金扶持。
2.全面实现园区直输供电。建议国家发改委协调国家电力主管部门,同意临港工业区热电厂对区内企业实行直输供电,尤其是向“水电汽气污”多联产公用工程的关联企业直输供电,有效降低电能损耗和循环经济企业生产成本。
3.优先审批热电联产项目。建议国家发改委优先核准临港工业区“水电汽气污”多联产公用工程的龙头项目棗中国华能热电联产项目,并不纳入天津市电力容量指标,推动和促进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4.鼓励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允许临港工业区海水淡化生产企业参照自来水行业6%的营业税率,替代现行17%的增值税率纳税,并予以相应补贴,鼓励和促进缺乏淡水资源的地区优先发展海水综合利用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
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 篇4
近日,国家标准委、国家发改委专家组,对太原、长治、晋城、运城4城市的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城市建设工作进行了实地调研和考察指导,并对四市的工作给予了肯定。
专家组一致认为,山西省高度重视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城市建设工作,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突出表现为两个亮点,即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组织好、试点城市重视企业在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建设中的作用。专家组同时也指出了试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为下一步更有效地推进试点工作指明了方向。
辽宁省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总结报告 篇5
一、关于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进展情况
2001年,辽宁省委、省政府作出决策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建设,2002年,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批复辽宁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三年来,辽宁省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紧紧围绕老工业基地振兴这一中心任务,注重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法律规范、公众参与、重点突破、兼顾社会”的原则,加强组织协调,省及各市政府成立了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把试点工作内容纳入工作目标责任制,重点推进了循环经济型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城市资源循环型社会和资源再生产业基地建设,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1、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建立了一大批循环经济型企业。全省已有480多家重点污染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共实施9420多个项目,每年新增经济效益近20亿元,节水1.67亿吨,节电1.85亿千瓦小时,减排二氧化硫、烟粉尘等污染物18万多吨;在冶金、电力、煤炭和选矿等行业创建了50多家废水“零排放”企业;鞍钢已建成40多个循环经济项目,基本实现了高炉、焦炉和转炉煤气的“零放散”,当年产生的冶金废渣全部实现回收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率达到91%。
2、开展废弃物综合利用,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结合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开发利用矿山废弃资源,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抚矿集团以“一矿四厂一气”转产项目为主线,围绕油母页岩和煤矸石综合利用,大力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目前,已建成年产6000万块的煤矸石烧结砖一期工程和年增产水泥27万吨的页岩废渣水泥厂扩建工程;年产59万吨油母页岩炼油扩建项目和页岩热电厂项目正在筹建之中。二是结合开发区整合提升,开展资源循环利用和能源梯级利用,提高区域经济运行质量。大连开发区通过建设关键链接项目,构建和完善生态工业网链,启动实施了工业介质循环利用、废旧家电综合利用和中水回用等9个工业生态链接项目,已有5个项目建成投产,电镀工业园实现废水“零排放”。三是建设区域内企业间的关键链接项目。葫芦岛市在金属冶炼、石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实施了15个链接项目,综合利用近50万吨固体废弃物、7万吨二氧化碳和6500多吨二氧化硫,年新增经济效益7000多万元。四是结合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资源再生产业。全省已建成朝阳华龙、铁岭新新等30多个煤矸石和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2003年全省煤矸石和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达到74%和47%,比2001年分别提高了45个、10个百分点。
3、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沈阳铁西新区通过对污染企业的搬迁、改造,实现产业重组和产品升级换代,优化城市布局,从源头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目前,正在将47家重点企业构建成9条工业生态产业链和循环网络,开展物流、能流的梯级利用,工业废水50%以上通过处理后回用,年减排固体废物44万吨。大连市以消除市中心污染源为突破口,对地处市内的能耗高、污染重、效益差的工业企业进行搬迁改造。除少数企业就地关闭外,大多数企业通过盘活土地,利用级差地价获得发展资金,提高了企业技术水平。城市环境的改善,提升了土地价值,为引进高新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和招商引资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条件。
4、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促进了城乡发展的协调统一。全省已建成63个高标准“四位一体”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45万亩有机食品基地。盘锦市启动建设了太平农场、鼎翔公司、西安生态养殖场、石山种畜场四个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西安生态养殖场以生产和利用水生植物为核心,牧渔农相结合,实行四级净化,五步利用,资源多层次开发,多级循环利用的复合生态模式,成为被联合国环境署命名的全球500佳之一。阜新市以双汇、大江等加工企业为龙头建立养殖业和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发展链条,已建成千亩以上农业园区15个。全省还建成秸秆气化工程39处,促进了农村能源调整。
5、以城市中水回用为重点,全面建设资源循环型社会。结合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开展城市中水回用,缓解水资源短缺危机。目前,全省已建成25座城市污水处理厂, 累计日处理能力达到284.8万吨,实际运行负荷达到了80%。鞍山西部第一、本溪第二、大连春柳河等10座污水处理厂共实现日回用中水40多万吨,主要用于工业、城市河道景观和绿化用水。以鞍钢、抚顺石化等一批用、排水大户开展中水回用为代表,已使工业企业取水量减少了24.5%。以沈阳和大连为重点,建成住宅小区、学校、宾馆等中水回用工程110多个,日回用中水4万多吨。
6、开展循环经济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意识。编制了省、市循环经济发展方案。邀请清华大学金涌、钱易院士,东北大学陆钟武院士等中外专家为各级领导干部作循环经济的专题报告,结合省情剖析辽宁省开展循环经济建设对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推动作用。积极利用电视、报刊等多种媒体,广泛开展宣传,扩大公众参与力度。
辽宁省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在全国受到普遍关注。全国政协、总局领导曾先后到辽宁省专门视察循环经济试点工作,认为辽宁省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经济开发区的整合提升和资源节约利用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而且发展势头良好,对全国尤其是东北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二、关于辽宁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法制建设为保障,形成“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公众自觉参与”的循环经济发展运行机制,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构建和谐辽宁。
主要任务是:
1、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作为重大战略,纳入“十一五”规划。在编制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要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重要位置。一方面,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各类规划的编制;另一方面,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同时,把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技术纳入重大项目给予支持,重点组织开发一批有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等技术,不断提高单位资源消耗产出水平。
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加快研究建立以资源生产率、资源消耗降低率、资源回收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废弃物最终处置降低率等为基本框架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并把主要指标逐步纳入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及分阶段推进计划。各市要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推进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
2、加强循环经济地方法规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建设。今年争取出台《辽宁省节约能源条例》,尽快完成《辽宁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条例》的论证工作,同时要做好制定《辽宁省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条例》、《辽宁省中长期节约规划》等相关准备工作。着手制定废旧家电、废轮胎等回收利用的具体管理办法,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等规章制度,把循环经济建设纳入法制轨道。
建立消费拉动、政府采购、政策激励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一是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产品的标示制度,鼓励公众购买循环经济产品。二是在政府采购中,确定购买循环经济产品的法定比例,推动政府绿色采购。三是通过政策调整,使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有利可图,使企业和个人对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对于一些亏损或微利的废旧物品回收利用产业和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产业,可通过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政策,使其能够获得社会平均利润。在增加环境(污染排放)税、资源使用税的同时,可对企业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实行税收抵扣。四是建立和完善价格机制和补偿机制。
3、继续推进试点中的几项重点工作。一是深入开展企业持续清洁生产。在全面完成600家重点污染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的同时,以清洁生产周转金启动为契机,千方百计筹措项目资金,着力实施一批清洁生产中高费方案,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创建10家清洁生产先进企业,使单位产品的能耗、物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强度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
二是继续创建一批“零排放”企业。到2005年末,电力、冶金、煤炭、选矿行业基本实现全行业废水“零排放”;石油开采和加工行业积极开展中水回用,有条件的企业实现废水“零排放”;启动再生纸生产行业废水“零排放”工作。冶金行业高炉煤气、转炉煤气、焦炉煤气两年内基本实现“零放散”。冶金行业当年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冶金废渣全部实现资源化,逐步开展历史堆渣的综合利用。
三是加快循环经济型示范企业建设工作。鞍钢按照规划,从实现废物减量化和资源化、提高二次能源利用率、工业废水“零排放”和矿山生态恢复四个方面组织实施,尽快建成循环经济型示范企业。编制抚顺石化、沈化、本钢和锦天化循环经济型示范企业建设规划,加快项目建设。
四是抓好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抚顺矿业集团、大连开发区和沈阳铁西新区按照规划,做好项目实施工作,实现园区内能流、物流的梯级和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提升区域内经济运行质量。抚顺矿业集团和大连开发区争取早日通过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验收,沈阳铁西新区争取列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试点。
五是积极推进城市中水回用。新建污水处理厂必须配套建设中水回用设施,已建成污水处理厂没有开展中水回用的要加快回用设施建设,开展中水回用的尽快达到设计能力,到2010年使辽宁省中水回用率达到30%以上。继续大力推广住宅小区、学校、医院、宾馆等中水回用示范工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价格杠杆,推进水价改革,制定合理的中水使用价格,促进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大力建设节水型社会。
六是深入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以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废电脑及电子废弃物、废金属及包装物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几个区域性的资源再生产业基地,到2010年使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率达到50%以上,废旧家电等废物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在沈阳、大连、鞍山市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其它各市选择若干个垃圾分类回收试点。加快城市垃圾处理厂建设进度,到2010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
七是加快推进关键链接项目建设。积极借鉴葫芦岛市的成功做法,政府积极搭建促进关键链接项目建设的信息交换平台,对项目实施跟踪、协调,营造便利条件。企业通过对能量流、物质流的分析,引入关键链接技术,实施技术改造,在生产的全过程降低资源、能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积极寻求可作为原料利用的废弃物,通过建设关键链接项目变废为宝,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减少区域内污染排放。
4、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和舆论宣传。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必须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要思想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建立有效的协调工作机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的职责,抓好本部门的相关工作,密切配合,共同推进。
大力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和公众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各市、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和印发宣传品等形式,运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手段进行广泛宣传,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典型案例,提高社会各方面对发展循环经济重大意义的认识,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要将循环经济理念和知识纳入基础教育内容,做到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三、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建议
1、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建立一套法律法规体系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最基本保障。要尽快建立起促进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立法,明确政府、企业和居民在推进循环经济中的责任和义务。要在已经出台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资源循环利用法、循环经济企业投融资法、可持续消费法和实体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循环经济激励政策体系,鼓励消费者实行“绿色消费”,鼓励企业循环利用资源,鼓励民间投资向生态环境领域投入,兴办循环利用资源和资源再生产业。
另外,建议政府在资金、税收政策、政府绿色采购、环境保护产品政府采购、政府向个人征收废弃物的处理费用、发行循环经济债券等方面,对发展循环经济予以支持。
2、大力推进静脉产业的发展
我国静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目前还没有形成规范化的分类回收和循环利用体系,而缺乏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是关键原因。因此,在发展静脉产业中,建议首先建立起发展静脉产业的制度框架,从法律上明确废物排放者、收集者及处理者的义务和责任;其次,构建完善的分类回收体系时,要对从事废物回收、运输的从业组织进行严格管理,以确保废物收集的安全性,避免造成二次污染;第三,建议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技术路线,选择经济基础和技术条件较好的地区规划建设以某类特定废物为主的再生产业园,针对特定类型废物进行循环利用技术实证研究。
3、推进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和静脉产业技术的发展
我国虽然重视废物资源化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并且有的废物资源化技术已经得到应用,例如,蔗渣造纸、废糖蜜制酒精及粉煤灰制建材等技术,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仍然处于低水平的资源综合利用阶段,缺乏系列化、配套化的废物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体系。此外,由于废物资源化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具有高成本、高风险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类技术的发展。
鉴于此,建议政府部门首先要重视和加大对以废物资源化技术为主的静脉产业技术的扶持力度:一是要引导企业、技术研究部门积极开展废物循环利用技术的研发;二是针对我国目前的技术现状,筛选和推荐一批具有较好应用前景和经济效益的废物循环利用技术;三是要针对特定类型的废弃物,组织相关企业和科研部门联合开发循环利用技术;四是要对具有推广应用前景的技术给与专项经费支持,鼓励技术开发部门进行实证研究。
4、明确各部门在推进循环经济工作中的职责
由于推进循环经济工作需要多个部门、机构的协作,全社会共同行动,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启动,在这种情况下,仅一个部门单位是难以支撑的。应尽快明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推进循环经济工作中的分工、责任和义务,明确全社会推行循环经济的途径和方向。
5、在重点项目实施上,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
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 篇6
背景情况和有利条件
太原从解放初期开始就是国家规划建设的能源重化工基地, 全国56个能源重化工项目, 太原占了11个。这些大型能源重化工企业虽然奠定了太原工业的基础, 但也形成了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产业特点和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 辉煌的重化工给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 也带给自身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 并逐步出现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矛盾、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产业结构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等, 严重制约了太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在这种情况下, 太原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 把运用标准化手段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全市转型跨越发展的有力抓手。在过去的几年中, 从政策支持、标准先行、技术创新、试点带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为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保障和实践基础。一是政策支持。出台了《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关于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制定和实施绿色标准的意见》、《太原市推进绿色转型条例》等一系列文件;二是标准先行。发布了《太原市绿色标准体系》、《太原市绿色建筑》、《太原市绿色企业 (导则) 》、《太原市绿色学校》、《太原市绿色医院》等在内的45项绿色标准;三是技术创新。培育出电厂脱硫脱硝、焦化废水处理、焦炉煤气化工合成和城市垃圾发电、减少水泥熟料配入量等应用技术;四是试点带动。太原西山煤电集团公司通过构建“煤炭—电力—建材”和“煤炭—焦炭—化工”两条循环经济产业链, 大幅提高了企业的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是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国家统计局等部门确定的第一批全国煤炭行业5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之一。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了包括“企业—农户—企业”的闭路生产系统等多条循环经济链条, 实现了区内污水的零排放;太原市绿色建筑暨可再生能源应用建筑“国瑞苑”工程项目, 成为山西省第一个国家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项目。
主要做法和措施
(一) 抓住一个龙头, 稳健推进循环经济标准化起航, 为试点工作提供内生驱动力
循环经济标准化起航, 就是通过对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需求的综合分析, 明确组织机构及职责, 制定试点工作方案, 科学配置人力资源, 加强部门协同推进, 保障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稳健起步的过程。
循环经济标准化起航的重点工作是:设立组织机构, 制定实施方案, 遴选试点单位, 出台支持政策, 建立联推机制等。
倾力保障, 设立组织机构。组织机构的领导力是整个试点工作推进的核心保障。太原市第一时间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发改委的副市长为第一副组长、分管质监的副市长为常务副组长, 市质监局、发改委、财政局等职能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领导组。统筹全市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 安排部署和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市质监局, 主要职责是根据领导机构提出的要求, 办理试点市建设过程中标准立项、组织宣传培训、评价实施效果以及指导太原市各组织建立循环经济标准子体系等具体事宜。各试点单位也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 负责本组织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建立、标准的起草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倾心谋划, 制定实施方案。经过广泛研讨、精心谋划, 太原市制定出台了《太原市推进国家级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方案》。该方案确定了太原市推进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分解了主要任务、工作进度;明确了牵头单位和实施单位;细化了每个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的具体内容;出台了8项鼓励政策对承担重点项目、示范工程的组织和企业给予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支持。3年来, 市政府从财政列支90万元, 市发改委从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中列支700万元, 均用于支持试点项目建设。
倾情优化, 定人定岗定责。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连续性, 因此太原市特别要求各相关单位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科学定人定岗定责, 尤其要选择工作能力较好、责任心较强的业务骨干承担试点工作的具体事宜。太原市14家试点企业均以文件形式印发规范, 做到了“三明确”, 即部门明确、人员明确、职责明确。
倾注合力, 加强部门协同。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是个系统工程, 涉及太原市多个领域、多个产业, 只有建立各行业主管部门联合推进工作机制, 才能保障试点工作的全面有效推进, 并为持续改进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 太原市质监局与市发改委、经信委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太原市国家级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联席会议制度》, 并根据试点建设的实际需求, 多次召开联席会议, 商讨试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 并适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有序安排。3年来, 太原市质监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等部门共同对全市试点单位进行调研和帮扶指导30余次, 举办专题培训5次, 进行一对一指导14次, 累计培训达1 000余人次。经过3年多同舟共济, 协同作战, 各部门之间不仅在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上形成了高度的契合, 同时还为其他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拓展了新的契机。太原市发改委在起草《太原市循环经济发展条例 (草案) 》时注重与《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体系》耦合共进, 为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和技术支撑。
(二) 壮大一个躯体, 致力提升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契合力, 为试点工作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力
建立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必须紧密契合太原市率先发展、建设一流省会城市的战略需求, 针对太原市循环经济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运用标准化手段, 提升推广先进的经验和做法, 实现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污染低排放甚至零排放, 保护环境, 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重点工作是:需求分析、搭建框架、甄别标准、制修定标准、实施标准、对标准实施监督评价。
多方调研, 找准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建构的需求点。针对太原市循环经济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太原市通过调研、座谈、征求意见等多种形式对标准体系的建立进行需求分析论证, 最终确定在山西省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框架下, 建立《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体系》。该体系紧扣太原循环经济公共管理和产业链两大领域, 由市级层面与企业层面共同构成。市级层面建立体系时, 其中公共管理领域循环经济标准体系中包括了城市垃圾分类回收标准体系、绿色综合交通标准体系、绿色消费标准体系等;循环经济产业和产业链标准体系中包括了农田覆盖节水工程标准体系、煤炭开采及综合利用标准体系、静脉产业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园区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等。
各项目承担单位紧紧围绕各自的产业和产业链条建立不同产业的循环经济标准子体系。如:太原钢铁集团公司在钢铁及钢铁深加工产业链下, 建立《固态废弃物综合利用标准子体系》、《液态废弃物再生利用标准子体系》和《气态废弃物再利用标准子体系》;山西华顿实业有限公司建立《甲醇清洁燃料替代车用燃料标准子体系》;山西合创电力有限公司建立《光伏发电并网逆变装置标准子体系》;太原炬能再生能源供热有限公司建立《污水热源再利用标准子体系》;山西美锦集团建立《煤矸石再利用标准子体系》;山西亚希印业有限公司建立《废旧塑料再利用标准子体系》;娄烦康庄生态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建立《生猪排泄物再利用标准子体系》等16条覆盖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社会4大领域的循环经济产业及产业链子体系。
突出“三个契合”, 优化设计开放式标准体系结构。在标准体系框架搭建过程中太原市突出了“三个契合”, 一是更加注重与太原市循环经济产业结构现状以及未来可能调整的方向相契合;二是更加注重与循环经济产业链上的关键节点相契合;三是更加注重与社会各界对标准体系的关注重点相契合。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决定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框架采取纵横结合的搭建模式。第1层为山西省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表明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是山西省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第2层为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第3层为通用标准;第4层分为循环经济公共管理、循环经济产业和产业链两大部分;第5层按照公共管理和产业、产业链的不同进行细分, 目前初步确定了24个子体系。需要说明的是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是一个开放式的标准体系, 将随着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的持续推进而不断进行充实完善。
太原市建立的《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DB14/T836-2013) 已由山西省质监局批准发布。截至目前, 该标准体系共采用国家标准689项, 行业标准533项, 地方标准37项。企业层面采用国家标准700余项, 行业标准550余项, 地方标准50余项, 制修订企业标准2 000余项。
有效开展标准制修订、实施和评价工作, 形成完整的PDCA循环, 推动循环经济标准螺旋式提升。试点建设期间, 太原市项目承担单位均完成标准制修订计划的90%以上, 循环经济相关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实施率达到100%。制定标准的目的在于实施, 为确保标准的有效实施, 太原市质监局、市发改委等部门根据《山西省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第4部分:实施与评价》中实施的目的、步骤、实施的主体、形式等内容对标准实施情况进行督导评价的同时, 明确要求各县 (市、区) 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和标准进行督导评价;各试点单位内部也定期和不定期地通过问卷调查、随机抽查、现场提问等方式对标准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根据评价结果对标准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 从而形成完整的PDCA循环, 推动循环经济标准体系螺旋式提升。
(三) 强化两个翅膀, 加强循环经济标准化宣传贯彻应用和信息平台建设, 为试点工作提供强大的助推力
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建设重在做好起航工作, 贵在建立标准体系, 强在宣传贯彻应用和信息平台支撑。强化两个翅膀, 一要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形式, 借助网络、报刊、电台等媒体大力宣传循环经济标准化知识, 形成高知晓率、高参与率、高开放性的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工作氛围;二要打造融政策法规、标准课堂、推进动态、试点企业、应用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等版块为一体, 实现动态、开放的信息资源共享的循环经济标准化信息平台。
广泛宣传培训, 提高社会公众对循环经济标准化的知晓率、参与率。为提高社会公众对循环经济标准化的知晓率、参与率, 营造全面推动试点市建设的社会氛围, 2012年2月7日的《中国质量报》和3月3日的《山西经济日报》, 分别以《让标准化成为撬动经济发展的支点———山西太原市国家级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城市建设工作综述》和《政府推动标准支撑技术引领太原国家级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建设成效显著》为题, 对太原市的试点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报道。2011年, 太原市质监局和市发改委组织试点单位开展文艺汇演, 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进行广泛宣传。山西省发改委、省质监局和太原市政府相关领导出席活动, 共演出节目27个, 1000余名观众观看演出, 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3年来, 太原市在省级以上报纸发表千字以上专题报道3篇, 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发布信息简讯30余条。
在抓宣传的同时, 循环经济标准化队伍建设也在稳步推进。根据试点建设的需要, 太原市首先在全省率先编撰了《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建设指导手册》, 涵盖了循环经济标准化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基础知识和相关标准等内容, 方便大家学习。其次, 组织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参加了“循环经济知识有奖竞答”活动, 提高了大家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太原市还先后举办了“太原市国家级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工作业务知识培训班”、“循环经济标准化业务培训班”、“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建设培训班”等由浅入深的系列培训5次, 培训人数达1 000余人次。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 初步建成一支既懂专业又懂标准, 理论水平与实际操作能力兼备的标准化工作队伍, 他们成为了太原市标准化战线中的主力军, 为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项目的圆满完成和后续实施推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鼓励采用先进标准, 助推企业攀升全球价值链高端。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 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 有利于企业攀升全球价值链高端。因此, 太原市还鼓励试点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进入国内高端应用领域和拓展全球市场为目标, 将国外标准转换为企业标准, 实现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接轨。针对国际不锈钢产品贸易的特点及海外市场的需求, 采用美国 (ASTM、ASME) 、日本 (JIS) 、欧盟 (EN) 等国外先进标准达61个, 极大地促进了太钢不锈钢产品向国际先进水平的迈进。
建设循环经济标准化信息平台, 实现动态、开放的信息资源共享。目前, 太原市已基本建成循环经济标准化信息平台。该平台主要包括政策法规、标准课堂、推进动态、试点企业、应用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等版块。政策法规版块的主要内容有国家、山西省及太原市有关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节约能源、环境保护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标准课堂版块通过问答和案例分析的形式, 将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 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培训作用;试点企业主要展示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建设中成绩突出、效果明显、具有典型引领作用的企业。该信息平台建成后, 太原市质量工作人员对平台不断进行完善和维护, 数据量由初建时的250余条上升到1 500余条。随着信息量的不断放大, 访问人次也稳步上升, 目前已突破3万余人次, 为试点单位和社会各界提供了便捷的信息查询、标准跟踪、交流学习、技术应用等服务。
(四) 实现一个阶段性目标, 为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的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持续性的推广奠定扎实基础
在3年的建设过程中, 太原市质监局围绕全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探索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模式;加大标准实施力度, 循环经济相关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实施率达到100%, 推荐性国家标准的实施率达到90%;构建循环经济标准化信息平台, 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圆满完成了国家标准委、国家发改委批复时赋予的工作任务。特别是在工作模式上, 太原市质监局和市发改委在试点市建设中形成了良好的推进机制, 尤其是将《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体系》与《太原市循环经济发展纲要 (草案) 》紧密结合, 为下一步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持续性推进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特色工作
推进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 其本质就是寻找差别、识别差别和显示差别的过程。在寻找差别中明确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化的地位, 在识别差别中发现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化的不足, 在显示差别中创立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化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 探索“鹰式”工作模式, 统领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
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鹰式”工作模式, 是太原市推进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建设的新探索。太原市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 没有现成的路可走, 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为了能顺利完成国家标准委和国家发改委赋予的建设任务, 闯出一条示范引领的路子。获批后, 经调研、座谈、征询建议等方式, 太原市确立了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鹰式”工作模式, 即抓住一个龙头———做好设立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定人定岗定责、建立联推机制的循环经济标准化起航工作, 保障了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稳健起步;壮大一个躯体———建立了层次分明、科学严谨、切合实际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强化两个翅膀———开展了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宣传培训和建立内容丰富、方便快捷的循环经济标准化信息平台;实现一个阶段性目标———较好地完成了国家标准委、国家发改委批复时赋予的工作目标, 并为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的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持续性的推广奠定了扎实基础, 也为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向纵深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二) 创制性地起草了《山西省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和《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太原市主动承担并顺利完成了《山西省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起草任务。该标准体系获得了国家质检总局、清华大学、中科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单位学者的高度肯定, 认为该标准目前在国内属首创, 处于领先地位, 标准的内容符合山西省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的发展实际, 并对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循环经济标准体系进而推动循环经济科学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在山西省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框架下, 根据太原市实际需求, 紧扣太原循环经济产业链和公共管理两大领域, 建立并由山西省质监局发布了《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DB14/T836-2013) 。同时, 太原市质监局又联合相关部门出台了《太原市绿色焦化企业技术要求》等一系列与循环经济相关的地方标准, 形成对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有益互补。
(三) 引领行业发展, 企业积极起草相关国家标准
“得标准者得天下”, 一流的企业要有引领意识。太原市一直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促进自主创新的融合。太原钢铁 (集团) 有限公司作为第一起草单位参与了《不锈钢冷轧钢板和钢带》 (GB/T 3280-2012) 等22项国家标准的起草, 同时参与起草了《山西省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导则》 (DB 14/T618-2011) 、《山西省钢铁行业循环经济评价实施指南》 (DB14/T619-2011) 等3项山西省循环经济标准;山西华顿实业有限公司起草了《车用甲醇汽油 (M85) 》 (GB/T 23799) 和《车用燃料甲醇》 (GB/T 23510) 2项国家标准, 同时正在起草的还有3项甲醇燃料国家标准和2项能源行业标准。太原市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 不仅为全市企业占据行业制高点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也体现了全市坚定不移地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的大局观念。
取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通过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建立及实施, 太原市的资源重复利用率明显提高, 废物排放明显减少, 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 (当年价) 由2010年1 778.05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2 311.43亿元;单位GDP能耗从2010年的1.4吨标煤/万元降低到2012年的1.28吨标煤/万元;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从2010年的52.27%增加到2012年的53.77%;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从2011年的95.4%增加到2012年的95.5%;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95%, 出水水质达到了一级A标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94.36%以上;二级以上良好天气率从2010年的83.3%增加到2012年的88.5%。
(一) 提高资源利用率,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太钢集团开发应用的高炉煤气联合循环发电、焦炉煤气脱硫脱氢制酸等工艺, 达到了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 实现了钢铁及钢铁深加工链条上4个方面的循环再利用, 即物料循环再利用, 消化库存铁鳞21 693 t;水资源循环再利用, 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8.2%;废气回收利用, 回收转炉煤气达到吨钢116 m3, 实现了负能炼钢;酸的转化再生利用, 增加利润1 887万元。山西新天地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有限公司致力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 以废旧家电拆解、废旧轮胎资源化利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废矿物油再生利用、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为主要业务, 自确立为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单位后, 通过建立和实施《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再利用标准体系》, 在拆解过程中节约了能耗, 提高了资源再利用率。2012年产生再生铁约1.2万吨、再生钢约0.3万吨、再生铜约0.2万吨、再生铝约0.1万吨、再生塑料约1万吨, 产值约1.3亿元;循环利用废物约3.8万吨, 减少废水排放约5万吨, 消减二氧化硫约898 t, 节约铁矿石约3万吨, 节约铜矿石约42万吨, 节约铝土矿约0.6万吨, 价值约1亿元。
(二)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娄烦康庄生态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 积极综合开发利用沼气, 2009年被列入全省“513”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该公司通过建设并实施《生猪排泄物再利用标准体系》, 推动企业积极开展技术革新, 不断扩大种养殖规模, 带动农户农业产业化发展。2012年带动192户养猪户出栏肥猪2 108头, 无偿为本村27户贫困户提供温室大棚27栋, 生产无公害蔬菜160 t, 增加就业岗位164个, 帮助农民增加纯收入155万元。长期以来, 我国在高压大功率逆变装置的技术上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很大。山西合创电力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光伏发电并网逆变装置标准体系》的建设与实施, 实现了高压大功率逆变技术的新突破, 技术水平达国际先进, 可迅速形成高压大功率逆变装置行业产业链, 打破高压大功率逆变装置的市场格局, 开辟了高压大功率逆变装置国产化的篇章, 同时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 为更多的科技人才提供提升自我的平台。
(三) 降低污染排放率, 获得了明显的环境效益
山西水塔老陈醋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建立和实施《醋糟再利用标准体系》, 每年利用酿醋废料16 425 t, 综合利用永废水4.722万吨, 减少固体废弃物排放5 091 t, 减少废水排放58555 t, 为当地环境质量的改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山西美锦能源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建立和实施《煤矸石再利用标准体系》, 工业锅炉烟尘排放达标率由2010年的92%提高到100%, 储煤场粉尘治理达标率由2010年的94%提高到100%, 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由2010年的95%提高到100%, 园区绿化面积占企业总面积的35%, 园区空气环境中的总空中悬浮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实现了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太原炬能再生能源供热有限公司承担实施的污水热源再利用项目, 其原生污水热泵系统不需要锅炉、冷却塔等设备, 环境效益非常显著, 冬季取暖时, 利用100t污水为建筑物供热4个月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70 t, 二氧化硫排放约10t, 粉尘约7t, 对保护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讲, 经过近3年的探索实践, 太原市在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创建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与循环经济标准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相比, 与全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一流省会城市的新要求相比, 太原市的工作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不足, 主要表现在:
(一) 社会各界对循环经济标准化的认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太原市作为资源型城市, 一些企业在《循环经济促进法》以及社会责任的规范要求下, 对发展循环经济非常重视, 而对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的认识程度却依然不够。原因主要在于:企业最高管理层对循环经济标准化的认识还不够高, 企业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的能力不够强, 尤其一些中小企业并没有标准化的相关部门, 也缺乏开展这项工作的专业人才。
(二) 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工作的资金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太原市政府虽然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推进循环经济标准化建设, 然而, 开展标准化基础研究工作的资金扶持力度还不够大, 多渠道融资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受工作经费制约, 一些新经验、新技术、新成果难以及时提升转化为地方标准;同时, 由于激励机制比较薄弱, 也影响了企业开展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
(三) 循环经济标准化“五大团队”人才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试点市创建以来, 太原市质监局下大力气培养循环经济标准化人才队伍, 但是仍与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的要求有一定差距, 特别是人才培养机制还有待完善。打造循环经济标准化五大团队, 即智囊团队、管理团队、专家团队、技能团队、宣传团队建设还有待组织化、创新化推进;人才数量与工作需求不匹配, 有待进一步壮大;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长效的人才阶梯培养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等。
下一步工作思路
虽然太原市的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创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下一步太原市将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 继续勇于探索, 不断开拓创新, 全面推进太原市的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 升华循环经济标准化“鹰式”工作模式
提高循环经济标准化建设的影响力, 需要理论上的创新、实践上的突破、制度上的规范、政策上的扶持、规划上的引导。在下一步工作中, 要运用标准化的理念进行全方位的规范和提升, 进一步明晰各部门的权责, 完善推广“鹰式”工作模式, 使循环经济标准化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 引导企业和公众更加广泛地参与到循环经济标准化的实践中, 实现“人人出循环经济标准化之力, 时时寻循环经济标准化之机, 处处为循环经济标准化之地”。
(二) 完善太原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循环经济标准体系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 而是一个动态的、持续改进的过程。下一步工作中, 太原市质监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等相关部门一道, 将继续对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体系进行评价, 发现不足及时改进, 发现欠缺及时补充, 确保标准体系的科学性、持续性、延伸性。目前, 太原市建管委正在研究起草水质指标严于国家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的地方标准, 将其纳入到全市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中。
(三) 创新循环经济标准化人才工作机制
持续推进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 核心在人才。下一步, 太原市将致力循环经济标准化“五大团队”建设, 加大教育培训投资力度, 创新循环经济标准化人才工作机制, 从领导、培养、选拔、吸引、使用和服务等6个方面入手构建, 为循环经济标准化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四) 拓宽循环经济标准化投资渠道
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 篇7
2005年和2007年, 经国务院批准, 国家发改委等6部门启动实施了两批循环经济试点和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 确定了192家试点单位, 支持了300多个循环经济项目。26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开展了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共确定133个市 (区县) 、256个园区, 1 352家企业。
近期, 国家发改委将对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开展评估验收, 完成第二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中期评估。
(发讯)
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 篇8
早在2010年2月1日的全市干部大会上,原平市委书记薛根生就响亮地提出了“万众一心,扎实苦干,扭住跨越发展、挺进全国百强,建设新型工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谐宜居家园”的奋斗目标。2011年11月12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原平市为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之一。至此,原平市成为全省仅有的6家、忻州市唯一的一家转型综改、扩权强县的“双试点”。原平市委、市政府也正以更宽的眼界、更广的思路、更大的胸怀带领全市人民向“十二五”末全国百强县的目标挺进。
省委领导高度评价
9月21日,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君带领省观摩检查组,对原平市重点工作和项目推进情况进行了观摩检查。观摩之后,袁纯清对示范区建设予以高度的评价:“原平循环经济示范区,我认为,它的意义在于为全省综改试验,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又提供了一个新的标杆。其建设速度之快,项目落地之多,招商效果之好,走在全省的前列,为全省提供了一个标杆,值得全省相关开发区好好学习。”王君在评价会上同样讲道:“今天我们仅仅看了原平市的工业园区,短短一年时间达到这个程度,确实很不容易。现有的23个项目全部落地,将形成忻州市和原平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建设速度如火如荼
原平市循环经济示范区是“十二五”期间该市转型跨越发展的新型工业基地,是对外开放和招商的主要载体,是引领原平市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火车头”。原平市市长助理、市招商局局长、示范区管委会主任李全清告诉记者,去年以来,按照“万亩起步区”的原则,先后引进23家企业入园,总投资达到320亿元。现代煤化工园、机械制造园、钢铁冶炼园、仓储物流园、新兴产业园、高新技术园与台商工业园均有企业入驻。神达千万吨焦化洗煤项目、兴胜机械等4家企业今年可望投入生产。特别是台湾融伍科技产业项目在循环经济示范区奠基,使全市又迈开了以商招商的新步伐,他们以精密制造、高新科技、节能环保产品为主导产业,目前已有三家台商入驻。到“十二五”末,示范区项目将相继投产,到时产值规模将达到300亿元,税收达到15亿元,园区就业人数5000人以上。
招商引资猛招迭出
原平市组建五个招商局分赴东北、京津冀、珠三角、沪浙地区、苏锡常宁进行招商,同时印发了5个文件,旗帜鲜明地指出,越是改革有效,引资成功,给的优惠政策就越多。市委、市政府四大班子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还赴天津滨海新区考察学习综改经验,引进台湾客商以商招商,创新招商引资新模式。特别是10月29日原平市在天津滨海新区举办的招商项目推介会上,又分别与香港恒通、中航工业、北京投资公司、昊华北方化工、山东恒亿铝业、河北冠宇、华声(天津)、内蒙古蒙成八大公司代表签约221.36亿元的8个投资项目和投资意向,其中河北冠宇集团总投资60亿元的钒钛合金粉项目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年创产值可达150亿元。
项目先行整体推进
无论是产业转型、生态修复,还是城乡统筹、民生改善,原平都以项目形式实施推进,以项目优势争创改革优势、发展优势与经济优势。
示范区占地面积大、土地占补平衡压力大,面对土地制约,该市加大了造地力度,今年1月到10月,全市已验收新造耕地2000余亩,立项8000余亩,基本上保证了项目用地的占补平衡。
原平积极拓宽融资渠道,目前示范区入驻民间投资已经超过百亿元,成为支撑示范区项目的中坚力量。
为解决人才难题,原平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目前已引进各类管理、技术人才上百人入驻示范区,为建设现代化园区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为解决环境质量问题,原平下大力气淘汰能耗高、效益低、污染重的落后工艺和设施,加快推进产业升级改造,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全方位破解建设“瓶颈”。
民生工程日新月异
10月28日,原平市“两景·十二路”举行隆重的竣工剪彩仪式。“两景”包括天牙山风景区和滹沱河生态景观带,两个相距不到两公里的景区竣工,使原平再现了唐代诗人卢照邻《晚渡滹沱》中“澄波泛月影,激浪聚沙文”的美景。范亭广场则会成为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影剧院多功能为一体的文化体育活动中心,明年6月底可全部竣工剪彩。“十二路”包括环城北路、示范园区循环路、文殊大道和城区打通的工程路、青年西街、文化北路、迎宾街等。另外,城南供热站、1095套保障房建设、市医院综合大楼、疾控中心保健大楼、民政福利综合大楼、轩岗污水处理厂六大基础工程也基本完工。第四中学、第三高中、第七小学、第三第四幼儿园建设也部分投入使用。
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 篇9
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在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在关于2011年政府工作主要安排时指出, 将全面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 健全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 强化激励约束机制, 运用差别电价等经济杠杆促进节能减排。坚持分类指导, 加强能源消费总量调控, 严格新上项目节能评估,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鼓励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产业。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和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 开展节能技术和产品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全面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 加快循环经济试点基地建设和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 抓好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示范园区和示范项目建设。扎实开展“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 实施水源、空气、土壤“三大清洁行动”, 制定实施八大流域、四大河网和海洋污染防治规划。加强对污染减排、重污染行业以及中小型污染企业的执法监管。在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同时, 重点推进污水管网配套建设, 加强垃圾处理设施规划和建设。加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加快重点防护林建设和平原绿化步伐。
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 篇10
(一) 黄河三角洲概况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 包括东营、滨州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的部分地区, 共涉及十九个县 (市、区) , 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 占山东省总面积的1/6;总人口约为985万人, 占全省总人口的近1/10。该区域土地资源优势突出, 地理区位条件优越, 自然资源较为丰富, 生态系统独具特色, 产业发展基础较好, 具有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良好条件。
开发黄河三角洲是山东人的“跨世纪之梦”, 早在1993年就进入省委、省政府的决策, 1997年被列为全省两大跨世纪工程之一, 以2001年被列入国家“十五”计划纲要和2006年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为标志, 发展高效生态经济成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攻方向。直到2009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二) 黄河三角洲发展的“排头兵”——东营市概况
1.东营的中心城市地位
综观“蓝、黄”两个国家战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涵盖了6市19县,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也涵盖7市51县, 黄蓝两大战略在东营叠加融合, 东营作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战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前沿城市, 在两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处于重要地位。
从自然条件来说, 东营市海岸线长413公里, 滩涂和浅海面积近6000平方公里, 生物资源丰富多样。另外, 东营岩盐资源储量5900亿吨, 卤水资源储量9.5亿立方米;地热资源富集, 可采热水储量750亿立方米。胜利油田80%的石油地质储量和85%的产量集中在东营市境内, 可以说, 无论从土地储备、资源存量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具备了深度开发的基础和实力。
从经济社会发展来说, “十一五”期间, 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综合实力显著加强。初步统计, 2010年东营市生产总值达到2360亿元, 比2005年翻一番, 年均增长14.4%, 工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地方财政收入104.88亿元, 是2005年的2.7倍, 年均增长22.2%, 城市综合竞争力列全国第25位。
2.东营市发展循环经济具有良好的基础
一是政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为加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 东营市政府成立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领导小组, 实行联席会议制度, 定期召开例会, 分析形势、部署工作、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加强规划指导, 完善政策体系, 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意见》《东营市节能降耗考核办法》等政策文件, 对循环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是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逐步提高。东营市积极组织综合利用项目认定, 帮助落实减免税政策, 加强认定企业的监督管理, 有力地促进了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目前已认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41家, 年免税额达8000万元, 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积极性。
三是循环经济产业链初步创立。工业方面, 重点培育了“石油化工循环链条”、“林、浆、纸一体化链条”等8大循环经济链条以及“电解阳极泥深加工回收稀贵金属”、“海水一水多用”等25个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农业方面, 积极推广种植、养殖、能源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
二、循环经济在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中的战略定位
(一) 发展循环经济是黄河三角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目前, 黄河三角洲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与环境形势比较严峻。从资源状况看, 当地水资源贫乏, 人均占有量仅为314m3, 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2%;当地土地资源丰富, 但成土时间短, 土壤类型多以盐化潮土、盐土为主;矿产资源除石油、天然气和卤水资源较丰富外, 其他矿产资源极为贫乏。从环境状况看, 黄河三角洲区域环境污染突出, 目前, 多数河流受到严重污染, 油田开发及地方工业固体废弃物污染、局部的大气污染都比较严重。
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与环境形势, 黄河三角洲要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快速发展, 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减少资源利用量及废物排放量, 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发展水平, 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二) 发展循环经济是黄河三角洲迎接外部挑战的必然选择
从国内区域竞争来看, 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来, 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振兴规划, 从“长三角”、“珠三角”、津唐沿海开放带到辽宁沿海开放带, 形成了从南到北、由点到面、由线到带的开发开放新格局, 区域竞争日趋激烈, 各地都在竞相发展, 态势咄咄逼人。因此, 黄河三角洲应抓住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这一难得机遇,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和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 成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
从国际贸易壁垒来看,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 已是不可逆转的国际趋势, 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 与环境相关的绿色壁垒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非关税贸易壁垒。为了避免绿色壁垒对外贸出口的不利影响, 实施循环经济战略, 提供符合环境标准的产品, 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内在要求
高效生态经济是指具有典型生态系统特征的节约型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在产业类型上, 形成由清洁生产企业组成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在产业布局上, 形成由若干生态工业园区组成的生态产业群;在生产工艺上, 做到无废或少废, 实现生产过程再循环、再利用, 最终表现为整个经济体系高效运转, 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立足山东半岛城市群, 依托环渤海, 面向东北亚,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和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 成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可见, 循环经济是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内在要求。
三、东营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模式
(一)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1.绿色种植业
实施引进、试验、示范、繁育与推广工程, 推广立体高效农业、生物质能多层次利用和多能互补等技术, 积极发展耐碱、耐旱、节水、优质、高产、生态、安全种植业。目前, 东营市已经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21.5万亩。东营市应积极推行“上农下渔”模式和枣粮间作模式, 同时, 重点推进荒碱地治理与高效种养、绿色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绿色控害技术综合运用和农业机械化。
2.生态畜牧业
发挥东营市牧草资源丰富的优势, 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奶牛、肉牛、肉羊、肉鸭等畜牧业, 加强动物疫病防治, 建成一批特色养殖基地。规划改良天然草场和规模较大的饲料粮种植区, 配套建设畜禽加工和生产安全保障设施, 支持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建设。目前, 东营市已建成奶牛规范化养殖小区120处、肉畜规模养殖基地1569处。垦利县以创建全省畜牧大县强县为目标, 从畜牧龙头企业培育、新技术新品种引进等方面入手, 积极探索完善高效生态发展模式, 实现畜牧业的循环可持续发展。
3.现代生态渔业
坚持海水养殖、海洋捕捞、水产品加工和海产品专业化市场建设梯次推进, 培植“苗种繁育—生态护养—精细养殖—精深加工—海洋生化—产品运销”的循环渔业产业链条。目前, 东营市已制定了“30万亩现代渔业示范区发展规划”, 通过利用区内丰富的浅海滩涂资源, 大力培育和引进高产优质的海淡水养殖新品种。
(二) 发展循环型工业
1.企业内部资源循环利用
企业的生产活动是经济系统中的废弃物产生的源头, 循环经济在这一层次的依托是清洁生产。东营市按照企业自愿审核与强制审核的原则,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企业清洁生产意识, 引导企业自愿进行清洁生产审核。针对重点企业, 组织强制审核, 使清洁生产工作全面推开。目前东营市已有21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
2.企业之间资源循环利用
企业在生产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并不一定能为自身生产所回收利用, 依照工业生态学的观点, 经济系统中存在着工业生态群落, 行业部门之间存在着“工业代谢”关系, 即一个企业的废弃物可被另一个企业作为生产原料, 生态工业园就是根据这种原理建立起来的。东营市积极推进“1320”工程, 其中的“3”代表着3个循环型工业园区, 包括东营经济开发区、胜利工业园区和垦利经济开发区。胜利工业园区着力打造循环经济品牌, 已经初步形成了石油装备制造、石油精细化工、机械配件、精密铸造等4个循环经济产业链。垦利经济开发区在入园项目选择上, 坚持凡是与“上下游”企业能够形成产业链的项目, 优先批办和进园, 实现园区内企业共生耦合、资源共享的代谢生态链。
(三) 发展环境友好型服务业
1.生态旅游业
东营市旅游资源主要由以黄河入海口湿地生态为主的自然景观, 以石油为主体的现代工业景观和以孙武故里、古齐文化为主题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三大块构成。生态旅游占主要部分, 并且把生态旅游区发展作为带动全市旅游业发展的龙头。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重点开发建设区域, 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是山东省规划的五大重点旅游区, 已入选“中国六大最美湿地”。
2.现代物流业
现代物流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服务行业, 在全球经济范围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 东濒莱州湾, 西与滨州接壤, 北临渤海, 南与淄博、潍坊毗邻, 可以和东北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和东南沿海经济带相连, 是山东半岛两大经济区及黄河经济带和环渤海经济圈与京、津、塘的结合处。东营市依托交通枢纽、中心城市和重要货物集散地, 完善物流基础设施, 重点建设临港物流基地, 形成多层次、开放式、社会化的物流体系, 建成环渤海南部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四) 发展环保产业
1.农业无害化发展
一是在“黄三角”农村地区进一步推广“一池三改”工作, 形成“饲草种植和加工—奶牛养殖—牛粪发酵制取沼气—沼液、沼渣生产有机肥料—有机肥料还田”的良性循环生态农业, 从而有效地解决秸秆焚烧、畜禽养殖粪便污染等问题, 真正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目标。二是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黄三角”地区土地资源丰富, 农作物秸秆产量巨大。东营市积极推广秸秆直接还田、秸秆气化和秸秆生产食用菌等模式, 进一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2.城市废弃物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产业
城市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其产品可能来自于其他区域, 要实现一个城市的循环经济, 除了在自己制造的产品中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和再使用原则外,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城市产生的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东营市以城镇、工业园区为平台, 实行产业集聚发展、企业集中布局、污染集中处理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积极建设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产业。目前, 已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3座,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64.2%;拥有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5个, 无害化处理率94.81%。
四、深化东营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策略
(一) 大力发展交通, 为循环经济建立良好的运营环境
随着东营市发展步伐的加快, 交通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 闭塞的交通框架越来越不适应东营市经济外向型发展的需要。
重点推进“三路”建设。即建设荣乌高速公路、黄骅—滨州—东营—寿光—大家洼铁路和德州—滨州—东营—龙口铁路。加快推进“两港”建设。一是东营海港, 以促进临港物流和临港工业发展为目标, 提升综合功能和扩大吞吐能力为重点, 积极推进万吨级散杂货泊位和液体化工品泊位建设。二是广利港, 加快集渔港、商港和旅游港的一体建设。加快东营机场4D级标准扩建。完成跑道加长、增厚工程, 新的航站楼尽快投入使用, 使机场能停靠大型客机。
(二) 发展蓝色经济, 为循环经济培育广阔的涉足领域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应与发展蓝色经济有机结合起来,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黄河三角洲地区约占山东省总面积的1/6, 是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北翼的主体组成部分, 海洋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广阔, 拥有打造蓝色经济的明显优势与潜力。首先, 要促进海洋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加快构筑规模大、素质高、竞争力强的高效生态蓝色经济体系;其次, 重点发展海洋产业如海洋化工业、海上风电产业、船舶制造业, 着力发展临港产业、海洋渔业、生态旅游业等, 合理高效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和黄河资源。
(三) 加强宣传教育, 为循环经济凝聚更多的社会力量
加强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 循环经济建设需要政府的倡导、企业的自律和广大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 通过媒体宣传、培训学习、会议交流等多种形式, 对社会各阶层进行宣传, 使政府官员、企业主管、工程技术人员、服务业人员以及平民百姓逐步接受循环经济观念、理论和方法, 提高全民的资源与环境意识, 树立同环境相协调的价值观和消费观, 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共识, 使循环经济的理念贯彻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公众消费的全过程中。
参考文献
[1]东营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EB/OL].山东省经贸委网站, 2008-05-01.
[2]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EB/OL].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网站, 2009-12.
[3]东营统计年鉴2009[EB/OL].山东省情网, 山东省情资料库.2009.
[4]孙国强.以循环经济的模式建设生态城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