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运行机制

2024-05-13

循环经济运行机制(精选11篇)

循环经济运行机制 篇1

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提高, 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 循环经济应运而生。循环经济一提出, 便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所谓循环经济就是集中在清洁绿色生产、零污染、零排放、生态产业园产业结构以及运行机制的构建等多个方面的生态经济模式。本文就针对当前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对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构建以及运行机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和思考, 促进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构建和运行机制的顺利实施。

1 循环经济以及产业链的概念

循环经济注重资源的节约和可循环利用, 秉承“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理念, 遵循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来指导人们的经济社会生活, 以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 保护环境和生态,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换言之, 循环经济就是把废弃物等循环利用, 追求一种生态经济, 用生态绿色的理念来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 旨在建立一种新的形态的经济, 按照自然生态的自然法则和物质流动守恒定律重构经济系统, 将人或经济活动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中, 建立一种新形态的经济。

产业链的概念起源于西方国家, 但是得到一步发展却是在我国。据调查分析, 我国首先引用产业链的理念是在农业方面, 发展至今已涉及商业、建筑业、电子、服务业等多方产业。也就是说, 产业链包含的范围非常之广, 对产业链的研究也已经渗透到技术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 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产业链概念运用系统、科学的研究思想, 价值辩证法的相关研究和运用, 将产业链充分运用到与之相关的产业群、价值链、供应链等方面。

2 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资源利用技术落后

目前, 我国大多数企业受传统主业影响, 导致资金、技术等投入不够, 人们对节约资源、资源的再利用、环保等方面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一些传统重型产业, 像化工、煤炭产业等, 相对来说生产所需的技术不高, 就间接造成企业对技术的要求和利用水平不够。企业虽然一定程度上拉长了产品的产业链, 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但是仍然没有充分发挥新设备、新技术的作用, 不能使其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很多传统企业由于受到传统的经营模式的影响,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对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等重视力度不够, 就造成了“先污染、后治理”的产业经营模式, 未能用循环经济的观念来指导生产, 彻底解决生产对环境、资源带来的负面影响。

2.2 扶持资金相对短缺

一般说来, 循环经济相对于其他经济项目来说, 前期投资大、市场开拓周期长、见效缓慢。但是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说, 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时间来了解和开展有关循环经济科研技术的探索和发现, 也就不能深入了解循环经济对于企业发展的深远意义。虽然很多企业也已经认识到了绿色环保生产的重要性, 但是由于追求经济利益必须注重经济指标的增长从而忽视企业的长远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企业在设备安全和维护、更新软件等企业发展的必要环节的必中投入较高, 使得企业财务情况不容乐观。总而言之, 经过上述情况的分析可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投入比较大, 资金相对不足。

2.3 政府等有关部门的法律、政策支持不够

尽管政府也一直致力于发展循环经济, 并且会针对企业本身的发展情况给予相应支持。但是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来阐述循环经济, 也就使企业无章可循。现有的法律法规只是对循环经济的笼统概述, 具体的内容并没有明文规定。而且很多地方政府并没有充分发挥政府该有的号召推广作用, 在推广循环经济方面力度不够大, 内容不够丰富完整, 所以社会和企业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不深, 忽视了对企业发展, 乃至社会整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另外, 政府本应该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扶持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但实际上没有出台有效的奖励政策和调控制度, 企业在落实过程中普遍感觉没有规律可循, 以致循环经济停滞不前。

2.4 企业未意识到循环经济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近年来, 在国家大力推广循环经济的号召下, 很多企业开始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模式过渡。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企业不得不把自身的经济利益放在企业发展优先考虑的重要战略位置上。很多时候, 在面临环境保护和生产效益的选择上, 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就以牺牲环境、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 忽视了经济发展、生态平衡之间的紧密关系。还有很多企业, 仅仅是口头上喊着循环经济的口号, 而对循环经济的实际开展和实施内容一知半解, 也并未采取实质性的行动来推进相关工作的展开。

3 健全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运行机制

要想保证循环经济顺利开展, 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是非常有必要的, 循环经济产业链是构建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改革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简而言之, 成熟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形成是循环经济能否顺利实行的关键, 但同时产业链的构建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因素是关键, 而外部因素是其补充。只有内外因素合理有序地结合在一起, 互相紧密协作才能保证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成功构建, 也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体系保障。

3.1 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 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

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 是人们在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为保护环境, 改善生态而创造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坚持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经济发展, 保证经济科学全面地健康发展。我们都知道,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因此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2 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力, 循环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高科技。企业应该重视循环经济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引进先进科学技术, 并加大对技术方面的投入力度, 发挥技术拉动经济增长的优势。创新科学技术生产, 同时政府部门应该配合企业发展好循环经济, 制定和出台相应的政策对企业的科技研发给予政策倾斜。在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合作下, 共同建成以企业发展为主体, 科研技术相结合的结构, 创新企业生产技术, 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 用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为循环经济多做贡献。

3.3 加强产业链内各环节企业之间的协作

循环经济产业链是一个整体, 是循环经济正常循环的关键, 构建稳定的运行机制是确保产业链内每个企业受益的根本保障。所谓产业链的运行是指循环经济产业链内部企业遵循循环再生产的要求, 将上游企业产生的废弃污染物收集处理用作原材料进行加工生产的过程。循环经济的组成是由不同环节的不同企业组成, 上游企业的污染物可以作为下游企业的原料, 这就要求各企业必须注重相互之间的协作。考虑到各企业之间的合作, 应该本着公平、平等的原则, 彼此的法律地位相等, 应该确保每位参与企业获得相应的利益, 保证产业链的正常运行。在相互的合作中, 各企业应该注重承诺, 遵守协议规定的相关权利和义务, 保证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同时也应该尽该有的义务。其中, 各产业环节企业的沟通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加入某一政策、价格等方面的变动, 应该将信息及时传达给相关企业, 以便企业随时调整产业进度和计划, 放眼于长运的利益, 保证产业链平稳运行。由于各个企业都是以自身利益为首要考虑原则, 但是市场环境是瞬息万变的, 所以应该建立起彼此之间的信任机制, 促进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和沟通合作, 最终确保产业链正常运行。

3.4 注重产业链外部因素对产业链的影响

另外, 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运行还受到政策因素、自然因素、法律因素和公共舆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政策方面, 政府要发挥好其在政策以及推广号召的优势, 必须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来引导经济发展, 出台相应政策支持企业将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相结合。特别是对很多企业的工程审批、借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 用以鼓励企业开展循环经济。与此同时, 在引进高科技人才和引进发达科研项目方面, 政府还应该大力支持。对于很多废物再利用的企业, 应该对其基础设施建设、环保投资等都给予特殊的政策优惠。而且应该放眼于西方国家, 学习其成功的经验, 汲取失败的教训。并且要着重建立健全关于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 为循环经济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同时, 要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各自的职责和义务, 各自发挥固有的优势。另外, 要培育形成循环经济的整体意识, 保证循环经济法律与其他各法律之间不冲突。实际上, 只有相关法律法规健全之后, 循环经济产业链才能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得到平稳发展。

4 结语

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构建不是短期能解决的问题, 其运行机制的建设也需要长期的引导和激励, 于是本文针对促进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和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运行机制的建设提出了适宜的对策建议。通过对我国已有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的实践探索和现状分析, 我国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发展还存在着系统性研究欠缺、政府主导作用不到位、有效激励不强和资源投入不足等问题, 影响了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发展。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创新循环经济产业链, 更好促进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模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意在构建产业链以及运行机制, 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简言之, 循环经济的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 用以保护环境, 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运行机制,思考

参考文献

[1]邵忍丽.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及运行机制思考——基于陕西煤炭产业发展转型视角[J].商业时代, 2014, 13.

[2]钟劲松.基于集聚优势的园区型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研究——以洛阳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例[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3.

[3]陶志蕊.我国煤炭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构建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12.

[4]邵忍丽.基于循环经济微观运行机制的思考——以陕北生态工业园建设为例[J].现代产业经济, 2013, 11.

[5]何恬.京津冀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构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 2014.

[6]乔晶.循环经济产业链经济学稳定性及评价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 2008.

循环经济运行机制 篇2

【关键词】新时期;水利经济;建立良性循环;机制;措施

一、引言

水利经济是我们国家水利事业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并且在国家总体经济当中也占据着非常大的比重;如果能够使水利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制度得到切实的落实,对水资源的利用及开发方面也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能够使我国的水资源开发及利用更加的科学合理,为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实际的水利经济良性循环制度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却依然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与不足,这就对水利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本篇文章对实现水力经济的良性循环机制的重要意义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同时具体的说明了该怎样实现水利经济的良性循环制度,提出了有关意见及对策。

二、建立和实现水利经济良性循环机制的意义及必要性

1.完善和健全水利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水利经济所指的产品为供电与供水;由于社会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居民对于资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増涨;水力资源能够得到良性的循环发展就能够确保我国居民对于水资源和电资源的基本需求;同时也能够保证我国社会发展城市化建设各个方面的水电资源的供应,进而为国家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做好有力的后勤保障工作;水利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能够使水利资源的基础作用得到持续性的供应和发展,水利资源的产品主要就是水资源与电能资源,对于这一点,很多人都存在着一个认识误区,认为水和电是无限供应的一种商品,并且价格低廉,水资源与电能资源的价格是由国家政府来进行调节与控制的;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当中的每一种资源的价格都是有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来进行调节,然而水电资源的价格还是由国家和政府来进行调节和控制,不能够对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下水电资源的需求和变动情况进行及时的反应,现阶段应将水利经济完全投入市场当中,使水利经济尽快的适应市场的经济形势,才能够确保水电资源的价格更加的科学合理,使水利经济发展得到良性循环的发展,进一步的健全和完善水利经济良性循环的发展制度。

2.水利经济脱离发展瓶颈的必然需求

目前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建设的脚步来越快,对于水资源和电能资源的需求量将会不断的提高,所以对水利事业单位的供应水电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通常人们都认为水电事业是国家的一个具有公益性质的事业,这就使水利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产生了阻碍与瓶颈;水利事业在前些年我国计划经济的作用和影响,国家对于水利建设方面的投入使十分巨大的,然而经济收益却寥寥无几,同时对于水利管理方面也较为杂乱;水利经济在发展的同时没有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一直依靠着国家和政府的扶持,使得水利经济发展缓慢。

三、建立起水利经济良性循环机制的具体对策

1.应充分的发挥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水利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当中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经济,国家政府一直对其进行着掌控和调整;自进入社会发展新时期至今,国家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背景之下,现阶段的水利经济发展遇到了诸多阻碍。所以,国家和政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对水利市场进行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与改革:第一,国家政府应放松对水利经济的掌控和限制,使水利经济能够在公开,公正和公平的市场竞争当中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使其在市场竞争当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第二,应充分的发挥政府职能部门对市场经济监督管理的作用,因为市场经济是高度自由的,具有盲目性与自发性的特点,所以政府职能部门应增强对市场的监督管理力度,确保市场经济的良好稳定健康的發展环境,预防通货膨胀的情况出现,进而使水利经济能够在健康稳定良好的市场经济当中得到良性的发展;第三,应使水利经营企业具有自主经营权,因为水利经济在市场当中经济体制当中属于分权经营的模式,因此国家政府部门对水利经营企业的控制程度大大降低,水利经营企业具有自主经营权更有利于水利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

2.应将水利工程高的基础性设施转型为商品化生产

一直以来,对于水利工程和基础性设施的建设,全部由国家政府进行资金的投入来进行建设和完善的,国家在水利事业方面的资金投入额度相当巨大,带来了显著社会效益的同时,经济效益却非常低;所以,通过水利基础性设施建设的商品化,对于水电资源施行市场定价的机制,这样的形式既能够加强人们日常节约使用水资源和电力能源的意识,又能够使水利经济得到良性的循环发展。

3.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推动水利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

水利运营企业应在发展当中,应不断的进行科技创新与水利技术的运用和普及,进而为水利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提供有利的技术保障;首先,水利企业可以和水利工程研究机构进行合作,研究和创新各种水利技术,在河道整治,节水技术及各种水资源的勘测及开发利用等技术进行研发与创新,进而为水利事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基础和保障;另外,还应重视对水利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增强对在职技术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打造一支具备先进技术的水利技术人员队伍,为水利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做好人力资源的储备和支持。

四、结束语

目前,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水利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遇到了一定的瓶颈和阻碍,只有建立起水利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才能够突破现有的发展瓶颈,确保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及居民用水用电的需求,使水利经济真正的实现良性的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湖海.《浅析建立水利经济循环机制》.J.浙江水利科技.2011.08(12).

[2]王庆波.《新时期建立水利经济和谐发展体系研究与探讨》.J.商业科技.2014.09.(13).

作者简介:

循环经济运行机制 篇3

日本循环经济的思想可以追溯到17世纪甚至更早,但其迅速发展却发生在20世纪末,这与日本国内资源环境问题的紧迫性以及国际环境的压力分不开。为了振兴区域经济、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保持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日本提出了建立循环型社会的新目标,并把建设循环型社会提升为基本国策。依靠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高素质的国民,日本初步构建起了循环经济基本框架。日本循环经济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日本政府提出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以政府为主导,制定各项法规政策,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1994年12月日本内阁制定环境基本计划,首次提出“实现以循环为基调的经济社会体制”。1998年日本制定“新千年计划”,把循环经济作为构建21世纪日本社会发展的目标。《环境白皮书》提出“环境立国”的新战略,以昭显其与先前的“贸易立国”和“科技立国”等战略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1]。2000年5月召开“环保国会”,参众两院表决通过和修订了《推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等多项法规,提出建立“环之国”即创建循环型社会的国家目标。“环之国”的基本理念是彻底抛弃20世纪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社会模式”,谋求建立“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的简洁、高质量的循环型社会”,以及“以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为指导思想的、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第二阶段:20世纪初至今。日本全社会共同努力,发展循环经济,从微观层面的清洁生产,到中观层面的静脉产业再到整个社会层面的循环型社会。循环经济在日本全面快速发展起来。

2002年初,日本环境厅升格,更名为环境省,其行政职能也有变化。将原来多部门执掌的废弃物管理职能统一划归环境省,由大臣官房下属的废弃物、回收利用对策部统一管理。升格后的环境省突出重点,一是从环境管理的角度出发,通过强化与相关省厅调整、联合,开展综合性的环境管理;二是在防止全球变暖等环境事务方面,加强国际上齐抓共管,强化其职能、体制。[2] 日本企业开始进行清洁生产设计,重视环境效益。全社会大力发展静脉产业,使其成为日本建设循环型社会的核心产业,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扩大了就业规模,给日本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

2 日本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

在日本循环经济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在循环经济的实践中,逐步建立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日本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可以概括为以强势的政府为核心主体,以先进的技术为依托,以全面的制度为保障,以高素质的企业和国民为实施主体,通过直接管制和自我调控,推动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成功地建立了循环型社会。

2.1 政府和企业的明确定位

日本成功地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之一就是对政府和企业的明确定位。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运行涉及到企业、社会、区域以及家庭各个层面,在实施过程中既需要政府的积极倡导和扶助,也离不开产业界的积极配合以及公众的热情参与和支持。

政府是发展循环经济的责任主体,处于核心地位。日本政府的职责就是有效的制度输出, 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各种政策的灵活巧妙配合[3];对不符合循环经济的行为进行规范和限制,利用经济杠杆与行政手段保证各种规划的实施;运用经济激励手段和措施,以及其他激发民间自愿行动的手段和措施,以推动循环经济的顺利发展;从宏观角度对系统内部进行协调,通过协调,最大限度地释放企业、市场、社会以及个人的内在潜能,有效地利用好人财物力等各种资源。

企业是循环经济的微观实施主体。日本的企业主动构筑循环经济体系和生产体系,通过建立产业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产业经济链,形成互利共生的循环经济网络,实现物质流的闭合式循环。同时,生产企业重新审视生产方式,要提供环保型的生产与服务,彻底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丢弃的生产模式,寻求“最佳生产、最佳消费、最少废弃”的新型生产模式。[4]

2.2 制度和技术的双管齐下

循环经济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制度规范,也需要先进的技术保障。没有制度保障是不能创造出循环经济的,同时,没有技术支撑也无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技术和制度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条件。[5]

制度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保障。日本循环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了制度的保障作用,从法律法规到经济政策、从宏观到微观,从基本法到专项法,从资源的开发、生产、消费、回收,日本的循环经济制度十分完善,有效地推动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依托。日本成立了官、产、学一体化的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建立了完善的技术开发系统,构建了包括资源开发、原材料生产、中间产品制造、加工生产、流通消费、循环利用全过程的循环型技术体系,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依托。

2.3 直接管制、间接调控和自我调控的有机结合[6]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法规的直接管制,更需要经济手段的间接控制,同时也离不开各个主体的自我控制。三者的有机结合共同构筑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完善的调控体系。

直接管制规范即各项循环经济法律法规, 表现为“控制和命令”调整方式。日本在经历10 余年的创制和发展后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框架,采取了基本法统率综合法和专项法的3层模式,将近20余部法律法规,有力地推动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间接控制规范是对直接管制规范的有力补充,表现为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日本采用排污收费、超标违法并加重收费的方法,除污染和噪声外,还对大气污染物征收排污费。税收调节也是经常使用的经济杠杆,日本对法定污染防治设施免征不动产税,并且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减少企业纳税,对企业的污染防治设备、技术研究和开发项目,日本政府提供财政补贴、贴息贷款或优惠贷款。

自我调控规范即通过宣传、教育、合作与交流等, 鼓励公众、非政府组织、工业企业改变其环境行为。日本民众良好的环境意识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循环经济得以自下而上发展的重要原因,日本家庭把控制家庭生活对环境影响作为家庭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在日本已经广为流传的“环境家计簿”,记录家庭生活中与环境有关的事情和行动的账本,通过它日本家庭能够了解到自己家究竟产生了怎样的环境负担,如何才能改善这样的情况。

3 日本经验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

3.1 “强势政府”和“主体企业”共发展

日本循环经济发展的最突出的特征即“强势政府”的循环经济社会战略。政府宏观战略倡导,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首要推动力,政府环境政策的倒逼机制则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推动力。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资源约束是其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推动力,而绿色理念则成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拉力。

所以,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政府的倡导,法律的制定,使循环经济在循环的基础上产生“经济”,使企业由被动变主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循环经济的主体。

3.2 “制度保障”与“技术依托”并重

日本经验表明,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技术和制度是发展循环经济所必不可少的支撑和保障条件。技术是构筑循环性经济的物质基础,只有在相关技术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循环经济才有可能有效、快速的建立。而循环经济需要有相应的制度规范,没有制度保障的技术是不能创造出循环经济的;没有制度的保障,再先进的技术也只能束之高阁,无法产业化,技术不能产业化也就无法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

我国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对节能技术、节水技术、生态技术等的研究开发,不断研究新的可再生资源代替自然资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同时,通过立法的方式,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推行循环经济方面的义务和职责,明确全社会推行循环经济的途径和方向。

3.3 “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相结合

循环经济重在经济,空谈循环而没有经济效益,则失去了循环经济的本质;而经济的实现,则需要市场机制的完善;市场机制的完善,则离不开政府的健全的法律制度,这也就是所谓的宏观调控。日本在发展循环经济中把宏观调控即政府指导和市场调节结合得非常紧密,宏观方向上的引导,政策上的支持,财政上的扶持。通过相关的制度、规则,完善自然资源价格机制、供求机制、调节机制,从而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使得市场能够自发的调节资源分配。

我国的市场不发达的具体国情,发展循环经济的首要任务就是健全市场机制,这就要求政府要加快政策的制定,尤其是资源价格相关政策,实施污染者付费原则,以及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完善的税收体制和融资机制,才能促使循环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全平,童适平.日本循环经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王青.对日本建立“循环型社会”的一点思考[J].日本问题研究,2004(1).

[3]韩霞.日本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1).

[4]朱志萍,杨洁.日本循环经济的运作方式及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08(3).

[5]刘学敏.论循环经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循环经济运行机制 篇4

摘 要:本文在对我国现有标准化领域试点示范考核验收机制的调研基础上,了解这些考核验收机制有共性和差别;通过设计针对现行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考核评估方案的调查问卷,对组织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的地方质检部门以及承担试点工作的单位进行调查,收集有关意见、建议和实施效果等有关数据,全面深入客观评估现行考核评估政策的实施效果。从而研究修订《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考核评估方案(试行)》,建立能够更准确反映试点效果、可操作性更强、适用性更好的考核评估机制,为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的考核评估打好基础。

循环经济运行机制 篇5

经济适用房是保障性住房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我国经济适用房制度的建立,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经济适用房制度还存在一些缺陷,如各地政府往往非常重视经济适用房进入制度的设定,对经济适用房的认购条件严格规定,执行得也非常到位,而经济适用房的退出机制却很不完善,这需要进一步探讨。实际上,经济适用房的良性循环机制应既包括合理的经济适用房进入机制,也包括构建合理的退出机制。

当前我国经济适用房制度存在的问题

经济适用房是政府提供政策优惠,限定建设标准、供应对象和销售价格,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是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政策的设立起源于199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当时提出要建立以中低收入家庭为对象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房供应体系。到目前为止,该项制度对保障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需求,完善我国的城镇住房体系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这项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供给量不足、开发建设监督不力、购房者准入监管不严等问题。特别是当前,退出机制不当导致住房保障资源和政府财政收入的流失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经济适用房普遍采取直接上市出售的方式退出,造成财政收入流失严重;现有的退出机制不能保证经济适用房的良性循环;现行的经济适用房制度没有专门的监管机构,使退出制度缺乏执行力度;现行的经济适用房制度退出机制的设定还很不完善;由于退出机制不完善,削弱了利用经济适用房来调控房价的作用。

建立合理的经济适用房退出机制

目前,北京尽管已经有《北京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北京市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申请家庭原住房腾退办法》等法规、政策,对经济适用房的退出问题有一些规定和安排,但没有形成系统的经济适用房退出制度规定。退出的方法、条件,包括其可操作性的规定都有待探讨和研究。因此,建议制定《经济适用房退出办法》,以完善经济适用房制度,并使之实现良性循环。《经济适用房退出办法》应包括:退出条件、退出办法、退出程序、奖惩办法、定期核查制度等内容。

目前经济适用房的退出,都是由于购房人家庭经济状况改善,不再需要已购经济适用房,同时采取上市出售转换成商品房的形式导致经济适用房退出。其弊端在于,一方面不能实现经济适用房的循环利用,另一方面造成了国家土地收益及各种补贴的流失。因此,建议改革经济适用房的退出办法,由允许上市出售改为政府回购,并把政府回购条款列入《经济适用房退出办法》。让购房人心知肚明,自己决定是否购买经济适用房。

目前的经济适用房一旦拥有,可终身享用。对购房人的家庭收入、资产、住房、入住使用等情况没有动态的核查制度和强制的退出措施。建议建立经济适用房购房人的动态核查制度,对经济适用房实行动态管理。每5年对已购经济适用房的购房人进行一次资格审查,对不符合条件的购房人,要求其按规定期限进行腾退,并由政府回购。为此,政府要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负责对购买经适房的人群进行动态的收入监控,对超出标准的家庭进行回购。

借鉴国外经验,我们应制定经济适用房的奖惩办法,对主动提出退出的家庭进行奖励,对恶意侵占经济适用房的行为进行惩罚。超出准入标准仍然占据经济适用房的行为,可以看成与偷税漏税一样的违法行为。要从法律的角度加大惩罚力度,保证经济适用房再以保障性住房的性质进入流通领域。

根据法律不追及过往原则,新的经济适用房退出办法应规定:新办法出台前已购经济适用房仍然按原有政策执行,新办法出台后已购经济适用房采取新政策。这样的规定既照顾了以前经济适用房的购房人的利益,也完善了经济适用房的退出制度,使新建和新购经济适用房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循环经济运行机制 篇6

日本家电生态设计、循环利用的运行机制有5方面特点。

1. 提出把“电子废物处理厂”看作生产新资源的“再生原料生产厂”的全新理念。

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 电子废物处理厂把生产再生原料作为办厂宗旨, 通过开发各种适用技术, 在防止环境风险物质扩散的前提下, 不断开拓生产再生原料的新途径, 最大限度地实现了高质量的再生利用。

2. 编制《家电产品再生利用性评价手册 (导

则) 》, 积极引导家电生产者采用生态设计, 进行新产品评价。

为了考核新产品再生利用性的好坏, 采用与以前生产的同系列、同规格产品对比的评价方式, 把所选评价项目的评价结果量化为综合评价的分值进行对比, 并以形象、直观的雷达图表示出来。设计人员按照雷达图, 找出新产品设计的改进方向。可见, 它是一种对产品设计进行的事前评价, 体现了预防污染的思想, 同时, 也是提高相关法规可操作性的有力工具。

3. 制定废弃家电产品再生利用指标并适时调整

《家电再生利用法》实施初期, 日本规定的家电再生利用指标为:冰箱和冷柜50%、洗衣机50%、CRT电视55%、空调60%。2007年, 日本实际达到的再生利用指标为:冰箱和冷柜73%、洗衣机82%、CRT电视86%、空调87%, 均超过规定值。

2007年, 日本回收废弃冰箱、冷柜、洗衣机、CRT电视、空调共计1 211万台;再生利用的资源有, 铁14.68万吨, 铜1.33万吨, 铝0.96万吨, 非铁、铁等混合物5.88万吨, 阴极射线管玻璃6.83万吨, 其他有价物8.16万吨。

2008年底, 日本修订《家电再生利用法》, 其中新规定的再生利用指标是:冰箱和冷柜60%、洗衣机、干衣机65%、CRT电视55%、平板电视 (LCD、PDP) 50%、空调70%.

4. 废弃家电处理信息反馈, 为实施环境和谐设计 (Df E) 探索出一种切实可行的模式。

日本的家电生产商也是废弃家电处理商, 为了实施环境和谐设计, 家电生产商把家电设计人员请到电子废弃物处理厂, 开办5天的研修班。家电设计人员通过对废弃家电产品的现场拆解实践, 找出改进设计的关键环节, 着力推进可拆解设计 (Df D) , 并用于新产品的设计中。例如, 为了对洗衣机聚丙烯内桶进行重复再生利用, 减轻洗涤过程中洗涤剂、软化剂等对桶体外壁浸泡导致的材料恶化, 某公司改进了设计, 将均匀分布在桶体壁上的开孔移至桶的上部。这种从“拆解”实践中来, 又到“设计”实践中去的思路和作法, 把家电产品生命周期末端 (废弃) 与源头 (设计) 有机地联系起来, 使实施环境和谐设计有了坚实基础和不竭源泉。

5. 成功地实现了“从家电到家电”的封闭式再生利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废弃家电处理厂选定冰箱中由单一材料聚丙烯制作的果菜盒, 经过去除异物、破碎、洗净、挤出造粒、注射成型, 生产出分体式空调室外装饰面板, 满足了再生利用件在功能、性能、外观、成本以及稳定供货、不含受控化学物质等方面的要求;此外, 将洗衣机聚丙烯内桶按上述工序制成洗衣机底座, 实现了“从家电到家电”的封闭式再生利用。

我国将于2011年1月1日实施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规定, “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进口电器电子产品的收货人或者代理人生产、进口的电器电子产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电器电子产品污染控制的规定, 采用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设计方案, 使用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以及便于回收利用的材料”。这就要求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采用生态设计方案, 以便有效地综合利用资源, 减轻电器电子产品对环境的污染。

目前, 在家电生态设计方面, 应该编制适合中国国情、把生态设计方案具体化为若干评价项目、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的导则类资料, 引导家电生产商致力于新产品再生利用性能的改善, 从自己的产品做起, 全面提高行业的整体设计水平。

循环经济运行机制 篇7

一、水利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水资源是非常有限的,但随着人口的增加,水污染日益严重,水利经济体系已经与水资源状况不符,水利经济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水利工程自身在过去长期存在轻管重建的现象,经济收入很少,经济意识淡薄,加上水利产业的回报率非常高,水管单位很少补偿自己,而是将大部分效益都给了社会,自身包袱沉重, 导致水利经济迟迟无法实现良性循环;二是水利经济的发展缺乏特色, 价格收费体系、法制体系、服务体系等的不完善,导致水利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缺乏支撑,而缺乏市场机制更是阻碍水利经济体制改革最关键的因素;三是没能正确认识水利综合经营的重要作用,没能针对综合经营制定完善的优惠政策,且水利职工待遇问题的解决不力,导致人员缺乏水利综合经营的积极性,制约水利经济实现良性循环。

二、新时期建立水利经济良性循环机制的途径

(一)增强经济意识,促进水管单位发展

水管单位为促进自身发展,需积极转变传统轻管重建的观念,不断增强经济意识,这是建立水利经济良性循环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1]。一是改变水利工程设计缺乏正规经济评价的状况,注重对水利工程建设开展经济分析和评价工作。水利工程建设必须严格依据国家规范要求来进行,由专业的经济评估人员负责落实经济分析和评价,没有正规经济评价的水利工程设计文件将不能参与审查。在水利工程的经济分析评价环节,不仅要落实经济分析工作,还要评价财务、研究执行方案,为水管单位今后开展水利经营提供法律依据。二是改变轻配套、重主体的状态,着力提高水利工程经济效益。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的实现需对配套工程与主体工程进行共同的运用,把配套与主体作为有机的整体, 搞好规划与设计,并保持同步施工,确保能全面发挥水利工程的效益。 三是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完善建立水管单位经济目标责任制,通过一系列经济手段来增强改革意识与经济意识,打破以往花钱就找国家要的不良习惯,从而促进水管单位自身的有序发展,不断提高水利工程经济效益。

(二)建设三大体系,指导水利经济发展

推进建设三大体系是建立水利经济良性循环机制的一个关键环节。一是建设价格收费体系,也就是科学制定价格,规范各项收费。水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需要价格杠杆的调节,有相当一部分水利工程供水目前已经形成卖方市场,对改革水价极为不利,新的价格收费体系的建立迫在眉睫,它能使每一个水利工程都实现以水养水、以库养库、以堤养堤,从而实现良性循环。如充分利用各个供水区域需要水资源的时间差来开发需水市场,使双方实现优势互补。二是建设法制体系,按照市场经济的实际需求,在水资源行政管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以及水利经济等方面建立健全法制体系,从而真正做到有法可依,通过加强宣传、加大执法力度等方式落实水法律、水法规的普及工作,为水利经济的循环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三是建设服务体系,不断深化服务意识。现行机构设置大多都是以计划经济体制为前提的,偏重于专业技术,这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符,对营造建立水利经济良性循环机制的软环境不利,需严格遵循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基本原则,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增强为发展水利经济服务的意识,通过宏观调控以及市场机制的合理运用来指导水利经济取得良性循环发展[2]。

(三)加强综合经营,实现水利经济循环

水利综合经营的加强不仅是水利部门减少政府负担、社会负担的一个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建立水利经济良性循环机制的必要辅助措施。一是对水利综合经营在发展水利经济中具备的重要作用应有正确的认识。水利队伍内部应积极认识到提高建立水利经济良心循环机制与提高水利综合经营之间的关系,由上而下注重多种经营,有机结合水利综合经营的开展与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优化。同时,各级领导部门也应充分认识到只有加强综合经营,才能使水利工程达到自我完善与发展的目的,从而实现良性循环。这就需要水利部门摆正副业与主业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扶持水管单位加强综合经营,还要重视水利工程的管护,从而扩大再生产投资。二是制定完善的优惠政策,为水利综合经营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各级部门不仅要积极支持水利经济的发展, 还要坚持完善制定优惠政策,如对既有的多种经营项目可适当延长综合经营的免税期限,尚未发展的多种经营项目应给予低息贷款、减税免税等扶持,为综合经营提供条件。三是及时解决好水利职工的工资待遇问题,将他们加强水利综合经营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水利工程大多都地处农村,不仅单位分散,且制约条件很多,基层水利职工的工资待遇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影响他们促进水利经济良性循环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可从医疗、子女入学、子女就业等方面入手,各级水利职工要一视同仁,为建立水利经济良性循环机制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三、结束语

水利经济良性循环机制的建立需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结合水利经济面临的问题,不仅水管单位要积极转变观念、不断增强经济意识, 国家也应注重建设价格收费、法制、服务三大体系,并积极加强综合经营,以促进水利经济真正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摘要:在新时期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行得如火如荼,国民经济中水利经济的地位愈加重要,所以建立良性循环机制是水利经济在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水利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入手,探讨提出新时期建立水利经济良性循环机制的途径,希望能为发展水利产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期,水利经济,良性循环机制,途径

参考文献

[1]许志英.关于建立准公益性水库补偿机制的思考[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1(12):67-68

循环经济运行机制 篇8

进入新世纪以来, 知识经济发展和循环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出现的两大趋势, 其中循环经济发展是人与环境和谐相处, 开展绿色经济活动。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日本等都开始通过发展循环型经济、循环型社会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循环经济在中国大陆的开展依旧处于起步阶段, 作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广大湖南少数民族地区依靠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开创可持续发展之路,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循环经济相关理论探讨

(一) 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也可以称之为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 来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这一过程中, 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能够和谐共处, 资源能持续利用不会枯竭。循环经济包含的内容可以归纳为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这9个字。减量化就是要以最小的资源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利益。再使用原则即为合理利用废弃物来盐城产品的使用周期。再循环则是将污染最小化作为目标, 当产品彻底报废后能够通过加工重新成为可用资源。

(二) 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贫乏、环境污染严重的国家来说, 显得格外紧迫和重要。我国的资源存量和生态承载力已经不起粗放型经济的一再折腾, 如果还是放任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 势必会阻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前进步伐。

三、湖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 湖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状况分析

湖南是多民族省份, 有苗族、侗族、白族、瑶族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 世居的少数民族主要集中于湘南、湘西和湘中这几个地区, 这些地区多为偏远和山区地带, 交通不便, 经济发展也相对迟缓。湖南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很多经济和民生方面情况都不容乐观, 这就使得当地政府和百姓发展经济的愿望非常急迫。而目前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循环经济发展体制并没有很好地建立, 下文将会对这些问题作逐一阐述。

(二) 发展循环经济的问题剖析

1. 少数民族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机制不平衡

和我国其他地区一样, 湖南少数民族地区在进行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也存在不平衡现象, 一方面政府对循环经济发展的热情和重视程度非常高, 当然这其中也有当地政府出于政绩考虑的因素, 总之, 目前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府主导性较高;另一方面, 作为循环经济的主体, 广大企业的积极性相对较低, 当地很少有企业能通过循环经济的运作方式进行生产经营。

2. 少数民族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

俗话说理论指导实践, 虽然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并不缺少相关理论, 但是这些理论大多是从国家或者区域角度进行阐述, 而目前针对湖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理论阐述还没有, 至少笔者查阅大量文献后依旧没有找到此类的资料。单纯的“拿来主义”来指导当地的经济发展很容易引发“水土不服”。

3. 少数民族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机制法律保障不健全

我国是法治国家, 任何事物都要讲求依法办事, 法律制度是循环经济发展机制最基础内容, 也是将循环经济发展提升到新高度、真正落实新政策的前提条件。但现有的法律体系中显然缺少对绿色技术和产业支持的条文, 对循环经济中将重点放在污染治理上, 忽视了更为重要的预防污染的法律法规。

四、完善湖南少数民族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研究的对策

(一) 重塑少数民族地区循环经济主体的观念体系

作为湖南少数民族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 重塑企业积极主动发展循环经济不能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自觉性, 而是要让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能够切实体得到循环经济带来的经济效益。众所周知, 很多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机器等绿色经济虽然大大减少了生态破坏程度, 但成本很高, 因此很多企业都不愿意发展循环经济。鉴于此, 笔者建议当地政府应大力支持企业进行循环经济建设, 从生产、税收等方面对这些企业给予适当补贴, 此外对企业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方面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让企业从开展循环经济中得到实惠, 这样才能转变企业的观念, 积极参与到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去。

(二) 构建当地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的理论研究

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禀赋都是不一样的, 因此如何在当地发展循环经济, 不能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湖南少数民族地区有其自身的特点, 该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机制也应符合实情。湘江和沅水是湖南境内的两大河流, 也是少数民族较为集中地区域, 可以说该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和水域密不可分。在国内外, 对于内河流域的循环经济发展, 成果颇多。比如莱茵河地区的《莱茵河行动计划》对该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都做了详细的说明。再如我国的渭河流域, 当地政府也对该地区的生态和工业进行了发展规划。湖南少数民族地区也可以从这些具有相似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机制中获取宝贵的经验, 结合本区域现实状况来构建适用的循环经济发展指导体系。

(三) 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的法律体系

湖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关于环保、生态的法制建设相对来说还是不够完善的, 而法律的重要性又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针对目前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区域, 应尽快建立起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 区分和界定政府、企业和民众等社会多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使该地区的利益相关者都能规范各自的行为。在法律法规的制定应从源头上预防污染, 而不是目前的末端污染治理为主。通过分阶段方式构建完整的循环经济发展基本法。

参考文献

[1]叶明霞民族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7 (9) :23-24.

循环经济运行机制 篇9

随着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经济现象, 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产业集群的成熟发展, 大大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 产业集群在我国沿海地区得到迅速发展, 如浙江温州的服装群、广东东莞的电子信息产业群、福建晋江的制鞋产业群等。但是, 目前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仍处在高投入、高浪费、高污染、低产出的初级阶段, 这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式的粗放增长模式不可避免带来了资源供应紧张和环境污染。如何提高产业集群的生态效率、促进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就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1 循环型产业集群的内涵

1.1 循环型产业集群的定义

循环型产业集群是指遵循循环经济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 通过合理的规划、改造, 使产业集群成为一个类似于大自然的生态系统, 在这一系统中集群的各构成要素成为各生物链的节点, 生产者企业、消费者企业、分解者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之间形成耦合、共生关系, 变线性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物质利用方式为循环型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利用方式, 以达到区域内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和生态因素的有机结合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的。

1.2 循环型产业集群的特征

循环型产业集群是传统产业集群在循环经济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彼此取长补短的融合过程中产生的, 因此除拥有传统产业集群空间集聚、专业化、自组织和系统开放性、学习与创新环境等4个基本特征以外, 还具有以下生态特征:

1.2.1 生态设计, 闭合循环

循环型产业集群遵循生态规律, 实行从“摇篮到摇篮”的闭合循环。循环型产业集群区别于传统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抛弃后者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和高消耗、高产出、高污染的生产经营模式, 遵循生态规律, 实行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原则, 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 实现物质生命周期的闭合循环。诚然, 传统产业集群也十分注重遵循物理、化学等方面的一般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但对生态规律有所忽略, 以资源一次性利用为主, 从资源开采到生产再到排放的过程被形象地称为从“摇篮到坟墓”, 以致资源迅速耗竭。

1.2.2 循环利用, 节约资源

循环型产业集群除了像传统产业集群那样遵循一般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之外, 还特别强调遵循生态规律, 要求转变资源利用方式, 即从过去的资源一次性利用为主转为循环型利用为主。原来被不断排放到环境中令人头疼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就会成为在某个领域或环节中可以利用的再生资源, 这将从根本上节约资源、减少乃至消除环境污染。在设计得当和技术成熟时, 将极大地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并恢复生态系统功能, 实现生态系统平衡。这包括进行产品生命周期评价、实施生态设计、规划园区资源的循环利用、设计生态产业链等。在循环型产业集群中, 新产品的输出系统和废旧产品的回收输入系统同时运转, 形成完整的循环发展体系。

1.2.3 清洁生产, 保护环境

这是循环型产业集群区别于传统产业集群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循环型产业集群的运作除了要考虑经济效益外, 更要追求较高的生态效益, 要追求对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和对环境的无害化清洁生产。它所采用的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型利用方式, 并采取对产品和生产过程持续运用、整体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通过不断改进设计、使用清洁原料、采用先进工艺、改善管理流程、综合利用资源、有效处理废物等相关措施, 直接从源头和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上削减污染,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避免各个环节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从而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1.2.4 产业优化, 持续发展

循环型产业集群通过优选产业项目达到整合经济、社会、生态功能的目的。传统产业集群的形成带有一定的自发性, 特别是国内一些区域产业集群的建设以追求GDP增长为目标, 对产业项目往往实行来者不拒的政策, 不管各个产业项目是否配套, 同周围环境是否适宜, 只要能增加产值和利税, 就积极引进, 这在一定时期内的确能够迅速扩大集群规模和生产能力, 但也造成集群功能单一、企业数量多联系少、集而不群、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和集群内污染严重等问题。循环型产业集群按照生态规律要求来优选产业项目, 不仅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而且通过产业项目的选择, 不断完善产业链, 优化产业配置, 追求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综合效益。按照生态规律来选择和配置产业的循环型产业集群, 短期内可能成本较大、阻力较多, 但却是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高级形态, 最终必能实现集群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1.3 循环型产业集群的界定

循环型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循环型产业集群在追求目标、运行规律、资源利用、产业选择、功能结构、外部效应、集群景观和持续能力等方面相比传统产业集群都有革命性的突破, 从本质上改变了传统产业集群的物质利用模式, 革新了传统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 提高了传统产业集群的生态效率, 改善了传统产业集群的生态环境, 恢复了产业集群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最终目的, 是顺应人类多层次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1]。

下面给出循环型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的比较, 如表1所示。

2 循环型产业集群的构成要素

集群是个生态学概念[2], 循环型产业集群是类似于生态圈的产业循环系统, 通过模拟大自然的物质能量循环系统而建立的。自然界在上亿年的演化中通过精密高效的分工, 形成了囊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大种群组成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其营养物质在闭合式的循环往复中得到高效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为循环型产业集群提供了可模拟的物质循环模式。

2.1 生产者企业

生产者企业, 是利用大自然和人类社会提供的各种原材料并通过一系列转化过程生产产品的企业。生产者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 这就涉及到资源的减量化过程, 生产者企业的重点是要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生产者企业处于生态产业链的开始端, 决定着整个循环型产业集群的经济效益。但是生产者企业的大量集聚, 会导致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废弃物的大量产生, 大量的废弃物如果随意排放, 就会对大自然造成严重的污染, 从而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所以, 在循环型产业集群的构成要素中, 伴随着生产者企业而存在的就是消费者企业。

2.2 消费者企业

消费者企业, 是处于生态产业链的中端, 它们通过把生产者企业产生的废弃物转化成为自身的原料从而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这就涉及到消费者企业与生产者企业的配套问题。并不是所有的企业生产后产生的废弃物都能被消费者企业所“消费”, 两者之间需要相互衔接起来。比如在石材产业链中, 石材加工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碎石和石粉, 如果不加处理, 向大自然无限制的排放, 就会导致环境的极大破坏。而在循环型石材产业链中, 如果加入了消费者企业这一元素, 就可将碎石和石粉利用起来制作水泥或其他建筑材料等。这样不仅降低了生产者企业对环境的污染, 而且还能变废为宝, 将生产过程产生的“垃圾”变成新的可再生资源, 对资源的循环利用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循环型产业链中, 消费者企业决定着整个循环型产业集群的生态效益。

2.3 分解者企业

分解者企业, 这一说法直接来自于生态学。大自然生态系统中存在着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和消费者在自身死亡后并不能直接被大自然生态系统循环利用, 因此分解者的作用就是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骸和尸体通过腐化、发酵等作用, 将其转化为可供大自然生态系统循环利用的物质, 从而促进生态循环的顺利进行。分解者企业处于生态产业链的末端, 在循环型产业集群中, 同样存在着大量的产品和废弃物不能被直接循环利用的现象。分解者企业就是要把这些不能直接被消费者企业利用的物质进一步转化成可供循环利用的再生资源。正是有了分解者企业的参与, 才使得循环型产业集群形成了对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的基础和支撑。

2.4 中介服务机构

循环型产业集群是在传统产业集群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循环经济理念发展起来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集群, 循环型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中介服务机构的网络连接和服务功能。这些中介服务机构包括法律援助机构, 如进行产品专利的申请和保护等;人才服务机构, 如高新人才的引进和培训;科技服务机构, 如科技创新和服务平台的构建等;高校研究机构和科研院所, 利用产学研的结合提高循环型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循环型产业集群在这些传统的中介服务机构的基础上, 为适应产业集群循环发展的需要, 需要建立废弃物回收利用的实体交易市场和虚拟网络交易平台, 这在客观上要求政府既要加大投入, 提高国有中介服务机构的科研和创新服务能力, 又要加强引导和管理, 充分发展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 提高民营中介服务机构的运行效率。

2.5 政 府

政府在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笔者看来, 循环型产业集群要求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在舆论宣传、政策制定和执行、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和产业链的构建等过程中, 都需要政府履行引导、调控、管理和服务职能。当前, 循环经济在各地的广泛开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推行, 循环型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样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和推动, 相关政府部门要认真研究产业的选择和生态产业链的构建, 积极引导各方力量对现有园区或产业基地做出详细的发展规划, 划清不同机构在构建循环型产业集群中的职能, 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任务。一个学习型和服务型的政府是循环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3]。

3 循环型产业集群的运行机制

3.1 循环型产业集群的运行过程

循环型产业集群作为获取和维持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手段, 旨在倡导一种全新的、一体化的循环模式, 即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两个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同时, 循环型产业集群需要将物质和能量的总体循环贯穿于从原材料开采到产品生产包装、使用以及废料最终处理的全过程。它的循环优化不仅仅局限于一个企业内部, 而且注重更高级别的区域系统乃至整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系统的优化。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类似生态圈的产业循环系统, 通过区际间的产业生态系统的互动性依存, 在全球实现产业活动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循环型产业集群的运行过程, 是循环型产业集群各构成要素相互影响和发生作用的过程, 各个要素包括生产者企业、消费者企业、分解者企业、中介服务机构以及政府等在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的同时, 通过要素间的相互整合而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循环型产业集群的运行过程如图1所示。

3.2 循环型产业集群的运行模式

3.2.1 生态工业园模式

工业园区构建循环型产业集群, 可采用生态工业园模式。

企业在生产的源头投入资源, 在生产的末端产出产品, 把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作为资源, 再投入到生产源头, 直到实现生产末端的废弃物趋向零排放。但由于单独的生态型企业产品的行业跨度小, 因而其产品链的延伸受到限制。而生态园区是在生产的源头投入资源, 把上游企业产生的废弃物作为中游企业的资源, 把中游企业产生的废弃物作为下游企业的资源, 直到园区生产末端的废弃物趋向零排放[4]。生态园区的特点是行业跨度大, 从而生态产业链可以不断延伸。生态工业园示意图如2所示。

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是公认的世界上最早也是最成功的生态园区[5]。卡伦堡在原料采掘、生产制造、产品使用和废弃物丢弃全过程, 通过模仿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形成由“生产者企业”、“消费者企业”、“分解者企业”、中介服务组织等构成的网络, 建立各类产业共生关系。这种产业生态系统实质上就是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产业集群系统。该系统以火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墙体材料厂等4个企业为核心, 他们分属不同的产业且彼此适合, 外加一个土壤修复公司和卡伦堡市政部门。卡伦堡生态工业园示意图如3所示。

3.2.2 生态产业基地模式

产业基地构建循环型产业集群可采用生态产业集群模式。龙头企业在产业基地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领航的作用, 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从而派生出很多以生产配套产品的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通过满足核心龙头企业的需要而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核心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的量比较多, 可以通过自身循环再利用发展循环经济, 从而可以避免由于可供利用的废弃物较少而存在循环但不经济的现象。

对于大量的中小企业, 由于资金、人才和技术力量的缺乏以及存在单个企业废弃物排放较少、企业内部循环成本过高而失去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动性, 所以生态产业链的构建不单要实现核心企业的内部循环, 更要实现大量中小企业间的循环, 同时考虑到以企业生产为主体的生产领域和居民消费为主体的消费领域均要建立废弃物循环系统, 因而必须建立废弃物回收利用平台, 把各个企业和居民产生的废弃物分类处理, 使之达到一定数量后再进行市场交易, 从而提高废弃物综合利用效率, 降低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本。生态产业基地示意图如4所示。

福建省南安市石材产业基地就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生态产业基地。为改变以往高污染、高耗能的低层次生产方式, 南安市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模式, 通过对石材产业链接技术的不断研发、突破, 构建起了较为完整的石材生态产业链系统。在这个生态产业链中, 石材原料从本地矿山和外地购入, 通过石材企业的加工变成产品进行销售。通过将石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石粉和碎石变废为宝, 石粉用来制作建筑建材, 碎石用来加工成大理石和工艺饰品等, 解决了石粉满天飞、碎石满地堆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难题, 整个石材产业基地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南安石材生态产业基地如图5所示。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产业集群在我国沿海地区得到迅速发展, 但目前仍处在高投入、高浪费、高污染、低产出的初级阶段, 这种“资源——产品——污染”单向式的粗放增长模式带来的是资源供应紧张和区域环境污染。据此, 本文提出了循环型产业集群的概念, 并对循环型产业集群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其运行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以期提高产业集群的生态效率, 促进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循环型产业集群,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祝爱民, 刘孝波, 周美娜.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发展新模式[J].物流科技, 2005, (3)

[2].顾强.提高产业集群生态效率,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J].中国科技投资, 2006, (8)

[3].孟赤兵.产业循环经济[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社, 2007

[4].张思锋.循环经济:建设模式与推进机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试论循环经济 篇10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资源综合利用

1循环经济的产生

由于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人类拥有的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因此使人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生产排放的废弃物也不会对环境产生什么危害。由于对环境容量有限性认识不足,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传统发展模式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严酷的现实,迫使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反思,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观”。

2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其基本原则

它要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提高资源生产率。传统的经济发展是一个从资源到废弃物的线形开环系统,表现出高开发、低利用、高排放的特征:而循环经济是参照自然界物质循环模式,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通过将上游产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转变为下游产业的“营养物”或原料,从而形成互相依存的工业生态链,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无害化和再生,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的运行应遵循以下原则:

2.1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的减量化原则。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对废弃物的产生,是通过预防的方式而不是末端治理的方式来避免,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和利用,并应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尽可能地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对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实行总量控制。

2.2以废弃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的再循环原则。该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尽可能多次或以多种方式使用物品,避免其过早地成为垃圾。针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对制造商和生产者而言,应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加大“产品一废弃物”的转化周期,实现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

2.3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的资源化原则。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弃物,提高绿色工业技术水平,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利用和资源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废弃物的最小排放。资源化原则是输出端方法,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废品的回收和综合利用。与资源化过程相适应,消费者应增强购买再生产品的意识,促进整个循环经济的实现。

3循环经济的循环体系

循环经济关注的焦点是生产、生活过程的废弃物排放问题。所以,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构建三大循环体系:

3.1企业内循环体系。构建企业内生产物流循环体系是循环经济在微观层次上的体现。以前企业把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排放,视为顺理成章的事,不需要承担任何社会责任。而循环经济则要求企业通过新的技术工艺,努力使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充分循环利用,减少排放,甚至达到“零排放”的目标,以实现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双重效益。

3.2企业间循环体系。构建企业之间的“物质代谢”和“共生关系”,形成具有“产业生态链”的循环体系是循环经济在中观层次上的体现。单个企业的清洁生产和企业内循环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是受技术工艺的限制,就是企业内循环成本较高。因此,需要通过建立生态工业区的方式,来实现企业之间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循环。把工业废弃物和副产品的排放降低到最小程度。

3.3社会循环体系。构建社会废弃物回收利用网络的循环体系是循环经济在宏观层次上的体现。企业把生产出的产品投放市场,进入消费领域后,由于产品存在着消费生命周期,这就意味着目前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几年之后就会成为新的废弃物,处理不当就会成为新的污染源。

4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发展

4.1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发展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在国际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到20世纪末,在发达国家已逐步发展为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形成相应的法律和制度。德国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行者。1972年德国制定了《废物处理法》,1986年修改为《废物限制及废物处理法》,1992年通过了《限制废车条例》,规定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回收废旧车辆,1996年提出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自实施以来,废物不断减少,循环利用率不断上升。

4.2我国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发展目前我国循环经济进展缓慢。近年来,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我国一些地区和企业逐渐开展起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一是在企业层面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二是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在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建立了一批生态工业园区,根据生态原理组织生产,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将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三是在城市和省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5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5.1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在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下,资源循环利用未得到足够重视,有些污染和废弃物排放不计成本,由于回收废旧资源再生利用比使用现成的资源成本高,导致了相当多的地区、部门和企业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短期行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制约和规范,那么,发展循环经济只能是一句空话。

5.2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落后企业工艺和技术装备落后是我国经济增长缓慢、效益不高、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关键技术设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5%,2/3的设备属于国内一般水平。我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环保产业的总体水平只相当于国际上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5.3循环经济发展投入不足虽然国家在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方面有一些资金支持,但还未从循环经济的整体发展考虑建立完善的支持体系,在金融、税收等政策方面也還缺乏必要的支持。企业在短期内排污费的支出总体低于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因此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企业实践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不高,投入力度小。

6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

6.1制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提出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步骤和政策措施等,指导循环经济健康发展。因此,应当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明确发展循环经济,并制定相应的专项规划和配套政策,引导、推动发展循环经济。

6.2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已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如《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依法促进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等。加强循环经济的地方立法,把引导性和强制性结合起来。优先对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的废物利用问题专门立法,予以法制化和规范化。

循环经济运行机制 篇11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伴随着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 国际社会逐渐有了共识, 即要实现经济和环境双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建立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正是在这种需求和背景下,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解决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途径应运而生。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1], 是指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 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以及物质和能量的梯次利用和闭路循环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发展形态[2]。循环经济是在生态思想和生态原理启发与指导下的经济生产模式, 其目标是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友好互促型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建立的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 即3R (Reduce, Reuse, Recycle) 原则, 其设计思想是变“线性经济”为“非线性经济” (即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思想为“两型社会”提供了一条可行的建设思路。

循环经济是以物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 倡导在经济发展中坚持“低消耗、高利用、再循环”, 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的三条基本原则中, “减量化”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污染物排放, 实行清洁生产;二是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能源和原材料消耗, 也包括产品的包装简化和产品功能的扩大, 以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的。“再利用”原则, 要求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尽可能重新变成可以重复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有害的垃圾, 即从原料制成产品, 经过市场直到最后消费变成废物, 又被引入新的“生产—消费—生产”的循环系统。“资源化”原则, 要求产品和包装器具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和反复使用, 而不是一次性消费, 同时要求系列产品和相关产品零部件及包装物兼容配套, 即产品更新换代时, 零部件及包装物不淘汰, 可为新一代产品和相关产品再次使用。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驱动机制

1. 经济利益驱动机制。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 只有当它给企业带来利益时, 企业才会积极推动并适应其发展, 从而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驱动力。当循环技术日趋完善, 企业进行废弃物资源化能大幅度降低原材料成本, 使经济效益提高时, 企业就会从追求低成本高利润出发, 参与到循环经济的发展中来[3]。经济利益的驱使, 对企业来说主要是追求循环经济中潜在的高利润, 对消费者则主要表现为以较低价格获得预期需求的满足。消费者作为一个独立的利益主体, 总是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 在消费行为中表现为追求高质量、低价格, 即高性价比的商品。

2. 环境责任约束机制。

通过法律法规、政策等手段赋予企业、消费者等市场主体在循环经济运行中所应承担的环境责任, 使经济运行中的环境成本内部化为各主体的成本, 从而形成由环境责任约束而产生的驱动机制。可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要求企业承担管理、处置废弃产品的经济责任, 使由此发生的成本内部化为生产企业的成本[3]。通过激发企业自觉开发产品回收处理系统, 降低回收处理成本, 使企业从产品的设计和制造的各环节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产品报废后方便回收利用, 进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宣传教育甚至采取强制措施, 让消费者承担起生活垃圾处理的责任。生活垃圾如果一直由政府统一处理, 消费者不但没有成本意识, 也不会主动减少生活垃圾的排放;而当实施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将处理生活垃圾的经济责任让消费者自身承担时, 消费者就会考虑到成本, 就会主动减少垃圾的排放、甚至回收再利用废弃物。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起关键性作用, 如果政府的决策忽视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则循环经济将无法实现[4]。

3. 价值观影响机制。

任何经济主体的行为都是在一定价值观的支配下进行的。通过宣传教育, 引导人们树立起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维持经济发展与人类生存环境和谐的价值理念。倡导绿色消费和清洁生产、节能生产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消费者的绿色消费理念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助推器。在循环经济的各主体中, 绿色消费者是在绿色价值观影响下率先产生的循环经济主体。这里的绿色消费不仅指消费者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有利于健康的产品, 还包括选择环境负荷少的、节约资源的、能够回收再利用的产品[5]。消费者的这种绿色消费理念, 能够扩大和提升绿色产品的市场空间, 从而推动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2) 企业的绿色经营理念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驱动力。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下, 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 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到自身经营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后果。随着全球环境危机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 绿色消费者群体不断扩大, 政府有关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日益完善, 国际公约中关于环境的法规也日趋严格。诚然, 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能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循环型产业, 正成为企业新的发展机遇。经营理念的转变, 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驱动力。 (3) 政府的执政理念和绿色采购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政府的执政理念是政府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 也是政府执政活动的动力所在。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变, 是政府主体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源泉。

三、构建武汉城市圈循环经济驱动机制的思路对策

1. 加强宣传、引导和培训工作。

《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出台, 奠定了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统一了大家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但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还有距离。因此, 必须进一步增强意识,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 广泛开展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活动, 提高市民对实现零排放或低排放的意识, 引导绿色消费和开展绿色教育来鼓励市民参与循环经济。

各企业的管理者要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 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要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 编写节约公约, 提倡文明消费, 逐步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行为方式。要加强职工的培训, 普及循环经济知识、技术, 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2.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 需要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社会合力, 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保障机制。要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加强公共管理与服务, 以推进企业和社会发展循环经济。要将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依据中央政府颁布的《循环经济促进法》, 研究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制度, 并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规范, 加大监管力度。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 完善经济政策。通过制定产业政策, 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 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推行循环经济投资主体多元化, 政府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吸引社会资金合理进入循环经济投资领域。

3. 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产业升级。

产业结构不合理是行业能耗高和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武汉城市圈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 第二产业仍以制造业为主, 第三产业比重小, 尤其是新兴服务业, 包括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法律服务、旅游服务等所占比重低。发展循环经济, 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项根本措施。通过产业政策引导, 技术进步, 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限制工艺技术落后、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企业的盲目发展。充分考虑到城市圈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 以市场为导向以培育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为突破口,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既能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又具有市场竞争力, 同时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产业结构。逐步解决高耗能产业比例过大及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等问题, 要通过技术进步, 用高新、适用技术, 尤其是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加快产业兼并重组, 努力实现传统产业新型化, 新型产业规模化。鼓励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4. 依靠科技创新, 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 它要求通过制度创新进行技术范式的变革。因此, 发展循环经济, 必须依靠技术进步的支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科技进步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 建立技术支撑体系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基础。依靠技术进步和先进实用生态技术, 延长生态经济产品链条和产业链条,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 提高资源利用率。科技管理部门应组织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加强科技攻关, 充分发挥武汉的科教优势, 不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 并将科技成果产业化, 解决实施循环经济中的技术瓶颈。

四、结语

通过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和综合性体制机制创新, 激发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快技术改造的步伐, 不断研发新技术、新工艺, 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武汉城市圈将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发展模式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化路子, 最终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Porter.M.E.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11) :256

[2]魏守华.集群竞争力的动力机制以及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 2002, (12) :28-31.

[3]李冬.如何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J].经济纵横, 2008, (4) :58-60.

[4]刘燕华, 周宏春.中国资源环境形势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258.

上一篇:云南气候变化下一篇:柔性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