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医学设备管理研究

2024-09-04

医院医学设备管理研究(共10篇)

医院医学设备管理研究 篇1

医院药房是医院的重要部门, 其工作和管理水平不但直接关系到患者用药合理性, 更是反映了医院的综合管理水平, 是医院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1]。为了进一步提高药房管理工作水平, 本文就循证医学原理指导下的药房管理工作方法及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进行时间为2013年1~6月, 随机选取了基本情况相当的A、B两家药房作为研究对象, 采取了对照研究、综合分析的方法。A药房作为研究组, 实施循证医学管理;B药房作为对照组, 实施常规药房管理。两家药房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可以进行对照研究。

1.2方法

对A药房工作人员进行循证医学相关知识的普及, 要求工作人员根据经验和患者需要进行药物推荐, 保证用药的合理性。同时, 在A药房建立差错记录及分析、退药记录和分析、不规范处方记录和分析等共15项基础原理记录, 并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综合性分析, 发现药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制定解决方案。本次研究中, A药房通过对基础管理原始流数据的综合分析, 针对性的制定了25项药房管理的操作流程标准和管理制度, 并将其融入到药房管理工作当中。B药房工作人员和管理模式不进行任何改变, 药房工作人员根据患者要求直接给药。

1.3 评价方法

在观察6个月之后, 对两家药房患者进行随机问卷调查, 评价药房工作优良率。A、B两家药房均随机抽取100名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现场说明调查的意义, 指导患者进行填写并回收。问卷设计为百分制, 80分以上为优, 60~80分为良, 60分以下为差。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5.0系统软件进行资料的统计分析, 采取常规n和%进行计数资料数据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比结果显示, A药房实施循证医学管理之后, 评分优良率为91%, 具体数据见表1。

此外, A、B药房基础记录、操作流程和管理制度方面的情况对比, A药房基础记录更加完善;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制定和实施的操作流程和管理制度水平得到提升, 药房管理的综合水平更加科学、合理、有效, 取得满意效果。

3 讨论

本文中, A药房实施了基于循证医学原理的药房管理, 其具体的操作措施如下。

3.1 进一步加强药房管理原始数据记录, 通过数据综合分析发现问题

对药房管理中的各项基础环节进行记录和数据分析, 包括差错记录和分析、退药记录和分析、不规范处方记录和分析、住院药房记录和分析等共计15项原始数据记录[2]。对所获得的数据采取了综合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 对其中数据显示的, 表现较为突出的问题进行总结, 为下一步制定针对性解决措施, 提高工作水平进行指导。

3.2 制定药房管理评价标准, 制定操作流程和管理制度

查阅相关研究文献, 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获得最新的研究结果;根据门诊药房和住院药房、中药房和西药房等不同的药房类型, 各科室用药特点等, 通过咨询权威专家和经验丰富的一线工作人员, 制定用于药房管理工作评价的科学指标, 指导循证医学的应用。在此标准指导下, 对医院药房管理各个环节工作存在的不足进行改善。本次研究中, A药房进一步对门诊药房、门诊中、西药房、急诊药房、住院药房、手术室药房、临床科室、药物咨询、药师、药剂科等共25项相关的岗位职责、操作流程和管理制度进行改善[3]。所有措施的制定均在最新的评价标准指导下进行, 保证了药房管理工作的水平处于领先的地位。

3.3 循证医学管理措施实施解决的突出问题

A药房通过加强对药房管理原始记录工作, 综合分析发现, 退药、用药咨询、用药差错和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 是当前药房管理工作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亟需解决。通过对退药记录和分析的总结, 本文认为, 患者出现用药不良反应、转移科室、病情变化、放弃治疗、患者死亡、医嘱错误等原因是导致退药的主要原因[4]。A药房通过加强询问患者不良反应史、建议医师采用熟悉、药效稳定药物、按照医疗保险开药等措施, 解决了这一问题。用药咨询方法, A药房发现, 药物疗效、药物价格、是否参加医保等问题是药物咨询的多件问题。对此, A药房实施了药物信息联网, 方便信息查询;针对老年等特殊人群进行针对性讲座, 提高其对常用药物的认识;加强宣传医保政策等措施。对于用药差错问题, A药房发现, 药品名称混淆、剂量差错、患者信息差错等是用药差错主要原因。对此, A药房通过加强药房规则制度执行、加强药物查对、标明药物用法、加强药学人员继续教育等措施, 有效降低了用药差错发生。对于药物不良反应问题, A药房对克林霉素等抗生素类药物进行了专项用药整治, 对给药剂量、方法、持续时间、临床监护、药物拮抗等加强控制, 降低了用药不良反应率。

综上所述, 在医药药房管理中应用循证医学原理, 可使得药房管理更加科学、有效, 更加符合临床需求, 可有效解决药房管理现存的突出问题, 应进一步加强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循证医学原理的医院药房管理工作方法及效果, 进一步提高药房管理工作水平。方法 选取两家规模、药物种类、药物流动相当的药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A药房实施循证医学药房管理, 作为研究组;B药房实施常规药房管理, 作为对照组。观察6个月后, 对A、B两家药房基础记录、操作流程、管理制度方面取得效果进行综合对比分析, 对两家药房的优良评分率进行对比。结果 A药房实施循证医学管理, 评分优良率显著高于B药房, 且基础记录、操作流程和管理制度更加完善。结论 基于循证医学原理对医院药房进行管理, 可有效提高药房管理的科学、有效性, 提高药房管理工作水平,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循证医学,药房管理,应用

参考文献

[1]梁少芳.循证医学原理在药房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中国医药指南, 2012, 21 (3) :325-326.

[2]吴玉平.探讨循证医学原理在药房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吉林医学, 2013, 03 (5) :598.

[3]宋妍, 李春晓.关于药房管理中对循证医学原理的应用分析研究.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12 (5) :241-242.

[4]邵峰.从循证医学角度分析医院药房药品数量与有效期管理.当代医学, 2013, 29 (12) :11-12.

医院医学设备管理研究 篇2

第一条 加强和规范医院医学装备管理,促进医学装备合理配置、安全与有效利用,充分发挥使用效益,保障医学装备质量与安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医学装备管理办法管理应当遵循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权一致的原则,建立医院医学装备三级管理制度。

第二章 三级管理

第三条 实行分管院领导、医学装备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三级管理制度。

第四条 由分管院领导直接负责,并配备一定数量专业技术人员。分管院领导对全院医学装备资金进行预算管理、统筹安排。

第五条 设备科是全院医学装备管理的职能部门,在分管院长的领导下,参加医学装备管理全过程,其具体职责如下:

(一)负责医学装备发展规划和计划的组织、制订和实施等工作。

(二)负责医学装备计划、审批、购置、验收、发放、质控、维护、维修、保养、应用分析并参与报废处置等全程管理。

(三)负责全院医学装备的维修保养,保障医学装备正常使用。

(四)收集相关政策法规和医学装备信息,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五)组织医学装备管理相关人员专业培训。

(六)按照国家规定对全院的计量器具执行强检工作。

(七)对医学装备实行科学管理,大型设备购置必须进行可行性论证,严格按照《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管理使用办法》进行管理配置。

(八)开展物资设备管理效益分析和教学科研工作。

(九)加强大中型医学装备合理应用情况分析。

(十)加强对医学装备的调研,了解使用情况,并对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反馈。

第六条 使用部门应在设备科的指导下,具体负责本部门的医学装备日常管理工作,其具体职责如下。

(一)逐级建立使用责任制,制定操作规程,指定专人管理,严格使用登记,认真检查保养,保持仪器设备处于良好状态,随时开始使用。

(二)新进仪器设备要由设备科负责验收、安装和调试,在使用前要组织科室有关人员进行操作管理、使用和培训,经考核合格,方可独立操作。

(三)对于不可随意挪动、搬动的仪器设备。仪器设备操作使用过程中,操作人员不得擅自离开,发生仪器运转异常时,应及时通知责任医学工程部责任工程师,查找原因,及时排除故障,严禁带故障和超负荷使用。

(四)仪器设备(包括主机、附件、使用说明书)须保持完整,破损的零部件不得随意丢弃。

(五)仪器设备使用结束,由设备管理人员检查收存,关机放置。如发现设备损坏,应及时报告责任工程师,查明原因明确责任。

(六)对于临床使用部门需要申请试用的产品,需要到设备科和医务处办理试用手续。

第三章 附则

第七条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第八条 本制度有设备科负责解释。

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及职责

工作制度

1、设备管理委员会由院长、分管领导、设备科、财务科、审计科、医教科、护理部、主要临床科室等相关人员组成。

2、设备管理委员会设主任1名,常务副主任1名,副主任1名,秘书1名,委员若干。设备管理委员会日常事务由常务副主任负责。

3、设备科为设备管理委员会的常设机构。

4、设备管理委员会负责设备购置计划的讨论、大型设备可行性论证、大型设备报废讨论,制订、修订和监督执行设备管理的有关制度。

5、主任或其委托人为设备管理委员会会议召集人,出席人数不得少于委员数的三分之二。

6、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由设备科做好会议记录,主任可决定临时召开设备管理委员会会议。职责

1、设备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医疗设备的供应计划、采购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等工作,保证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临床服务好,做好保障。

2、设备管理委员会的工作均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属地主管部门(合肥市卫生局、安徽省卫生厅)及国家卫生部的相关制度及要求开展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医疗设备监督管理条例》,组织制定本院相应的规章制度。

3、负责设备购置计划的讨论、大型设备的可行性论证、大型设备的报废讨论,制定、修订、监督执行设备管理有关制度。按医院规定凡价值在10000元以上均为大型贵重仪器设备,由申请购买科室向设备科提交书面申请,设备科呈交设备管理委员会公开论证、无记名投票,并报院领导批准,最终形成设备、仪器购买决定。

4、设备管理委员会成员有义务对申请购买的设备、耗材进行资料收集、产品比对及相关厂商的考察,同时有权对申请购买设备、耗材提出反对购买意见。负责对医院大型、精密医疗设备采购、管理工作中的重大抉择及技术问题进行评价、咨询。

5、设备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的购买设备、仪器,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购买,招标过程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在招标过程中,对参与设备供应厂商一视同仁。

6、负责确定并建立本院医疗设备管理体系,制定相关工作制度细则,对其进行审核和评价,监督纠正措施的执行。

7、负责建立本院的计量管理体系,组成医院三级计量管理网络,督促开展对医院设备的定期计量监测工作

8、负责确定并建立医疗设备临床使用安全质量的监控体系,组织对医疗设备安全事件的调查和追踪。

9、建立相关的管理工作奖励、处罚制度,并组织执行医疗设备使用效能分析评估。

10、定期听取设备科工作汇报,审定医院医疗设备管理规章制度,转达医疗设备管理反馈信息,并审察其整改措施落实情况。

11、设备管理委员会每年初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审议一年设备预算方案。主任可决定临时召开工作会议,由设备科做好会议记录。

12、加强仪器、设备的管理,减少投入,增加产出,杜绝浪费,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

医院医学设备管理研究 篇3

【关键词】护士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管理

【中图分类号】R562.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470-01

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患者由于其本身的严重性及复杂性,常常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作為医院的重点科室,我科也一直是医院感染的重点监护对象。护理管理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士长作为科室管理人员及科室感染管理小组的重要成员,其理念与行为

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成立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明确职责

1.1成立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质控小组组长由科主任担任,护上长任副组长,质控医生及护士各一名,明确职责。质控小组在科主任、护上长的领导下,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监控资料的收集、积累等工作。随时掌握本科室病人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及时监控、发现可疑医院感染病例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积极预防本科室因消毒隔离措施不力引发的医院感染,负责督促、检查、指导本科室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措施落实情况及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1]。负责对本科室医务人员进行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做好卫生员、护工、病人及家属卫生宣教及管理工作。

1.2制定相关制度及考核标准,规范管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制定了重症监护室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包括《重症监护室工作制度》、《探视制度》、《监护病人入室工作制度》、《重症监护室消毒隔离制度》、《抗感染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医疗废物及用后一次性用品处理制度》、《重症监护室质量检查标准》等[1]。实行制度管人的自我约束机制。并要求全员认真学习和掌握,由护士长主要负责带领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质控小组督导和检查制度落实情况。

2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护士长的作用

2.1强化护理人员医院感染管理意识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更新,特别是由于多重耐药菌的出现、细菌的变异及各种侵入性操作的开展,预防医院感染成为医疗安全的重要保障。而医院的消毒隔离、无菌技术操作、手卫生等各项措施的落实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手段,也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提高护理人员的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管理意识是护士长的重要管理工作之一。要使护理人员都具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全员积极参与医院感染监控管理,真正让护理人员成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执行者、管理者。

2.2制定培训计划和内容护士长通过对科室人员院感知识掌握程度的调查,根据科室人员结构、知识需求,结合科室诊疗护理特点,制定分层次培训计划。拟定共同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如院感相关法律法规、标准预防、职业暴露处置、手卫生、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医疗废物的规范处置等。拟定不同培训重点,如医生重点培训医院感染的诊断报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等,护士重点培训消毒隔离、各类侵入性操作后的护理措施等,保洁工人着重培训手卫生、标准预防、消毒液配制、环境及物表的清洁消毒方法等。为保证培训效果,应建立考核制度,每月由科室质控小组对护理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及操作技能考核并实行奖惩。

2.3加强环节管理,确保措施落实到位

2.3.1实行分工负责制,与奖惩挂钩,使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医院感染管理质控小组成员按照职责分工,将定期查和

随时查相结合、自查和互查相结合,做好信息反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查找原因并制定整改措施,限期整改并抓好落实。

2.3.2认真落实手卫生管理制度,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手卫生是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最直接、简单、经济而有效的措施,是切断院内感染传播的主要途径,是防止院内感染扩散的重要手段,从而可以降低医院感染的风险。护士长要加强和规范对护理人员手卫生的监管和督查,提高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进行护理操作及各种治疗、处置前后,必须要做到认真洗手或手消毒。

2.3.3强化护理人员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有效预防医院感染。接触病人皮肤、黏膜的诊疗器具、设备及物品应一人一用一消毒;进入病人

无菌组织的器具及用品应一人一用一灭菌。无菌物品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为病人进行导尿、注射等操作时,应戴帽子、戴口罩,洗手或手消毒。

2.3.4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护士长在管理过程中,要规范管理科室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存放、使用和使用后的处理。教育和要求护士做到:一次性医疗用品脱掉外包装后方可进入治疗室,并存放入离墙10cm,离地20cm的专用柜内,分类放置。用于治疗的一次性物品必须是医院统一购置、证件齐全的合格产品,在使用前要检查外包装是否完好,是否在有效期内,一次性医疗用品严禁重复使用[1]。

2.4加强病房环境管理,预防医院感染。保持病室环境整洁,空气清新。开窗通风0.5h/d,2次/d。地面湿式清扫,床头柜一桌一巾一用一消毒,病人出院后床单元及病室进行终末消毒。拖把一室一用一清洁,用后及时清洁悬挂晾干备用。

2.5加强多重耐药菌管理。做到单间或同菌种隔离或床旁隔离;使用特殊菌标识;必要时使用密闭吸痰管;进行医疗护理操作时穿隔离衣;房间进行通风1-2次,每次30分钟;房门随时关闭;加强对物品表面、地面的清洁、消毒;更换下的床单、被褥等统一打包注明标记(双侧垃圾袋);医疗废弃物需双层黄色塑料袋打包注明标记;专人专护,限制或减少医护人员出入;患者转出或死亡后进行终末处理并做好记录;将带菌者从监护室转入病房是,告知欲转入病房,讲明病人感染情况。

2.6严格探视制度及会诊人员进入制度。每日只限两名家属进入,进入ICU必须戴鞋套,穿隔离服。严格限制探视时间。会诊人员必须着隔离服,戴口罩。进出ICU必须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夜。

2.5严格医疗废物管理医疗废物分类放置于专用容器内,针头等利器放置于利器盒内。护士长要每日检查医疗废物放置及回收管理,要求护理人员废弃的医疗废物不得随意放置和随意丢弃,并且严禁盗卖医疗废物。

护士长是医院管理工作中承上启下的中间力量,是科室预防医院感染工作中的主要组织者、监督者和决策者。科室的感染管理质量好与坏,护士长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充分发挥护士长在科室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医院医学设备管理研究 篇4

由信息的定义可知, 只有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之间相互发生联系、进行相互作用时才有信息。在这个过程中, 存在着信息的发射方、信息的接收方、传播信息的媒介 (载体) 及发射方与接收方之间信息交换的途径。从信息的观点出发, 一个系统内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看作是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存储、传输、应用和反馈的过程, 这个过程形成一个循环, 称为信息循环, 是信息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

1 信息的概念

1.1 信息的基本特性

1.1.1 无限性和相对性:

信息的无限性基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无限性。由于人们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所能处理的信息是有限的, 因此在实际生活中需要关注的应该是、也只能是对系统的运作关系最大的那些信息。

1.1.2 时效性和时滞性:

任何信息从发射源到达接收方都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 信息接收方所得到的信息都已经是发射方既往的情况, 存在一定的滞后。如果这种时滞过长, 接收方根据所得信息作出的反映和处理将会缺乏针对性, 即失去时效。

1.1.3 可存储性和可传输性:

信息可以借助一定的媒介进行存储, 也可通过一定的载体进行传输。信息在离开发射方后即可借助载体进行独立的运动, 不再受发射方的控制。

1.1.4 共享性:

一个信息可以同时为多个潜在的信息接收者所享用而不影响信息内容本身。

1.2 信息资源和信息化

在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中, 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过去, 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比较低, 人们的社会活动比较简单, 规模也比较小, 往往只需根据既往累积的一些经验就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因此对信息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没有足够的认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频率与数量不断增加, 所要面对的信息量急剧增长。在现代社会中, 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战略资源, 除了物质资源, 包括再生资源 (如动、植物等, 又称第一资源) 和非再生资源 (如矿产等, 又称第二资源) 之外, 还有信息, 人们称之为信息资源或称第三资源。现代医院除了要重视学科建设, 提高诊疗水平外, 还必须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 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中站稳脚跟。

正是由于信息资源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断提高, 因此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传输和利用等信息活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 专业化分工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劳动生产率飞速增长, 要维持这种增长则必须得到高效信息活动的支持。所谓信息化, 就是指人们信息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长以至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信息化将把社会生产力推向更高的阶段。

必须注意信息化并不仅仅是计算机化或网络化。信息资源的开发、信息活动的主体是人而不是计算机, 人的管理水平和素质在信息活动中才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计算机和网络使得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加, 但是最终利用信息作出决策的是人。技术进步、组织管理的变革和人们素质的提高是信息化的三项关键要素, 三者缺一不可。目前我国在医院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 组织管理和人的素质相对落后, 因此还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对此除了应该加快组织管理的变革和使用者素质的培训外, 在信息化建设中也不应操之过急, 追求一步到位, 应讲求循序渐进, 选用合适各医院自身条件的信息技术, 逐步发展。

1.3 信息管理方法的基本形式

从信息的观点出发, 可以把系统内外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看作是信息获取、加工、存储、传输、应用和反馈的过程, 一般把这个过程称为信息循环。管理者调查研究事物的现况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评价、制定相应措施的过程, 也可以看作是信息循环的过程。把管理的过程看作是信息循环的过程即所谓信息管理。 (图1)

(1) 信息获取:包括信息的收集、验收、汇总、整理等活动, 要确认信息的准确性并进行初步的整理。

(2) 信息加工:包括信息的筛选、分类、排序、分析、评价等活动。筛选主要是指去除那些无关紧要的信息;分类是把各种信息按其来源、性质等进行有序分类;排序是指明确信息传输和利用上的优先级, 最紧急和最重要的信息最快进行处理。

(3) 信息存储:收集到的并经过加工处理的信息有时不是马上就要应用或者不适合、不能马上应用, 因此需要暂时存储起来。常见存储形式有书面保存、计算机保存等。

(4) 信息传输:各种不同的信息应分别传输给各自潜在的使用者以供应用, 常见传输形式有书面传递、口头传达或通过电子计算机网络进行传递。

在信息处理的循环中, 要遵循所谓的“4R”原则, 即"The right data to the right person in the right amount at the right time”, 意指“应该使信息的潜在使用者能够在适当的时间得到他能力范围内的适当数量的准确信息”。这也是后述开发医院信息系统的指导性原则。

1.4 医院信息

医院系统的信息可以分为医疗信息和管理信息两大类。这两类信息对于进行正常的医疗护理工作和管理工作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从信息论的角度看, 诊疗护理工作和管理工作都是信息收集、分析、存储、传输、应用和反馈的信息处理过程。没有及时准确的信息, 医护工作人员无法进行有效的诊疗护理工作, 医院各管理决策部门的决策也将缺乏针对性, 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

1.4.1 医疗信息。

是指医护人员从病人及其家属身上获取的关于病情发生发展变化的信息, 包括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回报、技术检查等。诊疗护理的过程就是医护人员以自身的知识、经验结合这些信息来作出判断和决策的过程。

(1) 医疗信息的特点: (1) 信息的类型多样且复杂:不仅包括病人生理方面的信息, 还有心理、社会、家庭等方而的信息。 (2) 信息获取比较困难:医疗信息能够直接获得的很少, 往往要结合医务人员自身的知识和经验等进行判断, 比如一些内脏病变、脑部病变等;很多信息需要医务人员耐心仔细询问才能得到。 (3) 信息往往不太准确:医疗信息的获取过程有较强的主观性, 医务人员自身的技术和经验会影响到信息的判断, 不同的医生可能对同一检查结果会有不同结论;不同病人在描述可能是相同程度的症状时可能会有不同的感觉, 如疼痛到底痛到什么程度, 不同痛阈的病人有不同描述;凡此种种定性指标很难有确定标准。 (4) 时效性要求高:医疗信息有较强的时效性, 病人几个小时前的病情和症状可能与现在的情况有所不同, 医务人员要及时利用医疗信息作出判断和治疗处理决策并付诸实施。 (5) 医疗信息收集要求连续进行:病人病情的发生发展变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医务人员必须连续观察这一过程, 从而帮助理解病情的发生发展规律, 有助于医务人员的诊疗工作。

(2) 医疗信息分类体系: (1) 诊疗信息。主要包括:门急诊诊断治疗记录, 住院病人诊断治疗记录 (包括病例、会诊、病例讨论等记录) , 临床检验送检单和检验报告单、登记记录检索, 医学影像检查, 临床病例送检单和病例诊断报告、登记记录检索, 内镜检查申请、报告、登记检索, 电生理检查申请、报告、登记检索, 药物处方 (医嘱单) 和临床药学信息, 手术通知单、手术记录, 麻醉记录、术后复苏记录, 输血申请、配血单、输血记录和血库信息, 营养医嘱 (处方) 、饮食护理记录和营养治疗信息, 康复医疗处方、治疗记录, 假肢、支具和辅助器具处方及安装记录, 核医学检查申请单、检查报告、登记检索, 放射疗法申请单、治疗记录, 其他医疗检查、治疗处方、记录, 各专业学科诊疗操作规范和技术常规。 (2) 护理信息。主要包括:护理检查、诊断和护理计划, 各种对病人的护理观察记录, 责任制护理、整体护理执行情况记录, 医嘱执行情况记录, 护理值班、交接班病情观察记录, 护理方式、病人心理、护理并发症记录, 对病人进行咨询指导和预防知识教育情况记录, 病房护理评价记录, 护理操作常规和技术规范, 护理质量、差错事故情况记录和讨论情况登记、上报材料等。1.4.2管理信息。 (1) 管理信息的作用:信息是医院管理的基础要素;信息是医院工作计划和决策的依据, 信息是对工作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有效工具, 信息交流是协调医院各部门运作的纽带。 (2) 医院管理信息分类体系:医院决策辅助信息, 医疗管理信息, 护理管理信息, 科教管理信息, 药品管理信息, 器械设备管理信息, 物资材料管理信息, 环境卫生管理信息, 情报资料管理信息, 财会管理信息, 医院经营管理信息, 人事工资管理信息。

1.5 医院信息管理

医院信息管理, 就是把医院管理过程作为医院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反馈的过程, 通过信息为管理服务, 把管理决策建立在信息的充分利用基础上。医院信息管理有双重含义, 即可以分别理解为“医院信息的管理”和“医院的信息管理”。前者指对医院信息进行的管理, 包括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传输、反馈等;后者指一种管理模式, 指有别于传统经验管理的一种基于信息利用的管理模式。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和应用。

1.5.1 医院信息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充分、合理利用信息为医院服务的能力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和判断医院管理者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信息管理是医院现代化发展方向的客观要求。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 医院分工越来越细, 科室之间的合作要求也越来越高, 对病情信息的挖掘也日趋深广, 信息的流动量和流动频率也不断增加, 客观上要求医院实施现代化的信息管理, 能通过对信息的充分利用来提高诊疗工作的水平。信息管理能帮助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

1.5.2 医院信息管理的内容。

医院信息管理遵循信息获取、加工、存储、传输、应用和反馈这样一种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通过信息的管理为管理决策和临床决策服务。目前, 我国医院信息管理中存在不少共性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 (1) 利用的信息内容有限。这一点主要是由于医院管理者本身素质不高, 通常只是收集上级部门要求的一些常规统计数据, 而对于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来为医院决策服务没有明确认识, 不懂得应收集哪些资料来为医院管理服务;同时在资料收集中又存在重复和浪费现象, 往往不同部门多次收集同一资料, 没有从医院全局的角度来综合分析和利用信息。 (2) 信息处理的手段相对落后、效率低下。目前我国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正方兴未艾, 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先以手工操作为主的信息处理方式, 但是从总体上来说信息处理的效率还不是很高, 管理者一般无法在任何需要的时候都能随时得到他所需要的信息, 只能得到定期的一些报表资料。

针对上述问题, 医院信息管理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1) 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管理、监督医院日常运转所需的信息内容。利用这些信息, 可对医院服务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 并分析影响因素, 以期能改进医院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促进医院全面发展。 (2) 建立健全信息制度。保证医院信息处理全过程的效果和效率, 为信息的及时、有效、准确利用提供保证。 (3) 探索更有效的信息处理方式。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只能处理非常有限的信息, 效果和效率都比较低下。当前应加强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开发, 提供技术支持。 (4) 普及信息和信息管理知识, 提高管理者素质。在医院信息管理中, 归根结底的因素是人的因素, 例如资料要由人输入计算机, 信息的分析决策要由人来进行。因此在全院普及信息和信息管理的相关知识, 提高职工和管理者的素质, 则是提高医院信息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

2 医学装备信息的内容

医学装备是医院进行正常医疗活动的重要物质条件。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医学装备都制定了完整的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 医学装备管理部门应按照这些管理办法和制度对医学装备进行管理。在医学装备管理的全过程中就会接触和产生大量的信息, 包括规划计划、选型论证、安装验收、使用保管、计量维修、档案资料、统计报表、检查考核、事故处理、调剂报废及经费管理、效益评估等等。这些信息都是医学装备管理工作中需要进行决策时的重要依据, 也是对医学装备进行有效调控的基础数据。

根据卫生部颁布的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 医学装备的全过程管理分为前期管理、中期管理和后期管理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所包含的信息内容各有不同。

2.1 医学装备前期管理中的有关信息

主要包括: (1) 计划信息中长期规划、当前购置计划, 财务预算计划、资金来源等。 (2) 合同信息合同号码、批准证号、装备名称、规格型号、生产厂家、数量价格、技术指标、功能特点、配件种类、消耗材料、化学试剂、资料图纸、订货日期、到货日期、电话传真等。 (3) 管理信息审批程序、审批权限、固定资产管理手续、财务手续等。 (4) 进口信息外商名称、注册证号、代理授权证书、招标程序、专家论证、外贸合同、付款方式、运输方式、运费保险等。 (5) 到货信息报关免税、商检索赔、单据验收、安装调试等。

2.2 医学装备中期管理中的有关信息

主要包括: (1) 出入库信息建账建卡、建数据库、使用分类代码等。 (2) 使用信息项目内容、使用制度、操作规程、使用部件、性能状态、开关时间、人次数量、标本数量等。 (3) 档案信息申购资料、定货卡片、合同发票、货单运单、进口批文、使用手册、维修手册、故障记录、维修记录、计量记录等。 (4) 计量信息人员状况、送检免检、强制检测等。 (5) 维修信息装备名称、损坏部位、调换零件、工时费用等。 (6) 考核信息计划执行、库房管理、档案资料、效益评估、维护保养、使用维修、调剂报废等。 (7) 效益信息诊疗人次、科研成果、培养人才、课题数量、教学任务、收入支出、开发服务等。

2.3 医学装备后期管理中的有关信息

主要包括:调剂信息条件标准、审批权限、调剂原则、保管维护等, 以及报废信息条件标准、审批权限、资产处置、财务处理等。

此外, 根据医学装备信息不同的来源, 又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来自国家机关的信息国家公布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 国家规定的特定产品目录、特定产品招标办法、《医疗器械管理条例》、《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应用管理办法》、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品目、指导装备机型、进出口商品检验、海关报关免税的规定和政策等。 (2) 来自医院内部的信息。如:医院的等级、规模、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医院的医疗项目、科研项目、教育项目、增设项目、调整项目;医院的经费来源、政府投资、自筹经费、使用情况;医学装备使用科室的要求、用途、目的;医学装备的安装环境、房屋水电、安全防护条件等。 (3) 来自厂家的信息。如:国内外厂家的基本状况, 包括如厂名厂址、独资合资、工商执业证书、产品合格证书、在国内注册证书、代理授权证书、资信名誉、其他医院的评价等;装备质量的情况, 包括厂家技术力量、服务维修力量、装备的档次、精度、升级换代的情况等。 (4) 技术信息。如:装备新技术的应用、维修技术要求、操作使用程序、线路图、安装图以及更新换代技术进步的状况等。 (5) 来自国内外的经济、技术信息。如:世界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的变化、国民经济总产值的增加或减少、国家地区卫生规划的调整;医疗技术的新发展, 包括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等。

3 医学装备信息的收集

3.1 厂商信息

收集来自国家和单位内部的医学装备信息比较容易。这里重点介绍收集生产医学装备厂家的信息和医学装备技术质量信息的方法。 (1) 订阅。这是收集市场信息的主要方法, 除了我们日常见到的报刊外, 现在有专门传递信息的各种报刊可以订阅。如科学器材导报、国外科学仪器及医疗器械等。 (2) 交换。医院之间可以相互交换市场信息资料。 (3) 索取。现在国内外已有很多生产厂商、公司、集团印制大量有关资料, 如产品目录、厂商介绍等, 可以向其索取, 国际上有若干种可以赠阅的商业信息方面报刊。 (4) 网上查询。利用各类检索工具, 进行网络查询。

3.2 市场信息

国外市场信息与国内市场信息是基本相同的, 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时效性短。国外厂家之间竞争激烈, 各厂家都竞相将科技新成果应用于医学装备之中, 以形成竞争优势。因此, 样本、资料的内容很快就过时了, 应及时、不断地收集, 才能满足需要。二是系列化强。国外厂家的样本、资料向世界各地方发送。有的大型厂家其样本、资料已经系列化, 内容简洁, 数据详尽。三是定期发送。国外很多厂家, 大多会把列入其发送样本、资料名单内的单位或姓名, 实行定期资料和信息发送, 因而可积极向此类公司提出申请获取相关资料信息。

3.3 样本资料

国外医学装备除通过在我国举行的展览会、厂商设立的样品陈列室、考察国内已进口的设备或向国外派出考察团 (组) 外, 均不能见到实样, 主要是通过样本、资料了解情况。因此, 收集样本、资料就成了进口医学装备首先要做的事情。其收集方式主要包括: (1) 国内收集。如:国内专业进出口公司, 国内科技情报研究所, 国内中外文报纸, 利用外商来华参展的机会直接索取, 以及查询有关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网站等。 (2) 国外收集。如:利用国际联机情报检索系统, 厂商目录, 国外产品介绍刊物, 采购指南, 期报刊广告, 来华展览会, 以及向厂家直接索取该资料等。

4 医学装备信息的整理及分类

医学装备信息的整理及分类是医学装备信息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收集来的大量资料, 若不分类或不及时分类, 就不便利用, 在一定时期后, 这些样本、资料也会失去使用价值。国外产品换型很快, 因此, 国外资料更应及时收集、及时整理、分类利用。如何整理和分类, 简要介绍如下:

4.1 整理

4.1.1 分检综合目录。

一般国外厂家有定期综合目录。为了使用和分类方便, 首先把此种目录与其他目录分开。

4.1.2 按外文字母分放。

英文可按A、B、C...Y、Z, 如在每堆内还要细分, 可再按字母分堆, 如X线机第一次可放在X字母堆内, 如再细分, 可以按归类字母先后把X线机细分, 这种方法比较易分易记, 不会分乱。

4.1.3 加盖日期。

有些资料有明显的日期。有的在背面边沿有印刷的简写日期。如3/2002, 表示2002年3月出版。有的无任何日期, 为了日后利用时知道资料的时间, 可以加盖收集日期。

4.1.4 处理过期资料。

应不断去掉过期的资料或已被更新的旧资料。哪些该处理, 哪些该保留, 要依据使用者来定。

4.2 分类

国外信息分类应根据不同情况来定, 特别要根据使用者的业务熟悉程度而定。如使用者很熟悉国外厂家产品内容, 就可以按生产厂来分, 如使用者不熟悉业务, 只有按仪器类别来分;如样本很多, 最好按单位器材编号的分类目录来分, 查阅方便。现介绍如下:

4.2.1 按厂家分类。

把收集到的目录, 按厂家名称第一个外文字母排序, 如Beckman, BioRad, Bruker, Baker就可以排在B类堆。Aloka可以排在A类堆。如A类堆中还要细分, 可再按第二字母排序。

4.2.2 按产品分类。

把收集到的资料按产品外文字母排列, 如英文按A、B、C...等分堆。先分大堆, 再分细类, 如把分光光度计分在S类堆, 再根据其后序英文字母分细类。

4.2.3 按分类代码分类。

可按卫生1999年颁布的《全国卫生行业医疗器械仪器设备 (商品、物资) 分类与代码》[WS/T118-1999]分类。使样本资料号与现有医疗器械、仪器设备分类代码一致, 便于查阅。

4.3 国外资料整理

国外样本、资料的利用与国内基本相同, 但也有其特殊的使用方法, 为了更好地利用国外样本、资料, 现介绍如下:

4.3.1 产品名称。

一般样本、资料上均用外文名称, 有的厂家有时把两个以上的外文名称字头相连拼成一个新字, 作为产品名称, 通常在外文字典中查不出, 有些此类名称因沿用很久, 少数外文字典也予以收入。利用时要特别注意。

4.3.2 型号。

国外样本、资料对产品型号的表示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1) 用外文字母。国外产品型号仅用字母, 如Kodak厂的Sajelight Lamp B型。 (2) 用数字。国外产品型号仅用数字作为型号, 如Corning厂的血气分析仪为Corning 178型。 (3) 外文字母+数字。国外产品型号有用外文字母F数字表示, 如Rdiometer厂的血气分析仪的型号用ABL—500。以上型号表示方法中一般外文字母顺序越靠后的表示产品越新, 用数字表示型号的数字越大, 表示产品越新。

4.3.3 价格。

国外产品报送价格, 有时已包括必须配件在内, 在比较价格时要特别注意。总之, 要弄清价格包括什么内容。

4.3.4 其他。

在填报需要的国外产品时, 不但要填名称, 有的厂家要求填产品号 (Code NO) 、目录号 (Cat NO) 、部件号 (Part NO) ) 等, 这样更不易误订。

4.4 医学装备信息系统管理

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办法 篇5

一、继续医学教育的目的

继续医学教育是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生教育。继续医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卫生技术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保持高尚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专业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以适应医学科学技术和卫生事业的发展。

二、继续医学教育的对象

继续医学教育的对象以具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从事卫生技术工作的人员为主。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是卫生技术人员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

三、组织管理

1、由医务科具体负责组织本院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并制定本院继续教育计划、实施方案。使用医院科教管理平台对我院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进行规范化、流程化管理。

2、我院科教管理平台MES系统由医务科管理,指定专人负责,接受相关操作培训,建立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档案,对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学习情况、学分进行审核和登记,并将其作为卫生技术人员考核、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和职业注册的必备条件之一。

3、各科室要为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科主任要做好继续医学教育的组织协调工作,鼓励、监督和组织卫生技术人员积极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

4、卫生技术人员要积极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并按照继续医学教育的有关规定,服从安排,接受考核,在接受继续医学教育的同时,有义务更好地为本单位服务。

四、继续医学教育内容与形式

1、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容,应以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重点,注重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重视卫生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

2、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根据专业和科室培养计划选派科室业务骨干进修、参加短期学习班;医院及科室定期组织业务学习或专题讲座;个人制定自学计划、参加各种在职学历教育;重点科室开展临床科研、撰写专业论文等。医院对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给予支持及奖励。

五、继续教育学分评定

1、继续医学教育实行学分制。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按项目级别分为Ⅰ类学分和Ⅱ类学分。初级卫生技术人员(初级师)学分不低于15分(II类),中级以上(含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学分不少于25分,其中I类学分5-10分,II类学分不少于20分。两类学分不能互补。

2、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的授予和登记按《山东省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严禁弄虚作假。原有学分证及学分统计工作将向无纸化管理过渡,卫生技术人员参加区内外及院内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时,实行刷卡授予学分,一人一卡制。

转化医学与研究型医院 篇6

关键词:研究型医院,转化医学

随着转化医学研究的迅速发展和研究型医院建设的深入开展,如何正确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加强创新与转化,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结合,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在当前以自主创新能力为焦点的新一轮竞争中,大力推进转化医学研究,建设研究型医院,快速提升核心竞争力,将关系到医院的长远发展。本文通过分析转化医学和研究型医院的内涵,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本院建设发展实践,对建设研究型医院、发展转化医学进行初步探讨。

1 转化医学与研究型医院的内涵

1.1 转化医学

2003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正式提出转化医学的理念,并在国际上得到迅速发展,已经逐渐从一个科学研究的理念演变成一种新的医学研究模式[1]。这种新的医学研究模式强调以病人为中心,从临床实践中发现并提出问题,以此为依据进行深入的基础研究,然后再将基础研究成果迅速应用于临床实践,从而提高整体医疗水平,惠及更多病人[2]。实际上,在医学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一直都在践行转化医学,从临床提出问题,经实验研究到临床验证,再回到实验室进行完善,经多次反复后转化成临床疾病的诊断、评价和治疗。然而,随着科学分工的越来越细和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基础医学与临床应用之间的距离也不断加大,造成了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的脱节。因此,我们要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转化医学研究[3]。

1.2 研究型医院

2004年,解放军总医院在国内率先开展建设研究型医院的探索与实践,并逐渐引领全军乃至全国医院与学术界对研究型医院理论探索与管理实践[4]。迄今为止,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等35所医院相继提出构建研究型医院的目标,军队师级以上医院和武警总医院在创建研究型医院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5]。至于何谓研究型医院,医院管理专家对其进行了不断的探讨,尽管描述角度不同,但都强调研究型医院是一种高端医院发展模式和先进的医院管理理念,是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医疗服务“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或专科医院。目前普遍认同的定义为:以完成临床医疗工作为基本任务,以培养优秀人才为突出优势,以创新学科研究为重要使命,以制订和修订临床医学标准和规范为水平标志的一流医院[6,7]。

2 转化医学与研究型医院的关联性

2.1 转化医学是推动研究型医院发展的动力

研究型医院是一种发展战略,通过坚持临床与科研并举,以科技创新带动临床诊治水平和医疗质量的整体提高,其内在要求就是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从拓展规模向提高效益转变[8]。而转化医学正好能推动并加快这一转变的实现,其转化能力与效率也正是推进研究型医院发展的动力。因为转化医学倡导实验室与临床研究双向转化,其核心就是要打破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之间固有的屏障,将基础实验室与临床实际需要结合起来,从临床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又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迅速应用于指导临床实践[5]。

2.2 研究型医院应适应转化医学发展的需要

研究型医院是连接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桥梁,是科研与临床相互转化的平台,在转化医学研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研究型医院遇到的疑难复杂病例最多,进行研究攻关的科技资源最集中。创建研究型医院是解决医学转化问题的最重要举措,反映了转化医学发展的新趋势,体现了医学研究转型背景下医院建设的客观要求,可以使医院成为医学研究的孵化基地和助推器,成为统领医学科技发展的主力军,是实现医院科学、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生命科学取得重大突破的有效载体[9]。

3 建设研究型医院发展转化医学

我院是一所“院所合一”的三甲专科医院,也是较早提出创建研究型医院目标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医院之一。回顾我院肝胆外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小到大50多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在肝胆外科领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攻克问题的科学研究史,可以说是典型的转化医学模式产物。随着医院的不断发展壮大,如何更好地建设研究型医院,积极开展转化医学研究,实现肝胆外科新的更大跨越式发展,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也是大势所趋。因此,从建院开始,尤其从“十一五”以来,我们围绕建设研究型医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从理念、学科、人才等方面对推进转化医学研究有着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3.1 以铸牢研究型医院管理理念为先导,树立转化医学观念

转化医学强调的是一种理念的转变,即强调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密切结合,这也是建设研究型医院管理理念的精髓所在。“围绕临床搞科研,科研成果为临床”,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转化,螺旋式上升,从而推动医院的快速发展[10]。

3.1.1 转变思想认识。

建设研究型医院,就要转变管理理念,深刻理解和接受转化医学的内涵,让对于实验室人员来说,紧密围绕临床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就是“理所应当”,对于临床医生来说,不断寻求提高诊疗水平的新方法就是“责无旁贷”。为此,我们加大了宣传和教育力度,组织开展理论学习、参观见学与座谈讨论,促使大家真正转变思想认识,破除现实中存在的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如临床医生就是“开好刀,开对药,管好病人”,实验室人员就是“拿基金,做实验,出文章”,两者之间“井水不犯河水,互不搭界”等,从而树立转化医学观念,真正用转化医学的理念来指导医学科学研究和病人治疗工作。

3.1.2 理清发展思路。

我院是世界上少有的一个院所合一的肝胆外科医院。这种办院模式的精髓,就是把临床中遇到和形成的课题拿到研究所去,运用新的技术和方法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再用研究的成果指导临床。但由于研究所是从事临床基础科研,从近期效益来看很难给医院带来直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往往投入多、产出少、周期长、见效慢。基于这种模糊认识,我们发动全院工作人员总结院所合一的办院经验,大讲并引导大家认识创建研究型医院是对现代医学科技发展趋势的正确把握,并在举办“医院建设发展论坛”的基础上,制定了“十一五”发展规划,确立了“国际一流研究型专科医院”的发展目标。

3.2 以构建研究型医院学科体系为支撑,促进转化医学发展

创建研究型学科即是建设研究型医院的必要途径,也是医学学科发展适应激烈医疗市场竞争环境的必然趋势[11]。开展转化医学研究是研究型医院学科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样转化医学研究也需要依托优势的研究型学科来展开。

3.2.1 优化学科布局。

任何一个有影响的学科无不是遵循基础与临床协调发展、齐头并进的原则。但现有的学科体系并不是根据转化医学的原则按有效解决某一医学问题的需要来展开的,而是根据行政需要、生理研究甚至是文化不同来进行划分的,因而很难完成跨专业多学科的医学研究。我院从20世纪70年代末申请首批硕士学位点到1996年建立院所,一直都是在尝试和探索基础研究与临床协调发展的最佳结合方式。在学科布局上,无论是临床科室、辅诊科室还是研究所,均围绕肝胆疾病的基础与临床这个核心主业展开工作。目前,我院在嘉定新建的分院和国家肝癌中心也延续了这一指导思想。

3.2.2 创建发展平台。

研究型医院的建设和转化医学研究离不开良好的学科发展平台作支撑,其内涵包括配套的设备设施、宽松的科研氛围、良好的协作关系等。除拥有四个实验室的硬件平台,我院建立了整合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诊治、生存和预后等信息的随访数据库资料,设立了收集全院手术切除标本供实验使用的肝癌病人样本库等。另外,我们还需要建立一种多学科协作关系。恶性肿瘤等重大复杂疾病的防治研究,需要整合生物技术、计算机科学和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研究人员的交叉研究。由我院吴孟超院士牵头,联合6名院士提出建立的国家肝癌研究中心,旨在建立一个高度开放、资源共享、国际一流的科研平台。

3.3 以培育研究型医院人才队伍为重点,推进转化医学研究

专门的转化医学研究者需要经过特殊培训,才能具备同时开展基础研究和临床医疗的知识和技能[12]。研究型医院应是转化医学人才的培养地,须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核心,打造优秀创新团队,这是建设研究型医院的关键。

3.3.1 培养复合人才。

近年来,衡量临床人才的标准已经从单一的临床标准转变为临床和科研综合评判,培养复合型的转化医学人才已经形成共识。在人才培养上,医院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坚持在科技创新中培养复合人才,按照固强补弱、全面发展的原则,每年投入大量的经费,通过学习和培训,加强对中青年医师临床技能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让更多的临床医生学会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和实验室人员的通力合作,开展和完成科研工作,再将研究成果在临床实践中检验,使之成为真正为推动肝胆外科学科发展需要的成果。

3.3.2 打造创新团队。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研究型人才在转化医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统筹推进医院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以学科或项目为纽带,努力培养造就一批为建设研究型医院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的创新科研团队。比如,我院和中科院合作开展了肝癌门静脉癌栓的研究,该研究团队研究人员以临床一线的医生为主,扎根于临床实践,同时将临床中发现的实际问题通过基础研究的手段进行阐明,最终服务于临床实践,把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是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创新型转化医学研究团队。

总之,建设肝胆外科研究型专科医院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开展肝胆外科领域重大复杂疾病的转化医学研究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相信在全院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大力推进研究型医院建设,驱动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实践,转化医学研究一定会在我院开花结果,实现医院的一次又一次腾飞。

参考文献

[1]Drolet BC,Lorenzi NM.Translationalresearch:understanding the continuum from bench tobedside[J].Transl Res,2011,157(1):1-5.

[2]徐幻,刘玉秀,杨国斌,等.转化医学:从理念到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8A):2536-2538.

[3]李长芹,吴东,贺祯,等.转化医学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与趋势探讨[J].武警医学,2011,22(4):345-348.

[4]秦银河,文德功,郭旭恒.创建研究型医院——基于“301”医院管理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5]张鹭鹭,栗美娜,丁陶.研究型医院资源结构研究——基于(1+n)模型体系的循征分[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1,18(12):1121-1123.

[6]秦银河.建设研究型医院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院,2005,9(10):1-4.

[7]连斌.研究型医院的内涵界定及特点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5):307-310.

[8]秦银河.在军队师级以上医院管理创新研讨会上的讲话[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0,17(9):5-12.

[9]王发强,陈锋,陈金宏.研究型医院发展战略的科学内涵[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2,19(1):7-9.

[10]郑锦,马超,刘萍,等.建设研究型医院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1):67-68.

[11]吴佳佳,郭渝成,滕怀金.研究型学科建设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院,2011,15(8):8-9.

医院医学设备管理研究 篇7

一、强化医学档案信息化管理

新时期, 医学档案管理应迎合时代的发展需求, 逐步实现信息化、数字化建设, 而在医学档案信息化建设中, 又分为硬件与软件建设两个方面。一方面, 就硬件而言, 因计算机处理过程均需借助相关指令来完成, 这时为避免因档案管理员的疏忽而出现管理失误, 必然就需要逐步强化对文书档案的管理, 而随着文书档案资源的越来越多, 不仅增加了档案资料存储的困难, 而且管理效率也比较低, 极易出错, 故逐步实现档案资源的数字化管理, 意义重大。为此, 医院需具体结合自身经济情况, 进一步加大对医院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硬件设施的建设与投入, 积极购置一些现代化、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 形成便捷、可操作性强的档案信息查询、检索与共享网络系统, 积极打造出一个健全的档案信息资料服务平台, 从而为医学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地信息资料支持。另一方面, 就软件而言, 医院需重点加大对现代化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 医疗科研单位与相关档案界均需投入大量精力、人力用于档案人才的挖掘、培养中, 积极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且具备较强档案专业知识能力的档案人才, 以此来推动医院医学档案管理工作的稳步发展。同时, 在现代化档案人才培养中, 不仅需使之具备较专业的档案知识与计算机操作能力, 还需引导其逐步形成信息意识与创新意识, 引导其主动学习, 主动探究, 逐步提升自身档案管理水平与讷讷管理, 从而医学科研人员提供更加优质的档案服务。

二、突出医学档案的开发利用

第一, 明确医学档案开发利用服务方向。就我国经济建设情况来讲, 医学档案要想迎合经济日渐增长的需求, 就需逐步拓展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服务领域, 即推动医学档案开发利用朝着更加制度化与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随时为档案利用者提供更加准确的档案信息, 并在做好医学档案归档工作的同时, 对现有档案资源进行大力开发, 严抓同经济建设密切联系的医学档案工作, 摆脱单一业务观点, 形成医学档案效益观, 加强档案开发利用[1];第二, 明确医学档案开发利用目的与范围。就医学档案而言, 它具有一定综合性, 不仅可为相关机关单位与部门提供有力地信息依据, 而且还能在做好档案保密、严控审批手续工作的同时, 强化各级医院间的信息的横向联系, 实现各部门间的信息互通有无, 以迎合医疗科研需求, 获得更加的社会经济效益。为此, 在医学档案管理中, 档案管理员需对医学档案利用目的与范围加以明确, 积极转变工作方式, 强化自身服务观念, 并在具体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的基础上, 超前决策, 抓重点, 寻求突破口, 实现开放化的档案信息利用, 让档案资源得到更广泛的利用, 为单位、个人与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三、完善医学档案管理制度建设

在医学档案管理中, 医院还需具体结合工作情况, 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提出综合化管理措施, 推动医学档案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而在制定相应规章制度时, 就可在参照医院卫生档案管理条例与档案法的基础上, 具体结合本院情况, 完善制度建设, 规范医学档案管理流程, 并在建设管理中, 逐步调整, 使之更好地迎合医院现代化发展需求[2]。同时, 医院还需落实管理责任制, 对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加明确, 加大各级人员间的相互配合, 共同推动医学档案管理水平的逐步提升。

总而言之, 在当今这个日渐现代化、科技化的知识信息时代中, 医学档案管理工作要想迎合时代发展需求, 就想与时俱进, 革新档案利用服务思想, 创新管理模式, 规范制度建设, 提升人员组织, 加强信息化建设, 朝着更加信息化、制度化与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从而为临床医疗事业与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为有力地档案信息支持。

摘要:在当今这个日渐现代化、科技化的知识信息时代中, 医学档案管理工作要想迎合时代发展需求, 就想与时俱进, 革新档案利用服务思想, 创新管理模式, 规范制度建设, 提升人员组织, 加强信息化建设, 朝着更加信息化、制度化与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从而为临床医疗事业与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为有力地档案信息支持。就医院而言, 其管理水平的提升, 不仅仅依赖于其内部各级医务人员工作的效率与水平, 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临床与各类医学档案资料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可以说, 医学档案管理, 是医院日常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其管理水平的高低, 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医院的管理水平, 故逐步强化医院档案管理, 就成为了新时期医院实现现代化管理的一门“必修课”, 需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此, 文章就新时期医学档案管理提出几点对策。

关键词:医院管理,医学档案管理,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周苑琳.关于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办公室业务, 2014, (1) :159, 161.

医院医学设备管理研究 篇8

1 概述

医院信息系统的概念及其内涵目前还没有十分明确。根据理论上的分析以及文献的表述,可以对医院信息系统下这样一个定义:医院信息系统是利用先进的电脑技术和网络通讯手段来实现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传输、应用和反馈,并在自动化、标准化、网络化的基础上科学有效地支持医院全方位的运作,包括医疗、教学和科研。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医院信息系统是利用现代科技创造出一个信息高效利用的技术环境,在相应的组织和人的配合下发挥其信息支持作用。医院信息系统并不能直接产生效益,因为医院的效益来源于所提供的医疗服务,而医院信息系统并不能提供任何医疗服务;医院信息系统能带来的是间接效益,即通过提高医院工作效率和质量,从而间接地为医院创造效益。我们可以从电话出现之前、电话时代和计算机网络时代三者的比较来更好地理解这一点:在电话出现之前,医院里的信息交流非常困难,比如说多科室会诊,需要分别跑过去预约各位医生,如果临时有变通知起来也很麻烦,工作效率非常低下;电话时代里,只需打几个电话就可以完成这项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而医院信息系统比电话系统更进一步,电话只能实现信息的流动,而医院信息系统不仅能够实现信息的实时流动,还能进行信息的存储、加工、分析等工作,在信息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极大的发展,因此也更能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1.1 医院信息系统的作用

具体地说,医院信息系统可有效提高医院工作效率和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7个方面:(1)管理信息系统能极大地提高医院窗口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不仅工作人员处理这类事情的速度加快,而且其正确性、完整性、连续性、共享性和传输速度都能得到很大提高。如:门诊病人的一般信息当他住院、出院、付费时,就可以及时通过网络传输到相关部门。(2)医院信息系统为医院管理的科学化、数量化提供了技术保证,可以使各种先进的管理控制技术得以应用在医院管理实践中,从而提高了医院管理水平,促进医院发展。例如:医院信息系统可以帮助管理者全面监控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成本、医疗工作效率等方面的情况,供决策者参考。(3)临床医学信息系统使医护人员对病人的诊疗工作更加准确、及时和富有效率。医护人员可以随时从网络中查询病人以往的情况;各种检查报告可通过网络实时传输到医生手中;远程会诊使得医生足不出户即可参与各种会诊讨论;遇到疑难杂症时可通过查询数据库及时得到有益的线索等等。(4)医院信息系统增加了医院各项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可以有效杜绝各种资源浪费等不合理现象,达到增收节支的目的。(5)医院信息系统可以提高对信息的利用能力,从而使医院最高层决策者有可能掌握医院全面情况,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减少内耗。(6)简化医院内外信息传报工作。医院每年都要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机构递交大量报表材料,良好的医院信息系统将大大简化这方面的工作并可以保证其连续性、准确性。(7)促进教学和科研。大医院尤其是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往往承担着大量的科研和教学任务,医院信息系统将快捷、完善地为科研工作提供资料,而多媒体实时教学将大大增进教学质量。

1.2 医院信息系统的组成

一般而言,医院信息系统可以分为管理信息系统、临床医学信息系统和专家系统。其中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支持医院每天正常运转的信息处理,如财务收支、物资供应、处方情况、医疗管理、护理管理等;临床医学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给医务人员提供临床数据通讯支持,以使医务人员能够方便、及时、全面、准确地获得有关的病人数据,支持其临床决策工作;专家系统即人工智能系统。

从结构上来看,医院信息系统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是:数据处理层、信息加工层和决策层。数据处理层负责特定对象的信息采集和输入;信息加工层主要负责信息的整理、汇总、分析,并决定信息的流向,是信息系统的技术中心;决策层则根据所传输过来的信息作出相应决策,反馈至原对象。

美国国会曾制定医院信息系统的技术标准,要求不管医院信息系统的具体结构如何,应该至少包括以下内容:(1)能收集和永久储藏医院全部数据;(2)能随时提供管理和医疗需要的各种数据;(3)具有支持医院运行和医学研究工作的数据库和软件;(4)具有数据管理和数据通讯的功能;(5)具有安全性、可扩充性和友善的用户界面。

2.3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

医院信息系统可以应用到医院各个部门,各子系统间存在大量交叉,如财务管理涉及到几乎所有部门;病案管理与护理信息管理也有很多重复。其应用包括:(1)临床病案管理子系统:主要目标是计算机存储和使用病案,即所谓“电子病案”。电子病案有很多优点,如易于存储、查找;便于医疗、科研和教学等。困难在于需要大量的软硬件投资和人员培训;病案信息的输机也是个大问题;计算机如果出错则将严重影响工作,因此还得保留书面记录,即实行“双轨制”。(2)临床护理信息管理子系统:主要任务是根据医嘱产生各种治疗计划单据,帮助制定护理计划;也可用来进行护士培训。(3)实验室信息管理子系统:管理检验申请并将结果通过计算机网络实时报告临床。(4)药物信息管理子系统:可全面管理监督药物的使用、药品费用、药品信息、药品供求等情况。(5)医技信息管理子系统:负责技术检验结果如CT图像等的存储管理和传送临床,近年发展迅速的PACS技术就是专门研究这一领域的。(6)出入院管理和财务管理子系统。(7)医院事务管理子系统:管理包括人事、物资供应、后勤等医院事务。

2 信息系统建设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信息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现代化医院运转的日趋复杂,医院有可能也有必要全面建设自身的信息系统,加强医院信息管理。建设现代医院信息系统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般地,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应遵循下列步骤,逐步推进:

2.1 制定总体规划

由于现代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任务的复杂性,因此在医院信息系统的实际开发之前进行良好的总体规划是最关键的一个步骤。盲目地、无计划地开发信息系统可能会导致开发出来的产品根本不适用,造成人财物资源的极大浪费。计划开发医院信息系统的医院,首先应组建一个专门小组进行总体规划。这个小组必须应该包括医院的各级管理者,系统分析和设计方面的专家,医院各主要职能部门的代表,计算机专家等。

在总体规划阶段,应着重考虑以下因素:

(1)明确本医院的定位和发展方向。社区医院和三级医院的医院信息系统无论从功能要求上和规模结构上来说都是大不相同的,不同性质的医院对信息系统有不同要求。(2)明确本院的基本条件。如经济能力、人员素质、配套设施、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3)明确原有信息系统的基本状况。如流程、缺陷、范围等。(4)明确医院信息系统发展步骤。一般来说,医院无法一次性完成一个完整的医院信息系统,因此必须确认各个部门、各个项目的优先顺序,明确哪些部门或项目易于发展信息系统,哪些部门或项目存在较大困难。必须明确本次建设所涵盖的范围。(5)评价不同类型的信息系统构成方案。例如是选择以各个部门为单位构建还是以各功能子模型方式构建,评价各自的优缺点,选择最合适本院的方案。(6)评价不同的信息系统开发方式。常见的开发方式有三种,各有优缺点。(1)自主开发:优点是适用性好,修改、维护容易,开发费用低;缺点是开发周期比较长,可扩充性差。(2)联合开发:优点是针对性强、适用性好、技术有保证;缺点是周期太长。(3)直接购买商品软件:优点是周期短、风险小、运行稳定、技术有保证;缺点是适用性差、开发费用高、修改维护依赖于开发商。在美国,大医院由于具有较复杂的功能和很多特殊要求,一般自主开发医院信息系统;中小规模医院则一般主要购买商品化软件。(7)评估不同方案的成本一效果、有效性,选择最佳方案。(8)确定开发进度和阶段目标。

2.2 系统开发

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规划为具体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按照规划中确定的总体方案和开发计划进行具体的系统开发。按照软件工程要求,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

2.2.1 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阶段的目标,就是按照总体规划中所定的开发项目,明确系统开发的目标和医院的需求,提出医院信息系统的逻辑方案。在整个系统开发过程中,系统分析主要回答“做什么”的问题,把要解决哪些问题、满足医院哪些需求等情况调查分析清楚,从逻辑上、或者说从信息处理的功能需求上提出系统的方案,即逻辑模型,为下一步进行物理方案设计提供依据。系统分析一般按照以下四个步骤进行:(1)系统的初步调查。主要目标是从系统分析人员和医院管理人员的角度来观察新项目有无必要和可能进行开发。(2)可行性研究。在大致明确系统规模、项目范围和目标后,对所提出系统的逻辑模型和各种可能方案从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运行可行性等方面认真进行研究评价。(3)原有系统详细调查。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原有信息系统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分析,明确其薄弱环节,找出要解决的问题。(4)新系统逻辑方案的提出。这一阶段主要目标是明确医院的信息需求,确定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完成系统说明书。

系统分析所主要采用的工具包括数据流图、数据词典、结构化语言、决策树、决策表等。此外一些非结构化方法如系统流程图、组织结构图、业务流程图、功能分解图等也常用。

2.2.2 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将系统分析阶段提出的反映医院信息需求的系统逻辑方案,即系统说明书转换成可以实施的基于计算机通讯技术的物理方案,即回答“怎么做”的问题。开发人员应严格按照系统说明书的要求,综合考虑现有技术、医院实际需求、系统运行环境、信息技术的标准法规等进行设计。这一阶段大量工作是技术性的,但是成功的设计关键还在于对系统逻辑功能的理解和对用户各种需求的深入、准确的理解和把握。该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1)系统总体结构设计。包括系统总体布局方案的确定,软件系统总体结构的设计,硬件方案的选择和设计,数据存储的总体设计。(2)详细设计。包括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输出设计、输入设计、用户界面设计、处理过程设计等。(3)系统实施进度与计划的制定。(4)编写“系统设计说明书”。

常用的系统设计工具有结构化设计中的系统流程图、HIPO(分层和输入一处理一输出)技术、控制结构图等。

2.2.3 系统实施。

系统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把前一阶段的技术设计转换成为物理实现,主要包括编制程序、程序(或系统)测试、系统安装、编写操作手册与用户手册等工作。(1)编制程序。用合适的程序设计语言,按系统设计说明书的要求把过程转换成能够在计算机系统上运行的程序源代码。这一部分工作比前阶段的工作相对来说容易一些,但是为保证成功,程序设计人员也必须充分理解系统说明书的要求,并熟练掌握、正确运用程序设计语言。(2)系统测试。系统测试是医院信息系统开发中极为重要而又十分漫长的阶段。因为不管前几个阶段的工作是如何的严格、全面,总是难免会有一些差错或者遗漏发生,这就需要在系统正式投入运行前通过测试把它找出来并加以纠正,否则可能导致重大的损失。例如:1963年美国由于在控制火箭飞行的程序中有一个语句有误,导致火箭飞行途中爆炸。有统计显示,较大规模系统的开发,系统测试的工作量往往占整个工作量的40%~50%。系统测试一般按单元测试、组装测试、确认测试和系统测试四个步骤进行。其中单元测试测试每一个单独的程序模块或子程序的正确性;组装测试测试多个模块联结起来的正确性;确认测试主要是测试软件是否符合医院用户的需求;系统测试综合测试软硬件、用户和实际运行环境。

3 系统使用与维护管理

医院信息系统在测试正常、安装完毕之后,并非就万事大吉了。医院信息系统要取得预想的成功,为提高医院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作贡献,在使用过程中必须取得组织和人的配合,必须进行适当的维护。

3.1 系统使用管理

在医院信息系统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人们开发了成千上万的应用系统,总的看来,失败的系统要远远多于成功的系统。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5年内开发的医院信息系统只有19%还在使用。很多学者分析了其失败的原因,主要包括:(1)认识错误。医院管理人员和医护专业人员往往不清楚计算机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对计算机系统的应用效果希求太高,以为计算机通讯系统的引进能够自发地解决一切医院管理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如管理混乱、效率低下、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浪费严重等,而没有认识到医院信息系统作用的充分发挥恰恰是依赖于这些问题的改进。计算机系统和管理相辅相成,管理工作越有条例,计算机系统越能发挥它的支持作用使管理工作更富效率;管理工作混乱,计算机系统则只是一堆废铜烂铁,白白浪费了大量资源。(2)医院工作人员缺乏足够的计算机素质。医学专业和计算机专业学科跨度过大,往往很难兼通;加以很多系统的设计和操作过于复杂,没有良好的人机界面,导致医护人员不愿使用计算机。(3)大多情况下是计算机专业人员而不是医院管理者和医护专业人员成为医院信息系统开发的中心。医院的功能结构、数据流程等具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计算机专业人员很难对此有深入了解,因此导致开发的系统不适用,需要的功能没有,开发的功能不需要。(4)没有良好的管理措施。医院信息系统越复杂,越要求良好的管理措施和规范。否则一旦医院信息系统出错,即会严重影响医院正常工作,损害医院工作人员对医院信息系统的兴趣和信心。(5)没有足够的资金。医院信息系统往往并非一次就能建设完成,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维护资金,需要有进一步扩充功能和结构的资金,需要更新设备和软件系统的资金,等等。资金的缺乏也会使得医院信息系统不能取得圆满成功,甚至导致失败。

有鉴于此,为了保证医院信息系统的成功,除了在开发中注意对需求的分析,注意良好人机界面的设计等之外,在使用中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端正认识。医院信息系统只是一种工具,其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人员和组织的配合。一方面,数据必须由人输入,数据的准确性、规范性最终也只能由人负责;另外一方面,信息系统提供的结果最终还是由人来使用,管理者水平到什么程度,信息系统的作用就能发挥到什么程度。如果管理者还是用经验而不是用数据说话,那么信息系统则几乎不能起任何作用。(2)注重人员素质培训。应该尽可能加强管理者和医护专业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培训,用好计算机信息系统。(3)做好信息知识和信息处理规范的宣传普及。(4)建立健全信息系统使用规范和制度。

3.2 信息系统维护

医院信息系统在投入正常运行之后,就进入了系统正常运行与维护阶段。一般来说,信息系统的使用寿命短则4、5年,长的可达到10年以上。由于软硬件系统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错,而且系统的使用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系统维护工作对于保证信息系统的正常可靠运行,并使系统能够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很多信息系统的失败与不重视系统维护有重要关系。

系统维护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系统应用程序维护。随着医院发展,医院的业务可能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对程序进行适当的修改以适应这种变化。(2)数据维护。包括数据的更新、随业务变化而进行的数据内容增减、数据结构调整等,还包括数据的备份与回复。(3)代码维护。随着信息系统应用范围、功能要求的变化,各种代码需要进行增加、删除或者修改。(4)硬件设备维护。包括清洗、部件更换、更新设备等。

总之,医院信息系统从开发方法、结构形式、功能范围等各个方面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现实生活中也并不可能提供一种统一的系统模式供所有医院使用。

4 信息管理概念及信息特点、作用与系统分类

4.1 信息、信息方法与信息管理概念

信息又称情报,简单地说,就是指具有新内容的相互联系的消息。就一般意义说,信息是系统确定程度的标记(特殊程度、组织程度、有序程度)。信息是现实世界现象之间建立联系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之一,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中心概念。比如情报、指令、文件、计划、指标、数据、标准、报表、体征、症状、医嘱、图象、报告、体温、血压等都是信息。信息在医院医疗过程、管理过程中无所不在,是个活跃的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越来越复杂,在一定意义上讲,领导者或医务人员的水乎高低,在于他掌握信息的能力。信息不全、不通、不灵,会直接影响到管理效果和医疗效果。信息一般具有三个特性。一是事实性,信息要反映客观事实;二是滞后性,有了事实,而后才可能有信息;三是不完全性,对信息必有取舍,分清主次,只有正确的取舍才能正确地使用信息。

信息方法,就是运用信息的观点,把系统看作是借助于信息的获取、传送、加工、处理而实现其目的性的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它的特点是用信息的概念作为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基础,把系统的有目的的运动抽象为一个信息变换过程(见图1),正是由于信息流的正常流动,特别是反馈信息的存在,才能使系统按预定目标实现控制。

信息管理,就是把管理过程作为信息的收集、处理的过程,通过信息为管理服务。也就是按照医院信息的特点,科学地处理信息,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稻情报资料工作的管理,以开发信息资源,使信息为医疗及管理服务。信息管理是医院现代管理的客观要求。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组成的,能进行对信息收集和处理的体系,使信息全面为管理服务。任何医院都有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使用。但是有了计算机以后,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才能显露出来,计算机是医院信息管理的先进手段。开发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目的是充分利用院内外信息资源,提高医院工作效率。

4.2 医院信息的特点与作用

医院信息可分为医疗信息和管理信息两大类。没有信息,医生无法进行诊断治疗,领导也无从进行管理。医疗过程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医疗信息的特点是:信息复杂,信息单位数目多,获取信息比较困难,而且往往不够精确,因此判断处理上比较困难,往往需要较高的技术经验。

4.2.1 信息是医院管理的基础。

医疗经营活动中贯穿着人流、物流、信息流。人流是指各级各类人员在医疗过程中有组织的活动,就是人力、技术转换为医疗效果。物流是指,在医疗工作中药品、器材等物资设备的消耗转化为医疗效果的运动过程。信息流是规定、指导医疗工作中人流、物流活动的一些原则、制度、标准、程序和伴随人流、物流而产生的大量数据、表单、记录等。人流、物流是医院活动的基本流程,要使人流、物流成为系统的、有序的、有组织的、符合客观规律的活动,达到较好的医疗经济效果,就必须加以科学地计划、组织和协调,必须借助于信息的流通。医院的医疗经营管理过程,也就是信息传递和处理的过程。信息管理是医院管理的基础,又是医院管理必要的资源,医院在管理过程中,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信息的支持。

4.2 2信息是医院工作计划和决策的依据。

计划本身就是信息,是从任务到实施的桥梁,是管理的首要职能。要使计划和决策符合实际,就必须有必要的信息作为依据。医院管理工作中,不仅要掌握院内的信息(如有关实际情况、资料、工作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等),还要掌握院外的信息(如上级指示、任务、方针政策、社会反映等),通俗讲就是要吃透两头,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内在的真实情况(信息),这样作出的判断和决策才可能是正确的。

4.2.3 信息是组织手段。

组织是根据确定的目标,设立系统和有效的管理规范,建立均衡的职务划分,应用适当的方法使系统运转起来。诸如体制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计划、职责权限划分、规章制度的制订等都是组织工作,也都是信息。如用人问题,对一个人的情况了解,就是获得信息,才能恰当地安排工作。此外,医院作为一个总系统,它又分为若干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中又设有一定科室部门和岗位。如何才能使他们有机地联系起来,这就是需要发挥信息的组织作用。不论在管理活动中,还是在医疗活动中都是如此。如规章制度、职责、岗位责任制、各项业务标准、医疗护理技术规程等,都起着组织作用。

4.2.4 信息是对工作过程有效控制的工具。

控制是管理的职能,控制就是按规定的任务和目标,使医院医疗及各项工作按规定标准、规章制度、常规程序等有控制地运转。规章制度是信息流通的渠道。而信息反馈,不断进行反馈调节是达到控制的重要条件。

4.2.5 信息是指导工作使系统协调运行的手段。

医院工作比较繁杂,科室部门众多,如无密切协调合作,易发生脱节、效率降低,使人流、物流不畅。领导者必须从整体角度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并对薄弱部门加以重点指导,使之围绕以医疗为中心,一环扣一环,有条不紊地运转。进行协调的基本条件一个是及时掌握情况,取得管理信息。

4.3 医院信息分类及体系

医院信息可分成医疗信息和管理信息两大类。二者是密切关联交叉的,各自又分为若干子系统,构成信息体系。医院信息体系是客观存在,管理者只有认识它,并加以科学管理,才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对于医院信息分类体系,目前尚无成熟模式,以下分类仅供探讨和参考。(1)医疗信息系统。主要包括:诊疗信息子系统,护理信息子系统,科研信息子系统,教学及培训信息子系统,医学情报资料子系统,医学专家子系统。(2)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医院组织领导决策及文档管理信息子系统,人员管理信息子系统,医疗管理信息子系统,护理管理信息子系统,教学及业务培训管理信息子系统,科学研究管理及医疗技术开发管理信息子系统,设备管理信息子系统,物资管理信息子系统,财务管理信息子系统,环境管理信息子系统,情报资料管理信息子系统,经营管理信息子系统。

5 医院信息处理

信息处理,就是使信息在管理中发挥作用的方法。医院的诊疗和辅助诊疗部门是执行医疗信息的处理部门。职能管理部门和病案、统计、资料管理部门,是管理信息的处理部门。

5.1 信息种类

在医院管理中信息很多,按性质一般可分为两类:(1)固定信息。是指相对稳定的信息,如各项技术标准、规章制度、医护常规、设备档案、人事卡片、病案资料、收费标准、工资标准等。还包括一定时期内不变的信息,如计划指标、财务预算等。(2)流动信息。是指反映一个时期内医疗及其他工作变化情况的信息。如统计日报月报、会计报表等。

5.2 信息处理要求

要使信息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必须符合及时、准确、适用和通物的要求。及时,就是负责执行信息的工作人员要有时间观念。医疗工作,特别是急危重病人的处理,时间性是很强的,要求对信息迅速收集、加工、传输和反馈。管理信息也必须如此,如报表不及时,就无意义。准确,就是要求信息如实反映情况,否则就会贻误诊疗和工作。保证信息质量,就要建立一些查对制度和抽查制度、明确信息的含意,制订填报的标准等。适用,就是信息要有用,要符合实际需要,不搞繁琐哲学和资料堆集。这就要求信息工作人员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如相关分析、方差分析等),找出问题的实质。这样的信息才能对病人作出全面正确的处理,作为领导正确决策的依据。通畅,就是对医疗活动或管理活动产生的各种信息在流通过程中不梗阻。这就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有明确的岗位责任制,使信息的收集、加工、传输和反馈都能常规运行,这在信息管理上也是很重要的。

另外,凡是有信息必须有统计,所以信息管理必须有统计学知识,重视统计工作,才能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5.3 信息处理内容

信息处理一般包括收集、加工、传输、存贮、检查、输出六项内容。(1)收集。就是收集原始信息,是重要的基础工作,原始信息的全面性和可靠性决定信息处理的好坏。(2)加工。是信息处理的基本内容,是指进行信息的分类、排序、计算、比较、选择、分析等方面的工作。(3)传输。信息通过传输就成了整个医院的信息流,这种信息流在部门之间的流动,就形成了医院的管理活动。(4)存贮。经处理后的信息,有的并非立即使用,有的使用了日后还要参考备查,这就要把信息贮存起来,如病案、资料、档案工作。(5)检索。是指对贮存的大量信息,为查找方便,而建立的一套科学的信息检索方法。如病案索引、资料文献索引等。(6)输出。是指将处理好的信息,按照要求编印出各种报表文件。

5.4 信息处理方式

医院医学设备管理研究 篇9

1.1 医院质量管理的意义

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有机组织的一部分。它以其他各项专业管理为基础, 又涉及到医院管理各个方面, 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医疗质量问题是医院管理的核心。由于医院工作的特点, 决定了医院工作必须以病人为主体, 以医疗工作为中心, 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 这就要求对医疗质量进行管理。提高医疗质量是社会主义医院管理的一项根本方针。医院的工作人员, 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而“质量第一”的思想是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具体体现。

1.2 质量和质量管理概念

1.2.1 质量的概念。

质量就是一种产品或一项服务工作的预定要求。预定要求就是该产品或服务项目的质量特性。质量有其客观规定性: (1) 质量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如技术因素、经济因素、管理因素……) 。 (2) 质量是可以分析、区别、比较、鉴定的。 (3) 质量有它自身形成的规律 (4) 质量应有预定的标准, 质量标准要符合客观实际。 (5) 质量有一定的范围。

1.2.2 质量管理的概念。

医院质量管理是指按照医疗质量形成的规律, 对医疗质量进行计划、组织、控制, 以保证和提高医疗质量的管理。首先要限定以什么质量为标准, 然后按照这个标准进行工作, 并检定工作是否合乎标准。这是质量管理的核心, 也就是质量控制。所谓质量控制就是检测实际的质量结果, 与标准作对比, 并对其差异采取措施的调节管理过程。质量管理的发展, 开始是质量检验方法, 基本上是事后的质量检查, 判明产品或工作是否符合标准;后来发展到统计质量控制方法, 用数理统计方法控制产品或工作质量, 如。质量控制图”、抽样检查和“预防缺陷”的概念等。近些年来发展到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即TQC) , 其特点是强调一系列的组织管理工作进行系统的管理, 统计方法只是其中一种手段。认为质量有个形成发展的过程, 各个环节互相制约, 互相促进, 不断循环, 周而复始, 一次比一次提高。全面质量管理就是管理所有这些环节的活动, 形成一整套管理体系和技术方法。医院质量管理方法一般常用质量检验和统计质量控制方法。在医院质量管理中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和技术方法的具体应用, 目前尚在探讨阶段。但系统管理的思想, 即把医疗质量形成发展过程有关因素的各个环节全面进行管理的思想, 是可以结合医院质量管理的实际发挥其作用的。

1.3 医院质量管理特点及指导思想

医院质量管理必须从医院工作的实际出发, 参照现代质量管理的一些思想和方法, 结合医院医疗的特点进行。一是坚持为病人服务的思想。用医疗技术医治疾病, 为病人服务, 是医院工作的基本特点。医院质量是属于医疗服务工作质量性质, 其核心是医疗质量。医院各项工作质量, 不论是直接的或间接的都是为病人服务。二是坚持质量控制, 预防为主的思想。医院的服务对象是病人, 任何工作疏忽和处理不当, 都会给病人造成不良甚至严重的后果, 此外医疗质量有其自身形成的规律, 必须按照质量形成规律进行管理, 而不能仅靠事后的检查评比, 应强调质量控制, 预防为主。三是要坚持系统管理的思想。医疗质量的形成是医院各方面工作综合的结果。系统质量管理就是将有关质量的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诸要素全面进行管理, 并进行质量反馈的动态过程。要把全院每个工作环节及每个人的活动组织起来, 明确岗位质量责任, 分工协作, 共同保证与提高医疗质量。四是坚持标准化、数据化。标准化是科学管理的基础。质量标准化是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也是质量管理的依据, 没有标准就无从进行质量管理应把每个工作环节的质量要求及其检查评定制成标准, 形成标准化体系, 进行管理。制订质量标准应从客观实际出发, 特别是医生诊疗工作是一项随机性很强的工作, 每个病人多治疗对策不同, 每次均需做出判断, 有诊疗常规标准是必要的, 但只能是诊疗疾病的基本程序和原则。没有数量就没有准确的质量概念。现代质量管理要求“用数据说话”。分析判定医疗质量也应讲求数据化, 多采用统计学的方法。五是坚持科学性和实用性。质量管理必须讲究实际效果, 在医院主要是保证和提高医疗服务效果。因此管理方法必须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科学性是指质量控制方法要从医疗工作实际出发, 合乎医疗工作规律, 反映事物的本质;实用性是指方法要可行, 而且能见实际效果, 要避免繁琐, 力求简化, 这样才能坚持下去, 被人们所接受。

1.4 医院质量管理的任务

医院质量管理的任务是:进行质量教育, 树立“质量第一”、一切为病人服务的思想, 充分调动各部门和全体职工关心医疗工作质量的积极性;制订各项质量标准及质量目标, 明确质量责任, 运用一些科学方法, 对病房、门诊、医技和后勤各方面质量进行控制, 对质量的各项因素进行质量评价, 并不断总结提高, 以保证和不断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 满足人民对医疗的合理要求。

2 医学装备质量管理与计量

医学装备质量管理是医院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医院质量管理主要是指医院在医疗服务质量保证方面的指挥、控制、协调等活动。通常包括制定医院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医学装备已成为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基础医学领域所必须的十分重要的工具。医院领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树立综合管理思想, 重视医学装备质量, 将装备质量管理纳入医院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是医院应用医学装备最新技术, 提高诊断治疗质量, 实现医学科学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2.1 质量管理方法与手段

随着医学工程及技术的发展, 医学装备已经成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必要工具。现代医学技术不仅依赖于医务人员的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进的医学仪器设备和技术, 医学装备现代化是医院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医学装备的质量管理贯穿于从设备计划申请到购置、使用、淘汰、报废等寿命周期的全过程。当前, 医学装备质量管理的主要手段包括: (1) 实施技术评估, 合理配置医学装备。卫生技术评估是对卫生系统特定的知识体系, 如药物、装备、诊疗程序、行政管理和后勤支持系统的功效、安全性、成本、效益和社会影响 (伦理、道德) 等进行系统的研究, 并做出适宜选择的方法。卫生技术评估首先由美国提出, 目前很多国家都相继制定了卫生技术评估规划并成立了相应机构。医学装备的技术评估是卫生技术评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证明, 技术评估是合理配置医学装备的需要, 也是装备质量管理的有效方法。 (2) 实行招标采购。为保证医学装备质量, 医院在采购前, 必须按有关规定, 特别是对列入特定产品目录的医学仪器设备进行招标。招标是国际上通用的一种采购手段, 是保证采购设备质量并节省购置费用的有效途径。 (3) 严格商检。对进口的仪器设备、药品等在到货后, 必须按规定及时报请国家商检部门进行商检发现质量问题, 应凭商检证书及时向国外索赔。 (4) 加强计量保证。计量是医学装备的技术基础。医院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计量法, 提高全员法制计量意识。全面采用国际单位制, 保证计量单位的统一和仪器设备量值的准确可靠。医院要建立医学装备技术经济效益评价和设备配置、档案和人员管理制度, 要把强制检定、设备测试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落到实处。 (5) 建立有效的测量控制体系。测量控制体系是ISO的最新版本。医院建立测量控制体系, 可以通过控制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 把影响医疗质量的不准确测量所造成医疗事故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2.2 质量管理的法律依据

医学装备质量管理主要是根据国家和部门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定, 其主要法律依据有: (1) 国务院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6) 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应用管理暂行办法; (7) 医疗卫生机构仪器设备管理办法; (8) 关于加强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工作的通知;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10)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11) 国家和部门有关技术法规及相关国际标准。

2.3 医学计量的作用及意义

在医疗卫生领域, 计量测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人体各种生命体征参数的获得是通过医学计量技术而实现的, 现代医学对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都离不开计量测试。对体温、血压、心电、脑电、检查, 对放射剂量以及各种化验, 均属计量测试范围。计量技术是保证医学装备量值准确可靠的技术基础。如果医学量值失准就会导致试验结果出现错误, 从而直接影响到诊断、治疗结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计量参数超过阈值还可能会危及人的健康和生命。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医学装备采用高新技术, 测试水平不断提高, 计量保证能力已成为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先决条件。医学要发展, 计量须先行, 如果计量技术基础不好, 就很难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

2.4 医院计量机构的作用和任务

近年来, 通过《计量法》的贯彻执行和计量意识的提高, 促进了计量工作在医院中的开展, 医院相继建立了计量机构, 使计量工作延伸到医疗管理和科研工作的各个环节, 逐步形成了医院的计量管理模式。

2.4.1 计量机构的作用。

医院计量机构是医院测量控制体系的执行机构。其任务是组织协调医院各科室开展计量工作, 实现对医院设备的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控制, 把计量工作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 保证医学装备计量特性满足质量要求, 为医疗提供准确、可靠的测量数据, 提高诊断治疗质量, 充分发挥计量的技术基础保证作用。

2.4.2 计量机构的任务。

(1) 贯彻计量法, 监督检查本部门执行情况。 (2) 负责测量设备 (指医学装备, 计量术语亦称计量器具, 下同) 的管理, 对本院各科室测量设备按强制检定和非强制检定项目造册登记, 归档管理。 (3) 宣传计量法规, 提高全院人员的法制计量意识, 增强执法、守法的自觉性。 (4) 对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实施周期检定, 医院未建计量技术机构的, 应按就地就近的原则, 送当地计量技术机构检定, 以保证量值的准确、可靠。 (5) 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 对维修后的医学装备, 必须经检定后才能投入使用。

2.4.3 计量机构的设置模式。

医院计量机构的设置有多种模式, 具体模式要根据医院条件和可能而设定。常见模式是在医院设置计量管理委员会和计量室。医院计量管理委员会一般由医院主管院长、医务处、设备处 (医学工程科) 、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主要领导组成。其主要职责为:贯彻执行国家计量法和有关规章制度, 推行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制定本院医学计量工作方针、政策和制度;制定并组织实施本院医学计量工作计划、规划;负责确定并实施本院测量控制体系。对体系进行审核和评审, 监督纠正措施的执行;组织建立本院计量室和必要的测量标准;在主要科室设置计量监督员, 组成医院计量监督队伍, 实施对医院设备的定期计量检定;建立计量工作奖励、处罚制度, 并组织执行。医院计量室作为医院职能部门在主管院长的领导下, 统管全院计量工作。一般以医院设备处 (医学工程科) 为基础, 由有关科室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组成。其主要职责为:负责对全院医学装备的计量技术监督管理工作;负责对全院医学装备的计量检测 (应由政府计量部门授权) 或组织定期送检工作;负责对全院医学装备的技术档案管理, 并按强检与非强检项目分类造册登记;按测量控制体系要求开展工作。2.4.4计量管理制度建设。计量管理制度是医学计量管理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制订计量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改善计量工作秩序, 提高计量工作质量和计量管理水平, 保证计量工作全面、正常地开展。做好医院计量管理工作必须制定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及规章, 并严格贯彻落实。具体内容包括:计量管理实施办法、主管院长计量管理职责、专职计量人员职责、医院兼职计量管理人员职责、计量器具管理制度、计量器具购置、流转和报废制度、计量器具的维护保养制度、、计量工作奖惩制度等。

2.4.5 计量室业务管理。

一是要建立计量器具明细表, 计量器具明细表包括强制检定计量器具及一般计量器具 (包括配套仪器) 全院建总册, 各科室建分册。通过计量器具的登记统计, 不仅使全院仪器家底清, 同时也为计量器具的管理提供方便, 其内容有:计量器具名称及型号, 测量范围、准确度等级、分度值、出厂编号、生产厂家、出厂日期和备注等项。二是要编制好计量器具周期检定表, 编制和执行本单位的计量器具周期检定表是很重要的工作, 国家计量检定规程中规定的周期最长时间, 对于使用频繁的工作计量器具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本单位的检定周期。对照计量器具及配套仪器台账, 做好顺序编号, 按计量器具使用情况及结构特点定出检定周期, 然后编制周期检定日程表。工作中一般都应根据实践结果, 对周期检定表进行反复修订, 以便适应本单位的情况, 达到最好的效能和经济效益。三是要编制好计量器具履历表, 以便为修订计量器具检定周期提供充分依据;为总结经验, 提高计量工作质量和效率;为分析医疗质量、分清责任提供依据。

3 医学装备的性能测试

国家《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中规定, 如果是生产和使用以提供具体量值为目的的医疗器械, 特别强调应当符合计量法的规定, 但列入国家计量强检范畴的医疗设备毕竟有限, 还有大批医疗设备不能通过一般计量的手段检测其售后用户使用过程中的性能, 所以为提高设备质量的控制面, 开展用前性能验证、自检和自测、修后测试等是对计量的补充。

3.1 性能测试的定义和特点

当医院添置新的设备时, 需要对其性能进行测试和评价。同样, 当设备维修后、巡检时, 甚至是使用前, 也要对其多项性能进行测试后才能使用或重新投入临床使用。如果性能达不到设计指标或出厂指标和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 会影响医疗保健效果, 甚至造成危及病人生命的医疗事故。性能测试是有别于电气安全测试的, 它是在电安全性基础上的医学装备的功能验证和测试评价, 如生化临检等实验室诊断设备出具数据的准确性、影像设备的成像质量、放射治疗设备的输出能量准确度、均匀度和焦点、呼吸麻醉设备的机械通气性能等, 所以性能测试是对医疗设备主要技术性能的测试、验证和评价, 往往需要一台或多台专用的测试设备或多种技术手段来保障, 而且多数是现场的测试、环境条件的控制和约束没有计量那么严格, 满足机器的运行环境即可。测试的性能指标和技术方法可以参考国家检定规程、国家标准、国际流行标准、企业标准、注册标准甚至是厂家的出场说明书, 也可以参考专业学会、学术团体或专业实验室推荐的方法。性能测试的技术层次因医院的情况不同而异, 财务状况好的、设备规模大的医院可以配备高级的专用性能测试仪, 如加速器的三维水箱、呼吸机的测试仪等。相反, 状况一般的较小医院也应该重视其装备的质量, 可以购买一些简单的、价廉的测试仪表或模拟器如潮气量表、心电、血氧模拟器和除颤放电测试夹等, 多发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地开展性能验证、检查或关键指标的单项测试或静态测试等, 也能排除大部分安全隐患, 提高医院整个装备的质量和医疗水平。

3.2 常用测试仪及测试方法

3.2.1 除颤起搏分析仪。

临床使用除颤器抢救心脏纤颤或骤停的病人时, 如果除颤器充电时间太长或和释放的能量与设定值不符, 都可能造成抢救的失败。国际通用要求有许多衡量除颤器的指标和参数, 如:能量精度、能量损失率、充电速率、同步时间延迟, 所以, 除颤起搏分析仪应该能够测量经皮肤起搏脉冲的幅度和宽度, 检测除颤能量、充电时间, 检测起搏电流、起搏能量、起搏速率等技术指标。

3.2.2 心电图机模拟器。

心电图机为准确地将病人的心电波形记录下来, 国际标准规定心电图机的频率响应特性在不同频带范围和不同波形 (正弦波、三角波、方波) 下测, 其输出响应应在一定的误差范围内, 并对心电图的共模信号抑制能力和系统中误差等作出要求, 如果各项指标达不到要求, 所记录的心电波形就不能体现病人实际的心电波形, 造成诊断错误。所以, 心电图机模拟器不仅可用于测试心电图机、监护系统, 最好还应该可以用于多种波形的识别、临床教学, 模拟噪声、血压、呼吸波形、心排出量等。

3.2.3 监护系统的测试。

现在的监护仪已经不再只是显示心电和心率, 它同时能自动分析病人的心电波形, 自动捕捉判断心律失常的波形, 测量血氧、脉搏、体温、血压、呼吸和氧气、二氧化碳浓度等多项生理参数, 所以仅一个心电模拟器往往不能胜任测试, 还需要配置无创血压分析仪、血氧模拟器和温度测试仪等测试仪器才能够完成测试。对监护系统的测试可保证其能准确无误地显示众多生理参数和波形, 保证准确无误地分析、判断心律失常。

3.2.4 通用电气安全测试仪。

该测试仪能够测试在正常和电源地线开路、极性颠倒情况下设备机壳对地漏电流, 心电导联间的漏电流, 导联隔离电流及接地阻抗等参数, 同时还可以测试接地线路故障切断器的报警门限、触发点和模拟接地阻抗等。

3.2.5 无创血压分析仪。

该分析仪应能够真实地模拟成人、婴幼儿的血压, 通过机械模拟产生正常人血压、高血压患者及多种心律失常患者的血压波形。如果配听诊插件或接声音传感器, 可检测用示波法和柯氏音法测量血压的全自动或半自动电子血压计、各种血压监护仪的性能, 如血压测量的准确性、袖带峰值压力、充气和放气时间及速率等。

3.2.6 数字压力计。

由于压力参数在医院使用比较广泛, 所以, 配备一台多功能的数字压力计作为静态压力参数的校准是很必要的, 如水银台式血压计、血压表、负压吸引器、心肺机、透析机和呼吸机、麻醉机的静态压力测试都用得上。3.2.7高频电刀分析仪。高频电刀在医院中出的事故比较多, 有时尽管是使用方面的问题, 但医学工程部门进行性能上验证和测试是必要的, 对于电刀的安全使用和医疗事故的责任区分是非常有用的。高频电刀分析仪采用可选择不同测试负载, 使其能够正确地测试不同厂家生产的高频电刀的输出电流、峰值电压、输出功率、漏电流及射频泄漏电流等参数。

3.2.8 输液泵分析仪。

主要用于测试输液泵、注射泵的流量控制精度、液滴速率、平均滴速和偏差等。

可见, 将来医学装备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定期对现有的装备进行电气安全检查和性能测试, 及时发现和排除隐患, 淘汰那些性能无法恢复的医学装备, 同时也对新购的设备进行检测, 拒收那些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仪器设备。设备的电气安全测试和性能测试已成为衡量一个医院设备技术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今后, 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是必然趋势, 而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则必须有制度和法律作保障。

3.3 质量保障与医学计量的关系

现代自然科学体系中, 计量学是工程与技术基础科学下的二级学科, 是研究有关测量理论和测量技术实践的一门科学, 其范围涉及非常广泛的科技、生产、商贸和生活领域。

医院医学设备管理研究 篇10

1现代医学影像学对学生的重要作用

现代医学影像学的特点是发展迅速, 医学影像新设备、新技术和新知识层出不穷,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人体解剖学、组织病理学、临床各相关专业知识等医学基础知识。可以说解剖学是医学影像学的基础, 病理学是关键, 为临床提供准确、有价值的诊断结果和依据是医学影像学检查的最终目的。

2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保证教学质量

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医学影像学教学质量的基础, 医学影像学的快速发展不仅要求教师掌握传统的医学影像学知识, 还要掌握其发展动态。针对基层医院影像学教师带教经验相对缺乏, 学历水平参差不齐, 对临床少见、罕见病例缺乏诊断经验的特点, 我院组织了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 对35周岁以下年轻医师每年举行1次系统正规的专业岗位大练兵活动, 并实行结业考试。每月科内组织2次专业学术讲座, 每周1次典型随访疑难病例讨论, 并要求主治医师以上职称者每年在省级以上专业杂志发表3篇以上论文。同时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 针对基层医院医师科研能力相对较弱的实际, 从模仿、跟随上级医院科研项目开始, 根据实际情况对一些基础、常见问题进行科研研究, 切实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选派优秀的中青年医师到北京等全国知名三级甲等医院进修学习, 并与上级医院建立良好的医教科研关系, 不断提高自身专业业务素质。积极参加省级以上专业学术会议, 紧跟医学影像新技术发展方向。

3突出实践教学内涵建设

医学影像学教学具有较强的设备依赖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紧密结合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充分利用基层医院现有的资源, 调动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学习积极性, 力争培养出基础知识掌握扎实、知识面广、适应性强, 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医学影像学人才。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加强基本技能培训, 积极开展实践能力培养, 加强病例讨论, 晨间读片会诊教学, 多让学生独立思考, 多实际操作、诊断。进行启发式教学,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论与实际结合, 广开思路,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4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医学影像学教学是以图片示教为主, 只有图文并茂, 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加强启发式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应概括本学科的实践教学特点, 充分利用多媒体丰富的表现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和钻研业务兴趣, 培养学生科学、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方法。加强医学影像学教学各环节、各阶段的质量控制, 做好入科培训工作, 严格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加强管理和考核。加强学生责任感, 医患沟通、职业行为和临床诊断思维能力的综合素质培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医患关系, 取得实习学生的充分信任和支持, 创造良好的实习学习氛围。

收稿日期2012-08-02

上一篇:工程地质环境下一篇:防粘连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