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医学教学改革研究

2024-09-19

康复医学教学改革研究(精选11篇)

康复医学教学改革研究 篇1

专科医学教育培养的主要是面向基层医疗工作岗位的医务人员, 新时代的医务工作者, 尤其是基层医务工作者, 除了具有良好的疾病诊治技能之外, 还应具有一定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1], 而预防医学课程则是培养医务人员公共卫生能力的主打学科[2]。

通过查阅学习国家卫生部及发改委联合制定颁布的《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 (卫妇社发〔2009〕70号) ) 、卫生部印发《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2011年版) 》等文件, 基层医务人员在公共卫生服务领域应具备的基层预防公共卫生服务技能有健康建档、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重点人群保健 (儿童、孕产妇、老年人) 、慢性病管理、重度精神病管理。

因此本文拟分析临床及护理学生预防医学课程学习现状及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能掌握现状, 通过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以期待提高教学质量, 使即将踏入基层医疗工作的专科医护学生能胜任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资料与方法

抽样方法:以我校临床及护理专业在校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 分别整群随机抽取2010级专科临床及护理专业各1个教学班 (对照班) , 共103名学生;及2011级临床及护理专业各1个教学班 (实验班) , 共110名学生。

调查方法:制定专项调查问卷, 问卷包括3个方面, 即一般情况调查 (性别、年龄等) 、预防相关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调查 (如能否胜任社区居民健康建档、能否胜任社区居民健康教育等) 、学习兴趣及满意度调查 (如对课程学习兴趣如何、课程学习效果满意度如何等) , 总共36个条目。

资料收集与统计学处理:调查问卷经审核无误后, 建立问卷数据库, 录入计算机, 计量资料经正态性检验后, 用 (±s) 的形式描述, 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之间是否有统计学差异;计数资料用率或者构成比的形式描述, 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之间是否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般情况调查结果:实验班与对照班专业构成、性别构成、高中文理科组成及入校成绩等各方面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两组具有较好的均衡性, 可比性强。见表1和表2。

预防相关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调查结果:研究对象公共卫生卫生服务能力技能掌握情况, 见表3。

学习兴趣及满意度调查结果:研究对象对课程学习兴趣及满意度调查结果, 见表4。

讨论

通过对对照班预防医学学习现状调查分析得知, 学生在经过预防医学课程系统学习后, 学生具备的公共卫生服务技能还比较薄弱 (表3) , 尤其是社区居民健康建档、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及重度精神病管理的相关能力技能, 完全不能胜任上述公卫卫生服务项目的分别占65.05%、44.66%、40.78%、51.46%, 学生不具备相应技能与不能准确掌握相应技能理论知识点有一定关系。同时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满意度不理想, 对课程及以后工作的认知定位也不准确 (表4) 。总之, 我校专科临床及护理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学习兴趣、学习满意度不理想, 课程在社区医疗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定位也不明确[3]。

通过对实验班预防医学课程学习效果调查得知, 在保证与对照班具有可比性的前提下, 实验班经课程调整修改新方案教学后, 总体而言实验班的公共卫生预防技能掌握情况有所提高, 表现在除了社区健康建档及重度精神病管理两项技能外, 对其他技能而言, 实验班掌握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班, 两者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表3) ;针对各项技能, 实验班完全不能胜任者所占比例均低于对照班, 但同时也看到, 实验班很能 (或者能) 胜任各项技能任务者所占比例并没有大幅度提高, 说明实验班技能掌握情况提高的质量有限;实验班对课程学习效果及满意度也增强了, 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表4) 。总之, 通过课程新教学方案实施后, 学生掌握的公共卫生技能增强了, 掌握的基本技能知识点也有明显好转, 其学习效果满意度自然增强, 新教学方案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本次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进行了审核调整[4], 教学内容新增了居民健康建档、健康教育促进、社区重点人群保健、重度精神病防治等知识, 以保证与基层医务人员应具备的公共卫生服务技能一致, 保证学生所学与基层工作所需对口。2对新的教学内容各知识体系教学学时进行了重新调整[5], 将学生不感兴趣、学习难度较大, 并且对以后基层公共卫生工作没有特别大帮助的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大幅度减少了学时数, 同时还适当减少了食品与营养卫生学的学时数, 而慢病管理、传染病防治、健康建档、健康教育促进、社区重点人群保健、重度精神病防治等知识则适当增加了学时数, 以保证公共卫生各项技能知识点的教学都落到实处, 而不是一笔带过。3改变了之前单一的传统理论教学方法, 丰富了教学形式, 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见习的时间, 让学生明白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内容, 使之从实际工作过程中来理解体会理论技能知识点, 另外一方面采取开放式教学, 鼓励学生课堂上多互动, 让学生意识到交流沟通的重要性。

注:*为概率精确检验结果 (Fisher&apos;s Exact Test) 。

对此, 为更好地培养能胜任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专科医学生, 笔者认为一方面应重新调整专科《预防医学》教科书知识体系[6], 编写与工作岗位所需更加对口的教材, 应以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能为导向, 重组专科层次《预防医学》课程知识体系, 应增加或者补充慢性病管理、重点人群保健、健康建档及健康教育、神经病管理防治等知识内容。另一方面, 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加强预防医学实习基地建设, 共育专科医学人才[7], 充分利用卫生行业与社区资源, 聘请社区基层医疗工作人员为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组成团队, 共同研究、开发与承担专业课程教学, 课程教学过程中, 积极开展以社区健康为目的的学习, 组织学生多到基层社区医疗机构见习实习, 建立“在校教育、在职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一体化的校内外社区实训基地[8], 在农村卫生需求的基础上, 开展服务学习, 使其了解基层医疗人员的工作性质与工作内容, 明白基层医疗人员应具有的公共卫生技能, 使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相符合, 增加其学习的目的性。

摘要:目的:全面分析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培养的专科临床及护理专业学生预防医学课程学习现状及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能掌握现状, 提出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内容调整方案, 评价新课程教学方案所取得的效果。方法:通过同一调查问卷调查对照班及实验班, 以对照班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及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能掌握情况, 通过对比分析课程新教学方案取得效果。结果:对照班掌握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薄弱;实验班通过新教学方案学习后, 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技能均明显优于对照班,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实验班学生基层公共卫生技能掌握情况优于对照班, 新的教学方案具有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关键词:职业能力,预防医学,基层医疗

参考文献

[1]王家骏, 梁多宏, 何听, 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改革促进预防医学教学改革[J].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 (20) :3917-3919.

[2]黄吉武.预防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3]章志红, 上官致洋, 林少龙, 等.临床专业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29 (20) :97-98.

[4]代方国, 劳海苗, 李莉, 等.对预防医学课程建设的思考[J].实用预防医学, 2003, 10 (1) :125-126.

[5]雷毅雄, 陈小薇, 王家骥, 等.谈预防医学精品课程中的特色建设[J].实用预防医学, 2005, 12 (2) :436-437.

[6]叶葶葶, 傅华, 夏昭林, 等.改革预防医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培养防治结合的新型医师[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1, 13 (10) :454-456.

[7]Mubuuke Aloysius Gonzaga, E.Kiguli Malwadde, Businge Francis Byanyima K.Rosemary.Factors influencing students&apos;choices in considering rural radiography careers at Makerere University, Uganda[J].Radiography, 2010, 16 (1) :56-61.

[8]路孝琴, 郭爱民, 崔树起, 等.以全科医学社区教学基地为依托开展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 2004, 7 (7) :464-467.

医学超声诊断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篇2

摘要:通过对我们针对本科临床医学多年的超声诊断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进行深入的总结与思考,我们找出了医学高校附属医院超声诊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改革尝试,本文从理论教学、实践教

学、考核标准等方面探讨了超声诊断教学工作中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超声诊断学;教学

R-4

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当今影像学飞速发展,在诊断疾病中超声诊断方式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同时对教学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也促使各科临床医师有必要需要掌握一些超声影像知识。特别是成人教育的学员大都基础薄弱,学习时间较短,因此如何高效地开展超声诊断学的教学工作显得尤其重要。由于该课实践性较强,能很好的培养超声医师动手操作、观察分析问题等能力。我们调查了不少医学高校的超声诊断学教学课程的教学状况,发现很多其他医学高校教学环节中存在一些问题,教学效果有待提升,故我们就医生如何提升、改革超声医学诊断学教学进行初步研究。

一、目前一些医学高校附属医院超声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1.随着医疗大数据、医学教育网络化、数字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成人教育本科生医学教学的发展。

2.医师由于临床工作繁忙,忽略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特点,往往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讲解,常常照本宣科而没有针对本科生的特点来讲解,难以吸引学生,使得学生收获有限,长期下来,学生学习觉得枯燥乏味。

3. 超声理论课课时有限,教学设备投入不足,再加上超声诊断仪属高端精密医学设备。为避免仪器损坏,大多时候都限制学生使用。这也影响了学生的兴趣和进一步实践活动的开展。

二、如何提升、改善目前医学高校附属医院超声诊断学教学工作

我们在深入分析一些医学高校超声诊断学教学现状和问题、总结了过去经验,从宏观角度来讲,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应加强教师梯队建设,拥有高水平、复合型人才是核心,这门课程由于是学科交叉融合性学科,最好是不同系统的超声理论知识应由相关一线专业医师讲授,所以要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加上超声诊断工作及相关教学工作需要经验积累,所以应保持超声诊断学教学队伍的相对稳定性,不定期委派教师参加高水平的超声诊断实操、授课技能培训.而从具体的、细节的方面来讲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年来进行改革:

1.狠抓理论教学质量,奠定超声诊断疾病的理论基础

众所周知,近年来,超声诊断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层出不穷,超声影像学的应用领域得到大大拓展,故我们应与时俱进,把理论教学的创新放在首位。所以,我们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1)选取最新教改教材,及时修订教学计划、完善教学大纲

鉴于旧版教材内容没有涉及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超声新理论、新技术,因此我们根据学科发展和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根据超声诊断技术的自身特点以及不同教学层次,在原有的基础上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做到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合理地分配有限的教学时间,注重实践课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利用网络技术加强教学工作,建立标准超声教学数据库和加强网络化教学。

要求科室医师对疑难、少见和特殊声像图资料收集和汇总,内容包括静动态图像、病史、体征以及其他检查资料等因。活跃学习氛围,丰富见习带教内容,对典型病例可以永久保存,反复用于教学。因此,在进一步的教学任务中,针对各系统超声检查的讲解中,遇到的学生普遍反映的、在理论学习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运用网络传输技术,给同学调出典型病人的详细资料进行剖析,做到综合思考,有的放矢的教学。在临床实习、见习阶段,主要以基本超声仪器操作技能培训和考核为主,设计培训内容、目标要求和考核办法,建立我院医学生基本超声技能培训和评价机制。

2.加强动态多媒体技术[2]的应用

在多数教学医院中,医学超声诊断专业设置课时有限,怎样将抽象的超声理论与和图像有机地结合,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掌握和理解是目前超声诊断学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一大课题。要求教师尽力准备精品课件,因为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并茂的特点,超声检查中的动态图像,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得到充分展示,使教师在讲解图像中让学生觉得更直观形象。要求每位老师充分使用动态多媒体技术,对每一个重要内容都配以直观的图解、动画技术,使讲课内容形象生动,紧紧抓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我们要求这种精品课件可以将各系统疾病的解剖、病理、超声声像图的特征性表现以图片的形式展现,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而且体现了影像学的特点;简短脏器视频的插入,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校高质量的典型病例的超声图片资源丰富了多媒体教学的内容与实质,使超声影像教学方式更符合临床教学观念。

3. 探索新的科学教学方法

我们不仅要讲授医学超声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更要引导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激励学生创新。为达到上述目标,在教学中,应当重视超声前沿新技术和学科发展动向,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同。科学运用教学方法,不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断层解剖学为基础,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将超声诊断理论知识与临床思维互相融合,提高诊断思维水平;在此基础之上,教学模式由传统的填鸭式模式改变为启发式模式,即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此法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理解。并帮助学生复习相关解剖、病理和临床基础知识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4. 采取全新考核标准,提升实践考试成绩比例,侧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关于考核标准,传統考核标准侧重于理论笔试成绩,建议加强实践考试比例,如将实践考试比例提高到总成绩的40%。很多高校采用此种考核办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我们以后将来会尽可能加大图库读片的比重,同时制定各系统图库考试的比例和标准化,通过客观考核,真正提高医学生的实际能力。

综上所述, 随着超声医学的迅猛发展,通过对前医学高校附属医院的超声诊断学教学方法上的一些探讨,希望能够与更多的同仁们共同探讨,改进教学从而提高超声诊断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卓忠雄. 超声诊断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5,7( 3) : 215 - 216.

康复医学教学改革研究 篇3

骨科康复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骨科康复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康复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实际工作能力。由于康复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背景较为复杂,在学习过程中的诸多环节都存在自身问题。从事骨科康复的带教教师和带教科室的软硬件环境等也存在一定问题,直接或间接影响着骨科康复环节的教学质量。

本文总结了骨科康复带教中发现的一些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予以分析,提出相应的设想,希望对提高骨科康复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 学生方面的因素

受教育背景。我们国家医学人才培养体制与发达国家不同,从事临床医学的人才培养年限较短[4]。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受教育背景,不同的教育背景下形成基本固定的思维模式、学习习惯、知识结构、最重要的是心理素质。家庭环境、受教育的经历等是影响上述因素的关键环节。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生长环境培养出的学生善于思考、学习自觉性强、知识面广,知识结构合理,待人接物等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养和人文沟通能力。尤其是在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方面表现出人文沟通能力的差异。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我们需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教育背景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受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有的学生仍然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不擅于结合特殊病例去查阅相关文献学习;不擅于举一反三地学习;不擅于利于互联网工具获取知识[5];不擅于横向和纵向对比联想思考总结,因此很难透过表面现象看到本质,很难从本质上把握规律性的知识。例如,对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的认识方面,思维模式欠佳的学生就不能正确认识到从腰椎退行性动态失稳,到静态失稳,再到代偿性的增生压迫神经这个发展过程;只能机械地对腰椎某一个退行性疾病的表现、治疗方法等进行记忆。如果学习方法得当,擅长思考,就很容易融会贯通,很容易理解这个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是腰椎失稳,因此也很容易理解此病康复的关键是通过功能锻炼改善或恢复其稳定性。

学习动力。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和医疗体制的改革,某些医学生从医的专业思想受到动摇;随着医患关系紧张,有些医生从业的动力逐渐衰减。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相比,经济效益较差,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康复医学研究生的学习动力。因此,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尤其是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是提高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

学习兴趣。康复医学是一个大的学科,其中有很多亚学科,骨科康复是其中一个分支。康复医学研究生的培养细则要求,所有康复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按照计划进行不同分支学科的轮转。然而,由于研究方向不同,其它分支学科的研究生对于骨科康复专业的学习兴趣较淡,忽视骨科康复环节的轮转,甚至干脆将这一计划删除,这极大地影响了该环节的教学质量。因此需要加强教育,提高学习兴趣,在制定轮转计划时避免忽视骨科康复环节,并严格遵照计划实施轮转。

学习态度。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学习较为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行为倾向或内部反应的准备状态,一般是指学生对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如趋向与回避、喜爱与厌恶、接受与排斥等,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学习态度由认识、情感和行为意向三种心理成分构成。学习态度调节学习行为,影响学习耐力,影响学习效果。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个别学生在骨科康复环节的学习缺乏良好的学习态度,影响教学质量。因此,需要在教学中注重纠正学生学习态度,提倡学习中的吃苦耐劳精神,从而提高骨科康复教学环节教学质量。

学习能力。学习能力一般包括学习专注力、学习成就感、自信心、思维灵活度、独立性和反思力等六大方面。康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能力是指其在正式学习或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对康复医学的自学、从事康复医学临床及科研、自我业务发展的能力。康复医学研究生需要以快捷、简便、有效的方式获取有关康复医学知识,并将它转化为自身能力。在骨科康复学习环节中,学生必须保持充分的专注力,不能心不在焉;每天都有一定的成就感以激励自己;需要保持充分的自信心,反复磨练;遇到问题后勤于思考,举一反三,纵横比较总结,每天都能够对成功的和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和归纳。这样才能够有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2 带教教师方面的因素

知识结构。发达国家的康复医学人才经过生物医学、临床医学、规范化轮转培养、康复医学专科等培养之后知识结构非常合理。由于我国康复医学起步较晚,康复医学教育相对滞后,康复医学教育人才的培养机制不合理,许多康复医学科医师是从其它专业转行而来,导致很多单位的康复医学带教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一些带教教师缺乏全面的临床和康复医学知识,不利于康复医学的带教。在骨科康复教学环节,有的带教教师没有康复医学培养的经历,只有临床骨科培养的经历,不利于康复教学。因此,建议带教教师积极学习骨科康复知识,补齐短板,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临床与康复。在最近几十年间中国骨科临床发展很快,骨科临床分科越来越细,手术方式方法越来越多,手术内置物材料越来越高端;而与此相对应的骨科康复却相对滞后,康复理念、技术、方法等与先进的临床诊疗技术相比形成极大的反差。骨科临床与骨科康复相对脱节,常常出现手术做得漂亮但是功能恢复很差的结果。由于骨科康复发展的历史原因,从事骨科康复的带教教师骨科临床教育背景比骨科康复厚重,常常重视临床而轻视康复,只教授学生手术等临床知识,康复相关知识的教授却相对较少。

教学方法。在骨科康复带教中个别带教教师存在只带不教、教不得法等缺点。只带不教主要表现在把学生当做廉价的劳动力,负责病历书写、跑腿办事等任务,很少给学生讲解骨科康复相关知识。康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骨科康复教学与平时的课堂教学不同,需要与具体病例相结合,采取特殊的教学方法带教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本人在骨科康复教学中随时随地利用遇到的病例,从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临床检查手法操作、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康复评价、不同时期的康复方案以及并发症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等进行系统讲解,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基教育。三基教育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育,在骨科专业学位研究生三基教育中,带教教师常常注重于书本知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教学,忽视技能教学,使学生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为了弥补该薄弱环节,笔者在骨科康复带教中常常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并严格规定出科考试内容必须包括技能操作的考试;也经常选取典型病例进行操作示范;让学生操作,随时纠正其错误。

带教目的。专业素养的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中之重[6]。康复专业学位是根据医学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康复能力和康复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康复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专业康复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相对独立的教育模式,具有特定的康复专业指向,是康复医学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康复专业硕士教育主要培养康复应用型人才,更注重康复实践。在康复专业研究生教学中,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带教教师都应该明确这一教学目的。尤其是在骨科康复的带教环节中,个别教师带教目的不明确,不注重专业素养的培养,以至于影响教学质量。

因人施教。由于受教育的背景不同,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操作水平,带教教师需要对学生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评估,以便发现短板,因人施教。在骨科康复教学中,有的带教教师做不到因人施教,使教学质量达不到预期目标。

3 教学环境方面的因素

骨科康复教学环境是指影响该教学内容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因素。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临床能力、创新能力等,以下就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7]。

3.1 培养骨科康复科研素质的环境

科研素质包括科研意识、科研方法和科研精神等几个方面。骨科康复教学环节常常缺乏激励学生积极从事科研的环境;缺乏培养学生潜心捕捉和发现科研课题的探索欲的环境。在科研选题、采集资料、动物或临床实验、统计处理、论文撰写等科研方法方面缺乏更加有利的培养环境。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刻苦钻研、团结协作、不断创新的精神方面也缺乏有利的培养环境。

3.2 培养骨科康复能力的环境

医生的临床能力培养包括一般技能培养和特殊技能培养。WHO临床技能考试委员会认为,医学教育中,临床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非认知领域的能力培养,其中主要包括病史采集、向病人提问和沟通的能力;进行体格检查的技能;使用各种实验室和医疗器械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能;对患者进行观察和处理的技能;了解对病人应负的医疗责任;关心和考虑病人及家属;与同事有效的合作与共事的能力[8]。目前的骨科康复教学环境不利于上述能力的培养,需要改善。

3.3 培养骨科康复教学育人的环境

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力量比较薄弱,研究生考取后三年内跟学一个导师,导师决定学生的命运,研究生导师团队结构不合理。相反,美国耶鲁大学等已经建立了导师团队制度,注重导师队伍的发展;英国的研究生培养按照双导师制度进行培养。发达国家的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克服狭隘性思维,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开放、全面、辩证的理性思维习惯。因此,应健全研究生导师制度,构建合理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康复医学研究生培养也要建立包括康复导师、临床导师、科研导师、统计学处理导师等的导师团队[9,10];建议定期召开导师组与学生的见面会;此外,建议进一步加强教学环境的信息化管理,建立信息交流平台,构建学术交流平台、技术交流平台和临床交流平台,这样会更加有利于研究生的培养。

3.4 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主要包括科研能力[11]、临床技能、创新思维能力等三大方面的培养。其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最为重要[12]。目前,康复研究生培养中缺乏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环境。良好的培养方法、培养环境和学生的学术自我知觉的培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方法,教授学生应用基于现实问题的学习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进行学习[13],该方法是从骨科康复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数年来应用该方法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次,注重打造研究生学习环境,如定期召开科室文献汇报会,不定期召开特殊病例讨论会,让研究生养成积极发言的习惯;定期召开科研课题论证会,通过集体讨论,在交流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除此之外,应用多种方法激发其学习兴趣、端正其学习态度、改善其学习方法、提高其学习能力,并有意识地构筑其对于康复事业的感情等,在教学过程中打造学生在康复医学领域的学术自我知觉。

4 结语

临床医学教学研究论文 篇4

临床医学教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在理论基础上具有临床实践能力,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就是对临床医学课堂进行重新规划,调整师生位置,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思考和实践操作,这也是对临床医学教学的一种改革。

以临床医学教学为出发点,浅谈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意义,并提出几点有实践指导性的方法,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临床医学;实践;角色转变

学习知识应该包括两个过程,一个是知识的传授过程,对学生来说就是听讲过程,另一个是内化过程,即消化过程。

知识的传授多是以老师的课堂讲课形式进行,而对知识的内化则更多放在课下,这就是典型的传统教学模式,将作业和实践放在课下,意在拓展课堂时间。

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是在学生完全吸收老师传授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设想,所以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

为了更加符合教学规律,翻转课堂脱颖而出,让临床医学的学生能够自主完成预习和知识理解,促进学生的交流与思考。

将老师的优势最大化,学生也能充分展示自己,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意义

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低,未能真正做到自主化学习,无法透彻理解知识。

这样就造成学生听讲时,处于游离状态,与教师彼此之间的交流不顺畅。

再者,传统教学中,老师教学具有普遍性而针对性比较弱,会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情况来制定教学计划和进度,这样就造成部分学生不能跟上节奏,进而失去学习兴趣。

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办法,能够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

翻转课堂在临床医学中的教学应用,大大突出了医学本身的特殊性,将老师从知识的传递者变成课程的开发者、学习的合作者和监督者,将知识传授过程和内化过程颠倒,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指导,进一步深化医学教学的改革,为更多实践类科目做出良好的表率。

二、翻转课堂如何实现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高效应用

(一)通过视频等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知识内化质量

教师以翻转课堂为教学载体,根据教学的`大纲进行内容的筛选和资料整理,并且为了方便学生的学习,老师可以自己制作教学视频,让学生可以据此完成课前的预习任务。

另外,临床医学的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复杂,理解难度也比较高。

有了老师的视频指导,学生可以更加轻松地学习知识,实现更加彻底地个性化学习。

除此之外,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内容拓展,让学生可以从网络或者其他学习资源中寻找自己想要的内容。

关注临床医学的最新动态,跟上时代医学的步伐。

传统课堂以课堂中的教授为主,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自主学习能力就差。

而翻转课堂将重点放在学生自主学习上,学生能够根据大纲进行初步学习,并有重点和难点的标注。

使学生的预习有重点,有突出,更有动力。

(二)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评估,寻找学习漏洞

翻转课堂中,学生的预习状况决定了课堂的成败。

因此对其的评价非常重要,除了用视频和相关材料来把握课堂预习的准确度之外,还要通过评价和指导来平衡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根据这一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

每个层次有不同的实践内容和指导,保证他们能够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当然,除了简单的问题之外,还有临床医学的操作标准。

只有将所学习的知识真正变成手上的技术,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老师帮助学生找到学习上的漏洞,从现象到内在进行透彻分析,从而培养更加优秀的学习习惯。

(三)采用角色互换的方式,分析内容展示临床操作

课堂教学以实践操作为主是翻转课堂的一大特色,教师应该将基本理论作为基础,让学生从分析病例开始,凭借经验,给出自己的诊断。

并由学生担任老师的角色,将自己的分析过程展示给其他同学。

之后,可以进行模拟临床练习,通过实际的展示来验证自己的理论。

其次,临床医学教师要转变自己的主讲地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想交流机会。

同时,教师仍然是学习的推动者,要帮助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思考。

通过角色互换的方式进行翻转课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临床医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水平,为社会作出贡献。

翻转课堂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例如学习时间的安排,学生反馈等问题。

作为一场教学革命,翻转课堂还有很长的实践之路要走。

教育工作者要敢于尝试,敢于创新,从而实现临床医学教学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朱莉,卢舜飞,董海娜,等.翻转课堂在以典型病例为导向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中的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35(3):396-399.

[2]尹战海,程青青,李志强.基于翻转课堂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7).

康复医学教学改革研究 篇5

关键词: 医学物理实验 慕课 微课 翻转课堂

引言

医学物理学是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医学物理实验课是医学物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有着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根据时代发展和实际情况,不断研究和探索新方法,提高医学物理实验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1]。

与此同时,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在被提出之后风靡全球,给高等教育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从中短期来看,“慕课”的校园化将是一个普遍现象[2]。本文以医学物理实验课为例,初步探讨如何将“慕课”应用于高校本科教学。

一、医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经研究发现,医学物理实验存在各种问题,原因包括学校定位、实验内容设置、教学模式等多个方面。本文主要针对教学模式论述医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形式单一,专职教师队伍不完善。

绝大多数医学院校采用传统教学形式,即实验课时先由教师讲解,然后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获取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上交。这种教学形式单调且学生参与度不高。此外,医学院校内理工科教师比例较低,而医学物理实验教学任务却很重,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2.学生兴趣不足,锻炼效果不显著。

不少学生认为医学物理实验对自己的专业课学习和未来工作帮助不大,缺乏对物理实验的兴趣,课前没有预习,造成实验时常出错,实验数据不理想等。大部分学生没有课后复习实验的习惯。因此,无法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帮助不大。

3.考核方式不佳,“搭车”现象较普遍。

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医学物理实验是以实验报告方式考核的,这是一种简单但效果不太理想的考核方式。因为实验通常是2~3人一组,但实际操作者往往只是其中一人,客观上造成其他组员处于“搭便车”的状态,而实验报告是无法区别学生的不同参与度的。

二、慕课化教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模式不完善,换言之,改进教学模式有望解决上述问题。而“慕课”正是其中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慕课”的本意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自学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课堂讲解巩固或拓展知识点,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这样,教师不必重复讲授实验相关内容,从而大大降低教学负担。对学生来说,“慕课”要求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要督促学生自我学习,还要有相应的考核方式。总之,慕课化教学有望解决当前医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而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慕课化教学具有良好的可行性。首先,绝大多数学校都有了专业的教学平台,这就有了“慕课”的“场地”。其次,医学物理实验条理清晰、内容简练,很适合制作成短小精悍的微课,这就有了“慕课”的载体。再次,翻转课堂的开展较容易,在学生预习的前提下,实验课的前15分钟可以和学生互动讨论实验思考题和相关问题。最后是关键的考核模式设定。可以选择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实验考试、互动问答和网上学习等方面的2~3个作为考核条目。总之,慕课化教学在医学物理学实验中应用并无明显障碍。

三、慕课化教学模式构建

如上所述,慕课化教学具有较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而,狭义的“慕课”要求学习者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对高校中小规模本科教学来说是不太现实的。因此,本文提出一种校园本地化、规模较小且兼容传统教学的“慕课”模式,在此先称之为“混合慕课”(mixed MOOC,xMOOC)。

“混合慕课”的主体是教学平台、任课教师和选课学生,关键环节包括教学平台建设和使用、翻转课堂设计和开展、课程考核设定和执行。其中翻转课堂在当前本科教学改革中应用非常广泛[3],也是本文所述之“混合慕课”区别于狭义“慕课”的主要环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有多重联系,包括基于教学平台的间接沟通、基于翻转课堂的直接沟通和基于多种因素的课程考核和评价。这些教育技术、教学活动和参与教学的人一起,构成了“混合慕课”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见图1)。

四、慕课化教学设计

基于上文分析的“混合慕课”教学模式,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以医学物理学实验为例,设计整个教学流程。将医学物理实验课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及考核四个部分。

1.课前

在学期正式开始前,教师将实验课件、视频、PPT、思考题等相关资源上传至平台,添加相关学生,并把课程考核方式明确通知给所有学生。在实验课前的周末,教师通知学生预习,课前查看学生的在线提问。学生自行学习相关微课,查阅相关资源,准备思考题,可在教学平台上在线提问。

2.课中

正式上实验课时,教师先进行15分钟左右的翻转课堂,即典型问题解答和思考题的讨论;然后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当学生有客观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在学生完成实验后,当场查看实验数据并评分。学生在翻转课堂时积极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在实验操作时独立完成,如遇仪器或设备问题可向教师求助,获取实验数据后及时记录并请教师检查。完成实验后,整理好实验设备,清理实验台面后可以离开教室。

3.课后

实验课结束后,教师要批改实验报告,在教学平台上查看并回答学生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总结和反思,改进下次实验教案或下个学期的教学设计,优化各教学环节。学生在课后需要根据要求,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并及时上交;参与教学平台上的交流讨论,开展进一步延伸阅读;总结自己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在教学平台上反馈给老师。

4.考核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必须有合适的考核方式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结合上述“混合慕课”的架构和教学过程,我们把考核分成四部分:教学平台的使用、翻转课堂的表现、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分别占实验总分的20%、10%、40%和30%。为了保证实验操作考核的公平,需要对实验分组进行调整。以我校为例,从2人一组做2个小时,改为每人做1个小时。客观上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工作,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实际动手能力。

结语

本文以医学物理实验为例,讨论慕课化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提出一种结合翻转课堂的“混合慕课”模式(xMOOC),分析该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针对医学物理学实验课程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可以预见,“慕课”风暴将继续席卷全球,给高等教育带来挑战和机遇[4],[5]。本文探讨对本科院校教师应对“慕课”来临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为“慕课”校园化和本地化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匡宝平,苗丽华,李玉生,等.医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探究[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3(5):4457-60.

[2]李晓明.是“小慕课”,还是“大慕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4(10):17-19.

[3]陈怡,赵呈领.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2):49-54.

[4]胡钦太,林晓凡.面向服务的MOOCs分析与教学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1):39-43.

[5]约翰·丹尼尔,王志军,赵文涛.让MOOCs更有意义:在谎言、悖论和可能性的迷宫中沉思[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3-12.

康复医学教学改革研究 篇6

法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实验教学在法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实验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法医学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直接的实验技能, 通过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最终将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而培养出具有高水平专业知识、熟练操作技术、富有创新精神的符合21世纪时代需要的法医学人才。

一、法医学实验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

近几年, 伴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张, 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 而导师数量远不及研究生增长的速度, 从而出现了一名导师带教多名研究生的现象。由于导师时间、精力有限, 对带教的研究生往往不能进行个别化指导。面对人数众多的学生, 在实验教学上通常采用与本科阶段实验教学类似的模式。先由实验教师讲授与本次实验内容有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验原理、实验目的、操作步骤, 教师示范操作或组织学生观看与实验内容有关的实验录像, 然后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操作步骤完成实验。这种由教师主控的实验教学方法具有教学效率高、成本低、通用性强等优点, 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化的趋势,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 以教师为中心, 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以讲授、灌输、演示为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学生往往只是被动接受学习, 为了完成实验任务而机械性地参与实验, 对于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及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没有进行认真思考、仔细观察、比较、分析和总结。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主导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

2. 实验内容以验证性、演示性实验为主, 缺乏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目前的法医学实验主要以参观大体标本、观察病理切片、进行血痕检验等验证性、演示性实验为主, 实验内容多是为了验证法医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然而法医学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验证和巩固理论知识、学习基本实验操作技术, 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 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能够准确、客观地提出发现问题、分析判断问题和处理解决问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缺乏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3. 较为重视医学实验, 忽视社会实践环节[3]。

医学院校的法医学实验教学通常是在实验室里进行, 以医学实验为主, 较少组织学生参与法学社会实践。法医学是沟通法学与医学两个学科的桥梁学科, 学生不仅要掌握与医学相关的实验技能, 还要有通过医学现象分析法律问题的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参与法学社会实践, 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 并通过实践检验所学知识和技能。

二、法医学专业研究生实验教学改革

1. 更新教育观念, 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导, 由教师控制信息传递的教学理念, 将注入式教学逐步转变为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注重师生间的讨论交流, 教师更多担当组织者、引导者角色, 遇到问题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解决的办法, 而是教会学生如何搜集、查阅资料, 通过学生们自己思考、观察、比较、分析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4]。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学习兴趣和热情, 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2. 组建教学团队。

首先选拔一名法医学专业教学团队负责人, 必须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娴熟的教学技巧, 然后整合整合解剖学、形态学、机能学、生物化学、物理学等学科教师组建教学团队来开展教学, 教学团队组建方式也可采取校内跨学科教师联合、校内与校外教师联合、国内与国外教师联合等, 团队一定要注重老中青教师结合, 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完善中青年教师的培训与培养机制。集多位教师集体智慧, 充分发挥团队优势, 努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层次丰富、凝聚力强的教师梯队。改变以往由一名教师讲授全部章节的传统, 实现由教学团队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和培养[5]。

3. 开展CBL、PBL等实验教学法。

开展案例式教学 (CBL教学法)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 (PBL教学法) 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潮流和趋势。在法医学实验教学中, 教师可以事先根据实验内容选择与之相关的典型案例, 并提出一系列问题, 让学生们在上课前搜集, 查阅资料, 预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方法, 并在小组内就问题展开讨论。上课时, 由学生结合搜集查阅的资料和对问题的思考对案例进行分析, 小组内可以就分析中的错误和疑点展开讨论, 然后教师将各方观点进行汇总, 并进一步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6]。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 学生对实验内容的原理和操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观察实验标本、切片, 完成实验任务操作时可以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 带着问题和思考充分参与到实验过程。最后由教师指导学生对该案例和本次实验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和总结。这种以案例为引导、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由教师进行指导的互动式、讨论式教学方法,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法医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使法医学实验教学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尸体解剖, 通过观察大体标本在观察掌握各种组织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和损伤病变时的病理形态结构的基础上, 直接参与尸体解剖, 找到并认真仔细观察损伤和病变部位, 判断可能的死亡原因,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形态病理学实验、物证检验、毒物分析、动物实验等实验项目中设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让学生充分参与实验设计、实验准备和实验过程, 如让学生参与病理组织切片的制作过程, 学会对病理组织的取材、固定和脱水、透明、浸蜡、包埋、石蜡切片和染色的方法[7], 以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 为今后参与科研和工作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5. 拓展校外社会实践, 早期接触案件[8]。

社会实践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法医学是沟通医学与法学的交叉学科, 法医学的研究, 其根本基于司法鉴定实践, 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法医学知识和技能最终是为了运用到司法鉴定实践中, 为案件服务的。除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外, 还要创造机会组织学生参与到司法鉴定实践活动中, 深入到司法部门或者民间的法医鉴定中心、政法院校的模拟法庭, 接触真实、典型案例, 与法医鉴定专家现场沟通交流, 实地观摩尸体解剖、物证检验、活体损伤检验等真实鉴定活动, 学习鉴定报告的制作、书写, 熟悉法医工作的程序和过程, 增强对所学专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将所学医学理论和法学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运用法律分析判断案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益鹄.法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2]周鑫.法医学实验教学内容规划和教学模式思考[J].科教文汇, 2012, (07) :137, 148.

[3]郭娟宁.新形势下法医学专业实践技能培养模式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7 (3) :467-468.

[4]Zhang Lixia, Gu Yun, Cai Heng.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Conflicting between Clinical Practice and Taking Test of Postgraduate Of Medical Undergraduates[J].重庆医学, 2014, 43 (25) :3393-3396.

[5]倪艳波, 张立霞, 金昌洙.医学院校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 (电子版) , 2014, 4 (1) :54-57.

[6]张妍霞, 张立霞, 倪艳波, 栾希英.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 (电子版) , 2013, 3 (4) :10-12.

[7]孟晓萍.法医病理学创新性实验教学的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 2012, 14 (5) :353-355.

现代医学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篇7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医学教育取得了很大发展。从医人员和医学教育人员,通过不断努力实践,探究出了医学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形成了一套关于医学教育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使我国的医学教育的质量、效益、规模有了比较显著的提高。

随着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改革计划的实施, 对我国医学教育专业教学模式单一、素质教育薄弱、教学方法落后及教学内容陈旧等一些不好的现象进行了有效改革。注重学医学生的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培养,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医学生在能力、知识、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提高,使我国的医学教育质量有了稳步提高。

二、现阶段我国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这些年来我国的医学教育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但是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医学的要求、卫生事业改革的需要还是不相适应。下面就我国医学教育中的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做具体分析。

(一 )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现阶段, 在医学教学中很多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依然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例如,教学中没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只是处于被动的地位, 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背诵, 导致很多学生无法将教师所讲的分散的知识点横向联系起来。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教师来说可能比较轻松,但教师并没有发挥主导性,只是简单充当了讲解员和教书匠角色。认为只要教案恰当、教材熟悉、在课堂上语言表达清晰,教学有逻辑条理性就是尽到了作为教师的责任。

(二 )学生的学习习惯存在问题 。

医学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具有散乱、广博、必须强加的特点。但是,就学生的学习特点看,只要在学习中强记的时间持续过长,就会感到枯燥无味。现阶段,在我国大学生中存在一个问题:随着大学毕业生职业转换的频繁和普遍、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大学生自主创业越来越多,这种形势使很多大学生越来越迷茫、越来越缺乏学习动力,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兴趣不浓厚。

(二 )教学评价存在问题。

我国现代医学教育对学生的考试评价, 依然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偶尔会出现病例分析,但是其所占分值并不高,这种对学生成绩的评价方式,导致学生只是专注一点一点地对知识进行积累,而很少对各种症状、各种病种等相关知识进行横向联系,每当遇到一个症状时,脑海里只有对应一个疾病的较简单的思维能力。

三、医学教学方法改进的措施

(一 )转变教学模式 ,改革考试方式 。

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 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在现代医学的教学中,教师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将投影、视频、录像、语言实验室、计算机等先进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运用电脑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备课兴趣,还可以使教学课堂不再枯燥。在课堂上教师要改变简单地向学生讲述专业知识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教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查找关于医学的一些临床案例,使学生养成自觉关注医学知识的好习惯。在对学生进行学业考察的时候,教师要摒弃过去重点考查知识点的方式,而把重点放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上。

(二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

在现代医学教学中, 教育者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革新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关键是改革传统的以教材、教学、课堂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例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多给出一些病例, 让学生设想当自己碰到紧急病例该怎么处理。在课堂上教师应多给学生交流发言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三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改善医学教育的办学条件 。

要想改进我国医学教学方法, 还需要不断改善医学教育办学条件,提高医学教师的教学能力。例如,一方面可以采用多种办学体制,如和其他科类大学合并、合作、联合等,从而形成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医学院并存的办学和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大力度完善学校基础教育、毕业后教学和继续教育在内的医学教育体系。此外,学校还要多给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四、结语

要想改进我国现代医学教学方法, 首先要仔细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其次,不断改善医学教育的办学条件,转变教学模式,在教育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摘要: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健康。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社会压力增大,疾病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医学科学技术也在迅速发展。医学教育方法,在促进我国医学的发展方面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阐述医学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医学教学方法改革措施。

医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篇8

一、医学英语的课程目的

课程目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使大学本科生经过基础英语阶段的学习之后,通过专业英语学习,继续巩固和不断提高医学英语的语言能力,能够用英语就医学方面的话题进行交流,二是培养科研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阅读专业文献,获得专业所需的外文信息,能为将来进一步的深造或参加工作后专业知识的自学打下基础。因此,新型教学模式必须为这两点目的服务,要培养、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可以将情景教学法纳入新的教学模式中。

二、使用情景教学法

情景是指交际活动的社会情景,语言常常是伴着一定的情景的。著名语言学家克鲁姆认为,成功的英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堂内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情景模拟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实物、图片、录音等教学用具,通过对话交流、角色扮演等形式,把教学内容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在医学英语教学课堂上,要做到情景教学,就要充分使用各种模型、道具、图片,把教室当成医院,创造出各种逼真的医疗环境,如挂号、就诊、做检查、拿药、住院、出院等,或是按照科室分类,如内科、外科、耳鼻喉科、泌尿科、眼科等,再让学生灵活运用学到的医学词汇、句子和特定的表达方式来分角色扮演。具体的形式可以多样,就表演人数的规模而言,可以全体同学分成小组进行,分饰不同的角色,人人参与进来,也可以由部分同学扮演,其余同学当评委,指出表演当中的不足和长处。就表演的内容而言,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只完成一个特定的环节,比如挂号或是就诊;也可以让学生组成几个大组,一部分学生充当医生,坐在教室里,一部分学生充当不同身体不适的病人,可以自由走动,依次去不同的医生那里完成全套的挂号、就诊、做检查、拿药、住院、出院的环节或是按多个不同科室,完成相应的一整套环节。扮演医生的同学除了需要和学生用英语完成特定的医学对话外,还要写出医学病例、开出医嘱等。这样在课堂上设置具体生动的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医学英语的积极性,让他们发现医学英语其实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可以离我们很近,有实用性,很生活化。

老师在课堂上要起到指导的作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并不意味着老师已经不需要发挥任何作用,让课堂放任自流,造成可能的课堂次序混乱。在情景教学展示阶段,当学生一时词穷,限于冷场时,应当及时启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活动继续进行,学生重新回归角色。当学生所扮演的角色离题太远时,则应及时调整,以获得最佳效果。角色扮演终结时,教师则应对学生在情景模拟全过程中的表现做出点评,指出问题,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思考与学习。情景设置及交谈内容可以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使学生运用医学英语的实际能力逐步迈向更高的层次和水平。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医学技术日新月异,不断有新的难题,同时也有新的突破,而所有这些数以万计的科研资料我们几乎都可以从互联网上取得,首先是数据库,如今几乎所有的高校都购买了各类数据库,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数据库来检索文献,收集相关的前沿资料,然后学习这些文献资料,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其次是庞大的互联网资源,老师可以介绍学生一些有用的医学学习网站、论坛,去下载收集医学视频文本材料,来弥补课堂的不足。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以上两种教学方式都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医学英语教学呈现出新的气象,为新型的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血液,可为进一步建造完整的更科学的新型医学英语教学模式提供一些思考。

摘要:作为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的一个分支, 医学英语的掌握是医学生将来进行专业研究或工作的一项最基本技能。很多高校意识到医学英语是高等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 是大学英语前期基础英语教学阶段的后续阶段, 是基础英语学习和医学专业学习结合的应用提高阶段。然而全国范围内医学英语教学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显得枯燥乏味, 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积极性的现象普遍存在, 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新型的医学英语教学模式亟待推出。

关键词:医学英语,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

参考文献

[1]吴凡, 张忠芳.基于情景模拟教学的医学英语教学法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9.

[2]司道文, 孙金莲, 张宇新.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

[3]张艳.多媒体在医学英语教学中应用和探索[J].医学信息, 2007.

[4]郭颖.医学院校本科生英语多媒体教学方法探讨[J].医学信息, 2009.

康复医学教学改革研究 篇9

随着社会对医学英语人才需求的增加, 各医学院校从2000年开始相继开设了英语专业, 如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山西医科大学、贵阳医学院、新乡医学院等。医科大学开设英语专业, 为了突显其优势及特色, 几乎所有医科大学的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中都会加入医学元素, 诸如开设一些医学课程及医学英语相关课程。笔者在各类数据库上进行广泛查阅, 结果发现关于医学生医学英语教学研究的文章非常多, 但关于医学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医学英语教学的却寥寥无几。笔者在中国知网 (www.cnki.net) 搜索到关于医学英语课程的文章有378篇, 但关于英语专业的只有45篇, 而针对医学院校英语专业医学英语相关课程设置的研究就更少了。

据了解, 医科大学英语专业开设的医学英语相关课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医学英语术语学 (或医学英语词汇学) 、医学英语文献阅读、医学英语写作与编辑、医学英语翻译理论、医学英语视听说等。笔者所在的南京医科大学英语专业原本的课程设置中医学英语相关课程包括医学英语词汇、医学文献阅读、医学英语写作与编辑, 医学英语词汇在大三下学期开设, 另外两门课在大四上学期开设。这种课程设置虽然在兄弟院校中也有类似的, 但根据我们对往届毕业生召开座谈会了解到, 对这样的课程设置他们觉得有以下几点不足:一是接触医学英语时间太晚, 第六学期才开设医学英语词汇, 好多同学虽然对医学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一学期结束后就进入大四了, 同学们又要忙着去考研、找工作了, 根本没有时间再去研究医学英语;二是目前医学英语只有词汇、文献阅读和写作, 缺乏视听说和翻译课程;三是目前医学英语课程的总课时太少, 三门课 (每门课36课时) 总学时才108。就业时有单位面试要求懂医学英语, 很多学生都觉得没底, 甚至不敢去参加面试, 这与我们当初的培养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1 课程设置改革

Hutchinson&Walters提出了三种课程设置模式:以语言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模式、以技能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模式和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模式[1]。在新一轮的课程设置改革中, 我们从教学效果及毕业需求考虑, 经过反复的调研与考察, 结合语言习得的相关理论, 对英语专业的医学英语相关课程设置作出以下调整:在第二学期增设了科普性的医学英语阅读, 将医学英语术语学和医学文献阅读一起放在第六学期, 第七学期则开设医学英语写作与编辑、医学英语视听说, 单门课程的学时均为36。

从语言习得角度来讲, 词汇和阅读属于输入 (input) , 而写作和口语属于输出 (output) , 通常有了一定量的输入后才会有输出。词汇与阅读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著名语言学家Wilkins曾经说过, “Without grammar, little can be conveyed;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2]Laufer认为既然母语词汇的大多数都是附带习得的, 那么广泛阅读对于词汇增长确有帮助[3]。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的“输入假说”认为, 第二语言习得能力的关键取决于能否接触大量有意义的、有趣的或是相关的第二语言输入材料[4]。课程安排时, 我们也遵循了这些语言习得的规律。

第一阶段, 在大一下学期增设的医学英语阅读, 这是一门医学英语的导入性课程, 教学内容主要选择一些医学科普性文章, 文章的选择兼顾趣味性和知识性, 让学生在刚入学就对医学英语有所了解。课程开设以来, 90%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对自己医学英语学习是有帮助的。

第二阶段, 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医学课程 (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预防医学等) 后, 在大三下学期同时开设医学英语术语学和医学文献阅读。医学英语术语学采用的教材是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英语术语学及应用》, 而医学文献阅读则是根据术语学所讲内容, 选择相应系统的文章阅读, 文章的选择尽量兼顾多样化, 有从经典医学教材中选择的关于系统介绍、疾病介绍, 也有从权威期刊上选择的社论、观点、病例报告、研究论文等。

第三阶段, 大四上学期开设医学英语视听说和医学英语写作与编辑。医学英语视听说采用的是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医学英语视听说教程》, 而医学英语写作与编辑采用的是武汉大学出版社的《医学英语写作》。这两门课程需要掌握一定的医学英语基础后才能进行, 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 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面对就业。

2 改革效果

新的课程设置实施两年以来, 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回访, 并就课程改革的效果进行研究。调查结果显示95%的学生认为目前的课程设置比较合理。

大一开设的医学英语阅读能让学生尽早接触医学英语, 培养对医学英语的兴趣, 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 规划未来的学习目标。

大三时医学英语术语学和医学文献阅读结合上课, 学生学习医学英语词汇的兴趣明显提高, 所学词汇在文献阅读课上有了用武之地, 学习医学英语词汇有成就感。随着词汇量的快速增加, 学生对医学术语的习得能力增强, 在文献阅读时也更得心应手。由于文献阅读中的词汇障碍已通过医学英语术语学扫除, 学生阅读文献过程就比较愉快, 也更乐意去读更多的文献, 不知不觉中又通过文献的阅读巩固了所学词汇, 甚至能增加词汇量。

大四开设的医学英语视听说和医学英语写作与编辑都属于综合应用性课程, 学生在具备医学英语词汇、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医学英语应用到医疗背景下, 有利于就业。

从毕业时的就业来看, 新的课程设置下, 因为有了更坚实的医学英语背景, 学生的就业面更宽广了, 就业率也明显提高。

3 结语

新的课程设置是合理的, 符合教学规律及市场需求的。医学英语阅读在学生刚入学时就将他们引入到医学英语的学习氛围中来, 医学英语术语学和医学文献阅读将学生带人专业的医学英语学习中, 全面认识医学英语, 医学英语视听说和医学英语写作与编辑是从实际应用角度培养学生。三个阶段的医学英语学习有机结合, 缺一不可。实践证明, 新的医学英语课程设置对于医学院校中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是非常有用的, 值得在医学院校中推广。

摘要:目前很多医学院校都开设了英语专业, 为了突显其优势及特色, 他们都会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医学英语相关课程。不同学校的课程设置有明显差异, 但究竟怎样的课程设置才是最合理最有效的, 本文就南京医科大学英语专业医学英语相关课程设置所做的调整进行研究, 发现新的课程设置更有利于学生的培养, 值得推广。

关键词:医学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 T.&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2]Wilkins, D.A.LinguisticsinLanguageTeaching[M].London:Arnold, 1977.

[3]Laufer, B&Hulstijin, J.H.Incidental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 a second language:The construct of task-induced involvement load[J].Applied Linguistics, 2001, 22 (1) :1-26.

康复医学教学改革研究 篇10

关键词:护理专业;医学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

G642;R47-4

医学模式的改革使得护理的思想从原来的以疾病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这样不可避免的对护理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医学营养学也被前所未有的放到了最高的位置上。在此背景下,医学教育也发生了一定的变革,为了更好的满足当前社会对护理的需要,学校加强对护理专业相关课程的研究,尤其是医学营养学。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出了当前教学上的一些问题,在此文章中,将对这些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推进我国医学护理更好的发展。

一、护理专业医学营养学课程教学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对医学护理要求的逐渐加深,护理专业的医学营养学课程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护理的前进,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1.没有完整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

在当前的护理专业的教学中,一些院校并没有开设有关医学营养学的课程,经常是将医学营养学放到卫生学当中,医学营养学的教学还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这种落后的做法制约着教学的发展。另外,国内有关医学营养学的教材多是比较陈旧的,对于营养学的发展动态不能很好的反映,这种教学内容的局限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医学营养学的开展远远落后。

2.教学方法落后,与日常生活联系较少

在我国,由于多年受到应试教育的制约和影响,一些教师观念落后,在教学上仍是填鸭式的灌输,只一味的进行书本知识的讲解,忽视实践的重要性,护理专业的医学营养学教学也存在这一问题,学生在课堂听讲中难以集中注意力消化过多的专业知识,在生活中也找不到与其对应的相关事情,长此以往使得学生兴趣大大丧失,影响教学的质量。

3.医学营养学的教学与临床应用严重脱节

由于发展理论的不健全,医学营养学的开展时间较短,一些院校中对医学营养学的认识还存在诸多的不足,这就导致了在课程的开设上与临床的要求不符,涉及到临床的问题较少。比如在医院的膳食种类和重症病人的营养支持等问题上,在医学营养学的教学中无从体现,这种滞后性制约了学校培养人才的全面发展,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护理专业加强医学营养学教学研究的重要性

1.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

随着医学上各种理论技术的相继问世,传统的膳食调配管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营养学的需要,为了适应当前瞬息万变的发展模式,加强医学营养学的教育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关键。营养作为现代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手段,所以各大院校中的护理专业加强对医学营养学的教育研究,积极推进改革促进现代医学的发展。

2.是社会预防保健的需要

經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是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首要前提,这种人们普遍的思维带动了社会预防保健的发展,而医学营养学正是预防保健的支撑,医护人员必须掌握完整的医学营养学知识,才可以更好的为人们进行服务,所以医学院校加强对医学营养学的教学改革,提供人员支持以满足人们预防保健的需要。

三、护理专业医学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医学营养学的课程教学存在着许多的不足,要想发挥医学营养学的重要作用,必须加强对教学的深入改革,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着手,使教学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建立完整的教学体系,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首先教师要清晰的认识到医学营养学与班级卫生学的不同,避免将其混为一谈的错误做法。其次要根据医学营养学这一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体系的完善,在满足基础知识的讲授的同时,适当的开展教学实践,使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够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补充,例如开展关于医学营养学前沿问题的讨论,增进学生对该课程更清晰的认识。通过完备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促进全面发展。

2.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这一点上,教师要能够与时俱进,认识到当前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课堂上要主要发挥学生的作用,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要注意方式方法,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学,以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除了理论教学外,要加强教学实践,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增进学生对知识的了解。

3.贴近临床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

学校要选取与实际临床密切相互的内容进行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通过调查利用所学知识配备糖尿病患者的一日三餐,根据学生的配备情况对学生加以引导。这种实践的开展是与临床的结合,保证医学营养学课程的开展质量,适应社会要求。四、小结

总而言之,根据当前社会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我们有理由相信医学营养学是一门关键的学科,为了培养更加优秀的护理人员,学校必须对医学营养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解决,使护理专业得到更好的发展。通过教学的改革,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为人们的健康提供完善的护理,创造更加和谐的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李玲.护理专业医学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浙江医学教育》.2011年1期

康复医学教学改革研究 篇11

1 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的必然性与要求

随着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 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已成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在医学教育日益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 医学教育行业需要一个国际认证标准来规范国际医学教育和保证医学教育质量已成共识。紧密结合全球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 以全面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和水平为目的,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 (WFME) 等国际组织制定的国际医学教育标准为全球高等医学教育领域提供了一个系统、明确、全面的方案与标准, 包括“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批判性思维”等7个领域反映教育结果的指标, 核心在于培养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具备国际视野和较强竞争力的医学人才, 在承认各国家、地区和医学院校自身特殊性的基础上强调了全球医学教育的核心内容[2]。已受到全球许多国家广泛认可, 许多国家和地区在不断地根据国际人才培养要求进行医学教育改革。

2 国际医学教学认证背景下西方国家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是国际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几乎在所有国家的医学院校中, 由于专业设置的界限、课程建设的僵化、教学方法的单调死板等, 医学教育都未能成功扭转运转不良、不公正的卫生系统。为实现医学院校教育出口与国际医学教育标准与认证的良好对接, 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高等医学院校也在积极探索进行课程教学质量等的改革。目前, 大多数有着悠久办学历史的学校沿用的仍然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 在全美126所医学院校中有100所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这种课程改革的基本做法容易推行;有少数院校采用打破学科界限的综合性课程体系, 例如威斯康星大学医学院“以结果为基础”课程改革[3],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对世界医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 许多国家在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俄亥俄大学向学生提供的三种不同的基础课程教学方法:讲课加讨论、独立学习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轨道, 打破了传统的时空界限, 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

3 国际医学教学认证背景下我国医学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

我国传统的高等医学教育模式在过去几十年中为医学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医学模式的改变、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逐渐深入以及疾病谱的变化, 按本科医学教育WFME全球标准的要求, 我国医学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整合、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一系列方面, 还有相当大的差距[4]:教育理念落后;课程内容过于强调学科本位与知识传授, 缺乏整合与能力培养;过于注重书本知识, 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 难以反映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等。上述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我国医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生学非所用, 狭隘地专注于技术而缺乏全面思维, 制约了我国医学教育质量的提高, 阻碍了我国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我国医学院校对教学认证的研究起步较晚, 目前国内对提升医学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我国各医学院校教学方式上大都采用三段式: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和临床专业课;方法基本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理论讲授和小组实验或见习。长期以来,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认真借鉴国际医学教育的先进理念, 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在课程结构调整、教学内容更新、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例如, 北京大学探索了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 早期科研思维训练, 努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系统培养模式;第四军医大学研究形成了以信息化教学为主要特征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4 国际医学教学认证背景下我国医学课程教学模式亟待改革的必然性

上述教学改革的实施使我国医学教育面临的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然而在许多方面仍无突破性进展。对照国际医学教育标准要求和实际需要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教育理念落后, 忽视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轻人文德育教育, 轻能力和素质培养, 重自然科学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法并未普遍有效实施,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交流技能、信息管理和批判性思维等能力的培养不够;考核评价方面, 重视知识测试比重, 忽视技能、态度测试比重;PBL的评价方法不完善;总结性评价多, 形成性评价少。医学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以上因素严重制约了课程教育质量的提升。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与国际标准的差距日趋显著, 深化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医学教育国际化是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 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审视我国医学教育质量与国际医学教育水平存在的差距, 围绕全球医学教育标准与认证体系, 高等医学院校必须积极探索进行课程教学质量等的改革。面对国际化挑战, 针对当前我国医学课程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与现状, 以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南, 紧紧围绕全球医学教育标准与认证体系, 同时保持充分的灵活性, 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与国际接轨, 研究探讨具有我国地方医学特色的、科学合理的、适应当今医学模式发展需求的提高课程质量的教学策略与手段, 从而提升医学课程教学质量与推动我国地方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进程[5]。

5 国际医学教育认证下提高我国医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建议

通过研究《本科医学教育WFME全球标准》和认证试点性评估, 积极推进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为主的教学改革, 本着逐步推进、以点带面、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的原则, 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5.1 指导思想和目标: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能力为重, 全面发展

我国现有190余所医学院校, 其办学历史不同、水平不一, 但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几乎千篇一律, 既不能反映不同地区地方医学院校的水平与特色, 又缺乏具体要求, 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之间缺乏有机的结合。因此必须突破以上限制, 围绕全球医学教育标准, 同时保持充分的灵活性, 以更新理念、促进改革、保证质量为目标, 从国际化的视野来积极推动医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研究探讨以适应我国地方医学特色的创新和改革模式, 推进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本土化。

5.2 转变课程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 培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

传统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中心, 以知识传授为导向, 强调教学计划的法规性、指令性。《本科医学教育WFME全球标准》和认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培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必须改革教学理念, 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教学主体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按照将来学生岗位胜任力的需求来制定教学计划, 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支持和指导, 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5.3 针对学生学习需要, 编写课程学习指南

学习指南的目的:让学生树立先进的学习思想, 掌握课程新理论、新知识, 以提升国际化教育的内涵。学习指南内容:明确课程学什么?使学生得到什么?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如何学?如何教?学到什么程度?如何评价学习结果等。学习指南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作用:一是明确学生学习达到的岗位胜任能力的目标;二是指导学生科学学习的途径与方法;三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四是提供学习课程主题的相关国际国内信息, 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5.4 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最终的学习结果为依据来制定整合教学内容

从教学过程为导向转变为以学习结果为导向, 培养学生知识综合能力、科学思维、临床能力等综合素质。传统课程内容分割得太厉害, 不重视提高综合素质。目前, 世界各国的医学教育已经越来越重视以结果为导向的教育, 教学内容的确定, 首先确定合格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并明确如何判定学生是否达到要求, 然后为学生达到目标创造各种学习机会。课程内容整合是医学教育改革的一个趋势, 通过内容整合打破学科之间界线, 加强学科间有机联系, 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6]。课程整合要注重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结合, 要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科学思维和临床能力的培养, 开展跨学科的和基础与临床的课程整合, 促进以患者为中心的问题的解决。

5.5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开展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内容的教学方法改革, 注重科学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打破过去满堂灌教学方式, 克服注入式、填鸭式教学, 教师由授课者或信息传递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管理者。引进国际先进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 让学生采取深入的而不是肤浅的生动活泼的主动学习方式来理解学习内容和发展自学技能, 减少事实性知识数量, 培养自主性学习模式, 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整合式学习, 以职业资格为导向的目标式学习等, 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

5.6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从应试为基础的考核制度变为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

借鉴美国医师执照考试 (USMLE) 方法进行分析, 高标准评价学生对知识掌握、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和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改革死记硬背为基础的考核制度, 注重考核学生分析与解决临床问题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实践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医学伦理等方面的内容。不仅要重视学生得到了什么, 还应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思路。注重知识、能力、态度的综合评价, 不仅要评价学生的智力因素, 也应评价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重视考试结果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反馈引导作用;总结性评价的目的在于作出判断, 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改进完善, 加强增加形成性评价的比重,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 将形成性考核作为学生自我评价的主要方式, 及时掌握、了解学习状况, 使学生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

6 总结与展望

医学教育国际化是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 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审视我国医学教育质量与国际医学教育水平存在的差距, 围绕全球医学教育标准与认证体系, 高等医学院校必须积极探索进行课程教学质量等的改革。在国际医学教育认证下提高课程质量的教学改革研究, 对有效实现医学教育和医疗实践桥梁的对接, 对促进医学教育发展, 真正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卫生人才与促进医学教育国际化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对我国其它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具有很广泛的借鉴、推广意义。

摘要:教学质量是医学院校发展的生命线。为实现医学院校毕业生出口与国家、国际医学教育标准与认证需求的良好对接, 围绕全球医学教育标准与认证体系, 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地方高等医学院校的课程教学改革模式, 对于提高我国医学教育质量和推进我国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关键词:医学教育认证,课程改革,教学质量,临床思维,岗位胜任力

参考文献

[1]胡伟军, 苏倩, 孙鹏.实施医学教育认证提高医学教育质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 (1) :5-6.

[2]汪青.国际医学教育认证的发展与现状[J].复旦教育论坛, 2011, 9 (5) :86-91.

[3]苗耘, 刘莉, 张艳萍.“以结果为基础”的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成功应用ACGME能力模型的经验和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 2011, 9 (5) :92-96.

[4]赵永祥, 韦波, 曹云飞, 等.推进医学教育认证准备深化医学教育教学改革[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10, 30 (5) :658-660.

[5]杨琳丽, 刘乐乐, 杨立斌, 等.全球背景下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2, 11 (5) :457-459.

上一篇:免费开放工作下一篇:洁净室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