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湿肺的X线分析论文

2024-10-01

创伤性湿肺的X线分析论文(共4篇)

创伤性湿肺的X线分析论文 篇1

创伤性湿肺又称湿肺综合征, 是胸部外伤中常见的一种综合病变。在急性胸部闭合性外伤中比较多见。其病理改变为肺组织充血和突变;因受伤的形式和程度不同, 湿肺的X线表现亦多种多样, 如果不全面观察、分析易出现漏诊、误诊。现将我院自1996~2008年收治的有较完整经临床X线和转上级医院CT追踪观察、确诊的创伤性湿肺23例, 进行回顾性分析, 着重讨论本病的影像学特征, 并结合文献综合分析, 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并及时作出诊断以配合临床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3例中, 男性17例、女性6例;年龄18~63岁, 平均年龄约40岁, 受伤类型为不同程度的撞伤14例、挤压伤1例、跌伤5例、砸伤3例。受伤至X线检查时间最短35min、最长4d。

1.2 临床症状与体征

多数患者以胸痛、咳嗽和进行性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有血痰, 呼吸音减低、有痰鸣音和水泡音。症状和体征的轻重与创伤的程度成正比。

1.3 合并胸部以外的损伤

肢体骨折7例、肋骨骨折14例、合并症有液气胸12例。

1.4 肺部病变的分布

分布在中下肺野多见, 单侧肺发病较双侧肺发病为多。

1.5 血压

血压正常或偏低。

1.6 血常规

入院时检查血常规均未见异常。

经确诊, 转上级医院治疗, 大部分患者在10d左右病灶可吸收。

2 结果 (表1)

根据表中对照情况看出, CT对间质型患者病灶显示优于胸片, 但立位胸片对肋骨骨折显示优于CT。

3 讨论

Buford和Burdank在1945年首先提出创伤性湿肺的原因是肺内液体 (如粘液、血液、浆液) 的潴留, 形成肺泡及肺间质的水肿。由于肺组织血液供应相当丰富, 内源性炎性介质 (如血液活性胺、前列腺素等) 含量高, 受伤后血管充血扩张致血管通透性增加, 导致肺间质及肺泡水肿;肺组织受伤后, 影响肺泡功能的II型细胞分泌表面张力活性物质的功能下降, 使肺泡内液体及肺泡毛细血管渗血进入肺泡腔而形成肺泡水肿。肺泡创伤后, 支气管痉挛阻碍了肺内液体的排除, 导致肺泡内液体蓄积也是湿肺形成的一个因素。神经因素也可导致水肿形成, 引起湿肺。由于病人胸痛不敢用力咳嗽及咳嗽反射减弱, 使肺泡内液体不能排除而大量蓄积于肺泡中, 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本组病例发病与受伤的机制有密切相关性, 多为胸部直接暴力撞伤, 本组有12例, 尤以伤侧发病率高。多为叶段实变型和云雾型, 病灶出现快, 一般在受伤后6h内即可出现, 在不合并感染的情况下吸收也快, 3d左右开始吸收, 10d左右病灶大部分消失。

3.1 影像学特点

根据本组病例的X线及CT检查时所见及表现特点, 我们将其分为4种类型 (1) 叶段实变型:为大片状密度增高影, 边缘模糊, 密度不均, 本组有7例。正位片类似肺炎改变, 侧位片见不符合肺野及肺段分布, 有跨叶跨段分布的特点。 (2) 弥漫实变型:肺纹理增粗、模糊、紊乱, 其内可见散在的斑片状密影, 类似支气管炎, 本组有5例。 (3) 云雾型:大片密度较淡的云雾状病灶, 呈毛玻璃样改变 (即“面纱征”) , 透过病灶隐约可见到肺纹理, 本组3例。 (4) 间质型:肺纹理增粗、模糊、紊乱。肺野透亮度减低。增粗的肺纹理, 结构不清, 边缘模糊呈细条状, 无自然走行规律, 类似急性支气管炎, 本组有4例。

3.2 鉴别诊断

3.2.1 与肺出血鉴别

肺出血是由肺组织的血管破裂而引起, 临床症状危急, 多在伤后30min内出现X线表现, 可跨叶存在, 具有特征性, 常有胸膜改变。

3.2.2 与肺不张鉴别

一般在伤后24h以上出现, 通常较湿肺形成时间较晚, 病变密度均匀。

3.2.3 与肺血肿鉴别

2X线上轮廓固定, 一般呈圆形致密影可单发或多发, 比湿肺出现晚, 且消散慢, 可长达数日。

3.2.4 多发性片状改变及大叶性、阶段性分布的病变与肺炎鉴别

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及病变, 肺炎患者一般无外伤史, 早期有发热。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创伤性湿肺的X线和CT表现, 探讨X线CT影像学对创伤性湿肺的诊断作用。方法对23例创伤性湿肺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全组病例均有胸部X线摄片检查及CT扫描检查。结果23例创伤性湿肺的影像学表现分为4型:即间质型4例;弥漫型5例;云雾型3例;叶段实质型7例。结论胸部X线摄片因其简单方便成为创伤性湿肺的影像学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对于病变的探测和显示CT扫描优于X线摄片。因此, CT扫描是X线摄片诊断创伤性湿肺的重要补充, 对已经确诊的创伤性湿肺患者可行胸部X线摄片监测。

关键词:创伤性湿肺,X线平片,CT

参考文献

[1]李兰贵.创伤性湿肺的X线诊断[J].中华放射杂志, 1981, 15:261.,

[2]赵常江.创伤性湿肺的X线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 1983, 2:67.

[3]陈颖, 梁雄烈, 林万里, 等.创伤性湿肺98例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4:26~27.

[4黄楚锦, 黄映宏, 唐大治, 等.创伤性湿肺的平片与螺旋CT诊断[J].临床医学, 2006, 10:18~19.

[5]朱光, 田蕊.创伤性湿肺的诊治体会[J].医药论坛杂志, 2007, 28 (9) :95~96.

创伤性湿肺的X线分析论文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50例创伤性湿肺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者都存在确切的胸部外伤史,具有湿肺的典型症状和体征,符合创伤性湿肺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龄15~78岁,平均(46.8±1.2)岁;50例均是闭合性胸外伤,致伤原因包括:坠落伤26例、交通事故伤21例、其他3例;就诊时间间隔4~21h,平均(6.2±2.8)h;主要症状包括:41例胸闷、39例胸痛、40例呼吸困难、40例咳嗽、21例痰中带血;主要体征:45例双肺或单侧肺明显湿音,29例呼吸急促,14例胸膜摩擦音,21例肺呼吸音减弱。

1.2 检查方法:

(1)胸部X线:选择深图500 DR X线检查设备,对意识清醒患者进行常规立体正位胸部摄片,靶片距150~180 cm。病情危重者在仰卧位下进行摄片,靶片距100cm。(2)螺旋CT检查:选择西门子(德国)螺旋CT扫描仪,扫描范围为肺尖—肺底。设置扫描参数:层间距5 mm、层厚5mm、管电压120 k V、管电流165 m A,必要时做高分辨扫描来观察肺间质性改变程度。选择肺窗窗位-600 Hu、窗宽1 200Hu;选择纵隔窗窗位40 Hu、窗宽300 Hu。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计量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0例创伤性湿肺患者经胸部X线与螺旋CT诊断38例病灶分布在中下肺野,单侧病灶17例、双侧病灶33例。间质性15例、弥漫实变型11例、云雾型16例、节段实变型8例。CT表现为:(1)间质型,肺血管影增粗、模糊、不均匀;(2)弥漫实变型,一侧或两侧肺实质斑点状、斑片状高密度灶,且沿支气管分布;(3)云雾型,一侧或两侧肺野明显的透光度下降,有毛玻璃样改变。似一层薄纱,且透过薄纱可见肺纹理;(4)节段实变型,肺内大片状高密度灶,呈节段状分布,密度不均匀、边缘不规则。胸部X线与螺旋CT在创伤性湿肺诊断中对液气胸、斑片状影、片状密度影及局部肺野毛玻璃样的检出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螺旋CT对类圆形密度影、跨叶跨段分布、肋骨骨折检出率分别为18.0%、18.0%、62.0%,明显优于胸部X线片(图1~4),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a与螺旋CT相比P<0.05

图1男,50岁,多处外伤40 min,X线示:左锁骨骨折,两肺未见明显异常,肋骨未见明显骨折

图2同一患者多处外伤50min,CT示:双下肺后基底段见淡薄弧形实变影

图3同一患者,多处外伤1 d,复查CT示:双下肺后基底段见弧片状高密度影,范围较前扩大,密度较前增高

图4同一患者,多处外伤10 d,治疗后复查CT示:双下肺后基底段见弧线状稍高密度影,较前明显吸收

3 讨论

3.1 发病机制:

创伤性湿肺的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多数认为与肺爆震伤类似,系由于强烈的高压波作用所致。当强大的暴力作用于胸壁,使胸腔容积缩小,增高的胸内压力压迫肺脏,引起肺实质出血及水肿;当外力消除,变形的胸廓弹回,在产生胸内负压的一瞬间又可导致原损伤区的附加损伤[4]。脑循环障碍:这是湿肺产生的根本原因,胸部受到撞击后,肺与胸壁撞击导致肺毛细血管受损,部分血液淤阻、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提高,体液渗入间质、肺泡等,产生湿肺;支气管至肺泡堵塞,创伤发生后支气管痉挛、气道分泌物增加、积血,导致缺氧,改变肺泡血管通透性,影响肺部通气,加重湿肺症状;颅脑损伤:并发存在颅脑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受刺激,肺部通气过度,其表面活性物释放至肺泡内。同时抗利尿激素异常、神经血管失调,发生碱中毒后大脑血管收缩,脑部缺氧,肺血管出现反射性挛缩,体液向肺组织移动而形成肺动脉高压,表现为肺水肿[5]。

3.2 胸部X线与螺旋CT诊断:

研究发现创伤性湿肺以中下肺野为主,集中出现在肺野外周[6]。临床诊断则主要依赖胸部X线、CT扫描。其中X线诊断创伤性湿肺的主要征象为:肺血管纹理增强、模糊、粗细不均、紊乱,在纹理间可以看见模糊点片状影;斑片状或点片状影,病灶密度不均匀、边缘模糊;阶段性与大叶型实变影,在肺部某段或某叶存在片状模糊影;磨玻璃样改变,类似云雾状;血胸、血气胸、膈气肿、皮下气肿以及肋骨骨折等[7]。与X线相比,螺旋CT的诊断优势更加明显(见图2~4),主要包括:(1)横断面图像能规避图像重叠,可以显示胸部X线片中难以显示的轻微损伤及损伤部位;(2)密度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更高;(3)可以选择在肺窗及纵隔窗下对图像进行分辨,更加清楚、全面地观察肺部及纵隔损伤,必要时还能应用骨窗来了解胸椎、胸骨、肩胛骨及锁骨、肋骨等损伤情况;(4)对于少量气胸、少量积液、小的囊状影等显示效果更佳;(5)扫描速度快,患者呼吸等对检查结果的干扰更小,还能获取无间断容积图像,最终的三维图像质量更高[8]。本组结果表明螺旋CT对类圆形密度影、跨叶跨段分布、肋骨骨折检出率明显高于胸部X线(P<0.05)。所以说,胸部X线与螺旋CT的应用均有助于创伤性湿肺的临床诊断,但螺旋CT以其高分辨率、扫描速度快等优势在显示肺部损伤性质、范围、程度、合并伤等方面明显优于X线,在条件允许时应首选螺旋CT。

参考文献

[1]李建华.X线片及CT诊断闭合性胸部损伤的临床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0,15(7):122-123.

[2]闻鹏飞.多层螺旋CT在胸部创伤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189-190.

[3]丰录.数字X线摄影与螺旋CT在胸部创伤中的应用比较[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9):3888-3889.

[4]李国明.胸部闭合性损伤诊断中X线与CT的效果比较[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1,5(12):225-226.

[5]陈钧强,蒋兆强,肖芸,等.数字化X线摄影胸片与高仟伏胸片在尘肺病诊断中的一致性分析[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2,30(1):8-12.

[6]戴九龙,柳建华.彩色多普勒超声与胸部DR在肺炎诊断中的价值比较及肺炎声像特征[J].实用医学杂志,2014,30(22):3630-3632.

[7]李再勤.创伤性湿肺的X线、CT影像学表现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2):42.

创伤性湿肺的CT诊断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0例中男32例, 女8例, 年龄12~77岁, 平均33岁, 20~45岁发生率最高。本组有32例。致伤原因:车祸伤29例、挤压伤5例, 砸伤4例, 高空坠落伤2例。

1.2 临床表现

伤后临床症状与创伤程度及复合伤有关, 主要有有胸痛、咯嗽、咯痰, 咯血、呼吸困难、休克、昏迷等。

1.3 检查方法

全部病例采用美国产GE (Hispeed dual) 全身CT机横向螺旋扫描。扫描范围从肺尖至横膈。常规层厚、层距10 mm, 螺距1.0, 对可疑部位加扫3-5 mm的薄扫, 对湿肺病变主要采用肺窗观察。并采用薄建、二维、三维技术多平面多轴向观察。本组病例首次CT扫描时间绝大多数在伤后8h内检查, 。根据病情需要对大部分病例于首次扫描后1~7d后CT复查。

2 结果

2.1 创伤性湿肺的CT表现

本组病例CT征象表现为: (1) 间质型5例:表现为肺血管影增浓、增粗、模糊; (2) 弥漫实变型10例:表现为肺实质内散在斑点状、小片絮状较高密度灶, 密度不均, 边缘模糊; (3) 云雾型13例:表现为呈磨砂玻璃改变的云雾状稍高密度灶, 似一层薄纱覆盖肺野 (即"面纱征") ; (4) 节段实变型12例:表现为大片状或呈叶、段分布的高密度灶, 其内密度欠均匀, 边缘不规则且模糊者。上述CT表现在同一病例中常混合存在。本组病例CT显示病灶分布以中下肺野多见33例, 其中单侧发病者27例。本组CT发现有肺撕裂伤11例 (包括肺内血肿5例) , 支气管裂伤1例, 液气胸者8例, 胸腔积液5例, 气胸3例, 肋骨骨折27例, 纵隔及胸部皮下气肿4例。经CT动态观察, 有13例在48h内因病变范围增大和CT表现而确诊, 湿肺消散时间一般消散较快, 最快2d内可见吸收, 2d-2周完全吸收占34例。本组有3例因肺部复合伤及感染于1月左右基本吸收, 仅残留少量纤维条索状影。

3 讨论

3.1 创伤性湿肺的发病机理[1.3-5]

创伤性湿肺是由肺间质及肺泡内渗出、出血、水肿及微小肺不张所引起的复合性改变。严重胸外伤时胸腔内压力突然增高作用于肺组织时, 肺毛细血管和肺泡之间基底膜受损, 导致肺泡Ⅰ型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充血、肿胀、坏死脱落, 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体液和血浆渗入或漏出形成湿肺。因缺氧, 既减少功能残气量, 又阻止肺泡血氧交换, 使缺氧加重, 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肺循环障碍是湿肺形成的根本原因。其次, 当胸廓再次弹回所造成的胸内负压又可引起剪力性肺损伤, 致肺组织内的毛细血管破裂, 肺泡和间质出血、水肿, 被撕裂的肺泡则呈现出小囊腔样改变。另外胸壁剧痛, 胸廓稳定性破坏, 胸部肌肉痉挛, 肺的顺应性降低, 阻力增加, 分泌物蓄积, ;肺表面活性物质生成障碍, 伤后抗休克快速输入大量晶体降低血浆胶体渗透等因素均加重了机体缺氧, 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肺内液体增加, 进一步加重肺水肿。

3.2 创伤性湿肺病理改变与CT表现的关系

湿肺形成过程是以肺间质和肺泡水肿出血为主, 其次为胸膜的水肿。湿肺时支气管内分泌物增多, 且不易排出, 加之出血形成血块及支气管痉挛造成管腔的阻塞, 而造成节段性微小肺不张。CT通过肺窗可显示以肺纹理增粗、增浓、模糊为主的肺间质变化;早期肺实质损害可见散在斑点状、小片絮状稍高密度灶;当肺泡和间质出现渗液时则可见薄雾状"面纱征"[6];随着损伤方式和程度的不同以及渗血的增多肺内的病灶可融合成大片状高密度灶。胸部损伤很少是局限性的, 所以在CT影像上常显示出散在多发性病灶, 有时呈非肺段性分布。有的小支气管因损伤或凝血块、粘液栓阻塞, 在CT可显示为外伤性节段性肺不张。

3.3 鉴别诊断

3.3.1 与肺撕裂伤鉴别[6]

主要病理变化是肺组织裂伤出血和囊变或血肿。肺组织裂伤出血CT表现为小片状或大片状致密影, 中心密度较高, 边缘密度较淡, 可跨叶存在, 具有特征性, 消散较慢, 而湿肺密度较淡, 发生时间早, 消散快。囊肿可为含气囊、液气囊或血液充填形成肺血肿, 肺血肿CT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梭形致密影, 边缘清晰, 形态固定, 随时间的推移血肿影逐渐缩小, 周围密度渐减低, 可单发或多发, 比湿肺出现晚, 消散也慢, 数天至数月。

3.3.2 与肺炎鉴别

有的与肺炎极相似, 此时应根据临床症状及病史鉴别, 肺炎早期即有发热症状。如创伤性湿肺在48 h后阴影继续扩大, 应怀疑有创伤性湿肺合并感染的可能。

3.4 CT在创伤性湿肺诊断中的价值

创伤性湿肺是胸部损伤中最常见的并发症, 因本病在短期内发生广泛肺湿变, 引起通气和换气功能明显减低, 病情严重的可导致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严重后果, 因此及早期诊断, 对临床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CT检查具有横断扫描的特点以及它的密度分辨力与空间分辨力远胜于普通X线检查的优点[1]能够发现隐蔽和重叠部位的病灶病变。特别是多层螺旋CT的广泛应用, 对创伤性湿肺早期的微小微细病灶及间质改变进行发现, 重建技术的使用在胸部严重复合伤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由此可见在创伤性湿肺的诊断中CT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可以早期作出准确诊断, 以及对病变的部位、损伤程度、并发症及预后的判断做出及时的诊断, 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高正今.创伤性湿肺早期CT征象的探讨[J].实用放射学, 2000, 16 (4) :240-242.

[2]周康荣, 徐从德, 张志勇, 等.胸部颈面部CT[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6, 250.

[3]李铁一.胸部疾病CT诊断[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3:242.

[4]梁昆如, 康江河.创伤性湿肺的螺旋CT诊断 (附60例分析) [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5, 21 (9) :912-914.

[5]王星君, 裴霞, 姚中川.创伤性湿肺的X线、CT诊断[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4, 5 (4) :198-200.

创伤性湿肺的影像学诊断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经临床证实的创伤性湿肺患者34例, 其中男25例, 女9例, 年龄17~67岁, 平均34岁。本组患者均有明确的胸部外伤史, 其中车祸伤18例, 占53%;坠落伤8例, 占23.5%;挤压伤5例, 占14.7%;打击伤3例, 占8.8%。临床表现多以胸痛, 胸闷, 气促, 咳嗽和血痰为主, 听诊肺部可闻及湿啰音。受伤至检查时间, 最短者35min, 最长者5d不等, 大多数在伤后24h内。

1.2 方法

全部病例均进行了胸部X线平片和CT扫描检查, X线平片采用SIEMENS 500mA X光机, CT扫描采用SIEMENS Hispeed螺旋CT机。

2 结果

2.1 病变分布

与胸部创伤的部位有关, 多分布在中下野, 可累及多个肺段或多个肺叶, 本组34例中, 单侧发病26例 (左侧16例, 右侧10例) , 双侧发病8例。

2.2 创伤性湿肺的影像学表现

2.2.1 间质型本组14例, 占41.

2%。主要侵犯肺间质, 是由于肺间质内出血及血浆渗出所致。表现为肺血管纹理增多、增粗、模糊, 伴有斑点状密度增高影。

2.2.2 节段实变型本组5例, 占14.

6%。病变局限于肺段或肺叶的大片状密度增高影, 边缘模糊, 密度不均, 类似于大叶性肺炎或肺段性肺炎。

2.2.3 弥漫实变型本组4例, 占11.

8%。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肺野广泛分布的大小不等的斑点状/斑片状密度增高影, 多沿支气管走行, 病变边缘模糊, 其内密度不均, 部分病变可融合。

2.2.4 云雾型本组11例, 占32.

4%。多见于重度创伤, 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肺野透过度减低, 呈磨砂玻璃状改变, 即密度较淡而均匀的云雾状密度增高影, 形似一层薄纱, 又称“面纱征”。

2.3 出现及吸收时间

本组病例创伤性湿肺出现最早者为伤后35min, 最长者5d;一般在24h内出现。病变的消散时间与创伤程度及累及范围有关, 消散时间最早者为48h, 最长者14d;一般为3~5d吸收。

2.4 X线、CT检查结果

34例经临床确诊的创伤性湿肺, X线明确诊断29例, 漏诊5例, 诊断率为85.3%;而CT全部显示, 阳性率为100%。

3 结语

创伤性湿肺是指由胸部外伤所引起的肺组织充血, 间质水肿或出血的综合性病变[1], 它可引起肺顺应性降低, 换气功能明显受损, 导致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严重后果。本病于1945年首先由Buflord发现命名[2], 并经Danie在动物实验中得到证实[3]。在这些胸部创伤患者中, 约有10%的患者可发生创伤性湿肺。在患者中, 还常常合并其它的损伤, 如胸壁骨折, 血气胸及心脏损伤等。

创伤的原因、程度不同, 本病的发生机制较复杂, 发病时间长短不一, 但多数在12~24h内呈进行性发展。临床表现轻重不一, 除胸部外伤相应症状和体征外, 轻者仅有胸痛、胸闷、气促、咳嗽和血痰等, 听诊肺部可闻及散在湿啰音;重者则有进行性呼吸困难, 发绀, 血性泡沫痰, 常伴有烦躁、焦虑表情、出汗等, 听诊肺部可闻及广泛湿啰音或管状呼吸音等。

临床明确诊断仍需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当临床怀疑创伤性湿肺时, 应该首先进行胸部X线平片检查。但普通X线检查为重叠影像, 很难发现小范围的, 密度较淡的病变, 肺实质内散在的出血及肺泡撕裂, 以及隐藏于心影后, 膈下等正常组织结构区域的病变, 或被其它胸部损伤所掩盖的病变, 其敏感性差, 本组患者胸部平片有5例未见阳性表现, 检出率为8 5.3%, 其中3例病变范围小, 且与其它胸部损伤重叠而被忽视, 另外2例, 其中1例位于心影后脊柱旁, 1例位于膈下而被漏诊。

而CT较X线平片有更高的敏感性, 其本组阳性率为100%。因为它可以多层面扫描, 避免重叠, 并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 可以观察肺内早期的小病变;同时对病变定位, 累及范围的观察准确度高, 这些都是X线平片达不到的。另外, C T还易于发现胸片可能漏诊的少量气胸、血胸[4]、及除肋骨以外其它部位的骨折, 特别是胸骨、胸椎、肩胛骨的骨折等。因此, 对于X线平片无阳性表现者, 若临床有明确胸部外伤史, 并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胸闷、咳嗽等症状的, 仍不能排除创伤性湿肺的, 应及时进行胸部CT扫描, 避免漏、误诊。

在创伤性湿肺的影像学诊断上, 胸部X线平片一般都能明确诊断, 而且经济、简便, 仍是诊断创伤性湿肺的主要手段;而C T检查在确定有无创伤性湿肺, 及对病变的定位、范围、程度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是对胸部X线平片的重要补充。因此, 综合利用胸部X线平片, C T检查, 并紧密结合临床, 有助于疾病诊断。

摘要:目的分析创伤性湿肺的X线、CT表现, 评价两种检查方法对创伤性湿肺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创伤性湿肺34例, 34例均做了X线平片及CT检查。结果34例患者中, X线平片显示创伤性湿肺29例, 占85.3%;而CT全部显示。与普通X线相比, CT在显示创伤性湿肺的部位程度、范围及胸膜改变等均占优势。结论X线平片仍是诊断创伤性湿肺的有效方法;CT与X线相结合可提高对创伤性湿肺的诊断, 它还对诊断有困难的病例有很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创伤性湿肺,放射摄影术,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参考文献

[1]高正今.创伤性湿肺早期CT征象的探讨[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0, 16 (4) :241.

[2]李朝华, 陈锦明.少见疾病X线诊断[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48~50.

[3]赵长江.创伤性湿肺线诊断[J].放射学杂志, 1983, 2 (2) :67.

上一篇:中学化学有效课堂下一篇:节能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