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X线分析

2024-09-07

临床X线分析(精选11篇)

临床X线分析 篇1

在消化道中胃憩室较少见, 多位于胃贲门附近小弯侧, 有时可见于胃大弯, 极少发生幽门前庭部, 病因不清, 有人认为是先天性异常, 多数学者认为与肌肉发育有关, 因胃底环形肌缺如, 斜行肌薄弱, 胃贲门压力较大引起。我科2007年4月至2009年11月通过钡餐, X线检查发现16例, 现结合临床及 X线表现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6例患者中男11例, 女5例, 年龄40~70岁, 平均52岁, 临床上15例有上腹部疼痛不适, 腹胀, 嗳气, 查体示上腹部压痛, 1例为查体时发现。实验室各项检查均正常。

1.2 结果

16例患者中, 7例位于胃底后壁, 9例位于贲门与胃底交界处, 均有程度不一的胃炎改变, 2例表现为向腔外丘状突出, 内可见胃黏膜, 14例颈部狭细, 大者约3 cm×4 cm, 小者约0.5 cm×1 cm, 其中1例合并胃体部良性溃疡, 3例与十二指肠及空肠憩室并存。16例患者均经胃镜及病理证实。

2病例介绍

例1, 患者, 女, 77岁, 胃部不适伴烧灼感2年, 饥饿时明显, 服药无明显改善, 饮食较好, 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影像学表现:胃底近小弯后壁见1个约2.4 cm×1.4 cm大小凸出腔外的椭圆形囊袋, 边缘锐利, 轮廓光滑, 有一狭颈与胃底相连, 可见黏膜伸入其内。

例2, 患者, 男, 47岁, 上腹部疼痛不适1个月, 加重2 d。有结核史多年, 身体消瘦, 精神欠佳, 饮食尚可, 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影像学表现:胃底下部小弯侧见1个长约8.5 cm、宽约4 cm凸出腔外的囊袋 (图2) , 边缘光滑, 立位憩室如悬挂一个小圆底烧瓶, 并可见三层不同透亮度阴影, 即气体、分泌液、钡剂, 憩室内钡剂排空较慢, 在胃排空后还有钡剂滞留于憩室内。

例3患者女, 56岁, 上腹部不适数年, 饭后有时可出现呕吐, 心窝痛等症状, 查体:腹软, 肝脾为触及。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检查:显示胃贲门小弯侧, 可见一突出腔外的囊袋状影, 其内可见小液平面, 憩室颈部黏膜无聚拢, 约0.3 cm×0.8 cm大小。X线意见:胃憩室。

例4患者男, 39岁, 上腹部间断疼痛半年余, 期间呕吐数次, 饮酒后加重, 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发现胃贲门下方后壁小弯侧, 可见突出腔外的袋状影, 内有少量钡剂存留, 边缘光滑, 约0.4 cm×0.9 cm周围黏膜连续, 无纠集聚拢等异常征象, 胃呈钩型黏膜清晰余无明显异常。X线意见:胃憩室。

例5患者男, 65岁, 上腹部不适数年, 偶有呕吐, 近段时间略加重, 故来院检查, 查体:上腹部轻压痛, 肝脾未触及。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检查:胃底后壁小弯侧见突出腔外的囊袋状影, 边缘光滑, 口部无环堤, 黏膜无聚拢, 囊内有钡剂存留, 约0.3 cm×0.7 cm。胃及十二指肠未见明显异常。X线意见:胃憩室。

3讨论

胃憩室[1]是少见病, 检出率为0.01%~0.18%, 贲门区占80%, 好发于中年人, 大多数单发, 也有多发病例报告。憩室的病因尚有争论, 多数学者认为胃憩室形成机制主要为胃底环肌缺如, 斜行肌薄弱, 加上贲门区有主要血管经过增加压力, 进食后在胃内压的作用下, 逐渐形成胃壁局限性向外膨出, 还有学者认为是先天性的。胃憩室主要依靠X线钡餐造影检查时发现, 典型的胃憩室X线诊断并不困难, 主要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凸出腔外的囊袋影, 边缘光滑, 有一狭颈与胃腔相连, 黏膜伸入其内, 较大的憩室立位时可见钡、液、气分层, 憩室内的钡剂排空较慢, 合并炎症囊袋形态不规则, 边缘毛糙, 钡剂充盈不均匀。胃底憩室有时会与胃良性溃疡相混淆, 根据囊袋轮廓光滑, 有狭颈, 并可见黏膜伸进憩室内等特点, 并结合临床症状不难鉴别。纤维胃镜对诊断也有一定的帮助, 胃镜所见:憩室入口呈圆形, 边缘规则清楚, 周围黏膜完全正常而无浸润现象, 并可见黏膜皱襞直接进入囊内, 憩室口处看到有规律性收缩, 口的大小可以改变。

胃底憩室较少见, 一般可分为牵引性憩室及内压性憩室两种[2], 牵引性憩室较少见, 多因自身及周围组织的炎性改变或肿瘤等粘连形成, 可呈幕状突出, 开口较宽, 可有胃底黏膜进入, 本组2例;内压性憩室多为胃壁的局限性薄弱, 即先天性发育不全或缺损, 加之胃内压增高, 使黏膜及黏膜下层肌肉间呈囊袋状向腔外疝出而形成, 其憩室壁由黏膜层、黏膜下层及浆膜层组成, 其中缺乏肌层或有薄弱肌层存在, 胃底内压性憩室多具有幕状的颈部, 由于有颈窄腔大的特点, 所以当有食物进入后不易排出时, 易并发憩室本身炎症、溃疡及结石等, 甚至有出血、穿孔等, 所以其本身很少有单独临床症状出现, 本组有14例属于内压性憩室。X线钡餐是诊断本病可靠的方法, 安全、简便、无痛苦[3]。服钡剂后要多方位转换体位, 将憩室于切线位上显示, 呈向腔外突出的丘状、半丘状或狭颈样充盈影, 边缘光滑锐利, 无动力改变, 内可见胃黏膜, 憩室大小不一, 小者如豌豆, 大者如核桃。胃底憩室于立位时通常明显变小, 个别可消失, 但卧位或头低足高位易于显示其清晰轮廓, 本组有9例。有的钡剂随体位变化而排出, 如排出困难时, 可引起临床症状。本病需与良性溃疡及胃癌鉴别, 结合其病史及X线表现鉴别不难。

参考文献

[1]郭启勇.实用放射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649.

[2]尚克中, 陈九如.胃肠道造影原理与诊断.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5:245-247.

[3]上海第一医学院.X线诊断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8:1022-1023.

临床X线分析 篇2

现代化医院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先进的检测手段和优良的仪器设备。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新设备不断问世,医疗设备进入数值化时代。医学影像水平的不断提高,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了更高水平。未来医学影像的发展趋势为全面实现医学影像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融合化(即不同设备、不同图像、不同专业人员之间的融合)、标准化以及资源共享,将促成网络影像学的形成。医院以病人为中心服务,如何将大型医疗设备利用好、充分发挥医疗设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摆在医院管理者面前的一项课题

医用数字化X射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即DR系统,通常指采用平板探测器的影像直接转换技术的数字放射摄影,也是当前最先进的摄影设备。

一、数字化摄影(DR)与传统拍片系统相比的优点:

1、更高的图像分辩率,提高摄片质量。较传统拍片系统,最突出的优点是图像分辩率高,图像清晰、细腻,医生可根据需要进行诸如数字减影等多种图像后处理,以获得理想的诊断效果。可大大提高病变的显示率和诊断率,降低了误诊率及漏诊率。

2、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取消了以往暗盒照片,取消了暗室洗片工序,大大缩短了工作流程。DR机为多功能摄片系统,床台移动范围大,可以方便地摄取立卧位平片,无需过多地搬动病人。由于采用直接数字化DR摄片,仅需数秒钟就可把数据传至PACS(工作站)服务器保存,供影像科医生写诊断报告,同时可供临床医生在线调阅,医生可立即获取病人影像信息,这对于急诊病人至关重要,缩短了影像检查和出报告的时间。简化了查对患者信息,诊断报告以往检查30min后可取,数字化摄影后出报告时间缩短为10min,而急诊病人检查完后立即发出报告。极大地提高了影像及临床各科医生工作效率;使放射科原来需两人完成的工作,现一人完成,并提高了工作质量及服务质量(有数学统计显示工作效率较原来能提高50%)。减少了患者的等待时间,方便了病人,提高病人满意度。充分体现医院优质高效的服务理念和服务第一,质量第一的宗旨。

3、俭约医疗成本,降低材料消耗。DR摄影实现先观察图像后照片,检查方便快捷,智能化程度高。避免了受不同设备、技术员检查水平、冲冼药水等因素影响胶片质量,实现零费片率。另外工作站系统有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应用交响乐图像增强软件,可以使得曝光条件不当的图像完全能满足诊断要求,图像质量明显提高,基本不存在废片,提高了甲片率。传统拍片用胶片大小根据投照部位大小选择如:14x17、12x15、8x10等,而DR统一可以用8x10胶片打印,使胶片成本大大降低。同时对患者的辐射剂量小、重拍次数减少,减少了胶片材料浪费。DR采用激光相机打印胶片,取代了传统的、繁琐的暗室冲片过程,胶片及冲洗套药等耗材成本大大降低,而且避免了冲洗胶片废液对环境的污染,并缩短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4、原发射线量小,实现科学放射防护。数字化X线机形成的数字化图像比传统胶片成像所需的X射线计量要少,延长了X线球管及探测器的寿命。因而它能用较低的X线剂量得到高清晰的图像;同时也使病人减少了受X射线辐射的危害,使工作人员身体得到有效防护,工作环境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5、实现放射科影像资料数字化管理。利用计算机存贮、查询、传输影像资料,实现计算机无片化档案管理方法,患者自己带片,减少医患矛盾。代替以往占用有限的贮片库房,胶片归档管理困难,存在胶片的丢失、划伤、霉变、不利于借阅、查询及传输等问题。缩短了工作流程了,并可节省大量的资金和场地,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此外,由于数字化图像便于贮存和传输,为医院进行远程专家会诊和网上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6、实现放射科影像网络的建立,实现资源共享。DR配备PACS(工作站)的应用使影像科医生利用大部分时间集中精力去分析影像、诊断疾病,提高了影像科医生的诊断质量和工作效率。另外,X线、CT等多种影像资料综合图像技术,能协助各专业医生方便地将多种检查所获得的影像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对疾病进行诊断,协助医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考虑问题,及时准确地做出诊断,提高医生诊断的准确性。有统计显示传统X线成像技术诊断率为84.2%,而用数字成像技术诊断率为93.4%。实现洗片机及工作站合理共享,共用实现了设备间优势互补、区域协作;服务模式化以及专业化的质量控制。

7、DR的发展将在未来医院摄影是必备得,随着DR相关配套软件开发、更新,后处理功能将越来越强大,比如和透视兼容。医院只需更新软件而不需跟换设备。

二、DR在投资前的可行性论证

由于DR属于医用大型医疗设备价格昂贵,设备购置成本共计约120多万元,相对一般设备来说,投资风险大。因此,为了防止盲目购置、急功近利,保障该设备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设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医院在引进DR前,全方位地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科学、周密论证。

(一)明确DR在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中的作用

DR是实现医院数字化拍片,是我院影像科发展迈入数字化时代。和县市级医院同类别检测,实现影像资源互补,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较传统拍片,大大提高疾病显示,减少了误诊及漏诊率。患者资料易于保存,查询;方便网络传输,网络会诊,使基层医疗就诊,享受大医院专家级的诊断水平。病例易于分类,统计,对科研报告带来真实科学统计数据。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医疗市场的需求

近几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受教育程度持续提高,导致人们卫生保健观念和健康消费意识的增强;更加要求短时,快捷的医疗服务,势必带来对大型医用设备DR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经济高速发展,导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肿瘤病的发病率不断提高,而DR通过图像,能帮助病人筛查和诊断疾病,有利于疾病的早发现,进一步拓宽了业务技术范围;再加之**各地各大医院及周边部分县级早已实现数字化摄影,而我院现发展明显滞后,不能满足患者就医需求;另一方面医疗市场发展的需求,医学影像发展已步入数值化时代,DR是实现医院数字化时代的前提,在未来的十年内都不会淘汰。以及我院现有的医疗资源、拍片系统明显落后、淘汰,已经制约了医院的发展;不能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因此,我院DR投资符合经济的发展和本区域医疗市场的需求,将为医院的发展迈入数字化时代,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三)DR作为医技科室重要的硬件设备,以是破在眉间。DR的投入使用,能使放射科各项工作指标达标(现甲片率、阳性率、资料管理、服务流程等不达标),改善科室医疗质量、服务质量;进一步促进临床科室的发展,拓宽业务面。提升医院综合服务能力以及竞争实力。

(四)DR的成本测算

因我院引进该设备,根据**市《医疗项目收费标准》为一级医院DR每次曝光费为52元。我院组织专业人员多次走访其他上级及同级医院进行实地考查,经过市场调查反复论证,周密地考虑其相关成本及每年可开展的服务例数,进行了效益分析:

1、设备成本收回

根据医院财务制度大型医疗设备成本收回期限为8年,我院购置DR大约120万元。

2、与我院近三年放射科总收入比较效益分析。(06年08年业务收入包括透视、拍片、造影检查、体检费,DR收入只是拍片)

时间

曝光次数

总业务收入

材料消耗

DR业务收入

收入增长%

06年

9484次

325480元

426780元

31.2%

07年

9778次

342700元

440010元

28.4%

08年

11612次

431680元

57643元

522540元

21.0%

数据分析:

①平均年业务收入增幅为26.8%。

②较设备最低成本收回增幅23%,缩短设备成本收回1-2年。

③因DR统一用8x10大小胶片,有无费片,胶片成本降低20%;08年洗片套药约一万多元,DR不用洗片套药,俭约耗材约22.5%。

④DR三年月平均月收入约38595元,较原来年平均月增幅35.2%

3、电消耗费用:因设备性能高,摄影MA(电流)用量小,电费明显降低。

4、用旧房子,简单改造,无需房屋折旧。

5、设备维修、维护保养费用为提留备用金月收入的3%。

临床X线分析 篇3

【关键词】颈椎病;临床表现;X线表现

【中图分类号】R81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224-01

随着人们工作习惯和生活习惯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和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颈椎病主要原因是由于椎間盘退行性变所致,在临床上比较常见[1]。颈椎病患者多伴有临床表现,临床确诊以影像学检查为主要手段,其中X线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为了探讨临床表现与X线表现的对比,对我院200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自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颈椎病患者200名,其中男性112例,女性88例,年龄在25—75岁之间,平均年龄(48.9±6.8)岁。所有患者均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和其他骨性疾病。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相同500MAX线机检查,将200例患者按照临床症状和体征分成四种类型:椎动脉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对比记录四种类型颈椎病患者各自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

2.结果

200例患者中临床表现与X线相符合的178例,占比89.0%,22例患者临床表现与X线表现不相符,占比11.0%;10例患者X线表现为阳性征象却无临床表现,10例患者有临床表现却X线表现为阴性,经过CT检查确诊为颈椎病。

2.1椎动脉型颈椎病52例,占比26.0%。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视觉障碍、上肢感觉障碍等;其X线表现为颈椎间隙变窄,关节突关节骨质增生,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其中3例患者有临床症状,X线表现为阴性;2例患者无临床症状,查体时X线诊断为颈椎病。

2.2神经根型颈椎病125例,占比62.5%。其临床表现主要有肩颈部疼痛、上肢麻木乏力以及活动障碍等。其X线表现为颈椎生理弯曲消失,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孔狭窄,以及关节突关节骨质增生等。其中4例患者有临床症状,X线表现为阴性;6例患者无临床症状,查体时X线诊断为颈椎病。

2.3脊髓型颈椎病12例,占比6.0%。其临床表现为四肢乏力、行动障碍、大小便失禁等。其X线表现与神经根型相似。2有临床症状,X线表现为阴性;2例患者无临床症状,查体时X线诊断为颈椎病。

2.4交感神经型11例,占比5.5%。其临床表现主要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律不齐、血压升高或降低等。其X线表现与神经根型相似。2有临床症状,X线表现为阴性;1例患者无临床症状,查体时X线诊断为颈椎病。见表1.

3.讨论

颈椎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病症,其发病原因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变、从而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导致脊髓、神经、血管等损伤[2]。临床诊断多根据影像学检查为依据,X线是最常用的方法。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200例患者中临床表现与X线相符合的178例,占比89.0%,22例患者临床表现与X线表现不相符,占比11.0%;10例患者X线表现为阳性征象却无临床表现,10例患者有临床表现却X线表现为阴性,经过CT检查确诊为颈椎病。12例患者查体前无临床症状,是因为椎间盘退行性变所致的脊髓、血管、神经等损伤较轻,患者无明显感觉。10例患者X线表现为阴性,却有临床症状,经过CT检查和MRI检查表现为椎间盘退出、椎管狭窄和脊神经受压迫等,其具体原因可能主要有椎间盘突出早期X线无明显表现或者由于颈椎周围韧带较多韧带水肿产生症状,韧带增厚导致X线表现阴性[3]。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得出部分颈椎病患者临床表现与X线表现相符合,根据X线平片能够确诊,少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与X线表现不相符,需要做CT检查或MRI检查,进一步确诊,X线表现阴性不能排除颈椎病的存在。

参考文献

[1]王成胜,张丽红,宋刚等.颈椎病临床表现与X线表现对照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0):2627-2628.

[2]李敬哲,樊跃强.颈椎病200例病理解剖特点与X线表现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07(24):123-124.

滑膜肉瘤的临床X线分析 篇4

1一般资料

1.1 性别与年龄

男31例, 女11例, 男女之比为1.5 ∶ 1。年龄12~76岁, 平均发病年龄为36.5岁。65.4% (34/52) 为40岁以下发病。

1.2 病程

2个月~30年, 平均2.5年。其中半年以内发病者16例, 半年~1年8例, 1~2年12例, 2~3年6例, 3年以上10例。

1.3 临床表现

40例发现软组织肿块, 小者如花生米, 大者如儿头, 以直径10 cm左右者为最多。较小的肿块-般呈实质性, 质较硬;较大的肿块常有囊性感。本组4例行囊性感的肿块, 直径均在15 cm以上。5例行肿块穿刺, 有4例抽出血性液体。疼痛一般较轻, 呈限局性隐痛或钝痛。有肿块的40例患者中14例为痛性肿块。少数病例始终表现为肿胀, 而无明确的软组织肿块, 这样的患者疼痛重, 症状较明显。

1.4 其他

本组13例术后局部复发。其中病变原发于软组织者10例、原发于骨内者3例。5例发生肺转移。另有1例, 局部切除术后4年, 发生多骨性的硬化转移, 52例中, 有骨胳改变者32例 (63.46%) , 其中16例原发于骨内。

2 X线表现

本组病例, 按其不同的X线表现可分为四类, 现就具各种X线表现及临床特点分述如下:

2.1 仅有软组织收变 (16例)

10例表现为边缘较清楚的梭形、圆形或分叶状的软组织肿块影;病变进展时, 肿块影变得毛糙不整, 密度不均。分叶及结节感更明显。6例临床上可摸到肿块, 但X线平片上仅见局部软组织密度增高。16例中, 2例肿块内可见条状及斑点样钙化影:1例伴有关节间隙增宽。

2.2 原发骨改变伴软组织改变 (16例)

其骨改变的X线表现可分为下述三种:

2.2.1 大片溶骨性破坏

8例。其中4例 (肱骨和股骨各2例) 位于长胃的骨干-干骺部, 3例位于髂骨, 1例位于足楔状骨。病变骨呈不规则的大片状低密度区。7例病变区密度不均。髓腔增宽, 皮质变薄糜烂。其中2例伴有较轻的骨膜反应, 与显著的骨破坏不相称。

2.2.2 斑片样骨破坏伴骨硬化

5例。髂骨2例, 锁骨、肩胛骨及胫骨近端各1例。病变区骨纹理粗大紊乱, 骨破坏与骨硬化相间存在。骨破坏边缘不清, 骨硬化可呈索条样、斑片样成斑点样, 骨皮质无明显改变。

2.2.3 骨囊性破坏

3例, 分别位于肩胛颈、胫骨及尺骨近端。病变呈圆形、椭圆形或小灶样透亮区, 直径0.5~1.5 cm, 边缘清晰锐利, 轻度硬化。

2.3 软组织改变伴继发什改变 (17例)

由于骨外或关节内外的软组织肿块或肿胀引起的邻近骨改变有以下三种。

2.3.1 骨皮质糜烂

8例。其中膝、足部各2例, 手、髋部、小腿及大腿中段各1例。病变软组织多表现为肿胀、少数为肿块:其邻近骨皮质密度不均, 外缘略凹陷, 轻度虫蚀样改变, 未见硬化及骨膜反应。

2.3.2 胃皮质受压变薄

5例。其中足2例, 手、膝及腕部各1例。病变软组织均表现为明显的肿块影。严重者使骨干变细。

2.3.3 骨膜反应

4例、分别位于前臂、肘、月国窝及小腿中上段。病变软组织多表现为肿块, 骨膜反应呈花边状或层状改变, 骨皮质处髓腔所见正常。

2.4 X线平片无异常发现 (3例)

2例病变位于腹股沟, 1例在腰椎管内。本组男2例, 女1例, 年龄23~76岁, 平均45岁。2例表现为无痛性肿块5年, 1例为腰痛及一侧下肢痛3个月。

3讨论

笔者分析了52例滑膜肉瘤不同类型X线表现, 分别对其临床表现、病程及年龄作了比较性研究, 并发现了一定的规律性。例如, 原发大片溶骨性破坏型之间, 前者中老年多见, 后者青少年多见;继发骨膜反应型与继发骨皮质受压变薄型, 症状轻, 病程在2~3年之间, 中老年多见;原发骨破坏性骨硬化型, 症状表现一般, 病程在1~2年之间, 青中年多见;而骨骼正常, 仅有软组织改变者, 症状可轻可重, 病程可长可短, 中老年多见。原发骨囊状破坏型与外伤史的关系有待于研究。

临床X线分析 篇5

【中图分类号】R68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153-01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为一较为常见疾病,就其发病机制及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X线平片作为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最为价廉、简单、快捷的方法,平片能直观发现病变破坏程度,但对病变的周围情况及关节面的破坏程度就不比CT及MRI[1~2]。本文收集我院近8年来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24例进行X线平片分析。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诊断对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具有重要意义。

1 临床资料

1.1病例: 24例中男19例,女5例,年龄18~79岁,平均48.5岁。共计36个股骨头发病,右侧股骨头发病6例,左侧股骨头发病10例:双侧股骨头发病10例。24例病人均因髋关节痛而就诊,病程短者3个月,长者3年左右。有7例伴跛行,行走困难,患者抬腿受限,髋外翻及旋转活动出现功能障碍。

1.2 X线片征象:(1)水滴征:股骨头内有多个象水滴于桌面,水滴被蒸发后的水滴痕迹样改变,也称面包圈改变,是股骨头坏死初期表现。(2)低密度征:股骨头内有大面积水滴征改变,水滴征改变区的骨小梁消失,是比较严重的股骨头坏死初期表现。(3)新月征:股骨头上部,呈半月状软骨下断裂,新月断裂透亮区征象。在股骨头正位与髋关节蛙式位片都能看见,髋关节蛙式位发现比较早,是股骨头坏死Ⅰ期或Ⅱ期表现。(4)断裂征:股骨头软骨下断裂,一处或多处裂缝样透亮带状改变,这是股骨头Ⅰ期塌陷的征象。(5)硬化征:股骨头内任何部位,呈一处或多处,片状或带状硬化性高密度骨质改变。(6)变形征:股骨头内出现死亡骨细胞的吸收,股骨头外形被破坏,股骨头塌陷、扁平肥大征象。(7)修复征:股骨头死骨吸收缩小,肉芽组织形成,网织骨细胞形成。死骨周围显示疏松带,低密度透光区逐渐缩小,股骨头骨密度逐渐均匀,这种变化是形成新骨的修复征象。

2 X线分析

本文按病变进展程度而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度。24例共有36个股骨头发病。轻度股骨头缺血性坏死7例表现为髋关节间隙增宽,普遍性骨质稀疏。中度10例病变囊样区更明显,边缘相对清楚,可见死骨影,骨股颈增宽缩短等。重度7例骨股头变形,颈干角减小,沈通氏线不连续,髋臼窝变浅变宽,关节间隙变窄,边缘骨赘形成等。其中股骨头有点状透光区改变4个,囊样改变6个,小斑点状增高影5个。股骨头轻度变形6个。髋关节间隙增宽2例,变窄3个。股骨头边缘模糊8个,不规则3个。髋臼硬化病有唇样增生2个,有游离碎骨片4个,髋臼区有囊样透光区改变2个。

在X线片上股骨头坏死早期骨质正常或仅见骨小梁模糊和散在骨质疏松,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见局部囊性变,骨纹理稀疏,骨小梁中断紊乱或见小块骨密度增高的死骨块。之后见股骨头中心大块密度增高阴影,坏死范围小于全股骨头中心大块密度增高阴影,坏死范围小于全股骨头的1/3为局部坏死,大于1/3小于2/3为大部分坏死,大于2/3以上者为全头坏死。

若见关节软骨下呈线形透亮区,称新月征,是软骨下骨小梁坏死吸收的表现。继之关节面局部塌陷或大部塌陷,髋臼缘下之关节面形成明显阶梯状。股骨头内外侧出现密度较高的侧壁,头中央密度降低,从而形成一种雪杯征,少数患者出现单壁现象而另一侧壁缺如,也可能出现内侧壁基底断裂,外侧壁变薄或消失,严重者全股骨头或向内侧倾倒滑移。而后股骨头内外缘不骨赘形成,髋臼处缘有增生,股骨头外侧壁增厚,密度增高。股骨头变宽,形成鸟嘴状,但臼头包容尚好,关节间隙变窄,后期关节间隙消失,髋臼指数增大,出现股骨头圆周中心与髋臼圆周中心不一致现象。股骨头中心外移,Shenton线中断,关节出现关脱位状。

3 讨论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病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长期大量服用激素类药物、酗酒、外伤、类风湿性关节炎、放射性损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等引起。以大量服用激素及外伤等因素最为常见。其预后往往与股骨头坏死范围,股骨头是否塌陷以及治疗是否及时,其方法是否恰当相关联[3]。

髋关节外伤及股骨颈、股骨头骨折一般可引起股骨头供血障礙导致骨股头缺血性坏死。激素类药物能够刺激血小板大量生成,使血液黏稠度增高,常导致脉管炎,造成血管栓塞,发生缺血性坏死。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检查方法很多:如CT、核磁共振等检查技术,这些检查费用昂贵,检查时间长,但检查清晰度高,病人负担重难以接受。而X线平片检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既简单又快捷而且费用低,患者易于接受。但由于重叠不易显示骨密度改变和空间关系,对于关节间隙和软组织显示有限[4]。根据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程度及范围将X线表现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

轻度改变指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及病变区范围较小,关节间隙增宽,股骨头正常弧形消失,关节面呈部分凹陷或不平,密度稍增高。多见于股骨头上外侧紧邻近关节面区,骨边缘不规则,皮质下骨质吸收,这是因为负重压部位于股骨头上外侧。病变周围有一窄的透光区带围绕。

中度改变是指骨质疏松更加明显,并见有大小不等的囊样透光区,骨坏死区范围较大,涉及关节的1/3~1/2。表现为股骨头上外半侧变扁,关节面不规则,密度不均匀性增高,期间有小囊性变和碎裂小骨片,周围有透光带围绕,其外带为窄的硬化区,可伴有髋关节半脱位,关节内有游离的坏死碎骨片。

重度改变指骨坏死区广泛,涉及关节的1/2以上或整个关节,关节间隙变窄,骨赘形成,呈退行性骨关节病的改变。

在诸多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检查方法中,我们比较了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MRI和CT诊断后认为,虽然MRI灵敏度高,但在显示股骨头软骨下骨折方面的CT比MRI优越,但检查费用高时间长,患者难以接受。X线平片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检查中同样能发现病变而且简单快捷、费用低廉,患者易于接受。笔者认为凡是怀疑或平片已发现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均应CT检查以便能早期发现或更准确的分度以利于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徐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CT诊断.实用放射学杂志,1992,8:520.

[2]上海医学院《X线诊断学》编写组.X线诊断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

[3]杨鸿宾.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CT诊断及其与X线平片的关系.实用放射学杂志,1993,337.

儿科肺炎X线诊断临床分析 篇6

关键词:儿科,肺炎,X线检查,诊断,准确性

肺炎是儿童的多发病和常见病, 因疾病发展迅速, 且容易转变, 若不及时确诊或进行治疗, 将会使病情加重, 进而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 对儿童肺炎的诊断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我院对120例儿童肺炎患者的X线诊断结果进行分析, 总结肺炎患儿的X线特征, 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现将我院的研究过程及结论简介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进行诊治120例儿童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基本临床资料如下:男46例, 女74例;年龄1~5岁, 平均年龄2.8岁;病史:乳汁吸入史6例, 宫内窘迫4例, 窒息史16例;病程3~12d, 平均病程4.3d。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X线胸片检查。

1.2 检查注意事项

(1) 因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儿童, 检查的依从性较差, 无法进行正常的呼吸检查, 导致获得的X线胸片质量较差, 所以影响诊断的结果。鉴于以上因素, 我院在研究过程中使用北京万东仪器公司生产的F52-8型, 电流为500mA的X线检测仪, 从而缩短了检查的时间。并根据临床经验, 通过患儿啼哭的吸气瞬间进行曝光。对于部分难以确诊的患儿需结合仰卧正位片或加滤线栅摄片进行诊断, 仍无法确诊时, 可进行荧光增强下透视检查; (2) 儿童肺炎不仅临床症状不典型, 而其X线片检查结果也不具有显著性。因此在根据临床症状和X线进行诊断的同时, 还要根据听诊及患儿的病史等因素进行综合诊断。

2结果

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常规的X线检查, 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我院研究对象的X线表现情况具体如下: (1) 肺纹理增粗、增强:研究对象中出现肺纹理变化的病例108例, 是儿童肺炎的典型症状, 主要表现为发病时肺部的纹理明显增强和增粗, 肺部的肺纹理明显延长, 延伸至内中肺野, 且边缘清晰。吸收性肺炎患儿的右下肺野纹理显著增强; (2) 肺门增大、增浓:92例患儿的X线检查呈现肺门增大、增浓, 且致密影边界模糊, 结构紊乱, 应注意与炎症性肺门淋巴结结核进行鉴别诊断, 该影像于发病后7~12d消散; (3) 大病灶或节段性病灶:研究对象中有14例患儿出现大病灶或节段性病灶影像, 该影像呈现为肺部出现斑片状阴影, 且阴影呈现全时性或浸润节段性, 临床研究中多呈单发性;病灶呈现支气管空气征, 与周围的炎性病变形成显著的差异; (4) 小病灶:研究对象的X线检查呈现小病灶的共有58例, 其X线片表现为双下肺有小絮片状或多发性点状模糊影, 病灶呈现可融合性; (5) 局限性肺气肿:研究对象中呈现局限性肺气肿的患儿40例, 当患儿的炎症影响到细支气管且对活瓣产生阻塞, 此时X线片可出现下肺野肋肠角处透光度增加, 肋间隙饱满等局限性的肺气肿征象; (6) 心缘和横隔变化:X线片呈现心缘和横膈变化的患儿18例, 以心缘和横膈面表现模糊, 且具有局限性; (7) 其他并发征象:相关研究显示检查过程对患儿的气胸、胸膜反应及纵隔气肿等并发症有一定的鉴别, 但在我院的研究中未出现相关病例。

3讨论

儿童肺炎是临床常见的儿科疾病, 儿童肺炎可分为感染性肺炎和吸入性肺炎两类, 临床上可单独致病, 亦可相伴发生。因该病具有发展迅速、容易转变等特点, 若不及时确诊或进行治疗, 将会使病情加重, 进而导致严重的后果, 甚至会导致患儿死亡。目前对儿童肺炎的诊断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 临床研究证实, X线在儿科肺炎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我院对2011年3月-2012年3月诊治的120例肺炎患儿的X线诊断数据进行分析, 结合临床实践证实, 局限性肺气肿、肺门影增浓、增深及肺纹理增粗、增强等征象是儿童肺炎的重要指征, 对儿童肺炎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由于儿童配合诊断的较差, 会对X线片的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需要临床医生以X线片为依据, 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综合诊断, 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 为临床治疗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 X线检查在儿童肺炎的诊断中的表现呈现多样性, 对患儿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淑梅.浅谈儿科肺炎的X线诊断及临床分析 (J) .中国保健营养, 2013, 18 (2) :288-289.

[2]蒋玉国, 孙岩峰.美喘清治疗小儿憋喘性肺炎疗效观察 (J) .中国实用医药, 2011, 22 (17) :156-158.

自发性气胸76例临床X线分析 篇7

关键词:自发性气胸,急症,X线分析

自发性气胸系呼吸内科常见急症之一, 是因脏层胸膜破裂后, 空气进入胸膜腔而形成, 以发病急、病势凶险为其特点, 及时的X线检查对早期明确诊断十分重要。本文报道我院1993年6月~2007年6月收治的自发性气胸76例, 着重探讨其临床、X线诊断及治疗特点。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6例, 男54例, 女22例;年龄15~65岁, 平均年龄48岁, 25岁以后发病者最多;病因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为最多, 有31例, 肺结核14例, 支气管哮喘12例, 肺心病8例, 肺大泡4例, 矽肺2例, 肺癌1例, 肺部未见明显病变6例。发病诱因:呼吸道、肺部感染26例, 剧咳18例, 用力憋气12例, 无明显诱因24例。

1.2 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51例, 胸痛45例, 咳嗽39例, 有4例出现口唇紫绀、高度呼吸困难、烦躁不安、休克等表现。

1.3 X线表现

本组病例中右侧53例, 左侧25例。典型改变为气胸部位透亮度增强, 肺纹理消失, 肺组织向肺门收缩, 有明显的气胸线。但因胸膜腔内气体多少不同而致X线不同程度的肺萎缩。少量气胸, 肺萎缩在10%以下, X线表现气胸线与外胸壁相平行, 或局限于肺尖部, 此时容易被忽略而漏诊。中等量气胸, 肺萎缩多在30%以上, X线表现出明显气胸线, X线透视或摄片很容易被发现。大量气胸、肺萎缩多在50%以上, X线特征是肺脏几乎完全萎缩于肺门处, 伴有明显的纵隔移位。本组病例记录不清者15例, 合并皮下气肿和纵隔气肿12例。

2 治疗及转归

本组71例临床诊断无疑, 曾有5例分别误诊为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及胸膜炎, 误诊率7%, 经更正临床诊断、针对性治疗后预后良好。76例中单纯卧床休息16例, 肺完全复张平均时间12.3d。采用卧床休息+胸穿排气治疗25例, 肺完全复张平均时间10.5d。卧床休息+胸腔闭式引流治疗35例, 肺完全复张平均时间9.6d。

3 讨论

自发性气胸是呼吸内科急症, 抢救中应首先强调早期确诊, 明确类型, 评估原发疾病与肺功能情况, 选择治疗方案等是取得良好愈后的关键所在。

本组病例原发疾病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最多, 其次为肺结核。起病诱因以呼吸道、肺部感染居首位。自发性气胸随年龄增长发病率亦增加, 两者呈线性关系。老年人多在慢性呼吸道疾病基础上出现气胸, 病程迁延, 疗程相对较长, 且气胸易复发, 同时肺完全复张所需时间也长。

X线检查对自发性气胸的临床诊断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可以证实气胸的存在, 而且可以估计胸腔气体存在的数量和肺萎缩的程度。肺复张后能反映支气管、肺实质及胸膜病变的存在, 发展情况的了解, 也可及时提供气胸的治疗效果和恢复情况。大量气胸时肺组织完全被压缩, 纵隔移位, 气胸带较为明显, 诊断并不困难。而少量气胸尤其伴有局限性胸膜粘连时普通胸部平片往往掩盖了气胸的存在, 漏诊率较高。

自发性气胸的首诊非常重要, 这能有效减少误诊病例的发生。本组曾有将气胸误诊为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及胸膜炎的教训, 防止误诊必须对呼吸困难的患者详细询问既往病史、发病诱因、症状性质、演变过程, 认真细致的查体, 详尽的X线分析, 然后予以确诊。

张力性气胸临床表现较突出, 是自发性气胸中的危重类型, 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此型除有气胸的一般表现外常伴有紫绀、高度呼吸困难、意识不清、呼吸衰竭及休克等, X线检查可见纵隔及心脏移向健侧, 肺体积缩小, 纵隔气肿和皮下气肿发生率高。本组4例亦此, 值得注意。

癌性气胸极为少见, 本组1例在肺复张后发现周围型肺癌, 经手术证实为鳞癌。胸痛、刺激性干咳、呼吸困难为癌性气胸的三大主要症状。肺复张后X线检查可见肺叶内异常阴影可助诊断。但对小于5mm以下的小病灶、椎旁沟处或在支气管腔内等隐蔽部位病灶, 无法在X线上显示[2], 只有通过痰脱落细胞学、纤维支气管镜、CT等手段明确诊断。

本组病例对少量单纯性气胸采用卧床休息+对症治疗的保守方法效果亦佳。如果积气不吸收, 可采用胸腔穿刺排气, 但对老年人肺气肿、肺部感染较重者, 虽然肺压缩程度轻, 也应积极排气。张力性气胸应迅速采用胸腔闭式引流或闭式负压吸引[3]。对少数病例则需开胸手术或经胸腔镜手术等。不论采用以上何种疗法, 都不应忽视肺基础疾病的治疗, 同时镇静、镇痛、吸氧等改善肺功能的措施也不能缺少。只有这样预后才能更好。

参考文献

[1]米孝辉.自发性气胸诊治分析[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 2007, 13 (14) :2052-2053.

[2]孙红, 王桂雁.图像处理技术在早期周围型肺癌X线诊断上的应用[J].解放军医学杂志, 1990, 15 (6) :453-455.

临床X线分析 篇8

1 临床分析

15例中男8例, 女7例, 年龄52岁~76岁, 平均年龄64.2岁。重体力劳动者 (农民、搬运工等) 8例, 一般体力劳动者4例, 脑力劳动者3例。15例均有弯腰搬抬重物史。全部病例皆有程度不同的腰痛, 5例伴下肢麻木或放射性疼痛 (双下肢2例, 右下肢2例, 左下肢1例) , 1例就诊时不能站立, 病程3年~5年。

15例均常规摄腰椎正侧位片, 6例同时摄双斜位片。退变性腰椎后滑脱在腰椎侧位片中容易观察, 表现为正常的下位椎体为准, 其上邻的上位椎体水平向后滑脱, 使椎管狭窄, 椎间孔变小。本组15例向后滑脱3 mm~7.5 mm, 平均4.4 mm, 其中发生于L22例 (13.3%) , L37例 (46.6%) , L46例 (40%) 。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腰椎退行性改变, 6例合并椎间盘突出。

2 讨论

2.1 病因

正常人体脊柱各段的稳定与否取决于相邻椎骨关节面是否完整;韧带关节囊等静力结构是否正常;肌肉等动力结构是否良好;椎间盘是否保持了其正常水压状态等四个方面的因素。在老年患者中, 随年龄的增大, 椎间盘逐渐退变, 脱水变薄而失去弹性, 难以维持正常水压状态, 与之相对应的小关节即可伴发半脱位;腰椎小关节和韧带、肌肉等同时也发生退变, 劳损, 这样就难以保证脊柱在静力或动力状态下的稳定性, 即脊柱因退变而失稳, 而脊柱不稳与退变性脊椎滑脱关系密切。同时在脊椎的四个生理弯曲中腰椎为前凸且为整个脊椎的最凸点, 人体即使在直立位时, 重力的作用也存在一个以腰椎后下缘为支点, 方向向后的剪切力, 即有一个后滑力, 当身体前屈弯腰时, 这种后滑力相应加大。再者, 腰椎关节突关节的关节面走行明显异于颈胸椎, 颈椎各小关节面几乎呈水平位, 胸部的小关节面呈斜位或近似额状位, 腰椎关节突关节的关节面则呈矢状位, 不能阻挡或抵消椎体的后滑力, 这也是腰椎容易出现后滑脱的一个解剖弱点。所以, 在已发生脊柱退变的老年患者中, 当其前屈位用力突然加大时, 腰部及周围组织负荷量加大, 向后的剪切力骤然增加, 并超过了脊柱的耐受力, 便可造成脊柱后脱。本组15例, 均为老年患者, 腰椎均有不同程度的退变。12例为体力劳动者, 且有前屈位突然用力史, 符合本病上述的病理生理过程。同时还发现, 在后滑病例中, 以L3~4活动度最大, 损伤的机会相对增多, 相同条件下发生后脱的几率也相对增加。

可以推测, 脊柱生理弯曲和腰椎关节突的关节面之矢状走行是退变性腰椎后滑脱发生的解剖学基础, 老年人脊柱的退变、周围韧带的松弛和肌肉的老化是本病发生的潜在因素, 而身体过度弯曲突然用力等是导致本病的诱发原因。

2.2 腰椎后滑脱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退变性腰椎后滑脱同前滑脱一样, 都可使正常的腰椎小关节解剖结构紊乱, 椎管狭窄, 椎间孔变小、变形等, 它可使脊髓神经 (马尾) 向后牵拉受压, 从而出现腰酸胀不适, 腰痛或合并下肢麻木、放射性腰痛等。加之椎间盘和小关节的退变更会加重患者的临床症状。至于少数患者临床症状轻微甚至无临床症状考虑与个体差异如椎间孔较大、耐受力较高或后滑脱程度轻有关系。

2.3 退变性腰椎后滑脱的X线诊断

高原肺水肿70例临床及X线分析 篇9

高原肺水肿(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HAPE)是因高原缺氧而导致的一种急性严重高原病,其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病史结合胸部X线摄片或CT检查。其胸部X线表现与病理生理变化及临床症状关系紧密,是最常见的检查和诊断方法[1,2,3]。本文共收集我院2011年3月至2012年8月治疗的70例确诊高原肺水肿病例资料,就其胸部摄影中的数字X线表现及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年3月至2012年8月我院门诊共收治213例初进高原及在高海拔地区有高原反应患者,大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胸闷等不适,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脸色发白、口唇发绀、咳嗽、呼吸困难、头晕、头痛及心率加快等改变,肺部听诊局部呼吸音粗糙及有(或无)不同程度的肺部湿罗音。所有患者均行胸部数字X线正位摄片。

1.2 仪器设备

采用北京万东新东方1000数字X线机系统。

1.3 X线摄影方法

患者面向并前胸紧贴IP板,脊柱正对IP板中线,IP上缘须超出双肩约3 cm,肘部弯曲,双手背放于臀部,两肩尽量内转达紧靠IP板,使双肩胛骨不与肺部重叠。两肩对称,双侧锁骨成水平位。

1.4 图像评价标准

大部分患者都能配合达到一级片标准,部分进展期患者因症状重,自主配合不佳,或在陪同人员协助下才能摄片,体位不正,憋不住气,肩胛骨不能闪出肺部重叠处,部分患者外界衣物、挂件等较多,对图片的诊断有一定的影响,但仍能作出正确诊断。

2 结果

收治213例高原反应患者中,70例患者X线表现符合高原肺水肿,其中男67例,女3例,10岁以内1例,10~20岁3例,20~30岁14例,30~40岁23例,40~50岁24例,50~60岁5例,平均年龄36岁。临床症状:仅3例患者有胸闷不适外,余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白色泡沫液痰或粉红色泡沫痰)、气促、头痛等表现。其中夜间发生47例,有HAPE史再次发病5例,合并肺部感染1例,昏迷5例,经CT检查,5例均合并有高原脑水肿。体征:70例患者均不同程度有脸色发白、口唇发绀、咳嗽、呼吸困难、头晕、头痛、胸闷及心率加快等改变,肺部听诊局部呼吸音粗糙及有(或无)不同程度的肺部湿罗音。其X线表现4期[4]分布如下:

(1)早期表现(发病第1天)。两肺野透光度减低,肺纹理增多或模糊,肺内呈磨玻璃样改变或小片状密度增高影(12/70),以右中下肺野改变居多(如图1(A)所示)。

(2)进展期表现(第2~3天)。呈小斑片状、絮状表现,且有融合成大片趋势,亦有弥漫性实变表现(50/70)。以右肺野水肿表现居多,典型表现如蝶翼分布于两肺野(8/70)(如图1(B)所示)。

(3)稳定期表现(第4~5天)。多呈小淡片状阴影,或似絮状影改变(8/70)(如图1(C)所示)。

(4)恢复期表现(第5天以后)。此期的X片表现与早期表现有些类似,表现为肺纹理略增多、略示模糊,局限性小斑片阴影,直至完全吸收(如图1(D)所示)。

3 讨论

HAPE是人体由低海拔地区快速进入高海拔(3 000 m及以上)地区,或在高海拔地区呼吸道感染后,因高原缺氧致使机体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的一种严重高原病[5,6],是一种高流量、高流速和高压引起的高渗透性水肿。发病率较高,受海拔高度、气候、季节、劳动强度和个体差异的影响较大,一般于初入高原或重返高原1周内发病。在快速进入高原的人群中,上升到3 000 m的发病率为1%~2%,但部分快速上升到4 500 m及以上的发病率可达10%[7]。HAPE发病具有个体易感性,曾经患过HAPE的人,再复发率可达60%[8]。HAPE的易感性可能与免疫等有关[9,10]。HAPE常见于青壮年,男女均可发病,以男性多见,2010年3月以来我院收治的患者中男性远远多于女性(67:3),主要原因可能是进入高原地区的男性较多,但不排除男女耐缺氧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可能性。

HAPE发生机理目前还不清楚。以往推测高原性缺氧引起肺动脉压升高,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周围静脉收缩,中心血量增多,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导致水钠潴留等,可能是促进肺水肿发生的几个因素[7,11]。此外,笔者怀疑缺氧导致组织酸中毒,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松弛,毛细血管后静脉阻抗增加,使血液淤滞于微循环中,也是引起肺水肿的重要因素之一。

虽然现在影像学检查有螺旋CT、MRI等方式,而且数字X线检查在早期检查中漏诊率也较高,但因HAPE早期症状不是很重,只要及时后送至3 000 m以下,理想的话,身体本身会自行调整得以恢复,尤其在5~9月氧气相对较充足。而且初入高原,很多患者不了解高原病,HAPE早期临床表现又不是很严重,因此很少有患者在早期来就诊,而往往都要等到临床症状加重进入进展期、甚至稳定期才来就诊。因而数字X线摄片普及率高及快速、安全、经济、准确等优势得到更好发挥,被国内外作为HAPE影像学检查的首选方法。对于临床症状明显,常规X线检查肺部未见明显异常的高度疑似HAPE病例,进行薄层CT扫描,对HAPE患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12]。有研究表明,HAPE早期和恢复期以肺间质异常表现为主,CT检查显示的异常征象细节明显优于平片;而进展期与稳定期病变主要累及肺实质,尽管CT显示的细节多于平片,但显示主要征象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13]。

临床X线分析 篇10

【关键词】 X线;诊断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050-01

胃癌是源自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第3位,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首位,占胃恶性肿瘤的95%。可见胃癌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常见病。早期胃癌是我国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治疗效果有赖于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但因早期胃癌症状较模糊,缺乏典型表现;X线征象又多种多样或改变轻微,易于误诊或漏诊,本文总结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9例早期胃癌,着重介绍我们用双对比造影诊断早期胃癌的一些经验体会,并分析检查误诊原因。

1 临床资料

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共收治胃癌患者89例,男60例,女29例,男、女之比为2.38∶1;年龄最小17岁,最大81岁,平均年龄53.2岁;病程最短10天,最长25年,约半数以上具有1~25年胃病病史。

1.1内窥镜检查 89例共做236次检查。19例第1次内窥镜误诊,未行活检,镜检诊断为慢性胃炎,糜烂性胃炎,浅表性溃疡及息肉,17例镜检为溃疡,活检为慢性胃炎,其中9例第3次检查始终未找到癌细胞,20例第1次活檢可疑,第2次确诊为癌。

1.21 手术所见 胃外形正常41例,局部有僵硬感或硬结者18例,局部浆膜有充血水肿者18例,9例溃疡恶变与网膜十二指肠或胰腺有粘连。

2 病理分析

2.1 病变部位 病变位于贲门者16例,胃体部3例,胃角20例,胃窦56例。

2.2 肿块大小 0.3~2.5cm78例,~4cm7例,~6cm4例。

2.3 大体分型 Ⅰ型(包括Ⅱa)20例,Ⅱ型10例,Ⅲ型(包括Ⅱc)50例,类似进展期癌9例。

2.4 组织学分类 高分化型腺癌54例,中分化型腺癌7例,低分化型腺癌16例,未分化型5例,粘液腺癌3例,管状腺癌4例。

2.5 淋巴结转移 无淋巴转移者86例,有淋巴转移者3例。

3 X线检查与分析

3.1 检查方法 从早期胃癌双对比所见及误诊病例分析,说明重视钡剂质量,改进检查方法和加强对早期胃癌的认识与读片能力是提高早癌发现与诊断的重点。检查应以双对比为主,结合粘膜法、加压法和充盈法为最好。这样可以显示粘膜、胃小区,观察胃壁弹性、充盈缺损和龛影性情况,本文12例病灶位于胃后壁,只有6例位于前壁。故当以仰卧双对比相为主,在发现可疑病灶时,即令患者翻转身体4~6次,再同样体位观察,如此重复数张,不仅可使病灶重现,同时由于钡剂涂布程度不一样,可以获得1~2张病变显示最清楚的照片,而有利于诊断。为了提高诊断,建议将低张胃双对比造影列为常规检查方法。

3.2分析 89例中只有1例为常规造影,19例为双对比造影,余均为低张双对比检查,89例共做造影检查186次。

X线表现为病变表面为大小不一的多发性结节8例,不规则溃疡68例,不规则线形溃疡2例,多数病例周围有粘膜纠集或中断,局部粘膜呈杆状、棍棒状或矛状,息肉样隆起18例,其中有3例呈巨大的息肉样肿块,有宽蒂或细茎。表现良性溃疡的7例,表现为溃疡恶变的9例,胃窦部痉挛变形及幽门梗阻似晚期胃癌的X线表现者2例,胃壁僵直或舒展不良78例。局部异常或不规则钡池6例。胃小区破坏32例。早期癌伴发晚期癌1例,早期癌伴发胃平滑肌癌2例,有15侧伴发良性溃疡。19例伴发胃炎和糜烂,6例伴发十二指肠溃疡。残胃早期癌2例。

4 讨论

早期胃癌几种X线征象的意义 早期胃癌的X线表现已有很多文献报告,典型病例诊断不难;但实验因早期癌变比较浅往往X线变化较轻微。Ⅰ型病变因突出于胃腔,产生充盈缺损,病理对照片型癌块大多具有广、分叶和表面不平的特征,较易发现,本组有4例肿块超过4cm,具有茎蒂,似大息肉,表面均凸凹不平,这一点很重要,肿块表面越高低凸凹不平,恶性可能越大,但必须注意因钡浆涂不均的假象。Ⅲ型多表现为浅三角型溃疡,或不规则形溃疡,本组68例中有52例溃疡不规则,有2例呈不规则线形,其中1例为小胃癌。对照病理主要为癌瘤浸润发展不规则。这是诊断早期胃癌的一种有价值的X线征象。局部僵硬亦是诊断早期胃癌的重要征象,特点是僵硬区和正常胃分界清楚,似刀切样。对照病理,僵直长度与病变大小基本一致,癌瘤较深,侵及粘膜下层。但对粘膜癌,尤其是微胃癌常僵硬不明显,只在收缩时见到局部舒张不良,这种变化并易受胃壁伸展状态的影响;即在胃充气或服钡较多时,常可使其减轻或不显示。这些病例对照病理,病灶周围多有轻度水肿,充血现象,故实际病变比癌灶为大,不论是哪一型早期胃癌。因癌肿在粘膜或粘膜下层浸润,使受累部位呈粘膜中断及小区破坏,这些细微改变,必须要行低张双对比造影,才能较好显示。不少病例常因癌灶较小或检查方法不当,而不能使癌灶及其周围的征象显示,完全表现为良性溃疡的征象,本组4例即系如此,因此凡表现为浅小溃疡的病例,必须高度警惕早癌的可能,予以短期随访或行胃内窥镜活检,以免延误诊断。

早期胃癌的诊断是其治疗的关键。若是导致病情的恶化,从而使晚期胃癌不但治疗的难度加大,而且疗效也较差。因此,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并及时给予适当的治疗,则患者的生存率有望大大延长。对胃癌前期病变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残胃及良性胃溃疡等,应及时治疗并定期随访,以防止其发生癌变或在其癌变后及早发现。另外,在胃癌高发区大力开展普查,可显著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太大,此项普查开展的难度非常大。对于中年以上患者,凡出现食欲减退、上腹不适等消化不良症状时,应及时进行详细检查以明确诊断。

临床X线分析 篇11

关键词:泌尿系统,X线诊断,肾结石,肾结核,肾肿瘤

泌尿系统X线诊断主要是利用平片及泌尿系统造影检查, 对肾结石、肾结核、肾肿瘤以及先天性畸形能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CT、磁共振应用于临床后, X线检查仍为常规检查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近几年收治的泌尿系统疾病患者30例进行X线诊断, 其中泌尿系统结石21例, 泌尿系统结核6例, 泌尿系统肿瘤3例。这些泌尿系统患者通过X线已经全部诊断确定, 并进行了积极的治疗。

1.2 泌尿系统结石的X线临床诊断表现

结石是尿中沉淀出来的结晶体与来自血浆的粘固体凝结而成的团块, 主要发生在肾和膀胱, 输尿管和尿道结石多由上泌尿道而来。多数结石含钙盐多在X线平片上密度较高, 称为“不透X线结石”或“阳性结石”。少数结石如尿酸盐类结石含钙少, 在平片上多不显影, 而称之为“阴性结石”。包括: (1) 肾结石, 可分为单个或多个, 单侧或两侧。80%的结石在肾盂内, 其次是下极肾盏。腰痛和血尿是肾结石的主要症状; (2) 输尿管结石, 多由肾结石下移而来, 一般较小, 右侧较多; (3) 膀胱结石, 多见于男性儿童, 多为阳性结石, 位于骨盆中下部耻骨联合上方; (4) 尿道结石, 多见于男性后尿道, 呈黄豆大小致密影, 正位片与耻骨联合重迭, 与后尿道的走向一致。

1.3 泌尿系统结核的X线临床诊断表现

泌尿系统结核多为继发性, 原发性多在肺内。结核主要侵犯肾, 然后蔓延至输尿管和膀胱, 多为单侧。包括: (1) 肾结核, 结核菌经血行播散到肾, 于肾乳头形成干酪样溃疡, 继续发展形成脓腔, 溃破入肾盏则引起肾盂肾盏或尿路结核, 病变可累及整个肾, 形成多数干酪样溃疡脓腔。肾盂或肾盏可广泛破坏并逐渐产生结缔组织增生而引起狭窄和闭塞。肾盂内如积存大量干酪样脓性物质即成为肾积脓或称结核性脓肾。干酪样物质可以钙化, 全肾广泛破坏最后形成全肾钙化且肾功能丧失, 称为肾自截。 (2) 输尿管结核, 输尿管壁增厚、弹性消失、局部纤维化, 形成瘢痕和狭窄。 (3) 膀胱结核, 多由尿路结核下行感染引起, 早期改变多发生在膀胱输尿管交界处。

1.4 泌尿系统肿瘤的X线临床诊断表现

肾肿瘤占成人恶性肿瘤的1%~2%, 占小儿全身肿瘤的20%。约90%是恶性的, 其中以肾腺癌最多, 其次是肾盂癌。包括: (1) 肾腺癌, 来自肾实质, 又名透明细胞癌, 多位于肾上下极, 肿瘤多为圆球形, 直径可为5~15cm, 可呈分叶状。瘤内常有坏死区、钙化及囊腔形成。主要症状为无痛性血尿和腹部肿块。 (2) 肾盂癌, 较肾癌少见, 多系移行细胞癌, 鳞状上皮癌更少。多数呈乳头状结构, 单发或多发。肿瘤发生在肾盏或肾盂, 常向输尿管及膀胱扩散, 如果发生在肾盂输尿管交界处, 可造成肾积水。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血尿和腰疼。 (3) 肾良性肿瘤, 如血管肌脂肪瘤、肾腺体瘤等多在体检时发现。

2 方法

2.1 泌尿系统结石X线检查诊断

这方面包括以下几方面: (1) 肾结石X线诊断:X线平片显示在肾盂肾盏区有一个或数个大小不等的圆形、卵圆形、鹿角形或不定形密度增高影, 可均匀一致、分层状或颗粒状结石。侧位, 肾结石多与脊柱重迭。阴性结石可在尿路造影片上呈边缘光滑的阴性充盈缺损, 此种情况需要与肾盂内肿瘤、血块、气泡相鉴别。造影还能了解患肾的功能或肾盂积水, 不少结石在尿路造影上反而不能显影, 因此要强调平片对诊断结石的重要性。 (2) 输尿管结石X线诊断:X线平片可见圆形、卵圆形、麦粒状、桑椹状或枣核样密度增高影, 其长轴与输尿管走行一致, 位于脊柱两旁的输尿管行径上, 多滞留于肾盂输尿管连接处、输尿管与髂动脉相交处及输尿管膀胱入口处的生理狭窄区。输尿管结石与横突或骶椎重迭时, 容易被忽略。排泄性尿路造影可确定致密影是否在输尿管内, 结石位于输尿管内时, 其上端输尿管常扩张。逆行肾盂造影时造影剂常受阻于结石所在的输尿管部位。 (3) 膀胱结石X线诊断:X线可以见到密度均匀或深浅不一, 核心透亮、外周成层、透亮与不透亮相间, 形如树木横断的年轮, 外形为卵圆形或圆形, 边缘光滑, 亦有呈桑椹状。通常为单发, 结石之位置随体位而移动。如结石嵌入膀胱憩室或输尿管膀胱开口处, 则结石固定, 阴性结石少见。 (4) 尿道结石X线诊断:X线平片斜位上结石位于耻骨联合稍后方。

2.2 泌尿系统结核X线检查诊断

(1) X线平片上, 早期肾外形正常, 晚期肾内可见钙化。钙化可为云絮状、环形或花瓣状。全肾致密钙化、肾影增大或缩小, 为肾自截的表现。 (2) X线平片静脉尿路造影表现为输尿管不规则狭窄与扩张, 似念珠状, 边缘呈“虫咬样”, 晚期则见输尿管缩短、硬化、呈“喇叭状”, 最后发生闭塞。 (3) X线平片静脉尿路造影可见局部有模糊的充盈缺损及痉挛收缩。

2.3 泌尿系统肿瘤X线检查诊断

(1) X线平片肾影局部弧形突出, 外形呈分叶状。肿块可占据一侧上腹部。肿瘤出血、坏死或囊变区发生钙化时, 则显示出斑点状、环形、螺旋形、条形或放射状密度增高影。 (2) X线平片多无阳性所见, 偶可见不规则钙化。静脉尿路造影不满意时宜进行逆行肾盂造影, 可见肿瘤造成的肾盂内充盈缺损。肾盂癌的肿瘤血管少, 肾动脉造影表现多不典型;X线肾动脉造影可见肿瘤区无新生肿瘤血管及动静脉瘘。

2.4 X线诊断鉴别

根据临床表现、X线摄片和实验室检查一般可作出正确诊断, 但早期诊断有时比较困难, 需密切观察, 定期检查才能作出诊断。

2.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通过泌尿系统常见疾病的X线诊断来确定泌尿系统疾病的情况, 查出泌尿系统结石21例;泌尿系统结核6例;泌尿系统肿瘤3例;对比三者之间患病情况差异显著, 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例)

注:泌尿系统结石、结核、肿瘤三种发病情况所占比率情况统计, P<0.05。

4 结论

X线诊断泌尿系统常见疾病主要包括泌尿系结石、结核、肿瘤以及外伤等, 通过X线能够很好地对上述病灶进行诊断。X线平片 (腹部平片) 是常规泌尿系统X线检查方法。拍片前需清洁灌肠以减少粪便和气体对平片清晰度的影响。照片时对病人取仰卧位, 两膝略作屈曲, 以减轻腰椎前突的弧度。照片范围自11胸椎下至耻骨联合, 包括肾、输尿管和膀胱。可显示肾的大小、形态和位置, 了解有无阳性结石或钙化等, 作各种泌尿系统造影前的参考片, 以对照造影后出现的改变。腹部侧位像可用来进一步确定异常影像与肾或输尿管的关系。通过对泌尿系统结石、结核、肿瘤三种发病情况所占比率情况统计表明, 患者中结石的比率最多, 结核患者次之, 肿瘤患者最少。

参考文献

[1]贾民谊.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2]祝惠民.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变压器出口包装下一篇:通信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