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X线(精选12篇)
临床X线 篇1
在消化道中胃憩室较少见, 多位于胃贲门附近小弯侧, 有时可见于胃大弯, 极少发生幽门前庭部, 病因不清, 有人认为是先天性异常, 多数学者认为与肌肉发育有关, 因胃底环形肌缺如, 斜行肌薄弱, 胃贲门压力较大引起。我科2007年4月至2009年11月通过钡餐, X线检查发现16例, 现结合临床及 X线表现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6例患者中男11例, 女5例, 年龄40~70岁, 平均52岁, 临床上15例有上腹部疼痛不适, 腹胀, 嗳气, 查体示上腹部压痛, 1例为查体时发现。实验室各项检查均正常。
1.2 结果
16例患者中, 7例位于胃底后壁, 9例位于贲门与胃底交界处, 均有程度不一的胃炎改变, 2例表现为向腔外丘状突出, 内可见胃黏膜, 14例颈部狭细, 大者约3 cm×4 cm, 小者约0.5 cm×1 cm, 其中1例合并胃体部良性溃疡, 3例与十二指肠及空肠憩室并存。16例患者均经胃镜及病理证实。
2病例介绍
例1, 患者, 女, 77岁, 胃部不适伴烧灼感2年, 饥饿时明显, 服药无明显改善, 饮食较好, 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影像学表现:胃底近小弯后壁见1个约2.4 cm×1.4 cm大小凸出腔外的椭圆形囊袋, 边缘锐利, 轮廓光滑, 有一狭颈与胃底相连, 可见黏膜伸入其内。
例2, 患者, 男, 47岁, 上腹部疼痛不适1个月, 加重2 d。有结核史多年, 身体消瘦, 精神欠佳, 饮食尚可, 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影像学表现:胃底下部小弯侧见1个长约8.5 cm、宽约4 cm凸出腔外的囊袋 (图2) , 边缘光滑, 立位憩室如悬挂一个小圆底烧瓶, 并可见三层不同透亮度阴影, 即气体、分泌液、钡剂, 憩室内钡剂排空较慢, 在胃排空后还有钡剂滞留于憩室内。
例3患者女, 56岁, 上腹部不适数年, 饭后有时可出现呕吐, 心窝痛等症状, 查体:腹软, 肝脾为触及。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检查:显示胃贲门小弯侧, 可见一突出腔外的囊袋状影, 其内可见小液平面, 憩室颈部黏膜无聚拢, 约0.3 cm×0.8 cm大小。X线意见:胃憩室。
例4患者男, 39岁, 上腹部间断疼痛半年余, 期间呕吐数次, 饮酒后加重, 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发现胃贲门下方后壁小弯侧, 可见突出腔外的袋状影, 内有少量钡剂存留, 边缘光滑, 约0.4 cm×0.9 cm周围黏膜连续, 无纠集聚拢等异常征象, 胃呈钩型黏膜清晰余无明显异常。X线意见:胃憩室。
例5患者男, 65岁, 上腹部不适数年, 偶有呕吐, 近段时间略加重, 故来院检查, 查体:上腹部轻压痛, 肝脾未触及。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检查:胃底后壁小弯侧见突出腔外的囊袋状影, 边缘光滑, 口部无环堤, 黏膜无聚拢, 囊内有钡剂存留, 约0.3 cm×0.7 cm。胃及十二指肠未见明显异常。X线意见:胃憩室。
3讨论
胃憩室[1]是少见病, 检出率为0.01%~0.18%, 贲门区占80%, 好发于中年人, 大多数单发, 也有多发病例报告。憩室的病因尚有争论, 多数学者认为胃憩室形成机制主要为胃底环肌缺如, 斜行肌薄弱, 加上贲门区有主要血管经过增加压力, 进食后在胃内压的作用下, 逐渐形成胃壁局限性向外膨出, 还有学者认为是先天性的。胃憩室主要依靠X线钡餐造影检查时发现, 典型的胃憩室X线诊断并不困难, 主要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凸出腔外的囊袋影, 边缘光滑, 有一狭颈与胃腔相连, 黏膜伸入其内, 较大的憩室立位时可见钡、液、气分层, 憩室内的钡剂排空较慢, 合并炎症囊袋形态不规则, 边缘毛糙, 钡剂充盈不均匀。胃底憩室有时会与胃良性溃疡相混淆, 根据囊袋轮廓光滑, 有狭颈, 并可见黏膜伸进憩室内等特点, 并结合临床症状不难鉴别。纤维胃镜对诊断也有一定的帮助, 胃镜所见:憩室入口呈圆形, 边缘规则清楚, 周围黏膜完全正常而无浸润现象, 并可见黏膜皱襞直接进入囊内, 憩室口处看到有规律性收缩, 口的大小可以改变。
胃底憩室较少见, 一般可分为牵引性憩室及内压性憩室两种[2], 牵引性憩室较少见, 多因自身及周围组织的炎性改变或肿瘤等粘连形成, 可呈幕状突出, 开口较宽, 可有胃底黏膜进入, 本组2例;内压性憩室多为胃壁的局限性薄弱, 即先天性发育不全或缺损, 加之胃内压增高, 使黏膜及黏膜下层肌肉间呈囊袋状向腔外疝出而形成, 其憩室壁由黏膜层、黏膜下层及浆膜层组成, 其中缺乏肌层或有薄弱肌层存在, 胃底内压性憩室多具有幕状的颈部, 由于有颈窄腔大的特点, 所以当有食物进入后不易排出时, 易并发憩室本身炎症、溃疡及结石等, 甚至有出血、穿孔等, 所以其本身很少有单独临床症状出现, 本组有14例属于内压性憩室。X线钡餐是诊断本病可靠的方法, 安全、简便、无痛苦[3]。服钡剂后要多方位转换体位, 将憩室于切线位上显示, 呈向腔外突出的丘状、半丘状或狭颈样充盈影, 边缘光滑锐利, 无动力改变, 内可见胃黏膜, 憩室大小不一, 小者如豌豆, 大者如核桃。胃底憩室于立位时通常明显变小, 个别可消失, 但卧位或头低足高位易于显示其清晰轮廓, 本组有9例。有的钡剂随体位变化而排出, 如排出困难时, 可引起临床症状。本病需与良性溃疡及胃癌鉴别, 结合其病史及X线表现鉴别不难。
参考文献
[1]郭启勇.实用放射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649.
[2]尚克中, 陈九如.胃肠道造影原理与诊断.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5:245-247.
[3]上海第一医学院.X线诊断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8:1022-1023.
临床X线 篇2
一、经济学背景
随着我国的人口老年化的加速,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病人越来越多,已成为国排名第四位的慢性疾病,骨质疏松的干预是一项国家任务,其诊疗现状表现为高发病率,骨折风险高,致残致死率高,诊断率低等。
二、我院情况
我院定位为骨科专科医院,诊断骨密度的金标准为“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作为骨科医院必备的骨密度检测仪长期缺失,一方面为临床诊断及治疗带来困惑,同时让病人到其他医院检查,增加病人的周折困难及经济负担,最终让病人流失!
三、引进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有利于病人,有利于医生,更有利于我科及我院的发展!是全院临床工作者的共同呼声!
四、我科已开展骨质疏松的相关工作,需尽快完善必有的装备.鉴于上述情况,我科特申购引进!
骨三科
临床X线 篇3
关键词:乳腺肿块;X线检查;诊断;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088-01
乳腺肿块是一种女性常见的乳腺疾病,随着近年来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乳腺疾病的发病率也日趋上升,以成为危害女性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1]。笔者就119例患者经X线检查诊断的正确率,来评价其临床价值,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0年6月~2012年9月收治的119例乳腺肿块患者,年龄32~58岁,平均年龄46.6岁。临床表现为:所有患者中32例有疼痛感,90例无明显的疼痛或不适。患者入院后均进行钼靶X线检查。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排除:所有患者均符合乳腺肿块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具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排除标准:排除30岁以下的患者;排除伴有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排除不愿参加此项研究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采用Senographe DMR+钼铑双靶X线机。患者常规摄MLO位、CC位及点加压摄片。观察分析患者乳腺肿块的部位、形态、大小、密度及其与周围组织间的关系,在患者进行X 线检查后,均进行手术切除肿块并通过病理学检查。将X线检查结果与手术及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
1.4 疗效判定
良、恶性乳腺肿块的X线诊断标准[2]: ①良性肿块一般形状规则, 密度均匀,边界较清晰, 边缘无毛刺状, 可出现斑块状钙化影;②乳腺癌形状不规则的密度增高影, 边界不清晰, 边缘呈现毛刺状, 可具有砂粒样钙化灶。
1.5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的所有数据均由SSP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乳腺肿块病理学结果:119例乳腺肿块患者中88例为良性肿块,其中包括49例乳腺增生,13例积乳囊肿,23例纤维腺瘤,3例炎性肿块;31例为恶性肿块,包括4例单纯乳腺癌,6例浸润性小叶癌,19例浸润性导管癌,2例髓样癌。
乳腺肿块经X线检查结果:良性乳腺肿块中共检出82例,正确检出率为93.2%,包括47例乳腺增生,12例积乳囊肿,21例纤维腺瘤,2例炎性肿块;恶性乳腺肿块共检出27例,正确检出率为87.1%,包括2例单纯乳腺癌,5例浸润性小叶癌,18例浸润性导管癌,2例髓样癌。
良、恶性乳腺肿块形态比较: 88例良性乳腺肿块病变中有27例发现孤立的圆点状或环形钙化;乳腺恶性病灶中有15例出现钙化,其中有9例出现成簇细小钙化,5例出现小短棒样钙化,1例出现泥沙样钙化。
良、恶性乳腺肿块病灶的边缘特征比较: 88例良性肿块患者,其病灶边缘特征包括37例出现分叶, 20例出现模糊, 31例有透亮环;31例恶性乳腺患者中21例出现边缘毛刺征, 6例出现分叶,4例有透亮环。
3 讨论
诊断良恶性乳腺肿块主要依据以下几点:(1) 肿块的形态:良性乳腺肿块的主要为圆形或者椭圆形;恶性肿瘤的形态一般不规则,多表现为分叶状病变;(2)边界:良性乳腺肿块常具有包膜,且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不侵犯周围的正常组织;恶性肿瘤组织多数与周围组织相连,周围腺体结构紊乱扭曲,且边缘常常有毛刺。毛刺征是钼靶X 线诊断乳腺癌的重要征象之一;(3) 肿块的密度:良性乳腺肿块的密度表现为等或低密度;恶性乳腺肿块质地坚硬,故表现为高密度;(4) 钙化:良性乳腺肿块出现钙化的情况较少,有时出现点状、斑片或环形钙化;恶性乳腺肿块常出现钙化,且多表现为成簇细小砂砾样钙化。X 线检查乳腺肿块因其操作简单、检出率高已成为目前临床上首选的诊断手段之一,但是由于检查时的影响因素较多也存在一定的误诊率,故临床上诊断此类疾病需要与超声及MRI检查相结合。影响X线诊断结果的因素有:(1)致密型乳腺;(2)疾病的恶性程度;(3)伴有其他多种疾病;(4)临床医师诊断经验;(5)X光片拍摄技术,等。如年轻女性患者的乳房腺体组织较致密, 特别是当患者伴有乳腺增生性改变时,则X线对组织的穿透性降低, 从而不够能清晰地显示乳腺肿块, 甚至使X线检查结果呈现阴性,使X线对乳腺肿块诊断的准确性大大降低。
本次研究结果所示:119例患者中乳腺良性肿块检出率为93.2%,恶性肿块的检出率为87.1%。乳腺肿块的主要类型有:良性肿块的主要类型包括乳腺增生、积乳囊肿、纤维腺瘤、炎性肿块;恶性肿块的主要类型包括单纯癌、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髓样癌。
综上所述,乳腺X 线用于检查诊断乳腺肿块具有操作简单、检出率高、费用合理等优点,对于乳腺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作为临床上检查乳腺肿块的首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丁莹,郭瑞强. 高频彩超与钼靶联合应用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J].现代肿瘤医学,2009,17(9):1708-1710.
[2] 赵玉年, 唐金海, 崔怀萍, 等. 40 例早期乳腺癌的临床X 线分析[J]. 临床肿瘤学杂志,2008, 10( 12) : 27- 29
滑膜肉瘤的临床X线分析 篇4
1一般资料
1.1 性别与年龄
男31例, 女11例, 男女之比为1.5 ∶ 1。年龄12~76岁, 平均发病年龄为36.5岁。65.4% (34/52) 为40岁以下发病。
1.2 病程
2个月~30年, 平均2.5年。其中半年以内发病者16例, 半年~1年8例, 1~2年12例, 2~3年6例, 3年以上10例。
1.3 临床表现
40例发现软组织肿块, 小者如花生米, 大者如儿头, 以直径10 cm左右者为最多。较小的肿块-般呈实质性, 质较硬;较大的肿块常有囊性感。本组4例行囊性感的肿块, 直径均在15 cm以上。5例行肿块穿刺, 有4例抽出血性液体。疼痛一般较轻, 呈限局性隐痛或钝痛。有肿块的40例患者中14例为痛性肿块。少数病例始终表现为肿胀, 而无明确的软组织肿块, 这样的患者疼痛重, 症状较明显。
1.4 其他
本组13例术后局部复发。其中病变原发于软组织者10例、原发于骨内者3例。5例发生肺转移。另有1例, 局部切除术后4年, 发生多骨性的硬化转移, 52例中, 有骨胳改变者32例 (63.46%) , 其中16例原发于骨内。
2 X线表现
本组病例, 按其不同的X线表现可分为四类, 现就具各种X线表现及临床特点分述如下:
2.1 仅有软组织收变 (16例)
10例表现为边缘较清楚的梭形、圆形或分叶状的软组织肿块影;病变进展时, 肿块影变得毛糙不整, 密度不均。分叶及结节感更明显。6例临床上可摸到肿块, 但X线平片上仅见局部软组织密度增高。16例中, 2例肿块内可见条状及斑点样钙化影:1例伴有关节间隙增宽。
2.2 原发骨改变伴软组织改变 (16例)
其骨改变的X线表现可分为下述三种:
2.2.1 大片溶骨性破坏
8例。其中4例 (肱骨和股骨各2例) 位于长胃的骨干-干骺部, 3例位于髂骨, 1例位于足楔状骨。病变骨呈不规则的大片状低密度区。7例病变区密度不均。髓腔增宽, 皮质变薄糜烂。其中2例伴有较轻的骨膜反应, 与显著的骨破坏不相称。
2.2.2 斑片样骨破坏伴骨硬化
5例。髂骨2例, 锁骨、肩胛骨及胫骨近端各1例。病变区骨纹理粗大紊乱, 骨破坏与骨硬化相间存在。骨破坏边缘不清, 骨硬化可呈索条样、斑片样成斑点样, 骨皮质无明显改变。
2.2.3 骨囊性破坏
3例, 分别位于肩胛颈、胫骨及尺骨近端。病变呈圆形、椭圆形或小灶样透亮区, 直径0.5~1.5 cm, 边缘清晰锐利, 轻度硬化。
2.3 软组织改变伴继发什改变 (17例)
由于骨外或关节内外的软组织肿块或肿胀引起的邻近骨改变有以下三种。
2.3.1 骨皮质糜烂
8例。其中膝、足部各2例, 手、髋部、小腿及大腿中段各1例。病变软组织多表现为肿胀、少数为肿块:其邻近骨皮质密度不均, 外缘略凹陷, 轻度虫蚀样改变, 未见硬化及骨膜反应。
2.3.2 胃皮质受压变薄
5例。其中足2例, 手、膝及腕部各1例。病变软组织均表现为明显的肿块影。严重者使骨干变细。
2.3.3 骨膜反应
4例、分别位于前臂、肘、月国窝及小腿中上段。病变软组织多表现为肿块, 骨膜反应呈花边状或层状改变, 骨皮质处髓腔所见正常。
2.4 X线平片无异常发现 (3例)
2例病变位于腹股沟, 1例在腰椎管内。本组男2例, 女1例, 年龄23~76岁, 平均45岁。2例表现为无痛性肿块5年, 1例为腰痛及一侧下肢痛3个月。
3讨论
笔者分析了52例滑膜肉瘤不同类型X线表现, 分别对其临床表现、病程及年龄作了比较性研究, 并发现了一定的规律性。例如, 原发大片溶骨性破坏型之间, 前者中老年多见, 后者青少年多见;继发骨膜反应型与继发骨皮质受压变薄型, 症状轻, 病程在2~3年之间, 中老年多见;原发骨破坏性骨硬化型, 症状表现一般, 病程在1~2年之间, 青中年多见;而骨骼正常, 仅有软组织改变者, 症状可轻可重, 病程可长可短, 中老年多见。原发骨囊状破坏型与外伤史的关系有待于研究。
X线受检者须知 篇5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放射防护条例“对受检者和患者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或者射线进行诊断、治疗、检查时,必须严格控制受照及量,避免不必要的照射”的有关规定。
一、来放射科检查就诊的患者,请您坐在走廊中等候检查,不要挤在检查室门口,更不能进入等候,以防治电离空气对您产生危害。
二、放射科机房工作时,防护门是关闭的,门上的红灯开启,此时说明室内正在曝光,请您千万不要推门直接进入,防治射线漏到走廊中,给您和其他患者造成不必要伤害。
三、婴幼儿、孕妇(尤其怀孕初期三个月内)以及有生育能力者,下腹部和性腺部位做X线检查,必须慎重。必须做X线检查时,也应采用以“拍片为主”的原则,尽量拍片。检查时,尽量进行必要的防护。
四、儿童、孕妇在受检时,应尽量避免X射线的照射,如果必须进行检查时,请与照像技师讲明情况,技师要给患者下腹部盖上铅衣,防止性腺和胎儿接收过量的射线。
五、对受检者非投照部位,要配合医务人员穿戴铅橡皮防护用具。
六、在透视及拍片时,其他人员勿停留在X线检查室内,避免照射。需陪伴人员扶持受检者时,也应穿戴防护用具,已免照射。严禁孕妇及18岁以下青少的年扶持受检者。
七、任何受检患者有权要求进行放射防护。放射科备有铅防护用品,如:铅帽、铅围脖、铅围裙和铅衣,患者可以无条件提出使用。使用这些铅防护用品,能有效地保护胎儿、性腺、甲状腺和眼睛。
八、照完透视的患者,拿到检查结果后,可以马上离开放射科。照完片子的患者,请您在走廊等候报告结果,远离检查室,相对安全的多。
临床X线 篇6
【关键词】小儿;肺门结核;临床及X线诊断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81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980-02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后引起的一种慢性、消耗性传染病,也是临床上经常发现和诊治的常见病。X线胸部透视和拍片是检查诊断肺结核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成人肺结核依据临床表现症状结合X线检查,都可做出正确的诊断。而小儿肺门结核X线表现有些特殊性,其病变态多样,然而在诊断小儿肺门结核上往往存在些难度,但是,只要我们在诊断时细心观察、阅片,精心分析、密切结合临床的体征,均可做出正确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下面将我们诊断的19例小儿肺门结核介绍如下,供同道们参考。1一般资料
本组19例小儿肺门结核中,男孩12例、女孩7例。发病年龄均在3岁-9岁之间。其中3岁的有1例、4岁的有1例、5岁的有1例、6岁的有4例、7岁的有3例、8岁的有4例、9岁的有5例。其病程均在一年左右不等。2临床表现症状
本组19例小儿肺门结核的临床表现症状患儿均乏力、精神不佳、疲倦、不思饮食及食欲减退、消瘦。有9例患儿夜间盗汗,有5例轻度咳嗽,有4例低烧,有1例有肺结核密切接触史。3检验检查
本组19例小儿肺门结核中,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的有13例,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的有6例。4X线检查表现
4.1原发综合征原发病灶的X线表现为云絮状密度增高阴影,周围边缘模糊不清,病灶直径约为2cm左右。病灶阴影多出现于右肺门的外上方,右肺门淋巴结肿大。可见自原发病灶阴影中,显示出一条或多条较模糊的条索状阴影通向右肺门区的淋巴结,右肺门区出现淋巴管炎征象。原发病灶及周围炎,淋巴管炎与肿大的肺门淋巴结连在一起,形成哑铃状,称为原发综合征的双极期。本组19例小儿肺门结核中,有2例为原发综合征型小儿肺门结核。
4.2炎症型小儿肺门结核X线表现可见两肺门阴影增大、增浓,周围边缘模糊不清,两侧肺门角均模糊不清,两肺门区可见小斑点状钙化灶。本组19例小儿肺门结核中,有9例是炎症型小儿肺门结核。
4.3结节型(肿瘤型)小儿肺门结核X线表现可见右肺门淋巴结肿大,其边缘较清晰。肿大的淋巴结阴影密度增高,呈半圆形或椭圆形自右肺门区向肺野突出。本组19例小儿肺门结核中,有8例是结节型小儿肺门结核。5鉴别诊断
肺结核在临床及X线表现上与非结核的肺部疾病有许多相似之处,往往可能造成误诊。然而在诊断时,必须仔细观察,密切结合临床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加以分析,已达到正确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1原发型小儿肺门结核与胸腺肥大相鉴别胸腺肥大X线表现为一侧或两侧纵膈阴影增宽,向肺门突出,下端成角,外缘可呈波浪状。胸腺的大小及形态,可随呼吸而改变,而肿大的淋巴结多位于中纵膈,主要在气管旁及支气管旁,不随呼吸而改变。
5.2炎症型小儿肺门结核与非结核的肺部炎症(如细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等)相鉴别:非结核性肺炎,由一般细菌或病毒感染等所引起的片状、节段性或大叶性肺炎,可与原发病灶相似。主要依靠临床检查,如结核菌素试验,白细胞计数结果等进行鉴别(又如高热、呼吸困难等)。
5.3结节型小儿肺门结核与纵膈恶性淋巴瘤相鉴别恶性淋巴瘤发病迅速,纵膈阴影增宽,肿大的淋巴结密度增高、均匀。边界清楚,无钙化,在复查中可见发展迅速多个淋巴结融合成团呈分叶状改变。结节型小儿肺门结核与结节病相鉴别:其主要鉴别点是:结节病患者年龄较大,结节病抗原试验为阳性。6讨论
6.1肺结核的发病机制结核病多因结核菌侵入肺组织后感染所致。但是,其受感染发病的条件取决于人体的免疫力的强弱及感染量及毒力的多少而决定感染发病的人群多少。因而感染和发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感染可用结核菌素试验来测定,而发病则可以X线和其他辅助检查加以确定。原发综合征和肺门结核同属于原发型肺结核,肺门结核是原发性肺结核中最常见者。结核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菌,结核病的免疫主要是细胞免疫。人体受到结核菌感染后,通过细胞免疫应答,使T淋巴细胞致敏。若再次接触结核菌即释放一系例淋巴因子,其中巨噬细胞趋化因子可使血液的巨噬细胞聚集病灶,巨噬細胞移动抑制因子则使活化的巨噬细胞聚集结核菌周围,发挥吞噬杀灭大部分病菌的作用。机体在免疫应答的同时,也产生变态反应,当变态反应过强时,可加剧炎症反应,甚是干酪坏死。
6.2肺结核的基本病理改变肺结核的病理改变主要是渗出、增殖和坏死。渗出以单核细胞、炎细胞、纤维蛋白为主;增殖以结节及结核性肉芽肿为主,上皮样细胞结节及郎罕巨细胞是结核性炎症的主要特征;坏死的主要特征是干酪样改变。
儿科肺炎X线诊断临床分析 篇7
关键词:儿科,肺炎,X线检查,诊断,准确性
肺炎是儿童的多发病和常见病, 因疾病发展迅速, 且容易转变, 若不及时确诊或进行治疗, 将会使病情加重, 进而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 对儿童肺炎的诊断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我院对120例儿童肺炎患者的X线诊断结果进行分析, 总结肺炎患儿的X线特征, 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现将我院的研究过程及结论简介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进行诊治120例儿童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基本临床资料如下:男46例, 女74例;年龄1~5岁, 平均年龄2.8岁;病史:乳汁吸入史6例, 宫内窘迫4例, 窒息史16例;病程3~12d, 平均病程4.3d。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X线胸片检查。
1.2 检查注意事项
(1) 因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儿童, 检查的依从性较差, 无法进行正常的呼吸检查, 导致获得的X线胸片质量较差, 所以影响诊断的结果。鉴于以上因素, 我院在研究过程中使用北京万东仪器公司生产的F52-8型, 电流为500mA的X线检测仪, 从而缩短了检查的时间。并根据临床经验, 通过患儿啼哭的吸气瞬间进行曝光。对于部分难以确诊的患儿需结合仰卧正位片或加滤线栅摄片进行诊断, 仍无法确诊时, 可进行荧光增强下透视检查; (2) 儿童肺炎不仅临床症状不典型, 而其X线片检查结果也不具有显著性。因此在根据临床症状和X线进行诊断的同时, 还要根据听诊及患儿的病史等因素进行综合诊断。
2结果
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常规的X线检查, 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我院研究对象的X线表现情况具体如下: (1) 肺纹理增粗、增强:研究对象中出现肺纹理变化的病例108例, 是儿童肺炎的典型症状, 主要表现为发病时肺部的纹理明显增强和增粗, 肺部的肺纹理明显延长, 延伸至内中肺野, 且边缘清晰。吸收性肺炎患儿的右下肺野纹理显著增强; (2) 肺门增大、增浓:92例患儿的X线检查呈现肺门增大、增浓, 且致密影边界模糊, 结构紊乱, 应注意与炎症性肺门淋巴结结核进行鉴别诊断, 该影像于发病后7~12d消散; (3) 大病灶或节段性病灶:研究对象中有14例患儿出现大病灶或节段性病灶影像, 该影像呈现为肺部出现斑片状阴影, 且阴影呈现全时性或浸润节段性, 临床研究中多呈单发性;病灶呈现支气管空气征, 与周围的炎性病变形成显著的差异; (4) 小病灶:研究对象的X线检查呈现小病灶的共有58例, 其X线片表现为双下肺有小絮片状或多发性点状模糊影, 病灶呈现可融合性; (5) 局限性肺气肿:研究对象中呈现局限性肺气肿的患儿40例, 当患儿的炎症影响到细支气管且对活瓣产生阻塞, 此时X线片可出现下肺野肋肠角处透光度增加, 肋间隙饱满等局限性的肺气肿征象; (6) 心缘和横隔变化:X线片呈现心缘和横膈变化的患儿18例, 以心缘和横膈面表现模糊, 且具有局限性; (7) 其他并发征象:相关研究显示检查过程对患儿的气胸、胸膜反应及纵隔气肿等并发症有一定的鉴别, 但在我院的研究中未出现相关病例。
3讨论
儿童肺炎是临床常见的儿科疾病, 儿童肺炎可分为感染性肺炎和吸入性肺炎两类, 临床上可单独致病, 亦可相伴发生。因该病具有发展迅速、容易转变等特点, 若不及时确诊或进行治疗, 将会使病情加重, 进而导致严重的后果, 甚至会导致患儿死亡。目前对儿童肺炎的诊断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 临床研究证实, X线在儿科肺炎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我院对2011年3月-2012年3月诊治的120例肺炎患儿的X线诊断数据进行分析, 结合临床实践证实, 局限性肺气肿、肺门影增浓、增深及肺纹理增粗、增强等征象是儿童肺炎的重要指征, 对儿童肺炎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由于儿童配合诊断的较差, 会对X线片的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需要临床医生以X线片为依据, 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综合诊断, 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 为临床治疗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 X线检查在儿童肺炎的诊断中的表现呈现多样性, 对患儿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淑梅.浅谈儿科肺炎的X线诊断及临床分析 (J) .中国保健营养, 2013, 18 (2) :288-289.
[2]蒋玉国, 孙岩峰.美喘清治疗小儿憋喘性肺炎疗效观察 (J) .中国实用医药, 2011, 22 (17) :156-158.
肠梗阻的临床X线诊断 篇8
1临床资料
我院2009年收治的肠梗阻患者52例, 男32例, 女20例, 年龄21~42岁, 平均34.1岁;发病时间6 h~25 d, 平均7.8 d。临床表现有腹痛、呕吐、腹胀等症状, 无恶心呕吐8例, 发热15例, 腹肌紧张13例, 腹部压痛35例。动力性梗阻19例, 机械性梗阻33例, 其中腹股沟嵌顿疝13例, 粘连性肠梗阻12例, 肿瘤性梗阻5例, 粪块梗阻2例, 肠套叠1例。
2 X线表现
2.1 单纯性小肠梗阻
即无肠绞窄的机械性小肠梗阻。X线表现在梗阻发生的数小时后, 梗阻的近端肠曲发生胀气、扩张。在立位腹平片上可见阶梯状液平面, 肠曲胀气表现为弓形或倒置的“U”形气-液平面, 在高度上可以有差异。梗阻的位置越靠近小肠的末端, 扩张的肠曲越多, 积气、积液越明显[2]。梗阻近端肠管黏膜水肿致使肠黏膜皱襞增厚, 在肠气的衬托下显示, 表现为横贯肠腔的线条状或弧形阴影, 排列密集, 呈弹簧状或鱼肋骨状。在发生小肠完全梗阻的24~48 h之后, 结肠排空了气体和粪便, 看不到气体。在早期和不完全性肠梗阻时结肠内可见到气体。
2.2 绞窄性小肠梗阻
梗阻肠段的血供中断, 可导致肠壁坏死、腹膜炎乃至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常由闭襻性肠梗阻造成, 即一段肠管的两端发生了机械性肠梗阻。常见的病因有肠扭转、内疝。X线表现:①闭袢肠曲的特殊形态:可见闭袢肠曲两端纠集变位产生的各种特殊排列形态, 如“C”字形、“8”字形、马蹄形、同心圆形、花瓣形等, 多见于小肠扭转、肠粘连、内痔等。②“咖啡豆”征为一段显著扩张充气折叠的肠袢。中间隔以两层水肿、增厚的肠壁, 形似咖啡豆, 由近端肠管的气体通过近端梗阻点进入闭袢使之不断胀大所致。③假肿瘤症:闭袢内并无气体而为大量积液所充满, 在周围充气肠曲的衬托下显示为一团“肿瘤”状块影而得名, 位于下腹部, 立、卧位时其位置不变, 触之有弹性, 常伴明显压痛。④空肠、回肠换位:充气的空肠、回肠互换位置, 使回肠位于左上限, 空肠位于下腹或右下腹部, 此为小肠扭转的特征性改变。合并肠坏死的表现为①僵直狭窄肠管征:为肠管坏死的可靠征象, 绞窄的肠曲呈狭小的充气肠管, 其系膜缘呈不规则锯齿状, 而对侧缘光滑, 以各种体位投照该段肠曲均无改变, 短期随访亦无变化[3]。②肠系膜静脉气检:为肠内气体经坏死肠壁进入血管而受阻于扭转的系膜静脉中形成, 表现为右下腹分枝状透亮影。必须指出:由于小肠被血性液体充满而气体很少, 绞窄肠梗阻在X线片上也可无阳性发现。因此, 临床症状严重而X线检查阴性者不能排除绞窄性梗阻的可能。
2.3 结肠梗阻
常见病因是结肠肿瘤和乙状结肠扭转。结肠梗阻时由于回盲瓣对反流的限制, 类似闭襻性肠梗阻。大量的液体、气体积存在梗阻端与回盲瓣之间的肠管内, 造成这段结肠的明显积气、积液和肠曲扩张。而此时小肠肠曲一般在早期无明显积气、积液和扩张。乙状结肠发生扭转时, 乙状结肠呈闭襻梗阻。肠曲明显扩张、积气, 呈典型的马蹄状。肠曲圆弧向上, 可占据整个腹部, 两支下端位于左下腹。根据肠曲扩张形态和肠黏膜皱襞的类型, 可以区分结肠梗阻和小肠梗阻。
3讨论
肠梗阻的主要病理变化为肠腔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 梗阻以上的肠管内大量液体不能吸收和排出, 产生分泌和吸收功能的障碍, 细胞内与细胞外脱水, 血液浓缩, 最终导致循环衰竭等一系列生理性紊乱。随着肠腔内气液的积聚, 肠管发生扩张, 发展到一定程度便有了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临床典型症状。梗阻发生后, 其病理变化是动态的, 所以 X线征象也是动态的, 发病不足3 h者, 由于梗阻肠管内尚未有足够的积气和积液, 腹透或摄片检查可无阳性征象;发病3~6 h者。是肠梗阻的最好X线检查时机, 因为发病3~6 h时, 梗阻肠管内才有足够的积气和积液, 在X线下可见明显肠管充气扩张及液平面形成, 此时最容易诊断。在工作中也发现胃肠功能紊乱、腹泻、急性剧烈腹痛及清洁灌肠后, 患者作X线检查时也可发现液平面存在, 若仔细分析不难发现, 这些液平面均比较小, 比较少和分散, 所以当我们发现急腹症的患者出现液平面时应首先想到肠梗阻的可能, 但应认真分析液平面的特点, 只有足够的根据排除肠梗阻后, 才能考虑用以上原因来解释肠内液平面形成的原因, 否则就会造成误诊。实在不能确定时, 可作短期内动态观察。
摘要:目的 探讨肠梗阻的X线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临床52例肠梗阻患者的X线诊断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论 X线检查对其原发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结果 通过钡餐检查此病方法简便、准确、无痛苦。
关键词:胆石,肠梗阻,胆肠瘘
参考文献
[1]石美鑫.实用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812.
[2]陈炽贤, 主编.实用放射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数字X线摄影在临床的应用 篇9
1 D R的结构
DR是由探测器接收X线信息再转换成数字信息, 并立即显示在监视器上的一种摄影方式, 其核心部件是平板探测器[1], 在曝光后几秒钟即可显示影像。系统本身为全固定化结构, 无任何机械运动, 无易损、易耗品。
2 D R的优点
2.1 密度分辨率高, 可达212~214.
人眼只能分辨25灰阶, 照片和屏幕的灰阶显示受到人眼分辨能力的限制。数字影像可变化窗宽、窗位, 转换曲线, 使全部灰阶分段、分时充分显示, 从而使密度分辨力得以提高, 扩大了信息量。
2.2 动态范围大, 传统屏-片X线摄影系统的最大缺点是其影像形成的动态范围有限 (<102) 。
例如在胸部摄影, 肺野和纵隔有较大吸收差别, 在同一图像上限制了所有组织的能见性。而数字摄影的动态范围很大, 约在104~106之间, 可为后处理留有空间, 减少重复检查。
2.3 数字影像后处理功能强大, 包括:
对比度、亮度、黑白反转、双能量减影、测量功能以及窗宽、窗位调整、三维重建等技术, 极大地提高了图像质量, 为诊断准确率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4
DR系统操作简便、快捷、省时省力, 使用工作站, 可与网络联网, 进行网络传输和远程会诊。
2.5
对数字图像采用信息化管理, 取代了传统的管理模式, 便于图像的保存和借阅。如采用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 (PACS) , 将更加有利于数字图像的存储和传输。
3 D R的临床应用
3.1 DR在胸部的应用
3.1.1 肺炎
采用高对比处理技术显示肺野, 可见炎性密度增高影像, 界限清楚, 通过黑白反转技术, 可显示炎性病灶周围有无异常血管团存在, 进而与肺癌鉴别[2]。
3.1.2 肺癌
通常采用高对比和影像黑白反转技术, 可见软组织团块, 界限清晰, 边缘毛糙, 病灶中心及周围有血管聚集, 可推断为肿瘤性病变。
3.1.3 软组织
使用低对比处理和空间频率增强处理, 可将软组织清晰地显示出来, 多用于胸壁软组织内异物、钙化、皮下气肿, 软组织内肿物及纵隔的显示, 使心脏、大血管及胸壁等部位结构较易区分出来。
3.2 DR在头颈部的应用
3.2.1 头颅创伤
通常采用层次处理与频率增强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能产生明显的边缘增强效果, 颅骨线样骨折, 鼻骨骨折显示清晰锐利。
3.2.2 耳部
内耳微细结构的分辨力要求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可通过对DR窗宽、窗位调整, 提高亮度及对比度。
3.2.3 鼻窦病变
通过空间频率处理, 使图像边缘锐利度增加, 更准确地判断有无窦壁骨质破坏, 通过窗宽、窗位调整观察窦腔与眼眶密度对比[2]。
3.3 DR在骨骼、肌肉系统中的应用
对骨骼、肌肉系统的检查, DR的曝光量仅为普通X线的10%~30%, 用低对比度和高亮度处理, 使软组织结构显示更加清晰, 可清楚显示关节囊、关节间隙、皮肤、韧带、软组织内肿块的边界, 用高对比度和低亮度处理技术可明确骨皮质、骨小梁有无骨折。
3.4 DR在泌尿系统的应用
DR系统对泌尿系统的检查, 可增强结石与微小钙化的显示能力, 可增加软组织的分辨力, 尤其使用双能量减影技术可减去膈下肋骨和胸腰椎的影像, 使图像更加完美, 便于诊断。
3.5 对重症患者及婴幼儿的应用
此类患者因在临床检查中很难配合, 故传统X线检查难度较大, 且图像质量较差[3]。利用DR系统高千伏, 短时间 (以ms为单位) 的曝光方式, 图像采集速度快, 以及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 可确保满意的图像质量, 减少患者的重复检查。
参考文献
[1]袁聿德.医学影像检查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15.
[2]巴特尔, 刘博, 曹佳宁.DR摄影技术的应用[J].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2006, 25 (3) :51-52.
X线检查对骨折诊断的临床意义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例骨折患者中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5例, 踝关节骨折患者5例, 年龄16~60岁, 平均37.7岁。
1.2 诊断方法
通过X线观察15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及5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外伤后骨折及脱位的情况。诊断以X线图像为基础。X线图像由从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所组成, 是灰阶成像。这些不同灰度的影像是以密度的不同来反应人体组织结构的解剖及病理状态。
2结果
20例骨折患者, 通过X线检查即发现骨折19例, X线检查正确诊断率为95%, 其中1例踝关节扭伤患者行X线检查未见骨折, 未见踝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或关节囊肿胀, 但进一步行CT扫描亦确诊为踝关节骨折。
3讨论
骨折诊断在放射科工作中很常见, 在基层医疗单位缺乏CT、MRI设备的条件下, 熟练掌握骨折X线诊断特点, 对疾病的早期诊治和转诊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
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在外固定方法复位前、复位后及复位后4周均应进行X线检查, 对X线检查结果进行定量评价。通过X线检查结果评价外固定方式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在临床治疗中应高度重视保守治疗后的X线复查, 根据患者随诊的X线检查结果, 及时进行调整治疗方案, 以预防骨折再移位[3]。
X线检查作为踝关节损伤的常规检查项目, 它的正确诊断及有价值的X线征象显得尤为重要, 而踝关节处的隐匿性骨折则由于X线检查阴性而不能得到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 早期易被多按踝关节扭伤给予保守治疗而影响疗效。故X线检查未见骨折, 未见踝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或关节囊肿胀时, 应进一步行CT扫描来确诊。
X线检查对骨折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能确定骨折的部位、种类及移位等。骨折的X片检查的征象是可以见到骨折线的出现, 骨折线一般表现为低密度影像, 但是在压缩骨折后嵌插骨折时, 骨折线可呈高密度改变。骨折的X线检查一般应拍摄包括邻近一个关节在内的正、侧位片, 必要时应拍摄特殊位置的X线片。有些轻微的裂缝骨折, 急诊拍片时未见明显骨折线, 如临床症状较明显者, 可在伤后2周摄片复查, 此时因骨折端的吸收常可使骨折线更加清晰。针对高度怀疑骨折而X线片表现不明确者, 可拍摄CT进行确诊[4]。然而必须指出的是, 不论检查仪器如何先进, 也均有其适应范围和局限性, 临床工作者切不可盲目依赖仪器检查, 而忽视病史与体格检查这两项基本的、行之有效的方法[1]。
摘要:目的 探讨X线检查对骨折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X线观察15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及5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外伤后骨折及脱位的情况, 诊断以X线图像为基础。结果 20例骨折患者, 通过X线检查即发现骨折19例, X线检查正确诊断率为95%, 其中1例踝关节扭伤患者行X线检查未见骨折, 未见踝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或关节囊肿胀, 但进一步行CT扫描亦确诊为踝关节骨折。结论 X线检查对骨折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能确定骨折的部位、种类及移位等。针对高度怀疑骨折而X线片表现不明确者, 可拍摄CT进行确诊。然而必须指出的是, 不论检查仪器如何先进, 也均有其适应范围和局限性, 临床工作者切不可盲目依赖仪器检查, 而忽视病史与体格检查这两项基本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X线检查,骨折,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肖勇.X线检查在踝关节骨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 (6) :39-40.
[2]关溪, 魏春琴, 孙晓荣.腰椎退行性病变的X线诊断临床意义.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 (6) :46-47.
[3]曹颖.X线检查对桡骨骨折后不同外固定治疗的稳定性评估价值分析.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4) :147-148.
临床X线 篇11
【中图分类号】R68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153-01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为一较为常见疾病,就其发病机制及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X线平片作为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最为价廉、简单、快捷的方法,平片能直观发现病变破坏程度,但对病变的周围情况及关节面的破坏程度就不比CT及MRI[1~2]。本文收集我院近8年来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24例进行X线平片分析。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诊断对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具有重要意义。
1 临床资料
1.1病例: 24例中男19例,女5例,年龄18~79岁,平均48.5岁。共计36个股骨头发病,右侧股骨头发病6例,左侧股骨头发病10例:双侧股骨头发病10例。24例病人均因髋关节痛而就诊,病程短者3个月,长者3年左右。有7例伴跛行,行走困难,患者抬腿受限,髋外翻及旋转活动出现功能障碍。
1.2 X线片征象:(1)水滴征:股骨头内有多个象水滴于桌面,水滴被蒸发后的水滴痕迹样改变,也称面包圈改变,是股骨头坏死初期表现。(2)低密度征:股骨头内有大面积水滴征改变,水滴征改变区的骨小梁消失,是比较严重的股骨头坏死初期表现。(3)新月征:股骨头上部,呈半月状软骨下断裂,新月断裂透亮区征象。在股骨头正位与髋关节蛙式位片都能看见,髋关节蛙式位发现比较早,是股骨头坏死Ⅰ期或Ⅱ期表现。(4)断裂征:股骨头软骨下断裂,一处或多处裂缝样透亮带状改变,这是股骨头Ⅰ期塌陷的征象。(5)硬化征:股骨头内任何部位,呈一处或多处,片状或带状硬化性高密度骨质改变。(6)变形征:股骨头内出现死亡骨细胞的吸收,股骨头外形被破坏,股骨头塌陷、扁平肥大征象。(7)修复征:股骨头死骨吸收缩小,肉芽组织形成,网织骨细胞形成。死骨周围显示疏松带,低密度透光区逐渐缩小,股骨头骨密度逐渐均匀,这种变化是形成新骨的修复征象。
2 X线分析
本文按病变进展程度而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度。24例共有36个股骨头发病。轻度股骨头缺血性坏死7例表现为髋关节间隙增宽,普遍性骨质稀疏。中度10例病变囊样区更明显,边缘相对清楚,可见死骨影,骨股颈增宽缩短等。重度7例骨股头变形,颈干角减小,沈通氏线不连续,髋臼窝变浅变宽,关节间隙变窄,边缘骨赘形成等。其中股骨头有点状透光区改变4个,囊样改变6个,小斑点状增高影5个。股骨头轻度变形6个。髋关节间隙增宽2例,变窄3个。股骨头边缘模糊8个,不规则3个。髋臼硬化病有唇样增生2个,有游离碎骨片4个,髋臼区有囊样透光区改变2个。
在X线片上股骨头坏死早期骨质正常或仅见骨小梁模糊和散在骨质疏松,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见局部囊性变,骨纹理稀疏,骨小梁中断紊乱或见小块骨密度增高的死骨块。之后见股骨头中心大块密度增高阴影,坏死范围小于全股骨头中心大块密度增高阴影,坏死范围小于全股骨头的1/3为局部坏死,大于1/3小于2/3为大部分坏死,大于2/3以上者为全头坏死。
若见关节软骨下呈线形透亮区,称新月征,是软骨下骨小梁坏死吸收的表现。继之关节面局部塌陷或大部塌陷,髋臼缘下之关节面形成明显阶梯状。股骨头内外侧出现密度较高的侧壁,头中央密度降低,从而形成一种雪杯征,少数患者出现单壁现象而另一侧壁缺如,也可能出现内侧壁基底断裂,外侧壁变薄或消失,严重者全股骨头或向内侧倾倒滑移。而后股骨头内外缘不骨赘形成,髋臼处缘有增生,股骨头外侧壁增厚,密度增高。股骨头变宽,形成鸟嘴状,但臼头包容尚好,关节间隙变窄,后期关节间隙消失,髋臼指数增大,出现股骨头圆周中心与髋臼圆周中心不一致现象。股骨头中心外移,Shenton线中断,关节出现关脱位状。
3 讨论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病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长期大量服用激素类药物、酗酒、外伤、类风湿性关节炎、放射性损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等引起。以大量服用激素及外伤等因素最为常见。其预后往往与股骨头坏死范围,股骨头是否塌陷以及治疗是否及时,其方法是否恰当相关联[3]。
髋关节外伤及股骨颈、股骨头骨折一般可引起股骨头供血障礙导致骨股头缺血性坏死。激素类药物能够刺激血小板大量生成,使血液黏稠度增高,常导致脉管炎,造成血管栓塞,发生缺血性坏死。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检查方法很多:如CT、核磁共振等检查技术,这些检查费用昂贵,检查时间长,但检查清晰度高,病人负担重难以接受。而X线平片检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既简单又快捷而且费用低,患者易于接受。但由于重叠不易显示骨密度改变和空间关系,对于关节间隙和软组织显示有限[4]。根据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程度及范围将X线表现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
轻度改变指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及病变区范围较小,关节间隙增宽,股骨头正常弧形消失,关节面呈部分凹陷或不平,密度稍增高。多见于股骨头上外侧紧邻近关节面区,骨边缘不规则,皮质下骨质吸收,这是因为负重压部位于股骨头上外侧。病变周围有一窄的透光区带围绕。
中度改变是指骨质疏松更加明显,并见有大小不等的囊样透光区,骨坏死区范围较大,涉及关节的1/3~1/2。表现为股骨头上外半侧变扁,关节面不规则,密度不均匀性增高,期间有小囊性变和碎裂小骨片,周围有透光带围绕,其外带为窄的硬化区,可伴有髋关节半脱位,关节内有游离的坏死碎骨片。
重度改变指骨坏死区广泛,涉及关节的1/2以上或整个关节,关节间隙变窄,骨赘形成,呈退行性骨关节病的改变。
在诸多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检查方法中,我们比较了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MRI和CT诊断后认为,虽然MRI灵敏度高,但在显示股骨头软骨下骨折方面的CT比MRI优越,但检查费用高时间长,患者难以接受。X线平片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检查中同样能发现病变而且简单快捷、费用低廉,患者易于接受。笔者认为凡是怀疑或平片已发现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均应CT检查以便能早期发现或更准确的分度以利于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徐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CT诊断.实用放射学杂志,1992,8:520.
[2]上海医学院《X线诊断学》编写组.X线诊断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
[3]杨鸿宾.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CT诊断及其与X线平片的关系.实用放射学杂志,1993,337.
寰椎后桥的X线诊断和临床意义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24例,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龄14~61岁,平均36岁。其中<30岁10例;30~40岁6例,41~60岁8例,病程1周至20余年。主要症状是头颈部不适、发作性眩晕、猝倒及双上肢无力、麻木等,患者常有突然发病及反复发作的病史。<30岁且有明显反复发作性眩晕的3例患者经本院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提示:在特殊体位诱发情况下有明显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图像。全部病例均采用Siemens 500 m A的X光机摄颈椎正侧位片,寰椎后桥内径的测量由我院青蓝医疗产品之放射科室管理系统报告医师工作站中看图软件的测量工具测量。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
本组病例中,1例为外伤检查时发现;单纯颈肩部疼痛不适4例;以上肢无力伴手指麻木为主8例;发作性头痛、头晕者11例,其中1例有突然晕厥史。患者年龄与临床症状见表1。
2.2 X线征象及分型:
寰椎后桥在颈椎侧位片上表现为起自寰椎上关节突至寰椎后弓上方的骨性结构,它所形成的环多为椭圆形,其前后径平均为7.2 mm,高径平均为4.9 mm。可以分为3型:Ⅰ型为完整型,本组23例(见图1a,1b);Ⅱ型为不完全型或半环型,又可分为Ⅱa(前半环型)和Ⅱb(后半环型)2型,本组仅1例Ⅱb型,见图1c;Ⅲ型为断环型,本组未见Ⅱa型和Ⅲ型,可能与本组选择病例数较少有关。本组病例中,单纯性环椎后桥者10例;伴有颈椎退变者14例,主要为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前或后纵韧带钙化等。年龄与X线征象关系见表1。
3 讨论
3.1 寰椎后桥的形成原因:
健康成人寰椎侧块与后弓连接处上缘有一弧形凹面,为椎动脉沟,其内有椎动静脉、第一颈神经通过。而寰椎后桥则是跨越椎动脉沟自寰椎上关节突至寰椎后弓上方的骨性结构,所以有的学者亦称之为寰椎后弓椎动脉沟环。其发生原因目前主要倾向于2种学说:一种是后天性的骨化学说,即由寰椎后膜骨化或寰枕斜韧带钙化形成骨桥[1]。另一种则是先天性变异学说,文献[2,3]明确提出寰椎后桥是人类进化中的退化痕迹,属先天性变异。从本组病例来看,有10例相对年轻患者,他们仅有寰椎后桥的存在,而没有韧带钙化或骨化等后天的征象,再者从其形态结构上看它与韧带钙化、骨化具有明显的差异,故笔者认为寰椎后桥的存在属于先天性变异。
3.2 寰椎后桥的临床意义:
本组24例中,年龄在30岁以下者有10例(其中1例为外伤检查发现),颈椎片或其他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除了发现寰椎后桥外,没有发现其他如颈椎骨质、椎间隙、椎间孔等异常征象;笔者追问病史了解到有5例出现明显发作性眩晕而且多在头颈部突然向某一个特定的位置转动时发生,其中1例曾在投球时不明原因突然摔倒;结合其中3例TCD检查结果,笔者认为这部分患者症状发作与寰椎后桥有关;其机制可能是后桥骨环内有椎动脉和第一颈神经通过,在头颈部向特定方向运动时,它和颈椎增生、椎间盘变性等一样易压迫或刺激椎动脉或第一颈神经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文献[4]报道8例有寰椎后桥的病例,通过手术切除后桥而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得以减轻。还有4例<30岁患者仅以头颈部不适者就医,他们多有颈部肌肉劳损(如伏案)工作史,而且随访中发现通过改变工作环境、协调颈部活动后不适症状基本缓解,也就是说这部分患者症状应该与寰椎后桥没有必然关系。本组病例中,有1例患者14岁因外伤而摄片发现,以往也没有相关的临床症状出现,这5例之所以没有明显颈性眩晕的临床症状,可能是与寰椎后桥内径较大及自身代偿、调节能力较强有关。
本组病例中还有14例患者年龄相对较大且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眩晕或上肢、手指麻木等,颈椎侧位片除了寰椎后桥外还伴有不同程度的颈椎退行性改变或椎间盘变性等。对于这部分患者,其症状的产生就很难用颈椎病(如钩椎关节增生、椎间盘病变等)或寰椎后桥单一病因来解释,也可能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颈部活动范围常较大,随着年龄的增大,颈部活动的自身调节、代偿能力也相应下降;尤其是老年人,颈椎常常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椎间盘变性和颈椎不稳等,如果再加上后桥的存在则更容易刺激或压迫血管及神经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甚至它们之间产生协同作用,使症状加重。回顾本组病例仔细研究寰椎后桥内径不难发现:寰椎后桥内径较大者与较小者都有症状发作,这提示后桥内径的大小暂时不能作为其发病与否的主要因素,此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虽然寰椎后桥属于先天性变异,但是它和颈椎退变、椎体失稳等一样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引起颈性眩晕,故它可以作为颈性眩晕的病因之一,这点也符合魏佳军[5]总结的观点,即颈性眩晕7个方面病因:钩椎关节增生和椎间盘脱出、横突孔狭窄、寰椎椎动脉沟桥的挤压、椎动脉硬化、椎动脉发育不良、椎间不稳和神经鞘瘤。
3.3 诊断:
寰椎后桥的发现主要依靠颈椎侧位片检查,而如果要确定寰椎后桥的侧别就需要加摄颈椎双斜位片;对于颈椎侧位片仅发现有寰椎后桥而无其他相关异常,临床上又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者,尤其是年轻患者首先要考虑可能与寰椎后桥有关。而对于伴有X线提示颈椎退变、椎体失稳等患者,首先要考虑与颈椎病有关,但也不能忽视寰椎后桥本身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童荣璋,夏瑞明,夏国圆,等.寰椎后动脉沟X线的观察.中国临床解剖学,1995,13(4):288.
[2]赵定麟.脊柱外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358.
[3]孙静宜,张琼珍.寰椎动脉寰沟和颈性眩晕.中华外科杂志,1990,40(10):592.
[4]童荣璋.寰椎后桥的临床X线研究.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7,13(5):402.
【临床X线】推荐阅读:
临床X线分析09-07
颈椎病X线临床分析07-28
肠梗阻的临床X线诊断11-16
胸部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DR)在体格检查中的临床应用07-13
各临床科室临床路径目录介绍06-03
临床药学学科建设与临床药学01-05
临床医学院临床专业学生自我介绍09-30
临床药师参与临床的技巧及典型案例分析12-14
临床思维07-14
持续临床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