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疗法

2024-06-12

临床疗法(精选12篇)

临床疗法 篇1

近年来, 肛门湿疹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其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 多由肛门疾病、药物刺激、寄生虫、股癣等诱发,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致力于肛门湿疹治疗方法的研究, 以便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改善其生活质量。为进一步研究治疗肛门湿疹的有效手段, 本研究选取9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比新疗法和传统疗法的疗效差异,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5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9例肛门湿疹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分为传统治疗组和新疗法组。传统治疗组42例患者中女22例, 男20例, 年龄25~65岁, 平均 (45.0±3.8) 岁。新疗法组57例患者中女30例, 男27例, 年龄24~66岁, 平均 (44.0±4.2) 岁。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符合《现代肛肠病学》中关于肛门湿疹的诊断标准, 排除患有其他影响疗效观察的皮肤病患者。

1.3 方法

新疗法组患者采用湿疹皮肤切除术治疗, 术后以美兰皮下注射+皮下美兰纱条阻滞联合中医清热利湿法治疗。患者切除大部分湿疹皮肤, 采用亚甲兰皮下封闭, 抑制皮下神经末梢发生可逆性坏死现象, 解除不良神经刺激, 促进生肌。新疗法组具体步骤: (1) 按肛门开放伤口术前准备, 取截石位或侧卧位, 常规消毒铺巾, 麻醉生效后, 切除自觉最瘙痒和皮肤最厚处, 切口上至肛管皮肤, 下至瘙痒终末皮肤, 切除深度以不损伤括约肌层为度, 切除期间留足正常皮桥, 一般在“2、5、8、11”点处行切除, 使皮瓣呈枇杷叶形, 若有内痔、外痔则一并切除[2]; (2) 经切口用剪刀从各保留的皮桥与皮下组织之间钝性分离, 断离皮下神经; (3) 以1%利多卡因+1%亚甲兰按14∶1的比例制成长效麻醉剂, 用于肛周切除。皮桥行点状皮下注射, 使皮肤呈皮丘状隆起, 呈蓝色, 布满所有病灶区; (4) 以亚甲兰浸泡小纱条, 置于皮桥下, 阻断皮肤与皮下组织; (5) 充分结扎止血, 明胶海绵加压包扎。按肛门开放伤口护理换药, 术后第2天取出皮桥下的小纱布; (6) 中药:以大青叶、滑石、薏苡仁、防风、荆芥、苦参、白藓皮、郁金、合欢皮、珍珠母、马齿苋、地肤子、龙胆草等水煎, 药液口服加泡洗[3]。

传统治疗组患者以长效麻药 (亚甲兰制剂) 行皮内封闭术, 促进皮肤神经末梢发生可逆性坏死修复过程, 解除不良神经刺激, 以促进生肌。

1.4 疗效评价标准

(1) 以患者自觉症状评价疗效。显效:自觉症状完全消失;有效:自觉症状明显缓解;无效:自觉症状无缓解。

(2) 以医师检查体征和变化评价疗效。显效:疾病体征完全消失;有效:疾病体征明显缓解;无效:疾病体征无缓解。

患者评价与医师评价不一致者不纳入疗效评价标准。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进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 新疗法组患者总有效率 (92.98%) 显著高于传统治疗组 (54.76%)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9.81, P<0.01) ;新疗法组患者显效率 (63.16%) 显著高于传统治疗组 (42.86%)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02, P<0.05) ;新疗法组患者有效率 (29.82%) 显著高于传统治疗组 (11.90%) ,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χ2=4.49, P<0.05) ;新疗法组患者无效率 (7.07%) 显著低于传统治疗组 (21.43%)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9.81, P<0.01) , 详见表1。

[n (%) ]

3 讨论

肛周湿疹是指局限于肛门周围皮肤的渗出性疾病, 少数可累及会阴部。该病使肛周肌肤奇痒难忍, 浸润肥厚, 可发生皲裂,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湿疹主要是由内外激发因子引起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表明, 新疗法组患者总有效率 (92.98%) 显著高于传统治疗组 (54.76%)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采用湿疹大部分皮肤切除+美兰皮下注射+皮下美兰纱条阻滞联合中医清热利湿法治疗肛门湿疹临床疗效显著, 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荣文舟.中华肛肠病学图谱[M].第2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159-160.

[2]金虎, 金伟森, 张东铭.现代肛肠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380.

临床疗法 篇2

穴位药物疗法是一种以穴位、药物和经络作用相结合的综合疗法。它采用少量不同药物通过特定穴位的刺激,以增强和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穴位药物疗法的历史和现状

穴位药物疗法,至今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与汤剂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中医治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在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中久已流传。晋代医学著作《肘后方》中,有“治疟疾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临发时,以醋和附子末涂背上”。宋代《太平圣惠方》有“治疗腰脚风  冷痛有风”。“川乌头三个去皮脐,为散,涂帛贴,须臾即止”。明代《普济方》有“鼻渊脑泻,生附子末,葱涎和于泥,罨涌泉穴”。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有“以赤根捣烂,入元寸,贴于脐心,以帛束定,得小便利则肿消”。其他如《外台秘要》、《简集方》、《经验方》、《摘玄方》、《小品方》等书,都有关于穴位贴药的记载。尔后民间又有灯火、天灸、发泡、点刺等方法治疗疾病,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解放后,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不断深入,穴位药物疗法有了新的发展。不仅仅是采用中药粉末在穴位上贴敷了,而且还有了更新的发展。比如采用葡萄糖穴位注射治疗泌尿系统结石;小剂量青霉素穴位注射治疗大叶性肺炎;维生素B1加普鲁卡因穴位注射治疗重度休克;化脓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等。近年来,笔者采用不同的药物穴位注射,治疗慢性咽喉炎、支气管哮喘、急性腰扭伤、急性乳腺炎、急性胆绞痛、急性胃痉挛、顽固性呃逆等,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此类疗法比30年代前苏联维许聂夫斯基教授创始的奴佛卡因封闭疗法又有了一个飞跃的发展。这种疗法的特殊作用,可称之为“药物的穴位效应”。由此可见药物通过穴位经络传入刺激信息,激发和调整机体内在的生理功能,使之重建正常的动态平衡,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穴位药物疗法的种类及临床应用

2.1贴敷类:

2.1.1散剂:是将多种药物经过粉碎后,混合均匀而成。剂量可随意加减,稳定性高,储存方便,疗效迅速。一般取药末用水调和成团,贴于治疗穴位,定期更换。如治疗腰痛的“腰痛散”,贴敷在“肾俞”上,胶布固定。

2.1.2糊剂:是将粉剂用粘合剂如酒、醋、鸡蛋清等,调匀后涂于穴位,外盖纱布,胶布固定。这种糊剂可缓缓释放药效。如治疗虚寒性腹痛的“腹痛散”,妇女月经不调用“调经糊”是将药末用酒调后,贴敷穴位。因醋能软坚散结、祛瘀止痛;酒能活血散瘀,祛风除湿,宣经通络。二者外用,可使人体血管扩张、皮肤充血,从而改善血液循环,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吸收。

2.1.3膏剂:是将药物粉碎过筛后,取药末适量,加入葱、姜或蜂蜜调和,贴在穴位上。如“咳嗽膏”,用蜂蜜制。因为蜂蜜本身营养丰富、有镇咳、缓下、解毒而和百药的功效。不仅润滑粘合,并有还原性,可防止某些药物的氧化变质。“哮喘膏”用生姜制成:“头痛膏”用葱白捣烂、摊贴穴位。姜、葱可以温中散寒通阳,易于激发穴位功能,发挥疗效。

2.1.4饼剂:将治疗疾病的药物粉碎过筛后,加

临床疗法 篇3

【关键词】 骨关节炎,膝;悬吊运动疗法;物理疗法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主要病理变化是关节软骨软化、糜烂,随后继发关节囊纤维变性及增厚和关节周围肌肉的痉挛与畸形[1]。临床表现主要是膝关节疼痛、僵硬、畸形和行走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临床上常用药物和手术进行治疗,虽然短期内止痛效果较好,但不能祛除病因,无法延缓或逆转关节软骨的退变,且停药后易复发,并造成消化系统及肝肾功能损害[2]。笔者采用悬吊运动疗法结合物理疗法治疗KOA患者,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4月在本院就诊的门诊和住院KOA患者78例,其中男37例,女41例;年龄47~78岁,平均(63.7±

13.7)岁;病程0.5~9年,中位数74.3个月。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悬吊组、理疗组、综合疗法组,每组26例。本次临床研究采用单盲法进行。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

表1。

1.2 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骨科学》关于骨关节炎诊断标准[3]。①近1个月内经常反复膝关节疼痛;②活动时有摩擦音;③膝关节晨僵时间≤30 min;④中老年或膝关节骨端肥大伴有骨质增生。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依从性好,能配合完成治疗。

1.4 排除标准 ①除KOA外的其他疾病导致的膝关节疼痛者;②有严重的危及生命的心脑血管、肝、肾等疾病及精神疾病患者。

2 方 法

2.1 治疗方法

2.1.1 悬吊组 采用Redcord悬吊系统,行Neurac

神经肌肉激活技术。患者在开始进行以下训练内容时接受测查,测查时需进行反复多次的测试,并逐渐增大负荷直至不能正确做动作或者感到疼痛为止。训练主要完成3套动作,每套动作做15遍为一节,连续作3节,每节间休息1 min。逐节要尽量加大负荷。治疗时间控制在30~40 min,每日

1次,每周5次,20次为1个疗程。

3套训练动作:①患者仰卧位,头部加枕,双臂上举于头后并抓住支持物;于一侧足跟下方放置弹性悬吊带,于髋部加放弹性支持带;治疗师引导患者骨盆后倾,使腰曲消失,腰椎处于其中央区,然后双腿并拢,进行屈髋、屈膝、抬臀,并保持此姿势,坚持至疲劳或疼痛出现,然后放松;之后悬吊另一侧足跟,重复上述动作。在此动作中,双臂可改为抱于胸前,增加难度;也可减少髋部支持,增加难度。此活动为闭链运动,通过此种运动可以测查患者力量稍弱的肌肉,从而重点训练;同时可以很好地训练患者身体核心肌肉的肌力与耐力。

②患者仰卧位,头下加枕,双臂上举于头后并抓住支持物;以弹性悬吊带吊于一侧膝关节处,使膝关节屈曲;另一腿无悬吊,平放于治疗床上;腰部加支持带,做伸膝、伸髋动作,使活动腿尽力伸直,然后返回,放松休息;之后改为悬吊另一腿,重复上述动作。若双臂改为抱于胸前,则稳定性减少,难度增加;若将悬吊腿抬高,难度增加。③患者右侧卧位,头部加枕,右手放于头下,左手放松平行置于身体左侧,伸髋伸膝,身体平直;于左膝关节稍下方放置弹性悬吊带,于髋部加放弹性支持带;患者努力伸膝、伸髋、抬臀,将两腿并拢;治疗师站于患者后侧,一手于膝前,一手于骶后,帮助患者保持身体平直、骨盆中立,不以屈髋代偿。注意保持双腿伸直,可后移腿部悬吊带,减少髋部悬吊带支持,以增加难度。之后改为左侧卧位,重复上述动作。患者在训练时不宜屏气,最用力时应吸气,否则容易加重心肺负担。

2.1.2 理疗组 综合进行微波电疗法(采用MICROTIZER三维微波治疗仪,型号MT3,产地日本)和干扰电疗法(采用MICROTIZER超级干涉波治疗仪,型号SK-9SDX,产地日本),均按照高等医学院校康复治疗学专用教材《理疗学》中的要求进行操作。①微波电疗法应用波长为12.24 cm,

频率为2 450 MHz的微波。操作方法:患者平躺于治疗床上,两腿并拢,将矩形辐射器对准双膝关节,辐射器与皮肤间距为10 cm,输出剂量以患者感觉微热为宜,一般在50 W左右。每次治疗时间为15 min,每日1次。②干扰电疗法应用两组吸附电极,差频为50~100 Hz。操作方法:患者平躺于治疗床上,裸露膝关节部位,将吸附电极相互间隔5 cm、两两交叉吸附于膝关节周围,参照患者耐受程度来调节电流强度,一般不超过50 mA。每次治疗时间为20 min,每日1次。两种理疗方法均每周5次,20次为1个疗程。

2.1.3 综合疗法组 采用上述3种方法进行综合治疗。悬吊运动疗法训练后做微波电疗法和干扰电疗法,操作方法同上,每日1次,每周5次,

20次为1个疗程。

2.2 疗效评定标准 对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给予膝关节功能评价量表(HSS)[4]评价患者的治疗情况,对比组内及组间治疗前后的HSS评分,评价其临床疗效。HSS是一个总分为100分的评分系统,包含7个方面内容:疼痛30分,功能

22分,活动度18分,肌力10分,屈肌畸形10分,稳定性10分,扣分项目内容涉及是否需要助行器或有膝关节伸直受限。综合评分结果:> 85分,优;70~84分,良;60~69分,中;< 59分,差。本研究结果以分数记录。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单因素的F检验和资料两两比较的

q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3组患者治疗前的HS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3组患者的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间两两比较,悬吊组效果稍优于理疗组,综合疗法组疗效明显优于悬吊组和理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4 讨 论

KOA是由于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疾病导致的膝关节软骨变性和骨质增生,并逐渐发展进而影响到全膝关节的慢性骨科疾病,是困扰中老年日常生活的常见疾病之一。目前临床治疗主要针对其骨性病理改变,却忽视了KOA引起的关节囊、韧带、滑膜及关节周围肌肉组织的病理改变所造成的临床症状。因此,临床疗效并不理想,主要是存在止痛效果短暂、易复发、副作用大且费用高等问题[5]。研究发现,膝关节滑膜炎是引起KOA疼痛的主要原因,Kallakuriy H等[6]认为,膝关节间隙变窄、下肢力线改变,以及膝关节不良负重对关节囊、滑膜等软组织产生机械刺激,另外SP等神经肽于脊髓后根神经节产生增多,从而造成疼痛。疼痛与炎症所致的周围肌肉组织粘连共同作用引起膝关节的活动障碍,出现膝关节活动度减小、肌力下降、下蹲困难等问题。

本研究采用悬吊运动疗法和两种物理疗法相结合对KOA进行治疗,物理治疗可以起到消炎、镇痛的作用,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悬吊运动疗法可以进一步增强患者的肌力与关节活动能力,二者相结合,能够弥补临床药物、手术治疗的不足。本研究中微波电疗法应用的是分米波,能穿透组织深度5~7 cm,使肌肉组织产热,当分米波辐射膝关节时,表皮可将微波反射,组织可将微波吸收,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强,营养代谢提高,从而促进膝关节水肿的减轻及炎症产物、致痛物质的排出。同时,分米波可降低膝关节周围肌肉的肌张力,降低周围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达到镇痛作用。干扰电疗法中,干扰电流作用于膝关节,可以抑制膝关节内的感觉神经,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渗出及水肿吸收,从而有良好的镇痛作用。此外,干扰电流可使膝关节局部温度升高,对运动神经和骨骼肌作用,达到扩大关节活动度的目的,使跛行症状等膝关节活动障碍减轻[7]。二者相互结合,能很好地治疗KOA引发的各种临床症状,并且极易操作,患者痛苦轻,比较容易接受。

悬吊运动疗法采用Neurac神经肌肉激活技术,是由患者进行主动运动的一种物理治疗方法。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疼痛或长时间的废用有促使稳定肌“关闭”的倾向,从而导致运动质量、肌力及神经肌肉系统控制能力的降低,进而降低生活质量[8]。KOA患者常由于疼痛、活动减少等原因导致其腰腿部肌肉的肌力下降。本研究中患者首先在闭链运动中使用渐进式阶梯系统检测出其腰腿部“关闭”的肌肉,之后再进行闭锁式动力链的训练。这种形式的训练使患者髋膝关节近端与远端协同运动,同时自身承重可以导致关节压力增加,压力觉传导增强,激活相应神经肌肉系统,从而提高患者的肌肉功能,改善其活动能力;同时该训练动作涉及到主动肌、协同肌和拮抗肌同时兴奋,非常适用于患者完成日常生活能力活动[9]。通过以上训练,不仅可以增强患者身体核心稳定肌如背阔肌、臀中肌等肌肉的肌力,还可以增强腰部及下肢肌肉的肌力与耐力,从而提高膝关节的控制能力,改善患者的步行、平衡与活动转移能力,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大量研究显示,运用悬吊运动疗法治疗急慢性肌肉骨骼疼痛及功能障碍在临床上均取得良好效果[10],Redcord悬吊系统可依据患者自身情况来调节训练量及训练难度,从而使治疗方案个体化,使KOA患者神经肌肉控制能力得到良好的改善并减轻疼痛,极大地缓解了相关临床症状。

国外研究显示,KOA的全球年龄标化患病率为3.8%,是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和肥胖的增加,卫生专业需要大量扩展卫生服务来做好治疗KOA的准备[11]。因此,临床工作者应尽快研究出一套疗效可靠、方便实用的治疗方案。

本研究结果表明,悬吊运动疗法结合物理疗法对治疗KOA有良好疗效,并且综合治疗具有安全简便、见效快、疗效持久、副作用少的特点,适合在我国各医疗单位和社区推广使用。

5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85.

[2]周景辉,吴耀持,谢艳艳,等.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应用效果及机制[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28(10):1337-1338.

[3]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等.实用骨科学[M].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1676.

[4]陆廷仁.骨科康复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6.

[5]唐长华,陈波,许彦来.中医治疗膝骨关节炎研究进展[J].江苏中医,2008,40(6):88-90.

[6]Kallakuriy H,Singh A,Chen C,et al.Demonstration of substance P,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and protein gene product 9.5 containing nerve fibers in human cervical facet joint capsules[J].Spine(Phila Pa 1976),2004,29(11):1182-1186.

[7]乔志恒,华桂茹.理疗学[M].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79.

[8]Fontana TL,Richardson CA,StantonWR.The effect of weight-bearing exercise with low frequency,whole body vibration on lumbosacral proprioception:a pilot study on normal subjects[J].Aust J Physiother,2005,

51(4):259.

[9]张国兴.悬吊运动训练[J].现代职业安全,2012(10):108-110.

[10]卫小梅,郭铁成.悬吊运动疗法—— 一种主动训练及治疗肌肉骨骼疾患的方法[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4):281-283.

[11]Cross M,Smith E,Hoy D,et al.The global burden of hip and knee osteoarthritis:estimate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2010 study[J].Ann Rheum Dis,2014,73(7):1323-1330.

氧气疗法的临床应用 篇4

氧气疗法是借助于提高吸入气体中氧浓度来提高血氧分压, 从而纠正或缓解缺氧状态, 是治疗缺氧的一种手段。正确合理地使用氧气疗法可使许多患者因缺氧引起的一系列生理紊乱得到改善或缓解, 提高生活质量, 防止并发症。但临床不规范氧气疗法的情况并不少见, 为了使氧气疗法能达到预期效果, 纠正低氧血症, 同时又要避免氧气疗法的不良作用。因此, 恰当而合理的氧气疗法十分重要。

1 氧气疗法基础

1.1 缺氧发病机制

(1) 肺泡通气不足:包括阻塞性通气障碍和限制性通气障碍, 他们均可引起肺泡通气量下降, 从而引起Pa O2的下降, 同时伴随高碳酸血症, 必须改善通气, 并给予氧气疗法。 (2) 动-静脉分流:肺泡萎陷不张、实变、肺水肿均可致肺内右至左静脉分流量增加, 吸氧并不能明显提高Pa O2, 氧气疗法效果差, 主要措施是减少肺内分流。 (3) 弥散障碍:主要影响氧的交换, 产生单纯缺氧。通常以低氧血症为主, 吸入氧一般有效。 (4)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一般只产生缺氧, 并无CO2潴留, 是低氧血症的最常见原因, 氧气疗法有一定效果, 同时积极改善通气/血流比, 如控制肺部感染、吸痰、使用支气管解痉剂等。

1.2 缺氧的程度

一般根据动脉血氧分压 (Pa O2) 和血氧饱和 (Sa O2) 来判断低氧血症的严重程度。轻度低氧血症, Pa O2 50~60mm Hg;中度低氧血症Pa O2 30~49mm Hg;重度低氧血症Pa O2<30mm Hg。Pa O2和Sa O2既是氧气疗法指征, 又是考核氧气疗法效果的指标。然而, 慢性低氧血症患者虽然Pa O2<50mm Hg, 也不一定发生组织缺氧。而循环障碍、血红蛋白变性或细胞氧合障碍者即使存在严重组织缺氧, Pa O2和Sa O2仍可能正常或仅有轻度异常。

1.3 氧气疗法的适应证

一般情况下氧气疗法用于低氧血症导致的缺氧, 如通气障碍、V/Q失调、气体弥散障碍、动静脉分流等引起的低氧血症多伴随缺氧, 需要氧气疗法;而非低氧血症导致的缺氧如循环功能不全, 细胞代谢障碍, 需氧量增加等引起的缺氧则常常无明显的低氧血症, 氧气疗法则大多无效或效果有限[1]。根据血气分析来定, 急性缺氧者, Pa O2<60mm Hg是氧气疗法指征;慢性缺氧者, Pa O2<55mm Hg为长期氧气疗法指征。

1.4 氧气疗法的禁忌证

有适应证时, 氧气疗法一般无特殊的禁忌证。

1.5 氧气疗法的方法

(1) 控制性氧气疗法, 吸入氧浓度<35%, 适用于COPD患者; (2) 中等浓度氧气疗法, 吸入氧浓度为35%~50%, 适用于急性肺水肿、心肌梗死、休克、严重贫血等患者; (3) 高浓度氧气疗法, 吸入氧浓度>50%, 适用于ARDS、CO中毒、心肺复苏等患者。

1.5 氧源

1.5.1 压缩氧气筒

通过高压将氧气压缩在钢筒或铝合金筒中, 是最常用的供氧设备。优点是价格便宜, 不存在自然耗失, 容易获得;缺点是笨重, 相同容积贮氧量比液氧少, 需反复充装。

1.5.2 液态氧筒

液氧储存的温度非常低, 与压缩氧气相比, 相等重量的容器, 液氧更轻便, 更易于冲关且该装置为低压系统, 不会爆炸。大型液态氧罐是医院集中供氧的气源, 小型携带型液氧罐便于携带, 外出用于抢救、旅游或慢性缺氧者使用。缺点包括费用高。各厂商产品不兼容以及吸收环境中热量造成液氧气化, 逐渐泄漏和造成浪费。

1.5.3 氧浓缩器

是一种耗电设备, 将空气中氮气 (N2) 和氧气 (O2) 分开。大型机适用于医院集中供氧, 小型机适合于做长期家庭氧气疗法。优点是使用安全且较为经济。缺点为需要电源, 有一定噪音, 不能随身携带, 需定期保养, 购买价格较高。

1.5.4 高压氧仓

将患者置于密闭的高压氧仓内, 在超过1个绝对大气压的高压情况下给氧的方法它主要通过大幅度提高血氧分压。增加养在血液的溶解量和氧含量。从而接触氧分压正常患者的缺氧。当然, 它常常在其他治疗措施不凑小的情况下使用。主要不良反应是应用不当可引起氧中毒。

1.6 氧气疗法工具

1.6.1 鼻塞

一般是用较硬而光滑的硅橡胶, 有机玻璃或塑料制作而成。使用时将吸氧塞置于鼻前庭, 减轻对鼻黏膜的刺激。

1.6.2 鼻导管

吸氧导管经鼻插入, 将开口置于鼻咽部, 是临普遍采用给氧方法, 具有使用简单、价格价廉、方便、舒适, 患者易于接受等特点。缺点为吸氧浓度不易控制, 插入时易损伤鼻黏膜, 导管易于堵塞, 对局部鼻黏膜有刺激, 可引起痰液干燥, 且氧流量>7L/min时患者难以耐受等缺点。

1.6.3 氧帐

应用于小儿, 能提供各种浓度的氧气, 帐内的氧浓度、气体的湿度和温度均可控制并根据需要调节, 吸入氧浓度比较衡定, 但耗氧量较大, 设备较复杂。且不适于成人, 也不适合伴有CO2潴留的低氧血症患者。

1.6.4 给氧面罩

给氧面罩可提供中等氧浓度, 氧浓度比较恒定, 可根据需要调整, 可部分或全部避免重复呼吸。但使用时不能咯痰与进食, 常用语急救或需较高氧浓度的患者。

1.6.5 经气管导管或呼吸机

气管插管或切开的患者, 在停止机械通气时, 可通过气管导管给氧。机械通气者可通过空气混合器提供氧气疗法。

2 氧气疗法临床应用的注意要点

2.1 是否需要氧气疗法

急性低氧血症者Pa O2<60mm Hg为氧气疗法指征, 应及早氧气疗法。单纯低氧血症 (如急性肺损伤等) , 可给予40%以上氧吸入, 同时通过综合性治疗措施, 使吸氧浓度尽量降低, 维持Pa O260~80mm Hg水平, Sa O2>90%。COPD急性发作者低氧血症伴高碳酸血症, Pa O2<60mm Hg者应给予持续低流量氧气疗法, 维持Pa O2 60mm Hg以上。COPD缓解期患者, Pa O2<55mm Hg或Pa O2 55~60mm Hg, 并有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或红细胞增多症者, 应给于持续低流量氧气疗法 (2) 。

2.2 正确选择吸氧浓度

合适的Fi O2可以成功地改善低氧血症, 又能避免引起CO2潴留和氧中毒等不良作用, 总体上以Pa O2>60%或Sa O2>90%为原则, 在此基础上尽量降低Fi O2, 慢性高碳酸血症性呼吸衰竭或Sa O2>90%, 氧浓度一般不超过30%, 急性高碳酸血症可稍高, 但也无需超过40%, 否则需MV治疗, 单纯低氧血症患者以选择中等浓度氧气疗法, 避免长时间高浓度氧气疗法。

2.3 注意加温和湿化

呼吸道内保持37℃温度和95%~100%湿度是黏液纤毛系统正常清除功能的必要条件, 故吸入氧应通过湿化瓶和必要的加温装置, 以防止吸入干冷的氧气刺激损伤气道黏膜, 致痰干结和影响纤毛的“清道夫”功能。

2.4 防止污染和导管堵塞, 对鼻塞、输氧导管、湿化加温装置, 呼吸机管道系统等应经常定时更换和清洗消毒, 以防止交叉感染。

吸氧导管、鼻塞应随时注意检查有无分泌物堵塞, 并及时更换。以保证有效和安全的氧气疗法。

2.5 停止氧气疗法的目标[1]

氧气疗法的目的在于提高Pa O2, 纠正低氧血症, 保证组织得到适度的氧气以恢复和维持其功能, 一般Pa O2只要大于并稳定在60mm Hg, Sa O2达到90%以上就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因此呼吸空气时Pa O2>60mm Hg即可以停止吸氧。

2.5 氧气疗法的监护

密切观察氧气疗法效果, 首先根据临床表现、观察患者的神志、发绀程度、心率和呼吸等。特别重要的是进行动脉血气分析监护, 通过动脉血气分析, 可了解氧气疗法效果, 根据动脉分析数据调整吸氧流量与Fi O2达到最佳氧气疗法效果。高浓度吸氧应注意有无氧中毒表现, 观察Pa CO2是否上升, 定期X线胸部检查排除吸收性肺不张等。

3 氧气疗法的并发症

3.1 氧中毒

健康人在常压下对<40%的氧浓度可长期耐受而不出现肺的损伤, 中等浓度可能会出现肺损伤, 高浓度氧气疗法则易出现肺损伤, 肺的损伤在吸纯氧6h后或吸60%的氧1~2d即可出现[2]。首先出现的是气管轻度刺激感和咳嗽, 若继续吸氧可出现胸骨后疼痛、刺激性干咳, 当出现这些症状时, 可能并无明显体征;随着病理和病理生理改变的进展, 则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出现肺水肿, 顺应性降低, 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增大, 弥散功能降低, 低氧血症加重等。

3.2 抑制通气

高浓度吸氧可抑制呼吸中枢, 发生CO2潴留, 导致或加重高碳酸血症低通气。

3.3 吸收性肺不张

氧气疗法时操作不当及没有充分湿化, 引起呼吸道黏膜损伤或分泌物干结, 高浓度吸氧时, 低通气区域肺泡内氧气被吸收, 可引起肺泡萎陷, 发生吸收性肺不张。当Fi O2超过0.50, 就有吸收性肺膨胀不全的危险[3]。

3.4 早产儿视网膜病

过高的血氧水平, 导致视网膜血管收缩, 进而出现血管坏死。

所以对一个患者在做出氧气疗法决策前, 应密切结合患者的病情、特点和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 掌握氧气疗法的有关知识, 然后根据不同基础疾病选择不同的吸氧方式、浓度和时间;注意氧气疗法的并发症及氧气疗法的注意事项;同时积极处理原发疾病。

参考文献

[1]朱蕾, 善福.机械通气[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51-62.

[2]路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67.

临床疗法 篇5

人本主义学派,既反对精神分析学派的潜意识决定论,也反对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而主张从人的意识本身出发来研究人的心理。

罗杰斯认为个体内部蕴藏着自我实现的强大推动力,施治者只要提供适宜条件,求治者就能发挥其内在的潜能,自发地开始改变和成长,消除心理问题,达到心理健康。正是基于这种观点,罗杰斯提出了来访者中心疗法,这是一种以来访者为主导的治疗方法,而医生的作用退居其后,在治疗中医生主要是创造一种帮助患者了解自身的环境气氛,

人本主义心理疗法有患者中心疗法、存在主义疗法、格式塔疗法(完形疗法)等。其中以罗杰斯开创的咨客中心疗法影响最大,是人本主义疗法中的一个主要代表。后来罗杰斯又提出将此疗法进一步延伸,改称为人本疗法,更强调以人为本,突出被治者是正常人。

患者中心疗法

患者中心疗法(client-centred therapy)又称来访者中心疗法、咨客中心疗法,是罗杰斯以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于1942年提出。患者中心疗法是人本主义心理疗法中的主要代表。

它与心理分析疗法相反,不要病人回忆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心理症结,而是帮助病人认识此时此地的现状,由于他缺乏自知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环境的现状,拒绝感受当时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病态焦虑,因此治疗的目的就是让病人进行自我探索,了解与自我相一致的、恰当的情感,并用此感情体验来指导他的行动,也就是靠自己本身的力量来治疗自己存在的问题。

咨客中心疗法认为,任何人在正常情况下都有着积极的、奋发向上的、自我肯定的无限的成长潜力。如果人的自身体验受到闭塞,或者自身体验的一致性丧失、被压抑、发生冲突,使人的成长潜力受到削弱或阻碍,就会表现为心理病态和适应困难。如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他能够和别人正常交往、沟通,便可以发挥他的潜力,改变其适应不良行为。

针刺运动疗法临床应用举隅 篇6

落 枕

即斜方肌痉挛。中医俗称“伤筋”。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关于落枕的诊断依据[1]:①一般无外伤史,多因睡眠姿势不良或感受风寒后所致。②急性发病,睡眠后一侧颈部出现疼痛,酸胀,可向上肢或背部放射,活动不利,活动时伤侧疼痛加剧,严重使头部歪向病侧。③患侧常有颈肌痉挛,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大小菱形肌及肩胛提肌等处压痛,在肌肉紧张处可触及肿块和条索状的改变。

选穴与针刺方法:①选穴:右侧落枕穴、后溪及悬钟穴。②针刺方法:施以捻转与提插相结合之手法,使局部产生强烈酸胀感,嘱患者做颈部的前后左右运动,幅度由小到大,速度由慢至快,约5分钟后疼痛即缓解,继而行针2次,20分钟后颈部活动自如,遂起针,1次治愈。

体会:落枕穴是治疗本病的经验穴,手太阳、足少阳循行于颈项侧部,悬钟穴,后溪穴分属两经腧穴,此为循经取穴,上病取下之法,针刺落枕穴,后溪穴及悬钟穴后,使疼痛立减,再令患者活动颈部,更有利于舒筋活络、疏通颈项部气血,通则不痛,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肩周炎

即肩凝症,又称“冻结肩,疼痛性肩关节挛缩症。”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关于肩周炎的诊断依据:①慢性劳损,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受风寒湿邪所致。②好发年龄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③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④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外展功能受限明显,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⑤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⑥所有病例为初、中期患者。

选穴与针刺方法:①选穴:条口、承山、阿是穴(在肩臂运动中取最痛点)。②针刺方法:令患者正坐位,先取条口穴进针2~3寸,向承山方向透刺,施以捻转提插相结合的泻法1分钟,同时令患肩运动,活动范围由小到大,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其次针刺阿是穴,施以提插捻转相结合的泻法,令针感向四周传导,同时医生帮助患肩运动,活动范围由小到大,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留针20分钟。继针刺4次后,患肩疼痛消失,肩關节功能恢复正常。

体会:肩凝症以单侧或双肩关节酸重疼痛,运动受限为主症。本病属中医学“风寒湿痹”的范畴。条口透承山为治疗肩臂痛的经验穴,针刺条口透承山及阿是穴患者即感疼痛缓解,结合患肩功能运动,可改善肩关节的运动功能。

急性腰扭伤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关于急性腰扭伤的诊断依据:①有腰部扭伤史,多见于青壮年。②腰部一侧或两侧剧烈疼痛,活动受限,不能翻身、坐立和行走,常保持一定强迫姿势,以减少疼痛。③腰肌和臀肌痉挛,或可触及条索状硬状,损伤部位有明显压痛点,脊柱生理弧度改变。

选穴与针刺方法:①选穴:双侧腰痛穴,双侧后溪穴。②针刺方法:先针刺腰痛穴(腰痛穴为第4、5掌骨和2、3掌骨间下1/3处)直刺0.5寸,施雀啄泻法1分钟,其次针刺双侧后溪穴,施小幅度强捻转手法1分钟后,患者感到疼痛减轻,即令患者做前俯后仰及左右转腰运动,范围由小渐大,至出汗为度。留针30分钟,其间行针2次,起针后患者腰痛消失,活动自如。

体会:急性腰扭伤以活动中突然发生腰部一侧或两侧剧烈疼痛,活动受限为主症。腰痛穴为经外奇穴,有较强的通经止痛作用。针刺腰痛穴属远道取穴,下病上治,从而避免直接接触疼痛区。而传统针刺疗法在局部取穴,易引起局部酸麻重胀针刺感,且不能立即生效。后溪穴是手太阳小肠经之腧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督脉贯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挟脊抵腰中”。针刺后溪穴配合腰部运动,能缓解筋脉拘挛强急,故收到满意疗效。

胁 痛

即岔气,常由用力强度过大、活动姿势不正、体位变换过快等原因引起胁肋部软组织急性闪扭伤。X线检查排除骨折等器质性损伤病理变化,亦不见邻近部位内脏的损伤。此类患者有一定的痛区而无明显压痛点,且活动受一定限制。

选穴与针刺方法:①扭伤穴(位于阳池与曲池连线上1/4与下3/4交点上)。②针刺方法:扭伤穴直刺1.2寸,施以提插捻转强刺激,同时令患者配合行走,做深呼吸运动,留针20~30分钟,其间行针2次,起针后疼痛消失。1次治愈。

体会:扭伤穴为经外奇穴,是经验穴,有较强的舒筋通络止痛作用,针刺扭伤穴,加以配合行走深呼吸运动治疗胁痛,以舒利少阳气机,使气血运行畅通,故胁痛得止。

针刺运动疗法是通过针刺和运动患部的协同作用,不仅提高了痛阈,增强了镇痛作用,还为患部运动提供了条件,使疼痛立刻减轻或消失,活动自如。传统针刺治后往往在患部遗留酸、麻、胀、痛、重等针感,不能立即见效。故急性软组织损伤均可选用针刺运动疗法,以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8.

重症患者营养疗法的临床分析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60例均为我院内科收治的重症患者,A-PACHE-Ⅱ评分均高于12;男93例,女67例;年龄18~74岁,平均55.7岁;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53例,脑血管意外46例,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24例,急性重症胰腺炎33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4例;均具备营养支持指征;均未静脉输血及输注血液制品;将患者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经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营养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48 h开始实施营养支持,均由营养师确定热量及总量。对照组患者采用肠外营养(PN),由卡文提供能量和氮源,不足部分由葡萄糖注射液、脂肪乳、复方氨基酸等补充。加入适量的微量元素、维生素和电解质等。补充适量的电解质,每天通过中心静脉或外周静脉缓慢输注,每次持续12~24 h输完。观察组患者采用EN,通过鼻胃管、鼻空肠营养管或空肠造口给予瑞素适量(1000~2000m L),每2~6 h一次,每次150~350 ml,缓慢注入为原则,根据每日营养液总量,提高滴注速度。管饲后给10~20 ml温开水冲洗胃管,以防食物在管中腐败发酵或堵塞,不足部分管饲葡萄糖注射液补充。两组营养支持治疗时间≥14 d。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于营养支持前与营养支持2周后测定血红蛋白(Hb)、前清蛋白(PA)、转铁蛋白(TF)、血清清蛋白(ALB)等营养指标,并观察有无腹痛、腹胀、胃肠道出血、二重感染、肝功能损害、恶心、呕吐、便秘等临床症状。体质指数(BMI)。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均以表示,定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营养支持,除TF外,观察组Hb、PA、ALB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营养后PA、ALB显著高于营养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恶心呕吐14例,二重感染3例,高血糖3例,肝功能损害5例;对照组恶心呕吐47例,肝功能损害30例,二重感染21例,高血糖22例,观察组并发症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

注:与营养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目的是:纠正已存在的营养不良,阻止进行性蛋白质-热量的消耗,调整和改善患者的代谢状态(包括液体和电解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缩短住院天数。根据营养素补充途径,临床营养支持分为PN支持与EN支持两种方法。但是PN虽能提供热量,但易导致肠通透性异常、肠道菌群失调、细菌移位,造成肠源性感染率增加,引起内毒素血症等缺陷。随着临床营养支持的发展,营养支持方式已由PN为主要营养供给方式转变为通过鼻胃/鼻空肠导管或胃/肠造口途径为主的EN。这是由于EN符合人体生理要求,有助于肠黏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对循环干扰较少,在防止肠黏膜萎缩、降低创伤后的应激反应、维持免疫活性和保持肠道正常菌群等方面存在优势,并能显著地改善细胞免疫功能[2],有利于疾病的转归,使患者能顺利康复。适量的营养可以调理肠道功能减少腹胀、腹泻、肠道运动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同时对技术、设备要求较低,操作方便,管理便利,费用较低[3]。笔者认为胃肠道功能存在(或部分存在),但不能经口正常摄食的重症患者,应优先考虑给予EN,只有EN不能实施时才考虑PN。对于严重腹胀、腹泻,经一般处理无改善的患者,建议暂时停用EN。

综上所述,营养支持对重症患者至关重要,EN有更好的代谢效应和营养效果,降低了营养支持的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了护理工作量,减低了医疗费用,容易为患者所接受,是重症患者首选的营养支持途径。

参考文献

[1]龚剑峰,李宁.第24届欧洲肠外与肠内营养会议介绍.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2):123-125.

[2]朱彬云,戴喜明,刘伟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在ICU中的临床研究.实用临床医学,2006,7(12):51-56.

序贯疗法临床应用研究 篇8

1 序贯疗法的概念及应用原则

1.1 概念

序贯疗法又称转换疗法, 指抗菌药物治疗严重感染性疾病时, 初期采用胃肠外给药 (一般为静脉内给药) , 当患者的病情改善, 迅速转换为口服抗菌药物的一种给药方案[1,2]。

1.2 应用原则

序贯疗法在治疗严重感染时, 应遵循一定原则。临床严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分三部首先是治疗初期, 感染病原不明确, 主要凭临床经验选择一种能迅速控制感染的药物;第二在治疗3天后, 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致病菌也已明确, 可选用针对性更强的抗菌药。第三从治疗的第7天后, 开始进入巩固治疗阶段。分析这三个阶段的治疗用药, 第一阶段用静脉给药是绝对必要的。进入第二阶段, 当选择针对性很强的抗菌药物后, 若患者能口服药物并能较好吸收时即可转为口服治疗, 对于巩固治疗阶段, 患者多半可在家中改口服用药。由此可知, 序贯疗法的应用应考虑在第二阶段进行。

2 序贯疗法的临床应用[3]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用三代头孢菌素与头孢布烯序贯治疗儿科收治的细菌性感染患儿, 有效病例146例。 (1) 序贯组:先用三代头孢菌素静脉给药2~3天, 病情好转后, 改为头孢布烯糖浆, 总疗程7~10天。 (2) 口服组:头孢布烯糖浆, 剂量9mg·kg/d, 疗程7~10天。静脉、序贯、口服三个组在性别、年龄、住院天数及疗效上差异均无显著性, 即均有可比性。治疗效果总有效率序贯组93.75%, 口服组92.86%, 静脉组93.75%,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治疗成本上, 人均总成本静脉组比序贯组高151.9元, 静脉组比口服组高604.7元。抗生素费用情况, 静脉组比序贯组高206.8元, 静脉组比口服组高579.7元, 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1) 。口服组虽成本低, 但细菌清除率高, 可以看出采用序贯疗法可以节约直接费或直接治疗成本约100~200元左右[1]。用头孢噻肟钠与头孢布烯序贯治疗中, 重度下呼吸道感染、总有效率为96.9%, 单用头孢噻肟钠静脉滴注, 总有效率90.1%, 单用头孢布烯口服, 总有效率86.9%,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在费用成本上, 单用头孢噻肟钠为588元, 序贯组为536.4元, 口服头孢布烯组为339元, 口服组最低, 但细菌清除率最高, 为89.7%, 序贯组86.4%, 静脉组为80.8%。因此, 序贯组为治疗中、重度下呼吸道感染的最佳方案。

3 推广序贯法的必要性

降低医疗费用, 使医院合理用药的标准由安全、高效转为安全、高效、经济。要使我国医疗管理体制改革顺利进行, 由公费及劳保医疗体制转化为医疗保险制度, 关键在于必须采取既保证临床疗效又能降低医疗费用开支的改革措施, 序贯疗法正符合这一要求。 (1) 减轻患者痛苦。序贯疗法可减轻患者长期接受静脉滴注的痛苦, 减少静脉炎、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 减少院内感染。 (2) 药物依从性好, 患者易接受。药物依从性即指患者能否遵照医嘱, 按给药方案用药及坚持完成整个疗程。序贯疗法可使服法方便易行, 又能减少开支, 势必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而且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提高床位使用率。

综上所述, 序贯疗法用于临床, 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使患者承受较轻的经济负担, 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医务人员应积极推广实施, 进行深入研究, 使其在临床应用方面取得更大进展。

摘要:目的 通过对序贯疗法在临床应用方面的论述, 为我国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运用实例, 采用三代头孢菌素与头孢布烯序贯治疗儿童细菌感染的三种方案以及用头孢噻肟钠与头孢布烯序贯治疗中度及重度下呼吸道感染的方案, 根据药物经济学的成本-效果分析概念和理论进行分析。结果 序贯疗法为较佳方案。结论 序贯疗法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值得推广实施。

关键词:成本-效果分析,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钠,头孢布烯,细菌感染

参考文献

[1]蓝红.抗菌药物的序贯疗法[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1998, 19 (5) :338.

[2]邓益斌, 潘攀, 王惠敏, 等.头孢克肟序贯疗法治疗支气管肺炎80例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 2009, 15 (1) :136-137.

截根疗法治疗癫痫临床研究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80例癫痫患者, 均根据病史、体征、神经病科检查、脑电图、CT等检查确诊为癫痫, 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根据不同癫痫分型给予相应抗癫痫药物同时辅以心理治疗、行为调节等, 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截根疗法治疗。截根疗法分为三步:穴位割治截根、穴位埋线截根、中药培元固本截根。操作方法:患者反坐椅上, 露出背部, 根据邱茂良主编《针灸学》[2]的取穴标准找准割治穴位, 常规消毒, 局部浸润麻醉, 用手术刀横切约0.5cm切口, 并将皮下纤维组织挑断, 内植入约0.5cm长1~3号羊肠线一节, 缝合伤口, 用消毒纱布包扎, 胶布固定, 1周后拆线, 每周1次, 以3周为1个疗程。穴位埋线后服中药, 内服中药 (诸药共为细末) 组成:当归160g、天麻70g、炙甘草50g、天竺黄40g、代赭石45g、青礞石45g、云苓30g、贝母30g、僵蚕30g、郁金30g、白矾30g、神曲30g、二丑30g、全蝎30g、蜈蚣20g、牛黄5g、沉香15g、朱砂15g、琥珀15g。每次5g, 每日2次, 温开水冲服。取穴:共分3次, 每周1次。第1次取穴:心俞、肝俞、脾俞 (均为右侧) ;第2次取穴:肾俞 (双侧) 、癫痫、陶道;第3次取穴:心俞、肝俞、脾俞 (均为左侧) 。

1.3 疗效标准

显效:治疗1年未复发者;有效:治疗后发作次数减少, 症状明显减轻者;无效:治疗后病情无变化者。显效和有效均计入总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表示, 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年后, 对照组患者显效19例, 有效6例, 无效9例, 总有效率为73.53%;治疗组患者显效38例, 有效6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5.65%,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病案举例

王某, 女, 38岁, 22岁时因情绪受刺激首发病, 以后每日发作1~2次。发作时突然尖叫一声, 随之昏迷不省人事, 双目上视, 口吐白沫, 四肢抽搐, 有时咬破唇舌, 有时大小便失禁, 约5~15min苏醒, 自觉全身困倦乏力, 头晕, 其他如常人。经截根疗法治疗1次后每周发作1次, 第2次治疗后10天发病1次, 第3次治疗结束后1个月内未发病, 坚持服中药以巩固疗效, 再未发病, 随访5年癫痫再未发作。

4 讨论

癫痫俗称“羊角风”, 历来被认为是一种难治之疾。现代医学认为癫痫是一组由不同病因所引起, 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 且常具有自限性的异常放电所导致的临床综合征, 相同类型的癫痫, 每个患者的症状表现也不一样, 但所有类别的癫痫都是以发作性、短暂性、重复性、刻板性为共性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的综合征[3]。癫痫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 但一致认为神经细胞的异常放电是癫痫的病理基础[4], 而离子异常跨膜运动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西医治疗癫痫一般采用抗癫痫药物, 服药时间较长, 短则数年, 长则十几年甚或终生, 而此类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 有的患者难以坚持服药, 给治疗本病增加了难度。

中医学认为癫痫是多种致病因素造成元神蒙闭及多脏腑经络气血郁闭所致, 多属本虚标实、上盛下虚证候, 治疗当标本兼顾、攻补兼施。传统针灸方法对机体各系统许多器官和组织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而利用针刺穴位治疗本病早在《灵枢·癫狂篇》就有记载, 历代医家又进一步将其创新。笔者所采取的方法就是根据针灸学原理, 所取穴位均为五脏腧穴及特定经验穴, 腧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与脏腑有极其密切的关系。穴位截根疗法是先经穴位割治产生一种强烈刺激, 进而将皮下纤维组织挑断, 从而对神经起到调节平衡作用, 可以使人体机能由不正常恢复到正常, 以使病源由此截断的治疗方法, 是截根疗法的关键。埋线疗法属埋植疗法范畴, 是在《灵枢·终始》“久病者邪气入深, 刺此病者, 深内而久留之”的理论指导下产生的一种新的穴位刺激疗法。埋线的机理是通过羊肠线埋入穴位诱导人体产生变态反应, 利用机体分解、液化吸收羊肠线的过程对施术穴位产生长时间刺激, 在大脑皮层形成一个优势兴奋灶, 引起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并在此基础上使高级神经系统功能得到调整进而逐渐恢复, 从而使疾病无源可依、无根可附, 穴位埋线可长时间刺激穴位, 疗效持久, 是截根疗法的延续。同时服用中药, 乃中医标本兼顾、攻补兼施的具体体现。方中当归、炙甘草补养气血、健脾扶正以培元固本, 以资气血生化之源, 为君药;天麻、代赭石、僵蚕熄风止痉, 平肝潜阳;天竺黄、云苓、贝母、白矾清心化痰;郁金、沉香凉血清心, 行气开郁;全蝎、蜈蚣、琥珀、朱砂既能助息风止痉之力, 又有通络止痛、定惊安神之效;以上三组药物共为臣药。加少许牛黄及二丑使清心开窍、豁痰止痉之功更甚;青礞石既能功消痰积, 又能平肝镇惊, 为治惊痫之良药;此三药共为佐药。神曲和胃护胃, 为使药。纵观全方, 有养血健脾扶正、熄风止痉、清心化痰、镇惊安神、开窍醒神、行气活血之功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 1年以后对照组患者显效19例, 有效6例, 无效9例, 总有效率73.53%;治疗组患者显效38例, 有效6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5.65%,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穴位割治、穴位埋线、中药调理三种方法合用共奏截断病源、长久调理、培元固本之功, 是治疗癫痫的有效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截根疗法对癫痫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方法:将80例癫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34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治疗, 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截根疗法治疗。结果: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3.53%,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65%,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穴位割治、穴位埋线、中药调理三种方法合用共奏截断病源、长久调理、培元固本之功, 是治疗癫痫的有效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癫痫,截根疗法,穴位割治,穴位埋线,中药调理

参考文献

[1]LILF, MAC.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severe cutaneous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a city district of china[J].Clin Exp Dermatol, 2006, 31 (5) :642-647.

[2]邱茂良.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1:67, 120.

[3]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65.

穴贴疗法及其临床应用概述 篇10

穴贴治疗原理和特点

穴贴疗法是在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穴贴疗法不仅对穴位具有刺激作用,而且药物能够通过皮肤被吸收,从而发挥药物的作用,起到双重治疗的效果。按此种疗法,经皮肤吸收的药物较少通过肝脏,且不通过消化道,从而提高药物的利用率。除一些有毒药物外,无不良反应和危险性,是一种较安全、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2]。

穴贴治疗在临床对各种疾病的应用

肺部病证:毕氏等人研究得出“冬病夏治”穴贴治疗法能够显著提高哮喘治疗的总有效率,能够改善患者的FEV1/FVC肺功能指标及哮喘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在临床实践中,将“冬病夏治”穴贴疗法应用于哮喘缓解期,能够有效减少哮喘的发作次数及程度[3]。温氏等人研究得出:穴贴疗法具有重要的作用,可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疾病,对疾病具有预防、控制的作用。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来说,能够对机体免疫功能起到调节作用,对机体抵抗力具有增强效果,从而具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减少发作或缓解乃至消除症状。穴贴疗法是一种简便、价廉的治疗方法[4]。

脾胃肠病证:黄氏等人的研究得出:神阙或中脘是根据穴位治疗作用与药物的药理性能,共同发挥综合叠加作用,加大了调胃理脾、降逆止呕、扶正培本及强壮保健之功效,对防治甲状腺术后恶心、呕吐有明显的疗效[5]。郭氏等人研究得出穴贴疗法可改善术后恶心呕吐,对穴位的刺激具有调节作用[6]。俞氏等人研究得出穴贴疗法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中医外治法,不仅能避免因药物对胃肠刺激而产生的不良反应,还能避免胃肠道中的消化酶以及消化液对药物的破坏和肝脏的首过效应,中药穴位贴敷疗法能安全、有效地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7]。刘氏等人研究得出和肠止泻穴贴组方合理,配伍精当,理论及临床研究显示,和肠止泻穴贴治疗功能性腹泻有良好的疗效,尤其对改善大便次数、大便性状、腹痛、腹胀有极显著的疗效,而且临床观察中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和肠止泻穴贴在治疗上有着明显的优势,证明了和肠止泻穴贴是治疗功能性腹泻的有效外用贴剂,疗效确切,值得推广[8]。张氏等人对耳穴压贴与常规通便治疗肾脏疾病便秘效果及成本比较的研究得出耳穴贴压是一项中医操作,是耳穴疗法的一种。具有平衡阴阳,调整脏腑,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等功效,用物简单,护理成本低[9]。

心脑病证:张中兰研究得出“耳为诸宗脉客所附”,是人体经络经过、终止、会合的场所,所以耳穴按压刺激所产生的传入冲动,阻滞或抑制原有的病理冲动,代之以正常的生理调节,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使病变减轻或消失。耳穴贴压治疗失眠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较,其方法简便易行,安全,无不良反应,花费少,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疗效显著[10]。潘氏等人研究得出中药足底穴贴治疗血压正常高值不良反应小,方法简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血压不稳定的情况明显得到了控制[11]。无药物依赖及肝肾功能损害,穴贴压可有效地延长患者的睡眠时间,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值得临床推广[12]。王氏等人研究得出耳穴贴压治疗心血管神经症疗效明显,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电图指标及临床症状,联合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口服药物治疗[13]。

儿科病证:翟昌纯得出运用中药敷贴神阙穴,由于脐下血供丰富,药物更易弥散、穿透,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发挥疗效。小儿厌食症治疗的常用穴位有足三里、中脘,具有调理脾胃,增加食欲,促进消化的效果;中药内服配合穴位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对饮食结构具有调理的作用,改变小儿的不良饮食习惯,促进营养的吸收与消化,治疗效果显著,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14]。丁氏等人研究得出穴贴疗法应用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不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更具有简便易行、不良反应少、患儿依从性好等优点,值得推广[15]。

妇产科病证:董氏等人研究得出结合中医辨证治疗法,再运用中医贴穴法,将中药、针灸、西药、外敷内用相结合,中西药联合贴穴疗法应用于乳腺增生的治疗,疗效显著[16]。彭氏等人研究得出中药内服配合艾条灸加穴位贴敷的中医特色疗法,发挥了穴位、艾灸、药物的多重作用,能有效防治寒湿凝滞型痛经症状,标本同治,疗效显著,无痛苦,不良反应少,且远期疗效肯定[17]。蔡氏等人研究得出穴贴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确切,且疗效优于针灸治疗,尤其适于气血瘀滞及寒湿凝滞之原发性痛经[18]。邝焕喜等人研究得出为帮助剖宫产产妇术后早期排气,恢复饮食,促进早日康复,中药穴位贴敷对促进剖宫产术后肛门排气优于术后常规护理,值得推广[19]。李秀红研究得出耳穴贴压的临床疗效非常显著,可明显促进乳汁分泌,使血清PRL含量明显升高,产妇无明显不良反应。利用耳穴贴压进行催乳是一种无创、便捷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使用[20]。

关节病证:陈氏等人研究得出用穴贴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肿痛,疗效满意[21]。胡氏等人研究得出运动疗法配合穴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22]。

其他病证:冯坤研究得出中医耳穴贴压法是较为优于传统的针灸穴位的疗法。目前,眼疾治疗的方式较多,并没有较为特异的方式,但耳穴贴压以其独特的方式,功效将优于传统的药物治疗[23]。李惠玲研究得出穴贴治疗面神经麻痹有较好的作用,且不良反应小,值得推广。

讨论

中药穴贴疗法是指将膏药或用各种液体调和药末而成的糊状制剂,贴敷于一定的穴位或患部,通过药物、腧穴及经络的作用,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独特的中医外治疗法[24]。体现了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及“内病外治,殊途同归”、“外治能补内治之不及者”的治疗原则[25]。通过对文献的检索得知穴贴疗法适用于临床很多疾病的治疗,并且效果都比较好,因此,在临床上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中医治疗手段。

摘要:目的:通过文献检索、对比、分析,筛选出25篇有代表性的文章,按中医疾病分类法,归纳了7大类,22个疾病。探究穴贴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其效果。穴贴疗法以其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小,应用灵活的特点,在临床诊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浅谈糖尿病综合疗法的临床意义 篇11

【关键词】糖尿病;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323-01

据最新报道显示,我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达到了9240万居全球之冠,患者人数是2002年调查数字的3倍以上,此外还有1.48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绝对数量和发展速度都是触目惊心的。在我国糖尿病导致的直接医疗开支占全国医疗总开支的13%,达到了1734亿人民币。糖尿病患者数量的迅速增加,再加上庞大的“后备军”,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建设及医疗体制改革。因此确定行之有效的糖尿病的预防及治疗方法,已经成为我包括医学、人文社会学、经济学等在内的多学科领域的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可采取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监测治疗五大因素共同构成的综合性的治疗过程,这五个环节对糖尿病的治疗和控制是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主要治疗内容如下:

1 明确每天饮食的总热量

1.1 碳水化合物比例

每天的供给量占食物总热量的60%—65%之间,每天饮食可控制在200—300g,相当于250—400g的粮食,可以适当放宽正在使用降糖药或胰岛素的病患,对只是做饮食控制但又不满意的病患可适当的减少比例。

1.2 蛋白质比例

每天的供给量占食物总热量的15%—20%之间,每天饮食约1.0g/kg的体质量。其中蛋白类的食品分为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两大类,动物蛋白指的是乳类、鸡蛋、肉鱼虾等,植物蛋白指的是豆类和谷类。在治疗过程中经常吃鱼可使糖耐量降低一半。

1.3 脂肪比例

每天的供给量占食物总热量的20%—25%之间,每天饮食约40—60g。胆固醇每天的摄入量可以控制在300mg以下。

1.4 食物纤维比例

膳食纤维在消化和吸收过程中不需要胰岛素参与新陈代谢,因此食用膳食纤维不会增高血糖,反而可以有效改善体内的糖耐量,并且膳食纤维素在胃肠道内消化、吸收较慢,可以有效的延缓胃的排空速度,使病患具有饱腹感,从而减轻饥饿症状。

1.5 食盐比例

每天的摄入量可以控制在5g以下,如果食盐摄入太多,一个方面可以引起体内的血压上升从而诱发高血压;另一个方面在食盐进入体内后,在一定程度上激活淀粉活性,有效加快体内淀粉的消化过程,这样非常容易造成进食后的高血糖。

2 护理

2.1 进行心理护理

当您被确诊为糖尿病的时候,有焦虑和失落都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长时间的拒绝接受疾病,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延误对疾病的治疗,所以病患要勇敢的接受现实,有信心地去接受治疗,才會全面了解病情。只有积极去配合医生的治疗,才能控制好血糖,使自身血糖的含量正常,并减少发症的出现,达到全面治愈糖尿病的目的。

2.2 进行皮肤、口腔和足部护理

皮肤护理:应该保持皮肤外部的清洁,勤换洗衣服。如果皮肤有小量的损伤,比如说是小刀划伤、指甲刺伤等,都要引起一定的关注,在护理时可以使用乙醇或涂消炎膏后,用医药纱布进行包扎。如果皮肤受到严重的损伤和感染的时候,比如说是烫伤、烧伤、刀伤等伤害,应马上去医院,由相关医生处理伤口。在治疗的过程中使用烤灯时,照射距离应控制在30cm以上,时间不应该超过20min,以免皮肤烫伤。尽量少使用带刺激性的清洁剂或消毒剂。

口腔和牙齿的护理:每日保持口腔的卫生,养成餐后和睡前刷牙的习惯。在牙刷的选择上用较小的规格,用科学的方法刷牙,禁止使用牙签剔牙。

足部的护理: 养成勤洗脚的习惯。洗脚时用温水,水温把握在38—40℃之间,洗完后用干毛巾擦干,尤其要擦干脚趾间的水分。在坐位时候,不能将一条腿搭放在另一条腿的上面,有效的保证下肢血液的循环。

3 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是护理方法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日常的生活中适当的运动在一定的程度可减轻身体质量,增加肌肉力量,改善胰岛素感受性,进而控制血糖,改善血脂水平等内分泌紊乱,可以提高肌体对疾病的适应性和康复能力,有效的提高自身生活质量。在运动疗法的选择上可以根据病患的年龄和体力情况可适当选择:跑步、打太极拳和练气功等中等强度(最大运动强度的50%左右)的有氧运动和/或抗阻运动,要养成每周3次以上,每次30-60分钟左右定期的运动习惯。

4 进行药物治疗

在护理过程中选择糖尿病治疗的药物主要包括:1 型糖尿病病人须终生保持使用胰岛素;2 型糖尿病病人在饮食和运动护理及服用降糖药的效果不是很好,容易出现急性并发症或是严重的应激状态,以及大中型手术期间也应该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除上述类别外,2 型糖尿病患可适当考虑使用口服类型的降糖药。

按照体型进行选择药物:如果是偏胖型的病患应该选用双胍类或者是糖苷酶抑制剂,因为这类药物有胃肠道反应和体质量下降的反应;偏瘦型的病患可选择使用胰岛素促泌剂(其中包括磺脲剂或苯甲酸类药物),因为这类药物具有体质量增加的系列反应。

按病患高血糖的类别选药:如果是单纯的餐后血糖高,空腹状态血糖不高的病患,可使用糖苷酶抑制剂,如果是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要表现,并伴随有餐前血糖的轻度上升,应该选用苯甲酸类;如果是空腹或者是餐前的血糖高,应该服用磺脲类或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按照病患有无其他伴随疾病现象进行选药:如果病患有高血脂或者是高血压等疾病,应该优先使用双胍类或者是糖苷酶抑制剂;在服用的过程中如果有胃肠道疾病,尽量少使用双胍类或是糖苷酶抑制剂的药物;如果病患具有严重的心肝肺等疾病,应尽量选择使用胰岛素。

按照年龄大小来选药:年纪较大的糖尿病人在药物的选择上要注意几点:①、64 岁以上的糖尿病病人一般不建议使用双胍类药物,防止产生乳酸中毒现象。②、老年人在服用磺脲类药物的时候应该从小量开始,特别是优降糖类药物,老年人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因此,应强调定期的体检,在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6.1-7.0mmol/l和/或餐后2小时7.8-11.1 mmol/l)时期及时发现并开始介入治疗对控制糖尿病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时在临床的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应采取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监测治疗五大因素共同构成的综合性的治疗过程,强调各方面专业人员的相互合作配合。相比单一疗法治疗综合疗法的介入,尤其是早期的介入对糖尿病的恶化和减少并发症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期待及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Yang W, Lu J, Weng J, Jia W, Ji L, Xiao J, 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 N Engl J Med 2010; 362:1090-1101.

[2] 王国爱. 糖尿病的饮食治疗[J]. 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9,(03) .

[3] 翟东文,崔雅丹,徐建华. 糖尿病的饮食疗法及体育疗法的重要性[J]. 中外医疗, 2009,(22) .

[4] 白换娥. 糖尿病的饮食护理[J]. 全科护理, 2009,(26) .

[5] 预防糖尿病的饮食原则[J]. 养生大世界, 2010,(01) .

[6] 韩宝秀. 糖尿病患者饮食及药物护理体会[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9,(08).

综合疗法治疗乳腺癌临床观察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3例患者,女性,年龄32~58岁,平均44岁。绝经后7例,绝经前16例。按国际抗癌联盟提出的TNM分期标准分期[3]:0期4例,Ⅰ期11例,Ⅱa期5例,Ⅱb期3例。病理类型:导管原位癌2例,浸润性导管癌12例,浸润性小叶癌5例,黏液癌3例,乳头状癌1例。肿瘤直径均<3.0 cm,所有患者经临床触诊、B超及钼靶检查,确定肿瘤为单发,全部经组织学活检确诊。23例患者均有自愿保留乳房的要求,并且均适合保乳手术治疗,无保乳手术治疗的禁忌证,并愿意接受随访。

1.2 临床表现

18例患者以乳腺肿块为首发症状,占78.26%。12例伴乳腺疼痛者。8例以患侧乳头溢液为首发症状。肿块位于左乳14例,右乳9例;外上象限8例,外下象限5例,内上象限5例,内下象限3例,乳头中央区2例。

1.3 病例选择标准[4]

肿瘤最大径≤3 cm,肿瘤边缘距乳头3cm以上,腋窝无可扪及的肿大淋巴结,无放疗、化疗禁忌,患者有保乳意愿,部分肿瘤>3 cm者经术前化疗缩小至≤3cm。

1.4 治疗方法

1.4.1 手术治疗

采用肿瘤切除口和腋窝解剖切口,选用横行或弧形,原发病灶做局部广泛切除。切缘至少距肿瘤2cm。于切缘的内、外、上、下缘、基底部及乳头方向处分别缝线标记送冻切片检查,必须达到各切缘阴性。若切缘阳性则扩大切除范围,直至切缘阴性即镜下无癌浸润边缘为止,淋巴结清扫范围定位为外侧至背阔肌,上方至腋静脉,内侧达胸小肌深面。

1.4.2 术后综合治疗

化学治疗:多数病例术前、术中各行1次化疗,术后化疗1-12周期。多采用CMF方案或CAF方案进行化疗。放射治疗:23例患者全部接受放射治疗,放疗范围包括乳腺及区域淋巴引流区,清扫腋窝淋巴结无转移的患者不行淋巴引流区照射,只照射乳腺/胸壁,应用内切野和外切野,全乳剂量为50Gy/5周,瘤床处补量10Gy。内分泌治疗:对ER、PR阳性者首选三苯氧胺(TAM)为一线内分泌药物治疗。绝经后患者改用新一代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治疗,口服,每次2.5mg(1片),每天1次。

2 结果

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2例术后切口下血肿,经清创后痊愈;2例术后腋窝皮下积液或淋巴液漏。经2~6周引流后治愈:1例患者手术后患侧上肢出现水肿。23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无1例死亡,无1例局部复发,出现肝及肺转移1例。根据文献报道[5,6]。保乳手术良好15例;一般5例;差3例,外观效果满意率为86.96%(20/23)。

3 讨论

早期乳腺癌采用保留乳房手术及术后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是近年来乳腺癌治疗的重要进展之一。而且,有资料显示保乳手术患者的生存率、局部控制率与根治性手术无统计学差异[7]。综合治疗除手术以外还包括术中术后化疗、术后放疗,内分泌治疗等综合治疗,尤其要重视化疗,因为乳腺癌目前公认是一个全身性疾病,术前可能已有癌细胞扩散,故主张术中术后用药,以抑制和杀灭已扩散的癌细胞。本组资料中23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均符合保乳手术治疗的指征,术后无并发症发生,近期随访无死亡,说明近期疗效良好;美容效果总的满意率为86.96%,绝大多数患者均满意。

总之,将放化疗及手术、内分泌治疗有机结合起来,对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很好的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乳腺癌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广元市中心医院肿瘤科进行治疗的23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近期疗效。结果 23例患者均行保乳手术,术后均辅以化疗、放疗或内分泌治疗等。23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随访半年,无1例死亡,无1例局部复发,出现肝及肺转移1例,保乳手术后患者美容效果满意率为86.96%。结论 综合治疗可降低乳腺癌保乳术后局部复发,提高患者生存率、局部控制率,美容效果满意。

关键词:乳腺癌,女性,诊断,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杨德启,张嘉庆.重视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J].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8):1227-1228.

[2]李勇生,杨文东,彭伟强,等.综合治疗青年乳腺癌112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5):2079-2080.

[3]陈伟财,何劲松,宋溆芬,等.110例乳腺癌保乳综合治疗的临床观察[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09,9(5):348-351.

[4]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07版)[J].中国癌症杂志,2007,17(5):410.

[5]张会英.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治疗6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7):60-61.

[6]张保宁.乳腺癌保乳手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5,12(3):204-206.

上一篇:机电设备租赁管理下一篇:课程教学改革设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