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疗法

2024-07-08

音乐疗法(精选8篇)

音乐疗法 篇1

音乐疗法

一、中医的音乐疗法

中医的音乐疗法是根据宫、商、角、征、羽五种民族调式音乐的特性与五脏、五行的关系来选择曲目进行治疗。如

宫调式乐曲,风格悠扬沉静、淳厚庄重,犹如“土”般宽厚结实,可入脾;

商调式乐曲,风格高昂悲壮、铿锵雄伟,具有“金”字特性,可入肺;

角调式乐曲,构成了大地回春、万物萌生、生计盎然的旋律,曲调亲切爽朗,具有“木”字特性,可入肝;

征调式乐曲,旋律热烈欢快、活泼轻松,构成层次分明、情绪欢畅的感染气氛,具有“火”字特性,可入心;

羽调式音乐,风格清纯、凄切哀怨、苍凉柔润,如天垂晶幕,行云流水,具有“水”字特性,可入肾。

不同类型的病人可根据不同个性选用不同的音乐。

——做事爽快、争强好胜、办事稍有挫折就灰心丧气的人,平时应听些“征”调音乐,如《步步高》、《狂欢》、《解放军进行曲》、《卡门序曲》等,这类乐曲旋律激昂欢快,符合这些人的性格,能使人奋进向上;在情绪急躁发火时,应听些“羽”调式音乐,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二泉印月》、《汉宫秋月》等,能缓和、制约、克制急躁情绪。

——多思多虑、多愁善感的人,平时应多听些“宫”调式乐曲,如《春江花月夜》、《月儿高》、《月光奏鸣曲》等。这些曲目风格悠扬沉静,能抒发情感。当遇到挫折、情绪极端恶劣时,应听“角”调式音乐,如《春之声圆舞曲》、《蓝色多瑙河》、《江南丝竹乐》,此类乐曲生气蓬勃,清澈馨香,如暖流温心,清风入梦,使其从忧虑痛苦中解脱出来。

——在人们悲痛欲绝、欲哭不能的情况下,应给予引导、排遣,听“商”调式乐曲,如《第三交响曲》、《嘎达梅林》、《悲怆》等,能发泄心头郁闷,摆脱悲痛,振奋精神。

——对于久哭不止、极度悲伤的人,应听“征”调式音乐,如《春节序曲》、《溜冰圆舞曲》、《闲聊波尔卡》等,其旋律轻松愉快活泼,能补心平肺,摆脱悲伤与痛苦。

——在愤怒万分、心头压抑时,应听“角”调式乐曲,舒肝理气,如《春风得意》、《江南好》、克莱德曼的现代钢琴曲等。在愤怒已极、大动肝火时,应听德沃夏克《自新大陆》、艾尔加《威风凛凛》等乐曲。

——绝望的人,都因遇到大的挫折及精神创伤,对生活失去信心,产生绝望,故必须听欢快、明朗的“征”调式乐曲,如《轻骑兵进行曲》、《喜洋洋》、中国的吹打乐等,能重新唤起对美好未来的希望。

——悲观者可听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海顿的清唱剧《创世纪》或者柴可夫斯基第六号交响曲《悲怆》等。

——若是心情沮丧或压力过大,可听艾尔加《威风凛凛》、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

——失眠患者可听孟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莫扎特《摇篮曲》或者德布西《钢琴前奏曲》等;中国的古代曲目,如《良宵》、《梅花三弄》、《汉宫秋月》、《黛玉葬花》、《阳关三叠》、《霸王卸甲》、《高山流水》、《鱼中游》;中国现代曲目,如《小城故事》、《山水隔不断相思情》、《天涯歌女》、《无限的爱》、《太湖美》、《江南好》、《海滨之夜》、《秋思》、《小草》。

——忧郁者可听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盖希文《蓝色狂想曲》、德布西的管弦乐组曲《海》。——高血压患者听巴哈《小提琴协奏曲》。

二、美国压力学会推荐音乐疗法的治疗范围

1、偏头痛及紧张性头痛;

2、失眠及其他睡眠障碍;

3、手术期间的病痛;

4、情绪失调造成的紧张;

5、皮肤病,如癣及神经性皮炎;

6、老年人的记忆力、警觉性、专注力及其它认知功能的降低;

7、糖尿病、多发性硬化及其他病患;

8、高血压病患者、血压低、心率低。

音乐疗法 篇2

1 音乐治疗的研究方法

世界各临床医疗中心正竭力探索音乐治疗痴呆的作用, 以期给广大痴呆患者带来福音, 目前关于音乐治疗的研究方法众多, 包括非随机对照试验[3], 随机对照试验[4,5,6,7], 随机对照交叉试验[5,8], 前测-后测控制组设计[6], 准实验研究方法[9,10]等。各研究样本大小不一, 少则15人[10], 多则146人[5], 各研究样本来源也存在差异, 某些研究其样本是来自某护理院[3,4,5,6,7,9,10], 某些研究样本则是来自较大范围内的多家护理机构[5,6,11]。设计上有的研究采用单盲设计[4,5,6,7,9], 有的研究则没有采用单盲设计[3,4,5,6,8,10,12], 使得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 也难于比较和推广。另外研究期间疗效的观察, 多数研究采用人为记录评估[3,4,8,9,10], 有部分研究者则是采用录像记录, 再由多位研究者反复分析评估[6,13], 显然后者获得的研究结果减少了观察偏倚, 较为可靠, 但在实施可行性方面需待进一步考查。由此可见, 目前音乐治疗的研究尚缺乏完善可信的较为统一的方案, 关于痴呆音乐治疗仍处于探索尝试阶段。

关于音乐治疗疗效的评价, 目前的评价指标繁多, 笔者对目前的研究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概括如下:应用Cohen.Mansfield激越问卷 (CMAI) 对音乐干预前后患者异常行为如激越和攻击性行为的变化情况进行评估, 国内的研究[12]则采用修订版的CMAI (C-CMAI) 进行激越水平的评估;老年抑郁量表 (GDS) 用以评估音乐干预对痴呆患者抑郁的改善情况;Hamilton焦虑量表或痴呆焦虑分级表 (RAID) 评估患者焦虑程度的缓解情况;痴呆老人疼痛评估量表修订版 (M-PADE) 评估疼痛缓解情况。DCM量表[14]和痴呆淡漠评估量表 (DAIR) 评估痴呆患者淡漠情况。也有采用淡漠症状评分量表 (AES) 评估音乐治疗前后患者情绪 (愉悦、愤怒、焦虑、抑郁、满足感等) 的变化, 修订后的记忆和行为问题清单 (RMBPC) 以评估患者记忆、破坏性行为、抑郁症状在治疗前后的改变。简明神经精神量表 (NPI-Q) 或神经精神情况问卷 (NPI) 评价常见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 (BPSD) , 包括妄想、幻觉、激越、抑郁、焦虑、淡漠、欣快、脱抑制行为、异常动作、夜间行为紊乱、饮食异常等。日常生活能力表 (Barthel Index, BI) 和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质量量表 (DQOL) 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虽然音乐治疗疗效的评估量表如此繁多, 但文献中并未解释哪种量表更为合适, 我们认为应根据病人个体化原则, 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评估工具。

笔者认为近年来设计得比较好的研究由Ferrero等[5]领导的一项对照、交叉、随机、单盲设计的多中心临床实验, 观察非药物治疗对痴呆相关淡漠的疗效。146名没有明显的感觉和运动障碍且临床症状稳定的轻中度痴呆患者随机分为2组, 接受为期8周的交叉试验, 干预组:工作日接受专业音乐艺术治疗, 每次50 min, 为期4周。对照组:每天在活动房里自由活动, 或看电视, 或听音乐, 或玩游戏, 或阅读, 为期4周。第4周后2组互换干预条件, 再观察4周。在第4周和第8周应用NPI-Q和DAIR量表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DAIR量表评估结果, 先接受音乐艺术干预的那组患者在干预的第4周淡漠明显减轻, 且持续至第8周, 而先接受阅读干预的那组患者在第4周淡漠加重, 但在接受后4周的音乐艺术干预后淡漠减轻。说明音乐艺术干预能够减轻痴呆患者淡漠, 且这种效果在中度淡漠患者最为明显, 在重度淡漠患者较不明显, 而在非淡漠患者并没有差异。NPI-Q量表的评估结果在干预组和对照组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 仅在“淡漠”问题上有所改善。该研究结果提示对轻中度痴呆淡漠患者来说, 短期规范的非药物治疗比患者自己选择的自由活动对淡漠的改善更为有效。此项研究样本量较大且按照药物临床试验模式进行研究 (随机、单盲) , 评估人员经过专业训练, 且评估标准在研究开始前一周进行标准化, 专人协调研究的进行并监督案例报告信息和数据的准确性, 干预的实施由心理学家和专业治疗师完成, 2名专业治疗师负责最开始和后续的评估以及数据的搜集, 他们对患者归属哪个组别 (干预组和对照组) 不知情, 确保单盲效应, 有效控制混杂因素, 故其研究结果较为可靠。

2 音乐干预的内容

2.1 音乐的选择

音乐对机体产生的生理心理效应与音乐的元素组成相关, 如节奏、旋律、停顿等等, 同时也与音乐类型有关。目前音乐干预所选择的音乐风格类型多种多样, 有的研究选择曲调柔和的古典音乐或自然音乐如钢琴独奏、鸟叫声、鲸鱼叫声和流水声。如Chang等[9]利用模拟心跳节奏的自然音乐 (60~80拍/min) 作为午餐时间背景音乐干预, 观察到该类音乐能够减少痴呆患者异常行为的出现。有的则选择节奏强烈、多旋律跳跃的巴洛克音乐, 在Nair等[8]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周围环境中的巴洛克音乐增加患者行为障碍的发生次数;然而, 在一项预试验中发现柔和慢节拍 (40~68拍/min) 的巴洛克音乐每天下午干预3 h能够减轻患者漫游和行为障碍[15]。由此我们推测即使同一风格的音乐在节奏旋律上的差异可能带来恰恰相反的治疗结果, 将来在音乐选择上应更加慎重, 避免获得适得其反的效果。也有的研究根据患者自身经历选择患者喜爱的或熟悉的音乐。如Cooke等[4]则采用患者熟悉的或患者自主选择的音乐进行干预, 发现熟悉音乐能够减轻患者抑郁症状; Svandottir等[16]进行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采用熟悉音乐对38名中重度痴呆患者进行每次30 min音乐治疗, 每周3次, 为期6周, 结果发现痴呆患者症状明显减轻, 特别是激惹和焦虑。Sung等[17]进行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也发现熟悉音乐结合动作能够减轻患者激越水平。Sung等[18]的另一项研究发现聆听患者喜爱音乐有减轻痴呆患者焦虑症状的作用。诸多的证据表明使用患者喜好的音乐能够获得积极的治疗效果, 特别是对于不良情绪的改善, 因此, 我们认为对以不良情绪表现为主的患者, 选用熟悉或喜爱的音乐可能会获得较为理想的疗效。Individualized Music Intervention for Agitation (IMIA) 理论建议根据患者个人史选择个体化音乐以唤醒患者记忆[19]。一项研究发现, 针对患者兴趣和背景经历选择的个体化音乐治疗较古典音乐能够更有效的减轻患者激越水平[20]。van等[21]的研究发现古典和民间传统音乐、宗教音乐、儿歌和流行曲是老年痴呆患者音乐治疗的首选曲目。整体来说, 痴呆音乐治疗在音乐选择上仍未推选出达到最佳疗效的“理想音乐”, 音乐干预的疗效不仅与音乐类型有关, 也和个人因素有关如职业和文化背景, 喜好和态度等有关。如东方人群和西方人群在音乐喜好上会有不同, 东方人视之如瑰宝的地方乐曲如京剧、昆曲、黄梅戏等之于西方人来说, 他们多数是欣赏不来的, 而西方人喜欢的赞美诗、歌剧也较少获得东方人的青睐。因此, 建议医护人员在将音乐干预应用于临床治疗时能够考虑到文化背景, 语言因素的差别, 针对不同民族的患者精心挑选不同的音乐类型, 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2.2 音乐干预的方式

对国内外各项音乐治疗的研究进行总结分析, 音乐干预模式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主动型”——互动型, 即兴音乐治疗[26], 参与者跟随音乐节奏一起自由表演, 如唱歌、舞蹈、乐器演奏等[3,4,5,11,12,17,22];“被动型”——音乐欣赏结合或其他活动[23], 如参与者欣赏已经录制好的音乐或欣赏音乐治疗师的现场表演或护理人员的现场歌唱[4,7,8,9,10,19];包含音乐干预的活动, 但音乐不作为必须项目[23]。上述研究均集中报道音乐治疗的临床疗效, 并未深入探讨音乐干预模式在其中的影响, 没有明确讨论音乐干预模式和效果之间的复杂关系, 呼吁在未来的研究中侧重这方面的考量。

音乐治疗的方式千姿百态, 一方面, 音乐治疗剂量多样, 不同研究设定的音乐干预的频次、每次干预时长、整个观察期均不同。干预的频次变动在1次/周[7]~1次/d[9], 每次干预时长则为10 min[24]~4 h[8]不等, 观察期长则2年[25], 短则4周[26]。另一方面音乐干预的实施的具体措施也不尽相同, 有的研究采用背景音乐广播播放[8,9,10]或CD播放[6,10], 有的研究采用患者佩戴耳机[7], 有的研究则是通过现场表演以及和患者的互动相结合[3,4,6], 有的研究在治疗期间还辅有其他活动安排如艺术治疗、精神运动、舞蹈、乐器表演、讲故事等等[5,12]。广播或CD播放使患者处于被动收听的状态, 未必都能受到患者的欢迎, 甚至引起部分病人的排斥, 加重病人的不良情绪, 因此我们提倡采取互动的方式可能更为妥善有效。每次干预音乐的安排也不同, 有的研究设定每次干预采用相同的曲目[4], 而有的则是不同节目活动轮流变换[5], 在Guetin等[7]的研究中则在每次的音乐干预期间采用“U”模式的音乐[7,27,28] (由不同音乐拼凑成的节奏渐变的音乐片段) 。如此多样的音乐干预方式, 在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时, 应考虑到患者的依从性、操作的可行性以及疗效等级等, 照顾到患者的意愿和满意程度, 选取适宜的方法, 以求给患者带来最大的受益, 改善病情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再者, 音乐干预实施的主体人员也不确切, 音乐治疗可由专业的音乐治疗师执行[3,4,5,6,16], 也可由其他专业的或家庭护理人员执行[8,10,12,18]。从专业角度考虑, 专业治疗师通常采用结构化的有组织的活动项目来影响患者的专业表现和生活质量, 所获得的疗效可能更具有针对性。然而家属或护理人员熟悉患者的生活习惯, 在护理当中能够更加细心的照顾到患者的喜爱和感受, 体现医疗人文关怀的一面。而且现今专业的音乐治疗师数量有限, 使得大范围推广这一项目受到限制。上面所述的音乐干预方式均具有一定的疗效, 笔者所检索到的文献并没有解释说明哪种音乐干预方式最为有效。

综上所述, 目前音乐干预的模式, 干预的方法, 音乐类型的选择多种多样, 缺乏一个明确的标准, 综合目前所检索到的文献, 尚不能分析出何种方案更为有效, 因此未能得出可信的结论。未来音乐治疗在痴呆领域的应用仍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 需要更多临床工作者的实践观察, 以更好地阐明痴呆音乐疗法的有效治疗方案。

3 音乐治疗效果的有效期

关于音乐治疗效应是长期存在还是短期有效目前仍有争议, 多数研究者认为音乐治疗只能获得短期成果, 如先前研究发现在音乐治疗停止后1~4周, 其疗效逐渐减退[4]。在一个为期1年的长期研究中, 接受每周规律音乐治疗的试验组同只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比较, 其激越行为的严重程度、范围、频率 并无明显差异[11]。同样, Berger 等[29]在为期两年的研究中并未能证实音乐能够改善痴呆患者的行为和心理问题。澳大利亚由Ledger等[11]带领的一项非随机定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患者在音乐治疗后的当下激越减轻, 但随时间推移, 这种效果并没有累积。Clair等[30]的研究也得出相似的结论:一旦撤去具有暗示作用的结构化熟悉音乐, 音乐治疗的作用也随即消失。Suzuki等[31]采用多评估方法设计, 进行一项定性试验以评估音乐治疗改变患者行为的作用, 发现音乐治疗能够减轻患者激越行为, 包括焦虑、激惹、躁动不安, 但在停止治疗后的1月, 这些症状的改善并没有持续存在, 说明音乐治疗的疗效并不能持续至1月后。相反, 有些研究表明音乐治疗具有长期疗效, 患者妄想、淡漠等异常行为在音乐治疗停止1月后仍有所改善[32]。另一项研究发现接受音乐治疗的患者, 每周接受音乐治疗, 为期2年, 他们的收缩压明显降低, 且能够更好地控制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状态[25]。为此, 音乐治疗的时长并未得到明确验证, 何种长度的音乐治疗更为有效, 在不同民族、文化背景、教育经历等的影响下, 达到最佳疗效的治疗时间长度是否存在差异, 该如何选择最为有效的治疗长度, 需要更多的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 更为广泛和深入地探讨音乐治疗和治疗结果之间的复杂关系, 寻求音乐治疗的最佳方案。

音乐治疗的研究发展至今天, 目前仍然缺乏严格的、有力的数据来证实音乐治疗是一项非常有效的临床措施, 音乐治疗仍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明确: (1) 目前的研究存在的问题是研究对象随机化, 样本量不足使得研究结果无法外推普及, 因此未来研究需优化研究方案。 (2) 音乐类型和干预方式, 哪种性质类型的音乐能够获得最佳治疗疗效或者各种类型的音乐分别具有哪种疗效, 如熟悉音乐可能与患者记忆有关而抒情音乐可能与患者的心情和情感状体有关[19], 这些均需进一步研究比较。另外音乐是由很多元素构成的, 歌词、节奏、旋律、音调、音色等, 这些元素在治疗中的效应也需进一步研究探讨。且音乐发挥的治疗作用是单一的还是混合的, 如是具有唤醒作用, 增强记忆, 缓解疼痛, 减少异常行为等, 还是这几者的结合, 音乐干预的时长、频率以及干预期的设定这些尚待研究明确。 (3) 痴呆的类型和痴呆的严重程度, 以及患者个人史的特征如音乐培训史等, 因为这些可能与音乐干预效果相关。 (4) 神经、生理、心理特点或者生活质量的评估量表的明确。需要更多的神经生物学研究结合临床试验, 这样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音乐治疗的神经科学和心理疾病产生的病理生理过程以及音乐和心理疾病这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探讨音乐治疗的理论基础, 以便于我们更好地设计和实施音乐治疗策略。

音乐疗法新说 篇3

美国医学专家凯瑟琳·麦考密克对唱歌影响人的心肺功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经常唱歌者或歌唱家们的胸部肌肉十分结实,肺部非常发达,心跳十分有力。她指出:“虽然绝大部分成年人的心肺功能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减弱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抽烟者或不太好动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但是,唱歌却可以减缓这种衰退,而且可使呼吸系统肌肉及心肌得到积极的锻炼,也能使胸部肌肉作功增强,其效果不亚于游泳和划船。这也就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专业歌唱家中寿星较多,平均要比一般人多活20年的道理。”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是由许多有规律的振动系统构成的,如脑电波运动,心脏搏动,肺脏的收缩舒张,肠胃的蠕动和自律神经活动等,都具有一定的节律性。当一定频率的音乐节奏与人体内部各器官的振动节奏相一致时,就能使躯体发生共振,产生心理上的快感,精神上的欣慰,以及生理机能上的调节,这也就是音乐之所以能治病的道理。专家们分析说,人的感受最适宜的节奏是每分钟70~90次,恰同人体心脏的频率相接近。当人体患病时,体内节奏处于异常状态,只要能选择相应的乐曲,借助音乐和谐的音符,就能够有效地调节人体各种振频活动,有益于疾病的康复。

音乐,特别是声波在35分贝左右有规律振荡的音乐,可使机体组织细胞产生和谐的同步共振,可对组织细胞产生一个微妙的按抚效应,进而调节机体内环境,促进新陈代谢。优美动听的乐曲歌声,可使大脑神经中枢兴奋与抑制达到良好的调节,从而稳定情绪,消除心理紧张和生理疲劳,使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调节到最佳状态。

音乐疗法 篇4

作者:朱伟强 sg_zhuwq@sohu.com 作者单位:英德铁中小学部 简介:本课件用AUTHORWARE制作,交互性良好。刚刚下载了两个别人做的课件,唉…………,还是我传几个上来吧。虽不是上品,但还是不错的哟!不信试试!!

这个课件是为同事参加英德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时制作的,但那个英德六小的电脑老师不会弄,不会弄(应该是保护主义),没打开,没有课件比赛,我那同事的比赛成绩可想而知啦!!因而此课件从未用过,给网友们共享吧。

相关课件:

沙盘游戏疗法 篇5

沙盘游戏疗法被荣格学派又称之为庭院式盆景疗法。沙盘游戏疗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挖掘人类潜意识的活动的治疗方法 ,在心理咨询、心理教育等领域正日益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在掌握沙盘游戏有关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对有关沙盘游戏疗法的形成过程、理论基础、作用机制及其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沙盘游戏被荣格学派又称之为庭院式盆景疗法 ,是指在一个有一定比例的特制沙盘中的游戏。沙盘游戏让当事人在沙盘中利用沙子和其他模型雕像等 ,来任意堆砌山峰、河流、房屋、堡垒以及各种想象的生活场面 ,以表现个体的内心世界。在这里 ,可供个案选择的模型雕像应该尽可能的代表所有无生命和有生命的存在物 ,以及外部世界和内部想象世界中我们会面对的存在物。沙盘游戏不须借助语言 ,而是通过意向的赋型表现 ,进入意念世界 ,将模糊朦胧的直接感受和无法言传的精神意蕴付诸有形的表现 ,从而激活无意识的愈合潜力 ,实现个体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沟通与联系。

在沙盘游戏中 ,个案运用触觉、视觉、听觉和嗅觉将潜意识想法和感觉带入物质的形式。透过主动想象和创造性象征游戏的运用 ,沙游成为了一种实用、经验性的工具 ,可以制造从潜意识到意识、从精神到物质以及从非口语到口语的桥梁。个案通常说不出自己困难、痛苦或冲突的来源以及解决的方 ,或是对它缺乏理智上的理解 ,当这种两难发生时 ,沙盘游戏提供一个机会让个案用意向来呈现发生在个人内在或外在世界的状况。

一、沙盘游戏形成过程

沙盘游戏 ,英文名为 Sandplay Therapy ,由瑞士的儿科医师卡尔夫(M・Kalf)所创。但作为沙盘游戏的

延续和发展 ,不得不提起沙盘游戏的先驱 : 韦尔斯(H・G・Wells)和劳恩菲尔德(M・Lowenfeld)。韦尔斯是一名英国作家 ,曾写过著名的科幻小说《时间机器》。韦尔斯在与两个儿子玩地板上的搭建游戏中,发现该游戏可以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和原型、象征理论来解释 ,经过对游戏的持续研究 ,他写了一本对后世很有影响的著作《地板上的游戏》。劳恩菲尔德是英国儿科医生 ,自幼喜欢韦尔斯的作品 ,他在对儿童的治疗中经常会遇到如何与儿童有效沟通的问题 ,受到了韦尔斯《地板上的游戏》的启发 ,他发现儿童可以通过游戏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当给儿童们提供玩具、模型和沙盘的时候 ,儿童就能够作出令人兴奋的作品来。劳恩菲尔德将自己的这个发现命名为“世界技法”(The world technique),据说这名字是一儿童在游戏中自然说出来的。劳恩菲尔德希望可以让孩子通过游戏自由的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对孩子来讲,因为自由 ,所以可以从某种程度反映他们的世界。

后来 ,在一偶然机会中卡尔夫见到劳恩菲尔德为他展示的“世界技法”游戏,受到很大的感触,卡尔夫发现 ,该技法不仅可以帮助儿童表达畏惧和愤怒的情绪 ,而且也可鼓励儿童参与创造性转化和自性化的过程 ,表达意识和潜意识的想法。卡尔夫在荣格的鼓励下 ,去英国正式向劳恩菲尔德学习这种游戏技巧 ,并把它命名为“沙盘游戏”。卡尔夫对于完善和传播沙盘游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把“世界技法”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相结合,将注意力集中在治疗者与被治疗者信任关系的确立上 ,使用心像、象征理论分析个案的作品 ,并把它的适用范围扩大到成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沙盘游戏疗法日趋完善,在当今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沙盘游戏的理论基础

沙盘游戏是以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荣格的一个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集体潜意识的观点。他认为,个体的自我发展有两个来源: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其中,集体潜意识不属个人所有,它是人类在种族演化过程中长期流传下来的一种普遍存在的原始心像与观念。荣格称此等原始心像和观念为原型。如果说个人无意识主要是由各种情结构成 ,那么集体潜意识的内容主要是原型。原型世代相传 ,并通过各种途径渗透到意识生活中去,神话、梦、幻想、宗教仪式、艺术作品包含着大量的原型素材,提供了各种原型信息。在沙盘游戏中 ,玩具模型的选取、沙子图形的塑造、玩具和沙子结合所产生的整体意象,都具有象征的意义,包含着原型的成分。

在沙盘游戏中象征无处不在。正是通过象征 ,个体利用沙子和玩具模型在沙盘中塑造并呈现着自己的内心世界 ,正所谓“刹那中含终古 ,微尘中见大千”。象征是人的精神对应物 ,通过黑格尔意义上的对象化(或外化)把自己的生命和灵性转渡给对象 ,对象变成了人的象征。在这一意义上 ,任何对象 ,当其作为象征的时候 ,都是人的精神的外化和显现 ,这时“太阳、月亮和星辰都在向人呼喊 :我认识你”(费尔巴哈)。在荣格看来 ,象征的意义在于 : 通过激发生命唤起想象 ,它能创造出更为新颖更具韵味更富吸引力的境界 ,并因此把人带入意义更加充实、内容更加丰富的存在。任何新象征的出现都类似于一次新的“启示”,他在一霎那间照亮了人的全部生活 ,并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人的未来命运。因此沙盘游戏中的象征具有超越和整合的作用 ,它能使彼此对立、相互冲突的心理内容处于有机统一的状态。

主动想象技术(active imagination)是荣格在工作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直接与无意识相接触的方法,沙盘游戏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受到荣格主动想象技术的启发。所谓“主动想象”,是让当事人有意识的运用自己的意象活动 ,如幻觉、幻想、白日梦 ,并把种种意象用文字详细记录下来 ,或者用造型艺术手段表现出来。在主动想象活动中 ,自觉意识参与其中 ,自我起一种主动作用。意识不可能随心所欲 ,但却可以与无意识交流、沟通。通过“主动想象”的方法 ,人可以逐步深入“自性”之中 ,进入内部世界 ,找寻深藏的意义之源 ,因此“主动想象”可以成为探索“自性化”进程的一条捷径。沙盘游戏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积极想象技术的应用。在一个安全、安静的环境中 ,通过塑造和布置沙盘内的沙子和雕像模型 ,个案就可以建立一个与自己内在心理状态相对应的世界。三、沙盘游戏作用机制

首先 ,荣格曾说过 :幻想是所有可能性之母 ,在此就像是所有的心理对立一样 ,内在和外在世界被结合在一个活的联盟内。人们有游戏的需要和渴望 ,以便释放创造力、内在感觉和记忆 , 从而将他们带入外在现实。沙盘游戏跟其他治疗方法的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容许个案创造一个对内在想法和感觉提供具体证据的世界。根据荣格的看法 :一个无法靠认知方法了解或化解的情绪经验通常可以借由赋予肉眼可见的形态而获得处理。当个案无法靠其他治疗方式化解议题 ,或是个案困惑于他们正在感觉到的状况或他们为什么用某种方式来行动时 ,可以在被触摸、被看到、被听到和被闻到的沙世界里找到答案。

其次 ,当个案抗拒咨询师对某些困难议题的询问时 ,沙盘游戏会比谈话治疗具有较少威胁性。沙盘游戏可以使防卫软化并减少抗拒。不用靠字句 ,个案的担心就会自然浮现在沙盘上。比如一个抗拒的青少年 ,当鼓励她说出家庭议题时 ,她可能显得有压力和退缩 ,然而 ,她却以不说话而在沙中创造世界的形式来呈现被父母虐待的真实故事。在沙盘游戏中运用的物件和材料之象征可以充当非口语性的语言 ,它可以提供个案一个表达最内在想法和感觉的出口。也就是说 ,意向变成一种语言 ,视觉的形式取代口语交换 ,因而也就绕过个案的防御 ,表达潜意识的材料 ,同时带来更大的了解和改变。基于这个理由 , 沙盘游戏可以应用于拥有不同的言语、文化种族、年龄和发展程度的个体。对那些不断说话并且利用语言来理智化逃避议题的个案 ,沙盘游戏会阻止理性的心智 ,并允许潜意识得以说出自己的故事 ,同时将身体定位于此时此刻。

沙盘游戏疗法虽然大多被当成一种荣格学派的实务技术, 但沙盘游戏也可以用来当作联合其他许多咨询趋向的工具。虽然许多咨询师很满意他们平时使用的治疗方法 ,但我们有时候发现当这些技术不管用时 ,个案和咨询师会出现停滞和挫折 ,当技术无法适当的描述个人内在精神经验的完整复杂性时,沙子世界靠着它多层次及三度空间的象征可以克服这个限制。

最后 , 沙子和水的运用会自动将个案带到人类经验中需要痊愈和整合的区域。在沙盘游戏中,经验或创伤在一个自由、保护的环境下获得界定和限制 ,并且在最后获得控制。在个体建造沙盘景象时 ,可以主张和观看他们自己的世界 ,个体通过不断地改变世界 ,破坏旧的创造新的世界。透过创造和破坏 ,个体从当下受害经验的感觉转变成旧经验的主人和新经验的创造者。也因此沙盘游戏活化了个人潜意识的天生痊愈力量 ,并且提供从受害者转变成创造者的机会 ,它赋予每个人力量来决定她自己的治疗流程。个案对于要不要揭露自己或在此过程中要学到什么都有控制权 :只要个案准备好要处理的议题就会进入意识。因为个案是主动在意识上投入痊愈工作的 ,因此他们可以克服无助和自卑的感觉。当咨询师尊崇个案对他们世界的创作和个人诠释而且不给予咨询师解释时 ,个案的独特经验和领悟便得以确认 ,每个个案都会意识到自己是一个能掌握自己生活的聪明而受尊敬的人。

四、沙盘游戏治疗取向与治疗过程

每一个个体的沙游治疗如同本人一样有其独特性 ,它或可能在沙盘中反映他们想要生活呈现的样子;或显露了目前急迫的心理议题;或它是一种深度放松的经验。个案有好多种 ,咨询师同样也有好多种 ,咨询师会执行不同的会谈方法和治疗流程 ,都有他们尊崇的理论取向。然而 ,在有关个案如何顺着他们的治疗旅程进步以及在沙游会谈之内的顺序似乎有一个模式。咨询师想要透过提供一些指导促进治疗的进程 ,跟随个案的带领十分重要。因为个案的创作以及赋予创作的意义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从荣格的观点看 ,意象和意义是同义词 ,因此当意象成形 ,意义便得到传达 ,没有诠释的必要性。咨询师必须能够营造一个自由和安全的氛围 ,应该拥有一种开放性去直面个案模糊和未知的层面及其心理收获。同时 ,由于沙盘游戏过程是以一套象征性的语言表达自己 ,掌握一套深度心理分析的符号系统和象征知识十分必要。一般来讲 ,一个完整的沙盘游戏治疗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创造世界、经验和重新配置、过渡、治疗以及拆除世界。在创造世界阶段 ,个案被引进沙游过程中 ,个案用他们想要用的方式来创造他们的世界 ,要容许个案随着他们自己的“内在激励”的驱使。“做沙游本身就可以引发心灵、起擢意识、将自我轻推至一个合作的立场 ,并且启动内在工作的流动和努力”。在经验和重新配置阶段 ,个案被引导在他们的世界中静静的经验和呼吸 ,并且在必要时重新配置沙游世界。个案有机会去自由联想他的世界 ,以及跟咨询师分享激起的任何想法和感觉,咨询师也可以藉由“反映性镜射 ”(reflective mirroring)来支持个案。

自我催眠暗示疗法 篇6

应用自体发生训练法进行自我催眠,使心身放松后,代谢率比平时的安静状态降低15%-20%。因此,在催眠状态下,根据强化的原则,自己不断地强化积极性情感、良好的感觉以及正确的观念等,使其在意识和潜意识中印记、贮存和浓缩,在脑中占据优势,就可以通过心理生理作用机制对心身状态和行为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

因而,当应激和焦虑状态时,体内分泌的大量去甲肾上腺索引起的心悸、心跳加快、呼吸增强、头晕、出汗、胃部不适、下肢发软(面条腿)、皮肤发凉和精神恐惧不安等症状,经过一定时间的自我催眠暗示很快得以消除。

让人进行自我催眠的方法有很多,先要排除干扰,让自己全身心放松,然后利用如单调声、光和按摩刺激或借助脑波、皮肤电阻等生物反馈装置帮助放松心身,更可加速进入催眠状态。通常采用自行闭目安神,调整呼吸,数呼吸、听呼吸声,辨别吸气和呼气的气流温度差别,再结合用意念按一定顺序放松全身各部肌肉等方法进行自我催眠,使身体各部均处于舒适放松的姿势下练习。

音乐疗法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3月到2007年5月期间在省级三甲医院入院待产的孕妇60例, 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30例。本研究所有孕妇均为自然怀孕, 两组产科与人口学属性, 包括:诊断、孕次、分娩次数、婚姻、学历、喜爱音乐、听音乐频率等经χ2检验无统计学差异 (P>0.05) 。两组患者入院日的脉搏、呼吸、收缩压及焦虑程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实验组与对照组待产孕妇均于入院日未接受任何干预前评估一般资料及焦虑程度 (SAS) 。试验组孕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提供音乐疗法。请研究对象从研究者准备的音乐中选择15~20首, 于入院次日起每日午餐后2h听音乐, 每日1次, 每次30min分钟, 持续3d。对照组孕妇只提供常规护理。实验组孕妇于第3日听完音乐后评估一般资料及焦虑程度 (SAS) 。比较两组孕妇焦虑程度, 并与基线值进行比较。

(3) 效果评价。

严格控制实验环境, 排除干扰, 两组研究对象均被研究者安排于不受干扰的单人房间内。本研究中的焦虑量表, 是采用Spielberrger, Gorsuch及Lushene等学者所编的状态特质焦虑量表 (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 中的状态焦虑量表。

2 结果与分析

(1) 生命体征的测量结果显示:

实验组孕妇脉搏、呼吸、血压较实验前有明显改善 (P>0.001) , 对照组无改变。

(2) 焦虑程度 (SAS) 测评结果显示:

实验组于音乐疗法前测量焦虑量表平均分为40.65±7.90, 音乐疗法后测量焦虑得分为26.58±4.21。焦虑得分经过音乐疗法后第二次测量, 分数降低了 14.12±5.83分, t=18.44, p<0.001, 两者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第一次测量得分为41.93±8.48, 第二次测量得分为41.85±8.18。焦虑得分在第二次测量时降低了0.12±2.76分, t=0.24, p=0.81, 两者无显著性差异。

(3) 以上结果显示:

实验组在音乐治疗前后, 待产孕妇的焦虑量表得分及生理改变量差异, 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 焦虑量表得分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待产孕妇在接受音乐治疗前的焦虑程度均属于中度焦虑, 在音乐治疗后孕妇的焦虑程度会下降, 值得在护理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3 讨论

音乐是一种乐音运动的形式, 治疗是以特定的方法减缓病痛和改善健康的一门科学。将音乐艺术与治疗科学加以联系, 有控制地让音乐来治疗和康复人的躯体疾患和精神障碍, 保持或增进身体和心理健康。著名音乐治疗学家K.Bruscia教授认为:“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 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作为治疗的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被帮助者达到健康的目的[2]。”

(1) 音乐疗法的分类:根据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和力度这4种表现手法, 将其分为四类[3]。兴奋类音乐:欢快、明亮、雄壮节奏感强。镇静类音乐:悠扬、舒畅, 可以调节人的心率和呼吸, 具有降压、镇静的作用。松弛类音乐:恬静、柔和, 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使血管舒张, 改善心肌供血情况。伤感类音乐:一般不作为治疗音乐。

(2) 音乐疗法的实施环境要求温馨、安静、舒适, 色彩和光线要柔和。患者在治疗前3~5min, 闭目养神, 平心静气, 取舒适的体位[4]。

(3) 音乐疗法有助于缓解待产孕妇的焦虑状态, 有利于情绪的稳定。进行音乐疗法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焦虑得分无显著性, 而实验组进行音乐疗法后, 两组焦虑得分出现显著性差异, 这说明音乐疗法对降低孕妇的焦虑程度具有显著效果。孕妇在音乐治疗后感觉安闲、轻松自在、舒适及满足, 从而改善了负向的、紧张的心理感受。孕妇焦虑减轻, 交感神经活动减少, 心率降低, 血压和胎心率均降低, 呼吸更加平稳。因为音乐具有调节与情感有关的视丘边缘系统及大脑皮质网状结构等传导功能, 能改善负向情绪感受[5]。因此音乐能减低焦虑、害怕及无助感等负向情绪[6]。

(4) 护理人员在使用音乐疗法时应注意音乐播放的时间不宜过长, 音量不宜过大, 音乐应该是简单和美妙动听的。作为治疗病人的方法, 音乐疗法已经开始活跃在医疗第一线, 而且在传统的疾病治疗当中占有一席之地, 与悠久的传统医疗模式相比较, 音乐疗法可谓方兴未艾。

(5) 音乐疗法应选用音调和谐宁静、节奏徐缓、音色优美、悦耳动听的乐曲。作为一种治疗技术, 严格定义的音乐疗法则是指利用音乐综合性的治疗特性, 有目的、有计划地用于某些疾病的康复和机能改善的一种方法。音乐疗法简便易行, 干预手段容易管理, 非侵入性, 在临床容易执行, 可考虑将音乐疗法作为待产护理的内容之一, 使之与临床常规护理工作相结合, 成为护士能独立发挥作用的辅助性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林丽英, 许敏桃.由个案观点看焦虑:一个本土护理学的田野研究[J].荣总护理, 2002, 19 (4) :379~38.

[2]沈靖.音乐治疗及其相关心理学研究评述[J].心理科学, 2003, 6 (1) :176~177.

[3]李艳菊, 靳景云.音乐疗法在康复护理中的作用[J].现代康复, 2001, 5 (1) :151.

[4]杨丽丽, 李志超.音乐疗法在护理工作中应用[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4, 6 (4) :504~505.

[5]Hamer, B, A.Music Therapy:Harmony for Change[J].Journal of Psychosocial Nursing, 1991, 29 (12) :5~7.

拯救生命的音乐疗法 篇8

莫扎特的《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已经成为世界上最知名的胎教音乐,甚至为了唤醒因中风陷入昏迷的以色列总理沙龙,医生在他病房里播放的也是莫扎特的乐曲。近10年来,莫扎特的美妙乐曲被认为对从粉刺到老年痴呆症在内的许多疾病都有神奇的治疗作用,甚至出现了所谓的“莫扎特效应”——听莫扎特的音乐能够提高人的智商,改善人体机能和空间感知能力。

美国著名临床神经科学家丹尼尔·阿门所著的《大脑处方》一书中提到,一项研究发现,聆听莫扎特的音乐对治疗儿童多动症有帮助。听莫扎特音乐的那组儿童的“西他”脑电波(多动症患者的这种脑电波往往过多)明显减少,同时变得更为专注,控制情绪的能力也大为提高,社交技巧也有较大改善。

一位芝加哥神经外科医生曾对此做过研究,发现莫扎特的某些乐章能够减轻某些癫痫病患者的发病程度并减缓发病频率。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研究者还发现,某些老年痴呆症患者在听莫扎特的音乐10分钟后,在智力测试中会有更好的表现。

拯救早产儿

新生儿病房中,一位早产儿的母亲轻轻哼唱着披头士乐队歌曲,神奇的现象出现了,本来奄奄一息的婴儿随着母亲的哼唱,心跳逐渐减慢,血氧饱和度则逐渐增加。这项最新研究表明:现场演奏或演唱的音乐可帮助婴儿减缓心跳,平静呼吸,改善吮吸行为(这对于进食非常重要),促进睡眠和安静的警觉状态。医生和研究人员均表示,通过减少应激并稳定生命体征,音乐令婴儿得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正常的发育过程。对于日渐增多的早产儿来说,这无非也是一项非常具有积极意义和前景的发现。

胜于语言

自上世纪40年代起,人们已逐渐将音乐作为一种医疗手段。单纯音乐疗法可治疗情绪不安、精神抑郁症、神经衰弱、失眠、胃肠功能紊乱等。音乐电疗法是电流与音乐同步,临床常用于神经痛、神经衰弱、头痛、失眠、早期高血压、扭挫伤等疾患的治疗。音乐电针疗法则是病人一边用耳听音乐,一边进行音乐电针治疗。主要用于神经痛、肌肉萎缩等疾患及电针麻醉。无论怎样,音乐作为生命中律动着的神奇音符,相对语言之于人类的意义来说,音乐也并不逊色。

上一篇:安中中学教师技能大赛安排下一篇:光影变幻的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