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评述(共10篇)
临床评述 篇1
据相关报道, 全球33%的患者死亡原因不是因为疾病本身造成的, 而是由于临床用药不合理而致[1]。在我国, 临床不合理用药率也日趋上升。因此, 加大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认知情况, 找出影响不合理用药的原因并提供相对应的措施尤为重要。本文旨在研究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的临床价值,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6月开始实施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干预措施, 2013年1-5月选取实施干预前病历1 100份, 作为对照组;2013年6-10月选取病历1 100份, 作为试验组。
方法:回顾分析两组病历中的处方内容, 实施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对患者临床情况、会诊情况以及护理情况等的干预。
不合理用药判定标准:参照相关药物使用资料和药品说明书, 对临床医师医嘱进行审核, 整理出不合理用药记录并统计。所得结果与资深医师再次深入探讨, 双方都认定为不合理用药则计入不合理用药案例中。对不合理用药类型分为:药物剂量不准确、配伍禁忌、选药不科学、抗生素使用错误、药物间作用不协调、重复用药[2]。
数据处理:本次研究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 采用t检验进行计量资料对比;使用χ2检验进行计数资料对比,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实施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前, 临床不合理用药概率高达54.45%;实施药学干预后, 不合理用药概率下降到17.36%;两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不合理用药原因: (1) 医师原因:临床用药的主要负责人是医师, 他的决定直接影响着用药的科学合理性[3]。造成医师用药不合理的主要原因:a.医师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思维模式较固定, 养成了自身的用药习惯, 而忽略患者个体的差异性;b.工作中不够认真谨慎, 从而忽略药物的禁忌证、药物间相互作用以及用药剂量等;c.医师自身专业素质及道德素质匮乏, 不能准确诊断患者病情, 无法对症下药。 (2) 患者原因:临床中, 不少患者擅自停药或者要求中途换药, 这也是导致临床上不合理用药的一大原因。患者自身的经济条件、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都影响着患者用药情况。部分患者因为负担不起价格昂贵药效更好的药物, 减少服药剂量或者要求换成价钱优惠的药物, 也有部分患者盲目认为越贵的药就越好, 不遵从医嘱。这些情况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临床医师给药的科学合理性。
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措施:首先, 可以对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用药重要性的讲解, 让患者清楚擅自减药或停药所带来的危害, 从而减少因患者原因而造成的不合理用药案例;其次, 对药物的适应证、用法、用量等情况进行核查, 防止不合理的联用药物、重复用药, 避免不良反应发生。药师因其在药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丰富, 能够指导临床医师用药。在临床给药上, 医师与药师联合能更好地发挥药物治疗效果。例如, 对于扁桃体炎患者, 有8个月病程, 治疗中医师采用氨曲南注射液, 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 但患者依旧高热不退, 药师建议采用青霉素静脉滴注, 治疗后, 效果显著。临床医师常用泮托拉唑注射液和奥美拉唑注射液联合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 然而, 治疗过程中容易加重患者头晕症状、降低患者粒细胞, 在临床药师干预指导下, 建议停用泮托拉唑注射液, 单纯使用奥美拉唑注射液, 减少重复用药后, 患者病情明显改善。因此, 医院要加强对药师的业务素质的培养, 从而提高药师审核处方质量的能力。同时, 在对各个科室的考核中加入对处方质量的考核, 完善奖惩制度[4]。对于医师不合理用药这一问题, 药师应及时发现并给予指导, 从而提高医师的用药水平, 减少出错概率。而且, 医院应加大对药品管理力度, 严格执行用药标准。
本研究中, 通过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 我院的不合理用药情况显著减少, 无论在药物剂量使用上、联合用药上以及科学合理选用药品等问题上都得到显著改善。因此, 临床上应重视药师对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作用, 从而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及医院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瑞敏.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12) :99-100.
[2]吴兵俐.探讨临床用药不合理用药因素及药师在临床不合理用药中的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电子版) , 2014, (22) :191-192.
[3]谢贵波.药师在临床不合理用药中的监测作用[J].医学信息, 2013, 26 (23) :155-156.
[4]陈岩, 张良, 陈淼, 等.探讨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30) :180-181.
评述李戈晔 篇2
李 戈 晔
一九七六年生于江苏省苏州市。
一九九九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
二○○七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唐勇力教授,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个展
二○○四年,生命河,弗蒙特艺术中心,美国弗蒙特州。
二○○五年,失语,55’画廊,泰国曼谷。
二○○七年,漂游,798时代空间,中国北京。
部分群展
二○○三年,我们的视野——2003上海青年美展,刘海粟美术馆。
二○○四年,当代中青年画家邀请展,上海中国画院。
二○○五年,融合地带——美国韩国中国艺术家邀请展,韩国首尔达芬奇画廊。
二○○六年,水墨新锐,北京炎黄艺术馆。
二○○七年,学院工笔——第二届全国青年工笔画展,北京画院美术馆。
二○○八年,学院新方阵——当代中国青年水墨画名家邀请展,上海朱屺瞻艺术馆;2008水墨新锐展,北京桥艺术中心;『庆奥运』全国第七届工笔画展,北京世纪坛美术馆;21世纪水墨学术展,北京国家画院美术馆。
二○○九年, 『水·色』当代水墨艺术展,北京今日美术馆;水墨当下——2009上海新水墨艺术大展,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第五届上海美术大展,上海美术馆;学院工笔·中国工笔画学术邀请展,北京国家画院美术馆;相由心生——当代学院水墨现象邀请展,北京繁星美术馆。
二○一○年,水墨现场——当代水墨画家邀请展,上海美术馆;
首届新水墨艺术邀请展,上海明圆文化艺术中心;
数风流人物——2170中国人物画第三回展,南京养墨堂美术馆;
学院新方阵——当代中国画名家新作展,北京今日美术馆。
二○一一年,无限繁衍——2011当代女艺术家邀请展,深圳关山月美术馆;
学院新方阵——当代中国画名家新作展,上海美术馆;
视觉中国——中国新水墨,日本中国文化中心。
获奖
《阳光·沙滩·渔网》参加中国文化部社文司主办的『当代中国工笔画大展』,获三等奖。
《欢乐家园》获鲁迅美术学院主办的『美院杯全国美术院校作品评展』,获三等奖。
《月光》参加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民族魂·国土情全国书画大奖赛』,获优秀奖。
《梦之海》参加『纪念毛泽东延安座谈会60周年画展』,获优秀奖。
《快乐旅程》参加『我们的视野——2003上海青年美展』,获优秀奖。
《风景系列》参加『上海新视觉联展』,获『上海春季艺术沙龙十佳青年艺术家』称号。
《漂浮》参加『学院之光——我的故事2007年毕业生优秀作品展』,获银奖。
《五月的鲜花》获中央美术学院毕业作品展二等奖。
出版
《李戈晔——青年美术家丛书》、《国画大家》、《美术文献》、《美术天地》、《艺术界》、《新院体水墨》等。
收藏
临床评述 篇3
1 资料搜索
在万方、cnki、维普的中文数据库中, 输入主题词“功能性消化不良”“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痞满”, 然后在结果中输入关键词:“心理”“情绪”“焦虑”“抑郁”, 中间以“or”“and”连接, 时间选择:2001初至2011末, 得到文献共317篇, 手工筛选后剔除关于药物治疗的临床研究类、综述类文章, 最后获得文献83篇。内容主要为FD伴焦虑抑郁的患病率、相关因素及生理机制的研究。在所得文献中,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FD与焦虑抑郁患病率、相关因素文献约占80%, 生理机制研究文献不足20%。
2 现状分析
2.1 患病率
FD中焦虑抑郁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1]。国内对于其患病率的调查, 因样本量、调查对象、评价量表和诊断标准不一, 调查结果各有不同。其中有两项大样本研究显示FD中焦虑抑郁的患病率接近60%, 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器质性消化不良和其他器质性疾病中焦虑抑郁的患病率[2]。陈仕武等[3]使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 (HADS) 对1256例在解放军422医院和驻香港部队医院 (门诊、住院) 确诊的FD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心理自评, 发现抑郁和 (或) 焦虑的患病率为56.37%。李瑜元[4]对1060例“健康”人群抽样调查, 发现FD患病率为23.5%, 其中焦虑抑郁患病率15.5%。而72例确诊为FD的住院患者焦虑抑郁的患病率54.2%。从另一方面也说明, 抽样人群的选择, 直接影响调查结果。可能因为住院患者病情相对较重, 比普通人群有更多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
2.2 相关因素
2.2.1 症状重叠
临床上, FD并非单一发病, 往往与其他疾病有重叠症状。近年来研究发现FD与IBS的症状存在相当多的重叠, 而两者重叠症状越多, 焦虑、抑郁越明显。周国华等[5]对60例FGIDs患者进行FD、IBS症状和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问卷调查发现:单纯FD组与IBS组中焦虑、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意义。FD组与重叠组中焦虑、抑郁评分差异有统计意义。说明单一IBS组、FD组与重叠组相比焦虑、抑郁评分较低, 程度较轻;而重叠组并发焦虑、抑郁分值较高, 程度较重。宋志强等[6]进一步研究发现, 与无重叠症状组相比, 有重叠症状组的情绪状态和睡眠状况和生活质量也更差, 可能是因为FD患者的重叠症状使患者遭受更多的疾苦, 加重了对精神心理方面影响, 产生较高比例的焦虑和抑郁。
2.2.2 症状严重程度
多数研究表明, FD患者消化不良症状积分与SAS、SDS评分呈正相关, 说明FD患者较严重的消化不良症状, 会伴随较深的焦虑抑郁程度。但并无法证实, 是因为患者反复不适的躯体感受导致了心理障碍, 还是因为某些应激事件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从而扩大或加重了躯体表现。目前有学者认为, 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因素与胃肠道生理功能是通过脑肠轴互相影响。脑肠轴作为大脑中枢与神经内分泌、肠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联系的双向通路, 可以将外在刺激反馈于高级神经中枢, 通过脑肠肽影响胃肠感觉、运动和分泌等功能。而胃肠道症状也可以通过脑肠轴影响患者的情绪和行为[7]。因此, FD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与焦虑抑郁发生互为因果。
2.2.3 生活事件
国内多数学者认为负性生活事件对FD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有研究表明, FD患者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与SAS、SDS均呈显著正相关, 而与FD患者消化不良症状分值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经历负性生活事件, 可诱发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负性生活事件越多, 焦虑抑郁情绪越重。而这种精神心理障碍, 又会影响FD的发生发展。虽然负性生活事件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但会加重FD患者焦虑抑郁[8,9]。
2.2.4 年龄
多项调查发现FD患者焦虑抑郁发生与年龄阶段相关。研究者将不同年龄组FD患者进行SAS、SDS标准分比较, 多数结果显示中青年组焦虑抑郁标准分高于老年组[1,10]。但另有调查[11]发现中青年FD患者焦虑发生率较高, 而老年组抑郁发生率高于青年组。虽然因目前均为小样本研究, 调查结果存在一定的争议, 但仍说明中青年龄段人群作为家庭和社会的中坚力量, 面对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 易导致身心疾病或心理障碍。而老年人因退休、丧偶等生活境遇改变和面临死亡与疾病的恐惧也易引起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异常。两大人群均值的我们关注。
2.2.5 性别
多数研究显示, FD患者不同性别间焦虑、抑郁的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海晶美等[12]进一步比较发现, 虽然不同性别间发病率无差异, 但女性FD患者焦虑抑郁程度要高于男性FD患者, 以中、重度居多。而男性焦虑抑郁的程度以轻度居多。认为女性患者多思善虑, 对应激事件反应过度强烈, 心理承受能力偏低。尽管此结果尚需要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论证, 但也为我们以后的研究展示了一个新的方向。
2.3 生理机制
2.3.1 自主神经
少量文献探讨了心理因素、自主神经功能与FD之间的关系。张晓光等比较了有无躯体化障碍和有无焦虑FD患者的心率变异性, 发现存在两组心理障碍的患者HF、LF值显著增高。提示迷走神经、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可能参与了心理因素对FD的影响过程[13,14]。但因目前此方面的研究甚少, 进一步的结论有待探讨。
2.3.2 胃肌电
关于焦虑抑郁对FD胃肌电的影响, 有学者比较了伴和不伴焦虑抑郁组FD患者餐后的胃电节律, 发现伴焦虑抑郁组发生胃电节律异常的比例明显升高, 且主要表现在胃电节律过缓和紊乱。说明焦虑抑郁能影响胃肌电活动, 从而加重或诱发FD的发生[15,16,17]。
2.3.3 胃运动
FD患者存在明显的胃排空延迟, 但精神心理因素与胃运动功能之间的关系尚存在争议。有研究表明FD患者伴有焦虑抑郁与不伴焦虑抑郁者比, 胃液体排空率有显著降低, 但亦有研究得出不一致的结果。因此伴或不伴焦虑抑郁的FD患者间胃运动功能差异的统计学意义尚需进一步论证[18,19,20,21]。
3 存在问题
目前FD伴焦虑抑郁的相关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 但因对二者的关注度不充分, 缺少足够的研究数据来分析和论证结论。因此FD与焦虑抑郁的临床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 存在一些相对不足, 主要为: (1) 研究方法:缺少统一的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对焦虑抑郁的测定缺少统一的量表和评分标准。 (2) 临床证据:虽然FD患者中焦虑抑郁有较高的患病率且与多种因素相关, 但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数据来明确具体的患病率范围、影响因素。生理机制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 对于焦虑抑郁与自主神经、胃肌电、胃运动功能的研究文献偏少, 有限的研究数据难以成就有力的结论。 (3) 发病机制:资料中仅有数篇文献研究了FD焦虑抑郁与生理功能的相关性, 缺乏精神心理因素对FD病机独具特点的研究, 尚不能揭示二者间的致病机制。而且缺少对于有、无焦虑抑郁FD组和在应激状态下FD患者生理机制的研究。
4 展望
综上所述, FD伴发焦虑抑郁的问题值得关注, 但两者的关系尚不明确, 应加强影响因素、发病机制研究, 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辨识和治疗水平。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FD与焦虑抑郁的临床研究: (1) 规范研究方法:应明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应用规范统一的测评量表, 这样有利于以后综合小样本数据为大样本进行系统分析, 减少实验结果偏移的可能性。 (2) 加强FD与精神心理因素间的关系研究:明确其与年龄、性别间的差异, 开展有、无焦虑抑郁组间对照和在应激状态下的研究, 进一步明确焦虑抑郁与自主神经、胃电节律和胃运动功能间的相互关系及作用机制。为积极有效地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目的 回顾总结功能性消化不良 (FD) 伴焦虑抑郁的临床研究现状。方法 检索国内近l0年来关于FD伴焦虑抑郁的文献, 对其在患病率、相关因素、生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FD中焦虑抑郁患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受诸多因素影响, 但相关程度尚不明确。生理机制研究从自主神经、胃电节律、运动功能入手, 因文献数量偏少, 暂无有力论证。结论 FD伴发焦虑抑郁的问题值得关注, 但二者的关系尚不明确, 应加强相关因素、生理机制研究, 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辨识治疗水平。
盈余质量评述 篇4
关键字:盈余质量 应计项目 备抵项目 会计方法变更
众所周知,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操纵其盈利,使其盈利指标显示出比其真实盈利能力更好的结果。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判断一个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真伪呢?那些专业的方法对我国广大股民并不适用,本文旨在介绍简便易懂的方法,以帮助我国广大“散民”们合理判断上市公司盈利的质量,以更有效的作出决策,不盲目投资。笔者认为,当一个公司的盈利指标显示其盈利能力较好时,判断其真伪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应计项目分析
应收账款是伴随企业的销售行为发生而形成的一项债权,是反映上市公司盈利真實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它虽然确认为企业的收入但并没有实际的现金流入,投资者应异常警惕应收账款的“窗饰作用”。如果一个企业大量的应收账款为对母公司赊销的货款或者是股东方的欠款的话,说明该公司有受母公司或欠款方股东的操纵,向母公司转移资金或抽逃注册资本的可能;如果其大规模的应收账款过期未能收回的时间已经很长,说明该企业的应收账款收回的可能性已经很小,投资者应该充分估计坏账对公司财务状况和持续经营能力的负面影响;如果一个公司每年的营业收入都在增加,与此同时其每年的应收账款也在增加,并且其应收账款的增长率高于营业收入的增长率,那么我们便可以合理怀疑该公司利用权责发生制的缺点来操纵利润的可能性。
案例1:四川长虹主要经营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曾是“中国彩电大王”。1994年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并于当年挂牌交易,上市10年来因其业绩好送配好,成为广大投资者追逐的对象。但是长虹在2004年度却突然报亏37个亿,这对广大投资者好比一个深水炸弹,消息公布后,其股价从每股8元掉到4元,跌幅达50%,给投资人造成巨大的损失。但是一个盈利异常好倍受投资者追捧的公司为什么会一夜之间巨亏37亿呢?究其原因,都是“应收账款”惹的祸。
自1996年以来,四川长虹的应收账款迅速增加,从1995年的 1900万元增长到 2003 年的近50亿元,应收账款占资产总额的比例从1995年的0.3%上升到2003年的23.3%。长虹巨额的应收账款主要来自于其美国的经销商——APEX公司。从2001年7月开始,长虹将其彩电源源不断地发往APEX,然而产品是出去了,贷款却没收到。长虹2003年年报2004年半年报都显示,APEX拖欠长虹应收账款近40亿元。2004年3月23日,长虹发表的2003年年度报告披露,截至2003年年末,公司应收账款49.85亿元人民币,其中APEX的应收账款为44.46亿元。
长虹在公布巨亏时其新闻发言人称“截止2004年12月25日,公司应收APEX账款余额46750亿美元。可能收回的资金1.5亿美元。据此公司董事会现决定按更为谨慎的个别认定对该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对APEX应收账款按3.1亿美元计提坏账准备”。从以上发言可以看出,造成长虹巨亏的重要原因确实是企业无法收回应收账款。
长虹事件对广大投资者有着十分重要的警示作用,一定要关注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异常变动,账面的盈利也许并不是真实的盈利。
二、备抵项目分析
会计上计提减值准备的初衷是基于稳健原则考虑,使企业财务报表反映其资产的真实价值和盈利能力。但在我国现实条件下,减值准备的计提往往变成企业操纵利润的手段。一些上市公司在某个年度滥用稳健原则多提减值准备,一次亏个够,以待来年一举“扭亏为盈”;一些上市公司不是根据资产的实际情况,而是根据财务报表的需要少提或不提减值准备,粉饰业绩。
案例2:*ST江纸原第一大股东江纸集团共占用上市公司资金10亿元,这成为*ST江纸连年亏损的重要的原因。从2002年开始,眼见扭亏无望,*ST江纸陆续对江纸集团占用的资金计提坏账减值准备,2002年计提22833万元,2003年计提35250万元。连续两年大量计提坏账,导致了连续三年亏损而被暂停上市。2004年,*ST江纸上半年又踏上了一条回冲计提之路。半年报表显示,江纸集团公司归还占用资金11800万元,冲回坏账准备8260万元,并一举盈利2070万元,达到了提交恢复上市申请的条件。三季报表显示,江纸集团报告期内又偿还了3.32亿元,冲回坏账准备23240万元。正是依靠这失而复得的23240万元,连年亏损的*ST江纸造就了一个季度每股盈利0.92元的“神话”。
从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ST江纸的盈利只是来自于坏账准备的冲回,并没有实际的收入,但是大额的冲回金额却直接计入公司利润,说明公司利润并不是真实的利润,其盈利能力并不具有可持续性。
三、会计方法变更分析
会计方法变更主要包括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按照规定,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适用于追溯调整法。有一些上市公司从中发现了机会:通过变更会计政策或者更正会计差错来实现以前年度业务事项的巨额冲销或计提,既可填补资产窟窿或建立秘密准备,又不影响各年会计利润数据和对再融资或亏损资格的认定,同时只需在年报披露中寥寥数语带过,除了专业人士外很少有投资者关注,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案例3:K房地产公司2000年在确认商品房经营收入的同时,按估计单位成本予以结转经营成本,2001年按实际计算的单位成本计算发现,2000年少结转经营成本2192万元,公司视为重大会计差错更正,采用了追溯调整法,调增2000年经营成本2192万元,并相应调减存货项目。公司2001年商品房收入6175万元,成本5492万元,营业毛利只有683万元。如果没有以上调整,2001年营业利润就将是负数。
从上可以看出,K公司2001年收入盈利,但其实利润并不是真实的利润,并没有现金流入,公司的盈利不具有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阎长乐.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分析[J].管理世界,2004(4)
[2]张为国,王霞.中国上市公司会计差错的动因分析[J].会计研究,2004(4)
临床评述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5月~2014年7月本院收治的患有心肌损害的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观察组:男18例, 女12例, 年龄2.5~11.7岁, 平均年龄 (6.9±2.1) 岁。对照组:男16例, 女14例, 年龄2.2~12.4岁, 平均年龄 (7.2±2.4) 岁。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①入选标准:患儿时常伴有发热或者咳嗽的现象, 表现为胸闷、气短、乏力, 心电图有损害的迹象, 心肌酶有明显增高。②排除标准: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脏损害, 比如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等。
1.3方法给予两组患儿常规治疗, 包括对室内空气、温度的保持, 做好预防感染的工作以及对患儿营养的及时补充,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对照组单独使用磷酸肌酸钠进行治疗, 剂量:≤5岁0.6 g/d, >5岁1.2 g/d, 静脉滴注1次/d。观察组使用磷酸肌酸钠联合辅酶Q10进行治疗, 剂量:磷酸肌酸钠:≤5岁0.6 g/d, >5岁1.2 g/d;辅酶Q10:≤5岁0.4 g/d, >5岁0.8g/d。均连用15 d为1个疗程[2]。治疗前后对患儿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查, 对比前后的不同情况。
1.4疗效判定标准[3]显效:经过治疗患儿病情完全稳定, 心肌损害症状已经完全消除。有效:症状有所好转, 各项指标逐步趋于正常但未能完全康复。无效: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病情无任何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两种不同方法的治疗之后,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儿童在成长期因体质弱很容易引发多种疾病, 心肌损害更是其中重要的并发症之一, 这使得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不能有一个良好的环境, 也给很多家庭的年轻父母造成很大的困扰, 是儿童产生疾病的多种重要并发症之一, 一旦患上, 很有可能发展为心力衰竭, 严重危害儿童的身体健康成长。所以针对心肌损害, 积极治疗, 对症下药, 对儿童以后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能够引发小儿心肌损害的原因有很多种, 比如:心肌酶谱、心脏病理、心功能、心电图等几个方面[4]。如果心肌损害的患儿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就有可能发展成为更严重的心力衰竭, 对儿童的身体健康造成巨大的影响。
磷酸肌酸钠具有稳定肌纤维膜抑制缺血心肌磷脂降解的作用, 而且可以很好的改善缺血部位的微循环, 对婴幼儿尚未成熟的心肌功能能够取得很好的保护作用。辅酶Q10 是一种脂溶性醌类化合物, 它与维生素的特征相同, 可作为人体内一种较为重要的辅酶, 辅酶Q10 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 可以有效地阻止病情的蔓延与扩散, 除此之外, 它的抗氧自由基作用在抗氧化酶的作用下反应能够有效抑制自由基对生物膜的损伤, 而且辅酶Q10 还可以改善心肌细胞的新陈代谢, 充当心肌能量的调节剂和激活剂[5]。
上述研究中对照组的患儿单独使用磷酸肌酸钠进行治疗, 而观察组的患儿则使用磷酸肌酸钠联合辅酶Q10 治疗, 两组患儿在经过1 个疗程之后, 经过数据统计发现, 观察组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综上所述, 治疗小儿心肌损害使用磷酸肌酸钠联合辅酶Q10 治疗的疗效更为显著, 值得临床使用并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磷酸肌酸钠联合辅酶Q10治疗小儿心肌损害的疗效与价值。方法 60例患有心肌损害的儿童,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0例。其中对照组单独使用磷酸肌酸钠进行常规治疗, 观察组采用磷酸肌酸钠联合辅酶Q10治疗, 治疗15 d后, 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67%, 对照组为70.00%, 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使用磷酸肌酸钠联合辅酶Q10治疗小儿心肌损害比磷酸肌酸钠单独使用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关键词:磷酸肌酸钠,辅酶Q10,心肌损害,小儿
参考文献
[1]陈长见, 张军红, 许华平, 等.磷酸肌酸钠联合辅酶Q10治疗小儿心肌损害疗效观察.海南医学, 2013, 24 (17) :2530-2532.
[2]刘芳.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并发心肌损害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 21 (23) :124-126.
[3]程志宏.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心肌损害58例疗效观察.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25) :3906-3907.
[4]凌亚.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窒息致心肌损害的护理观察.医疗装备, 2014, 27 (11) :122-123.
临床评述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3月至2016年2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300例住院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本次所选患者均排除肝肾功能严重障碍、恶性肿瘤以及呼吸窘迫综合征者。把全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各有患者150例。观察组150例患者,男性78例,女性72例;年龄28~82岁,平均(48.5±5.6)岁;原发疾病类型:87例上呼吸道感染,31例肺炎,其他32例。对照组150例患者,男性74例,女性76例;年龄30~80岁,平均(48.8±5.8)岁;原发疾病类型:85例上呼吸道感染,35例肺炎,其他3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疾病类型等,差异不存在显著性(P>0.05);存在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对照组150例患者抗生素临床应用期间未实施药理学干预,观察组150例患者抗生素临床应用期间由临床医师与药师协同完成药学干预,具体干预措施:①加强患者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干预:向呼吸内科所有医护人员宣传临床应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的相关内容,同时把抗生素专项整治切实落实至临床工作中;订制抗生素处方专集手册,分发给各医师阅览学习;总结本科医师既往处方点评中抗生素应用存在的问题以及出现的不良反应等;邀请院感呼吸内科及药物学专家定期组织抗生素应用知识专题培训,从药动学、药理学,药效学及院感等多方面改善医师对抗生素认识。②临床药师药学干预:药师主动参加查房和会诊活动,运用药学知识对抗生素的应用予以干预;药师和医师对患者实际病情予以多方位和多层面的交流,探讨最理想的抗生素应用方案,确定抗生素的用药次数与剂量,重视药物的相互作用;药师深入病房,准确掌握患者的药物过敏史以及既往应用抗生素情况,为患者从药学方面讲解抗生素的应用目的、重要性以及相关注意事项;对老年和危重等特殊患者采用特殊药物治疗因其器官功能障碍对抗生素代谢造成影响时,及时给予药学监护,以免出现药物不良反应。③重视抗生素的应用管理与监测: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应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指南》[1]进行,加强对临床医师应用抗生素种类与权限的合理控制,发现严重滥用抗生素的临床医师,及时与医务科协调撤销其相应的处方权力;实施严格的审计方案,实现奖惩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监测呼吸内科抗生素的应用情况。
1.3观察指标: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新编药物学》中相关标准[2]评估并对比两组患者抗生素的应用变化情况以及抗感染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20.0统计处理全部数据,运用率(%)以及(±s)分别显示计数和计量资料,运用t与χ2检验;两组对比是否有显著性差异以P<0.05为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抗生素使用情况对比:
对照组150例患者抗生素使用率是95.3%(143/150),单联抗生素使用率是18.7%(28/150),二联抗生素使用率是33.3%(50/150),三联及以上抗生素使用率是43.3%(65/150);观察组150例患者中,抗生素使用率是71.3%(107/150),单联抗生素使用率是28.7%(43/150),二联抗生素使用率是22.7%(34/150),三联及以上抗生素使用率是20.0%(30/150)。观察组抗生素、二联抗生素以及三联抗生素使用率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单联抗生素使用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者抗感染效果对比:
对照组150例患者呼吸道感染控制率是93.3%(140/150),呼吸道危重症抢救率是19.3%(29/150),住院费用是(2615.9±327.5)元;观察组150例患者呼吸道感染控制率是94.7%(142/150),呼吸道危重症抢救率是18.0%(27/150),住院费用是(1976.7±276.8)元。两组呼吸道感染控制率与呼吸道危重症抢救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观察组住院费用要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由于我国近些年人口老龄化现象以及大气环境污染的逐渐加剧,呼吸内科患者也随之不断增加。大部分呼吸内科患者均具有严重的炎性反应,一旦确诊后通常要应用抗生素治疗,是目前临床应用抗生素最为广泛的一个科室[3]。有众多研究结果显示[4],临床应用抗生素大都不合理,主要有抗生素应用不当、联合应用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期间忽略药理学因素、超疗程或超剂量应用抗生素以及频繁替换抗生素等。为了呼吸内科抗生素临床应用的规范性,必须实施一定干预措施,药学干预则是一种有效预防抗生素滥用现象的干预性措施。药学干预主要包括临床药师药学干预、学习抗生素合理应用相关知识以及重视抗生素临床应用的管理与监督3个方面[5]。药学干预整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临床药师药学干预,而抗生素临床应用的管理与监督是一项辅助措施。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的目标是减少抗生素的滥用,预防细菌出现耐药性。呼吸内科应用抗生素较为广泛,且发生呼吸道疾病的概率大,临床医师通常都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按照患者临床体征、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而临床药师也具有较强的药学专业知识,可以从抗生素特征、药动学以及药效学等方面辅助临床医师。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抗生素、二联抗生素以及三联抗生素使用率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单联抗生素使用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呼吸道感染控制率与呼吸道危重症抢救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观察组住院费用要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呼吸内科临床应用抗生素时实施临床药学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抗生素临床应用的合理性,有效降低住院费用,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惠新.临床药师药学干预呼吸内科抗生素使用的研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5,25(3):62-64.
[2]陈巧月.药学干预对呼吸内科抗生素使用的影响探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14(26):131-132.
[3]祁桂芬.护理干预对提高呼吸内科患者抗生素安全用药认知的临床研究[J].海峡药学,2015,10(3):183-184.
[4]陈海林,孙浩,金海英等.临床药学干预对呼吸内科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影响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5,27(9):1234-1236.
临床评述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2014年我院收治的30例新生儿肺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的血压、心率均下降, 出现呼吸困难的临床症状, 患者的口唇以及肢端发绀, 肺部的细湿啰音增多。所有患者均被诊断为肺出血。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例。
实验组患者中男8例, 女7例, 早产儿8例, 足月儿7例, 平均胎龄 (33.65±1.38) 周, 体质量1000~2500 g, 平均体质量 (2268.75±56.95) g, 肺出血日龄0.5~8 d, 肺炎的患者有6例, 败血症的患者有2例, 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患者有2例, 肺透明膜病的患者有3例, 重度硬肿症的患者有2例。对照组患者中男8例, 女7例, 早产儿7例, 足月儿9例, 平均胎龄 (33.59±1.42) 周, 体质量1000~2500 g, 平均体质量 (2268.69±56.89) g, 肺出血日龄0.5~8 d, 肺炎的患者有5例, 败血症的患者有2例, 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患者有3例, 肺透明膜病的患者有4例, 重度硬肿症的患者有1例。两组患者在各项基本资料上差异不显著, P>0.05, 数据间的可比性较好。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进行肺出血的常规治疗, 如建立静脉通道、保暖、改善微循环、常规机械通气、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以及输注新鲜的血液等。给予对照组患者静脉注射白眉蛇毒血凝酶以及机械通气治疗, 白眉蛇毒血凝酶为0.25 k U, 每6 h一次。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方法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再在气管内滴入0.25 KU的白眉蛇毒血凝酶治疗。插入气管插管, 将白眉蛇毒血凝酶用2 m L的生理盐水稀释, 从气管内滴入, 并用复苏气囊加压, 加压的时间为1 min, 每次治疗30~60 min, 若患者的出血症状好转, 则将治疗时间延长, 每次90~120 min。患者的肺部停止出血后, 可向气管内注入100~200 mg/kg的肺表面活性物质, 若有必要, 可以重复用药。
1.3 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使用t检验计量资料, 计数资料使用百分率 (%) 表示, 使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 P<0.05, 数据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的比较:
经过治疗后,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实验组患者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实验组患者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数据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肺出血停止时间等指标的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肺出血停止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 P<0.05, 数据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新生儿肺出血多发于早产儿, 多发生在严重的原发病晚期。目前, 临床上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主要方法是呼吸肌联合静脉注射止血药物, 但是治疗效果不是特别满意, 预后效果较差[3]。因此, 积极探寻有效的方法治疗新生儿肺出血是医学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应该是相关工作人员的研究重点。
本研究中, 实验组患者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实验组患者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数据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就说明, 械通气联合不同途径止血药治疗新生儿肺出血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实验组患者的肺出血停止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 P<0.05, 数据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就说明, 械通气联合不同途径止血药治疗新生儿肺出血可以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病情, 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
综上所述, 械通气联合不同途径止血药治疗新生儿肺出血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可以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病情, 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雪玲, 吴文华.新生儿肺出血32例诊治分析[J].海南医学, 2010, 21 (7) :89-90.
[2]刘茂兰, 赖虹.新生儿肺出血38例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3 (13) :104.
临床评述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5月至2014年3月112例患有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化的患者进行研究, 所有患者的病例诊断均符合2000年9月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诊断标准[1]。治疗组患者为62例, 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37例 (男28例、女9例) , 年龄18~62岁, 平均年龄为 (34.1±4.3) 岁;肝炎肝硬化患者25例 (男18例、女7例) , 年龄32~63岁, 平均年龄 (44.5±4.7) 岁, 均为乙肝病毒感染引起。对照组患者为50例, 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36例 (男25例、女11例) , 年龄17~59岁, 平均年龄 (32.4±4.5) 岁, 肝炎肝硬化患者为14例 (男7例、女7例) , 年龄31~62岁, 平均年龄 (42.5±4.5) 岁, 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 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服用疏肝解郁颗粒进行治疗, 剂量为12克/次, 3次/天, 1个疗程3个月。对照组患者服用利加隆进行治疗, 剂量为2片/次, 3次/天, 3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用药3个月, 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血生化指标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变化。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生化指标变化:见表1。由表1可知患有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化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患者服药后血生化指标与治疗前发生明显变化, P<0.05, 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变化:见表2。由表2可知患有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化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患者服药后肝纤维化血清指标与治疗前有明显变化, P<0.05, 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疏肝化瘀颗粒主要成分含有当归、川穹、黄芪、莪术等多种中药材组成[2], 本文通过疏肝化瘀颗粒可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的作用用于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化, 通过对比服用疏肝化瘀颗粒前后患者血生化指标和血清纤维化指标的变化来判断疏肝化瘀颗粒的临床治疗价值。通过数据搜集, 可以看出服用疏肝化瘀颗粒一个疗程后, 患者的肝功能有明显的改善, 病情得以稳定, ALT、AST、TBil指标下降。有文献报道[3]ALT指标是判断肝损伤的重要指标, 服用疏肝化瘀颗粒进行治疗后, ALT值得到显著下降。
综上所述, 疏肝化瘀颗粒可有有效的改善肝脏的微循环, 有效减少细胞外基质的沉积与生成, 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化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2010年版) [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1, 19 (1) :13-24.
[2]公培强.疏肝化瘀解毒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公牍通论》评述 篇9
《公牍通论》是民国初年徐望之先生撰写的一部文书学著作。徐望之,吴兴人(今浙江湖州),生卒年不详。其父徐赓陛,字次舟,在清末是个有名的人物。在广东任县令时以善断案著称,人称“徐青天”,后来入了李鸿章的幕府,随李到了北京。徐望之曾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供职,后来为奉养母亲回到北方。在河北省训政学院授课期间,有感于公文“词芜义晦,影响于政化之进行;体例全乖,条教亦因之而捍格”①,遂“依据《公文程式》编为《公牍讲义》”②,后来经商务印书馆出版,更名为《公牍通论》。书稿完成于1929年,出版于1931年。全书“凡九章,章若干节,节又分子目若干择;引例释言,上自《尚书》周秦,下逮现行程式”③。书前有序三篇(其中一篇是中国著名的出版家张元济先生所作),书末有附录十篇,共计十万余字。
《公牍通论》的目的是教授地方公务人员写作公文,是希望“县地方之官吏”“明白治理,晓畅公文”,能够“事必躬治,牍必亲裁”④。九章分别为释义、类别、体例、储养、撰拟、结构、公文之叙法、用语、程式,另有绪言一篇。第一章释义解释了公文的定义。“公文者,国家或地方机关相互间及与人民或团体相互间,为意思表示于一定程式之文书也”⑤。第二章类别则分别从等级、政治、名称三个方面讨论了公文的分类。特别是名称一节首先列举了从三代以前、汉、唐一直到清中国历史上出现的83种公文形式,其后又对民国建立后至1929年以前文书程式的6次修订进行了详细论述,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并且提出了“公文之种类,在质不在形。定种类之数量,宜少不宜多”⑥的原则,具体提出了公文种类应删定为令、批、呈、函、布告五种。从第三章开始转入公文写作的内容。“体例”、“储养”和“撰拟”三章侧重公文写作的理论,“结构”、“公文之叙法”、“用语”和“程式”四章详细讨论了公文的写法。书末十篇附录还列举了民国政府关于公文的各种规定,在当时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
徐望之在《公牍通论》中对文书写作的总体认识为后人称道,“盖公牍之中,有品,有学,有识,有文。鲠直端方,唯民是重,唯法是从,侃侃与长官争是非,辨曲直者,其品尚也。综析繁复,洞察几微,而又随时虚怀考究,好问慎思者,其学长也。在利害未形之时,处危疑震撼之际,不顾讥弹指摘,而勇以赴之,以底于成者,其识达也。指事类情,轩豁呈露,持理属词,不随不激,辞多而不费,言简而不略者,其文胜也……至若斤斤然徒为形式之求,纵令悉中绳墨,躯壳仅存,又何足贵哉?”⑦。
虽然徐望之的本意是教授公文写作,但是全书对中国公文的渊源、种类、体例都作了详细的论述,可谓博大,但是站在专业分工日渐精细的今天来看则略显庞杂。特别是第五章“储养”,从“公牍本质之可贵,贵在一字一句皆从国计民生着想”发挥开去,通篇讲的都是做人为官的道理,虽然言辞恳切,但与全书主旨总有些牵强。这也是古人著书的通病,徐望之去古未远,自然脑子里面都是“修齐治平”,写公文也要从心性入手。想来当时之人也是学者喜读前几章理论考据部分,公务人员只取后面几章当手册用。
总而言之,《公牍通论》“熔铸经史,贯通百家。尝考自古昔公文名称类别至百数十种之多。元元本本,殚见洽闻。又杂采近代切于实用诸作,并自拟令文表式,以示楷模。循循乎,纲举目张,有条不紊”⑧,许多内容对今天依然很有意义。这部著作的出版也成为中国文书学诞生的标志之一。
注释:
①②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翻印:《公牍通论》,1958年7月第一版序:第2页
③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翻印:《公牍通论》,1958年7月第一版序:第1页
④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翻印:《公牍通论》,1958年7月第一版:第2页
⑤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翻印:《公牍通论》,1958年7月第一版:第3页
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翻印:《公牍通论》,1958年7月第一版:第38页
⑧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翻印:《公牍通论》,1958年7月第一版序:第3页
临床评述 篇10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经方,随机对照试验
慢性荨麻疹 (chronicurticaria, CU) 属于中医学中的“隐疹”或者“风疹”范畴, 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常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 有时可伴有腹痛、腹泻和气促等症状, 几乎每天发生, 并持续6个月以上, 少数患者可表现为间歇性发作[1]。
中医药治疗CU报道较多, 随机对照试验、临床观察、理论探讨均有涉及, 但并未形成有效的临床证据, 因此中医药治疗并未纳入2007年版的《荨麻疹诊疗指南》中。最新的系统评价显示[2], 中药治疗CU的研究质量不高, 缺乏客观指标, 无法得出确切的疗效结论。而经方历经临床验证, 方精效宏, 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鉴于此, 本文立足于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 对2008年1月至2014年2月发表的治疗CU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梳理, 并应用循证医学方法进行评述, 期望有助于临床实践与研究。
1经方治疗CU的临床应用
《伤寒杂病论》为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其间所著方剂仍为今之所用, 中医皮肤科临床中亦尤为推崇。桂枝汤、桂枝麻黄各半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理中汤治疗CU应用于临床。
1.1桂枝汤
桂枝汤称为“群方之魁”, 由桂枝、芍药、生姜、红枣、生甘草5药组成, 是中风表虚证的临床代表方, 具有祛风散寒、发汗解表的功效。黄智微[3]将CU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 每组30例, 疗程20d。试验组给予桂枝汤为基础方, 并根据瘙痒程度、风团颜色进行加味, 日1剂, 餐后煎服。对照组口服盐酸非索非那定片, 每日1次, 每次180mg, 疗效评价参考以瘙痒程度与风团多少确定的四级评价法。结果表明两组疗效相当, 但对照出现嗜睡、腹胀、便秘等不良反应, 中药汤剂组则未出现。该研究对随机方法的产生与研究完成情况未作描述。
陈和等[4]报道加味桂枝汤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氯雷他定组, 复发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 疗效标准参照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慢性隐疹”标准, 疗程4周, 但该研究未对复发评定标准、具体的随机方法进行描述。
1.2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解表散寒, 温阳达表, 是皮肤科的常用方剂。徐静等[5]按照患者就诊顺序实现随机, 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 各30例, 疗程28d。疗效标准参照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标准。试验组给予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味方, 日1剂。对照组口服氯苯那敏片, 每日3次, 每次8mg。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该研究未采用正确的随机方法, 未对研究完成情况进行描述。
1.3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病篇, 患者常为“尊荣人”体质, 往往缺乏锻炼, 工作之余养尊处优, “身体不仁、汗出、易受风寒”是本方的主治病症[6]。仲亚平等[7]将CU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 每组39例, 疗程8周。试验组给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 并根据气虚、血虚、风湿蕴肤化热等酌证加减, 日1剂, 早晚分服。对照组给予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片治疗, 每次5mg, 每日1次, 睡前服用。疗效评定选择1995年欧洲标准[8], 根据风团数目、风团直径、瘙痒程度、持续时间进行赋分。结果显示中药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西药组, 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该研究对随机方法的产生与研究完成情况未作描述。
1.4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汤由桂枝汤化裁而来, 是血虚寒凝证的代表方剂。苏德成等[9]随机分为试验组60例与对照组30例, 疗程2周。试验组采用当归四逆汤治疗, 对照组服用西替利嗪片, 每次10mg, 每日1次。疗效评定选择《实用中医皮肤病学》标准, 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不良反应表现较对照组轻微。
1.5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 是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专方, 主治素体阳虚, 外感风寒证。李爱杰等[10]按就诊单双日随机方法, 将患者分为试验组40例与对照组36例, 其中试验组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日1剂, 早晚分服。对照组口服氯雷他定片, 每次10mg, 每日1次, 疗程4周。疗效标准参照1994年《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标准。结果显示中药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西药组, 远期复发率显著低于西药组。该研究并未采用正确的随机方法, 未对研究完成情况进行描述, 也未给出复发的判定标准。
1.6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伤寒论》方, 主要功效微清热化瘀、疏风解表。王会丽等[11]将CU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60例与对照组30例, 疗程1月, 疗效评价参照1994年《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标准。试验组采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口服, 日1次, 早晚分服;对照组予西替利嗪片治疗, 每次10mg, 每日1次。结果表明试验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该研究未报告随机方法与安全性, 数据的完整性未知。
1.7理中汤
理中汤在《伤寒论》中主治脾胃虚寒证,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加上附子, 即附子理中汤, 主治五脏中寒, 虚寒更甚之证。莫怀民[12]将160例脾胃虚寒型CU患者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 各为80例, 疗程为28d。试验组采用附子理中汤加味, 风重、血虚者酌证加减, 日1剂, 早晚分服。对照组给予口服乌蛇止痒汤治疗, 日1剂, 早晚分服。疗效评价以瘙痒程度、风团大小及数目、皮肤划痕4项作为观察指标。结果表明试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并无1例不良反应发生。该研究未报告随机方法, 对照组选择并非标准疗法, 失访与否未报道。
2经方治疗CU临床研究的评述
2.1经方治疗特点
CU由于病因迁延, 病情较为复杂, 除风、寒、湿、热等外感邪气外, 还有不同程度的气血亏虚证, 日久化瘀, 亦有瘀血证的表现。笔者概括了近年了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 发现上述7方的中医病因主要集中于寒、虚两方面, 虚、寒常常并存出现, 因此散寒解表、温中补虚较为常见, 所纳入的方剂中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外, 以桂枝汤相关方剂为佐证。CU临床症状、体征表现以风团、瘙痒多见, 故配合祛风、止痒, 是经方及其加减方的治疗特点。
2.2疗效评价标准
所涉及的8项临床研究中4项选择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慢性隐疹”的评价标准, 1项研究选择的是1995年欧洲的标准, 1项研究参照了《实用中医皮肤病学》标准, 另外2项研究参考标准未知。为提高疗效评价的客观性, 建议使用国家颁布或者国际公认的标准, 有助于达成共识, 对于教科书或者自拟的标准不建议继续使用。疗效判定时还应突出中医症状的特色, 所有研究均以治疗的总有效率进行研究, 而对于风团个数减少、瘙痒程度减低的分析缺乏。
此外, 有两项研究均报道了复发率的情况, 但是也未告知读者详细的复发判定标准, 这都是不恰当的。
2.3随机方法
所有8项随机对照试验均报告了随机, 6项研究未报告具体的随机方法, 因此无法直接确定研究的质量, 分析时只能认为研究质量偏低。有2项研究虽然指出了实施的方法, 包括按照就诊顺序或者是单双日随机的方法, 这些都不是正确的随机方法, 不建议继续使用。考虑到随机的好坏将直接决定研究的结果, 影响研究的质量, 因此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给予重视。
2.4对照选择
临床研究中基本都选择目前公认的治疗药物, 2007年版的荨麻疹指南中推荐使用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进行治疗CU, 如氯雷他定、咪唑斯汀、非索非那定、西替利嗪、氮卓斯汀等药物, 有1项研究中选择中药汤剂进行对照治疗, 是不合适的。因为一种方法与一种未知疗效的方法进行对照, 不符合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的要求。
2.5研究完成情况与安全性报告
所有的研究均未告知是否有脱落的患者, 样本量均是按照随机分配的数字去分析, 尤其是长期随访的研究也未报告完成的情况, 这不符合临床实际和试验的客观要求。根据所有的安全性描述来看, 经方治疗较西药治疗而言, 发生不良反应少, 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的程度较轻, 除麻黄连翘赤小豆临床试验未报告安全性之外, 其余试验均证实了这一点。但是鉴于研究试验设计质量的缺陷, 还难以下非常确切的结论。
3小结
通过总结经方治疗CU的随机对照试验时发现, 以方测证, 也可以看出虚、寒为疾病的主要病因, 因目前所获得的临床试验较少, 仍然需要进一步去发现可靠的经典方剂对于本病的治疗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