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评述

2024-10-10

思想评述(通用9篇)

思想评述 篇1

利奥塔(1924-1998)早年受到托洛斯基主义的影响成为一了名社会主义者。这一时期,利奥塔的许多著作蕴含着极端左翼思想。在君士坦丁教授哲学期间,他为阿尔及利亚人写了大量充满了希望和鼓励的文章,并且影响广泛。1964年随着与卡斯托里亚迪斯的争吵加剧,利奥塔离开了“社会主义组织”,成立了新的分离团体“工人社”,后于1966年离开。尽管1968年在法国发生的“五月风暴”中,利奥塔充当了积极关键的角色,但在其1974年的著作《力比多经济学》(Libidinal Economy)中却显示出他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疏远。这是由于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有着过于严格的结构主义方法,并通过强调工业生产作为文化的基础而导致过于强调各种欲望的系统化。

20世纪70年代至1987年期间,他一直任教于巴黎第八大学,成为该校的名誉教授。在后续的二十年的时间里,利奥塔成为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批判理论的知名教授,同时也成为世界各知名院校的访问教授,诸如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耶鲁大学石溪分校以及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和巴西圣保罗大学等知名院校。除此之外,利奥塔还创建了法国巴黎国际哲学院,而且是该委员会的成员。在其离世之前,其主要多活跃于法国巴黎与美国之间,并且在美国埃默里大学担任哲学和法语专业的教授。在其后期的学术生涯中,利奥塔在其英文的文章中,重新回归到后现代的概念,如《向儿童解释后现代》(The Postmodern Explain to Children)、《接近后现代》(Toward Postmodern)和《后现代预言》(Postmodern Fables)等。1998年当利奥塔正准备参加“后现代主义与媒体理论”的学术会议时,却意外的死于晚期白血病。在其死后同年,出版了其著作《奥古斯汀的忏悔》(Augustine's Confession)。

利奥塔的著作多以执着地反对和批判现存的普遍概念、元话语(meta-narratives)和普遍性等为主要特征。在著作中,他激烈地抨击多数“普遍主义者”所宣称的启蒙运动,并且通过理论著作去削弱和破坏支持产生这些理论的基本原则。

在20世纪70年代的著作中,利奥塔反对那些被认为是卡尔·马克思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二者理论的神学般的基础,“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它是犹太的、批评的、昏暗的(忽略了政治性);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它则是天主教徒的。黑格尔学派则被典型的范畴所限制,因为在他们看来,和谐……在一方面与另一方面,尤其是经济与意义……一个是政治学,另一个是治疗学,这二者—一个平凡的神学论,恣意和游走于暴力的顶端”。因此,利奥塔反对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negative dialectics)并认为阿多诺将否定辩证法寻求一个“治疗的决心,宗教的历史”。在其著作《力比多经济学》(Libidinal economics)中,他关注于“发现和描述力比多强度的不同投资的社会模式”。

《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The Postmodern Condition:A Report on Knowledge)一书,在20世纪80年代引起了西方哲学界有关后现代主义问题的深入争论,至今仍被作为研究这一课题的经典著作之一。利奥塔在此书中着重探讨了当代西方后工业社会中的知识状态嬗变,试图以语言应用学的观念与方法去解释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异和文化症状,并且提出了“后现代”是对“元话语”(meta-narratives)的怀疑。这些“元话语”(某一时刻的元叙事)是宏伟的、大范围的理论和人生观,亦如历史的进步、通过科学对事物的可知性,以及绝对自由的可能性。此外,利奥塔还认为我们已经不再相信目前存在的这种话语足以胜任代表和包含我们所有一切。他指出,如果不存在差异,就没有人会同意一切事物的真实性,而且每个人都存在自己的观点和叙事。相反,对于信念、欲望和渴望的差异与多样性,我们变得更加敏感。通过以上观念,利奥塔提出了源于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著作中的“语言游戏”(languagegames)这一概念。他认为,根据语言的游戏规则的观念,这一概念是建立在对于社会的描绘之上。[10]在其著作中,“语言游戏”这一术语,有时也会被称为“措辞规则”(phrase regimens)。这就意味着:言语沟通意义的多样性以及分离机制的庞大和不兼容性,在这一机制中,由于交流而产生创造了语言含义和规则。这些观点在其随后的理论著作,尤其是在《会话:公平的游戏》(Conversations:Just Gaming)和《差异》(The Different)得到了充分的阐述,形成了公正的后现代理论。这一理论为我们展现了,微话语(micronarrative)和语言游戏所显现的人类的逐步异化与伦理道德的黯然消逝,统一性(universality)被认为对于道德伦理的陈述是适当的评价,由于后者过于特殊,因而不能作为道德陈述。当然,如果只是依赖于普遍性的陈述,这也仅仅是伦理性的,但是在一个失去了信仰和元话语的语境中,共性却是不被允许存在的。因此,正义与非正义也仅是存在于语言游戏之中,而伦理的普遍性则不再受到应有的重视。

利奥塔还认为,正义与非正义的观念依旧存在于后现代主义之中。实际上,非正义这一观念的新内涵来自于“措辞规则”(phrase regimens),并且适用于其他规则。伦理道德仍旧准确地扼制着“非正义”这一观念,关注于事物的个性而不是去抹杀前者于事物的抽象概念性之中。并由此,证明差异性。

“崇高”在利奥塔的研究中地位非常重要。从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利奥塔借用了关于崇高的相应观点。与之不同的是,在利奥塔的术语中,它们关涉不同类型规定的联系。通过反思判断和长期对崇高的感觉特征的关注,利奥塔集中分析了崇高,这超越了康德对于美的分析。在对崇高的分析中,他引入了“最终失去”,将崇高称为“变性的审美”(sublime experience)或“消极的审美”(dynamically sublime)。他认为,由于崇高的激进性,认识与审美反思的时机不同,造成了“我思”要求作为统觉的综合整体统一性与审美反思不同。在崇高中推理要求更为强烈,也没有没在感觉组织我们在系列世界中对崇高的再现。结果就造成了如果想象在表征纯粹的动机时是成功的,主体可能会剥夺了组成主体主题性的意义。

此外,利奥塔还探讨了艺术作品中的崇高,使得这个主题更为混淆。利奥塔宣称19世纪和20世纪的崇高艺术得失攸关,这是集中表现在优美和自然怎样适合我们欣赏能力的艺术的一个重大起点。艺术中的崇高涉及一种无法被艺术家或观众掌握的感觉,他产生愉悦和痛苦。由于艺术的崇高和政治学中的崇高存在着某些相似性,利奥塔经常被认为是在鼓吹政治学的美学形式。这一观点出现在其著作《关于崇高分析的经验》(Lessons on the Analytic of the Sublime)之中,部分来自于其著作《差异》(The Differend)。在这些著作中,利奥塔阐述了政治感与艺术天赋的相似性。对于利奥塔而言,将美学和政治通过崇高联系在一起,并非贬低政治学与美学之间的形似关系。相反,美学对于我们理解政治领域起了很重要的补充作用。

摘要: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Francois Laotard)作为一名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对西方后现代理论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他重新审视西方的传统思想,并以“后现代”命名。其思想主要体现在《后现代状况》和《公正》两部著作之中。本文讨论的重点是其理论基础著作中的所涉及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元话语

参考文献

[1]Lyotard,Jean-Francois(1993)."The Name of Algeria"in Political Writings.UCL Press.pp.165–170.

[2]Geoffrey Bennington,Lyotard:Writing the Event,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88,pp.1.

[3]Mann,Doug,”The Postmodern Condition”Understanding society:a survey of modern social theo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pp257-258.

[6]Lyotard,Jean-Francois(1974).Adorno as the Devil.Telos(19):134.

[7]Trans.Brian Beakley.Albany,Phenomenology.State University of NewYork Press,1991

[8]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M],车槿山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

[9]Lyotard,Jean-Francois(1979).La Condition Postmoderne:Rapport sur le Savoir.Les Editions de Minuit.pp7.

[10]Lemert,Charles C.After Modern.Social theory:the multicultural and classic readings.1993.Boulder,Colo.:West view Press,pp456.

[11]Elliott,Anthony,and Larry J.Ray."Jean Francois Lyotard"Key contemporary social theorists.2003.Malden,MA:Blackwell Publishers,pp211.

[12]卡恩·弗莱:利奥塔眼中的崇高.朱红译.载于社会学报,2004年第7版

[13]李敏:试论利奥塔的后现代思想[J].载于社会学研究,2008(03).

思想评述 篇2

——丰田召回引发的思考

作者:企业管理 *** 摘要:精益管理真的过时了吗?风靡全球的精益管理思想由于丰田的召回事件而引发了人们的质疑。日本精益管理思想在经济危机后对企业的作用以及其在中国制造业经营的本土化的问题,都是当前值得探讨的问题。为了更好本文将回顾精益管理思想的起源于发展,梳理精益管理思想内涵,考察精益管理思想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对以上两个问题进行回答。关键字:日本

精益管理

精益生产

丰田

一、精益管理思想的起源

精益管理源于精益生产。精益生产起源于日本丰田公司的丰田生产方式(Toyota Production System,TPS)。丰田生产方式萌芽于20 世纪50年代。当时日本经济尚未复苏。丰田公司为摆脱破产危机,在吸收美国福特生产方式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准时生产”(Just In Time,JIT)的思想,经过20 年生产实践中的改造、创新和发展,并有机结合了美国的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IE)和现代管理理念,使丰田生产方式逐渐成熟。世纪70 年代,全球性的石油危机使丰田汽车以价格低、油耗小的特点牢牢地占据了美国汽车市场的优势份额。美国汽车制造商与管理学者开始反思并研究丰田公司成功的经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詹姆斯·P·沃麦克等专家们通过“国际汽车计划(IMVP)”对全世界17个国家90多个汽车制造厂进行调查和对比分析,发现与同时代同样规模的企业相比较,日本丰田公司工作人员减少了1/2,新产品开发周期减少了1/3,在制品库存减少了9/10,厂房空间面积减少了1/2,成品库存减少了3/4,产品质量提高了3 倍,交货期也大大缩短,进而认为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生产方式是最适用于现代制造企业的一种生产组织管理方式。

最先人们用“准时化的生产(JIT)”来总结该公司在生产管理方面的特殊优点,后来欧美的企业管理研究人员又将这种生产管理模式称为“Lean

第 1页,共 12页

Production”,译成中文就称为“精益生产”。

二、精益管理理论发展 2.1精益管理理论发展

1990 年,麻省理工学沃麦克(Womack)教授等人总结丰田公司经验,撰写了《精益生产方式———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沃麦克将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生产方式称为精益生产方式,这是精益生产概念首次出现。沃麦克指出:“精益生产综合了大量生产与单件生产方式的最佳特征。即:能降低单件成本、明显地改进品质、提供了范围更广的产品与更有挑战性的工作”,并“确信精益生产方式必将在工业的各个领域里取代大量生产方式与残存的单件生产方式,成为21 世纪标准的全球生产体系。”此后,欧美企业开始积极研究精益管理。

1992年德国亚亨大学W。Evershuium教授图提出了精益生产的房屋结构:屋顶是LP,三根支柱分别是成组技术(GT)、准时化生产(JIT)和全面质量管理(TQM),地基则是同步工程(SE),整个精益生产是针对独立制造岛来实现的。

1996 年,沃麦克等人合著了《精益思想》。该书总结了由大量生产过渡到精益生产所要遵循的原则,进一步阐述了精益生产的思想内涵,系统地提出了精益思想:树立与浪费针锋相对的精益管理理念,正确地确定价值,识别价值流并制定价值流图,让没有浪费环节的价值流真正流动起来,让用户拉动价值流,追求尽善尽美。

精益思想是在精益生产的基础上扩展了应用范围,即要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全面贯彻精益生产的原则,以整体优化的观点合理配备和利用所拥有的全部管理要素,消除管理全过程中的一切浪费。

2005 年,沃麦克等人又合著了《精益解决方案(Lean So2lutions)》。作者进一步提出精益消费的概念,告诉公司如何去消除消费过程中的无效劳动,描述了厂商和消费者双赢的最高境界,论述了如何将精益思想延伸至消费过程,将价值流分析延伸至消费者,从而使消费者获得更多价值的同时,企业也获得更多的利润。

精益思想现已经在全球被无数制造企业效仿和应用,并且不断地改进和演绎。

第 2页,共 12页

因此,可以说精益思想起源于日本,形成和发展在美国;精益思想发源于汽车制造业,现已被其他制造业、建筑业等很多行业广泛地应用;精益思想最初应用于企业生产环节,现已发展延伸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精益思想发展到今天,不仅仅是一个方法、一种生产方式,更是一个思想、一种管理的理念。

2.2精益管理的含义

目前理论界对精益管理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精益生产就是生产系统的精益化,广义的精益生产超出生产系统,即企业精益管理。

精益管理由最初的在生产系统的管理实践成功,已经逐步延伸到企业的各项管理业务,也由最初的具体业务管理方法,上升为战略管理理念。它能够通过提高顾客满意度、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加快流程速度和改善资本投入,使股东价值实现最大化。精益管理要求企业的各项活动都必须运用“精益思维”(Lean Thinking)。“精益思维”的核心就是以最小资源投入,包括人力、设备、资金、材料、时间和空间,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为顾客提供新产品和及时的服务。精益管理要求企业的各项思维必须运用“精益思维”消除一切Muda。Muda 源于日本,它指耗费了资源而不创造价值的活动。Muda包括很多,如:残次品,超过需求的超量生产,闲置的商品库存,不必要的工序,人员的不必要调动,商品的不必要运输,各种等待等。

三、精益管理思想在企业中应用 3.1精益管理思想的核心理念

从精益生产演绎和发展成的精益管理思想,其最主要的核心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1以市场和客户为中心

从精益生产看,丰田公司较早提出以最终用户需求作为生产过程的起点,要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为市场提供及时准确的产品,因此实JIT 生产和流水线作业,依据市场订单量来定量生产产品,追求以销定产、按需生产、零库存和无废品等;为满足客户的具体需求,在生产线上使用柔性制造技术,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同时在产品研发阶段采用并行工程,缩短产品开发周期。

第 3页,共 12页

精益管理思想则进一步说明了以客户为中心的重要性,强调要从客户的观点来确定产品的价值,确保为用户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并要求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来不断调整产品的价值,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生产产品,根据市场变化来对价值流进行调整和改善。

3.1.2效率第一原则

沃麦克教授在研究丰田生产方式时,认为丰田生产方式是精干的、没有任何累赘的,这主要表现在:生产线上培养使用多技能作业员(或称“多面手”,是指那些能够操作多种机床的生产作业工人),通过发挥一人多能并去掉不必要的工序,来压缩和精减人员;通过压缩生产线的空间,避免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不必要运输,每个生产单元上的设备多呈U 形布置格局,减少工作人员的不必要移动;通过压缩生产线的空间,去除工作人员不必要的工序和动作,就可以加速生产进程,缩短生产时间;通过降低库存,按市场需求定制生产计划,降低废品损失,实现资金利用效率的最大化。精益生产方式实现生产过程中的高效率,重要原因就是它成功地将工业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了生产实践中。工业工程产生于美国。它主要分析和研究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如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工业工程要求企业关注生产线的设计改善(其中包括工作研究、物流工程等),同时要对计划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和信息管理与控制等进行分析和评价。

精益管理思想则进一步拓展了精益生产的应用范围。精益管理思想要求企业尽可能地在客户需要的时候,按客户需要的量,使用最少的资源,生产、提供客户需要的产品。为此,精益管理思想提出企业应当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流,分辨生产及管理全过程中增加价值的活动和可以去掉的不增加价值的活动,提高有价值活动的效率和消除可去掉的不增加价值的活动。精益管理思想认为,不产生价值的活动是极大的浪费。企业必须要消除这类活动。例如,日本铃木认为车间里的保管员不创造任何价值,因此铃木的生产车间内都没有保管员。

3.1.3以人为本,不断改善的企业文化

丰田公司在实践精益生产方式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当时以美国福特公司为代表的汽车制造商大都采用大量生产方式,推崇将生产线的操作工人努力打造成为生产线的一部分。在这种方式下操作工人是机器的附属品,第 4页,共 12页

这在当时刚刚步入机器化大生产“机器为王”的环境下也不足为奇。而丰田公司则在实现工人标准化操作的同时,也注重创造性地发挥人的作用。

丰田生产方式重要基石——自化(jidoka)(文字中使用的是“人字旁的自动化”),强调“具有人类判断力的自动化”,就是要将人的智慧赋予机器,表达了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通过5S(后来发展为6S)现场管理,操作工人成为机器的主人。丰田公司还积极开展合理化建议制度。公司称之为“创造性思考制度”。合理化建议制度的最终目的和所体现的精神在于,通过公司全体工作人员共同思考和共同参与的改善活动及其直接效果,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每个人自身的能力,创造出舒适的生产作业环境,追求生产现场的生机和活力,增强全体人员对公司的忠诚感和归属感。因此,可以将丰田公司一直努力建立的企业文化总结为“尊重人性,调动人的积极性、增强员工的自主精神和责任感”。

精益管理思想则直接提出,要以人为中心,工作人员一专多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同时,精益管理思想又将丰田生产方式中的“改善,再改善”原则从质量控制环节扩展到企业管理的全过程,总结出要坚持持续不断地对过程进行改进,追求尽善尽美,尤其是要培养员工积极地参与过程的不断改善中。这与六西格玛管理中的“持续改善”原则所倡导的完全一致。

3.2精益管理思想在企业中的运作 3.1正确认识价值流

价值流是企业产生价值的所有活动过程。企业的价值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产品流、物质流和信息流。对于每一种产品,企业必须明确上述三个价值流,搞清每一步骤和环节,对各步骤和环节作出描述、分析和评价,得出三种情况:产生价值;不产生价值,但目前尚不可避免;不产生价值,马上就可以避免。正确地分析价值和价值流,就能够发现产生浪费的根源。

3.2价值流的顺畅流动

消除浪费的关键是让完成某一项工作所需的步骤以最优的方式串联起来,形成无中断、无批量和排除等候、无消费的连续流动,即让价值流顺畅流动起来。首先,要明确流动过程的目标,让价值流朝向明确,这目标即顾客需要。其次,第 5页,共 12页

打破界限,把与价值流有关的组织、部门组成“精益企业”,及时消除阻碍流动的各种障碍。最后,及时清除回流、报废、停顿等,让三个价值流连续地流动起来。

3.3不断改进完善价值流

在精益管理模式中,企业的活动是一种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循环,每一次改进,消除一批浪费,就会形成新的价值流的流动,但浪费仍会存在,需要继续改进。这种持续的改进会使企业生产成本不断下降,生产预备期缩短、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强,从而使社会资源的浪费降到最低水平。实现这种不断改进,关键需要企业全体人员的参与,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精神,鼓励他们发现创造价值与消除浪费的更好方法。

3.3精益管理与控制的基本方法 3.3.1准时化生产(JIT)

准时化生产是精益生产的起源和核心,1938年丰田汽车公司经理丰田喜一郎提出准时化生产的思想,其核心是“ 在必要的时候只生产必要数量的必要产品,杜绝一切浪费”,“不生产多余的成品”。1945年战后恢复生产时开始实施当时负责机械工厂生产的大野耐一借鉴超级市场的原理,把推进式生产组织系统改为牵引式系统,即后道工序到前道工序提取成品,以此带动前道工序的生产。到70年代初准时化生产的组织和管理已经逐步完善,并在丰田汽车公司以及相关零部件生产企业全面推广。1992年在全球石油危机**之后,由于采用准时化生产方式,使丰田汽车公司能够迅速走出低谷。因此,准时化生产受到日本各界的重视年丰田汽车和通用汽车公司合资在美国建立工厂,并在该厂推行准时化生产方式,使UNMMI成为全美质量管理的标兵因此,以准时化生产为核心的丰田汽车生产方式受到美国学者的重视。

看板(Kanban)操作就是实施准时化生产的具体措施后道工序使用提取看板到前道工序提取成品;前道工序使用生产指令看板组织生产零部件到达分装或总装生产线时,随搬运箱带来的提取看板被取下,定期用专用的自动化分类系统进行分类整理,然后交给运输车驾驶员,驾驶员拿着空箱子去零部件生产厂家

第 6页,共 12页

收取成品在零部件生产工厂,根据生产指令看板,按成品被提取的顺序组织生产,生产线上没有多余的成品。

3.3.2柔性自动化生产(FAP)

柔性自动化生产是以成组技术(GT)为基础,采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或者柔性生产系统、机器人技术和自动化检测技术等组成的自动化生产系统它是现代化生产适应多品种、保证质量和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

丰田人将丰田汽车生产方式归纳为两条自动化生产和准时化生产。自动化生产即由人辅助的自动化生产。现代化的汽车生产需要大量的自动化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但这并不能完全取代人的作用在总装线上,人装配小零部件、做复杂细致的工作,机械手安装轮胎、仪表盘、底盘等大而重的零部件,虽然像车身焊接、喷漆这样一些脏和累的工作主要是由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完成,但必须由人来检验和质量把关。在丰田公司的所有加工设备上均安装有特殊停止按钮,当加工过程中发生不正常状态如出现不合格品时,操作工人必须立即停止设备运转,直到恢复正常状态后再启动设备。此外,在自动线上采用防差错措施,道道工序讲求质量,保证不生产次品,——这是丰田人自动化生产的涵义。

3.3.3全面质量管理(TQM)全面质量管理是1996年由全面质量控制(TQC)改名而来的。日本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TQM)是引人注目的。TQM的主要思想是调动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从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人手,保证产品质量,把产品的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不仅如此,日本企业的TQM小组活动还把工艺方案的改进、降低消耗、提高效率等纳入质量管理的内容。

据日本有关方面的专家介绍:与企业管理的国际标准ISO9001相比,日本的要求更高、更严格。ISO9001标准是在保证产品质量前提条件下,尽可能提高经济效益,而TQM管理思想是宁肯牺牲一些经济效益来尽可能提高产品质量,这是日本产品质量好的思想基础。日本国家在企业管理方面设置了“戴明(Demming)奖” 和“日本质量控制楷模”奖。企业要经过一年的申请努力才有资格获得ISO9001认证,然后再经过两年的努力才有资格获得“ 戴明奖” 获得“戴明奖”的企业需再经过5年努力才有资格获得“日本质量控制楷模”称号。

第 7页,共 12页

3.3.4专业化协作生产(SCP)

专业化协作生产就是不同企业根据产品各零部件之间的相互关系或制造工艺上的特点进行专业化的协作生产。现代化社会专业分工明细,专业化生产有利于专业化的研究和技术进步,也有利于提高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这已经形成了共识关键问题是如何协作。

生产厂家和协作厂家之间的协调关系是专业化协作生产的关键。一般产品生产厂是资金和技术力量雄厚、较大的公司,协作厂是势力单薄、较小的公司。产品厂给协作厂下达生产指标和技术要求,并且经常派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检查指导协作厂的生产,协作厂为保证产品质量和及时交货千方百计地组织生产,满足产品厂的要求,产品厂和协作厂之间建立了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关系,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这种专业化协作生产,不仅带动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且也解决了大企业的一些实际困难,使大企业能够集中精力,开发技术含量高、竞争能力强的新产品。像丰田汽车这样的特大型企业,每个外协零部件往往是由几个协作厂生产的,产品厂常常根据市场变化和产品更新情况调整几个协作厂之间的产量份额,因此,在协作厂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协作厂只有在协作生产中不断积累经验,发展成为专业化的生产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3.5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并行工程(CE)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并行工程和小组工作方式(T W)是丰田汽车精益生产的基础。并行工程是集成的、并行的设计产品及相关的各个过程(包括制造过程和支持过程),要求产品开发人员在设计一开始就考虑产品从概念形成到报废处理整个生命周期的所有因素。丰田汽车从设计开始就考虑到用户要求、质量、成本、进度计划、环保性能、使用寿命和报废后材料的再生利用等问题。TW是指丰田采用项目开发经理负责产品开发,小组成员来自产品开发的各相关部门,包括设计、制造、市场调查、销售和核算部门等。这种同步设计集中了集体的智慧,不仅设计周期缩短,质量也明显提高。

第 8页,共 12页

四、经济危机及召回事件下的精益管理思想 4.1经济危机之后企业降低成本的有效方式

精益生产方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企业管理和营运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生产方式。在企业的经营核算中,成本是其经济效益的综合反映,是除了利润指标之外综合程度最高的、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最敏感的经济指标。原材料消耗的高低、产量的多少、劳动生产率的高低、质量的好与坏、费用的增减、资金周转的快慢以及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大小都直接影喧企业的成本。因此,成本水平的高低就成为衡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指标。随着世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产品的价格成为各个商家竞争的焦点,因而成本管理就成为各企业管理的核心部分。

由精益生产起源发展出的精益管理思想是企业在降级危机之后降低成本的有效方式:从企业的下游最终用户出发,从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来重新安排企业运作的流程,由最终用户开始倒推至源头,以目标成本为目的对每一个环节进行层层推拉,从而实现整个供应链成本降低,达到目标成本;同时将JIT适时生产系统引入企业,以市场的需求为基础进行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实现零库存、零时生产,很好地适应了现代社会市场环境的变化;精益生产管理中重要的一环成本管理必须能够满足精益管理的要求,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来控制成本的发生,并能适应JIT生产系统对成本核算的要求。生产作业成本和作业成本法从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这两个成本管理中的重要方面入手,将先进的控制与核算方法引进企业的成本管理,从而使得企业的成本信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决策,并能够形成对企业的成本实施更有效的控制。

因此,在经济危机之后,运用精益生产进行成本控制、现场“改善”,是在当前多品种小批量短交货期的买方市场中迅速应对市场需求、彻底杜绝浪费、获得最大利益的有效方法。必将对我国其他企业提高管理水平,获得更大利益产生积极的影响。

4.2丰田召回门与中国经营本土化的矛盾

当丰田的品牌扩张、不断进步为全球汽车制造业提供参考,当看板(Kanban)操作被视为最明确、最简单、最迅捷通向产量最大化和质量最优化之路,丰田生

第 9页,共 12页

产方式成为人们喷喷称赞的主流选择之时,丰田的汽车召回事件,却使得人们开始对精益管理思想进行质疑和反思。深入观察丰田召回事件后的管理问题,可以肯定精益生产是科学的,事件产生的根源在于丰田没有很好地贯彻执行精益管理的精髓。召回事件的核心问题不是精益生产过时了,而是丰田人自己违背了自己创立的“客户第一、质量第一、安全第一”三原则。为了降低成本,丰田就在研发当中想尽一切办法节省投入,从而导致了召回事件。

丰田从1980年代开始向海外扩张,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在经营本土化。而丰田全面的精益管理,在中国的本土化就遇到了困难。第一,现场决策权不能下放到中国,它把中国只当做廉价劳动力和廉价资源地。那么这里就成了丰田一个简单的生产环节。但在这个环节里,遇到的问题是责任心是不是能够确实像丰田当初在本土生产那样严谨。第二,丰田过分注重获取市场而过快扩张。过快扩张当中,它从丰田生产、日本国内生产,变成了亚洲生产、全球生产,它的生产链太分散了。于是它的全面质量管理就变得战线太长,容易疏忽。

然而,丰田的问题是不是仅仅是丰田的问题,实际上也是中国制造的问题。当前中国的制造业也在迅速向世界扩张,由于出现了劳动力紧缺,为了压缩劳动力成本,或者为了获取某种资源、某种市场,中国制造业在向周边国家转移,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精益管理思想的中国本土化,首先要思考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制造,如何加强各个环节的精品质量管理。其次,为了扩大利润,要思考压缩哪类的生产成本会影响质量。再次,必须思考如何从研发成本上考虑质量和客户第一。最后,中国许多制造企业是在盲目扩张,而扩张之后管理非常薄弱,因此要思考管理上的精益化问题。

五、结语

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种先进的管理方式、管理理念都不可能是单一的,而应是借鉴和融合其他管理方式的集成体。精益管理思想还融合了全面质量管理(TQM)、准时生产体制(JIT)等管理思想。精益管理思想是我国企业在经济危机后降低成本的有效管理方式。另外在丰田召回门影响下,仍然要肯定精益管理思想的科学性,并注意中国经营的本土化矛盾的解决。希望中国有更多的企业从管理到生产接受并使用精益管理体系,从而真正成为“制造大国”。

第 10页,共 12页

参考文献

【1】 詹姆斯·P·沃麦克等,改变世界的机器[M],商务印书馆,1999。【2】 詹姆斯·P·沃麦克等,精益思想[M],商务印书馆,1999 【3】 门田安弘,新丰田生产方式[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4】 陈绍文,精益企业价值——精益思想的新发展[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2004年第3期,27-31页。

【5】 王志文,论精益经营理念及其实践[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1卷第4期,27-130页。

【6】 马云波、吕建中,精益管理原则[J],《企业经济》,2004年第9期,30-31页。

【7】 蒋美仙、林李安、张烨精,益生产在中国企业的应用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年第06期,144-146页。

【8】 张列平,精益生产:精益生产及制造资源计划管理思想综述与实施分析[J],《工业工程与管理》1997年第2卷第2期12-16页

【9】 王频,精益生产在日本的发展状况[J],《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2002年第19卷第1期,1-5页。

【10】 孙杰,全面精益管理概念的界定[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9年第14卷第2期,129-134页。

【11】 包立宏,精益生产理念在中国制造业的应用潘争亮[J],《化工管理》,2008年第3期,79-81页

【12】 朱强、张洁,精益管理的七大任务[J],《企业管理》,2010年第6期,14-15页。

【13】 王缨,精益管理真的过时了吗[J],《中外管理》,2010年第4期,72-75页。

【14】 李祥兰,论精益管理与降低成本——经济衰退下企业的生存之道[J],《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21卷第11期,43-45页

【15】 季雅林,精益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第5期,53-54页。

【16】 朱国平,企业精益管理的层次结构[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

第 11页,共 12页

年第23期,29-30页、67页。

【17】 赵卓精,益思想理论与实践探析[J],《航空工业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43-46页。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评述 篇3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影响

当前,在社会意识多元和文化多样的背景下,网络不仅要成为社会繁荣发展的手段,也要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工具。这就要求在发展网络时积极进行价值观引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建设中的灵魂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因而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带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变革。

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京发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与此同时,我国网站规模达到229.6万,较2010年底增长20%。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民人数的急剧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把网络作为了解信息、浏览新闻、学习知识、发表意见、休闲娱乐等的主要场所。

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增强,我国更加广泛地参与到了国际竞争当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势必需要高校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以完善的制度规范广大师生的行为,坚持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有机联动,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响应党的号召,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从最节约的角度大力建设现代化高校。应该说,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还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打破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利用网络多元化、多媒体、开放性、动态更新的特点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网络技术充分结合,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信息,将学习养成习惯,用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遵守社会公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抵制网络上的不良信息,维护网络安全。

21世纪的大学生在网络影响下千姿百态,虽然向社会展示了其众多绚丽之处,但不少大学生的种种表现,却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一、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影响

1.网络有助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法

利用网络进行思政教育工作,思政教育者可以和大学生在网上进行真实心态的平等交流,这对于思政教育者摸清、摸准大学生的思想并开展正面引导和全方位沟通提供了新的快捷的方法。此外,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具有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大学生可以同时和多个教育者或教育信息保持快速互动,从而提高思想互动的频率,提高教育效果;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可下载、可储存的特点,可延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互动的时间,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全天候的思想引导和教育。

2.网络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途径

目前在我国教育资源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网络提供了求知学习的广阔校园,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接受教育。这对于处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渠道,有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3.网络开拓了大学生全球视野,提高了大学生综合素质

网络使大学生的政治视野、知识范畴更加开阔,从而有助于他们全球意识的形成。同样,又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通过上网,可以培养大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通过在网上获取各类有益的知识,触类旁通,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二、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1.对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构成潜在威胁

大学生很容易在网络上接触到资本主义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思想处于极度矛盾、混乱中,其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发生倾斜,从而滋生全盘西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崇洋媚外等不良思潮。

2.网络改变了大学生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及生活方式

大学生在网上公开、坦白地发表观点意见,要求平等对话,对思政教育者的权威性提出挑战,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同时,上网使大学生容易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集体意识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思潮泛滥。

3.网络的隐蔽性,导致大学生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

一方面,少数大学生浏览不良和非法网站,利用虚假身份进行恶意交友、聊天。另一方面网络犯罪增多,例如,传播病毒、黑客入侵、通过银行和信用卡盗窃、诈骗等。这些犯罪主体以大学生为主,大多数动机单纯,有的甚至是为了玩乐、彰显才华。另外,有关网络的法律制度不健全也给大学生违法犯罪以可乘之机。

三、充分认识网络发展中的“大学生问题”,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充分认识网上思想渗透问题,强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

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重要理念教育引导广大大学生,使他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努力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爱国主义意识和弘扬民族精神。

2.增强大学生文明行为规范的建设,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广泛开展以宣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为主题的各项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遵守网络道德,提倡“五要五不”,即: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保护意识,不随意约见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空间,努力创造干净、健康、文明、有序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3.构建网络和社会互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政府、社会、学校要协作联动,努力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要把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优势和互联网的特征有机结合起来;二是把党、政府和群众团体的组织力量和培养网上大学生志愿者的工作结合起来;三是把网站的建设工作与对现有大学生组织和机构运行机制进行必要的改革结合起来,以适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需求。另外,还要着重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化教育,提高大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使他们勇敢地直面现实世界,积极投入到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去。

四、积极寻求应对策略,完善思政教育体制

1.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养成良好习惯

大学生不要沉浸于网上聊天、游戏等虚拟世界,不浏览、制作、转播不健康信息,不使用侮辱、谩骂语言聊天,不轻易和不曾相识的陌生人会面,学习一些和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有益的东西并且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制力,积极利用网络和老师学习、互动、谈心。大学生要在学校和老师的引导和教育下,在感性与理性认识相结合中学会四个拒绝:一是拒绝不健康心理的形成;二是拒绝网络侵害;三是拒绝不良癖好、不良行为;四是拒绝黄、暴力的毒害。总之,大学生要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侵蚀,使之健康成长。

2.建立适合大学生的健康平台,占领网络前沿

当下,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网站很多。因此,需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了解熟悉大学生心理特点,思想情况,又了解网络文化特点,能比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积极建设一批能吸引大学生“眼球”的绿色网站,在网上进行生动活泼的教育,弘扬主旋律。充分利用适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网站,用主旋律和喜闻乐见、深入浅出的内容吸引大学生、凝聚大学生,生活在信息高速路上的一代大学生就一定能够茁壮、健康地成长起来。

3.合理构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高工作成效

我们要利用E—mail、BBS、微博、微信等手段及时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送到每一位受教育者那里。不仅如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还可以进行“面对面”地交流,教育者不仅可以及时了解受教育者思想状况,帮助他们排除障碍,还可以及时得到来自受教育者的各种信息反馈,从而避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盲目性。同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技术交互功能,使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具有图文并茂,声像交融的特征,运用这一现代化手段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加工处理,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于声像之中,从灌输转到互动,从单色彩引向多色彩,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情趣,进而可大幅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总之,任何事物都是利弊共存、相辅相成的,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计算机网络也是如此,它在推动着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和创新的同时,也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些困惑。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辩证的观点认识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双重效应,还要不断认真研究,探索新情况,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才能完成这一具有时代意义的课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充分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刘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N].人民日报,2012-01-17-09.

[3]张光慧.大学生网络[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

西方自然法学派思想评述 篇4

(一) 自然法学派的起源和发展

在早期西方社会, 法学还处于萌芽状态时, 自然法学说的模糊概念、精神就已经慢慢融入法律思想中。那时, 法学学科还没独立成型, 法学思想多集合在宗教、哲学、政治伦理等学说之中, 但思想体系还不甚完善。不过, 这种初始形态的自然法学说已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古希腊哲学家最早提及了自然法这个术语, 后来的罗马国家中此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这些思想具有形而上的意义, 并奠定了西方法学世界自然法理论的基调。

(二) 古代自然法学派

大自然对古希腊人的孕育和馈赠是其对古代自然法赋予了原始含义, 视大自然是为神圣的存在, 自然的原则和规律的法便是自然法, 为正义和法律提供前提保障。没有古希腊人的贡献, 西方法律思想将是一大缺憾, 代表人物为前期的智者、亚里士多德和后期的斯多葛主义者。古希腊智者学派的著名人物主要有普罗塔哥拉、赫拉克利特、毕达哥拉斯, 他们的政治法律思想差异很大, 但是在学术上有共同的特征就是对自然主义的肯定, 他们把自然概念诠释错了, 自信的以为建议或者人情习惯便是国家法律, 是违反自然的。

古罗马时期, 斯多葛主义的出现, 自然法观念得到进一步升华, 认为自然法的价值核心就是正义, 它是实在法制定前产生的、由自然理性制定给全人类的法律, 它是最基础的法, 可以对一切实在法进行道德评价, 实在法应以自然法为基础前提。前期代表为西塞罗, 他说:法律应该具有普遍的实用性并且力图变更这一法律的做法是一种恶。

(三) 中世纪自然法学派

中世纪的自然法理论是绝对的神学自然法学, 基础是奥古斯丁从原始基督教义发展而来的教会哲学。中世纪的自然法学家们以为国家制定的法律制度是与自然法完全相反的一种物, 在自然法理论反对者看来是一种道德准则。自然法被称作是一种比国家相关法律体制更高层次的法律。该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托马斯·阿奎那, 在他看来永恒法是上帝的理性, 是统治宇宙的最高法, 一切法的源泉, 文字表现出来就是《圣经》, 在地位上高于人间法。

二、近现代西方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古典自然法学

(一) 古典自然法学的基本法律思想

中世纪神学 (神权) 世界观的终结和近代法学 (法权) 世界观的诞生的标志是17、18世纪流行的古典自然法学, 而且之与中世纪神学自然法学的决裂的体现。理性不再是启蒙思想家们所认为的自然法基础, 他们认为, 自然法在效力上从人的理性中推导出法律原则高于实在法, 是适用于自然状态的。换个角度从哲学上来说, 理性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认识方式, 有着演绎和推理的特点。古典自然法学的主流观点是主张人应该处于一个自然的状态, 这是人类的早期状态, 没有国家、政府和法律的存在。

通过逐步的发展, 古典自然法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二)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后至英国清教革命前

在欧洲追求从世纪神学和封建主义中解放的时期有三大标志, 分别是:新教的兴起、政治开明专制主义和经济重商主义的出现。格劳秀斯、斯宾诺莎、普芬道夫、霍布斯是众多学者中的主要代表, 观点各异。其中格老秀斯认为, 所谓自然法原则, 即是指私有财产的神圣性,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不属于自己的利益不谋取, 因己错而致的损害应当予以赔偿, 违法便应受到相应的惩罚。自然法之母为人之理性, 他的这一观点摆脱了神学世界观的束缚, 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罗马的自然法理论, 奠定了近代理性主义的基石。

(三) 17世纪40年代英国的清教革命至18世纪初

自由主义是此阶段的时代主题, 政治、经济和哲学都围绕之展开。代表人物是洛克和孟德斯鸠。洛克主张权力分立, 因为权力本身的性质便决定了它具有极其容易被滥用的可能性, 将其分离, 以权力制约, 可以避免其被滥用的可能, 从而为人民的自由平等提供保障。而孟德斯鸠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更为完备的观点, 即三权分立。洛克认为, 所谓自然状态即具有自由和平的的属性。自然状态应当是一种完备无缺的自由状态, 亦是是一种平等状态。人们在享受天赋人权, 自由平等生活的同时, 亦会收到自然法的约束。理性即是自然法的属性, 具有最高性和永恒性, 即使是上帝也无法冲破。

(四)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

这一时期人民倡导民主和自由, 卢梭是此时期的关键人物。主要体现在《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两部著作之中。在卢梭看来, 自然法完全出自人的理性, 是人民的公意和普遍正义, 法律不允许专制, 只能以人民的意思制定, 也由人民来加以修改, “人民可以随意的制定符合自己的法律”。

三、新自然法学派

(一) 自然法的复兴

自然法的理论精髓是西方法律思想的主导理论之一, 每个时期都有各自的特点。它代表宇宙和人类的规律还是代表神意或者代表人的理性。到了19世纪, 自然法学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攻击, 在分析法学和历史法学的眼中, 自然法代表着虚无缥缈、空乏、虚构, 因为自然法的理论只不过是理想主义。知道二战之后, 人们从战争革命中看到了纳粹的残忍, 从中认识到, 法律未尝不能推行集权和暴行的工具, 因此, 自然法的理念和价值有得到重新正视。这就是所谓的“自然法的复兴”。

(二) 新自然法学之一马里旦和富勒

新自然法学的代表:马里旦和富勒, 都是在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西斯法律实践的教训基础提出的。不过, 马里旦是神学自然法学的代表, 并认为自然法观念是希腊和基督教思想的一种遗产。富勒属于世俗的自然法学家, 发掘出道德性的法律。马里旦认为自然法是基于人性的道德法, 是对上帝永恒法的参与, 不成文的自然法是从上帝的永恒法而来的。马里旦与阿奎那的四分法 (神法、永恒法、人定法、自然法) 不同, 他将法分为自然法、永恒法、实在法和国际法。富勒批评法律实证主义, 坚持自然法学说。富勒是新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 创新了一种世俗形式的自然法。

(三) 新自然法学之二罗尔斯和德沃金

罗尔斯和德沃金的新自然法学, 是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美国社会政治斗争的产物, 他们对现存政治法律制度的思考, 凝结成他们的新自然法学。罗尔斯的法律思想, 是对的继承和发扬, 系统探讨了法律制度对正义原则的服从问题。罗尔斯认为正义原则就是要处理权利和义务分配问题, 要想和谐稳定、高效统一就要处理好正义问题。德沃金说:一个好的法律概念必须能够准确地说明实际法律工作者的言行, 并且能够知道他们未来的言行他把西方法学中“占支配地位的理论”或者“主导的法律理论”归纳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法律本体的法学分析理论;另一个是法律实质的功利主义理论。

四、结语

西方法律思想史的变迁中, “自然法”被以不同的形式和方式冠以了不同的含义, 它的命运也极尽曲折。从古希腊哲学、古罗马法学、中世纪神学到启蒙运动一段很长的故事, 即曾经被奉为真理, 也被嘲笑为无稽之谈。本文探讨了整个自然法学派的起源和历史变迁以及思想变化, 可见在不同地时代, 法律思想受经济和政治的不同程度影响。自然法究竟是什么?简单的话语可能陈述不清, 但其核心价值可以透过文章中的历史沿革有所体现。自然法学对当代法制和法治也都有深远影响。

摘要:西方自然法学的发展可谓是人类的法律思想史, 从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到现代的不同时期, 自然法学承受了风雨交加也经历雨后彩虹。从古代自然法学、中世纪自然法学、古典自然法学再到新自然法学, 各法律思想大家及哲学家们对自然法学的信仰和挚爱造就了自然法学的渐臻完备、重放光彩。自然法学的价值和原则对现代法律体系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自然法学,不同时期,价值,原则

参考文献

[1]李鑫.简析自然法学派[D].山西煤炭干部管理学院学报, 2009.

[2]陶佳.西方自然法学的历史发展述评[D].宜春学院学报, 2015.

[3]何勤华.西方法学流派撮要[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来源与体系评述 篇5

美国学者克劳德·小乔治在他的《管理思想史》中曾说:“从《墨子》、《孟子》和《周礼》的古代记载中, 已看到当时的中国人早已知道组织、计划、指挥和控制的管理原则。”但是, 由于种种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近代没有能够与产业革命及资本主义企业经营相结合, 尤其是没有能够与近代科学技术相结合, 以至于其作用和影响为人们所忽视。

虽然我国古代管理思想散见在先人们对自然界、社会的看法, 治国的哲学思想与方略, 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与交往, 个人与群体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以及各种实践之中;然而, 这些“治国学”、“治生学”和“治身学”构成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却包含着丰富及深邃的内涵和广泛地扩展性。

2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来源——内嵌于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作为一种异于科学的知识体系, 内嵌于中国传统文化。彼得·德鲁克明确的提出“管理虽然是一门科学——一种系统化的并到处适用的知识——但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管理总是根植于社会文化、价值观、习惯和信念、政府制度和政治制度之中。德鲁克在分析第二次世界性管理热潮的经验教训时特别指出, 管理热潮并没有使管理美国化, 日本的管理也没有西方化, 而且没有一种欧洲的价值观念曾被管理热潮所推翻。因此, 管理是社会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 管理内嵌于社会文化, 即管理受制于并反作用于社会文化。

作为封建社会存续时间最长的国家, 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并保持了独特的“治理”与“治国之道”, 它们作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内嵌于中国传统文化, 对人们思想、行为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且这种影响随着思想、文化的遗传代代继承并传递, 从而给如今的中国国家、企业的治理以及个人的行为构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苏东水指出“中国古代管理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一门具有特色的学科体系。”李宗桂在《中国文化概论》中从“观念形态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了如下界定:“所谓中国传统文化, 就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提炼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 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 具有稳定结构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想方式和价值趋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周三多将我国传统管理思想划分为两部分:一是宏观的、适应统治者管理需要的“治国学”;二是微观的、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基础上积累的管理经验“治生学”。除苏东水提出的“东方管理文化”之外, 官鸣提出“儒学主干论”, 虞祖尧提出“基本范畴论”, 孙景奎提出“谋道论”等都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提炼出的关于中古代管理思想的不同观点。

何似龙在《转型时代管理学导论》中也指出“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作为一种知识体系, 具有非现代科学体系的一些重要特征”, 并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定义为“主要服务于中国古代血缘宗法组织的社会组织需要、由宗法观念衍生而成、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治国之道’”。

3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体系

学者们研究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方法是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渊源以及流派来分别提炼相应的管理思想并构建出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系统化体系。张钢将近二十来学者们针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研究成果大致划分为东方管理文化论、儒学主干论、基本范畴论、指导原则论以及谋道论五大派别。

3.1 东方管理文化论

以复旦大学苏东水教授为代表的东方管理学派, 将东方管理文化本质特征概括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 并系统形成了以治国论、治生论、治家论和治身论或人为论为核心的东方管理学理论体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渊源的五类思想体系, 儒、释、道、法和兵通过对人们思想及行为的规范和影响, 指导中国传统的管理方式。治国论主要是人口、田制、生产、市场、财赋、漕运、人事、行政和军事等方面管理的学问;治生论主要是管理农副业、工业、运输业、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学问;治家论主要是家庭计划、教育、理财以及和睦相处等方面的理论, 人为论则主要研究谋略、人为、为人、用人、选材、激励、修身、公关、博弈、奖励、沟通等。另外, 东方管理学理论体系创新性的提出了“人为为人”的观点, 体现管理中“主观能动性”所发挥的作用。

3.2 儒学主干论

儒学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社会发展过程中, 作为封建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 长期与封建制度同生共长。因此, 主要表现为封建统治形式的中国古代管理模式和思想必然受到儒学的深远影响。而此影响的程度, 不同学者的观点有所不同。其中较为鲜明的一个观点是“儒学主干论”。官鸣提出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以儒学为主干, 儒道交融”的观点。特定的地理、历史和社会条件导致自汉朝起诸子百家的思想逐渐融合并形成以儒家为主干, 儒道交融, 吸收各家之长的较为稳定的基本构架和模式。从这种架构和模式所抽离出的管理观点可概括为人本观、整体观、协和观和经权观。“经”是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所应遵守的道德准则、原则, “权”本意指秤砣, 可以左右移动, “经权观”是指在人们选择道德准则或道德行为时应当有所变通, 反复权衡, 从而做出最佳的选择或评价。王思义, 管遵华认为儒、道、墨构成了中国三位和谐管理观, 其他法家、兵家等学说都是这三家的繁衍和变种。

3.3 指导原则论

周三多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括为“治国学”和“治生学”两类。“治国学”针对封建国家治理过程, 指导封建国家在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漕运驿递管理、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进行正常活动;“治生学”则侧重于封建社会最小组成单位“个体”进行各类社会经济活动所形成和积累的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学问。虽然有宏微观分类, 但由于每类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 作为管理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也就可以概括为九个方面, 即是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法治。

3.4 基本范畴论

虞祖尧认为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从初级到高级, 从简单到复杂, 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 这一体系是由“重道”、“明德”、“知止”、“行法”和“重术”等基本范畴构成。在其对《管子》一书治国理论的归纳中亦能够发现其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所包含的基本范畴的概括。他将《管子》所描述的国家管理理论模型概括为“以天地之心, 理国以法, 治人以德”。

3.5 “谋道”论

谋道者, 谓取之有道, 用之有道。孙景奎认为“谋道”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核心问题, 凡事首先要“谋道”, 得道者胜, 失道者败, 各个层次的管理工作都是在“道”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方式完成的。“道”应指做事的正确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来自于前人实践之经验, 也可以来自于常识、道德、制度等。

4 结语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内嵌于传统文化, 缺乏清晰、独立的体系, 古代乃至近现代学者亦并没有进行相应的总结与归纳;近代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扼杀亦阻碍了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深入应用和同国外管理思想的比较。所以,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无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之说。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管理实践的不断深化, 国内外学者逐渐认识到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挖掘、整合之重要性。这也促使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日益成为研究热点。

摘要:近20多年来, 关于东方管理模式的研究悄然成风。对学界关于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研究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初步归纳梳理:即古代管理思想的根源 (内嵌于传统文化) 及相应的体系。

关键词:古代管理思想,管理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管理文化

参考文献

[1][美]克劳德·小乔治.管理思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

[2]彼得·F·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 (上册)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3]何似龙.转型时代管理学导论[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2.

思想评述 篇6

关于残酷与仁慈、被人爱戴或畏惧的问题。君主为了维护政治权力和政治统治不要担心背负残酷之名;于猜疑和信任二者取中而行,慎重对人对事。马基雅维利认为,对于君主来说,被人畏惧比被人爱戴安全的多,因为人性是自私易变的,是趋利避害的,所以人们容易背叛靠恩义维系的爱戴而保持由害怕惩罚而产生的恐惧;“即使自己不能赢得人们的爱戴,也要避免自己喂人们所憎恨”,这样做既相对容易,也可以较好地保持统治,做法也比较简单——不染指属民的财产和妻女,总之,较为常见的情况通常是君主虽然不能取得人们的爱戴,但也要使人们对其保持畏惧而又不失之于仇恨。

关于怎样守信的问题。人类一身兼具人性和兽性,外化于社会斗争,表现为运用法律和运用武力。历史和实践表明,君主尤其需要半人半兽的禀赋,即运用暴力和运用欺骗并重,以自己的利益作为策略选择的判断标准。绝大多数人们是短视且“受当前的需要所支配”的,思维是直线式,所以很容易上当受骗。马基雅维利奉劝君主要在可以行善良之道时行之,而基于人性恶的前提,一直行善良之道对保有国家是不利的,那么就要不择手段;主张君主不要伤害多数人,虽然为了统治可以欺骗他们,但不能伤害之;少数危害统治的人是可以伤害的,而且必须用雷霆手段摧毁其一切。

关于应该避免受到藐视与憎恨的问题。君主必须考虑怎样避免那些可能使自己受到憎恨或者轻视的事情。君主应当努力表现出“伟大、英勇、严肃庄重、坚忍不拔和明察秋毫”,以避免受到藐视,因为敬重是君主从臣民处得到的保持统治的有利的态度。一位受到人民敬重的君主不容易被反对者所乘,由于大多数人的支持,反对者难以找到反对君主的合伙同谋。同时,无论在道德法律上还是在实力、地位上,反对者较之君主都是绝对弱势的,并且是与人民为敌的,所以,君主就可以不必太担心反对者的阴谋,因为人们十之有九会选择明确的利益而放弃不确定的危险。马基雅维利在这里提出,在被君主统治的国家中人们可以大致分为贵族和人民两个大致的阶级或者叫做阶层,而君主要维护好统治必须于二者的利益博弈之中找到一个点,这个点既可以使二者对自己的利益放心,又可以使二者各尽对国家的积极作用,促进国家的稳固,也就是实现了君主的利益。

关于君主与人民如何处理关系问题。君主武装一部分人民对维护其统治是有益处的,这样可以使被武装者感恩,使无武装者畏惧;在新取得的国家中,君主必须慎重对待军队,千方百计建立起忠于自己的武装力量。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应当善于抓住机会树立起国内或国外的敌人,并且适时地消灭他们从而不断树立自己的威信,吸引人民的注意力,使其不致专注于被压迫的事实。

关于君主为了受人尊敬应当怎样为人的问题。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要把自己国内的矛盾或产生矛盾冲突的可能性转移到不断对外扩张的过程当中,即以全部矛盾的核心处于本国以外来维护本国内的稳定。在统治中不断给自己制造伟大的功勋,从而赢得人民的尊敬,或者叫做让人们的眼光在君主纷乱的政治活动中迷失,而无心无暇反抗之。明确表态支持或反对某一方,对于君主而言,比保持中立更能赢得尊重。例如一旦发生战争,不表态支持或反对一方,无论双方谁胜谁败,君主及其国家都将被胜利者占有而遭受唇亡齿寒的命运;而明确表态后,胜利则固不待言,而且即使失败了,也赢得了同样遭受失败的盟友的倾心支持,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结果也是优于保持中立的。马基雅维利的分析往往是以人性自私、邪恶为逻辑起点,接下来根据经验性的实际情况,而区分出好、坏两种最极端的可能性,最后就是分别分析两种极端情况所导致的后果,从而得出结论。

关于君主的大臣和避开谄媚者的问题。明智的君主即使自己缺乏创见也应当对大臣的言行具有鉴别力。君主依靠识别大臣的行为来赏善罚恶,能够维持统治。君主应能够分辨出正直的言语和谄媚,并经常听取意见,而当对某一事件拥有确定意见的时候就要意志坚强加以执行。基于人性恶则臣性恶,所以君主要维持统治就要控制住大臣,既要听取大臣的意见,又要避免谄媚者的甜言蜜语过多而使君主丧失明智。

摘要:《君主论》中关于君主取得、维护统治以及如何处世等问题提出了若干针对性很强的思想。经验主义和利己主义两个分析原则是这部分思想的理论基石。

关键词: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参考文献

[1]尼科洛·马基雅维利著《君主论》[意]潘汉典译2005版

[2]利奥·施特劳斯著《关于马基雅维利的思考》[美]甲彤译2003版

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研究评述 篇7

1 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研究近况

目前还未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及基本范畴研究方面的专门著作, 成果多散见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专著和教材的有关章节中, 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和基本范畴进行了一些零碎的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和基本范畴研究成果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始于1997年, 在此之前没有相关文章发表。近几年发表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和基本范畴的代表性文章有张耀灿《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研究》、孙文营《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划分的新视角等》、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逻辑结构》等一系列的文章。从近几年的研究成果来看, 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研究与建构开始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视角。

2 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研究成果

2.1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涵义

张耀灿、徐志远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 是指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本质、最重要、最稳定、最普遍的特性和关系的那些范畴。”邱伟光、张耀灿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最基本概念, 他是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成果, 反过来又成为人们进一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属性、特征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特性的工具。”

2.2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特征

李焕明认为:“一是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对象的特点, 具有动态联系性;二是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分析方法, 具有层次梯阶性;三是要有思想政治教育学专业知识的特点, 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律;四是要合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规范要求, 具有现实指导性。”徐志远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内容是客观的, 这是范畴上的唯物论;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是流动的、运动发展的、辨证变化的, 这是范畴问题上的辨证法。”同时他还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各种矛盾关系的概括和抽象, 具有对偶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所具有对立统一的辨证特性决定它不应包括任何单个范畴。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般范畴, 尽管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中的“基础性”概念, 但由于不具有对立统一这一本质的特性和关系, 因此单个范畴不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

2.3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内容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内容, 易仲屏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的基本范畴只有一个, 即思想与行为。”张成存、臧树华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学的范畴有两对:思想和行为、教育和组织。”邱伟光、张耀灿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主要是思想和行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内化与外化、疏通与引导、教育与管理、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等等”。陈万柏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有以下五对:个人与社会、思想和行为、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内化与外化、教育与管理。”刘书林、陈立思认为:“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无对辨证关系概括为五对范畴, 他们是超越性和现实性、规范性和个性、理性和非理性、认识和价值、思想和行为。”还有诸多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理论的具体内容进行了界定, 但规范性、准确性和系统性尚嫌不足, 学术界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内容界定一直处于感性罗列的总结基础上, 没有建立起系统的逻辑框架。

2.4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逻辑结构

为了摆脱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内容的无系统化、无逻辑结构的弊端, 有些学者试图从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的思路出发, 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来建构体系框架, 由此把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研究上升到了理性认识阶段。这无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研究的新成果。但学者们在范畴体系上存在不同的观点, 代表性的观点有徐志远的范畴体系建构思路, 他依据范畴在思维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划分为三大范畴。即“起点范畴:思想和行为;中心范畴: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中介范畴:疏通与引导、言教与身教、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教育与管理。”他在辨证逻辑的指导下开创了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化的研究思路。后来与之争鸣的观点有孙文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机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发展过程的角度提出了新的划分方法:“起因范畴:个人与社会;主体范畴: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客体范畴:教育环境、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过程范畴:内化和外化;终点范畴:思想和行为。”

3 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建构原则

诸多学者都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内容进行界定, 但在理论界还没有形成对哪些范畴应当归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统一认识。于是有些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建构提出规范性要求, 徐志远提出以下五大原则:“全面客观性原则;实践求是性原则;动态开放性原则;创新前瞻性原则;系统综合性原则。”他还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基本体系的创新要实现“四化”, 即学科化、科学化、现代化和民族化。”王新刚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体系的建构应遵循三条原则:“第一, 客观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体现现实抽象性原则;第二, 必须依据辨证逻辑学中辨证范畴理论的指导, 体现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原则;第三, 必须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学特殊的实践性、内含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殊矛盾、基本规律, 能够推演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体系。”

4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功学基本范畴研究的新思路

4.1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辨证特性

上述学术论著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只是进行了一些零星研究, 其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远未达到规范化、系统化的程度, 我们也尚未对其作出明确、严格、公认的科学界定和解释。而且对一些基本范畴只是孤立地、静态地进行描述, 而不是联系地、动态地进行考察。为了进一步弄清基本范畴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 诸多学者以不同的抽象思维和逻辑起点进行建构, 但这些基本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构建带有极大的不稳定性, 逻辑论证不够充分、严密、合理, 还存在很大分歧。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内化与外化、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思想和行为等等不仅不能孤立存在, 而且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其次, 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之间又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动、相互转化的, 他们之间不是凝固不变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一定要把握范畴之间的辨证特性, 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建构就会缺少规范性。

4.2 整合学科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在创新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时, 就应该整合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资源, 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研究。例如,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极其规律的科学, 主要探讨教育的一般原理, 是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学也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当然也要吸收教育学领域中的基本范畴, 教育学的研究成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研究提供了条件。心理学是研究人们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在一定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核心概念思想品德结构、内化和外化也属于心理学的范畴, 因此, 心理学的发展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研究提供了视角。我们相信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理论研究会日益成熟。我们需要通过吸收相关学科的知识来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的营养时, 必须通过自己的消化, 使之对本学科有益的成分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范畴中去, 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范畴的有机构成因素。而不能简单照抄照搬。

4.3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学自身的学科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归纳应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性的整体原则。多年来,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学一直蒙受着理论性不强、体系不科学等种种责难。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和体系的不明确也是导致这一责难的原因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研究与概括都应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学有着自己特殊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界定也应反映自己特定研究对象和规律的特定概念和范畴。否则, 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概括无序化、零碎化, 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缺少完整的范畴体系支撑。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辨证特性、学科资源整合及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研究视角, 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和评述。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

参考文献

[1][4][13]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7]邱伟光,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3]李焕明.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J].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2, (6)

[5]易仲屏.思想与行为: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基本范畴[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1991, (6)

[6]张成存, 臧树华.试论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基本范畴[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1986, (5)

[8]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9]刘书林, 陈立思.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

[10]徐志远.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逻辑结构[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2, (2)

[11]孙文营.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体系划分的新视角[J].思想教育研究, 2005, (4)

思想评述 篇8

从《科学管理原理》 (Taylor, 1911) 发表至今, 管理学已经走过了100年的发展历程。百年的发展使得管理学成为一个颇让人感兴趣的领域。学术界大量的理论观点不断涌现, 著名的管理史学家斯图尔特·克雷纳 (2013) 更是把管理视为改变世界的力量。但是, 管理学研究也是一个饱受争议的领域, 由于缺乏清晰的理论构架、统一的研究范式和系统的知识积累, 对管理学的批评仍不绝于耳。

管理研究和管理理论构建的问题由来已久, 并且愈演愈烈。为了以后能够更加透彻地分析管理学研究的症结所在和未来的发展道路, 本文批判性地回顾了西方主要人性假设的观点, 并指出管理学研究虽然选择以人性假设为基础这样一条正确的道路, 但是始终没有把握人性的根本所在, 而这也正是造成当今管理学研究存在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 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1 理性经济人假设

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人是理性、经济的, 享乐主义哲学和亚当·斯密 (Adam Smith) 的经济学理论是这一人性假设的主要思想来源。反映到组织中的员工行为上, 这一假设认为:第一, 员工主要是受经济刺激的激励, 他们会做任何能够提供给他们最大经济收益的事情;第二, 由于经济刺激是由组织控制的, 员工从本质上来说是被组织操纵、驱动和控制的被动接受者;第三, 感情从定义上来说是非理性的, 因此, 必须阻止它干扰个体对自身利益的理性评估;第四, 组织能够而且必须按使员工情感中立并得以控制的方式进行设计, 这样它才能控制员工不可预测的个人特质。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 严苛的科学管理带来了生产效率的快速提高;科学的计件工资制也使得员工的收入日益增长。科学管理所带来的企业和工人的“双丰收”着实解决了美国工业革命初期工厂内的主要矛盾。正因如此, 科学管理受到了几乎所有企业家的追捧, 并被奉为提升企业绩效的一剂良方。但是, 看似“科学”的管理方式解决了效率与技术的问题, 却忽略了更为严重的问题:员工之间的合作和沟通等诸多社会性问题。19世纪末的美国, 正值由企业家创立和管理的小公司向大规模、一体化的企业转变之际, 不断提高的技术、持续成长的市场将管理者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了效率和生产上。而工人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一种劳动工具, 和机器一样, 企业主只关心如何使员工更加有效率地生产。因此, 对于当时的企业主来说, 激励仅仅是为了满足员工的需求, 保证他们更努力地工作, 而当时员工最主要的需求就是金钱。

理性经济人假设从某种角度来看是正确的, 经济方面的需求直到现在也是人们比较主要的需求之一, 而且在其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管理也解决了当时工厂内生产效率低下的主要问题。但是理性经济人假设认定人天生懒惰, 实质上是一种遗传决定论。首先, 它并不认为人是可以发展的、可以改变的, 而是认为天生的懒惰会跟随人的一生, 这当然是十分荒谬的。其次, 视人为物或把人仅当作经济动物, 注重金钱对人的刺激而忽视了人的其他属性。理性经济人假设看见了人们对于金钱的需求, 却也只看见了人们的经济需求;注重物质性管理价值, 而忽视精神管理价值。满足了人们的经济需求, 当然会获得工人们劳动努力程度的提高, 但是同样的道理, 没有满足工人们其他方面的需求也会让企业受到相应的损失。总的来说, 这个时代的管理实践所运用的科学方法虽然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但也带来了人的极端异化。

2 社会人假设

社会人假设的思想源于霍桑实验的研究启示。埃尔顿·梅奥等人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工人们带到工作中的社交需要只有在非正式组织中才能得到表达, 而在这些非正式组织中产生的情感和规范又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绩效、生产水平以及产品质量。据此, 梅奥提出了自己的社会人假设:一是社交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 而人际关系则是形成认同感的主要因素;二是从工业革命延续过来的机械化, 使工作丧失了它内在的意义, 这些意义现在必须在工作所形成的社交关系中寻找;三是相对于管理激励和控制, 员工更易对同伴群体的社交因素做出反应;四是员工对管理的反应达到了什么程度, 取决于管理者对下属的归属、接纳、认同感需要满足的程度。

霍桑实验开创性地将多种资源第一次用来研究组织中的人, 从而抗衡了科学管理时代对技术和效率的普遍强调。当研究者们并没有发现预期中的照明度与产量之间的直接关系时, 他们并没有简单地放弃实验, 而是考虑到了工人的心理因素, 并拉开了所谓的“人际关系”运动的序幕。

对霍桑研究的批评意见认为, 按照现在的标准来说, 霍桑研究是不科学的;也就是说, 得出的许多结论并不是源自既有的证据。无论如何, 在那个时代, 霍桑实验的研究者们是富有智慧的掘金者。科学管理的神话并没有让他们停止思考, 他们通过对关于工作之基础因素的假设进行检验, 而不是任由它们继续获得人们的认可, 并且系统地论证了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质。仅仅因为这个原因, 霍桑研究对人际关系方法的兴起和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就无法被忽视。社会人假设成功打破了科学管理时代技术决定一切的神话, 并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经济利益对人的绝对激励作用, 但是却过分强调了人的社会需求对管理的作用, 轻视合理的理性逻辑的作用。也就是说, 社会人假设发现了人的社会性的一面, 却过分夸大了社会性对于人和组织的影响。虽然梅奥等人并没有完全否定之前提出的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正确性, 但是也没有很好地将两种人性假设结合起来。可以说在发展人性假设的道路上, 与理性经济人假设相比, 社会人对人性的设定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3 自我实现人假设

自我实现人假设是由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来的。该假设认为, 人是自主的、勤奋的,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指的是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 表现自己的才能, 只有人的潜能发挥出来, 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

自我实现人假设从某种意义上讲, 体现了对人性假设的根本性突破, 人类自我实现的属性受到了很多学者的推崇。但是, 马斯洛 (1943) 的理论本身却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他将人们的需求分为5类: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而人们都是从底层需要开始, 只有较低一层的需要得到满足才会产生高一层次的需要。而这种层次分明的分类则是马斯洛理论的最大缺陷, 他并没有考虑人类需要的整体性和各类需要之间的相互关系。

4 复杂人假设

复杂人假设是沙因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他们认为, 长期的研究证明:无论是经济人、社会人还是自我实现人的假设, 都有其合理的一面, 但也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该理论认为人是复杂人, 既有经济人的一面, 也有社会人的一面, 同时还有自我实现人的一面。在此基础上, 以威廉·大内为代表的管理学家们提出了一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管理措施, 既能突出管理方式的灵活性, 又能体现被管理者个性的差异性的权变理论, 即“Z理论”。

关于复杂人假设, 应当承认, 复杂人假设和权变理论含有辩证法的因素, 它强调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 针对不同的人采取灵活机动的管理措施, 在这一点上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然而, 其在方法论方面有些不足:复杂假设以生活现实中人们的个性与行为表现作为人性的内容, 这本身就把本属哲学层次的人性问题降低到了心理层次的个性方面, 这必然导致只见人们的差异, 忽略了人类不同于一般动物的最根本的属性。沙因 (2008) 认为无论是理性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还是自我实现人假设都过于简单、概括, 只单纯描述了“复杂”的人性的某一个方面, 因此一种人性假设的提出往往在解决了它所针对的问题的同时却产生了其他一些方面的问题。

通过以上对西方管理史上出现的4种主要人性假设的回顾与分析, 可以看出, 每一种人性假设都有一定程度的正确性, 对于所在年代的组织内部的突出问题都提供了良好的解决办法, 并且随着社会、组织以及研究的不断发展, 对于人的认识也趋于完整和深入, 但是各种人性观的提出从本质上说都犯了一种低级归纳主义的错误。这种从现象出发试图给人性贴上唯一“标签”的做法实际上仍是停留在现象层面的描述, 而非真正寻找到现象背后真正的驱动力和人性的本质。归纳主义的逻辑在于通过对有限的、各种条件下的某类现象的观察, 得出一致的结果, 并把这种结果推导到更一般、广泛的该类别所有现象当中。通过这种归纳方式, 我们获得了知识上的进步, 超越了前提所蕴含的内容。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 应用归纳的方式也是为了增进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也是为了发现现象背后的真理, 所以西方种种人性假设所犯的错误我们称之为“低级归纳主义”错误。因为这种归纳式的总结, 并没有向着人性背后真正的实体和机制探寻, 而是在现象层面不断堆积与丰富。沙因 (2008) 终于第一次注意到了人的复杂性, 权变理论也在其复杂人假设基础上建立并推广开来。但是, 沙因并没有对于人的复杂性给出真正的答案。人为什么是复杂的?因为这是人的本性, 这就是沙因的答案。

似乎有一种为以上所有人性假设辩护的观点已经呼之欲出了, 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世界没有永恒的真理, 我们正是在不断演进的知识中了解世界的。当然, 这一点是毫无争议的。但是, 在当今组织人性假设发展的历程中, 这种“连环替代”式的假设并不会最终引领我们揭开人性神秘的面纱。理论是现象背后的实体或过程, 只有朝向这个实体或过程的科学探索才能带来真理。于是, 种种人性假设的提出更像是一种“归纳主义”的游戏, 谁的观察更多、归纳得更全面就会提出更“完整”的人性, 却始终没有人尝试触及种种人性之根本。

摘要:建立在“理性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等人性假设基础之上的管理学研究如今已步履维艰, 国内外众多学者在对传统人性假设批评的基础上不断提出新的人性观, 却始终没有摆脱“低级归纳主义”的桎梏, 仍然没能达到对人性的真正理解, 最终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本文分别对4种传统人性假设进行了批判性的回顾, 为以后管理学研究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人性假设,理性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

参考文献

[1]高良谋, 高静美.管理学的价值性困境:回顾, 争鸣与评论[J].管理世界, 2011 (1) :145-167.

[2][英]斯图尔特·克雷纳.管理百年[M].闾佳,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思想评述 篇9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评述

一、国家相关政策文件中的代表性观点

改革开放以来, 党和国家先后下发了40余部有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相关政策和文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995年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和2005年的《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这两部文件明确在培养目标、原则要求、途径方法等方面,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内容、层次和规格进行了规定;构建了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新体系;设置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德育内容。

1995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 (以下简称《大纲》) 将高校德育目标从十个方面详细规定, 对高校的德育工作和学生的道德素质提出了具体要求, 尤其是对培养目标问题提出了体系化的标准和要求。因此, 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大纲》精神, 不仅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 而且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005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对学校德育提出的新要求, 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贯彻落实这两个文件要求, 教育部于2005年下发了《意见》。《意见》总结吸收了近十年来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 对大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系统的指导意见。尤其是对大学培养目标的整体设计, 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的指南。

《意见》虽没有对培养目标进行详细划分, 但根据社会和大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作了相应调整, 并对《大纲》培养目标进行了丰富和完善。 (如下表)

从上述个表格可以看出, 《意见》前承《大纲》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整合并深化了《大纲》的内容体系, 明确提出了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对最高目标进行了丰富和完善;相对于知识素质的培养, 将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摆在了更重要的位置;对培养目标的先后顺序进行了相应调整。总结吸收了近些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的现实经验, 根据新时期社会发展、教育深化改革的要求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主体呼唤, 遵循教育规律, 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系统的培养目标。其突出特点是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观念为主旨, 对目标进行系统的整体设计, 提出实施要求, 《意见》承前启后, 是现阶段高校德育工作的行动指南。

二、学界的代表观点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分类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理论研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学界从多个角度和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一分法”。有学者认为德育目标分层的方法很多, 因此只从目标内容划分上来着重分析德育目标。从目标内容来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系统, 可以从个人目标和社会目标两个方面来概括。经济目标、政治目标、文化目标和社会目标四个子目标共同构成社会目标体系。其中, 政治目标居于主导地位, 政治目标的实现制约着经济目标、文化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实现, 决定着经济目标和文化目标的内容、性质和方向。经济目标是政治目标和文化目标、社会目标的物质基础。而文化目标、社会目标的实现能促进经济目标和政治目标的实现。四者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思想素质目标、政治素质目标、道德素质目标和心理素质目标四个子目标构成了个体目标层次。其中, 世界观目标、人生观目标、价值观目标三个子目标共同构成了思想素质目标。三观之间是内在统一的关系,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反过来促进世界观的形成。政治素质目标包括政治态度、政治觉悟、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四个子目标。道德素质目标由高到低分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公德目标三个层次。

“两分法” (第一种) 。有学者认为, 根本目的和具体目的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此外, 科学文化素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的另一重要内容。这一根本目的是根据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党的最终奋斗目标确立的。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远期目标, 是一元的。而具体目标则是多元的, 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奋斗目标不同, 因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有不同的具体目的。

“两分法” (第二种) 。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层次结构和发展体系。其中, 基本层次是将目标划分为社会目标与个体目标。“四有”新人是对个体目标的概括, 即“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也就是说个体目标是在促进受教育者在思想素质、道德水平、理想信念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将其培养成社会主义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在这个体系中, 政治素质目标是核心, 道德素质目标是重点, 心理素质目标是基础, 思想素质目标是前提。社会目标是比个体目标层次更高的目标。其中经济目标旨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政治目标是为了维护社会制度和政治稳定, 巩固国家政权, 促进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与进步。文化目标是为了促进社会的文化发展, 建设与社会经济、政治发民相适应的精神文明,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第二个层面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这是从时间维度和发展阶段上划分的。远期目标又称长远目标, 从我们党来看, 长远目标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从个人来说, 长远目标就是引导受教育者树立远大理想, 把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的远大理想, 实现个人一生的发展目标, 使受教育者成长为高度社会化的、具有社会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素质, 能够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中期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中间发展阶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来看, 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 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期目标。对于每个个体, 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促进教育客体的迅速成长, 实现受教育者人生发展中间阶段的目标。近期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在较短时间能够实现的目标。从社会方面来看, 近期目标就是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正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各种现实问题, 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此外还有“六分法”。以时间和发展阶段为标准, 可以分为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以程度为标准, 可以分为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以教育对象范围为标准, 可以分为群体目标和个体目标;以工作的出发点为标准, 可以分为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以层次为标准, 可以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将总目标进行分解, 可以分为学校目标、社会目标和最高目标;以内容层次为标准, 可以分为总目标、分目标和具体目标。

三、观点简评

在目前, 有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研究思路大体沿着两条思路。

一是在内容和形式上忠实于党和国家对高校德育目标的规定, 即使对其有所变动, 变动的幅度也不是很大。而高校的德育工作是一个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 同时也面临新形式、新问题、新要求, 需要不断的进行调整, 应该依据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对高校德育目标所提出的新要求进行创新和突破。

二是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目标体系、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内容进行了不同的研究和审视。由于划分标准和依据不同, 因此导致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划分没有统一的观点。现阶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边界, 要认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方法论意义, 从而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本质关系。

参考文献

[1]张耀灿, 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127-129.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 [M].人民出版社, 2000:36.

上一篇:拖拉机节能减排新技术下一篇:性能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