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探讨分析

2024-05-09

临床探讨分析(精选11篇)

临床探讨分析 篇1

摘要:目的 结合临床工作中的具体实践经验,探究分析常规临床检验中,临床血液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并针对不合格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检验科于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由本院住院部各科室采集送检的血液标本1002份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血液标本均有临床护士采集并送检。检验科室人员采取严格的临床监管措施,检验并判定所有送检标本是否符合临床要求,同时对不合格临床血液标本及其不合格原因进行详细记录,并针对其不合格原因提出相应的改正措施及解决方法。结果 所有1002份临床送检血液标本中,共计含血清标本569份(56.90%),血浆标本357份(25.50%),全血标本176份(17.60%)。其中,不合格血液标本共68例,占7.90%。主要有五种不合格原因,分别为出现溶血29份(37.10%)、标本凝固18份(26.38%)、抗凝剂错用9份(15.67%)、标本含量测量误差8份(10.90%)及标识错误等其他原因4份(4.85%),其中以溶血和标本凝固的发生率最高。结论 血液标本采集和送检是临床检验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医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同时加强质量监控的力度,规范化采集送检程序,不断提高送检标本的质量,以确保临床检验诊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血液不合格标本,常规临床检验,临床血液标本

在常规的临床工作中,血液标本采集和送检是不可避免且至关重要的步骤,血液标本的质量直接关系依赖检验结果的临床诊治的进行,同时也与患者的预后质量息息相关[1]。如何采用有效的措施规避临床工作中常见的血液标本送检不合格现象,并对不合格原因予以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已成为近年来临床检验讨论的重点,笔者对我院近一年来住院部采集送检的若干血液标本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其中出现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并针对不合格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检验科于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由本院住院部各科室采集送检的血液标本1002份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血液标本均有临床护士采集并送往进行生化、免疫、血液细胞学检查。

1.2临床血液标本采集及研究方法:皮肤血管采集法以患者左手无名指指端内侧为标本采集的最佳位置。临床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进行血液采集处的皮肤必须经过医用碘伏和酒精消毒后再行静脉采集,保证一人一针,并在进针出血后拭去第一滴血后再行标本收集。经静脉采血法应首选体表浅静脉如肘正中静脉或肘前静脉进行采血,护理人员应注意在采血前便贴好标签,并在认真检查核对无误后行常规消毒及穿刺取血。对于血管不明显的患者应在穿刺前轻拍穿刺处皮肤,直至静脉充盈且容易固定,避免反复穿刺造成患者不必要的损伤,并避免穿刺时针头内留有空气,血液标本采集完毕后应严格密封,并立即送检。

所有血液标本采集送检后,各实验室窗口工作人员应认真核对并坚持是否符合临床医师的检查项目,并对不合格标本及其原因进行详细的分类和记录。

1.3不合格标本判定标准[2]:临床血液标本出现脂血溶血为标本溶血;抗凝标本出现凝固为标本凝固;抗凝剂选择不当为抗凝剂错用;标本去量不足为标本含量测量误差;标本标识与检验内容不合等记为其他不合格原因。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5.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进行t或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临床血液标本送检情况:表1显示,本次研究共计含临床血液标本1002份,其中血清标本569份(56.90%),血浆标本355份(35.50%),全血标本176份(17.60%)。见表1。

2.2临床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表2显示,本次研究的1002份临床血液标本中含有68份不合格血液标本(7.90%)。具体不合格原因大致可分为五种,主要包括标本出现溶血29份(38.10%)、标本凝固18份(27.38%)、抗凝剂错用9份(16.67%)、标本含量测量误差8份(11.90%)及标识错误等其他原因4份(5.95%),其中,以溶血和标本凝固不合格发生率为最高。见表2。

3讨论

在常规的临床工作中,血液标本检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准确有效的检验结果不但可以给临床医师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患者病情进展及康复情况[3]。有临床数据显示,绝大部分临床血液标本不合格都发生在送往实验室检查前或在送往实验室检查的途中,即规避临床常规血液标本不合格现象应从血液标本的采集和送检入手,针对不合格现象发生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的解决措施[4,5]。

笔者通过对本次研究中的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临床上常见的血液标本标本不合格原因主要可归纳为标本出现溶血、标本凝固、抗凝剂错用、标本含量测量误差以及标识错误等其他原因。临床护士在标本采集送检工程中,若抗凝剂使用过多,则会使血液标本出现凝块,从而使其在凝血实验中因凝血酶原作用时间缩短造成实验误差[6]。护士因操作不娴熟或不规范时,极易出现溶血干扰而使血液标本的红细胞计数减少、血细胞比容降低,并由此影响钠、钾、镁等指标的测定结果[7]。此外,还应加强护士对抗凝剂使用原则的掌握,一方面应注意将血液标本与抗凝剂充分混匀避免凝血,另一方面还应根据使用不同种类和剂量的抗凝剂做好不同的标示,以保证心中有数避免忙中出错。综上所述,临床工作中应针对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采取及时有效额纠正措施,保证送检标本质量对保障检验结果有效性和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谭晓玉,庞保军.检验标本的正确采集与处理[J].实用医技杂志,2010,10(8):863-864.

[2]刘兴彦.74份临床血液常规检验不合格标本原因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3,11(6):528-529.

[3]戴蕴.临床血液不合格标本常规检验的分析和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10):1730-1731.

[4]嘉鋆.医学临床检验不合格标本的判定及对策[J].吉林医学,2010,31(30):5347-5348.

[5]潘文波.影响检验标本质量的因素及其控制[J].吉林医学,2010,31(14):2140-2141.

[6]秦兵.临床检验中不合格血液标本的探讨分析[J].哈尔滨医药,2013,33(4):300-302.

[7]周玉洁.检验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及正确采集检验标本方法探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492-493.

临床探讨分析 篇2

来源:《局解手术学杂志》 作者: 2009-8-25

摘要: 【关键词】 临床检验学。教学。探讨 医学检验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娴熟的实验操作技术。而临床检验学着重要求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术,并着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对培养优秀的检验医师起着重要作用。...【关键词】 临床检验学;教学;探讨

医学检验学是作用。门实践性学科,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娴熟的实验操作技术

而临床检验学着重要求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术,并着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对培养优秀的检验医师起着重要年来,我们一直探索医学检验专业的实习教学工作,现总结报告如下。

检验方法对病人进行简捷而又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作临床检验实践教学的课程特点

临床检验学科是一门专业性、实用性很强的课程[1]。它运用各准确的测验,及时地获得有关疾病的病源、病理变化和机能状态的资料,重要参考依据,有的检测指标甚至还可以独立成为某种疾病的确诊依据[2]。近年,由于生物学、细胞学、遗传学、生化学、免疫学等与临床检验学科关系密切的学科迅猛发展,以及检测仪器、色谱分析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地丰富了临床检验的检测手段。因此,专业检验人员必须能掌握新方法、新操作技能和正确分析检验结果。临床检验教学实习存在的问题

临床检验学教学实习缺乏创新意识,实验内容陈旧、方法落后,与理论课教学的实际需要脱节;且绝大多是验证型实验,创新型、综合型实验少,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实

减验条件落后,每实验组学生人数较多,存在实验课上只听不看、只看不做的现象。再加上医院检验科拥有大量的现化检验设备,检验工作已经实现了操作自动化、技术现代化和方法标准化,学生动手的机会床检验技能训练不严格、不规范,导致教师和学生对临床实习认识不足。

临床检验学教学实习的改革

3.1 重视教学与临床工作的紧密结合

让学生接触临床,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邻近医院实验室、检验科参与各种临床标本的采集和处理。例如,抗凝剂的使用、常规染色、显微镜细胞计数、血细胞分析仪、尿液自动化分析仪、血凝仪的使用等。经过参与临床检验工作及分析实验结果,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不但可巩固检验专业学生对传统方法的学习,而且可掌握大型临床检验仪器的使用。学生通过临床实践、检验报告单和典型病例分析,可以更好地掌握检验结果异常与临床病例的联系,锻炼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促进相关知识的掌握,有助于课后进行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及同学间的交流与讨论。

3.2 全面推行素质和创新教育思想

按照系统合理、规范实用和针对性强的要求,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完善实验教学体系[3]。删除已被临床淘汰的实验内容,减少临床少用的实验,重点介绍临床上常用的实验内容和新仪器、新实验方法。如:流式细胞仪、尿液沉渣分析仪、自动血凝分析仪、彩色精子质量检测系统、血细胞血型抗体筛选及谱细胞检验等。重点突出培养专业技能和综合分析能力,为以后就业和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主要检测项目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质量控制、主要临床意义和实际应用的评价基础上,着重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和操作的训练,培养动手能力与分析问题能力。应将国内外的新实验、新方法及时地介绍给学生,为独立开展工作奠定基础。

3.3 实施教学方式多样化 少,造成了学生懂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技能[3]。由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标准等问题,导致临

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讲述式、讲解式、讲演式、演示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维,帮助比较所学内容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以达到强化记忆的效果。当,多媒体以其优越的性能成为国内外教育界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式的重要手段,可展示各种不同型号的仪器,如流式细胞仪、血分析仪等,开拓学生的视野;可演示各种检查,解决学生实验中标本难的问题;可提高学生对形态学标本识别的准确率,使学生感受图、文、声、象的有机结合,增大信息量,提高学习兴 【参考文献】

[1] 贺 加.创新教育模式构建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平台[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9): 24-25.[2] 冯文莉, 涂植光, 尹一兵, 等.医学检验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2): 45-46.[3] 刘成玉, 吴春梅, 阎智勇, 等.医学检验专业临床检验技能考核与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2, 38(4): 374-376.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检验科,重庆

延伸阅读:  浅谈医学检验专业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

随着生命科学步入21世纪,微生物学已成为当今世界研究最活跃、对其他学科影响最大、对人类和环境最重要的生命学科之一。同时随着我国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具体主要体现在对医学检验高级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而医学检验大中专人才可以说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全国大、中医院检验队伍中的中坚力量,其人才的质量、对各种标本的检测分析能力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切身利益。同时,优秀的医学检验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微生物学基础,而微生物实验教学也正是培养医学检验人才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渠道。如何系统、周密地处理好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为检验大专专业的学生奠定牢固的理...>> 详细

 医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临床生物化学及其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在人体正常的生物化学代谢基础上,研究在疾病状态下,生物化学病理性变化的基础理论和相关代谢物的质与量的改变,从而为疾病的临床实验诊断、治疗监测、药物疗效和预后判断、疾病预防等方面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的一门学科[1]。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该学科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检验项目日益增多,检验技术已呈现出自动化、模块化、电脑化的现代化模式。已往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新时期对检验医学高级人才的要求。为此,在探索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在以知识为基础,能力培养为中心,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变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实...>>    临床 检验 教学 

学生

探讨流感病人心理护理的临床分析 篇3

【关键词】流感病人; 心理问题;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959-01

导致流感病人心理负担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多数流感病人缺乏相关的流感医学知识,对流感的发病和预后不了解,同时又由于该疾病的传染性,导致社会交际活动减少和劳动工作能力的下降,以及长期的医药费用也加重了流感病人的心理负担。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干预及心理护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流感患者心理状况的研究越来越多,并对流感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取得了较好效果。我院2009年1月年至2010年12月收治的流感患者约58例,年龄最小的12岁,最大的76岁,其中25-55岁的病人占85%以上。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有80%以上的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护理实践中,我们针对流感病人不同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使用了适当的心理护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护理过程中我们的体会如下。 

1 流感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1.1 恐惧、焦虑:流感病人的恐惧焦虑情绪普遍存在。由于本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所以需要对病人采取相应的隔离,如单独用餐,限制活动范围及探视人员和时间。但是有些病人不理解被隔离的目的和意义,觉得医护人员害怕他们、嫌弃他们,亲朋好友也疏远他们,此时会给病人造成与世隔绝的心理,使病人产生焦虑、恐惧心理,病人为此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而整天忧心忡忡,甚至感到处于一种独立无援的境地,进而加重了他们的恐惧心理。有些病人还会担心把疾病传染给家人和亲朋好友,担心此病不能治愈,担心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对疾病的治疗、预后与转归以及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客观上该病的治疗效果欠佳和反复发作等特点也使他们感到焦虑。因此,病人常常出现心事重重、忐忑不安的焦虑情绪,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怒、失眠等症状。

1.2 抑郁:抑郁是一种闷闷不乐,忧愁压抑的消极心情,它主要由现实丧失或预期丧失引起的[3]。患者担心自己在学习、工作和婚姻等方面受到歧视和冷落,从而产生情绪沉闷和抑郁,直接影响对疾病的治疗。病人一旦被确诊为流感,不仅自身要蒙受疾病折磨之苦,更痛苦的是自己是对周围人造成威胁的传染源,因此心理负担比较重,会在心理上和行为上与周围人划一条鸿沟,开始产生一种自卑孤独的心理。

1.3人际关系敏感:流感病人很多出现临床症状,如恶心、呕吐、黄疸、腹水等,往往给病人带来生理和心理的痛苦,使病人在人际交往中产生自卑感,人际关系非常敏感。我们在护理中有些病人表现出不能真实地说自己的病种,原因是怀疑别人会厌恶自己。

2 心理护理措施

2.1 倡导人性化护理:现代护士的职业要求,不仅仅是表面的微笑,而是结合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将获得的知识内化后,自觉地给予患者的情感付出 。

2.2 建立相互信任、理解的护患关系:医务人员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应当注意保持与病人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耐心听取并回答病人提出的疑问,积极做好病人的心理调节,疏导病人的消极情绪,帮助他们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使护患关系处于良性循环当中。

2.3 缓解流感病人的心理压力:医护人员可以成为缓解病人心理压力的主导力量,可以与病人做知心朋友。让病人倾诉,耐心听其言,细心观察其心理反映,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疏导;耐心地宣传流感的发生、发展及治療与心理状态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提高流感病人正确认识流感疾病和自我护理及康复的能力,尤其要调整好心理状态,克服心理症状,促进心身健康。使他们正确对待自身疾病,解除思想负担,树立信心。病人入院时,医护人员主动介绍医院环境和规章制度,并征求流感病人意见,为日后心理护理打下基础。其次消除流感隔离治疗带来的不良心理。我们知道, 流感病人住院无疑给学习与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再加上病程长,又需要隔离治疗,病人很容易产生孤独和自卑感,他们把恢复健康的希望寄托在医护人员身上,我们要充分理解流感病人的心理,多与病人交谈,合理调剂情绪,化解流感病人隔离治疗的紧张情绪,医护人员要适当安排家属、朋友探视,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力量。

2.4 把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治疗期间,在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把疾病的病因发生和用药后的转归详细告知病人,还要讲解必要的传染病知识,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以及临床出现的症状等。告知病人既要合理饮食,又要改变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使病人对自己的疾病有较全面的认识,解除思想顾虑,主动配合治疗。

临床护士用药错误分析与探讨 篇4

1 护士在用药过程中的常见错误

1.1 护士在处理医嘱时的错误

由于医生护士疏于沟通,医生在处理医嘱后未及时告知护士,造成执行医嘱遗漏;护士审核医嘱时有疑问未找医生核实,执行了错误的医嘱;护士未按规范处理医嘱,在核对医嘱时出现错误等。

1.2 取药和药物保管中的错误

药师发放药物时未对药物检查,取药护士心存侥幸懒于再次核对;取回的药品混淆堆放,不能按内服、外用、注射等进行分类保管;药品未按其性质保存,如要求冷藏、避光、加盖等;易混淆药品无明确标识,以及未按时清点药品造成药品变质或过期等错误。

1.3 药物使用过程中的错误

在所有环节的用药错误中,给药错误发生率最高,其中包括:患者错误:三查七对制度执行不到位,凭主观印象,造成张冠李戴;药物错误:药物在配制过程中,药物外包装相似造成药物混淆,溶解药物的溶媒不符造成药品效价改变;剂量错误:剂量大小与药物的作用强度关系密切,所给药物的剂量不准确,比如抽吸时药液剩余太多,粉剂药物未完全溶解,配制药液时洒、溅,漏等现象,造成患者实际用药剂量不足;提前配制药物,不能做到现配现用,长时间放置药液不仅造成污染引起输液反应且导致药物效价降低,从而影响治疗效果;途径错误:给药途径不同药物的作用也会产生变化,护士未认真阅读说明书,采用不正确的方法或没有提醒患者正确用药;时间错误:给药时间可影响药物疗效,护士不了解药物的代谢规律,未按间隔时间给药,造成药效堆积或不连续,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影响治疗效果。

2 护士发生用药错误的原因

2.1 个人因素

护士个人的态度、知识、情绪均影响到用药错误的发生。

2.1.1 查对制度不到位

在执行药物治疗的过程中,护士没有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对药物、患者、给药途径、给药方法、给药时间未认真查对,工作中过于自信,凭印象,最终导致用药错误。

2.1.2 知识缺乏

给药是护士的重要日常工作之一,目前药物制剂品种繁多,临床上药物配伍禁忌不清,无法明确指导其用法,护士药学知识水平不能适应临床医学的发展。

2.1.3 沟通不良

护士缺乏和医生的沟通,缺乏自信,对可疑的医嘱仍盲目执行,给药时缺乏正确的解释告知。

2.2 外界因素

2.2.1 工作环境因素

环境嘈杂,光线昏暗,仪器设备的使用受限,影响护士的正常工作。

2.2.2 工作负荷大

有研究指出,工作中断是护士发生给药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护士在给药的准备阶段受到干扰,给药错误的发生率将提高60%[3]。

3 防范

3.1 遵守作业流程及操作规程

规范的用药程序是临床安全用药的保障[4],在临床用药过程中,护士必须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核对医嘱:医生开出医嘱后,电脑班护士要严格把关,发现不合理医嘱,马上和医师核实修改,保证医嘱的准确性;药师、护士取药:药师应予认真细致审方,双人核对药名、剂量、规格,避免混淆,发现问题及时与临床医生联系,取药护士做好核对、监督工作;护士配药:护士根据医嘱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集中注意力,认真核对每一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护士给药:给药前、中、后护士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耐心的解释、密切的观察。这一系列严格的操作程序和给药流程,不仅维护了患者的安全,也起到了保护医生和护士的作用。

3.2 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三查七对”制度是护理工作的主要制度,统计资料表明,护理给药操作前对身份识别缺陷率达46.71%[5]。因此,培养护士准确无误地核对患者身份的能力是重中之重。

3.2.1 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

近年来,腕带的应用在识别患者身份方面为护士带来很直观的信息,有效防止了患者身份识别错误、减少用药错误的发生,保障了患者的安全。

3.2.2 形成使用多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的安全文化

由护士叫床号、患者自报姓名的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准确率为100%。其可强迫护患双方集中注意力,避免盲目应答,诱导偏差等引起的差错,利用患者参与的查对方式提高查对准确性。

3.2.3 运用高科技手段,防止人为错误发生

电子医嘱代替手写医嘱减少医嘱错误,条形码扫描系统应用于护士身份、患者手腕带、药物的确认。护士通过扫描个人条形码登录系统,扫描患者腕带的条形码确认患者身份,再扫描药品的条形码进行正确给药,从而确保操作的准确性,能有效减少用药错误。

3.3 加强交流与沟通

药物使用过程综合了医、药、护专业人员的合作,往往一个给药错误可能就是若干个个人失误的积累。所以应加强团队精神,加强医、药、护、患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互相学习、互相监督、共同提高,创建合作型跨学科团队,增加将工作做好的保险系数。

3.4 树立安全给药理念

高度的责任感、严谨的工作作风是护士履行给药职责的前提,严格遵守安全给药原则,掌握正确的给药方法与技术,塑造“一次性把事情做好”的安全理念。

3.5 丰富临床护士的药学知识

随着各种药物的更新换代,应对护士进行专科药物培训和用药安全指导,不断更新护士的药学知识,以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护士更应利用业余时间采取自学的方式,认真熟悉各种药物说明书,正确掌握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用药方法,完善和更新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保证用药安全。

3.6 改善环境设施

医疗机构应对药物治疗有关的部门、科室,如药房、病区治疗室、输液配制室等的工作环境作认真检查,改善工作室的条件如面积、布局、光照、通风、噪声等,避免易导致用药错误的不良因素,改造和添置必备的硬件设备,减轻护士工作压力,减少不必要的打扰。

护士在合理用药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加强护士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更新护士药物知识,加强药品管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消除用药安全隐患,才能减少用药差错,减少不安全用药事件的发生,确保药物治疗发挥最大功效,保障用药安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蒋银凤,杨如美,佟伟军,等.229起护士给药错误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62.

[2]白月玲,马双莲.护士临床用药中的安全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06,6(4):14.

[3]万文洁,田梅梅,施雁.护士给药错误管理研究现状[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7):46.

[4]李妍,李楠,等.新加坡护士在医院安全用药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9):835

临床探讨分析 篇5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140

本文分析尖锐湿疣的发病原因、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对52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尖锐湿疣的好发年龄为20~30周岁青年女性,提示与性生活或机体免疫力有关,有潜伏期3个月,也有性接触后4~6周或长至8个月者。局部感染以阴部与阴唇、阴蒂、肛门周围为主。呈单个乳头状为主。常合并有其他外阴道感染,白带多,有不良气味,治疗方法很多,以药物及仪器治疗为主。

資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6~2010年收治外阴尖锐湿疣患者52例。年龄18~56岁,已婚46例,未的5例,新生儿1例。在职职员13例(25%),农民15例(28.84%)。个体业者18例(34.61%),其他6例(11.53%)。从职业角度分析,个体业者发病率高。从临床表现显示,外阴瘙痒白带增多,恶臭46例,性交痛3例,性交不适2例,有1例发现阴部结节,疣数目为4~50余个。实验检查分析分类,治疗前所有患者均常规化验白带,阴道滴虫18例,霉菌25例,淋病9例。查血康氏反应26例,均为阴性。根据疣数目多少,该病分为轻、中、重度三级。其中疣数目少于10个者为轻度,共35例。疣数目10~20个者为中度,共15例。疣数目多于20个者为重度,共2例。发病过程观察,发病开始在阴唇与阴蒂肛门周围出现。小的散在单个的乳头的疣,接着很快发展,蔓延与弥漫,尤其外蒂“肛盛”,并连接起来形成的基地的硕大的花样团块,它可以延伸到阴道宫颈处,呈粉红色,乌灰色,有时有疼痛感。性交痛,白带多。外阴瘙痒,有臭味,有时自己发现阴部有结节,典型的尖锐湿疣软的无蒂丘疹。宽2~3mm,高10~15mm,顶部呈细小的指尖状突起。

方法:外阴尖锐湿疣与自身免疫力和性器官的卫生与本病发病有关。所以说首先治疗外阴炎阴道炎。避免混乱的性行为,保持外阴、阴道的清洁与干燥。药物治疗适用与病灶较小的、轻度的尖锐湿疣。常用20%~25%的足叶草脂溶于安息酸酊,于局部涂擦,用后局部变白,稍有烧灼感,每周1次,6次可脱病治愈。数目10~20个,中度的尖锐湿疣,适用于用治癌药(如5-FU)局部敷贴20分钟后取下棉片,1次/日,5~7天后,病灶明显改善,6~12次后疗效明显。术后注意外阴清洁,无需涂药。疣数目多于20个者为重度。采用电烧、激光LEEP刀治疗。对于大片的尖锐湿疣选择病灶切除及外阴切除。对于颈周的病例,大片不易切除及复发者,可用免疫治疗。

结果

用药物治疗24例(46.15%),用药后6周基本治愈,用电烧、激光、LEEP者21例(40.04%),效果较好,一般5~7天开始脱痂,7~10天创口愈合,也有经二次治疗后复检治愈,术后随访3个月~1年均为发现有复发者。也有个别患者出现阴道口肿胀,排尿困难及疼痛,多在5天内缓解,未发现有尿储留,半年后未见复发。手术治疗7例(13.81%),对大的疣块及复发的湿疣可以手术标本送病检,对于顽固病例及大片不易切除及复发者可用免疫治疗,方法是用5g的疣组织,可准备出足够的疫苗0.5ml,每周1次,注射后第3周,湿疣逐渐变干,根部脱落,残余变平,新的组织愈合。作用机制是改善机体的免疫力及破坏疣组织,这类患者是药物和手术治疗失败者,需注意的是这类患者的标本应做病检以排出癌变。

讨论

尖锐湿疣就是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所致,主要是HPV5、HPV11、HPV16、HPV18型,其中HPV16或HPV18型易发生融合而生长为巨大疣,它的病理改变主要在复层鳞状上皮细胞的棘细胞层,细胞分裂迅速,表皮增厚,向下增生形成棘皮症,使棘细胞层肥厚并呈乳头状生长,可见多数核分裂象,颇似癌肿,但细胞排列规律真皮与外皮的界限清楚,外角质层显示明显。并往往发生不典型增生的病理改变,可并发或融合呈团块,此病毒有诱发癌变的可能,固应及时诊断,彻底治疗。电烧、冷冻、激光治疗不能作的过深而造成烫伤,灶操作时必须严格掌握烧灼的深度及面积,操作时应至病变边缘依次点射,使病变部变成黄灰色,结痂为止。一般无感染及疼痛,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术后无需特殊处理,不漏瘢痕,一次性治愈率高,多采用此方法,无论用哪种方法治疗,术前3天,术后3~6周不要合房,不做剧烈运动,1~2个月要随访。总之,尖锐湿疣传染性很高,与患者发生性接触时25%~60%者将遭受感染,并且发现患此病的人之伴侣多数都有阴茎湿疣的组织学改变。这也说明本病与性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性生活紊乱是造成本病迅速传播的主要原因。尖锐湿疣也可通过非性方式传播,不但可以在无性接触的儿童身上发生,而且可见于刚出生的新生儿,当母亲患病时,通过产道的新生儿有受感染的可能,尖锐湿疣在机体免疫力降低时更易发病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秉武.性传播性疾病(六)——尖锐湿疣[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0,4(4):249-250.

探讨CT诊断肺癌的临床分析 篇6

关键词:CT,低剂量扫描,常规剂量扫描,肺癌,诊断,临床价值

临床上肺癌为常见恶性肿瘤, 调查结果显示[1], 我国肺癌的发生率、死亡率均相对较高, 并指出肺癌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渐完善, 使得影像学技术在肺癌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常用的以X线平片、CT等为主, 特别是多层螺旋CT的应用更增加了肺癌的诊断率[2]。然而值得注意的是, CT在对肺癌患者实施诊断的过程中, 辐射剂量的大小将会对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 因此在保证诊断效果的前提下降低辐射剂量为现阶段临床诊断工作面临的难题。本文出于对CT诊断肺癌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 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参考依据的目的, 对我院收治的临床病理确诊的肺癌患者展开了CT低剂量扫描和常规剂量扫描, 并对扫描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抽取2013年1月-2015年3月我院临床病理确诊的肺癌患者50 例作为观察对象, 男32 例, 女18例, 年龄45~87岁, 平均年龄 (65.3±12.5) 岁。所有患者在术前均接受了胸部CT低剂量和常规剂量扫描, 自愿接受临床检查, 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对50例肺癌患者分别展开CT低剂量扫描和常规剂量扫描, 而后对这两种扫描方法的诊断结果、辐射剂量等展开对比分析。检查所需仪器为我院现有飞利浦16层螺旋CT扫描机, 对患者展开全肺扫描。在扫描之前对患者展开呼吸训练, 扫描过程中要求患者吸气后屏住呼吸, 一次性完成扫描。扫描范围自肺尖直至肺底。CT低剂量扫描参数:电压120kV, 电流25mA, 扫描时间0.5s/r, 层厚2.5mm, 间隔2.5mm, 肺窗图像窗宽1 500Hu, 窗位-600Hu, 纵隔图像窗宽400Hu, 窗位40Hu。CT常规剂量扫描参数:电压120kV, 电流200mA, 扫描时间0.5s/r, 层厚2.5mm, 间隔2.5mm, 肺窗图像窗宽1 500Hu, 窗位-600Hu, 纵隔图像窗宽400Hu, 窗位40Hu。以上扫描所得图像均经2名高年资医师进行双盲阅片, 若出现意见不统一时, 2 人再次共同阅片, 协商后作出综合诊断。

1.3 数据处理相关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患者年龄等相关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形式表示, 计量资料的对比采取t检验, 计数资料的对比则采取χ2检验, 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本组50例患者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腺状细胞癌15例, 鳞状细胞癌19例, 大细胞癌3例;经CT低剂量扫描和常规剂量扫描均全部确诊, 低剂量对结节总数、不同结节直径的检查结果与常规剂量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详见表1。低剂量与常规剂量比较, 对病灶的显示无明显差异, 然而低剂量扫描的图像噪声相对较大, 并未对诊断产生影响。

2.2 辐射剂量比较经统计发现, 低剂量扫描权重CT剂量指数为 (1.5±0.3) mGy, 常规剂量扫描为 (7.2±1.3) mGy, 两种方法存在明显差异 (P<0.05) ;低剂量扫描的最大有效辐射剂量较常规剂量明显降低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3], 近几年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位居首位, 术后总体生存率相对较低, 早期肺癌术后5年的生存率在70%左右。肺癌的早期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是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的有效手段, 但是对于肺癌患者而言, 早期病变无典型特征和临床表现, 一旦出现症状已发展至晚期。现阶段经影像学手段对肺癌进行早期普查的效果相对理想, 特别是多层螺旋CT的应用, 大大提高了肺癌的早期诊断率, 然而CT辐射的损伤却对其广泛应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本文出于对CT诊断肺癌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 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参考依据的目的, 对我院收治的临床病理确诊的肺癌患者展开了CT低剂量扫描和常规剂量扫描, 并对扫描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发现, 低剂量与常规剂量比较, 对病灶的显示无明显差异, 然而低剂量扫描的图像噪声相对较大, 并未对诊断产生影响;低剂量扫描权重CT剂量指数较常规剂量扫描显著降低, 最大有效辐射剂量较常规剂量明显降低。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4]报道结果相似, 由此证实, 在肺癌的诊断中, CT诊断效果显著, 可以在不影响图像质量和诊断的前提下降低辐射剂量, 安全性更高, 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支修益.早期肺癌外科诊疗新策略〔J〕.癌症进展, 2011, 9 (6) :597-603.

[2]张丽, 于红, 刘士远.低剂量CT早期肺癌筛查的应用进展〔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1, 34 (6) :535-538.

[3]李琳, 罗德红.低剂量CT扫描技术的临床应用〔J〕.当代医学, 2009, 2 (4) :146-149.

探讨慢性重度苯中毒的临床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58例慢性重度苯中毒患者, 患者中男18例, 女40例。年龄18~49岁, 平均年龄 (34.52±0.53) 岁。患者的工龄为0.2~3年, 平均工龄 (2.45±0.26) 年, 所有患者均在我院通过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慢性重度苯中毒, 并在我院接受治疗。患者的工种分别为刷胶工15例, 喷胶工3例, 喷漆工20例, 贴海绵工5例, 电车司机8例, 塑胶雕刻工2例, 杂工5例。上述工种工作期间直接接触苯的工种有48例, 占患者总数77.58%。

1.2 方法:对所选患者进行临床检查, 主要检查患者的血常规,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出血征象, 对患者的临床资料与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并做统计学分析。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对患者使用雄激素来刺激患者的造血功能, 使用糖皮质激素对出现出血征象的患者进行止血, 并对上述两种激素的不良反应进行预防, 在患者出现造血功能障碍的情况下对患者使用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帮助患者的造血干细胞造血, 在需要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输血治疗, 输血时输全血, 保证患者的生命。患者在治疗期间可以应用利血宝等药物, 并做好患者的抗感染与感染的治疗, 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和治疗。

1.3 疗效判定:对患者进行血常规的检查, 主要观察患者血常规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对患者进行骨髓检查,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或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指标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患者好转率=好转患者例数/总患者例数×100%。

2 结果

所选58例患者中, 出现慢性苯中毒非特异性临床表现的患者为56例, 占患者总数的96.55%, 出现出血征象的患者例数为30例, 占患者总数的51.72%, 出现障碍性贫血的患者为20例, 占患者总数的34.48%, 出现出血征象的患者为30例, 占患者总数的51.72%, 出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28例, 占患者总数的48.27%, 出现全血细胞减少症的患者16例, 占患者总数的27.58%, 出现白血病症状的患者例, 占患者总数的15.51%。经过早期脱苯作业与临床治疗, 48例患者得以好转出院, 好转率为82.75%。经过早期脱苯作业与临床治疗, 4例患者得以好转出院, 好转率为82.75%。其余10例患者不治身亡。患者病情比较分析见表1。

3 讨论

慢性重度苯中毒一般来源于患者的工作环境, 如患者长时间身处直接接触苯并未做防护, 就会使工作环境中的苯进入体内, 患者如果早期未确诊或发现, 延误病情, 造成慢性重度苯中毒[1]。慢性苯中毒的临床表现特异性不大, 主要影响患者的神经系统以及造血系统, 与中毒的程度不呈完全正相关, 因此在早期的确诊率不高, 中毒后会出现头晕、头痛、失眠、多梦等神经系统疾病, 但上述病症的特异性不大, 在临床上无法根据上述症状对患者进行确诊, 使患者的病情无法得到明确诊断, 对患者的治疗产生阻碍。为此, 临床上多数对患者进行造血系统疾病的检查, 因为患者在患有重度苯中毒时会出现造血系统疾病[2]。苯中毒对造血系统的危害机制非常复杂, 目前临床研究结果认为, 苯中毒会引起人体造血干细胞减少或残留异常复制, 导致患者内分泌失调, 出现造血微循环异常;患者患有苯中毒后会出现造血辅助因子的缺乏, 使激活的抑制性淋巴细胞或γ-干扰素对造血干细胞产生免疫性损害;或是造成患者体内白细胞中DNA的合成, 导致患者出现造血系统疾病, 出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全血细胞减少症甚至是白血病, 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文所选58例患者中, 经过早期脱苯作业与临床治疗, 48例患者得以好转出院, 好转率为82.75%, 其余10例患者不治身亡。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 可以对患者进行糖皮质激素、雄激素、利血宝等药物的治疗, 严重者可以对患者进行全血输血[3]。患者如果能够尽早就诊、及时治疗, 康复的概率非常大, 本文所选患者中, 10例患者由于病情较重治疗不及时而不治身亡, 可见慢性重度苯中毒应及早治疗, 才能够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 挽救患者的生命。

摘要:目的 整理慢性重度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其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58例慢性重度苯中毒患者, 对所有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 按照患者不同的临床症状进行不同方法的治疗, 总结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所选58例患者中,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占患者总数的48.27%, 全血细胞减少症的患者占患者总数的27.58%, 白血病症状的患者占患者总数的15.51%。经过早期脱苯作业与临床治疗, 48例患者得以好转出院, 好转率为82.75%。其余10例患者不治身亡。结论 慢性重度苯中毒是一种职业疾病, 患者应及时就诊治疗, 治疗的方法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 才能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重度苯中毒,病因分析,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1]王佩丽, 李思惠, 董军.一例职业性慢性重度苯中毒诊断的探讨[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07, 25 (1) :49-50.

[2]孔凌珍, 陈甦生, 夏丽华, 等.27例慢性重度苯中毒临床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 2002, 29 (5) :31-32.

探讨性病患者临床心理分析与治疗 篇8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性病患者146例, 男89例, 女57例, 平均年龄 (36.7±10.8) 岁。患者婚姻情况:已婚88例, 未婚58例;患者病情:淋病10例, 非淋菌性尿道炎25例, 梅毒31例, 尖锐湿疣39例, 生殖器疱疹41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7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心理治疗。心理分析:根据医学心理原理, 患者的心理在临床上主要包括五种类型。①恐惧忧郁型:这种类型的患者多为初次感染性病, 感染后, 精神状态紧张, 四处求医, 经过非正规治疗, 但在治疗后病原学检验结果仍为阳性, 患者明显表现出心神不宁, 忧郁、恐惧。②愤怒伤感型:这种类型的患者为间接感染者, 多数被配偶感染, 心里觉得委屈, 情绪波动较大, 容易被激怒, 并且自暴自弃, 对治愈不抱有信心, 表现出愤怒、委屈、失望、悲观。③玩世不恭型:患者为多次重复感染, 边治疗边玩, 自身素质较低, 对疾病没有正确的认识, 满不在乎, 无所谓。④隐晦心理型:这种类型的患者多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或固定的职业, 在固定的群体中生活, 个人声誉对自身的工作前途具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 对社会舆论和家庭压力有很大畏惧感, 就诊时, 报假信息, 或者去不正规的地方治疗。⑤逆反心理型:这类患者多父母离异、夫妻感情不和, 或受到他人歧视, 这类患者患病后对病情不以为然, 病情严重后才去治疗, 一旦治疗效果不理想, 就会对医护人员用粗俗的语言发泄不满的情绪。

疗效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分为3个等级:①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实验室病原学检查结果为阴性;②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实验室病原学检查结果显著改善;③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出现加重的情况, 实验室病原学检查结果为阳性。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所有数据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10.48, P<0.05。

讨论

性病患者产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性病患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包括社会因素、患者自身因素和医源性因素。社会因素是我国对性病知识的宣传度缺乏深入性, 民众获得知识的渠道少, 内容单一, 对性病传播的途径了解不够, 且存在一种鄙视、敌对的态度, 给患者增加了社会心理负担[3]。而医疗市场混乱, 非法游医、个体诊所夸大危害, 虚假宣传, 导致一些患者将性病视为绝症, 难以治愈, 给患者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4]。患者自身因素是指患者对性病的认识度不够, 容易产生恐惧、猜疑等各种心理障碍, 而患者非婚性性行为产生负罪感、恐惧感, 使其在患病后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疾病本身等多方面的精神压力, 如果在治疗过程中, 治疗时间较长, 患者会产生猜疑的心理, 怀疑病情发生改变, 对治疗失去信心, 产生了恐惧、焦虑的心理。医源性因素也是患者产生心理问题中的一个原因, 医生对患者的责任心不够, 为患者体检时不够仔细, 出现漏诊或误诊的情况[5], 患者不了解病情, 医生未对患者进行解释, 且医生的医术高低也影响患者的治疗, 正规、及时、有效的治疗能够使患者康复, 医生的医德差, 在治疗过程中鄙视患者, 对患者表现出厌恶的态度, 使患者产生恐惧、被遗弃的心理, 进而对社会产生逆反、报复心理。

针对性病患者治疗的决策:选择治疗方案时, 医生要兼顾患者的心理情况和经济状况。一些患者经济状况好, 认为“好药”治疗效果好, 医生要根据患者心理对患者进行认知治疗, 从而提高患者接受治疗的主观能动性, 进而提高治疗效果。为保护患者的隐私, 医生要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 保护患者的隐私, 从而消除患者的紧张感和恐惧感, 使其能够配合医生治疗。此外, 还要尊重患者的知情权, 为患者全面分析病情, 告诉患者治疗情况和预后, 并遵守医风医德, 不泄露患者的病情。

对患者做心理分析配合治疗恢复快的原因:患者染病后, 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 表现出愤怒、恐惧、焦虑、隐讳等多种不良心理状态, 种种不良心理加上患者对性病的认识不够深入, 因此不愿意就医或者对治疗缺乏信心, 不能配合治疗, 从而使病情延误, 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研究在对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对患者的心理进行分析, 从认知角度对患者进行治疗, 使患者对病情有正确的认识, 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 结果显示, 患者在接受治疗时配合心理分析后, 治疗总有效率94.5%, 高于仅接受常规治疗的75.3%, 效果明显。

综上所述, 对性病患者在采用常规治疗时配合心理分析, 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分析性病患者临床心理与治疗的关系。方法:收治性病患者146例, 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心理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4.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常规治疗联合心理治疗能提高性病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关键词:性病,心理治疗,治疗总有效率

参考文献

[1]吴影桃.对性病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18) :187-188.

[2]苏涛.对住院皮肤性病患者的心理因素分析及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 (32) :233.

[3]杨立娟.性病恐怖症的临床分析、心理治疗与护理[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2, 28 (6) :419-420.

[4]冼少梅.性病患者门诊治疗中的心理护理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 (14) :1567-1568.

临床探讨分析 篇9

资料与方法

2015年5月-2016年4月收治妇科急症患者50例, 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21~54岁, 平均 (29.9±5.6) 岁, 就诊原因均为突发性腹痛, 自发生疼痛至医院就诊时间在1~24 h;在50例患者中, 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腹剧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 还有11例患者出现了不规则的阴道流血, 有27例患者出现白带增多和脓性白带。

方法:对50例患者均进行阴道彩超检查, 使用由美国所生产的GE四维彩超VOLUSON E8彩超仪对患者进行检测, 将其腹部探头频率3.5~5 MHz, 阴道探头频率5 MHz。在对患者进行阴道超声检查之前, 需要使得患者的膀胱保持适当的充盈;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呈仰卧位, 将探头放置在患者的腹部之上, 进行全方位扫查, 对于患者的盆腹腔是否存在积液和包块等现象进行仔细观察;然后指导患者呈膀胱截石位, 在探头上套上避孕套, 之后缓慢将探头送入阴道当中, 需要注意的是, 在对探头进行推送的过程当中要保证探头紧紧贴在宫颈穹隆位置之上, 然后缓慢转动手柄, 对宫腔内部进行全面扫查, 包括子宫、卵巢、子宫内膜、盆腔积液、宫旁异常包块和宫腔内异常回声等[1], 最后将检查结果和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数据统计软件包对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其中的计量资料用 (x±s) 予以表示, 并用t进行检验;计数率用%予以表示, 同时使用χ2对其进行检验;当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经手术病理学证实, 在50例患者中, 子宫肌瘤13例, 卵巢囊肿10例, 盆腔炎性肿块8例, 输卵管积水6例, 子宫内膜息肉6例, 盆腔炎4例和卵巢肿瘤3例;经阴道彩超检查, 在50例患者中, 子宫肌瘤12例, 误诊1例, 卵巢囊肿9例, 漏检1例, 盆腔炎性肿块8例, 输卵管积水6例, 子宫内膜息肉5例, 漏检1例, 盆腔炎4例和卵巢肿瘤2例, 漏检1例, 阴道彩超对妇科急症的诊断率, 见表1。

讨论

妇科急症是妇科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症, 患者通常表现为月经异常、下腹痛、排尿困难、下腹部包块、尿潴留、尿频、尿急、便秘等临床症状, 多见于30~49岁的妇女[2], 当其患有妇科急症的时候, 如果不对其进行及时、有针对性的诊疗, 将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 因此要提高临床中对妇科急症的诊断准确率。

在我国医学诊疗技术实现不断发展的现阶段, 超声技术在临床中已经实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特别是阴道彩超检查方法, 在诊断妇科急症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对于子宫肌瘤而言, 腹部超声是目前临床检查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式, 但是由于受到患者肠气的影响, 要求患者适度充盈膀胱, 再加之超声波的声衰减, 同样会造成图像模糊, 对于小肌瘤会出现漏诊[3]。而阴道彩超检查方法能够清楚地显示出子宫是否增大, 形状是否规则, 以及肌瘤数目、部位、大小, 肌瘤内是否均匀或存在液化囊变以及瘤体血流供应等情况, 一方面对于区别肌瘤是否变性提供了参考依据, 另一方面有利于对卵巢肿瘤和其他盆腔肿块的鉴别。阴道彩超还可以对卵巢大小、形态以及卵巢包块等实现清晰的显示, 对囊性病变的诊断正确率高达100%[4]。

在本次研究当中, 为了进一步探究阴道彩超诊断妇科急症的临床分析, 特选取50例妇科急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进行阴道彩超检查, 发现在50例患者中有子宫肌瘤12例, 误诊1例, 诊断率92.31%;卵巢囊肿9例, 漏检1例, 诊断率90%;盆腔炎性肿块8例, 输卵管积水6例, 盆腔炎4例, 诊断率100%;子宫内膜息肉5例, 漏检1例, 诊断率93.33%;卵巢肿瘤2例, 漏检1例, 诊断率66.67%。

综上所述, 阴道彩超具有无毒无害、无不良反应等特点, 同时还可以实现重复检查, 其诊断较为迅速和准确, 且不会受到肠气的影响, 操作十分简便, 所选用的高频探头在清晰度和分辨率上具有 (上接第126页) 明显的优势, 在诊断妇科急症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特别是对盆腔深部器官的观察效果更佳, 在临床中值得实现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侯菊香.探讨阴道彩超检查在诊断妇科急腹症方面的临床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69) :172.

[2]傅仲带, 卢苇, 赖红英, 等.分析比较经腹彩超及阴道彩超诊断子宫肌瘤的临床价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6, (7) :914-915.

[3]李洪娥, 王燕, 刘燕, 等.经腹联合经阴道超声在妇科常见急症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30) :50-51.

临床探讨分析 篇10

【关键词】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临床用药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082-02

在临床上,左氧氟沙星是一种奎诺酮类抗菌药物,其具有较广的抗菌谱,抗菌效果好,且有较高的安全性,因而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是,近些年来,临床上使用左氧氟沙星发生不良反应的报道愈来愈多,对此,为了解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及特点,笔者对我院所收治的使用左氧氟沙星后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所接收的2122例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全部患者均接受左氧氟沙星药物,其中,男性1342例,女性780例;年龄在18~72岁,平均年龄为(33.6±5.2)岁。

1.2方法

对21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与筛选,找出服用左氧氟沙星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且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以了解其基本情况、给药剂量、途径、不良反应所累及的器官等。

1.4统计学分析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本次研究所得到的数据。其中采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不良反應发生的基本情况分析:本组中共有10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发生率为4.81%(102/2122),具体情况如下表1所示:由表可知:相对而言,女性、年龄在60岁以上、给药剂量在400mg/d以上、静脉给药者,其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更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例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患者基本情况[n(%)]

因素 例数比例P值

性别男3837.3%<0.05

女6462.7%

年龄18~60岁4039.2%<0.05

60岁以上6260.8%

给药剂量400mg/d以内3635.3%<0.05

400mg/d以上6664.7%

给药途径局部给药1615.7%

<0.05

口服3433.3%

静脉给药5251.0%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不良反应累及器官情况分析:13例为过敏性休克,所占比例12.7%,33例皮肤及其附件,所占比例32.4%,14例中枢神经,所占比例13.7%,10例血液系统,所占比例9.8%,9例呼吸系统,所占比例8.8%,7例消化系统,所占比例6.9%,16例其他,所占比例15.7%。

(3)治疗与转归情况分析:102例患者中,88例患者停药后,其临床症状消失或缓解,另有14例患者情况较为严重,对其予以抗过敏药物(如马来酸氯苯那敏、地塞米松、维生素C等)治疗后,同时对不同系统症状予以对症治疗,之后,有12例患者治愈,2例有效。

3.讨论

通过本次的调查研究发现:相对而言,女性、年龄在60岁以上、给药剂量在400mg/d以上、静脉给药者,其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更高,即女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于男性,老年患者更容易发生出现不良反应,这可能是因为老年人血液内的血浆蛋白含量比较小,且器官功能下降,继而造成药物代谢速度减缓,最终使得不良反应的出现[1]。

为降低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医生在对患者予以左氧氟沙星时,应注意以下个点,以确保该药物的合理应用,第一,对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疗程进行合理的控制。在对患者予以左氧氟沙星药物时,应当依据每天300~400mg的量给药,且最高不可高于600mg,一般持续治疗一个疗程,即一周,最长不可超过两周[2]。如果长时间且大剂量的使用左氧氟沙星,则可引起不良反应。第二,过敏史。临床医生在对患者给药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的过敏史,询问其是否对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等药物过敏,若患者存在过敏史,可慎重使用此药,或选用其他药物替代[3]。第三,尽量避免联合用药。临床医生需详细掌握各种药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为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尽量不要联合用药。第四,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针对一些年龄较大,且合并诸多脏器疾病者,或者是肝肾功能减弱者,应慎重选用此药,以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4]。而对小于18岁或妊娠期、哺乳期的女性,禁止使用该药。第五,合理处理。患者在使用左氧氟沙星之后,若出现不良反应,应当立刻终止左氧氟沙星的使用,且予以对症处理。第六,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本研究发现,采取静脉给药的方式,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达到了51.0%,因此,在选择给药途径时,尽量选择静脉给药以外的其他途径,如口服、局部给药等,若必须采取静脉给药,那么应当对其静脉滴注的速度进行控制,其滴速不可过快,这主要是由于滴速若太快,将可能诱发静脉刺激症状,或可能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反应,通常情况下,静脉滴速是30滴/min,滴完100ml大约需要花费一个小时的时间[5]。

参考文献:

[1]黄秀华,杨晓霞,陈冬梅等.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报告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z1):145-146.

[2]杨明堂.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J].河北医药,2013,35(13):2043-2044.

[3]王玉民.68例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分析及院前合理用药[J].中国医药科学,2015,11(3):70-72.

儿童糖尿病的临床分析与探讨 篇11

1 诊断要点

发病年龄4~6岁和10~14岁, 1岁以下少见。

1.1 临床表现

I型糖尿病患者起病较急骤, 多有感染或饮食不当等诱因。 (1) 典型症状为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下降 (即“三多一少”) [1]。 (2) 其他症状:遗尿;精神不振或呆滞、软弱等。 (3) 约40%处于酮症酸中毒状态:恶心、呕吐、腹痛、关节肌肉疼痛、呼吸深长等。

1.2 体格检查

体重减轻、消瘦;酮中毒者可出现呼吸深长, 带有酮味, 有脱水和神志的改变。病程久者可发生生长落后, 智能发育迟缓、肝大, 晚期出现蛋白尿、高血压及肾衰。还可出现白内障、视力障碍、视网膜病变, 甚至失明。

1.3 实验室检查

(1) 尿液检查:尿糖阳性。餐前30min排空膀胱留尿, 尿糖结果可粗略估计当时血糖水平, 调整药量。尿酮体:伴酸中毒时阳性;尿蛋白:检测微量白蛋白, 了解肾脏病变。

(2) 血糖检查:美国糖尿病学会2005年公布糖尿病诊断新标准, 符合下列任一标准即可诊断糖尿病: (1) 有症状且餐后任意时刻血糖≥11.1mmol/L; (2) 空腹血糖≥7.0mmol/L; (3) 2h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血糖水平≥11.1mmol/L。

(3) 糖尿病前期检查:空腹血糖受损:5.6~6.9mmol/L, 糖耐量受损:口服75g葡萄糖后2h, 血糖7.8~11.0mmol/L。

(4) 糖化血红蛋白:其量与血糖浓度呈正相关, 可作为以往2~3个月期间血糖是否满意控制的指标。正常人<7%, 治疗良好<9%, 控制不理想>12%。

(5) 葡萄糖耐量试验:用于空腹血糖正常或正常高限。餐后血糖高于正常。尿糖偶尔阳性者。当日0时禁食, 清晨口服葡萄糖 (1.75/kg, 不超过75g) , 每克加水2.5m L, 3~5min服完, 0、60、120、180分测血糖, 正常0分<6.7mmol/L, 60分<10.0mmol/L, 120分<7.8mmol/L, (糖尿病患儿120分>11mmol/L) 。试验前避免剧烈运动、精神紧张, 停服双氢克尿噻、水杨酸等药。

(6) 其他:血脂高, 适当治疗可使之下降, 有助于判断病情控制情况;血气分析:酮症酸中毒时发生率高。

2 自然病程

儿童糖尿病有特殊的自然病程: (1) 急性代谢紊乱期:从出现症状到临床诊断, 多在1个月以内。20%患儿出现酮症酸中毒;20%~40%为无酸中毒的酮症, ;其余为高血糖、糖尿、酮尿。 (2) 暂时缓解期:75%患儿治疗后症状消失, 血糖下降, 持续数周, 最长半年以上。强化期:缓解期后, 出现血糖波动, 尿糖不易控制的现象, 胰岛素用量增多。以青春发育期变化居多。 (3) 永久糖尿病期:青春期后, 病情稳定, 用药量稳定。

3 治疗

终生疾病, 需综合性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 (1) 液体治疗; (2) 胰岛素治疗; (3) 控制感染;长期治疗: (1) 饮食管理; (2) 胰岛素治疗。

4 讨论

4.1 病因及发病机制

(1) I型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 它的发病是散布于整个基因组多个位点上等位基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2) 环境因素:包括病毒感染、婴儿期牛奶喂养、预防接种疫苗、化学毒物以及应激等, 它们均可促使I型糖尿病的发病。有研究发现[2], 对于初诊I型糖尿病的患者, 不少病例的血清中都可以查到一些病毒的特异性Ig M抗体, 例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等, 而肠道病毒在I型糖尿病发病中起了更重要的作用。 (3) 自身免疫因素:经研究, 约有67%~88%新诊断的I型糖尿病患儿的胰腺, 经组织学检查证实, 有胰岛炎存在, 且T、B淋巴细胞浸润现象显著。

4.2 病理生理及发病年龄

胰岛β细胞大量破坏, 分泌胰岛素明显减少而分泌胰高血糖素的细胞和其他细胞相对增生。发病年龄:目前, 全球有44万名I型糖尿病患儿, 且发病率在逐年增加[3]。以学龄前及青春期为多, 婴儿患病率近年有增高趋势。

4.3 诊断

儿童糖尿病并非儿科常见病多发病, 很多儿童糖尿病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不明显, 以并发症的多种表现为首发症状时极易被误诊。

4.4 治疗

(1) 要重视饮食治疗。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一项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治疗措施, 必须严格长期执行。按热量换算成食物重量, 三餐分配为1/3、1/3、1/3。饮食要定时、定量, 饮食结构上应避免甜食, 少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 多食新鲜蔬菜、鲜蛋、瘦肉和粗纤维。 (2) 终身用药:需正规及时的治疗, 该注意监测血糖, 及时调整。

据世界卫生组织有关资料表明, 糖尿病已构成危害人类健康的第3位严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特别是儿童糖尿病的患病率也有增长趋势, 是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代谢性疾病。临床医生及患者家长均需注意该病的罹患及诊疗。

摘要:儿童糖尿病是儿童常见的慢性终身疾病, 具有发病急、三多一少症状多不明显、血糖波动大、低血糖发生较多、幼年发病、并发症多等特点。

关键词:儿童糖尿病,分析

参考文献

[1]沈晓明, 王卫平.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39.

[2]罗国春.感染所致的糖尿病[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1999, 19:709.

上一篇:生产线均衡改进研究论文下一篇:项目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