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作用分析

2024-08-15

临床作用分析(精选10篇)

临床作用分析 篇1

抗菌药物后效应 (postantibiotic effects, PAE) 是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 当药物消除后, 细菌生长仍能受到一段时间持续抑制的现象。早在20世纪40年代, 就有人发现此现象, 但到20世纪70年代才对PAE现象下了定义。近十几年来, 国内外对PAE的研究愈渐深入和广泛, 并将之作为评价抗生素的重要参考依据, 用以指导临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1 PAE的产生机制

关于PAE的产生机制, 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可能因抗生素造成细菌的非致死性损伤或药物与靶位持续结合, 使细菌恢复再生的时间延长。一般认为PAE与各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有关。

1.1 β-内酰胺类

此类药物与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 (PBPs) 结合, 从而抑制细胞壁粘肽的合成, 造成细菌的细胞壁缺损, 菌体变形, 甚至溶解、死亡。药物去除后, 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与细胞分裂则依赖于新合成的PBPs作用, 因此呈现PAE。

1.2 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大环类酯类和氯霉素类

这些抗生素各自结合到细菌核糖体70s的30s亚基或50s亚基上, 造成mRNA密码错译、移位或阻断, 从而抑制蛋白质合成, 因而此类药物的PAE代表了恢复核糖体功能及蛋白质合成的时间。

1.3 氟喹诺酮类

此类药物与细菌的DNA回旋酶结合, 药物与DNA回旋酶亚基A结合, 从而抑制酶的切割与连接功能。阻止DNA复制作用。当药物消除后, 细菌回旋酶功能的恢复呈现PAE。

2 影响PAE的因素

目前发现几乎所有抗生素都具有不同程度的PAE, 并且PAE与下列因素有关。

2.1 抗生素的种类

如头孢孟多、头孢唑啉、头孢哌酮、青霉素G、红霉素、庆大霉素、克林霉素及万古霉素的浓度大于最低抑菌浓度 (MIC) 。接触时间为1.1~3.8h时, 它们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AE分别为3.9、1.2~4.5、4.6、1.4、7.1、6.8、3.4及4.9h。即不同抗生素对同种微生物的PAE是不同的。

2.2 抗生素的浓度与接触时间

例如萘替米星的浓度分别为0.5、1.O、2.0、4.0、8.0 μg/ml时, 对大肠杆菌的PAE分别为1.0、2.4、3.9、6.1和7.1h。环丙沙星与铜绿假单胞菌接触0.5、3.0h后PAE分别为0.9、5.8h。有实验表明, 测定环丙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的PAE时发现, 2MIC浓度接触60min、4MIC浓度接触30min与8MIC浓度接触15min时的PAE无显著性差异。提示PAE的长短在一定范围内与抗生素浓度及接触时间长短呈相关性, 增加浓度或延长接触时间均能延长PAE。

2.3 细菌的种类、接种量

如头孢西丁在4MIC浓度时接触2h对化脓性链球菌的PAE超过10h。而当15MIC浓度时接触2h对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卡它莫拉氏菌的PAE则分别为1.1~ 3.4、1.0~1.1和1.5~1.8h。有实验表明, 环丙沙星对大肠杆菌的PAE随菌液浓度的增加而明显减少。

2.4 其他因素

体内PAE与机体的病理生理状态、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变化、免疫功能、感染部位、组织pH值等有关。

3 PAE的临床意义

随着对PAE研究的深入, 从根本上改变了抗生素只有超过MIC或MBC才能达到有效抑菌或杀菌的传统观念。而应把PAE与有效血浓度、半衰期、清除率等药动学参数视为同等重要的地位。

3.1

在制定给药时间间隔时, 可在维持MIC或MBC的时间上加上PAE, 从而延长给药时间间隔。

3.2 根据PAE与药物浓度呈相关性原理。

在临床用药时, 采取增大单次给药剂量, 减少给药次数, 可获得更佳疗效, 降低毒副反应, 同时还能降低医药费用。有研究表明, 庆大霉素采用每日1次给药与每日3次给药相比, 临床疗效分别为91%与78%, 肾毒性分别为5%与24%, 耳毒性无明显差异。同样的道理, 青霉素采用大剂量冲击疗法或间隔静脉滴注给药疗效明显优于持续慢速静脉滴注给药, 同时青霉素的PAE还弥补了其半衰期短、消除快的缺点。

3.3

由于PAE作用使细菌生长受到持续抑制, 更易被吞噬细胞识别、吞噬, 产生与白细胞吞噬作用相协同的杀菌作用, 从而证实感染性疾病的治愈往往需要抗生素与机体免疫机制的协同作用。

关键词:抗菌药物后效应,抗菌药

临床作用分析 篇2

【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面部烧伤;植皮;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0-0078-02

负压封闭引流(vacllunl sealing drainage,VSD)近年来在手术外科诸多科室均有所应用,况且各大医院在治疗各种创面过程中都在大力推广,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该种物质对于皮肤组织的缺损、感染及坏死后形成的腔隙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其主要充当保护创面和引流管的作用。将该装置再连接一个负压装置,使得引流管与VSD敷料处于一个完全封闭的状态。这样就可以使得面部烧伤表面的渗液和坏死组织等随着引流管而排至体外,从而保护创面的清洁,以利于肉芽组织的生长。

1、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分别调取2010年10月至2013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烧伤科面部烧伤VSD术后病例128例,该组患者均采用同一厂家生产的聚乙烯乙醇水化海藻盐泡沫,患者年龄为4~65岁,平均28.7岁,男性72例,女性56例,其中有25人患有其他疾病,有2例为重症监护室患者;该组患者中有儿童患者18人。同期抽取常规手术治疗患者112例,患者年龄为6~63岁,平均30.7岁,男性65例,女性47例,其中有24例患有其他疾病,有2例为神志障碍患者;该组患者中有儿童患者23人。术前均为面部烧伤患者。统计学分析P>0.05,患者年龄、烧伤面积、手术史等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对象与方法 VSD组患者侧卧位均采用清创手术对面部皮肤进行清洗,将创面坏死组织及异物彻底清除。根据创面的大小和形态修剪泡沫材料,大创面可用多块泡沫进行引流。

最后充填和封闭创面,并用VSD敷料覆盖创面,必要时连接三通管,确保皮肤、VSD辅料与引流管处于负压封闭引流状态,并且保证导管的畅通。

并于术后长出新鲜肉芽组织时择期进行皮瓣植皮。常规对照组患者清创术后放置引流装置并加压包扎固定,定期换辅料。

1.3 统计学方法 本组实验采用SPSS17.0統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结果

2.1 手术情况 128例VSD患者手术顺利,其中46例为头部烧伤,34例为面部烧伤,48例为混合型烧伤;对照组手术中32例为头部烧伤,47例为面部烧伤,23例为混合型烧伤。

2.2 术后情况 两组患者术后在手术时间、手术方式和经济状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VSD患者在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创面愈合时间、植皮成活率、平均住院费用上则有较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见下表。

3、讨论

3.1 VSD作为现代外科治疗中必不可少的新方法对于皮肤的大面积烧伤治疗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清除了坏死组织并保护了创面,而且在术后的抗感染治疗中引流管不堵塞,创口愈合快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医务人员赢得了早期植皮的时间。

3.2 因头面部血液供应比较丰富,两组在创面愈合方面较早于身体其他部位。并且,面部烧伤术后换药次数的减少,创面愈合的加速以及患者住院时间的缩短使得家属对该种材料的满意度大大提高。

3.3 面部烧伤患者最主要的是术后的植皮成活,因此VSD的广泛应用,使得头面部的坏死部位减少,为患者的植皮赢得了更好的植皮效果。另外对于烧伤三度患者尚可应用改良间歇VSD,本法在治疗严重开放性损伤,联合应用生物敷料(异种皮)方面为手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分析 篇3

1 药理作用

1.1 致泻作用

大黄自古以来即用作泻下药物, 大黄素和番泻苷等是其致泻的主要成分, 其中以番泻苷的作用最强, 一般在服药后6~10 h排出稀便。番泻甙在肠道细菌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大黄酸蒽酮有以下药理作用: (1) 具有胆碱样作用, 大黄酸蒽酮可刺激大肠黏膜, 可兴奋肠道平滑肌上的M受体, 使肠蠕动增加而泻下; (1) 通过抑制肠细胞膜上Na+一K+一ATP酶, 降低小肠上皮细胞的离子主动转运, 阻碍Na+转运吸收, 使肠腔容积增大, 肠内渗透压增高, 保留大量水分, 反射性地使其推进性蠕动幅度增强, 刺激肠黏膜分泌, 促进排便, 临床用于:大便燥结, 热结便秘, 单用作用缓和, 可提高结肠中段和远端能力, 增强肠推动, 常以复方应用, 依据辩证选用大承气汤、黄龙汤、温脾汤等加减应用, 可加速滞留于肠道的病原体毒素和多种肠源性有毒物质排出, 达到以通为补的目的。

1.2 免疫调控作用

对内毒素诱生巨噬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内毒素血症时, 大黄也可减低内毒素血症的阳性率及血浆内毒素浓度, 抑制巨噬细胞的过度激活, 减少细胞因子的过度分泌, 防止或减轻急性感染中可能出现的内毒素血症, 可以起到保护器官, 降低病死率。对自细胞介素 (IL) 及淋巴细胞的影响:大黄素可以抑制不同有丝分裂原 (Con A) 刺激脾细胞增殖反应, 抑制Con A诱导白细胞介素一2的产生, 抑制作用与浓度成正比。

1.3 抑菌、抗炎、抗病毒作用

大黄对多种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及大肠杆菌, 其中对葡萄球菌、淋病双球菌最敏感。幽门螺杆菌 (HP) 是胃及十二指肠炎症及溃疡的病因之一, 近年来研究显示, 大黄中的游离蒽醌类衍生物对HP有抑制作用, 其作用机制是蒽醌类衍生物抑制菌体糖及糖代谢中问产物的氧化、脱氢、脱氨, 并能抑制蛋白质和核酸合成, 影响了幽门螺杆菌芳胺乙酰转移酶的活性。另外大黄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与保护胃黏膜细胞也有一定关系.醌类衍生物中的芦荟大黄素对带状疱疹病毒、假狂犬病毒、流感病毒均有灭活作用, 同时大黄对艾滋病 (AIDS) 病毒HIV—RT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和对霍乱毒素有对抗作用。

1.4 止血作用

大黄有明显的促进血凝作用和微循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改善血管脆性, 能使血小板、纤维蛋白质增加, 可缩短出血和血凝时间, 对治疗血实热而引起的吐血、衄血、便血和胃十二指肠溃疡、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齿龈出血等均有令人满意的疗效。大黄所含儿茶素、没食子酸可使血小板黏附性和聚集性增加, 有利于血栓形成, 降低抗凝血酶Ⅳ和纤溶酶活性, 使纤维蛋白原增加, 血管的收缩活性增加, 血黏度上升, 促进血液凝固。

1.5 心、脑血管作用

抗凝血、降血脂、降胆固醇大黄可通过渗透效应, 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是血压调节的重要途径, 降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及过氧化脂质水平, 促使组织间液体向血管内转移而达到稀释血液作用, 增加血容, 降低血小板活性, 使血细胞比容 (HCT) 下降, 将大黄制成冲剂 (6 g/包) , 连服2个月, 高凝状态得到改善, 降脂效果较好, 未见不良反应。连续服用大黄制成冲剂, 可使高胆固醇 (TI℃) 血症的TC下降89%, 使高甘油三酯 (TG) 血症的TG下降78%, 很好的促进阻塞血管再通, 改善脂质代谢。同时, 大黄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认为大黄的作用机制主要是蒽醌衍生物对肾髓质Na+一K+一ATP酶的抑制作用。大黄酸及大黄素均有明显的排Na利尿作用, 水钠潴留是导致高血压的主要原因[2], 因此, 该药具有不同程度的降压作用, 且利尿作用与Na+排出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ACEI) 是使血管紧张素I转换为血管紧张素Ⅱ的关键酶, 能较强地抑制ACE, 是大黄的降压机制之一。

1.6 利尿作用

大黄利尿的主要成分包括大黄素、大黄酸, 可提高血液蛋白含量, 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给药后尿管蠕动波增强, 使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恢复正常, 水提取物导致血清尿素氮 (BUN) 水平减少, 大黄酚在体内可相继氧化为大黄素和大黄酸, 通过抗氧化作用减少减少肾损害, 从而起到利尿的效果, 抑制肾脏代谢肥大和高代谢状态, 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解毒排出体外, 有利于尿毒症、代谢性酸中毒、水肿的治疗。

1.7 保肝利胆作用

大黄具有清热凉血、免疫调控、利胆退黄、活血攻下之功效, 促使人体产生干扰素, 通过刺激肠蠕动, 排泄体内有毒物质, 防治肝昏迷, 提高吞噬细胞吞噬能力, 同时疏通肝内毛细血管, 促进胆汁分泌, 并可增加胆汁中胆红素和胆汁酸的含量, 增强抵抗感染力, 改善脑部血液循环, 消除水肿, 解除微循环障碍, 疏通胆管和微细胆小管内淤积的胆汁, 恢复组织细胞的正常代谢和血液供应, 促使肝细胞再生。

1.8 治疗皮肤炎症作用

根据临床资料显示, 将大黄浸泡于酒精中治疗局部化疗的药物外渗效果显著, 当患者局部皮肤出现红、痛、水肿、水泡时, 局部涂抹大黄浸泡液, 用药后平均24h小泡吸收, 渗出减少, 平均54h后水肿消退, 疼痛消失, 痊愈率高达100%。

2 临床应用

2.1 致泻

大黄主泻, 应用大黄长时间煎煮服用, 可治疗大便不通及积滞泻痢、里急后重、溏而不爽者, 起到清热泻火的作用。40例大便不通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20例) 和对照组 (20例) , 观察组给予大黄煎服, 对照组未服用, 其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愈率分别为90%、70%, 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意义学 (P<0.05) 。

2.2 止血

40例鼻衄易反复发作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 观察组给予大黄泡茶服用, 对照组未作特殊处理, 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愈率分别为92%、对照组的治愈率为86%, 观察组患者的止血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治疗肝炎

对于肝炎的治疗, 临床目前尚无治愈药物, 在高胆红素血症持续较高的情况下, 联合大黄煎服其疗效显著。40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 观察组给予西药联合单味大黄60 g, 煎服, 每日2次;对照组仅给予西药治疗, 结果观察组的治愈率约为98%, 对照组的治愈率约为70%, 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诉, 西药联合适量大黄煎服能有效控制病情进展, 值得推广。

2.4 治疗褥疮

40例褥疮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0例, 观察组采用土大黄鲜叶捣烂涂于褥疮表面, 对照组给予皮肤科常规处理, 结果观察组的好转率约为100%, 对照组仅为40%, 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意义学 (P<0.05) 。经过随访发现, 愈合后除局部皮肤表面有较浅的色素沉着外, 均无其他异常, 值得推广。

3 讨论

大黄的药用资源十分丰富, 作为世界公认的天然中药, 在民间的得到了广泛应用, 具有抗肿瘤、抗高血压、抗衰老、抗真菌、解热、镇痛等疗效[3]。以大黄为原料开发多种不同疗效的新制剂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临床多用于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胆退黄、活血化瘀。因此, 本文对该类植物进一步研究发现, 该药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生理活性成分。但由于药理学的研究刚刚起步, 因此, 探讨的重点主要在于加强毒研究, 临床要因人、因病合理应用, 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刘胜贵, 彭斯文, 闵丹.18种抗炎症中草药的抑茵作用研究[J].现代中医药, 2007, 27 (2) :41-43.

[2]周雄, 宣利江.中药羊蹄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浙江中医杂志, 2006, 41 (3) :180-182.

临床作用分析 篇4

【关键词】 临床心理护理干预;重复性人工流产护理;作用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43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757-02

人工流产是现代临床中解决意外妊娠的有效方式,随着我国人们生活观念的逐渐转变,未婚先孕等现象越来越多,导致人工流产手术的患者也随之增加。人工流产手术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人工流产综合征、子宫穿孔、宫颈粘连以及继发性闭经等临床症状的产生,故而患者在进行该项手术的往往都较为焦虑和恐惧[1]。为了进一步减轻患者的痛苦,为了进一步减少重复性人工流产患者并发症的出现,我院特以2009年12月-2012年4月期间共收治的820例重复性人工流产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了较为科学与全面的分析和研究,现将详细的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项研究的研究资料主要为我院2009年12月-2012年4月期间共收治的820例重复性人工流产患者,其年龄为18-4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4.5岁。所有患者的孕周为5-10周之间,平均孕周为7.5周。运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所有的患者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由410例重复性人工流产患者组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以及病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运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即可,而治疗组的患者则仔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外加必要的心理干预,其具体的干预措施如下:

在患者手术之前,与患者进行及时的沟通与交流,对其所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患者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心理状态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例如,对于心情较为浮躁与焦虑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该运用诚恳的态度接近患者,具有耐心的诱导患者讲出其过分担心的原因,并根据原因为患者寻找出解决的策略。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让患者的家属陪伴在其周围,以增强其安全感[2]。对于未婚先孕、年龄较小的女性患者,他们内心往往充满了紧张、不安、羞怯以及尴尬的情绪,他们不仅担心手术的效果以及疼痛情况,还担心手术会影响其生育能力,心理压力极大。此时,护理人员可以先取得患者的信任,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在全面的了解其家庭背景情况以患者当前的想法之后,确定正确的心理干预方法,恢复患者的自信。此外,对于已婚的女性而言,他们一方面担心人工流产手术对其身体所造成的伤害,另一方面还因为失去孩子而负有深深的罪恶感。特别是对于已婚的重复进行人工流产的女性患者,他们担心多次的人工流产手术会对其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对于此类患者,护理人员则应该运用鼓励性、安慰性的话语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对其心理进行安慰,使其拥有平和的心态,慢慢的忘却手术为其带来的伤害[3]。

在患者手术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陪伴在患者周围,并经常与其进行交流,从而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使其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以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此外,在患者手术之后,还应该对其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包括避孕和节育的相关健康知识、人工流产之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特别要对未婚先孕的女性患者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包括避孕套的正确使用方式以及未婚先孕的危害性等,鼓励其正确的面对人生、重视自信。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均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无论在临床护理满意度方面还是在患者术中的疼痛度、术后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病率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对比P<0.05,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详细的数据统计情况,详细结果,见表1。

3 讨论

人工流产是现代临床中解决意外怀孕最为有效的方式,对于手术的操作者而言,其只算一个小手术,且手术的安全性高,患者术后的恢复较好。然而,对于患者而言,人工流产手术会为其带来较为沉重的心理负担,严重的甚至会影响患者的再生育能力以及婚后生活[4]。

对重复性人工流产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多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其内心真实的想法,消除其心理的顾虑与压力,能够有效的减轻患者对手术的应激反应的程度,使其在一种放松、安心的情绪中接受手术治疗,对于临床手术效果的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对于重复性人工流产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是十分必要的,值得在临床中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小红,单媛,王艳娜.临床护理心理护理干预对重复人工流产妇女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2,33(5):717-719.

[2] 沈敏娟,童晓娣.舒适护理在未婚先孕女性人工流产围手术期的应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3):91-92.

[3] 刘翠红.丙泊酚联合苏太尼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126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2008,14(12):115.

临床作用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于我院治疗并配戴角膜塑形镜的640例青少年近视患者, 其中男420例, 女220例;年龄7~18岁, 平均12.5岁;近视度数为-0.75~-6.50DS, 平均 (-3.12±0.97) DS;其中合并散光患者180例, 散光度数-0.25~-1.75D, 平均 (-0.39±0.22) D。另选择同期配戴框架眼镜的520例中小学生近视患者, 其中男340例, 女180例;年龄9~18岁, 平均13.2岁;近视度数为-0.75~-7.00DS, 平均 (-3.21±1.05) DS;其中合并散光患者120例, 散光度数-0.25~-1.50D, 平均 (-0.38±0.35) D。2组性别、年龄、屈光度、散光度数等均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配戴角膜塑形镜患者首先进行常规的眼科检查, 包括双眼行常规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压测量、眼底检查、散瞳行屈光度检查和角膜曲率半径、角膜地形图检查、A超测定眼轴长度等, 确定患者符合配戴角膜塑形镜的要求后, 检查获取并确定患者所需配戴角膜塑形镜片的相关数据, 根据屈光度、角膜曲率、进行试戴, 荧光染色评估, 片上验光后签约定镜。订做与之匹配的合适镜片。将订购的角膜塑形镜进行初步处理, 然后指导患者进行戴、取训练以及学习清洗保存角膜塑形镜的方法, 之后每晚配戴8~10h, 清晨戴镜复查。

1.3 观察项目

角膜塑形镜组患者于戴镜后第1天进行复诊, 荧光素染色检查戴镜情况、角膜有无损伤以及视力矫正效果, 如无特殊情况, 在戴镜后1周、1个月再次复诊, 此后每月复诊随访一次。每3~6个月复查散光度, 眼轴长度。框架眼镜组经医学验光, 戴镜后每1~3个月复诊一次。复诊检查包括视力、散光度、眼轴长度等。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统计学分析软件, 2组间相关指标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视力

配戴角膜塑形镜患者年增近视1.00DS以上者40例, 0.50~0.75DS者90例, 0.50DS以下者510例;配戴框架眼镜患者年增近视1.00DS以上者190例, 0.50~0.75DS者210例, 0.50DS以下者120例;配戴角膜塑形镜患者的近视发展程度显著低于配戴框架眼镜患者,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

2.2 散光度

配戴角膜塑形镜患者年散光度几乎无增加, 而配戴框架眼镜患者年散光度增加 (0.03±0.01)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角膜形态

配戴角膜塑形镜患者角膜曲率均有下降, 平均下降 (1.2±0.3) °, 角膜变平, 而配戴框架眼镜患者无明显变化,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

2.4 眼轴长度

至随访末, 所有患者眼轴长度均有增加, 配戴角膜塑形镜患者平均眼轴长度增加 (0.22±0.16) mm, 配戴框架眼镜患者增加 (0.45±0.15) mm,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近些年来近视在我国的发病率不断增高, 而且愈来愈趋向低龄化发展, 防治青少年的近视发展已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近视的实质是由于眼球发生了轴性延长, 导致外界物体不能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 表现为看远模糊。既往的矫正, 多采用眼镜或手术方法矫正, 由于准分子激光手术适应年龄在18岁以上, 对于<18岁的青少年学生近视, 眼镜矫正近视似乎成了唯一的选择, 相当多的家长和学生担心眼镜戴久了会引起面容改变, 部分学生从心理上拒绝眼镜。角膜塑形术是一种可逆性矫正近视的方法, 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3]。随着镜片材料的更新发展、逆几何形镜片设计技术的成熟以及现代光学仪器在临床检测中的应用、验配技术的日臻完善, 新一代角膜塑形技术由于具有近视矫正迅速、安全有效的特点, 近年得以迅速推广[4]。

角膜塑形镜是一种以反向几何学设计的特殊类型硬性角膜接触镜[5,6]。由于角膜是中央部弧度较大而周边部弧度较小的非球面体, 因此传统的角膜接触镜的后表面基本都按照这种弧度而设计, 但角膜塑形镜的设计却相反, 镜片中央部弧度小而周边部弧度大, 利用镜片中央比角膜小的弧度设计将角膜压平, 同时利用镜片周边部大的弧度固定角膜并增加对角膜中央部的压力。借此反几何的镜片设计, 使角膜中央部变平, 从而降低或矫正近视眼的屈光度数[7,8]。临床研究发现它是通过多种以下原理达到矫治近视的效果: (1) 反几何弧设计:可以对角膜产生细微的压力, 致使角膜中央变平, 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塑形, 眼角膜曲率发生改变, 从而起到减低近视的作用; (2) 按摩作用:较平的镜片加上眼睑瞬目的按摩作用使得角膜变平而减低近视; (3) 水压作用:镜片下面的泪液可以对角膜产生独特的压力而使得角膜曲率改变, 中央变平; (4) 减少睫状肌痉挛:隐形眼镜减少了框架眼镜的棱镜效应和像差。视觉效果加倍提高, 从而减少了睫状体的调节痉挛, 减轻了造成近视发展的主要诱因——视觉疲劳。

通过本研究观察结果, 发现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年增近视度数要明显小于传统的框架眼镜, 显示了良好的控制近视发展作用。同时对于合并散光的近视患者, 配戴角膜塑形镜不会增加散光度数, 而配戴传统的框架眼镜后散光度数会有所增加。但不容忽视的是根据其压平角膜4~5D的原理, 角膜塑形镜的的应用范围是有限的。有学者认为角膜塑形镜的作用最大降低可达6D, 平均为3D, 因此它对低、中度近视矫治比较理想[9]。对于角膜塑形镜来说, 作为一种夜戴型角膜接触镜, 尽管其有较高的透氧性, 但长时间的夜戴仍可使角膜处于持续相对缺氧状态。缺氧情况下, 角膜上皮细胞的无氧代谢加强, 乳酸生存增多并进入基质层, 使角膜组织的渗透压升高, 导致水分进入基质层增多, 引起角膜水肿, 水肿的上皮易脱落[10]。因此, 对于角膜塑形镜的配戴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1) 青少年近视, 白天不愿意戴任何眼镜而希望拥有良好的视力者; (2) 持续发展性近视, 可利用角膜塑形镜延缓控制其发展; (3) 近视屈光度在-1.00D~-6.00D以内者; (4) 运动性人士, 白天戴镜不便者; (5) 适应任何年龄段, 以35岁以下效果更好; (6) 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依从性良好者; (7) 无眼部活动性病变者; (8) 能定期复查, 有可靠通讯手段者。

综上所述, 随着角膜塑形技术的日趋进步和完善, 已成为治疗青少年近视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对于处于生长发育期的中小学生近视发展的控制具有明显的作用。但角膜塑形技术应用需要专业人员、相关设备以及卫生习惯好、依从性强的配戴者, 三大要素缺一不可。

摘要:目的 探讨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和普通框架眼镜控制近视发展的临床作用分析。方法 选择于我院治疗并配戴角膜塑形镜的640例青少年近视患者, 另选择同期配戴框架眼镜的520例同龄中小学生近视患者, 对其戴镜后的一些指标包括视力、散光度、角膜形态、眼轴长度等进行复诊检查, 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 配戴角膜塑形镜患者年增近视1.00DS以上者40例, 0.500.75DS者90例, 0.50DS以下者510例;配戴框架眼镜患者年增近视1.00DS以上者190例, 0.500.75DS者210例, 0.50DS以下者120例;配戴角膜塑形镜患者的近视发展程度显著低于配戴框架眼镜患者,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患者年散光度增加情况、角膜曲率、眼轴长度等方面比较, 配戴角膜塑形镜与配戴框架眼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 。结论 角膜塑形技术对于处于生长发育期的中小学生近视发展的控制具有明显的作用。但角膜塑形技术应用需要专业人员, 相关设备、以及卫生习惯好、依从性强的配戴者, 三大要素缺一不可。

关键词:角膜塑形术,青少年近视,控制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英杰, 高彩玲.角膜矫形术治疗近视眼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2000, 8 (1) :39-40.

[2]温佶俐.角膜塑形术治疗青少年近视眼的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2001, 9 (1) :34-36.

[3]Hiraoka T, Okamoto C, Ishii Y, et al.Contrast Sensitivity Functionand Ocular Higher-Order Aberrations following OvernightOrthokeratology[J].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7, 48 (2) :550-556.

[4]杨晓.角膜塑形学[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1999, 17 (5) :194-199.

[5]瞿佳.我国屈光不正矫治的现状和发展[J].中华眼科杂志, 2000, 36 (3) :205-207.

[6]汪芳润.角膜塑形镜治疗近视眼应当慎行[J].中华眼科杂志, 1999, 35 (6) :405-406.

[7]顾敏, 祁勇军, 李斌辉, 等.角膜塑形术阻止近视进展的临床观察[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5, 19 (1) :25-26.

[8]Alharbi A, Swarbrick HA.The effects of overnight orthokeratologylens wear on corneal thickness[J].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3, 44 (6) :2518-2523.

[9]谢培英.促进我国现代角膜塑形术的健康发展[J].中华眼科杂志, 2007, 43 (8) :547-549.

临床作用分析 篇6

资料与方法

2012年6月-2013年5月收治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 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0版) 》中的诊断和分级标准, 收缩压≥140 mm Hg和 (或) 舒张压≥90mm Hg[2]。研究对象剔除继发性高血压, 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者, 糖尿病、精神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智力低下、交流障碍、文盲等患者。

方法:根据就诊顺序奇偶数法分组, 奇数者归为对照组, 共计50例, 年龄45~78岁, 平均 (63.45±11.58) 岁;体质量47~86 kg, 平均 (64.21±10.63) kg;病程1~15年, 平均 (7.35±1.87) 年;其中男24例, 女26例;高血压1级17例, 高血压2级28例, 高血压3级5例;文化程度包括大专以上5例, 高中18例, 初中20例, 小学7例。偶数者归为试验组, 共计50例, 年龄43~80岁, 平均 (63.15±11.32) 岁;体质量48~85 kg, 平均 (64.04±10.58) kg;病程2~16年, 平均 (7.64±1.95) 年;其中男者22例, 女28例;高血压1级15例, 高血压2级30例, 高血压3级5例;文化程度包括大专以上7例, 高中15例, 初中22例, 小学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发现其在年龄、体质量、病程、性别、高血压分级、文化程度等方面,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干预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药物治疗, 口服马来酸依那普利片, 初始剂量10 mg次, 1次/d。定期门诊随访, 根据血压控制情况酌情增减剂量。试验组同时接受健康教育, 讲解高血压的发病因素、常见症状、并发症和降压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告知患者科学、规范降压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督促患者严格遵医嘱用药。如需调整药物用量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3]。告知患者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相关性疾病, 嘱患者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以控制体质量。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量, 坚持低盐、低脂饮食。宜少食多餐, 避免暴饮暴食。限制动物脂肪, 选择植物油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类。适当增加食物中钾、钙含量, 多进食绿叶蔬菜、水果、豆制品等。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 保持大便通畅。告知患者吸烟、大量饮酒是引起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降低降压药物的疗效, 督促其戒烟限酒[4]。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年龄、个人喜好等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 以散步、慢跑、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等温和的有氧运动为宜, 避免竞技性体育运动。以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为原则。运动时控制心率, 如发生心动过速时应立即停止运动。每日保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做到劳逸结合[5]。告知患者情绪状态对高血压疾病的重要影响, 使其认识到长期的精神紧张、压抑是引起高血压病情加重的重要原因。指导患者加强自我修养, 保持情绪稳定, 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遇事避免情绪激动, 提高应激能力[6]。

评价标准:用药后收缩压<140mm Hg, 且舒张压<90 mm Hg者认为血压达标。

数据处理: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有关数据均录入SPSS 17.0统计学软件, 数据处理时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时认为组间结果差异有统计学上有意义。

结果

与对照组对比, 试验组血压达标率明显较高, 依那普利日剂量明显较低, 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近年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条件的改善, 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量动物脂肪、无机盐的摄入使超重、肥胖人数大大上升;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的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下;交通工具的发展、工作的繁忙使人们的运动量越来越少[7,8]。上述原因均是引起高血压疾病发生和进展的高危因素。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多数高血压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缺乏正确的认识。部分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 忽视高血压的危害, 常不能严格遵医嘱用药, 甚至随意增减药量。部分患者对高血压过度恐慌, 时刻关注病情发展, 担心发生心、脑、肾并发症, 产生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此, 在高血压的临床防治工作中应向患者普及正确知识, 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 严格规范化的降压治疗。由于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相关性疾病, 因此在高血压防治过程中还应重视纠正不良生活习惯,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本研究通过对饮食、运动、情绪、用药依从性等各个方面进行健康教育, 使高血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控制情绪、遵医嘱用药, 从而保证和提高药物治疗效果。结果表明, 在高血压临床防治工作中辅以健康教育有助于控制血压, 减少降压药物使用量, 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分析在临床高血压防治中健康教育的作用。方法:2012年6月-2013年5月收治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均接受马来酸依那普利片治疗, 试验组同时接受健康教育。对比两组在血压控制情况和依那普利日剂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试验组血压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试验组依那普利日剂量明显较低, 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高血压临床防治工作中辅以健康教育有助于控制血压, 减少降压药物使用量, 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高血压,防治工作,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雷志英.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 2012, 18 (10) :9-10.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0版) [J].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1, 19 (8) :701-743.

[3]代鲜鸽, 别小宁, 张爱萍, 等.高血压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J].临床护理杂志, 2011, 10 (1) :27-30.

[4]张爱平.不同人群对高血压病健康教育认知程度的调查研究[J].全科护理, 2011, 9 (5) :449.

[5]王立芬.我院体检科对高血压、高血脂患者开展健康教育的方法及效果评价[J].当代医学, 2011, 17 (31) :114-115.

[6]黄晓有.高血压健康教育在社区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探讨[J].当代医学, 2012, 18 (13) :10-11.

[7]奚玉珍, 潘安平, 李晨晨, 等.个体化健康教育对门诊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 2011, 10 (4) :12-14.

临床作用分析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本院2 0 1 5年2月-2 0 1 6年2月收治的予以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患者8 7例为研究对象, 男性5 1例, 女性3 6例;年龄5 2~8 1岁, 平均 (6 2.4±3.7) 岁;合并症:高血压2 3例, 糖尿病1 6例;有吸烟史2 4例;体重指数 (B M I) (2 5.3±2.2) k g/m2。

1.1.1 纳入标准

(1) 所有患者均明确诊断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2) 入院前并未接受任何治疗; (3) 饮食正常; (4) 均为原发性患者。

1.1.2 排除标准

(1) 排除继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 (2) 肝肾功能异常, 与正常值相比, A L T或A S T高出其1.5倍, 而且血清肌酐高出1.5倍; (3) 伴有肌肉组织疾病或病史患者; (4) 对阿托伐他汀代耐受性差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 剂量1 0 m g, 晚餐后口服, 1次/d, 连续服用2个月。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 包含三酰甘油 (T G) 、血清总胆固醇 (T 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 D 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 D L-C) 、C反应蛋白 (C R P)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 P S S 1 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比较

经阿托伐他汀治疗2个月后, 患者H D L-C高于治疗前, L D L-C、T C、T G、C R P均低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 5) , 见表1。

2.2 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经观察可知, 8 7例患者中, 发生不良反应2例, 均为食欲减退, 发生率为2.2%, 其他患者未发生不良反应。

3 讨论

3.1 阿托伐他汀的药理作用

阿托伐他汀属于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 (H M G C o A) 还原酶抑制剂, 相对分子质量为1 1 5 5.3 6, 苯环、氮杂环包含在其分子结构中, 进入机体后, 生物活性的具备并需要通过代谢获得, 与其他他汀类药物相比, 阿托伐他汀的分子量比较大, 能够快速起效, 迅速的发挥强效降脂作用, 将长时间的维持疗效[2]。合成胆固醇时, 限速酶为H M G C o A还原酶, 在结构方面, H M G C o A与他汀类比较相似, 而在酶亲和力方面, 他汀类要高于H M G C o A, 约为1 0 0 0倍, 因此, 他汀类药物到达肝脏后, 可以H M G C o A还原酶发挥竞争抑制作用, 减少肝脏合成a p o B-100, 降低V LDL的合成, 此外, 在自身调节机制作用下, 肝细胞膜上LDL受体数量及活性可代偿性的增加, 从而血浆摄取的LDL量显著提升, 经代谢后, 变为胆汁酸, 排除体外, 进一步的降低血浆中LDL-C、V LDL-C以及TC的水平。阿托伐他汀的药理作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s)

注:与治疗前比较, aP<0.05。

3.1.1 抗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为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因素之一, 作为窗口动脉, 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将大中型肌弹力型动脉病变的程度反映出来, 比如冠状动脉、脑动脉等。相关研究显示, 利用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时, HM G Co A还原酶的活性在阿托伐他汀作用下降低, 从而使胆固醇的合成受到抑制, 将肝细胞表面LDL-C受体的m R-N A表达提高, 并将LDL-C受体的数量增加, 降低了血浆LDL-C的浓度, 同时, TG生成受到抑制, 将HDL-C的浓度升高, 有效的调节患者的血脂, 稳定粥样斑块的同时, 减少粥样斑块的体积, 促进患者痊愈[3]。此外, 利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伴有颈动脉斑块患者时, 给予患者10 mg/d阿托伐他汀, 6个月后, 有效的减小了患者颈动脉内膜的厚度, 促进斑块消退。

3.1.2降低血压的作用

阿托伐他汀还具备降血压的作用, 经众多学者的临床实践研究可知, 利用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患者时, 可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 并能够实现较为平稳的控制患者血压, 治疗效果比较高, 而且学者研究证实, 阿托伐他汀降压作用与LDL-C的降低之间并不具备关联[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在阿托伐他汀作用下, 浓度及活性均降低, 并对血管紧张素Ⅱ的生产发挥抑制作用, 调节血管紧张素受体的表达, 发挥降压作用。

3.1.3 拮抗炎症反应

机体炎症反应中, 由肝细胞合成并介导的为CRP, 属于急性期反应蛋白, 可敏感的反映出机体的炎症。多数学者研究显示, 冠心病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 可明显的降低CRP的水平, 而且小剂量应用时与大剂量应用时的降低效果并不相同, 同时, 治疗时间越长, CRP水平的降低幅度更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 预测心脏事件, 独立因子即为CRP[5]。机体血脂代谢发生异常时, 在炎症反应影响下, 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速度加快, 引发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时, 给予患者阿托伐他汀后, 可明显的降低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 这说明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 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降低为阿托伐他汀抑制炎症反应的体现。

3.1.4 抗氧化损伤作用

糖尿病属于临床常见病, 其微血管并发症中, 重要的一个即为糖尿病肾病, 较易引发终末期肾功能衰竭。多项研究显示, 葡萄糖自身所具备的氧化作用在糖代谢紊乱的影响下增强, 而且也提高了蛋白质的非酶糖化作用, 增加多元醇通路的活性, 同时, 降低蛋白激酶C的活性, 减弱抗氧化系统的清除能力, 机体受此影响, 会增加氧自由基的产生, 将糖尿病肾病发生与发展中具有减少肾氧化损伤作用的物质清除[6]。而给予糖尿病肾病患者阿托伐他汀后, 可有效的减少脂质过氧化物最终产物丙二醛 (M DA) 的含量, 抑制肾氧化损伤, 这说明在抗氧化损伤中, 阿托伐他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糖尿病肾病治疗中, 可进一步的应用阿托伐他汀, 在提升治疗效果的同时, 保护患者的肾功能。

3.1.5 抗心律失常作用

研究显示, 利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无心房颤动史患者时, 于术前3 d用药, 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后, 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的患者人数明显少于未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患者, 而且随访1年后, 服用阿托伐他汀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未服用阿托伐他汀的患者, 这说明阿托伐他汀具有良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3.2 阿托伐他汀在临床中的应用

在本研究中, 以医院接收的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给予2个月的阿托伐他汀治疗, 经过治疗后, 所有患者的TG、TC、HDL-C、LDL-C、CRP均有了明显的改善, 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非常低, 无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除了高胆固醇血症之外, 阿托伐他汀在临床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主要包含以及几个方面:

3.2.1 心血管疾病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阿托伐他汀自身具备降血脂的功效, 在此作用下, 动脉粥样硬化可有效的避免或延缓病情进展, 保护靶器官。多项研究显示, 内皮细胞功能会受到他汀类药物的影响, 而且此种影响并非完全依赖于降脂作用的发挥[7]。白细胞介素18由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泌, 属于氧化型LDL诱导, 阿托伐他汀在对其发挥抑制作用时, 具备剂量依赖性的特征, 发挥抑制作用后, 内皮细胞的增殖受到促进, 促使内皮功能受到保护, 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粥样斑块存在于冠状动脉内部, 且发生破裂、表面破损、出现裂纹后, 会引发出血, 并形成血栓, 完全的或不完全的阻塞冠状动脉, 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病与炎症损伤、血管内皮损伤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研究显示, 低脂联素血症多见于冠心病患者中, 而患者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后, 会进一步降低其血浆低脂联素水平, 这说明, 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发展中, 各个重要环节中均有低脂联素的参与, 因此, 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 关键在于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炎性反应[8]。临床研究表明, 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时, 可有效的降低其CRP水平, 而CRP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表示阿托伐他汀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2) 高血压:血小板颗粒中, 包含了一种糖蛋白为CD62p, 血小板处于活化状态时, 其颗粒膜融合与质膜中, 在血小板质膜表面上, 即会暴露出CD62p, 因此, 血小板活化中, 特征性指标即为CD62p[9]。血栓疾病监测中, 一项重要的指标即为CD62p, 而且在高血压并发脑梗死中, 一项重要的发病机制也可能为CD62p升高。在动脉硬化的整个过程中, 免疫与炎性反应的枢纽———CD40-CD40L系统几乎参与全程, 在斑块破裂中, CD40-CD40L系统的作用十分关键。多数学者证实, 在血小板中, CD40与CD40L共同表达, 而高血压患者中, 会显著增加其表达水平, 而阿托伐他汀可将CD40与CD40L表达水平降低, 发挥降压的作用[10]。

3.2.2 脑血管疾病

(1) 急性脑梗死:发生急性脑缺血之后, 会活化CRP受体, 浸润聚集直接产生, 损伤血管;CRP结合脂蛋白之后, 补体系统被激活, 导致损伤终末血管内膜;单核细胞在CRP作用下, 组织因子被释放, 造成机体凝血与纤溶机制的平衡被打破, 而且在脑缺血病情进展中, 关系十分密切。多项研究表明, 超敏-CRP不仅可以敏感的反映出炎性反应, 同时, 在急性脑梗死发病中, 超敏-CRP也为致病因子, 可将此病情的严重程度较为准确的反映出来, 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时, 治疗指导及预后判断中可以来此指标[11]。利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时, 超敏-CRP的水平可有效的降低, 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促进患者康复。 (2) 蛛网膜下隙出血:研究显示, 对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 他汀类药物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而且药物种类及剂量与预防作用的发挥并不相关。利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时, 半胱氨酸蛋白酶3、5的表达可受到有效抑制, 将血管痉挛状况缓解, 改善患者的病情。

综上所述, 阿托伐他汀具有抗动脉硬化、降低血压、拮抗炎症反应等作用, 在临床中, 较为广泛的应用于心血管疾病及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 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可促进患者的康复,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 在骨骼疾病等其他系统的疾病中, 阿托伐他汀也具备良好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廷侠.阿托伐他汀的药理作用分析与控制血脂水平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6) :6-8.

[2]宋敏, 曹宝鑫, 任贵香.阿托伐他汀的药理作用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7) :54-55.

[3]钟雪, 张亚同, 纪立伟, 等.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与CYP3A4酶抑制剂/诱导剂在心内科患者中联用情况调查[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13, 10 (4) :189-192.

[4]谢程航.阿托伐他汀在高脂血症临床治疗中应用价值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 (19) :4415-4416.

[5]章龙平.他汀类药物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J].内科, 2015, 10 (1) :103-106.

[6]王彦军.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的临床药理疗效对比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 28 (17) :2319-2320.

[7]宋强.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的观察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22) :165-166.

[8]龚和禾.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房颤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的临床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 (18) :5277-5278.

[9]刘扬.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高脂血症的药理对比[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5, 38 (6) :89, 91.

[10]艾德惠, 蔡志友, 陈和平, 等.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5 (2) :270-272.

临床作用分析 篇8

关键词:中药饮片,炮制,疗效

由于中药材绝大部分都取自原生植物、矿物或动物,其成分复杂,有些药物还具有一定的偏性或毒性,直接应用容易发生各种不良反应,必须经过特定的处置工艺,对其有毒成分进行去除,以便达到预期的治疗作用。笔者选取2010年1月到2012年3月在我院使用中药饮片治疗的64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中药饮片经不同炮制方法后功效、不良反应、理化性质等方面的变化以及用于临床后的疗效分析,现将详细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0年1月到2012年3月在我院使用中药饮片治疗的64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32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1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65岁;对照组患者32例,男性23例,女性9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6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身体状况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对治疗组采用经过炮制的中药饮片进行治疗,对照组则采用普通中药予以治疗,并于疗程结束后对其疗效进行对比和统计分析。

1.2 炮制方法

1.2.1 药材净制

药材净制是指对药材的不同部位根据临床辨证的需要进行取舍、鉴别的过程。如马兜铃的全草、果实及根茎皆可入药,其全草叫做天仙藤,主要功效为行气化湿、活血止痛;其根称为青木香,主要功效为行气、解毒、消肿;其果实即马兜铃,具有清肺行气、解痉止咳、清肠消痔等功效。再如紫苏,其叶可解鱼蟹之毒,其茎可安胎,其子则具有平喘的作用。因此,对于此类药材的使用,须根据临床辨证的需要对整株各部分进行取舍、鉴别,按照各部位功效入药。

1.2.2 加热炮制

加热炮制的具体工艺以煅制和炒制的应用最多。前者主要用于提升药效,减少或消除一些有毒药材中的毒性组分,如:马钱子所含的番木鳖碱、马钱子碱均具毒性,成人一次口服5~10mg番木鳖碱即可发生中毒,30mg可危及生命[1],可对其进行砂烫、油炸等处理,破坏番木鳖碱、马钱子碱等有毒成分,才可用于临床。

1.2.3 辅料制

如黄连本是大苦大寒之药,可通过辛温的姜汁炮制之后,其苦寒之性可明显减少,这就是所谓“以热制寒”,用以对抗其偏性,又叫做“反制”。而川芎、当归等则可进行醋制,以实现疏肝镇痛、引药入肝的作用;对杜仲、知母等可给予姜制,以提生其降逆止呕、止咳化痰的功效,并减少其不良反应。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用药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实验室检查结果恢复正常;有效:用药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实验室检查结果基本恢复正常;无效:用药后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没有改善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SPSS 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显效13例,有效1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8.1%。治疗组发生各种不良反应者11例,未发生严重且不可逆的不良反应;对照组发生各种不良反应者18例,1例因出现明显肝损害终止治疗。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P<0.05

3 讨论

炮制,即是依据中医药理论,按照辨证施治的需要和药物自身的特性,对其进行浸、炒、熬、焙、炮煅等处理的一种传统中医制药工艺。经过炮制后,药物的性味可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2]。比如,黄连本是大苦大寒之药,但通过辛温的姜汁炮制之后,其苦寒之性可明显减少[3],这就是所谓“以热制寒”,用以对抗其偏性,又叫做“反制”;而如果用胆汁对黄连进行炮制,则可以增强其苦寒之性,这就是所谓的“寒者益寒”,也叫做“从制”。中药的性味归经是指导临床使用的根本依据,通过不同的炮制工艺改变其性味,其治疗效用也因此有所不同。

综上,临床药物工作者应以中医药理论为依据,通过炮制工艺对药物成分理化性质进行改造,可显著影响中药饮片的功效发挥和不良反应的轻重。值得在临床工作中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总结。

参考文献

[1]赵明昕.中药炮制的作用及临床意义简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9, 23 (4) :91.

[2]陆小华.中药炮制作用剖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8 (02) :76-77.

临床药师在临床中的作用 篇9

临床药师直接面向患者提供药学技术服务是时代的呼唤、患者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临床药学强调的是“临床”,药学监护突出的是“患者利益第一”。然而目前许多医院药师的工作方式仍是“脱离临床,远离患者”,不仅难以满足患者治疗的需要,也阻碍了临床药学的深入发展和提高。药学服务模式的中心内容是临床药师走入临床并成为临床医疗团队中的一员;面对患者直接提供药学技术服务;努力做到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药物;达到提高医疗质量,保障生命健康的目标。

临床药学是为患者服务的前沿

临床药学是药学为患者服务的前沿,药物治疗仍然是当今医疗中的重要手段之一。据统计,85%的药物是在医院中消耗的,合理用药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药物治疗已经从经验用药过渡到群体模式化用药,并进一步发展到个体化给药阶段。合理用药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涉及面广、难度大,需要医药人员密切协作、共同承担。因此要求临床药师深入到临床医疗环境之中,与医护人员一起直接面对患者,以药学知识服务于患者。

临床药学以合理用药为核心,药学监护的概念是要求药师与医师、护士和其他医技人员密切配合,共同以患者为中心并与用药相关的医疗服务全过程。临床药师的岗位就在各临床专科中,因为患者的病情千差万别,且都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因而临床药师必须深入临床面对患者,了解掌握最新最准确的第一手临床信息,医药协同才能提出适宜的给药方案,使药物疗效升高、不良反应与费用降低,达到安全、有效、经济地应用药物。临床药学与药学监护是一门应用科学,实践性和应用性是其鲜明的特点。

临床药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国内多数大型医院已初步开展了临床药学工作,但工作重点多偏重于药学研究、实验室监测、一般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以及合理用药咨询等,药师深入临床参与个体化合理用药决策则很少。治疗药物监测工作大多也局限于实验室,与临床治疗联系不紧密,致使其功效不能充分发挥,这与国外情况有很大的差别。目前国内临床药师的医学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缺乏临床实践经验,虽然部分药师经过多年努力,在临床药师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就全国范围而言人数还很少。国内需要一支能很好适应临床工作、直接面向患者服务的高素质临床药师队伍。

临床作用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2年6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51例疑有冠心病行CTA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32例, 女性19例;患者年龄40~70岁, 平均年龄 (55.2±7.8) 岁。本组中12例患者2周内行MR冠状动脉成像状检查, 9例患者2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CTA及MRA检查时平均心率为 (61.2±10.2) 次/min。

1.2 方法

CT采用64排多层螺旋CT, 球管旋转1周时间0.5s, 给予静脉注射非离子造影剂, 采用有容积再现、曲面重建、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等方式重建冠状动脉;MR采用1.5T超导磁共振机, 8通道心脏线圈, 冠状动脉成像采用屏气3DFIESTA序列, 每次8~10层体积采样, MIP重建冠状动脉;冠状动脉造影设备采用数字血管造影机, 由心脏介入科医师操作完成。

2 结果

经冠状动脉CTA检查, 其中17例患者检出为心肌桥, 表现为冠状动脉某节段位于心肌内, 共有18支壁血管可在CT上明显显示。其中9例行冠状动脉造影, 5例诊断为心肌桥, 另4例心肌桥压迫不明显, 因此未诊断;12例作MR检查未诊断, 4例提示有可能为心肌桥。本组患者中, 单支病变16例, 其中14例位于前降支近中段, 2例旋支缘支;双支病变1例, 见于前降支、对角支。本组患者中, 13例为单纯性心肌桥, 3例冠状动脉造影上显示, 壁血管50%以上狭窄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10例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2例于心肌桥近端。CTA显示上, 患者心肌桥平均厚度 (1.4±0.9) mm, 宽度 (1.7±0.8) mm。

18支壁冠状动脉或壁血管中, 15支在进入心肌前为壁血管向室壁侧局部弯曲, 3支为壁血管局部无明显弯曲, 直接穿行于心肌中, MPR图像显示为壁血管位于心肌内。

3 讨论

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通常走行于心外膜下脂肪组织内, 在冠状动脉发育过程中, 如小梁动脉网外移发生失败, 则会出现动脉或其分支某一段走行中被浅层心肌覆盖, 被覆盖的冠状动脉即为壁冠状动脉, 覆盖该动脉的心肌纤维即为心肌桥。心肌桥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先天性解剖变异, 由于前降支胚胎发育于心肌内, 使心肌桥多发于前降支, 一般为单支, 也可能会出现多支情况。

近几年, 随着对心肌桥研究的不断深入, 对其解剖、病理、血流动力学研究的深入, 人们认为, 心肌桥可能与心肌缺血等症状有关, 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技术是目前诊断心肌桥的重要无创诊断标准。

冠状动脉造影只能发现明显狭窄的心肌桥, 对其检出率较低, 研究指出, CT诊断心肌桥的敏感性较冠状动脉造影要高, 冠状动脉CTA不仅可显示血管的形态、走行, 还可显示心肌内壁冠状动脉, 是CT诊断心肌桥的直接征象, 经MPR显示, 可见冠状动脉走行心肌内, 可对此做出诊断。近几年研究认为, 心肌桥位置、厚度、宽度与是否可能引起心肌缺血有较大的关系, 其位置离冠状窦越近、越宽、厚度大的心肌桥对血管的压迫越明显, 研究还指出, 心肌桥的厚度可作为血管收缩期狭窄程度的指标之一, 但对其具体厚度多少尚不明确。Ferreira将厚度以2mm为界线, 将心肌桥分为浅表型、纵深型, 本组研究中, 患者心肌桥平均厚度 (1.4±0.9) mm, 多数为浅表型, 仅有1例患者为纵深型, 厚度为2.1mm,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血管为50%以上狭窄。单排螺旋CT不能满足心脏扫描时间、空间在分辨率上的要求, 不能应用于心脏成像, 4排螺旋CT将旋转时间缩短至0.5s后, 使CT在心电触发及门控的心脏扫描中得到应用, 但其仍难以在患者一次屏气过程中完成扫描, 近几年, 16、64、128排乃至更多排CT成像技术得到不断的发展, 在加快球管转速, 提高分辨率上得到了显著提升。CT仍不能明确显示壁冠状动脉在收缩期的狭窄程度, 但纵深型心肌桥仍可提示临床医师患者可能有心肌缺血症状。由于空间分辨力等的限制, MR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心肌桥仍较为困难。

总之, 冠状动脉CTA作为诊断心肌桥较冠状动脉造影敏感, 可为提示心肌缺血提供依据, 可用于诊断心肌桥症状。

摘要: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CTA诊断心肌桥的临床作用。方法 选择我院自2012年6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51例疑有冠心病行CTA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 CT采用64排多层螺旋CT, MR采用1.5T超导磁共振机, 冠状动脉造影设备采用数字血管造影机, 观察患者的心肌桥诊断情况。结果 17例患者检出为心肌桥, 共有18支壁血管可在CT上明显显示。4例提示有可能为心肌桥。单支病变16例, 双支病变1例, 13例为单纯性心肌桥, 3例冠状动脉造影上显示, 壁血管50%以上狭窄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10例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2例于心肌桥近端。CTA显示上, 患者心肌桥平均厚度 (1.4±0.9) mm, 宽度 (1.7±0.8) mm。18支壁冠状动脉或壁血管中, 15支在进入心肌前为壁血管向室壁侧局部弯曲, 3支为壁血管局部无明显弯曲, 直接穿行于心肌中。结论 冠状动脉CTA作为诊断心肌桥较冠状动脉造影敏感, 可为提示心肌缺血提供依据, 可用于诊断心肌桥症状。

关键词:冠状动脉CTA,心肌桥,临床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恒青, 杜茂云, 黄茂华, 等.冠状动脉CTA成像技术在冠心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 23 (9) :1409-1411.

[2]殷敏敏, 余永强, 刘斌, 等.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评估心肌桥[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8, 24 (3) :386-388.

上一篇:景观装饰下一篇:人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