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意义分析

2024-10-13

临床意义分析(精选12篇)

临床意义分析 篇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大量先进仪器和技术的采用, 医学检验室在医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医学检验室提供的检验信息占患者全部诊断、疗效等医疗信息的60%以上。因此, 检验室成为医疗机构完成医疗任务的重要的支持部门。很难想象一个医疗机构没有检验室提供信息能顺利完成医疗任务。下面就生化检验项目的参考值和临床意义做一详细的说明。

1 资料与方法

1.1 仪器

魅力4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阿根廷制造) 。

1.2 试剂

上海科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

1.3 标本来源

600份健康体检人员空腹抗凝血样, 分3个年龄组:20~30岁200份, 31~40岁200份, 41~60岁的200份。

1.4 检验方法

每天9:30以前收集血样, 9:30以后把血样离心、编号连同质控血样一起放入试管架, 再放入魅力4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按仪器操作说明, 正确操作仪器。检验项目为ALT、AST、GGT、ALP、TP、ALB、TBIL、BUN、CREA、UA、GLU、CHOL、TG、HDL、LDL、APOA、APOB。检验完毕, 把检验结果打印存档。整个检验过程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的要求、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认真完成每一项检验。半年来共收集600份血样结果。分析如下。

2 结果

600份样品中, 在20~30岁年龄组中, TG高的有19人, CHOL高的有17人, GLU高的1人;在31~40年龄组中, TG高的有31人, CHOL高的有35人, GLU高的34人, ALT高的有5人, 其余检验项目均正常;在41~60年龄组中, TG高的有74人, CHOL高的有53人, GLU高的68人, ALT高的有16人, UA高的2人, TG、CHOL、GLU同时高的有5人, HDL高的5人, APOA高的3人, 其余检验项目均正常。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随着年龄的增长, 身体各项机能呈下滑趋势。

3 临床意义

3.1 ALT

正常参考值:0~40.0U/L。增高:可见于肝胆疾病, 传染性肝炎, 肝癌, 肝硬变活动期, 中毒性肝炎, 脂肪肝, 胆管炎和胆囊炎等;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 心肌炎等。

3.2 AST

正常参考值:0~40.0U/L。血清中AST可来源于肝细胞, 各种肝病可引起血清中AST的升高, 中毒性肝炎时可更高。

3.3 GGT

正常参考值:0~58.0U/L。主要用于诊断肝胆疾病, 原发性肝癌, 胰腺癌和乏特氏壶腹癌时, 血清GGT活性显著升高, 特别在诊断恶性肿瘤患者有无肝转移和肝癌术后有无复发时, 阳性率可达90%。

3.4 TP

正常参考值:60.0~80.0 g/L。血清总蛋白浓度增高见于血清中水分减少, 而使总蛋白浓度相对增高。3.5 ALB正常参考值:35.0~55.0 g/L。血清白蛋白浓度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 血浆浓缩所致, 并非蛋白质绝对量的增加。临床上尚未发现单纯白蛋白浓度增高的疾病。

3.6 GLB

正常参考值:20.0~40.0 g/L。球蛋白浓度增高:炎症或感染反应, 如结核, 疟疾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播散性红斑狼疮, 硬皮病, 风湿热, 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3.7 TBIL

正常参考值:5.1~19.0μmol/L (直接胆红素正常参考值:1.7~6.8μmol/L和间接胆红素正常参考值:1.7~13.2μmol/L) 。根据血清胆红素分类, 判断黄疸类型。血清总胆红素和以间接胆红素增多为主的为溶血性黄疸, 例如溶血性贫血, 严重大面积烧伤等;血清总胆红素和以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的为梗阻性黄疸, 例如胆石症。

3.8 BUN

正常参考值:1.7~8.3mmol/L。常见于肾脏因素: (1) 肾前性:最重要的原因是失水, 引起血液浓缩, 引起肾血流量减少, 肾小球滤过率减低而使血尿素储留, 常见剧烈呕吐, 幽门梗阻, 肠梗阻和长期腹泻; (2) 肾性:急性肾小球肾炎, 肾病晚期, 肾功能衰竭, 慢性肾盂肾炎及中毒性肾炎都可出现血尿素氮增高; (3) 肾后性疾病:如前列腺肿大、尿路结石、膀胱肿瘤致使尿道受压等都能使尿路阻塞引起血尿素氮增加。

3.9 CREA

正常参考值:44.0~135.0μmol/L。在正常肾血流条件下, 肌酐值升高至300μmol/L左右时, 提示为中度至严重的肾损害。血肌酐测定对晚期肾脏疾病临床意义较大。

3.1 0 UA

正常参考值:150.0~440.0μmol/L。血清尿酸测定对痛风诊断最有帮助, 痛风患者血清中尿酸增高, 在痛风时也会出现正常尿酸值。

3.1 1 ALP

正常参考值:30.0~140.0 g/L。其活力测定常用于肝胆疾病和骨骼疾病的临床辅助诊断指标。可见于肝胆疾病:阻塞性黄疸, 急性或慢性黄疸型肝炎, 肝癌。

3.1 2 GLU

正常参考值:3.9~6.4mmol/L。内分泌功能障碍引起高血糖, 临床上称为糖尿病。颅内压增高, 脱水也可引起血糖增高。胰岛素分泌过多,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 甲状腺机能减退, 严重肝病患者, 可引起病理性低血糖。

3.1 3 CHOL

正常参考值:3.35~6.40mmol/L。血清胆固醇浓度增高见于动脉粥样硬化, 肾病综合征, 胆总管阻塞, 黏液性水肿和糖尿病。在恶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以及甲状腺机能亢进时, 血清胆固醇降低。

3.1 4 TG

正常参考值:0.48~1.88mmol/L。血清甘油三酯也有随年龄而上升的趋势, 体重超过标准者往往偏高。糖尿病, 肾病综合征, 糖原沉积病和妊娠后期也可出现TG增高。

3.1 5 HDL

正常参考值:0.9~2mmol/L。流行病学研究表明HDL与CHD (冠心病) 的发展呈负相关关系, 所以HDL值低的个体患CHD的危险性增加;相反HDL水平高者, 患CHD的可能性小。所以HDL可用于评价患CHD的危险性。HDL升高还可见于慢性肝炎,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3.16 LDL

正常参考值:0~4.2mmol/L。LDL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多用于判断是否存在患CHD的危险性。LDL升高可见于遗传性高脂蛋白血症, 甲状腺功能低下, 肾病综合征, 梗阻性黄疸, 慢性肾功能衰竭等;LDL降低可见于无β-脂蛋白血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 肝硬化, 恶性肿瘤等。

3.17 APOA

正常参考值:1.00~1.60mmol/L。一般情况下, APOA可以代表HDL水平, 与HDL呈明显正相关。冠心病患者, 脑血管病患者APOA偏低。家族性高TG血症患者HDL往往偏低, APOA不一定低, 不增加冠心病危险;但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蛋白血症患者HDL与APOA却会轻度下降, 冠心病危险性高。

3.18 APOB

正常参考值:0.60~1.14mmol/L。APOB和LDL同样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APOB主要代表LDL水平, 与LDL呈显著正相关。APOB与LDL同时测定有利于临床判断。APOB增高是冠心病危险因素。多数临床研究指出, APOB是各项血脂指标中较好的动脉粥样硬化标志物。此外, 在糖尿病, 甲状腺功能低下, 梗阻性黄疸, APOB都可能升高。

4 小结

医学检验提供的信息是非常广泛的, 许多检验项目对指导临床治疗及监测疗效有重大作用, 在不同的情况下发挥不同的作用, 重要的是早期诊断及确诊。要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 保证质量是其核心。所以, 我们必须加强质量管理, 提供有效的、及时的、准确的检验信息, 满足医生对患者在疾病预防、诊断、治疗方面的需求, 以便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同时也提醒人们要经常做健康体检, 以确保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参考文献

[1]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ISBN 7-5611-0583-6.

临床意义分析 篇2

同型半胱氨酸理论

虽然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人提到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但Hcy理论的真正奠基人是美国哈佛大学的病理学家McCully。McCully在翻阅麻州总医院历史资料时偶然发现一个奇特的病例,一名8岁的男孩死于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颈动脉狭窄。基于历史中有关该男孩尿中含有大量Hcy的记载引起了McCully的注意。经过大量实验研究,McCully于1969年首次向外界公布了他的研究成果: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的真正原因不是脂质代谢紊乱而是血中Hcy过高,即氨基酸代谢紊乱。遗憾的是,McCully的理论整整被忽略了26年,McCully本人也因为哈佛大学禁止他以哈佛的名义发表“异端邪说”而辞去了其在哈佛大学和麻州总医院的职务。90年代,在哈佛公共卫生学院对8万人跟踪研究14年得出的结论证明了McCully的理论之后,1995年以McCully论述Hcy的理论专著《心脏革命》的出版和第一届Hcy国际学术会议的召开为标记,Hcy理论正式被医学界接受。

最近10年有关同型半胱氨酸的研究论文,在MEDLINE数据库中就有7000篇之多;研究证实,高浓度的Hcy是冠状动脉疾病、脑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疾病独立的危险因子。血Hcy增高与多种疾病相关,如动脉硬化相关疾病(冠心病、中风、糖尿病等),静脉栓塞,肾脏疾病,骨质疏松,老年性痴呆,肿瘤,妊娠并发症,习惯性流产及新生儿缺陷等。因此监测和降低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同型半胱氨酸(Hcy)是一种含硫分子的氨基酸。在体内经蛋氨酸脱甲基化生成,主要通过再甲基化和转硫途径代谢。需蛋氨酸合成酶、胱硫醚β合成酶(CBS)及维生素B12、叶酸、维生素B6参与。酶功能障碍或维生素的缺乏等均可导致同型半胱氨酸升高。

同型半胱氨酸致病机理:①损伤血管壁导致血管阻塞;②损伤血管内皮细胞;③促进血小板激活;④增强凝血功能;⑤促进平滑肌增值;⑥细胞毒化作用;⑦刺激LDL氧化等。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治疗:叶酸400-800μg/d加维生素B6、维生素B12适量,2-4周复查;或甜菜碱6g/d,4-6周复查。理想的Hcy含量<10μmol/L。善存(centrum)1粒/d 长期服用可用于预防高Hcy血症,减少动脉硬化性疾病患病率。各科不同疾病用法用量遵医嘱。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的临床意义

【心脑血管病防治】

美国一项对近万名25-74岁无心血管疾病美国人历时20年之久的研究发现,每天从食用中摄取至少300μg叶酸,可使中风的发生率降低20%,使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降低13%。叶酸能保护心血管系统是由于它能降低Hcy水平,而Hcy是引起动脉硬化最终导致心脏病和中风的罪魁祸首。美国心脏协会建议成人摄取400μg叶酸/天,孕妇每600μg叶酸/天。

Stamfer等对14916例40-49岁美国男性医生进行Hcy检测,随访5年。Perry等对5661例40-59岁英国男性进行了为期11年的前瞻性研究。结果:冠心病、MI、中风者的总Hcy显著高于对照组,血Hcy每增加1μmol/L,患MI危险增加18.2%,Hcy高于15.8者比低于14.1者患MI的相对危险性增加3.13倍。Hcy是中风的一个强烈独立的危险因素。研究还证实:中度Hcy升高是TIA与脑卒中的独立的危险因子,叶酸可通过降低Hcy防止出血性卒中的发生。

张氏等研究1698例经冠脉造影确诊的CHD患者,302例冠脉造影阳性及500名健康国人血浆总Hcy、血脂、血糖及其他危险因素的关系,证实高Hcy血症是国人CHD,尤其是MI的独立危险因素,且Hcy水平与CHD严重程度一致。印度研究人员对936名高危病人研究(平均随访4.5年)报告,高Hcy血症是高血压病人死亡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的独立预测因子

瑞士Schnyder等报告,血浆Hcy可独立预测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后死亡、非致死性MI及靶病变血运重建(TLR)等不良事件。

美国专家在Framingham心脏病研究项目中发现,Hcy与心力衰竭的相关性更为密切,对尚未出现心脏病症状者来说,Hcy升高者患心力衰竭的危险可加倍,妇女的危险可增加3倍。

【优生优育与母婴健康】

流行病学研究报导5883位妇女和14,492位有怀孕并发症妇女,追踪時间1980-1996, 统计结果,血中Hcy值高的妇女容易产生:妊娠并发症(32%);早产(38%);新生儿体重减低(> 99%)。

叶酸与母婴健康 ●母亲补充叶酸:对胎儿及胎盘生长十分重要;可防止胎儿神经管畸型;可防止同型半胱氨酸(Hcy)值上升。

●孕妇若Hcy增高,会产生:冠心病;妊娠合并症。叶酸与畸型儿

●1871位孕妇来自各国,分四组:服用叶酸;服用叶酸和其他维生素;服用维生素;皆不服用.●结果:服叶酸组比沒有服用组出生脑神经管缺陷发生率低72%。美国卫生部发表声言

●“只要生育年龄的妇女, 不论何時怀孕,每天都一定要摄足400微克的叶酸, 才能确保日后出生的宝宝健康,聪明”。

●叶酸是胎儿脑部细胞和脊椎发育時,不可缺乏的营养素.●孕妇追踪检查同型半胱氨酸及叶酸可以确保孕育健康新生命及保障生产过程顺利。

孕妇检测Hcy临床意义: 对防治妊娠并发症与优生优育(预防早产、流产、新生儿体重减低、胎儿神经管畸型等)具有重要意义。

【糖尿病及并发症防治】

国内外大量研究结果显示,血浆Hcy水平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患大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监测糖尿病患者Hcy水平有利于对其预后的评估。Hcy升高在糖尿病伴肾脏、视网膜及血管并发症的患者更为严重,与无糖尿病但具相同浓度的Hcy相比,糖尿病患者血浆总Hcy每升高5μmol/L,在未来5年的死亡率将增加3倍。高Hcy血症也能促进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CRF并发症防治】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普遍有高Hcy血症,其发生率是正常人33倍。高Hcy血症已成为心血管疾病高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在CRF患者中发生率高。Hcy通过内皮毒素作用、刺激血管、心肌平滑肌细胞增殖、心肌细胞钙超载、血栓形成、干扰谷胱甘肽合成、影响体内转甲基化反应等引发心血管事件。补充大剂量叶酸、B族维生素、采用充分高效透析及肾移植是治疗CRF患者伴Hcy血症的有效措施。Hcy水平甚至比血肌酐更能反映肾功能。

【肺血栓栓塞症防治】

研究表明,高Hcy血症(>20μmol/L)使得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性明显增大,可能是进一步发展为肺动脉栓塞的病因,高Hcy血症可使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增加4倍。高Hcy是我国汉族人群肺血栓栓塞症(PTE)发病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子,降低Hcy可降低国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危险。

【预测骨折风险,防治骨折】

美国和荷兰分别进行的两项流行病学研究近日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含 Hcy高的人容易骨折。这两项结果已同时刊登在日前出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计4405人(55-91岁)观察近20年,结果,高Hcy组与低Hcy组相比,男性的骨折风险为后者的4倍,女性为1.9倍。研究证实作为骨折风险指标的“骨密度”与血中Hcy含量无关。研究还显示,老年人骨折中19%是由高Hcy引起的,高于“骨密度低”(13%),也就是说,与使用提高骨密度的药物相比,利用维生素B类保健品降低血Hcy可能会有更好的骨折预防效果。Hcy阻碍骨胶原这种纤维状蛋白质形成网状结构的作用可能就是高Hcy者容易骨折的原因。因为,在人体骨格中的大腿骨和手腕等部位,这种“骨胶原网状结构”是人体保持骨格强度所不可缺少的。

【诊断与监测肝损伤】

常规检测方法诊断、监测肝损伤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较低,且费用较高,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浆t-Hcy浓度在急性肝病和慢性肝病患者间差异有显著性;血浆t-Hcy浓度对诊断慢性肝病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较常规检测为好。血浆t-Hcy浓度对于慢性肝损伤的敏感性为91%,特异性为89%。以病理组织切片对照敏感性为94%,特异性为89%。血浆t-Hcy浓度检测还可应用于对普通人群慢性肝病的筛选,这对引起慢性肝损伤的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防治慢性肝损伤导致的肝硬化和肝癌可起到重要作用。

【肿瘤防治】

Hcy大部分来源于细胞蛋氨酸。蛋氨酸是需由饮食摄入的必须氨基酸。细胞内Hcy通常以较快速率向胞外分泌,Hcy在血浆和尿中的浓度反映了细胞内Hcy产生和利用之间的平衡,而Hcy的血液浓度反映了细胞的Hcy浓度。Hcy的检测目前已作为临床冠心病的一独立风险因子。现研究发现:未服抗叶酸药物的乳腺癌、卵巢癌和胰腺癌中有许多患者的血清tHcy升高。Ueland和Refsum在白血病患者的研究中对此的一个解释为tHcy升高是因肿瘤细胞的快速增殖所致。另一方面,我们知道许多恶性肿瘤细胞是蛋氨酸依赖性的,因为恶性细胞不能转化Hcy为蛋氨酸。蛋氨酸的依赖或高Hcy血症可能是恶性肿瘤的一表型表达。Lily L等在一组未用药的肿瘤患者中将tHcy浓度同主要的肿瘤标志物进行了比较,发现tHcy血清浓度的变化同血清肿瘤标志物卵巢癌的CA125,乳腺癌的CA-15-3,胰腺癌的CA19-9及结肠癌的CEA的变化是平行的。这个结果强烈提示血清tHcy与肿瘤标记物一样反应肿瘤细胞的活性或肿瘤细胞的快速增生率。换言之,血循环中的tHcy似是在治疗中监测癌症患者的更好的肿瘤标志物,因为它不仅可准确反映肿瘤细胞的增生率,还具有作为肿瘤发生的早期标记物和监测复发的敏感标记物的潜力。

【老人痴呆早期诊断与监控】

弗明汉医学研究中心对1092例(>76岁)追踪调查8年Hcy值,结果:tHcy超出14μmol/L,患老年性痴呆的危险性增加1.8倍,患多异古怪痴呆发生率增加1.6倍;英国OPTIMA项目研究发现: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大于11.2μmol/L的病人,三年后随访,发现他们大脑颞叶(包括海马)快速萎缩。

阿尔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又称初期老年性痴呆,因缺乏叶酸引起高Hcy血症引起。高Hcy能够通过血管疾病、淀粉毒性或者对神经细胞的直接毒性,升高早老性痴呆的发病率。

脑卒中、老年性痴呆或轻度认知功能受损的病人,应检查是否同时患有高Hcy血症,如患有高Hcy血症或与之有关的肾功能衰竭及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应及时用叶酸治疗。

检测对象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有心脏病家族史者。◆体检:育龄妇女和40岁以上者。◆Hcy相关疾病患者。

适用科室

体检科、心脏科、神经科、内分泌科、肾脏科、老年科、消化科、呼吸科、妇产科、眼科、肿瘤科、骨科、外科等。

血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空腹 8小時以上 ●以含EDTA采血管采血

●因为红细胞可合成 tHcy, 故采血后1小時之內离心, 血浆分离后取出, 放置干净试管中保存。若未能及時离心, 需将标本放至于冰箱内。

●血浆(Plasma)标本之保存:室溫 2-7天;2-8oC 14天;-20oC 几年。●血红蛋白,胆红素,甘油三脂等不会影响 tHcy 结果。

Hcy参考值

正常情况下,血Hcy含量甚微。高Hcy血症指空腹总Hcy水平和(或)蛋氨酸负荷后浓度超过正常对照组的95%上限。

一般空腹总Hcy水平为5-15μmol/L。

临床意义分析 篇3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创伤在CT诊断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方法:抽取我院2011年1月份至2012年1月份收治的40例腹部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CT诊断确诊病情和手术治疗,并将诊断结果与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经诊断,全组40例患者中,有38例CT诊断结果与手术治疗结果相符合,准确率为95.0%。结论:在腹部创伤检查中应用CT进行诊断,能够有效降低误诊、漏诊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 腹部创伤;CT诊断;临床表现;意义

腹部创伤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创伤疾病,一般认为,腹部创伤在所有创伤中所占比重为0.36%~4.35%,因腹部创伤致死率为9.82%,临床一般可通过应用CT诊断来提高确诊水平[1]。为此,本研究拟结合我院2011年1月份至2012年1月份收治的40例经CT诊断的腹部创伤患者进行讨论,现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11年1月份至2012年1月份收治的40例腹部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为22例,女性为18例;年龄均在24岁到61岁之间,平均年龄(35.5±2.2)岁;其中包括19例车祸伤,11例锐器伤,另坠落伤和跌倒伤各5例。全组患者均经临床确诊,均采用CT诊断确诊病情,并行手术治疗。

1.2 方法

全组患者均采用CT扫描。其中仪器选用西门子SOMATOM Emotion6 CT机,层厚和层距均设置为5~10mm。先平扫再作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为膈顶至肾下极,并对部分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进行整个腹部扫描,以便于观察其肠道和腹膜后腔的情况。完成后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临床治疗,并记录治疗结果,将CT诊断结果与手术治疗结果进行比较。

2 结果

经诊断,发现本组40例患者中,创伤类型主要以脾损伤、肝损伤、肾挫伤、和横膈损伤等为主,另外还包括胰腺损伤、膀胱损伤,以及胆道损伤等几种,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3 讨论

腹部创伤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创伤疾病之一,并以急性创伤为主,若临床治疗不及时,很容易使患者因失血过多而导致休克,严重时甚至造成死亡[1]。这同样是腹部创伤在所有创伤中死亡率较高的原因之一。为了减轻腹部创伤对患者生命安全的严重危害,以及减轻该疾病所带来的巨大痛苦给患者造成的精神负担,临床及时、准确诊断与治疗很有必要。

在当前,大多数医院临床首选CT诊断为患者进行腹部创伤检查,效果显著[2]。经CT及时、准确诊断,能够在短时间内探查患者的损伤部位及脏器,提高后续治疗的效果。而且,据有关资料顯示,在CT诊断期间,适当给予患者吸氧治疗、抗感染治疗、补液治疗,以及心理干预等基础治疗,能够促使患者各项身体指标获得进一步改善,并有效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3]

另外,在为患者进行CT诊断前,还需要结合以下情况进行考虑:(1)因车祸伤、锐器伤等受创后怀疑腹内脏器损伤严重,血流动力学等生命体征稳定者;(2)无法成功采集临床病史,有腹部特征者;(3)非手术治疗,不过需要动态观察腹部创伤情况者;(4)锐器伤明确,并且病情相对稳定,需要住院察看者。

在本组研究中,40例腹部创伤患者经CT诊断后发现,腹部创伤类型主要集中在脾损伤、肝损伤、肾挫伤、横膈损伤、胰腺损伤,以及膀胱损伤和胆道损伤等几种,其中,脾损伤占22.5%(9/40),肝损伤占20.0%(8/40),肾挫伤占17.5%(7/40),横膈损伤占15.0%(6/40),胆道损伤占5.0%(2/40),另外胰腺损伤和膀胱损伤均占10.0%(4/40)。通过将全组CT诊断结果与手术治疗结果进行比较,了解到结果相符合的共有38例,准确率高达95.0%。

经本研究表明,腹部创伤检查中应用CT进行诊断,不但能够清晰检查患者腹部创伤的类别及位置,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同时还能够有效降低误诊、漏诊率,提高后续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杰,符义军.CT对诊断腹部创伤的评价[J].当代医学,2011,09,(05):126.

[2] 马晓梅.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探讨[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02,(01):487.

小儿解剖特点与临床意义分析 篇4

关键词:解剖学,小儿,临床意义

儿童时期是机体处于不断生成发育的阶段, 其各个系统由于发育尚未成熟, 无论是在基础医学还是临床医学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小儿不是成人的缩影, 各个系统各个器官也绝不是成人的缩小版。本文从小儿的解剖特点, 来了解小儿消化、呼吸、泌尿三大系统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

1 消化系统

1.1 口腔

口腔是消化道的起端, 具有吸吮、吞咽、咀嚼、消化、味觉、感觉和语言等功能。足月新生儿在出生时已有舌乳头, 唇肌、咀嚼肌、两颊脂肪垫发育良好, 故生后即具有较好的吸吮能力和吞咽功能。新生儿出生时唾液腺发育不够完善, 唾液及唾液中淀粉酶分泌不足, 导致口腔粘膜干燥, 因此易受损伤和局部感染。3~4个月时唾液分泌开始增加, 5~6个月时明显增多, 但婴儿口底浅, 尚不能及时吞咽所分泌的全部唾液, 因此常发生生理性流涎。

1.2 食管、胃

新生儿和婴儿的食管呈漏斗状, 粘膜纤弱, 腺体缺乏, 弹力组织及肌层尚不发达, 食管下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 控制能力差, 不能有效的抗反流, 常发生胃食管反流, 大多数在8~10个月时症状消失。

婴儿胃呈水平位, 胃平滑肌发育尚未完善, 在充满液体食物后易使胃扩张。由于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 致“前松后紧”, 另婴儿吸奶时常吞咽过多空气, 故易导致溢乳甚至呕吐。

1.3 肠小儿肠道相对比成人长, 一般为身长的5~7倍, 或为坐高的

10倍。肠道血管丰富, 小肠绒毛发育较好, 泌面及吸收面较大, 有利于消化吸收。但肠肌层发育差, 肠系膜柔软而长, 结肠无明显结肠带和肠脂垂, 升结肠与后壁固定差, 易发生肠套叠和肠扭转。肠壁薄, 通透性高, 有利于大量的流质及乳汁中营养物质的吸收;但屏障功能差, 肠内毒素、消化不全产物和过敏原等可经常粘膜进入体内, 引起全身感染和变态反应性疾病。早产儿肠乳糖酶活性低、肠壁屏障功能差和肠蠕动协调能力差, 因此, 易发生乳糖吸收不良、细菌经肠粘膜吸收引起全身性感染和粪便滞留或功能性肠梗阻。

1.4 肝、胰腺

年龄越小肝相对越大。出生时肝脏重约120~130g。婴幼儿肝下缘在锁骨中线右肋缘下约2cm, 可触及, 4岁以后一般不能触及。婴儿肝血管丰富, 肝细胞再生能力强, 不易发生肝硬变, 但肝细胞和肝功能不成熟, 解毒能力差, 易受各种不利因素影响, 如缺氧、感染、药物中毒等均可使肝细胞发生肿大, 影响其正常功能。婴儿期胆汁分泌较少, 影响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出生时胰液分泌量少, 3~4个月时增多。但胰淀粉酶活性较低, 1岁后才接近成人, 故不易过早地 (生后3个月以前) 喂淀粉类食物。新生儿及幼婴胰脂肪酸和胰蛋白酶的活性都较低, 故对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不够完善, 易发生腹泻。

2 呼吸系统

2.1 鼻和鼻窦

婴幼儿时期, 由于头面部颅骨发育不成熟, 鼻和鼻腔相对短小, 后鼻道狭窄, 缺少鼻毛, 鼻粘膜柔嫩, 富于血管组织, 故易受感染。感染时鼻粘膜充血肿胀使鼻腔更加狭窄, 甚至堵塞, 引起呼吸困难及吮吸困难。婴儿时期鼻粘膜下层缺乏海绵组织, 至性成熟时期才发育完善, 故婴儿极少发生鼻衄, 6~7岁后鼻出血才多见。此外, 小儿鼻泪管较短, 开口部的瓣膜发育不全, 在上呼吸道感染时易侵犯眼结膜, 引起结膜炎症。婴幼儿鼻窦发育未成熟, 上颌窦及筛窦出生时虽已形成, 但极小, 2岁后才开始发育, 至12岁才发育充分。额窦在1岁以前尚未发育, 2岁时开始出现。蝶窦出生即存在, 5~6岁时才增宽。婴儿可患鼻窦炎, 但以筛窦及上颌窦最易感染。

2.2 咽和咽鼓管

小儿咽部相对狭小及垂直, 鼻咽部富于集结的淋巴组织, 其中包括鼻咽扁桃体和腭扁桃体, 前者在4个月即发育, 如增殖过大, 称为增殖体肥大;后者在1岁末逐渐退化。因此, 扁桃体炎多发生在年长儿, 而婴幼儿则较少见到。小儿咽后壁间隙组织疏松, 有颗粒型的淋巴滤泡, 1岁内最明显, 以后逐渐萎缩, 故婴儿期发生咽后壁脓肿最多。婴幼儿咽鼓管较宽, 短而直, 呈水平位, 故上呼吸道感染后容易并发中耳炎。

2.3 喉小儿喉部相对较长, 喉腔狭窄, 呈漏斗形, 软骨柔软, 声带及

粘膜柔嫩, 富于血管及淋巴组织, 容易发生炎性肿胀, 由于喉腔及声门都狭小, 患喉炎时易发生梗阻而致吸气性呼吸困难。

2.4 气管和支气管

小儿气管和支气管管腔相对狭小, 软骨柔软, 缺乏弹力组织。支气管以下分为叶间支气管、节段支气管及毛细支气管。婴幼儿毛细支气管无软骨, 平滑肌发育不完善, 粘膜柔嫩, 血管丰富, 粘液腺发育不良, 分泌粘液不足而较干燥, 粘膜纤毛运动差, 清除吸入的微生物等作用不足。因此, 不仅易感染, 而且易引起呼吸道狭窄与阻塞。儿童气管位置较成人高, 由于右侧支气管较直, 似由气管直接延伸, 左侧支气管则自气管侧方分出, 故支气管异物多见于右侧, 引起右侧肺段不张或肺气肿。

2.5 肺小儿肺组织发育尚未完善, 弹力组织发育较差, 肺泡数量少,

气体交换面积不足, 但间质发育良好, 血管组织丰富, 毛细血管与淋巴组织间隙较成人为宽, 造成含气量少而含血多, 故易于感染。炎症时也易蔓延, 感染时易引起间质性炎症、肺不张及坠积性肺炎。由于肺弹力纤维组织发育差, 肺膨胀不够充分, 易发生肺不张和肺气肿。

肺门包括支气管、血管和几组淋巴结 (支气管淋巴结、支气管分叉部淋巴结和气管旁淋巴结) , 肺门淋巴结与肺部其他部位淋巴结相互联系, 当肺部各种炎症时, 肺门淋巴结易引起炎症反应。

2.6 胸廓与纵隔

小儿胸廓较短小, 其前后径约与横径相等, 呈圆桶状。肋骨处于水平位, 与脊柱几乎成直角。膈肌位置较高, 使心脏呈横位, 胸腔狭小, 但肺脏相对较大, 几乎充满胸廓;加上胸部呼吸肌不发达, 主要靠膈肌呼吸, 易受腹胀等因素影响, 肺的扩张受到限制不能充分地进行气体交换, 使小儿的呼吸在生理和病理方面经常处于不利的地位。小儿纵隔相对较成人大, 占胸腔的空间较大, 故肺的活动受到一定限制。纵隔周围组织柔软而疏松, 富于弹性, 当胸腔大量积液、气胸、肺不张时, 易引起纵隔器官 (气管、心脏及大血管) 的移位。

3 泌尿系统

3.1 肾脏

小儿年龄越小, 肾脏相对越重, 新生儿两肾的重量约为体重的1/125, 而成人两肾的重量约为体重的1/220。婴儿肾脏的位置较低, 其下级可抵制髂嵴以下第四腰椎水平, 2岁以后始达髂嵴以上。右肾因上方有肝脏而低于左肾。婴儿肾脏相对大, 位置低, 加之腹壁薄而松, 故两岁因内的健康小儿腹部触诊时容易扪及。新生儿肾脏表面呈分支状, 至2~4岁时, 胚胎残留完全消失。

3.2 输尿管

婴儿输尿管长而弯曲, 管壁肌肉和弹性纤维发育不良, 容易受压及扭曲, 导致梗阻而发生尿潴留, 诱发感染。

3.3 膀胱

婴儿膀胱较年长儿高, 尿液充盈时, 膀胱顶入腹腔而容易触到, 随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至盆腔内。

3.4 尿道

新生女婴尿道长仅1cm (性成熟期3~5cm) , 且外口暴露而接近肛门, 容易受污染。男婴尿道虽较长, 但常有包茎, 积垢时也以引起上行性细菌感染。

参考文献

[1]杨爱连.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与临床意义[J].山西医药杂志 (下半月版) , 2009, 38 (1) .

颈动脉彩超 的临床意义 篇5

异常结果:颈动脉彩超不仅能清晰显示血管内中膜是否增厚、有无斑块形成、斑块形成的部位、大小、是否有血管狭窄及狭窄程度、有无闭塞等详细情况, 并能进行准确的测量及定位,还能对检测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结果进行分析。特别是可检测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存在, 使患者得到及时预防和治疗; 对中重度颈动脉狭窄和闭塞的及时确诊,可作为临床选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有力依据。

需要检查的人群:心血管疾病患者。

检查前:颈动脉彩超检查前一般不需要特殊准备,只要在检查前,把会影响检查的颈部饰物除去即可。如果是刚做完剧烈运动,则需要先休息5~10分钟,等呼 吸及心率相对平稳后再进行检查。

检查时要求: 患者积极配合医生检查,按医生的要求做准备,医生仔细操作。

临床意义分析 篇6

【关键词】胆石症;彩超;临床诊断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660-02

胆石症(Cholelithiasis)是指胆总管系统任何部位发生结石的疾病,是普通外科常见的一种胆道疾病,症状多样,按发生部位主要分为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和肝外胆管结石。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调查研究显示,身体偏胖、胆固醇和脂肪摄入多的人更易患胆石症。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营养状况的改善,胆石症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胆囊结石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胆石症的治疗是非常有必要的,治疗的基础在于诊断。在胆石症的各种检查方法中,彩色多普勒超声已被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为了进一步探索彩超检查的准确性,我们收集并分析了2009年2月至2013年1月本院238例胆石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均为我院2009年2月至2013年1月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共238例,其中男143例,女195例,年龄为17~81岁,平均43.1±25.4岁。临床表现为右上腹疼痛或绞痛142例,上腹部压痛58例,黄疸71例,寒战发热25例。

1.2 诊断方法

使用PHILIPS IE3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的频率为3.5~5MHz。患者检查前禁食8 小时以上。于右肋缘下、右肋间在不同体位下(仰卧位、左侧卧位)进行横、纵、斜扫描。仔细观察胆囊大小,囊壁厚度、囊壁是否粗糙、胆周回声、肝胆界面、胆总管情况和血流特点。

1.3 声现象表现

①胆囊结石:胆囊透声区可见一个或多个强回声光团,后方伴有清晰的声影,光团随体位改变而移动;如胆囊萎缩并有结石,则仅在胆囊部位探到强回声带,后方为宽大的声影;如有炎症,则胆汁透声度差,胆囊壁厚度大于3.5mm,粗糙并不规则;如有胆囊穿孔,则胆囊壁不完整,可见缺损,其周围可见积液。

②胆总管结石:出现一固定的强回声光团,其后方伴有声影,光团和管壁分界清晰。结石梗阻上端胆管扩张,管壁增厚,合并炎症除管壁增厚外,有管壁粗糙不完整。由于受到胃肠道气体的干扰,胆管中下段显示率较胆囊低。

2 结果

238例胆石症患者均进行了彩超诊断,结果结石最大直径为4.0 cm。将彩超诊断结果与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相比较。结果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诊断出胆囊结石179例,胆总管结石59例,而彩超诊断出胆囊结石和胆总管结石为172例和54例,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6.1%和91.5%,彩超诊断总正确率为94.9%。

3 讨论

彩超是在黑白B超的基础上加上彩色多普勒技术,彩色成像会使体内的情况更加清晰的表现出来,这样就提高了整体的诊断准确度。彩超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在乳腺、心脏、脾胃、胆道、腹腔等疾病的检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胆石症是最常见的肝胆疾病,它是在多种因素(如胆汁成分的改变、胆固醇过饱和、胆汁囊泡、胆囊功能异常、寄生虫感染等)影响下[1],经过一系列生理病理过程而形成的。调查显示,胆石症在北美、欧洲国家发病率最高,南非地区发病率最低。而在我国,胆石症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胆石症容易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胰腺炎、急性胆囊炎、慢性结石性胆囊炎、肝脓肿和胆囊癌等[2],它的及时诊断和治疗是非常有必要的。治疗的基础在于诊断,胆石症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3]和其他辅助检查(胆道造影、CT、MRI、PTC等)。

本组试验中,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胆石症的主要诊断工具,同时采用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诊断方法,探讨彩超在胆石症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238例患者中,分别诊断出胆囊结石和胆总管结石170例和54例,与实验室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結果相比,总正确率为94.1%。其中彩超诊断胆囊结石的准确率为96.1%,该诊断准确率高,主要是因为胆囊内有胆汁,胆汁具有液性衬托的特点,从而使得结石较为清晰,而彩超诊断胆总管结石的准确率为91.5%,该结果高于文献报道的黑白B超的准确率(83.7%)[4]。

从本次试验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胆石症彩超检查的许多优点,它不但诊断正确率高,而且安全、简便、经济。对于急性胆囊炎、黄疸、危重病人和对造影剂过敏的患者来说,彩超检查的耐受性好,并且对病人和工作人员没有任何伤害,操作简单,费用少,为患者减轻了经济负担。同时,彩超检查还能清晰地显示出肝、胰、胆管壁和胆囊壁的剖面图像,这也为之后的手术提供了参考。总而言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具有检查方便、无创性、可反复多次使用和诊断准确率高等优点,是胆石症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敬先.B超诊断胆囊炎胆石症1000例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 2009, 6(3): 228.

[2] 谢传效.胆囊炎、胆石症的手术治疗[J].当代医学,2009,15(12):71.

[3] 黄丽卿,徐林.PTC与B超在胆石症诊断中的价值比较[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1, 17(1): 73-77.

门诊处方点评与分析的临床意义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来源

包头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门诊药房2011年11月至2012年3月共5个月的普通处方 (除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处方) 。

1.2 抽样方法

包头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药剂科临床药学室依照等间距抽样方法抽取每个月门诊处方100张, 共计500张。

1.3 点评标准

参照国家卫生部《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国国家处方集》、《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的基本要求, 由医务科、药剂科、感染科等工作人员按照上级卫生主管部门规定和医院规定进行点评。

1.4 统计方法

用Excel软件创建《门诊处方点评工作表》, 包括处方金额、处方医师姓名、科室、审核调配药师、核对发药药师、是否合理、存在问题代码、抗菌药物处方数、处方用药品种数、使用抗菌药的品种数、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金额等内容。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500张门诊处方平均每张处方用药品种为2.486种, 不足《处方管理办法》规定的单张处方药品品种数一半, 平均就诊使用注射液处方的百分率为21.2 %, 平均每张处方使用抗菌药的品种为0.184种, 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总金额为10 757.77元, 就诊使用抗菌药物处方的百分率为14.6 %, 低于《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的要求 (20 %) , 平均每张门诊处方金额为113.296元。详见表1。

2.2 处方合格情况

药剂科临床药学教研室将抽取的门诊处方500张进行点评, 合格处方数为453张, 处方合格率为90.6 %。其中不规范处方总计27张, 包括:新生儿、婴幼儿处方未写明日龄月龄共计13张, 开具处方未写临床诊断或临床诊断书写不完全共计12张, 门诊处方超过7日用量共计2张。用药不适宜处方9张 (其中1处方同时有2项不合格) , 超常处方11张。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处方数355张, 占总处方数比例为71.0 %。详见表2。

3 讨论

3.1 处方点评对促进医院合理用药起到积极作用

包头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处方点评工作使得医院门诊处方用药总体评价得到改善与提高:医院就诊使用抗菌药物处方的百分率由19 %下降到8 %并且低于《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的要求 (20 %) , 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菌药医院使用率 (30 %) ;就诊注射剂处方使用率为21.5 %, 世界卫生组织确定平均处方注射剂使用率是13.4 %~24.1 %[3]。处方合格率不断上升, 尤其是门诊处方超过7日用量、适应证不适宜的、用法用量不适宜等不合格处方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 无适应证用药还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加强医院临床药师指导临床用药;医院切实执行了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促使抗菌药物应用减少;医院加强了药物政策管理促进医师合理用药;随着药物生物利用度提高, 半衰期延长, 新型口服液不断应用, 从而导致注射剂用量下降。医院通过处方点评对医院进行用药评价, 从中发现潜在的用药问题, 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改进措施不断提高处方质量, 从而促进临床医师用药合理、安全、有效和经济。

3.2 处方点评对规范医师处方内容起到推进作用

通过处方点评工作的开展, 在点评过程中药师与医师相互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药师的协助下医师更合理用药, 通过加强医师对处方的重视程度, 促进医师合理开具处方, 正确书写病历诊断。处方点评工作虽然是事后干预评价, 它的作用是改进下一次处方质量。在规范提高处方质量的同时, 促进医师不断学习和不断完善自己的业务水平。由于医疗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和持续性, 处方点评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突出, 经过对医院处方的点评结果分析, 充分说明处方点评对医疗机构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3 电子处方的利与弊

对医师来说电子处方清晰, 避免了医师字迹潦草而出现配错药物的情况且提高药师的工作效率, 对于药剂科人员处方清晰明了, 避免了审核、调配人员因理解偏差出现错误现象, 对于患者不用划价电脑直接生成, 节省了患者时间, 同时提高了配药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现行医院软件系统价格昂贵, 医院仅仅购买了软件的部分模块, 缺少软件自动化点评模式、处方的抽取、处方的统计等, 如注射剂规格、用量用法等。医院软件系统处方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等诊断, 而打印只打印主要诊断, 是导致处方点评诊断不全的最主要原因。

3.4 措施

(1) 处方点评制度的完善:各医院现行处方点评制度是国家卫生部为规范指导医院处方点评工作, 提高医院处方质量, 保障医疗安全及患者用药经济、有效、安全等原则。医院处方点评主要规章制度是根据《药品管理法》、《职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处方管理办法》等法规制定的规章制度[4]。处方点评工作是分析不合理用药的重要手段[5]。加强医院对处方点评的支持, 医院应当成立处方点评小组并定期对医院处方进行点评工作, 制定相应的奖励与处罚制度, 医院各科室各部门之间应协调与合作。 (2) 处方点评指导:首先应增加处方点评项目提高处方点评工作人员效率, 增加处方抽样量及抽样频率等, 对于涉及处方开具及点评的工作人员不断加强培训与学习, 从而客观真实反映医院的基本用药情况。

总之, 处方点评是医院对医师临床用药的监管与统计, 可以从多层面和多角度反映医院用药具体情况。因此提高处方合格率、促进医疗机构合理用药, 能够更好地提高处方合格率, 为不断完善医院处方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晓玲, 谢鸾丹.医院处方点评模式的研究[J].医药导报, 2010, 29 (1) :1-4.

[2]卫生部令[2007]第53号, 处方管理办法[S].

[3]卫医管发[2010]28号, 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S].

[4]陈勇, 何振东.利用计算机统计分析处方评价表[J].中国医院统计, 2008, 15 (2) :1753-1755.

临床意义分析 篇8

临床路径是相对于传统路径而实施的,传统路径也即是每位医师的个人路径、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不同的治疗组或者不同医师针对某一疾病可能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采用临床路径后,可以避免传统路径使同一疾病在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不同的治疗组或者不同医师间出现不同的治疗方案,避免了其随意性,提高了费用、预后等等的可评估性。临床路径是指医院里的一组人员共同针对某一病种的监测、治疗、康复和护理所制定的一个有严格工作顺序、有准确时间要求的诊疗计划,以减少康复的延迟及资源的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质量[1]。通俗地来说,就是事先对各种疾病按治疗方法等进行标准化分类,并在制定出院、治愈标准的基础上,规定医疗机构对各种疾病的收费标准。居民生病之后,按规定的标准向医疗机构交纳固定的费用。

2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工作,贯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3 影响临床路径实施的因素

3.1 我国的医疗保险政策对开展临床路径的影响

临床路径在各国的开展有其各自的背景。在我国台湾地区是由于保健机构由“论量计酬制”改为“论病例计酬制”,在美国是由于DRGS-PPS的推行,临床路径才得到医疗提供者的广泛关注和实施[2]。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医疗保险只是单纯考虑哪些项目在医保范围,哪些药物在医保范围,医保报销,哪些项目和药物医保只报销一部分。并不是结合疾病,按照治愈疾病的需要来考虑什么是报销的检查和药物。现有的医保制度也没有考虑患者总的住院费用是否合理,住院天数是否合适。这样,医保提供者对于开展临床路径就会缺乏积极性。

3.2 医院的态度直接影响临床路径的实施

医院开展临床路径首先要组织员工学习关于临床路径的知识,建立临床路径委员会。向已经开展临床路径的医院学习经验教训。比起现有的程序,要接受一种新的程序医院要花费大量的精力、物力以及财力。另外医院管理者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小集团利益的驱使,可能认为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的住院费用、合理用药、合理检查会影响医院的经济利益,对临床路径的实施持反对态度。

3.3 医院员工的观念对实施临床路径的影响

传统的医疗模式中,医生占有主导地位,他们认为护士、医技、药剂等都是配合他们的工作,但是临床路径要求医生参与到许多专业之间的合作中,并且临床路径规定了某一病种的住院天数、用药范围,医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约。他们可能认为自己的诊疗权受到干涉,认为什么都有规定的话医生就没有用处了,按照程序看病就行了。另外护士现有的工作是配合医生,开展临床路径要求系统化贯彻护理程序,整体护理实施到位。这样护士的工作量不仅加大了,而且对护士的专业知识要求更加高了。

3.4 病种的选择对临床路径有重要的影响

由于临床路径规定了特定程序、住院日期、住院产生的费用,没有很大的自主活动的空间,这样就给选择病种带来很大的困难。单纯疾病的患者可以开展临床路径,但是病情复杂、特殊及并发症、合并症较多的疾病,其临床路径实施的难度相对较大,大大增加了临床路径的变异系数,降低了路径进入标准及路径的同一性,为以后的变异分析带来困难,造成相当部分病例不能严格按照路径标准进行治疗。而且在实施中要识别患者治疗中大量的变异[3]。现在单纯疾病的患者非常少见,合并有其他慢性病的人很多,这些患者如何开展临床路径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

3.5 医院内各部门能否积极地配合直接影响临床路径的实施

对于进入临床路径的患者,医院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不能出现问题,需要长期的、有效的合作,共同使患者按天、按时依次完成各项诊疗、检查、护理等处置。需要多学科、多部门通力合作,是对医院整体协作能力的全面考验。如医技科室不能按时检查并发放报告,手术室不能安排手术台等,这些都将影响临床路径的实施。

3.6 患者对实施临床路径的影响

临床路径最终是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缩短患者的住院日期。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患者医学知识的缺乏、社会对医疗系统的不正确认识、医患沟通不佳等,都会使患方对医务人员缺乏信任,出现不遵守医嘱行为,偏离路径。例如达到出院指标不出院或未达到治疗效果要求出院、自行要求使用某种药物或拒绝使用某种药物、对手术或用药方式迟疑不决,都势必影响按预定路径执行。

3.7 现有的医疗体制对开展临床路径的影响

医院间的技术能力、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不可能在全国同级医院使用同一个临床路径版本。每年更新和工作量太大,科学性差。而多年更新,则影响新技术应用。而且存在法律和制度上的问题,目前实行的“举证责任倒置”,在保护患者权益的同时,对路径制定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医生在制定治疗路径的同时,从保留诊治证据出发,不得不增加某些检查项目。有些医生为了满足患者的某些需求来提高其满意度,而开具不必要检查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临床路径管理。

4 实施临床路径的意义

4.1 对护理学发展的影响

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可以减少护士进行文书记录的时间,提高其工作效率,同时由于护理活动的程序化和标准化,护理项目也不会被遗漏。临床护理路径可使护士由被动护理变为主动护理,不再机械地执行医嘱,而是有目的、有预见性地进行护理。可培养护士工作的自主、自律性,增强成就感。临床护理路径作为一种先进有效的护理管理模式,可使护理工作者成为医院改革实践的先行者,为实现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医院而努力。

4.2 对医生的影响

临床路径作为一种医疗模式,可使医生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处置,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减少病患住院时因医护人员处理程序不同而产生的各种变异情况。

4.3 对患者的影响

临床护理路径可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缩短其住院天数。在标准的治疗程序实施过程中,可帮助患者加强对健康教育、所患疾病的了解,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使患者及其家属主动参与治疗,并促使患者满意率上升。

4.4 对医院管理的影响

应用临床路径的医疗质量管理模式对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实施有效监管。医疗质量指符合标准及规定、满足患者需求的程度,是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期望与患者实际接受医疗服务的比较结果[4]。它不仅指医疗技术服务的及时、安全、有效、适宜、连贯,还包括医护人员的医德医风、服务态度、对患者合法权益的尊重和治疗费用的控制。临床路径医疗质量管理模式是根据某种疾病制定的一种医护人员同意认可的诊疗模式,患者由住院一开始到出院都依据此标准模式接受治疗,此标准模式详细地规定了入院指导与评估、诊断性检查、处置、治疗、药物、会诊、营养、患者卫生教育、活动、治疗后康复情形以及出院计划等[5,6]。该管理模式包括了对病种住院天数、费用、医疗技术质量、对患者的服务态度等全方位的控制和管理。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临床路径确定某一病种标准的住院人数、住院费用、合理用药、检查和治疗标准,构建出对该病种医疗质量的评估标准和指标以及长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监督、检查结果和评估标准、指标之间的差距,开展对医疗机构的行政处罚和行政奖励。这样不仅能使监管活动公平、公正、有序,同时也能帮助医疗机构找出自己医疗质量上的薄弱环节,以促使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总之,应用临床路径的医疗质量管理模式对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实施有效监管可以在保障医疗质量的同时,控制医疗费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从中外医院实施临床路径的经验来看,这一做法并未造成医疗质量的下降。相反,由于这种管理模式降低了医疗成本,提高了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增加了医护之间以及医患之间的互动,并可使医院多学科合作,促进医院风气转变。同时由于临床护理路径的监控机制,可以保障医院护理管理的有效进行,增进各方之间的沟通,保证临床护理工作质量持续性改善。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医院内,在家庭护理、社区福利保健机构中亦起重要作用,扩大了管理效能。

4.5 对卫生经济学的影响

我国医疗费用增长有多方面的因素,包括人口数量的增加、大众医疗需求的增多、疾病谱的变化以及通货膨胀等是导致医疗费用上涨的客观因素。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可有效节约医疗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同时可提供标准化的医疗服务,减少护理文书记录时间,确保医疗品质。

5 展望

临床路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也是医改的主要方向。国家高度重视医改工作,卫生部领导也多次强调开展临床路径的重要意义。开展临床路径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质量、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变异(解释:不是控制变异,而是产生变异后,总结变异原因,逐步完善路径)、降低成本、提高患者满意度”。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将保证患者所接受的治疗项目精细化、标准化、程序化,减少治疗过程的随意化;提高医院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加强临床治疗的风险控制;缩短住院周期,降低费用。随着医疗保险的完善和医疗制度的改革,社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临床路径的深入了解,开展临床路径是大势所趋!

摘要:临床路径作为一种新型的病种管理模式,具有改善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服务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增强医院竞争力的作用。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和社会对临床路径的认识,在许多城市已经设定开展临床路径的试点医院,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影响其广泛开展。

关键词:临床路径,影响因素,意义

参考文献

[1]齐德广,秦银河,李书章,等.临床路径的应用及其相关问题和对策.解放军管理杂志,2003,10(1):38.

[2]张正华,高居中.实施临床路径的意义和方法.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9):514.

[3]王冬,朱士俊,董军,等.临床路径开发对象的选择.解放军管理杂志,2003,10(2):129.

[4]董恒进,曹建文.医院管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5]Kitchiner DJ,Bundred PE.Clinlical Pathways(editorial:comment). Med J Aust,1999,172(2):54 -56.

临床意义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该院诊断治疗的糖尿病患者60 例为研究组。 所有患者均为2 型糖尿病, 其中男34 例, 女26 例, 年龄41~74 岁, 平均 (56.1±10.4) 岁。 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60 例为对照组, 其中男35 例, 女25 例, 年龄40~75 岁, 平均 (55.6±10.9) 岁。 两组性别比、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检测方法

采集晨起空腹肘静脉血, 分离血清,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指标, 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水平。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1.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2 结果

研究组TG、TC、LD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HD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峡谷且血脂指标比较见表1。

3 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生活水平的改善, 饮食结构的改变, 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加, 糖尿病的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血管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既往国外有研究显示, 糖尿病患者及时进行了严格的血糖及血压控制, 但是仍然有将近60%的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 对这部分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发现患者存在血脂异常, 尤其是LDL-C、TG升高, HDL-C水平下降。 而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 甚至有学者认为, 导致糖尿病患者病情恶化的最危险的因素是血脂代谢异常, 而不是糖。

载脂蛋白、细胞脂蛋白受体活性及数量、脂蛋白代谢酶、 胆固醇转运蛋白等正常是保障血脂正常代谢的基础。 糖尿病患者因胰岛素抵抗或者不足, 会出现各种血脂代谢异常。 在该次研究中, 糖尿病患者TG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TG水平升高, 提示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水平增加, 其中包括具有强致病性的中间密度脂蛋白、残余颗粒。 TG是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标志, 除了通过中间密度脂蛋白增加致病外, 还增加s LDL生成, 导致HDL-C水平下降, 影响凝血等途径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糖尿病患者LDL水平升高, 与蛋白代谢酶及受体有关, 可进一步导致蛋白代谢的异常。TC是血液中所有脂蛋白所含的胆固醇之和, 其升高提示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增加。 该次研究中, 研究组患者HDL水平下降。 HDL能够将细胞内的胆固醇移出, 使泡沫细胞发生脱泡沫化, 还能够减少细胞摄取过多胆固醇, 发挥抗细胞泡沫化,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糖尿病患者糖化蛋白导致代谢下降, 但是却会导致HDL代谢增宽, Apo AⅠ糖化后配体功能弱化, 而其是HDL受体的重要配体, 在胆固醇清除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因此, HDL糖化后, 清除胆固醇作用显著下降。

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异常, 促进血管壁摄取脂质, 有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动脉平滑肌细胞及巨噬细胞摄取胆固醇较非糖尿病患者要高, 极低密度脂蛋白更容易转化为胆固醇脂, 低密度脂蛋白糖化损害肝细胞受体对其识别, 导致低密度脂蛋白与受体结合率下降[2]。因此分析, 糖激化的发生, 胶原纤维结合性增加, 更容易在细胞间质沉积。 糖化的低密度脂蛋白还会通过其他受体, 更容易被巨噬细胞吞噬及降解, 在巨噬细胞内堆积, 形成泡沫细胞, 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2 型糖尿病是成人糖尿病的主要类型。 本次研究中纳入研究的患者为2 型糖尿病。 胰岛素控制血糖水平, 还参与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的调控[3]。 胰岛素能够抑制脂肪细胞内激素敏感脂酶, 激活LPL活性。 胰岛素抵抗导致肌肉对糖利用率下降, 激素敏感脂酶敏感增强, 脂肪酸被大量释放, 游离的非脂肪化的脂肪酸在2 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不能转化为酮体, 而是作为合成TG、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原料, 导致其合成增加。 2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 导致脂蛋白、载脂蛋白以及酶氨基酸残基糖化, ApoB糖基化导致LDL化学修饰, 修饰后LDL容易发生氧化, 受体结合减少, 被巨噬细胞吞噬, 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另外, 2 型糖尿病患者自由基生成增加, 抗氧化系统功能喜爱将, 氧化应激反应增加, 导致胰岛进一步损害, 胰岛素抵抗增加, 不利于血糖及血脂的控制。

综上所述, 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血脂代谢异常, 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在临床工作中, 应重视检测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 及时进行调节血脂治疗, 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

摘要: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分析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5年4—7月在该院诊断治疗的糖尿病患者60例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6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 检测所有入选对象血脂水平, 并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TG、TC、LD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HD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 。结论 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血脂代谢异常, 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在临床工作中, 应重视检测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 及时进行调节血脂治疗, 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

关键词:血脂,糖尿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

参考文献

[1]王桂玲.高海拔地区蒙藏族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测定的意义[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 28 (16) :2229-2230.

[2]蒙正规, 孙丽超.糖尿病患者血脂检验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 2 (11) :115-116.

临床意义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3年5月普外科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20例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和探讨, 依据手术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治疗Ⅰ组60例, 年龄40~53岁, 平均 (44.7±5.4) 岁, 绝经前22例, 绝经期28例, 绝经后10例。临床分期:Ⅱb期14例, Ⅲa期26例, Ⅲb期20例。治疗Ⅱ组60例, 年龄42~58岁, 平均 (44.0±5.9) 岁, 绝经前17例, 绝经期25例, 绝经后18例。临床分期:Ⅱb期16例, Ⅲa期27例, Ⅲb期17例。两组乳腺癌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Ⅰ组采用常规乳腺癌根治术治疗。治疗Ⅱ组乳腺癌患者通过保留乳房的根治术综合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根据乳腺癌病灶大小情况, 做一个放射状或者是弧形切口将肿瘤表面皮肤切开, 进行锐性分离, 达到乳腺组织部位, 在可以触诊的肿瘤外侧1 cm部位将两侧乳腺组织垂直切开, 达到乳房后侧的间隙, 对乳腺肿瘤的乳段进行完整的切除。在肿瘤周围上、下、内、外4点进行缝线标记, 送快速冰冻活检。根据观察乳腺癌原发病灶将局部切除, 注意切缘到原发病灶2 cm, 对于切缘不同部位的组织进行病理学诊断, 当组织切缘病理学检查呈现阴性为宜。根据整个乳房大小、乳腺组织的松弛程度进行适当缝合, 创面不放置引流或放置短期引流。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两组乳腺癌患者的美观效果情况

效果评价标准分为优、良、差三个级别, 优:乳腺癌患者手术之后乳头形态自然, 双侧的乳头水平距离<2.0 cm, 乳头在距离同侧腋前线垂直的距离差距<2.0 cm, 乳房瘢痕不明显;良:乳腺癌患者手术之后乳头的形态不自然, 双侧的乳头水平距离2.0~3.0 cm, 乳头距离和同侧腋前线垂直距离的差距在2.0~3.0 cm范围之内, 手术后乳房形态有轻度的变化;差:上述优、良指标均达不到。优良=优+良。

1.3.2 观察两组乳腺癌患者手术治疗的预后情况

主要包括乳腺癌的局部复发率、乳腺癌的远处转移率及乳腺癌的1年生存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乳腺癌患者的美观效果情况

治疗Ⅱ组乳腺癌患者美观效果优良率均优于治疗Ⅰ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22.22, P<0.05) , 见表1。

例 (%)

2.2 两组乳腺癌患者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1年生存情况

两组乳腺癌患者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1年生存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字2=0.01、0.01、2.83, P>0.05) , 详见表2。

3 讨论

乳腺癌是目前女性排名第一位的恶性肿瘤, 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 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环境的污染加重、社会竞争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其发病率占整体恶性肿瘤总发病率的7%~10%, 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生率呈现明显增高的趋势, 全世界目前每年以2%的速度增长, 并且乳腺癌发生率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 严重地威胁着女性的身心健康[3,4]。有关研究表明[5,6], 普查是发现早期乳腺癌的有效手段, 在没有症状的人群中普查是发现早期乳腺癌病例的重要途径, 也是控制乳腺癌死亡率的关键, 这是医学界值得关注的课题。随着针对乳腺癌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对于肿瘤病灶切除的彻底性和术后美观性的要求也逐渐增高[7,8,9]。

例 (%)

临床意义分析 篇11

关键词:血细胞分析仪 检验结果 诊断 临床意义【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63-01

随着血液分析仪器的不断发展,血常规检测水平也不断提高。尤其是检验的质量和效率,也随着仪器设备的进步而大大提高。在各个医疗单位血常规检验中,广泛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但因为仪器参考值设定存在差异[1],因此在每份检验报告中结果都出现异常。本研究利用循证医学的原理,对血常规变化进行分析,并提高临床医师阅读血常规报告的能力,以对结果进行正确分析,及时诊断患者病情。现将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收集我院现有的800例血常规检验,其中有男性患者432例,女性患者368例,患者最小年龄为21岁,最大为65岁。科别包括:感染科、骨科、妇科、内外科以及五官科、儿科、急診科等。

1.2 检验的方法。采用日本生产的sysmex xs-1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液分析,收集五十微升以上静脉血,将其置于抗凝管之中,计数方式为电阻法,其中,血常规检验各项指标参考值的设定参考文献[2],白细胞计数为(4-10)×109/L,红细胞计数为(4-5)×1012/L,血小板计数为(100.0-300.0)×109/L。

2 结果

根据参考值范围,如果检验结果超出上限,则为升高,如果比下限低,则为降低。检验结果变化如下表所示:

3 讨论

在临床上,血常规检验是一种很常见的检验手段。目前,我国的医疗分析仪器发展越来越快,因此,各种临床检查的质量也不断提高。在血常规检验中,应用最多的为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这种仪器具有较多的优点,包括分析速度快,检测结果准确,同时,多次重复检测的结果也较为相近。

血细胞设定正常参考值,是在代表性较高的健康人群里构建起来的,其跟人群年龄、营养、地区以及性别、实验室检验标准化有关,标准化处理后,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所得参考值跟血细胞设定正常参考值存在一定差异,所以临床常见血常规检验结果稍微上升或下降,其不具较大意义。同时,即使血常规检验显示正常,也不能将某些疾病排除,非血液科患者如严重损伤、感染或应激反应、营养不良、放疗等,都会出现一定水平的血常规异常,较容易诊断。而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其血小板、白细胞及红细胞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改变。如果出现牙龈出血、淤青、发热症状,但病灶较难发现,这些变化不会体现在单纯贫血患者身上,一般可通过测定血清铁、血清铁蛋白、血清VitB12含量、红细胞及血清叶酸含量等来确定病情。

全细胞减少指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外周全血细胞减少。如果受病毒感染或长时间接触具有放射性的物质,会导致白细胞减少;如果合并血小板或红细胞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但是患者没有发热、出血等症状,则一般是因为慢性肝病、巨幼细胞贫血等导致的,但如果同时出现发热、出血及贫血等表现,则不管白细胞是否减少,都需考虑血液系统异常。如果三者升高明显,则需通过骨髓穿刺,确定是否存在骨髓增殖疾病。单纯白细胞升高,可能是由于细菌性感染引起的。

通常来说,红细胞增多包括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种[3],继发性一般是因为居住高原地区或内分泌疾病、肿瘤、慢性肺病等导致的。如果合并血小板或白细胞增高,则需考虑是否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骨髓增殖性疾病。如果只有红细胞减少,则可能是红细胞生成障碍。因为VitB12和叶酸等缺乏所导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以及缺铁性贫血,是一种良性的贫血现象,其均有可能合并血小板或白细胞的下降。如果表现为牙龈出血、紫癜或发热,可以考虑为急性白血病病或再生障碍贫血。如果发生黄疸,则可能是溶血性贫血。在贫血类型中,有一种为慢性病贫血,其发病率也很高,临床病理特征是铁代谢出现障碍,其跟内分泌及肝肾病所导致的贫血不一样,一般很难找到发病原因。

血小板减少一般会出现紫癜症,但是也有可能是因为感染性疾病,如果没有严重出血现象,通常无需药物治疗。如果在手术及病理产科、严重感染情况下血小板减少,则需考虑血栓性疾病,如果患者合并贫血,则有可能是伊文综合征或继发性失血;如果白细胞同时减少或升高,则需要采用骨髓穿刺进行检查。

本研究通过静脉全血检验,可以看出:随着环境的变化,静脉血中各种成分不会受到影响。静脉血在体外与体内成分、性质以及比例都是相当的,能够真实反映人体全身血液循环的状况。检验结果表明,800例血常规检验中白细胞、红细胞以及血小板都发生程度不一的改变。而为了准确判断患者疾病,需综合考虑循证医学原则,加强对血常规各项指标升高及降低的考虑,得出正确判断。

参考文献

[1]李蓉生.应重视慢性病贫血的诊断和治疗[M].中华血液学杂志,2008.20(11):565-566

[2]解新良,谢尚光.血细胞分析仪检验结果在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2009,20(1):4

临床意义分析 篇12

关键词:乙肝两对半,模式,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当前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传染病,病情慢性化且反复发作者,恶性变几率明显增加。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血清免疫标志物是目前诊断乙肝最常用的指标,它反映人体对HBV的免疫反应状态[1]。人群中存在大量HBV血清学标志携带者,他们具有不同程度的传染性。HBsAg为肝炎相关抗原,即HBV的表面抗原,大量存在于感染者血液中,是HBV感染的主要血清学标志[2],与其他抗原抗体所组成的各种模式,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本文对2009年1月—12月我院门诊、病房及体检中心要求检查HBsAg等五项标志物的54 480例结果进行统计,同时对HBsAg阳性者进行各种模式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标本来源

2009年1月—12月在我院门诊、病房及体检中心要求检测乙肝五项标志物的54 480例受检者,其年龄6岁~95岁不等,平均年龄45岁,性别不一,职业各异。

1.2 实验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进行乙肝两对半抗原抗体的检测。HBs Ag、抗-HBs及HBeAg用一步夹心法,抗-HBe和抗-HBc用竞争法。操作及结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统计学计算按“正”字统计法进行。

1.3 试剂及仪器

五项标志物诊断试剂盒(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奥地利Anthos Fluido全自动洗板机(郑州安图生物有限公司)、DK-600型电热恒温水浴箱(上海贺德实验设备厂)、芬兰雷勃酶标仪Multiskan Ascent(上海雷勃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2 结果

见表1.

从表1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此次调查统计中,在我院住院、门诊患者以及健康体检者中HBsAg阳性率为13.80%,略高于国内地区10%的报道[3],这可能与本地较多为山区,人们的自我防护意识较差有关。加之近年来本地区发展快速,交通越来越便利,餐饮业不断发展,人口流动量较大,给乙肝病毒的传播感染创造了条件。HBV阳性表示体内存在乙型肝炎病毒但并不表示就是乙型肝炎的患者,会随着免疫力的增强而转阴,年转阴率不到2%[4].

在HBsAg阳性中,又以“小三阳”[即HBsAg(+)、抗-HBe(+)、抗-HBc(+)]居多,所占比例为66.74%(5 019/7 520),其次是“大三阳”[即HBsAg(+)、HBe Ag(+)、抗-HBc(+)]比例为21.9%(1 647/7 520)。根据临床意义[5],“小三阳”一般为乙型肝炎病毒急性感染趋向恢复,慢性乙肝和乙肝病毒健康携带者。因其临床症状不明显而常被人们忽视,故也较少采取防治措施,加之现代人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不注意休息和酗酒等因素,加重了对肝脏的损伤,更易导致肝硬化,甚至是肝癌。相对传染性较强的“大三阳”,因其有较明显的临床症状而被人们重视并加以治疗,较有可能转变成“小三阳”和其他模式。列居第三位的是(1)(5)项阳性[HBsAg(+)、抗-HBc(+)],所占比例为7.71%(579/7 520)。第四位为(1)(3)阳性[HBsAg(+)、HBeAg(+)],占2.82%(212/7 520)。居第五位为(1)(4)阳性[HBsAg(+)、抗-HBe(+)]和单项(1)即HBsAg阳性,占0.36%(27/7 520)。第六位是单项(4)即抗-HBe出现阳性和(1)(2)(3)即HBsAg、抗-HBs和HBeAg阳性,占0.03%(2/7 520);其余为少见模式,各只有1例,百分比为0.01%.

3 讨论

HBV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乙肝病毒感染的分类,不管是临床分类或病理分类还是新近的免疫学分类,都给临床医生提供了可靠的诊疗依据,但由于其组合模式的多变性,总有种说不清,患者又听不懂的感觉。表1是参考相关资料[5]对各类感染指标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列出了我院检测HBsAg阳性的13种HBV血清标志物模式:模式1“大三阳”,急、慢性乙肝,提示病毒复制活跃,有很强的传染性;模式2“小三阳”,急、慢性乙肝,也可能为恢复期,机体已有一定的免疫力;模式3表示正在感染期间,或正在恢复之中,但具体情况应根据病情及临床症状而定;模式4急、慢性乙肝和乙肝病毒携带者,有一定的传染性;模式5提示慢性乙肝表面抗原易转阴或者是急性感染趋向恢复;模式6表示急性感染早期或者慢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病毒复制降低并且传染减少,这时病毒颗粒有可能已经很少,但并不表示病毒已被消除;模式7单项抗-HBe阳性是病毒复制降低并且传染性减少的标志,这时病毒颗粒有可能已经很少,但并不表示病毒已被消除;其余各项为少见模式,是针对个体而言的,表示在转归中,应根据症状和进一步检查结果作出判断。如表1中的模式8,9,10,11,12,13等模式,如遇不典型的组合,不必担心,建议过段时间再次复检,一般不典型的情况不会持续太久。但如果查出e抗原阳性———第(3)项[HBeAg(+)],其意义就等于查出核心抗原,表示病毒复制活跃,并且传染性较强,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为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故HBsAg阳性者不应该给其他人献血,HBsAg阳性者用过的注射器也应该严格消毒,以免传染给别人[6]。一般性接触并不会传染,所以不需要对这些人进行隔离,携带者可以正常地工作和学习,一般不必治疗,但必须注意下列几点:(1)定期(3个月~6个月)复查,包括肝功能、B超、甲胎蛋白(AFP)及白细胞、血小板。一旦发现异常,需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治疗。虽然肝功能检查正常,但肝、脾肿大或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也应引起重视,需进行必要的治疗;(2)忌酒;(3)生活规律,勿过于劳累;(4)注意个人卫生和月经卫生,防止唾液、血液污染周围环境,感染他人,所用食具、刮脸修面用具、牙刷、洗盥用品应与别人分开;(5)如HBeAg阳性或HBV-DNA阳性,则不宜从事婴幼儿工作,接触直接入口食品、食具。要知道无症状HBsAg携带者中有一部分人的肝脏可能有炎症,实际上为慢性肝炎;也有一部分携带者在某一时期可能会发病,母婴传染的携带者常常在青春期前后发病。一般认为30岁以上携带者发病的可能性明显减少。

参考文献

[1]秦进,钟梁,刘北忠.标本处理方法对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21):1.

[2]王兰兰,吴健民.临床免疫学与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93-296.

[3]张景玉,赵晓光,高军,等.3 591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检测分析[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1,4(2):231.

[4]金振锋,等.现代主治医生提高丛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273-274.

[5]周正任.医学微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85.

上一篇:用户互动下一篇:教师的说课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