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路径实施重要意义

2024-08-10

临床路径实施重要意义(精选8篇)

临床路径实施重要意义 篇1

临床路径实施重要意义:

临床路径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该模式罗列了计划提供的治疗项目,相应的治疗结果,以及完成这些工作的进度表。

临床路径是一种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其范围涉及调查报告、药物治疗、康复治疗、护理措施和患者教育。

临床路径通过设立并制订针对某个可预测治疗结果病人群体或某项临床症状的特殊的文件、教育方案、患者调查、焦点问题探讨、独立观察、标准化规范等,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执行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临床路径是相对于传统路径而实施的,传统路径也即是每位医师的个人路径,或是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不同的治疗组采用的不同治疗方案或不同的治疗疗程,传统路径使同一疾病在不同治疗时间(发病时间)、不同的治疗地点甚至同一地点不同的治疗组间出现不同的治疗结局,治疗方案,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其费用、预后具有的不可评估性。

依据循证医学发展而来的疾病临床路径管理,是由组织内成员根据某种疾病或某种手术方法制定的一种治疗模式,让患者由住院到出院都依此模式接受治疗。路径完成后,组织内成员再根据临床路径的结果分析和评价每一例患者的差异,以避免下一例患者住院时发生同样的差异或错误,依此方式来控制整个医疗成本并维持或改进医疗质量。

临床路径实施重要意义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于2014年1—5月期间收治过的70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70例患者均实行了大隐静脉剥脱术。依照随机分组原理, 将7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各组35例。研究组:男性患者19例, 女性患者16例;年龄在40~65岁的范围之内, 平均 (46.1±5.8) 岁;病程在1~37周的范围之内, 平均 (19.3±5.3) 周。对照组:男性患者18例, 女性患者17例;年龄在39~64岁的范围之内, 平均 (45.8±5.6) 岁;病程在1~36周的范围之内, 平均 (19.2±5.1) 周。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研究组应用临床路径实施健康教育, 见表1。对照组则实行一般的健康教育。患者刚入院时, 责任护理人员需对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医院的环境, 并将制定好的教育表悬挂在患者的床头位置上, 同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实行健康教育的目的以及意义。见表1。

1.3 评价标准

(1) 对患者实行大隐静脉剥脱手术之时的心理状态进行科学的评价, 评价周期为3 d, 即:术前1 d至术后1 d。

好:较为平静;未出现较为显著的紧张不安情绪。

一般:有些担心、害怕;并表现出轻微的心理/躯体症状。

差:较为沉默;极不安分;内心慌乱。差率=差/例数×100%。

(2) 选取“调查法”, 并以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的方式, 于30例患者康复出院的前一阶段, 对他们进行该次健康教育满意度的调查。

其中, 满意率= (满意+比较满意) /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该次调查的所有数据均以SPSS 20.0软件, 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计数资料的比较经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接受治疗时心理状态的对比分析

两组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64, P<0.05) 。见表2。

2.2 患者出院前对医院健康教育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两组患者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879, P<0.05) 。见表3。

3 讨论

健康教育在我国医疗行业的临床治疗上, 不仅是护理工作当中的一部分, 同时也是一种能够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以及技能传授的活动, 它不仅能有效起到降低治疗危险出现的概率, 同时还能够防止各类并发症的出现, 且其也具备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等作用。在现当代社会中,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健康教育在临床治疗上的优势也是日益突出, 且其在临床治疗中所占据的比例, 也是越来越重。于是, 为了有效提高健康教育的实施成效, 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对临床路径进行了大范围的引用。

从该次的研究结果当中, 可知研究组的差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即:5.71%vs.22.86%。两组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次, 从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满意程度这一方面上来进行剖析, 研究组的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即:97.14%vs.85.71%。且大量临床研究, 也证实了:于大隐静脉曲张治疗中, 选取临床路径来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 除了能够达到显著提高治疗效果的这一目的之外, 还可以起到积极引导患者调整心理情绪的作用, 具有比较高的临床医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克芝.应用临床路径对大隐静脉曲张病人实施健康教育[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14 (2) :130-131.

[2]江文坛, 蔡旭东, 陈卢峰, 等.大隐静脉曲张手术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疗效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 2014, 36 (2) :41-44.

[3]李京淑, 房迎华, 张睿, 等.临床路径变异调查与分析[J].中国病案, 2013 (1) :45-46.

[4]尹桂萍, 吕永亮.大隐静脉曲张临床路径管理中的诊治护理体会[J].黑龙江医药, 2013 (4) :690-691.

[5]贾素霞, 谭博, 陈原, 等.临床护理路径在大隐静脉曲张患者中的应用及评价[J].中国伤残医学, 2013 (7) :90-91.

[6]沈海囡.临床路径在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加点式抽剥术应用中的护理体会[J].浙江创伤外科, 2014 (6) :1057-1058.

[7]胡少英.大隐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22) :326-327.

临床路径实施重要意义 篇3

关键词:统筹城乡;文化;难题;路径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037-0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十八大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为“五位一体”的重要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经之路。

一、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方针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涵盖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多个方面的内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1]。文化具有凝聚、整合、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2]。农村文化发展能为农村经济社会建设提供有效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撑和文化条件,有利于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农村走上富裕、民主、文明的发展道路。

二是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基本方面。“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原则。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于改变文化建设中“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缓建城乡“二元”差别,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满足人民文化生活需求的必要举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占世界总量的比重接近10%,人均GDP超过4 000美元。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广大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追求更高层级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基础和可能,人民的文化需求日益扩大。这种需求不仅体现在城市,更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热切期望。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不断满足这一需求,才能不断激发人民群众投身经济社会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四是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由之路。随着近年来城市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农村人口相对减少。但农民仍然占我国人口的多数。相对于城市来说,广大农村地区的文化发展明显落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键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在农村,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促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目标。基于此,不断挖掘农村文化资源,支持农村文化发展,协调城乡文化发展,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途径。

二、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现实难题

一是城乡文化发展程度差距明显。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3.23:1。从经济发展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条件这一角度来看,我国城乡文化发展差距较大。从现实情况分析也不难发现,文化中心、图书馆、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广大农民使用机会微小。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落后,乡镇综合文化站尚未全面普及。在中西部一些落后的农村,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凤毛麟角。各种主题的文化节日和文化活动在城市屡见不鲜,城市文化不断发展,城市居民的文化自觉不断增强。然而在农村,一些优秀的农村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和传统文化节日由于缺少政策的支持和社会的关注,也在逐渐退出农民的生活,农民文化生活基本限于看电视、报纸和休闲消遣类书籍。城乡文化发展差距成为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方面和重要原因。

二是城乡文化资金投入差别较大。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十一五”期间我国城市与农村在公民收入、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方面正逐步缩小差距,文化一体化工作也在不断推进。文化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幅度增加,需要中央补助投资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共计23 746个(不含黑龙江农垦项目),建设面积808.38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735 327万元,已完成投资698 622万元。然而,从现实情况看,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乡镇文化站和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基本没有设备维护费、经常性活动经费以及内容建设经费,农民群众自办文化活动以村里自筹为主,与城市文化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差距很大,这依然是影响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是城乡文化队伍建设参差不齐。农村宣传文化人员不足,以兼职居多,专职文化工作者寥若晨星,且调动频繁,不稳定,不利于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农村文化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不少地方存在制度“盲点”,文化人员缺少学习、培训机会,思想政治素质、文化艺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制约了农村文化发展。受经济状况和地区文化特点的影响,农民文艺团队的发展不平衡,一些文化底蕴丰厚的农村文艺团队发展较快,大部分农村则基本处于空白,而农村文艺团队“走出去”后很难再“走回来”为广大农民提供文化服务。

四是城乡文化交流互动严重不足。“送文化下乡”等文化交流活动在部门地区还未实施,或者缺乏长期性和连续性。农村特色文化挖掘力度不够,向城市宣传和扩散难度大,社会影响较小。城乡文化在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城乡文化融合难度加大。城乡文化交流不够、互动不足,且不平衡,是城乡文化统筹发展中面临的又一难题。

三、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是促进统筹城乡文化观念形成。牢固树立城乡文化平等共进的观念[3],客观看待城乡文化不同。文化的形成与历史传统、经济发展程度、社会环境、人们的文化教育程度等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关系,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没有优劣之分,没有先后之分,他们是具有各自特色的相对独立的统一体,不能互相代替。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城乡文化平等的观念,消除“城市文化先进,农村文化落后;城市文化高雅,农村文化低俗”的文化偏见,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内涵和形式。

二是明确统筹城乡文化功能定位。要结合区位优势、资源分布及地域特色,合理规划城乡文化功能布局,构筑城乡文化协调发展新格局[4]。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在统筹城乡文化建设中的先锋作用,在文化建设发展中要树立榜样,追求精品,发挥典型示范影响。市县级城市应充分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打造城乡文化互动发展的承转带。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应重点挖掘、保护传统文化,培育、打造农村特色文化,形成城市和农村之间相互关联、互成体系却又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文化发展格局。积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区氛围,推动和谐社区建设。

三是推动统筹城乡文化产业发展。积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部蕴含着潜在的文化生长空间和产业拓展空间。通过充分挖掘、整合、优化、利用好存在于广大农村的传统文化资源,除了满足农民自身的文化生活需求外,可以通过文化产业的形式,发展当地的旅游资源,构建文化产业链,以期达到文化和经济上的良性互补,吸引城市居民到乡村感受文化气息,消费文化产品,增加旅游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3]。加强对文化概念的策划和宣传,依托当地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形成系列产业链。

四是加快统筹城乡文化保障建设。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有序实施,逐步完善公共文化体系。加强公益性文化阵地建设,全面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村村有文化活动中心的目标。加快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实现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挖掘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鼓励农民自办文化活动。加大对农村,特别是落后地区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充分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向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倾斜,对“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合理安排,支持东西部地区开展有地域特色、适合当地风俗的农村文化活动,不断为农民提供先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5]。促进文化队伍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实行相关人员竞争上岗制度。加强各类文化人才的培训,全面提高文化队伍整体水平,培养文化骨干。建立文化工作激励制度,调动文化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6]。

五是丰富统筹城乡文化互助形式。开展农村文化“走出去”和城市文化“引进来”工作。深化“文化下乡”活动,探索建立长效机制,逐步把临时性、分散性、情感性的援助帮扶,变为有组织、有制度、有保障的运转体系。充分发挥流动文化车、文化小分队的作用,使“文化下乡”常态化。鼓励农村的优秀文化人才和队伍走出农村,走进城市,积极宣传展示农村特色文化,打响品牌,亮出特色。建立城乡文化互助平台,经常性地组织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城乡文化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8-10-20(1).

[2]杨景海.统筹城乡文化建设推动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N].兰州日报,2011-10-26(6).

[3]王晓钧.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统筹城乡文化建设[J].今日科苑,2008,(22).

[4]黄波.关于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思考[J].中国文化报,2008-03-15(3).

[5]张静如,柳建辉.中国共产党辉煌9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2-2011)[M].北京:北京出版社集团公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临床路径实施重要意义 篇4

发布时间:2014-4-6

信息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

城镇化作为农村人口从传统分散的乡村向现代先进的城市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进入21世纪,我国明确提出城镇化战略,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

“十五”计划纲要提出:“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在着重发展小城镇的同时,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各类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水平,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中共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纲要还对城镇化作出了具体安排:“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将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相并列。十八大报告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日前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至此,城镇化战略的总体框架已清晰地展现在全国人民的面前。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我们必须顺应这一潮流,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矛盾,使城市经济、城市建设积极、有序、健康地发展,并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新型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城镇化是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按照权威解释,城镇化是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空间的聚集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城市相应地成长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的过程。比较效益、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为城市的形成提供了经济动力。比较效益是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贸易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也就是说,农业比较效益低于二、三产业,它是城市形成的第一原动力。比较效益的存在为市场交换提供了可能,于是就为另一类专业分工──商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规模效益是城市形成的又一基本力量,规模较大的城市其基础设施可以实现共建共享,为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地理集中提供了市场动力。企业、人口的空间集中不仅可以节约运输、洽谈等交易费用,而且可以产生诸如道路、排水系统、管理等方面的规模经济,从而降低经济社会活动的成本。如果说比较效益和规模效益为城市的形成创造了初始条件,那么聚集效益则为城市的形成提供了直接推动力,它是多样化的厂商、居民及相关组织单位得以聚集、推动城市形成并使之不断扩张的根本力量。众多具有不同偏好的居民的存在,会减少需求波动给生产者造成的损失,众多的社会经济活动可以给具有不同工作能力的居民提供多种就业机会。地域上的聚集会产生互补利益,人口、企业及相关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大大便利了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同时也刺激着新知识、新观念的产生。正是由于上述集聚效益,人口、企业不断地趋于空间上的集中,从而推动了城市的形成、发展和扩大。

城镇化进程不只是城市人口比例的提高,它还是社会资源空间配置优化的过程,它将带来城市体系的完善和城市分布格局的转变。意味着将有更多的中小城市发展起来,构成一个比例更为协调的城市体系。城市分布格局的转变意味着城市的分布将更合理地实现资源的空间配置。这两个方面的变化将使中国经济实现资源配置合理化、推动经济更快地增长,并有利于产业布局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城市基础设施落后是影响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制约因素,也是一些人主张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基本理由。由于长期忽视城镇化的意义与作用,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畸形发展,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社会性基础设施严重被忽视,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欠账严重,中小城市的供电、供水、供气、排水等设施多数不能满足需要。近几年,各级政府虽加大了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但“面子”工程居多,地下工作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一大批小城镇中无供水设施或者缺乏污水处理设施。城市地铁是现代城市快速公交的最有效手段,但我国只有少数城市拥有地铁。在工业制成品普遍出现相对剩余时,一些中小城市基础设施仍处于“短缺”状态。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生产、生活最基本的承载体,也是城市经济体系中重要的产业部门,对于城市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城市基础设施包括能源系统、水源与给排水系统、交通运输系统、邮电通讯系统、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和防灾系统,还包括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部门,如此种种,与城市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加大力度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不仅能够提高城市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质量,还能够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使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市找到适合他们做的比较稳定的工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覆盖面大,市场主体参与度高,政府、企业和市民都有相当高的积极性,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能迅速取得启动经济、扩大内需的效果。

新型城镇化是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和城镇转移,提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城镇化进程对解决中国的人口问题至关重要。首先,城镇化是解决日益严重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唯一出路。农业现代化的顺利推进,需要将滞留在农村的大量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和城镇的二、三产业,摆脱目前严重失调的人口城乡分布格局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制约。其次,城镇化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举措。城镇丰富的教育资源和高效的资源利用有利于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最后,城镇化有利于减轻生态脆弱地区的压力,从而改善生态环境。

造成生态退化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在中国西部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贫穷落后的生活方式,造成了人们对土地、草原、林地等自然资源的依赖和过度利用,加剧了生态退化。在生态脆弱区减少居住人口,依靠自然的力量恢复生态是保护环境最有效的方式。考虑到中国因众多的人口集中在农村地区所带来的对自然资源的过大压力,以及遍地开花的农村工业企业所造成的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城镇化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更为明显。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数量会不断减少,农民人均收入会不断提高,对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压力也随之降低,为生态退化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条件。

实践表明,我国的城镇化率每增加1%,就可拉动当年国内生产总值1%—2%。由此可见,城镇化已经成为决定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不加快城镇化进程,就难以实现农村经济的现代化,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就难以跃上一个新台阶。

新型城镇化是消除中国城乡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

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必须依赖城镇化。按我们的调查,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关键因素,是农民的有效工作日的长短和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农民的有效工作日又决定于农民的专业化程度和农民的经营规模。归根结底,我们要靠农村大量人口转移来解决农民的专业化问题和经营规模扩大问题。按我们的测算,在目前已经有2.5亿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和城镇的基础上,我国农村的隐形失业率仍然接近30%。农民收入总量低,但日工资单价并不是很低。目前,我国农业劳动者的日报酬单价仅仅比城市平均工资低30%左右,还略高于城市服务业平均工资水平。这个道理说明,要让农民收入增长,就必须让农民忙起来,必须让农民参与市场分工体系。只有大量农民进入城市从事非农生产,这个目标才能实现。

临床路径实施计划4篇 篇5

(2684字)

为规范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制订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一、临床路径定义与内容

临床路径是医生、护士和其他人员共同制定的针对某种诊断或手术所做的最适当的有顺序性和时间性的整体服务计划,是标准化诊疗护理流程,是医院实施实时质量管理的最简单易行的方式。目的是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服务、减少康复的延迟和资源的浪费。它主要是针对icd码对应的病种或某种手术使用标准化的、综合多学科的过程来调整医疗行为,对病人的诊断,包括多种检查、治疗及护理要依据预先指定的基于时间或治疗结果的流程表顺序进行,在规定的时间、预算的费用内达到预定的治疗结果。

临床路径的内容包括预期结果、评估、多学科的服务措施、病人与其家人的相关教育、会诊、营养、用药、活动、检验与检查、治疗和出院计划以及变异的记录等内容。

二、总体目标

通过临床路径管理实现医疗服务诊疗护理常规的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和内涵质量。通过明确病种的诊疗护理操作规程,使医护人员行为规范化、标准化,有效避免乱开药、滥检查等过度治疗现象,同时增进医患沟通,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控制非必要医疗支出。

三、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工作,贯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四、临床路径实施

(一)成立组织,明确职责 1.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

组长:戴耀明

副组长:王钢、朱国清、张军

成员:方天英、左惠榕、张清德、刘际川、王孝良、张继荣、张敏、蒋林海、孙涛、邱元龙、朱金根、刘蓓

2.成立临床路径管理评价专家小组:

组长:戴耀明

副组长:罗衡桂、李胜

成员:张军、刘玉芳、张清德、张敏、孙涛、蒋林海、邱元龙、王孝良、刘际川、史勇、刘蓓

3.各临床科室必须成立实施小组,所有成员对临床路径知识及相关内容进行认真学习,并在各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对科室病种临床路径标准进行修订,有计划地组织科室医护培训、实施临床路径管理。

4.工作职责

(1)领导小组职责:

① 制定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② 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并负责组织协调各部门工作。

③ 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病种与标准。

④ 组织人员培训。

⑤ 督查工作进展情况,实施临床路径的效益评价。

⑥ 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工作方法,促进医疗质量的全面提高。

(2)临床医生职责:

① 参与修订临床路径中与医疗相关的措施。② 决定病人是否进入或退出临床路径,并填写在临床路径记录本中注明。

③ 临床路径表内治疗项目的确定、计划和执行。

④ 对病人的康复进行评估,是否合乎临床路径的预期目标。

⑤ 定期阅读变异分析报告,提议讨论需要改良服务的项目。

(3)护士职责:

① 依据护理操作规程,讨论与确定与护理服务相关的部分。

② 监测临床路径表上应执行的项目。

③ 负责病人的活动、饮食和相关的护理措施。

④ 协助和协调病人按时完成项目。⑤ 记录和评价是否达到预期结果。

⑥ 负责提供病人与家属的健康教育。

⑦ 制定和执行出院计划。

⑧ 有变异时,仔细记录变异,与护士长和医生讨论并加以处理。

⑨ 定期阅读变异分析报告,参与小组讨论并提议需要改良服务的项目。

(4)药剂科的职责:

① 监测合理用药。

② 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降低用药成本。

③ 协助处理与药物有关的变异。

(5)临床辅助科室(检验科、影像科)职责: ① 执行临床路径表上本科室执行的项目。

② 协助处理与本科室有关的变异。

(二)临床路径的病种选择

将卫生部临床路径病种及标准下发各相关科室,科室临床小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组织讨论,选出切实符合我院工作实际的病种,报临床路径领导小组审议修订后实施。

四、临床路径的实施

(一)临床路径标准的修订

各科室临床路径小组根据卫生部制定的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标准,结合临床工作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病种,修订临床路径标准及临床路径表,上报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审议通过后实施。

(二)确定标准化医嘱

标准化医嘱,是指依据某一病种的病情发展与变化,制定出该病种基本的、必要的、常规的医嘱,如治疗、用药、检查等等。标准化的医嘱与临床路径的内容相对应,使之相对全面化、程序化、并相对固定,方便临床路径的顺序进行。

(三)培训

实施之前召开专题会议,对各专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使医、护、药、技及其他各科室人员明确各自职责。另外采取院刊、板报等多种形式,宣传临床路径实施的意义和进展情况。

(四)试行

通过临床试行对临床路径进行检测,发现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逐步完善。

(五)追踪与评价

实施临床路径的宗旨是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因此每次每一种疾病的临床路径实施后,都要对实施过程进行客观分析与评价,并进行阶段性总结,上报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定期对临床路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和通报。

五、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相关要点

(一)规范临床抗菌药物应用。严格遵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生素分级使用》等执行,改善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状况。

(二)按我院医院感染控制方案,强化院内感染管理。

(三)加强危重病人和围手术期病人管理,认真落实危重病人报告、重大手术术前讨论、审批等医疗核心制度,规范医疗行为,确保医疗安全。

(四)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

(721字)

一、经治医师完成患者的检诊工作,科室个案管理员和科室主任、临床专家对住院患者进行临床路径的准入评估。

二、符合准入标准的,按照临床路径确定的诊疗流程实施诊疗,根据医师版临床路径表开具诊疗项目,向患者介绍住院期间为其提供诊疗服务的计划,并将评估结果和实施方案通知相关护理组。

三、相关护理组在为患者做入院介绍时,向其详细介绍其住院期间的诊疗计划以及需要给予配合的内容。

四、经治医师会同个案管理员根据当天诊疗服务完成情况及病情的变化,对当日的变异情况进行分析、处理、并做好记录。

五、医师版临床路径中的服务项目完成后,执行(负责)人应在相应的签名栏签名。

六、进入临床路径的患者应应诊断明确,没有严重的合并症、能够按临床路径设计流程和预计时间完成诊疗项目的患者。

七、出现以下情况时,患者应当退出临床路径:

(一)在实施临床路径的过程中,患者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需要转入其它科室实施治疗的;

(二)在实施临床路径的过程中,患者要求出院、转院或改变治疗方式而需退出临床路径的;

(三)发现患者因诊断有误而进入临床路径的;

(四)患者出现严重的医疗相关感染等情况不适应继续完成临床路径的。

八、临床路径变异的处理:

(一)记录

医务人员应及时将变异情况记录在变异记录单内;记录应当真实、准确、简明;经治医师应与个案管理员交换意见,共同分析变异原因并制定处理措施。

(二)报告

经治医师应及时向实施小组报告变异原因和处理措施,并与科室相关人员交换意见,提出解决或修正变异的方法。

(三)讨论 对于较普通的变异,可以组织科内讨论,找出变异的原因,提出处理意见;也可以通过讨论、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探索解决或修正变异的方法。对于临床路径中出现的复杂而特殊的变异,应组织相关的专家进行重点讨论。

篇三:临床路径实施计划(1477字)

一、医院成立临床路径及单病种管理委员会,隶属医院医疗质量委员会

职 责:

(一)制定省人民医院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的规划和相关制度。

(二)协调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审核实施临床路径文本(优先考虑卫生部临床路径参考病种)。

(四)组织临床路径的相关的培训工作。

(五)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

二、成立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委员会(含单病种评价)。我院临床路径及单病种管理委员会兼任。

职 责:

(一)对临床路径的开发、实施进行技术指导;

(二)制定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

(三)对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四)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三、成立临床路径(单病种)实施小组

由各临床科主任、护士长、各级医师、护士组成,具体实施。临床科主任任组长,临床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的医务人员任成员。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

(二)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并同药剂、检验及财务等部门共同制定临床路径的文本(优先选用XX年卫生部临床路径推荐参考病种文本);

(三)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

(四)参与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四、每科室设立实施小组个案管理员1~2名,由临床科室具有副主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医师担任。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实施小组与委员会、指导评价小组的日常联络;

(二)牵头临床路径文本的起草和执行卫生部,指导经治医师分析病病人变异情况;

(三)指导每日临床路径诊疗项目的实施,加强与患者沟通;

(四)根据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定期汇总、分析本科室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修订的建议,并向实施小组报告。

(五)每月将所出院的临床路径实施个案,分门别类报质控办进行全院汇总,并对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报质控办汇总,由质控办提请院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委员会讨论、分析、提出解决措施。

四、成立院级、科级临床路径单病种个案管理小组

含个案统计,分析、纠偏、改进、汇总、上报、院级汇总、统计(信息支持,病案统计)、分析、汇报改进。

五、临床路径管理实施细则

临床路径管理是对临床病种进行的新的管理模式,我院以卫生部XX年公布的112个临床路径病种为蓝本,全面展开工作。管理要求:

1、临床路径实施及管理是医院和临床科室XX年的重要工作内容,每个科室必须认真执行,全面贯彻,并纳入科室医疗质量考核。

2、临床路径每月统计上报工作关系到医院全面掌握临床路径实施情况,上级也将对此进行全方位检查、督导。请各科室务必认真执行。

3、由质控办牵头,财会、信息每月统计并出示一份临床路径综合报表,上报院领导。

六、临床路径管理的奖惩。

1.要求全院各临床科室、护理单元全员参加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把其工作与临床其他工作结合起来,形成对临床工作的整体考核内容。作为全年医师、护士晋升、晋级、评优的重要内容;

2.临床路径个案管理员建议为一年制,其奖金科室应给予政策上的倾斜。评先、评优、晋升优先考虑。

(1501字)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20xx年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结合我院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并遵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部署,现把《20xx年*****中医医院临床路径实施计划》下发各有关临床科室。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部署,与北京会议精神。以病人为中心,以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行为,不断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药服务。认真做好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统筹兼顾医疗质量管理和效率管理、促进医院改革的具体探索。医院各临床科室及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组织实施,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落实责任,务求实效

1.*****医院中医临床路径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中医临床路径工作办公室主任:

成员:

秘书:

医院要紧密结合实际,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中医临床路径、中医诊疗方案,制定详细的试点方案,确定具体工作目标和实施步骤,切实落实工作责任,做到责任到人、指标到人。同时要认真组织开展对相关临床科室试点工作开展情况和效果的检查、监督和考核工作,保证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务求试点工作取得实效。医院中医临床路径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各试点医院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和评估分析。中医临床路径工作办公室将适时组织对各临床科室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三、具体实施认真落实

要求从20xx年3月份起,结合科室特点与优势病种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中医临床路径、中医诊疗方案认真执行。如门诊或所在病区没有对应的临床路径,可以试点西医临床路径,总结中医临床路径经验,为今后开展奠定基础。

(一)组织实施阶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

1.医院、科室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各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内容对各位医师进行培训。

2.医院中医临床路径工作领导小组实施试点监督管理工作。

3.各试点科室每月、每季度组织对本科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估。

4.各重点专科办公室、各门诊及病区每2个月组织对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就中医临床路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研讨,交流经验。

5.中医临床路径工作办公室不定期对各科室进展情况进行监督、指导。6.中医临床路径工作领导小组不定期对各科室中医临床路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抽查,并组织各科室开展进行分析评估。

(三)实施工作评估总结(20xx年8月)。

1.各试点科室对本科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在20xx年8月1日前将总结材料报送至中医临床路径工作办公室。

2.中医临床路径工作办公室对中医临床路径工作情况进行分析、评估、总结,形成总结评估报告,于20xx年8月底前报送协作组。

四、开展中风先兆中医临床路径试行工作

医院临床路径实施与应用效果评价 篇6

实施与应用效果评价

临床路径是指“由医疗、护理及相关专业人员在疾病诊断明确以后,针对某种疾病或某种手术的具有科学性(或合理性)和时间顺序性的患者照顾计划。是医院为使服务对象能减少费用,同时有效保证医疗服务质量而实施的一种科学的服务和管理方法。临床路径管理模式运用到单病种管理上,一是为了提高医疗质量,二是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基础上降低医疗费用。”

一、我院开展情况介绍

根据卫生部“关于印发《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的通知(卫医管发〔2009〕99号)”文件及要求,结合医院实际,制定了《启东市第三人民医院临床路径实施方案》,成立了由秦海松院长为组长的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由陈卫高副院长为组长的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以及各临床科室主任为组长的临床路径实施小组,按照《临床路径实施方案》,稳步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现开展科室3个、开展病种9个。

二、临床路径的具体实施

(一)临床路径的开发与制订

1.内科、外科、妇产科选定3个病种实施临床路径管理,上报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审核。选定病种遵照以下原则:

(1)常见病、多发病。

(2)治疗方案相对明确,技术相对成熟,诊疗费用相对稳定,疾病诊疗过程中变异相对较少。

(3)结合医院实际,优先考虑卫生行政部门已经制定临床路径推荐参考文本的病种。

2.根据本院实际情况,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确定完成临床路径标准诊疗流程需要的时间,包括总时间和主要诊疗阶段的时间范围。

3.制作符合临床路径的文本

根据院实际情况,参考卫生部下发的临床路径表单进行制定。临床路径文本包括医师版临床路径表、护理版临床路径表和患者版临床路径告知单。

(三)临床路径实施流程

1.经治医师完成患者的检诊工作,对住院患者进行临床路径的准入评估。

2.符合准入标准的,按照临床路径确定的诊疗流程实施诊疗,根据医师版临床路径表开具诊疗项目,向患者介绍住院期间为其提供诊疗服务的计划,并将评估结果和实施方案通知相关护理组。

3.相关护理组在为患者作入院介绍时,向其详细介绍其住院期间的诊疗服务计划(含术前注意事项)以及需要给予配合的内容。

4.经治医师根据当天诊疗项目完成情况及病情的变化,对当日的变异情况进行分析、处理,并做好记录。

5.医师版临床路径表中的诊疗项目完成后,执行(负责)人应当在相应的签名栏签名。

(四)变异的处理 进入临床路径的患者出现正向变异不影响临床路径的开展,继续实施。出现负向变异达到一定程度的,及时退出临床路径,如:

1.在实施临床路径的过程中,患者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需要改变原治疗方案的。

2.在实施临床路径的过程中,患者要求出院、转院或改变治疗方式而需退出临床路径的。

3.发现患者因诊断有误而进入临床路径的。

4.其他严重影响临床路径实施的情况。

(五)建立紧急情况警告值管理制度

建立紧急情况警告值管理制度,患者在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出现严重异常情况,处于危险边缘的情况,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和治疗。

(六)临床路径数据的收集与评价

科室临床路径实施小组负责每月将科室开展临床路径情况,包括病种总病例数、进入路径病例、变异、退出、进入与未进病例入住院天数与费用等数据认真收集整理,每月上报指导评价小组。指导评价小组每季度对临床路径实施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质量改进建议。临床路径实施小组根据质量改进建议制订质量改进方案,并上报指导评价小组。

三、应用效果评价

收集3个临床科室,9个临床路径病种及11个单病种收费的相关数据,对实施效果进行初步评价。与非路径患者相比,实施路径患者住院日、住院费用,住院药费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一)总体开展情况

目前开展临床路径专业3个、病种数9个,2015年上半年,全院完成临床路径病例总数241例。

(二)临床路径降低了住院日

医院的平均住院日不仅是表现患者住院时间长短的一个指标,而且是反映医院工作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实施临床路径规范了医疗、护理行为,同时协调了相关科室的工作,严格按照临床路径表单完成相应诊疗内容,使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就医过程不中断,减少或消灭了无效住院日,缩短了住院时间。据统计9个病种实施临床路径以后,平均住院日均有所下降。2014年全院平均住院日为15.6天,2015年上半年全院平均住院日为12.3天。

(三)临床路径降低了住院费用

进过统计发现,实施路径患者与未实施路径患者相比,住院费用降低了8%—10%。临床路径组以患者住院时间为序,规范了不必要的检查、治疗,杜绝了乱检查、乱收费现象,做到了合理检查与合理治疗,既保证了医疗质量,又降低了住院费用。

(四)临床路径减少了抗菌药品费用

据统计,实施路径患者与未实施路径患者相比,抗生素费用降低了9%—20%。抗生素使用是外科治疗中的重要部分,费用占了药品费用的大部分,抗生素的使用分为预防性用药和治疗性用药。应用临床路径后,规范了用药程序,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严格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选择用药,严格执行无菌手术抗生素使用原则,抗生素使用费用大大降低。

临床路径明显缩短了患者平均住院日,减少了医疗费用,提高了医疗质量,提高了医疗资本运作效率,提高了医院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值得进一步扩大病种,大力推广。这表明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在单病种医疗质量管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和价值。

四、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前景

临床路径的指定和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医院围绕着临床路径实施过程需要在管理模式、经营理念和运作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医务人员的服务理念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根本转变,传统的工作思路、方法、习惯等会潜移默化地对临床路径的顺利实施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为保证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得到持久贯彻,必须针对医务人员和临床科室建立一套评价指标,确保其严格执行临床路径确定的诊疗项目。运用“例外管理原则”,把控制重点集中在不正常、不符合单病种标准治疗方案的关键性差异上。要追根寻源,分析其发生原因,并及时反馈给专家组和医教科。

临床路径实施重要意义 篇7

一、企业文化营销的概念

营销的落脚点在于消费, 而消费与文化又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消费者在具体的消费过程中, 会生发出一种特定的文化;而特定的文化环境, 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这也是文化营销的逻辑前提。“文化营销”虽然是一个西方舶来品, 但是我国古代传统的商场、市场等就十分古代商业也十分注重商铺市场营销的文化韵味, 例如, 常见的店铺的旗帜、楹联、牌匾、幌子等, 同时还借助诗、赋、歌、词、画等文化形式来吸引顾客。因此, 企业营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现代社会, 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之一是是为了获得一种精神文化享受。企业的营销活动, 在实物上表现为产品满足客户需要的过程;本质而言, 则是一种文化价值的传递和达到满意的过程。

目前, 对于如何界定“文化营销” (Cultural Marketing) 的概念、内涵, 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声音, 主要有三种观点:环境论、过程论与价值论。“环境论”认为, 文化营销是“针对企业面临的目标市场的文化环境采取一系列的文化适应策略, 以减少或防止营销与文化、异域文化的冲突, 进而使营销活动适应和融合于当地文化的一种营销方式”。而“过程论”将“企业从消费者的文化环境、文化价值取向和精神文化需求入手, 营造人情的、艺术的、科学的销售环境和产品, 与消费者进行交易, 促使其消费的营销管理过程”视为文化营销。最后, “价值论”认为, 文化营销是“企业通过与消费者及社会文化的价值共振, 将各种利益关系群体紧密维系在一起的营销活动”。笔者认为, 上述三个观点均有道理, 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结合不同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 简单来说, 企业文化营销是指:基于营销与文化的契合点、相似点, 企业有意识地通过发现、培养或创造某种核心价值观念来达成企业经营目标经济的、社会的、环境的一种营销方式。文化营销是企业文化塑造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本质上来看, 企业的文化营销活动体现了企业的“文化力” (Cultural Force) , 以及企业对“文化力”的运作能力和水平。

二、企业的文化营销的意义与积极影响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劳伦斯·米勒 (Laurence Miller) 说:“未来将是全球竞争的时代, 在这一时代中, 能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采用文化营销策略的公司。”可以说, 我国的企业走过了一条从卖“产品”, 到卖“广告”, 到卖“噱头” (促销) , 直至到卖“文化”的革命性的过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 我国的市场逐步成熟, 消费者的选择更加理性化、需求更加复杂。现代企业之间的产品、技术、广告、环境等已经逐渐趋同, 在已有已知的市场空间竞争, 竞争必然会迈进到更高的层面——文化。文化营销是否能够成功日益成为现代企业手中的王牌。文化营销是在传统营销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但又比传统营销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 既是一种新型的营销观念, 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营销手段。在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不是十分理想的背景下, 文化营销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手段, 对于我国企业的生存、经营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营销有助于企业形成“比较优势”, 满足消费者需求, 提升产品销售额

文化营销是我国企业标新立异、突破重围, 取得差别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企业从“红海”跨入“蓝海”的重要途径。实施文化营销, 企业将在产品、服务中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 可以使产品的使用价值区别于竞争对手, 在价值链管理 (Value Chain Management) 理论的视角下, 文化营销是一种增值活动, 将提升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 使企业获得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在全新的文化理念和措施的支撑下, 公司市场营销活动将会更加积极、主动, 充满活力, 其效果也将是可持续的。文化营销既迎合了我国消费者的心理变化, 又解决了产品或服务的同质化的风险。

满足消费者需求是企业市场营销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文化营销的核心理念是“人文关怀”, 着眼于消费者过程的体验、着眼于消费者的精神需求, 企业不仅要将消费者置于营销的“中心”地位, 更要关怀消费者, 切实落实这个“中心”。企业文化营销有助于从内心深处打动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的心灵, 满足消费者全方位、多层次的需求, 最终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决策行为。例如, 在汽车营销行业, 我国的民族品牌奇瑞汽车公司的文化营销理念、策略和方式就比较成功, 特别是其“奇瑞QQ系列”, 将市场目标锁定为有文化、有品位的年轻人, 进而通过时尚的、前卫的品牌文化与消费群体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满足年轻消费者对于时尚的追求, 进而牢牢地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灵。

2. 文化营销有助于我国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构筑长期的良好关系

在传统的市场营销活动中, 企业与消费者两者之间的交流, 更大程度上是停留在产品本身的层面, “就产品本身而论产品”;而企业的文化营销理念和策略则更注重在文化层面进行两者之间的交流。企业的文化营销理念可以通过建立企业与目标消费群体之间共享的共同蓝图、愿景、兴趣, 以达到沟通、凝聚、导向和反馈的功能。通过企业的文化营销理念、策略和活动, 我国企业可以把握并引导目标消费群体的文化需求、心理欲望, 充分地融入消费者的生活, 了解他们的价值追求, 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求企业的文化营销人员及其团队在完成销售量目标的同时, 要积极与消费者进行文化层面的沟通和交流。因此, 企业的文化营销更加注重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价值取向, 希望借助于文化方面的亲和力, 在产品与消费者之间建立共同的心理基础, 促进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的选择。例如, 我国山东著名海鲜餐饮集团“净雅集团”, 凭借食品企业独特的文化管理的实践活动, 在我国餐饮行业中树立了以文化管理推动品牌文化营销的典范。因此, 企业的文化营销是我国企业的一种重要的“攻心”手段, 有利于各类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良好关系的维持和发展。

3. 文化营销有助于提升我国企业的核心能力, 促进企业自身的文化建设

企业的价值观念体系是企业文化营销的核心部分, 也是一家企业核心专长的真正所在。寻找、创造和积累企业的核心专长是我国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文化营销为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支撑与指引。众所周知, 根据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总会遇到一些“临界点”或“天花板”, 企业能否成功超过这些瓶颈, 进一步越上一个更高的层次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目前, 企业的管理、发展不再仅仅局限于物质条件的建设等, 更重要的是企业文化的整体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是现代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竞争法宝。一个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是没有前途的企业, 一个没有信念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我们必须认识到, 房地产文化营销不仅仅是针对消费者群体的, 不仅是外在的, 更是针对企业内部员工的。文化营销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企业的持续进步提供动力。优秀的企业文化必须深深地植根于全体员工的心中, 进一步体现在员工的各项实践活动中, 如此一来, 才有可能使全体员工都成为文化的主动实践者与企业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因此, 企业的文化营销的推行有助于企业树立科学发展观, 讲究经营之道, 培养企业精神, 塑造企业形象, 优化企业内外环境, 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动力和保证。

三、我国企业文化营销的实施路径

随着文化营销概念的引入, 我国各地各类企业 (如北京、上海、广州等) 早已开始大量地运用文化营销理念和策略, 在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文化附加值上大做文章, 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 与此同时, 我国不少企业仍然对文化营销的实施路径、具体操作和理念等一知半解, 存在诸多误区和缺陷。国内企业的文化营销的实践活动, 大多是打着文化的旗号, 并没有真正把文化完全地融入到企业的全方位、各层次的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中。如何避免企业文化营销过程中的误区和缺陷, 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重要问题, 下面笔者提出三点建议:

1. 在文化分析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开发企业的产品或服务

文化营销的目的在于满足消费者的文化和情感需求, 而要获知消费者的需求取向就必须以文化分析为基础。我国企业在实施文化营销之前, 首先要全面细致地调查目标市场的消费者文化, 充分了解不同阶层形成的目标市场的风俗习惯、目标市场的文化环境、目标市场的人口特征, 尤其是调研目标市场上的核心消费者的文化价值观念。此外, 在实践活动中, 各个企业必须认识到, 文化营销并非是形式化的、单纯地“为文化而文化”的, 而是必须建立在坚实的产品基础上。从文化营销的角度看, 产品是价值观的实体化。产品文化营销包括产品的设计、生产、使用等各个方面, 是全方位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另外, 值得我国企业特别重视的一点是, 文化营销必须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保持鲜明的文化内涵和独到的个性, 避免千篇一律, 文化营销必须走个性化道路。总之, 文化营销必须适应目标消费者的文化心理。

2. 创新文化营销应加强企业的品牌建设, 建立与消费者文化心理联系

实施文化营销战略应以企业品牌文化传播为基础, 以营销人员的工作价值认同为保障, 最终实现消费者的文化认同。一个企业的品牌, 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信念。品牌, 一方面包含了社会群体、消费者对品牌的保护和信任, 另一方面, 也反映了消费群体的价值观念等。毕竟, “选择什么, 意味着, 你就是什么。”因此, 我国的企业必须认识到, 企业给品牌注入文化内涵, 其身价就不仅仅是物质因素的总和, 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竞争, 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较量。

高效的沟通都能以文化的渗透力和感染力使消费者形成价值共鸣, 赢得消费者深层次的产品认可和品牌认同, 最终实现品牌吸引人、文化感染人、真情感动人。创新文化营销应加强企业的品牌建设, 建立与消费者文化心理联系。在这个基础上, 潜在的消费群体将会被企业的品牌文化、产品文化和企业文化所吸引, 进而转变为实实在在的消费行为;也能够在消费者群体之间达到口耳相传的效果, 实现极佳的口碑效应。

3. 融合企业优秀文化与营销活动, 吸引消费者群体

文化营销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利用企业文化, 实现营销的目标。企业文化营销的核心就在于寻求为顾客所接受的价值信条作为立业之本, 从而促进顾客对整个企业包括其产品的认同。因此, 我国的企业在实施文化营销的具体过程中, 应该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在企业的市场营销过程中, 将企业优秀的理念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通过整合, 有效地传达给社会, 并进一步反过来有助于企业营销活动的顺利进行, 营销目标的圆满完成。

摘要:文化营销是我国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利器!新形势下, 我国企业营销活动的重要性日益明显。我国企业必须创新市场营销策略, 用新的营销手段来打动更多的消费者。文化营销将成为21世纪企业营销的关键, 企业文化营销从本质上体现了房地产企业的“文化力”及其对“文化力”的运作能力和水平。我国企业文化营销的实施必须健在文化分析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开发产品和服务;同时, 加强企业的品牌建设, 建立与消费者的文化心理联系。此外, 应融合优秀的企业文化与营销活动。

关键词:企业,文化营销,意义,实施路径

参考文献

[1]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1]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

[2]孙乐增.企业文化营销的基本策略[J].南都学坛, 2011 (3) .[2]孙乐增.企业文化营销的基本策略[J].南都学坛, 2011 (3) .

[3]陈文武.企业文化营销有关问题的思考[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2) .[3]陈文武.企业文化营销有关问题的思考[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2) .

[4]王艳.房地产文化营销研究:一个阶层消费文化的视角[J].企业活力, 2011 (4) .[4]王艳.房地产文化营销研究:一个阶层消费文化的视角[J].企业活力, 2011 (4) .

[5]陈文武.关于文化营销理念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02) .[5]陈文武.关于文化营销理念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02) .

[6]冯义.我国汽车企业文化营销策略选择研究[J].特区经济, 2006 (10) .[6]冯义.我国汽车企业文化营销策略选择研究[J].特区经济, 2006 (10) .

[7]杨宏呈陈栋.文化营销的实施路径[J].经营与管理, 2011 (11) .[7]杨宏呈陈栋.文化营销的实施路径[J].经营与管理, 2011 (11) .

[8]张玉倩.浅谈我国餐饮企业文化营销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5) .[8]张玉倩.浅谈我国餐饮企业文化营销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5) .

[9]潦寒.文化营销[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4.[9]潦寒.文化营销[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4.

临床路径实施重要意义 篇8

关键词:音乐教育;美育;渗透;意义;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6-0151-02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审美教育,音乐教学活动通过欣赏、表现、创造音乐等审美活动,来使学生体验、理解和热爱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罗丹说:“艺术即情感”,音乐最擅长的就是抒发和激发人的情感。它能对人的智慧和人格的完善起到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作用。而要想达到这些目的,我们就要通过音乐本身来实现,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将音乐的教育理念与实际的教育实践相联系。

1音乐教育中美育渗透的重要意义

音乐的美育作用早已被人们所重视。孔子认为:一个人的修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乐是人的最高修养,接受音乐教育才能最终完善高尚的人格。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和谐的人。”他认为“感情的纯洁是形成高尚道德的基础,而这种感情正是音乐和歌曲培养出来的”。在我国音乐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前言中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既然美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在音乐教育中也应该重视美育,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对美的感觉能力,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

2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或美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美育不同于别的教育就在于它是一种自由的形态,通过“寓教于乐”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②有利于促进心理结构的“内化”。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将道德、知识等教育转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质,使之成为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③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智慧是知识、修养、经验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已成为人的一种素质。如果不懂得美学和审美,就不可能真正做好工作,成为优秀人才。从上面论述中可以看到,美育的社会功能在于全面培养人,它是从塑造美的心灵着手,使个体成为一种立体。因此,美育着眼的是整个的人,是人身心的健全发展。

3音乐教育中美育渗透实施的主要措施

3.1开设有目的的音乐欣赏课,陶冶学生情操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对人才的要求也不一样。在新的世纪里面,在人才的概念上的两种声音值得我们留意:①人才已由专门型向复合型转变;②对人才的人文要求更加强烈,新时代的人才必须有创新精神、有兼容并蓄的思想,还要有对人文的关怀,对社会价值历史遗产的尊重。音乐欣赏作为美育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拓展思维,启发灵感,陶冶情操,提高人的思想水平作用已得出定论。因此在新的世纪把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列人教学内容,其重要意义一定会得到凸现。

3.2在专业知识的教学中体现美

声乐是用人的嗓音来演唱的音乐。一副好嗓子唱出来的音乐,给人的自然是一种美的享受。但是,想要唱好歌,光有好嗓子是远远不够的,还需经过系统的、科学的发声技巧训练,树立正确的声乐学习观念,同时还须具有扎实的音乐基本功和良好的音乐感,才能感受并表现音乐作品具有的各种情感,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3.3音乐教师必备的审美规范

依据审美教育学的观点,施教者的劳动形态应具有审美性。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一个美好的音乐教师形象,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而且还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影响和熏陶。①教学仪态。音乐教师在课堂上的动作举止既要潇洒、活泼,又应稳重、端庄,表情、姿态应亲切、自然,手势准确、自如,充分展示教师的审美修养,给学生以优美感、高雅感;②教学语言。音乐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语言着眼点更在于音乐本身。所以,音乐教学语言要特别注意简洁并具有启发性,尽力使用美的语言。板书方面,文字应端正秀美,乐谱整齐规范,设计精巧,布局合理;③教学气质。教学气质是教师人格和个性特点的外化,音乐教师的优秀教学气质来源于其心理品质及学识基础;热爱生活——有着真诚美好的情感,有着良好的审美修养,对生活的美和教育的艺术有着独到见解与体验,总是能在生活中发现美;充满爱心——爱学生,爱音乐,爱教学工作;具有童心——纯洁、真挚、心灵年轻;兴趣广泛——视野宽阔,知识丰富。

3.4借助教材,让学生感受美

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实际中不是每一位学生都有音乐方面的爱好,学生往往是在不断地感染和培养中受到启发,产生兴趣的。那么平日教学时,应时时刻刻注意从美的音乐、美的旋律、美的节奏等方面提高学习情趣,从而去感受美;①感受美的旋律。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它将所有的音乐基本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成为完整的不可分的统一体,从而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人们如不能很好地感知旋律,便失去了对音乐美的享受;②感受美的节奏。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旋律如果没有了节奏的依托,便失去了原有的光彩。节奏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③感受美的音乐。一位美国教育家曾经说过,一个干练的教师应当是一个艺术家,他们教育学生,如同琴师一样,触动着人类灵魂的心弦,刺激之、兴奋之、鼓励之、安慰之;④联系实际,让学生鉴赏美。音乐能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激发人的情感,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作用。鉴赏美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启发”和“对比”的教学方法,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评审美,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如《让世界充满爱》,学生不仅被优美的旋律深深陶醉,更被深沉的命题、博大的情怀和时代的朝气所感染,激发对世界和平使其的憧憬。通过鉴别《长城组歌》、《黄河大合唱》的内在美丽,并且互相讨论和陈述,让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史,使其更加热爱祖国,激发了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的激情。我们的每周升国旗、唱国歌,使学生振奋了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对学生进行“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美育渗透。美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它能够使学生在娱乐中接受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其教学过程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审美愉悦。康德曾说:“非功利而生愉快。”音乐教学就是让学生在享受美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认识真理,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振奋精神。

参考文献

1 许玉兰.音乐美育与南京体院附校部学生的素质教育.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 朱 波.音乐教学在美育过程中的表现特征及其作用

3 宋 瑾.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4 王 克、杜 光.中等学校音乐教学法.人民音乐出版社

Of Music Education in the Importanc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Ma Haiyan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esthetic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the rol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music education in the importance of infiltration and propose appropriate measures.

上一篇:上学期七年级地理教学工作计划下一篇:小班语言宝宝自己走教案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