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彩超 的临床意义

2024-06-20

颈动脉彩超 的临床意义(精选8篇)

颈动脉彩超 的临床意义 篇1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医疗技术也是发展勃勃,许多医疗技术更是让人们惊奇,今天我们就要说的是颈动脉彩超,颈动脉彩超相对于以前的颈动脉检查,能让医生更清晰的了解病情,为医生的诊断提供了保障,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颈动脉彩超的临床意义有哪些?

异常结果:颈动脉彩超不仅能清晰显示血管内中膜是否增厚、有无斑块形成、斑块形成的部位、大小、是否有血管狭窄及狭窄程度、有无闭塞等详细情况, 并能进行准确的测量及定位,还能对检测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结果进行分析。特别是可检测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存在, 使患者得到及时预防和治疗; 对中重度颈动脉狭窄和闭塞的及时确诊,可作为临床选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有力依据。

需要检查的人群:心血管疾病患者。

检查前:颈动脉彩超检查前一般不需要特殊准备,只要在检查前,把会影响检查的颈部饰物除去即可。如果是刚做完剧烈运动,则需要先休息5~10分钟,等呼 吸及心率相对平稳后再进行检查。

检查时要求: 患者积极配合医生检查,按医生的要求做准备,医生仔细操作。

以上就是颈动脉彩超的临床意义,它的出现为医护人员诊断病情提供了更为明了的结果,为治疗颈动脉患者提供了保证,希望越来越多的医疗科技者能为患者提供更多有益的医疗器具。

颈动脉彩超 的临床意义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患急性前循环脑梗死 (影像检查证实) 、年龄在40~75岁、排除房颤、真性红细胞增多、发病前有外伤史、有明显脑梗死遗传性家族史、不能配合超声检查、超声波无法穿透颞窗的住院患者共174例, 在发病后1周内完成经颅多普勒、颈动脉血管彩超检查。其中男98例, 女76例。

1.2 检验方法

1.2.1 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方法。

采用美国GE Vivid-3型多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由专人测定, 选择5~7MHz探头扫描双侧颈动脉。患者取仰卧位, 颈部放松, 偏向对侧, 首先用二维超声检查, 纵切横切配合扫查, 观察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的内部结构, 测量各颈动脉的内径、内中膜 (IMT) 厚度、斑块大小, 注意斑块的部位、形态、大小、回声特点及管腔是否狭窄及其程度。

1.2.2 经颅多普勒检查方法。

TCD采用由德国生产的DWL2000经颅多普勒, 探头频率为2.0MHz, 由专人操作。患者取仰卧位, 头部放松, 分别取双侧颞窗及枕部对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及椎动脉进行透声, 观察颅内血管的形态、血流速度:Vs (收缩期峰值流速) , Vd (舒张末期流速) 、PI (搏动指数) 、RI (阻力指数) 。

1.3 结果异常的判断标准

1.3.1 斑块的判断标准。

正常颈动脉内膜<1.0mm, 根据测定的IMT取平均值。以IMT>1.0mm定为颈动脉内膜增厚[1];以内膜局限性突出管腔厚度>1.3mm定为动脉硬化斑块[2];根据斑块回声性质, 可见软斑、硬斑及混合斑。软斑呈中强或弱回声, 由内膜向管腔内突出;硬斑轮廓清晰, 呈强回声或中等强度回声, 形态可呈块状或点状, 其后方常伴声影;混合斑由不均匀质软、硬斑混合组成, 呈强回声、中回声及低、无回声混合存在。狭窄程度 (%) = (B-A) /B×100%, 其中A为狭窄处最小内径, B为狭窄处最大内径。如管腔狭窄>50%, 狭窄处血流呈高速湍流频谱;局部有斑块的血管彩色多普勒显示为管腔内血流不整齐或局部缺失, 中度以上狭窄伴局部多彩血流。

1.3.2 血流异常的判断标准。

TCD正常和异常的评价参照宣武医院的标准脑动脉硬化以S1低于S2峰及波形圆钝为标准, 脑供血不足以收缩期血流速度 (Vs) 为标准[3], MCA比正常对照组下限低15cm/s为供血不足, 或低于对侧同名血管20~25cm/s为供血不足;脑血管痉挛Vs为标准MCA比正常对照组上限高20cm/s为脑血管痉挛, 或Vs高于对侧同名血管20~25cm/s为脑血管痉挛。血管狭窄表现TCD显示频谱图像S1高耸、尖锐, S2及D峰均增高, 频谱灰阶度增大, 频谱窗消失, 基线部分的低频频谱信号增强, 局限性血流速度增快是TCD诊断血管狭窄最有价值的指标, 并且可以作为血管狭窄分级的指标之一[4]。MCA狭窄的最佳速度值是140cm/s, 多提示MCA主干支狭窄;收缩期峰流速 (Vs) ≥180cm/s, MCA多为严重狭窄[5]。

1.4 数据处理

所有统计资料均用SPSS13.0软件完成,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174例脑梗死患者中有163例经经颅多普勒检出存在脑动脉硬化, 发生率为93.7%;174例患者中脑供血不足者为48例, 占27.6%, 脑血管痉挛者31例, 占17.8%, 明显大脑中动脉狭窄者24例, 占13.8%, 与脑梗死发生部位有同侧相关性。

2.2 174例脑梗死患者中有152例经颈动脉血管超声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发生率为87.4%。根据斑块回声性质, 可见硬斑、软斑及混合斑, 152例中硬斑为82例, 占53.9%;软斑23例, 占15.1%;混合斑40例, 占26.3%。15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共累及CCA、ICA、ECA及分叉处137处。24例动脉斑块伴重度狭窄, 且与脑梗死发生的部位有同侧相关性, 占13.8%;18例伴轻中度狭窄, 无血液动力学改变, 占10.3%。

3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的慢性疾病, 以主动脉、冠状动脉及脑动脉累及最多。在其发生过程中, 动脉壁内膜最早受累, 当斑块形成并突入管腔时, 由于富含脂质或管壁应力的增大, 斑块可发生破裂, 暴露的脂质和胶原激活血小板, 启动凝血反应形成血栓, 构成形成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是脑卒中最常见的类型, 为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饮食结构的改变,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因脑梗死的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 使人们对预防脑梗死、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越来越重视。以上资料显示:174例脑梗死患者的颅内血管及颈部血管检测, 脑动脉硬化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分别为93.7%和87.4%;明显存在狭窄者分别为13.8%和13.8%, 且与脑梗死发生的部位有同侧相关性。

经颅多普勒是一项无创性、价格低廉的检查, 操作相对简单, 目前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于临床, 对颅内血管狭窄的筛查有其独特的优势[6];颈动脉位置表浅, 能间接反映大血管的情况, 超声对其敏感, 颈动脉血管彩超可以清楚的显示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的情况;对于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及颅内动脉超声检查, 可以了解颅内外段脑动脉的结构改变情况, 早期发现粥样硬化斑块, 观察其形态、大小及性质, 较准确判断脑梗死灶的变化情况, 及时了解血流信息, 通过斑块及血流参数的变化, 利于早期发现脑梗死危险患者, 而且便于重复检查。因此, 经颅多普勒及颈动脉血管超声联合检查作为无创检查手段, 不仅为已发生脑梗死的患者提供各种重要的指标, 而且对无症状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检出和监测及对预防缺血性卒中发病有积极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及颈动脉血管彩超检查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前循环脑动脉血流动力学状况、血管壁病变程度进行评价, 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患急性前循环脑梗死 (影像检查证实) 、年龄在4575岁、排除房颤、真性红细胞增多、发病前有外伤史、有明显脑梗死遗传性家族史、不能配合超声检查、超声波无法穿透颞窗的患者共174例, 在发病后1周内完成经颅多普勒、颈动脉血管彩超检查。结果:174例脑梗死患者中有163例经颅多普勒检出存在脑动脉硬化, 发生率为93.7%, 有152例经颈动脉血管超声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发生率为87.4%。结论:经颅多普勒及颈动脉血管彩超联合检查对预防缺血性卒中发病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经颅多普勒,颈动脉血管彩超,脑梗死

参考文献

[1]Baguet, Mellian JM, Moreau Caudry A, et al.Relationships be-tween cardiovascular remodeling and pulse pressure in nevertreated hypertension (J.) J Hum Hypertens, 2000, 14 (1) :23.

[2]计竹梅, 赵小平, 范平.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J)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00, 8 (2) :165.

[3]顾慎为.经颅多普勒检测与临床 (M) .第2版.上海: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1:70-115.

[4]Burgin WS, Maljiff M, Felberg RA, et al.Transcranial Dopplerultrasound criteria for recanalization after thromblysis for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troke (J) .Stroke, 2000, 31 (5) :1128-1132.

[5]刘俊艳, 高山, 黄家星.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估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的最佳速度值 (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3, 36 (6) :458-460.

颈动脉彩超 的临床意义 篇3

【关键词】 脑梗死;颈动脉斑块;颈部血管彩超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65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942-02

The Significance of Probing Carotid Plaques by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towards Cerebral Infarction

ZHAO Li-ying

Jilin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Huadian City,Jilin Huadian 132400

【Abstract】ObjectiveTo change 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carotid plaques through carotid ultrasonography .Method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180 cases inspected by the colored Doppler ultrasonography,among which 90 cas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as observational group and another 90 cases of non-cerebral infarction as control group.Compare both sides of the carotid artery wall and the nature of plaques of these two groups by using color Doppler instrument.ResultsThe incidence rat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87.8%)having carotid plaques is higher than what happens in control group (18.9%),and the number of unstable plaques is more than stable ones’.The difference of the two groups h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ConclusionProbing carotid plaques by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has certain relation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It has great clinical significance especially for preventing certain relation.

【Key words】Cerebral Infarction;Carotid plaques;Neck Vascular Ultrasound

脑梗死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在社会主义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不断转变,脑梗死的发病率也不断提高。然而,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斑块可作为预测及评价脑梗死的重要指标[1]。脑动脉及冠状动脉的硬化迟于颈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椎动脉起始部易形成涡流,是斑块最易形成的部位。右侧颈总动脉是从头臂干发出,而左侧颈总动脉直接从主动脉弓发出,起始位置低,走行平直,根据血流动力学原理,左侧血流速度及压力均高于右侧。因此这种解剖关系可能是斑块左侧多于右侧,并且右侧大脑中动脉是最容易进入栓子的血管的原因所在[2]。利用彩色多普勒诊断仪观测颈动脉斑块的性质,探讨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斑块的密切关系,从而对临床早期预防脑梗死有指导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0年4月-2012年4月在吉林省桦甸市第二人民医院内科住院患者,脑梗死患者90例作为研究组,其中男48例,女42例;年龄40-78岁,平均(58.7±11.3)岁。脑梗死患者中检测出颈部存在斑块的患者为75例,选取非脑梗死患者90例為对照组,其中男45例,女45例;年龄45-82岁,平均(64.0±13.3)岁。所有患者均经头部CT检查以明确有无脑梗死。

1.2 仪器与方法 应用我院阿洛卡a-7彩超仪,频率5-10MHz的线阵探头,嘱受检者取平卧位,抬肩垫枕,使头部后仰、头偏向一侧,充分暴露另一侧的颈部,探查颈总动脉(CCA)的近端、中端、远端至颈总动脉分叉处(BIF)及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起始段,要注意双侧对比,通过二维超声检查探查血管结构、血管壁厚薄、内膜是否光滑,以及血管腔内有无异常回声,异常回声的部位、性质、大小。利用彩色多普勒检查血管内彩色血流充盈状态,有无缺损,彩色血流是否单一,有无逆转,彩色血流的明暗程度,确定PW取样位置。通过频谱多普勒探测有无频带的增宽、频窗消失、动脉血流速度快慢变化及舒张期反向血流是否消失等。但多普勒超声检测血流速度时,声束与血流之间的角度为45度-60度之间,这样才能保证血流速度测量具有稳定性和可比性。

1.3 诊断标准 正常颈动脉图像示:颈动脉管壁平整,管壁具有三层结构即:内膜、中膜、外膜三层,内中膜厚度≤1.0mm,管壁随心脏搏动而搏动,CDFI示:彩色随心脏搏动明暗交替。内中膜在1.0mm-1.5mm之间为内中膜增厚,内中膜大于1.5mm认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根据颈动脉斑块超声特点,分为均质性斑块与非均质性斑块,均质性斑块的回声和构成成分一致。非均质性斑块的回声和构成成分混杂,可能存在纤维帽或内膜的破裂,具有血栓形成的潜能,要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根据面积法颈动脉狭窄分级标准[3]:①轻度狭窄:狭窄率1%-49%,血流速度无明显增快,峰值流速小于115cm/s,频谱部分频带增宽,血流平稳;②中度狭窄:狭窄率50%-69%,有部分斑块形成,多普勒彩超检查显示有管变窄,峰值流速大于115cm/s,血流加快出现间断射血现象;③重度狭窄:狭窄率70%-99%,有斑块形成,多普勒彩超检查显示有血流变窄,峰值流速大于250cm/s,血流急速;④闭塞:灰阶超声显示管腔内充满实性回声,多普勒彩超检查显示无血流信号。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分析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数据用χ±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率,两个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 90例脑梗死患者中,经颈动脉彩超检查79例患者有颈动脉斑块,共检测到171处斑块,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87.8%,而对照组90例患者中,17例患者颈动脉有斑块,共检测36处斑块,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18.9%,两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 两组颈动脉斑块类型的比较 观察组不稳定性斑块,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而稳定型斑块,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详细结果,见表1。

3 讨论

稳定型斑块也称硬斑,表面有钙化,后方伴声影或有明显衰减,不易脱落,危险因素相对小。不稳定型斑块为在血管壁上不牢固容易脱落的斑块,呈混合性或均匀的弱回声,受机械张力影响,它发展快,容易破裂出血,导致脑栓塞,此期必须用药物治疗,稳定粥样斑块,防止斑块破裂。本研究显示观察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提示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脑血栓患者动脉硬化有关,早期检测颈动脉斑块,评估斑块是否具有稳定性,早期给予药物干预,稳定粥样斑块,同时为栓塞的早期预防提供依据

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是动脉血管造影,属于三线检查,普及性差,作为二线检查的CTA或MRA,以探查官腔为侧重点,不能早期发现内中膜早期增厚,不能及时评估动脉病变程度。而作为一线检查的超声探查,具有无创、灵敏度高、简便易行、重复性好的特点,无论从价格还是无创性方面,患者均易于接受。因颈动脉位置表浅,高频彩超可以清晰显示颈动脉IMT、斑块形成情况、管腔狭窄程度等,故颈动脉常作为评估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一个窗口[4]。能清晰地显示斑块的部位、性质、大小,管腔有无狭窄及闭塞。

长期以来,动脉粥样硬化已成为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多发病、常见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而高血压、糖尿病、长期吸烟和高脂血症病人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并且动脉粥样硬化在临床上最易导致的病变就是脑梗死的发生[5]。许多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密切相关性[6-8]。通过颈部彩超的探查,早期发现颈动脉内中膜是否增厚,为临床脑梗死患者的早期预防提供了客观依据,同时也提高了治愈率。对早期斑块的干预起到了重要意义,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延缓脑梗死的进一步发生。对新发现的斑块进行综合评价,早期发现脑栓塞病人高危人群,早期给予控制饮食,他汀类药物稳定粥样斑块及强化降脂治疗,还可用于对脑血管事件高危因素的评估,动态观察颈部动脉斑块的发展情况、治疗效果等,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战云,左溢华,王猛,等.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意义[J].当代医学,2009,15(18):75.

[2] Barth JD.An update on carotid ultrasound measurement of in ti ma media thickness[J].Am J Cardio,2002,89(Sup-pl):32-39.

[3] 刘立梅,张晓红,刘江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J].中國老年学杂志,2009,29(16):2101-2102.

[4] 杨波,智光,徐勇,等.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3,11(4):302.

[5] 杨翠娈,黎红.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对脑梗死的预测和评价作用[J].内科,2008,3(5):680-681.

[6] 钱建林,宣丽敏,周卫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的观察[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6,7(1):41-43.

[7] 蒋正强,高金霞.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医学,2010,30(8):89-90

颈动脉彩超 的临床意义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至今收治的99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1例ABI(踝肱指数)≤0.9为观察组,68例ABI(踝肱指数)>0.9者为对照组。观察组男性18例,女13例,年龄33~75岁,平均42.0±6.5岁,平均病程6.0±0.3年;对照组男性38例,女性30例,年龄30~78岁,平均40±7.5岁,平均病程5.5±0.6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符合1999年WHO脑梗死临床诊断标准。脑梗死表现为急性发作一侧肢体力弱、麻木、言语困难等,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主要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讲话不清、吞咽困难和肢体力弱等。脑梗塞体征:神志清楚,严重者可有嗜睡到昏迷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主要体征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头CT扫描:脑梗死发生12~24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早期CT扫描未见异常可除外脑出血,但不能除外急性脑梗死,应于起病24小时以后复查CT扫描。

1.3 排除标准

①存在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器质性改变;②处于应激状态;③伴有急性感染。

1.4 方法

主治及以神经内科医师检查两组患者颈动脉彩超及踝肱指数。

1.5 统计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临床指标

观察组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但血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尿微量白蛋白水平、血压值、LDL-C、TG及T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颈动脉彩超及踝肱指数

观察组MT 1.2mm,对照组MT值1.3mm,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ABI(踝肱指数)检出率32.86%,颈动脉彩超检出率38.31%,ABI指标漏诊率5.45%;观察组ABI(踝肱指数)检出率31.72%,颈动脉彩超检出率38.62%,ABI指标漏诊率6.50%;两组间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2.3 血流动力学指标

观察组舒张末期流速(EDV)及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3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最主要的功能损害或并发症是脑梗死,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存质量[5]。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早期血管狭窄不明显,大脑受椎动脉和颈内动脉供血,早期神经系统症状可能不典型,患者不能及时发现并就医,且常规检测手段不容易确诊并评估脑血管病变[5,6]。临床联合多种检测方案早期诊断颈动脉病变,提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对抗血小板聚集,早期预防治疗脑梗塞。颈动脉包括颈总动脉及分支,即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7],颈动脉硬化导致的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由于大多数颈动脉硬化没有临床症状,所以常被忽视[8,9]。颈动脉硬化严重并有硬化斑块脱落,阻塞大脑血管,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重度动脉硬化会使大脑血液供应减少,出现头晕、头痛和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此时活动颈部很可能加重脑缺血,甚至发生缺血性脑中风。联合颈动脉超声与踝肱指数预测脑动脉粥样硬化有重要价值,能提高脑梗死患者的检出率,降低漏诊率和误诊率,应作为常规的联合检测手段,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10,11]。

无创方便的ABI可检测动脉粥样硬化,特别适合于门诊快速有效地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证实,ABI普查能在首次接诊患者时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但AB不能精准定量及评估。本次试验中颈动脉彩超结合踝肱指数检查能全面、定量、准确评估血流动力学改变,对于降低早期脑梗死的漏诊率和误诊率具有重要意义。影响脑血流改变的因素包括灌注压、动脉窃血、侧支循环代偿、栓塞事件、脑代谢储备、自动调节机制、脑血流储备等,由于评估策略及此次研究样本的限制,还需进行大规模、多中心试验研究ABI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超联合踝肱指数诊断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99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1例ABI(踝肱指数)≤0.9为观察组,68例ABI(踝肱指数)>0.9者为对照组,检查两组患者颈动脉彩超及踝肱指数。结果:观察组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但血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尿微量白蛋白水平、血压值、LDL-C、TG及T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MT 1.2mm,对照组MT值1.3mm,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BI(踝肱指数)检出率及颈动脉彩超检出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舒张末期流速(EDV)及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彩超联合踝肱指数可能对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脑梗死的检出率有明显的诊断价值。

颈动脉彩超 的临床意义 篇5

【关键词】颈动脉彩超;老年脑梗死;粥样斑块;诊断

【中图分类号】R743.3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0-0121-02

脑梗死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而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为导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随着医学技术和超声技术的迅速发展,彩超检查在全身动脉病变检查方面的应用价值得到普遍肯定。为了更好的探讨颈动脉彩超检查对于老年脑梗死患者粥样斑块诊断的价值,笔者对我院收治的52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以及在我院进行检查的40例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分别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对比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52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作为实验组,所有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诊断标准(1995年)[1]:①急骤发病;②多无前驱症状;③存在短暂性意识障碍或意识清楚;④腰穿脑脊液不含血;⑤存在椎-基底动脉系统或(和)颈动脉系统症状。并经MRI或颅脑CT检查确诊,其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为61~79岁,平均年龄为(65.2±4.7)岁。以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进行检查的40例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经MRI、CT检查确诊无脑梗死,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为60~77岁,平均年龄为(64.8±4.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检查方法以Philips iE3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器进行检查。嘱患者采取仰卧位,头偏向检查侧的对侧,自颈总动脉的起始处起,沿着胸锁乳突肌的外缘进行纵切扫查,对双侧颈总动脉、颈动脉的交叉处、颈总动脉的起始处、颈外动脉依次显示。在纵切扫查完成之后,再将探头旋转90°,然后沿着血管的走向进行横切扫查,对颈总动脉分叉处与颈内动脉起始处端1cm及颈总动脉分叉处近端1cm处的后壁中膜的厚度进行测量三次,取平均值。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以及后壁中膜厚度(IMT)。正常颈动脉的管壁呈“双线征”,也就是两条平行强回声带被一条无回声带或低回声带分离,而两线之间的距离就是IMT。斑块回声类型:钙化型、纤维型、脂质型、脂质纤维型。

1.4统计学处理对所得数据以SPSS22.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对计数资料以卡方进行检验,以例数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对计量资料以t进行检验,以(x±s)的形式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特征分型实验组52例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39例,斑块总数46个,斑块的发生率为75%,对照组40例研究对象中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9例,斑块11个,斑块的发生率为22.5%,实验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比较表[例(%)]

组别例数斑块例数发生率%斑块总数钙化型纤维型脂质纤维型脂质型

实验组523975*464(8.70)5(10.87)9(19.57)28(60.87)

对照组40922.5117(15.22)1(2.17)0(0)3(6.5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研究对象的IMT对比实验组的IMT为(1.21±0.27)mm,对照组的IMT为(0.67±0.14)mm,实验组的IMT明显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IMT比较表(x±s,mm)

组别例数IMT值

实验组521.21±0.27*

对照组400.67±0.14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脑梗死为临床常见的一种腦血管疾病,多由脑动脉阻塞或狭窄导致脑血流减少、中断导致该动脉供区缺氧缺血,最终引发脑组织坏死、脑膜损伤[2]。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发脑梗死的危险原因:动脉内膜出现溃疡或者损伤,然后胆固醇在内膜下层沉积,导致血管壁的脂肪出现透明性改变,从而出现纤维增生、动脉迂曲变硬、管壁厚度不均匀、

纤维素及血小板等出现聚集、黏附、沉着,然后形成血栓,随着血栓的不断增大,导致动脉管腔变窄、完全堵塞、出现不同程度及范围的梗死。本研究中,实验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蔡氏[3]研究指出,斑块中的脂质含量与斑块破裂相关,脂质含量较多的斑块,胶原纤维及平滑肌细胞比较少,受到血流切应力的影响容易破溃,导致斑块内出现溃疡或出血,从而形成血栓。本研究中实验组的颈动脉斑块主要以脂质型为主,同相关报道一致。

颈动脉的位置表浅,在进行超声检查时不容易受到干扰。彩超检查对颈动脉的病变的检查具有快捷、直观、易操作等优点,能够及早发现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并对斑块的大小、性质以及形态进行直观的观察,对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赵胜利,李秀芬,张宏春,等.颈动脉彩超检查在老年脑梗死患者粥样斑块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9):1443-1444.

[3]蔡爱花.颈动脉彩超检查在老年脑梗死患者粥样斑块诊断中的应用探析[J].北方医学,2013,10(2):91-929.

颈动脉彩超 的临床意义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5月~2011年6月选择了代谢综合征, 高血压或糖尿病伴有IMT增厚或斑块形成患者42例, 男29例, 女13例, 年龄46~82岁。其中高血压患者27例, 糖尿病患者8例,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5例, 代谢综合征伴头痛头晕者2例。

1.2 治疗方法

药物将血压和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的同时, 给予阿托伐他汀或辛伐他丁 (舒降之) 20 mg, 每晚顿服。治疗期间, 第一次检查全血生化为1~2个月, 主要观察肝功、肌酸磷酸激酶, 正常者每6个月检查一次。每6~12个月复查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1次。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2年间分别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42例观察者服用他汀治疗前后的IMT及斑块大小的变化, 结果发现IMT及颈动脉斑块体积明显的小于服药前 (P<0.01) , 头痛头晕症状明显改善。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1

2.2 不良反应

期间发现4例肝功异常, 2例合并肌酸磷酸激酶异常及腿痛症状, 但均未超过正常值2倍。对这4例患者, 笔者将他汀减至10 mg, 适当配合保肝治疗继续观察, 3个月后各种酶接近正常水平, 腿痛症状消失 (其中1例最终发现肝功异常, 系服用过量阿奇霉素所致) 。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动脉广泛受累的病变, 是一个缓慢发展形成的过程, 动脉内膜是最早受累的部位。因颈动脉位置表浅, 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即可直观检测到血管内膜的变化, 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观测提供一个良好的窗口。大量研究证明, 增厚的IMT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代名词, 其与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狭窄程度具有相关性, 通过对IMT的观察, 可以为高危人群做出预报, 为临床干预治疗提供依据。

阿托伐他汀是通过抑制肝细胞内的胆固醇合成, 降低血浆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 同时通过刺激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抗氧化、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而达到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4]。本研究结果表明, 服用常规量的他汀1年, 即可明显改善IMT厚度, 2年后颈动脉斑块体积明显缩小。再次论证了他汀具有一定的消减动脉硬化斑块作用。此外, 通过无创简捷迅速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IMT (1.0 mm<IMT<1.5 mm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期, IMT≥1.5 mm, 且增厚的内膜向管腔内凸出即为斑块形成[5]) , 可大致反映出心、脑、肾的动脉硬化程度, 及早选择相应的干预治疗, 可以大大减少冠心病、脑卒中、肾功能不全的事件发生。他汀的问世, 尤其近10年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 其可以有效地控制动脉硬化进展, 稳定斑块, 减小斑块体积。以往只能通过控制血压、血糖延缓动脉硬化进展速度的历史终将由于他汀而改写。动脉硬化是缓慢发展过程, 治疗更需长期坚持。个别医生对他汀认识不足直接导致患者的依从性差、间断服药, 不能有效地控制动脉硬化。有文献报道, 他汀引起的无症状性转氨酶升高常为一过性, 并非严重肝损害的预测因素。而肌痛的发生也与血药浓度有关, 一般他汀用量小于或等于20 mg时, 不易引发肌痛[6]。迄今为止, 也尚无他汀导致肝肾脏损害的报道。因此,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及胆固醇管理需及早启动他汀的联合治疗, 并长期坚持, 以减少冠心病、脑卒中及肾功能不全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他汀治疗颈动脉斑块对防治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笔者在中国人民大学医院对42例高血压或糖尿病伴有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 增厚及斑块形成的患者经他丁治疗2年后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2年间分别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42例观察者服用他汀治疗前后的IMT及斑块大小的变化, 发现IMT及颈动脉斑块体积均明显小于服药前 (P<0.01) , 头痛头晕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阿托伐他汀及辛伐他汀 (舒降之) 可以显著减小IMT及斑块体积, 改善心、脑供血, 降低冠心病、脑卒中的发病率。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颈动脉斑块,高血压,糖尿病,彩色多普勒超声

参考文献

[1]刘力生, 王文, 姚崇华, 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9年基层版) [J].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0, 18 (1) :11-30.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9:2.

[3]中华医学心血管病分会.关于高血压患者及早启动降压联合他汀的建议[N].中国医学论坛报, 2011-9-8 (A12) .

[4]苏晓广.阿托伐他汀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27) :14-15.

[5]唐杰, 温朝阳.腹部和外周血管彩色多普勒诊断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6.

颈动脉彩超 的临床意义 篇7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颈动脉彩色多谱勒,颈动脉粥样硬化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较高, 需要加强对该类疾病的预防工作。近年来, 有研究指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之间关系密切, 颈动脉彩色多谱勒检查能有效反映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1], 这为预测心血管疾病提供巨大帮助。本研究选取了我院460例患者进行了颈动脉彩色多谱勒检查, 检查结果较为满意, 现就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7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行颈动脉彩色多谱勒检查的46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心电图检查和心电超声检查, 以患者是否存在心血管疾病进行分组, 将25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列入观察组, 其中男155例, 女103例, 32~86岁, 平均 (58.2±5.7) 岁;202例无心血管疾病患者列入对照组, 其中男106例, 女96例, 34~85岁, 平均 (58.5±5.5) 岁。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颈动脉彩色多谱勒检查方法

使用Toshiba-7500型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是8.0 MHz。检查时需要取患者的仰卧位, 以患者的颈根部为检查初始部位, 并逐渐移向患者两侧颈总动脉、颅外段颈内动脉等部位, 直至颈外动脉部位, 以获得二维图像;重点对血管的解剖结构、管壁厚度等进行观察, 记录患者血流情况。

1.3 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标准

①观察动脉壁的内膜可见, 该部位的中层厚度存在明显增加的现象, 与此同时, 颈总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1.0 mm;②伴有明显的粥样硬化斑块, 并伴有明显的管腔狭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用n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比较

4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为58.5%, 年龄越大检出率越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2.2 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比较

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为89.9%, 明显高于对照组检出率18.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3 讨论

彩色多谱勒颈动脉超声检查具有无创、操作简便等特点, 能够对机体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进行探查。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典型表现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颈动脉内膜明显增厚。具体为存在着节段性内膜增厚情况, 具备强回声, 正常平滑肌层未见低回声暗带。 (2) 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包括:①软斑, 多呈扁平形, 并且伴有中低均质的回声;②硬斑, 外形比较规则且伴有中等强度的均质型回声, 如果彩色血流信号伴有大量中断伪像, 则需要考虑其是否为钙化斑;③混合斑, 外形不规则且内部伴有不规则的回声;④溃疡斑, 外形不规则且其中央部位呈低回声, 部分患者甚至不存在回声区域, 且患者多存在斑块内出血情况[2]。本研究中,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为58.5%, 并且患者年龄越大, 检出率越高。观察组检出率为89.9%,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检出率18.6%, 可见颈动脉彩色多谱勒检查则能够有效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 可对心血管疾病起到预测作用, 临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传新, 邹雄.科学合理应用心脏诊断标志物[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3, 36 (6) :481-484.

颈动脉彩超 的临床意义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8月-2016年2月我院门诊和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68例,均经过头颅CT、MRI确诊。年龄61~75岁,平均年龄(68.2±6.5)岁;病程10个月~12年,平均病程(6.9±3.1)年。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2例,脑梗死116例。所有检查及图像诊断均由同一位长期从事血管方向高年资医师进行操作诊断。

1.2仪器和方法采用Philips IE 33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频率为8~12.0MHz。要求受检者仰卧位,颈部垫枕,头偏向一侧,充分暴露颈部,涂耦合剂,通过二维超声从颈根部向头端作横向扫查颈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观察是否有斑块,明确部位、大小、形状、软硬度和稳定性(通过CDFI判断)。然后转探头90°纵向扫查。

1.3观察指标测量颈部血管内中膜厚度、有无斑块、稳定性、狭窄程度、收缩期最大流速(PSV)、舒张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等。

1.4判断标准[1,2]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IMT<0.9mm为正常;IMT>1.0mm为增厚;IMT>1.2mm为斑块形成。斑块回声强度分为:低回声软斑块;回声强弱不均的溃疡型混合斑块;强回声或伴声影的钙化型硬斑块。管腔狭窄程度:轻度狭窄:20%≤狭窄程度<50%,无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重度狭窄:50%≤狭窄程度≤99%,有明显血流动力学变化;完全闭塞:未见彩色血流通过。

1.5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应用SPSS21.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用(±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68例患者超声检查发生斑块者140例,阳性率达83.33%。(1)斑块情况:其中软斑52例,在斑块中占37.14%;硬斑33例,在斑块中占23.57%;混合型斑块55例,在斑块中较高,占39.29%。(2)斑块稳定性:阳性斑块共140例,其中稳定斑块82例,占58.57%;不稳定斑块58例,占41.43%。(3)管腔狭窄程度:轻度狭窄22例,均发生于颈总动脉;重度管腔狭窄30例,多以局限性斑块为主,其中颈内动脉12例,颈总动脉14例,颈外动脉4例;完全闭塞5例,以血栓闭塞为主。(4)狭窄处血流情况:轻度狭窄处PSV(82.6±6.52)cm/s,EDV(23.60±5.43)cm/s,RI(0.62±0.06);重度狭窄处PSV(143.95±12.45)cm/s,EDV(63.72±4.64)cm/s,RI(0.86±0.12);完全闭塞未见有血流信号通过或可见有短条状血流信号。

3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之一,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病因比较复杂,目前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该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病因和危险因子,早期如果不能及时诊治,进一步导致脑梗死病变,病变严重引起肢体偏瘫、语言不利等临床症状。因此,早期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诊治能减少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能帮助医生早期对患者治疗进行药物干预。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尤其是伴有危险因子,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着重要作用,而缺血性脑血管病多伴有颈动脉部位的斑块形成。随着年龄增加,血管壁弹性减弱,血流减慢及老年退行性变,使脂质容易沉积血管内膜而形成粥样斑块[3],从而血供不足。

本组结果显示168例患者超声检查发生斑块阳性率达83.33%。尤以伴有肥胖、吸烟、喝酒等危险因子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阳性率明显增加,可见危险因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重要原因。而颈动脉斑块的好发部位多在颈动脉分叉处和颈内动脉起始端,由于血流发生湍流,流速增快,阻力明显增加,会形成形状不一的混合型斑块。笔者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各斑块处的血流信号来判断稳定性,发现伴有危险因子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斑块多表现为不稳定性,斑块内血流信号明显增多,容易发生脱落,随血液运行至大脑动脉,血供不足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或者阻塞血管导致脑梗死的发生。Jonathan等[4]研究发现颈动脉狭窄率与卒中风险呈正相关。可见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密切相关。

因此,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缺血性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有重要价值,早期通过筛选颈动脉斑块能明显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也能进一步为临床的治疗提供客观依据。同时,临床医生可以通过超声对颈动脉斑块部位、大小、形态、性质的诊断预测发生脑血管意外的风险,指导早期预防,早期治疗。

参考文献

[1]邹艳秋,戈晓华,著.颈动脉超声多普勒实用手册〔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6-7.

[2]赵玉霞,刘运芳,张梅,等.声学密度定量技术检测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2,8(10):762-764.

[3]周斌,李晓双,宋庆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J〕.实用临床医学,2006,7(8):55.

上一篇:小学综合课四年级(上)教学计划下一篇:黑中介举报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