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超声技术(共10篇)
颈动脉超声技术 篇1
动脉硬化是一种严重影响到老年人健康的疾病[1]。颈动脉硬化是动脉硬化中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在我国其发病率接近50%[2]。冠心病是动脉硬化的主要并发症,致死率很高[3]。因此,通过有效手段及早发现并干预可以显著降低该种疾病带给老年患者的危害。超声作为一种简单、直观的诊断工具,本院通过颈动脉图像分析,在冠心病的诊断及治疗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有关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1年3月-2012年4月进行冠脉造影并确诊冠心病患者90例作为治疗组。其中男58例,女32例。年龄54~73岁,平均(61.7±6.2)岁。选择同期接受冠脉造影但无冠心病9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57例,女33例。年龄52~74岁,平均(62.2±6.4)岁。两组性别、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使用全数字化多普勒彩色超声诊断仪(型号为ALOKAα7型),超声探头的中心频率为5.0~8.0 MHz。造影方法为标准Judkins法,对患者进行了多体位造影。具体包括颈动脉分叉部、双侧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内-中膜厚度以及颈内动脉等。只要任一冠脉分支狭窄超过50%,则认定为冠状动脉病变。如果造影显示主要冠脉狭窄超过50%则认定为单支病变。2支及以上病变、左主干病变为多支病变。由于多支病变和单支病变在病情方面存有一定差异,因此,根据造影结果,又将冠心病组分为多支组(n=61)和单支组(n=29),以了解两者的差异。
1.3 结果判定
选颈总动脉远端20 mm、颈外及颈内动脉、颈动脉分叉处近端10 mm为取样点。如果IMT超过1.2 mm认定为粥样硬化斑块。使用硬化板块指数(PI)表示动脉硬化程度。以1.2 mmIMT为0级。如果IMT高于1.2 mm但低于2.0 mm,或者仅有一个斑块,则动脉硬化程度为1级。有多个斑块,或者IMT在2.1~4.0 mm,则为2级。如果IMT超过4.1 mm,则为3级。硬化板块指数系双侧颈动脉斑块指数之和。最后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及有关病理情况,分为软斑、硬斑、混合斑和扁平斑。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6.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冠状动脉病变与斑块指数及颈动脉IMT关系的比较
冠状动脉病变与斑块指数及颈动脉IMT的关系见表1。对照组和冠心病组(包括单支和多支)比较,冠心病组在颈总AIMT、颈内AIMT及斑块指数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组和多支组比较,在上述几个指标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单支组比较,P<0.05
2.2 冠心病患者斑块位置及斑块分型情况
90例冠心病患者斑块位置及板块分型情况见表2。造影结果共发现161个硬化斑块。在161个硬化斑块中,以位于颈动脉分叉部(BIF)的斑块最多,有76块。其次为位于双侧颈总动脉的斑块,有37块。从斑块分型来看,以硬斑最多,有67块。扁平斑和混合斑较少,分别只有28和23块。
注:CCA表示双侧颈总动脉;BIF表示颈动脉分叉部;ICA表示颈内动脉起始处;ECA表示颈外动脉
3 讨论
颈动脉硬化与冠心病有密切的关系[4]。随着研究的深入,通过分析颈动脉硬化情况可以较好的预防与治疗冠心病[5]。本研究证实,超声检查可以较好的反映颈动脉硬化情况,具有可靠、无创及较好的敏感性,因此可以在动脉硬化的诊断中进一步推广使用。从本院的诊断来看,在冠心病颈动脉硬化患者中,以硬斑为主,其次为软斑。因此,如何预防及治疗硬斑和软斑成为减少冠心病颈动脉硬化发生风险的重要措施。同时,本研究证实,在颈动脉硬化发生的部位以颈动脉分叉部为主。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应该与该部位的血流动力学、血管解剖特征等有关。由于该部位的血流相对缓慢,而管壁在受到压力后更容易受损,因此动脉硬化发生的风险较大。
根据颈内AIMT、颈总AIMT以及斑块指数等指标综合来看,颈动脉硬化与冠心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无疑为超声诊断颈动脉硬化在预测冠心病方面提供了坚实的依据,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江泽,廖丽萍,殷红霞,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冠心病颈动脉硬化及左心功能变化的观察[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26(2):307-308.
[2]刘吉莉,严继萍.冠心病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测的临床意义[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7,8(2):103-105.
[3]胡玉英,刘泰,胡跃强,等.颈动脉硬化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7):866-867.
[4]宋慧茹.颈动脉超声预测冠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J].长治医学院学报,2009,23(6):448-449.
[5]周莉,姜静.超声评价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与冠心病的关系[J].西部医学,2010,22(1):142-143.
颈动脉超声也能预测冠心病 篇2
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的血管病变,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着相同的发病机制、相似的危险因素以及共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严重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虽然冠状动脉造影是确诊冠心病的“金标准”,但它毕竟是有创检查,而且费用相对较高。而颈动脉位置浅表,血管彩超显像的分辨率极高,采用10MHz以上的高频探头能够清晰显示血管的走形、准确测量管腔的内径和内中膜厚度,能发现颈部血管内膜上厚度小于1毫米的管壁斑块。因此,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预测价值,颈动脉超声检查操作简便,是一种价格便宜而实用的无创检查方法。不仅为早期发现、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提供依据,还可作为监测和评估病情变化的指标。
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清楚地显现颈动脉内膜的情况,是显示冠心病血管病变的窗口,可以为接下来的冠状动脉造影等有创检查“打前站”。有研究表明,早期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和斑块检出率增高。我们也进行了一项研究,通过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与冠心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我们应用高频超声测定了90例检查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的程度,并与冠心病(经冠脉造影证实)的多种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组中,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冠心病组的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以颈动脉分叉部为最高,依次为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在冠心病组中明显高于对照组。因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冠心病发病率成正比,颈动脉超声可对冠心病的多种危险因素进行预测。
颈动脉超声阳性对诊断早期冠心病有着较高的准确性和特异性,颈动脉超声阳性是早发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彩色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利于早发冠心病高危人群的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
颈动脉超声检查是一种易于重复的无创性检查手段,对无症状期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检出和监测,早期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通过对颈部血管的观察特别是对有斑块形成者的观察,可以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发展及严重程度。对心血管高危人群应早期常规检测和发现颈动脉结构变化,为临床提供诊治依据;存在颈动脉斑块的非冠心病人群应视为高危人群,应当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如调整血脂浓度、稳定斑块等治疗,这对冠心病的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颈动脉超声技术 篇3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超声造影,评价
老年人很容易患上颈动脉狭窄和闭塞的顽固性疾病,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会导致颈动脉狭窄, 这是引起缺血性疾病或者脑动脉栓塞的部分主因[1]。如今人们越来越关注颈动脉狭窄 (CAS) 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CVD) 的患病机制[2,3]。本组采用常规超声检查和超声造影进行对比性研究, 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检查作为黄金判断标准, 探讨超声造影在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1月本院共接收82例颈动脉狭窄住院病人, 男65例, 女17例, 年龄45岁~88岁, 平均67岁。临床病症有卒中41例, 短暂性脑缺血28例, 无明显症状13例。对所有病人行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和DSA检查, 病人若患有严重冠状动脉疾病需慎用超声造影。本组所有病人未有不良反应。
1.2 仪器和方法
Philips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诊断仪, 探头频率9MHz~13MHz, Artis D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仪。造影剂使用SonoVue超声造影剂, 由Bracco公司生产, 一次使用1mL;数字减影造影剂采用碘克沙醇注射液270 mg/mL。常规超声沿颈动脉扫描检查, 注意观察斑块大小、回声大小、血流速度和流向、管径及内中膜厚度等, 同时记录颈内动脉狭窄段及狭窄远段血流峰值流速, 颈总动脉狭窄段及狭窄远段峰值流速[4]。颈动脉狭窄常发生于颈内动脉段和颈总动脉段, 较少发生于颈外动脉。颈总动脉段的狭窄超声检测较好, 颈内动脉狭窄受位置较高的影响, 检测效果不佳, 血液充盈缺损的情况有时与实际不符, 因而加入造影剂可以弥补这一缺陷。造影成像软件机械指数设定为0.07~0.10, 肘部浅静脉注射1mL造影剂, 同时注射5mL生理盐水, 用造影成像软件着重观察颈动脉长轴切面, 尤其是狭窄部位, 同时对横切面从近段到远段顺序扫描, 保持探头2min固定连续的进行序列采集。
1.3 判断标准
将血管腔内最窄处的内径 (D1) 和狭窄远端的内径 (D2) 作比较, 狭窄率= (D2-D1) /D2×100。对颈动脉狭窄度进行分级采取以上标准, 100%完全闭塞;70%~99%重度狭窄;50%~69%中度狭窄;<50%轻度狭窄。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四格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82例病人164支血管经DSA检查后确定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狭窄的情况为:完全闭塞15支, 重度狭窄61支, 中度狭窄18支, 轻度狭窄70支。检查过程中发现有8支血管内有溃疡性斑块。超声造影发现6支血管有溃疡性斑块, 其他两支未检测出, 假阴性率为25% (2/8) ;而常规超声检查仅发现4例出现溃疡性斑块, 假阴性率为50% (4/8) 。
常规超声:164支血管经检测均有动脉粥样硬化的典型特征, 内中膜增厚明显, 管腔内有单发或多发的低回声、强回声或者混合回声的斑块, 其中有4支血管的斑块表面有溃疡火山口的特征, 另外4支未检测出明显特征。
超声造影:管腔内造影剂密集流动区域点状高回声检测清楚充斥管腔, 这使得内膜和管腔轮廓能清楚地被检测出, 管腔狭窄处则表现为局限性造影剂充盈缺损区, 检测出的6支血管动脉斑块溃疡, 造影时其显示为造影剂充盈呈管腔延续、水滴状高回声团块。
对于颈内动脉狭窄的诊断, 超声造影相比于常规超声准确率更高。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对于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狭窄程度判断的精确率无论是颈内还是颈总动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以狭窄程度大于70%作为评判点时, 结合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对狭窄诊断的准确性、特异性和灵敏性各为91.3%、87.1%、98.1%, 准确性相比于常规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表2。
例
%
3 讨论
本组有三支血管颈动脉球部内中膜半环形有增厚现象, 达到3mm~4mm一直延伸到颈内动脉的起始段, 常规超声根据彩色血流成像和血流动力学诊断为中度狭窄, 但是DSA则诊断为重度狭窄。这主要是因为彩色多普勒的血流影像极易产生血流溢出的信号, 使得狭窄结果被低估。而采用血流动力学计算出的狭窄率, 轻度狭窄时血流速度变化不是很明显, 中度以上的狭窄血流速度的峰值流速增高才会比较明显, 狭窄部位的收缩峰值流速和管腔狭窄的程度呈正向相关。本组有15支血管狭窄部位的收缩峰值的血流速度低于1.5 m/s, 被超声诊断成中度狭窄, 有4例经过超声造影探测后狭窄度得以正确评估。常规超声在对重度狭窄判断的失误率为21.3% (13/61) , 4支重度血管狭窄处的流速仅为0.2m/s左右, 血流受阻狭窄处的流速反而降低, 血流动力学在常规超声检测重度狭窄和闭塞时很常用, 本组的精确率为86.59% (142/164) 。常规超声在重度狭窄中的判断低估了13支, 其中有6支血管在颈内动脉近端呈现为轻中度的狭窄。
相关研究表明, 超声造影相比常规超声更易检测出动脉硬化斑块和溃疡性不稳定斑块。造影剂注入人体后能在血管内呈现出密集的点状回声, 且强度显著高于周围的组织, 以清晰的显示出周围的组织轮廓。在轻中度狭窄中, 超声造影检测出6例常规诊断遗漏的溃疡斑块。由于颈内动脉的位置较高及彩色超声伪像的原因, 常规超声往往遗漏一些低回声的斑块, 而超声造影能改善这一状况。本组有3支血管在造影前诊断为闭塞, 经造影后诊断为重度狭窄。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条件的提高, 该病的发病率越来越年轻化。随着人们年龄的渐长, 血管壁的硬度也越来越大, 颈内动脉就有狭窄化的趋势, 病人患脑梗死和短暂性的脑缺血几率就越高。超声造影技术是一种用不同于人体组织声学特性的物质注入人体内, 以增强组织和血流的回声对比探测方法[5], 早期主要用于心脏解剖结构。后期随着超声造影剂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新型的造影方法已经逐步应用于其他超声造影领域。造影增强超声利用静脉注射超声造影剂和超声成像的新型技术, 能够非常清晰的呈现微细血管及组织血流灌注, 进一步增强图像的对比分辨力, 为临床应用造福。
参考文献
[1]Roubin GS, Yadav JS, Lyer SS, et al.Carotid stent supported angloplasty:A neurovascular intervention timoprove stroke[J].Am J Cardiol, 1996, 78:8-12.
[2]Maeda M, Yuh TC, Ueda T, et al.Severe occlusive carotid artery disease hemodynamic symptomatic patients[J].Am J Neuroradiol, 1999, 20:43-51.
[3]Grubb RL, Derdeyn CP, Fritsch SM, et al.Importance of hemodynamic factors in the prognosis of symptomatic carotid occlusion[J].JAMA, 1998, 280:1055-1060.
[4]何婉媛, 李超伦, 王文平, 等.超声造影对颈内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1, 5 (19) :5821-5823.
颈动脉超声技术 篇4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749-01
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常可导致脑部供血异常,是引起缺血性脑病的重要原因,粥样斑块或血栓的脱落则引起脑梗死,随着高频超声显像技术的迅速发展,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愈来愈高[1]。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检查颈动脉硬化斑块、血管狭窄程度、血流速度,提供定性与定量资料以便于临床早期干预,有针对性地治疗,以减少脑卒中的发生情况。现将我院近年来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140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行颈动脉检测的患者,其中男97例,女43例,年龄55~83岁,平均年龄69.8岁,其中高血压患者78例,脑梗塞患者48例,糖尿病患者29例,
1.2 方法
应用西门子公司sequoia 512 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0MHz─7.0MHz。患者取仰卧位, 颈部放松偏向对侧, 充分暴露受检测颈部, 探头置于胸锁乳头肌前缘, 从锁骨上窝颈总动脉起始处开始, 纵横切面, 依次对双侧颈总动脉(CCA) 、颈总动脉分叉部(BIF)、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进行检测。二维超声观察血管走行解剖结构、测量动脉内径及内膜- 中层厚度(IMT)、有无斑块、斑块形态结构等情况;彩色多普勒观察整个管腔的血流动力学的情况;脉冲多普勒取样容积不超过管腔的1/3(2-4mm),位置距颈动脉分叉处约1-2mm,血流与声速的夹角<60°,观察管腔内血流速度及频谱形态改变。
1.3 判定标准 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标准,以颈总动脉IMT≥1.0mm,颈总动脉分叉处IMT≥1.2mm为增厚,局部隆起、增厚≥1.5mm为粥样硬化斑块形成,IMT的测量以管腔内膜面到中层与外膜交界处的垂直距离为准。根据声像图特点将斑块分为硬斑、软斑、混合斑、溃疡斑[2],以强回声定为硬斑;中等回声或低回声定为软斑;二者均有定为混合斑;呈穴状、不规则定为溃疡斑。血管輕度狭窄:管腔狭窄程度20 %~50 %, 无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管腔明显狭窄:50 %<管腔狭窄 < 99 %, 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完全闭塞,未见彩色血流通过。
2 结果
140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行颈动脉检测的患者,13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已经形成,颈动脉硬化斑块检出率为94.28%,其中12例造成颈总动脉狭窄,37例造成颈内动脉狭窄;其中混合斑26例,软斑29例,硬斑77例。8例为单纯内膜增厚IMT≥1.0 mm。声像图表现为动脉内膜稍增厚、不光滑,轻度局限性隆起,增厚的内膜回声偏低或中等偏强。
3 讨论
心脑血管疾病日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据报道已达我国中年以上人群的63%。随着我国人口日益老龄化,此问题日趋严峻。而其基本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病变首先表现在内膜增厚、逐渐形成斑块。当斑块突入管腔内,由于富含脂质或管壁应力增大,斑块可发生破裂,暴露的脂质和胶原纤维激活血小板,启动凝血反应形成血栓[3]。血栓脱落、斑块的破裂、出血均可引起大片脑梗死或腔隙性脑梗死。根据斑块的回声密度将其分为软斑、硬斑、混合斑。软斑指形态不规则,内部结构呈弱回声或等回声;硬斑指斑块纤维化、钙化,内部回声增强,管壁呈不均匀增厚,增厚的局部有粥样硬化斑块,团块回声增强,后方伴声影;混合斑介于软、硬斑两者之间。新鲜血栓具有低回声特性,陈旧血栓伴发局部出血钙化合并新鲜血栓形成在超声上显示为混合回声。研究结果提示这种低回声和混合回声性质的血栓脱落或发展容易引起脑梗死[4]。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及早发现斑块,确定其性质,及时进行相关干预,可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减少死亡和致残率。
目前,诊断颈动脉硬化的检查方法主要包括颈动脉血管造影、CT强化血管造影、核磁共振造影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彩色多普勒技术,特别是高频探头的应用能清晰显示动脉管壁内、中、外三层结构。可清楚、直观、准确的测量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目前尚没有仅用于测量内膜厚度的方法),间接判断内膜厚度,加之颈动脉位置表浅,易于暴露,容易获得高质量图像,因此,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作为一种无创、简便的检查重复应用。我院采用的彩色多普勒超声不仅能清晰的显示血管内-中膜是否增厚,有无斑块形成或斑块的发生部位、大小,是否有血管管腔狭窄及狭窄程度,有无闭塞等,还能对所检测到的动脉血流进行动力学分析,对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检查简便易行,安全无创。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有助临床了解血管狭窄情况,判断狭窄程度,判定适当和有效的治疗方案以及治疗后疗效观察等,对防止冠心病、脑梗死等疾病发生的首要诊断方法,还可作为跟踪随访判断疗效的指标。
参考文献:
[1]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第3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717.
[2] 唐杰,董宝玮.腹部和外周血管彩色多普勒诊断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6.
[3] 刘芳,杨浣宜,张红叶,等.超声检测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意义.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3,12(6):381-382.
颈动脉超声技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用于临床研究的200例患者由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 其中男128例 (64.0%) 、女72例 (36.0%) ;年龄38~76岁, 平均年龄 (62.0±5.6) 岁, 60岁及以上患者136例 (68.0%) 、60岁以下患者64例 (32.0%)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8例 (39.0%) 、冠心病患者66例 (33.0%) 、糖尿病患者32例 (16.0%) 、下肢动脉疾病患者24例 (12.0%) ;所有患者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测确诊为颈动脉狭窄, 并自愿接受颈动脉超声筛查。
1.2 筛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颈动脉超声筛查, 操作如下:采用美国飞利浦公司生产的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调至5 MHz, 线阵探头频率调至12 MHz, 凸阵探头频率调至3.5 MHz, 由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执行操作, 首先令患者取仰卧位, 充分暴露其受检侧皮肤, 然后将探头置于患者的锁骨上窝胸锁乳突肌前缘, 以横切面和纵切面顺序沿颈动脉由下至上进行扫描, 依次测量并记录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动脉球部、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斑块和收缩期与舒张末期流速, 并评估其颈动脉狭窄率。
1.3 评价标准
根据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率、收缩期流速 (PSV) 及舒张末期流速 (EDV) 来判断其颈动脉狭窄程度:若狭窄率<50%, PSV<125 cm/s, EDV<40 cm/s, 则为轻度狭窄;若50%≤狭窄率≤69%, 125 cm/s≤PSV<230 cm/s, 40 cm/s≤EDV<100 cm/s, 则为中度狭窄;若70%≤狭窄率≤99%, PSV≥230 cm/s, EDV≥100 cm/s, 则为重度狭窄;若管腔血流信号消失, 血流频谱未测出, 则为完全闭塞。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0例患者的颈动脉狭窄为轻度狭窄21例 (10.5%) 、中度狭窄108例 (54.0%) 、重度狭窄64例 (32.0%) 、完全闭塞7例 (3.5%) ;对比发现, 60岁及以上患者发生重度狭窄的比例36.8% (50例) 相较于60岁以下21.9% (14例) 高 (P<0.05) ;冠心病患者发生重度狭窄的比例60.6% (40例) 相较于无冠心病患者17.9% (24例) 高 (P<0.05) ;下肢动脉疾病患者发生重度狭窄的比例58.3% (14例) 相较于无下肢动脉疾病患者28.4% (50例) 高 (P<0.05) 。
3 讨论
颈动脉病变一般是从内膜损害开始, 再到斑块形成, 最后到血管狭窄出现。颈动脉狭窄会使患侧的半球血流量降低, 从而引发各种缺血性脑血管病, 严重时还可能会导致脑梗死发生[3]。据有关数据调查显示, 约有20%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颈动脉狭窄所导致的, 因此颈动脉狭窄患者是脑卒中的高危人群[4]。目前临床上针对这类脑卒中高危人群所采用的主要治疗手段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椎动脉支架置入术及颈动脉斑块内膜剥脱术, 上述手术能够有效消除患者的血管狭窄, 使其脱离脑卒中危险。而颈动脉超声是目前比较常用的颈动脉狭窄筛查手段之一[5]。
根据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显示, 200例患者的颈动脉狭窄为重度狭窄64例 (32.0%) , 对比发现, 60岁及以上患者、冠心病患者、下肢动脉疾病患者更容易发生重度狭窄, 其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经颈动脉超声筛查发现, 60岁及以上患者、冠心病患者、下肢动脉疾病患者是颈动脉狭窄及脑卒中高危人群, 临床上应当对此类患者予以重点筛查, 以便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参考文献
[1]宋海国, 陆燕飞, 陆胤.颈动脉超声对颈动脉狭窄及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应用价值.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8 (1) :45-47.
[2]田莉, 杨瑞琪, 邓芬, 等.分析颈动脉超声在筛查颈动脉狭窄及脑卒中高危人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中国医学工程, 2015 (2) :5-6.
[3]王林, 熊全庚, 张春莉, 等.颈动脉超声在筛查颈动脉狭窄及脑卒中高危人群中的应用.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5 (2) :129-131.
[4]傅民, 方建华.颈动脉超声在筛查颈动脉狭窄及脑卒中高危人群中的应用.卫生职业教育, 2013, 31 (24) :147-149.
颈动脉超声技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9月-2009年4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及我院住院颈动脉斑块患者30例, 其中男17例, 女13例, 年龄31~77岁, 中位年龄52.2岁。全部病例均经二维及三维彩色超声检查证实。
1.2 方法
采用GE LOGIQ9及PHILIPS HDII-XE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7.5~10MHz线阵容积探头。对患者进行常规二维检查后, 记录颈动脉斑块位置、大小, 颈动脉狭窄情况, 在获取最佳二维图像后, 确定病变及三维重建感兴趣区域, 选择合适的扫查切面和角度并嘱患者屏气, 尽量避免呼吸运动等因素产生伪像影响图像质量。启动三维成像系统, 采集获取A、B、C 3个平面图像, 采用最小透明成像模式及透明模式与Xray模式组合, 重建显示三维图像, 所有超声检查的资料均储存在超声仪器的硬盘里, 观察测量、认真分析, 通过X、Y、Z轴方向的任意旋转和切割, 从不同方位、角度观察颈动脉斑块的数目、大小、表面形态、累及范围及其与血管三维空间位置关系, 评价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颈动脉斑块导致的颈动脉狭窄成度中的应用。
2 结 果
本组30例颈动脉斑块者, 三维重建图像成功率100%, 二维超声与三维超声比较, 二维狭窄诊断率60% (18/30) , 三维诊断率90% (27/30) 。见表1。
对于确定颈动脉斑块的大小, 二维超声及三维超声可提供相似的信息, 但在对病灶形态多角度观察以及进行定位及定性方面, 三维超声要优于二维超声。参照颈动脉斑块及颈动脉狭窄的分级标准[1], 将颈动脉斑块表现分为4种类型:颈内动脉斑块, 颈外动脉斑块, 颈彭大处斑块, 颈总动脉;颈动脉狭窄分5级, Ⅰ级: (狭窄<15%) , Ⅱ级: (狭窄16%~49%) , Ⅲ级: (狭窄50%~75%) , Ⅳ级: (狭窄76%~90%) , Ⅴ级:阻塞。同时观查血流速度。三维超声显示颈动脉斑块, 狭窄与颈彭大处、颈内动脉及颈总动脉关系密切, 二维超声、三维超声及颈动脉血流速度相互验证。三维超声可清晰地显示颈动脉斑块的大小、位置、斑块的性质及颈动脉结构, 发现三维超声显示有颈动脉狭窄, 斑块由血管壁突入血管腔内形成实性斑块, 最后有部分患者发生脑梗死。
3 讨 论
颈动脉斑块导致颈动脉狭窄是临床常见的疾病, 目前内科治疗仍是首选治疗方法, 后期手术切除, 其早期诊断是避免手术切除治疗成功的关键。超声对颈动脉斑块与颈动脉狭窄的检查十分敏感, 可全程了解颈动脉斑块, 已被公认是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首选方法[2]。颈动脉斑块由于其存在于颈内动脉、颈外动脉, 颈膨大处, 颈总动脉等重要大血管, 斑块一旦脱落向颅内血管流移, 则形成严重的脑栓塞。因此临床影像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在其早期诊断颈动脉斑块是否突入血管腔内及血管狭窄程度以及它们之间的三维空间位置关系, 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治疗方案及可能发生的预后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但传统超声、CT及MRI等二维影像直观性差, 无立体感, 难以显示颈动脉斑块与狭窄间的三维空间位置关系, 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差, 有创性的ERCP及PTC更难为患者接受。
三维超声显像技术能提供比二维超声更为丰富的诊断信息, 最小透明模式图像要比传统的二维超声图像在显示颈动脉斑块与狭窄间解剖上更清晰易见[3], 对于颈动脉斑块, 三维超声最小透明模式成像可清楚显示颈动脉斑块与狭窄间的情况, 为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动脉斑块导致的狭窄, 三维最小透明模式重建术可准确地判断狭窄部位, 客观地显示斑块解剖, 使超声医师与临床医师得到更好的沟通。对于斑块的性质, 三维超声可显示斑块侵犯血管壁、是否突入血管腔等情况, 为临床医师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三维最小透明模式与Xray模式组合使三维超声空间定位准确, 清晰显示病变表面形态、基底情况等, 与真实解剖结构相关性好, 图像旋转可从不同角度整体观察二维超声无法看到的斑块整体观、突入血管腔及其空间位置关系, 直观全面地了解颈动脉斑块的浸润程度、范围以及血管受累情况, 易于被临床医师所理解, 更便于临床医师对颈动脉斑块和颈动脉狭窄的早期诊断、分期、治疗方案选择及在后期术前判断斑块能否切除, 模拟手术途径, 制定手术方案及估计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三维成像技术的进步及图像分辨率的提高, 三维超声必将在颈动脉斑块和颈动脉狭窄诊断及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Lee SS, Kim MH, Lee SK, et al.MR cholangiography versus cholangios-copy forevaluation of longitudinal extension of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J].Gastrointest Endosc, 2002, 56 (1) :2532.
[2]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M].5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2:979.
颈动脉超声技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收集2013年2月至2014年5月我院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 定义为研究组, 共计40例。对照组为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健康人群。研究组平均年龄 (58.6±12.6) 岁, 男性28人, 女性12人;对照组平均年龄 (59.3±11.8) 岁, 男性27人, 女性13人;2组人员性别, 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入选标准:
(1) 年龄50~70周岁。 (2) 自愿参加试验, 签订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 纳入研究时脑、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 (2) 患有恶性肿瘤或精神病患者。
1.4 评价方法:
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颈动脉粥样斑块数量和斑块性质。
1.4.1 B超声检查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 头偏向对侧以充分暴露检查侧的颈动脉, 先左侧后右侧。依次颈总动脉远段、颈内动脉起始部、颈动脉分叉部, 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性质。在二维超声检查中参照胸锁乳突肌回声将斑块分为, 低回声、等回声, 强回声及混合回声4种类型, 混合回声斑块定义为低或等回声斑块内有强回声部分。
1.5 统计分析方法:
将资料录入Econometrics Views6.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s描述, 使用Student's t检验。两样本率的比较用χ2检验法, 当P<0.05, 判断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分别为100%和32%, 结果有差异 (P<0.05) ;研究组和对照组不稳定斑块、稳定性斑块例数结果有差异 (P<0.05) , 见表1。
3.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主要病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因颈动脉位置表浅, 便于发现冠状动脉粥样早期的病理状态[2]。国外一些研究也表明, 一些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急性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病人, 比没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人有更高的死亡率。还有学者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独立的危险因素, 斑块的性质与脑卒中的风险成正比。
本次研究中发现研究组人群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研究组中以低回声斑块为主。研究提示低回声斑块即软斑或混合性斑块, 斑块中含有大量脂质核心, 脂质核心成分越大, 纤维帽越薄, 越易破裂形成血栓。研究[2]还指出低回声斑块内存在大量炎症细胞, 炎性细胞通过分泌多种活性物质, 激活平滑肌细胞, 促进单核、巨噬细胞聚集, 诱导引起斑块内新生微血管形成, 而新生的血管为炎性细胞侵入斑块提供了通路, 二者形成恶性循环, 最终导致纤维帽被削弱变薄, 脂质核心增大, 斑块失去稳定性, 斑块出血或脱落栓子, 最终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3]。
综上所述, 使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病变并进行评价, 对筛选高危患者有积极的意义, 当发现患者存在颈动脉病变时, 应该及时进行干预, 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韵岱.急性冠脉综合征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J].中国循环杂志, 2011, 2 (5) :390-392.
[2]赵辉林, 许建荣.颈动脉超声对颈动脉斑块分型的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13, 13 (3) :158-162.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的超声表现探讨 篇8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组脑梗死患者100例, 男性65例, 女性35例, 年龄41~79岁, 平均60.3岁, 既往有高血压史58例, 糖尿病史26例, 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史13例, 无房颤、心脏瓣膜狭窄等严重心脏病史, 全部患者经CT或MRI检查确诊脑梗死;对照组30例, 男性18例, 女性12例, 年龄38~72岁, 平均53.8岁, 均无心脑血管疾患, 无高血压、糖尿病史。
1.2 研究方法
仪器采用西门子G-60S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5~10 MHz。受检者取仰卧位, 双肩垫枕, 头略向后仰。由颈根部从长、短轴两个方向显示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血管壁的结构, 观察斑块大小、形态和管腔狭窄程度及内-中膜厚度 (IMT) 。在颈总动脉分支部近端约15 mm处测量IMT, 大于1.0 mm为增厚。颈动脉斑块分为强回声、等回声、低回声和混合回声, 根据斑块表面形态分为规则型和不规则型。
2 结果
2.1 颈动脉斑块
脑梗死组100例, 检出颈动脉斑块79例, 检出率79%;对照组30例, 检出颈动脉斑块12例, 检出率40%, 两组间有显著差异 (P<0.05) 。斑块以分叉处多见 (62.4%) , 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 (21.1%) 及颈总动脉主干 (9.3%) 。且脑梗死组混合回声和不规则型斑块 (见图1) 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2.2 血管狭窄程度
有13例 (13%) 脑梗死患者发现16支动脉存在50%及以上血管狭窄, 其中, 血管狭窄50%者5支, 50%~75%者8支, 大于75%者3支, 1例有左颈内动脉闭塞 (见图2) 。
2.3 内-中膜厚度 (IMT)
脑梗死组IMT平均为 (1.08±0.28) mm, 对照组为 (0.81±0.26) mm, 脑梗死组IMT比对照组显著增厚。
3 讨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是引发脑缺血, 其机制有两种:一种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的碎片或狭窄处形成的血栓被血流冲击到远端颅内动脉, 即所谓的“微栓塞理论”;另一种是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狭窄后, 侧支建立不良而出现大脑灌注衰竭, 在这些局部循环衰竭的部位形成血栓继而发生脑梗死[1]。
本组脑梗死患者的IMT较对照组显著增厚, 说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原因。另外本文结果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部位以分叉处最多见, 其次为颈内动脉的起始段和颈总动脉主干, 可能因为血流动力学原因, 在动脉的分叉处血流速度减慢, 且容易形成涡流, 从而使脂质易于沉着形成硬化斑块。脑梗死组混合回声和不规则型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而混合斑块常与斑块内出血密切相关, 覆盖在斑块表面的栓子是由于斑块内出血所致, 这种栓子容易脱落是导致脑栓塞的病因之一[2]。
颈动脉位置表浅, 彩超易于探查且操作方便适应证广泛。彩超作为一种操作简便、经济、可靠、重复性好、诊断价值显著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可以直接显示血管内中膜、粥样斑块、管腔狭窄程度等, 不仅可以对已发生的脑血管病变的患者提供诊断和治疗指标, 而且能将无症状期动脉硬化患者检出预报。
参考文献
[1]任卫东, 唐力.血管超声诊断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98.
颈动脉超声技术 篇9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价值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138-01
隨着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并逐渐年轻化,尤其在高血压患者,发病率较高。因此对此病的诊断更需早诊断,早治疗。随着影像学技术发展,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清晰显示颈动脉管壁的结构,检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栓,鉴别软斑和硬斑,能够较准确的判断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和范围[1],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客观依据,它已成为诊断颈部动脉疾病和选择治疗方案的重要检查手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现对我院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期间门诊或住院 100名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分析。年龄45―92岁,平均68.5岁,男62例,女38例。所有患者均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患者有无斑块分为无粥样硬化斑块组和有粥样硬化斑块组,其中无粥样硬化斑块组48例,有粥样硬化斑块组52例(硬斑组23例,软斑组16例,扁平斑组13例)。 临床病史,主要有高血压、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血脂及吸烟史等进行检测的。
1.2 方法 采用Philips IU22 型、西门子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0~12 MHz 。体位: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颈前部,头略向后仰,并偏向检查侧的对侧。先将探头置于颈根部,沿胸锁乳突肌外缘纵切扫查,依次检查颈总动脉(CCA)近端、中段和远端,至分叉处分别检查颈内动脉(ICA)和颈外动脉(ECA),椎动脉和锁骨下动脉,检测时沿着血管的走形方向进行纵、横向的扫查,观察血管走行解剖结构、测量动脉内径及内膜厚度; 彩色多普勒观察整个管腔的血流动力学的情况,观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大小及狭窄处血流速度变化及频谱改变[2]。计算患者颈动脉面积狭窄百分比并保留图象,进行分析、测量。
2 结果
本组100例患者检测出无粥样硬化斑块者48例, 有粥样硬化斑块组52例(硬斑组23例,软斑组16例,扁平斑组13例)。其中斑块累及双侧颈总动脉15例、颈内动脉及分叉处32例, 颈外动脉5例。其中由于斑块造成管腔狭窄(内径减少)50%以上)15例。
3 讨论
动脉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全身性疾病,其病理变化主要是动脉内膜类脂质的沉积,逐渐出现内膜增厚、钙化、血栓形成,致使管腔狭窄、闭塞[3]。血管壁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标志,而粥样斑块形成是动脉硬化的明显特征,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作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表现, 常被用来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窗口”。 颈动脉位置表浅,检测方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 容易获得高质量的声像图,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提供可靠的信息,其作为一种无创性、可重复性的检查手段是目前直接观察颈动脉的一种好方法。
本组100例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年龄68.5岁,有粥样硬化斑块组52例,其中又以颈内动脉及分叉处的斑块最为常见, 本组占32%,其次是双侧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这可能与分叉膨大处血流形成旋涡、缓慢、淤滞有关。斑块以硬斑多见,本组占44.23%。超声检查斑块表面可以规则或不规则,回声分布均匀与不均匀,以强、高、等、低区分。低于胸锁乳突肌回声为低回声, 与胸锁乳突肌回声相同为等回声, 高回声与血管外膜回声相同, 高回声伴声影为强回声, 斑块内有二种以上不同强度构成为混合回声。一般而言低回声斑块为不稳定斑块,脂质多、纤维帽薄、脆弱,易破裂出血,形成血栓,随之脱落而引起脑梗死;硬斑为稳定斑块,斑块脂质少,纤维帽完整较厚,表面钙化,不易破裂,较少引发心脑血管意外[4]。
总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作为一种无创性、可重复性的检查手段,定期检查可及时了解血管壁结构、是否有动脉粥样硬化,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早期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永昌, 郭万学. 超声医学[M]. 第4版.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802.
[2] 陆恩祥,任卫东 血管超声诊断图谱.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3] 李治安 血管疾病超声诊断图谱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0.11.11
颈动脉超声技术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做超声检查并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84例, 其中男122例, 女62例;年龄51岁~86岁, 平均年龄65岁。合并高血压165例 (89.7%) , 冠心病83例 (45.1%) , 糖尿病69例 (37.5%) , 脑梗死45例 (24.5%) 。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丹麦B-K公司2102-EXL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和沈阳东软公司生产的Sunny-38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6~12 MHz.患者取仰卧位, 肩部垫低枕, 头转向检查区的对侧充分暴露检查部位。探头置于锁骨上缘颈动脉根部, 向上做连续横向扫查至颈总动脉分叉以上2.0 cm处, 然后取纵切面。观察动脉形态、管径、内中膜厚度及回声强度、斑块有无、回声强度, 并定位取样调整角度 (声束与血管夹角<60°) 进行多普勒频谱分析[1]。根据《多普勒超声诊断》对颈部动脉硬化的诊断:动脉内膜毛糙、增厚,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0 mm, 分叉处>1.2 mm作为斑块形成标准。
2 结果
2.1 二维超声
184例患者均有颈动脉内中膜的增厚 (正常IMT<1.0 mm) , 呈弥散性增厚131例, 占71.2%, 局限性增厚53例, 占28.8%.内膜面毛糙、高低不平, 内膜面可见局限性或弥散性分布的强回声斑, 弱回声及等回声斑块26例, 占14.1%, 强回声斑块158例, 占85.9%.位于颈总动脉及分叉处123例, 占66.8%;位于颈内动脉及起始段61例, 占33.2%.双侧147例, 占79.9%;单侧37例, 占20.1%.
2.2 彩色多普勒
184例患者中78例血流为正常层流, 充满整个管腔, 106例斑块处局部出现充盈缺损。其中有43例血流束在狭窄处明显变细, 狭窄处及狭窄后呈现五彩镶嵌的花色血流。本组资料未出现无血流信号病例。
3 讨论
正常动脉管壁有内膜、中层及外膜三层结构:内膜为一薄层扁平上皮;中层是最厚的一层, 为动脉壁主体, 主要由平滑肌及弹力纤维构成;外膜由不完善弹力纤维及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动脉发生硬化性病变时, 主要累及动脉内膜中层。近年来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应用, 发现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斑块的显示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98%的斑块二维图像即可显示, 但当单纯性低回声软斑形成或软斑与硬斑共存时, 二维图像对于强回声的斑块显示较清晰, 而对于低回声的软斑容易漏诊, 此时若提高增益, 或通过彩色多普勒观察管腔有无充盈缺损, 可明显提高低回声斑块的显示率。
本组资料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多发生在颈总动脉分叉处, 其次是颈内动脉起始段, 往往双侧同时受累, 左侧发病略多于右侧, 而颈外动脉较少见。这是由于颈总动脉分叉处血管膨大, 局部血流形成涡流区域, 血流速度降低, 使血液中的脂质、复合碳水化合物和血液有形成分易沉积在此处所致[2]。
颈动脉粥样硬化根据斑块的回声将其分为软斑、硬斑、混合斑, 软斑指形态不规则, 内部结构呈弱回声或等回声;硬斑指斑块纤维化、钙化, 内部回声增强, 管壁呈不均匀增厚, 增厚的局部有粥样硬化斑块, 团块回声增强, 后方伴声影;混合斑介于软、硬斑两者之间。新鲜血栓具有低回声特性, 陈旧血栓伴发局部出血钙化合并新鲜血栓形成在超声上显示为混合回声。研究结果提示这种低回声和混合回声性质的血栓脱落或发展容易引起脑梗死[3]。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 能及早发现斑块, 确定其性质, 及时进行相关干预, 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 减少死亡和致残率。
增厚的颈动脉IMT与冠状动脉狭窄及脑梗死的相关性好, 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反映高血压、冠心病及脑梗死的一个窗口。颈动脉位置表浅、干扰小, 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别是高频探头应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可直接显示内膜、粥样硬化斑块及管腔狭窄程度, 具有无创, 无特殊禁忌证, 无需特殊准备, 定位准确、直观、可重复性好的特点。不仅可以对心脑血管病变患者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 而且对于确定治疗方案及估计预后都有重要意义, 从而及时有效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 尽早进行干预, 给予及时的治疗, 其已成为诊断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重要检查手段之一。综上所述,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作为颈部血管病变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18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超声图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弱回声及等回声斑块26例, 强回声斑块158例。位于颈总动脉及分叉处123例, 位于颈内动脉及起始段61例。双侧147例, 单侧37例。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无创、直观、可重复性好的特点, 不仅可以对心脑血管病变的患者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 而且对于确定治疗方案及估计预后都有重要意义, 可作为颈部血管病变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查,心脑血管病变
参考文献
[1]简文豪.颅脑与外周血管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148-153.
[2]欧志红, 郑丽, 等.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彩超检查及其与脑梗死相关性的探讨[J].中华超声医学杂志, 2004, 20 (2) :146-147.
【颈动脉超声技术】推荐阅读:
颈动脉超声检查05-18
颈动脉彩色超声10-31
多普勒超声颈动脉狭窄06-27
颈动脉窦08-21
颈动脉斑块硬化10-22
颈动脉易损斑块08-23
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06-08
颈动脉硬化斑块07-29
颈动脉支架最新研究08-02
颈动脉硬化斑论文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