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易损斑块

2024-08-23

颈动脉易损斑块(共10篇)

颈动脉易损斑块 篇1

易损斑块是指尚未发生脱落, 但却有形成血栓倾向的斑块, 是脑卒中等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对易损斑块进行早期检测可以帮助医师给出正确的意见, 患者可有针对性地预防, 延缓脑梗死发生, 并且情况严重时还可以预防性的使用药物[1]。对于脑卒中患者而言, 对易损斑块进行检测也可以侧面反映治疗效果, 起到指导临床用药的作用, 因此易损斑块的检测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超声是一种先进的影像学检测手段, 在易损斑块的检测中也可以发挥其价值[2]。本研究利用多普勒超声对110 例卒中患者进行了检测, 观察易损斑块情况, 并且设置对照组进行对比, 探讨超声在易损斑块诊断中的价值以及易损斑块与卒中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 年12 月—2015 年3 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10 例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61 例, 女49 例, 年龄50 岁~85 岁, 平均年龄 (67.1±5.7) 岁;选择同期进行健康体检者120 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67 例, 女53 例, 年龄50 岁~83岁, 平均年龄 (66.8±5.6) 岁。2 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选择平卧位, 采用垫枕将肩颈部垫高, 头需要向后仰, 略偏向检查者对侧, 将颈部充分暴露。由下至上开始扫查, 对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颈外动脉进行扫查, 测量后壁的内膜中层厚度, 了解回声强度, 观察是否有颈动脉斑块, 斑块的大小、形状、位置及表面是否出现溃疡等;对斑块的正常趋势进行了解, 是偏心性生长, 还是向心性生长;对斑块的内部回声强度进行观察, 通过观察可以分为易损斑块、扁平斑块、软斑及硬斑。不稳定斑块包括易损斑块、扁平斑及软斑[3]。

1.3 诊断标准颈动脉超声阴性:内膜- 中层厚度 (IMT) <1.0 mm;颈动脉超声阳性:IMT≥1.0 mm;内- 中膜增厚:IMT1.0 mm~1.2 mm;斑块形成:IMT≥1.3 mm[4]。

1.4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超声检测结果显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84 例 (76.36%) , 混合斑及软斑68 例 (61.82%) , 硬斑16 例 (14.55%) , 内膜中层增厚无斑块12 例 (10.90%) , 脑梗死无斑块14 例 (12.73%) ;对照组超声检测结果显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3 例 (19.17%) , 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482, P<0.05) 。

3 讨论

颈动脉易损斑块是一种存在于患者体内, 但并未造成阻塞的斑块, 但该类斑块具有形成血栓的倾向, 虽然血栓以及不稳定斑块的形成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晰, 但其为脑梗死的重要发病原因, 并且还与很多心脑血管疾病具有相关性。脑梗死的发生除了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导致的低灌注有关外, 由易损斑块脱落而导致的脑血栓也占有相当一部分比重。因此对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的诊断有利于判断脑卒中的发生可能, 也方便医师进行观察, 也可以据此进行预防性的药物使用, 从而有效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和发展。但许多患者存在颈动脉易损斑块, 却并未出现特异性症状, 因此检查较为困难。超声检查是一种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良好影像学检查方法, 借助彩色多普勒还能对斑块稳定性进行评估, 方便早期发现易损斑块, 因此利用超声检查可以为易损斑块的早期诊疗提供影像学依据[5]。

颈动脉粥样斑块一般在颈总动脉分叉处发生, 有的患者会在起始段发生, 而较少发生于颈外动脉段。斑块形态各异, 呈不规则状, 可弥散分布也可局限性分布, 且根据斑块的性质可分为硬斑、软斑、混合斑块等。软斑超声表现为等回声或者弱回声, 而硬斑则多表现为内部增强回声, 且伴有声影, 如弱回声和强回声同时存在则可判断为混合性斑块。硬斑一般比较稳定, 不易脱落, 因此一般与心脑血管疾病不具有相关性, 但软斑和混合斑块则容易发生脱离, 导致钙化、栓塞的发生, 属于易损斑块, 与脑卒中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根据其解剖类型则可将颈动脉斑块分为稳定、不稳定以及破裂斑块, 斑块的稳定性主要由纤维帽和核心比例决定, 两者比值越小则说明稳定性越差, 为易损斑块, 需要特别注意。本研究中对110 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了超声检查, 并且与120 例正常体检人员的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照, 目的在于确定脑卒中与易损斑块的相关性, 并且观察超声在易损斑块检查中的作用。结果显示, 仅少数患者无动脉粥样斑块, 而其余患者大多为混合斑块和软斑, 而对照组仅少部分患者检出动脉粥样斑块, 说明易损斑块可以利用超声进行准确检出, 并且易损斑块与脑卒中存在相关性, 超声结果可以提供较为客观的诊断依据, 为早期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摘要:目的 评价超声诊断颈动脉易损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10例作为观察组, 对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观察患者检查结果, 并选择同期进行健康体检者120例作为对照组, 探讨斑块发生与脑梗死的关系, 了解超声诊断价值。结果 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易损斑块可以利用超声进行准确检出, 并且易损斑块与脑卒中存在相关性, 超声结果可以提供较为客观的诊断依据, 是一种良好的检查方法。

关键词:颈动脉,易损斑块,超声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孟蕾.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判断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 2013, 53 (48) :56-57.

[2]蔡文娟, 杨鑫, 徐红卫, 等.基于超声体模的颈动脉血流介导血管扩张斑块高度测量方法比较[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14, 33 (4) :438-446.

[3]张明明, 贾化平, 梁会泽, 等.联合应用颈动脉超声及经颅多普勒超声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5, 31 (3) :197-200.

[4]李伟霞, 周宇.超声评价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性质对预测脑梗死发生的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19) :4863-4864.

[5]苏楠, 薛尧, 张盛敏, 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表现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4, 23 (7) :586-589.

颈动脉斑块:不能掉以轻心 篇2

颈动脉斑块#周金花

颈动脉斑块的形成

颈动脉是人体通向头面部的主要动脉,它供给大脑组织85%的血液。高血压、动脉硬化可直接侵害颈动脉,尤其是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起始段,由于血流动力学的缘故,血流在此容易形成涡流,久而久之,涡流会损伤该处的动脉内膜,血小板、脂质成分在损伤处沉积,慢慢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主要是由于颈动脉分叉部粥样斑块形成引起的。脑卒中是由于颈动脉狭窄造成脑血流减少到临界状态以下,或者斑块碎片(即血栓)脱落随血流漂流到脑部阻塞较大的脑动脉而致。

颈动脉斑块的危害

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均可导致颈动脉斑块形成,如年龄、性别、家族中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高脂血症、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如果存在以上多项危险因素,出现颈动脉斑块的概率会明显增加。

颈动脉斑块的危险主要在于不稳定斑块,也就是说,在血管壁上不牢固容易脱落的斑块。当斑块整块或者部分脱落后就成了血流中的栓子,随血流到达大脑堵塞远端脑动脉,导致栓塞事件。根据堵塞血管的大小及堵塞的时间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小血管堵塞,症状较轻或者无症状;大血管堵塞,会导致突发偏瘫、失语等症状。堵塞时间短的,出现一过性言语不清、头晕、肢体麻木或者无力。动脉斑块一旦破裂,对心脑血管危害更大。所以说,“小斑块”蕴含大危险。

动脉斑块能控制吗

科学家们研究,高密度脂蛋白可以阻止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氧化,只要低密度脂蛋白不被氧化,它的坏作用就发挥不了。另外,高密度脂蛋白(HDL)不仅能把血液中多余的血脂运载进入肝脏,经分解排出体外,还能把血管壁上已沉积的血脂运走。高密度脂蛋白还能修复血管壁的破损细胞膜,使血管变得光滑有弹性。

研究发现,茶中精华——茶多酚有辅助预防慢性心血管疾病的作用,这一点已得到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广泛认可。

1.茶多酚通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清除动脉血管壁上胆固醇的蓄积,同时抑制细胞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摄取,降低血脂,预防和缓解动脉粥样硬化。同时,茶多酚能增强毛细血管韧性、渗透性,增强大动脉、主动脉的抵抗力,保护心脑血管。

2.茶多酚能调节血脂,抑制脂质斑块的形成;促进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逆向转运胆固醇,使血管内膜斑块中的胆固醇较多地逆向转运至肝脏,经肝脏代谢排出体外,起到调节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经过几十年的高科技发展,茶多酚的应用也更为成熟,专业的配方去除了茶叶中咖啡因和刺激胃黏膜的物质,增强了安全性,通过高科技提取,让茶多酚的药用价值更高,高效、安全的茶多酚对预防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和保护心血管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颈动脉易损斑块 篇3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颈动脉粥样硬化 (carotid athero-selerosis, CAS) 导致颈动脉内膜增厚、弹性下降、管腔变窄、不稳定斑块的出现, 颈动脉斑块及性质与脑梗死密切相关, 软斑块 (易损斑块) 是脑梗死发生的主要危险, 也是脑梗死复发的主要原因, 颈动脉超声检查对颈动脉斑块具有诊断价值, 能及时发现斑块并准确定位, 为临床干预提供可靠依据[1]。由于目前此类研究较少, 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在本院彩超室检查, 确有颈动脉易损斑块 (不稳定斑块) 的患者, 共纳入病例98例。98例中, 男52例, 女46例;年龄43~79岁, 平均 (56.85±9.60) 岁。

1.2方法。

彩超检查:探头频率11 MHz。患者取仰卧位, 探头沿颈动脉自上而下做连续纵横切扫, 血流与声束夹角<60°, 分别对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进行检查, 测量管腔内径、内-中膜厚度及多普勒血流动力学。扫查到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按照形态学及超声回波性检查与记录, 斑块类型按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标准分为Ⅰ~Ⅷ型。按不稳定斑块的病理特征, Ⅰ、Ⅱ型属于正常颈动脉, Ⅲ、Ⅶ、Ⅷ型属于稳定性斑块, 而Ⅳ、Ⅴ、Ⅵ型为不稳定性斑块 (入选病例) 。

1.3 研究方法:

根据98例颈动脉易损斑块患者入选时症状、舌脉体征等临床资料,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及高等院校第6版教材《中医内科学》[3]中头痛、眩晕、中风等病的辨证分型中医辨证标准, 由1名主治医师根据相关诊断标准辨证, 1名副主任以上医师进行复查确诊。确定了7种中医证型, 即气虚血瘀证、痰瘀互结证、气滞血瘀证、痰热互结证、痰浊内阻证、精髓亏虚证、阴虚证。

2 结果

观察显示颈动脉易损斑块中医证型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98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按比例大小依次为痰瘀互结25例 (25.51%) , 气滞血瘀证20例 (20.41%) 、痰热互结证16例 (16.33%) 、气虚血瘀证10例 (10.20%) 、痰浊内阻证13例 (13.27%) 、髓亏虚证8例 (8.16%) 、阴虚证6例 (6.12%) 。见表1。

各证型间比较:痰瘀互结证显著多于气滞血瘀证、痰热互结证、气虚血瘀证、痰浊内阻证、精髓亏虚证、阴虚证,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P<0.05) 。

3 讨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传统医学古籍中无专门对颈AS的论述, 以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和临床体征在中医文献中早有阐述, 涉及的病症常属于中医的“眩晕”、“头痛”、“健忘”、“中风”、“痴呆”、“虚劳”等范畴, 而近年来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

从观察结果看痰瘀互结证所占比例最大。究其原因, 金元时期李皋的《兰室秘藏》曰:“推其百病之源, 皆因饮食劳倦而胃气元气散懈, 不能滋荣, 灌溉脏腑……噫, 饮食喜怒之间, 寒暑起居之际, 可不慎欤”。指出百病多由饮食劳倦、情志致病, 况现代社会发展节奏日益加快, 人们普遍紧张、压力增大, 经常处于一种应激状态, 情绪波动也很大, 缺乏健康生活, 正如《内经》所言:“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不知持满, 不时御神”。一则情志失调, 肝失疏泄、调达, 气机紊乱, 肝克脾土, 脾失健运;二则思虑过度、劳逸过度、饮食失节均致脾失健运, 不能化精微为气血而反生痰湿, 痰浊内阻, 气血运行不畅则瘀血内阻, 而成痰瘀互结之势, 为本虚标实之证, 与杨国防、贾翔、黄旭辉等[4]“中风患者痰湿质与发病症候的相关性研究”相一致。其次, 由于情绪波动、各种神经应激、情志郁结的普遍存在, 最易导致气机不畅, 气滞而血瘀[5]。在观察的病例中痰瘀互结、气滞血瘀证这两型构成比占前两位也显示了这一点。其次为痰热互结、痰浊内阻型较多, 缘由肝火旺或过食肥甘厚味或饮酒过多, 又可使痰湿从热而化, 痰热内生;从观察结果中还发现证型为复合证型较多, 单纯虚证较少, 这也说明CAS形成机制的复杂性。另外, 各证型间比较:痰瘀互结证显著多于气滞血瘀证、痰热互结证、气虚血瘀证、痰浊内阻证、精髓亏虚证、阴虚证, 各证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P<0.05) 。研究结论与临床所见及脑梗死的病因病机一致。由此也提示调畅情志、减轻心理压力、提高人体应激能力, 加强自我调节的重要性, 并且需要高度重视生活方式的调整与改变, 控制危险因素, 以预防CAS的发生发展。

中医在CAS的防治中有着独特的优势[6], 由本组病例的证型分析提示, 辩证论治, 结合西医超声诊断, 中西医结合, 并提高中医药在CAS防治中的重要地位。对CAS证型的观察分析, 由于病例数量的限制,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还需加大样本数量进一步进行观察、分析, 使研究更加科学、客观, 对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宏文, 赖春梅, 钟俜, 等.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相关性的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7, 27 (3) :388-389.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J].湖北中医杂志, 2002, 24 (2) :55.

[3]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108-117.

[4]杨国防, 贾翔, 董旭辉, 等.中风患者痰湿质与发病症候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08, 24 (6) :257-259.

[5]韩轶, 翟雪芹, 王晓峰.冠心病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J].陕西中医, 2013, 34 (3) :290-292.

颈动脉易损斑块 篇4

【关键词】颈动脉;超声检查;斑块;粥样硬化;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558-02

颈动脉斑块常会导致患者的脑供血不足,病情严重时可能会引起脑血栓,而颈动脉斑块是心血管病症的病理基础,加强对患者的临床检查,做到及早发现、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十分重要。随着医疗结束的逐渐进步和超声检查技术的日臻成熟,颈动脉超声检查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颈动脉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颈动脉超声检查斑块及其相关因素。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中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是2010年6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颈动脉硬化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患者25例;最大年龄86岁,最小年龄42岁,平均(68.23±2.63)岁;其中45例患者具有高血压症病史,病程7.2-30年,平均(12.14±1.08)年,其中35例高血压患者合并患有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内科疾病,13例患者无高血压病史。

1.2方法

选择迈瑞M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临床检查,探头频率为7.5Mz[1]。取患者仰卧位,头稍侧,检查颈动脉内径;内膜-中层厚度,将颈动脉和分叉厚壁的内-种膜后度进行统一测量后,避开斑块部位,测量其厚处和颈动脉的其实部位;最大流速;阻力指数;斑块(大小、形态、回声);采用标准公式[2]计算官腔直径狭窄的百分比。

1.3统计学分析

本组研究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 ±s)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研究中患者的颈动脉内-中层厚度为0.7-3.5mm,动脉硬化随着斑块的形成逐渐加重,管腔变窄,且狭窄部位的阻力指数增加,流速加快(形成粥样斑块但是低于30%者不进入统计);本组中8例患者表现为脂质沉积,表现为内膜-中层厚度增加、不光滑,50例患者表现为粥样斑块,10例患者形成狭窄(详见表1)。形成斑块患者中以硬斑为主。而高血压患者中有15例患者为软斑,其次为糖尿病、冠心病和高血脂患者。经超声检查显示狭窄和板块部位主要表现为血流充盈、缺损,流速变细,形成构成涡流或湍流,其中:①扁平斑:动脉管壁偏心性增厚,正常三层结构消失或破坏,本组共20例,占33.3%。②软斑:斑块突出于管腔内,局部出现不同程度的混合性回声或均匀弱回声,多为弱回声团,本组15例,占25.0%。③硬斑:由于斑块内钙化或纤维化,局部回声增强,后方回声衰减或有声影,共10例,占16.7%。④溃疡斑:超声表现为斑块形态不规则、表面不平,共15例,占25.0%。狭窄度>50%者12例。狭窄度>70%者5例。

3.讨论

由于颈动脉位置表浅,易于暴露,加上高频超聲的应用,可明确显示颈动脉的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情况,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性质,故可作为筛选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常规首选方法,及早有效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同时配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不但可以直接显示血管充盈及血流速度,还可以显示血管IMT和三层结构、增厚的程度和位置,斑块的位置、大小、形态、数量,管腔狭窄程度,具有定位准确、直观无创、重复性好的特点,可以为心脑血管病患者提供诊断治疗依据。本研究显示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高血压病情、病程及年龄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高血压症会损伤动脉内膜,减退顺应性,主要表现为动脉管壁的压力负荷胶原纤维化,致使发生动脉纤维硬化。内膜-中层厚度的增加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抑制,二者之间关系密切。

通常将患者的内膜-中层厚度增加认为是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的纤维细胞肥大以及增生是内膜对血管张力和血流改变反应的一种肺动脉粥样硬化性变化,超声表现主要为内膜增厚、粗糙,管腔狭窄等。粥样斑块是血管损伤的病理基础,经超声检查主要表现为形态多样的斑块,多见于颈动脉分叉部位。根据斑块的回声情况将其分为扁平斑、软斑、硬斑和溃疡斑。其中软斑斑块突出于管腔内,呈均匀低回声或混合性回声。表面有连续的轮廓回声及光滑的纤维帽;硬斑斑块回声增强,其后方可伴有明显声影;溃疡斑斑块呈混合型回声,表面不光滑。扁平斑动脉管壁偏心性增厚,正常三层结构消失或破坏,所占比例最大。表明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及早发现斑块,确定其性质,及时进行相关干预,可降低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

患者的年龄、血压、血脂、糖尿病、和颈动脉斑块是其动脉血管硬化的主要表现,而超声检查是临床监测的一种有效手段,能够帮助临床早期发现病情。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动脉管壁增厚,有脂质沉积、不光滑,内膜损伤加重,有斑块形成[4],超声检查诊断结果明确,无创伤,是中卒高危患者的临床检查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在老年患者的健康普查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田金洲,时晶,倪敬年,魏雪飞,尹军祥,李林森,龙子弋,孙文军,邢亚楠,王庆国.脑梗塞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18(07):109-110.

[2]游龙武,张家庭,梁玉宏,韩漫夫,陶唯宜.前列腺素E_1脂微球制剂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2,13(04):198-199.

[3]李蕊,王琦,张红薇,李素华.卵巢黄体血肿与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超声声像图对比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2,15(14):106-107.

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影像诊断进展 篇5

1 易损斑块的概念与特征

早在1994年Muller等人便提出了“易损斑块”一词, 最初用来描述那些易于破损或血栓形成导致ACS的斑块, 即将要破裂并极有可能触发一系列不良心脏事件的斑块。目前已明确高度怀疑为易损斑块的组织学亚型有3种: (1) 薄帽纤维粥样硬化 (即有较大的脂质核心、薄纤维帽和富含巨噬细胞的斑块) ; (2) 含糖蛋白基质或炎症导致内皮受侵蚀和血栓形成; (3) 钙化结节斑块[2]。同时, 易损斑块也有其他少见特点, 如斑块呈黄色、斑块内出血、斑块所在血管正性扩张等[3]。

2 有创检查

2.1 冠状动脉造影

传统的冠状动脉造影仍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冠状动脉造影根据造影剂充盈管腔的影像来判断病变血管相对参考血管的狭窄程度, 能看到严重狭窄和钙化, 也能看到斑块破溃如夹层、溃疡等, 但是不能看到斑块本身的情况, 所以不能精确检测出易损斑块[4]。但冠状动脉造影是各种有创检查和介入治疗的基础, 仍是其他检查不可代替的。

2.2 血管内超声成像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血管内超声技术弥补了传统的动脉造影只能反应血管内径的不足, 可准确显示斑块的大小和质地, 根据回声信号强弱的不同可分为脂质型、纤维型和钙化型。以组织学研究为核心对照, IVUS发现钙化斑块的敏感性为86%~97%, 微钙化病变为60%[5]。IVUS下脂质成分为无回声区, 其诊断敏感性为78%~95%, 特异性为30%, 区分纤维帽和脂肪组织的敏感性为39%~52%[6]。

2.3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OCT原理与超声波相似, 只是用光来代替超声波反射和散射近红外光的亮度来产生影像。根据采用的光源不同, 影像的分辨率可达10μm。OCT可以用来在活体内展现出富含脂质和纤维斑块的特性。通常OCT能显示钙化丰富、脂质丰富和纤维斑块, 但钙化和脂质核心结构的细节不能很好地评估[7]。

2.4 其他有创检查

易损斑块标准中的亮黄色斑块能用血管镜观察, 正常动脉表现为白色, 而斑块包括白色斑块和黄色斑块。白色斑块多为纤维帽较厚的稳定斑块;黄色斑块富含脂质, 纤维帽薄, 多为不稳定斑块。血管镜也能观察到斑块糜烂和溃疡、内膜撕裂、血栓[8]。但血管镜的应用和OCT类似, 需要近端的球囊阻塞, 故检查存在风险;而且其仅能观察斑块表面, 不能观察到斑块内部情况, 与IVUS和OCT相比对评价易损斑块的价值有限。其他检查如近红外光谱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拉曼光谱 (Raman spectroscopy) 很少在临床应用[9]。

3 无创检查

3.1 CT

包括MDCT和电子束CT (EBCT) 。EBCT由电子枪发射电子束使钨靶产生X线进行扫描, 因无机械运动, 扫描速度高 (50 ms) , 时间分辨率很好, 远高于早期的普通CT, 早期用于检查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和冠状动脉。但是MDCT技术进展迅速, 最大时间分辨率已达到甚至或超过EBCT, 再加上MDCT产生的X线光子数目较EBCT为高, 能获得更高的图像信噪比, 故目前临床检测冠状动脉病变多应用MDCT。最早16层CT开始用于评价冠状动脉病变, 但是分辨率不能满足临床需要。2004年64层螺旋CT推出以后, 扫描速度更快 (每转小于等于0.135 s) , 空间分辨率小于500μm, 时间分辨率小于50 ms, 能获得高质量的冠状动脉CT图像, 多扇区重建理论时间分辨率可进一步提高;而且其X线光子数目高, 图像信噪比良好, 图像完全可以满足冠状动脉临床检查的需要[10]。临床应用也证明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很高, 可以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管腔及斑块的情况。因其为无创检测方法, 在临床上更易被患者接受, 目前在临床应用极为广泛。MDCT根据不同组织的CT值的高低, 可将粥样硬化斑块分为钙化斑块、纤维斑块和脂质斑块[11], 低CT值斑块提示不稳定的脂质斑块[12]。螺旋CT检查需要屏气, 对心率和心律也有要求, 屏气不好、心率太快或心律不齐均对图像质量有很大影响。另外, 脂质斑块与纤维斑块之间的CT值区分并不精确, MDCT 400μm的空间分辨率也不足以识别纤维帽。MDCT是无创检查, 但是存在辐射问题。双源CT与更多层螺旋CT (128层以上) 扫描时间短, X射线辐射剂量较64层螺旋CT明显减少, 应用前瞻性心电门控也能明显减少曝光剂量。

3.2 磁共振成像

MRI检查采用抑制血流信号的“黑血技术”和使血流呈高信号的“亮血技术”, 提高血液和斑块的对比度, 多用于大动脉 (颈动脉) 检查, 也试用于冠状动脉。平面回波成像 (EPI) 序列抑制血流信号提供管腔和管壁的对比, 可用于心脏包括运动功能、射血功能和血流速度、瓣膜运动、心肌灌注以及显示冠状动脉等。MRI组织分辨率较高, 特定的影像增强技术有望显示斑块成分新生血管、炎症反应和内皮功能不全等[13,14]。MRI目前能够检测易损斑块主要标准中的狭窄程度和次要标准中的血管正性重构, 有望检查活动性炎症、大的脂核和斑块内出血[15]。MRI和CT一样需要屏气结合心电门控技术去除呼吸和心脏运动伪影。MRI与CT比较优点在于:磁共振不仅无创, 而且没有辐射, 可以反复检查, 可以动态观察心脏运动。但是EPI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仍较低, 为500μm, 而且信噪比低, 图像质量近似EBCT和8~16排MDCT, 不能完全满足临床应用需求。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管腔严重狭窄的时候, 随着管腔中血流信号的减少, 冠状动脉的显示不足, MRI诊断的准确性也随之降低, 只能显示斑块的形态, 还不能有效区分斑块成分并评价其稳定性。随着MRI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相信这一技术能真正无创性评价斑块并且在临床广泛应用。

3.3 放射性核素扫描

特殊的放射示踪因子识别巨噬细胞的技术发展, 使得核素扫描在诊断易损斑块上具有较强的优势, 它可以评价斑块的结构及细胞成分。已有多种物质可以用来放射标记, 如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 (MCP-1) 、免疫球蛋白G、MMPs、氟脱氧葡萄糖 (fluorodeoxyglucose, FDG) 、膜连蛋白 (annexin) 等[16]。

颈动脉易损斑块 篇6

1 隔药饼灸在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1.1 穴位的配伍

隔药饼灸治疗该病的所选穴位比较统一, 常小荣等[3]、岳增辉等[4]一般选定巨阙、天枢、丰隆和脾俞、心俞、肝俞两组穴位。巨阙属任脉, 为心之募穴, 而心主血脉;天枢属胃经, 又为大肠募穴;丰隆亦属胃经, 为治痰主穴;心俞、脾俞、肝俞各为其脏腑心、脾、肝之背俞穴。募穴是脏腑之气汇集在胸腹部的腧穴;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 临床上治疗脏腑病变常有俞募配穴法的运用。采用心的俞、募穴, 旨在强化心的功能, 产生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及活血祛瘀的效果, 以调节血液中的血脂含量。脾俞、肝俞、天枢、丰隆, 旨在疏肝健脾, 调节胃肠功能, 促进肝脏内酶的活性, 使血脂被更快地转化、利用, 并通过胃肠道的吸收与排泄, 达到调节血脂的目的。

1.2 药物的选择

由于血脂升高多系痰浊瘀滞脉络所致[5], 根据久病入络, 络病治血的原理, 痰浊瘀滞脉络之久病, 宜从治血入手, 故取具有化瘀血而不伤新血, 开郁气而不伤正气, 能行瘀滞化痞气, 通脉络之丹参、山楂、郁金、大黄、泽泻等药作为药饼之主要成分。丹参入心、肝经, 为活血化瘀要药, 功能破宿血、生新血。丹参能扩张冠状动脉, 增加冠脉血流量, 并能扩张外周血管, 改善微循环;有抗凝、促进纤溶, 抑制血小板聚集, 抑制血栓形成等作用, 能降血脂, 抑制家兔实验性冠脉大分支粥样斑块的形成[6]。郁金入肝、胆、心经。本品辛散苦泄, 能凉血清心;芳香解郁, 宣化痰浊以醒神。本品主要含挥发油, 另含姜黄素、多糖, 具有降脂, 护肝的作用[7]。大黄苦寒入大肠、脾、胃、心、肝经。本品主要含类似于蒽醌类生物, 具有降血压、改善微循环、降血脂、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的作用。同时促进肠蠕动, 抑制脂肪和胆固醇在肠道的吸收, 酒大黄活血化瘀作用最显著[8]。山楂酸温走血分, 具有健脾化瘀行滞之功, 入肝、脾、胃经。现代研究认为, 山楂所含脂肪酶, 可促进脂肪分解, 有增加冠脉血流量、扩张血管、降低血压、降血脂等作用[9]。泽泻, 性寒, 味甘、淡, 入肾、膀胱经, 具有利尿、清湿热的功效, 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眩晕、高脂血症, 同时泽泻还具有利尿、解痉、保肝、抗炎、调节免疫、降血糖等作用[10]。张力华等[11]研究泽泻提取物对HHcy家兔内皮氧化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5味中药具有抗血栓形成, 改善肝微循环, 扩张血管、降血压、强心、抗心律不齐, 降脂, 护肝等功效。

1.3 艾灸法的作用

艾灸疗法并不单纯是温热效应, 而是光谱辐射、生物热效应及非热生物效应等综合作用的结果[12]。其实质是温热刺激的结果, 即通过刺激皮肤感受器, 影响组织细胞的生化代谢以及神经系统功能。经实验测定, 艾绒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包括远红外辐射及近红外辐射, 以近红外辐射占主要成分。远红外线直接作用于人体较浅部位, 靠传导扩散热量;近红外线能穿入较深的人体组织, 并出现活性物质, 加强组织器官的代谢和产热。隔药饼灸是一种简单易行、经济适用的方法, 克服了西药副反应大、患者抗拒口服中药、对针刺有恐惧感等的缺陷, 在临床上日益受到重视和普及。

2 隔药饼灸治疗AS易损斑块的可能机制探讨

目前对于隔药饼灸治疗本病的机制还不是十分明确, 可能是[3]:根据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辨证选穴及辨证选药的原则, 将艾灸与腧穴及药物辩证的结合, 产生隔药饼灸综合效应。隔药饼灸属于灸法中的间接灸, 除施灸局部药物有效成分透皮吸收产生一定治疗效应外, 燃艾时所产生的物理因子和化学因子, 还可作用于腧穴感受装置与外周神经传入途径, 刺激信号传入中枢, 经过整合作用传出信号, 调控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循环系统等, 从而调整机体的内环境, 以达到防病治病功效。经络腧穴对机体的调节是灸法作用内因, 艾灸时艾的燃烧和所隔药物是灸法作用外因, 两者缺一不可。

3 易损斑块的血清生物、生化标记物的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 逐渐认识到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巨噬细胞浸润和累积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启动的关键[13]。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单核/巨噬细胞可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 , 使细胞外基质降解, 纤维帽削弱。炎症反应使斑块趋于不稳定并易于破裂。因此, 水解酶类, 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基质等生物、生化标记物是研究斑块不稳定性极其重要的领域[13]。现已对数十种相关的生物, 生化标志物进行了观察和研究。C-反应蛋白[14]与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 (PAPP-A) [15], 基质金属蛋白酶[16] (尤其是MMP1, 2, 9) 是最常用的指标。此外, 还有IL-6、TNF-α、IL-18、ox-LDL、血清淀粉样蛋白 (SAA) 、髓过氧化物酶 (MPO) 、分泌型磷脂酶A2 (LpPLA2) ,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Px) 、可溶性的CD40配体、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 、胎盘生长因子 (PIGF) 、单核细胞化学趋化蛋白-1 (MCP-1) 、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 和P-选择素等[17,18,19,20,21]。CRP被国内外学者认为是非特异性免疫机制的一部分, 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栓形成除脂肪堆积外, 也是一个炎症过程, 高CRP与心血管发生密切相关。CRP是常规用于炎症的标志物[22]。

但目前各种标志物对预测斑块破裂和急性心血管事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能令人满意, 截至目前, 这里所谈及的生化标志物中没有一个能够被推荐给医师作为常规临床应用[13]。易损斑块生物、生化标记物研究有待进一步开发与深入。

4 易损斑块的基因表达研究

在分子水平, 通过基因表达研究易损斑块也是当前的热点之一。岳增辉等[23,24]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测定主动脉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VcAM-1) 、E选择素的基因表达。发现隔药饼灸能使VCAM-1、E选择素的mRNA表达显著下调。常小荣等[25,26]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兔主动脉内皮细胞PPARγ蛋白表达, 证明隔药饼灸能通过激活动脉粥样硬化兔主动脉内皮细胞PPARγ的蛋白表达, 起到延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作用。同时还运用原位杂交法检测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MM P-2, 9mRNA的表达, 证明隔药饼灸能抑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MMPs的表达, 起到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隔药饼灸在基因表达研究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作用及基因表达的可研究性提示我们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4 展望

颈动脉易损斑块 篇7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04-06~2006-06冠心病患者82例,男50例,女32例,年龄31~78岁,平均51.6±20.2 岁。均符合以下条件: 冠脉造影显示左主干、左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4支血管中至少1支血管病变的狭窄程度≥50%并<100%。同期选正常对照组25例,男9例,女16例,年龄30~74岁,平均50.78±21岁。体检 无阳性体征,心电图、胸片及肝肾功能、生化常规检查无异常,冠脉造影结果正常。

1.2 冠脉造影及斑块形态学分型

所有患者均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采用Judkin’s法,每1支血管至少3个以上的多体位投照。由计算机辅助CRSPC测径系统对左主干(LM)、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和右冠(RCA) 4支血管狭窄程度进行定量分析(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ic, QCA),冠脉狭窄≥50%确诊为冠心病。造影结果由两名有经验的医师分析完成,对狭窄程度≥50% <100%的斑块进行形态学分型。综合Ambrose及Lo的分型方法将病变分为3型[4]: Ⅰ型31例,表现为表面光滑的向心或偏心,且基底较宽的病变(图1)。Ⅱ型32例,表现为基底部较窄或尖角状(两者表面光滑或不光滑)的病变;或龛影;或表面凹凸不平或火山口样的病变(向心或偏心)(图2)。Ⅲ型19例,表现为长段不规则狭窄病变(图3)。

1.3 颈动脉超声检查

采用Sequoia512型全数字化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中心频率8~13MHz变频,分别在双侧胸锁乳突肌之前或后缘作纵切、横切面扫查。检查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及颈外动脉(ECA)分支的内-中膜厚度(IMT),管壁内膜情况,有无斑块及其形态、大小、范围。颈动脉IMT以最厚的颈总动脉IMT为比较变量,将IMT>1.2mm定义为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IMT<1.2mm为0级;IMT在1.2~2.0mm之间或仅有1个斑块为1级;有1个或多个斑块IMT在2.1~4.0mm为2级;多个斑块中如有1个IMT>4.1mm为3级。动脉硬化程度用硬化斑块指数(PI)表示,硬化斑块指数为双侧颈动脉系统全部同类斑块分级的总和 [5]。根据超声特点将斑块分为:软斑块,为斑块突出管腔内膜面,局部呈不同的低回声,等回声或混合回声;硬斑块,为局部回声增强,后方伴有明显的声衰减。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行方差分析,LSD及Dunnett’s t检验。

2 结果

冠心病组(包括Ⅰ型、Ⅱ型、Ⅲ型病变组)CCA-IMT、软斑PI、硬斑PI、总斑PI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冠心病Ⅱ型病变组软斑PI、总斑PI与Ⅰ型、Ⅲ型病变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而Ⅱ型病变组CCA-IMT、硬斑PI与Ⅰ、Ⅲ型病变组相比无差异(P>0.05),Ⅰ型病变组与Ⅲ型病变组相比各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1)。

3 讨论

冠心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并呈年轻化趋势Levin等[6]通过组织病理学方法研究发现,冠脉造影所示的Ⅱ型斑块即表面不规则的斑块,尸检常代表斑块破裂伴有或不伴有局部血栓的形成,而Ⅰ型Ⅲ型病变常代表稳定的斑块。Monroe等[7]报道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Ⅱ型斑块的发生率高达71%,国内刘海波等[8]的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Ⅱ型斑块在ACS中非常常见。近年来,病理学、生物化学、冠脉造影及血管内窥镜等的研究表明,斑块不稳定、破裂及随之出现的血栓形成是ACS发病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1,2]。由此可见,能有效的检测出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助于发现ACS新的防治方法,减少致残率和致死率。

研究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全身性的疾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着共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国内外学者通过尸体解剖证实颈动脉病变和冠状动脉病变之间存在相关性,两者常常并存[9]。Kawasaki等[10]曾对大样本量患者予以冠状动脉造影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颈动脉平均IMT及斑块指数作为评定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亦得出相似结论,指出颈动脉超声检查是观测冠状动脉疾病的一种非侵入性、简便、有效的方法,并建议作为追踪观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常规方法。本研究应用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结果显示: 冠心病组(包括Ⅰ型、Ⅱ型、Ⅲ型病变组)CCA-IMT、软斑指数、硬斑指数、总斑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提示颈动脉硬化及斑块形成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形成有一定的相关性, 颈动脉高频超声检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预测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

根据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特点及病理变化可将其分为软斑和硬斑两种类型:软斑为纤维组织增生,钙盐沉积,斑块有出血现象、突出于管腔, 超声可见不同程度混合性或均匀的弱回声;硬斑为斑块内钙化或斑块组织进一步纤维化,斑块高低不平, 超声可见强回声后方伴声影或有较明显衰减。一般认为,软斑发展快,不稳定容易脱落,而硬斑较稳定不易脱落,表明颈动脉硬化有较长的病理过程。本研究发现,冠心病Ⅱ型病变组CCA-IMT、硬斑指数与Ⅰ、Ⅲ型病变组无差异,而Ⅱ型病变组软斑指数、总斑指数与Ⅰ型、Ⅲ型病变组相比明显增高。由于总斑指数为硬斑指数与软斑指数之和,而硬斑指数在冠心病Ⅰ、Ⅱ、Ⅲ型病变组间无明显差异,因此,Ⅱ型病变组与Ⅰ、Ⅲ型病变组差别主要是软斑指数的明显增高。因此颈动脉斑块(特别是软斑)的检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冠状动脉斑块的不稳定,该类患者有可能进展为ACS,临床上应予以重视和进一步诊治。

综上所述,通过高频超声对颈动脉的观察,颈动脉斑块(特别是软斑)的检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形态,初步预测冠心病的发生及严重程度,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提供更多的客观依据。但由于颈动脉与冠状动脉在血管直径、血流速度及生理功能上均存在一定差异,因此,颈动脉斑块与冠状动脉斑块具体病理特性及相关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Shah PK.Newinsights into the pathogenesis and prevention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m J Cardiol,1997,79(2):17

[2]Conti CR.Updated pathophysiologic concepts in un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Am Heart J,2001,141(2):12

[3]Prisant LM,Zemel PC,Nichols FT,et al.Carotid plaque associations a-mong hypertensive patients.Arch Int Med,1993.153(4):501

[4]刘海波,陈在嘉,高润霖,等.冠状动脉造影斑块形态与冠状循环中血浆及血清血栓素B2及6-酮-前列环素1a的关系.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6,24(3):115

[5]Suttorr T,Alcom HG,Wolfsonsk,et al.Predictors of carotid stenosis in older adults with and without 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Stroke,1993.24:355

[6]Levin DC,Fallon JT.Significance of the angiographic morphology of lo-calized coronary stenosis:histopathologic correlation.Circulation,1982,66(7):316

[7]Monroe S,Parilak L,Kerensky R.Angiographic patterns and the natural history of the vulnerable plaque.Progres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2002,34(7)341

[8]刘海波,高润霖,陈在嘉,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形态学特点及其意义.中国循环杂志,1996,48(11):3

[9]Chimowitz MI,Weiss DG,Cohen SL.Cardiac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carotid stenosis and no history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troke,1994,25(4):759

颈动脉易损斑块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195例2012年3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根据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测斑块回声特征,分为不稳定斑块组56例,男49例,女7例,年龄62~78岁,平均(66.59±2.90)岁;稳定斑块组78例,男67例,女11例,年龄61~76岁,平均(66.15±2.78)岁;及61例无颈动脉斑块者为对照组,其中男53例,女8例,年龄60~77岁,平均(65.84±2.92)岁。3组患者均接受标准规范治疗,年龄、性别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且各组均需排除肝胆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急性感染、恶性肿瘤及免疫系统疾病等。冠心病的诊断标准为:(1)有典型的心绞痛症状并排除主动脉瓣病变;(2)有明确的陈旧性心肌梗死的病史;(3)有明确的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史;(4)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发现有≥70%的冠状动脉狭窄。

1.2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应用Philips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12 MHz,依次检查颈总动脉、分叉部、颅外段颈内动脉,并在颈总动脉远端距分叉处2 cm处血管后壁测量内膜中层厚度,观察和测量粥样斑块的形态、大小、范围、软硬度以及有无溃疡壁龛、狭窄或阻塞。根据超声表现,将低回声和不均匀回声斑块划为不稳定斑块组,强回声斑块划为稳定斑块组。

各组患者均于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循环酶法(ECA)检测HCY水平,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hs-CRP水平,尿酸酶-过氧化物酶耦联法测定UA浓度。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单因素方差分析后多重比较显示,不稳定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血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01 和P=0. 049) 。不稳定斑块组血HCY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 P= 0. 043) 。不稳定斑块组血hs-CRP、U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02; P= 0. 006) ; 不稳定斑块组血hs-CRP、UA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 P=0. 042; P = 0. 03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 与对照组比较,*P<0. 05; 与稳定斑块组比较,△P<0. 05

3 讨论

近年来研究认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破裂和不稳定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窗口,可以通过无创超声技术检测颈动脉血管壁结构变化而间接反映冠心病的严重程度[1]。目前临床上判定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有无斑块,斑块是否稳定,是依靠颈动脉超声检查,很少联合应用生化指标对心血管危险性做出判断和评价。本文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血HCY、hs-CRP、UA的水平进行研究,分析其在动脉硬化进程不同时期的变化,探讨血HCY、hs-CRP、UA水平是否可以作为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评价的生化指标,联合颈动脉超声共同对患者心脑血管风险做出评价和监测。

本研究发现,不稳定斑块组冠心病患者的血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亦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水平。稳定斑块组血HCY水平高于无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提示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越重,血HCY水平越高,HCY水平影响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与颈动脉硬化严重程度呈正相关。Washio等[2]也证明了中度高HCY血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也有多项研究显示血浆HCY浓度升高与脑梗死及心肌梗死密切相关[3,4],其损伤颈动脉的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 促进过氧化物及氧自由基的形成,引起血管内皮受损; 加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氧化和泡沫细胞形成; 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凝血功能; 引起甲硫氨酸转甲基水平降低等。

hs-CRP是代表性的非特异性炎症敏感指标,杨慧聪等[5]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CRP具有相关性。血清hs-CRP水平的升高与心血管危险性呈正相关[6],能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反应程度。动脉硬化斑块的炎症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不稳定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亦证明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近年研究认为急性脑梗死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可能与动脉易损斑块的破裂密切相关[7]。提示动态观察hs-CRP水平或可用来监测、识别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

Ishizaka等[8]研究表明,UA水平增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中不稳定斑块组血UA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和对照组,提示血UA水平持续明显升高或可帮助监测识别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 不稳定斑块) 。

综上所述,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血HCY、hs-CRP、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其可以作为临床生化标志物,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共同评价和监测冠心病的危险程度,为指导干预治疗和疗效监测提供基础依据。

参考文献

[1]Mookadam F,Tanasunont W,Jalal U,et al.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cardiovascular risk[J].Future Cardio,2011,7(2):173-182.

[2]Washio T,Nomoto K,Watanabe I,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plasma homocysteine levels and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Int Heart J,2011,52(4):224-228.

[3]杨春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老年脑梗死的关系及药物干预研究[J].实用老年医学,2014,28(4):294-296.

[4]刘俊恒,戎娟,倪黎刚,等.脑梗死患者血浆前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及血黏度的改变[J].实用老年医学,2014,28(2):141-143.

[5]杨慧聪,吴阿阳,林洁,等.血浆中CRP、HCY、LDL、HDL含量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20):2433-2437.

[6]Hoffemeister HM,Ehers R,Buttcher E,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minor myocardial damage and inflammatory acute-phase reaction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Thrombolysis,2008,15(1):33-39.

[7]Fisher M,Paganin-Hill A,Martin A,et al.Carotid plaque pathology.Thrombosis,ulceration and stroke pathogenesis[J].Stroke,2005,36(2):253-257.

颈动脉易损斑块 篇9

(湖南省益阳市中心医院湖南益阳413000)【摘要】目的:探讨彩色B超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20例脑梗死患者(观察组)和同期年龄相同的120例体检者(对照组)的彩超结果等临床资料。结果 观察组120例脑梗死中查出软斑及混合斑84例,硬斑16例,内膜中层增厚无斑块10例,无斑块脑梗死10例,显示脑梗死以软斑及混合斑为主,所占比例远远高于硬斑。对照组120例,超声检查出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无斑块17例,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0(x2=214.815)。结论:及时准确的检测结果可提高病变治愈率,对防止斑块的形成对和防止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可延缓脑梗死的发生与发展。【关键词】超声波诊断;彩色B超;脑梗死;颈动脉斑块;诊断价值【中国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441-01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lor B-mode ultrasonography on carotid plaque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diagnosis value.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120 cas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same period in120 healthy persons of the same age ( control group) color results and other clinical information.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120cas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out soft plaque and mixed stain in 84 cases,16 cases of morphea, intima-media thickening without lesions in 10 cases,10 case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ithout plaque, soft plaque and cerebral infarction with display of mixed stains, the proportion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hard spot. The control group of 120 cases, ultrasound examination of the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ening without plaques of 17 patients, two groups compare difference to have highly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 x2 = 214.815). Conclusion: the timely and accurate detection results can improve the cure rate of lesions, prevent plaque formation and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nd can delay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erebral infarction.【Key words】Ultrasonic diagnosis; Ccolor B-mode ultrasonography; Cerebral infarction;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Diagnostic value腦梗死是临床上最多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之一,近些年来脑梗死患者人群逐年增加,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最常见原因不是颅内而是颅外段颈动脉[1],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病因及危险因素。由于超声检查的普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可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斑块,有效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范围、斑块形态、内部回声特点,对于不稳定斑块在尚未出现脑梗死的患者可预防性用药,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在临床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现总结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采用高分辨彩超对120例经CT和(或)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年龄48-85岁,平均61.3±4.2岁。超声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98例,其中以软斑及混合性斑占比例高,90%以上斑块发生在颈总动脉近分叉处,颈内动脉起始部,左侧多于右侧。随机选取本院同时期体检着120例,年龄50-82岁,平均63.2±5.4岁。超声检查出颈动脉粥样斑块17例。脑梗死组患者的诊断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标准。两组患者在年龄及伴随疾病方面分布平衡,具有可比性。1.2 方法 应用LOGIQ 7 9-13 MHz超声仪,探头频率9-12MHz,患者取平卧位,肩颈部垫枕,头后仰、偏向检查对侧,充分暴露检查一侧的颈部,沿胸锁乳突肌外缘纵切扫查,依次显示双侧颈总动脉(CCA)的近端、中端、远端至颈总动脉分叉处(BIF)及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起始段2-3cm,纵切扫查后,探头旋转90°,沿血管走形做横切扫查。测量后壁内膜中层厚度,回声强度,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斑块部位、形态、大小、表面是否有溃疡,明确斑块为向心性生长,根据斑块内部回声强弱分为硬斑、软斑、偏平斑块、易损斑块,其中软斑、偏平斑、易损斑块属于不稳定斑块。1.3 诊断标准 TMT 0.9-1.2mm为内膜增厚,TMT>1.2mm视为斑块形成。根据公式计算颈动脉狭窄率(狭窄率=血管最狭窄处管径/血管管径x100%)。将颈动脉狭窄率<30%定为轻度狭窄,30%-69%为中度,70%-90%为重度。根据组织病理学研究和斑块的影像学特点将斑块分为:内膜不光滑,回声稍增强,增厚,局部轻微隆起为偏平斑;低回声的脂质性软斑;强回声伴声影的钙化性硬斑块;回声强弱不均的溃疡混合性的斑块。2 结果观察组120例脑梗死中查出软斑及混合斑84例,硬斑16例,内膜中层无斑块10例,无斑块脑梗死10例,显示脑梗死以软斑及混合斑为主,所占比例远远高于硬斑。对照组120例。超声检查出颈动脉粥样斑块17例,颈动脉粥样斑块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0(x2=214.815),结果见表1。表1 两组颈动脉斑块彩超检查结果比较 n(%)3 讨论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发展的过程中,动脉壁内膜是最早累及的部位,当斑块形成并突入官腔时,由于富含脂质或管壁应力的增大,斑块可发生破裂,暴露的脂质及胶原可激活血小板,启动凝血反应形成血栓,便形成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超声检查中发现脑梗死发生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呈明显得相关性,一般认为其与脑梗死、脑血栓形成,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存在密切联系,颈动脉粥样斑块引起脑梗死的可能有狭窄远端脑血流低灌注状态,当颈动脉轻度狭窄时,机体可通过侧支循环或扩张远端血管,降低周围血管阻力等自身调节机制使脑组织血流量不至于明显降低,随着狭窄的不断发展和末梢灌注压的不断下降,最终出现失代偿而引起末梢低灌流而导致脑梗死的发生[3,4]。颈动脉粥样斑块本身症状不典型,超声检查可早起发现颈动脉粥样斑块,评价斑块的稳定性,为预防性用药提供依据。颈动脉粥样斑块多发生于颈总动脉近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颈外动脉起始段少见,左侧较右侧发生率高。斑块形态多不规则,可为局限性或弥漫性分布。斑块呈弱回声或等回声为软斑,斑块内部呈弱回声及强回声同时存在为混合性斑,软斑、混合斑稳定性差,受机械张力作用,发展快且容易发生斑块脱落,造成颅内血管栓塞;斑块纤维化、钙化、内部回声增强,后方伴声影为硬斑,硬斑贴壁性好,不易脱落,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差。颈动脉彩超不仅能清晰的显示血管内中膜(IMT)是否增厚,有无斑块形成,斑块形成的部位、大小,是否有血管管腔狭窄,管腔狭窄程度,有无闭塞等详细情况,并能进行准确地测量及定位,还能对检测到的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结果进行分析,其有助于临床了解血管狭窄情况,判断管腔狭窄程度,确定采用哪种治疗方法,术后观察病情,预防 脑卒中等。及时准确的检测结果可提高病变治愈率,对防止斑块的形成和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可延缓脑梗死的发生。 参考文献[1]华扬.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79.[2]王星,吕玲经,周建房,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5,9:885.[3] 樊丽花, 李建生.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12:61.[4]王久武,徐艳. 颈动脉彩超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J];医师进修杂志;2004,13:80.

颈动脉易损斑块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9月-2009年4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及我院住院颈动脉斑块患者30例, 其中男17例, 女13例, 年龄31~77岁, 中位年龄52.2岁。全部病例均经二维及三维彩色超声检查证实。

1.2 方法

采用GE LOGIQ9及PHILIPS HDII-XE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7.5~10MHz线阵容积探头。对患者进行常规二维检查后, 记录颈动脉斑块位置、大小, 颈动脉狭窄情况, 在获取最佳二维图像后, 确定病变及三维重建感兴趣区域, 选择合适的扫查切面和角度并嘱患者屏气, 尽量避免呼吸运动等因素产生伪像影响图像质量。启动三维成像系统, 采集获取A、B、C 3个平面图像, 采用最小透明成像模式及透明模式与Xray模式组合, 重建显示三维图像, 所有超声检查的资料均储存在超声仪器的硬盘里, 观察测量、认真分析, 通过X、Y、Z轴方向的任意旋转和切割, 从不同方位、角度观察颈动脉斑块的数目、大小、表面形态、累及范围及其与血管三维空间位置关系, 评价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颈动脉斑块导致的颈动脉狭窄成度中的应用。

2 结 果

本组30例颈动脉斑块者, 三维重建图像成功率100%, 二维超声与三维超声比较, 二维狭窄诊断率60% (18/30) , 三维诊断率90% (27/30) 。见表1。

对于确定颈动脉斑块的大小, 二维超声及三维超声可提供相似的信息, 但在对病灶形态多角度观察以及进行定位及定性方面, 三维超声要优于二维超声。参照颈动脉斑块及颈动脉狭窄的分级标准[1], 将颈动脉斑块表现分为4种类型:颈内动脉斑块, 颈外动脉斑块, 颈彭大处斑块, 颈总动脉;颈动脉狭窄分5级, Ⅰ级: (狭窄<15%) , Ⅱ级: (狭窄16%~49%) , Ⅲ级: (狭窄50%~75%) , Ⅳ级: (狭窄76%~90%) , Ⅴ级:阻塞。同时观查血流速度。三维超声显示颈动脉斑块, 狭窄与颈彭大处、颈内动脉及颈总动脉关系密切, 二维超声、三维超声及颈动脉血流速度相互验证。三维超声可清晰地显示颈动脉斑块的大小、位置、斑块的性质及颈动脉结构, 发现三维超声显示有颈动脉狭窄, 斑块由血管壁突入血管腔内形成实性斑块, 最后有部分患者发生脑梗死。

3 讨 论

颈动脉斑块导致颈动脉狭窄是临床常见的疾病, 目前内科治疗仍是首选治疗方法, 后期手术切除, 其早期诊断是避免手术切除治疗成功的关键。超声对颈动脉斑块与颈动脉狭窄的检查十分敏感, 可全程了解颈动脉斑块, 已被公认是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首选方法[2]。颈动脉斑块由于其存在于颈内动脉、颈外动脉, 颈膨大处, 颈总动脉等重要大血管, 斑块一旦脱落向颅内血管流移, 则形成严重的脑栓塞。因此临床影像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在其早期诊断颈动脉斑块是否突入血管腔内及血管狭窄程度以及它们之间的三维空间位置关系, 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治疗方案及可能发生的预后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但传统超声、CT及MRI等二维影像直观性差, 无立体感, 难以显示颈动脉斑块与狭窄间的三维空间位置关系, 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差, 有创性的ERCP及PTC更难为患者接受。

三维超声显像技术能提供比二维超声更为丰富的诊断信息, 最小透明模式图像要比传统的二维超声图像在显示颈动脉斑块与狭窄间解剖上更清晰易见[3], 对于颈动脉斑块, 三维超声最小透明模式成像可清楚显示颈动脉斑块与狭窄间的情况, 为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动脉斑块导致的狭窄, 三维最小透明模式重建术可准确地判断狭窄部位, 客观地显示斑块解剖, 使超声医师与临床医师得到更好的沟通。对于斑块的性质, 三维超声可显示斑块侵犯血管壁、是否突入血管腔等情况, 为临床医师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三维最小透明模式与Xray模式组合使三维超声空间定位准确, 清晰显示病变表面形态、基底情况等, 与真实解剖结构相关性好, 图像旋转可从不同角度整体观察二维超声无法看到的斑块整体观、突入血管腔及其空间位置关系, 直观全面地了解颈动脉斑块的浸润程度、范围以及血管受累情况, 易于被临床医师所理解, 更便于临床医师对颈动脉斑块和颈动脉狭窄的早期诊断、分期、治疗方案选择及在后期术前判断斑块能否切除, 模拟手术途径, 制定手术方案及估计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三维成像技术的进步及图像分辨率的提高, 三维超声必将在颈动脉斑块和颈动脉狭窄诊断及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Lee SS, Kim MH, Lee SK, et al.MR cholangiography versus cholangios-copy forevaluation of longitudinal extension of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J].Gastrointest Endosc, 2002, 56 (1) :2532.

[2]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M].5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2:979.

上一篇:实财务会计下一篇:政府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