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损件工装管理制度

2024-05-09

易损件工装管理制度(精选5篇)

易损件工装管理制度 篇1

易损工装:用于加工,而且在加工中消耗掉的!如钻头、镶嵌刀片、拉刀等!相对于重复使用的工装,如冲压模具什么的!

定期更换计划一般情况下是对精密刀具而言,对于简单的易损工装,如钻头、丝锥什么的,可以简化控制,但精密复杂刀具(如滚、插、拉、剃等刀具)必须强制控制!

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

1、制定磨钝标准(磨损程度)

(依据刀具磨损特性曲线图)

2、刀具耐用度的计算

刀具耐用度:指刀具由开始切削直到磨损量达到磨损标准为止的总切削时间。

μ= A/ N

μ=刀具耐用度

A =日产量

N=换刀频次

3、制定强制换刀时刻表

4、制定换刀作业指导书

5、制定精密刀具跟踪卡

6、现场巡检记录表

7、异常打刀对策表

什么是定期更换计划,是完整的更换还是维修以后继续使用?

一般指强制执行的要求,特别是重要的工装。

规定各种易损工装的更换周期,对价值不大,可规定更换后报废;

对价值教大的,可规定定期更换,然后修理、验收后再重新利用。

制定此更换计划目的是在工装还没达不到要求,产品还没出现不合格就及时将快不好工装更换掉,主要是想起到预防作用,易损件更换计划,必须是以实际使用过程中的磨损变化为基础数据进行总结分析,然后通过一定时期的积累找到工具的磨损变化趋势,这时才可制订实际、有效的更换计划的,纯理论计算和经验预测都不是很完善和科学,当然几种方法同时参考执行更好的,

易损件工装管理制度 篇2

1 工装规范管理

HB 35—93工艺装备编号方法规定, 工装编号采用分类代码加序号的形式组成, 并对不同工装的分类代码做出了具体规定:采用四位阿拉伯数字组成, 表明类别、组别和品种。其中针对电镀铬的工装分类代号为4314, 而序号一般为顺序号。

中航工业郑飞公司以往镀铬工装, 按照工装设计的先后顺序以流水号编排序号。由于镀铬工装都是以组件配套方式使用, 因此在镀铬工装组件序号确定后, 还得对组成组件的各个零部件, 按其组合次序依次编制子序号, 如组件的1号件、2号件等。

以上编号方法的优点, 根据镀铬工装分类代号4314, 相对于其他镀种的工装很容易辨识, 同时依次按流水号进行编号, 具有可根据生产计划, 提前进行镀铬工装的预算与制造。但对于仅镀铬工装这一整体而言, 按顺序进行序号的编制, 使工装编号与实际具体零件之间无直观的对应关系, 存在不能简洁、直观辨识某一零件与工装编号之间联系的缺陷。因此, 这种常规的管理方法, 虽然能够保证生产的需要, 但实施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同时整体工装管理系统性不强。

鉴于以上情况, 结合零件形状与电镀铬部位特性, 设计了一种可将零件信息融入到工装序号内的编号方法, 该方法应用在电镀铬工装的设计、管理、准备与使用各环节, 具有简单、直观、方便、实用的优点。

1.1 统计零件种类并制定编号方法

通过系统分析电镀铬零件, 统计得出多数电镀铬零件呈现相关系列类别的特性, 且同一系列的不同零件, 虽外形尺寸有所不同, 但零件的电镀铬技术要求相似, 且工装结构原理相同。为此按电镀铬零件的类别, 将工装分为A, B, C, D 4个系列, 对应使用序号1, 2, 3, 4表示, 并编制了本单位使用的《电镀铬工装分类及编号规则》。

编号规则如下:电镀铬工装 (组件) 的编号由工装使用单位简称、工装分类代号、顺序号组成, 其编号方式为

其中:RB为工装使用单位简称;4314为分类代号, HB 35—93规定电镀铬工装的分类代号;HXX为顺序号, H按表1中划分电镀铬工装零件名称及对应编号的类别编号。例如:1XX为A类零件、3XX为C类零件;XX为表1内某类别的第XX套电镀铬工装的流水编号01~99, 如:211表示B类零件中第11套镀铬工装。

通过按零件类别划分电镀铬工装后, 建立起镀铬工装编号与零件类别的直接对应关系, 使操作者和管理人员对信息的掌握更直接、更具体。

1.2 统一工装设计并制定设计规范

依据统计, 镀铬工装以电镀内孔为主, 并由辅助阳极、定位块、绝缘套等零部件构成, 具有原理相同、结构形状基本一致、尺寸大小略有差异的特点。据此编制本单位的《电镀铬工装设计规范》, 制定出镀铬工装的通用设计要求, 统一将组成镀铬工装的零部件划分为8小类。镀铬工装零部件的划分明细见表1。

1) 电镀铬工装 (组件) 可由表1中的某一种 (类) 或几种 (类) 零件组合而成, 可在工装 (组件) 图的“件号”栏内填写对应表1的零件编号, 该“件号”不代表自然排序关系[2]。例如:某一零件的镀铬工装由阳极、绝缘套、盖板、螺母4个零件组成, 则工装 (组件) 图的“件号”栏内对应填入编号1, 3, 5, 8。”

2) 电镀铬工装 (组件) 中若由同一名称、不同尺寸的多个零件组成, 可在表1对应的零件编号后加注小写英文字母进行区别。例如:某一工装图的“件号”栏内可有3, 3a, 3b……等多个同名称零件, 分别表示该工装中的第1、第2、第3、第n个“绝缘套”零件。

3) 按照组合成电镀铬工装 (组件) 中不同零件的次序, 依次设计出配套的零件图。

1.3 建立工装手册以实现规范管理

根据电镀铬工装编号规则和设计规范, 对全部电镀铬零件进行分类, 对现有电镀铬工装的图纸进行系统完善, 突出其通用的特性, 归类、整理并编制《零件电镀铬所使用工装对照明细表》, 将所进行镀铬零件的所对应的工装组件号、工装零部件号、工装应用的具体部位都详细列出, 便于生产中的日常管理管理。将上述对照明细表与各电镀铬工装图纸一起装订成册, 汇同《电镀铬工装分类及编号规则》《电镀铬工装设计规范》一起构建成本单位使用的《电镀铬工装手册》 (以下简称《手册》) 。该《手册》涵盖了电镀铬工装的分类方法、设计规范及镀铬零件明细、所用工装与工装组合应用的图示, 为规范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2 新建工装管理体系的优点

通过上述一系列改进, 最终组成集电镀铬工装的设计、管理、维护、使用为一体的《电镀铬工装手册》, 建成具有以下优点的工装管理体系。

1) 使镀铬工装的编号与零件类别紧密联系, 同时编号具有唯一、简明、可补充的特性, 为工装生产使用过程中准确传递信息提供了保障。同时规范了镀铬工装管理, 为镀铬工装的预算管理、计划管理、生产准备提供了技术保障。

2) 《手册》可指导工艺技术人员对新的电镀铬零件进行工装设计, 并提供了工装及零部件借用的平台。同时也规范了工装设计的要求, 使得镀铬工装标准化、系统化、通用化。

3) 工具、工装管理人员则按《手册》的系统分类, 合理定制储放, 准确发、收工装, 并可及时发现、提示工装易损件的损耗情况, 提前做好定量补充工作, 从而提升了电镀铬工装的管理水平。

4) 生产使用工装的操作者, 很容易从《手册》中查找、辨别与零件配套使用的工装与电镀零件的正确装配关系, 起到直观指导生产, 提升生产效率, 确保电镀质量的多重效果。

3 结束语

通过集镀铬工装的编号、设计、制造、管理与生产准备、生产指导功能于一体, 以内容全面实用, 形式简单直观的方式[3], 汇总编写了《电镀铬工装手册》, 构建起镀铬工装的规范化体系, 消除了同一工装因使用在不同产品的零件上, 可能具有多个工装编号, 导致重复管理、重复制造的浪费现象, 加快了电镀铬工装的设计、制造、生产准备的速度, 提升了电镀铬工装的管理水平, 增强对生产的指导作用, 也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电镀质量, 为本单位进一步开展精益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涛.生产工作制度规范与流程设计[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9.

易损件工装管理制度 篇3

【关键词】技术性能;外观质量

煤矿机械制造中的工装设计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合理地设计和管理工艺装备,对满足加工零件的设计要求,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及减轻工人和设计人员的劳动强度起着重大的作用,因此,工装的设计和管理在机械制造行业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目前我国生产的煤矿机械产品中,有不少是技术性能尚且可以,但是对外观质量重视不够。

例如,表面涂漆不均,颜色以灰黑为主;厂标指示牌以及标准件等歪斜不正、大小不一;飞边毛刺不除,矿工都不敢用手摸等。

操作人员围着机器转着操作,其疲劳程度可想而知;操纵手柄的方向和机器运动方向不一致甚至相反,操作者思想紧张极容易酿成事故;有的机器尺寸和比例不适合我国的人体尺度要求,过高或者过矮而导致抬腿弯腰操作;工装设计主要是是用于在机械加工中对工件进行夹持或定位,以达到一定工艺要求的特制的装备或工具。工装夹具的设计原则:用夹具固定产品及工具。以固定用台钳及夹持具等来固定产品及工具,以解放人手从而进行双手作业。

使用专用工具。生产线中所用工装应最适合该产品及人工操作的专用工具以提高生产效率。合并二种工装为一种。减少工具的更换麻烦,以减少转拉的工时消耗,提高工作效率。生活中我们常见的红、蓝两用毛及带有橡皮的铅笔。提高工具设计便利性减少疲劳。工具手柄方便抓握,作业工具与人体动作相协调,工装夹具的操作应以IE的方法进行评估。

机械操作动作相对安定并且操作流程化。

由于其操作位置应相近集中,并且在设计中,让机械尽量减少或脱离人的监控和辅助,开关位置与下工序兼顾,工件自动脱落,能够自检的自动化、安全第一、容易进行作业准备。由于现行的工装设计是按产品分类存档的,无具体的工装特征。因此,在进行新工装设计时,要查找同类型的工装图十分不便。工装设计人员又多为单独完成工装设计任务,因此,对现有的工装的资料缺乏了解。而每个企业生产的产品虽然可能有很多种类,并不断地设计和投人新产品的生产,但一般的企业大多有自己的生产方向,据统计,在不同的产品中大约有3/4以上的零件是相似或者相同的。

工装是为产品服务的,每套工装基本上又是由定位、导向、夹紧及基体等几大部分组成的,工装中的相同或相似零部件的比例就更大了。

煤矿机械制造中的工装设计的发展煤矿生产中,煤矿机械的性能自动化程度及其经济性等可以说直接影响到生产;也直接影响到煤矿供电、排水、通风、提升等的安全运行。开发研制大功能、高强度、高效率、紧凑型的全自动刨煤成套设备势在必行。

我国薄煤层储量约占总储量的21%左右,但是由于煤层薄,作业空间小,工作条件恶劣,薄煤层高产高效开采技术一直是我国煤炭工业研究探讨的重要难题。刨煤机作为一种"浅截深、多循环"的采煤设备,是实现薄煤层高产高效的有效途径。

全自动刨煤成套设备(采高0.6~1.8m),主要包括刨煤机、配套刮板输送机、薄煤层液压支架、顺槽转载机、破碎机等产品。我国目前主要从德国进口主机-刨煤机及配套刮板输送机,由北京煤炭机械厂配套薄煤层液压支架,张家口煤矿机械有限公司配套转载机和破碎机。

而煤矿机械电气与电子控制系统部分质量的好坏与性能的优劣又直接影响到机械的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从而影响施工质量、生产效率及使用寿命等。

所以,我们在进行煤矿机械制造中的工装设计中,需要对其现在的发展进行分析,利用现代的计算机来进行,这是一个发展方向,主要是将电子(微电脑)控制系统在煤矿机械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为适应煤矿机械对性能的要求,仅仅依靠机械和液压技术的已显得力不从心。

电子(微电脑)控制技术的发展就成了煤矿机械的必要选择。机电一体化是一项新兴的技术,将其引入到煤矿机械中,必将会给煤矿机械带来了新的技术变革,使其各种性能有了质的飞跃。大多数煤矿机械产品的批量都不是很大,多为单件小批量生产,最多也只是中等批量的生产,这就使得为其服务的工装利用率不高。而按此种方式进行工装设计管理.必然会导致工装中原部件的重复设计.甚至是整套工装的重复设计。

对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在,首先要了解工装的特性。工装的特性就是把被加工零件按定位基准与被加工面的位置精度要求以及它与机床的相对位置关系,将被加工件与机床连接在一起,加工出合格的零件。它主要由定位、导向、支撑、夹紧和基体等五大部分组成。

因此,可以按被加工零件的形状、加工面、加工机床种类、定位方式、夹紧方式等工装特性制定工装编码系统。将企业中已设计制造过的工装按该编码系统进行编码分组,建立工装图纸和资料的信息库。是现在工装设计的重点。

煤矿机械制造中工装设计及管理在煤矿机械制造中的工装设计中,如何让进行合理的管理才能保证整个机械制造的质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管理:对设计的材料的管理。

当设计一套新的工装时,设计人员将要设计工装或零部件的构思转化成相应的分类代码。然后按此代码对所属工装或零部件组的设计图纸和资料进行检索,从中选择可直接采用或稍加修改便可采用存有的工装或零部件图。只有当存有图纸均不能利用时,才重新设计新的工装或零部件。

建立信息库。以按被加工零件的形状、加工面、加工机床种类、定位方式、夹紧方式等工装特性制定工装编码系统。将企业中已设计制造过的工装按该编码系统进行编码分组,建立工装图纸和资料的信息库,同时,将工装中的元部件按定位件、导向件、支撑件、夹紧件和基体件分别进行编码分组存入元部件信息库;此外,还对各类元部件进行必要的标准化处理,建立标准件信息库,以备检索用。

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现代化管理。提高机械制造的水平,实现现代化管理,必须应用计算机,计算机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工具。

工程从中标到交工验收,除必须具备较高的施工技术水平外,还应采用先进的现代化施工管理手段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这些管理手段则必须依靠计算机来完成。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投资效益的改善、机械质量的保证等有着重大的作用。散布在企业中的各个信息孤岛被连成一体,在设计、工艺、计划、生产、车间、财务、销售、外贸和售后等部门之间建立了一条完整的信息链,形成了一动全动、一有全有的协同工作环境,逐步建立起敏捷制造、快速响应的企业网络。强化员工素质,加强安全管理。

设计人员的不合理设计,会导致了生产率降低、成本上升、工程质量水平降低、建设周期加长等。于代岗人员顶替时间短,对顶替工种操作熟练程度差,缺乏顶岗前的安全培训,产生违章指挥和盲目操作双重不安全因素。但是,矿山某些技术性工种,有些企业领导不去考虑学识水平,不讲究用工要求,而是当作好工种,并通过人情关系把一些不合格的人员充塞进去,加之一些人员不钻研技术业务,违章违纪现象比较突出。

多层厂房结构易损性分析 篇4

关键词:多层厂房,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非线性静力分析,易损性

0 引言

吕大刚和王光远[1]提出了结构局部地震易损性的概念, 通过构造结构局部性能指标与其参数之间的一个新的功能函数, 给出了局部地震易损性的可靠度表达式;根据可靠性灵敏度的概念, 提出了构造结构局部性能指标概率密度函数的新方法, 并详细推导了结构可靠指标对局部性能指标参数的灵敏度表达式。张令心[2]采用概率方法借助于拉丁超立方采样技术和非线性地震反应时程分析对多层住宅砖房的地震易损性进行分析, 其分析样本是根据多层住宅砖房目前常用设计参数值的范围选定参数的代表值, 并由这些代表值构成的。分析中考虑了地震荷载、结构反应和结构承载力的不确定性, 易损性曲线分别对五个不同结构破坏程度的极限状态给出。朱健[3]通过按建筑结构抗震规范的规定构造加速度反应谱作为随机激励, 构筑了我国四川地区典型钢筋混凝土结构单层厂房有限元模型, 采用拟动力时程方法对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计算, 得到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厂房的易损性曲线;同时, 针对原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柱基础容易发生屈服破坏的情况, 对原型结构基础采取了铅芯阻尼橡胶支座隔震加固措施, 并对加固后的厂房结构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得到了修正易损性曲线, 通过对比得到结构在地基不失稳的前提下, 在小震时发生中度以上损伤的概率非常小, 在大震时随着承重结构进入塑性屈服发生中度以上的损伤概率开始逐渐变大, 而且厂房结构纵横两个方向的易损性概率在大震时有差异, 采取隔震加固措施后结构损伤概率明显减小。但是多层厂房的易损性评价还没有人涉及。

1 多层厂房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1.1 多层厂房的特点

(1) 建筑物占地面积小, 这不但节约用地, 而且还降低了基础和屋顶的工程造价及工程管线的长度, 节约建设投资和维护管理费;

(2) 厂房宽度较小, 顶层房间可不设天窗而用侧窗采光, 屋面雨雪水排除方便, 屋顶构造简尽, 屋顶面积较小, 有利于节省能源;

(3) 交通运输面积大。这是出于多层厂房不仅有水平方向, 也有垂直方向的运输系统 (如电梯间、楼梯间、坡道等) , 这样就增加了用于交通运输的面积和体积;

(4) 内于多层厂在楼层上要布置设备, 易受梁板结构经济合理性的制约网尺寸较小, 不利于工艺改革和设备更新, 厂房的通用性较小;

(5) 在楼层L布置振动较大的设备时, 结构计算及构造处理复杂。

1.2 多层厂房的适用范围

(1) 生产工艺流程适于垂直布置的企业。这类企业的原材料大部分为柱状和粉状的散料或液体。经一次提升 (或升向) 后, 可利用原料的自重自上而下传送加工, 直至产品成型。如面粉厂、造纸厂、啤酒厂、乳品厂和化工厂的某些生产车间;

(2) 设备、原料及产品重量较轻的企业 (楼面荷载小于2t m2) , 单件垂直运输小于3t的企业;

(3) 生产上要求在不同层面上操作的企业, 如化工厂的大型蒸馏塔等设备, 高度比较高, 生产又需在不同层高进行;

(4) 生产工艺对生产环境有特殊要求的企业。由干多层厂房层间房间体积小, 容易解决生产所要求的特殊环境 (如恒温恒湿、净化洁净、无尘无菌等) 。属于这类企业的有仪表、电子、医药及食品类企业;

(5) 建筑用地紧张及城建规划的需要。

2 非线性元素的仿真

本文采用SAP2000分析多层厂房结构。在SAP2000程序中, 仿真杆件局部非线性行为的方式为采用非线性元素 (简称Nllink Element) , 其中包含了阻尼 (Damper) 、隔震器 (Isolator) 、塑性元素 (Plastic) 、开裂的纯压构件 (Gap) 与开裂的纯拉构件 (Hook) 等, 而这些非线性元素之行为仿真都是由线性弹簧之基本理论推导而来。

由许多实际地震结构物损伤案例得知, 多层混凝土结构多自梁柱接头部分开始损坏, 而从材料力学与结构力学之理论得知, 受地震力影响之楼房结构, 以梁柱接头部分所承受之弯矩为最大, 为首先破坏之主因。为进一步仿真结构物达屈服后, 较真实之非线性行为, 本研究分别于梁柱杆件二端以具回滞特性之元素来进行仿真。因本文采用有限元素分析软件SAP2000作为辅助工具进行研究, 在模拟过程中除用Ritz Vector Method进行模态分析以了解其基本周期外, 主要是利用逐步直接积分之方式, 进行非线性动力分析, 目的为了解楼房结构之杆件消能过程, 进而得知其受损状况及耐震能力。大部分之建筑结构动态反应分析中, 不同来源之阻尼, 均以迟滞阻尼比来表示。此时, 迟滞阻尼是用等值阻尼比来考虑, 但通常若变形较大将导致较大之误差;在较细部的分析, 迟滞阻尼经常以考虑非弹性回复力的特性用劲度来反应, 即透过非弹性分析。在高楼分析中, 钢构件之迟滞阻尼比可取约2%来做计算。建立多层厂房结构非线性模型来进行地震时程反应分析, 藉助SAP2000作为辅助分析工具, 故上段说明在SAP2000程序中, 结构物分析模型的非线性行为仿真方式。为了了解杆件非线性之反应过程, 本研究使用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来观察杆件之消能现象。此分析法是在结构物上加载与时间相关之作用, 如地震力。并逐步求解每个时间点之动态反应反应。

本文将用SAP2000建立一个实际的厂房模型, 进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和非线性侧推分析, 进而得知高科技厂房在地震力的作用下的非线性行为, 并利用分析后所得到数据和所定义的损伤程度, 经由统计学的方法, 最后得到结构物的易损性曲线。

3 多层厂房模型和分析结果

分析采用的多层厂房模型如图1。分析选取10条地震波, 其性质见表1。

易损性曲线的建立需要定义损伤程度的界限值, 本文所采用的损伤为层间相对转角, 其值由非线性静力分析曲线、规范HAZUS[4]与SEAOC的规定所得到, 其值整理如表2。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由Pushover分析所得之易损性曲线, 在Sa=0.4g时, 损伤率小于7.23%, 属于轻度损伤;在Sa=0.6g时, 损伤率大于7.23%小于19.5%, 属于中度损坏;在Sa=1.2g时, 损伤率为56.9%, 大于50%, 此时属于严重损坏;而在Sa=3g时, 已非常接近倒塌的状态。最后比较Pushover分析所定义的损坏度界限值与规范定义的损坏度界限值绘出的易损线彼此之间的差异, 如图2所示。由图可看出, 由于规范所订的损伤度界限值较高, 故其易损性曲线会有低估的情形, 其中HAZUS所定义的界限值所绘出的易损性曲线期趋势与Pushover分析较为相近。

由此可知, 规范所定义之损伤度界限值可能无法完全符合厂房的实际损伤情形, 故需进一步做详细的实验与软件分析得到真正符合多层厂房损坏程度的界限值。

4 结论

(1) 在本研究中由Pushover分析定义之界限值所绘出之易损性曲线可用来评估位于多层厂房在不同强度地震力的影响下, 发生损失的程度, 而在与灾害风险评估规范HAZUS与耐震性能规范SEAOC所定义的界限值所绘出的易损性曲线进行比较后, 可看出由规范定义之界限值其绘出的易损性曲线较为低估。

(2) 在将Interstory Drift Ratio换算成结构物损伤率 (Damage Ratio) 时, 如果用线性内插会有在低Sa被高估, 而高Sa被低估的情形发生, 故在计算结构物易损性曲线前, 需将损伤界限值经由对数常态分布公式绘出后, 再利用期望值的概念计算出Interstory Drift Ratio与Damage Ratio的关系图, 较为符合实际情况。

5 建议

(1) 本研究所分析的厂房模型为二维模型, 仅考虑厂房较弱的方向, 且并未加入阻尼器, 故未来可以建立三维的分析模型并加入阻尼器, 使分析的结果更准确也更符合实际情况。

(2) 本研究主要探讨厂房的外部结构在地震力作用下的损坏程度, 但厂房的设备昂贵, 甚至为厂房受灾害损失的主要来源, 故将来可在决定厂房的易损性时, 加入地震所带来的震动对于厂房内部设备损伤程度的影响。

(3) HAZUS与SEAOC所定义损伤界限值, 可能不够完善, 希望藉由非线性静力分析与非线性动力分析加以研究, 找出真正符合多层厂房结构的损伤度界限值。

参考文献

[1]吕大刚, 王光远.基于可靠度和灵敏度的结构局部地震易损性分析.自然灾害学报, 15 (4)

[2]张令心, 江近仁, 刘洁平.多层住宅砖房的地震易损性分析.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2 (1)

[3]朱健, 谭平, 周福霖, 基于位移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单层厂房易损性分析.振动与冲击, 29 (1)

中西医结合防治易损斑块研究现状 篇5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易损斑块 中西医结合

研究易损斑块及血栓形成和发展的机制,采取措施增强斑块的稳定性和阻止血栓形成,对ACS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斑块的形态功能和组织学特征

斑块主要由脂质核心和纤维帽组成,脂质核心由胆固醇结晶、胆固醇酯、氧化脂质、泡沫细胞以及坏死细胞的残骸组成。纤维帽由细胞外富含胶原的基质和平滑肌细胞构成。纤维帽的厚度与炎症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的活性,特别是能降解细胞外基质的金属蛋白酶(MMPs)密切相关。

炎症与斑块易损性:1999年Ross提出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在对ACS病人的尸检中发现,冠状动脉斑块中存在大量的泡沫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肥大细胞,这些细胞既能分泌大量具有活性的降解细胞外基质、使纤维帽变薄的MMPs,同时还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等,并激活白细胞中核因子-KB(NF-KB)。上述细胞因子和炎症因子加剧了炎症反应,间接地增加了MMPs的表达,加快了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从而影响了斑块的稳定性。大量研究已证实,炎症细胞因子对预测临床不稳定斑块的破裂具有更大的意义。

内皮细胞的损伤、凋亡与斑块易损性:经研究证实,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氧化应激反应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两大因素,bax、Fas和p53等的表达产物,是促细胞凋亡的重要基因,在AS斑块的形成和易损中起着重要作用。

血管重构与斑块易损性:1987年,Glagov首次提出血管重构的概念,认为随着AS的发展,血管外弹力膜向外扩张以容纳斑块,保持管腔的容积不变。当斑块面积大于40%时,管腔才出现狭窄,在这个过程中,炎症和细胞凋亡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分泌的MMPs导致血管重构的发生。血管的重构包括正性重构和负性重构,血管正性重构易发生斑块破裂,因这种正性重构斑块具有较大的脂质核和较多的巨噬细胞浸润。血管正性重构是不稳定斑块的重要标志,而稳定斑块多为无重构和负性重构。其他因素如感染因子、新生血管、外界因素等,均可导致斑块不稳定。

不稳定斑块的动物模型研究

目前,不稳定斑块模型多集中在斑块破裂上。通常分为:自发破裂及血栓形成和人工诱发破裂及血栓形成。2004年,我国张氏等首次利用外源性p53基因转染兔AS斑块,成功建立了易损斑块的动物模型。研究发现,p53基因转染后VSMC的凋亡率增加,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从而导致了斑块纤维帽明显变薄,促进斑块向不稳定方向发展。此种方法建立的模型斑块的破裂率为85.7%,高于国外的同类研究。

对不稳定斑块的干预

Ambrose认为稳定不稳定斑块的途径包括支架植入、抗凝治疗和早期的降脂治疗。

西药治疗:①降脂类药物:近20年的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及循证医学证据显示,在大剂量他汀强化降脂治疗基础上,LDL-C降低30%~50%时,冠脉事件随之减少30%~50%;持续降低LDL-C 1mmol/L约5年,可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率25%。降脂药通过减少及清除斑块内的脂质、增加纤维帽的厚度、将胆固醇变成胆固醇晶体等作用,使临床心血管事件减少22%~34%,虽然斑块面积未见明显减少,却增加斑块的稳定性。另外,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抗氧化、保护内皮功能,从而增加斑块的稳定性。2003年11月12日AHA年会公布的RESERSAL研究结果显示,阿托伐他汀80mg治疗可阻止和减缓AS斑块的进展,稳定斑块。大规模的ESTEBLISH试验,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②ACEI类药物:ACEI类药物,可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形成而降低血压,减少血流剪切力,抑制NF-KB、MMPs基因的表达,减少巨噬细胞聚集,降低胆固醇含量和增加细胞外基质,从而稳定斑块。③抑制血小板聚集类药物:阿司匹林在冠心病治疗中,不仅能抑制环氧酶活性,减少血小板激活物的合成,还能降低IL-6、CRP、抑制炎症反应,稳定斑块。④β受体阻滞剂:能降低血压,减慢心率,减少斑块所承受的剪切力和机械应力,从而稳定斑块。⑤钙离子拮抗剂:可该善内皮功能,预防血小板聚集,并可通过减慢心率而抑制斑块破裂,常用药物为二氢吡啶类药物。

单味中药研究证实,不同活血药可作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不同环节,包括降脂、影响胶原代谢、干预炎症反应、影响血管活性因子、抗血小板粘附聚集、改善血液黏度等。活血中药赤芍、丹参、川芎、三七、桃仁、酒大黄能够干预ApoE基因缺陷小鼠成熟斑块的进展,有一定的斑块稳定作用,其稳定斑块作用亦有所差别,以破血药酒制大黄稳定斑块作用最佳,几乎达到与西药辛伐他汀类似的效果,三七次之,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脂质代谢和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郭氏等对活血药的有效组分丹参素和川芎嗪进行了研究,发现二者均可抑制AngⅡ对心肌细胞ANP和肌动蛋白-β(β-actin)基因表达的增加,具有防止心肌细胞肥大作用,从而防治心肌肥厚,改善心功能。

中医药复方制剂研究:张氏等通过研究证实,稳斑护脉颗粒通过上调纤维帽合成因素与下调纤维帽降解因素的双向靶标,来影响动脉粥样硬化家兔斑块纤维帽中胶原纤维降解与合成的失衡状态,从而达到稳定斑块的作用。张氏等通过临床与实验研究证实,通心络胶囊具有明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稳定易损斑块,有效缓解血管痉挛,防止微血管病变等作用。

前景与展望

上一篇:温暖简单问候语下一篇:争论的故事教案教学设计参考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