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高校声乐教学

2024-11-03

改革高校声乐教学(共12篇)

改革高校声乐教学 篇1

一、目前高校声乐教学现状分析

(一) 管理理念不具备专业特点, 教学模式不与时俱进

1. 声乐专业管理理念不符合专业特点

目前, 大多高校对声乐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辅导以及工作指导没有体现声乐专业的教育特点, 既没有从声乐专业的教学实际出发, 也没有充分考虑声乐专业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 采取的是高校制式化管理理念, 将常年用于各个专业的单一管理模式直接转化为声乐专业的管理体制。这使得声乐专业的教学与管理严重不适应, 教学活动和管理工作都得不到顺利开展。直接凸显出声乐专业的教学课程不适应学校的管理, 学校对声乐专业教学工作的指导不能有效施行和实现。

2. 声乐课授课模式传统, 与教育要求脱节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 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已经不再是集中培养音乐精英, 而是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 培养实用性的音乐专业人才, 以期待能适应社会需求, 顺利就业。在这样的环境下, 传统的以培养精英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就不适应教育需求了, 但是部分高校的声乐专业依旧是处在传统教育模式的阴影里, 这导致了教师授课有负担, 学生听课没兴趣。这种传统的授课模式不适应学生需求, 也不符合教育发展的时代步伐, 对声乐专业教学效果的提升形成了阻碍。

3. 对声乐专业的课程设置目标不明确

高校对于声乐专业的课程设置目标不明确, 致使声乐专业的教育工作开展不顺利。声乐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对教学目的阐释不明确, 不知道如何做到很好地诠释教学内容, 这导致学生不清楚学习的重点是什么, 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 不明白要具体学什么, 对应该如何学习更是摸不到方向。这种课堂授课状态不仅会使学生对学习声乐没有兴趣, 甚至会使学生对声乐教学感到疲惫和厌倦。久而久之, 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不但得不到培养和提升, 甚至会影响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发展。教师不能走出教学误区, 不能得到学生的配合和认同, 对声乐课堂教学只停留在形式层面上, 而很少关注教学的实际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更谈不上对改善教学状态的探求。

(二) 声乐专业的学生综合素质相对偏低, 构建声乐知识体系存在难度

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高校音乐专业在入学考试时偏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考核, 对文化课的考核要求相对偏低, 这导致声乐专业学生在应考前不重视自身的文化素养, 高校声乐专业的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偏低就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然而, 声乐艺术又偏重综合性与应用性, 还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学生要想有良好的声乐素养, 就需要有较好的综合素养和完善的知识体系做支撑, 例如, 扎实的文学功底、独特的审美意识、出众的表达能力等, 这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具有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但是目前高校声乐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文化知识能力大都达不到声乐艺术的要求。同时, 声乐意识的抽象性需要学习者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完善的社科常识, 但是高校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知识储备是很欠缺的。基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要想通过有限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并运用声乐专业知识是不现实的, 这也阻碍了完善的声乐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开展, 导致学生感觉声乐学习难度大, 缺乏声乐学习兴趣和欲望。

(三) 声乐课的设施配备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伴随着高校的扩招, 越来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高校, 实现了接受高校教育的梦想, 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目前, 大多高校的音乐专业的教学设施配备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配合学生实践的乐器、音响等也大多无法满足需求, 现实情况大都是琴房要多人共用、音响设备得不到配等。这导致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 不能及时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教学配套设施, 教学活动得不到顺利展, 良好的教学效果得不到实现。

二、声乐教学改革的措施和策略

(一) 建立有声乐专业特色的管理理念, 教学模式要适应时代要求

1. 管理理念要符合声乐专业特色

高校管理者要重视声乐专业的管理工作, 改善管理理念。高校领导和教师要了解和分析声乐专业的教育特点, 并对其进行探究, 根据声乐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并结合多所高校声乐专业的成功管理理念, 将管理理念进行改善, 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创建符合声乐专业教育要求的管理方式和工作指导思想, 是声乐专业的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提升声乐教学质量。

2. 教学模式要适应学生需求

高校声乐专业的教师要紧跟教育发展的时代步伐, 不断学习以提升教学技能, 并关注学生的特点, 及时改进教学方式、调整教学内容, 激发和培养学生声乐学习兴趣。教师要改进教学理念, 不要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里, 要结合学生的需求, 对新的声乐教学技巧多尝试和实践, 敢于创新和突破, 使声乐教学能在师生的共同学习和共同进步中顺利开展。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多加引导和启发, 力求声乐教学符合教育要求, 适应学生需求。

3. 科学合理地定位声乐专业课程设置目标

高校声乐专业课程要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方向,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 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重点关注学生的歌唱能力和音乐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学习内容和目标, 让学生了解要学习什么, 为什么学习, 要如何学习。教师要通过系列声乐课程的设置和教学, 让学生对声乐学习产生兴趣, 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进而更好地掌握声乐知识并加以应用。教师要突破灌输空洞抽象理论的声乐课堂教学模式, 改进教学方法, 扭转学生的“学习无用论”, 同时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有意识有目的地设置和增加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课时和机会, 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 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素质, 促进学生声乐知识体系的创建和开展

声乐艺术有很强的综合性、应用性和抽象性, 要想学好声乐课程, 就一定要有良好的知识素养, 但是高校声乐音乐学生普遍存在知识储备缺乏、知识涉猎少、社会实践经验少等问题。所以, 声乐专业的教师要引导和指导学生拓宽知识面, 充实知识结构体系, 扎实知识掌握程度。教师要既要帮助学生学好声乐专业知识, 又要建议和鼓励学生多读多看文学作品、多接触音乐戏剧知识、学习社科知识等。这对学生声乐知识的积累和声乐课程的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同时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声乐学习又有很强的实践性, 声乐专业的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和平台, 鼓励学生要勇于表现, 参加各类声乐比赛, 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 让学生的声乐技能得以完美体现。

(三) 逐步建立和建群声乐配套教学设备设施

声乐专业的实践性要求一定要有配套的设施设备, 以配合声乐专业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针对部分高校声乐专业配套设施设备的不完善, 一定要有相应的措施来加以改善, 这样才能促进声乐教学质量的提升。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课堂之外的时间, 基本上是在琴房进行技能练习, 声乐专业的学生也是如此, 琴房这种最基本的配套设施都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的话, 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根本得不到好的锻炼保障, 这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高校一定要重视音乐专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健全, 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打基础。

高校一定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加强声乐专业建设, 推进声乐专业教学改革、丰富声乐专业知识内容、开拓学生视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以此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兰芝.高校教材管理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2]刘大巍.高师声乐教材编撰的设计思路[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 .

[3]吕环.高等师范声乐教学改革之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 2006 (1) .

[4]李首明.关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模式的探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一些设想[J].中国音乐, 2007 (3) .

[5]李津生.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结构改革设想[J].中国音乐教育, 2007 (12) .

[6]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4.

[7]陈泓茹.中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8]张楚廷.教学论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改革高校声乐教学 篇2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声乐教学;模式;改革

一、声乐教学现状

声乐课是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声乐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声乐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发声方法,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能够精准阐释歌曲的美,从而为其未来的歌唱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百色学院,每年大一开学第一周,声乐教研室都会进行一次新生水平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制定每个学生的教学方案。声乐学习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过程,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每个学生每周一个学时,形式上对大一、大二实行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大三、大四以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方式。在各个年级段期末结业考试时,学生也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大部分学生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在大四阶段从很多学生的就业实习单位反馈来看,学生们很难与实习单位的要求相适应。出现以上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声乐教学缺乏对社会发展的关注,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比较单一,为了适应这种就业的变化,声乐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声乐教学观念的改革

(一)新型的办学定位。学校的办学定位就是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既需要大量的学术型高端人才,也需要大批从事技术开发与应用的应用型人才。在这种背景下,必须明确一个原则来培养人才。百色学院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毕业之后去了广西当地中小学从事教师工作,也就是说声乐教学要从以前的声乐表演型向师资型人才倾斜。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声乐的学习不仅要学会如何唱歌,而且还要学会教别人如何唱歌,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舞台实践能力,还要具备说课、做示范的能力。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培养的`音乐表演学生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在办学思想和办学定位上要突出自己的特色,使学生学有所长,学即能用,培养以为社会音乐文化服务为宗旨,集理论、表演、教学、演唱于一身的应用型人才。

(二)教学角色的转换。以往的声乐教学和别的其他科目教学过程一样,教师和学生是传授知识和被传授知识的关系,教学的中心是教师,学生唯师是从,学生很难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还有的教师十几年不换教材,声乐教学曲目和时代脱节,使学生学习的曲目难以满足社会需要,教学效率、效果大打折扣。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教师必须制定新的教学方案,不断改变灌输式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去经历、去探究、去比较、去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以协助者的身份只在关键性步骤上略加指引,鼓励学生增强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正确面对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总结适应自己的学习方式,使教学效果大大提升。

三、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小组课与个别课的改革。个别课就是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非常适合因材施教,教师会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方案,非常具有针对性,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歌唱天赋,而且还能够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这也是我国声乐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延续过来的教学模式,几乎存在于所有音乐院校。随着教学的深入,小组课也有它的弊端,特别是在知识的信息量上了解偏少,无法使学生系统性、完整性地了解声乐教学规律。另外一方面一对一的教学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并不适用,无法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及时消化,还会加剧他们的疲劳,这时就需要小组课的加入,让基础较差的学生们在谈论比较中逐渐掌握声乐学习技巧,提高声乐表演技能,然后教师逐步对他们进行一对一指导。

(二)分年级教学模式安排。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声乐教研室将教师四个学年教学计划进行了重新规划,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方面。一年级新生主要是声乐基本技能的训练,每个月三次“一对一”的个别课,教师主要讲解呼吸、发声、咬字吐字及共鸣等方面的知识;一次小组观摩课,让学生们彼此评价,分辨正确的发声、呼吸方式。二年级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情感处理,主要是以个别课和小组课交叉结合为主,教师结合音乐作品本身进行详尽讲解,同时进行启发式引导。三年级以声乐实践训练为主,模式上主要以小组课、集体课、合班课为主,同时带领学生到声乐实践基地进行实地演出训练,培养学生舞台表演综合能力。四年级是实习训练阶段,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和水平,带领学生深入学习基地,为学生赴社会实习保驾护航。

(三)启发式教学的反馈。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以问题设置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多开一些小组课、集体课、合班课,教师以讲座式的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设置一定量具有引导性、启发性的问题留给学生在课下自己解决,在下次回课的时候教师就不同学生所回答之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点评,鼓励学生多思考、勤实践,自我创造、更新,从自身出发去学习和掌握声乐技能,在相互了解中提高学习进度。这种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独自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近一步的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演唱水平和舞台实践能力。

四、声乐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在以往的声乐教学中,在教学内容上主要是以教师的口传心授、模仿、范唱为主,专业课的学习只让学生在演唱技能上得到了提高,关于声乐基础理论方面的知识就相形见绌了。所以在学生大一、大二两学年,学校就将学生的主专业课改叫声乐基础,这个基础除了小组课、个别课之外还涉及声乐演唱发声的原理与方法、歌曲艺术风格处理、嗓音保护、钢琴伴奏与演唱声部的配合等相关理论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对声乐专业术语进行掌握,了解演唱审美,明确声乐演唱基本方向,为学生以后从事声乐教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突出地方特色。众所周知,广西是山歌的海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布置适量的山歌让学生学习是必要的,引导学生发现壮族山歌的艺术美,定期带领学生到民间采风,向当地的歌王、山歌传承人请教,设置相关教学环节带领学生去户外举行山歌对唱,或者是晚会、歌圩等。这种不拘泥于课堂的交叉教学方式不仅丰富了声乐教学内容,而且还使学生掌握了不同的演唱技能。

(三)歌唱语音的训练。歌唱语音在声乐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是声乐教学内容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来说,歌唱语音训练在声乐教学中分为嗓音歌唱发声训练和声乐作品训练两个部分,在百色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台词正音这门课也在一定程度上起歌唱语音训练的任务。为了集中解决学生在歌唱语音知识和语音发声训练中遇到的问题,学校必须开设包含歌唱语言学、歌唱语音学、普通话语音、意大利语音等专门的歌唱语音训练课程。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了应对一些英文、德文、法文、俄文歌曲的唱歌要求,还可以开设这些不同语言的训练课程,这是因为学生不可能只学习一种语言的歌曲,世界上有几百个国家,语言种类更是成百上千种。所以唱未经改编的歌曲是最能领会作曲者的创作内涵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习者对歌曲风格的把握,进而完美诠释歌曲内涵。通过语音课程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了解语言学、语音学和歌唱语音发声技巧,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控制语音发声能力,改正不正确的发声习惯,进而提高语音歌唱控制技术,最终达到吐字、咬字符合歌唱发声要求,完美诠演绎唱语言内涵。

五、结语

声乐教学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紧跟社会的发展步伐,适当调整教学方式,增强学生业务能力,使其能够使用今后的社会发展。作为一名应用型本科高校声乐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更新声乐教学观念、变通教学模式、改进教学内容,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引导学生深入声乐作品的本体,挖掘与声乐作品相联系的音乐知识,带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型、适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地方高校声乐课教学改革方向 篇3

[关键词] 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培养方案;教学模式;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4-0078-02

地方高校由于大多照搬地方音乐学院的做法,而并未考虑自身所需,从而在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对接上出现了很大的不合。而在培养人才过程中,过于注重音乐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声乐理论基础的夯实以及相关理论的培训,一方面,使得学生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利于培养合格的传道授业解惑之才;另一方面,类似于口口相传的模式容易使得学生只关注表面,而不去深究,既不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更有违学术的严谨性。同时,在教材的选择方面,按照专业音乐学院的一整套,直接照搬,不加改革更新,也不融入地方特色曲目的做法即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也是对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不负责。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声乐课的教学方式也过于单一,局限于课堂教学的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由此种种,地方高校声乐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 地方声乐课教学现状分析

地方高校声乐课自开展以来,发展时间尚短,各方面准备也过于仓促,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发展得过于盲目,虽然已经经历几次课程改革,但依旧隐藏了很大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地方高校声乐教学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培养目标

一方面,地方声乐教学只注重照搬普通音乐学院的一整套模式,埋头培养,并未真正反思,社会需要何种人才,而学生需要哪些能力,这些能力通过什么样的教学能够实现。另一方面,统一的大类培养,根本无法适应逐渐多元化的社会人才需求。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需求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对于普通高校的声乐人才的需求从一开始的单一的教师方面,慢慢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普通高校的声乐人才的培养目标不能再像过去一般只执着于教师一个方向,而应该多向培养,将社会的需求转化为培养的目标,为部队,敬老院,企事业单位,文化艺术团体等培养拥有更高综合素质与音乐修养的人才。

2 教学模式太过单一,无法适应新的培养方案

地方高校的教学模式大多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上,缺乏对实际社会需求的认识,单薄的书本知识,课堂教学形式,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模式,而且使得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实际的需求产生较大的偏差,也不利于学生之间相互的借鉴与交流。只有打破课堂教学的禁锢,才能更好地开拓学生的眼界,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需求,更富有创造力的音乐人才。

3 教学方法过于偏重于专业技能,忽视了对于学生声乐理论的提高

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一个较大的弊端,就是过于强调声乐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声乐理论的重视,有点类似于民间早期的口口相传,学生在上声乐课时,不仅应该知道自己如何控制发声,呼吸,更应该知道自己身体以及乐器的结构,产生的共振,发声的原理,以及伴奏时乐器与人的最佳配合方式,不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否则,纵有再多声乐技巧也无法传授,与培养目标相悖,而且,丰富的理论知识可以更好地指导实践的方向,只有摸清原理,才能突破瓶颈,得到更好的发展。

4 课程设置过于单一

首先,课程内容过于单薄,课程门数相当有限,只单纯的注重对学生声乐技巧的提高,单纯的开设少量的声乐专业课程,而未对其他相关联的课程做出相应的要求,忽视了对学生教学能力,举一反三能力,实践能力,组织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其次,能够帮助学生提升音乐修养的音乐美学鉴赏类的课程过少,只一味的注重知识的灌输,而使得学生丧失了对于音乐原有美感的把握;最后,课程设置过于笼统,没有足够的细分,无法进行更深入的详解,更无法据此把握学生的兴趣所在,对学生因材施教,深入诱导。

二 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方向

1 培养方案的明确与定期更新

根据社会实际需求,结合学生的个人能力与兴趣情况,制定更加切合社会需求,也更加科学详尽的培养方案,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安排相应课程以及教学活动,真正做到培养社会需要的综合型,高音乐素养的人才,并紧跟社会需求的步伐,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更新,保证人才培养的与时俱进。

2 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课堂授课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时滞性与隔离性,无法很好地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而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从“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方面入手,所谓“引进来”就是地方高校在开展声乐课教学时,不仅局限于自己学校的教师,多请社会上在声乐领域颇有造诣的人来给学生授课,传授声乐教学经验,工作心得等,对于路途较远者,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远程教学,一方面,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激起了学生兴趣,另一方面也将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带进课堂,让学生在未踏入社会之前,提前接触了解相应信息,对日后的职业生涯早做筹备。而“走出去”是指在教学模式上,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多带学生进入社区,企事业单位,敬老院等,举办各类活动或对他人的教学,演出过程进行观摩,思考。一方面可以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能力以及教学能力得到锻炼,另一方面,可以提前了解社会所需,有助于学生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制定适宜的职业规划。

3 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变传统的重大课,轻小课模式,改为大小课的互补协调模式,小课虽然方便教师对学生的一对一指导与矫正,但大课可以让学生们聚在一起,拥有更多样的交流,对同伴的演唱扬长避短,更好地促进共同进步。另外,多组织实践活动以及现场观摩,通过写下对演唱者的优缺点,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改进,学生们在一起相互探讨,从而减少了日后遇到此类问题的概率,也对声乐的运用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而教师一方面通过学生的探讨,对每位学生理解,运用声乐知识的能力以及应对相关问题的能力,进行相应的了解,从而施以不同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听取学生的解决方案,总结出更适合学生的矫正方法,为日后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

随着声乐人才需求量的加大,地方高校的扩招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招回的学生数量庞大,各方面能力水平良莠不齐,传统的统一教学模式根本无法应对,只能进行培养方案的细化分流,根据学生自身能力以及兴趣所在,结合社会需求与实际教学能力,定制适宜的培养方案。值得一提的是,在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侧重点的分类培养之后,对于教学考核方式也需要做相应处理,统一评定的同时,也要有所差异,要看到每个学生的能力所在。

5 对课程设置进行彻底改革

一方面,对大类课程进行细分,以便于更好地了解学生兴趣所在,在全面了解学习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发展特长。另一方面,适当增加一些关联性课程。在开展声乐技巧与理论课的同时,注重关联性学科课程的开展,将更加有利于音乐的美感与透彻的表达,如通过开展声乐与心理学的联系,给观众更好的听觉体验,另外,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也是不可忽视的,学生在经历大量的声乐教学培训之后,很难再保持当初的热情,开音乐鉴赏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让学生静下心来,纯粹的欣赏音乐的美感,来唤起学生心中对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其独特美感的认知,从而激发学生的音乐灵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激情。

三 普通高校改革的其他注意事项

1 加强教师创新能力以及组织能力培训

地方高校由于招生规模扩大,人才较为紧缺,在教师的选择上有些放松,但由于其所教授的学生,将来大多会成为教师,所以,对于教师人才的培训一刻也不可松懈,一方面,应当多组织教师去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进行深度观摩学习,从优秀教师的案例中举一反三,增强教学能力与组织能力。另一方面,应鼓励教师多研究他国先进声乐教学先例以及声乐发展史,选择适宜的进行应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既可以提起学生的兴趣,防止学生思维模式的僵化,又可以使得学生在未来的教学生涯中多有借鉴。

2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

调查研究显示,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时,专业水平不低,却缺乏组织能力与实践能力,在开始的一两年内无法较好地开展教学活动。与其等走入社会后锻炼误人子弟,不如在学校内就做好相应准备。相应的锻炼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尽量多组织学生进入社区、工厂、敬老院等,进行演出或是教学,从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开展学生课堂,每位学生都有展示机会,互相授课的好处在于,学生与老师两种角色的不同体验,使得学生在此过程中,更加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也慢慢学会了如何清晰的表达,提高了教学能力。

总之,就地方高校声乐教学当前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大量的不足之处,主要原因还是起步较晚,发展较晚所致。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需要培养的是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才,务必要严谨对待。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应以传播地方音乐文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将带有地方特色的声乐文化曲目纳入教学内容,加以传授,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宋吟.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初探[J]. 艺术教育,2008(5).

[2]徐恩煊,彭一敏.地方院校音乐现状分析 [J].大家,2011(4).

[3]崔颖.普通高校声乐选修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D]. 山东大学,2010.

高校声乐课堂教学舞台化改革 篇4

一、高校声乐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

(一)声乐教学过于注重技巧忽视舞台表现

高校声乐教学大多采用一对一或一对多小班教学形式,教师过于注重学生对技巧的掌握。如在教学中教师会逐个讲解声乐演唱中对气息的控制、如何有效开发共鸣、如何正确发声、如何准确运用母声等。学生在学习中将技巧练习作为重点,并将技巧发挥作为声乐学习好坏评判唯一标准。久而久之学生对舞台表现力逐渐忽视,尽管自己掌握足够技巧却难以在舞台上实战。

(二)难以发掘学生潜能

当前高校声乐教学更像是被设定程式的发声教学,学生只需将教师教学内容烂熟于心并勤加锻炼便可达到教师期望目标。声乐教学是一项较为开放式教学,高校传统声乐教学采用文化课教学方式展开,因此在教学中难以起到良好效果。很多高校学员在声乐方面具有一定潜能,如果能够得到有效引导便可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声乐除需要一定后天练习外,天赋更加重要,传统教学却无法发挥学生潜能,学生声乐成绩好坏直接跟刻苦程度相关,而无法通过潜能区分人才和天才,很多学生就这样被埋没。

(三)声乐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当前高校声乐教学课程设置较为单一,声乐教学长期处于脱离实际的状态。声乐教学是提高学生声乐成绩最直接最有效方式,因此高校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往往借鉴文化课教学,注重对声乐基础知识锻炼,学生艺术修养等并未得到实质性提高,声乐教学无法保证质量,学生审美性及演唱风格并未得到有效提升。

(四)声乐教学目标不明确

就当前声乐教学状况而言,大多高校在展开声乐教学时并未明确教学目标。学生只要有足够演唱技巧便可达到教师预期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学生对声乐理解不够,缺乏足够实践,因此对声乐重点及学习目标难以把握。教师在声乐教学中需要给予学生正确引导,若缺乏明确教学目标往往导致学生日后存在发展缺陷。

二、高校声乐课堂教学舞台化改革措施

(一)明确声乐教学目标

为提高高校声乐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艺术修养发展,高校声乐教师在教学中应明确教学目标。学生对声乐真谛难以掌握,教师应根据已有经验及学生日后有效发展途径制定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可让学生首先明确自己学习声乐目的。学生对声乐表演有不同理解。对仅将声乐作为一项基本业余爱好的同学,教师可重点培养其技巧及其随意发挥能力,让学生然后可随时随地进行声乐表演,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兴趣。对将声乐作为日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同学,教师在培养起技巧同时还应注重声乐表现能力培养。针对此类学生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为其建立舞台,让其多次在众人面前进行声乐演唱,并在课堂中充分展开舞台化教学,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不至于因为生理或心理原因导致表现出现折扣。明确教学目标不仅有助于声乐教学有效展开,还能够促进学生日后不同发展方向。

(二)为高校声乐课堂教学舞台化改革奠定基础

高校声乐课堂教学舞台化教学并非简单教学措施改革,实施起来需要一定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要提高高校声乐课堂教学舞台化效果必须为学生营造良好教学氛围。首先高校需要教师具有成熟舞台表演经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聘请校外有经验人员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声乐教师整体素养,为后期声乐教学奠定坚实基础。其次高校在聘请新教师时应将具有一定舞台实践经验作为一项基本条件。

(三)将情景教学运用到声乐课堂教学中

教师具备一定舞台实践经验便可投入到对学生的教学中,条件允许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声乐活动,让学生见识一下真正的声乐舞台表现。其次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开展情景教学。声乐舞台情景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舞台表现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鉴投影技术将教室营造为声乐舞台,并将桌椅排列为舞厅摆放模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通过现场营造的气氛感受舞台表现。教师在教学中可先做示范,并让学生上台展示学习效果。当某位学生上台后可将其他同学当做观众,其他同学可配合台上同学表演。通过情景教学能够起到实际舞台同等表现效果,教师不仅能够通过情景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还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四)在课堂中展开分组舞台练习

声乐教学初期学生对声乐学习有一定新鲜感,随时间推移学生逐渐失去对声乐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这种学习疲劳,采用适当措施提高学生对声乐学习兴趣。在课堂中展开分组舞台练习就是一种有效方式。教师可以随机将学生分组,采用分组对抗形式,并邀请其他教师作为评委。为提高练习趣味性,教师可以讲对抗形式设置为某歌唱比赛形式。高校学生都意气风发,好胜心较强,在分组对抗中必然使劲全力,逐渐提升自己舞台表现力。教师可以在对抗中给予有效点评,避免传统教学指出学生不足损伤学生自信心。学生在教师点评中能够获取有效信息,纠正自身不足,努力提升自己,声乐教学效果明显。

三、结束语

声乐表演最终形式为舞台表演,高校学生由于缺乏足够舞台经验导致其现场功力达不到其正常水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引进舞台化教学,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升自己舞台表现能力,从根本上克服传统声乐教学弊端,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潘健.声乐教学后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剂良方[J].音乐创作,2012(12).

[2]马茜.高校声乐表演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实施[J].黄河之声,2014(06).

高校声乐教学 篇5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新要求,已经不适合在声乐教学中继续使用,亟待变革。

但是,很多高校声乐教师仍然一直采用这种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进行“一对一”或者“一对多”进行授课,并未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个性特点进行考虑,教学模式的设计业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导致对课程的设置十分不合理,过于单一,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目前很多高校声乐教学过度于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讲述,没有及时的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相结合,使得学生难以对声乐课程产生兴趣和热忱,仅仅停留在对教师唱功的模仿层面,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另外,高校声乐教学缺乏特色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声乐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值得引起高校声乐教师的高度重视。

二、强化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有效路径

(一)明确高校声乐教学目标和内容

改革和创新高校声乐教学必须始终坚持将为社会音乐文化服务作为其教学培养目标,确保声乐培养方向能够及时和社会需求相接轨,不仅对学生声乐演唱能力进行培养,而且还应该加大实践在声乐教学中的比重,鼓励学生对歌唱比赛进行组织,

并积极参与到各种音乐会以及演唱会中,亲身感受那种演唱氛围,对优秀的演唱作品进行分析和思考,以便从中得到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提高自身的声乐演唱和审美能力。

同时,声乐教学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的,高校声乐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声乐创新能力进行培养,鼓励学生加强对各种声乐文化的认识和学习力度,转变教学理念,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便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创作出更好的声乐作用,实现为社会音乐文化服务的伟大目标和理想。

(二)实现高校声乐教学的开放化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必须加强实践在教学中的比重,在对学生声乐演唱能力和组织演出水平进行培养和提高的基础之上,鼓励学生积极的进行社会实践,使学生能够及时的与社会相接触,对社会有个更深入的了解,以便为学生日后的进一步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还必须对目前的教学弊端进行审视和反思,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经常组织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声乐实践活动。

另外,适当的开展音乐文化活动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提高高校声乐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声乐教师作为高校声乐教学的主导力量,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高低关系着声乐教学的呈现效果和质量。

因此,必须不断提高高校声乐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首先,声乐教师必须不断转变自身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并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强化其声乐理论和专业技能,善于对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和应用,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同时,教师还应该和学生就声乐理论和实践与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和交流,以便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针对性教学。

改革高校声乐教学 篇6

关键词: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新化山歌;运用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182-02

新化山歌是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流传的一种特点鲜明的民歌形式,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优秀的山歌音乐。在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改革中,将地方优秀的新化山歌文化融入到具体的声乐教学中,不仅能丰富高校声乐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对地方音乐文化的认知,更重要的是继承和保护了新化山歌文化。

一、新化山歌与声乐教学概述

(一)新化山歌的社会生存现状。

新化山歌是流传在新化县的民间艺术,通过走访调查,其社会生存现状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新化山歌的演唱主体为当地的农民,并且主要居住在海拔较高、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2)演唱群体以老年人居多,是其主要的生活消遣和娱乐方式;当地中青年大多为了生计奔波在外,很少传承新化山歌文化,少年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并且深受现代音乐文化的影响,很多青少年不喜欢学唱新化山歌;目前,新化山歌传承人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断层现象;(3)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化山歌慢慢的受“市场”影响发生着改变,从传统的独唱形式发展成对唱、和唱、轮唱的形式,并且有锣鼓等民族乐器为其伴奏,原生态的面貌在发生着改变。

(二)高校声乐教学的体系建设。

当前,高校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为发声技巧和歌曲演唱,教学中选取国内外知名的演唱曲目作为教学内容和训练要点。通过技巧训练和歌曲演唱,学生对气息和发音进行有效调控。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没能将学校所在地方的优秀民歌融入到声乐教学过程中,从而使教学内容缺乏鲜明的地方色彩,教学体系缺乏地方性和民族性。新化山歌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在歌词上,融入了当地的俚语、俗语和方言词,原生态气息较重,具有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将新化山歌纳入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完善声乐教学体系建设,促进声乐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模式更加全面。

(三)声乐教学中传承新化山歌。

在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中融入新化山歌为具体的教学内容,是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一种方向,也是地方高校服务地方音乐文化的一种表现。新化山歌的内容来自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并且曲调、节奏、句式都比较自由,不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同时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魅力。在声乐教学中引入新化山歌,学生可以具体的学习山歌的演唱技巧,了解民族声乐的根源,并将山歌的演唱方式融入到个人的演唱体系内,提升个人的演唱技巧。同时,通过将新化山歌与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不仅提高了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水平,同时也继承和传扬了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

二、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引入新化山歌的意义

(一)完善地方高校多元化声乐课程建设。

新化山歌引入声乐课堂教学,促使地方高校的声乐课堂更加多元性和个性化,更富有魅力。首先,开设新化山歌演唱实践课程,通过举办新化山歌比赛来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鉴赏能力。其次,声乐教学中增加新化山歌的理论课程设置,教师可以用民族乐器为学生伴奏,进而提升学生的演唱技能。再次,教师要加强新化山歌与其他音乐教学内容的联系,将新化山歌融入到现有的课程体系中,不仅是简单的结合,还要对其进行创新,例如,用电脑制作和合唱排练的形式来丰富课堂形式,提高学生对声乐知识和地方性音乐的学习兴趣。通过开展多元化声乐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演唱水平,同时还提高了地方声乐的教学水平。

(二)赋予高校声乐教学特色化发展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工作的指导方向,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体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新化山歌,使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更有利于发挥教师的组织领导能力[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建设者和主导力量,教师只有不断更新个人的知识体系,并将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引入到具体的声乐教学过程中,才能提高个人的艺术品味,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将新化山歌引入到声乐教学中来,让地方高校的特色化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具体,可以培养出更多的社会需要的声乐人才,为地方带来更多、更好听的音乐作品。

(三)体现声乐教学中服务地方音乐文化。

新化山歌是我国众多民歌的一种,通过将新化山歌引入到地方音乐教学中,不仅展现了地方高校要传扬和继承优秀的地方文化,同时还体现了地方高校为地方音乐文化服务的特性。新化山歌是新化境内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交流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在交通比较闭塞,面对面交流较为困难的情况下,歌唱是最有效的交流方式。不同的地域形成不同的唱腔,并将地方的方言、文化、俚语融入到歌唱体系中,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在地方高校中讲授地方音乐文化,培养更多的学生传承优秀的地方音乐,可以促进地方音乐的发展和壮大。

三、新化山歌在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一)发声方法上以科学性为主导。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正确的发声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演唱技能。新化山歌除了歌词别具特色,其发声方法也别具特点,高腔、平腔等不同的唱法灵活的运用人体的各个发声器官,从而提高歌唱人员对气息和音准的把握程度。在发声方法训练上,如果只用嗓子和喉咙来唱高音的部分,是不能唱上去的,容易出现破音的现象[2]。所以学生要学会用气息来唱歌,综合运用口腔、喉咙、丹田等器官,喉咙放松,感觉气息从丹田发出,通过口腔将歌词演唱出来。在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教授新化山歌,要在保持山歌音乐原味风貌的基础上,在发声方法上以声乐专业的“科学性”为主导,就是通过科学的发声方法提高新化山歌的演唱水平。

(二)歌曲演唱上以特色性为主线。

在湖南新化县,新化山歌有着独特的魅力和韵味,深入到民众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地方高校的声乐课堂教学新化山歌授课的过程中,要以特色性为主线,新化山歌中的《神仙下凡实难猜》、《小小姣莲小小情》、《十二月望郎》等歌曲作为代表性作品,教师要将这些别具民族情感的作品运用到教学当中,在教学中将歌曲的情感与演唱技能进行有效的融合,展现当地歌曲的特色[3]。同时,新化山歌是瑶族、汉族、苗族等多个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新化山歌在演唱上不受时间、空间、地域、年龄、性别的限制,是情感的迸发,因此,声乐教师在新化山歌演唱授课过程中要将展现歌曲的地方特色性。

(三)表演形式上以地方性为主流。

新化山歌是即兴性很强的山歌,是劳动人民的号子,具有很强的地方性。新化山歌从腔调上来看主要有平腔、花腔、波罗、高腔等多种唱腔,不论新化山歌中的婚嫁山歌、仪式歌还是情歌或历史传说歌等,起音均较高,并且有较强的跳跃性。在地方高校声乐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山歌的内容,设置不同的演唱情境,将当地的特色服饰、唱歌形式、吐字方式融入到具体的演唱内容上,要突出地方性主流特色,例如在演唱《搬运号子》时,给学生创立具体的搬运情境,仿佛置身于搬运工作中,让学生通过别具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掌握新化山歌的精髓,提高学生对山歌内涵的理解程度。

结语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不仅仅是一门教授学生学习声乐理论知识的功课,更是通过声乐教学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服务地方的热情。在地方高校中将新化山歌引入到声乐教学中来,丰富声乐教学内容,完善声乐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演唱技巧,并通过高校教学的方式将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和地方民族文化向更深、更广的领域传播。

参考文献:

[1]许迪迪.地方少数民族声乐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保护与改革措施[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07:45-46.

[2]周涵,杨建农.论新化山歌的传承与艺术特点[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01):39-41.

[3]金姚,孔庆夫.新化山歌宗教观点辩疑——湖南新化山歌研究(四)[J].大众文艺,2014,(13):149.

基金项目:本文系①“2016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现代文化冲击下新化山歌在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XJK016CGD019)”、②“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重大教改课题《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地方民歌的应用与创新研究——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声乐教学中新化山歌的应用与创新为例》(项目编号RKJGZ15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高校声乐多元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7

关键词:声乐,教学内容,多元化,改革,实践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提升声乐学生的综合能力,适应社会对声乐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就必须对声乐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以往的声乐教学内容过于单一与枯燥,导致学生对声乐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改革中求发展,高校对声乐教学内容进行多元化改革,是提高声乐事业与培养声乐人才的重要途经。通过改革声乐教学内容多元化改革,可以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声乐艺术知识,了解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声乐文化,提高学生的自我感知能力,为当今社会的声乐行业作出贡献。

一、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目标较模糊

目前,在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没有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通常只是按照个人主观意识或是书本所写的内容进行传统音乐教学。例如在声乐课堂上,教师为学生讲解《花非花》曲目的过程时,只是将音乐的旋律、音符的发音教授给学生,在授课之前未对课程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也未对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科学思量,仅将一些基础的音调、音符以及掌握要领单一地传授给学生,这使得学生无法理解曲目音乐意境和演唱技能。在目前高校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师未能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阶段以及接受能力,随意选择音乐曲目,并且在选择曲目之后,并没有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导致课时结束时,学生并不能明白老师为什么要自己这样做、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久而久之,学生对声乐的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教学培养目标的不明确,是导致高校声乐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课堂教学内容较自由

由于声乐艺术的特殊性,每位老师的知识构造、每位学生的学习基础等都存在差异,再次,受声乐教学“一对一”、“一对小组”等授课模式的影响,在教材的选用、教学内容的选择等方面学校和专业系部未能做出明确的规定,声乐教师普遍以个人喜好选择、安排声乐教学内容。部分教师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只选择简单曲目或自己已经掌握的曲目作为声乐教学内容,教师的“个体性”和“自主性”,导致了高校声乐教学内容存在个体差异性和自主选择性。高校声乐教师在选用教材、制定教学计划、讲解教学内容等环节没有一定的标准及原则,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总的来说,现阶段高校声乐教学课程的设立和教学模式的特殊性,是通过声乐教师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虽然教师在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具有较强的灵活度,但缺乏合理的科学性。

(三)课堂教学监控较松弛

目前,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模式多是沿用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这与普通高校的教学目标、生源质量、师资水平等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在声乐专业技能课的授课中,普遍情况是,教师和学生关着门在自己的琴房中进行授课和学习,至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准确、教学目标是否明确等等,学校教务、学生主体、教学督导等不便展开质量监控。同时,由于声乐课程的特殊性,学生个体突出、思维活跃,会有部分学生个性张扬、我行我素,影响课堂教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喜怒情绪、精力状态和教学态度等无法得到有效的监控。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中,有部分教师对课堂纪律要求不严,并且日常学习中与学生接触较少,学生对声乐教师较为陌生,很难带入学习状态[1]。另外,由于声乐教学相对其他课程较为“神秘”,声乐教学的形式灵活多样,缺乏监控的声乐教学让部分教师很难做到“乱中有序”。

二、高校声乐多元化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理论教学与技能学习的多元化

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师在开展声乐教学活动时,应该注重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的多元化。多元化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声乐理论知识与声乐表演能力,能达到培养“应用型”声乐人才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仅培养学生的声乐演唱、声乐理解能力,而要综合考虑,要为学生的“就业”、“职业”进行科学规划,要培养的学生就业时是声乐方面的全能型人才。声乐理论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演唱方法、生理构造、声乐文化、曲目内涵等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创作能力。声乐技能教学不只是让学生会演唱某一首曲目,而是应该以培养学生科学掌握各种唱法的发声特征、发声要点、作品处理、情感表达、舞台表演等技术技能为教学目标,让学生对声乐种类、声乐特点等方面进行综合理解并掌握运用。例如,《黄水瑶》、《古老的歌》等曲目,教师在教授此类曲目时,要先讲解此类曲目的理论知识,包括该曲目的音乐类型、音域、情感变化等,然后讲解该类型曲目的演唱方式、发声方法,包括歌唱腔体的调整、气息的运用等,在整体的演唱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演唱技巧,充分发挥学生的演唱技术和音乐表现力。

(二)作品演唱与二度创作的多元化

声乐艺术是以人声演唱作品的形式存在的,声乐艺术注重情感表达和情感体验。高校声乐教学中,多以发声训练和作品演唱展开教学活动,在学生对某一声乐作品进行演唱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合理运用发声方法的基础上以歌曲内在情感的表达为主,鼓励学生以该作品为依据,适度展开二度创作。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拓宽学生的声乐思维。例如在《牧羊姑娘》的教学中,不只是让学生掌握唱歌的技巧与方法,应该在学生演唱技巧逐渐提升的同时,鼓励学生合理地对该曲目进行情感表达,带领学生将已有曲目演变成符合学生的“特色”。不同学生对曲目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同,多元化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生命力和表现力。通过对作品演唱和二度创作的多元化,学生能够对声乐学习充满热情,对曲目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三)情感体验与艺术处理的多元化

声乐教师应该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艺术处理能力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展现出来。在学生练习和表演过程中,通过曲目情景再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融入自身情感,并体验曲目中的情感意境。艺术处理是“二度创作”的升华,每位学生对声乐曲目的情感体验和艺术处理都不相同,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展示,让每一位学生都将个人理解的曲目内涵和意境展现出来,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艺术处理方法都不同。在演唱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思索自己的不足,在交流互动中实现多元化声乐教学内容的改革[2]。例如,学生的自身性格较为腼腆,在情景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多的将注意力放在提高学生自信方面;因此,在选择曲目时,尽量选择欢快的曲目,带动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能够进入情景,理解歌词和音乐的结构,并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理解音乐的情感变化,并肯定学生的每一次进步。

三、高校声乐多元化教学改革的实践

(一)演唱特色和技术的多元化发展

高校声乐教学是为了培养具备演唱能力的应用型声乐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应该以演唱特色和声乐技术为教学宗旨,在培养学生的个人演唱特色和提高学生的声乐技术能力上注重他们的多元化发展。学生学习声乐并不仅仅是为做声乐教师,还可以进入歌舞团工作,教师培养学生的声乐综合能力,是学生未来发展能进行多样选择的重要保障。声乐教学并不仅是让学生完全依照教师的演唱风格进行学习,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在培养学生的声乐技术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我演唱特点。以培养学生演唱特色和掌握声乐技术为宗旨的教学理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在社会上的发展空间,更是高校实现多元化声乐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

(二)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多元化拓展

在声乐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该突破单一的独唱教材,将教学内容多元化拓展当作教学目标的导向标。声乐教学中,教师应该是以艺术歌曲、经典民歌、歌剧唱段等声乐种类共存,以独唱、对唱、重唱等形式共存为教学内容,应该以审美与多元文化的结合为设计理念,制定丰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既能学会古典声乐中的特点,又能跟上时代的进步[3]。选择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形式的声乐作品作为教学内容,才能实现声乐教学多元化拓展,才能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

(三)舞台表演能力培养多元化发展

培养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是实现声乐教学多元化改革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舞台表演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舞台的处理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做好铺垫。在舞台表演活动中,让学生自选曲目,或者对某种音乐进行二次创作或自创曲目,以舞台表演的形式进行多元化表现,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将学生自主表演当成一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竞赛、表演中,在自己的作品赢得他人认可中促进自身的成长。

四、结语

高校声乐多元化教学改革和实践是高校声乐发展的出路,在多元化改革中以实践活动、舞台表演、理论讲座等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声乐能力进行综合培养,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多元化拓展,让学生通过掌握不同地域、不同种类的声乐,提高自主创作的能力,并在多元化声乐改革中,培养自己的演唱特色,并通过交流与学习,提高声乐技术。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只有通过坚持多元化教学,改善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应用型声乐人才。

参考文献

[1]蒙玲玲.“自然歌唱”理念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实施的必要性[J].音乐创作,2016,(04):178-179.

[2]李抒丹.新时期文化视域下高等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多元化——探索高等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艺术研究,2015,(01):144-147.

改革高校声乐教学 篇8

长期以来声乐表演教学一直是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的薄弱环节, 它本身存在的问题就比较突出, 如:我国对声乐表演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教学中往往只重视技能技巧的掌握却忽略了舞台表演与实际运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多样化的培养需求, 按照过去的教学模式, 教师不能够完成当前的教学要求;师资力量和专门系统的教材缺乏;大规模的扩招使教学质量降低, 教学形式单一及教学设施的投入不足等这些因素无处不在制约着声乐表演教学的发展。在现今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下 , 以上问题显得更为亟待解决。而该专业主要课程有表演、音乐技术理论、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重唱重奏和合唱合奏等, 覆盖面非常广泛, 教学环节包括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等, 其自身的多面性特质决定了声乐表演课程进行多样化拓展已经是一种必然。

二、高校声乐表演教学多样化拓展的必然性和价值体现

(一) 多样化演唱技巧拓展的必然性

用不同的演唱方法来演唱同一首作品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屡见不鲜, 例如, 当下最红的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我是歌手等这些综艺节目, 演唱者们通过对一首歌曲的改编诠释出和原作完全不同的风格让人眼前一亮。同样的, 我们的声乐演唱也要求演唱者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风格以及自己的个性化等因素来诠释作品。所以, 在声乐表演教学中力图采用多种演唱技巧来诠释作品, 将会为听众带来多元化的享受。因此, 多样化演唱技巧的拓展是声乐表演教学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 多样化教学对声乐演唱的指导作用

在声乐表演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 每个作品的风格、作者情感的个性表达、歌唱方法与技巧都不同, 简单来讲, 一句话甚至一个字用不同的语气语调来表达, 效果自然都不同。例如最简单的“哎”这个字, 我们可以用平缓的一声表达欲言又止, 用轻巧的女声二声来表达疑问, 也可以用女高音表达呼唤, 还可以用浑厚的男中音四声来表达叹息。一个字已如此, 一个作品就更是有多种表达方式了。通过进行多元化拓展, 能扩展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的基础上, 对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一个优秀的表演者, 可以表达出作曲家创造内容的灵魂元素, 甚至可以超越作曲家的预期效果。

(三) 拓宽学生的演唱能力

在声乐表演课程的实际教学中, 演唱曲目过于专业, 导致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与社会实际应用相脱节。所以要拓展学生的演唱能力, 多样化的教学和多元化的唱法是一种有力的尝试。声乐表演的多样化教学就要求教师打破以唱法的界限, 鼓励学生多尝试不同风格的歌曲, 并尽量按照歌曲的特点大胆采取不同的唱法和不同的情绪来表现歌曲的魅力, 从而让声乐演唱达到既有技术性又不乏观赏性。

三、演唱方法多样化的实际应用

在电影《第五元素》中号称宇宙第一美声的Diva演唱了一段凄美动人的歌曲, 前半段是Donizetti的意大利歌剧咏叹调《Lucia Di Lammermoor》, 后半部分穿插了节奏明快的《The Diva Dance》, 演唱者是Albania, 其实这个唱段是模仿Baroque声乐时期的阉伶歌手制作而成的 (具有花腔女高和男低的共同特质 ) , 其音域跨度广达五个八度, 其效果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好评, 让人记忆犹新。再如莎拉布莱曼在唱《Time to Say Goodbye》时, 中低音部分用的通俗唱法, 而高音时则用的美声唱法;在2013年春晚, 中国好声音的平安用相对通俗的唱法为我们演绎了艺术歌曲《我爱你中国》, 而在高音区部分, 他那宽广又张力十足的声音中不乏有美声唱法的功底。出现这种演唱的审美预见了人们对多元音乐文化的需求, 也证明了各类声乐艺术之间可以相互融合 , 更体现了歌曲演唱者深厚的演唱功底和素质。这些演唱方法多样化都充分体现出演唱与时代的结合, 也是现代音乐审美的必然发展。

四、声乐表演教学实践方法的改革创新

(一) 加强专业技术课形式的多样化

首先, 声乐表演教学不应该局限于封闭的老师表演教学学生学习这样的模式中, 而且每个老师教授都有自己的特点, 但这同时也是一种局限性。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让学生观看其他学校的声乐表演课堂, 和教学资料, 博采众长, 取其精华, 为己所用。其次, 打破专业技术教学中“唱法”的单一化, 根据表演专业声乐艺术人才培养的规律, 设置多种唱法的演唱选修课。即针对学生的声音特点、音色和音乐理解能力进行多种风格声乐作品的教学, 以突出演唱的个性。再次, 声乐课授课方式采取个别课、集体课、小组课、讲座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 在师资互补渗透的作用下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教学。

(二) 加强实践教学的多样化

增设舞台表演小组课, 由个任课教师在音乐厅进行实践教学。把声乐课堂与舞台实践相结合, 增强学生表演的欲望。此外通过定期举办师生音乐会激发学生的表演创造力, 以达到共同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目的。同时通过不断地登台表演使得学生的心理素质、文化素质、 (下接第148页) 音乐素质、艺术素质、声乐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的舞台表现力和台风。例如在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 师生音乐会成为该院声乐教学的一种惯例。首先, 学院对声乐教师的专业实践严格要求, 教师每学期至少要开一场个人或师生音乐会, 在师生音乐会中所演唱的曲目一般不少于三分之一。这就把师生推到了同一个舞台上, 同时也是对教师技能的一种考验, 潜移默化的促进声乐表演教学效果。

(三) 互动式情景教学的应用

对于喜欢新鲜事物的年轻人来说, 游戏进入课堂这本来就是吸引学生的最好方式之一。而对于声乐表演教学这样要求开放性的课堂来说加入适当的游戏, 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堂教学如鱼得水。我们可以设定一些具有表演性的情景游戏, 比如:在教学中插入各种情景、造型和特定音乐, 让学生去设感受和想象音乐内容和情感, 并用自己的方式设计表演, 开拓学生的歌唱表演想象力。很多学生在入高校之前或是入校后利用课外时间学习并掌握某些课程中没有的知识与能力, 例如吉他这种广泛流行于学生之间的乐器, 在声乐表演教学中完全可以将吉他引入到课堂中来, 让会吉他演奏的同学和同学们进行弹唱互动, 或者穿插到一些音乐小品中去, 都将是不错的选择。

声乐表演教学是高校音乐院校表演专业和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师生们的普遍重视。探索其多样化的教学并在实践教学中得以应用必然会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和表演能力, 符合声乐艺术的本质规律。因此我们要着重加强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培养与创新, 制定和当下学生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大胆的用于实践。在高校声乐表演教学多样化的引导下培养出更多具备多种演唱能力的学生, 使得声乐表演教学更加完善, 从而真正为音乐教育事业服务。

摘要:本文从高校声乐表演教学的现状分析入手, 通过深入研究和思考笔者提出一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及改革创新, 旨在提高声乐表演教学的教学效果, 使其更合理和完善, 更加贴近社会对声乐表演专业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声乐表演,教学,多样化

参考文献

[1]黄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表演课教学现状与改革[J].音乐大观.2012 (09) :96.

[2]王世飞.中国民族声乐多元化的发展及其精神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探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06) :14-25.

[3]杨婧.声乐表演的心理特征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2 (06) :15.

改革高校声乐教学 篇9

一、声乐艺术中技术与个性的关系

我国各大音乐高校从事声乐教学的科研者研究,发现声乐艺术中的技术与个性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声乐艺术中,技术是支撑个性的重要条件,而个性是艺术永恒的追求。

(一)技术是支撑个性的重要条件。正如上述所说,声乐艺术是人声演唱的音乐形式,以人的声带为主,配合口腔、舌头、鼻腔用作与气息,发出的悦耳的、连续性的、有节奏的声音。而如何使用人的声带、声带如何与口腔、舌头、鼻腔相配合,发出适合恰当的气息,如何将声音悦耳动听、连续有节奏的呈现出来,是需要考验歌唱者的声乐技术的。众所周知,名族文化的不同,声乐作品的表现形式不同;声乐作品创作的灵感不同,表达出的情感也不同。这些由民族文化、声乐作曲家创作心情等等因素对声乐作品的影响力都是不可估量的。歌唱者必须具有成熟的技术,才能将各具特色的声乐作品表现出来。由此可见,没有演唱声乐的技术,歌唱者是无法将歌唱作品呈现给观众,就算歌唱者具有了不起的个性,也无法让观众感受到作品的美妙。技术是声乐艺术的基础,是将声乐作品呈现出来的基本条件,而个性是对声乐作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没有表现声乐作品的技术,个性也将无法展现,因此,技术是支撑个性的重要条件。

(二)个性是艺术永恒的追求。个性即灵魂,艺术表现的完美与否,就是看艺术作品的灵魂是否表现出来。声乐作品的灵魂, 就是声乐作品的情感之所在,是与观众产生共鸣的关键因素。众所周知,“技”和“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声乐艺术中,“技”就是技术的意思;而“艺”,顾名思义,就是“艺术”。说到“艺术”,自然而然的就可以联想到“审美”、“品味”等词眼。对声乐作品的品味,就是看歌唱者所表现出的声乐作品的灵魂,即声乐作品的个性。简单的说,歌唱者唱歌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音乐,抒发自己的感情。众所周知,音乐是无国界的。对于不同国家的歌唱者来说,歌唱另一个国家的声乐作品,在语言不同的环境中,也能将声乐作品表现的淋漓尽致,甚至有的歌唱者表现的比原唱的还要好, 就是因为歌唱者领会了作品要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并用自身具有的声乐艺术的表演技术,即使跨国表演,也能与观众产生共鸣。因此,声乐作品的个性,是艺术的终极追求。

二、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声乐艺术中,技术与个性缺一不可,只有拥有了成熟的技术, 又有对个性独到的见解与感悟,才能完美的呈现声乐作品。高校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要理清声乐艺术中技术与个性的关系,并在教学过程中,对技术与个性的教学基于对等的重视程度,以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一)高校声乐教学应注重传承民族文化。声乐艺术中的个性是艺术永恒的追求,是让观众走进作品情感的重要方式。观众通过与声乐作品之间的共鸣,不仅仅可以了解声乐作品创作者在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心境、情感,还能通过声乐作品,了解创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创作者的人生经历。可以这么说,声乐艺术,是民族文化的呈现。因此,高校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传扬民族精神,可以在教学内容上,引入大量的中国声乐作品的演唱,以此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增强学生民族感念与文化情感。

(二)高校声乐教学应注重挖掘个性潜质。高校声乐教学应在教学过程中,讲究优良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质。比如,声乐教学过程中,进行民族声乐教学时,首先从作品的情感入手。让学生在学习之前,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文化背景、民族音乐的唱法特点以及表达情感的技巧等,让学生在浅显的引导下, 自行理解声乐作品。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质,是让学生在对声乐作品的理解中,能够自主的了解作品的内在,而不是教师强迫性的要学生达到对作品某一观点的认同。当学生所理解的作品精神出现偏差时,教师也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再对其作出正确的引导。

三、结语

改革高校声乐教学 篇10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

学前教育中的声乐教学相当重要,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高水平的声乐能力, 不断进行深入且符合实际的声乐教学改革, 以应对学前教育对教师的高要求。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声乐教学上存在着教学模式传统化、内容和方法不符合当前学前教育要求以及缺乏广泛的社会实践等问题。这样的学前教育现状对幼儿教师的培养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一) 培养目标不明确

现在很多高等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都存在着重理论轻技能的问题, 高校重视培养学生的教学科研能力, 而忽视了学前教育需要的是声乐能力与技巧过硬的老师[1]。 这种模式造成的结果是,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都存在着声乐技能不过关的情况, 无法胜任幼儿园声乐课的教学工作。这样的培养目标不利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 更影响着学前教育的水平。因此, 从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形势来看, 首先, 教学目标不明确是影响学前专业教学的重要因素, 它直接地影响着教学质量。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目的是为国家在幼儿专业教育领域培养出合格的幼教人才。所以, 必须清楚地认识到,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与普通高校的声乐专业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实用性和急需性方面下功夫, 采取有针对性的目标进行教学, 不能互相照搬照抄。

(二) 课程内容不合理

很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内容设置单一、 不合理以及创新性不足, 在这些方面出现的问题较为突出。因为目标定位不明确, 专业技能课很少, 一些适合幼儿声乐教育的课程没法进行, 如幼儿歌曲的欣赏、表演、 编排。学生在声乐教学基础技能上有所欠缺就会无法胜任幼儿声乐教学工作。还有一种情况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过于专业, 有的几乎与专业音乐院校相同, 与学前教育专业的自身特点相悖, 在教学中过于注重训练嗓音, 讲究演唱技巧, 却对儿童歌唱的特点了解不够, 对儿歌掌握的量不足。所以, 在教学中要优化课程设置, 将单一的教学内容改为丰富并适合幼儿心理和生理等特定条件的教学内容。毋庸置疑, 当前很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 缺少社会实用性以及对幼儿教育的启蒙性, 很难使培养对象实现学以致用。

(三) 教学方法单一, 模式不当

目前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上存在着老师单一地教、学生单一地学的情况, 只是老师示范、学生模仿, 或者是老师一整节课都在提问, 还有就是一律采取讨论式教学和分组探究式学习, 这些低效、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思维能力, 提不起学习兴趣, 不能很好地掌握声乐技巧, 造成很多学生专业水平太弱, 这样的教学费时费力还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质量。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多采用声乐集体课的教学模式, 即全班一起上课, 统一讲授教学内容。这种模式有其优越性, 相比于声乐个别课和小组课, 其优越性表现在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相互讨论、相互学习, 这样的模式有利于学生发现不足, 快速提高声乐水平[2]。其最大的弊端则是难以照顾每个学生的水平, 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 老师根据平均水平来进行讲解, 很多基础不好的学生就跟不上, 时间长了就差得越多, 这样会影响教学质量。

(四) 缺乏教学实践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幼教教师, 但目前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与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不相符。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很少涉及当前的幼儿歌曲, 学生学习到的声乐技巧并不能用来教儿童学习音乐学习唱歌, 学生对弹奏乐器也不熟练。缺乏教学实践能力还表现在声乐比赛活动很少, 学生基本没有舞台经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去幼儿园实习时只是进行说课、 讲课的训练, 声乐训练以及指导儿童演唱很少, 实习结束后还是无法正常进行实际课堂教学, 理论脱离实践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相当不利[3]。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策略

(一) 转变教学观念, 明确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具有综合性、实用性都很强的学科特点, 是一个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专门性学科, 其目标应该是努力培养高学历、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有了明确的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工作才能做好, 教学质量才有保证, 学生也才会有较好的发展。具体应该做到与幼儿园紧密联系, 及时进行沟通交流, 了解幼儿园教育的特点以及发展情况, 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二) 教学内容力求合理

1. 教学内容合理应该做到在整个教学的不同阶段要有所侧重。在刚开始的声乐学习中应该侧重基础声乐理论知识学习, 以及声乐练习, 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声乐学习方法。演唱方法应该主要采用目前比较主流的“中国唱法”[4], 这个唱法既能培养学生掌握民族歌曲的演唱技巧, 又能培养学生更高的艺术水准, 同时还符合中国人的审美。

进入大二后, 学生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 应该开始侧重于专业知识的学习, 这时就可以增加一些有关儿童歌曲的课程, 这些课程的学习会让学生在演唱儿歌时结合此前学习的中国唱法, 在一定的声乐基础上演唱儿歌会唱得更好。比如一些经典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世上只有妈妈好》等, 这些歌曲需要一定的演唱技巧, 而且有一定的难度, 学习这些歌曲能够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和歌唱水平, 为以后走进幼儿音乐课堂打下扎实的基础[5]。到了大三大四, 专业方面的学习内容应该继续深入。

2. 如今有的教材内容太陈旧, 一些具有年代感的歌曲现在的学生们不感兴趣, 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主阵地, 应该做到与时俱进, 率先进行改革。除了上面所说的每个年级侧重学习的内容外, 还应该附带适当的音乐方面的课外教材, 这些内容存在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拓宽其知识面, 引导学生对艺术有更高的追求。

3. 在学习声乐时, 高音是很多学生的障碍, 往往一到高音就发生破音或没音的情况。事实上, 这种情况有时与生理、技巧、水平无关, 只是在心理上难以克服对高音的恐惧, 学前教育专业一般开设有心理学课程, 但这些课程并不一定能针对声乐学习中的心理障碍, 所以老师在教声乐时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 学生才能大胆唱、好好唱。

(三) 教学模式科学合理

1. 声乐教学上有三种教学模式, 分别是:声乐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这三种教学模式各有优缺点, 不同的学校所采取的主要教学模式也不尽相同, 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采用的还是声乐集体课教学模式。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 在大一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中采用集体教学模式效果是比较好的。对于学生来说, 没有接触过声乐的同学可以在集体课堂上慢慢学习, 与同学交流, 共同进步;对于学校、老师来说, 可以降低教学成本, 减轻老师的教学任务。

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加深, 学生的接受能力各不相同, 声乐水平也参差不齐, 这时, 集体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了。而且声乐是一门创造性艺术, 学习声乐的学生条件各不相同, 无论从客观的生理、家庭条件, 学习、 生活环境, 还是从主观的性格、态度、追求来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这些因素决定了学生之间不同的艺术理解力, 具有极强的个性[6]。声乐集体课老师面对的是全班学生, 而且时间有限, 不能对每个学生进行指导, 这时声乐小组课模式可以满足声乐艺术的个性化要求, 有效弥补声乐集体课的不足之处。同时相比其他两种教学模式还兼顾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成本。

2. 做到教学模式合理的有效途径。学前教育专业在招生时只看文化成绩, 没有任何声乐方面的考核。这样导致该专业的学生没有一点声乐基础, 有的学生是不适合学习声乐的, 毕业后也无法进入幼儿园任教。所以在录取时应该把好关, 加强对考生的声乐考核, 这样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时就具备一定的乐理知识, 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本专业, 同时对自己以后从事的职业有清醒的认识。

老师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教师, 老师的观念、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声乐水平、歌唱素养。所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至关重要, 要综合考虑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以及当前社会对幼师的要求, 从实际出发, 打造一批结构合理、专业过关、理念先进、方法新颖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

(四) 教学方法新颖实用

1. 情感教学法。歌唱是一门艺术, 要有艺术感染力, 打动别人, 首先得自己投入感情, 打动自己。所以老师在讲课时要引导学生首先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 以及创作者的心态、目的、歌词的意义。在演唱的时候要根据对歌曲的理解,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把自己的感情与歌曲交融, 这样才能唱得有感情, 才能引起听者的共鸣, 才能体现艺术的魅力。比如著名的歌曲《鼓浪屿之波》, 创作者以台湾和大陆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为题材创作了这首歌, 老师在教学时应该介绍这首歌的时代背景, 要让学生充分感受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老师用情感教学法,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还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

2.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文字、 图形、视频等形式更加生动形象地传递信息、讲授知识,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习兴趣。比如, 《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是一首讴歌老一辈科学家热爱祖国、 忠诚党的事业、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的作品。在讲这首歌时, 老师可以搜集一些科学家的事迹, 以及歌曲的创作背景, 将这首歌的视频资料等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 这样学生能够直观地对这首歌有深入了解, 还丰富了课堂内容, 活跃了课堂气氛, 更好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五) 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声乐需要表演, 需要实践, 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参加各种演出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学校老师要给学生创造演出机会, 学校可以举办各种音乐比赛、文艺汇演等活动, 还可以与企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加强交流合作, 多给学生提供一些演出的机会。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 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 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 提高其学习声乐的积极性, 有利于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水平的提高。

除了多参加演出活动, 还应该重视学生的实习, 实习是为未来工作做好准备, 能够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实习必须进入幼儿园音乐课堂, 直接参与幼儿园教学工作, 这样才能深刻领会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的要点。同时学会与儿童进行沟通, 方便开展教学工作。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 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担负着培养祖国接班人的神圣使命,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决定着幼儿音乐教师的素质。声乐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存在着很多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问题, 改革刻不容缓。问题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不明确, 教学内容不与时俱进, 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单一, 缺乏教学实践能力。必须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提出对应的改革措施。具体做到明确教学目标, 力求教学内容科学合理, 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 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只有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特点出发, 从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才能提高课堂质量, 促进专业的发展, 培养更多合格优秀的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张倩.浅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教学评价[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9 (3) :104-106, 103.

[2]刘伟, 王善虎, 吕小允等.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探析[J].宿州学院学报, 2013, 28 (5) :116-118.

[3]代凌薇.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歌表演唱教学活动的思考[J].文科爱好者 (教育教学版) , 2013, 5 (3) :104.

[4]杨晓, 刘娟.对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思考——以大理学院为例[J].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2, 11 (1) :102-104.

[5]耿苡.论“点—线—面”的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模式构建[J].黄河之声, 2014, (10) :71.

高校声乐教学探索 篇11

关键词:声乐教学 高校 现状 反思

一、高校声乐教学现状

我国高等学校的声乐教学自始至终都贯穿于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发展的过程之中,并在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重视与发展。20世纪初集体歌唱的形式以学堂乐歌的方式进入了普通高校的课堂。这一时期人们对于歌唱活动对人的影响的研究也有了许多新进展,这些都为早期的普通高校音乐艺术教学奠定了基本的实践借鉴与理论基础。经过不断发展,歌唱教学逐渐成为了高校美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声乐的实践也开始以合唱团的形式陆续在普通高校中发展起来,同时,声乐教学也开始在高校中实施,并成为了大学生所喜爱的艺术教育课程之一。随着声乐教学在高校中的不断开展与深入,教学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教学的层次也在逐步提升。

高校中开设的声乐类课程多种多样,例如声乐、声乐艺术实践、中外名歌学唱与乐理、中外民歌欣赏与实践、声乐艺术鉴赏、合唱指挥、歌剧欣赏等。近几年来,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事业发展较快,教育部陆续在一些高校内进行了艺术师资培养试点。这些举措的推出为普通高校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方面开拓了视野,指明了方向,树立了信心。到目前为止不少高校在声乐教学方面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为声乐教学理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同时各种艺术实践活动也日益在高校丰富起来。

二、高校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在我国的高校声乐教学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和保障机制,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首先是我国关于高校声乐教学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与国外相比甚至还比较落后。同时我国目前与高校声乐教学相关的,并且具有一定深度与创意的资料相当稀少。普通高校声乐理论研究薄弱直接与声乐教学实践活动有关。正是我国关于声乐教学的实践活动过少,为声乐教学的理论研究提供的资料过少,从而导致了理论研究的拓展与深入直接受到了影响。

其次是我国高校声乐教学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很多高校对于声乐教学的意义与优势认识不够充分,在许多高校中的音乐艺术课程的地位偏低。许多高校中开设的间接与声乐教学相关课程在它们的音乐艺术课程中所占比例很小,而直接与声乐相关的课程则更少,甚至还有的高校没有开设和安排声乐课程。

高校声乐教学实施的最大困难是缺少与声乐相关的各种教材。有许多高校的声乐教学都是缺少适用教材的情况下进行的,许多的高校进行教学时都采用的是各种专业教材,有的甚至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编写教材。

目前高校中关于声乐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也还比较落后。在很多高校中长期以来都没有专职的声乐教学老师,同时还存在着教师数量不够、学历偏低、经验不足等各种不良现象。

三、提高高校声乐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一)改善高校声乐教学的软硬件

第一,加强对声乐教学相关的理论研究,并根据当前各高校的共性编制合适的教材,让声乐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有统一的标准。各个高校应该对声乐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教材的编制是改善目前我国声乐教学现状的首要条件。有了统一的标准有利于各高校的声乐教师根据自己所在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安排与组织,以便能够提高声乐教学的教学质量。

第二,加强对声乐教学意义的认识,提高对声乐教学的重视。对于已经开设声乐教学课程的高校,应该开设更多的与声乐相关的课程,增加声乐教学课程在音乐艺术课程中的比例。对于还没有开设声乐教学相关课程的高校应该积极开设声乐相关的课程。让学生们能够选择自己所喜爱的声乐课程,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第三,加强高校声乐教学师资力量的建设。主要是聘用更加专业的声乐教师任教,对于现有的声乐教师要不定期进行培训深造,让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要对声乐教学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及其能够满足所提出的新要求。各个专业的音乐艺术类师范院校要加强对于声乐教师的培训力度,以能够向各高校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专业的声乐教师。加强对声乐教学师资力量的建设,不仅仅可以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还可以加强对相关理论的实践研究。

第四,有效利用各种现代化设施进行辅助教学,例如CAI。CAI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简称,它具有针对性强、形象生动、不受时空限制等诸多特点。CAI在声乐课堂的教学中有着诸多的优势。例如:可以进行教学重心转移,突出学生的主管意愿;进行教学形式变革,实现声乐课程的跃变;拓宽教学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思路

第一,声乐都是情感的教育,它主要通过触及人的心灵深处来陶冶人,教育人。教师平时应注意培养学生不断拓宽自身艺术视野的意志力与自觉性。把握学生的心理调节,让学生在一种很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掌握并学会控制自己的肌肉与气息等。除了培养学生的稳健自信,通过声乐教学中欣赏优美动听的旋律,体会歌曲所表达的精神境界和神韵,可以培养学生爱美心理。在声乐教育中,通过让学生参加轮唱、合唱等形式的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心理,增强他们的集体思想意识和凝聚力。

第二,每一个民族都拥有其独特的传统音乐文化,是千百年来民族智慧的结晶与文化的沉淀,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可以从民族性方面着手。声乐教学应注重民族审美标准,充分发展个性,教会学生发现声音的美、体验美、展现美,弘扬民族文化。对歌唱艺术的评价,特别注意音乐与语言的结合,讲究咬字与韵味,强调歌唱者声音的本色与个性发挥,自然真切。通过中国民族声乐教育,不断丰富民歌曲目教学,可以使当代大学生进一步了解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培养其民族感情与自尊心。

第三,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目标。学校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对声乐的感知能力,即对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在听觉上能有正确的心理反映。其次,需要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联想和想象。“音乐语言”没有明确的语义性,其包含的内在情感、灵魂、精神并没有具体的指向,只是某种精神面貌、感情状态的表现。所以教师要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四,声乐的教育中要注意创新。学校应当借助于图书馆和电子网络提高学生的听觉水平,除了让学生接受不同歌唱家的演唱外,还要让学生对同一首歌曲的不同版本进行分析、欣赏、演唱,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教师应该根据学的实际情况,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因材施教。除了课程学习,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组织一些声乐演唱比赛和观摩,使学生处在一个活的现实中,既做扮演者,又做欣赏者,同时又是一名探索者和发现者,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大学生在发声方法、感知歌曲内容和创作手法、作品艺术处理等方面得到真实有效的训练。

参考文献:

[1]裴娣娜.现代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美]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熊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刘昌明.声乐教学的审美意识培养与民族传统教育[J].艺海,2006,(2).

[4]孙瑶.谈互联网与网络多媒体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5,(6).

[5]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6]潘乃宪.声乐探索之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责任编辑:方玉

改革高校声乐教学 篇12

关键词:当前,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必要性,策略

在高校音乐教育的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声乐教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近几年来的高校声乐教学实践中仍然还是表现出了诸多不适应社会人才发展需求的种种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对高校声乐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带来了负面影响。为此,当前必须要对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仔细分析,然后从目前的高校声乐教学现状出发,积极更新高校声乐教学观念,努力探索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具体路径和策略,为高校声乐教学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虽然说高校的声乐教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在具体的高校声乐教学实践中仍然还是存在很多的突出问题的,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到了高校声乐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必须要进行改革。首先,当前的高校声乐教学实践中,很多的高校声乐教师一直都是延续着“就声乐教声乐”的单一陈旧的教学观念, 忽视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试教育也是普遍流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别差异性,另外很多的学生学习声乐的目的也不纯正,受到来自社会功利主义的影响,浮躁的学习心理严重,带来的后果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其次,高校声乐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匮乏。我国的高校声乐教学从内容选择到课程安排设置基本都是直接借鉴了西方音乐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对我国的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不够重视,这就影响到了培养的高校声乐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最后就是高校声乐教学模式固定死板。当前的高校声乐教学中基本都是始终坚定不移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虽然这种教学模式也有非常大的优势,但是随着社会及音乐本身的发展,一贯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而不加以改变导致的学生的知识单一化倾向已经开始显现,并且这已经开始限制了声乐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二、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走出过去陈旧的声乐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科学的高校声乐教学理念。

多年来我国的高校声乐教学基本都是沿用着“就声乐教声乐”的狭隘教学观念,比如有的高校重视声乐教学,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导致了部分学生因为受到外面功利思想的影响而走上了违规违纪之路。所以,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中必须要树立起全新科学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声乐教学为主,同时兼顾学生思想教育及心理素质教育的教学观,只有这样才可以满足新世纪对声乐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也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落实高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二)以学生为主导,重构和组织好声乐课堂教学。

组织好高校声乐课堂教学也是一门重要的艺术,好的教学课堂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首先要对声乐教学大纲和教材熟知,对于高校声乐教学目标和任务要明确。其次,高校声乐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因为歌唱本身就是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所以对于在这个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个体学生必须要给予必要的鼓励和帮助。再次,高校声乐教师还必须要高度重视和谐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做到民主和平等,通过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来激发大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一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必须要遵从学生学习声乐的认知规律,用自己高超标准的范唱来激发学生的歌唱热情,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声乐学习状态中。

(三)积极构建多元科学的高校声乐教学模式和改进高校声乐教学方法。

首先,当前的高校声乐教学要积极对一直沿用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和丰富,要尽力结合高校声乐教学的具体实践来构建多元化的声乐教学模式。例如可以采用集体课的教学模式来讨论大家都关注的问题,还可以采用模仿观摩课的方式来帮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还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帮助每个学生都能在其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另外,传统的高校声乐教学手段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所以高校声乐教师要尽力采用当前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声乐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知识的容量,从而达到提高声乐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积极优化高校声乐教学内容,尤其要重视高校声乐教学的实践环节。

首先,当前要积极优化高校声乐教学的内容,要使得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实现统一融合,要将泛唱教学内容同精唱教学内容相结合,另外在学习曲目的选择上也必须兼顾西欧的传统唱法和中国的民族民间歌曲、戏曲及通俗歌曲,两者不可偏倚。其次,高校声乐教学还必须要高度重视教学的艺术实践环节。可以在课堂内或者课下组织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周末音乐会,可以为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种艺术活动提供机会和帮助,这样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演唱实践技能,使得学生积极融入到社会,从实践中发现自己学习上的不足,找准学习的目标,而且还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能让学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声乐知识及技巧应用到实践中,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发声的技能,从而进一步提高高校声乐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乔红:高校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毕节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

[2]、汪媛媛: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年第17期

上一篇:颈动脉超声技术下一篇:实训教学会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