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瘤(通用12篇)
颈动脉瘤 篇1
缺血性脑卒中是当今成年人致残的首要病因, 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的第三大致死病因, 其中常见的原因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1], 多年来, 颈动脉狭窄治疗方法的选择是临床上关注的重点。欧美的一系列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证明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carotid endartenrectomy, CEA) 治疗颈动脉狭窄是有效、安全的, 确定了CEA的“金标准”地位[2]。但是, 随着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CAS) 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特别是脑保护装置 (embolic protection device, EPD) 的出现, 以及在CAS中的常规应用, 降低了CAS术中斑块脱落造成脑卒中的风险, CAS安全性得到大幅度提高, 使CEA的地位受到了挑战[3], 然而, CAS+EPD是否可以取代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地位, 尚缺乏有效依据。近年来, 随着新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中EPD的常规应用及相关结果的公布, 需要对这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研究进行meta分析, 以获得较为客观的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电子检索2000年1月—2013年12月份关于CEA和CAS+EPD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文献, 包括Pub Med、MEDLINE、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 、万方医学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VIP) 等。检索词为:caotid stenosis、stenting、angioplasty、protection、endarterectomy;颈动脉狭窄、支架、血管成形术、脑保护装置、内膜切除术及内膜剥脱术。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研究对象为确诊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研究类型为CEA和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CAS中EPD的应用比例≥90%, 两组间基线情况均衡。排除标准:非随机对照临床试验、CAS中EPD的应用比例<90%, 重复报告、质量较差等无法利用的文献。
1.3 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
由2名独立的评价员选择试验, 独立录入试验相关数据。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体系中关于评价文献质量的随机方法、盲法、分配隐藏和失访及其处理的四项标准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
1.4 统计方法
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研究间的异质性采用χ2检验分析, P<0.1和I2>50%时, 认为存在异质性, 应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 无异质性应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计数资料以相对危险度 (RR) 表示相关分析的统计量, 区间估计采用95%CI, 效应量检验水平为P=0.05。采用“倒漏斗图”法进行发表偏倚评估。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
有6篇文献共3 771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 CEA组1 874例, CAS+EPD组1 897例。各纳入试验的主要特征, 见表1。
2.2 有效性分析
共有6项临床试验报告CEA和CAS+EPD术后30 d内的脑卒中发生率。异质性分析显示P=0.41, 认为各研究间同质性较好, 采用固定效应模式分析。结果显示, CEA和CAS+EPD术后30 d内的脑卒中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RR=1.78, 95%CI:1.25~2.52, P=0.001) 。见图1。
2.3 安全性分析
共有6项临床试验报告CEA和CAS+EPD术后30天内的脑卒中或死亡联合发生率。异质性分析显示P=0.28, 各研究间同质性较好, 采用固定效应模式分析。结果显示, CEA和CAS+EPD术后30 d内的脑卒中和死亡联合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RR=1.62, 95%CI:1.19~2.21, P=0.002) 。见图2。
2.4 发表偏倚的评价
术后30 d脑卒中发生率 (图3) 、脑卒中和死亡联合发生率 (图4) 的倒漏斗图各点基本上呈对称性分布, 表明发表偏倚不大。
3 讨论
最终研究结果显示, CAS+EPD组术后30 d脑卒中发生率以及脑卒中与死亡联合发生率方面均高于CEA组, 说明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 CAS+EPD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不如CEA, CEA仍然是颈动脉狭窄的首选治疗方式。
新技术 (EPD) 在CAS中常规应用后, CAS的安全性得到提高, 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有可能会超过CEA, 笔者以此为出发点, 对两种治疗方法进行meta分析。最终得出的结论与凌锋教授等的研究结果相似, 没有达到质的改变, 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两个方面: (1) EPD的研发处于初期阶段, 本身存在缺陷; (2) EPD的应用比较复杂, 对操作医生的技术要求更高。随着EPD的改进及术者操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相信CAS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会有所突破[4]。
该研究所纳入的文献质量较高, 其中4篇质量等级为A级、2篇质量等级为B级, 除了治疗方式不同外基线情况均衡, 纳入的试验CAS中EPD的应用比例均≥90%, 用漏斗图 (图3~4) 评价发表偏倚, 各点分布为倒漏斗型, 大都位于可信区间内, 说明基本无发表偏倚, 分析结果可信。
该研究尚有一定的不足之处, 可能存在选择偏移, 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期待更高质量的相关临床试验及结果的公布, 为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客观依据。
参考文献
[1]丛悦, 邹英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抑或颈动脉支架术:颈动脉狭窄手术治疗的金标准之争[J].中国介入影像学与治疗学, 2010 (7) :332-334.
[2]Chimowitz MI, Lynn MJ, Derdeyn CP, et al.Stenting versus aggressive medical therapy for 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J].N Engl J Med, 2011, 365 (11) :393-1003.
[3]蒙仁久.脑保护装置下支架置入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研究进展[J].医疗前沿, 2012 (5) :182-183.
[4]Felli MM, Alunno A, Castiglione A, et a1.CEA versus CAS:short term and mid term results[J].Int Angiol, 2012, 31:420-426.
[5]Yadav JJ, Wholey MH, Kuntz RE, et al.Protected carotid-artery stenting versus endarterectomy in high-risk patients[J].N Engl J Med, 2004, 351:1493-1501.
[6]凌锋, 焦力群.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支架成形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治疗的初步研究[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06 (3) :4-8.
[7]Mas JL, Chatellier G, Beyssen B, et al.Endarterectomy Versus stenting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severe carotid stenosis[J].N Engl J Med, 2006, 355:1660-1671.
[8]刘昌伟, 刘暴, 叶炜, 等.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 2009 (47) :267-270.
[9]Brott TG, Hobson RW II, Howard G, et a1.CREST Investigators.Stenting vs endarterectomy for treatment of carotid-artery stenosis[J].N Engl J Med, 2010, 363:11-23.
[10]刘建林, 杨林, 马强, 等.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与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疗效比较[J].中华神经外科, 2012 (28) :382-385.
颈动脉瘤 篇2
[关键词] 支架置入术 颈动脉狭窄
健康网讯: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 篇3
部分轻中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可无临床症状,对于临床出现与狭窄相关的症状者,称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导致的缺血症状主要包括头晕、记忆力或定向力减退、意识障碍、黑矇、偏侧面部和/或肢体麻木和/或无力、伸舌偏向、言语不利索、不能听懂别人说的话等。
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表现主要与血管狭窄从而导致脑缺血有关。根据发病的时间特点可以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以及卒中。传统认为,这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患者的缺血症状是否可在24小时内完全缓解,可以完全缓解的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不能完全缓解的为卒中。现在根据TIA的新定义,TIA已经取消了时间限制,主要是看影像上是否存在组织上的病变如是否有梗塞灶。如果没有,则是TIA。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是脑血管某一供应部位或视网膜血管的局灶性缺血引起的症状,例如短暂性偏瘫,短暂性单眼失明或单眼黑矇,失语,头晕,肢体无力和意识丧失等,临床症状持续时间在24小时以内。通常小于1小时仍无脑梗死迹象,则能完全消退。
2.缺血性卒中
脑缺血性神经障碍恢复时间超过1周或有卒中后遗症,并具有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偏瘫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影像学检查可有梗塞灶等特征。
体格检查
部分患者颈动脉区可闻及血管杂音。神经系统检查可有中风的体征,偶可发现精神和智力异常。眼底检查可在眼底动脉分叉处见到微小栓塞,多为胆固醇结晶。
影像学检查
目前用于颈动脉狭窄影像学检查的方法主要包括:颈动脉超声、经颅彩色多普勒、CT血管成像(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其中,DSA为检查的“金标准”。
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目前仍是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 。DSA检查有助于观察颈动脉狭窄病变的性质(如狭窄部位、狭窄程度、斑块有无溃疡),对侧颈动脉、椎动脉和颅内willis环(脑底动脉环)的完整性等。但DSA检查是一种创伤性检查,可能引起血管损伤、造影剂过敏和肾毒性反应以及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
2.彩色双功能超声
为无创检测手段,通过彩超实时成像检测颈动脉斑块的狭窄程度和形态学特征,具有安全、简便和费用低等特点,多应用于对颅外颈动脉狭窄病变的筛选和随访方面。
3.CT血管造影(CTA)和MR血管造影(MRA)
借助特殊的计算机软件对目标血管进行三维重建和成像,提供颈动脉狭窄病变的解剖学和形态学信息,在临床上可部分替代DSA检查。
上述两种方法避免了DSA检查中的血管穿刺操作,但仍需要借助注射含碘或含磁性物质的造影剂以提高成像质量,而且成像的准确性与仪器的硬件、软件以及操作者等因素密切相关。
根据血管造影图像可将颈内动脉的狭窄程度分为4级。①轻度狭窄:动脉内径缩小<30%;②中度狭窄:30%~69%;③重度狭窄:70%~99%;④完全闭塞。
颈动脉瘤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43例, 均经全脑血管造影术 (dig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证实。43例患者中男24例、女19例, 年龄为52~76岁, 平均年龄63.4岁。入组标准: (1) 有脑缺血症状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和脑梗死等, 无明显肢体活动障碍及精神和智能障碍, 对于新发脑梗死患者推迟到3周后进行手术。 (2) DSA确诊颈内动脉狭窄, 狭窄程度≥70%。 (3) 患者家属知情同意。 (4) 排除CAS的禁忌症[3]。本组患者中TIA 29例、脑梗死 (包括腔隙性梗死) 14例, 表现为一侧肢体活动障碍, 肌力在4-5级, 均无意识障碍;合并高血压病36例、糖尿病27例、高脂血症19例, 长期大量吸烟的26例、冠心病史15例、肥胖12例、既往有脑梗死病史10例、残留轻度神经功能缺损6例。43例患者经DSA检查证实均为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 其中9例狭窄程度 (按照NASCE法) ≥90%, 其余34例均≥70%, 病变长度8~27 mm。
1.2 治疗方法
术前一周常规口服拜阿司匹林100 mg/d、波立维75 mg/d, 阿托伐他汀钙20 mg/d。术前6 h禁食水, 术前2 h静脉泵入尼莫同, 血压保持在 (110~130) / (70~80) mm Hg。术中行心电图、血压、血氧监测, 持续低流量氧气吸入, 监测凝血时间。局麻下以Seldinger技术穿刺右股动脉, 置入8F导管鞘, 予70μg/kg肝素全身肝素化, 以后每小时追加半量肝素, 使ACT保持在正常水平的1.5~2倍。先将5F造影导管置于病变侧颈总动脉进行造影, 确定颈内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和长度后, 通过交换导丝置入8F导引导管于患侧颈总动脉距狭窄2~3 cm处, 在路径图引导下将脑保护装置小心通过狭窄处, 到达远端正常管径的颈内动脉处, 回撤保持伞鞘释放保护伞。根据狭窄的程度和长度选择合适的扩张球囊, 在保护伞导丝引导下将其送到狭窄段行预扩张, 成功后选择合适的自膨式支架在保护伞导丝引导下送到狭窄段, 其两端要覆盖正常血管, 准确定位后在透视下缓慢释放支架。造影复查若残余狭窄>40%行球囊后扩张, 要求残余狭窄率<20%。回收保护伞, 撤出导丝导管, 术后6 h拔出动脉鞘。术后常规复查头颅CT以排除脑出血。在行球囊扩张时, 要注意心率、血压变化, 必要时给予阿托品和多巴胺静脉推注。
1.3 术后处理
术后持续行心电图、血压、血氧监测, 严格控制血压, 观察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常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 000 u皮下注射, 2次/d, 共3 d。常规口服拜阿司匹林100 mg/d、波立维75 mg/d、阿托伐他汀钙20 mg/d。6个月后阿司匹林100 mg/d、阿托伐他汀钙20 mg/d长期服用。经颅多普勒 (transcranial doppler, TCD) 、颈动脉彩超检查, 必要时行CT血管造影术或DSA随访3~12个月。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本组43例患者均成功置入颈内动脉支架。采用procise支架20例、protage支架23例, 使用Angioguard保护伞15例、使用spider保护伞28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残疾狭窄率在10%~20%者14例, 残疾狭窄率<10%者29例, 狭窄率由术前的 (84.25±10.67) %下降至 (7.81±3.47) %, 血流明显改善, 手术前后狭窄率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保护伞中有碎屑9例。
2.2 并发症
本组患者中有5例在术中发生一过性心率减慢、血压降低, 紧急给予阿托品和多巴胺后缓解;1例在随访期间发生脑梗死, 经积极治疗后未遗留明显后遗症;其余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脑缺血事件、脑栓塞、高灌注出血等并发症, 患者自觉头晕、脑缺血症状明显改善。术后有1例发生股动脉假性动脉痛, 经多次按压后自行闭合。随访3~12个月未见颈动脉支架移位、塌陷, 未见明显的血管内再狭窄。
3 讨论
颈动脉狭窄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或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溃疡等导致脑卒中约占64%, 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 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常见原因[1]。及早发现和处理颈动脉狭窄可明显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 在常规内科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 CEA被认为是治疗颈动脉狭窄, 降低脑卒中发生的有效方法。但对于合并心肺疾病、对侧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而言, CEA风险非常大, 而且手术操作复杂, 技术要求高, 并发症高达5.8%, 一般医院难以开展[3]。近年来, 随着影像技术和介入技术及材料科学不断发展, CAS正逐步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4], 具有微创、不需全麻、对颈部血管神经损伤小、术中阻断颈动脉血流时间短且适合高位狭窄的优势, 使其与CEA比较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支架的柔顺性好, 保护伞的应用使CAS的安全性和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本组采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手术成功率高, 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患者狭窄血管已接近正常管径与形态, 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手术效果满意。CAS植入支架后可迅速解除颈内动脉狭窄造成低血流灌注状态, 改善脑循环、增加脑供血, 明显改善脑缺血症状;支架植入后紧贴血管壁可有效防止斑块脱落或破裂, 防止责任血管远端的栓塞事件发生;有效防止责任血管闭塞导致的脑梗死发生。本组患者在3~12个月随访期间仅有1例发生轻微脑梗死, 未遗留明显后遗症。
尽管CAS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 但因其在血管内的操作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 如脑栓塞、高灌注综合征、颈动脉窦综合征、穿刺部位血肿形成、术后再狭窄等, 因此一定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和禁忌证, 全面了解患者全身情况 (心肺功能、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血压、血糖、血脑等危险因素) , 责任血管的病变情况 (狭窄部位强度、病变长度、斑块性质、脑血流代偿情况) , 综合评价狭窄血管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分析引起狭窄的原因, 要评估手术的风险与收益的关系。若一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而另一侧颈内动脉正常, 经DSA证实病变侧血流代偿良好, 应避免手术。对于责任血管支配区有大面积低密度病灶或近期发生脑梗死的患者, 支架植入后可能导致脑出血, 应暂时不考虑手术, 以药物治疗为主, 规范的内科治疗后仍有缺血事件发生才考虑支架植入治疗, 但至少在新发梗死3周后进行, 以免发生脑出血。本组患者都通过DSA证实, 颈内细胞狭窄率≥70%且与缺血事件有关, 完全符合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指征, 且无明确禁忌证。研究表明CAS并发症主要发生在术中、术后24 h内, 可出现颈动脉窦综合征, 表现为心率减慢, 血压下降, 严重时可出现阿-斯综合征。本组患者中有5例在术中出现一过性心率减慢、血压下降, 特别是在球囊扩张和支架释放时, 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 可能导致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脏疾患。CAS术中因导丝支架刺激及球囊支架扩张可能出现斑块脱落导致脑栓塞, 因现在脑保护装置的使用, 发生脑栓塞事件已大大减少。本组患者在保护伞中有9例发现不同程度斑块碎屑, 但均未发生脑栓塞事件, 因此在行CAS时一定要正确选择合适的脑保护装置。CAS最严重的并发症是高灌注综合征, 其发生机制是因颈内动脉狭窄突然开放导致脑血流量骤增使脑过度灌注, 血流量超出脑组织正常代谢需要, 严重时可导致脑出血;因术前、术中、术后大量使用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可导致出血量大、死亡率高, 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癫痫发作、意识障碍、脑出血。本组患者术后血压控制良好, 均未发生高灌注综合征。术后再狭窄是衡量CAS有效性的主要指标[5], 本组患者经3~12个月TCD颈动脉彩超和CT血管造影检查随访, 均无再狭窄发生。
本文认为CAS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是预防缺血性卒中的简单、微创的治疗方法[6], 但一定要严格把握适应证, 精确、仔细地手术操作, 合理使用脑保护装置, 严格在术前、术后对患者进行管理, 早期识别并发症, 才能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只要规范操作, CAS是一种有效、安全的的治疗手段。
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 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CAS治疗43例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 于围手术期给予抗血小板及他汀类药物治疗。结果:43例患者全部成功植入颈内动脉支架, 颈内动脉管腔狭窄率由术前的 (84.25±10.67) %下降至 (7.81±3.47) %,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术中有5例发生一过性心率减慢、血压降低, 经积极治疗后好转;术后1例发生脑梗死, 经治疗后无神经系统后遗症, 其余患者术后均未发生缺血性事件, 随访312个月颈动脉彩超均未显示再狭窄。结论:CAS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 短期疗效肯定,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周玉兰, 白娜.颈动脉狭窄与进展性卒中的关系[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9, 12 (11) :1697-1698.
[2]崔文军, 王兵, 崔文兵.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 2009.30 (11) :52-53.
[3]李慎茂, 凌峰, 繆中荣, 等, 颈动脉狭窄内管内支架治疗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05, 2 (2) :56-61.
[4]丛悦, 邬英华,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抑或颈动脉支架术:颈动脉狭窄手术治疗的金标准之争[J],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杂志, 2010, 7 (3) :332-334.
[5]倪秀石, 赵杨, 张荣林, 等, 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疗效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6, 19 (3) :216.
颈动脉瘤 篇5
吸烟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血流变分析仪并且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改变血脂及血液黏滞度,而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又能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已有研究证实戒烟对心血管系统有益,但目前国内相关报道较少,我们观察了45例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且合并有吸烟史男性患者,检测戒烟后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变化,以期对今后戒烟工作的广泛开展及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起到指导作用.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住院部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按每天吸烟支数×吸烟年限>200者定义为吸烟者,共45例。诊断后进行认真细致的健康教育,配合使用1996年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制定的“5A干预法”指导戒烟。另随机选取4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在健康教育后不愿戒烟者为对照组,吸烟组与戒烟组的年龄、冠脉病变程度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试验方案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参与试验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年龄、血压、吸烟指数、合并糖尿病、冠脉病变程度及用药情况等方面均差异无显著性,见表1。
1.2 方法 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血脂检测采用日本岛津CL-8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液流变学检测采用重庆大学多维生物工程研究所制的全自动血液流变黏度快测仪FASCO-3000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测定采用美国Sequoia521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8Hz。受检者取仰卧位,双肩垫枕,头颈尽量仰伸使颈部充分暴露,头转向被检查的对侧,依次显示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测量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所有参与检测人员均使用盲法评估。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统计软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one-wayANOVA),各组之间两两比较用Student-Newman-Keuls(SNK)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两组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及 2检验。结果
2.1 不同时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 两组患者在3个月时可见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推测可能与他汀类药物使用后血管重构改善有关,但差异无显著性。可能戒烟时间过短,戒烟对改善血管重构的作用尚未显现。在12个月时再检查,发现戒烟组较吸烟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见表2。
2.2 不同时期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变化 通过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检查可发现, 3个月时两组大部分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改善,在均衡药物作用后,可见戒烟对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有益,尤其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升高有作用,在继续用药物治疗基础上,吸烟组各指标不再发生变化,而戒烟组上述指标在12个月时较3个月时仍有持续的改善,差异有显著性,见表3。讨论
烟草伴随人类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吸烟已成为冠心病四大传统危险因素之一,已有的研究表明吸烟可引起血脂紊乱,血管内皮功能障碍,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及心血管事件上升。烟草中的烟雾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血管结构和功能。张晓等研究发现,香烟尘粒能引起内皮素合成酶释放增多,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吸烟可引起血管内皮功能损害,导致血管舒缩障碍、血小板聚集,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ZHANG等研究显示,大鼠被动吸烟120 min/d,每周5 d,16周后血清TNF-α、IL-
6、IL-1β等炎症因子水平较吸烟前明显升高,炎症反应是导致动脉硬化发生的重要原因。同时吸烟也与血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有关,这均与冠心病发生发展有关。已有的研究发现戒烟1年后,血清HDL-C可增至不吸烟水平。长期吸烟者戒烟2周后,纤维蛋白原浓度和纤维蛋白原的合成速率就明显减低,这有利于血液流变学的改善。
我们的研究发现,停止吸烟后3个月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即较对照组有升高,血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胆固醇(TC)开始降低,这种表现在戒烟1年后更加明显。同时血液流变学指标出现基本相似的变化,表明戒烟3个月后就能取得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益处,而随着戒烟时间的延长,这种益处会更加明显。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治疗3个月时戒烟组及吸烟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化并差异无显著性,两组的改善可能与他汀类药物作用有关,但在1年后在相同的药物治疗下,戒烟组颈动脉内膜厚度较吸烟组有明显改善,说明短时间的戒烟不能逆转血管的重构,而较长时间的停止吸烟对改善血管重构有益处。
吸烟作为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可逆的,经过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停止吸烟后冠心病危险程度迅速下降,戒烟1年后危险度可降低50%,15年后冠心病危险与正常不吸烟者相似。然而,吸烟是一种复杂的药物滥用行为。尽管吸烟的危害广为宣传,但吸烟人群中的戒烟率相当低。目前的研究表明医务人员在预防和控制烟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即使不用戒烟药物,医生对患者的劝告和鼓励已经被证实对于患者的戒烟大有好处。约70%的吸烟者经常与医务人员接触,医务人员如果能够抓住可教育时间对患者劝告会起到更好的效果。我们观察发现,如在患者患病住院期间进行劝导,约60%的患者能放弃吸烟。RIGONL等报道医生对患者15~20 min的简短劝告后,6个月的戒烟率可达33%。事实上,不仅仅是医生,许多研究通过护士对患者的干预收到了同样的效果。
中风应警惕颈动脉狭窄 篇6
中风,不能承受之重
提到中风,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种可怕的疾病。该病多发生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它不仅是许多老年人的梦魇,还会为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并消耗大量宝贵的医疗资源。
在医学上,中风又称为脑卒中,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其中20%的中风是由于高血压、颅内血管异常等引起的“出血性中风”,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脑溢血”;大部分中风则是因脑缺血导致的“缺血性中风”,即“脑梗塞”。
案例中的康先生就有轻度脑缺血的表现,比如头晕、视力减退,有的病人还会出现耳鸣、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等症状。症状重一点的,医学上叫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就是俗称的“小中风”,表现为突发晕厥、口齿不清、口角歪斜、行走偏斜,有的人还会出现一过性黑矇和短暂性失聪、一侧肢体无力麻木。这些表现常常持续数秒至数分钟,最长不超过24小时,之后又可以像平常人一样工作生活。最严重的是“大中风”,出现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大小便失禁、昏迷等严重症状,甚至导致死亡。
由此可见,缺血性脑中风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预后也不相同。但是调查表明,“小中风”初次出现后未经治疗者,有大约80%会在数月内再次发生“小中风”,甚至严重中风。
既然大脑缺血的后果如此严重,那么,大脑的血液供应从哪里来?为什么康先生就诊时医生要检查颈动脉呢?
颈动脉,供应大脑的“营养之河”
当我们向一侧转动脖子时,在对侧的颈部能摸到一块明显的肌肉,就是胸锁乳突肌。在这块肌肉的内侧,可以摸到一根血管在有力的搏动,这就是颈动脉。颈总动脉沿着食管和气管的外侧上行,在相当于喉结的高度时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双侧的颈内动脉进入颅内,在大脑底部与两条椎动脉通过交通动脉组成Willis环,向整个颅脑供血。
由此可见,颈动脉是供应大脑的“营养之河”,但是这条河容易出现泥沙沉积发生淤堵。随着年纪的增长,在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因素作用下,动脉硬化逐渐加重。颈动脉硬化斑块变大,出现颈动脉狭窄。当斑块破裂产生碎屑,或者斑块表面的微血栓脱落时,这些“泥沙”就会被血流冲到远端小分支,栓塞颅内血管,引起“缺血性中风”,即脑梗塞。研究表明,颈动脉狭窄一侧的大脑发生或大或小脑梗塞的概率高达90%~95%。
中风病人即使能够存活,也或多或少留下残疾,因而重在预防。对于颈动脉严重狭窄的脑缺血病人,应该及时通过手术消除颈动脉狭窄。即使是已经发生脑梗塞的病人,如果一般情况允许,也可以进行手术,以防再次中风,改善生活质量。
观察动脉硬化的“一扇窗”
颈动脉位置表浅,易于检查,并且能够反映全身动脉系统的硬化程度。因此,颈动脉常被称为观察全身动脉硬化的“一扇窗户”。当然,这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彩超因简便、低廉的优势,临床广泛应用。但是彩超的结果容易受到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的影响,且不能检查颅内的颈动脉段,因此主要应用于颈动脉狭窄的筛查和随访。
磁共振血管造影和CT血管造影能显示从胸部到头顶的整个脑供血动脉三维形态,在临床工作中用于病情分析和术前评估。但这两种方法仍然不能完全避免诊断错误。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英文名叫做DSA。但它是有创检查,可能导致一些并发症,故一般应用于腔内介入治疗中。
颈动脉的“清淤排堵”
颈动脉狭窄的主要治疗措施包括保守治疗、颈动脉旁路术、内膜切除术和支架成形术。
保守治疗方法包括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以及适量运动、低脂饮食、戒烟、控制血压和血糖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稳定和控制斑块进展,避免血小板聚集在斑块表面形成血栓,降低中风的发生率。
颈动脉旁路术也叫搭桥手术,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在狭窄闭塞的两侧建立“桥梁”,保持颅脑供血的通畅。这种手术有比较特殊的适用条件,因此需要搭桥的情况比较少。
颈动脉内膜手术是经典的血管外科手术,早在1954年就开始使用了。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每年约有10万人接受这种手术。医生通过颈部切口解剖出颈动脉,阻断狭窄段的两端,切开颈动脉将粥样硬化斑块和血管内膜一同切除,再缝合血管,恢复正常的血流。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虽然只有20多年的历史,但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治疗方法。医生通过在病人大腿根部穿刺股动脉,将带有支架的导管输送至狭窄段释放,就能使狭窄的颈动脉恢复畅通。
“世纪之争”
内膜切除和支架成形到底哪一种手术方式更好呢?从20世纪颈动脉支架成形手术诞生伊始,这个争论至今仍没有肯定答案。
内膜切除能完全切除斑块,效果确切且费用低廉,但这种手术需要全麻且切口大,可能损伤颈部的诸多神经,并且需要完全阻断颈动脉15~25分钟。支架成形手术局麻即可,病人完全清醒,手术损伤小、耗时短,无需阻断颈动脉,但费用较高。
颈动脉瘤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9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均参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标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e CEA组48例和p CEA组44例。e CEA组中男28例,女20例;平均年龄67.46±7.45岁;其中合并高血压者26例,冠心病者17例,糖尿病者10例,高脂血症者5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6例。p CEA组中男30例,女14例;平均年龄67.86±7.37岁;其中合并高血压者23例,冠心病者15例,糖尿病者11例,高脂血症者7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p CEA组:积极完善术前准备,入手术室监测生命体征,采用全身麻醉。取胸锁乳突肌前缘切口,依次切开皮肤,分离皮下组织及颈阔肌,充分暴露颈动脉鞘,并游离颈动脉分支,静注肝素达到全身肝素化。于颈动脉分叉处采用利多卡因封闭颈动脉周围神经,显微镜下剥除颈动脉内膜、斑块,取Dacron人工血管补片修补血管壁。吻合完成后依次开放颈外、颈总及颈内动脉,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术后密切监测伤口引流变化,嘱患者口服阿司匹林100mg/d,并注意预防脑过度灌注综合征。e CEA组:术前准备同p CEA组,游离颈动脉分支,阻断颈总、颈内、颈外动脉,于颈动脉分叉处采用利多卡因封闭颈动脉周围神经,在颈动脉的分叉处进行斜形切断,于显微镜下翻转、剥除颈内动脉、颈动脉分叉处及颈总动脉增厚的内膜,缝合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断端。
1.3 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使用抗生素例数、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预后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手术观察指标比较
e CEA组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p CE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 CEA组术中失血量为45.53±7.36ml,显著少于对照组的62.21±12.4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 CEA组使用抗生素例数、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均少于p CE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及预后情况比较
e CEA组术后出现1例急性心肌梗死,经内科治疗后缓解,2例伤口内血肿,并发症发生率为6.3%。p CEA组出现术后急性冠脉综合征1例,术后低血压者1例,补片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8%。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3 讨论
颈动脉狭窄多是由于颈动脉粥样斑块导致的颈动脉管腔的狭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轻、中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可无临床症状,治疗不及时者可致残甚至死亡[4]。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临床的有效治疗手段,包括e CEA及p CEA两种术式。但这两种术式的优劣尚缺乏可靠的研究证据[5]。本研究显示两组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情况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e CEA及p CEA两种术式均安全可行。研究表明,e CEA术式吻合口在切口的中央,较方便缝合[6]。e CEA术式不需补片成形,避免了发生人工补片感染的可能,有效降低了手术时间及术中损伤,缩短了住院时间,同时,节约了医疗成本[7,8]。乔彤[9]研究指出,对于颈内动脉延长扭曲的患者,e CEA术式可在解除狭窄的同时一期纠正迂曲。因此本研究分别采用e CEA和p CEA两种术式进行治疗,结果表明:e CEA组的手术时间为88.38±20.56min,短于p CEA组的115.37±28.9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 CEA组的术中失血量、使用抗生素例数、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均较p CEA组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陈莉等[10]研究结果一致,证明了两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式治疗颈动脉狭窄均安全有效,相比之下,e CEA术式更具有优势。
综上所述,e CEA及p CEA两种术式治疗颈动脉狭窄均积极可行,e CEA术式缩短了手术时间,节约了医疗成本。临床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摘要:选取2012年4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9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e CEA组48例和p CEA组44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使用抗生素例数、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预后情况进行综合比较。e CEA组的手术时间为88.38±20.56min,短于p CEA组的115.37±28.9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 CEA组的术中失血量、使用抗生素例数、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均较p CEA组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式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e CEA术式在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抗生素使用率及降低住院时间上更具有潜在优势,临床医师需根据患者颈动脉病变情况,进行手术方式的最优化选择。
关键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颈动脉狭窄,疗效
参考文献
[1]陈伟,佟小光.内膜剥脱术用于2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疗效分析[J].山东医药,2013,53(38):54-56.
[2]徐吉雄,周芸,陈宏伟,等.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及狭窄的CTA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20):4732-4733.
[3]田磊,关朝聚,陈学东,等.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老年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2):126-128.
[4]Bonati L H,Dobson J,Featherstone R L,et al.Long-term outcomes after stenting versus endarterectomy for treatment of symptomatic carotid stenosis:the International Carotid Stenting Study(ICSS)randomised trial[J].The Lancet,2015,385(9967):529-538.
[5]黄廷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内-中膜厚度对颅内动脉狭窄的预测价值[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6):1321-1322.
[6]刘祺,王业忠,赵冬,等.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3):277-279.
[7]刁永鹏,刘昌伟,宋小军,等.两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式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27):2135-2138.
[8]Hokari M,Isobe M,Asano T,et al.Treatment strategy for bilateral carotid stenosis:2 cases of carotid endarterectomy for the symptomatic side followed by carotid stenting[J].Journal of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2014,23(10):2851-2856.
[9]乔彤,刘长建,黄佃,等.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179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2,32(8):659-661.
颈动脉瘤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用于临床研究的200例患者由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 其中男128例 (64.0%) 、女72例 (36.0%) ;年龄38~76岁, 平均年龄 (62.0±5.6) 岁, 60岁及以上患者136例 (68.0%) 、60岁以下患者64例 (32.0%)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8例 (39.0%) 、冠心病患者66例 (33.0%) 、糖尿病患者32例 (16.0%) 、下肢动脉疾病患者24例 (12.0%) ;所有患者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测确诊为颈动脉狭窄, 并自愿接受颈动脉超声筛查。
1.2 筛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颈动脉超声筛查, 操作如下:采用美国飞利浦公司生产的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调至5 MHz, 线阵探头频率调至12 MHz, 凸阵探头频率调至3.5 MHz, 由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执行操作, 首先令患者取仰卧位, 充分暴露其受检侧皮肤, 然后将探头置于患者的锁骨上窝胸锁乳突肌前缘, 以横切面和纵切面顺序沿颈动脉由下至上进行扫描, 依次测量并记录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动脉球部、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斑块和收缩期与舒张末期流速, 并评估其颈动脉狭窄率。
1.3 评价标准
根据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率、收缩期流速 (PSV) 及舒张末期流速 (EDV) 来判断其颈动脉狭窄程度:若狭窄率<50%, PSV<125 cm/s, EDV<40 cm/s, 则为轻度狭窄;若50%≤狭窄率≤69%, 125 cm/s≤PSV<230 cm/s, 40 cm/s≤EDV<100 cm/s, 则为中度狭窄;若70%≤狭窄率≤99%, PSV≥230 cm/s, EDV≥100 cm/s, 则为重度狭窄;若管腔血流信号消失, 血流频谱未测出, 则为完全闭塞。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0例患者的颈动脉狭窄为轻度狭窄21例 (10.5%) 、中度狭窄108例 (54.0%) 、重度狭窄64例 (32.0%) 、完全闭塞7例 (3.5%) ;对比发现, 60岁及以上患者发生重度狭窄的比例36.8% (50例) 相较于60岁以下21.9% (14例) 高 (P<0.05) ;冠心病患者发生重度狭窄的比例60.6% (40例) 相较于无冠心病患者17.9% (24例) 高 (P<0.05) ;下肢动脉疾病患者发生重度狭窄的比例58.3% (14例) 相较于无下肢动脉疾病患者28.4% (50例) 高 (P<0.05) 。
3 讨论
颈动脉病变一般是从内膜损害开始, 再到斑块形成, 最后到血管狭窄出现。颈动脉狭窄会使患侧的半球血流量降低, 从而引发各种缺血性脑血管病, 严重时还可能会导致脑梗死发生[3]。据有关数据调查显示, 约有20%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颈动脉狭窄所导致的, 因此颈动脉狭窄患者是脑卒中的高危人群[4]。目前临床上针对这类脑卒中高危人群所采用的主要治疗手段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椎动脉支架置入术及颈动脉斑块内膜剥脱术, 上述手术能够有效消除患者的血管狭窄, 使其脱离脑卒中危险。而颈动脉超声是目前比较常用的颈动脉狭窄筛查手段之一[5]。
根据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显示, 200例患者的颈动脉狭窄为重度狭窄64例 (32.0%) , 对比发现, 60岁及以上患者、冠心病患者、下肢动脉疾病患者更容易发生重度狭窄, 其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经颈动脉超声筛查发现, 60岁及以上患者、冠心病患者、下肢动脉疾病患者是颈动脉狭窄及脑卒中高危人群, 临床上应当对此类患者予以重点筛查, 以便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参考文献
[1]宋海国, 陆燕飞, 陆胤.颈动脉超声对颈动脉狭窄及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应用价值.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8 (1) :45-47.
[2]田莉, 杨瑞琪, 邓芬, 等.分析颈动脉超声在筛查颈动脉狭窄及脑卒中高危人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中国医学工程, 2015 (2) :5-6.
[3]王林, 熊全庚, 张春莉, 等.颈动脉超声在筛查颈动脉狭窄及脑卒中高危人群中的应用.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5 (2) :129-131.
[4]傅民, 方建华.颈动脉超声在筛查颈动脉狭窄及脑卒中高危人群中的应用.卫生职业教育, 2013, 31 (24) :147-149.
颈动脉瘤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该院收治的40例疑似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签订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该次研究, 并经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在住院后行颈动脉多普勒彩超 (CDUS) 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检查。排除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 有严重出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者及全身感染未控制或穿刺部位局部感染者。其中男17例, 女24例, 年龄37~77岁, 平均 (58.8±13.1) 岁。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应用飞利浦IE33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行CDUS检查, 探头频率5~10 MHz, 患者取仰卧位, 沿胸锁乳突肌外缘检查颈动脉。二维声像图显示颈动脉的长轴和短轴切面, 测量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径及斑块大小;短轴测量相对正常处及血管最狭窄处的管腔面积, 计算狭窄程度。3~7 d后常规行DSA检查, 并以DSA检查结果作为颈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的金标准, 分析CDUS对颈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符合率。
1.3 评价标准
颈动脉狭窄程度计算公式为 (1-颈动脉最窄处直径/狭窄病变远端正常处直径) ×100%, 分为正常 (0) 、轻度狭窄 (1%~49%) 、中度狭窄 (50%~69%) 、重度狭窄 (70%~99%) 、闭塞 (100%) [3]。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采用配对四格表一致性检验, 计算Kappa值, 以Kappa≥0.75为一致性较好;0.75>Kappa≥0.4为一致性一般;Kappa<0.4为一致性较差。
2 结果
40例疑似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160条颈动脉 (双侧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 , CDUS与DSA对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诊断结果见表1。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 CDUS检查对颈动脉狭窄程度高估了24支, 占15.0% (24/160) , 低估了12支, 占7.5% (12/160) 。以阴性 (正常) 与阳性 (狭窄或闭塞) 作为切分点时, 颈动脉CDUS诊断颈动脉狭窄的灵敏度为93.7% (59/63) , 特异度为90.7% (88/97) , 诊断符合率为91.9% (147/160) , CDUS与DSA对颈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结果一致性的Kappa=0.832, 一致性较好。而从临床治疗的角度考虑, 以血管狭窄程度为重度狭窄即狭窄率为70%作为切分点, 颈动脉CDUS诊断的灵敏度为86.1% (31/36) , 特异度为89.5% (111/124) , 诊断符合率为88.8% (142/160) , CDUS与DSA对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诊断结果一致性的Kappa值为0.701, 一致性一般。
3 讨论
颈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4], 而其早期患者常无明显临床症状, 给颈动脉狭窄的早期筛查及治疗带来了困难。颈动脉狭窄一直以DSA作为诊断的金标准, 但该技术属于创伤性检查, 且价格较昂贵, 操作较复杂, 同时存在造影剂过敏、并发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栓脱落等风险[5]。近年来CDU、CT或磁共振的血管造影等无创技术在颈部血管检查中得到了迅速发展, 减少了不必要的并发症, 且能较清楚显示颈部血管变化, 有利于颈部血管病变的早期筛查及诊断[6]。而其中以CDUS检查应用最为广泛, 具有操作方便, 形象直观, 无创、无过敏风险, 价格低廉等优势。罗以恒等[7]的研究结果显示, 超声与血管造影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分别为57.8%和53.3%,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钟倩萍等[8]应用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对脑卒中及颈动脉狭窄进行筛查, 结果显示, 对颈动脉狭窄患者狭窄程度分级的评估结果与DSA所证实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该研究中, 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 对疑似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应用CDUS从不同狭窄程度的切分点进行筛查, 结果显示, CDUS检查对颈动脉狭窄程度高估了24支, 主要为正常及轻度狭窄患者, 低估了12支, 主要为轻度狭窄、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以正常与狭窄或闭塞作为切分点时, 颈动脉CDUS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3.7%、90.7%、91.9%, 与DSA诊断的一致性较好 (Kappa=0.832) ;而从临床治疗的角度考虑, 以狭窄率为70%为切分点, 颈动脉CDUS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6.1%、89.5%、88.8%, 与DSA诊断的一致性一般 (Kappa=0.701) 。以上结果均表明颈动脉CDUS检查更适合于颈动脉狭窄的筛查, 或心血管手术的术前检查以减少术后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而对于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 CDUS的低估现象可能会影响其早期治疗, 而分析其低估的原因, 可能与CDUS检查无法对血管完全闭塞及极慢血流进行区分有关。另外影响CDUS诊断准确性的原因可能还与操作者技术、诊断水平及机器性能等的差异有关。
综上所述, 颈动脉多普勒彩超在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对颈动脉狭窄的早期筛查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而对于超声诊断为中重度颈动脉狭窄者, 应结合DSA明确诊断, 避免误诊误治及漏诊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颈动脉多普勒彩超在颈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方便选择2015年1—6月该院收治的40例疑似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行颈动脉多普勒彩超 (CDUS) 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检查, 以DSA检查结果作为颈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的金标准, 分析CDUS对颈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结果 以阴性 (正常) 与阳性 (狭窄或闭塞) 作为切分点时, 颈动脉CDUS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3.7%、90.7%、91.9%, 与DSA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较好 (Kappa=0.832) 。而从临床治疗的角度考虑, 以重度狭窄作为切分点, 颈动脉CDUS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6.1%、89.5%、88.8%, 与DSA诊断结果的一致性一般 (Kappa=0.701) 。结论 颈动脉多普勒彩超对颈动脉狭窄的早期筛查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多普勒彩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参考文献
[1]王林, 熊全庚, 张春莉, 等.颈动脉超声在筛查颈动脉狭窄及脑卒中高危人群中的应用[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5 (2) :129-131.
[2]张圆圆, 孟秀君, 田沈, 等.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颈内动脉狭窄、斑块形态及溃疡的准确性比较[J].中国全科医学, 2015, 18 (30) :3763-3768.
[3]刘加立, 蒋世良, 郑宏, 等.血管超声与经导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J].放射学实践, 2005, 20 (9) :779-781.
[4]王涛.颈动脉狭窄与卒中[J].中国卒中杂志, 2013, 8 (1) :39.
[5]朱敏, 刘高飞, 李达文, 等.超声造影与DSA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应用[J].东南国防医药, 2015, 17 (4) :399-401.
[6]彭松, 于德玲, 梁琪, 等.DSA及CEUS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探讨[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8 (2) :27-29.
[7]罗以恒, 谢微.彩色多普勒超声在1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中医临床研究, 2016, 8 (6) :56-57.
颈动脉瘤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收集2013年2月至2014年5月我院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 定义为研究组, 共计40例。对照组为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健康人群。研究组平均年龄 (58.6±12.6) 岁, 男性28人, 女性12人;对照组平均年龄 (59.3±11.8) 岁, 男性27人, 女性13人;2组人员性别, 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入选标准:
(1) 年龄50~70周岁。 (2) 自愿参加试验, 签订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 纳入研究时脑、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 (2) 患有恶性肿瘤或精神病患者。
1.4 评价方法:
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颈动脉粥样斑块数量和斑块性质。
1.4.1 B超声检查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 头偏向对侧以充分暴露检查侧的颈动脉, 先左侧后右侧。依次颈总动脉远段、颈内动脉起始部、颈动脉分叉部, 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性质。在二维超声检查中参照胸锁乳突肌回声将斑块分为, 低回声、等回声, 强回声及混合回声4种类型, 混合回声斑块定义为低或等回声斑块内有强回声部分。
1.5 统计分析方法:
将资料录入Econometrics Views6.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s描述, 使用Student's t检验。两样本率的比较用χ2检验法, 当P<0.05, 判断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分别为100%和32%, 结果有差异 (P<0.05) ;研究组和对照组不稳定斑块、稳定性斑块例数结果有差异 (P<0.05) , 见表1。
3.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主要病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因颈动脉位置表浅, 便于发现冠状动脉粥样早期的病理状态[2]。国外一些研究也表明, 一些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急性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病人, 比没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人有更高的死亡率。还有学者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独立的危险因素, 斑块的性质与脑卒中的风险成正比。
本次研究中发现研究组人群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研究组中以低回声斑块为主。研究提示低回声斑块即软斑或混合性斑块, 斑块中含有大量脂质核心, 脂质核心成分越大, 纤维帽越薄, 越易破裂形成血栓。研究[2]还指出低回声斑块内存在大量炎症细胞, 炎性细胞通过分泌多种活性物质, 激活平滑肌细胞, 促进单核、巨噬细胞聚集, 诱导引起斑块内新生微血管形成, 而新生的血管为炎性细胞侵入斑块提供了通路, 二者形成恶性循环, 最终导致纤维帽被削弱变薄, 脂质核心增大, 斑块失去稳定性, 斑块出血或脱落栓子, 最终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3]。
综上所述, 使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病变并进行评价, 对筛选高危患者有积极的意义, 当发现患者存在颈动脉病变时, 应该及时进行干预, 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韵岱.急性冠脉综合征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J].中国循环杂志, 2011, 2 (5) :390-392.
[2]赵辉林, 许建荣.颈动脉超声对颈动脉斑块分型的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13, 13 (3) :158-162.
颈动脉狭窄:手术还是用药? 篇11
“很多脑中风发作起病看似在脑内,其实祸根在颈部。现在,约有半数的脑中风是由颈动脉狭窄造成的。当患者被告知病情后,很多人希望通过药物进行保守治疗,但最终选择哪种治疗方式,还是取决于颈动脉狭窄的程度。”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李少一说,当颈动脉狭窄低于60%时,患者可以选择服药来保守治疗。药物治疗的基本方法是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和降脂治疗,如常规服用阿司匹林和立普妥。需要提示大家的是,这些药物可能会增加胃肠道溃疡病出血的风险及给肝功能带来一定损害等,所以病人应该在医生指导下服药并需注意定期随访,检查肝功等,如果有异常,就要改用其它药物。
另外,很多老年朋友“迷信”中药,认为中药安全、无副作用,于是自行在家中服用一些活血化瘀的中成药。李主任强调,选择中成药一定要谨慎,如果掌握不好用药剂量,过度地活血化瘀容易诱发出血性疾病,所以老年朋友们一定要遵医嘱服用。
如何选择手术方式
除了服药之外,严重颈动脉狭窄就要依靠手术治疗了。在美国及欧洲的卒中防治指南中,给出了明确的手术指征:颈动脉狭窄≥60%且有症状者(如单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短暂脑缺血等)、颈动脉狭窄≥70%且无症状者。
据李主任介绍,目前手术干预颈动脉狭窄主要有颈动脉剥脱术和支架介入术两种。一般来说,颈动脉极重度狭窄、斑块钙化、重度狭窄的软斑块,选择剥脱术更有优势,除上述三种情况外,选择支架介入和剥脱术都可以。很多患者会问,支架介入和剥脱术到底哪个更好?其实它们各有利弊。简单来说,就创伤度而言,支架介入更具微创性,而就再狭窄率而言,剥脱术发生率较低。但最终选择哪种手术方式,还需要医生对患者的身体素质进行谨慎、综合地考量后再决定。
控制“三高”才是防治关键
“临床我遇到很多患者,他们把注意力过度集中在颈动脉狭窄上,而忽略了自身基础疾病的治疗。其实,不论是吃药、还是手术,都是疾病发生之后的补救措施,大家一定要记住,颈动脉狭窄祸起‘三高’,只有有效地控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才是防治该病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
李主任最后提醒大家,40岁以上的人群,尤其是伴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长期吸烟、肥胖的高危人群,在每年的常规体检中,最好加入颈动脉超声这一项检查。对于已经患病的朋友,建议每三个月做一次颈部血管超声,追踪斑块的大小及稳定情况。同时,最好再做一个心血管超声检查,查看冠状动脉有无狭窄,并及时咨询医师,调整药物,以控制病情发展。
颈动脉瘤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9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病人,入选标准:(1)经全脑血管造影术(DSA)确诊,颈动脉狭窄程度≥70%;(2)能配合完成神经心理学测评量表,且排除其他病因引起认知功能损害;(3)病人及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肿瘤、缺血性心脏病等其他疾病;(2)颅内段及其他血管狭窄程度>50%;(3)有精神疾病或其他神经心理疾病;(4)病人或家属拒绝手术治疗或相关心理学检查。共纳入病人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60岁~79岁(68.38岁±11.23岁);左侧颈内动脉狭窄11例,右侧颈内动脉狭窄9例。
1.2 手术治疗方法
术前3 d,病人均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和波立维(75 mg/d),支架植入术前对病人行全脑血管造影以了解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及位置,并观察是否伴有溃疡或斑块。在导丝引导下将导引导管送至颈动脉狭窄处下方2 cm~3 cm,颈动脉狭窄处远端放置保护伞,若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先用球囊对狭窄处预扩,之后送入自膨式支架。造影示支架对位准确后释放支架,重新造影,若结果满意,结束手术。手术后,病人均口服波立维(75 mg/d)和阿司匹林(100 mg/d),疗程半年,半年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
1.3认知功能评价
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测量表(MMSE)、数字广度测验(D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中文听觉词汇学习测验(CALT)和语言流畅性测验(VFT)对病人注意、记忆等进行评价。MMSE评分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满分30分,得分越高,病人认知功能越好;DS是检测注意能力、瞬时记忆等能力,包括顺背和倒背数字两种,正确复述的最高得分,得分越高说明能力越强;ADL量表评价病人日常生活能力,总分最低为14分,为完全正常,>14分表示有不同程度功能下降,最高分56分;CALT检测病人即刻记忆和延迟回忆,包含15个常用词语,即刻回忆共重复3遍,统计病人平均回忆词语数,记录延迟回忆10 min后可回忆出的词汇数,得分越高,则记忆能力越强;VFT检测病人额叶执行能力以及思维组织和构思流畅性,在1 min内讲出“蔬菜和水果”的名称,记录正确数,每正确1个计1分,得分越高,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不同时间段认知功能随访结果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研究期间共收治20例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病人,所有病人均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手术成功率为100%,无死亡,无急性颈内动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
2.2 CAS治疗效果
病人术前颈内动脉狭窄率为(84.36±8.38)%,术后3个月复查显示颈内动脉残余狭窄率为(10.82±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3 治疗前后MMSE、DS、ADL、CALT和VFT评分比较
病人术后1个月和3个月MMSE、DS、CALT和VFT评分均较术前升高,而ADL评分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术后1个月和3个月MMSE、DS、ADL、CALT和VF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分
3 讨论
认知功能障碍主要是指人们在感觉、知觉、记忆以及注意等过程中所发生的障碍[7],这些障碍会导致学习新知识或应用已学知识的能力出现下降现象,进而影响其意识内容及出现障碍性的表述或者表达。此类病人的在日常生活上常表现为记忆力下降、语言交流能力下降以及视空间功能障碍等,甚至其人格也会出现异常改变。认知功能障碍会对人们的行为、情感生活、日常生活、社交能力和工作能力造成影响,极大地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近年来,颈动脉狭窄导致人们认知功能损害已被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有研究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以及RVR和连线测验等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病人做认知功能的评价后,发现颈动脉狭窄病人的认知功能受到损害,其中他们的认知转换、注意功能以及执行功能受到的损害表现最为突出。
颈动脉狭窄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可能包括[8,9,10]:(1)长期低灌注可能对海马和额叶乙酰胆碱水平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认知功能,更严重时会出现痴呆;(2)慢性长期缺血状态可能会导致脑白质病变,广泛的脑白质病变会对人的认知功能产生损害。脑白质病变典型神经学病理改变包括弥轴突变性、神经胶质增生以及脱髓鞘;(3)微栓子脱落,经研究证明,血管性痴呆病人自发性脑微栓子的检出率明显呈增高趋势,且无症状脑栓塞和痴呆病人认知功能的下降趋势间存在密切相关性;(4)其他因素,全脑或局部的缺血、缺氧状态促使大脑产生淀粉样蛋白及Tau蛋白,从而加快了神经细胞的凋亡速率,使病人认知功能出现显著下降。
颈动脉狭窄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又分为CAS和CEA治疗。有研究表明,使用药物治疗和CAS对中度颈动脉狭窄的病人进行治疗,均可以改善他们的认知功能,但是对于重度的颈动脉狭窄病人,单纯药物治疗无法改善他们的认知能力,而CAS却能显著地改善这部分病人的认知功能。此外,还有研究表明[11]:CAS比药物治疗具有更好地改善病人认知功能的疗效。CAS可以显著地改善病人的认知功能,并且其改善程度和手术后脑血流量恢复程度具有显著相关性[12,13,14]。
本研究结果表明:所选取的颈动脉狭窄病人在经过CAS治疗以后,他们的注意力、记忆力、视空间认知能力以及额叶流畅性均得到明显的改善,这可能与支架植入对病人的脑灌注有效改善有关。在CAS手术后1个月内,病人认知功能的明显,而在手术后3个月,病人的改善趋于稳定,且与手术后1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表明CAS对病人认知功能的改善主要与手术早期有效,这可能是因为病人手术早期其脑灌注的改善最为明显,而在手术后期改善趋于饱和。
本研究表明CAS对病人认知功能具有较为明显的改善作用。然而选取的样本量小,仅为20例,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有必要进一步扩大样本含量,同时,本次研究没有对其他危险因素进行控制,进一步研究时需要将其他可能影响认知功能的因素考虑进去,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对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病人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9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病人20例,所有病人均行CAS治疗,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测量表(MMSE)、数字广度测验(D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中文听觉词汇学习测验(CALT)和语言流畅性测验(VFT)对病人注意、记忆等认知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所有病人均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手术成功率为100%,无死亡,无急性颈内动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病人术前颈内动脉狭窄率为(84.36±8.38)%,术后3个月复查显示颈内动脉残余狭窄率为(10.82±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术后1个月和3个月MMSE、DS、CALT和VFT评分均较术前升高,而ADL评分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术后1个月和3个月MMSE、DS、ADL、CALT和VF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S能有效改善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病人的认知功能,尤其术后早期改善作用明显。